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目标范文

2024-06-30

课堂目标范文(精选12篇)

课堂目标 第1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目标叙写

一、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意义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技术是为更好地理解和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提供保证和服务的,因而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学目标叙写是课程的需要

课程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运作并产生效果的。从课程的运作系统来看,课程的层级包括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教师理解课程、师生互动课程等。《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所列出的目标相当于“正式课程”,它具有全国统一要求的特点。《浙江省高中化学学科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是“教师理解的课程”,它具有全省统一要求的特点。而课堂教学目标指向“师生互动课程”,它具有“一个班级统一要求”的特点。做为教师,必须明确从《课标》目标到《指导意见》到课堂教学目标转化是课程的需要,是教学行为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二)课堂教学目标叙写是教学目标多元化的需要

从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其中存在较多的变量,而这些变量有些是可以控制的,有些则是无法控制的。如教师、学生这两个变量,是无法控制的,我们不可能让全省的教师一个样,更不可能让全省的学生一个样。

在同一个课程下实现不同的课堂价值追求,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堂的价值追求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不同层次的学校间,不同层次的班级间,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要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二、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策略

(一)策略一:使用目标陈述技术,规范目标的叙写

面对一个教学知识点,要实现多样化的教学目标,必须应用目标陈述技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结果,是一种行为性的目标,而行为性的目标叙写通常采用以下结构化的文字要求: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结果。

行为主体一般为学生,而行为条件是教学目标多样化的核心,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性,并由教师控制与实现。

如对于某一个物质化学性质的学习,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可能有以下不同的设计:

1.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学生需要观察来完成信息的获取,然后对信息进行辨认再做出判断或解释。

2.设计为学生验证性实验,学生需要独立操作,完成实验,然后对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

比较1、2两个设计,不同的行为条件必然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在不同的行为条件下,学习行为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行为动词是学生完成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描叙。《课标》虽有具体的陈述,但缺少清晰的对象,外化的行为过程也不明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要更为明确、更为外显。

如《课标》中“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仅是一种心理描叙,作为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则必须要清楚地表达如下:

1.认识电子层及每层的电子容纳数量;

2.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1~18号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

3.辨认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区分原子和离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5.比较氮与磷、氧与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6.画出指定原子或离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行为结果,即学生的学习结果,一种外化的、可测量评估的行为。这是实现课堂教学价值追求最为直接的证据。如:大部分学生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部分学生能归纳出稳定结构的基本特点。

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清晰地肯定,通过四个维度的差异性陈述,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二)策略二:明确目标叙写步骤,合理构建课堂教学目标

当准备叙写某一课时的教案时,我们必须先对该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进行逐一化解。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列出《课标》及《指导意见》中对该知识点的叙述,画出概念图。

第二步:设计出每个环节的学习条件、学习行为、学习结果。

第三步:叙写出完整的教学目标。

完整的教学目标叙写结果要让阅读者只通过目标的阅读就能清楚本节课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什么、学得如何等要素。

案例:《硝酸的性质》教学目标设计步骤。

第一步:列出《课标》与《指导意见》中相关陈述,画出硝酸性质概念图。

《课标》: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描叙非常模糊,不具有操作性。

《指导意见》:了解硝酸的性质和用途,知道含氮化合物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指导意见》虽然比《课标》详细了些,也不具有直接的操作性或直接应用为教学目标。

硝酸的性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硝酸是挥发性酸,浓硝酸具有极强的挥发性,挥发时现象。

2.硝酸的不稳定性,浓硝酸易分解,分解条件、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3.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能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还原产物与浓度的关系,反应时相关现象及有关方程式书写。

第二步:设计学习条件、学习行为、学习结果。

1.硝酸的挥发性和不稳定性可以通过观看新闻类视频(硝酸泄露事件视频),硝酸的强氧化性可以通过实验(考虑污染可安排教师实验)。

2.对于现象可以用“说出”,对于方程式可以用“写出”,对于还原产物可以用“归纳”或“概括”,可以用“熟练书写”、“全体知道”、“准确描叙”等。

第三步:完整书写出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材料,知道浓硝酸是挥发性的酸,能准确描叙浓硝酸挥发时的现象。

2.通过观看视频材料,说明硝酸是不稳定性物质,能熟练地用方程式表示硝酸的分解反应,并能解释硝酸的保存与运输方法。

3.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能说出硝酸(浓、稀)与铜反应时的现象,并能根据现象判断生成物的特点,且熟练地用方程式表示反应,能根据以上结论,预期硝酸与其它金属单质的反应并用方程式表示反应。

三、案例展示

(一)案例一

教学内容:高一化学(苏教版)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硫酸的制备和性质》。

课程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知道工业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认识浓硫酸的特性,了解硫酸的应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设置:

1.通过观察课堂实验,结合产物的判断,能描叙硫酸与铜反应时的实验现象,并会用方程式表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2.通过观察课堂演示实验,会准确的描叙实验现象,并解释硫酸的性质与实验现象的关系。

3.会根据具体的实验情境,判断浓硫酸体现的性质(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酸性)。

(二)案例二

高一化学(苏教版)专题2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并小组讨论后,说出从海水中获得氯气的方法,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海水中制取氯气的原理。能用图示法表示生产过程。

2.通过观察实验,能描叙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操作步骤,能说明两极产物的检测原理。

3.阅读课本,了解阳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食盐水的基本特点。

4.通过实验,体验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重要途径。

向阳细化目标、课堂观察、生本课堂 第2篇

本学期在第一学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思路:

1、学校对教师进行细化目标培训,进一步强加目标叙写的规范性,整体推进细化目标工作。本学期要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要求人人懂细化,人人能细化,为新学年人人会细化、人人都细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2、集中教研组的力量,用大家的智慧,语文、数学共同各备一节课,运用课堂观察的方法,对课前的目标叙写、课中的实践目标、课后的目标达成进行研讨,通过反思和交流的形式,在实例中,共同总结进步,找出不足,再次商讨对策,加深对我校“有效课堂”的认识。

3、在理解道德课堂的基础上,开展诵读《弟子规》活动,开展道德课堂观察活动,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道德课堂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实践。另外,认识生本课堂,进行生本课堂理论的学习。

现结合着学期的活动,将以上三条总结如下:

1、细化目标:细化目标是上好一节课必备要素“教材、课堂、学生”的第一个,也是充分理解教材,运用教材,达成目标的关键一步。在继局教研室的细化目标表填写、目标规范叙写培训后,结合着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将3月1日下午的全体教师会改为

全校教研,旨在对全体教师做一个培训,目的仍是细化目标工作的继续。题目为:“有效课堂”之备课流程及格式简析。以教研室下发的四年级下期第六组课文《渔歌子》为例,将目标的层层细化过程清晰地再现出来,一步一步地跟着幻灯片课件细细地让全体老师理解,标准的课堂学习目标是如何从课程标准中“细化”到每一单元每一课中的,细化的目标如何规范地进行叙写。

随后将标准教学设计电子稿(见左图)发放到学校论坛,供全体

教师下载交流学习。接下来召开了组长会,要求新学期要以此标准进行备课。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不断走进教研组,倾听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万事开头难,这话一点儿不假,这样子一改,老师们没有了优秀学案作参照物,一切都得实打实地来,往往写一篇学案要翻看许多材料,费时很长,老师们怨声一片,组长也不断地反映情况,我们讲道理,摆事实,让老师们咬着牙坚持下来,而且加大推门听课的力度,听完课后随机查看

