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范文

2024-06-17

审计学范文(精选10篇)

审计学 第1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 无论在理论方面, 还是在实践方面, 审计学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审计学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但难以改变的是, 审计学理论抽象, 方法上难以在学校内让学生实际操作, 所以, 一直以来, 学生普遍反映审计难学, 教师也认为审计难教。很多从事审计教学和科研的人员从来没有停止对审计学教学规律的研究, 特别是对审计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索。案例教学法的兴起, 改变了审计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局面, 让学生能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也有利于对审计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在审计教学中可操作性很强, 效果也比较突出。所以, 对于审计学教学规律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案例教学法, 人们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必要性、目标和原则, 提出了案例的分类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分析了审计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此外, 还有些审计学教育工作者仿照会计学模拟实验教学, 研究审计学模拟实验教学, 他们仔细分析了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面临的困境, 寻找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出路, 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设想。但由于审计模拟实验要求的实验资料设计难度大、实施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不多。然而, 光靠这两种方法, 仍然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审计高级人才的需求, 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本文希望总结笔者多年的审计教学经验,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 系统分析审计学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 针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审计人才的教学目标, 寻求审计教学模式的全面创新, 以给审计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新方法, 为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尽点绵薄之力。

二、审计学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

(一) 审计学的知识结构

审计学是高等教育会计类专业的主修课程之一, 及教学模式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有其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方法体系。从理论视角看, 审计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经历了若干发展时期:审计对象从会计账簿转向财务报表;审计内容从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公允性向效率性和合规性拓展;审计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向审核鉴证;审计性质从批判性转向防护性及促进性;审计方法技术用抽样审计代替详细审计, 并强调对风险的评估、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与评价, 审计手段趋于计算机化。当今网络经济的发展, 将进一步推进审计理论的发展及审计观念的更新, 也将为审计理论研究开辟更加广博的空间。从应用视角看, 审计学吸收了科学方法的精髓, 其专业性及应用性强, 且与会计、法律、统计等相关知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需要理论指导, 同时更需要实践及丰富经验的积累。根据审计学科特点及新世纪人才培养要求, 必须深入探索其教学规律, 以便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安排上, 适应全方位、多角度、灵活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审计课程在会计学科体系中, 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 体现在:课程内容条块分割, 逻辑性不强, 这明显区别于与报表或帐户为线索的会计课程, 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系统把握;审计课程各种概念太多, 有时概念之间又相互交叉渗透, 使得教学内容在顺序上难以准确把握, 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中难以一次性全部理解, 另一方面前后重复又使得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审计工作的职业判断环境依赖性太强, 使得审计教学中从理论上似乎难以给出明确的、可操作的指导, 学生在学习完之后只能得到方向性的认识, 不象会计课程中掌握了一些可操作的技能;实际上审计课程有着严谨的逻辑和贯穿一致的理念, 有时甚至需要对专业用语“字斟句酌”和深刻体会。在学习过程中稍有不慎, 就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和逻辑上的错误。这些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审计很抽象、深奥, 不易理解, 而从事审计教学的老师也感到难以将审计讲得生动活泼, 深入浅出, 他们认为审计教学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苦差。

(二) 审计学教学规律

针对审计学课程的特点, 研究审计学教学规律, 应从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进行。审计学的理论性强, 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和演变, 体现出逻辑性强、变化快、与时俱进等特征, 并与许多相关学科理论相渗透。理论教学必须把握其系统性, 力求深入、严谨、扎实, 重视开阔学生视野, 介绍最新研究成果, 引导其积极参与审计理论及其与相关学科关系的研究, 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及创新思维上下功夫, 同时理论教学必须联系实际。审计学还是一门技术性强的应用学科, 具有突出的技术性、灵活性和综合性特征, 社会对审计人员比一般的财会人员在专业素质上具有更高的要求, 集中体现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对审计职业判断的依赖性强, 而职业判断的准确性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实践经验。正因为如此, 各国在《审计准则》中明确强调对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学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 并且非常注重适当的专业训练。如美国的《独立审计准则——一般准则第1条》明文规定:审计应有一为或多为经过充分技术培训, 并精通业务的审计人员执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 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 并对执业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另外,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规定, 项目整体应当具备下列方面的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通过适当的培训和参与审计业务, 获得执行类似性质和复杂程度审计业务的知识和实务经验;掌握法律法规、执业道德规范和审计准则的规定;具有相关技术知识, 包括信息技术知识;熟悉客户所处的行业;具有职业判断能力;掌握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这些规定体现了社会对审计人员在人品、学识和技术经验方面的要求, 这种职业的特点使得审计比其他学科应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高校作为人才“加工厂”理应考虑社会实践的需要, 在学生的培养中加强技能与实践环节, 缩短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实践教学应以审计理论为基础, 将审计理论融于实践教学之中。

