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思想范文

2024-07-24

软实力思想范文(精选12篇)

软实力思想 第1篇

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 以及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座谈会要求, 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正确方向。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育相结合, 按照铸造灵魂、突出主题、把握精髓、打牢基础的根本要求, 抓住认知认同、引领整合、实践转化等基本环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和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二是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进一步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 进一步宣传大学生先进典型, 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 关注他们的精神诉求, 顺应他们的心理期待, 帮助他们健康成才。三是以培养培训为突破口, 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启动实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伍人才培养工程, 开展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项督查, 加强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 积极组织辅导员开展社会考察, 加大对优秀辅导员的宣传表彰力度。四是以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为重点, 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努力形成融教育、管理、服务、保障为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一) 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以“三贴近” (贴近学生、贴近企业、贴近社会) 为原则, 以“理实共进”为主线 (一条主线) , 以“两大平台” (校园内、外环境文化) 为基础, 以“三个抓手”为手段, 以“四个满意” (学生满意、家长满意、企业满意、社会满意) 为愿景。

(二) 主要举措

“理实共进”思政双基地工作构架的具体内容包括:“两大平台、三个抓手、四个满意”。

1. 两大平台:“校园内环境基地”和“校园外环境基地”

“校园内环境基地”“一个窗口、两个部门、三个目标”。

一个窗口:高校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思政文化网站。内容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教育软实力文化建设的规律, 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符合现代校园制度需要、符合学生个性化需要的文化精神窗口, 举办征文活动。“从我身边的人与事看文化特征”。以历史回忆录像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实例回忆谈文化作风、传统以及文化特征等, 并选择积极典型的回忆录像校内进行宣传播放。进行学生演讲比赛, 通过剖析、挖掘和生动描述身边的典型事件, 形成“校园文化发展之我见”。进行校园文化论证答辩活动, 这项活动要发动全院各单位广泛参与, 每个单位和部门推荐2—3人参加, 全院组成若干个代表队进行答辩论证并评选优胜者。将校园文化固化于窗口形象, 为增强校园文化核心竞争能力, 提高校园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 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源泉。

两个部门:第一, 成立院长为主任, 党委书记亲抓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委员会, 成员包括全院各级主要领导, 使文化和校园各方面的管理紧紧地融合在一起;第二, 成立校园文化部, 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该部设在宣传部, 一套人马, 两块牌子, 负责全院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管理;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可为校园思政工作软文化建设的系统性运作提供组织保障, 也为校园思想教育文化工作建设扎实有效地稳步推进奠定基础。

三个目标:制度目标, 机制目标, 管理目标。校园文化部 (宣传部) 、办公室、学工部、工会等部门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与校园规划、年度计划合并编制, 要重点列出制度文化建设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考核标准, 并列入年度经营承包责任制, 明确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内容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使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管理工作一样也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之中, 要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校园管理者业绩考核体系, 定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进行考评和奖惩, 考核结果与经济责任制挂钩, 实现校园思想教育工作软实力文化的三大目标。

2. 三个抓手:“思政之星”、“思政旗帜”和“思政精神”

(1) 评选思政之星:以思政之星的行为引领的行为, 思政之星既是同行形象的代表, 也是全院行为的楷模, 并在员工中推选出行为榜样, 推动全院教职员工共建校园和谐文化而付出努力。

(2) 树立思政旗帜:营造校园文化建设氛围。

(3) 凝聚思政精神:“理实并举, 知行合一”为学校所倡导的思政精神, 把思想教育研究工作融于企业、融于社区、融于社会, 实现企业思政教育向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转化。

3. 着力提升四个满意

“学生满意、家长满意、企业满意、社会满意”获取直接信息传递, 提供了对思政工作改进和研究的依据, 并围绕“四满意”的目标, 促进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

以“理实并举”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软实力文化模式与校园本身产生共鸣蕴含其内在的统一

1.“理实并举”思想政治工作软实力文化建设实现社会实践与政治理论教育协调统一

以“两大平台、三个抓手、四个满意”作为高校思政工作思路, 把社会实践与政治理论教育相结合, 既重视课堂教育, 又注重引导教职员工和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两方面互相配合, 互相补充, 在理论指导下实践, 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的理解。

2.“理实并举”思想教育工作软实力文化建设实现参与社会实践与培养社会责任相统一

热爱祖国, 献身社会, 前提是要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由于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度过, 缺乏社会实践体验, 容易造成认识的片面性和思维的局限性。他们往往对改革开放事业抱有很高的期望, 但对改革和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和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组织社会实践, 让教职员工和学生走出校门, 到校园外思想教育基地场所感受、体验, 既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又看到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发展不平衡, 从而真正了解社会, 了解国情, 增强社会责任感。

3.“理实并举”思想教育工作软实力文化建设实现锻炼毅力与品格培养相统一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通过“思政之星”, “思政旗帜”展示“思政精神”, 让教职员工和学生从窗口知识, 付诸实践中加深理解。通过社会实践, 置身于具体活动环境中, 耳濡目染, 将社会公认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因素吸收到个人思想中, 内化为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4.“理实并举”思想教育工作软实力文化建设实现思想教育工作建设和评价考核相统一

思想教育工作本着为“职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这一理念, 把“理实共进”工作体系的内容纳入对“教职员工与领导”的考评考核中, 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做到“行动指导、心理疏导、职业引导”的效果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统一。

5.“理实并举”思想教育工作软实力文化建设实现思想教育内涵与形式的统一

对高校思想教育软实力的建设, 不仅需要深刻的理论阐述, 更需要生动的事迹和高尚人格的熏陶感染, 教育基地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加大投入力度, 挖掘精神内涵, 注重改革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 利用基地进行实践课程教学, 开展红色旅游、服务社区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 推进教职员工和学生思想教育内涵与形式的统一。

