分布式远程教育系统

2024-07-15

分布式远程教育系统(精选12篇)

分布式远程教育系统 第1篇

1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来促进不同地域数据库之间的有效沟通, 从而促使数据库内信息能够根据使用需要进行定向储存, 以便于信息使用者的利用。但是, 也正是由于分布式数据库的这一特性, 致使分布式数据库在形式上看是逻辑统一的, 可对于实质而言其在物理、地理上是相互分散的。这一日常运作与实用的模式导致了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更加复杂, 其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1 远程处理框架和ADO.Net

对于这一方面的设计而言, 其主要涉及的是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开发问题。在对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进行开发时, 通常呈现在开发者面前的是如下两个问题:第一, 如何保证处于不同地域之间的数据能够维持良好的通信, 以便于信息的内部传递;第二, 如何实现对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操作及应用管理。在现实设计过程当中, 设计人员通常是使用C#语言, 并充分利用ADO.Net所具有的特点, 来促使这两个问题得以解决。

1.2 Net的远程处理框架

通常对分布式数据系统进行管理时都需要保持数据和命令远程传递的可靠性, 而利用Net远程处理框架将能够对这一目标的实现进行可靠的保证。其大多数数据库系统管理都会采用报文, 或者是消息的方式。这一方式要求首先将传输的数据转化为信息流的形式, 进而使用套接字编程的方式, 来对上述报文或者是信息形式的数据传递到数据库系统的远程主机当中。虽然这一模式比较简单, 但却会浪费大量的资金与时间, 促使数据库的使用与管理效率较低。但是, 如果使用.Net的远程处理框架这一数据库技术的话, 就能够有效的避免浪费数据传递时间成本的增加, 并且能够节省远程调用系统技术的设计过程。

2 创建数据库及其服务对象

对于上文使用新技术来设计的数据库, 其应当具有如图1结构:

针对图1结构的设计之后, 可以进行如下的设计:

2.1 创建数据库及其服务对象

对于此方面的设计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1) 创建数据库与注册表;

(2) 进行Db Serve的初始化设置。其主要又分为三个步骤:与当地数据库进行连接;对服务的对象进行重新命名, 更易于对不同地域对象进行有效区分;对这些对象进行获取、储存;

2.2 Db Server的查询方法

其主要可以分为本地查询与异地查询, 并且还需要针对本地与异地查询的数据设置联合数据库, 以便于三者数据之间的相互对比, 给信息使用者提供帮助;

2.3 根据Data Set创建临时表

针对此方面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对所获取的myconfig表进行重新命名, 并将文件定义为temp;

(2) 对上述表格中的TID字段进行重新的修正与更新;

(3) 将上述所需要转化的表格进行Data Set信息的提取;

(4) 对上述字段信息进行重新使用, 并为其创建临时记录表格;

(5) 将新设置的临时表格中所包含的数据记录到Data Set当中;

(6) 再对其中数据进行新的更新操作。

3 运营环境与测试

上述系统所应当具有的运营环境如下列示:

测试办法:

(1) 配备三台电脑, 在电脑当中设置处于中国不同省市的IP地址, 然后对对三台电脑进行同时的运行与操作, 对数据库当中的DBB表格中的Location表格进行修改与设置, 从而就能够实现处于不同地区的计算机数据库实现无缝连接, 可以对其中数据进行自由查询;

(2) 通过对本地的数据库进行查询之后, 就会顺利显示出当地的数据信息。通过对异地的数据库进行查询之后, 就会顺利的显示出当地的数据信息。通过对联合数据库进行查询之后, 就会显示出环境信息, 如其他省市地区的数据。如果上述数据库显示出错, 就应当对每个数据库进行检查, 而对于联合数据库的信息出错就需要对三个数据库进行分别的检查与维护。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 数据库对于当代企业的发展、国际的交流而言, 发挥着越来越为重要与关键的作用。但是, 使用传统技术一方面会造成大量时间成本的浪费与流失, 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人工成为的增加, 偏离了大数据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为此, 作者在本文当中针对远程分布式数据库查询系统进行研究, 并提出了远程处理框架来有效解决当前传统数据库日常管理、维护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为当代数据库管理及使用提供更加便利的途径。

摘要: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对数据库设计领域的研究与工作经验, 在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阅读与研究基础上, 对远程分布式数据库查询系统的设计进行研究, 并提出相关设计方案及应用对策。

关键词:远程分布式数据库,查询系统,设计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吴财军.C#经典范例50讲[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1.

[2]黄承安, 谢东文, 等.C#网络应用案例导航[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3.

HadoopDB:混合分布式系统 第2篇

1.性能:节省开销(时间、资金)。

2.容错:数据分析系统(即使有故障节点也能顺利工作) 不同于 事务型的系统的容错(从故障中无损的恢复)。节点故障时,原来的查询操作不需要重启。

3.在异构型环境中运行的能力。即使所有机器硬件一样,但某些机器在某些时候可能因为软件原因、网络原因也会性能降低。分布式操作时,要防止木桶效应。

4.活的查询接口:商业化的数据分析一般建立在SQL查询上,UDF等non-SQL也是需要的。

并行数据库

满足1,4:利用分表的方式,扩散到多个节点。一般情况下节点最多为几十个,原因:1.每增加一个节点,失败率增加;2.并行数据库假设各个机器都是同质化的,但这往往不太可能

MapReduce

满足2,3,4:Map - repartition - Reduce原为非结构化数据,但也可以适用结构化数据。

2:(错误节点)动态的规划节点执行任务,将错误节点任务发放给新节点。并在本地磁盘做checkpoint存储。

3:(拖后腿的节点)节点间冗余的执行。执行慢的节点的任务交付给速度快的节点执行

4:Hive的HQL

HadoopDB

融合了之前两者,做出系统层面的改进,而不仅仅是语言和接口层面。

分布式空间系统 第3篇

分布式空间系统的定义是:由2个或2个以上航天器,按一定要求分布在1种或多种轨道上,共同合作完成某项空间飞行任务(例如:观测、通信、侦察、导航等),从而获得更大的价值。

分布式小卫星系统有如下优势:单颗大卫星功能可由若干颗小卫星来替代,还可能获得更好的技术性能;可以实现全球实时观测;可提供甚长测量基线,从而促进星载干涉仪、全球遥感和同步目标跟踪观测等领域的发展;编队飞行卫星可以随时加入和退出队列(因故障等原因),系统具有很高的重构性、冗余性、安全可靠性;系统技术性能可以定期获得改善和提高;系统偶然性经费很低。也就是说,消除故障费用很少。

编队飞行

在轨道上,分布式空间系统的各个航天器之间在动力学方面没有任何关系,各个航天器按自己的轨道特性运行,只有外加闭路控制系统才能保证它们按编队飞行要求保持队形。也就是说,分布式空间系统各个航天器必须有外加闭路轨道控制系统才能成为编队飞行。又根据对外加闭路控制系统要求的不同,编队飞行可分为以下3种:

一、精确编队。对外加闭路轨道控制系统要求非常严格:高精度相对导航,保持精确编队飞行队形,保持精度有米级、厘米级、毫米级,甚至更加精确。由于这种控制系统频带很宽,系统响应速度很快,交换信息量很大,一般都要求星上自主,例如:“类地行星探测器”1(TPF-1)、“恒星成像”(SI)等。

二、知识编队。对外加控制系统,除了对相对导航有明确要求以外,对编队飞行队形没有严格要求。也就是说,编队队形是随时进行测量,以满足编队飞行任务的要求。因为系统响应速度比较慢,所以知识编队可以在星上自主,也可以通过地面来实现,例如:“激光干涉仪空间天线探测器”

(LISA),“重力测量和气候试验卫星”(GRACE),“三维定位系统”电子侦察卫星。

三、合作编队。外加闭路轨道控制系统仅在某一阶段或者某一时期进行,不需要长期进行控制与测量,其精度由自主交会对接系统要求来确定。例如:在轨自主空间组合、自主交会。

星座

分布在轨道上的各个航天器(或卫星)主要目的是增加对地面的覆盖面积,或者缩短重访时间。对通信来说是实现无缝隙覆盖。为此,这里不需要外加闭路控制系统。由于卫星受到轨道摄动,会使轨道位置发生变化,一般通过地面站对单颗卫星进行轨道位置调整就能满足星座要求。星座轨道保持控制是定期的,例如几天或几十小时进行1次控制,周期长短决定于星座轨道摄动大小和星座位置保持精度。

星群

根据空间飞行任务要求,设计各颗卫星在轨位置,当卫星发射成功以后,在运行时期不需要进行轨道操作,卫星若受到轨道摄动,所产生的位置变化也不影响飞行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星群不需要外加闭路控制系统,也不需要轨道操作,它是分布式空间系统最简单的一种形式。星群大部分用于空间环境参数的观测任务。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不能随便把编队飞行说成是分布式空间系统,关键在于是否有外加闭路轨道控制系统。而且,外加控制系统必须具备3项关键技术:

