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微生物范文

2024-07-24

高等微生物范文(精选10篇)

高等微生物 第1篇

根据动物微生物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课程自身特点, 对该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并按知识点整合后的模块组织、实施教学环节, 改革和创新了教学方法和手段, 强化了实践性教学,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 动物微生物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随着用人单位对高技能操作型人才越来越高的需求, 高职教育中原本存在的很多弊端逐渐显露, 制约着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动物微生物课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仍然未脱离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思路, “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没有真正践行, 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没有真正实现“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换。 (2) 实验实训课课所开设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 综合设计性实验因为教学安排缺乏连贯性, 所以开设比例较少, 学生对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极度缺乏。 (3) 考试改革并没有真正的实施, 考核方式依然单一,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仍占主导地位, 技能考核成绩所占比重很小。这种较为单一的教学考核方式, 虽几经摸索与改革, 但仍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技能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为此, 通过院级教改课题的途径, 在分析动物微生物历年来教学及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组织教学团队成员深入企业广泛开展调研, 积极听取生产一线的企业专家的意见与建议, 对动物微生物教学进行了进一步改革与探索。结合动物微生物课程自身特色与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鉴定项目, 按照学院“以实践教学为主体, 以能力教学为核心”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模拟生产岗位真实情境, 重点抓职业能力培养, 按每个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和知识要求来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 对动物微生物课程中的教学知识点重新进行模块整合, 建立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 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动物微生物实践性教学大纲。

2 教学改革的内容和实施

2.1 根据课程知识点, 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整合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技能实用性专门人才, 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教学模式, 最好从教师角度将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充分融合提炼, 将农业职业技能鉴定项目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衔接, 结合企业相关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 设定学习情境, 从而制定出与之相应的新的教学大纲与实训教学大纲。通过在各学习情境下开设相应的训练项目, 将动物微生物的基本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 形成若干个项目教学内容, 每个项目分解为多个教学模块, 针对各个模块都制定出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2.2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形式上, 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我们充分考虑教学对象、条件以及内容的不同, 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2], 并鼓励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形式,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意识, 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采用, 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往往能使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从原本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状态转化成形象、生动和直观的逼真、动态的画面, 有助于学生理解接受, 并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及时补充一些有关微生物学方面的新知识, 从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3 重新构建实验实训体系,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实验实训课是动物微生物教学中主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本院的教学大纲安排中基本占该门课程授课课时的70%, 目前主要采用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实训的两种教学模式, 单项技能训练以随堂实习的形式进行, 在完成单项实训的基础上, 每学期末在学院校内外实训基地或实习单位进行综合实训。大致安排见表2。

本单位加强了校内微生物实验室的建设, 充分利用学院畜牧场和实训基地提供丰富的案例, 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另外, 还利用与学院联系密切的养殖场和其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使学生在校学习中掌握的技能与生产实践相融合, 从而实现动物微生物课程的实训教学与真实生产情境的完美对接。

2.4 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 综合评定成绩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 是检查教学效果, 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的重要方法。在动物微生物教学过程中, 主要是在课程教学及实践中根据每项技能的特点以及在实践中的关键环节, 确定详细的考核标准, 并根据难易程度, 按比例确定相应分值, 并严格按考核标准综合评定成绩, 从而通过考核结果反馈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对促进学生学习效果也产生很大的积极地影响。2.5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提升创业就业能力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评定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校内外综合实训或顶岗实习过程中, 让学生参与教师的一些与生产关系密切的科研项目, 如“鸡场常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防治研究”等, 学生通过经常与教师一起深入生产一线调研, 设计出自己的课题实施的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 再由教师进行审阅、修改, 通过共同制定研究和实施方案, 一起进行科学实验、数据整理, 共同完成科研项目, 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另外, 学生较早的参与科研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开展创新活动的热情, 培养和锻炼学生科研及综合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将来创业就业能力的提升。

3 结语

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完善需要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经过连续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 整合了动物微生物课程的教学模块, 编写了课程的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教学大纲, 并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及一系列相关的教学文件。按照学院“以实践教学为主体, 以能力教学为核心”的指导思想, 改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 加强了实验实训教学。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显著增强,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同时教学秩序和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显著改善。

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思考 第2篇

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思考

生物安全作为重要的非传统安全因素备受国内外关注,列举了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发生实验室感染的.案例,分析了感染的原因,提出建立生物安全实验室,规范实验室管理及开设生物安全课程等预防实验室感染、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建议.

作 者:曲萍 刘利兵 陈健康 杨芳 黄小军 梁向艳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教学实验中心,西安,710032 刊 名: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Pre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Edition 年,卷(期):2009 11(1) 分类号:G482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   生物安全   高等医学院校  

高等微生物 第3篇

【摘 要】通过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就业岗位、国内各院校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总结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 医学院校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71-02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进步,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生物技术在各领域展现出了无限潜力,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被世界各国确定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新型产业。现代生物技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和工业生物技术三个应用领域,其中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由于和人类的生命安全关系密切,成为现代生物技术中最实用、最具发展势头的领域之一。

一、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各院校招生情况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以及新的理论技术不断涌现,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生物技术相关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有增无减,尤其是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将生物技术专业列入理学本科专业目录,主要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之后,很多院校都相继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中国前300名大学中,具有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占到了33.7%。通过对生物技术专业在这300所大学不同类别的分布分析可以发现,生物技术专业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中设置的频率较高,分别占相应各类高校总数的70.6%、70.8%、82.6%、97.3%。而我们通过前期统计,全国90所医学本科院校,开设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仅有28所,占31.1%,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的供给远远小于社会需求。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与普通院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其特点体现在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与生物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因此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也要反映相应的医药特色。但是,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在国内相关院校的开设主要集中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在医学院校开设的相对较少,必然会导致教学模式和内容偏向于工业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的教学。体现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就是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相对缺乏。面对大好形势,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培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关系到专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课题。

目前,医药生物技术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针对性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尚属于探索阶段。如果照搬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会导致学生能力的同质化严重,不能很好的与医药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相吻合,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足,从而造成就业困难。所以,迫切需要建设适合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另外,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夯实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思维必备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体系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全国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课程分析

统计了全国21所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所开设课程,其中包括4所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各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从总体来看,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所统计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其次,开出率较高的课程有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等,下图为所统计各学校开出率前21位的课程。