科学发展校园和谐文化也是全党全国人民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事业, 我们推动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做到发展为了国家、发展为了社会、发展成果由国家、社会、民众共享。作为国家教育这一重要高校媒体, 它既是党的喉舌, 也是人民的喉舌。在推进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中, 接班人的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工作中心, 确立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 为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给广大人民群众送去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 树立文明社会的典范, 其教育意义极其深远。

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建设、反思、提高的整体工程,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 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

建设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软实力文化建设与高校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高校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不可分割的。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品质等, 其中价值观正是校园思想教育工作软文化建设的核心, 与和谐文化建设本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并驾齐驱。

软实力思想 第2篇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宣传思想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国有企业科学发展同样具有极强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明确国有企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方向目标、工作任务和基本遵循。从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太重”)63年的创业发展经验和创建世界太重的宏伟目标来看,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这是因为,太重累计创造了360多项中国和世界第一,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硬实力很强,但软实力偏弱,大力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聚焦到提升企业软实力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理论创新。要把坚定理想信念贯穿到理论武装工作中,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体党员群众,提高职工辩证思维能力。深入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之成为坚定理想的“主心骨”、牢固信念的“压舱石”,真正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将其贯穿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融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要把太重改革发展理念作为企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理想信念对

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精神支柱,对于一个企业同样是信心之源,力量之源。没有能够凝聚人心的共同目标,企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一方面要把“创建世界太重”战略目标和其他重要理念灌输到广大职工群众中,使之成为企业共识和职工自觉行动,另一方面要创造性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到实处,体现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

坚持正面宣传,牢牢把握主动权。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主动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就是要激发全体干部职工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作为共和国装备制造业的长子,纵观太重63年创业发展史,企业发展尽管有过曲折,但始终拥有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这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密不可分。实现转型跨越,创建世界太重需要凝聚更强的力量,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核心主题,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梦在太重就是要创建世界太重,基本内涵就是把太重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思想底蕴就是要发挥好“为我先锋”的太重人优秀传统和品质,实现路径就是积极打造成本优势、品牌优势、领先优势、发展优势“四大竞争优势”,全面推进转型跨越发展战略。要把企业党委主管主办的广播、报纸、电视、期刊以及互联网等舆论阵地办好,坚持“三贴近”,践行“走转改”,不断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

软实力思想 第3篇

关键词:就业软实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素质教育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教学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主阵地,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重要渠道。

一、大学生就业中的软实力因素及其作用

“软实力”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教授首先提出的。按照约瑟夫·奈教授的观点,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影响他人的行为而将事情办成的能力。它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它们最初都用来形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而现在已被扩展到各个领域。

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硬实力是对具体专业岗位而言,是大学生所具有的专业技术和知识、能力等显性因素。软实力则是一种吸引力、影响力,指除了硬实力以外的个人素质,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思想品德方面:正确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明礼诚信,敬业奉献精神,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

2.心理因素方面:自尊、自强、自信、自立,强烈的竞争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

3.为人处世方面:良知与正义,团结友善,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

4.思维能力方面: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反应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意志品质方面:承受挫折与压力能力,自我调节与管理能力,坚韧的毅力、顽强的意志。

6.沟通交往方面: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7.工作能力与态度方面:工作态度(认真、热情、尽责),工作作风(踏实、严谨、进取、快捷、高效),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执行力。

8.职业素质方面:职业道德,职业规划,职业理想,职业礼仪,求职择业策略与技巧,创业意识与能力,职业心态。

9.人文修养方面:较为广博的人文知识修养。

10.形象气质方面:外在形象,气质涵养,亲和力。

在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硬实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某些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特殊工作岗位来说,硬实力甚至被人形象地称为就业的“敲门砖”。然而,社会给大学生提供的绝大多数岗位都属于一般性的工作,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一般能胜任。在这种情况下,软实力就成了就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如果说硬实力是“敲门砖”,那么软实力就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而且,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员工的软实力也是一个单位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软实力越来越看重。

在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笔者对用人单位做了一个书面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贵单位今天的招聘最看重毕业生的什么”问题上,作为软实力因素的“责任心”“沟通能力”和“道德诚信”位列前三甲;在“您认为有些毕业生不能胜任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问题上,“责任心不强”“沟通能力低下”和“承受压力能力低下”位居前三;在“您认为毕业生最有待提高的能力和素质是什么”问题上,“责任心”“承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成为用人单位最期待提高的素质。

可见,大学生软实力因素在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少教师和学生往往忽视软实力的培养,要么看不到软实力在就业和成长成才中的作用,要么以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会自动协调发展,因而只注重专业知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

二、就业软实力与《基础》素质教育功能的拓展

《基础》教学具有传授科学理论知识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然而,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对《基础》内容设置的把握,使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基础》更是一门素质培养课程。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它也是学生仅有的一门人文修养课程。在知识上,它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逻辑学、伦理学、文学艺术、国防、科技信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在素质培养上,《基础》涉及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的引导,涉及学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的问题,也涉及学生思辨与创新能力、沟通交往与表达能力、意志与心理品质、为人处世和组织管理协调等多方面能力和个人品质的培养问题。而这些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所必须着重培养的素质。笔者认为,《基础》教学在充分发挥其传统教育功能的同时,在深入挖掘素质教育的功能、大力提升学生就业素质中的软实力方面完全能有所作为,也应当有所作为。拓展《基础》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有利于切实提高本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增强课程对学生的针对性、说服力和感染力,改善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受学生重视的尴尬局面;有利于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软实力,增强其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的竞争实力,提高学生的整体就业率;有利于打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上的误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发挥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三、转变《基础》教学理念,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

《基础》教学要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教育中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一是拓展《基础》教学功能,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向素质教育功能转变;二是改革《基础》教学模式,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

