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结课艺术

2024-08-15

课堂的结课艺术(精选9篇)

课堂的结课艺术 第1篇

一、因势利导, 概括总结──培养能力:

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 教师可结合课文, 用归纳结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 对所学内容作概括、总结。可以归纳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 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桂林山水》的结尾时, 师问:“这篇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 (桂林山、水的特点。) 作者写桂林山、水的目的是什么? (热爱桂林山、水的感情。) ”然后教师让学生归纳总结, 生:“作者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美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样言简意赅地抓住课文的精髓进行归纳式的结尾, 虽只几句, 但思想内容和和艺术特色的归纳、总结都完成了。又如教学《一夜的工作》, 可在总结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作者看了总理一夜的工作后, 他是怎么想, 怎么说的?而你又想对总理说些什么呢?学生满怀深情地说:“总理, 您辛苦了, 可要保重身体呀!”“总理, 您为人民日夜操劳, 我们怎能不感动呢?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 将来报效祖国!”再如教《威尼斯的小艇》时, 这样结课:师:“夜深了, 威尼斯就要沉睡了, 我们的旅行也该结束了, 这次的旅行你们有哪些收获?”生:“ (各抒己见) 通过学习, 欣赏到威尼斯独特的水城风光;了解了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和作用;学到了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等等。”

这种结课, 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 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了学有所得的愉悦和乐趣, 语文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巧妙设问, 训练思维──开拓思路:

在课文教学的结尾处设问, 可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高潮, 从而达到拓宽思路、语言训练的目的。如在《凡卡》的结课时, 引导学生讨论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去后, 命运将会如何。学生积极思考时, 教师进一步设问:“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跑回去吗?为什么?假如爷爷把他接到乡下, 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吗?为什么?”这些设问, 使学生思维形成“发散──集中──发散──集中”。此过程, 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 不断使思维向独特性和创造性方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而且这样的结尾, 让学生动脑、动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 促进智能的发展。

三、创设情境, 产生共鸣──渗透德育

在课终处, 创设一些与课文相称的生动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同时抓住学生的心潮起伏、情感相通的时机,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使学生懂得并接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结尾时, 师问:“学到这里, 五壮士的英勇豪壮表现在哪里?课文是怎样写详细的?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接着师述:“课文抓住了五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详写‘顶峰杀敌’和‘英勇跳崖’, 以此表现五壮士的英勇豪迈, 也证明了他们的确可称为──狼牙山五壮士。”师把课题的“壮”字圈起来, 然后让全体学生起立, 带着对五壮士的无比怀念和崇敬, 再有感情地一起读课文后几段, 最后教师总结:“历史不会忘记英雄, 人民不会忘记英雄, 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一幕, 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这堂课的结课, 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心潮起伏, 与英雄心灵相通, 对英雄充满敬佩之情时, 有机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让全体学生起立, 激发学生带着对五壮士的怀念和敬佩有感情地读课文相关内容, 教育学生记住这悲壮的一幕, 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使学生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陶冶情感、发展语言的作用, 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尽显教师语言艺术, 让结课更有魅力

教师在结课时, 用警示语触动学生心灵深处, 使其情思之弦震颤不已, 心潮的波澜难以平静, 收到发人深省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师小结时说:“小女孩走了, 带着那些美好的梦幻, 离开了那充满寒冷、饥饿、寂寞、冷酷的世界, 永远地离开了那令人憎恨的穷人地狱!她那黑瘦的脸、蹒跚的步伐、蜷缩的身影, 为什么不能引起当时人们的同情?她对光明的向往、对温暖的企盼、对幸福的渴求, 难道就不能引起我们的警醒吗?今天, 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 过着没有寒冷、饥饿, 充满幸福、关爱的生活, 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不好好学习呢?”

这样的结课, 要求教师尽量发挥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让结课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论文 第2篇

教学是一个不断置疑、质疑、释疑、再置疑的过程。

为了设疑激趣,引导学生不断思维,课终时紧紧结合教学内容,环绕课堂主题,顺理成章地提出几个供思考或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设置一些必要的悬念,做到收中寓展,为学习后续课程埋下伏笔。像古典章回小说那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使学生欲罢不能,听了这一课,还想听下一课。设疑不同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所设悬念要恰当适度,不“悬”,学生不思即解,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百思不得其解,也会挫伤学习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味盎然,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一堂课行将结束时,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前呼后应,形成对照,使学生豁然开朗。

犹如游人在悠游览胜之后,重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使人重温游迹,倍感亲切,颇有余音绕梁之妙。