1)相对导航。导航精度由编队飞行任务来决定,目前较多采用的是相对GPS技术。

2)星间通信。通信容量和数据传输率由编队飞行任务决定。大部分采用激光通信,也有个别编队飞行(例如知识编队的电子侦察卫星),若不要求实时,有些数据处理可在地面站执行。采用激光星间通信,要求编队飞行相对姿态需要精确控制。

3)编队控制。主要是保持编队队形,克服轨道摄动需要燃耗,特别是在地球轨道,地球扁率J2项摄动量比其他摄动项高出1个~2个数量级。需要很大的燃耗,甚至达到难以接受的程度。这也是目前地球轨道编队飞行任务实现比较少的原因。

分布式小卫星系统技术发展水平

编队飞行是空间技术在应用领域一个重大创新。这是因为编队飞行具有一系列优势,例如:编队飞行可构成空间应用一种新概念——虚拟卫星,而虚拟卫星获得观测效果是单颗卫星无法相比:可提供极大测量基线,从而促进星载干涉仪、全球遥感和同步目标跟踪观测等领域的发展;可由轻巧灵活的小卫星代替庞大复杂的大卫星;编队飞行卫星可以随时加入和退出(故障),系列具有很高重构性、冗余性、安全可靠性;

具有任务背景的航天器编队飞行应用项目越来越多,同时也证明上述编队飞行优势越来越大。为此可以预测随着时间推移,这个优势还会增加。例如:由若干颗雷达卫星组成编队飞行,当编队队形保持和相位控制达到一定要求,雷达卫星编队飞行相比单颗雷达星可以获得更好结果,例如:

1)提高地面目标分辨率;2)获得高程精度(优于1米);3)可测到地面目标移动速度(3米/秒~4米/秒);4)增加覆盖宽度。

当今小卫星编队飞行正处研究探讨和空间飞行演示验证阶段,真正大量应用还没有开始。

分布式远程教育系统 第4篇

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是电缆网运行监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负责向监控平台实时传递电缆本体和隧道的温度数据、后向散射数据和温度报警信息。该系统子站设备多, 地理分布广, 采集数据量大, 且各自为战, 独立运行。通信规约作为联系纽带, 将该子系统众多采集和通信设备有机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一个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的完整流程。

测温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的目的和主要内容是保证每一条测温数据交互通道的稳定和通常, 以及实时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工作对象包括:测温、通信设备, 数据汇集设备还有将这些设备联系在一起的通信规约。做好日常维护工作,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光纤测温系统的缺陷发生率。并且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快速远程进行缺陷处理, 避免了大量的现场工作, 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文以测温子系统通信规约为指导, 总结分析主要设备运行特点, 针对测温系统远程巡检、缺陷定位和缺陷的远程处理工作进行总结、梳理和改进, 最终固化下来。以便能够做到隐患的及时排查, 缺陷的准确定位和缺陷处理的迅速响应, 进一步提高测温子系统日常运行的整体稳定性和可靠性。

1 测温系统运行特点

测温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测量电缆表皮和隧道温度, 并将相关数据传输至监控平台, 其数据传输流程包括数据采集、格式处理、本地存储、数据通信、后台服务和数据库存储等环节。测温系统运行特点如下:

1.1 主站设备量少, 重要性高

主站端与测温系统相关的数据汇集服务器数量较少, 共3组, 6台 (两两互为热备用) 。软件功能简单、明确, 但重要性较高。测温数据汇集服务器负责向每一个子站通信主机发送数据传输命令, 并接受数据, 同时写入数据库;监控中心报警服务器负责接收测温系统报警信息并推送至C/S的客户端。

1.2 子站设备量大, 分布广

已接入系统运行的测温子站主机和工控机设备共54台, 均位于各变电站主控制内, 数量大, 分布广。导致现场维护工作的效率较低。

1.3 子站设备运行时间较长

子站的测温主机和通信主机设备已运行了将近四年时间。工控机设备的生命周日要比普通台式主机生命周期 (4年) 更长一些, 但是从目前的运行状况来看,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 设备的老化、故障将是影响测温子系统稳定运行的一个主要原因。

1.4 统一通信规约

目前的测温子系统通信规约是以国网公司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相关标准[1]为基础, 借鉴了GB/T18657系列配套标准[2]。该通信规约基于TCP/IP协议族, 采用平衡传输方式, 包括了数据校验、重发、确认、阈值触发等主要功能, 基本上能够满足对于数据传输的实时、准确和可靠性要求。

1.5 统一维护方式

不同类型测温主机和通信主机软硬件系统功能基本一致, 无论在功能上, 还是软硬件系统的配置上均采用了测温和通信分开管理, 因此可采用一致的维护方法。

1.6 两类缺陷

常见缺陷集中出现在子站端测温、通信主机和前端所敷设的光纤。子站端缺陷处理基本上可通过远程操作方式实施;光纤衰减和断裂点必须经由现场处理方式解决。

总的来讲, 测温系统是目前电缆网运行监控系统当中较为复杂的子系统之一。但通信过程相对透明。他拥有自己的测温系统、通信系统、前段监测设备, 覆盖范围大、数据量多, 并且中间环节较多。对日常维护工作的细致程度要求很高。

2 测温系统巡检

2.1 巡检工作的主要环节

根据该通信规约特点, 可知测温子系统巡检和处缺工作的重点应该从以下两个环节为重点展开:

2.1.1 主站数据汇集服务器和中心报警服务器。

这两种服务器位于通信协议的主站端, 可理解为整个数据交互的核心或主动端。共部署了所有数据采集和报警信息接受后台服务共30个。负责通信命令发送接受、数据接受、设备代码以及通道代码等实时交互等, 这些详细的信息均存储于服务日志当中。

2.1.2 子站通信服务器。

此类服务器部署于不同的变电站中, 位于通信规约的厂站端, 可理解为多个数据交互的被动端。每一台通信服务器共部署了两种服务:一种是通信服务, 数据发送命令的接收、数据的放松和报警信号的发送;另外一种服务作为主站端和厂站端通信服务的中间件, 用于过滤、筛选、有效性确认以及阈值触发等功能。

2.2 主站数据汇集服务器

数据汇集服务器是整个测温系统维护过程当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该服务器上所部署的测温服务进程运行状态的好坏, 直接决定了整个测温系统的稳定性。特别是子站与主站数据、命令交互日志。可以全面、准确的反应当前所有子站与主站服务器的通信过程状态, 数据交互时间、周期、各通道通信状态、子站主机端口状态等。在测温系统的巡视和处缺过程当中, 无论采用怎样的方法和工具, 最终的目的便是保证数据汇集服务器及其所部属的软件服务正常运行状态, 并具备正常、规范的日志。

对于该设备的巡检内容主要为后台服务日志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2.2.1 完整性:

为服务日志当中的信息是否完整, 如:命令发送时间, 接收时间和数据接收时间是否及时;服务代码, 通道代码, 设备编码是否正确;测温数值和后散射曲线数值及其测点数量是否完整, 并符合测点间距的要求。

2.2.2 有效性:

包括:日志是否存在溢出信息, 是否为无效日志;各条命令和数据的发送、接收时间是否等间隔;各个代码端是否准确。

2.3 子站测温和通信主机

在对子站测温主机和通信主机的巡检过程当中主要的巡检内容如下:

2.3.1 测温主机

测温软件的通道巡检状态是否正常, 是否存在不巡检通道;本地磁盘空间, 网络及共享文件挂载状态, 两台主机间通信是否正常;系统时钟和CPU及内存占用率是否正常, 硬件设备运行状况是否良好。

2.3.2 通信主机

通信软件中各通道的运行状态、数据的及时展示、报警信息的展示是否正常;系统时钟和CPU及内存占用率是否正常, 硬件设备运行状况是否良好。

3 远程缺陷处理

缺陷的发生多由细微的误差引起。因此, 缺陷的处理切不可采用粗放的手段来解决, 例如:主机重启以及相关软件的重启。首先这种处理方法很有可能无法根除缺陷;其次, 频繁地重启对主机的软硬件会造成损害。所以一定要逐个排查每个环节, 分析缺陷原因, 制定处缺方法, 最终完成缺陷处理。下面将针对该流程分两部分说明缺陷处理的方法。

3.1 主站分析和处缺方法

无论通过巡检方式或是其他方式发现了测温系统的缺陷, 首先要从主站端入手来分析和初步确定缺陷发生的位置和原因, 并继续进行处缺工作。在这一过程当中, 要紧紧把握住日志文件, 对其进行细致梳理和认真分析。

3.1.1 如果日志当中保存有完整且正确的时间、光纤编码、通

道编码、测温数据和后散射数据等信息, 那么可确定缺陷应位于主站端数据库服务器和数据库。因为所有的测温信息通过数据汇集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写入数据库。无论是C/S和B/S客户端, 都要重新由数据库当中调取所需曲线并作相应展示。可通过数据库操作软件查看当前对应表空间名称, 路径和空间来做相应的缺陷处理。

