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一体”教学模式

2024-06-03

“三维一体”教学模式(精选10篇)

“三维一体”教学模式 第1篇

(一) “一体”: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顺应现代教育论, 确保高中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发挥。同时, 此举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二) “两翼”: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 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可见, 教学与生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一体。

(三) “三维”: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融合

语文教学中倡导的三维目标主要指的是:第一, 知识与技能。语言文字基本常识、语文文化和方法知识等构成语文知识, 语文技能包含程序性知识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技能等;第二, 过程与方法。其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具体学习应用的方式与技巧;第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中语文主要体现的知识是学生自身态度、情感与思想观念的集合与沉淀, 具体包括内心的丰富体验、对待人生和生活或学习的态度以及个人与社会及自然的相互统一。

二、高中语文一体两翼三维教学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

(一) 导入启动阶段

启动阶段主要包含学生自学和师生共学两个方面, 前者是对学生主体自学性认知加以培养的主要方式, 后者是确保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重要阶段。通过启动阶段, 确保学生养成辨析质疑的良好习惯, 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 确定选题阶段

此阶段需要严格遵守题目甄选的原则, 即科学性原则, 问题本身具有可研究性, 符合学生当前的心理和认知现状;开放性原则, 不局限于教材本身, 放置于生活大范围内,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时代性原则, 结合当前时代现状选题, 注重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

(三) 设计方案阶段

学习内容的确定源自师生双方的合作选题, 并要注重问题研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充分考虑各种主客观因素;根据具体现状划分小组分工合作形式、全班集体活动形式或各种讲座、报告会、课本剧等形式。同时, 对资料来源以及时间和空间等因素加以考虑, 最大可能确保学习的顺利开展。

(四) 展开深化阶段

资料的收集、甄选和整理可采取学生个体独立或小组、集体合作等不同形式来完成, 关于学科性的资料, 语文教师要积极参与, 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帮助学生辨别资料的性质, 不断优化自身的观点, 提升自我欣赏和审美情趣。在选择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和理解的能力, 进而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文化修养, 实现语文学习的精神洗礼, 增强学生对生命价值和质量的深度体验。

(五) 交流成果阶段

高中阶段学生交流成果可采取的具体方式有小型知识竞赛、展览会、电子刊物或者研讨会、舞台剧等, 教师需要对展示的成果给予正确的点评和指导, 以实现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和同步提升。

(六) 反思评价阶段

针对语文学习的过程, 高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对于学习过程中的所获和不足要加以客观的评价、分析和思考。同时,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勇敢地说出自己内心的真正体验, 师生之间充足的互动和交流能实现思想碰撞、情感共鸣, 进而确保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三、高中语文一体两翼三维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一) 学习内容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高中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两者相互补充和促进。其中, 工具性指的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读说听写的基本能力;人文性指的是语文学科自身包含的思想精神内涵和文化层面的传承与积淀。

(二) 学习空间的情境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情境性, 指的是依据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和高中生的实际特征, 语文教师设计的具有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 确保学生与语文学习内容的充分交流;开放性, 指的是语文知识的学习要打破课堂空间的限制, 走向课外。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内容联系, 实现知识与生活的结合。

(三) 学习内容的统一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语文知识的学习需要具备统一性。例如, 基本的知识技能学习中, 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视角是可以不同的, 语文教师必须对学生加以正确的辅导, 为其指出正确的选择方向, 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学习过程的全面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学习过程的全面性, 指的是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互动和体验, 同时教师全面参与学生的引导工作, 从问题的发现到改善总结, 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性, 主要指的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 学习的内容和过程可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

四、结语

高中语文一体两翼三维教学模式与新课程的价值是相互吻合的, 能够充分体现合作自主、创新探究的教学特色, 增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交集。但是, 这种模式本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需要语文教师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修正完善, 并加以灵活使用, 这样才能培养一批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黄伟, 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教学设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3]于漪.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三个维度的落实与交融[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4]李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13.

“三维一体”教学模式 第2篇

关键词:国防生;军队管理;三维一体

军队管理课程是国防生学员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培养学员部队管理能力的必修课,属任职岗位类课程,对他们将来从事军队基层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目前,军队管理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模式主要是沿用传统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要求学员掌握军队管理的理论知识,牢记实施军队基层管理的原理、原则、一般方法及管理艺术。实践教学基本为零,只是通过案例教学等“亚实践”环节培养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学员管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极不相称。整个教学组织与实施模式偏重于培养学员的理论素养,管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高严重不足。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军队管理课程进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使教学能够充分体现管理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培养。经过详细的调研和论证,我们对该课程实施以“理论教学、管理实践、能力素质”为主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初步尝试。

一、“三维一体”教学模式的内涵

“三维一体”是指由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进行理论教学形成的知识维、结合日常参与管理工作形成的实践维和学员长远发展需要的能力素质维构成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结构(如图1所示)。它形象地描述了学员获取知识、转化应用、形成能力和培养素质的整个教学过程,为学员的学习成长和教员教学提供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思路。其中:

知识维主要在理论教学阶段形成。通过理论教学,学员全面系统地了解军队管理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军队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方法和相关的法规制度等知识。

实践维主要在管理实践过程中形成。学员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即在参与部队管理工作中運用军队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条令条例,学会军队管理的实施方法。

能力素质维主要在完成上述两个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升。学员在参与基层部队管理实践过程中,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发现问题,进而研究、解决问题,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和从事部队管理的能力素质。

图1“三维一体”教学模式图

“三维一体”教学就是将理论教学、管理实践与能力素质培养三个环节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整体,形成知识与能力相互促进,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有机过程,适应学员军事岗位任职和未来成长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及目标

(一)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

1.科学设计,全面推进。军队管理课程“三维一体”教学模式改革着眼国防生基层管理岗位任职需求,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科学设计教学改革实施计划,合理组织,克服以往只进行理论教学而无实践过程、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问题与弊端,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学员岗位任职需要。

2.注重内涵,确保质量。针对军队管理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情况,注重教学内容体系的完善和教学内涵改革,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精选军队管理的实用性新理论和新方法,构建知识系统实用新颖、理论教学与管理实践衔接有序的教育训练模式。着力解决制约学员管理能力素质提高的“缺乏实践”和“高分低能”问题。打造课程特色,努力形成优势,走出一条学员“听得进、用得上、发展好”的富有军队管理实践特色的教学路子。

3.立足岗位,满足需求。军队管理课程“三维一体”教学模式改革紧紧贯彻“打牢管理基础理论知识、提高管理实践能力”这一教学理念,以满足学员岗位任职需求的知识内容体系为龙头,以管理实践为牵引,做到能力素质培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4.强化岗位特色,打造精品课程。“立足岗位、贴近一线”是军队管理课程的特色。在“三维一体”教学模式改革中,把理论教学与管理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强化岗位特色、实战特色,努力把军队管理打造成精品课程。课程组成员将利用部队代职、参观见习、巡讲授课等时机,广泛收集部队管理案例、管理状况等资料,改革教学内容。研究当前军队基层管理中的各种“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提升理论水平。努力使教学内容基于教材、宽于教材、高于教材,源于部队、高于部队、服务部队,真正对学员成长进步和部队建设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5.整体开发,和谐发展。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组将对教员培养、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和一体化建设,促进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

(二)教学改革目标

军队管理“三维一体”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改革,满足学员管理岗位任职需要,真正实现管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与整体提高。在实施过程中,学员在思想观念上要实现好“六个定位”。即:在学习动力上,定位一个“需”字,不做表面文章,为强化自身素质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需要而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在学习方法上,定位一个“活”字,注重从书本上学,从领导人身上学,从工作实践中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交流式”、“互动式”的方式学;在学习态度上,定位一个“实”字,不搞形式主义,而是联系实际,讲究实效;在学习制度上,定位一个“严”字,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落实,当天的学习任务当天完成;在学习内容上,定位一个“全”字,未来战争需要的是复合型军事指挥人才,要求我们全方位掌握各种知识;在学习思考上,定位一个“深”字,要深刻领会管理理论的实质,思考、研究基层部队管理中的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形成正确的解决方案,提升理论研究和实际管理能力素质。

“三维一体”模式教学改革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员应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改革活动中来。通过课堂学习牢固掌握军队管理基本理论,通过作业和阅读军事题材书籍,回顾历史,继承优良传统,自觉抵制错误思想,形成正确管理理念。通过学员队模拟骨干进入管理者角色,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体验管理过程,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采取行动,解决问题。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与交流,端正认识,修正行为,增强建设团结友爱战斗集体的能力。

三、教學改革的实施方法

(一)知识维层面

知识维层面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理论教学来进行,要通过军队管理课程教学,全面提高学员军队管理理论知识。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

1.优化教学内容。军队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极其丰富,要在大纲学时内取得较大的教学效果,除必须做到既介绍最基本的原则、原理和方法艺术之外,又要针对部队以及国防生学员的知识、素质、能力等实际情况,精选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内容“基于教材,高于教材又宽于教材”,“源于部队,高于部队又服务部队”的目标。

2.改革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讲解基本内容与案例讨论相结合,继续探索“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突出管理素质和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培养,为学员的管理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3.更新教学手段。在传统的以讲述为主要模式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相关软件和VCD光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4.改革考试方式。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加强题库建设,围绕进一步提高学员的航空机务保障指挥协调能力与日常行政管理艺术与水平展开,并使题目的背景更加接近部队管理实际。建立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灵活笔试方式,不断完善口试、模拟、操作等考核模式,并逐步规范化。

5.加强队伍建设。聘请退休的老教师对该课程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上课安排上,新老搭配,加强传帮带;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参加教法竞赛和科研活动,创造条件使青年教员脱颖而出;鼓励任课教员进修、深造,下部队带职,参加军队有关管理问题的学术研讨、交流,积极参与机关、学员队、部队等有关部门的领导、管理工作专题研讨,加强对外合作等。