一堂课行将结束时,归结全篇,深化题旨,可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一个飞跃。

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的“卒章显其志”的观点,对于做课终结尾颇有借鉴。为了使学生对所听课程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课程结束时,应总结全篇,突出重点,画龙点睛,深化主题,使学生认识产生一个飞跃。也可将各个层次的内容串起来,打个结。由博返约进行必要的概括浓缩,像压缩饼干一样,看起来一点点,泡起来却是一大碗。看来记得不多,实能以点带面所得不少。

一堂课行将结束时,启导引申,以趣促思,使学生兴味盎然,迸发出强烈的志趣。

启导,就是在一堂课结尾时,对如何进行复习,提出些要求,对有一定难度的作业给以必要的启发,对新课的预习给以点拨指导等。引申,就是根据所授内容,用各种方法把问题不断引向深入,由表及里地揭示其内涵和真谛。总结时还要善于寓理于趣,趣中长智。引导学生顺着“有趣——乐趣——志趣”这条环环相扣的“兴趣链”,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进而热爱自己的事业,迸发出强烈的志趣。

一堂课行将结束时,熔德育智育于一炉,使学生思想升华,激情奋进。

教师讲课除了给人以知识外,还应有思想的启示。这种思想启示不是附加于科学内容之外,而是提炼、升华于内容本身。教师讲课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在的思想因素,熔德育智育于一炉。同时,根据课程特点,用具有鼓动力的语言使学生的情绪感奋起来,推向浪尖;或用含蓄深沉的话语促人深思,耐人寻味,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反复回味中得到美的享受。总之,结尾无定法,妙在巧用中。绝妙精彩的结尾,可使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留下无穷的余味,久久不能忘怀。

归纳式结课。

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结合课文,对所学内容作一概括总结,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和牢固的把握,增强教学的效果。

朗读式结课。

进入结课阶段,教师可设计一段朗读。朗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也可以是课外精选的,还可以是教师自编的等多方面内容,但要以课文内容为主。这样才能体现出大纲、课文精神。朗读的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朗读的方式可以是一个人的朗读,也可以是一个人的领读,还可以是分角色的朗读。结课的朗读意在加深对课文的感受,这对强化整体认知、培养语感能力、陶冶美好情操等都有重要意义。

拓展式结课。

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教师除应对课堂上所学内容作出概括总结外,还要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或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这种方法能引起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联想、想像和创造能力。

任务式结课。

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当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教师可给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任务。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技能更熟练。当然,任务的布置应和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布置任务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所布置任务的内容、具体要求、做法、注意事项、完成任务的时间等。

联系式结课。

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教师可把课文学习内容与以前学过的、内容有内在关联的课文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问题。如《伤仲永》一课结课时可这样设计:人的成长的关键在于后天接受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而《孙权劝学》中的吕蒙,大字不识几个,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美国的海伦凯勒,出生才19个月,就失去了视听能力,不久又变哑了,但她没有屈服于命运,通过顽强学习,这个残疾儿童最终成长为一名作家、教育家。吕蒙和海伦凯勒与方仲永,正好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后天的重要性。

探析小学语文课堂的结课艺术 第3篇

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生接受文学熏陶的天堂,对于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文字素质的提高、人文素养的增强有重大的积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就是行为艺术家,在小学语言课堂上无时无刻地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课堂的结课阶段,被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所忽略,但其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小学语文课堂结课,可能加深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以探析小学语文课堂的结课艺术为题,对丰富小学语文课堂的艺术性结课方法进行分析与阐述。

一、 利用归纳总结提高结课艺术性

归纳总结的结课方式,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最常使用的结课方式。教师利用相对简洁的语言对本节课的内容与重点进行总结与强调,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印象是归纳总结式结课方式的重要目的,对于提高学生关于语文知识的理解深度与分析能力有积极作用。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结课时的归纳与总结都是由语文教师完成的。在创新结课方式教学思想的趋动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对语文课堂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在结课环节的地位。另外,归纳总结式的语文结课方式也有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回忆与重复,也可以独自对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朗读,加强学生的听觉表象。更多教师选择对语文课堂重要的知识点与注意事项进行强调。归纳总结式的结课方式较为传统,但教师的灵活使用可以增强其艺术性。

比如在讲解《蘑菇该奖给谁》的时候,教师要以对文章中所涉及到的“黑兔”、“白兔”与“兔妈妈”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如下:黑兔赢了乌龟,白兔输给了骏马。在兔妈妈的眼里,小白兔具有挑战自己的勇气,而不仅仅将眼光局限在一场比赛的输赢。所以,兔妈妈奖励了小白兔。同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当中,你们也要像小白兔一样,不要过分追求一次竞赛的输赢,要以提高自己、挑战自己为目的开展竞赛。

