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状况范文

2024-09-13

死亡状况范文(精选4篇)

死亡状况 第1篇

关键词:死亡率,死亡原因,死因顺位

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的变化是反映人民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是制定卫生政策及预防措施、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 也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人口及其死亡原因的监测和分析工作。

1 材料于方法

1.1 材料来源

2004~2005年黑龙江省8个样本点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数据。

1.2 主要内容与方法

内容涉及人口性别构成、死亡率、全国三次死因调查主要死因标化死亡率的对照、前五位死因分析等。由专家或专业人员确定根本死因, 并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标准进行死因分类。

2 结果

2.1 人口性别构成比

2004~2005年8个调查点户籍人口5 363 479人, 其中男性2 739 590, 女性2 623 889人。人口性别构成比:男性占51.08%, 女性占48.92%, 男女性别比为1.04∶1。

2.2 死亡率

2.2.1 粗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

2004~2005年报告死亡33 282人, 粗死亡率为6.21‰, 其中男性死亡19 734人, 死亡率为7.20‰, 女性死亡13 548人, 死亡率为5.16‰, 性别比为1.40∶1。按国际人口标化后, 男女死亡率分别是10.27‰、7.82‰。与第一次和第二次调查标化死亡率比较有所上升。男性死亡率上升了20%, 女性死亡率上升了3%。

2.2.2 年龄别死亡率

由于各年龄段人群的生理特点和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 在死亡率上就会出现年龄差异。婴幼儿对环境适应能力差, 抵抗能力弱, 婴幼儿死亡率比较高, 1岁至19岁死亡率逐渐下降, 从20岁开始死亡率逐渐上升, 到50岁以后死亡率几乎成倍增长, 上升幅度大。80岁死亡率最高, 随着年龄增长死亡率也在增长。从各年龄组构成看, 从10岁开始至70岁组构成比逐渐上升, 最高达到29.04%。死亡集中在60岁至79岁之间, 占全部死亡的50.41%。

2.2.3 职业分布

从职业分布看, 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死亡居首位, 占全部死亡的47.18%, 其次是家务, 占17.07%, 第三位是无业和待业, 占13.37%, 第四位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占8.92%。这前四位共占死亡总数的86.54%。从性别看, 男性第一位是农林牧渔水利等生产人员, 占52.75%, 以下依次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无业或待业、家务、分别占男性死亡总数的11.02%、9.68%、9.42%, 前四位共占男性死亡总数的82.87%。女性前三位分别是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家务、无业和待业, 分别占39.08%、28.21%、18.73%。前三位共占女性死亡总数的86.02%。

2.3 前五位死亡原因分析

前五位死亡原因依次排列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

2.3.1 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居死亡之首, 第一次和第二次调查居第三位。本次调查死亡8 620人, 死亡率为160.72/10万, 构成比25.90%。男性死亡5 405人, 女性死亡3 215人, 死亡率分别为197.29/10万、122.53/10万。从年龄上看, 65岁组至84岁组死亡数5 250人, 占死亡总数的60.90%。随着年龄的增长, 死亡率逐渐递增, 从50岁组开始, 死亡率上升幅度大, 死亡率由189.87/10万直到85岁组的5 854.36/10万。

2.3.2 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居各种死亡原因第二位, 与第二次调查顺位相同, 第一次调查居第四位。本次调查死亡8 319人, 死亡率为155.10/10万, 构成比25.00%。男性死亡5 193人, 女性死亡3 126人, 死亡率分别为189.55/10万、119.14/10万。男性死亡是女性死亡的1.59倍。从年龄上看, 各年龄组均有死亡, 45岁至79岁死亡较多, 死亡6 821人, 占死亡总数的79.13%。随着年龄的增长, 死亡率逐渐递增, 到80岁组为最高, 85岁组降低。

在恶性肿瘤死亡中, 死因顺位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食管癌、白血病、乳腺癌、宫颈癌、膀胱癌、鼻咽癌。前三位肺癌、肝癌、胃癌的死亡率分别为49.26/10万、35.13/10万、17.17/10万, 这三种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65.48%。肺癌和肺癌死亡率与第一次第二次比较有较大程度的上升, 胃癌的死亡率与第一次第二次比较基本持平。前三位与第二次调查顺位相同, 与第一次调查不同。第一次调查顺位是胃癌、肝癌、肺癌。男女顺位不尽相同, 前四位相同, 都是肺癌、肝癌、胃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 男性死亡率分别是57.13/10万、51.94/10万、23.11/10万、10.07/10万;女性死亡率分别是41.05/10万、17.57/10万、10.98/10万、7.32/10万。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 肺癌的死亡率远远高于其他恶性肿瘤。女性乳腺癌和宫颈癌分别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五位、第七位, 与第一次和第二次调查比较, 有所不同。第一次女性乳腺癌和宫颈癌居第五位和第二位, 第二次居第四位和第八位。本次调查男性也有5人死于乳腺癌, 死亡率是0.18/10万, 居男性恶性肿瘤最后一位。