3.1.2 如果日志中测温数据采集命令的发送时间间隔和命令代码缺失、有误或重复, 那么可确定缺陷位于后台测温服务。

通过重新调整测温后台服务的相关设备代码、时间和通道代码配置来完成缺陷处理。

3.1.3 如果日志中出现目标设备无法连接, 或者缺乏某一通道测温或后散射数据, 那么缺陷应位于子站端。

3.2 子站分析和处缺方法

当确定了缺陷的位置位于子站端设备后, 可按照先通信主机后测温主机的顺序, 对两台主机的软硬件系统分别进行缺陷排查。需提起注意的是, 大部分子站缺陷均可通过远程方式来处理, 除非遇到远程无法解决的问题, 例如:主机失去外部电源等现场处理才可解决的情况。所以, 该部分分析和处缺的原则是:尽可能将所有缺陷远程处理, 避免现场处缺。

3.2.1 通信主机时钟与数据汇集服务器时间差异较大而引起的通道中断。

由于数据传输周期为15分钟, 若差异大于此, 便发生双方不能按照统一约定时钟进行传输, 因此造成通道通信条件无法建立, 通信失败。此缺陷处理过程非常简单, 以数据汇集服务器为基准, 修改通信服务器始终便可解决。

3.2.2 由于通信软件运行时间较长而存在的误差积累而导致的某一通道或者所有通道均无法正常传输数据。

可通过重新加载配置数据, 或者对故障通道的配置数据进行微调来处理此类缺陷。

3.2.3 测温软件运行时间较长所积累的误差所导致的软件崩溃、退出导致的通信失败。

可通过重新启动该软件并配置相关参数来处理。

3.2.4 测温和通信主机的硬盘空间不足影响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运行, 造成软件的自动退出。

可通过转移或删除部分数据来完成。

4 结论和展望

本文所给出远程缺陷处理方法, 是在充分了解测温系统主要设备功能和运行特点基础上, 通过分析测温子系统通信规约并以其为指导, 从而总结和固化下来的。整个流程力求简单、明了, 便于操作和理解, 在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测温系统远程巡检和处缺方法的提出为其他子系统相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文中部分内容可直接推广至其他子系统, 最终可实现监控系统全面状态巡检和处缺。

摘要:本文分析了光线测温系统数据传输流程及其主要运行特点, 在此基础上梳理、总结现有测温系统日常巡检主要内容。为了能够实现测温系统缺陷的远程快速准确定位和及时处缺, 以测温系统通信规约为指导, 汇总、梳理日常运行维护工作内容, 给出了光纤测温系统远程缺陷处理方法。

关键词:光纤测温,通信规约,巡检,远程处缺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分布式文件系统 OpenAFS 第5篇

OpenAFS 是围绕一组叫做cell的文件服务器组织的。每个服务器的标识通常是隐藏在文件系统中的。从 AFS 客户机登录的用户将分辨不出他们在哪个服务器上运行,因为从用户的观点来看,他们想在有可识别的 UNIX 文件系统语义的单个系统上运行。文件系统内容通常都是跨 cell 复制,以便一个硬盘的失效不会损害 OpenAFS 客户机上的运行。OpenAFS 需要高达 1 GB 的大容量客户机缓存,以允许访问经常使用的文件。它还是一个十分安全的基于 Kerbero 的系统,它使用访问控制列表 (ACL) 以便可以进行细粒度的访问,这不是基于通常的 Linux 和 UNIX 安全模型。

缓 存管理器碰巧是 OpenAFS 的一部分,很奇怪,它只作为底层文件系统与 ext2 一起运行。除缓存管理器之外,OpenAFS 表层的基本结构很像现代的 NFS 实现,

但是,基本架构却一点都不像,而且必须慎重看待它的任何并行。对那些仍喜欢使用 NFS,但是又想利用 OpenAFS 程序的人来说,可以使用所谓的NFS/AFS 翻译器。只要 OpenAFS 客户机被配置为 NFS 服务器机器,您就应该能够享受这两种文件系统的优点。

NFS 是位置无关的,它把本地目录映射到远程文件系统位置。OpenAFS 对用户隐藏了文件位置。因为可能所有的源文件都以读写副本的形式保存在复制到的不同文件服务器位置上,必须保持复制的副本同步。为此要使用一项称作Ubik的技术,它源于单词“ubiquitous(无所不在)”,是东欧拼写法。Ubik 过程使 AFS 文件系统上的文件、目录和卷 (volume) 保持同步,但是通常运行三个以上文件服务器进程的系统获益最多。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将一个 AFS 站点的几个 AFS cell 分组 ―― 这个以前的缩写词 AFS 已经被保留在 OpenAFS 文件系统的语义中了。管理人员将决定 AFS cell 的数目,以及 cell 使存储器和文件对站点内的其他 AFS cell 可用的程度。

数字图书馆分布式检索系统研究 第6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网络 分布式 检索

一、分布式检索技术的应用

目前,分布式技术已经在相当多的领域应用,技术十分成熟可靠。其中分布式检索技术已经成功解决了很多行业系统出现的大数据检索难题,其包括了使用规范和一组通用的对象,构建出完整的分布对象环境。这个技术特别对于图书馆海量信息系统中来说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很好地和原有平台以及一些系统插件相互兼容,有利于解决共享访问的问题和提高系统的可操作性。

二、分布式系统简介

分布式系统顾名思义是可以分布处理各种应用的一种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系统架构构成,其一是通信互联网络,其二是多任务处理的软件,而这两部分系统架构系由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程序语言设计、分布式数据系统以及分布式操作系统等构成。一个分布式的程序,往往是由多个独立的程序构成的。与集中式应用系统相比,分布式系统具有以下三大特点:稳健性、通讯行和分布性。

分布式系统的类型按照现有的网络技术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

(一)每层中都有自己的独立数据库的分布式模型称之为分层处理分布式系统。

(二)缺乏集中的控制,每一个节点之间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连接,这种系统称为分散网络分布式系统。

(三)在系统的核心网络上面只存在一个总的数据库,没有其他任何的数据库存在的系统是数据分布式系统。

三、分布式Web Services简介

(一)Web Services是一种全新分布式的应用程序,具有以下特点:1.自包含、自描述的应用;2.通过相关接口,可以实现定位、远程调用以及发布等功能;3.可以相互操作。Web Service是一个可以使用标准的互联网协议的应用程序,可以十分方便地将软件的功能表述在企业内部网和互联网上。Web Service可以执行从简单的请求到复杂商务处理中的任何功能。

Web Service的分布式系统是一个基于SOAP协议,能够兼容多个系统平台,更重要的是可以设置跨越防火墙的分布式系统。经过综合分析和多种平台的实际测试中,Web Service这个分布式软件最优安装在基于Windows+.NET平台。将Web Service部署在此系统上,不仅支持多国语言、符合标准的Web协议,而且具有可靠运行性能以及优良的操作性。简而言之,在此平台上能够有效降低开发的难度。

(二)分布式应用程序与分布式Web Service

通过分析现有的应用系统开发过程,基于浏览器的应用系统开发架构已经成为了主流。不仅因为其开发的软件采用了客户端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了更为实用的操作界面,还因为基于浏览器的应用系统省去了客户端为了应用新功能而升级客户端的操作,它能够为客户降低成本[1]。相对于传统的开放方式,其安装和配置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开发的成本会相当高,另外这样基于桌面应用程序的兼容性可能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

当前许多防火墙只允许HTTP进行连接,HTTP协议可以在任何Web浏览器中运行。Web Service是基于SOAP协议的,能够完美忽略防火墙的影响,是解决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问题的最好方式。因此,图书管理系统应该采用此软件配置分布式检索技术,保证系统各部分之间的交流。

四、分布式检索系统的需求分析

分布式检索系统的基本理念:将整个网络分割成几个独立的自治域,分割依据是它们不同的地域、ip地址和主题等;然后在所有的独立自治域配置独立的检索服务器。所有的检索服务器由代理、信息搜索模块以及索引服务器三大部分架构而成。每个部分的工作都不尽相同,代理部分主要负责信息的搜集,信息搜索模块主要负责提供查询接口的功能,索引服务器主要负责建立数据库的功能。为了实现他们能够通过分层结构和网络相互连接,应该在它们之间实现一些信息的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优的工作效果。

跟集中式搜索引擎做比较,分布式检索系统具有以下一些优点:

(一)将总的数据库信息分配到索引数据库中,能够提供快速的查询服务和拓展了检索的范围;

(二)若其中一个节点出现问题,系统以及其他部分也能正常工作。

(三)在分布式过程中遵循特性,有利于系统的再次扩充或维护。

(四)所有的服务器都只负责一部分的检索工作。

(五)在相互协作的同时提供更为完善和灵活的服务。

Web Service的网络信息检索标准已经成为了一个最受欢迎的标准,因为其实现了客户机不能够随意更改查询服务器和提取结果记录,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至今,检索式分布系统应用最多的地方是在图书管理系统的体系当中,尝试将部分的功能移植到图书管理系统当中,发现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柔韧性。