学案设计,督促教师完成。并在四月初和五月底分别对老师的教案进行全校交流,老师们互查互学。一个学期下来,多数教师已经不再觉得细化目标的学案有多么多么难了,这是进步之一;第二,真正备了一个学期的课,在反馈意见时,很多老师都说,这样子备课后再走进课堂,目标也清楚了,效率也提高了。

2、课堂观察:过了教材这一关,有了清晰的目标,紧接着就得

说说课堂执行的情况,由于我校每个年级都是双班,只有语文教师是两个,数学只有一个老师,所以学校决定语文学科在低年级段和高年级段本学期做两次课堂观察。于3月28日第六周安排下去的,四月初我去郑州师院参加两周的校长培训,低年级课堂观察在4月15日如期进行,流程和量表设计并不规范,仅仅照了相片,没有很好的总结,并不成功。培训回来后,认真与高年级组语文教师进行讨论教

研,推后至4月26日下午两节课后进行,认真设计了量表,确定了观察点和观察人员,课后进行了认真的全校性总结,收到了如期的效果。总

结稿在协作组内进行交流,得到肯定。通过此次课堂观察,老师们进一步认识到科学观察一节课存在的问题,并用准确地数据进行统计,反馈给授课教师,能够很好地说明课堂中的真实问题,对课堂效率地提升会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用一位老师的话说:以前听课评课,真没发现那么多问题,甚至我都没觉得我有那么多“坏毛病”,课堂观察应该多组织几次,这样的教研确实能帮助我们提高。

3、道德课堂(生本课堂):

(1)、继上学期教研室乔主任带领大家谈道德课堂的活动之后,相信各位教师都对道德课堂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如何在课堂上去实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下学期伊始,建议大家把道德课堂大家谈的表格拿出来,复印一下,人手一份,倡议拿着表格去上课,上课之前看一看,加深体会。先从细节开始: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不做;另外,结合着细化解读课堂标准活动和学校提出的“有效课堂”之有效备课活动,让老师们在上课之前,做到心中有数,向40分钟要质量,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地位还给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督促,加上班子成员检查教案、学生谈话、推门听课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为了净化师生的心灵,进一步深入落实道德课堂,也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为生本课堂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

础,结合着我校外来务工子女较多,在丁校长的倡议下,于2010年8月向师生发放国学经典《弟子规》,开展读、写、背、行、评活动,要求老师与学生一起,品读并简要向学生讲解,以求结合实际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弟子规开展以来,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师生的行

为习惯,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家长普遍反映:学生懂规矩了,喜爱学习了。另外,在校园的走廊和楼梯转角处,精心布置宣传版面,有弟子规内容,有学生自行设计的日历,有美术天地、科技之花等,以期形成深厚的学习氛围,润物细无声地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3)日常推门听课和组内课堂观察相结合,促进生本课堂的顺利开展。推门课是每个学期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要想把每一节课都上好,养成还道德于课堂,还生本于课堂,关键是要抓落实。丁校长规定,所有班子成员,每天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进班听课,要认真听,认真记,还要认真研,认真评,不走过场,狠抓落实。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课堂观察的全体教研活动,大力倡导道德课堂和生本课堂,以范例的形式告诉全体老师,道德、生本不仅仅是理论,更要落实于行动。

把握目标,优化课堂 第3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落实策略;对比;合作

如何正确解读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是判断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主导着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教学目标该怎样合理定位和规范描述?在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不少教师在拟定目标时过于求新求全,缺乏深刻的思考,许多数学课堂产生了新理念下的新尴尬。鉴于此,笔者结合近期参与的童燕娜名师工作室活动,执教了六年级下册的“总复习数学思考——找规律”一课,以我自己的课堂为视角,积极深入地探索教学目标落实的策略,以便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从而全面优化数学课堂。

一、理清脉络,在对比中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现行人教版教材和老版本相比,一个明显的区别是现行教材把同一个板块的内容分成多册教材来逐步渗透教学。这往往给教师带来了很多困惑。因此,在备课时,我们首先需要理清脉络,明确教学目标。

人教版教材关于“找规律”的知识分为几个阶段进行编排。一年级下册主要是一个对生活中常见的“规律”的初步认识。大家都知道,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任何看似浅显的数学知识后面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重要教学目标。就如刚才我们说到的一年级下册的“找规律”以及其他如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单元中的“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等一些应用模式的内容,都体现了合情推理的思想。而第二大部分综合在六下年级的总复习中,这里的例1以几何内容为载体的找规律问题,然后综合了图形、数字、数形结合的找规律。比较罗列、全面。纵观小学阶段的“找规律”的内容安排,充分体现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性。因此,作为执教者必须牢牢把握编者的意图。因此,笔者将该内容在两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了对比: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为: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或数字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达规律,同时会进行推理;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学生感受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而六年级下册是使学生理解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规律,掌握正确计算线段数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魅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一年级下册教学重点难点为:能发现规律并表述出来,会运用发现的简单规律确定后一项或者其他缺失的项。能用语言简洁而准确地表述找到的规律;而六年级下册为: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规律并熟练地运用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律,得出相应的结论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从上述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下和六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对学生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一年级下册因为学生是刚开始接触规律,所以只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规律即可,不必要求学生以统一的语言结构进行表述。而六年级下册就要求学生会用各种方法得出模式化的规律,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甚至增加“n个点能连多少条线段”的要求,希望学生能以更加抽象的方式来刻画这个规律。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把该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规律,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魅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切忌停留在一下年级时候只要发现描述规律的层面上。

二、深入解读文本,让情境更贴近学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我们要解读教材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切实领会编者的意图。要解读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有哪些,这些知识点是怎样呈现的,知识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对此,我在教材提供的素材上,对情境做出了适当调整:

师:看,老师和同学们初次相识,想和大家握一握手,要握手几次?如果加上老师在内51人相互握手一次,要握手几次?

不难发现,第一个问题很简单,但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得先从小处着手。因此,在情境选取上,我对教材主题图稍作改变,把几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改编成学生身边的握手问题。对于孩子们而言,点线这个问题较数形化、抽象化,初中以后才会有大量的接触,而握手是现实生活中身边的情境,相比而言,学生对握手更加熟悉,更易于亲近。而且,握手的次数更直观。鉴于以上两点,我做出了以上调整;而在数据的选择上依旧沿袭了书本提供的数据。因为这5个数据非常有代表性,为发现规律提供充分的数据依靠,更是为后面的讨论做一个自然且完美的铺垫。

学生一看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握手问题,兴致高涨,积极投入到课堂探讨中来,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智导过程,在合作、讨论、体验中突破重难点

有了一个良好的情境导入,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课堂主体展开部分。对于此,我为学生创设了课堂合作研讨的学习平台。课堂合作研讨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和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研讨与讲授不同,使用研讨是双向的。如果说讲授是向学生传递信息,那么使用研讨则让学生积极从事数学学习,并允许学生提出疑问,在合作、讨论中解决问题,在体验中突破教学重难点。

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隐藏在背后的巨大规律呢?结合主题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方法:用列表方法记录每次数据的发展变化情况。为了让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我设计了以下内容: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解决问题,我特意设计了三个层次的PPT:

PPT1:3个同学、4个同学、5个同学相互握手几次?(用点和线段操作)

PPT2:6个同学、8个同学相互要握手几次?(用点和线段操作后,列出算式)

PPT3:50个同学相互握手几次?n个呢?