2.3.3 心脏病

心脏病居各种死亡原因第三位, 第一次调查居第一位, 第二次调查居第四位。本次调查死亡6 243人, 死亡率为116.40/10万, 构成比18.77%。男性死亡3 345人, 女性死亡2 898人, 死亡率分别为122.10/10万、110.45/10万。男性高于女性。从年龄上看, 除了0岁组没有死亡外, 其他年龄组均有死亡, 从45岁组开始至74岁组死亡数上升较快, 80岁组以上略有下降。45岁组以上死亡5 875人, 占死亡总数的94.11%。随着年龄的增长, 死亡率逐渐递增, 到85岁组为最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死亡率递增速度越来越快。

在心脏病中, 死因顺位依次是急性心肌梗塞、其他冠心病、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其他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前两位死亡率分别是71.78/10万、38.46/10万。前两位死亡总数是5 913人, 占心脏病的94.71%。

2.3.4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居各种死亡原因第四位, 第一次调查居第二位, 第二次调查居第一位。本次调查死亡4 288人, 死亡率79.95/10万, 构成比为12.89%。男性死亡2 162人, 女性死亡2 126人, 死亡率分别为78.92/10万、81.02/10万。男性低于女性。在呼吸系统疾病中, 主要死因是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占该系统的93.54%。从年龄上看, 除了15岁组没有死亡外, 其他各年龄组均有死亡, 高年龄组死亡较多。

2.3.5 损伤和中毒

损伤和中毒占各种死亡原因第五位, 与第二次调查顺位相同, 第一次调查居第六位。本次调查死亡2 554人, 死亡率为47.40/10万, 构成比为7.67%。男性死亡1 874人, 女性死亡680人, 死亡率分别为68.40/10万、25.92/10万。男性是女性的2.64倍。从年龄上看, 各年龄组均有死亡, 但青壮年死亡较多, 25岁组至54岁组死亡最集中, 占60.69%。居前四位的死因依次为:自杀、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意外中毒。这四位死因占损伤和中毒总数的68.79%。男女顺位略有不同。男性第一位是机动车辆交通事故, 女性第一位是自杀。第三位和第四位男女顺位相同。

3 小结

本次调查2004~2005年8个点户籍人口5 363 479人, 其中男性2 739 590人, 女性2 623 889人。人口出生率为7.83‰, 死亡33 282人, 粗死亡率为6.21‰。男性死亡19 734人, 死亡率为7.20‰;女性死亡13 548人, 死亡率为5.16‰。按国际人口标化后, 男女死亡率分别是10.27‰、7.82‰。按照根本死亡原因分类, 标化后居民前五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 与前两次调查相比有所不同。表现突出的是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升幅较大, 占据第一、二位, 而且男性远高于女性。在损伤和中毒的死亡中, 自杀占到第一位, 交通事故为第二位。通过上述结果提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慢性病和肿瘤的防治与研究, 并对民众进行广泛宣传, 注意饮食结构, 减轻生活压力, 经常体检, 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加大宣传交通安全, 增强民众的安全防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朱静鸿, 孙丽琪.1987~2004年长春市居民糖尿病死亡分析.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 (5) :417-418.

死亡状况 第2篇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台州市2002年1月1日—2007年12月30日, 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天内死亡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和个案调查表 (不包括意外死亡) 。

1.2 方法

通过2002-2007年全市三级妇幼保健网及各助产单位、保健员上报的各类报表及个案资料, 对孕产妇死亡率、死亡相关因素、评审结果等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孕产妇死亡率

见表1。

2.2 孕产妇死亡相关因素及构成比

见表2。

2.3 孕产妇死亡原因构成比

见表3。

2.4 按孕产妇死亡评审标准, 评审结果

见表4。

3 讨论

2002年—2007年, 我市孕产妇死亡率基本呈下降的均势, 6年平均死亡率为13.59/10万, 远低于2002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43.2/10万[1]。从专家评审结果来看, 不可避免的孕产妇死亡仅占16%, 根据孕产妇死亡相关因素和死亡原因构成比分析, 如果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 我市的孕产妇死亡率将会有大幅度的下降。