《基础》教学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向素质教育功能的转变,首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教学理念。《基础》教学虽然具有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但教师应从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来理解,把《基础》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素质课,因为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采取空洞说教灌输式的方法无法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去,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拓展和加强《基础》的素质教育功能,才能实现《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能力素质和就业软实力提升的双赢。

实现《基础》教学向素质教育功能的转变,各高校应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应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基础》教学成为培养大学生素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标准,应从人、财、物方面给予保障,为《基础》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

《基础》教学要发挥培养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作用,还必须改革教学模式,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基础》作为传统的政治课程,高校教师往往习惯于教师本位的说教,这对学生软实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所谓学生本位制,就是教学过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组织教学,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途径。这种主体本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对事物做出“肯定——否定——再肯定”,从而深化自己的认识,并运用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这种学生本位制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基础》的素质教育功能,使《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素质教育功能融合,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奈.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软实力思想 第4篇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获得了奇迹般的崛起,从全球最落后的经济体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进入《财富》全球500强的企业截至2015年超过了106家,在排行榜上雄踞第二。事实上,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背后,是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和企业家管理思想“三重”力量共同支撑的结果。

经过近40年的锤炼,不仅中国的企业已经具有国际影响力,中国企业家的思想和精神更值得重视。如果说30年前,中国企业家还处于“编故事”的阶段,现在则到了集中释放其管理思想的阶段。而其管理思想的价值其实一点都不亚于进入《财富》500强。

而总结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企业管理思想,对其进行归纳提炼,让这些管理思想同“中国制造”和中国资本一样,输出到全球,也是中国经济在国际上重要的竞争力和最重要的软实力之一。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企业家队伍群体,他们给中国社会所做的贡献,除了创造物质财富,还有精神财富,即管理思想。

软实力思想 第5篇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种形势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世界的流行语。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范畴。正如前新加坡高级官员李宽冶所说:“只有当其他国家羡慕并期盼能效法该国文明时,该国才具有了软实力。中国作为亚洲传统的轴心国的地位为自身现代化 进程创造了丰富的软实力储备。优势归优势,只有将这些资源发挥出来才能成为促进中国和平崛起 的核心力量。但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在方方面面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清除了这些绊脚石,中国文化才能在通向强势文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一下五个方面:(1)、社会核心价值观危机(2)、文化相关产业(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教育(5)、国际话语权。

当然,现阶段虽然各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但也要看到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广阔前景与中国文化复兴的希望。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说明,文化软实力是社会发展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我们要提升软实力,狠下硬功夫,为此应做到:

一、树立文化新思维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要全面领会十七大精神,树立文化新思维,从战略高度理解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在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而且,它不仅生产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和丰富社会需求,而且可以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将文化优势转化精神能源,转化为区域优势、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三、用好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创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用好国际国内两种文化资源。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开拓的视野,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先进文化。同时,要在借鉴吸收中有所创新,不断丰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软黄金”编织软实力 第6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清河羊绒产值一度占到全县GDP的70%。不过,随着内蒙古、宁夏、浙江等地羊绒产业的迅速崛起,竞争日趋激烈。清河还是中国羊绒的领头羊吗?清河羊绒正经历着怎样的变迁?

“纱线在意大利卖到最贵!”

“历经沧桑,矢志不渝,清河羊绒的发展史就是清河人不屈精神的写照。今天,面对产业升级,做强品牌,我们依然需要这种精神。”清河主管羊绒产业的常务副县长牛洪奎告诉记者,“尊重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开掘中华文化的价值,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走进国内首家以羊绒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羊绒博物馆,历史的足迹清晰可见。清河人亲手改造的181、187盖板梳绒机引发了羊绒工业革命,使羊绒分梳普及,造就了清河羊绒庞大的规模,成就了清河羊绒世界一流的分梳水平。

如今在清河,人们津津乐道的不再是梳了多少绒,卖了多少线,而是谁的品质更好、价格更高。

“我们的纱线在意大利卖到最贵!粗纺纱是全中国第一贵!”清河宏业公司董事长冯子宏自豪地说。

清河羊绒产业办公室主任孙友生告诉记者,3年来,清河羊绒研发投入达5.8亿元,在羊绒分梳、制条、低温染色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宏业、宇腾、泰兴、福润等多家大型原料分梳企业产品质量标准超过国家标准,含粗率低于千分之一(国标含粗率千分之二),含杂率低于万分之二(国标含杂率千分之二),成为国际品牌劳罗皮娅娜、比尔纤纱以及珍贝、春竹等国内知名企业的“金牌供应商”。

为提升羊绒产品的科技含量,清河先后与北京服装学院、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等12家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9大类16个公共服务平台,其中清河羊绒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工程中心。

“清河也有这样的设计!”

多年扩张后,清河羊绒年产值虽已超过百亿元,但只有30%是制成品,且大部分是贴牌生产,产值和利润都很低, 多年来走原料加工和贴牌生产的道路,品牌缺失成了清河羊绒产业深刻的痛。

“清河羊绒产业的出路在于培育、做强一批自有品牌!”清河县人大副主任、中国清河羊绒制品市场管委会主任孙连岭坚定地表示。

在清河羊绒品牌发展史上,“兆君”和“皮皮狗”是源于清河又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典范。他们证明了清河羊绒产业的实力,激发了清河本土企业创建品牌的热情。

“原来清河羊绒也能有这样的设计!”在第19届清河羊绒制品交易会上,以楚文化为基调的“樱九歌”系列服装一亮相,就让来宾惊叹不已。

“做品牌是世世代代的功夫,投机不得。”清河中汇羊绒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方中和的话代表了当今清河企业家的心态。

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澳维羊绒纺织有限公司的“樱九歌”产品系列脱颖而出;博伟特公司的“华家那”品牌、泰兴公司的“衣尚”品牌,找到适合自己的设计师和形象代言人,大大提升了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多的清河企业已经看到了创建自有品牌的价值。