二、 利用感情抒发提高结课艺术性

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教师要利用结课的机会,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规范,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样,感情抒发式的结课方式就成为了教师的首先,一个具有真情实感的感情抒发式结课方式对于课堂的艺术气氛的营造也是十分重要的。感情的抒发到位了,学生自然会理解文章中要表达的情感,加大对文章的理解力度。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学生创造一个感情激发的学习氛围,利用学生的情感倾向进行结课。

比如说在讲解《升国旗》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利用视频中严肃的氛围营造课堂氛围。小学生会在视频的影响下找到民族自豪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当学生们沉浸在升国旗的氛围之时,教师可以进行慷慨陈词,结束语文课堂:我们的国家是由许多前辈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国旗的升起是中华儿子自尊的提升历程,不仅仅是一面旗子从低到高的过程。希望你们中的每一个人,正视国家发展的历史,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将国旗当成国家的标志,尊重国旗,积极参加每一次升国旗活动,珍惜每一个参与升国旗活动的机会。

三、 利用悬念设置提高结课艺术性

悬念的设置对于提高课堂探究氛围有直接作用。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的结课之时,利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刺激学生的学习神经,使学生对下一次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充满期待。悬念设置式的小学语文结课方式,对于时长超过一节的语文课文讲解来说最为适用。教师可以在对本节课的内容总结的情况下,引出下次的讲解内容,并且疑问的疑问的语气为学生设置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思考题目,促使学生将精力投入于对下一次课的期待当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本节课气氛的活跃,还有利于下节课的开课。

比如在进行《聂将军与两个小女孩》这篇课文的结课之时,教师可以利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对下一节课进行引出。教师可以这样进行结课:在抗日战争中,聂将军救出两个日本孤儿,并将他们收养在指挥部内,为他们治病,提供修养的场所。但是,面对激烈的战争,聂将军不得不将两个小女孩进行转移,并决定让日本军人将其送回国内,送到家人身边。我们可以看得出聂将军的宽容大度的品质。那么,两个小女孩真的顺利地回到日本,并找到家人了吗?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节课讲解。

面对这样的结课方式,学生们会感到有趣而无奈,既会对本节课留恋不舍,又会对下一节课充满期待。这就是悬念设置式的结课方式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的艺术性效果,小学语文课堂的开展会因这样具有艺术性的结课方式而多姿多彩。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是一个具有艺术气息的课堂。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进行激情洋溢的演讲、风趣幽默的讲解,自然,结课也要讲解艺术性。笔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小学语文课堂的艺术性结课方式进行了总结与说明。重视小学语文课堂的艺术性,运用结课艺术为小学语文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话,是升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愿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加强结课艺术的学习与研究,共同进步与提高,用艺术性结课方式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的结课艺术 第4篇

归纳总结这一方法, 是很多教师喜欢的结课方式, 在生物课堂中非常常见。这种结课方法要求教师把整堂课的教学内容简单明了、有顺序地总结归纳出来, 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看似简单, 其实不然。它并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点罗列总结, 而是要求结课的内容要特别准确, 简明扼要, 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纰漏, 不然会影响学生的思路, 不仅达不到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 还会出现反作用。

例如, 《人体的神经调节》这一课, 内容杂, 知识点多, 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难懂。所以, 在这堂课的最后, 我将知识点总结出来, 并利用多媒体在学生们面前进行展示。面对多媒体, 学生一目了然, 混乱的思绪瞬间变得清晰起来。教学内容的重点之处, 我还做了特殊的符号加以强调;学生不懂的地方, 我又再次进行了讲解;这样, 整堂课的内容由模糊变清晰, 学生不仅容易听明白, 课下也容易记忆。

归纳总结这样的结课方式非常实用, 它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杂乱的思绪, 使脑海中的知识网络更加清晰;也可以突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分出主次。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对学生要进行启发式教学, 所以, 课堂中的归纳总结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 以便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学生点不到的知识, 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二、设置悬念, 引出下堂课的知识点

在生物课堂上, 学生才是主题, 而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所以, 教师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引导, 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而悬念的设置, 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学生的好奇心, 急于了解知识本质的迫切心态, 都会激起学生对后面知识的渴望。所以, 在一堂课的结尾之处, 教师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造成悬念, 对学生学习生物是有帮助的。