3.1 本文资料表明, 50例死亡的孕产妇中无业人员占92%, 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66%, 产前检查3次以下的占86%。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 她们的孕期保健意识淡薄, 缺乏围产保健知识, 对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出现异常情况时, 无法及时转诊, 或者由于抢救条件有限而延误、丧失了抢救时机。因此, 从社会因素分析, 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生活水平有利于卫生保健知识普及, 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早就医、转诊, 能有效地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2]。

3.2 从统计情况看, 计划外生育死亡32例, 占64%, 表明农村计划生育管理问题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需引起计划生育部门高度重视。计划外怀孕妇女由于担心查处, 超生躲避孕期检查, 往往不接受孕期保健, 或没有进行正规的产前检查, 分娩也大多在基层医院或家中。导致无法及时发现问题, 失去抢救的时机。因此, 基层妇幼保健人员除加强管理本辖区孕妇保健管理外, 平时还要与本辖区内的村居妇女主任合作, 深入村户了解育龄妇女的概况, 宣传孕期保健知识及典型孕产妇死亡案例, 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使群众的保健意识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3.3 从死亡孕产妇分娩地点来看, 在家中或途中分娩的达6%, 乡镇中心卫生院分娩的达46%, 非法接生存在着极大的风险隐患, 并且乡镇医疗机构的围产保健和医疗技术水平及医疗设施与孕产妇死亡也有很大关系, 因此, 加强宣传, 坚决取缔家庭接生、无证接生, 改善基层医疗条件, 提高业务水平和住院分娩率的工作迫在眉睫。如果医疗设备落后, 三级医疗保健网不健全, 围产保健服务和产科技术水平低, 孕妇在基层保健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转诊, 就会使危重孕产妇丧失了最佳救治时机[3]。

3.4 从死因构成来看, 产科出血居第一位, 占40%, 与国内相关的统计数据基本相符[4], 而全球产科出血平均水平只占25%[5]。我们在每年的孕产妇死亡分析中发现, 产科出血致死的病例中, 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以及异位妊娠和子宫破裂就占了很大的比重[6];另外, 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和妊高征、羊水栓塞在孕产妇死亡原因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 这表明了农村普遍存在的医疗卫生条件设施和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相对较低、应急救治能力欠佳的现状。

4 干预措施

4.1 加强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建设

要巩固并逐步健全基层三级妇幼保健网络, 建立分工明确、完整畅通、及时有效的产科急救系统[7], 合理利用农村卫生资源, 加强基层卫生院的基础建设;基层妇幼保健人员要转换职能, 着重开展产前检查、高危孕妇筛查、追踪及产后访视等工作;建立覆盖广泛的村级预防保健网, 做到资料收集及时, 信息管理到位, 满足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

4.2 强化产科质量管理

要重视对基础妇幼保健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对高危妊娠的筛查能力、监护水平。做好产前、产时保健, 正确处理产程, 提高救治能力, 严格掌握缩宫素的适应症、禁忌症[8]。加强高危孕产妇的转诊制度, 禁止无条件的卫生院处理高危妊娠和开展剖宫产手术。孕产妇抢救中心要不断提高对危重症孕产妇的应急处理、抢救技术水平及并发症的处理能力, 有效保障母婴安全。

4.3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

妇幼保健机构要发挥好指导管理作用, 要将几种常见的孕期合并症、并发症制作成健康教育处方,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 普及妇幼保健知识, 强化群众自我保健意识;每年要有针对性地对孕产妇死亡多发症的病例组织专题讲座, 提高妇幼保健人员业务水平。

4.4 充分发挥卫生行政部门作用

依法制定助产单位与人员考核评估标准, 对全市所有助产机构与人员进行考核评估;完善高危孕产妇管理办法, 加强保健与临床对高危孕产妇的共同管理;要充分发挥市围产协作组专家的作用, 不断规范产科管理与技术操作常规;加强对全市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及产科质量的检查与监督的力度, 进一步完善孕产妇死亡三级评审制度[9]。积极建立与计划生育、外口管理、妇联、民政等部门的沟通渠道, 尝试设立孕产妇救助基金, 确保孕产妇不能因贫困而放弃住院分娩[10]。

摘要:目的:通过对孕产妇死亡原因和相关因素的分析, 提出干预措施, 进一步降低台州市孕产妇死亡率。方法:对台州市6年来50例死亡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和个案调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2年至2007年台州市孕产妇死亡率基本呈下降均势, 平均死亡率13.59%;产后出血居死因的首位;孕产妇死亡与职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及产前保健等因素有关。结论:加强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建设、强化产科质量管理、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卫生行政部门作用, 台州市的孕产妇死亡率将会有大幅度的下降。

关键词: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黄醒华, 孟临虹.实用妇女保健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6:67-74.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 096-1 098.