(二)管理实践维层面

一般说来,传统课程教学在授课完毕,考试结束后即完成了整个教学任务,它是组织实施教学的主要形式。然而,为培养高素质新型航空机务保障人才,课堂教学遇到了难题。主要表现是课堂教学较难克服实践的不足,其理论只是被灌输进入了学员的头脑,学员还没有真正的领会吸收,要真正领会吸收,化为自身的能量,必须将其应用于广阔的实践。针对军队管理课程的特点性质,要真正将知识化为能力,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

1.政治性活动,如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报告会,各种政治思想专题座谈会,参观各种建设成就展览等;学术性活动,如学术报告会,学术讨论会,军事学术研究小组,科学技术研究小组等;知识性活动,如知识讲座、知识竞赛、读书会、外军情况介绍、武器装备发展情况介绍等;技能性活动,如各种武器装备的操作比赛,各种技术器材的维修表演等;艺术性活动,如摄影、绘画、书法、篆刻、音乐等;

2.健身性活动,如体育比赛、节假日的野营活动等;娱乐性活动,如文娱活动、联欢活动、游览活动等;社会性活动,如生产劳动、公益活动等。

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学员所学的知识有了广阔的应用平台,从而锻炼了他们的编写活动计划、组织活动实施、协调各方关系的能力。将军队管理的理论知识——军队管理的原理、原则、方法与艺术用于实践,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内化为学员的能力素质。

(三)能力素质维层面

通过前两阶段的学习实践,学员的能力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要形成稳定的能力修养,还要经过一个升华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升华,主要是指在已形成一定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更突出和强调“学习”的创新性,就是学员在继承和重复前人、他人知识的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取前人和他人从来没有获得的新的知识、新的认识、新的技能和能力,或者对前人、他人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思路、新的解释、新的应用并有新的成果等。这就要求学员树立新的学习理念。第一,树立“提高学习能力”的理念。今后的竞争,最根本的还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习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二,树立“学习与训练相结合”的理念。把学习引入训练,使学习和训练有机结合,使二者双向强化。第三,树立“责任学习”的理念。所谓“责任学习”,就是要求学员把自身的学习活动同军队建设紧密联系起来,从自身对部队建设应尽的责任角度支配和指导自己的学习活动。第四,树立“素质学习”的理念。所谓“素质学习”就是说学员学习的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而不是熟记和背诵理论、知识的词句。第五,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宝书.军队院校教育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6.

[2] 张学林.国防生培养问题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

社,2006.

[3] 高班颖,王子欣.军队院校教育新视点探索[M].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2006.

Three 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l Applied to Military Management Curriculum

HUANG Jian,SUN Yong-jun

Abstract: Because military management curriculum is the important basic course for national defense student,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has a serious weakness, so three 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l introduced can help determine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goal of teaching reform and it interprets the approaches to the model reforming in the terms of learning, practice and capability and quality.

“三维一体”教学模式 第3篇

随着我国自主汽车品牌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外汽车品牌在华业务的不断扩大, 使得汽车服务领域特别是汽车营销方面在整个汽车工业体系中已经成为重要的一环。

汽车营销课程在国内很多高等和高职院校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或其他类似专业中开设, 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除了具有一定理论性特点外, 另外还有实践性、应用性、实时性等特点。通过学习本课程能为学生将来从事汽车服务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可为相关行业输送合格的、并初步具备一定的营销方案策划或企业竞争战略规划等能力的学生。而目前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教育大多脱离实践, 与企业的要求相距甚远, 甚至是严重脱节。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这是每一个开设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学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几年从事汽车营销教学研究的相关学者发表了一些有关如何更好地开展汽车营销课程教学的文献, (1) (2) 但研究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独立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 而将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联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较少。

本文拟通过分析目前开展本课程实践教学方面所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 利用本校自身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本课程教学小组积累的多年教学心得, 提出了以实际课堂教学结合实际案例和视频为主, 通过整合各教学实践环节, 构建三维一体的汽车营销新型教学体系, 进而为后续编排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及大纲奠定重要的基础。

1 汽车营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案例教学及典型实训模拟模式存在的问题

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具体课程中的一些特定内容来安排案例讨论或设计典型学习任务, (3) 但这一模式下案例的选择或典型学习任务的设计大多脱离灵活多变的行业实际, 学生的营销基础操作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锻炼, 最终还是将实践教学沦为理论教育。

1.2 企业岗位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这种模式主要指的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大多时间学习专业知识, 利用其余部分时间进行企业岗位见习或实习。 (4) 但这种“先讲理论后再实践”的教学模式也存在不少问题:汽车企业营销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汽车营销策划及企业竞争战略规划等, 但学生没有实际经验, 企业难以给学生安排合适的岗位, 即使安排, 也可能是实践性不强的一般岗位, 从而使学生兴趣不足, 失去见习或实习的真正意义;在岗实习时间短, 学生在单一固定的岗位上实习, 无法全面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岗位实践教学没有形成体系, 学生自主实践, 教师较少专业指导, 也缺乏对学生实习的专业考评, 实践完全脱离教学, 二者不能相辅相成。

1.3 建立校内实做虚拟基地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这种模式往往在实际执行中由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而失去实际意义。一方面从课程本身而言:汽车营销常常被认为是一门“软”科学, 无需建立实训基地, 即出现了“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状况, 进而对实做虚拟基地建设关注度不高, 最终导致无法保证必要的配套经费。另一方面从师资建设而言:由于被认为是“软”科学, 造成对相关教师实践教学培训的不重视, 导致难以形成汽车服务类课程教学急需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实践教学工作量上也没有相应地倾斜, 有时反而是压低, 导致专业教师对汽车营销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基于上述三种汽车营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作者单位实际课程建设成果和教学小组的教学心得, 提出以知识导向型课堂教学体系为基础的“三维一体”课程教学实践体系。

2 汽车营销课程知识导向型教学体系

汽车营销课程在本校的汽车服务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授课学时为40学时, 主要围绕学习的内容有营销市场分析、营销市场调查、汽车产品策略、营销市场策略等, (5) 而对于实际影响汽车营销的外围知识的学习被分散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 如汽车专业基本知识、营销实务与管理、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之间的关系等, 如何在不占用汽车营销课程本身教学学时的前提下, 更好地学习汽车营销外围知识, 是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实时性汽车专业知识学习

对汽车营销课程教学具有导向性汽车专业课程主要有汽车构造、汽车文化、汽车新技术、汽车制造工艺学等, 该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以被合理分散到了各个学期, 关键问题是在实际课程教学中所学知识的实时性问题, 比如随着汽车工业的深入发展, 新型发动机、新汽车制造商、新型汽车制造工艺等都在教材中没有提及或极为肤浅, 而在实际汽车营销中为研究汽车营销市场, 分析品牌营销市场竞争对手等的时候, 这些知识对于从事汽车营销方面的人员就显得尤为重要。

2.2 汽车营销实务与管理知识的学习

对汽车营销课程教学具有导向性的其他课程还有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评估、汽车美容、汽车企业管理等, 该类课程依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部分被安排为专业选修课程, 另外还有汽车营销礼仪以及汽车产业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需要了解, 比如如何在进口与合资品牌的冲击下开展自主汽车品牌的营销工作, 又比如在国际政治形势下 (钓鱼岛问题) 开展日系车的销售策略等。

为提升学生对汽车营销外围知识的掌握程度、拓展学习渠道, 本校针对汽车专业方面学生开展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与选拔, 同时也开展了与中汽西南汽车销售公司和中国重庆平安保险公司的合作, 通过邀请“卓越工程师”的有关教师及中汽西南与平安公司的资深人员在学生学习汽车营销课程的期间开展有关专题讲座报告, 讲述有关新型市场营销的策略, 如饥饿营销、网络营销 (微博、微电影) 、企业间“价格战”转变为“创新战”、保险理赔的最新方式或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以要求完成必要的讲座学分为要求, 督促学生能够积极参与。

针对汽车营销的授课教师, 本校已初步建立“中德”职业教育中心, 培训对象主要针对教师, 进而可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另一方面通过本课程建设的项目资助费购买了汽车营销礼仪教学视频, 教师在授课间隙可给学生播放, 以便学习具体营销礼仪, 增强学生的实践实战能力。

通过上述方式最终目标是保证能培养具有知识全面性、信息实时性的汽车服务工程学生, 同时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相辅相成。

3“三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汽车服务市场上最需要的是经过学校培养后、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并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中实际工作问题的毕业生, 但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不同, 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必须具备, 特别是对于高等院校中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尤为重要, 这是高等院校区别于其他高中职院校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高等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应定位于从事汽车服务管理方面的工作。

以基本的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 并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称为一体化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把教学设计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 整理融合教学环节, 单独制定课程的教学计划与大纲,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6) 以一体化教学模式为目标, 结合本校课程建设实际情况, 又提出了三种具体模式, 称之为“三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3.1 实际科研项目与课堂教学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体系强调实践教学的全方位整合, 包括整合实际科研项目。以实际项目为依托的课堂教学是通过以科研项目为中心来组织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一种实用教学法。当课程内容以科研项目为中心而被组织时, 课程内容就与科研任务紧密相关, 这样学生通过老师安排完成的科研任务来学习相关知识, 使学与做真正融为一体, 有利于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形成。同时可通过整合利用实际科研项目, 达到弥补脱离实际的课堂案例与实训教学的不足之处。目前作者正与本课程小组其他老师积极联合申报有关汽车服务类科研项目, 如项目能获得顺利批准, 必将对实施该方案起到较好助推作用。