五、小结

简而言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自动化图书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已经可以通过网络对图书馆资源进行传递、存取和检索,实现了图书馆资源网络数字化的跨越。同时,采用Web Service分布式检索技术恩呢刚刚提高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扩展性,有效整合了相关图书的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分布式远程教育系统 第7篇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水资源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然而,目前我国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仅有5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因此,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对提升水资源的总体利用率有重要意义[1]。 同时,对大多数作物而言,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宜又相对稳定的土壤含水量对增产增收也有现实意义。传统的人工灌溉控制方式不仅无法精确调节土壤含水量,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也未能实现远程或自动控制,操作不便,智能化程度低。要实现灌溉系统的远程智能控制,保持土壤含水量适宜稳定,提升灌溉水利用率,达到提高作物产量与节约用水的目的,引入计算机、自动化的相关技术势在必行。

现有的灌溉控制系统各节点间通信主要采用有线或无线两种方式。有线通信多采用RS-485协议[2],虽稳定可靠,却需要重新布设专线,成本高且工程量大;无线通信则大多采用ZigBee协议[3,4],虽避免了繁杂的布线工程,却也容易造成通信距离不足、质量不稳定、电池稳定性与寿命不足等问题;且多数系统功能单一,更不具有自动控制功能。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一套智能灌溉控制系统。本系统具有主从分布式结构,利用既有的电磁阀供电线缆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Power Line Com- munication,PLC)原理实现田间主机-各从机的组网通信,主机则接入全球移动通信(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 tions,GSM)网络,实现土壤含水量、温度与灌溉启停的远程监测与控制。系统还采用闭环自动控制理论,实现灌溉的自动控制。

1总体设计

1.1系统功能

本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有:1可实时监测、显示各区域土壤含水量与温度参数,远程获取土壤参数和系统运行状态,当参数异常偏高或偏低时将及时通知用户。2具有远程控制方式和自动控制模式,用户可通过手机控制各区域灌溉启停与运行模式。自动模式开启后,相应区域将根据该区土壤含水量与预设的调节范围智能地控制灌溉启停。3设有短信密码,避免系统被非法操控。4现场利用遥控器可取代手机实现等效控制,还可设置短信密码、自动调节范围、异常警戒范围等。

1.2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为实现上述功能,本系统需要一个主处理机(以下简称主机)、显示器、GSM终端、红外接收模块、若干从处理机(以下简称从机)、PLC调制解调模块、土壤温度与水分传感器、继电器、 电源等硬件模块。其中,主机作为网关,是数据处理与控制中心;从机分布于各区域,负责各区域的数据采集与灌溉控制;显示器用于显示土壤参数与系统状态;GSM终端用于连接GSM网络,利用短信业务实现远程控制;红外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红外信号,实现现场遥控器控制;PLC调制解调模块是主、从机与电力线连接的桥梁,用于电力线通信时对信号放大、滤波以及调制与解调;土壤温度与水分传感器用于土壤参数的获取;继电器用于控制电磁阀以控制灌溉启停。此外将采用RS-485接口的各传感器与从机连接,还需要TTL∶RS485协议转换模块。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1.3系统的工作原理与流程

PLC是采用电力线作为信息传输媒介进行语音或数据传输的一种特殊通信方式[5]。借助这一方式,利用现有的电力线缆即可组建主从分布式的多机通信网络,实现对较大面积农田或温室的分区域监测与控制。GSM则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 在我国尤其是农村地区覆盖面最为广阔的基础性移动通信系统[6]。借助其短消息业务,不论用户身处何地,仅需拥有一部接入GSM网络的低端功能型手机,无需借助PC机或高端智能型手机等成本与复杂度较高的控制终端,即可实现灌溉远程控制。这也降低了控制的成本与难度,便于系统在农村地区推广。

主机与各从机通过PLC建立通信,从机与各传感器则采用RS-485协议通信。为实现总线结构的多机通信,每个从机、 传感器都有各自的地址信息,主机往各从机、从机往各传感器发送的指令均需携带地址信息,对应的接收对象识别后才会作出响应;各从机、传感器回复的消息亦需携带自身的地址信息, 以便接收对象识别消息来源。主机会每隔一段时间轮流向各从机发出请求,各从机将先后给主机应答各自的运行状态及相应区域的土壤温度、含水量参数。从机也会每隔一段时间轮流向区域内各传感器发出请求,以获取该区域土壤参数。

当用户给系统发送短信时,GSM终端接收短信并通过串口将短信内容发送给主机,主机解析短信内容并执行相应动作。若为灌溉控制指令,主机将通过PLC网络向相应区域的从机发送指令,令其驱动继电器接通或断开电磁阀电源。若为获取土壤温度与水分参数的指令,主机将令GSM终端回复带有各区域土壤参数和运行状态的短信,实现远程监测。此外, 用户在现场亦可采用遥控器实现控制:红外接收模块收到遥控器发来的红外信号后,交由主机解析并执行相应动作。

自动控制模式启动后,闭环控制子系统开始运行,此为整套系统智能化的关键所在,主要包括测量、比较和执行三个环节。此时主机会将获得的相应区域的两组土壤含水量与事先设定的调节范围进行比对。当两组含水量的均值低于或高于调节范围时,主机通过PLC令相应的从机接通或断开电磁阀电源,以保持该区域土壤含水量的适宜、稳定,如图2所示。而当某一区域的土壤温度、含水量超过异常警戒范围时,主机会令GSM终端发送警示短信,提醒用户及时到现场处置。

2硬件设计

2.1主机

主机选用MSP430F149单片机。这是一款由美国德州仪器(TI)推出的16位超低功耗、具有精简指令集的单片机[7],具有功耗低、指令高效、电压范围宽、中断功能强大等特点[8]。其片内拥有2KB RAM,含有基本时钟、12位A/D转换器、2个16位的可输出PWM波的定时器、6个8位并行端口(其中2个具有中断功能)、2个串行通信接口等模块[9],可以满足本系统的需求。

2.2从机

从机选用我国自主研发的STC15F2K60S2单片机。这是一款采用增强型1T8051CPU,内置高精准时钟和高可靠复位电路的高速单片机,具有价格低、功耗低、抗干扰能力强、工作电压宽等特点。其片内拥有2KB SRAM,含有基本时钟、10位A/D转换器、3个可输出PWM波的定时器、5个8位并行端口、2个串行通信接口等模块,选作从机是合适的。

2.3 GSM终端

GSM终端选用SIMCom公司生产的SIM900A型GSM/ GPRS无线数据终端。SIM900A为该公司的紧凑型产品,外观精巧,采用工业标准接口,满足GSM 2/2+标准,有GSM 850/ 900/1800/1900 MHz四个工作频率,可以实现语音、短消息、数据的传输,具有性能稳定、功耗低等优点[10]。SIM900A带有1个的串行口,可连接主机P3.4~P3.5。

2.4显示模块

显示模块采用LCD12864型液晶显示模块。该模块已内置8192个中文字型(16×16点阵)和126个西文字型(16×8点阵)字库,便于显示汉字与字符。模块提供的8位并行数据端口连接主机P2.0~P2.7,RS、WR、EN、CS这四个控制引脚连接主机P6.3~P6.6。

2.5 PLC调制解调模块

PLC采用的技术主要有单载波窄带调制(以FSK为主)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两种。FSK是较为传统的调制方式,虽成本低廉,但受电力线负载影响大,传播速率低,抗干扰能力较差,考虑电网中的电磁阀可能产生干扰谐波,采用该调制方式或影响整个系统通信的稳定性。与FSK相比,OFDM技术具有抗杂波干扰能力强、抗衰减能力强、频带利用率高、通信距离远、传输速率高等优势,更适用于本系统。目前市面上已有数款基于OFDM技术的PLC调制解调模块,如SKWPLC035R。 该模块采用多频点技术,能有效克服单载波调制方式下频点受干扰导致通信中断的问题,具有57600bps的串口通信速率,能满足系统需求。模块有TTL电平的串口通信接口RX、TX,可直接连接主机P3.6~P3.7和从机P3.0~P3.1。

2.6土壤温度与含水量传感器

传感器选用SMTS-Ⅱ-485型土壤水分与温度传感器。 该传感器采用不锈钢探针,精度高,响应速度快,可直接插入土壤同时测量温度与含水量,测试方便。其输出的含水量参数为土壤容积含水率,量程0~100%,精度0.1%。其采用RS-485接口和Modbus通信协议实现数据传输,可方便地组建主从式多传感器通信网络,通过TTL-RS485转换模块MAX485即可与从机的串行口P1.0~P1.1连接。为使采集的数据更具参考意义,每个区域布设2个传感器。

2.7整体硬件连接

本系统整体硬件连接示意图如图3所示。为避免系统受外界红外信号的干扰,特增设一个按键K1与主机P1.0相连, 当K1被按下时,P1.0产生中断,系统方进入“等待、比对遥控器信号并执行相应动作”的任务。MAX485的/RE、DE管脚连接从机P0.2,用于读、写(收、发)状态的切换。