品牌企业又带动了清河羊绒品牌的集群化发展。两年来先后有11个品牌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服装成长型”品牌荣誉称号,宏业、华家那荣膺河北省著名商标,清河羊绒制品市场获得“中国服装品牌孵化基地”荣誉称号。

为扶持企业创品牌,清河县出台了扶持政策,对企业品牌推广、新品研发、销售渠道的拓展给予财政支持,同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展览会、经贸洽谈会,树立清河羊绒的整体形象。为提升研发水平,及时追踪市场流行趋势,县政府组建了羊绒产业研发中心,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贾玺增博士合作成立了清河东方般若羊绒设计中心。

“要做强清河羊绒品牌,需要深刻的文化支撑和价值支撑。”县长张万双告诉记者,向创意和文化要生产力已成为清河人的共识。为整合更多的文化资源,深入研究羊绒文化,清河正在着手筹建中国羊绒文化研究会。

张万双坦言,要做强清河羊绒品牌还需要夯实基础,需要面对很多挑战。

从“摸价”到定价

在羊绒博物馆,买卖双方将手藏在毛巾底下“摸价”的画面特别引人关注,这是对当年清河羊绒交易的传神再现。

清河有成千上万的梳绒户,其实绝大多数小户都还处在“摸价”状态,大户吃小户是普遍现象,很多小户因生存艰难而退出,致使原料行业萎缩。

如何保证买方利益、实现公平交易,关系到清河羊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5月18日,世界首个专业羊绒电子交易平台——清河羊绒国际交易中心挂牌成立。电子现货定价交易把牧民、加工户、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连接起来,通过一个开放的平台获取价格信息,减少了交易环节及交易成本。由于采取货物进入指定仓库、指定检测机构、第三方支付等措施,不仅产品质量有保证,而且彻底解决了货款拖欠问题。目前已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吸引了上百家企业订货交易。

“针对手机普及的实际,目前正在研发手机交易系统。交易双方随时都能通过手机查询相关信息,既方便又快捷。”交易平台创办人,新百丰羊绒交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森表示。

为提升清河羊绒产业的价格话语权,2011年9月,在中国畜产品流通協会的帮助下,清河县政府与北京工商大学探索创建了清河羊绒价格指数,每半月一期发布指数,并进行指数分析点评,愈来愈受到国内外关注,成为羊绒市场的“晴雨表”。

从单打到组合

“创牌子不能不去商场,而目前单体产品店面楼层被安排得越来越高,面积越来越小,高昂的租金是中小企业不能承受之重。” 澳维纺织公司副总裁白红兵道出了渠道的苦衷。

“借助电子商务,清河羊绒产品在渠道建设上如鱼得水。然而,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电子商务的成本越来越高。”以团购网店起家的帕米尔公司总经理赫华敬透露,线上线下的成本已在逐渐拉平。

不做单体做组合,以澳维为代表的企业首先打出了组合拳,创建了澳维羊绒城,目前已在全国4个城市试点。

帕米尔正在开拓细分市场,采取直营模式,量体定制,目前正在全国试点。

软实力思想 第7篇

一、文化软实力的含义和作用

软实力一词是由美国一所大学教授提出的, 在对国家的国力进行划分的时候, 他认为硬实力就是由四种因素构成的, 有资源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这些实力被认为是有限的实力, 但是无限的实力则属于软实力。也就是说, 利用吸引力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 而不是威逼利用的手段, 这种吸引力的形成时来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政策外交与政治价值观等。软实力就是外交影响力与意识形态、文化影响力、制度影响力等的综合, 它在发挥作用时同硬实力完全不同。文化作为国家的政治价值观同软实力相比, 有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保持了良好创造力的源泉, 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成果, 它既能丰富本民族的文化, 也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历史增添了色彩。在文化创造力很强的民族, 它越容易获得其他民族的尊重, 在情感上趋近和行动上的支持, 这就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当代大学生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使命。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将本身的育人作用发挥出来, 通过教学的形式来使大学生拥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思想与理想, 要将大学生拥有的思想观念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一致。

(一)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教育责任

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是转变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方法, 另一方面也是提升道德素质的必要途径, 其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 能抵制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 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 要使大学生免受这些腐朽的思想文化侵入, 要明确自己的社会任务, 努力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第一,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教育, 经过一系列的系统课程安排来促进学生的思想素质, 这些课程所要包括的内容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集体主义, 以及关于政治的立场、观点和方向等。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有计划的、有步骤的、有意识的传输, 使学生对政治的态度保持端正, 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大学生参与政治的能力与水平, 练习对政治的敏锐感知力与鉴别力, 激发当代大学生对于政治的热情, 在政治素质方面要有一定的提升。第二,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政治方面的教育, 该课程要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宁日与完善的理论系统, 向大学生展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等宁日, 要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培养学生使用理论来应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 这就是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教学与道德规范等教学内容要根据现实的学生接收情况来进行, 在一些理论原理方面会比较晦涩难懂, 要循序渐进, 另外, 在理论学习完毕之后,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一个问题, 课堂所学的政治原理很难灵活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因此要提升这种实际应用政治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可以增加对党的路线和纲领的坚定信念。大学生所秉持的社会主义价值标准与道德规范要受到学校的正确引导, 以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与高尚理想情操为目的, 这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所需的人才必须的素质。高校是这种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场所, 所以, 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方向一致。

(二)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职责

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某些持久的价值观念与理念, 这也是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精神财富, 也是形成民族心理的依据, 是一个民族的价值判断依据。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是国家的脊梁, 也是中国的灵魂, 提升软实力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源远流长, 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去继承这种优秀的文化, 这也是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要基础与重要资源。高校开展的政治理论课的一种功能就是有文化继承的功能。这种功能在两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对特定时间的社会政治、法制和道德文化进行总结语保留。二是利用教学手段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学生, 进而对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有帮助, 在传播政治、法制、道德的同时还要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创新等进行传播, 伴随着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网络化、开放化发展, 大学生的社会活跃性与自主性就更为强雷, 同时, 多种理论思潮强烈冲击, 一些不好的思想沉渣泛起, 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年龄段的学生来讲, 他们的思想并未完全成熟, 在繁杂的各种思想中很难辨别真伪、善恶、美丑, 因此, 这就需要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引导, 不然很容易使学生迷失方向。