师:接下去4人小组讨论,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解决问题,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表格,如果你们看了里面的表格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可以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指导。

汇报:

生1:3个点能画3条线段,所以3个同学相互握手3次;同样道理4个同学握手6次(6条线段)、5个同学相互握手10次(10条线段)

生2:6个同学相互握手次数为:1+2+3+4+5;8个为:1+2+3

+…+7。

师:请你到黑板上写出来。

生2在黑板上写出算式,然后要求大家找一找算式的规律。

生3:50个同学握手次数:1+2+3+…+49,n个同学握手次数:1+2+3+…+(n-1)

知识的学习必须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经历过程”不仅仅是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更是指体验、探究、思考、抽象、预测、推理和反思的过程,从而积累各种活动经验。本环节的设计中,教师通过这三个层次的PPT设计,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模式化思考。学生兴致勃勃地在纸上有规律地画线段。每个小组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气氛浓烈且和谐。设计三个层次的PPT,还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够找出握手问题背后隐藏的数学规律。

在集体汇报时,学生都能侃侃而谈,都能说出握手次数的来源,顺利发现n个学生的握手问题。

四、精心设计,在练习中巩固拓展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课的重要途径,是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体现,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桥梁。学生当堂练习,既能促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能暴露学生对知识目标掌握上的不足,还能进行课堂提升。

巩固练习开始,我以一年级以来学生获得的找规律经验,设计图形变化方面的找规律,然后是数字变化方面的找规律练习,最后是数形结合方面的找规律练习,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层层展开:

练习第一题:教材第103页第3题,节日期间广场上有一排彩旗,按照1面红旗、2面黄旗、3面绿旗的顺序排列。第55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第100面呢?

练习第二题:教材第103页第1题,找规律,填数。

3,11,20,30, ,53 ,…

1,3,2,6,4,9,8, , ,15, ,18,…

练习第三题:教材第103页第4题。

(1)多边形内角和与它的边数有什么关系?多边形内角和=(边数-2)×180°

(2)一个九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9-2)×180°=1260°

练习第四题拓展提高:

摆一摆,找规律

(1)第6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2)摆第7个图形共需要用多少根小棒?

(3)摆第n个图形共需要用多少根小棒?

从教学目标中来看,要求学生在本节课中能够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体会并发现其中隐藏着的规律,最终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主要的生活经历就还集中在感性层面上。所以,第一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再一次结合具体感性的东西找出规律;第二题着手出示抽象的数据,让其找规律。这两题都是紧密结合教学目标而设计的练习。三四两题的设计属于提高、拓展及升华,在结合具体形体找出背后隐藏的规律,明白数形结合,以形带数,找到规律,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只有准确、全面地把握好教学目标,才能驶向理想的彼岸,从而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效果。这是一把不可多得的钥匙!

参考文献:

[1]夏飞.优化课堂教学的技巧[J].教育文汇,2014(9).

架设课程目标和课堂目标的桥梁 第4篇

课堂学习目标缺失、模糊、偏离是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语文没有课程目标, 而是缺失统率课堂教学的单元学习目标。语文老师一拿到教材, 往往会关注一册教材有几个单元, 每个单元有几篇课文, 每篇文章标题是什么, 内容是什么;尔后思考单元主题是什么, 为什么把它们编为一个单元等等。由于语文课堂学习是以篇为单位的, 教师往往会忽视一个单元的整体性, 也即忽视了单元学习目标的制定。这样每学期伊始制定的学期目标就成了摆设, 导致出现课堂目标制定随意、盲目等弊病。

(一) 课堂学习目标割裂

由于单元四五篇课文之间缺一个可以统领整个单元学习目标, 教师备课的落脚点往往只是某一篇课文, 这样就把一个单元的文章割裂开来, 很少从单元的角度思考每篇文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很少从整体上思考每篇文章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该承担的“责任”,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缺少连续性, 导致语文课堂效率低下。

(二) 课堂学习目标平行

由于没有从一个单元通盘考虑, 教师在确定课堂学习目标时, 很少考虑课文和课文之间的层次和梯度, 制定的课堂学习目标是平行的。比如, 学生的“概括能力”训练, 某单元的第一篇定为“初步学会概括文章的大意”, 第二篇还是这个要求, 课堂学习目标没有梯度, 在一个层次重复训练, 这样的学习是浪费, 是无效的。如果学生在学习单元第一课时已经达成“初步归纳文章大意”这一目标, 我们不妨在第二篇课文学习时要求学生“学会 准确地归 纳文章主 要内容”, “准确”一词, 就体现了学习目标的梯度。

(三) 课程目标无法落实

由于没有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课堂学习目标缺失、模糊、偏离, 也就不足为奇了。即使有课堂学习目标, 也缺乏层次和梯度, 有很强的随意性, 这就影响了学习内容的确定、学习策略的选择和学习流程的设计的科学性, 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也即语文课程目标无法落实。

二、文言文单元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

为保证语文学习的效率, 增强语文课堂学习的目标意识, 学期目标和课堂学习目标之间, 必须有一个单元学习目标作为桥梁。语文单元学习目标的制定, 必须要考虑语文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说明和命题形式、学生学情、先进的学习理念等因素。下面就以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文言文部分) 为例, 来谈一谈单元学习目标的制定。

之所以选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文言文) 作为例子, 原因有两个。一是因现行人教版初中教材的体例而定的。现行 (2007修订版) 共有文言文46篇 , 约占教材 总篇目的1/4, 七年级零散编入各单元, 八、九年级有独立的7个单元, 共40篇,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是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以单元呈现的起始单元。二是因为现行的语文教学文言文课堂学习的目标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文言文教学偏离了文言文本身的教育功能, 偏离了编者的意图。教师往往以考试为中心, 过度采用单一的机械记忆的方法, “字字落实, 句句串讲”, 教学时偏重字词句的详细讲解, 忽视对文章整体的研究和品味, 忽视学生的自身体验与欣赏过程。

(一) 课标

文言文单元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标”) 中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第四学段的文言文学习目标为总纲。

2011版的“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做了明确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课标”中这些阐述应该作为制定文言文学习目标的依据。

关于文言 文学习的 具体目标 , “课标”第四学段 (7-9年级) 提出了三点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段) 。单元学习目标的制定, 应该紧紧扣住这个总要求。

由此可见,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 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宗旨下, 应该承担以下职责: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欣赏品味、吸收古代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另外, “课标”阐明了语文课程理念、性质, 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承作用, 语文阅读要重视“个性化的体验”, 以及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 都应在单元学习目标体现出来。

(二) 教材

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必须要要考虑编者意图, 从教材实际出发。教师必须要熟知初中三个年级的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体例, 才能通盘考虑, 小处着手。

现行人教版教材选文以大多篇幅短小, 单音节词为主, 内容生动有趣、文质兼美, 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据以上分析, 结合初中阶段学习的实际,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积累文言词语, 丰富语言, 增强语感, 为高中学习打下的基础。

2.丰富文化知识, 激发热爱民族语言的情感。

3.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凝聚民族归属感, 吸取和传承民族精神。

4.陶冶情操, 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八年级 (上)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分别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刘禹锡的《陋 室铭》、周敦 颐的《爱莲说》、魏学洢的 《核舟记》、《礼记·大道之行也》, 这五篇文章篇幅短小, 有散有韵;写景状物说理言志, 表现手法各异;语言有的简练有的深刻, 各具特色。