3.2 校内外实训与计算机虚拟实训一体化

鉴于校内用于实训基地经费紧张的前提下, 一方面学校和校外企业加强联系, 实行校企合作模式, 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使学生能够在接近工作实际开展必要的实习锻炼;另一方面学校可将有限的预算经费投入到计算机虚拟实训方面, 购买有关汽车营销情景实训软件, 使学生在没有真正实训基地的前提下, 通过计算机虚拟实训, 照样可以得到一定的实践锻炼, 有学者在1篇论文中提出了设置“仿真企业工作”的教学情境与此类似。 (7) 但无论是真实实训或是模拟实训都必须使学生紧跟市场发展, 了解最新企业经营动态, 提升专业技能, 为毕业后胜任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本校开展的与校外汽车销售企业等的合作以及预备购买的模拟实训软件, 将有力地推动该方案的顺利实施。

3.3 教师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一体化

教师课堂所讲汽车营销理论知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学生毕业后开展实际汽车营销及相关行业工作的前提, 但不能忽略的还有教师本身实践水平的高低, 高等院校与一般高职院校的不同之处就是前者侧重理论方面的教学, 而后者却侧重实践方面的教学, 如何补充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能力欠缺的特点, 切实可行的途径就是加强该类课程教师的实践培训, 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最终使学校、学生、老师三者同时受益。本校的“中德”职业教育中心将对相关教师进行深入培训, 这将对“双师型”教师 (下转第254页) (上接第126页) 建设有极大帮助, 进而为该方案的实施奠定较好基础。

4 结束语

汽车营销课程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质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 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个整体, 贯穿于知识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管理、课外活动、见习实习等整个学生学习环节中, 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形成合力, 构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构建类似于成熟的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同样的实践实习环节, 合理利用好校外及校内的实践教学平台, 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环节由过去浮于表面的情况真正落于实处, 并将各个阶段的实习分布于最后两学年的不同学期, 例如本专业新生的专业认知实习24学时, 学生课后实验环节18学时, 学生生产实习80学时。

通过本文的研究, 厘清目前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整合各种实践教学环节, 建立汽车营销课程“三维一体”的教学体系, 有助于推动本课程教学的系统性, 实践性和时效性, 最终能为建立适合于学生学习、教师授课、企业需要之间较为平衡的、合理的汽车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及大纲起到借鉴作用。

摘要:基于目前汽车营销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 分析了目前开展的课程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分别以课堂理论教学以及课后实践实习教学为两主线, 开展以整合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一体化教学体系的研究工作, 初步构建了汽车营销课程三维一体的新型教学体系。通过合理配置本课程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 为后续编排新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和大纲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汽车营销,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维一体,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赵文雅.高职汽车营销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信息系统工程, 2012.6:146-147.

[2]刘秀莉.浅议汽车营销专业实训实践教学[J].商业营销, 2012.4:204-206.

[3]王彦梅, 李佳民.高职《汽车市场营销》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J].职教论坛, 2012.8 (3) :28-30.

[4]黄华, 余秋兰.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分析[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24 (2) :72-75.

[5]陈宝.汽车营销[D].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7.

[6]李磊.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J].教育科学, 2012.2:55-57.

“三维一体”教学模式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三维一体;育心乐园

【正文】:

一、学校概况

北京市育园中学创建于1996年,是门头沟区一所公立普通高中学校。学校具有优越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33人,专任教师94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区级骨干教师11人,中学高级教师49人,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学生1000余人。学校针对本地区低端高中生源的实际,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教科研引领,遵循教育规律,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追求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特别是在近几年办学成绩显著,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新的提高。学校以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研究为抓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我责任意识,树立自信心,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健康成长,使学校办学效益大幅度提升。

二、试验目标和内容

(一)学校特色目标定位的主要依据

1. 政策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纲要》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 学校实情

从学生角度来看,我校生源处于门头沟区上高中学生的录取分数最低层次。他们经过小升初、初升高两次 “淘汰”后,自信心严重挫伤,目标模糊,学习内驱力严重不足。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相对不好,品行问题生也较多,不太适应高中学习生活,情绪管理失衡,师生冲突、逃避学习,不服从学校管理者多发。面对此现状,心理教研组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自测量表》,采取抽样调查法,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心理问题凸显,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人格的形成。SCL-90量表测试结果显示:28.7%的教师有轻度的心理障碍,9.36%为中度心理障碍,2.03%的已构成心理疾病。同时有73%的教师感到压力大,有严重的焦虑情绪。

从家长角度来看,希望孩子在高中得到全面教育,能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学生个案反应出家长的心理健康知晓程度不高及教养方式存在问题。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者寥寥无几,更谈不上用一些技巧帮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了。

从学校角度来看,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项目启动前仅仅局限在出黑板报简单知识的罗列、展示,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开展。自2007年至2010年的心理健康选修课开展情况的调研,学生争先恐后的选报,班级人数超多,参与度及出勤率高,是学生最喜欢的选修科目,教学效果明显,广受教师、学生好评。学校现有的设施基本可以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综上所述,构建“三维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可以解决学生现状、教师成长(职业倦怠、心理问题、压力应对等)学校发展等实际问题,促进学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学校特色建设长远目标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全面提升教育者(三维: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教学艺术,三者形成教育合力,引领学校育人方向,体现育人文化;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成为被我区中小学校和社会认可,遵循教育规律办学、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享有一定美誉度的普通高中校。

(三)三年试验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能够积极规划未来,付出切实的行动,最大限度地去实现所设置的目标。能够与教师、家长和谐相处,善于管理情绪,行为协调,心理健康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师能够接纳学生,热爱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阳光积极、幸福工作、快乐生活;能够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促进学生健康和谐成长。

家长懂得心理健康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实用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形成学生健康快乐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

学校通过特色试验,塑造三维主体自我和谐,实现用心理健康的理念去引领、塑造学生,树立务实的理想,将健康和谐的理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形成浓郁的 “以德促智”的“育心”氛围,成为遵循教育规律办学,凸显心理健康特色的“育心花园”。

(四)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适合育园中学教师、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培训和辅导方案;

2.寻求改善育园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教育策略;

3.构建以完善学生人格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创建过程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10年,3年的实践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两个方面:

(1)达成共识,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我校成立了科研室,负责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及宣传工作,加深师生、家长认识,增强学校特色建设的认可度,达成高度共识。

建立了以学校领导牵头,核心教育团队为主,专兼职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及家长代表为辅助的心理教育系统(如图1所示的)。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议事日程,为逐步实现“全员育心”的氛围打下良好的基础。

(2)确定了“三维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体

通过三个途径建立学校特色建设的师资队伍。首先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中层干部为组员的特色建设领导小组。以学校教科研室全体成员、心理教师团队(专职心理教师、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体系的教师)为学校特色建设的中坚师资力量,采用全员参与特色建设项目的策略建立师资队伍;其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以各班心理委员、团干部、班干部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采用榜样引领、行为示范、同伴互助的策略进行学生心理影响。其三通过家长学校、家长教师协会、心理健康骨干家长团队组成我校家长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从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维度落实,集三者合力,为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提供服务。

但在这一时期,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当时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一样,主要是面向学生个体,以防治性目标为主,即通过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每周开设了心理咨询日,对少数心理有困扰、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此外,还对毕业年级的学生进行考前心理辅导。在这一阶段,我们只是注重了学生个体的心理发展,而忽视了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发展,我们只是等待问题的发生,然后去补救,而不是主动地预防问题的发生,更不是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提高。

2.第二阶段,即“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建立了模式主体的心理健康档案,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在这一时期,面向部分班级学生开设了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称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效果很好。不久,我们又将心理课的教育推广到全年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北京师大易度有限公司研发的心理健康测试软件,建立学生、教师、家长心理健康档案,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知识储备、心理健康技能等情况,为教学设置、教学活动、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培训指导、后期干预措施更加有针对性提供数据支撑。

3.第三阶段,即“全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构建了以完善学生人格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

从高一到高三年级,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前,我们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我校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了我校特色的以完善学生人格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

四、特色研究的策略和效果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快”。虽然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但自项目启动以来,我校领导和老师积极参与,集思广益,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成了适应我校实情的“三维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学生层面

(1)开设心理健康课及生涯教育课

基于前期学生实情的调查与分析设置心理健康课及生涯教育课。并从内容安排、课时、考核等方面做了相应的规定、要求、评价。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2)通过心理健康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对心理健康课予以补充、扩展

将心理健康类校本课程体系的架构与实施作为重点,综合学生需求、学校目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构建突出特色、培养特长、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

(3)特色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渗透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年级特点,制定了各年级的德育教育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挖掘常规教育的深度,促进学校德育课程的系统化形成。

以上策略的实施,不知不觉中带来了学生的变化。首先,利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自测量表》进行测试,从项目启动前后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标的变化(如表1)可以看出,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试验前已有所改善。

其次,在以“人格健全”为终极目标,实践活动为重点,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交往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然后,从学生的日常表现也体现出:学生常规遵守良好,师生关系融洽,亲子关系和谐,学习积极性,学习策略有所改善和提高。从前那种自由市场般的课堂教学环境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悄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秩序、专注的眼神、高高举起的手和自信的回答,尽管不是那么正确,但也是积极思考后的回馈。学生懂得了学习是份内事情并为之努力的重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再次,学生的自我观念基本得以澄清,积极阳光,心态健康,学习目标明确,清晰,敢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为梦想而不懈努力。正如一位同学在心理课收获中写道:“那一节又一节的心理课,让我掌握了如何正确对待周围的朋友,学会了自我调整,失意的时候,悲伤的时候,我会安慰自己。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敞开胸襟,包容世界,生活会很超然;学会了合理的去规划自己的未来,为自己设立目标,懂得了相信的力量,领悟了坚持的重要性。我要为自己的未来去不懈努力,相信自己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的,成功定会不求而遇!”