(二)医学与非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对比

与非医学院校相比,医科学校生物技术专业中,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同样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统计的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除此之外,医学类学校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生物技术综合性实验、生理学、人体解剖学、药理学、蛋白质工程等几门课程开出率高。下图为综合所统计各医科与非医科学校课程开出率前20位的对比图。从图上可以看出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等开出率两类学校均较高,但是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相关课程,非医学院校均开设较少或未开设。

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医学基础知识与生物技术学科各课程间的交叉和渗透。所以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就应该与其他院校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生物技术专业必开的基础课程及专业技术课程之外,具有医学特色的相关课程也应该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可以使学生将医药基础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医学生物技术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因此,通过对其他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以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一些本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合理选择授课科目,突出医学院校优势

目标是培养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实际需求,具备扎实医药生物技术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项实验技能,能在医药、检验、食品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工作,以及在科研、营销、第三方检验等领域从事研究助理、产品销售、检测试剂盒的设计开发与使用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我们的学生除了学习一般生物技术专业必须学习的理论知识,还要补充如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统计学等与医药生物技术相关的医学类专业课,从而进一步提升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调整实践教学模式,开设专业综合实训

生物技术专业涉及到的五大工程技术之间彼此交叉渗透,互为基础。因此,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传统上每门课程单独设立实验的传统,将本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根据内在联系进行整合,单独成课,设立一些综合性实验、实训,而非简单的课程实验。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一般在第三到第四学年开展。另外,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设置还要能反映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最终达到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案进行综合训练的目的。例如,我校开设了生物技术综合实训,该实训共安排8周时间,分两学期上完,每学期安排4周时间,中间不再穿插理论课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该综合实训涉及基因工程各个方面,以蛋白药物开发作为主线,包括蛋白药物的克隆、表达、检验、纯化、药物活性的检测等一系列医药生物技术操作环节。该实践环节与真正蛋白药物的研发生产相一致,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与社会、行业接轨。另外,根据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医药特色,开设病理检验、实验动物学、抗体制备、临床分子诊断、动物细胞培养等实验,这些实验除了培养学生基础生物技术技能之外,加入医学相关内容,使学生掌握交叉学科知识及技能,更适应社会对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出的学生更适于快速发展的医药生物技术行业。

(三)根据市场需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发现许多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外通过对学生实习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企业最需要那些实践能力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毕业生,而我们的某些授课内容缺乏纵深性,对知识点的讲解并不系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同时注重了某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快速系统地建立知识体系。例如在“分子诊断学”授课中,增加遗传病的介绍,如常见遗传病的临床特征、分子诊断手段以及基因治疗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授课内容中加入临床诊断试剂盒的研发、临床生物技术检测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方法等内容,以培养具有良好医学基础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并服务于社会。

生物技术尤其是医药生物技术方向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说改变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但是对于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通过思考后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能够培养出与社会及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弘艺,张旭光,邵露等.生物技术专业现状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2]刘瑞珍,张兰凤,邱启祥.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解剖学教学探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4,22(2)

[3]王元元,张涛,潘克俭.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J].重庆医学,2011,40(28)

高等微生物 第4篇

一坚持“改革创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1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面对高等学校为区域地方经济服务、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毕业生的就业上岗日趋困难等新形势, 应着重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的问题, 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 要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既要重视给学生传授知识, 更要注重对学生技能、能力的培养。“教是为了不教”, 教的目的不是为了把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 教会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与发展知识, 培养学生的能力。

2提高自身修养, 端正对学生对教学的态度

在新的历史时期, 微生物学教学应紧跟学科和时代发展的步伐,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们应坚持教学改革, 更应以科学发展观去指导教学改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因此微生物教学中要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作为指导, 以培养出更多人格完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兽医生物技术专业技术人才。教师所从事的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 教师一言一行, 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 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 通过言传身教,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做人的道理, 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在备课、讲授内容、授课方式方法上要着眼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 而且授课过程要充满激情。

3构建师生交流的平台

我们建立微生物学公共电子邮箱和QQ群, 当前网络发达、信息便捷, 为了更好的方便学生的学习, 教师以在线答疑的形式, 及时解答学生有关微生物课本中的问题、难点和遇到的困惑, 这样一个师生直接对话的形式, 让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 认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特点, 从而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同时也让成人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尊重, 感受到自己是课程学习的主体, 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微生物的学习兴趣。

二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1选用新教材, 补充新内容

教材是联系和沟通教与学的桥梁。面对教学时数少、学生的知识层次不齐、实验能力较差的实际, 我们必须选用系统的、知识体系完整但又比较简明易懂, 并能及时反映当代微生物学领域的前沿和最新成果的优秀教材。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体会到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学效果显著。

2注重对绪论的讲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绪论既包括了历代微生物学家的研究过程和成果, 又展望了现代微生物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尤其是通过对微生物学重大成果、发展趋势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的讲述, 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绪论的讲授中, 要投人足够的学时和精力, 要准备大量的科学素材, 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 使学生明确本课程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地位, 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涉及的主要内容、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若能通过绪论的讲解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就会增强学生对后续章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够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3加强实验课的学习

在教学改革中, 如果条件允许, 应适当加大实验课教学时数, 提高其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的比重, 使实验课教学时数在整个教学时数中的比例达到1/2。在无菌技术、显微观察技术、染色技术和纯培养技术的实验课上, 要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微生物研究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独特性。课堂上通过视频和照片, 通过丰富多彩的微生物群体和个体的照片使学生对这种在日常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生命产生真切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引导他们更快地进入微生物世界, 对学习微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

4及时介绍现代微生物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现代微生物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成果举不胜举, 数目惊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 及时了解现代微生物学发展的前沿和研究热点, 及时搜取和积累现代微生物学研究的科学素材, 并将其补充到自己教案的相关章节中去, 传授给学生。例如微生物转基因育种, 废水的生物脱氮除磷, 垃圾的堆肥处理, 植物秸杆的微生物再利用, 固定化细胞处理废水废气, 高效优良菌株的筛选和培育, 极端环境微生物利用研究等。教学中可用一定篇幅讲述现代微生物学研究的高新技术, 如DNA重组技术、基因扩增 (PCR) 技术、DNA测序技术等, 为学生将来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因此, 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完整性的前提下, 向学生讲授更多的有关科学前沿动态的知识。在讲授过程中针对书上的有些知识点进一步查阅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做到源于书本又高于书本。