比如, 我在讲完“人的生殖”以后, 就做了这样的总结:“在我们了解了人的生殖系统之后, 个体是怎样发育的呢?人体的发育过程是什么样的呢?青春期的发育特点是什么样的?我们该怎样正确地面对青春期的变化?怎样健康地生活?想要了解这些问题, 我们下堂课将会详细地介绍。”这种悬念式的结尾, 似乎说出了下堂课的内容, 又突然间止住不讲了, 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了学生对下堂课内容的兴趣。尤其是针对青春期的问题, 学生更加敏感, 所以学生就非常期待下堂课的内容了。

其实, 在生物教学中, 设置悬念的方式还有很多种, 可以设置几个问题, 也可以在故事中设置疑问等, 只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 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教师要认真分析上下两堂课内容之间的联系, 问题的设计也要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 不能毫不相干;最好能体现出下堂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省时有效, 以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堂小测验, 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课堂小测验是优化生物课堂的主要环节, 是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课堂中, 教师适当地设计一些小测验、知识反馈等内容, 会使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一堂严谨的生物课, 会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在进行测验的过程中, 教师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也会明白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所以, 教师要认真设计课堂小测验、巩固习题等, 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比如, “人体的组成”这一课, 我在课前就为学生们准备好了一些小测验。在课讲完以后, 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学生做得很认真, 都想把所有的题目做对。然后, 我先让学生自己对照答案, 有疑问的地方我再进行指点。这样, 学生不仅知道了自己这一堂课的不足之处, 也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上课情况, 学生在进行课下复习的时候就有了针对性, 知道了新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

可见结课的时候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习题小测验, 对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有好处的。课堂小测验可以是多样化的, 并不单单只是一些练习题, 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步骤的操作、达标巩固等, 方式也不要仅仅限于单独答题, 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抢答、小组竞赛等, 还可以让学生到台上为大家讲解, 只要能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就都可以应用。

花卉课的结课论文 第5篇

2011-11-09 08:36 作者:网络 来源:未知 浏览: 号:大 中 小

415次 我要评论(0条)字摘要:花卉时大自然赐予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之一,其种类极多,范围广泛。可以净化环境,绿化环境,美化环境,还可以陶冶情操。本文通过花卉和人类生活之间大的方面阐述,大致的介绍了花卉和我们健康生活的关系。

世上花卉种类繁多,既可以绿化、美化环境,增加局地小气候,又可以令人赏心悦目,自然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给人予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和美的启迪;特别的是在森林般的硬质建筑物里的都市人们,鲜花绿草的环境能使人们感觉干净、轻松、愉悦和舒畅。花卉与人类的生活可谓息息相关,在各个方面都有花卉的踪影。

最先想到花卉与人类的关系当然是家庭装饰和美化环境,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用花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日趋普遍。以前,花鸟市场中以老年人为多,而现在,爱与花卉相处的不仅是年老的,许多年轻人也加入此行列。花卉已悄悄地步入都市人的生活。城市里的绿化带、马路两边,节假日等一些喜庆日子,都少不了花卉的装饰,美化城市,增添节日气氛,花卉还能花卉能给人们创造一个幽美、清新、舒适的工作、生活和休息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喧嚣的都市里无疑给人增添一种别样的的风趣。在房子里摆上几盆盆栽,既可以净化家中空气,又可以在下班后休闲时浇花修剪一番,在劳累后能如此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在热闹喜庆的日子里,美丽鲜艳的花卉更是增添不少气氛,让人们在节日的喜庆里心情更加美好,更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希望。

花卉还与人们的健康有关,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见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多么的重要啊,而花卉呢就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重大关联,科学研究表明,鲜花含有极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淀粉、氨基酸、多种维生素极多种微量元素,同时还含有某些延迟人体衰老的激素和抗菌素等。可食花卉不仅具有强烈的美学色彩,而且还具有保健与药疗之功效。如菊花能明目养肝,芍药能行血中气,月季花活血消肿,茉莉花长发强肌,梅花养神去痛,梨花润燥化痰等。鲜花食品可延年益寿,长寿之乡的高加索山民以万寿菊鲜花作为家常食品,因此,当地人的长寿秘诀被认为与食用万寿菊鲜花有关。慈禧太后为求长生不老,常以荷花、玫瑰花等鲜花为食。可食花卉还含有纤维素和花色素等,纤维素能够促进肠胃的蠕动,对肠壁有一定的清洁作用,有助于防止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生。纤维素和花色素被人体吸收后能够消除身体内部具氧化破坏作用的自由基,可以延缓衰老,防止和减少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发生。因此鲜花食品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