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随着项目的进展,近六年来,我校学生的高考成绩连年提升。如下表2所示:

另外,2011年高考美术本科17人,专科3人。2012年本科19人,专科3人。2013年艺体类意向考生已增至60余人,美术本科合格证48人、音乐5人、体育6人,共59人。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三维一体”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所在,那就是教师和家长改变传统的观念,树立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终身服务、生涯规划教育促终身发展的思想,帮助学生提早合理规划未来,减少对未来的盲目性和缺少计划性,解决生涯进程中的相应的心理问题,有效地帮助学生尽早确定目标,有的放矢的进行规划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动机,帮助学生直达成功彼岸的结果。

2.教师层面

从我校教师现状、门头沟区“十二五”基层单位校本培训要求以及学校特色建设的主要任务出发,将心理健康知识技能的培训与辅导和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相互衔接,重点围绕学校特色试验工作展开。通过 “放飞心情,幸福工作”,“我与学生共成长”,“教师生涯规划系列活动”等系列辅导活动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育态度,促进教师心灵成长。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的教师队伍在悄悄发生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一线教师能够正确看待学生实情,接纳学生。敬业精神提高,心态变化很大,师生间的冲突大大减少。教学年会及德育年会上班集体的管理技巧、教学策略的应用等方面的交流分享,皆反应了教师所拥有的心理健康知识及技能有大幅度的提升,且应用效果良好。职员的教育管理意识增强,改善了原有教育教学与职员无关的状况,有效推动了“全员育心”的进程。利用SCL-90量表测试结果显示(见表3),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升,压力程度降低。

(2)教师的特色课程意识明显提升

在教师的脑海里,编教材是课程专家的事情,与一线教师无关。随着心理健康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系列的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带来了教师思想观念转变和课程意识的提升。开始由课程的最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过渡。“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开始深入人心,老师们在编写教材中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建议,以学生的需求来安排内容,确定教学方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创新思维,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3)教师的合作意识增强,科研能力提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研究过程,更是一个“三维主体”共同参与开发、合作探讨、实施反思、付出真诚与汗水的过程。不断成长,不断反思,不断摒弃,形成的教科研论文在市、区级各类教师论文大赛中获奖。

(4)教师从观念上完成从“学生适应教育”向“教育适应学生”的转变

教育的真谛是人文关怀、心灵沟通、生命互动、精神感召。教师心态平和,爱岗敬业,着眼于学生主体性健康和谐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处理好教育教学关系的意识空前增强,一种教育生态的平衡和谐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越来越多的教师渐渐学会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相互合作、彼此尊重,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家长层面

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教师协会、心理健康大课堂,开展诸如“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心在远方,路在脚下”、“亲子沟通技巧”等讲座和活动,活动期间发放各种有针对性的资料,促进家长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从家长反馈问卷可以看出,99%以上的家长通过健康教育大课堂后,表示会十分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主动的参与学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并获益匪浅。

(二)构建了以完善学生人格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

项目启动前,想开什么,开什么,能开什么,开什么。学校校本课程无体系,更谈不上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实情、特色之间关系的梳理、论证、架构与实施。通常呈现杂乱无章、目标单一、执行简单化、教师上课随意化的状态。

有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支撑,学校打破单一的课程观、禁锢的教材观、机械的学习观,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有机结合与多维互动,师生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激发,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1)课程体系初步成型

课程是一所学校特色形成的基础与保障,没有一定的课程作支持,学校特色是难以形成的。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操作范式,建立完善了校本课程领导委员会、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本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完成了《北京市育园中学心理健康类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心理健康类校本课程体系(图1)。在完成特色校本课程本身所具备的教育、教学功能外,更好地实现了心理健康类校本课程教育功能,有效地推动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推动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2:育园中学心理健康类校本课程体系

(2)课程实施更加完善

遵守学生需求及可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特色发展和社会未来的需要出发,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相契合,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需求,和谐发展,立足目前需要与长远发展,注重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互补的五项原则。严格按照课程培训、申报、审批、开题、组织实施、评价六大的实施程序进行课堂教学。课程的目标除课程自身特点所具有的教育功能之外,凸显心理健康类校本课程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观念、情绪情感、认知能力、意志力、学习策略、人际交往等六大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全面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促进学校特色形成,从而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3)校本讲义及活动方案出台

完成了学校心理健康及生涯规划校本活动讲义,包括课时计划,教案、辅助材料以及相应主题的课件PPT。《育园中学教师、家长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校本培训讲义集》;《育园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教案集》;《育园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文集》;《育园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经典主题活动汇编》。填补我校及门头沟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方面的空白,使得更多的群体收益。

(三)集结了诸多学术成果

课题研究中的成果在市、区级各种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得各种奖项,许多研究成果正在应用推进中。在北京市各级研究成果评选中所获得的主要奖项有:生涯规划校本课程教材《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2012年12月获得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材中心举办的北京市中小学生涯教育课程建设二等奖;论文“从学校实际出发 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获得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第十一届论文一等奖,在北京市第三届“智慧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评选中获得二等奖。论文“育体”“育心”——《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块的反思获得北京市基础教育优秀课程改革论文二等奖;论文“基础教育改革请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在2010-2011学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优秀课程改革论文评选中获得二等奖;论文“走心理健康特色之路,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在2010-2011学年度北京市教育学会“京研杯”论文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并发表于《京西教育》2012年第三期;研究报告“育园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获得二等奖。研究成果“构建三维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在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第十一届论文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四)提高了我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和谐校园是一种人文环境。在诚信友爱、和睦相处、充满活力的人际环境中,所有的人都得到尊重和呵护。校园的每一寸地方,洒满灿烂的人文之光。项目实施以来,我校在特色建设方面赢得了广大师生、家长、社会以及兄弟学校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并引起了社会较大程度的关注。自2012年4月以来,多家媒体、报纸到我校进行采访,《现代教育报》与2012年7月到我校进行访谈,采集特色建设的相关举措与成效。2013年3月,“祥云行动”名校长高级研修班走进我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工作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和认可。

五、试验反思

1.特色试验是我校近三年整体发展的助推器,也为与我校有共同实情的普通高中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我们始终围绕以学校的实情为特色校建设的初衷,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最终目标,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根本,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体验成长的快乐,打造和谐健康的“育心乐园”这项有起点,无终点的长期性工程中,我们尝到了甜头。

2.今后要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融入到特色建设中来

该项目过分关注学生的问题所在,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试验过程中,我们感到还是很有局限性的。今后要重点关注教师、家长、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优势,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促进师生和谐健康发展。

3.以课题“四维一体”自主发展模式的探究和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为依托,将特色建设的成果进行迁移

充分利用生涯规划理论指导学生主体、学生伙伴、教师、家长这四维教育资源的互补作用和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形成一股责任分担而又融合的强大合力。学生主体通过对生涯发展主客观因素的分析,自我认知,探索自己可能的发展型态,明确发展目标与阶段任务,借助于相关人员的激励与推动,通过合理的策略制定以及扎实持续的行动,积极自觉、能动创造地实现规划目标的活动过程。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开出自己独特的花,结出优质的果。

“三维一体”教学模式 第5篇

为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肩负英语人才培养重要使命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施改革后, 旨在努力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尤其是听说能力, 以便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7:1) 。

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 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 任何单项技能的训练也许都无法保证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 因为大学英语综合能力培养受教学主客体、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媒介、评估方式、教学目标、人才定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这些制约因素中, 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资源尤其重要, 它们构成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内涵。

二、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三维一体培养模式

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明确目标, 学习策略训练以及学习能力培养架构了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方式和途径, 而语料资源库建设则为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建设了内容和资源。在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模式中, 学习策略训练、学习能力培养以及语料资源建设三维一体, 互为依存、互相促进。

1.个性化学习策略训练是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途径

激发学生具有创造性、主体性、能动性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理念和方式策略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

从广义上看, 语言学习策略即语言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但从狭义上看, 语言学习策略内涵极其深刻。首先从认知理论框架上看, 语言学习策略可分为元认知策略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认知策略 (cognitive strategies) 和社会/情感策略 (social and affective strategies) 。

大学英语学习策略训练既是解决大学英语学习方法和方式问题, 又是培养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能力问题。大学英语学习策略是客观存在, 在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以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为不管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基础、能力以及目标等如何,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意、无意地使用一定的策略, 只是他们选择的具体策略及使用策略的频率因人不同而已。

作为一种学习方法, 大学英语学习策略自然有其不足, 也不一定是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灵丹妙药, 但它作为一种相对较理想的学习模式, 却能有效地提高大学英语学习效率, 因为成功的学习策略运用者能根据其学习基础、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等实际, 选择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 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进程, 最大限度地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和总量;积极寻找使用目标语进行沟通的机会, 在交际中巩固习得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控制自我情绪, 保证语言学习健康有序地发展;通过自我测验或自我评估等了解学习, 达到学习过程的最优化、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鉴于语言学习策略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 首先, 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的机会, 使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有切身的体验和感性的认识;其次, 教师应有意识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训练学生使用不同的学习策略, 以便在帮助学生辨析不同英语学习策略的基础上, 熟悉认知、调控、交际、资源等英语学习策略的加工过程, 从而能结合学习任务灵活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以期最终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体系;再次, 教师应以策略教学和训练为契机, 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为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奠定基础。当然, 大学英语学习策略训练只是教学的手段, 不是教学的目的。大学英语学习策略教学和训练旨在帮助大学生逐渐转变学习观念, 勇于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 不断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Rubin, 1987) 。

2.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前提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既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又是大学英语学习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前提。

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确定学习目标、界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等学习行为和“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 (Holec, 1981:3) 。自主学习包括以下方面的含义。首先,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 即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 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其次, 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能力和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发展过程的内在机制, 即学习者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材料等进行自我指导、控制以及调整, 以取得最大学习效果。

大学英语学习策略教学和训练只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基础,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才是大学英语策略教学和训练的真正目的, 是发展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根本保障。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 又是一种学习能力, 更是一种对学习的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显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再者, 由于英语在我国是外语, 我国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又非完全性的自主学习, 其能力培养取决于学生的积极陶冶和主动发展以及教师的有效介入和积极导引, 是教和学两方面合力的结果。