每个单元的单元前言, 就提示了单元的选文内容和学习要求, 也体现了编者的意图。

请看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单元前言:

本单元所选用的文言文, 题材不尽相同, 有叙事的, 有夹叙夹议的, 有说明事物特征的, 文字简洁和意味深长, 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

学习本单元,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当然, 每一单元的内容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们不妨看看第六单元的学习要求, 分析两个单元的联系与区别:

古人说:“仁者乐山 , 智者乐水。”山水景物, 曾经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 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 阅读这类诗文, 可以激发灵性, 陶冶情操, 丰富文化积累。

学习本单元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 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 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我们可以看到, 这两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异同。比如, 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都提到“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和“反复诵读”, 这是学习方式, 是继承的。而运用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目标是不同的, 是有明显的梯度的。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为例, 第五单元是“读懂课文大意”, 第六单元是“整体感知内容大意”。“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必须“读懂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加以提炼 , “读懂” 是感知内 容 , “整体感 知”是一 个概括的 过程 , “整体感知”是提升。所以在第五单元的学习目标中, 咱们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学习能力, 考虑是否由“读懂大意”到“整体感知”过渡。当然, 对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和“在反复诵读中, 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 这个品味涵泳的过程的目的, 两者的层次梯度该如何衔接过渡也是一样。另外, 积累“文言词语”肯定要成为每个单元的必要学习目标, 至于文章的语言特色要否在第五单元渗透, 还得看学生的学情。

(三) 《考试说明》 和命题形式

《宁波市2013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 》关于古诗文考试的有关条目:

能阅读浅易的古诗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前一问一问的基本内容。

2.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

3.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重要的文言句子。

4.初步评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

5.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文。

以宁波市 近年中考 试题为例 :2013今年中考选的课内阅读是《大道之行也》, 考点重点词“恶”, 词类活用的“亲”, 虚词“于”, 翻译“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以及概括大同社会的三个特点。课外阅读为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一段, 这段文字语言浅显, 主要表现作者热爱自然, 喜欢和朋友相约出游, 自由自在、闲适自在的生活。考点为断句、重点词语、内容理解和人物思想情感点评。2014年课内考试篇目为《曹刿论战》片段, 考查了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现象等文言词语, 虚词“之”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外语段考查还涉及了断句和最基本的人物点评。

显然, 多年以来, 宁波市文言文阅读板块, 选择的语段都是以“言”为主, 切合课标中所指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宗旨, 摒弃了专用术语, 体现“精要、好懂”的特点。

从命题的角度看,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能力, 即以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为主, 并在此基础上初步评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当然, 要“培养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能力”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四) 学生学情

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 因为语文学习的宗旨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 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设计学习流程、选择学习方法。

学习起点包括学习需要 (兴趣、动力、以及该文本最值得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学习困惑等) 和学习经验 (起点知识和技能、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等) 。

今年暑假, 我们学校以《桃花源记》为载体, 对七年级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素养与学习方法进行了调查。经统计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1.经过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学习, 一半左右的学生已经能根据注释初步读懂文言文大致内容的能力。这部分会有自觉地用“组词法”“换词法”和“猜读法”等解释文言词语和翻译课文。

2.学生会选择对自己而言最简单最方便的学习方法学习。拿到一篇文言文, 学生首选的方法是看注释, 其次是查阅资料或工具书。学习成绩好和能力强的基本上会先查词典等工具书, 学习能力弱的则选择查阅相关资料呢。最后是猜读, 这也是两者的相同点。

3.学生根据词典选择正确的义项或根据本义推出引申义比喻义等能力普遍不强。

4.学生有自觉背诵的意识。

5.学习学习成绩好差与学习方式优劣成正比。

根据调查, 我们发现, 尽管学生能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了解一篇文言文的大致意识, 但是对某些词语的解释是不够准确的, 尤其是虚词的辨析。语文基础差的同学当然存在着字音不准、节奏不明等问题。

我们认为, 查阅词典比阅读其他资料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为词典里的不同义项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辨析, 同时也清晰地认识到查阅词典的习惯必须在课堂内养成。

既然学习方法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 这其实是 学习能力 的体现。“组词”“换词”等方法、“猜读”“迁移”等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课堂学习目标的重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我们认为, 八年级的学生学习文言文, 第一要积累, 重视朗读和背诵;第二是语感培养;第三是情感熏陶;第四是学习方法、能力的形成, 习惯的培养。

(五) 教学实践的理念

教师要在解读“课标”修订版的基础上, 关注教材变化, 尽力使制定的单元学习目标切实可行。

教师尤其要关注有关倡导新的学习理念的文章、专著等, 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 也即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 必须有自己的教学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编者意图、考试说明和目前比较前沿的学习理论和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要求, 制定单元学习目标, 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 文言文文本特质的凸显。包括文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积累、名篇佳句的朗读背诵、精美语言的涵泳品味、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语感的培养、思想内容的领会、文化的传承写作的借鉴。,

第二, 学习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由于文言语体远离学生的生活, 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普遍有畏难心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深入浅出, 建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 从而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

第三, 学习习惯的养成。文言文的学习习惯包括查阅资料、工具书, 朗读、背诵, 摘录、笔记等。

第四, 学习策略的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词法、换词法等词语解释的方法、补充、保留、舍弃、调整等翻译的方法, 猜读、迁移的能力, 都应该在课堂中养成。

三、八年级 (上) 第五单元文言文学习目标的呈现

根据上述要求, 制定了“层进式“的八年级 (上) 第五单元文言文学习目标。

所谓的“层进式”学习目标, 就是根据目标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 把目标分为基础级、发展级和提高级三个层次。基础级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成, 发展级要求中上学生能够达成, 提高级只针对优秀学生。这样既考虑了学生的整体性, 又满足了优秀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 基础级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 读懂课文的大意。

2.在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 能口齿清楚、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背诵相关篇目。

3.积累名言名句、文学常识、文化知识, 丰厚语文素养。

4.养成查阅词典等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尝试独立翻译浅易的文言文。。

5.学习根据语言环境, 采用“组词”“换词”等方法, 准确解释古汉语常用词。

6. 在 语 文 学 习 中 , 能 与 同 伴 交流、协作。

7.感受古人的高洁情怀和理想最求, 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 发展级目标

1.在反复的诵读中, 初步感知不同文体的不同语言特点。

2.通过根据语言环境辨析、选择词语 , 扎实古汉 语基础和 训练读“懂”文言文的能力,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复述记叙的内容, 概括说明的要点。

4.学习根据语言环境, 运用“猜读”“迁移”等方法, 解释古汉语常用词 , 初步学会 辨析常用 的虚词 (之, 而) 。

5.积累古汉语常用词, 学会辨析“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现象, 能初步准确翻译省略句、判断句等句式。

课堂教学改革目标 第5篇

一、目标内容

活化资源,活用教法,活力展现。

二、目标内涵

(一)活化资源

活化资源就是对一切为了教学有效开展搜集的各种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利用与开发,使之成为生动的教学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二)活用教法

活用教法就是针对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内容的独特性,教学活动的多变性,教学方法的丰富性,教学模式的局限性,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富于变化的学与教的技巧与策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活力展现