3软件设计

由于本系统含主、从两类处理器,故需分别编写各处理器运行的程序,以协作实现系统功能。

3.1主机程序设计

主机的程序流程如图4所示。主机启动后首先进行初始化,接着进入基本设置环节,用户须持遥控器按照屏幕提示进行设置。设置完毕进入等待GSM终端网络注册的循环,此时主机不断给GSM终端发送查询网络注册是否成功的AT指令,直到收到其应答信息后跳出。之后继续给GSM终端发送AT指令进行短信模式设置等,完成后进入主循环。

主循环内,主机首先每隔一定时间依次向各从机请求土壤参数与运行状态信息,各从机收到请求指令后在间隔时间内要求的时刻便会发回应答消息。主机每次收到应答消息均会产生串口1中断,中断函数Uart1_RX()将判断消息来源、比对应答内容,若为土壤参数与运行状态应答消息,便立刻提取有效信息并保存,然后结束中断。接着令LCD显示各区域土壤参数与运行状态信息,然后运行报警监视函数。该函数将各区域土壤参数与预设的异常警戒范围进行比对,如超出则令LCD显示报警信息并给用户发送警示短信。若没有中断产生,主机即在此间循环。此时如用户给主机发送短信并被GSM终端接收,则主机串口0产生中断,中断函数Uart0_RX()将标志量1置位,主机回到主循环后便运行短信内容比对与操作执行函数Check_Message()。如从机发来执行完毕的确认信号,Uart1_ RX()判断、比对后将以给相应编号确认标志置位的方式保存该确认信号,同时给标志量2置位,主机回到主循环后便运行查询确认信号函数Query_Confirmsignal()。如K1按键被按下,则主机产生I/O中断,中断函数Port_ISR()将标志量3置位,主机将运行遥控器键值比对与动作执行函数Check_Re- motekey()。如代表运行模式的自动标志被上述操作置位,则主机进入闭环自动控制模式,直到有其他事件发生时退出。

Check_Message()是关键函数之一,其主要流程是:先比对GSM终端的应答消息是否为短信(是否包含“+CMT”)及短信密码是否正确,并记录来信号码。如密码正确则进一步比对短信内容。其中,收到某一区域灌溉启动或停止指令时,由串口1通过PLC网络给相应区域的从机发送相关指令,令其控制继电器闭合或断开来控制电磁阀电源,并延时一段时间。从机收到指令后便于延时时间内要求的时刻回复执行完毕的确认信号。收到某一区域自动模式的开、关指令时,则给相应编号自动标志置、复位,并令GSM终端给用户回复确认短信。收到获取各区域土壤参数与运行状态指令时,令GSM终端回复各区域土壤参数和运行状态信息。Query_Confirmsignal()也是主机运行的一个关键函数,其先查阅各编号的确认标志,在非自动模式下再根据标志号令GSM终端回复相应确认短信。Au- tocontrol()是闭环自动控制模式下的主要函数,根据自动标志号针对相应区域进行比较和执行,主要流程是:先查阅各编号的自动标志,再将当前相应区域两组土壤含水量的均值与先设的调节范围进行比对,最后根据比对结果给该区域的从机发送相关指令,令其驱动继电器动作实现灌溉自动控制。

3.2从机程序设计

各从机的程序流程如图5所示。无串口中断时各从机将循环轮询相应区域内各传感器,向其请求土壤温度、含水量参数。传感器响应后便立即作出应答,此时从机串口2产生中断,中断函数将比对判断消息来源、提取并保存参数信息、更新运行状态。如若主机发来消息,各从机串口1均将产生中断, 中断函数将判断该消息的接收对象,为本机时才会进一步作出响应:收到的是请求土壤参数与运行状态信息的指令,则于要求的时刻后给主机回复该区域土壤参数与运行状态应答消息; 收到灌溉启停指令,则令控制该区域电磁阀的继电器闭合或断开,同时更新运行状态信息,并于要求的时刻给主机回复执行完毕的确认信号。

3.3短信指令

本系统定义的短信指令及其含义见表1。用户在指令前加上短信密码发送至指定号码方可实现远程监测与控制,同一条短信亦可以包含多条指令。

4结语

本文采用电力线载波通信、闭环自动控制等理论与技术, 设计了一套智能灌溉控制系统。系统具有主从分布式结构,能通过手机远程监测土壤温度与含水量、获取报警信息以及控制灌溉启停,能实现自动灌溉控制。系统采用电力线载波技术利用现成的电力线网实现田间通信网络的布设,克服了传统有线通信需重新布线和无线通信稳定性不足的缺点。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实现了预期功能(如图6)。本文先介绍了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案等,后详述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本系统的应用将有效地降低田间管理的难度,提升灌溉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的增产增收,提高农业与农村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系统主从分布式的结构设计大大方便了从机的拓展,若接入更多的传感器还可进一步丰富系统功能,应用前景广阔。

摘要:采用电力线载波通信、闭环控制等理论与技术,基于MSP430、STC15和GSM设计了一套智能灌溉控制系统。系统依托既有的电力线缆搭建通信网络,具有主从分布式结构,能通过手机远程监测土壤含水量、温度并控制灌溉启停,含有闭环自动控制子系统,能实现自动灌溉控制。对系统的功能、原理和设计方案进行了介绍并详细说明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实现了预期的功能。本系统稍加拓展还可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电力线通信,主从分布式,远程监测,闭环控制,GSM

参考文献

[1]李威.水价改革对农业灌溉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07,(3):11-13.

[2]李伟.基于ARM处理器的灌溉自动控制系统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2,(1):76-79.

[3]王鑫鑫,周国平,胡春华.基于WSNs低功耗自动灌溉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8):229-232.

[4]贾艳玲,朱瑜红,刘思远.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枸杞园智能灌溉系统设计[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3):5 861-5 864.

[5]魏春娟.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应用与发展[J].低压电器,2011,(9):45-49.

[6]刘通良,潘仕彬.核环境下基于GSM SMS的无线通信平台的实现[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7,27(6):1 252-1 255,1 174.

[7]周昆鹏.基于MSP430单片机的电子血压计的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2,20(15):162-165.

[8]李彬,王朝阳,卜涛.基于MSP430F149的最小系统设计[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9,28(12):74-76.

[9]谢兴红,林凡强,吴雄英.MSP430单片机基础与实践[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分布式远程教育系统 第8篇

1 系统总体设计思想

1.1 系统性:

在设计时, 将全省广播发射台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地域上, 不是仅限于一个发射台, 而是将全省各个发射台作为一个统一的管理网络来考虑;在功能上, 不仅仅针对发射机的管理, 而是涵盖广播发射系统的多种业务, 除以前的自动开关机、自动报警、月报表、抄表、电话通知等功能都通过网络来完成, 今后还可以扩展到更多的发射台业务, 如图像监控等。

1.2 安全可靠性:

在软件设计是增加冗余, 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系统需完全适应在强电磁场干扰环境下的使用。使用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GPRS) 移动专网, 提高网络安全性, 即使在全省范围内应用, 也不会受到外网的攻击。合理的权限控制, 保证只有被授权人员才能监控相应的发射台。

1.3 通用性:系统要同时兼容中波、调频、电视等各种类型的发射机和设备, 只要有采样、控制端口均能实现远程检测控制。

1.4 扩充性:系统中增加一个发射台或一台发射机, 都能方便的管理。在功能设计时采用模块化和标准化方式, 以方便功能的扩充。

2 系统框架和结构

2.1 系统硬件构成。

广播发射机远程智能监控系统由上位机、下位机、中心服务器、发射台本地客户端, 远程客户端等构成。上位机、下位机均放在广播发射台机房内, 上位机与本地客户端通过以太局域网相连, 上位机与下位机通过RS-232转485进行串行通信, 下位机直接连接发射机, 上位机和本地客户端通过下位机来完成发射机监控。中心服务器位于省管理中心机房内, 中心服务器、上位机和远程客户端采用移动GPRS信道来组网。中心客户端与中心服务器通过以太网相连。

2.2 软件系统开发工具。

系统软件采用模式化设计, 结合强大的数据库, 使得功能设计灵活, 容易扩充。上位机采用面向对象的Delphi开发语言进行编程, Delphi是Windows下快速应用程序开发 (RAD) 的杰出代表, 它大大提高了软件的开发效率。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2000;下位机程序采用汇编语言编写;上、下位机通信协议采用Visuai C++语言开发, Visuai C++是专业编程开发语言, 具有稳定可靠的优点。

3 系统基本功能

3.1 完备的控制功能:

本系统的控制功能不仅体现在对发射机的自动、手动开关机的功能上, 还可以灵活控制开关机程序和其他控制序列。将控制量编成序列, 与发射机待控量任意搭配, 形成各种控制动作集, 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各种复杂控制问题。

3.2 实时监测功能:系统实时查看辖内发射机的全部或单个端口数据, 也可在GPRS专用网内在异地进行实时监测。

3.3 分级多样的报警功能:对于发射台的发射机出现的越线、故障等现象, 系统能够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级别的多种报警方式。