要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作为学习的主体, 大学英语学习者首先应确立主人翁的学习观念, 相信自己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潜力。如果大学英语学习者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 真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那么他们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就得以不断激发和保持, 高涨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动机是陶冶自主学习意识的基础。大学英语学习者其次应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教师的依赖, 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不断发展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行为和实践探索, 从而不断巩固自主学习意识, 最大限度地发展自主学习潜力, 不断外显自主学习行为, 逐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当然,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离不开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有效介入和积极导引是“促使学习者自主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重要且必要条件, 是真正保障学习者自主学习并提高自主能力的重要前提” (江庆心, 2006:10) 。为此, 教师当然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逐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思想要素, 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应通过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模式的影响, 积极扭转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积极发展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 努力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3.语料资源库建设是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保障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体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相结合的原则,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条件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7) , 因为成功的语言学习是学习意识、学习行为以及学习环境三者互相促进、相互促进的结果 (Benson, 2005:50) 。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形成是良好学习意识的外在表现,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则是学习行为不断发展的结果, 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料资源建设则是个性化学习策略训练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 是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基本保障。

20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语料库发展异常迅速, 以期为语言教学提供丰富而具体的内涵。简单说来, 作为语言教学文本的仓库、教学资源的数据库, 语料库主要涉及以下语言教学层面。首先, 是词汇层面, 语料库主要探讨某个词项的出现语境、复现频率以及邻近搭配等。其次, 是句法层面, 语料库主要研究各种词性标记性的组合模式以及对各类句型使用的量化分析。再次, 是篇章结构层面, 语料库主要涉及口语和书面语篇章的衔接与连贯等语言基础, 尤其探索话语交际的结构模式。最后, 是篇章类型层面, 语料库主要研究各种篇章的语言特征组合情况从而构建语篇或语体分类的语言标准 (Kennedy, 1998) 。

语料库是一个巨大的数据资源, 它不仅可为字典编撰提供可靠的依据, 为教材编写和大纲制定提供参照, 还可为课件开发提供动态数据, 更可为教学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为此, 信息时代以自主学习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离不开语料资源的有力支撑。

大学英语学习受制于诸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学习资源是最重要的外部环境之一。相关研究表明, 在所有外部环境中, “学生最关注的外部环境变量是语料” (张殿玉, 2006:36) , 因为语料能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造良好的素材, 为学习策略训练提供有利的条件, 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提供可理解性输入, 为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语料资源建设应体现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时代性、可思性、多样性、可理解性和可输出性等特点 (张殿玉、刘晓玲, 2007:69) , 在内容上注重以社会主题和文化篇章为中心, 使语料内容言之有物, 有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在体例上注重综合性核心语料、专项辅助性扩延语料和交际性视听语料的有机结合, 既关注具体技能的训练, 又注重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更重视听说能力的发展;在步骤上体现有易渐难的原则, 为大学英语学习由语言基础知识习得, 经具体技能训练, 朝应用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循序渐进的配套学习资源;在形式上努力发展多样性, 既注重传统语料与现代语料、单项技能语料和综合技能语料、纸介质语料和电子语料等相结合, 当然现代语料资源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使语料内容的载体电子化” (张殿玉, 2006:36~38) 和网络化, 以体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时代性, 同时满足个性化自主学习的不同需求。

三、结语

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和标志性课程,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 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杆。虽然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受众多因素制约, 但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策略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是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 而个性化策略训练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均以一定的学习资源和环境为依托。为此, 个性化学习策略训练、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语料资源建设三维一体, 构建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互补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新模式, 共同促进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过程由自觉向自主过渡, 大学英语学习结果由语言技能向应用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Benson, P.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2005.

[2]Cohen, 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Harlow, England:LongmanLimited, , 1998.

[3]Kennedy, G.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M].Cambridge CUP, 1998.

[4]白小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实验报告与分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4) :70-72.

[5]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与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1) :27-32.

“三维一体”教学模式 第6篇

1“三维一体”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设计

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进行, 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用传统常普教学模式 (以下简称模式1) 和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 (以下简称模式2) 。在实验开始之前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同质性检验, 在实验结束后对研究对象的期末标准化测试成绩和大学英语四级成绩进行分项收集。最后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成绩两次考试中的听读写的各项成绩分别进行检验, 进而验证实验假设是否成立。对照班的教学模式:采用单一多媒体教室讲授, 以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班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构建基于网络多媒体的“四维一体”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室 (阅读、翻译) 、雅信达自主听说平台 (听力) 以及TRP写作平台 (写作) 、人机对话 (口语) 。教师所扮演的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监控者、管理者和决策者等角色。

2 研究假设

参与实验的教师采用模式1和模式2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为期一个学年的教学。在学年结束后, 通过对各类分数的对比, 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听、读和写三方面的英语语言能力进行比较。具体研究假设为:

其一,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英语听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其二,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英语写作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3 数据收集与分析

3.1 检验两组的听力能力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者首先整理了两组在大一下学期的期末听力成绩。为统计每个研究对象的听力成绩, 研究者将所有样本的答题卡抽出, 对其中的听力部分答案进行人工评阅。研究者收集到相关数据后,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听力成绩数据分别输入SPSS19.0进行均值分析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

从表1可以看出, 实验组和对照组期末听力成绩平均分分别是14.2681和12.8749 (满分为20分) , 两组样本的均值存在一定的差别。为验证两组样本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需对样本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从表2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方差齐性Levene检验的F=4.223, 而P=0.1.45>0.05, 认为两组总体方差是相等的, 就看两样本t检验的第一横列的值 (也就是跟F同列的值) :t=1.566, P=0.207, 按P=0.05水准, P>0.05, 则两组样本物无显著差异, 即:两种教学模式下的英语期末听力成绩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以看出, 尽管两组听力分数的离散程度有所差异, 但是两种教学模式总地来说对学生听力的提高差异不大。

3.2 检验两组的英语写作能力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从表3中可以看出,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期末考试写作成绩的平均分分别是8.6552和6.5954 (满分为15分) , 差别在3分以上。从表4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方差齐性Levene检验的F=9.429;Sig.=0.328>0.05, 则认为两组样本的方差相等, 应该取第一行的t值。双尾检验相伴概率Sig.=0.000<0.05, 两组的期末写作的平均成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即两种教学模式下的实验对象的英语能力有着显著差异。由此可以看出, 实验组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具有显著差异。

4结果与讨论

其一, 听力检验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听力成绩的均值虽略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的幅度甚微, 通过t检验发现两种教学模式下, 两组的听力成绩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说明非英语大学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难度很大, 也再一次印证了外语学习, 特别是听说方面的艰难性、漫长性。

其二, 写作结果发现:英语写作成绩存在显著差异。英语写作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验证了全新立体交互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同时也证实了TRP大学英语写作实践大有可为, 是整个课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三维一体”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提高了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写作能力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具有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赵文博.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J].信息与决策, 2014, (11) :47-48.

摇摆旋转三维一体机 第7篇

现代人热衷于健身, 坚持体育锻炼对骨骼、肌肉、关节和韧带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但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 人们忙于生计, 运动和亲子的时间都有所减少, 很多人为生计奔波, 不能陪在子女的身边让他们感受父爱母爱的温暖。大人单独出去健身, 小孩则独自玩耍, 这样孩子与孩子之间, 孩子与大人之间的交流也少了很多。目前, 人们生活节奏比较快, 大人休闲方式一般是健身, 小孩则是在公园的一些小娱乐场合玩耍, 小孩玩耍的东西必须多样, 否则很单调, 娱乐健身摇摆旋转一体机就是将这些娱乐设施结合在一起, 它是将一些大人健身时或儿童玩跷跷板时的部分动能直接代替市场的摇摆机或旋转木马所需的电能, 产生的动能通过传动轴传到另一边的摇摆机和旋转木马, 这样大人既能健身, 孩子也达到了娱乐的目的, 还可以在孩子之间起到交流作用。

这款装置正是应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集娱乐健身与亲子活动于一体, 不仅节省了时间, 又达到了娱乐健身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与自己的子女有了很好的感情交流。该装置可作为家庭健身器材或学校娱乐设施使用, 图1 为摇摆旋转三维一体机实物图。

1 功能分解

该装置由自行车机构、跷跷板机构、齿轮传动机构、旋转面板、摇摆机、支撑辅助等机构组成。

自行车机构和跷跷板机构是该装置的动力来源, 其中自行车机构由大人带动, 如父母或老师, 跷跷板机构为小孩带动, 在大人运动时, 带动水平轴转动, 作为动力源;齿轮传动机构为该装置的传动机构, 由锥齿轮副、圆柱齿轮副等转动副组成, 作用为改变转动力矩和转动运动方向分解, 最终得到两个方向相反的转动力矩;旋转面板和摇摆机是该装置的执行机构, 旋转面板随变向后的齿轮转动, 与原转动方向形成差速, 摇摆机机构利用这个差速, 通过偏心轮和四杆机构把转动变成往返的直线运动, 实现上下摇摆的功能。

将这几种装置结合在一起低碳环保而且节约资金, 同时又是娱乐健身一体的设施, 自行车方面还可以更换其他健身设施。图2 为机构运动原理分析。

2 机构设计

动力系统由自行车机构、跷跷板机构提供动力。儿童通过玩跷跷板的过程或老师骑行自行车的过程带动动力轴转动, 为整个系统提供动力;传动系统由锥齿轮副、圆柱齿轮副、偏心轮副等传动副及轴组成;执行系统为摇摆机机构、旋转面板组成, 运动分别为摇摆机的上下摇摆运动和旋转面板绕轴的旋转运动。

2.1 “跷跷板”单向离合器动力机构

跷跷板通过超越离合器轴承与动力轴相连, 在转动跷跷板的时候, 在超越离合器的作用下, 动力轴会朝一个方向转动。从而为系统提供单方向的力矩输出, 在多个跷跷板同时运动的情况下, 将会有一个较为平稳的力矩输出。从而为系统提供动力。图3 为跷跷板结构示意图, 图4 为“跷跷板”三维图, 图5 为“跷跷板”实物图。