花卉不但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关,还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关,这主要与花香有关,花香能使人愉悦、心旷神怡。独占三秋的桂花的香气飘远轻溢,有解郁、清肺、辟秽之功能;兰花的幽香,能解除人的烦闷和忧郁,使人心情爽朗;天竺葵的香气,具有平喘、顺气的功效;郁金香花的香气能疏肝利胆;槐花油可以泻热凉血。目前已发现有几种鲜花的香气,对治疗心血管病、气喘、高血压、肝硬化、神经衰弱和失眠等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所以当今世界上已出现了“香气”学。长期用眼用脑的劳动者若经常面对一丛绿色的盆景,翠嫩欲滴,沁人心肺,顿时会消除心身疲劳。此外,白色花卉令人见之感到神圣纯洁、宁静消暑。而红、橙、黄诸色则使人精神亢奋热烈,心旷神怡。人们若有机会经常观赏山色、花园或庭院,室内为绿色烘托的各型各色的朵朵花卉,其乐无穷、其益大焉。

当然少不了人们之间通过互相赠送花卉来表达情感这一话题,这就与花的象征有关,如今,馈赠鲜花、插花已经在国内流行。虽然赠送鲜花是抒情表意之事,其中也有不少学问。国家和民族的习俗不同,送花亦有忌讳,不可生搬硬套。每一种花都有某种生活含义,蕴藏着无声的语言。因此,什么时令,给什么人送花,应该送什么花,都有讲究。否则,就可能闹出笑话和造成误解。在国际上有许多花卉被公认有一种特定的象征和“花语”,也就是“花的语言”,根据“花的语言”来送花,比如:祝贺友人生日,宜送石榴花、象牙花、大红月季花,这些花通常象征火红年华,前程似锦。但对长辈就应该选用长寿花、龟背竹、百合花、万年青、报春花等具有延年益寿含义的花卉;祝贺结婚的,要选用玫瑰、百合、郁金香、香雪兰、扶郎花等。至于新娘披纱时所用的捧花,还可适当加入一两枝满天星,将会更加华丽脱俗;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一般是互送玫瑰花、蔷薇花或桂花。这些花美丽、雅洁、芳香,是爱情的信物和象征。等等,此外,花色为红、橙、黄、紫等“暖色”和花名含有吉兆的花卉大多可用于喜庆事宜。若白、黑、灰、蓝等“冷色”和花名含有贬意的花大多用于伤感事宜。

在现代社会,花卉更成为交往中的一种高雅礼品。这就是在我们交往中花卉还能体现一种礼仪,花卉在礼仪交往中的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而越来越大,并成为社会交际中的一个重要工具。花卉在礼仪交往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形式:花束(主要使用各类包装纸、丝带等配材,对组合好的鲜花进行各种不同风格的包装,单手可握,双手可捧。可用于迎送客人、访友、庆典仪式上的献花、馈赠礼品、结婚等场合。)、花篮(可用于馈赠礼品、舞台摆放、厅堂装饰、庆典开幕以及追悼会等场合。)、花插(可用于办公室、餐厅、接待处、饭店前台、会议室等场所)、装饰花(一般用于出席各类大型集会、重要会议、晚会、开幕式、结婚典礼等场合佩戴于胸前、头上、腕上。只需较少的花材和配叶,制作出典雅大方的花型,起到装饰的效果)、和礼品盆花(主要应用于拜访亲戚、朋友时作为礼品)。

此外还有许多与我们生活有关的,比如养生、保健甚至还与风水有关,可以花卉在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啊。

浅谈初中音乐教学的结课艺术 第6篇

一、音乐教学中应重视结果的功能

课堂结课是课堂教学的尾声,是新授结束时,以优美、精炼的语言,通过师生角色转换,情感体验、展现成果等方式,促进学生对音乐教学主体部分进行思考、领悟、升华和延伸。使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合作能力、创作能力在课外得到升华。

1、丰富情感,升华音乐主题。结课可以将本课的主体内容加以画龙点睛,总结归纳,梳理或浓缩,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次出现波澜,使音乐主题得到升华。

2、承前启后,系统单元内容。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的课时结构、知识结构为编写框架的陈旧模式,以单元结构编排内容,在内容的安排上,同一单元的每一课时之间有必然的內在联系,通过结课,总结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尤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埋下伏笔。使同一单元的每节课内容衔接自然,过度完美,使同一单元的内容系统化,有同一主题。