三将PBL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 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2]在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引入了新型的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PBL教学模式, 教师在讲授完阶段性教学内容之后, 给学生布置一个讨论专题, 作为该阶段性教学内容的拓宽和深化, 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完成然后进行课堂专题讨论, 让学生上台演讲。比如, 在介绍兽医微生物病原在预防流行传染病SARS、流感等的应用时, 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并整理, 以PPT的形式向大家汇报, 学生查阅的资料五花八门, 内容及其丰富, 而且PPT也图文并茂。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增强了对微生物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效果胜过教师讲授百遍。

四以科研促进教学, 教学科研共同发展

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决不能脱离科研而单纯搞教学, 只有长期参加科研实践的教师, 才能使自已讲课的内容更加具体, 更具有前沿性、独创性和启发性。[3]科研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还可使教师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研究热点, 掌握多种研究方法和先进仪器的使用, 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从而极大地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养成科学研究的习惯,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教师要经常深人工厂, 了解生产实际问题, 设立研究课题, 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这样, 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够利用生产实践中生动的例子来授课, 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对兽医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展望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 使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不断深人和深化。兽医微生物学是生物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它涉及面广, 发展迅速, 是一门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生物专业微生物学教学如何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 我们在本科教学实践中注重课程教学改革, 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 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结果表明: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此,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主要目的, 通过研究、实践逐步形成科学的、适合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变知识传授型教育为能力培养型教育, 以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薛林贵, 李师翁, 唐德平.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 2006, 33 (3) :177-180.

[2]张楠楠, 朱昌蕙, 王国庆.关于新型教学模式PBL的思考与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8) :1480-1483.

高等微生物 第5篇

一、体液调节

名词:

1、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2、垂体: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借漏斗柄连于下丘脑,呈椭圆形。

3、下丘脑:即丘脑下部。间脑的一部分,位于脑的腹面,丘脑下方,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的较高级中枢。

4、反馈调节: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而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合成与分泌。

5、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6、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如: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

胞产生)是升高血糖含量,胰岛素(胰岛B细胞产生)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含量。

语句:

1、垂体能产生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激素。甲状腺能产生甲状腺激素,胰岛能产生胰岛素,2、人体主要激素的作用: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促激素——促进相关腺体的生长发育,调节相关腺体激素的合成与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含量,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元,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

3、分泌异常症:a、生长激素:幼年分泌不足引起侏儒症(只小不呆)、幼年分泌过多引起巨人症,成年分泌过多引起肢端肥大症。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甲亢,幼年分泌不足引起呆小症(又呆又小)。

4、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通过促垂体激素对垂体的作用,调节和管理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5、激素的调节:①纵向调节:a、促进作用:寒冷刺激→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代谢加强。B、抑制作用:甲状腺激素增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减少→ 甲状腺激素维持正常(反馈调节)。②横向调节: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6、在体液中除激素外,还有CO2、H+等对机体也有调节作用。

二、神经调节

名词:

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2、非条件反射:动物通过遗传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3、、条件反射:动物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4、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通常由5个基本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5、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包括细胞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枝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的树突。

6、神经纤维: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

7、兴奋:动物和人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动状态或弱活动态变为 1

强活动态。

8、突触:把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膜和突触后膜。

9、突触小体: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都膨大成杯状或球状小体。

10、大脑皮层: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由神经元的细胞体构成的灰质,叫大脑皮层。

11、言语区:人类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有关,这些区域叫做言语区。

12、运动性失语症(say):当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之前(S区)受到损伤时,病人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也就是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能看,能听,不会说)

13、感觉性失语症(hear):当皮层颞上回后部(H区)受到损伤时,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能看、能写、不会听)

语句:

1、兴奋的传导:①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状态的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负内正,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回路:a.膜外电流:未兴奋区→兴奋区,b.膜内电流:兴奋区→未兴奋区。②细胞间的传递(通过突触来传递):a、突触是由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和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三部分构成。B、兴奋传递过程:膜电位变化→突触释放递质→膜电位变化;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小泡破裂,释放出递质到突触间隙内,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殊受体结合,改变了突触后膜的通透性,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了兴奋或抑制。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向是:细胞体→轴突→树突。

2、躯体运动中枢(存在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a、当刺激中央前回顶部时,可引起下肢运动;刺激中央前回底部时,倒出现头部器官运动;刺激中央前回其他部位时,可以出现相应器官运动。B、分布特点: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皮层代表区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a、不同的: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迅速、准确,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反应速度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b、联系: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为辅,两者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生物体的生

命活动。

三、神经调节与行为

名词:

1、趋性:是动物对环境因素刺激最简单的定向反应,如某些昆虫和鱼类的趋光性,臭虫的趋热性,寄生昆虫的趋化性等,它们都与神经调节有关。

2、本能:是由一系列非条件反射按一定顺序连锁发生构成的,大多数本能行为比反射行为复杂得多,如蜜蜂采蜜,蚂蚁做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哺乳动物哺育后代等都是动物的本能行为。

3、印随:刚孵化的动物有印随学习,如刚孵化的小天鹅总是紧跟它所看到的第一个大的行动目标行走,如果没有母天鹅,就会跟着人或其他行动目标走。

4、模仿:幼年动物则主要是通过对

年长者的行为进行模仿来学习的,如小鸡模仿母鸡用爪扒地索食。

语句:

1、垂体分泌的激素与动物行为:a、催乳素:照顾幼仔,促进某些合成食物的器官发育和生理机能的完成,如促进哺乳动物乳腺的发育和泌乳,促进鸽的嗉囊分泌鸽乳的活动等;b、促X腺激素:垂体分泌的促X腺激素能够促进X腺的发育和X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动物的X行为。

2、行为分为:(1)先天性行为:趋性、非条件反射和本能。(2)后天性行为:印随、模仿和条件反射。

3、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动物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4、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5、动物行为是在神

高等微生物 第6篇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上与学术性学位有明显差异,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5]。

随着近两年开始规模化招生的专业学位硕士数量增加,日常教学要求教学大纲中更多地增加实用技术培养内容,实现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工程师的目标,因此通过实验课程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和操作技巧是课程必要手段,也是实验课程设计的初衷[6]。因此,我们把 《高等生物分离工程》课程中的部分学时变更为实验教学学时。通过大量的实验内容强化学生的工程观点,培养工程思维,更多机会去接触和了解生产实践[7]。