(三) 审计学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课堂讲授, 学生被动听讲, 以教材为中心, 重理论、轻实践, 费时费力, 课堂输出信息量少。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 学生安静地坐在教室, 教师依照教材传授知识, 学生拿着密密麻麻的笔记应付考试。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学生不愿听, 课堂气氛沉闷, 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培养学生创造才能、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开拓精神, 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导致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 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需要。可见, 改革传统审计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为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扎实掌握和灵活运用已知, 而且要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和探索未知。在审计学教学中, 改革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提高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主体, 即课堂教学由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 不搞教师独断专行, 一锤定音, 让学生处于教学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二是转变思维方式, 即由过去的“聚合思维”转向“发散思维”, 形成大视野、大容量,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引导学生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三是转变讲授方式, 即由单纯的理论叙述转向将理论融入具体审计事例的方式讲授,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教学研究及实践成果表明, 扎实的理论加上实践及研究的训练等于创造。审计学教学模式创新, 就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审计人才, 以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审计学教学模式创新

(一) 重视案例教学

所谓审计案例教学, 就是指在审计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案例为内容, 通过教师设置案例, 学生分析、讨论案例, 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的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审计案例教学形式一般包括如下几种:第一种是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以审计理论讲述为主, 结合审计理论讲解并分析案例;第二种是仍以审计理论讲述为主, 结合审计理论讲解并分析案例, 但大量引入审计案例的课堂讨论, 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第三种是以审计案例讲授为主, 将审计理论融入审计案例之中, 通过审计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 总结归纳审计理论;第四种是在审计理论课之后单独开设审计案例课程, 大量引入案例讨论, 侧重解决审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可见, 案例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审计实践, 应始终贯穿审计理论的讲授, 理论教学也并不是单纯讲理论, 可以穿插有审计案例。审计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如何, 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本与教材配套的好的案例书, 学生人手一本教材, 一本案例书。案例需要选择得好, 教学效果才会好。一般来讲, 审计案例选择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选择那些既符合审计教学目标, 又适合学生而教师也比较欣赏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另外, 还可以开发与教材配套的审计案例录像带, 如中国典型的舞弊案例的录像带, 学生看完录像后, 讨论案例。这样, 案例教学更加栩栩如生, 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制定方案并让同学比赛。或者让学生在真实的审计事件中充当角色, 进行仿真实践操作, 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使学生提高从审计理论到审计实践的转化能力。教师应在案例分析及要求中提出有一定深度、且具有研究性质的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拓展思路, 开阔视野, 培养其研究能力。学生为完成一节课的讨论, 最少要在课外预习或准备一小时, 甚至需要在课外阅读多达百页的相关材料。这样, 学生才能认真研究案例, 归纳自己的观点, 参与辩论。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在与同学的辩论中, 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 高度的参与性是审计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才能确保教学的成功。目前, 我国公开出版的审计案例教材多数为审计过程及结果的叙述, 考虑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不够, 案例构成缺乏系统性、相关性、思考性和引导性。有些案例取材于国外, 脱离中国的审计环境, 不能满足审计案例教学的需要。加之教师参与审计实践的意识不强、机会不多, 案例教学经验不足等, 使得审计案例教学的推广受到限制。所以, 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实践经验富足的审计人员一起编写与教材配套的案例书成为提高审计教学质量、培养高级审计人才的当务之急。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完善, 案例书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和更新。