课堂目标 第6篇

【关 键 词】新课改;美术教育现状;课堂教学;贴近课标;巧设问题

一、高中美术鉴赏在学生回答问题或交流中,一定要做到“言物有所指,具体可操作”的层面

1. 了解高中美术教育现状,摈弃“假、大、空”,做到言之有物。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还处在一种较弱的环境或教育链中,尽管在高中新课改的前提下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仍然不容乐观。一是师资薄弱、紧缺,而且“替代”现象普遍。从小学到高中,能够配齐专业教师的学校不是太多,更不用说三线城市和偏远乡村的学校了。二是学校在美术教学设施设备的配置上不够重视或条件较差。大部分学校本来就不怎么考虑美术教学需要“专用教室”和一定的设施设备,但美术教学在这方面确实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比如教室的朝向、灯光等,致使“配置”根本就提不到议事日程上来,更谈不上标准配置。当然,有相当数量的学校自身确实也有很大的困难。这就造成高中美术的部分模块不能正常开设,至少需要4~6间能让学生展开画架、铺开纸张、具有一定空间的教室,否则,很难开设绘画、书法等模块。三是学生对美术教育的作用在认识上有偏差。我们国家在恢复高考以来,开科取仕的科目从来与美术不沾边,尽管艺术考生近年来挤破头、升温过快,专家说“该降降温了”,但这些现象是社会功利驱使的结果,他们只是为了考取优等的美术专业院校并花费了巨额费用的少部分学生,与广大学生接受美育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美术教育的大环境和现状对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不是很有利,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况且,目前我们高中学生的现状是对美术知识的了解甚少,鉴赏的困难多且难度大。因此,在诸多不利因素之下,还存在着学生对专业术语不甚了解却套用,来评价作品的“假、大、空”现象。

2.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课堂中欣赏美术作品时,要考虑美术教育的现状和高中学生的实际,切忌空洞无物,用套话评价作品。比如,在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中《从传统到现代》一课“思考与交流”要求“对比照片,凡高绘画中的景象与现实景象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发现多少呢?”学生在回答中往往是“色彩鲜明”、“变形夸张”、“线条凌乱”等,看起来似乎是道出了评价美术作品的专业术语,也符合课标要求。但是,当你进一步地追问具体在画面中指哪些技法或内容时却不知所云。因此,一定要更进一步地让学生知道“色彩鲜明”是指“色彩相貌”之间区别差异大小的关系,给学生举例,黄色与绿色在一起、黄色与红色在一起,放远到一定的距离,更容易区别或显眼的是哪一组?学生立刻就会明白,显然是黄色与红色在一起的一组区别更显眼,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美术专业术语的指向以及具体的绘画技法、语言,从而真正达到和贴近课标。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做到线条分明,重点突出

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课堂教学预设的关键。一是定位教学内容。正确认识和把握教材内容是定位教学内容的第一环节。学生用书是专家编写给学生看和学习的,教师要在熟知教科书的基础上理出课本内容的线条,做出内容的增减和调整。二是根据课标和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定位教学的重点。定位教学重点要把授课线条理清晰,重点就象一根针的针鼻,它的作用就是把所有的线条都牵住,从而使整课的教学都由此发散开来,有序地推进。三是定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问题是推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点措施之一,问题预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组织掌控和教学内容的落实,在问题定位上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浅则学生兴趣不浓或失去兴趣,过深则使学生难以达到而同样提不起精神,同时要考虑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增强他们思考问题的动力。

三、课堂教学中,要灵活把握问题的递进追问

巧设问题,贯穿课堂和教学内容。如,我在教学《不同的歌声》(湘版高中美术鉴赏)一课时,一边播放杨洪基翻唱的《伏尔加纤夫曲》,一边要求学生静静而细致观察体味列宾的《伏尔加纤夫》一画,提了三方面的要求,“思考这幅画的主题,认真、细致地看11位纤夫的形象,你对这幅画的感觉。”学生在回答这幅画的主题时说,“这幅画的主题是展现了俄罗斯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表达了列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我进一步追问,列宾对祖国的热爱从什么地方看得到?学生回答他的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和对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我又问当时俄罗斯人民的生活现实是怎样的,与当时世界大国、大的民族相比而言,他们为什么更值得同情?于是学生就去联系历史知识,知道19世纪中叶,俄国在沙皇统治下还处在农奴制社会(尽管农奴制已废除,但仍在这种制度的现实中),但当时的美国、法国都已经完成了工业大革命,可想而知,俄国劳动人民生活在难以想象的痛苦中而受到艺术家的深切同情。反过来,再体会列宾所刻画的11位纤夫形象时,学生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

课堂目标 第7篇

一、知识与技能———从生活中的案例到生物课堂的深入

高中生物教学“三维目标”中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提高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础环节, 如果将整个高中生物教学比喻成一座大厦, 那么基础的坚实与否, 直接影响到大厦的稳固与否。因此, 笔者认为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环节, 也是需要切实重视的。

那么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呢?传统的生物教学课堂, 不少教师都是急切地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 不顾及学生的接受情况, 吸收、消化与否, 甚至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相关的知识点。久而久之, 学生对于生物学习就会失去兴趣和信心。其实,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与我们的生活、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 在教学中, 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案例, 引导学生透过生活现象看到本质, 学习到内在的生物知识。

在教学“基因的本质”这一小节内容的时候, 我就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导入教学内容。“同学们, 大家肯定听说过亲子鉴定吧, 大家看到电视剧里古代人要想鉴定孩子是否与自己有血缘关系, 一般用父子的各一滴血放在水中看是否凝结到一起。当然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到了现代, 科技已经很发达, 可以通过科学数据来证明亲子关系。比如, 我们时常听到的DNA亲子鉴定。这个鉴定的背后是怎样的生物学原理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基因的性质。学完了这一课, 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

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方法, 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案例。一般来说, 生活中的案例让人非常容易去理解, 但是课堂上的一些科学原理、知识点却不容易被学生所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生活中的案例, 让生物课堂的导入自然、顺畅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生物课堂与我们生存的环境、生活的实际紧密相连。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出发, 结合生活中的案例, 更能为教学创设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情境, 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课堂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生物知识的学习重在过程与方法。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 笔者主张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生物思维能力, 在科学的生物思维能力的指引下, 完成教学目标。一般来说, 由于学科之间内在的联系性和紧密性, 学科与学科之间可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课堂模式来培养学生的生物思维能力, 让学生更加擅长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笔者认为重在方法, 重在对于生物思维能力的培养,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快乐、高效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笔者积极探索了多种生物课堂的教学模式。比如, 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互动学习法等。其中自主互动学习模式自开展以来,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注入了动力。比如在学习“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这一小节内容的时候, 我就开展了自主互动的学习模式, 要求学生利用小组形式一起讨论。首先是对所要教学的新课做好预习工作, 再次通过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模式,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在每一个小组学生的自主互动的合作学习中, 鼓励他们发挥出每一个人自身的优势。小组长不仅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中发挥管理作用, 更要在课后发挥监督作用。比如, 针对复习中某个小组成员的疑惑点、难点进行答疑, 并且定期向教师汇报小组自主学习的情况。对于“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学习, 学生们通过小组自主互动学习, 逐渐深入, 并且从传统意义上死气沉沉的课堂, 转变为向上、和谐、充满乐趣和紧张氛围的课堂, 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积极提出疑问, 在课堂中精彩地互动, 又在精彩中收获无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忧患意识