(三)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增强文化软实力在实践方面的职责

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不同于中学时期的思想政治课, 大学时期的政治课程要具有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要有实践性, 思想政治的理论如果不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 那么就如同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候要端正自己的态度, 不能只是很僵化的学习知识来应付考试。所以, 学校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作业, 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 丰富经历开拓视野, 从多种角度来理解祖国是文化,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要更加同现代社会相接轨, 同人民的生活与国家的行为相符合, 进而保持本民族的特点与时代特点, 提升国家总体文化的软实力。在课堂的实践教学中, 学生要切身感受到上课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实使用于真理, 培养他们的使用理论进行实践应用的能力, 也培养了民族文化保护的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利用实践教学来达到育人目的的,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高校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大学生可以成为国家优秀的人才, 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深远的意义。

三、在文化软实力的语境下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创新

(一) 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教育工作

文化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 是一个国家精神状态的体现, 同时也体现出了民族的内在凝聚力与品格, 这是因为文化建设可以满足国民大众对社会化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国家各族人民进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它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理论力量和道德力量, 能够感召群众、鼓舞群众和;凝聚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理论基础, 科学的使用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教育是当前各高校要进行的教学主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方面与课程的性质方面都决定了它在提高文化软实力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 课程的改革创新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政治素质的重要是其他类型的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二) 重视对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

优秀的文化需要被传承, 大学生在传承的链条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在科技发展十分迅速的今天, 全球文化有融合的趋势, 文化的多元化特点展示出来。我们要对大学生的课程教育一定要包括传统文化, 让他们深刻的意识到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基础, 这也是我国各民族的凝聚力量, 使学生自觉承担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三) 使思想教育更加生活化

高校在进行思想教育理论的目标不是只是要学生理解理论的认知层面, 更重要的任务是将理论升华到实际, 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一旦离开实践, 思想道德发展的说法就毫无意义。但是, 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脱离实际的现象发生, 对学生的教学方式是一味的灌输, 脱离实际, 没有体现人性化, 这样做的缺点就是会激发学生的抵触情绪, 思想政治的最本质的目标很难实现。多样, 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定位为太抽象的“空、高、大”, 而是要回到现实中来。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端正教学理念, 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出发, 尊重学生的各自特点, 言传身教, 把课堂教学的方式尽量延伸到课外教学, 可以使用一些社团、广播等形式来加强对学生的联系。

结语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全国的奋斗目标, 因为, 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体现国民的精神状态、内在凝聚力与意志力, 这些都产生与人民对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高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平台, 通过培养优秀的大学生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教育, 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解释现象与应用, 树立起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浅论国家的政治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第8篇

一、关于软实力

(一)软实力的界定

软实力一词最早由哈佛大学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奈认为,软实力指的就是:“一种通过让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这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它可以通过说服他人遵从或使他人同意那些能够产生预期行为的准则或制度来发挥作用。”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简单地说软实力指的就是一种诱使他人作出有利于自己利益决定的一种影响力。

(二)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众所周知,软实力的发挥与作用都是建立在一定实体实力之上的。而这种实力被广大的学者称之为资源,产生软实力的资源。相应的资源为某一种软实力的产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对资源的划分也就成了对软实力进行具体划分的一种依据。如,美国在战后一跃升为资本主义超级大国,并凭借其发达的金融贸易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由美元为国际流通货币的庞大的金融秩序,同时依托其强大的黄金储备,长期以来美国的经济都影响甚至左右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其在贸易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更是无可替代,而这种广泛的影响力,就是美国的经济软实力,毫无疑问它是建立在美国经济资源基础之上的。可见,不同的资源构成了不同的子软实力,不同的子软实力又构成了统称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母软实力总和,即国家软实力。

(三)软实力的两极

构成国家软实力的子软实力有很多,通常有政治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经济软实力,军事软实力等等。应当注意的是,软实力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其最大特质当属其国家主权性与价值观的体现,但在诸多子软实力中,只有政治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最具备一个国家的主权特点。同时,政治与文化构成了一个主权国家立足于世界的基本框架,脱离了以上两种因素,则不能称其为一个国家,转换到软实力上亦是如此。

因此,笔者认为,文化软实力和政治软实力构成了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两极,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下面,也将从这两方面展开讨论。

二、政治软实力

所谓政治软实力,指:“国家以柔性方式运用政治资源去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按照我们之前对软实力的理解,政治软实力也可以宽泛的认为是一种政治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产生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府的政治价值观、公信力、执行力、政治稳定性、国家责任感、国民的幸福指数、国家形象、领导人个人魅力等等。但之所以是软实力的表现,就在于它们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影响者自愿支持一国政策。现代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思想和中国古代的仁、义、礼、智、信的政治思想,都是以人们自愿接受为前提,促使别人接受一国政府政策的。

在国际社会提到一个国家的政治,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国家的政治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是与其执政党密切相关的,每个不同党派都有自己党派长久以来标榜的政治价值观,这一套政治价值体系也最直观的展示出一个国家政治在国际上的第一印象。同时,国家政治软实力强的实质是人民的意志能够有效地、及时地得到体现,变成国家的意志,而这一切也与执政党的性质密切相关。因此,政党就成为了决定一个国家政治价值观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民的立场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政治上的平稳安定,百姓的安居乐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对一个国家政治价值观的最好诠释。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发展中国家乐于借鉴和学习中国模式的原因,而这一种认可也是一个国家政治软实力的一种表现。