(二) 理论与实际结合

我国大学教审计学的教师很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实践工作经验, 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重理论轻实务, 学生学习了审计之后, 只能得到方向性的认识, 不象会计课程中掌握了一些可操作的技能, 更不要说具有审计人员所必须拥有的灵活处理所碰到的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得改革这种把审计当作一门理论课来讲授的情况, 学校应注重审计教师的后续教育, 及时更新其知识结构。同时, 应该加强多方联系, 与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国家审计机关建立联系, 成立教师实践基地, 组织审计教师定期参加审计实践, 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这样, 教师在审计实践中, 既熟悉了业务, 又积累了典型案例, 在讲课中会更加生动, 才能改变传统的审计课枯燥抽象的局面, 让学生易于理解, 培养学习的浓厚兴趣。也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建立学生实践基地, 让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审计的理论教学就不会感觉是空洞的说教, 对于案例教学也更容易进入角色, 并且积极地投入到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去, 加强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同时, 让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国家审计机关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 结合课程内容及教学进度, 请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注册会计师、政府审计员、银行内部审计师等来教学, 如请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谈新颁布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及公司治理情况, 请审计厅的人员讲授审计的最新动向, 请知名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讲授内部审计的技巧, 这样, 既有利于学科的发展, 又培养了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 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一方面要求国内大学的网络系统建设要完善, 另一方面要倡导更多的教师采用电子化教学手段教学, 如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课, 广泛开展交互探讨教学方式, 在计算机教室中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各自的计算机对教学内容开展讨论等, 在学校网页上开设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网上问题大讨论。对部分选修课程如《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政府审计》等还可以利用假期采用远程教育, 教师在家上课, 学生通过学校的网络在家听课。大大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教师将教学大纲及教案、作业、网上小侧验等课程资料录人学校的教学资源库, 在学校网页上公布。注册的学生用相关的用户名和密码可以上网查阅。学生在上课之前就能非常清楚地知道下一堂课老师要讲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任务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钻研的精神。创建多功能的现代化审计模拟实验室, 为学生提供模拟实验的基地。这需要创建一个完整、全面仿真的审计模拟对象, 编写一套适用的审计模拟实验教材。它必须具有整套的财务背景资料和一到两年的手工财务数据和电子数据, 同时还要提供一套适用的审计工作底稿和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的各种相关资料, 如模拟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和上一年度的审计报告以及存在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营造真实、严密的审计环境, 以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模拟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活动, 领略审计工作的严谨性。模拟实验室应制定管理条例及工作纪律以及审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它不仅可供学生进行电算化审计模拟实习和手工审计模拟实习, 还应采用多媒体技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特点, 将其揉合在实验中, 使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从图形、声音等多个层次感受所学内容, 增强系统辅助教学的效果。

(四) 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学考试成绩的确定虽然考虑了平时的作业和出勤情况, 但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来决定一个学生的总成绩。大部分课程期末成绩的比例占总成绩的70%以上。这样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 到期末考试之前才突击复习, 只是为了考试, 知识掌握不牢固。建议增加期中考试和平时测验,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比较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另外, 传统的审计学考试方式, 以闭卷考试为主, 而且以标准答案来评分。这种方式的缺点是会造成学生死记硬背, 不利于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建议除了考试的形式以外, 还可以采用论文、演讲、案例研究、模拟操作或组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写论文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 然后总结归纳, 进一步整理, 把自己的想法结合资料写成论文, 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锻炼阅读和写作能力, 巩固所学知识;学生上台演讲有利于培养自信和口才;模拟操作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 模拟编写审计计划、审计报告, 模拟内部控制调查问卷的设计、模拟会计报表审计等。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这些方法在上课时可以使用, 在考试时也可以单独或组合起来使用, 能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 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管理

在国内大学里, 关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方面, 一般向其他大学咨询, 但象会计、审计这样实务性强的课程, 除了向其他大学了解之外, 还需要邀请政府部门、企业和学生参加讨论。本科生、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了解他们自己的学习状况、思想状况, 往往能对课程的建设、学院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毕业学生既了解学校课程教学、专业设置的特点, 同时又清楚社会的需求, 能针对学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所以, 应该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 如让学生参加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会议并积极发言, 成立学生咨询委员会等传递信息。