近年来,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各个学科都开始注重学科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教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下, 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鼓舞学生, 如何通过改善评价或者利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加以完善。基于生物学科的特殊性, 我认为生物学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该有所升华, 即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忧患意识。通过学生对生活环境的深入理解, 灵活运用生物知识, 产生保护环境的理念, 并且始终保持一种忧患意识。要充分利用学习的知识点, 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在学习中也是如此。如果说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可以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那么忧患意识则对于学生起到一种鞭策的价值。学生在忧患意识的鞭策之下, 懂得珍惜时间, 懂得珍惜眼下的生活, 懂得去做一个善于思考和行动的人。

比如, 针对目前市场上很多的转基因食品, 我要求学生们具备敏锐的嗅觉, 对类似这样的转基因食品提出自己的见解。运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学习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分析。还有结合最近的“多美滋奶粉问题”等, 让学生们通过运用自己所学的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点, 去解决和看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所谓学以致用, 在分析现状和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有了更多的感悟, 有了更多对环境、对生存的忧患意识。

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基于“三维目标”的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能够充分实现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鸿.浅谈高中生物新课程三维目标的三维层次结构划分[J].新课程学习:综合, 2011 (7) .

课堂目标 第8篇

一、教学实践中, 目标制定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笼统概括。

每篇课文教学目标几乎都包括: (1) 学习生字词;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3) 体会作者的某种感情。既有知识目标, 学习生字词;又有能力目标, 培养有感情朗读;还有情感目标。可结果是教学没有目标:学习生字词, 哪些是学生易读错的?哪些是学生易写错的?哪些是难以理解的?我们在课堂上如何教学才更有效果?有感情朗读, 课文是否适合有感情朗读?有感情朗读的切入点在哪里?怎样切实指导?教师没有深入思考, 教学目标就形同虚设, 课上起来就茫然无序, 索然无味。

2.教学目标和年级段不相符。

(1) 高年级段重复低中年级段所做过的事。

有的公开课上老师教学目标中有识字教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中还请学生谈识字方法, 对于有个别字可以, 但大量通过谈识字方法的识字是不可取的。中年级和高年级课上都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教师指导的方法相同, 学生所犯的毛病相同, 分不出中年级和高年级, 重复而没有提高。其实记叙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也因文而异, 目标一定要清晰, 到底教给学生怎样的方法要具体可操作, 不能总是简单重复。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穷人》课的时候, 同学们概括主要内容:渔夫和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老师这样引导:“概括得不错, 但如果就这样概括, 看不出渔夫和桑娜是怎样的人, 如果同学们能这样概括会更好: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教师引导学生填上合适的词语 (不顾贫穷、虽然贫穷等) 让学生明白:好的概括不但要概括“事”, 还要见“人”见“情”。学生通过这节课的概括主要内容就会有一种意识:以后再概括一定要注意渗透情感。

(2) 低年级做高年级的事。

现在小学阶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很多教师习惯课上让学生做批注。低年级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吃透教材, 也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实际上, 低年级阅读教学要以识字学词为主,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 不必过多的讲解, 更不必把词语理解上升到品词析句的高度。

(3) 教学目标的制定以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为主。

“语文课标”规定:“语文课程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如何发展思维, 怎样培养能力, 在教学目标中得不到体现和关注。

(4) 教学目标的制定没有层次性和渐进性, 同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随年级的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高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标”中关于朗读的要求是有变化、有提升的, 低年级以“学”为主, 中高年级以“用和悟”为主, 以“学”为辅。可是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没有变化, 都是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细读“课标”低年级“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怎么学习?学习什么?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首先要学习正确的停顿, 认识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等标点符号并能够读出不同的语气, 学生要把这种认识带到中高年级, 中高年级教师就不会在课堂上再重复指导学生看标点, 读出问句的语气, 读出感叹语气。其次可以试着读出作者的情感, 比如《我们成功了》《欢庆》等文章读出喜悦之情。中年级“用”高年级“能用”, 就应该利用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基调、抓关键词语等方式整体读文。

二、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

1.研读“课标”, 对课程的价值取向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每个学科承载的能力目标和如何训练学生思维。

2.学期教学前, 研读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材说明”部分, 对整册书的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认识, 然后再在整册书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备课, 制定每课的教学目标, 就不会出现教学目标制定不符合年级段的情况。

3.把握单元训练重点, 争取每单元制定一两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师授课过程体现由扶到放。

制定目标要细致, 单元第一课可以指导或引导学生学习, 后几课, 可以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交流提升, 培养学生能力, 训练学生思维, 巩固所学。

4.教学每一篇课文, 可以先把所有知识点、训练点都找出来, 再进一步确定本文和其他文本相比最典型的特点作为本课的训练点, 即教学目标。这样目标制定更有针对性和综合性。

细化教学目标, 简化教学环节, 凸显学科特点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学目标存在着教学目标笼统概括、教学目标和年级段不相符等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 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目标 第9篇

一、学习目标在高效课堂建设中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 无论做什么事, 事先都要制定明确的目标, 只有这样, 我们做事才能更有方向, 更有效率。同理, 高效课堂教学也应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合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是达到有效教学最为关键的一步。可以说实现高效课堂的秘诀就是教师制定切合实际、简单具体的学习目标。目标越接近学生的实际水平, 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就越能获得成功, 学习效率才能越高。

二、学习目标的制定、出示及运用

(一) 学习目标的制定要以学生为主体

一位教师在执教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 (二) ”时, 出示了这样三个目标: (1) 能根据“包装” (本课的情景课题) 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会用竖式计算数乘法; (2) 在计算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3) 在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显然, 这位教师出示的是教学目标, 它是从教师角度确立的, 是教师在这节课中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师制定学习目标时, 可以参考教学目标, 但不能照搬, 要深刻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 达到胸中有教材, 目中有学生, 尽量用学生学习后能说什么或能做什么来叙述,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 学习目标的制定要简明扼要、层次分明, 力求简单明了

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需要。除了考虑80%学生的普遍性发展需要外, 还要考虑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吃不了”的问题和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目标时既要面向全体, 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分层设计目标。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这节课时, 先让学生结合课本中文具店情景图分组自学, 找出数学信息, 每组提出一个代表性的问题, 然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再根据各小组的反馈, 利用机智的教学语言将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归纳、总结, 生成了本节课的两条学习目标: (1)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2) 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这两条学习目标, 简单、明确, 层次清晰, 具有可操作性。

(三) 学习目标的出示方式要恰当得体

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 学习目标的出示方式五花八门, 有的在黑板上出示, 有的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 有的在小黑板上出示, 还有的用教学卡片出示。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时将学习目标打印在一张A4纸上, 字号大约是三号字, 而且出示时又贴在黑板和投影仪中间, 本身字很小, 加之白板投影仪的反射, 导致学生根本看不清学习目标, 这样的出示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认为无论用何种方式出示学习目标, 都要做到恰当得体, 都要让师生看得见、看得清, 这样才能时时提醒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学习不偏离方向。

(四) 学习目标是高效课堂的评价保障

学习目标不仅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 还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在高效课堂建设中, 学习目标不能让学生读一遍后就放到一边再也不管了, 或是通过课件出示就完了, 而应成为教师评价本节课教学效果的依据, 成为学生对学习任务是否完成进行自我评价的依据。其实, 课堂学习目标与课堂评价互相依存、相互作用。学习目标为学习评价提供了标准, 学习评价又为调整目标提供了依据。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就是由目标到评价再到目标的过程, 两者的导向、诊断、激励等功能为教学活动的高效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事实证明, 没有学习评价的学习目标, 是只管教不管学的“两张皮”教学;没有学习目标的学习评价, 只会是天马行空、信口开河的评价。学习目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指明了方向, 同时也为教师的高效引导、学生的课堂评价提供了保障。

总之, 科学制定学习目标, 恰当出示学习目标, 合理运用学习目标是高效课堂建设的“第一步”, 我们只有踏实“第一步”, 走好“这一步”, 才能跑好“每一步”, 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摘要:学习目标是高效课堂建设的起跑线, 我们不能让高效课堂建设输在起跑线上。要实现高效课堂, 教师必须科学制定学习目标, 恰当出示学习目标, 合理运用学习目标。

关键词:学习目标,高效课堂,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武媛玲.数学课堂的生命——浅谈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纲的制定与实施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36) .