2.2 “自行车”链轮动力机构

在儿童或老师骑行自行车的情况, 在链传动和超越离合器的共同作用下, 将自行车踏板的转动力矩变成带动动力轴转动的力矩, 为系统提供动力。图6 为自行车三维图, 图7 为自行车实物图。

2.3 摇摆机装置

由偏心轮、齿轮、齿条、带槽板、万向轴承、滑道等零件或构件组成, 在动力轴转动时, 会跟着一起做上下循环运动。用齿条驱动的曲柄机构, 包括一个铰接杆, 把运动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由齿轮带动偏心轮转动, 偏心轮带动带槽板做平面往复运动, 从而带动齿条一起运动, 齿轮转动, 万向轴承带动滑道做上下摆动, 从而实现上下摇摆的操作。图8 为运动摇摆机机构简图。

齿条移动1/6 分度圆直径R, 则齿轮转过的角度为60°, 即d = π R / 6, 铰接杆的下接触点做60o的摆动, 且对称, 到齿轮中心的距离为R, 所以滑道的起伏行程为R (等边三角形定理) 。

通过偏心轮上推杆与带槽板上的槽的传动作用, 将齿轮的旋转运动变为槽在水平方向的摆动, 图8 中的齿条与带槽板固定连接, 达到周期性往复运动。图9 为偏心轮结构, 图10 为偏心轮与槽配合图, 图11 为摇摆机机构三维图, 图12 为摇摆机机构实物图。

2.4 旋转木马装置

该机构的核心为由3个锥齿轮组成的齿轮副 (如图13) , 其中, 锥齿轮1与旋转面板固定连接, 锥齿轮2固定于中间支撑板, 锥齿轮3与轴固定连接, 通过该传动副使旋转面板转动起来。并且通过该机构得到锥齿轮1和锥齿轮3速率相同、方向相反的转动, 且分别与旋转面板和轴连接, 使轴与旋转面板得出一个转速差, 即摇摆机的动力来源。图14为旋转面板三维图。

2.5 传动机构

该装置传动副较多, 在以上机构中已穿插说明, 在此, 仅补充一个锥齿轮副。如图15, 该锥齿轮副由2 个锥齿轮副组成, 图15 中锥齿轮1 与水平轴固定连接, 锥齿轮2 与竖直轴固定连接, 通过转向齿轮把水平轴转动转换成竖直轴转动。

3 总体设计与成果展示

将各个机构组装起来, 最终得到能实现设计功能的摇摆旋转三维一体机。图16为摇摆旋转三维一体机运动简图, 图17为摇摆旋转三维一体机三维图。

4结论

该装置作为一款全新的儿童娱乐器材, 同时它也是一部节能器材。它通过跷跷板、自行车等转动, 产生的动能并通过齿轮副、偏心轮、铰链等组成的传动系统, 在无需电能等能源消耗的情况下, 实现了旋转木马转动、摇摆机起伏摇摆的功能, 是一个可行的新型装置发明。可作为家庭亲子互动或公园及幼儿园的健身互动器材。

摘要:摇摆旋转三维一体机不仅是一款全新的儿童娱乐器材, 同时它也是一部节能器材。它集跷跷板、自行车、旋转木马、摇摆机等机构于一体。儿童在骑自行车带动齿轮旋转或压跷跷板的同时, 或老师骑自行车时产生的动能, 通过一系列齿轮、单向轴承传动达到带动摇摆机、木马旋转的目的。同时具有节能减排的效果。

关键词:跷跷板,超越离合器,差速,偏心轮

参考文献

[1]韩善朋, 徐媛媛.一种新型摇摆机自动上箱装置的设计[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15 (3) :126-127.

[2]陈立超.WIEKISOMERS S.从“旋转木马”到挂衣架[J].建筑知识, 2010 (1) :104-109.

[3]王鹏博, 郑双阳, 孟宪瑞, 等.一种新型二进制到十进制转换装置的设计[J].机械工程师, 2014 (12) :43-44.

[4]裘建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三维一体”教师发展性评价初探 第8篇

课改的新取向, 使教师面对专业发展问题时, 感到困惑和倦怠, 为什么呢?

从认知层面看, “教师的成长是存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具体是指教师‘现有发展水平’与‘目标发展水平’之间的这种有待跨越的地带”。[1]教师只有超越一个又一个最近发展区才能获得阶段性的成长。

从理论层面看, 系统论和控制论告诉我们, 一个自组织系统的发展和完善与评价和反馈有密切的关系。每个教师是一个自组织系统, 因此, 教师发展需要有自我评价、外部评价与反馈。

从专业标准层面看, 教育部制订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 (下文简称《专业标准》) , 明确了中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由此可知, 教师感到困惑和倦怠的原因主要有: (1) 教师对自主发展的认知能力不够; (2) 由教师发展内需产生的内驱力不够; (3) 外驱力指向不明, 即环境对教师发展的外在驱动没有针对教师的最近发展区; (4) 方法与路径缺失[2]。基于以上原因, 我校展开了“三维一体”评价,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

二、“三维一体”评价模式涉及的几个概念

(一) 三维一体评价

从评价的主客体来看, “三维”是指学生、家长、教师, “三维一体”评价是指学生、家长、教师对学校内、外的学习行为、教育行为、管理行为进行的互相协调、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评价活动, 是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三位协同发展”的评价活动。从观念层面看, “三维一体”评价主张评价过程与学校管理过程、教育过程、学习过程的融合, 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和统一;主张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评价, 提高评价能力,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主张教师研究评价、应用评价, 改善施教行为和提高施教技能, 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主张将“三维一体”评价作为学校提升管理品位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点。从内容层面看, “三维一体”评价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对教师的师德、师能、教育教学质态与专业发展状况的评价, 是对家长教育理念、监护行为的评价。

(二) 三位协同发展

“三位”是指:学生、教师、学校。“三位协同发展”是指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得到发展。其中, 学生发展是自主、全面、和谐发展, 教师发展是师德和专业发展, 学校发展是内涵发展, 特色发展。“三维一体”评价的目标是促进“三位协同发展”。

三、实施“三维一体”评价模式的基本操作

教师的“三维一体”评价, 有二条主线, 第一条主线, 是基于绩效考核的评价, 包括“月绩效考核”、“学期绩效考核”, 学年绩效考核。其基本操作包括:

第一步, 成立评价小组。由评价小组把握评价标准, 实施评价。

第二步, 搜集评价信息。评价信息主要来源于: (1) 教师自评材料。 (2) 教学计划和总结、导学案。 (3) 听课笔记。 (4) 学生作业本、课堂笔记。 (5) 学生考试成绩。 (6) 出勤情况。 (7) 班主任管理情况、工作总结和其他教育活动记录。 (8) 继续教育材料、各类获奖情况。 (9) 教科研成果。

第三步, 实施三个维度的评价。 (1) 学生评价:由学校主管部门通过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等形式来进行。 (2) 家长评价:主要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问卷、家校联系簿等互动的方式来收集评价意见。 (3) 教师评价:由教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主管部门评价组成。

第四步, 给出评价结果和发展性建议。依据学生、家长、教师三个维度的评价, 在综合处理分析评价小组搜集的各类信息的基础上, 作出优、良、合格、不合格的评价结果。同时通过教研组进行评价信息的反馈, 对相关教师提出发展性建议。

第五步, 合理使用评价结果。评价结果主要用于以下二个方面:其一, 引导教师解读评价信息, 制定和调整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计划。其二, 作为年度岗位聘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聘任、推荐与其它评选的依据。

第二条主线, 是以引发教师自省为价值取向的校本研修的评价方式, 包括日常研修、每月一次全校校本研修、暑期校本研修等。

四、实施“三维一体”评价模式的校本化策略

(一) 构建产生内外驱动力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

“三维一体”评价是关注横向与纵向、自评与他评、定性与定量、终结性与过程性四大关系的评价体系, 它多方位为教师提供反思信息,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内外驱动力。

横向评价, 驱动教师纵向自我评价。横向进行评价就是从师德与工作表现、教育与管理、教学与实绩、教科研与实践、继续教育与专业成长等方面, 将每一个教师与他的同伴进行比较, 并作一个适当的定位。通过这一评价过程, 引导教师把自己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 进行自我纵向评价, 明确自已的努力方向。

他人评价, 促进教师自我评价更加客观。他人评价能更客观、更真实、更公正地评价每一位教师, 并能使教师就一学期或一学年来的工作从内心深处去反思、去认识, 使自我评价更加客观。

定量评价, 引导教师将定性评价具体化。对教育工作中一些无法或很难定量分析的内容, 如:对教师的师德、情感态度价值观、专业发展的意识与动力等, 学校往往通过常态的校本研修活动进行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采用打等次的方法或采用评语或对话描述的方式。关于定量评价, 我校将量化考核分值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分 (80分) , 另一部分是发展分 (20分) , 采用在80分的基础上加分或减分的办法, 体现发展性。如果基本履行岗位责任书明确的职责, 可以得到一个基本分, 在此基础上, 某项工作完成的比较突出就给予加分, 完成工作的质态差或有责任事故就减分。这样的定量评价能使教师在自我定性评价时, 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 能更加科学、准确的判断, 达到引导教师将定性评价具体化的目的。

终结性目标, 促进教师全程自我评价。为了将“三维一体”评价贯穿于教学工作始终, 发挥其激励性和导向功能, 促进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本职工作, 学校制订并完善了一系列保障制度, 如:《关于教学质量综合评估标准的实施意见》《关于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细则》《关于三类课程及课程实施的评估办法 (试行) 》《校本培训的管理方案》《绩效考核方案》《学校精致管理80条》等。依据这些规章制度, 制订了学生、家长、教师的评价指标, 学校将这些指标体系告知每位教师, 既明确了教学常规性工作, 又突出了重点及特色工作, 达到了终结性目标促进教师全程自我评价的目的, 使终结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得到有机整合。