(六) 及时更新教材补充新信息

教材作为承载教学内容的一种载体, 对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教材融合了教师经验的积累和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 能激发起学生步入学术殿堂的兴趣。但我国大学使用的审计学教科书, 主要借鉴了西方系统导向审计学的内容体系, 对近几年国际国内审计理论与实务日新月异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建设性的研究内容涉及不多。如风险导向审计已成为当代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核心内容, 无论是审计理念还是审计方法都有了根本的变化, 但近年来出版的审计学教科书很多只是在原来的版本上对部分章节的部分内容进行改动, 而没有全面系统地体现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和方法。另外, 教科书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内容也不多, 诸如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审计等新事物都没有进入教科书。这不能适应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和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内容的需求。因此, 必须要及时地更新审计学教材, 应该平均每两年就要换一次版本, 及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案例带入课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 将重点论文和一些著作中的重点章节剪辑通过学校网页发给学生, 让学生阅读、讨论, 确保学生能够跟上学术的新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 高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多元化的需要, 不断改革教学模式,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审计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的行业, 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 高校在审计学教学过程中, 更应适应这种变化趋势, 在教学模式上不断推陈出新。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审计学教学规律, 提出了创新审计学教学模式的方法。

关键词:审计学,教学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淅勤:《审计案例教学有关问题探讨》, 《财会通讯 (学术) 》2005年第1期。

[2]姜野、李兆华:《国际大环境下审计教学创新方式探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1期。

[3]赵正强:《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3年第10期。

[4]汪燕芳:《应用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审计学 第2篇

关键词:审计;互动式教学;教学模式

【分类号】F239.0-4;G642

长久以来,审计学作为大学本科的一门专业课程,一直被界定为“会计专业知识的补充”。开设此课程的目的也只是让使学生了解有关审计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及相关机构对审计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审计课程这种不被重视的局面很快被打破。伴随注册会计师考试热潮的出现,也给本科审计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原有的审计教学使得学生的审计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就业视野的拓展,难以进军审计领域。因此,必须对现有的审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既具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也为审计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契机,审计课程教学改革不但势在必行,而且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针对许多学校在审计教学目标不能紧密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范围偏重注册会计师审计、教学方式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形式过于单一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加以改进:

一、明确定位教学目标。作为会计及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审计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应从原有的理论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化。应注重对学生决策能力、应变能力、逻辑批判能力的培养;将其教学目标由专业知识的补充转向培养审计职业胜任能力。从而使教学目标在满足社会对审计人才需要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俗话说:“不破不立”。对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就是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在对我国审计行业及国家政策的发展现状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重新设定教学主线,将理论知识的“主线”埋于生动、多样的教学内容当中去。

三、改进现有教学模式。颠覆原有的审计教学“先理论,后实务”,“重理论,轻实务”,“多理论,少实务”的做法,采用引导案例的方式将理论在案例中进行体现,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此外,可以尝试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引导学习为前提、网络教学资源为基础的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教师总结”的互动教学模式。

具体做法可以有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教师可以在所在任课班级开设公共邮箱。教师在上课前先将课程教案、自学指导书、参考书、课件、案例及思考题等教学资源放于平台上与学生共享;

然后,在此基礎上,鼓励学生利用教学资源预习、自学,并对存在的疑点和难点进行记录;

随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施以理论点讲、并就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疑难讨论,并选出学生进行解答;

最后,教师可以基于学生普遍存在的理解错误和重、难点知识进行集中讲授及总结评价。布置课下练习,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除了上述方法,教师也可以结合相关章节拟定选题,学生课外泛读,并不定期选择学生进行择优试讲,这样不仅可以间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和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四、改革教学考核方式。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审计学课程的考核重点不仅应包括学生对审计的基本理论、现行法规的理解,也应包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对案例及实务的分析能力。通过考核模式的改革,应引导学生转变对学习观念、态度和方法的传统和呆板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五、改革审计学教学考核方式。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起“指挥棒”作用。审计学课程的考核重点应包括学生对审计的基本理论、现行法规的理解和案例分析与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考查。