3.4 灵活的系统配置:

该项功能是本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系统配置不仅可以设置一般的系统参数、用户等, 更好总要的是, 可以由用户对每个发射机的类型、端口属性进行灵活定义, 使得本系统可以适用于任何发射机和发射台。

4 系统主要创新点

4.1 属性、控制动作定义到端口的技术。

属性、控制动作定义到端口就是在实际应用中, 由用户根据不同的发射机自行定义各端口的属性和控制动作。这样的设计使得本系统有很强的通用性, 不管发射机的监控接口具有什么样的电气特性、引脚排列、控制方式, 都能完全兼容。系统适用于几乎现今所有的发射机, 并对今后生产的发射机也同样具有兼容性。甚至只要有采控制端口的其他设备也均适用。

4.2 基于GPRS技术的网络通信模块的设计。

(1) 采用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 作GPRS网传输层协议:在传输层协议中, 传输控制协议 (TCP) 虽然具有可靠、按序、自动纠错的特性, 但它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占用大量的系统开销, 它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协议, 每个消息包在发送前先要建立连接, 也就是三次握手的过程, 从而造成消息传送的延时, 故每个消息的传递都由于要建立连接而产生延时, 而采用UDP协议, 利用其无需连接的特性, 可减小网络延迟, 这是TCP所望尘莫及的速度优势。 (2) 实现可靠的、按序的UDP包的传送机制:这是与一般的网络编程最大的不同之处。UDP是一种无连接的、不提供可靠性保证或流量控制机制的协议, 它本身没有处理错误的能力。UDP尽最大的努力来传输数据包, 但它不保证数据包能否到达目的地或顺序是否正确, 解决上述问题, 一方面, 通过上层通信协议来保证数据传送的可靠性, 即采用消息应答机制, 在消息发出后必须要有应答才能认为消息发送成功, 否则要重传消息;另一方面, 采用消息子包排序的方法解决数据包顺序问题, 在发送每个消息子包前先编号, 收到后重排。为了提高效率, 采用类似于滑动窗口的方式来完成。另外, GPRS网络在传输数据时, 最好将数据包的大小控制在256字节内, 否则会增加网络中断的频率, 所以对稍大一点的消息就需要分包发送。

4.3 快捷、安全、可靠的通知子系统。

(1) 快捷性:本系统发射的通知信息是通过系统的监控网络来传递的, 保持与监控数据同样的快捷性, 一个通知不论从哪个地点发出, 一般只要2~3s, 就几乎同时到达所有发射台。 (2) 安全可靠:通知是在系统本身的网络内传送, 网外的人无法获得, 并且本系统通知需要回复确认, 每个发射台收到通和后, 要求回复, 同时回复者必须输入自身的身份, 系统将回复信息与回复者的身份一起回传给发通知者。这种方式对通知回复者提出了要求, 回复者有责任将通知传达给相关人员。通知若是群发, 且通过远程客户端发出的, 必须通过中心服务器进行转发, 在转发后, 服务器将所有通知内容和相关信息记录保存下来, 作为历史信息供查询。 (3) 集成性:通知功能是作为一个子系统集成到整个系统中, 不需要其它设备和另外的通道, 使用方便。在通知子系统中, 实现的难点在于通知的回复取消问题, 即在同一发射台局域网内某一个终端回复通知后, 其他终端同时取消通知信息。为了查备, 所有的通知信息必须保存在上位机中, 他的实现是通过相应的远程通信协议来完成。

5 应用效果

该系统在丽水广播转播台、云和广播转播台、丽水人民广播电台高山调频台、丽水下属县市的调频转播站 (点) 应用, 运行稳定, 操作简便, 促进了有效管理和监控, 减轻了值机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压力, 同时播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加强。

为检验系统的可靠性, 我们进行了高速移动监控和抗干扰能力的试验。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速度120km/h时, 用笔记本电脑在移动状态下监控发射机工作状态, 实验效果良好。在浙江省第一发射台多频率 (810k Hz、1530 k Hz、603 k Hz) 、大功率 (200k W、50k W、10k W) 的高长枪区, 对上、下位机通信和移动GPRS通信等做抗干扰试验, 不受影响, 效果较好。

6 结论

分布式远程智能监测控制系统的研发成功, 极大地提升了发射台自动化程度和全局管理水平。该系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发射机和发射台。它突破了地域限制, 可以实现全省乃至更大范围的网络监控和管理, 并可通过笔记本电脑实现移动监测控制。由于其通用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强, 利于推广应用, 便于产业化, 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摘要:发射机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是保障广播电视播出质量的基本条件。本章主要对分布式广域网广播发射机远程智能监控系统进行简要的介绍。

分布式远程教育系统 第9篇

关键词:NDAM9000,NDAM4055,网络

前言

以太网技术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也已超过了15年, 是工业现场最古老的局域网技术之一。在今天,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促进了局域网络的飞速发展, 以太网连接技术正逐渐成为工业控制应用的一种趋势;NDAM是全新一代基于网络通讯的刀片式数据采集控制系统。采用积木化结构, 简单、灵活, 通讯模块和各种数据采集控制模块自由组合, 应对各种现场应用。可以通过以太网、RS-485/RS-422/RS-232或CAN-bus等通讯方式组建网络。

1 NDAM分布式开关量控制系统

1.1 功能简介

NDAM是全新一代基于网络通讯的刀片式数据采集控制系统。采用积木化结构, 简单、灵活, 通讯模块和各种数据采集控制模块自由组合, 应对各种现场应用。NDAM的模块分为通讯模块和采集模块两大类。在衡器计量中我们选用NDAM9000通讯模块和NDAM4055数字量输入输出模块。

NDAM-9000以太网通讯模块采用以太网 (TCP/IP) 通讯接口, 符合MODBUS/TCP协议规范, 主要用于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中, 作为通讯模块和其它数据采集模块共同组成一个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工业控制现场数据采集终端。

NDAM-4055数据采集模块主要是针对数字量输入输出, 它可以同时采集8路数字量输入, 支持开关触点信号和电平信号, 同时有8路数字量开漏输出。所有的数字量输入输出均采用3000V光电隔离, 主要用于分布式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中, 作为远端I/O模块, 主要是采集工业中数字量数据, 控制工业现场的继电器等开关设备, 应用于远程开关设备的智能与集中控制。

1.2 原理框图

NDAM-9000以太网通讯模块采用32位ARM处理器, 使用实时操作系统实现软件控制, 具有非常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 能够实时的响应外部控制命令;硬件电路包含以太网电路、电源、CPU最小系统、通信电路、继电器报警电路等几部分。

8通道数字量输入输出模块NDAM-4055采用32位ARM处理器, 使用实时操作系统实现软件控制, 具有非常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 能够实时的响应外部数字量输入, 与通讯模块进行可靠的数据通讯, 采集输入数字量, 准确的按照设定输出数字量, 包含8路数字量隔离输入、8路数字量隔离输出、电源、CPU最小系统、通信电路等几部分, 可以采集电压类型的数字量输入信号或者触点型输入信号。

NDAM-4055数字量输入端口原理:当外部输入为电平信号时, 上拉电阻跳线断开, 电平信号连接在AC两端;当外部为开关无源触点信号时, 内部上拉电阻短跳线接通, 开关两端连接在CD两端, 信号在模块的内部经过了光电隔离, 反相。当输入为电平信号时, 输入的的电压大于3.5V小于30V时, 光耦导通, A点输出低电平经过反相为高电平, 输入到模块内核, 模块即认为是输入高电平 (逻辑状态为1) , 当输入的的电压大于0V小于1V时, 光耦截止, 光耦4脚输出高电平经过反相为低电平, 输入到模块内核, 模块即认为是输入低电平 (逻辑状态为0) 。当模块接开关触点信号时, 当开关闭合, 光耦输入端, 一端上拉到VCC, 另外一端接地, 光耦导通, 光耦4脚输出低电平经过反相变成高电平输入到模块, 模块即认为输入信号为1;同理, 当开关断开时, 模块认为输入的信号为0。

2 在远程计量中的应用

通过NDAM-9000和NDAM-4055模块进行连接, 可以将开关量转换成以太网信号, 达到以太网对开关量控制器的各种控制, 例如在辊道秤自动称重程序中检测开关量的通断, 数据采集完成后发送信号给PLC表示已经称完了可以开走了, 实现了开关量信号以太网检测和控制。