1针对学生理论基础不同,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

对于近两年来选修 《高等生物分离工程》 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到这些学生大学阶段的专业比较多元化,有来自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药学等专业。其中大部分同学均未学习过 《生物分离工程》或者 《高等生物分离工程》,也没有接触过 《生物分离工程实验》。结合专业学位生物工程专业的要求,仔细研究该课程的先修课程,发现要想让学生们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生物应用技术,尽快形成工程思维,培养工程观点,选择好实验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学生缺乏先修课程的知识准备,所以首先选择较易上手和操作不复杂的实验。植物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是很多药品和保健品等的重要来源,而且从植物中获得糖类、蛋白类或者小分子生物酸碱类是相对于从动物材料获得更容易,操作也更简单,更容易上手。比如,从辣椒中提取辣椒素和辣椒红素; 从栝楼的块根提取天花粉蛋白; 从地黄中提取水苏糖等。虽然这些实验操作简单,但是原理清楚,失败的可能较小,会让实验者体会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7]。

在实验选择中,考虑到不同学生对不同内容的熟悉程度不同,在实验分组和选择实验过程中加以指导。在准备实验内容时,考虑实验对相关知识的要求,把对旧有知识的复习和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区分,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能够加深对理论课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对实验中操作技巧初步了解和做到对生产实践能力的养成。

对于每一个生物分离过程的一般流程画出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图主要由相应的单元操作进行组合,来确定实验内容。 不同的实验要体现不同类型的实践训练和知识积累,因此,设计4 ~ 5个独立的综合实验是保证不同知识基础学生均能够得到能力提升和顺利开展实验的保证。每个实验能够概括生物分离课程中涉及到的主要分离操作,通过这条主线把在课程的讲解的重点进行突出。通过技术流程图使学科知识可化繁为简, 让学生熟悉各分离操作在生物产品分离中的地位,加深对各个单元操作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分离操作的单元过程在生物产品分离工艺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从而扎实地掌握各分离操作并能够灵活运用[8]。

2实验内容抓住知识点,进行模块组合设计

《高等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生物分离的基本理论、主要设备以及分离过程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内容十分繁杂,学生难以掌握。本实验课程开设就是要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实验设计中,注重知识点的归纳,并把知识点进行模块化,每个模块包括几个性质或者作用相同的单元操作。在一个完整的生物分离工程中,能够由不同的单元操作构成的模块进行组合。因此,运用模块化时要注意,既要注重模块之间内容的独立,又要注意各个分离单元技术之间的关联及各自的特点,通过对比加强学习,加深理解和有利于掌握。

根据生物分离过程的特点划分为几个模块,像原材料处理模块,可以包括不溶物的去除、材料的破碎、不同尺寸材料的分离、材料的浸泡等操作。可以针对不同原料,采用模块中的一种单元操作或者组合,来达到模块操作的目的。同时,要建立工程化的观点考察采用何种模块能够提高效率问题。

对于模块之间的组合,除了上述工程效率问题,还要核算模块中各个单元操作的单独成本问题,以及模块组合时前后衔接所需要付出的成本等问题。这些既是工程思维的体现,也是为培养优秀工程师的基本能力奠定基础。

由于生物分离工程学科的飞速发展,教师必须及时跟踪学科前沿,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介绍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尽可能在实验模块中强调当今生产实践中的主流技术,引领学生了解学科最新进展,拓宽了学生眼界[9]。

比如,在天花粉蛋白纯化实验中,提取模块包括离心分离和过滤分离。通过对不同单元操作的比较和深入学习,熟练了固液产品初级分离的基本单元操作,厘清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学会了生产实践中选择的原则。

每个综合实验的由四个模块组成,基本上包括5个以上知识点的训练,经过每个知识点的模块化组合,形成对整个生物分离过程的综合认识,对工艺路线的设计的训练。实验课中, 尽可能增加学生个人选择模块的机会,能够提高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实验效果更加显著。

3实验设计调动学习积极性,突出动手实践能力培养

本实验课的由于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单元操作组合等方式进行,现有的实验教材均不能满足需要,而且现有教材内容的相对滞后在所难免。随着教学改革进行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本实验课程采用自编讲义,对实验中涉及的单元操作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不足部分要求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一般在实验开始阶段安排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进行研讨式教学,以学生为核心,把操作中的关键点设立讨论题,进行课堂讨论,增加了趣味性和新颖性,进而加深理解各模块以及模块中的各单元操作,明确每个操作的特点和应用范围。由于采用组合式实验模式,需要学生自己选择实验题目,然后设计工艺路线,画出技术流程图,并对应相应模块选择合适的单元操作,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被动进行实验,提高了学生上实验课的热情。在前期的阅读中,对其中一些技术产生兴趣,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模块的内容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而实验的成功也会提高教学效果。这种课前充分准备,采用了虚拟实验目标的方式,增强学生阅读资料的目的性,结合理论课程模块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分离工程的基本原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更直观地体现生物分离工程的过程,加强了对生物分离工程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创新思维和工程观念,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10]。而作为实验课程的考核,在实验中关键点的掌握和单元操作过程的筛选是重要依据。选用的实验内容也是结合任课教师的科研工作开展的,也具有一定的实验价值和先进性。比起现有实验教材内容的更接近于生产实践,因此学生也会更感兴趣这些实验内容。

结合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要求,提供机会让学生尽早接触到生物产业的规模化生产,认识生物分离工程所需要的设备。 在生物分离工程理论教学阶段,与生物分离相关企业进行联系,增加参观学习的环节,了解生物分离的原理与设备的配套关系。然后,结合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题目要求,多积累相关知识和动手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养成工程观念,熟悉生物分离工程系统性及整体性,以实现大幅提高生产效率[11]。

4结语

我们应该根据生物分离工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背景,因材施教,上好生物分离工程实验课程,结合时代发展合理改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体系,符合国家对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工科教学建设的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工程思维、经济思维能力和用工程观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是我们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和探索的终极目标。因此,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增加更多的自主实践和实验课程设计势在必行。

摘要:生物分离工程是整个生物产业技术中的关键环节,而生物分离工程实验课程是生物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内容。本文阐述了利用具有不同专业知识基础的专业学位硕士生的知识基础不同,选择不同实验内容。在实验设计中,强调知识点的模块化设计。通过学生参与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展好实验设计,对培养专业型人才有重要作用。

高等微生物 第7篇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我校新开设的专业, 对该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及要求了解不多。如何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 为进入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是教学的目标。为此, 通过广泛调研、查阅资料以及一年多的教学实践, 制定并逐步充实完善了高等数学教学实施计划, 初步形成了高等数学教考模式:分支交叉式+综合素质评价。