通过考核模式改革,引导学生学习观念、态度和方法的转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因此,考核方式应由原来的“只看结果,不重视过程”的方式转变为对学习过程的考核。教师可以设置灵活多样的考核环节,设置合理人性化的分数结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掌握知识。

审计学教学改革不应是对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而应是对以往审计教学模式基础上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其目的是改变传统本科审计学教学中的“教师教,学生记”的模式,针对新审计准则和我国“十二五”发展纲要对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现实需求所做的初步探索。审计教学改革应避免强求创新、 盲目跟风创新,而应在适当传承并灵活运用一些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做到既保留住传统的优势,又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获得一些实质性的突破。

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第3篇

关键词:审计学,教学模式,选择

审计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着、专业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作为其实践的审计工作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审计工作的改革不断深入, 专业性和技术性日趋复杂, 市场对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审计教育必须相应地不断进行改革。在此背景下, 研究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就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讨。

一、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通常包括5个因素:

其一, 理论依据。教学模式是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 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

其二, 教学目标。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模式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 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的作用, 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 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其三, 操作程序。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 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

其四, 实现条件。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因素条件, 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

其五, 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 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 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教学模式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1.指向性 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 并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模式的特点和性能, 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2.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 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 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 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

3.完整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 有着一套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行要求, 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

4.稳定性 教学模式是大量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带有的普遍性规律。一般情况下, 教学模式并不涉及具体的学科内容, 所提供的程序对教学起着普遍的参考作用,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过, 这种稳定是相对的, 因为教学模式是根据一定的理论或教学思想提出的, 而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又是一定社会的产物, 教学模式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相联系, 受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制约。

5.灵活性 教学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 要进行细微的方法上的调整, 以体现对学科特点的主动适应。

二、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

审计学是研究审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在总结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 并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至今已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审计学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而且还具有实践性和技术性。其理论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学探讨和研究了审计活动规律及其应用, 对审计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其实践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学可以应用于审计实践之中, 指导审计工作, 并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其技术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学吸纳了各种科学成果, 为审计活动提供了各种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

审计学课程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线, 着重介绍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鉴证, 同时还介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相关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业务循环审计的要点;能够运用审计学、会计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 分析和解决问题, 尤其是能够收集、鉴定审计证据, 编写审计工作底稿, 提出审计报告;具备从事审计工作 (含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 的业务技能。

根据审计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 该课程可选择的教学模式有:

(一) 传递-接受式

传递-接受式模式以传授审计学系统知识、培养审计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审计知识方面的作用, 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原理设计, 强调控制学习者的行为达到预定的目标, 认为只要通过联系-反馈-强化, 这样反复的循环过程就可以塑造有效的行为目标。

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复习旧课是为了强化记忆、加深理解、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激发学习动机是根据新课的内容, 设置一定情境和引入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新课是教学的核心, 在这个过程中要以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为主, 学生一般要遵守纪律, 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 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巩固练习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新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和练习解决问题的过程。检查评价是通过课堂和家庭作业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间隔性复习是为了强化记忆和加深理解。

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对审计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整理, 力求使得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 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该模式从人本主义出发,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它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试错的价值,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自学—讨论—启发—总结—练习巩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布置一些有关新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自学, 在自学之后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 发现他们所遇到的困难, 然后由教师根据这些情况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启发, 总结出规律, 再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

采纳该模式, 最好选择难度适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学, 如典型审计案例分析, 另外, 教师要有很高的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 授课时避免只是注重讲解而是要多启发。

(三) 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

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要想达到对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 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 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 (如教师) 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该模式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创设情境 (使学习能在和审计实务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确定问题 (在上述情境下, 选择出与当前审计学课程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自主学习 (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 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 (讨论、交流, 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 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效果评价 (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 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

抛锚式教学的情境设置与产生问题要一致, 问题要难易适中并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 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该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有助于学生理解规律和原理。

该模式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个别到一般, 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一般从一些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与规律, 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 再进行迁移整合。

范例教学的基本过程是:范例性阐明“个”案—范例性阐明“类”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运用训练。所谓范例性地阐明“个”案, 指用典型事实和现象为例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所谓范例性阐明“类”案, 是指用许多在本质上与“个”案一致的事实和现象来阐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范例性掌握规律原理是指从大量的“类”案中总结出规律和原理, 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规律或原理的表述要准确, 对规律原理的名称要清楚;掌握规律原理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运用, 因而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为了了解学生对规律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从而获得反馈信息, 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范例教学”通过选取蕴含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审计案例进行研究, 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认识到实践理解、主张, 掌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及审计原理。

参考文献

[1]潘念萍.高校审计教学模式与教学环境改革[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6 (3) :119-121.