[3]王燕, 赵新胜.影响农村地区产妇住院分娩的因素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1, 9 (21) :60.

[4]孙粉娇.76例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与干预措施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4, 18 (9) :26-27.

[5]曹缵孙, 苟文丽.现代围产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8.

[6]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5-208.

[7]华嘉增.妇女保健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133-138.

[8]陈敦金, 赵瑞琳.提高产科休克的处置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6, 22 (11) :801-802.

[9]严清.石嘴山市1995~2004年孕产妇死亡变化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7) :908-909.

死亡状况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源于天津市河北区卫生防病站2003~2007年居民死亡数据库年报, 资料真实可靠。人口资料由天津市河北区公安分局提供。

1.2 方法

死因按国际疾病 (ICD-10) 标准分类, 分析指标为死亡率、期望寿命等。标化人口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2 结果

2.1 各年总死亡率情况

从总体趋势上看, 2003~2007年各年死亡率基本平稳, 男性死亡率均略高于女性。平均粗死亡率为8.26‰ (7.76‰~9.83‰) , 平均标化率为4.26‰ (3.83‰~4.72‰) 。男性标化死亡率为4.61‰ (4.18‰~5.18‰) , 女性为3.91‰ (3.46‰~4.22‰) 。 (表1)

2.2 不同年龄组死亡率

随着年龄的增加, 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全区人口死亡率零岁组仍偏高 (零岁组与出生人口相比) , 1岁以后迅速下降, 10~30岁组死亡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30岁以后死亡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 50岁以后死亡率出现转折, 迅速增长, 80岁及以上达高峰, 死亡率呈“U”型分布。2003~2007年人口年龄死亡率趋势基本一致, 无明显变化。

2.3 前十位疾病死亡率、构成及顺位

2003~2007年死因统计资料表明, 各类死因按构成比顺位排列, 前十位死因的疾病基本是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病、内分泌病、消化系病、损伤中毒、神经系病、泌尿系病、传染病。其间位次稍有变化。五年间前三位疾病分别为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病, 平均粗死亡率分别为242.71/10万 (215.26/10万~293.44/10万) 、214.69/10万 (192.76/10万~269.20/10万) 、185.18/10万 (164.97/10万~211.04/10万) ;平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15.07/10万 (107.49/10万~125.32/10万) 、115.512/10万 (106.76/10万~136.54/10万) 、90.27/10万 (77.46/10万~104.66/10万) 。前三位死因占居民全死因构成平均为77.7%, 约占全死因的2/3以上, 说明目前上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全区居民健康和生命造成重要危害。

传染病的平均粗死亡率为2.368/10万 (1.61/10万~3.60/10万) , 标化死亡率为1.42/10万 (0.95/10万~2.06/10万) , 由解放初期第一位退居到现在的第十位、十一位。结核病是主要的传染病。 (表2)

2.4 居民期望寿命分析

根据2003~2007年天津市河北区居民死亡概率计算, 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男性78.15岁, 女性为81.66岁, 总的期望寿命79.87岁。 (表3)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 天津市河北区2003~2007年死亡率基本平稳, 平均粗死亡率为8.26‰, 男性为8.98‰, 女性为7.54‰;标化率为4.25‰, 男性为4.61‰, 女性为3.91‰。河北区死亡率高于2006年全国死亡率6.81‰水平[1], 但标化率下降, 说明人口偏老龄化。全死因标化率高于杭州西湖区[2]等报道。不同年龄组死亡率呈“U”型分布, 整体上从30岁开始随年龄增加而死亡率呈逐渐增加趋势。

随着人民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 医疗保健及卫生防病工作的开展, 若干传染病得到了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死亡率、构成比、死因顺位有所下降, 已不再是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主要的传染病是结核病, 应该予以高度重视。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疾病等, 其死亡率、构成比、死因顺位迅速上升, 已成为影响河北区城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2003~2007年,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直位于前列, 非传染性慢性病死亡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因此慢性病防治工作已成为疾病控制工作重点。河北区居民的期望寿命男性为78.15岁, 女性为81.66岁, 高于全国2004年统计的期望寿命[1], 即男性70岁, 女性74岁。

结果显示, 总体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 男性期望寿命低于女性, 居民主要死因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这可能与男性不良嗜好较多, 暴露于更多的危险因素, 如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缺少体力活动及承受更多的社会心理压力等有关。大部分慢性病是可以预防的, 建议男性人群要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 远离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了解天津市河北区死亡特征。方法对2003~2007年病伤死亡监测数据库的居民病伤死亡人数、死亡率、构成比和死因顺位等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7年的平均粗死亡率为8.26‰, 标化死亡率为4.26‰, 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疾病排在前3位, 其平均死亡率分别242.71/10万、214.69/10万、185.18/10万;平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15.07/10万、115.512/10万、90.27/10万。前3种疾病死因构成平均为77.7%。结论居民死因构成中传染病死亡比例明显缩小, 慢性非传染性病已成为人群健康与寿命的主要威胁, 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关键词:死亡率,死因,居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359.