3、指导实践,培养综合能力。新课结束后,以本课学习为基础,向学生推荐相关的音乐作品。介绍相关的音像资料,或布置课外创作,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外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反馈信息,改进课堂教学。教师在结课时,设计学生互评、成果展现等活动。从中及时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便改进课堂教学。另外,新颖的结课,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沟通师生情感,有助于师生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音乐课堂教学结课的方法

结课方法有多种,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精力,把学生情感和思维,吸引到课堂上来。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学习。

1、转换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一般教师总习惯在结课时,自己洋洋洒洒的高谈阔论,学生却听得满头雾水,其实,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我们完全可以转换角色,由学生代替老师来完成。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学生会更积极参与。

2、情感体验,诱发学生的审美渴望。音乐教学的结束阶段,应该是师生对音乐审美的共同回忆,是一种新的审美联想,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因此教师在课堂结尾时,要把握住情感性原则,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教师可通过机具感染力的语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等方法,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3、语言,升华音乐主题:教师优美鲜活,富有情感的语言,犹如一根彩色的丝线把课堂上的环节穿成一条美丽的项链。尤其是结课语言,一定要生动、情绪化,有启发性,它应该是整堂课老师的经典。能激起每位学生回味和体验音乐。使学生情感体验达到高潮。

4、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结课时,师生一同热情歌唱歌曲,再次体验音乐给人的愉悦,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三、展现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课堂教学结束时,根据课前或课堂上,所进行训练,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如让学生有感情的学习歌曲,或边唱边配合学生舞蹈律动,或合上乐器伴奏。让课堂在学生成功的喜悦中结束。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四、延伸开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音乐教学不能局限在音乐课堂中,而应与课堂教学为轴,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这样才能缩短音乐与实际生活的距离,结课时,有目的的把所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沟通课内课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为课外音乐活动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并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合作、创造等综合能力。

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就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的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课堂教学观。一堂课结束时,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不尽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或者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去寻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欲望。

2、学科综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是音乐教育体现其艺术性,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过程与方法。将绘画、文学等渗透到中学音乐教育教育课中,体现音乐教学中的学科综合原则,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性的理解音乐,激发学生尊重艺术的情感。

3、实践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音乐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的进行艺术表现。

总之,结课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结课也是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灵活与运用,机智应变,更应根据实际需要探索求新,创造出各种有效的结课方法。只有这样,结课阶段的教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体现音乐课堂的价值。

浅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结课方法 第7篇

一、总结式结课

总结式结课是教学艺术中比较常用的结课方法,即一堂课结束时,教师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整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的方式,可视具体情况灵活变化。可以用简明扼要 的语言,复述知识要点,强调应掌握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可通过图示表格归纳新知识,帮助学生比较分析,理解概括所学知识。这种方法 直观性强,既便于学 生系统总 结知识,又便于学生记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 上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时,笔者利用上课时所列的图示(如下)进行总结。

二、悬念式结课

悬念式结课即课堂结尾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做解答,以造成悬念,预示新课,从而激发 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此课的“尾”就成了彼课的“头”,使新旧课堂之间有衔接,把一次次课堂教学连贯起来。教育家叶圣陶曾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的完了。”所以优秀的教师在结课时常常使用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戛然而止,从而使学生产生迫切知道“下回分解”的 欲望。初中思 想品德课程每一课、每一框之间联系紧密,用悬念式结课效果较好。“疑”是激发思 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 维的动力。在提出问 题的基础 上,教师要注 意引导学 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例如笔者在七年级上册第九课《遭遇险情有对策》时是这样结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在我们的身边可能存在的种种侵害。那么我们在面对险情与侵害时怎样采取有效办法保护自己呢?防范侵害,保护自己都有哪些方法?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共同探讨。这样的结尾往往能起到课断思不断的作用,通过留下悬念激发 学生的求 知欲,引导学生 课后主动 学习。

三、升华式结课

升华式结课就是运用课本知识、观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课堂教学实践中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笔者在上八年级上册中《我与父母交朋友》时,针对“代沟和逆反心理”这个难点,在课堂结尾时,顺势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去体会,从而使双边活动进入了高潮。最后笔者针对学生的讨论,作概括性总结。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化解代沟和逆反心理很有帮助。利用升华式结课时,还可以使用“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到了什么?今后打算 怎样做?”等问题模式让学生进行总结,从而顺利地实现该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延伸式结课

延伸式结课即把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 而课堂上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课堂结课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课外延伸,从而达到拓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如在上《难报三春晖》这个框题时,笔者说道:“孝敬父母是我们的天职,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同学们,你们都做到了吗?生活中你们是怎样与父母相处的?”然后要求学生课后讨论。这样就把学生思维延伸到课外,并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五、练习式结课