3 故障诊断与处理

3.1 NDAM-4055无法与NDAM-9000模块通讯上, 可以观察NDAM-4055上的指示灯闪烁情况来判断其工作状态, Power:

红色指示灯。此灯点亮表示NDAM-4055供电正常;State:绿色指示灯。此灯缓慢闪烁表示NDAM-4055工作正常, 但是还未连接主站, 此灯快速闪烁表示NDAM-4055已和主站建立通讯连接。Error:红色指示灯。此灯常亮表示NDAM-4055运行出现错误, 如果此灯闪烁表示模块进入升级模式。如果是Power指示灯不是显示的红色, 说明供电不正常, 我们就要检查导轨端子是否插紧, 因为NDAM-4055模块是通过导轨端子由NDAM-9000来供电的, 还有一种可能是NDAM-9000模块工作不正常, 也可以通过NDAM-9000上面的指示灯来判断NDAM-9000模块是否工作正常, Power:红色指示灯。此灯点亮表示NDAM-9000供电正常。State:绿色指示灯。此灯闪烁表示NDAM-9000工作正常。Error:红色指示灯。此灯点亮表示NDAM-9000运行出现错误。Link:RJ45的绿色指示灯。此灯点亮表示NDAM-9000网络连接正常。如果此灯闪烁, 表示网线上有数据传输。Speed:RJ45的黄色指示灯。此灯点亮表示NDAM-9000连接的是100M网络, 否则表示连接的是10M网络。

3.2 如果现场某个开关量信号没有送过来或是没有发出去, 可以通

过NDAMUtility测试软件进行测试, 来判断是否是数字量输入输出点坏了, 还是光检信号没有送过来, 这样就可以快速找到原因解决问题, 比原先开关量板卡方便、快捷。

4 结束语

NDAM分布式开关量控制系统通过以太网实现开关量信号的控制通讯, 在以太网连接技术中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目前在轨道秤和辊道秤远程计量应用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James F·Kurose, 计算机网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2]NDAM-4055技术手册[Z].广州致远电子有限公司, 2009.

分布式远程教育系统 第10篇

一、远程控制的通信电源分布式监控系统简介

监控系统是对电源进行检测和控制的计算机系统, 它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 不仅具有计算机的特点, 同时还具有本身的特点, 例如实用性、实时性以及可靠性等[1]。远程控制技术的通信电源分布式监控系统包含了很多技术, 例如多媒体技术、容错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现场总线技术以及分布式技术等。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工作人员进行图像、文字、声音等进行处理多媒体的处理, 它改变了监控系统中的人机交互和人机界面, 能够充分的利用视觉、听觉等来提高监控的质量和效率。对于监控系统来说, 可靠性是其基本的要求, 为了有效的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一种避免发生错误, 另外一种是容错。对于监控系统来说, 不能够保证其工作过程和结果是完全正确的, 还存在误报的现象因此减少其错误发生的概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容错技术就是在发生错误之后系统仍然能够进行正常工作的能力。人工智能技术是通过对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模拟, 从而用来解决客观世界中的问题, 在通信电源的分布式监控中其监控的对象和问题往往比较复杂, 不能够利用简单的数学模型来描述,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对故障进行诊断、远程控制等[2]。除此之外, 分布式系统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它能够实现和解决不同硬件、软件之间的可连接性和兼容性, 能够实现系统的扩容性和软件的可移植性等, 可以使不同层次的用户进行灵活的搭配。

随着半导体行业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各种高性能芯片的快速面世, 应用标准的不同总线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据库等技术都为监控系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过程控制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得控制系统不管是在性能上和结构上都发生了巨大的进步, 其中的关键就是现场总线技术。分布式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种应用潮流, 它能够实现系统内部不同节点的独立性和模块化, 同时系统中的任务分布和功能分布在时间上能够相互重叠等[3]。在分布式系统中一般应用分级分布式的结构, 如图1所示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分布式系统的结构图:

现场监控层和监控对象之间直接进行接口, 监控层以监控对象作为实时监控的目标, 综合管理层能够从总体上进行调度和管理, 每一层都具有不同的分工, 同时能够完成不同的任务。

二、远程控制的通信电源分布式监控系统应用与实践

通信电源系统主要由市电电源、降压变电站、电源变换设备;蓄电池、备用发电机组以及负载设备等组成, 这也是电源监控的主要设备。在平时工作的时候, 由一路市电电源提供电能, 当这路电源不能正常工作的时候自动切换到另一路电源中, 当两路市电都停电的时候则启动备用发电机组[4]。传统的供电方式其供电电源都主要集中在电力室内, 不利于新增设备的应用。随着电源技术的不断进步, 传统的集中式供电方式逐渐开始向分散供电方式转变, 这种分布式的方式配置灵活, 可以达到节约人力和资源的效果。由于通信电源采用了分布式的结构, 所以对通信电源的监控也应当采用分布式监控系统[5]。分布式系统是组成系统的节点具有独立性和模块化的特征, 系统的功能和任务在时间上具有重叠性。

为了保证对通信电源的可靠运行, 就必须对电源系统的各个部分进行控制和检测, 并且把各个部分的信息综合到一起, 进行集中监控。通信电源的分布式监控系统的结构如图2所示:

监控管理中心是这个监控系统管理调度的核心, 它能够及时的处理各个通信电源监控节点或者主机上传送的信息, 和通信电源监控主机之间的数据库建立联系, 负责对某个区域或者节点的通信电源的管理。监控是对网络上运行的通信电源设备和环境进行实时监控, 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各个通信站电源设备的运行情况, 可以完成值班和维护人员的检测和巡视工作[6]。还能够及时的发现设备存在的故障隐患, 防止通信电源故障的发生。监控的最基本的级别是计算机, 它能够直接的对被监控设备进行监控, 同时和上一级的计算机设备保持通信, 及时的传递电源运行中的各种参数和隐患。对被监控设备进行数据采集, 同时也检测设备工作的状态, 还要执行上级计算机所传达的命令和配置信息, 更新配置文件。节点是监控系统中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关键, 它能够和各种监控设备连接, 接受监控设备所传达的数据, 并且在处理之后进一步的向上一级计算机传递。它具有实时查询功能, 能够及时的分析节点内各个监控设备所采集的数据, 按照上一级的命令传送相关的数据, 主要是向上一级监控设备传递电源设备的工作状态和警告信息[7]。对于设备运行状态的检测也是节点的一个重要的功能, 节点能够根据检测信息, 进行及时的处理, 例如发出警报或者执行相关的命令进行分析处理, 通过各种报警方式告知操作人员。节点还能够对历史数据、多媒体数据、设备数据等进行数据库管理, 实时的显示出被监控设备的运行信息, 及时的记录相关的操作数据等。同时监控设备还能够对交流配电盘的输入电压和电流等进行监控, 对电源运行中的各种不正常现象如电压过高、过低, 以及电流过流、开关跳闸等进行报警处理[8]。对智能开关电源的运行状态如开启、关停等进行监控, 对电池的异常放电现象进行报警;对电池运行中的总电压、总电流等进行检测和控制。

为了提高监控系统的应用效率, 还应当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监控系统设备的更新和完善, 及时的采用新技术、新设备, 保证监控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同时在日常的监控工作中还应当加强设备的管理工作, 对于设备要进行良好的维护, 保障其正常的工作性能[9]。在应用监控系统的过程中存在部分维护人员技术不熟练, 责任心不强等现象, 往往造成通信电源故障, 没有发挥监控系统应有的功能。电源作为通信网络的动力, 通信企业应当加强对电源监控的认识。通信企业还应当加强对监控系统的人才建设, 加强对人才的培训, 提高监控人员的技术水平, 使监控系统能够充分的发挥其良好的作用[10]。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监控系统也逐渐实现了智能化, 对于电源设备的监控水平和网络水平也在不同的提高。同时电源设备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对于电源的维护和监控方法也将不断的改变。作为远程控制下的分布式监控系统为保障通信电源的正常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大大的减少了人力资本的支出和人为因素的干扰, 同时也提高了通信设备运行的质量和效率, 对于通信系统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向东.分布式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25)

[2]何冰慧.分布式应用系统性能测试[D].北京工业大学, 2009

[3]黄韬.浅谈远程控制下通信电源分布式监控系统[J].通信电源技术, 2011, 28 (4) :75-77

[4]于友成.Power-One通信电源监控系统通信协议破解[J].电子科技, 2012, 25 (11) :35-39

[5]于友成.Power-One通信电源监控系统通信协议破解[J].电讯技术, 2012, (10) :1675-1680

[6]方志雄, 胡燕.网络远程控制技术在机房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 2006, (12) :154-155

[7]周雪芳.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及其应用研究[J].才智, 2009, (13) :55-55

[8]王哲坤, 赵广超.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分析[A].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信号处理专家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信号处理专家委员会.2012:5

[9]黄韬.浅谈远程控制下通信电源分布式监控系统[J].通信电源技术, 2011, (04) :75-77

分布式远程教育系统 第11篇

关键词:分布式光伏发电集成系统;优化建议;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TM727;TN9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2-0016-01

存在于我国中东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集成系统的分布和系统接入问题在整个光伏发电系统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集成系统各个组件的设计工艺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工程后期集成系统区域中整体的视觉效果,好的设计在一定程度能够确保集成系统各个组件能够保证规定的使用年限,能够按照工程预期实现整个发电集成系统的效率最大化。本文就工程前期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工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光伏集成发电逐渐得到应用普及的现状下探讨对当前分布式发电集成系统的优化问题。