如果说政治价值观更多的是比一个国家政治软实力的内在表现,那么政治公信力则是一个国家活跃于国际舞台,政治软实力的外在重要表现。就像一个人想要立足于社会所需要的一样,一个国家,想要在国家间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并在国际交往中左右逢源,公信力就成为国家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外在特质。公信力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使公众(可以是其他国家也可以是国内的民众)信任的力量。当一个国家在很大程度上的都被其他国家所信任时,那这个国家的政治举措将得到很好的回应与支持,进而可知这个国家的政治软实力自然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公信力的产生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政治生活中,秉持国际公平正义价值观,说到做到负责任行为才能逐渐形成的。公平正义是指在国际交往中,以广泛的价值认同而非个别国家的利益诉求作为评价标准,为追求更加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而进行的国家行为。说到做到负责任则是指承担与自身实力相应的国际义务,并在国家交往中兑现所做承诺并为之负责的能力。

对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言,政治软实力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治软实力之所以成为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一极,是因为它是一个操作性最强的实力要素,其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受政治软实力的影响。因此,重视和发展我国的政治软实力将对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文化软实力

如果说国家软实力就像一个人,那么政治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就是他的两条腿,只有这两条腿默契的配合,人才能够前进,国家软实力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源及其软性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整体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体现为一个国家文化的吸引力、同化力和感召力。”可见,文化软实力的产生也是基于文化资源的存在和应用之上的。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古往今来,每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成为其生存发展和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一极,文化软实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发展,民族崛起所必须的价值取向。同样,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其首要的反映便是其整个民族的价值的表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文化与价值总是相伴出现。软实力的产生则是让他人或者是别的文化认同这样一种价值。而认同就意味着多方面的含义。产生认同首先要求一国的文化已经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文化特质,鲜明地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其次,这种文化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或者说创造性。这就意味着,文化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种优秀的文化都是善于借鉴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文化,这种发展的关键在于包容和创造,一味保守与排外的文化是不会产生软实力的,当然,也不是说这样一种借鉴与吸收是不加选择的,每一种文化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有着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否则,这样一种吸收将很容易演变成文化的入侵。最后,文化需要走出去,形成一整套良好的运作系统进一步形成文化产业。只有具备了以上三种条件的文化才更容易产生认同感,从而提升文化软实力。

应当注意的是,一个国家产生文化软实力的文化也必须是惠及全体国民,产生社会公益效应的文化,文化的创造性也必须来源于此。文化是人民创造的也只有通过人民和吸收文化新元素再加工才能不断创新,基层的广泛的社会文化才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内功。没有内功的文化既是走出去也是不能产生软实力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国,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但这些优秀的文化只有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新形势下的文化竞争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需要看到的是与发达国家的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有一定的差距,优秀的文化只有接受竞争的考验才能更加优秀。因此,习主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华为的“软”实力 第9篇

31日, 华为公司董事会董事长孙亚芳在华为官网上发表致辞, 指出:“2009年, 我们的四个业务领域 (电信基础网络、业务与软件、专业服务、终端) 都取得了稳健成长。”“业务与软件领域, 我们继续保持增长, 帮助客户增加收入、提升效率, 实现商业成功。”记者了解到, 华为在软件领域的业务和解决方案已经覆盖到138个国家的426个运营商, 全球前10大运营商覆盖7个, 全球前50大运营商覆盖28个。

华为似乎已经将“卖盒子卖柜子”的阶段甩在了身后, 那么, 华为是如何完成这种几乎是对基因的改造呢?华为软件有限公司总裁邓飚对记者表示:“华为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在电信、互联网、广电网三网不断融合的背景下, 运营商需要的是软件和服务, 比如运营和技术咨询、集成, 甚至包括管理服务。所以, 华为可以基于原有丰富的通信、IT等经验, 顺应这种市场趋势, 在软件领域进行转型, 以达到最终帮助客户获得价值、取得成功的目的。”

转折点也是“痛点”

事实上, 类似华为公司的适势之举在全球范围内也早有酝酿, 并在当下发酵。在电信软件市场, 除了传统的埃森哲、华为、阿尔卡特朗讯等, IT巨头苹果、Google、微软等也已步步为营并有所斩获。

构成这一宏观图景的内因在于:随着电信用户的海量增长, 一个庞大的“长尾”市场已经显现出来, 开掘新电信业务的价值成为一项极具诱惑力的事业, 数量众多的应用商店在短期内遍地开花便是对这一趋势的佐证。

很显然, 这是现有电信运营商们绝对不愿意看到的现实。应对这样的挑战, 他们不得不在双重维度上做出努力。对外, 他们要承受住IT“狼群”的冲击, 以避免自己的庞大通信网络变成“哑管道”。对内, 面对用户更为个性化、碎片化的业务需求, 需要让繁多的业务更快速地上线 (在这一点上, 苹果应用商店模式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压力) 。为此, 运营商急需改造自己的业务供应模式。

运营商传统的业务发布模式暴露出的缺陷正日益明显。邓飚对记者表示, 运营商原有的业务平台是“烟囱”式结构, 一个业务构成一座“烟囱”, 其下还要和运营支撑系统相连, 业务和业务之间还有很多关联, 运营商每发布一项业务都要做好流程梳理, 导致其业务从规划到上线周期长。比如, 有的需要耗时六个月。而苹果应用商店, 则“基于互联网的架构”, “每天都在发布业务”。

改造业务平台

当然, 运营商的“痛点”不只是这些。据邓飚说, 在2009年, 华为公司总结出当前运营商的10大最迫切需求, 其中5项左右与软件相关。

此时的电信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所要做的, 就是要帮助电信运营商在当前整个产业更为深刻的重新开始之际, 稳健前行。华为即身处此列。

在2010年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 华为获得全球移动通信协会颁发的“全球移动大奖”最佳技术奖类别中的“最佳业务交付平台 (SDP) 奖”。