课堂目标 第10篇

一、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核心目标的确立与突破范式图例

依据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新学内容的教学 (或学习) 目标进行分层分析, 它的准确性依赖于教师对教材、《指导意见》及学生认知结构中可能存在的主要思维障碍的充分把握基础之上的。然后才有可能判断出核心的、能产生最大包摄性的, 突破学生认知障碍、产生有意义学习的核心目标。

二、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核心目标的确立与突破课例分析

《化学1》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一学生学习的主干内容, 由于没有元素周期律作支撑, 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很难从结构的角度推断物质的性质, 所以应更多地借助实验来突破, 从实验现象的角度突破学生可能的思维障碍。所以用好书本实验以及设计改进实验显得格外重要。以苏教版专题4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中的《SO2的性质和作用》一课为例:

书本第88页, 运用3个实验来解决核心问题SO2的化学性质: (1) SO2溶解实验及该水溶液p H的测定; (2) SO2的水溶液 (H2SO3) 与品红作用, 再加热; (3) SO2的水溶液 (H2SO3) 中加BaCl2溶液以及再加双氧水。

我认为实验设计较好, 从教学的角度看符合“能学”和“该学”, 但对学生来讲不是很“想学”。理由如下。

(1) 每个实验不紧凑, 每个实验跟SO2的各个性质一一对应, 缺乏整体性。对激发学生的记忆策略明显不足。

(2) 用SO2的水溶液做实验与直接通入气体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变化是不同的, 从实践结果看, 学生即使承认上述结果也不见得以后对SO2通入BaCl2溶液的现象判断会正确。

依据以上认识, 在实践中我设计如下实验装置以问题组链进行教学。

[实验操作] (1) 微热Y型管一侧, 使火柴头 (或硫磺) 燃烧, 观察现象。 (提示学生观察点为两张试纸和右侧溶液, 及时读出pH值)

(2) 相关问题提完后, 倾斜Y型管, 拔去气球, 用针筒打入少量5%的双氧水, 观察现象。

(3) 取出品红试纸, 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熏 (或吹风机热风吹) , 观察现象。

[问题组链]思考1:观察如图1装置, 根据初中酸性氧化物的知识, 实验前先预测湿润的p H试纸和BaCl2溶液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一般都能预测pH试纸的现象, 但通入BaCl2溶液的现象一般都预测错误。由于充分暴露思维障碍, 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实效性, 考虑学生知识体系中无品红知识, 所以不预测)

思考2:湿润的p H试纸变红色, 说明了什么?由此可以得出SO2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SO2溶于水与水发生了反应, 生成了亚硫酸, 即SO2的水溶液为亚硫酸, 具有酸性)

思考3:从BaCl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了什么?由此又可以推导出什么结论?

(SO2通入BaCl2溶液不反应, 即亚硫酸不与Ba Cl2溶液反应, 原因是弱酸不能制强酸)

思考4:从滴加双氧水后看到的现象判断白色沉淀可能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写出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思考5:由此可以推测SO2气体 (或其水溶液) 具有什么性质? (SO2或亚硫酸具有还原性)

思考6:从SO2气体能使有机色素品红褪色说明SO2还有什么性质?褪色后的品红试纸加热后又复原说明其褪色原理与漂白粉 (或次氯酸) 一样吗?

(说明:用自制品红试纸时, 用酸化的品红溶液更好, 否则实验时先变深)

思考7:观察暴露在空气中的pH试纸与刚才的读数是否有差异?解释其中的原因, 写出反应方程式。

思考8:由此提出煤 (含硫) 燃烧产生酸雨的基本原理。

设计具有逻辑性联系的问题链 (或实验情境等) 以完成核心目标相关的学习内容, 这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题组训练设计

设计具有检测功能的问题或题组以便能及时获得多方面的反馈信息, 如教学 (学习) 核心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达到的水平是否深刻?

(1) 下列六种溶液中分别通入SO2气体, 判断反应现象, 能反应的判断SO2表现什么性质?

(1) 品红溶液; (2) 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 (3) 氯水; (4) 紫色石蕊试液; (5) CaCl2; (6) Ba (OH) 2

(2) 将等物质的量的SO2和SO3 (g) 混合物通入BaCl2溶液中, 其结果正确的是 ()

A.只有BaSO4沉淀生成, SO2从溶液中逸出

B.两种气体都被吸收, 并有BaSO4沉淀生成

C.两种气体都被吸收, 且不产生沉淀

D.产生BaSO4和BaSO3两种沉淀

(3) 将SO2分别通入甲、乙两瓶溶液, 甲溶液为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 乙溶液为H2O2和BaCl2的混合溶液, 判断是否有白色沉淀, 并判断沉淀成分。

[评析]这样的装置设计把若干个实验整体化, 使之成为具有很大包摄性、概括性的知识整体, 通过有序的逻辑性的提问思考, 学生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逐渐突破了思维障碍, 同时获得了SO2性质的整体的认识,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酸雨。题组的设计紧紧围绕核心目标SO2的化学性质中的核心点———酸性和还原性展开, 其目的是重复智能训练, 改组学生的智能结构 (如Bach改为CaCl2和Ba (OH) 2) 。显然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 在核心目标确立的前提下, 多在实验设计及整合上下工夫, 有时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设置有效目标达到高效课堂 第11篇

一、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得到学生认同

要使所设置的目标起到充分的作用,必须有对目标完全的接受和认同,即全身心地投入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投入的程度越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学生认为所定的目标是现实的、有价值的,那么目标难度和操作表现的关系可能是线性的:目标越难,操作表现就越好。如果学生认为所定的目标不能够实现,不能接受,那么,目标难度和操作表现的关系也可能是线性的:目标越难,操作便越差。如果教师设置的目标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同,只是教师自己的想法,往往会使一些难达到目标的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长时间达不到目标就会慢慢失去信心而放弃练习。如果师生共同完成目标的制订,不仅可以尊重学生差异基础上的个体意愿,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兼顾个体差异

在设置目标时,教师对学生能力、学生对自己能力的恰当评价和判断,是设置成功目标的重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从学生现有的体能水平、运动技能水平以及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等方面出发,在远度、高度、时间、次数等方面设置不同层次的、通过努力能够达标的目标。比如,安排总量20次的引体向上练习,对力量好、体重较轻的学生要求2~3组完成,并要求运动标准;对力量中等、体重较轻的学生要求4~5组完成,尽量做到动作标准;对力量较弱、体重较轻的学生,以及力量一般、体重较重的学生要求5-6组完成;其余力量较差的学生和体重过重的学生,安排帮助下腿部借力等方式尽量完成任务就可以等等。这种目标是动态的,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随着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的提高,目标也可适当提高。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一个“可及”的目标,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个体的活动动机,从而提高目标本身对个体的吸引力。这种目标为学生的不断完善自我提供了外在的强化物,使学生不遗余力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突出短期目标