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课堂教 学最后几 分钟,让学生思考教师精心设计的练习题对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大意义。例如笔者在上九年级《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时就让四位学生分 别从方式 (人民当家 作主的方 式)、关系(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法治(依法治国的意义与要求)四个关键词来简要概括本节课的知识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体现新课改精神的结课五大理念 第8篇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以学生发展为本, 是新课程改革所企盼和呼唤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教师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互动, 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扎实吸收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 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以往教学小结都是教师总结教学内容, 学生被动接受。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教师可尝试让学生来结课。如在《伊索寓言》中, 我采用“谈收获”的方式来结课:“寓言带给人们的启示往往是多方面的,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这节课中的收获。”也可以引导学生自选角度, 评析文章。如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课中, 我引导学生用“我发现……”为主题说说自己对文本学习的认识, 有的学生说:“我发现文章在构思上用了一线串珠的手法, 描写对象虽多, 但一点也不觉得芜杂。”有的说:“我发现文章语言很有特色, 诗人用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来描写解放区, 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来描写沦陷区, 很好地表达了情感。”这种结课设计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基本理念, 体现了学生在课堂集体学习中的个性特征, 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二、体现合作探究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特征。小组合作学习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和团队精神。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 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 目的是培训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 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总结的非唯一性, 针对同样的学习内容, 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甚至可能会褒贬有异。因此, 合作探究不应只是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理念, 同时也应成为课堂收束的方法。如在《变色龙》的教学收束时, 我要求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并讨论:学完这篇小说, 你认为用怎样的方式为人处世最好, 最值得或最实惠?对于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性格特点, 学生因为理解水平和生活阅历的不同, 概括不全, 认识不深或不妥。小组合作的方式实现了学生的优差互补, 特别在为人处世方式的讨论中起到了相互提示、相互启发、相互教育的作用。很多问题单靠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可能一一解决学生的疑惑, 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这种不足。

三、呈现语文诵读特色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意, 而且可以感受美和体验美。所以在教学尾声诵读文本, 不仅可以巩固教学成果, 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高雅的阅读趣味。选入教材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 适合有感情朗读, 在课堂教学结尾阶段, 我们可根据学习内容, 设计有感情地朗读, 这样对学生心中蓄积的情感可起到推动的作用, 既回顾了课文内容, 又体现了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特点, 让学生再次受到优美语言文字的熏陶, 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特别是有些课文, 语言流畅、精彩, 便于朗读, 对强化整体认知、培养语感能力、陶冶美好情操等都有重要意义。比如《荷塘月色》这样的美文, 可选用配乐朗读、自由诵读、重点背诵等不同方式来结课。学生在优美抒情的诵读中重新体会文本的魅力, 体会散文的情调与情思, 不仅能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 而且能让学生在回顾语文知识的同时, 在诵读中获得情感熏陶。

以诵读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再理解和品味, 是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朗读的具体方法要结合不同的场景, 朗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 也可以是课外精选的, 还可以是教师自编的等多方面内容, 但要以课文内容为主。这样才能体现课文精神。朗读的人可以是教师, 也可以是学生。朗读的方式可以是一个人的朗读, 也可以是一个人的领读, 还可以是分角色朗读。这样的语文结课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四、实现情感价值教育

情感, 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主动认知和心理活动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情感被激发, 能促进意志的发展, 推动学生更加勇敢、自信、主动地去学习, 不断获得成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 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语文教学工作是引导学生披文而知“道”、披文以入“情”的工作。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强调情感教育和情感的激发是非常必要的。语文教材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挚着;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 教学时可以利用文本的情感因素来结课。如, 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课中我用拉宾的和平宣言来作结语:“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 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学生在这样的结束语中建立了“要和平, 不要暴力, 暴力伤害民主, 我们必须抵制暴力”的社会理想。在《热爱生命》一课中我采用这样的方式来结课:“摘引文中的句子, 谈谈本文对你产生的生活启示。”学生有的利用“真正的朋友就是在某一方正遭受苦难时不离不弃”来谈“友情”;有的利用“学会在逆境中热爱并享受生活”, “活过并经历痛苦, 能做到这一点就是胜利, 即使输掉了最后的赌注”来谈“人生磨练”。其他语文课, 如《最后一课》中的爱国之情, 《故乡》中的朋友情, 《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亲情, 《我的老师》中的师生情, 《就是那一只蟋蟀》中的思乡情, 等等, 都能唤醒学生人格尊严, 让他们审视自我, 产生较强的情感体现。