(二) 学生评价教师, 促进专业能力发展落地生根

学生评价教师主要采用网上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特征) 、学生座谈 (了解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师生关系) 两种方式。

问卷案例 (针对骨干教师或专家型教师) 下列教学行为发生在该学科教师课堂上的是 (可多选也可不选) :

A.教学过程能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调控;

B.课堂教学应对灵活、过程流畅、与学生互动和谐;

C.能关注学生的现场反映, 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实际进行教学;

D.能课前诊断学生的学习难点、易错点, 有针对性的教学;

E.讲解难点时, 能分层递进, 逐步深入;

F.能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适度的课堂提问和及时评价;

G.课堂教学过程中, 允许学生发表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给学生较多反馈交流的机会;

H.能尊重或遵循学生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探究性教学;

I.能迅速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J.能重视少数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

K.能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L.能主动向学生了解学习的困难与教学的不足。

问卷设计理念是, 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对教师的评价, 问卷内容既是要了解的事项, 又是学校期待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问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产生自我评价的过程, 让“以生为本”的专业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三) 家长评价教师, 促进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优化

家长评价的主要形式有:家长会征询意见、家校联系簿反馈等。家长评价任课教师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度 (有无提问、有无课堂展演机会、是否有过作业面批、有无个别答疑、是否有习惯矫正的引领) 和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亲和度 (是否尊重学生、是否以学生为本、是否以激励为主、有无个别交流、有无座谈交流、严爱是否有度、是否奖罚分明、是否公平民主) 。家长评价班主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与学生沟通情况 (有无基于学习发展的交流、是否给予主持集体活动的机会、是否有习惯矫正的引领、是否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引领) 和与家长沟通情况 (有无完善家校合作的电话沟通、有无基于学生发展的家访沟通、有无促进学生发展的约请交流、是否为有效监护提供策略和方法) 。以上问卷既是评价, 又是对家长、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性引领, 以增进家长对教师的了解、监督和互信, 具有促进作用。

(四) 校本研修搭建互评平台, 促进教师不断自省和发展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 我校每年对校本研修进行整体设计, 多年来, 将教师评价融入到校本研修活动过程中, 为教师开辟了多元化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1.自省教育理念, 促进教师在认知过程中抓住着力点

为了以评价促自省, 学校请专家谈新课程结构与理念、校本课程开发等, 揭示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理念上为教师自主发展创生的着力点, 引导教师链接自已的最近发展区, 抓住发展的着力点, 如:在角色转变方面, 着力于使自己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方式转变方面, 着力于开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在教师发展取向方面, 着力于使自已发展成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

2.自省自主规划, 促进教师在自主规划中开发空白点

学校每学期都提出一个主题, 指向教师群体“最近发展区”, 通过通报国家、省、市、校四级培训课程计划, 承办各级各类“跟岗培训”等研修活动, 让教师具有自主选择研修课程、自省自己的素质结构的机会, 不断审视目标发展水平, 进而引导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作出自主规划, 开发自已的空白点。

3.对话引发自省, 促进教师在教育对话中寻找突破点

开展多元教育对话, 让教师具有外显 (表达、传递、叙述、阐释) 教育信息的平台, 同时具有倾听、理解、思考、回应的机会, 在内心构建自主发展心境、寻找发展突破点的过程。

案例1以研制开发导学案为平台, 开展多元教育对话促进教师自评和发展。

将导学案研发过程作为教师发展的长期抓手, 是我校教师发展的一个特色。2009年以来, 基于“导、学、展、评、练”开发导学案, 开展了各类教育对话:请专家谈“导学案”的研究, 与专家对话, 获得理论引领;外出调研“导学案”进行区域性对话, 获得成功经验;通过校际听课交流开展校际对话, 学习校本化策略;通过同课异构、听课评课与同伴对话, 让教师在互赏共享中自省, 在切磋中自省;研究课堂预设与生成和学生对话, 让教师在倾听学生需求中自省, 在体验发现、创生智慧的过程中自省, 在引领学生发展需求中自省, 在放大教育资源感受与学生共成长的体验中自省;研究课堂教学改进与自己对话, 以一种学习的姿态追求专业的高度与深度的要求进行自省;与文本对话, 研修课本、互评互查“用导学案教”的二次备课情况, 引导教师按“用教材教”的要求进行自省。

案例2暑期校本研修。

第一环节, 教师自主学习。放暑假前, 告知全校教职工, 35岁以下青年教师开展“我的教学改进课堂教学展示课的评价”活动, 骨干教师进行“我的教学研究展示课的评价”活动, 校长进行“我的教学主张的的评价”。这个环节是为了促进教师自主学习。

第二环节, 同伴互助。按教研组, 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说上课, 大家评课, 进行教师间的互评。

第三环节, 专家引领。在交流互助的基础上, 各组推荐1~2名老师到全校展示, 安排专家点评, 全校教师进行满意度测评。通过专家及时评价使研修活动更有高度、方向更加明确, 还可以使理论与实践融合度更高, 教师自省更深刻。

4.课题引领自省, 促进教师基于课堂聚焦升华点

课题引领教师进行深度自省, 是我校的一条教师评价途径。例如:我们要求老师依据教情、学情, 捕捉教学的问题点、剖析问题的症结点、透视经验的发展点、寻找实践与理论的衔接点, 聚焦成一个升华点, 形成自己的微型课题, 以此自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和专业成长。

五、结束语

几年的实践, 形成了“评价—反馈 (外部驱动) —自省 (内部驱动) —发展—再评价”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 增强了学校管理的向心力, 形成了自发、自觉、自主评价的校园文化, 这种文化改变了教师的生活、学习、教学方式, 形成了教师的自我提高、自我超越的人文氛围和心理氛围, 这种文化的力量使改革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价值认同和实践探索;不断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成为师生的行为准则, 提升了教师教育评价能力与理论素养, 有效促进了优秀教师群体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郑家裕.教师专业化需要重视教师的“最近发展区”[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 , 2008, (11) .

“三维一体”教学模式 第9篇

一、“三位一体”评价的模式

“三位一体”评价是指学校内部的学习行为、教学行为、管理行为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评价活动,是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三维协同”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活动。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我校以新课程标准、《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为基础,融合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编制了《学习过程评价手册》,构建了“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网络平台、发展性教师评价信息反馈控制系统和学校管理信息反馈系统,将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要求、教师的教育行为要求、学校的管理行为要求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三位一体”评价体系。

1. “三位一体”评价的理念

“过程”与“发展”是“三位一体”评价的价值取向。从内容来看,“三位一体”评价是对管理、教学与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从观念上看,“三位一体”评价主张评价过程与管理、教与学过程的交叉与融合,以及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和整合,认为学会评价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而评价能力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只具备评价的知识还不足以形成评价能力,只有通过评价实践才能真正学会评价;认为应用评价是教师必备的施教行为和技能,也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另外,还认为“三位一体”评价是学校管理与发展的有力支点。从功能来看,“三位一体”评价的功能包括对学校管理水平、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做出判断,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三维协同”发展。从发展的高度来看,“三位一体”评价是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

2. “三位一体”评价的内容

(1)关于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

“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网络平台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我校根据《江苏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将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确定为A级指标,并将每个A级指标分解成若干项“过程性指标”作为B级指标。

对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评价,根据校情我们确定每个学生综合素质起评分为80分,再根据学生的发展状态制定相应的加减分细则。对于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的评价,我们以各学科教学为载体,将反映高中各学科素养的主要评价内容分为学习常规评价、课堂学习评价、融合式测验评价、探究性学习评价、突出表现评价五个方面。学习常规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出勤、作业、记笔记等基本表现做出的;课堂学习评价不仅关注学生“三基”的发展,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发展;融合式测验评价是指与课堂学习过程一致的随堂练习和阶段性测验等;探究性学习评价主要是关注基本的研究性学习项目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报告、交流讨论、合作意识以及研究性学习态度等方面;突出表现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学科竞赛、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优秀表现。关于学分认定,我校会通过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网络平台,对过程性成绩、模块考试成绩、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及时记录,并通过预设,对以上各类成绩进行分数换算、折算、合成和综合分析,进而根据成绩生成发展性学分。

(2)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道德、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三个部分。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主要包括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八个方面;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主要包括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科研和校本教研能力、合作交流和反思能力、个人发展规划五个方面;关于课堂教学能力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主要包括制定教学目标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效果、评价与建议五个方面。

(3)关于学校管理行为的评价

学校管理实行民主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并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其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八个方面,即学校领导的常规管理,教职工的常规管理,德育工作的常规管理,教学工作的常规管理,体育、艺术、卫生工作的常规管理,校园常规管理,后勤工作的常规管理,学校安全的常规管理。

二、“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运作

1. 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

我校学生学习行为的过程性评价的实施分三条主线,即以学生成长档案为基础的学生自主评价主线;以教师课堂教学中过程性记录为基础的教师评价主线;以学生模块考试、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为基础的评价主线。在此基础上,由综合素质五人评价小组(两名学生三名教师,由班主任任组长)进行评价,最终通过网络操作平台,并按照《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表》进行合成。具体运作流程如图1所示。

2. 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

我校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建立了自我调控与同行评价相结合的机制。这一机制以自我激励为基础,实施内在激励,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通过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形成反馈与矫正的系统,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不断进行诊断、调整,以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得以发展并不断完善,形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螺旋式上升模式。如下所示,为了实现对教师评价管理的有效调控,我们利用网络建立了发展性教师评价信息反馈控制系统如图2所示。

3. 学校管理行为的评价

从以上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流程和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流程可以发现,学校管理行为的评价已融入以上两个流程中。其中,学校管理行为的评价者既可以是上级领导、教师和学生,也可以是社区人员和家长。而发展性评价制度的确立,则保障了评价工作着眼于“形成性评价”,即形成自我发展的监控体系,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陷入评定等级的窠臼。