1 深入剖析高等数学结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高等数学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是培养复合型高等生物技术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由于高等数学是研究各种抽象的“数”和“形”的模式结构, 主要运用逻辑、思辨和推演等理性思维方法, 它既不同于医学院校的公共基础学科 (物理、化学、外语) , 亦不同于医学基础学科。因此, 深入剖析它的结构是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作为一门综合应用课程, 高等数学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它主要由极限、微分学、积分学构成。各主体内容相对独立, 却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其中, 微积分学是以连续变量为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而极限方法是研究连续变量的一种基本方法。据此, 对高等数学实施 “分支交叉式”教学, 即按独立内容体系授课, 把有相互渗透和互相联系的内容体现在具体的例题当中。充分认识各分支的特性, 对各分支内容去粗取精, 去虚取实, 吐故纳新, 是高等数学实施“分支交叉式”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关键。

2 根据高等数学结构, 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方法

在一年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 构建了高等数学“分支交叉式”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它对提高学生数学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2.1 “分支交叉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为增强高等数学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在教学全过程中, 采用了分支交叉式教学模式。即按照现行高等数学理论体系, 将它分为三个分支 (极限理论、微分理论、积分理论) , 根据各分支理论体系, 结合各分支知识面、点、线组织系统知识分支交叉式教学。这样做的优点在于:①有利于数学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开启智慧潜能;③实现分支交叉式教学模式, 既可避免教学内容在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 又可在有限时间内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2.2 从提高学生对高等数学的认识入手, 积极探索兴趣教学法

由于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不了解, 认为学习数学与学生物医学没有什么关系, 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学不学数学将来一样可以当一名好的生物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的模糊认识, 首次数学课以“高等数学与生物医学的关系”为讨论题目, 组织专题分组讨论, 每组指定负责人收集同学们的观点;教师点评, 通过大量实际问题旁征博引, 用事实证明高等数学是学习生物医学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 它是生物医学科学的翅膀, 生物医学科学只有插上数学的翅膀, 才可能产生质的飞跃。在当今信息时代, 高等数学的学习不仅能为生物医学后续课程的学习、今后的工作学习奠定基础, 而且对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专题讨论, 提高了学生对学习高等数学的认识, 有效地激发了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实践证明, 兴趣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有效方法。

2.3 注重基本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相结合, 突出“三讲”教学法

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 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甚至有老师认为, 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讲清楚就是好老师。其实不然, 一个好老师, 不仅要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通过传授知识教会学生如何获取新知识, 也就是把教“书”变为教“学”, 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受益于终生。高等数学教学要克服短期功利目的制约下的“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 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生活实践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 让数学教育成为充满活力的“有机体”。因此, 在高等数学的教学全过程中, 采用“三讲”教学法, 即在课堂授课时突出“讲清基本概念”、“讲透问题的分析与归纳”、“讲准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一个“用”字, 即针对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联系生物学和医学实际, 以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一个“活”字, 即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法, 如对个别教学内容采取分组自学讨论式教学法。即教师根据有关内容给出思考讨论题, 然后进行分组讨论,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一位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最后由教师点评。这样做有利于诱发、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追求一个“新”字。即在教学全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增大信息量,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践证明, “三讲”教学法对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较好作用。

3 改革考试方法,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目前对学生的优劣评定, 主要依据考试成绩, 有的也考虑平时成绩, 但所占比例小或缺乏量化标准。素质教育不能单靠一个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优劣, 而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考评机制,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评, 即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开拓创新思维能力等作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为此, 对五年制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生“高等数学”考试改传统的百分制为四二五制 (即综合素质评价分为:平时成绩占25%, 笔试成绩占25%, 面试成绩占25%, 实验操作占25%) , 具体评价方法如下:

平时成绩考核制。制定严格的作业抽查制度, 对平时作业不定时进行抽查;每章授课后进行小结, 同时给出适量的课堂独立作业进行章节考察。这样做可提高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 也是老师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主要途径。

笔试考核制。为了解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系统掌握情况, 课程结束时, 老师根据高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对考核内容精心取舍, 内容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为主, 题型要突出思想性、灵活性、多变性、技能性, 即填空、是非判断、选择、计算、证明五类。这是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判断能力考评的重要依据。

面试考核制。面试考核制由面试考核组实施 (面试考核组由学生和老师组成) 。面试内容以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本性质、基本方法作为问答题。以抽签方式确定每位学生的面试题目, 面试考核组根据面试学生对问题分析、语言表达和结论, 综合评定为优、良、合格、不合格。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实验考核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大纲中增设教学实验课的项目。这样, 不仅加强了数学素质教育, 也实现了教学思想与观念的转变。在高等数学的实践中 (习题课) , 按5∶1进行课堂教学与数学实验, 实验课题由老师根据具体讲授内容给出, 要求学生独立用配套数学软件上机完成, 并要求学生以论文形式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这样做。既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悟性, 也为他们作毕业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 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等诸多方面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思维, 提高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不仅是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数学工具的主渠道, 它更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这种理性思维的培养, 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分析能力的加强、创新意识的启迪至关重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将不断探索, 改进方法, 致力于发展素质教育,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复合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

摘要:通过五年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高等数学”课程近两年的教学实践, 从高等数学的结构、特点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三字 (“用”、“活”、“新”) , 在具体实施中强调三基 (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五性 (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 ,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突出“三讲”教学法, 初步形成了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高等数学教考模式, 即分支交叉式+综合素质评价 (四二五综合素质评价标准) 。实践表明, 新的教考模式对提高学生的素质, 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考模式,素质教育,分支交叉式

参考文献

[1]郑毓信.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8-12.

[2]姚翔飞.工科高等数学分级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教论坛, 2008 (3) :85-87.

[3]金松玲.试论创新人才培养与医学院校的数学教育[J].中国高校教育, 2007, 15 (5) :894-895.

[4]过增元.提倡参与式教学强化创新意识[J].中国高校教育, 2000 (6) :21-22.