在课的结束, 抓住文章的精华和感人之处, 让学生去体会、去升华, 就能使学生在情感熏陶中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实现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目标。

五、表现大语文教学观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刘国正先生也说过:“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 只打开一翼, 自然飞行无力, 只有双翼并举, 才能自由飞翔。”课堂连接着生活, 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共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 哪里有生活, 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教学走近生活, 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而且由于贴近学生生活, 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营造平等、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 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细心观察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直接来自于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事物, 只是他们常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 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 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 就能帮助他们迅速把握课文, 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利用结课实现课内外的结合, 开拓课程空间, 可以实现“教材只是例子”的教学观念, 丰富课程资源。在《装在套子里的人》结课时, 教师启发:别里科夫套子的行为, 套子的思想, 套子的下场, 见证了套子的社会。其实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套子”, 请你们说说“生活中的套子”。这样的结课设计能够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跳出来, 反观现实, 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悟, 从而“实现人的发展”。同时也将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 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另外, 在课终处, 创设一些与课文相称的生动情境, 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同时抓住学生的心潮起伏、情感相通的时机,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能使学生懂得并接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堂收束, 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不能被我们忽视。教师要因文而异, 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灵活地选择, 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设计出巧妙的结课方式, 使教学在下课铃响起之前掀起又一个高潮, 实现教材向生活、向人生的过渡, 实现教学从技术向艺术的飞跃。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学生参与体验、自主探索交流, 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本文作者在高中语文课堂收束的设计上, 注重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体现合作探究原则呈现语文诵读特色, 实现情感价值教育, 表现大语文教学观, 大幅度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浅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结课方法 第9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总结方法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91

课堂教学中的总结,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思想品德教师要想使教学充满艺术性,不但要注重导入、教学过程等各个环节的艺术,在结课时同样要讲究艺术。那么,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有哪些好的结课方法呢?笔者在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

一、总结式结课

总结式结课是教学艺术中比较常用的结课方法,即一堂课结束时,教师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整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的方式,可视具体情况灵活变化。可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复述知识要点,强调应掌握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可通过图示表格归纳新知识,帮助学生比较分析,理解概括所学知识。这种方法直观性强,既便于学生系统总结知识,又便于学生记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上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时,笔者利用上课时所列的图示(如下)进行总结。

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基本特征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法律后果刑罚主刑附加刑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

二、悬念式结课

悬念式结课即课堂结尾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做解答,以造成悬念,预示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此课的“尾”就成了彼课的“头”,使新旧课堂之间有衔接,把一次次课堂教学连贯起来。教育家叶圣陶曾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的完了。”所以优秀的教师在结课时常常使用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戛然而止,从而使学生产生迫切知道“下回分解”的欲望。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每一课、每一框之间联系紧密,用悬念式结课效果较好。“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例如笔者在七年级上册第九课《遭遇险情有对策》时是这样结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在我们的身边可能存在的种种侵害。那么我们在面对险情与侵害时怎样采取有效办法保护自己呢?防范侵害,保护自己都有哪些方法?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共同探讨。这样的结尾往往能起到课断思不断的作用,通过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课后主动学习。

三、升华式结课

升华式结课就是运用课本知识、观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课堂教学实践中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笔者在上八年级上册中《我与父母交朋友》时,针对“代沟和逆反心理”这个难点,在课堂结尾时,顺势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去体会,从而使双边活动进入了高潮。最后笔者针对学生的讨论,作概括性总结。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化解代沟和逆反心理很有帮助。利用升华式结课时,还可以使用“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到了什么?今后打算怎样做?”等问题模式让学生进行总结,从而顺利地实现该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延伸式结课

延伸式结课即把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而课堂上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课堂结课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课外延伸,从而达到拓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如在上《难报三春晖》这个框题时,笔者说道:“孝敬父母是我们的天职,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同学们,你们都做到了吗?生活中你们是怎样与父母相处的?”然后要求学生课后讨论。这样就把学生思维延伸到课外,并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五、练习式结课

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课堂教学最后几分钟,让学生思考教师精心设计的练习题对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大意义。例如笔者在上九年级《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时就让四位学生分别从方式(人民当家作主的方式)、关系(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法治(依法治国的意义与要求)四个关键词来简要概括本节课的知识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总之,一节好的思想品德课应当有一个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结束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具体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努力探索最佳的结尾方法,最终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上一篇:利巴韦林注射液下一篇:视角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