三、“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价值取向

我校教育评价实践证明,“三位一体”评价有力地推动并优化了学校的课程改革,形成了学校、教师、学生“三维协同”发展的生动局面。

1.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在“三位一体”评价的导引下,学生学习出现了基于合作、问题、实践、探究、个性及对话的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局面。其中,学生的合作、探究、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个性得到了发展和张扬;反思习惯得到了强化;自主管理意识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位一体”评价增强了教师的四种意识,即职业化意识,自我反思、终身学习意识,教育科研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另外,“三位一体”评价还有力推动了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课堂中出现了基于合作、问题、探究、对话、实践的多元化教学形式。此外,符合我校生源状况的校本化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品位,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了我校的校本教研品位,而且使得基于课堂的常态化校本教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3.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三位一体”评价促进了教育管理的改革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我校通过校本研修活动,使教科研落到了实处。经过长期的师生互动对话,学校积累了丰厚的校本课程资源,并通过校本评价机制明确了对学生的学分管理,学分认定的基本内容以及学分认定的实施程序。过程性评价使学分认定成为校本化、常态化、具体化的评价过程,充分凸显了学分认定的过程性、人文性、开放性、选择性和规范性。其中,综合素质评价切实关注了学生的成长过程和价值取向,将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与评定过程,学业进步与评定方法,增强体质与评价结果等相融共生,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种校本评价促进了教师的自主发展和多元化思考,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变成了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学习过程评价指标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包括预习、平时作业、单元测试、课堂参与、能力测试、课堂表现、课后提问和课后反思等。过程性评价与多样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创生了师生互动的有效课堂,形成了师生共同成长的良好环境。

“三位一体”评价促进了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为了实施新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我们制订并完善了一系列保障制度,其中与过程性评价密切相关的有:《关于教学质量综合评估标准的实施意见》、《关于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实施细则》、《关于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实施细则》、《教育科研工作条例》、《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校本教研的管理办法》等。为了进一步落实新课程的教育质量观,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研制了“学校精致管理80条”,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了内容依据、方法指导和制度保障。

(作者系扬州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

构建三维一体的网络信息安全机制 第10篇

今年10月份“网络空间国际会议”在匈牙利闭幕,“网络空间”继伦敦会议后,再一次作为全球焦点被世界多国研究讨论,会议最终呼吁各国在构建安全的网络空间方面进行合作。由此可见网络空间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多个国家普遍存在且需全球协作的共性问题。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世界联系成为一体,经过30多年的发展,网络技术在促进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思想传播等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逐渐的渗透到人类生存的各个环节中,各国政府也高度依赖由网络联结的政务、电力、交通、能源、通信、航空、金融、传媒、军事等“关键基础设施”,实施经济治理和社会管理,网络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战略支点。但与此协同的安全问题却没有跟上网络发展的步伐,在日益普及的网络应用空间中,安全问题已成为21世纪世界面临的严重挑战。

我国互联网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十分惊人。据2012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达到5.38亿,其中低学历人群增长较为明显;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其中农村人口占到51.8%;IPv6地址数达12499块/32,跃居全球第三。同时,根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的数据,2011年境外有近4.7万个IP地址作为木马或僵尸网络控制服务器,控制我国境内近890万台主机,近3000个政府网站被篡改。日益庞大的网络空间和终端用户的低安全性造成我国网络空间的安全问题更显突出。

2 技术、管理、法规安全机制主要内容

网络与信息安全机制的研究从网络产生时就一直没有间断过, 它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当前网络与信息的安全机制主要有:加密机制、安全认证机制、访问控制机制、完整性机制、不可否认机制、公证机制和路由控制机制等。结合安全机制产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服务也基本涵盖了应用领域的各个方面[1]。但是这些防范技术总是很难和安全管理有效的结合, 或者说是用技术实现管理的执行力不强。究其原因, 我觉得是在技术和管理之间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约束框架, 为此我们在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模式中, 独立出一个法规标准, 提出了技术、管理、法规三维一体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 以技术为基础, 用法规作保障, 实现网络空间的自主管理。如图一所示:

(1) 技术机制:网络与信息安全机制采取在国家网络空间尽远端保护,中间处保障,核心端强调可生存性的三级安全防护措施。1) 尽远端保护采取常规的安全措施,划分明确的网络空间边界,利用加密、认证、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在网络空间边界上阻止非法入侵,达到信息安全的目的。在尽远端保护中要着力解决两个难题:一是网络空间边界不像陆、海、空、天等实体一样,有清晰明确的边界线,这就需要安全防护措施能够根据自主识别动态变化的敌我双方边界,合理有效的实施安全防护;二是网络和信息领域的攻击手段和技术发展很快,各种保护措施需保证跟的上敌对方的发展速度,及时地调整安全防护机制。2) 中间处安全保障采取以入侵检测技术为核心,以恢复技术为后盾的入侵检测恢复机制。该机制融合保护、检测、响应、恢复四大技术,通过对网络流量或主机运行状态的检测来发现对网络空间攻击及破坏行为,实现对网络信息空间状态的动态检测,并对各种恶意的入侵行为做出响应。在实施入侵检测机制时,要能够快速有效的分辨出攻击行为,以便后续响应措施的实施,另外还要能够及时的恢复网络和信息到攻击前的正常状态。3) 核心端生存性技术是指在国家网络空间核心处受到攻击或意外事故发生时,在限定时间内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这里主要关注的是“容忍”技术,即入侵或故障发生时,网络空间仍可以正常工作,在后续的时间内逐渐的排除故障,确保核心端数据的完整性、机密性和可用性[2][3]。容忍概念的提出到现在经历了从容忍错误到容忍入侵的过渡,但是目前应用还很少,特别是国内,理论研究多而实际项目少,在下一步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中,应加大发展力度。4) 安全防护设备信息融合机制。当前存在有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等各自独立的安全防护设备,彼此间信息不能共享。而在现实中,各个安全防护设备的信息可以互相利用,甚至有时候还可以成为对方的核心数据。因此,要建立防护设备信息融合机制,将攻击信息有效整合起来, 实现信息的充分利用。

(2) 管理机制:网络信息安全常说的一句话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确是这样,再完美的防范技术,如果没有很好的执行和落实,到最后也发挥不了作用。这里我们提出的管理机制,不仅有网络空间维护人员的管理,还有对众多网络空间使用人员的管理。1) 末端宣传教育机制。加大网络空间安全意识的宣传力度,普及安全使用网络的基础知识,在一些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适当的开展网络信息安全的培训,提升我国众多网民安全防护意识和安全使用网络的能力。网络空间安全意识作为一种机制,要形成常态化,并通过法规制度,提升各级单位的重视程度。现在的信息技术是先进的,但也需要会使用先进技术的网民,这样才能在末端接入处提高网络空间的安全,从根本上解决隐患。2) 中段管理人员的归口负责,把零散的“点”的管理转向系统性、有序的“面”的管理。早在1997年我国就成立了信息技术和安全技术委员会,各级各类的安全部门也相应成立,但这些安全管理人员信息分散,彼此间没有统一协调的部署和指挥,在面临突发情况时很难有效整合。因此,对管理人员要建立系统组织机构,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建立健全网络应急处理的协调机制。3) 国家安全一票否决制。在网络空间, 处理一些具有安全隐患问题时,采取一票否决制, 即只要有危害国家信息安全的潜在风险因素,就直接否决。其主要针对于应用国外的网络设备或软硬件商品。如同美国在通信设备中拒绝使用华为和中兴设备;禁止华为收购美国3Com的理由是一样。在技术含量高的网络空间产业的竞争,一般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抑制效果有限,且还要受到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制约。相比之下,合理的使用一票否决制,可有效将存在潜在威胁的企业或商品挡在国门之外。

(3) 法规机制:安全技术领域需要有各类标准,安全管理需要有行为规范,维护网络空间主权需要有法律,处理安全事故责任需要有依据,在网络信息空间新领域里要重视标准和法规制度的建设,及时更新修改,有效保障管理措施。1) 尽快制定发布我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将网络空间安全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进行通盘考虑和研究。在国家战略背景下,逐步建立各类安全技术的评判标准和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构建标准,指导网络空间安全建设。要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先进发达国家,吸取经验教训,指导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5]。2) 结合当前的网络安全技术建立各级各类人员的行为规范,大力加快信息安全相关法规建设,通过法律法规来明确各自的义务、权益、责任和处事流程,并制定相关的处罚措施,让管理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网络冲突行为准则,在国际网络空间事务中发挥话语权的作用,为捍卫我国在网络空间的主权提供有力依据。3) 紧跟时代,注重技术标准的建设。使国家网络空间相关人员能够参与到国际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建设中去,通过对其他先进国家的学习,加快自身技术研究的发展,在国际网络空间标准制定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指导本国网络安全的基础建设。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的范畴内,技术是基础、法规是依据,管理是重心。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空间的安全防范技术也需不断革新,这里提出的可生存性就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而法规制度虽然是网络行为的评判标准,但它自身建设也必须根据安全防范的新技术时时更新、积极建设,才能为管理提供有效依据;管理要以法规为依据,通过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来维护网络信息的安全,特别是全国性组织机构的建立,有效整合资源,总体发挥合力。

参考文献

[1]彭新光, 吴兴兴.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科学出版社, 2005

[2]赖积保, 王慧强, 王健等.系统可生存性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 2007, 34 (3) :237-239, 275.

[3]张鸿志, 张玉清, 李学干等.网络可生存性研究进展[J].计算机工程, 2005, 31 (20) :3-5.

[4]Major Russell J.Smith.Developing an Air Campaign Strategy.http://www.airpower.maxwell.af.mil, 1986.

上一篇:井位测量下一篇:饭店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