死亡状况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死因资料来源于2008—2010年南京市玄武区户籍居民病伤死因年报表和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人口资料由南京市玄武区公安分局提供。

1.2 方法

死因分类按ICD-10国际疾病分类标准。采用DeathReg2005软件进行统计, 标准人口以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准。采用Excel 2003、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显著性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2.1 恶性肿瘤总死亡率

2008—2010年南京市玄武区累计人口数为154.1万人, 总死亡人数5 981人, 死亡率为388.14/10万, 标化死亡率为381.43/10万。恶性肿瘤死亡人数1 860人, 占死亡总数的31.10%, 平均死亡率为120.71/10万, 标化死亡率为111.45/10万。2008—2010年各年度恶性肿瘤均位于死因顺位第2位, 仅次于循环系统疾病, 占全死因的比例均在30%以上。

2.2 恶性肿瘤性别死亡率

2008—2010年南京市玄武区男性因恶性肿瘤死亡1 115人, 死亡率为139.55/10万, 标化死亡率为141.00/10万;女性死亡745人, 死亡率为100.41/10万, 标化死亡率为89.00/10万, 性别比为1.584:1, 性别之间恶性肿瘤死亡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48.89, P<0.01) 。见表1。

2.3 常见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在恶性肿瘤的死亡顺位中, 居前5位的依次为肺癌、胃癌、肠癌、肝癌和食管癌, 占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65.97%。男性死因顺位前5位与全人群一致, 乳腺癌退居第9位;女性死因顺位与全人群不一致, 乳腺癌顺位跃至第4位, 食管癌退至第6位, 见表2。

2.4 不同年龄组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35岁以前恶性肿瘤死亡率较低, 主要以白血病为主, 35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肿瘤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自55岁组开始, 死亡率上升幅度变大, 到85岁组达到高峰。各年龄组恶性肿瘤死亡率见表3。

(1/10万)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南京市玄武区2008—2010年恶性肿瘤平均死亡率为120.71/10万, 与全国水平基本相似。恶性肿瘤死因顺位始终为第2位, 以肺癌和消化系统肿瘤为主, 肺癌死亡率在2008—2010年一直位居恶性肿瘤死亡首位, 其死亡率为32.12/10万, 占恶性肿瘤全死因的35.64%, 可见其对居民健康造成的损害不容忽视。南京市玄武区是南京市中心城区,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 机动车辆持续倍增, 空气污染日益加重, 预计今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会持续上升, 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

本研究结果显示, 恶性肿瘤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 多数恶性肿瘤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 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其暴露于环境危险因素中的累积机会增多, 抵抗力降低, 疾病高发的危险因素较多[3], 且男性具有较多的不良习惯和更广泛的外界接触, 关心自身健康意识不强。提示男性和中老年人将成为恶性肿瘤防治的重点对象。

乳腺癌是女性恶性肿瘤的主要死因之一, 位于女性死因第4位, 其死亡率为4.15/10万, 对女性的危害不容忽视。应进一步开展乳腺癌自查工作, 尤其应加大对绝经期前后妇女的社区健康保健和健康教育的力度。

恶性肿瘤防治是公共卫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应加强恶性肿瘤防治知识宣传、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积极推行有效的预防措施, 如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体力活动、环境保护、职业防护和控制感染。应重视恶性肿瘤信息的收集和危险因素的监测及控制, 特别是要加强恶性肿瘤的早期监测工作,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 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和居民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恶性肿瘤,死亡率,死因,死因顺位,南京市

参考文献

[1]李立明.流行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73.

[2]王宏宇, 胡晓抒.镇江市2008-2009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 2010, 21 (6) :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死亡状况】相关文章:

死亡医生05-10

儿童死亡05-31

死亡报告06-03

死亡事故06-07

死亡鉴定08-13

意外死亡08-14

死亡美学08-14

死亡病例09-02

意外伤害死亡07-15

羔羊死亡原因07-21

上一篇:英语教学模态论文下一篇:制药业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