1 分布式光伏发电集成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1.1 易操作性

分布式光伏发电集成系统的设计必须尽量易于操作,和人口稀少的西部拥有开阔的安装地点不同,这种分布式的发电集成系统一般安装在屋面楼顶等地方,这些地方一般存在一定的倾斜度或者是高度比较高。在这种屋面具有一定的倾斜度并且承重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工人的施工难度将会增加,所以集成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后期的施工难度,降低操作的难度,并且尽量保证将工程设计控制在一期之内。

1.2 安全性

由于分布式的光伏发电集成系统主要应用于人口和建筑比较密集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因此集成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具有倾斜度的屋顶施工需要将各个部件运送到屋面或楼顶进行施工,在这过程中存在部件因运输而导致损伤和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目前市场上通常采用安装一定的导轨实现与屋面材料进行连接,采用目前市场上较为通用承载力比较高的铝合金的支架结构,它便于安装操作且不易锈蚀损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后期的安全隐患。在施工过程中还存在高空坠物的危险,由于施工地区的人口和建筑物的密度比较大,施工人员高空作业后期会产生废弃的材料,加上屋面的倾斜度会增加高空坠物的隐患,在设计的中要考虑到集成系统的整体性以及将后期的废料收集进行合理的回收设计。

在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各部件的重量是否在屋面的最低承重范围之内,屋面的材料的承重能力会随着雨水阳光等的风化而导致其承重能力的降低,施工人员本身的重量也需要考虑在内,因此在进行集成系统的设计中要考虑到施工地点的最低承重并且把重量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

1.3 一致性

分布式的光伏发电系统将较大数量的太阳能电池串联起来以达到一定高度的电压,然后才能从逆变器的输入端进行输入,这样一定数量串联的子系统再进行并联以达到系统的额定功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数量较大的设备,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选用的太阳能电池需要是相同的规格和工作性能,同时在设计中要避免互相之间存在遮挡影响工作效率以及方向和角度问题而导致的差异,保持各个子系统运行的一致性。

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分布式光伏集成系统存在的区域需要考虑到所在地区可能存在后期进行施工改造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等对系统部件的破坏,集成系统存在的大而分散的特点,因此设计既要保证整个系统的整体一致性,整个系统具有稳定性,同时采用并联各个子系统的方式保证其独立性,在某个子系统遭到破坏时其他系统能够不受影响仍然保持正常的运行。另外,采用铝合金或新型的支架考虑到其坚固性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其抗腐蚀和抗氧化性,以及损害后的修复性,尤其是重工业和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

2 当前设计中分布式光伏发电集成设计中遇到的常 见问题

分布式光伏发电集成系统分布占地面积比较大,逆变器和控制装置的数量比较多,线路的串联以及并联比较复杂,而且由于其特殊的位置原因,发生故障时进行排查和修检的困难大。由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的施工和整修而导致的线路和各个系统部分的运行产生障碍的问题比较多。东部地区比较特殊的天气情况给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了挑战,产生的电能不稳定问题给系统接入电网带来新的挑战。

3 针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集成常见问题的优化建议

针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集成常见系统稳定的问题,在进行前期的设计中需要对控制器进行各项内容的控制,包括故障报警以及定位、测量等,另外采用多功能的汇流箱,进行智能的汇流预警和线路排查。各个光伏发电子系统采用相同规格的电池组件按照相同的设置距离安装构成一个发电矩阵,组成矩阵的各个单元配备完善的逆变器和控制装置尽量减少各个系统的差异而造成系统电压的不稳定。

考虑到东部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需要具体分析不同型号的太阳能电池板各个性能的强弱的具体数值选择合适型号的太阳能电池组,以下选用东部地区常采用的250 Wp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为例将需要考虑的具体方面进行考虑。见表1。

在设计安装过程中,考虑到当地的经纬度位置和屋面的倾斜程度进行合理的方位和角度选取,保持选取方位和角度的一致性。采用可活动的支架来调节夏冬因太阳角度的变化而导致的产生的较大电压差。

施工过程中应该对首先对光伏安装组件进行检查,安装过程中对重量比较大的组件进行机械固定,以减少对组件的破坏。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对工人作业需要使用的脚手架进行系统的防护措施的保护以及工程后期产生的废料进行系统的回收,搭建格挡装置减少高空坠物的危险,完成后要进行严格的验收,运行前进行系统的清洁,保证太阳能组件效能的正常发挥。

4 结 语

随着近年来大规模的光伏电站的建立,对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新能源领域中重要部分。因此通过不断地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集成系统设计的优化能够提高后期施工过程中质量和效率,同时可以减少后期使用中的问题,针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特殊的气候和条件进行分析是现阶段设计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通过设计方案的不断改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能够在施工中缩短施工的难度和时间长度,有效缩减了不必要的成本支出,虽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但这对以后光伏发电集成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改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晶,许洪华,赵海翔,等.并网光伏电站动态建模及仿真分析[J].电力系 统自动化,2008,(24).

[2] 王一波,李晶,许洪华.考虑电网安全稳定约束的光伏电站最大安装容 量计算与分析[J].太阳能学报,2008,(8).

分布式DMHS转报系统 第12篇

关键词:DMHS转报系统,复制队列,分布式,异地容灾

目前DMHS转报系统在各地运行方式有几种, 一是双套系统运行, 双套系统通过电子切换单元统一外线出口, 需要时进行双机切换, 这种方式两套转报机靠近部署, 基本表配置一致, 但不利于异地容灾和数据保护;二是在逻辑上将一个转报机挂在另一个转报机下面, 通过传统的信道路由进行电报传递, 这种方式两套转报机基本表不一致, 不方便管理和维护;本文提出一种双套DMHS转报系统耦合工作的新模式, 这种模式双套系统可以分布在异地, 基本表配置一致, 以任务分担的方式协同工作, 可以称为分布式DMHS转报系统。首先, 我们从DMHS转报机的一个功能说起。

1复制队列的概念

目前, 无论是在DMHS-H (大型) 系统, 还是在DMHS-M (中型) 系统, 均有一个类似的配置项, 前者叫“复制队列”, 后者叫“信道分发”, 其功能都一致, 如图1。

DMHS转报系统中复制队列的概念, 就是绑定两个 (或若干个) 队列, 其中一个为拷贝源队列, 其他为拷贝目的队列, 其意义是拷贝源队列 (为输入队列) 电报的输出同时有两条路径, 一条是正常进路由表进行分发, 一条是直接重定向至拷贝目的队列 (为输出队列) 。

2分布式DMHS转报系统

通过复制队列功能的描述, 可以联想到, 如果两套基本表 (涵盖用户群A和用户群B) 一致的异地转报系统, A套系统接入本地用户群A, B套系统接入本地用户群B, 将两套系统之间通过同步高速链路连接, 通过配置在该高速链路上的复制队列, 可以将本地用户群的电报双向广播给对方, 从而使A、B两套系统对用户而言, 耦合成一套系统使用, 而不论这两套系统分布在何地。图2即该方案的示意图。

2.1优点

(1) 异地容灾。

(2) 电报数据异地镜像备份。

(3) 本地业务就近接入, 降低成本节省费用, 提高线路可靠性。

(4) 两套系统同时在线运行, 会充分暴露和避免原备份系统在软件版本、硬件故障、基本表配置等方面的问题, 可以杜绝备份系统需要时用不起来的隐患。

2.2缺点

运维相对单套系统复杂。

3应用案例

3.1异地DMHS转报系统搬迁——无缝和平滑式过渡方案

3.1.1阶段一 (如图3)

转报机A地主用, B地转报机已部署但未接入任何用户线路, A系统已通过复制队列将所有用户电报传输给B系统。

3.1.2阶段二 (如图4)

转报机B系统逐步接入用户线路, A系统随后拆除对应线路, 在切换过程中, A、B两地转报机电报始终完整, 用户收报正常。

3.1.3阶段三 (如图5)

转报机B系统逐步接入大部分用户线路, A系统随后拆除对应线路, 在切换过程中, A、B两地转报机电报始终完整, 用户收报正常。

3.1.4阶段四 (如图6)

转报机B系统接入所有用户线路, A系统拆除所有用户线路, 切换基本完成。

优点:

(1) 可以在基本不停机的情况下, 完成异地转报系统搬迁和切换

(2) 切换过渡可以在数日内完成, 过渡期间不影响用户收报;可以逐路稳妥切换并做用户确认, 线路切换不成功可以回退。

4总结

在常规的转报系统功能划分上, 主用系统和备用系统泾渭分明, 两者可以通过电子切换单元快速切换, 但现实是一般主用系统长时间满负荷运行, 而备份系统处于相对闲置状态, 这种模式未必是最有利于民航安全生产的。本文提出的分布式转报系统, 弱化了转报主用系统和备份系统的界限, 可以平滑转报系统异地搬迁的过渡, 可以提高异地容灾的能力, 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上一篇:黄疸中医治疗体会下一篇:美术中的素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