成功就是目标的实现。长期目标能够引导行动的自觉和坚持不懈,但短期目标比长期目标更有效,对人的行动更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推动作用。如参加耐久跑练习的九年级学生,“我争取在体育课中取得满分的成绩”这就是长期目标;“我争取每一次跑的练习超越几个同学,甚至每一圈跑的练习中追上一名同学”这就是短期目标。学生每实现一个短期目标时,就能直截了当地、较快较明显地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进步的因果关系,并产生不断克服困难已达到下一个目标的欲望和动机。

四、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凸显具体可测

明确、具体、可进行数量分析的目标是精确目标,是可以用语言和文字加以描述、记录的目标,即可以用时间、举例和重量等可测定的量来确定的数字目标,它对于激发动机最有效。

设置具体、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明确有效地追求成功的行为,还有助于目标的评价,有助于定量化、定性化等检验是否达到目标,特别是对运动动机和运动水平低的学生,设置具体明确的目标尤为重要。反之,“再跳远点”“尽最大努力”等这些模糊的不可测的目标很难起到促进动机的作用,不利于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许多实验也证实,设置具体的可测量的目标会比仅仅设置一般性目标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并导致更好的成绩。

五、课堂教学目标要在实施中注意公开和反馈

将目标公开,有利于同伴间的监督,促使学生向目标制订努力,这是从外部对动机的激发。例如,在排球双手下手垫球练习中,教师先让学生报出自己的目前次数和本课时的目标次数,然后将水平及目标相近的学生分在一组进行练习,互相监督、互相鼓励,既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竞争意识。

进行目标反馈,把学生完成目标的程度、未达成目标的原因及应该如何来完成目标进行反馈,可以向学生传达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目标设置是否合理,是否有必要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对个人的努力程度进行评价,看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这样,促使学生在追求体育学习目标,完成身体锻炼练习的过程中,及时得到正确的反馈,及时了解自己学习和练习的结果,有利于目标的调整和动机的激发。

六、课堂教学目标要在实施中加强归因指导

一般而言,体育教师不应运用外部归因(任务的难度和运气)来解释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事实,因为它可能造成失败感,使学生觉得无法做到什么事来改变目前的状态和今后的结果。在目标达成前后,强调个人的努力,对培养学生的内控倾向和动机倾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告诉学生个人努力(而不是个人能力)是技能和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将会产生更好的动机效果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学目标设置是否合理有效,将直接關系到练习者动机的方向和强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正确、有效的目标可以集中个体能量,激发、引导和组织个体活动,是行为的重要指导和推动力量。

打造目标明确的语文课堂 第12篇

由此, 我想到了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学目标具有导教、导学、导检测的功能。目标明确,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条件。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课程标准》中对语文三维目标的要求, 又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不容易确定的。尽管这样, 因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还是语文实践, 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 语文课堂要目标明确、单一, 让学生学有所“得”, 还是可以做到的。

一、优化课堂教学, 科学设立目标

上课前, 教师要把讨论确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作为首要内容。确立目标时, 要充分考虑到本节内容在单元中, 乃至整个教材中的位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水平。一般一节课重点目标只有一个, 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必刻意强化, 这是所有教育过程中都应该贯穿的, 是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 一点点渗透的;然后讨论达到这个目标所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这个环节要细致, 考虑要充分, 问题怎样提出, 应做哪些预设, 可能会有怎样的生成, 目标达成的检测和反馈方式, 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确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 老师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教学转变为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二、整合单元教学, 明确单元重点

现行教材的单元编排, 是以题材、文体、主题来编排。在单元中, 又照顾到各种文体的交互和集中,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使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一种相对集中。因此, 整合单元教学, 在单元目标的引领下, 以知识和能力为立足点, 在课时、课型、内容等各方面统筹安排, 能让学生记忆深刻。在课型的设计上, 可加入一节单元导读课, 让学生对单元内容有整体的把握。人教版七下四单元主要选的反映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 内容多元。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 《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 《安塞腰鼓》《观舞记》中的中外舞蹈艺术, 《竹影》中的绘画艺术。学习本单元, 不能划一地要求学生理解某种文化现象, 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对文化艺术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 在单元导读课中, 可以“美”为主线, 采用“欣赏美, 感知教材———发现美, 熟悉教材———品味美, 探究教材———创造美, 应用教材———追逐美, 拓展教材”的流程来吸引学生进入单元学习的兴趣。

在课时安排、内容理解和能力培养上, 单元文章都有可以整合的地方。人教版七下二单元的三篇自读课分别是《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仔细比较几篇文章, 发现这几篇文章都感情真挚, 热情洋溢, 极其适合朗读。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确定利用这三篇文章培养朗读能力, 调动朗读兴趣的目标。可以用三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老师精讲, 学生练读;第二课时, 开展朗读比赛, 形式学生自选;第三课时, 反馈展示。这样, 与以往比较起来, 同样是三课时, 但这样的单元目标明确的三课时内容衔接更紧凑, 更能达到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的目的, 同时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激活作文教学, 反馈及时到位

作文评改是语文老师的一项繁重的工作。如果用目标教学引领, 在写和评时都能做到目标明确, 作文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统观整部教材, 依据单元主题, 参照综合实践, 拟订一个学期的作文训练计划, 争取每篇作文都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写前精心指导, 评时引导互批自改。教师可事先在成绩册打好分数, 然后引导学生依据本次作文的训练目标, 互相给出分数, 然后与老师给出的分数相对, 引导学生根据目标写出评语, 把握重点;把作文本反馈给学生本人, 让其针对训练目标, 写出自己本次作文的优势与不足, 并给出改进措施。如《那一次, 我长大了》的作文, 可以训练选材能力。教师在记分册上给出分数之后, 根据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选材的需要, 把所有学生的选材内容概括整理出来, 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出示这些材料, 让学生点评喜欢哪一则, 为什么?既然你喜欢这一则材料, 如果让你来写, 你准备详写哪一部分……这样, 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选材的重点内容辐射下, 文章的立意和组材等问题也都迎刃而解。这样的作文讲评, 教师把主要精力花在了精心备课上, 真正做到了既备教学内容, 又备学生, 学生受益很大,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互批自改中得到了锻炼。

目标明确的上课方式, 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挑战。要做到教学目标的单一, 让学生真正在知识与能力上有所“得”, 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得”与“失”的关系, 要舍得割爱, 舍得摒弃与教学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目标一旦确立, 在课堂练习、反馈设计等方面都要有配套措施, 这样老师就必须坐下来, 认真备课。这样的授课, 学生的收效是显著的。学生的课堂笔记记得具体而工整, 复习更有针对性。以往语文课知识较杂, 教师讲授较多, 推进速度较快, 学生笔记很零散或者一些学生干脆没有笔记;现在课堂目标明确, 教师训练到位, 学生记的内容也多, 复习也有针对性。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参与面广, 大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上一篇:增值税转型的纳税筹划下一篇:语文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