其实SDP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 它最早出现于2001年。IBM、BEA、微软、Oracle、Sun都先后推出过SDP产品 (Oracle收购Hotsip和Net4Call即是为此而来) 。埃森哲、惠普也开发出类似的业务交付平台—这块市场可谓强者云集。而今年的“全球移动大奖”则让华为成为这个领域里强者中的强者。

邓飚表示, SDP解决方案能够协助运营商构建开放的业务平台, 缩短互联网和电信融合业务的上线周期, 同时实现了业务运营的一体化管理。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玩家合作后, 不仅实现了能力的平滑引入, 更可不断促进业务的繁荣。

“把业务建立在SDP平台之上, 运营商业务发展的速度可以提高10倍以上, ”邓飚谈到, “以前的6个月, 现在有可能只需要3、4周的时间。”这无疑会增强运营商互联网大潮冲击时的

运营商的“选材”标准

2009年7月初, Telefónica在拉美13个国家建立的SDP平台正式上线, 该项目由华为承接。由此也引申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 华为代表了运营商的何种“选材”倾向?

从表象上看, 虽然过去已经出现了众多的SDP解决方案,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它们并没有给运营商带来有价值的业务。而华为的SDP“是能够赚钱的SDP”。这应该与华为在电信增值业务领域沉淀十余年, 并对此有深刻理解相关。邓飚介绍, Telefónica的SDP上线后, 根据后期统计, ARPU值已有显著提升。“华为软件是真正围绕着赢利能力来为运营商提供解决方案的。”邓飚表示。据了解, SDP用户增值业务的ARPU值比普通用户增值业务的ARPU值高5%左右。

对产品层面的考量是首位, 而要成为运营商在增值业务上的合作伙伴, 合作方应是可以提供包括整体架构、业务整合及项目集成、实施, 并能够快速响应的专业服务等能力的“全才”。这应该也是Telefónica所看重的条件。

华为在软件领域并非只有SDP这一枝独秀。实际上, 华为软件包括个人与家庭、企业、运营支撑三条产品线, 现有员工9000多人, 其中有60%的人员从事研发。SDP只是个人与家庭产品线下的解决方案之一。此外, 华为还拥有运营支撑、数字家庭、融合消息、Mobile Office等解决方案, 并正在帮助全球运营商或者行业客户创造价值。

为了实现快速响应能力, 华为在全球规划了24个研发中心, 其中12个在海外, 将商业解决方案设计团队、本地开发团队、业务定制团队延伸到客户端。

提升教师软实力 第10篇

一次, 我们课题组调研了5所学校13位老师执教的家常课———《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其中98%的老师与教参思维同步, 教学目标:认识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复述课文;懂得诚实是做人的美德, 从小做一个诚实的人。教学流程:“投竹竿”似的先认读生字, 再熟读课文, 接着串讲分析, 最后“穿靴戴帽”:我们要向雄日学习做一个诚实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如此空泛乏味、千课一面的教学, 其潜在的消极“负力”不能不说是一种教学危机。

但有一位老师的教学与众不同:他先出示了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有个叫雄日的孩子, 他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

师:雄日是怎样用心栽花的?请在 () 里写一写。

生:十天过去了, 一个月过去了 (花费时间长, 说明用心) , 花盆里的种子却不见发芽。雄日又给种子施了些肥, 浇了些水 (“又施肥又浇水”, 说明用心) 。他天天看啊, 看啊 (眼巴巴地、心情急切, 说明用心) , 种子就是不发芽。

师:雄日为什么用心?请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生:因为国王吩咐大臣给全国的每个孩子发一些花种, 并宣布: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 谁就是他的继承人, 所以, 想继承王位的雄日十分用心。

师:雄日用心的结果怎样?

生:雄日把花种不发芽的经过告诉了国王。国王听了, 高兴得拉着他的手, 说:“你就是我的继承人!”

师:雄日把花种不发芽的经过告诉了国王。我从中发现———花种不发芽的“经过”是真实的, 那么你从“手捧空花盆”中发现 () 也是真实的?

生:手捧空花盆的 (结果) 也是真实的。

师:许许多多的孩子捧着盛开着鲜花的花盆涌上街头。同样你会发现———结果是美丽的, () 却不一定是真实的?

生:结果是美丽的, (过程) 却不一定是真实的。

师:所以, 看人看事, 不能单看结果, 还要看 () 。

生:看人看事, 不能单看结果, 还要看 (过程) 。

师:过程真, 结果真。真源于人。

同样是眼睛, 引领学生看到文本的蕴意却不一样;同样是耳朵, 引领学生听到文本的心声却不一样;同样是大脑, 引领学生思考文本的层级却不一样;同样是教学, 唤醒学生生命拔节的力度却不一样。这难道不是“教学力”的落差?

缩小这个落差, 意味着提升教师的“教学力”, 同时意味着提升教师的“软实力”。

教师的“软实力”潜滋暗长于一种不能用量化指标和物质空间来衡量, 而只能用心去感受、去体会的精神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软环境”之中。它一不单纯看教学楼有多高, 二不单纯看教学设备有多新, 三不单纯看钞票有多厚, 它着重看教育“气场”有多浓。这种“气场”洋溢在每个教师和学生的脸上, 在他们的每个步态、每个笑容、每句谈吐的自然呈现中, 你都能够体会得到、捕捉得到。

当教育“软环境”一经成为教育生活的常态, 就不难洞见校园里———管理者, 是行政权威, 更是学术权威, 前者能维持序位法度, 后者能赢得灵魂仰止;教育者, 是教学能手, 更是育人专家, 前者能教人安身立命, 后者能树人顶天立地;受育者, 是承继传统, 更是开拓创新, 前者能使人明白来路, 后者能使人清楚去向。