高等微生物 第8篇

一、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成人教育的对象基本上是在职工作人员,大多来自基层。他们有鲜明的特点: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的主动性强;来自各行各业,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都较强,能够学以致用,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但由于大多数学员年龄较大,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和专门的业务技能及专业理论知识培训,知识不够完整和系统,不善于硬性记忆,不喜欢概念和重要理论,更看重理论及技术的实践应用[1]。国外成人教育的学生也具备这些特征[2,3]。

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兽医微生物学》的编写以提高学员、素质、应用能力为目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保证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推广价值。既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又要突出知识点和技能点,突出教材的实用性。考虑到成教学生与普通本科生的区别,《兽医微生物学》教材的理论难度比本科生的教材难度要小,对知识应高度概括。另外,减少概念的描述。

二、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及亮点

由于动物科学专业成教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没有兽医免疫学的课程,本教材中将兽医免疫学的内容包含在《兽医微生物学》中,作为一部分出现,这种编排方式屡见不鲜[4,5]。本教材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兽医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形态、培养特征、生化特性、致病性及微生物学诊断方法等;第二部分介绍兽医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免疫系统、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免疫应答、变态反应、生物制品及免疫学诊断技术等内容;第三部分为兽医微生物学各论的内容,介绍兽医临床常见的病原细菌、病毒及其他类型的微生物。第四部分为实训指导,介绍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书后附彩图及主要参考文献。

为了便于学生自学,本书对每章统一了结构,包括内容提要、重点难点、基本内容、知识链接、案例分析及复习思考题等六个板块。“基本内容”、“知识链接”及“案例分析”均为正文内容的阐述。在“案例分析”板块中,采用夹叙夹议、提出问题的方式撰写,所举案例均来源于生产实践,案例选择不仅要典型,还要突出时代性和趣味性。例如在介绍细菌的结构中谈到革兰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存在周质间隙,周质间隙可给蛭弧菌提供繁殖的场所从而导致细菌自身的裂解,因此在细菌部分的末尾给出了如下的案例分析:“某公司用蛭弧菌作为淡水和海水的环境改良剂,据称对引起虾蟹红体、红腿、肠炎、烂鳃等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沙门菌、海洋弧菌、溶藻弧菌、鳗弧菌、荧光假单胞菌等30多种细菌)有极强的裂解作用。试分析其机理。”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如下分析:“蛭弧菌是一类以细菌为宿主的细菌,有鞭毛,比通常的细菌小,可通过细菌滤器。蛭弧菌可以通过鞭毛的运动攻击细菌细胞壁,进入革兰阴性细菌的周质间隙中繁殖,受到感染的宿主细胞也开始膨胀,变为一个对渗透压并不敏感的球形体。随着蛭弧菌的增殖和某些酶的产生,宿主细胞壁进一步瓦解,子代蛭弧菌释放出来。完成这一生活周期约需4h。子代蛭弧菌遇到敏感宿主又可重新侵染,开始下一个循环。由于周质间隙为革兰阴性菌所特有,所以蛭弧菌裂解这些菌的能力比对革兰阳性菌强。”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书本中介绍细菌细胞壁结构的意义。对于某些内容不适宜放在正文中叙述讲解时,则使用“知识链接”的方式进行编排。例如,对病毒病的微生物学诊断的描述中,提及多聚酶链式反应、核酸探针等技术,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又不破坏基本内容的结构,本书在病毒部分的末尾提供了一个知识链接“PCR技术、核酸探针杂交以及DNA芯片技术”,对这些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了浅显易懂的描述。

在病原微生物各论部分,更突出了实用性,现在许多教材上对某种细菌或病毒的鉴定写了一大堆,可是照方抓药,却不知道该做哪些实验鉴定该细菌。本书的各论意在为读者提供一种简单明了的微生物鉴定方法,突出介绍鉴定该细菌的步骤及每一步的判定标准,不拘泥于形式。例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本书直接介绍了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纳的鉴定思路,先对细菌进行革兰染色,对革兰阳性球菌进行触酶试验,对触酶阳性者进一步进行血浆凝固酶试验,如果血浆凝固酶阳性的细菌就可以判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也列出了其他的辅助指标,如甘露醇发酵、耐热核酸酶的检测等。

实训指导部分突出介绍了畜牧兽医领域普遍应用的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诊断方法,尤其是适合基层应用的方法。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本教材中的实训指导部分不再介绍实验原理,只介绍目的要求、仪器及材料、方法与步骤等内容。重要溶液的配制在本实验后的相关链接中介绍。

鉴于形态、培养及生化特性在细菌鉴定中的重要性,本书在附录中提供了部分彩图,例如对细菌α、β、γ溶血现象、大肠杆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产生的菌落特征、产气荚膜梭菌的双层溶血、肠杆菌科细菌在三糖铁高层斜面上的反应、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划线培养时形成的卫星现象等内容,由于彩图比黑白图片更逼真,通过这种手段能加深成教本科生对微生物的印象。本书还链接了优秀的网址,方便学生浏览学习。

三、本教材的配套建设

在学校对成教品牌课程建设的指导下,配合《兽医微生物学》成人教育教材的使用,我们建设了兽医微生物学课程网站,网站包括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习题、实验指导书、实践教学、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交流平台等内容。网络课程涵盖了85%的课程教学大纲内容,交流平台支持网上答疑,加强了师生的互动交流。另外,我们还录制了兽医微生物学的授课录像,并将录像剪辑处理后上网,力争通过优质的音视频教学资源方便学生的学习。

兽医微生物学成人教育的授课方式应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拘一格。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及特点,选用合适的教材,采用有针对性的授课方法,才能保证成人教育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敖玉文.成人教育的特点与成人教育管理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8 (9) :32-34.

[2]容东林, 徐宗顺, 李俊杰等.美国成人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 2008, (12) :94-96.

[3]徐婷, 刘畅.美国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成人教育, 2008 (7) :90-91.

[4]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 (第三版)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高等微生物 第9篇

( 一) 教材内容方面

教材内容陈旧刻板, 有失生动活泼。造成学生不愿意理解知识、被动接受课程内容、机械背诵应付考试等不良现象, 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片面肤浅、无法形成网络, 更谈不上与其他学科以及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 不仅不利于获得优良的教学效果, 也与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违背。

( 二) 专业结构方面

高等教育传统培养模式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学科本位”出发, 以能够构成一个完整全面的体系为基准, 来考虑课程的开发与设置, 课程整体设置偏重基础理论知识, 要求严谨性、完整性与系统性, 对社会需求的把握基本不涉及或很少涉及。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缺乏动手能力, 缺乏创新能力, 所学理论与实际生产生活严重脱节,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 三) 社会期望方面

当今世界生命科学迅猛发展, 微生物学教学不但要适应学科的发展, 更要符合社会的普遍期望。社会需要复合型高等专业人才, 而只会死读书的大学生显然无法胜任微生物相关的生产管理、产品开发、科学研究等工作。