软实力制胜 第11篇

目前中国茶企单一品类企业,诸如安溪铁观音、华祥苑等虽然能够在各自品类中占据10%的市场份额,但在整个茶业市场上,尚没有企业能够占据1%的销量。这是目前中国茶叶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缺少全品类的龙头品牌,地域特色明显,品类特色明显。如果这个市场,能有30—50家企业,占据50%的市场份额,才是真正合理的市场。

茶叶产品传统化特征明显,茶叶商品化程度不高,以农副产品包装上市交易的方式是行业的主流,茶企商业模式未能摆脱传统的影响,营销渠道盈利能力有限,这就是当今茶叶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目前整个市场还处在起跑阶段。

未来,产品型的企业要形成以标准化为核心的工业化发展,摆脱小农生产的束缚;作为流通服务型企业,则要培养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意识;整个行业都应该在产品质量控制上下功夫,形成全行业的共识,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并且加快产业链的开发。

深创投华北京津地区总经理刘纲:

仍然看好茶产业的投资机会。目前这个市场总量大,但产业链分散,地域性很强,都是一些地域性或者品类品牌,缺少企业化的品牌。但是这个市场仍然有一定的风险,以我们深创投而言,之前也有过投资,但是最终而言,应该算是一个失败的案例。

目前的茶行业,归根结底还是隶属于农业范畴,农业产业链长、企业分散度高,且受到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较长,这些不利因素都加大了投资成本及投资风险。这也是很多风险投资一直在观望的原因。因此,现在资本进入这个市场,选择投资对象时非常谨慎,会主要考察企业的生产规模、是否有全国性的渠道、品牌意识、资金规模、领导者和团队的个人素质、企业的管理经验等等。

现在很多茶企都定下渠道扩张的目标,希望以此吸引资本进入并且上市,但事实上,资本的进入是有条件的,企业还是应该从软实力方面提升自己。目前,整个行业洗牌在即,优胜劣汰明显。

达晨创投投资副总监李永林:

随着中国消费结构的升级,茶叶市场会越来越大。但这个市场相比于其他消费品市场,更为特殊。我国茶叶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茶树种植和经营以农户为主体,整合难度大;茶叶生产工艺简单,缺少技术核心力和附带价值;产品质量、原料、感观品质等很难保持稳定、行业标准缺失等等,整个行业还处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这些原因都让投资者对茶产业望而却步。

这个市场仍然具有投资机会。关键是企业要从产品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控制全产业链,尤其是上游。企业具备了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实现对产品的完全控制,保证产品安全。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够灵活调整产品结构,保持产品的高附加值,越做越大乃至实现上市。

达晨创投在2011年投资了综合性茶叶品牌连锁企业“华祥苑”,他们从基地种植、粗加工、渠道、品牌等方面进行深耕,产业链做得非常完整。

企业软实力与创新 第12篇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亚勤的演讲

软实力这个术语是由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提出来的。据他说,在原始定义的时候,论证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综合实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体现的是硬实力;另外一个方面是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很难量化的一些软实力。

在很多方面,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样重要。如果把它影射到企业当中,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创新的领域,第二是管理的机制,第三是企业文化,第四是品牌的声誉。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辐射和放大的效应。作为一个企业,不仅要使自己在做产品,在创新,而且重要的是能不能有一个生态链,能不能对别的企业造成可依赖性。这个是衡量企业软实力的很重要的一个参数。

我认为创新有三个特征,三个趋势。

创新的三个特征分别是多元性、快速性和全球性。多元性是指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发明和创新,还包括管理、文化、流程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一个企业可以把各个方面,各种创新的因素结合起来,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在熊彼特意义下的创新。在生产过程当中引入新的参数,使得你的企业有更强的竞争力,甚至有的时候是毁坏性的,自我否定性的创新。

第二是快速性。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当快速、突变的创新来临的时候,企业该怎样去应对,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一个企业,或是对于个人来说,都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在这个变化当中,经常会有一些企业会消失,个人会失业,新的企业会产生,会产生新的企业领袖。

第三方面是最重要的,是全球性。一方面,中国的企业要全球化,走出国门,在海外取得成功;而另一个方面,跨国企业也在全球整合自己的资源。这个资源包括市场的资源,技术的资源,也有人才的资源。这个趋势使跨国企业不仅仅在中国做了很多的市场投入,不仅把中国看成最大的潜在市场,它们也把越来越多的研发中心放在中国,把中国变成一个巨大的研发基地。十七大会议上提到的自主创新十分重要,阐述了自主创新的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概念。自主创新不是自我创新,封闭性的创新,是一个开放性的、合作的、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创新。我觉得全球化是一个大的趋势。微软、诺基亚、AMD……这样的跨国公司有很多的相同之处,都在努力使企业中国化,把全球化的企业融入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企业当中,共同发展、谋求共赢。

跨国企业要主动地、积极地、快速地融入到中国整个的自主创新体系中去,成为中国产业的一部分。因此,我经常说,微软在中国就是中国的微软。中国的信息产业不成功,微软中国也不可能成功。一个跨国企业到中国,有很多的机遇,也有很多的挑战。

微软在中国的投入很大,研发已经超过了三千人,是微软在美国之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研发基地。

IDC有一个全球的调研报告,在82个国家做了一个很生动的分析,把IT产业的辐射效应做了一个量化的研究,这个结论很有意思。IT产业以强大的能量推动全球经济发展这个趋势是相当明显的,不管是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税收。2007年,全球IT的支出超过了1万亿美金,创造了3500万个就业机会。在全球未来4年当中,还将会创造700万个新的工作机会。在中国,2007年,IT整个支出460亿美金,创造了430万个就业机会,以后的四年估计会再创造160万个新的工作机会。另外,中国在IT方面的增长速度是全球的两倍。我觉得这是十分令人鼓舞的。

上一篇:电视广播卫星下一篇:家校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