( 四) 教育目标方面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 教育目标的定位存在很大的缺陷。高校仍把培养研究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 这造成了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理论知识, 却不知道如何满足市场需求。当今, 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更需要能创新、会实践、懂市场、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 五) 教学模式方面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师生之间缺少交流互动, 教师教学手段、教学媒体千篇一律, 课堂组织形式千人一面, 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长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 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长此以往, 不但打击学生的探索性、积极性、好奇心, 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高等教育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 一)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改革

1. 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是教育所要达成的目的, 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要有足够明确的定位, 要在教学原则上体现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以能够大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为准绳, 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锤炼基本技能的过程中, 不断获得提高, 这个提高不仅仅包含知识技能, 它同时涵盖各方面, 比如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 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引导性, 在教学目标中既要有认知目标, 也要有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2. 科学采用授课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者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他们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 以科学的思维分析问题, 以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课堂上, 严谨慎重地设立目标问题, 提供自由研究、讨论的学术氛围, 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 在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我完善, 使学生成为知识探索过程中的主体, 而教师则是学生的“导向人”和“协作者”。

3. 设计多种模式, 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

微生物学是建立在实验之上的一门科学, 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而为了达到验证的目的, 通常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在这些多样化的实践过程中, 有效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充分发挥个人风格, 以更具个性化的方式学习这门课程, 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 二) 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改革

1. 创设情境, 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让学生处在这种教师刻意创造的情境中, 以集体探究的气氛带动和激发学生个体主动学习的欲望, 并使学生乐在其中。例如,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现象、病害等问题, 既巩固了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2. 开放课堂, 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设立了一个开放性、可探究的命题之后, 教师营造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在思考与辨析问题的过程中开阔思路、拓展视野, 但这时, 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中去的机会, 学生就又会成为仅停留在理论上的知识容器。这种状态严重阻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长此以往会扼杀学生学习一切知识的兴趣。因此, 设计开放的教学内容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环节。

3. 适时点拨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引路人与方向标, 负责将学生的思路导向正确的方向; 而学生是探究者, 在教师引导的方向上, 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问题, 并能够自主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在给出方向和解决问题中的关系, 要做到既不放任自流、无效引导, 让学生漫无边际、目的不明地随性探究, 也不能引导过度, 使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 学生成为教师手里的提线木偶。

4. 课堂上合作探究, 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上, 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在学生个体互相交流的过程中, 不同的个人风格带来了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 思维在创造与再造的过程中得到锤炼。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辩论、再思考的过程中收获越来越明晰的知识, 逐步养成“怀疑一切”的科研精神,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5. 课后布置创新作业,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为目的, 客观看待学生个体间、各个方面能力的差异, 在课后, 客观地依据学生不同的能力方向与层次, 综合考虑, 因人而异地分层、分组布置作业, 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让学生从原来被动的“学好习”向具有自主性的“好学习”方向发展。

( 三) 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改革

1. 课前准备及教学过程中讨论, 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 综合各方面因素, 设计预习目标。让学生在这个具体目标的引导下不断阅读教材, 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按照教学目标设计实验和交流话题, 在交流中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2. 课后整理, 并巩固与强化讨论内容, 扎实学生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学会总结, 使学生通过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把相互交流讨论过程中涌现的各种观点与看法, 去伪存真, 进而形成学生的集体共识; 使学生通过运用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 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 从而达到加强记忆、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进行综合练习、批改、讲评, 让学生先复习、后作业, 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 四) 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改革

1. 课上参与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 以学生为中心, 灵活采取多样化、直观化、形象化的教学手段, 吸引与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加强信息在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和反馈,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和掌握。

2. 课下参加兴趣小组, 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动手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小组, 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参加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创新精神, 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

三、对高等教育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随着知识经济越来越快的发展, 社会对高校教育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效率, 使高校向社会输送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 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难点, 也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尽管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已经开展, 但要获得全面成功, 仍需进一步的努力。从高质量人才输入、树立精品意识、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化入手, 将实际微生物学教学和虚拟微生物学教学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尤其是网络、数字化、多媒体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对教师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等各种形式的培训, 保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在教学内容上重点强调实用性与时代性, 做到学以致用, 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训练学生独立探究的方法, 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评价体系中, 把与社会需求相联系的实际应用能力作为考核重点, 改变以单一的纸上考试作为学生学业评价主体的现象。另外, 在教学管理上, 切实做好教、学、管相结合, 使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提升。

同以往任何改革都有风险一样, 新一轮的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同样会遇到阻力, 同时也会出现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广大师生对新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和适应性, 微生物学教学软件教育平台的开发、应用与推广等。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克服了种种阻力后得到的丰硕成果将惠及方方面面, 它将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的教学观念, 这会使微生物学教学得到长远而有效的发展。可以预见, 多年后, 当人们再次回顾微生物学教学发展的历程时, 将切实地看到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带来的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李春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 .

[2]戴群威, 杨丽君, 李琼芳.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探: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简单分析[J].高教研究, 2011, (3) .

[3]雷凯健, 王天晓.生物制药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检验医学教育, 2010, (2) :24-25.

[4]邵继海, 魏祥东, 周细红, 等.“质量工程”背景下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生物学杂志, 2010, (3) .

[5]王洪才.大学“新三大职能”说的缘起与意蕴[J].厦门大学学报, 2010, (4) .

高等微生物 第10篇

一、直接导入

教师以幽默的语言、简单的阐述, 直接导入普通生物学中的学习内容和新知识。优点是节省时间, 平铺直叙;缺点是不太刺激学生的大脑去思维和联想。下面以普通生物学“绪言”的开场白为例来说明。“从今天起, 我们要比较系统地学习普通生物学了。因为: (1)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 生命科学已被人们认为是21世纪的领头科学。 (3) 高等学校开设的普通生物学课程, 对于你们成为合格和优秀的人才, 关系十分密切。 (4) 围绕生物科学和普通生物学课程, 提出一系列的启发性问题, 引导学生在后面的生物课程中学习探讨。”如生物科学什么如此重要?生物科学的发展历史、主要成就和今后远景如何?高校开设的普通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如何?怎样才能学习好普通生物学课程?上述几分钟简明的讲述, 把绪言的主要要求和完成的任务提出来了。

二、经验导入

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在高中阶段掌握了哪些生活经验, 挖掘普通生物学教材中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行通俗的讲解和提问, 与新课联系起来。如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一章的导入, “人体是由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等几个系统所构成的, 人体的各个系统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 密切配合、协调活动, 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并且完成各项生理活动。儿童少年处在生长发育时期, 他们的各个系统与成人相比, 在结构和生理方面有许多不同的特点。那么, 儿童少年有哪些结构和生理特点呢?针对这些特点, 他们在卫生保健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教师讲得有趣, 学生听得入神, 自然渴望学习和获得这方面感兴趣的东西。

三、旧知识导入

普通生物学课程的新内容和旧知识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学生已有的旧知识为基础, “辞旧迎新”讲述普通生物学的新内容和新知识, 使学生感到学习新知识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十分乐于接受这样的新课导入方法。这种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事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种子的类型”一节的教学, 新课导入如下:复习提问:什么是真果?什么是假果?要求回答出: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叫真果, 除了子房以外, 花托或花被等也参与了果实的形成, 这样的果实叫假果, 通过观察柑、桔、桃、梨、冬瓜、西瓜、南瓜、丝瓜、黄瓜、苦瓜、白菜、柚子、苹果、无花果和向日葵的果实发现, 果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但它们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 也即果实都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的。那么种子的类型如何呢?由此导入新课。

四、实验导入

通过让学生做好普通生物学课程中的实验 (12个左右) 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进一步掌握课本中的新内容、新概念和新进展, 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讲“蒸腾作用”一节时, 教师可先将一个塑料袋套在一盆一串红的枝条上, 放在阳光下, 过一段时间会发现塑料袋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上课时把这个实验装置展现在大学生面前。这种现象将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教师由此可以说“现在我们开始学习‘蒸腾作用’这一节”。

五、直观导入

教师在新课开始讲授之前, 先利用直观手段 (如做实验;去河南师范大学生物标本馆或新乡市博物馆看标本;利用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现有的模型;设计一些相关的图表;在计算机搜索一些相关视频等) 提出问题、创设意境、解答疑问、学习新知。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直观, 影响深刻, 直入大脑, 易于把握普通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内容。缺点是老师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寻找与课程紧密相关的素材, 而且还必须是容易开展的直观教学手段才能达到要求。如何“扬长避短”, 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如去超市事先买来马铃薯和红薯, 上课时将马铃薯和红薯切开, 滴上碘伏, 看碘遇淀粉的反应哪个更加明显。用心脏模型观察心脏的结构情况, 有几个心房和几个心室, 鱼类、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是否相同。

六、设疑导入

教师在讲解新课之前可以设置一些疑难问题, 教师编写的这些问题可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可以启迪学生的联想和思考, 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求知, 直到掌握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一点一滴地获得知识, 逐步提高个人能力。这种方法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会经常用到。如《输血和血型》这一节的教学内容, 先甩出这样一个“包袱”, 如电视剧“血疑”中的大岛茂和敏江都不能给患了白血病的幸子输血, 而只有她的生父和哥哥能够救她。这是为什么?同学们回答“血型不合”。那么什么是血型?人有多少种血型?你是什么血型?你的父母是什么血型?为什么血型不同时不能输血呢?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学生一方面提高了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掌握了新知识。

七、事例导入

普通生物学方面的知识高于生活而源于生活, 如果教师以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例子开始一节新课, 必然会事半功倍取得奇效。如用1988年上海人因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近几年禽流感传播和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一些国家出现和流行等方面的内容, 导入“如何预防传染病”这一课。又如用1991年12月7日《河南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扶沟县城郊三千亩地实现一年七种七收”这个典型事例导入“光合作用与农业生产”这一课。用1984年以来, 寒武纪大爆发的相关研究进展和达尔文的十大猜想以及节肢动物高肌虫朵氏小昆明虫的繁殖策略和孵育策略等导入“生物进化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这方面的内容。

八、悬念导入

提出一些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作为一节课的开篇, 激发大家思考和求知。带着疑问接受任务, 又会使学生想方设法去完成。悬念不要太难也不要太易, 要适可而止。只要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就可以获得答案, 兴奋之余求得结果, 兴趣盎然。如在讲授生命的进化历程时, 可以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的问题“寒武纪是三叶虫时代, 这种看法对吗?”导入新课。接着给学生介绍中寒武世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化石库的发现和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的发现以及凯里化石库的发现, 推测出生命的进化历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关性、差异性、继承性和连续性, 它们是有联系的链条。这些化石库的发现是对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补充、修正和发展, 它们“进化”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下面我们给大家介绍“生命的进化历程”, 以贵州省瓮安生物群、凯里生物群、杷榔生物群和云南省澄江生物群、关山生物群、马龙生物群为例, 导入新课。

九、故事导入

根据普通生物学教材的实际需要挖掘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故事作为一节课的开场白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如讲“昆虫性外激素”时, 引用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有趣事例。讲解“生物进化”内容时引用著名的古生物学家舒德干、陈均远、侯先光、张喜光、赵元龙、张兴亮、韩健、张志飞、刘建妮等著名古生物学家对中国著名的澄江化石库的重大贡献和研究成果进行讲述, 这些成果发表在Science, Nature, Gondwana Research等著名的世界高影响因子杂志上, 使得学生由衷地感到自豪和骄傲, 由此引入新课和教学内容。

十、激情导入

大学生的激情是很容易激发的, 如果教师能够有情有理、有根有据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那么将为新课的导入创造有利的情境, 使得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例如在讲“自然保护”内容时这样导入:“环境污染主要源于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四大公害。特别是近年我国乡镇企业的兴起, 给人民带来经济效益和生活改善,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污染。北京、天津、深圳、广东、上海等地汽车限号行驶与大气污染和雾霾的出现有关。河南省的新乡市、焦作市、洛阳市、濮阳市、湖北省的宜昌市等均为宜居城市, 而河南省的郑州市和陕西省的西安市不是宜居城市, 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目前由于“三废”影响使中国已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遭“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1.5亿亩。由于水源被污染, 中国也成为世界贫水的国家之一。这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 我们的职责是什么?我们这一代人怎么办?我们今后应该如何去做?”用这种激情式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参与感, 从而导入新课。

十一、结语

高等院校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要满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及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导入新课的方法, 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上述对普通生物学授课中导入新课的各种方法的核心都是建立在“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基础上的, 作为一个生物教师, 必须想尽办法维持这一原则, 努力提高普通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培养更多的21世纪的有用人才和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萍.生物课堂有效导入的几种方法[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3) :103-105.

[2]李充璧.大学生物学科的教学方法探讨[J].肇庆学院学报, 2003, 24 (5) :82-84, 96.

[3]舒德干.澄江化石“进化”达尔文进化论[J].生命世界, 2004, (8) :46-47.

上一篇:船厂安全下一篇:识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