[2]王颖.对我国高校审计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J].陕西教育, 2008 (4) :43-44.

审计学 第4篇

1.1.审计对象包括A.被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其有关经济资料B.被审单位的财政收支及其有关经济资料C.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资料D.A、B、C都是【D】

1.2.审计机构或人员独立于被审计者的身份进行工作,在审计的过程中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根据一定的准则、原则、程序进行。这体现了审计报告的A.公正性B.权威性C.客观性D.独立性【B】 1.3.“上计制度”的实质是A.定期报表的审核制度B.抑制贪污审计制度C.审计监督制度D.财政监督制度【A】

1.4.我国明确规定建立审计机构,恢复审计工作的时间是A.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B.1956年公私合营后C.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D.1982年第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后【D】

1.5.为政府审计的振兴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的是A.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B.1988年1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C.1912年颁布了《审计法》D.1985年8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A】

1.6.在西方国家,发展较早的审计组织形式是A.民间审计B.官厅审计C.内部审计D.经济效益审计【B】

1.7.下列属于财政部领导的国家审计机关的是A.加拿大的审计总署B.瑞典的国家审计局C.菲律宾的审计委员会D.西班牙的审计法院【B】

1.8.最早建立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国家是A.英国B.美国C.德国D.日本【B】 1.9.我国的社会审计起源于年。A.1918;B.1919;C.1949;D.1982【A】 1.10.世界上第一个职业会计师的专业团体是A.爱丁堡会计师协会B.国际会计师联合会C.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D.英格兰•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A】 1.11.详细审计又被称为A.美国式审计B.英国式审计C.英格兰式审计D.爱丁堡式审计【B】

1.12.被称为美国式审计的是A.详细审计B.会计报表审计C.资产负债表审计D.现代审计【C】 1.13.--是受国家机关或其他单位的委托而实施的审计。A.经济效益审计B.社会审计C.国家审计D.内部审计【B】

1.14.审计对象可以是组织机构、计算机系统和市场营销的审计是A.内部审计B.事中审计C.现代审计D.经营审计【D】

1.15.是以考核被审计单位全部经济活动为对象的。A.合规性审计B.报送审计C.经营审计D.财务报表审计【C】

1.16.对被审计单位的年终财务报告和工程决算报告所进行的审计属于A.事中审计B.事前审计C.事后审计D.突击审计【C】

多项选择题

1.1.审计的专职机构主要包括A.国家审计机关B.国家审计部门C.单位内部审计机构D.社会审计组织E.国外审计协会【ABCD】

1.2.审计依据主要包括A.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B.会计制度C.企业会计准则D.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E.企业内部的预算、计划、经济合同【ABCDE】 1.3.审计的目标就是指审查和评价审计对象的A.独立性B.客观性C.公允性D.合法性E.效益性【CD】

1.4.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审计确立阶段的表现的是A.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B.“上计”制度的建立C.“上计”制度日趋完善D.审计地位提高、职权扩大E.越来越重视审计的职能作用【ACD】

1.5.世界各国的国家审计机关按其设置和隶属关系,大致可以分为A.属于议会领导的国家审计机关B.属于注册会计师协会领导的国家审计机关C.属于政府领导的国家审计机关D.属于国务院领导的国家审计机关E.属于财政部领导的国家审计机关【ACE】

1.6.国际上常采用的内部审计机构模式有A.隶属于董事会B.隶属于监事会C.隶属于总经理D.隶属于财会部门E.隶属于财务总监【ABCD】

1.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开始恢复B.1986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C.1995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D.1996年10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E.2006年,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ABCE】

1.8.国外社会审计经过阶段为A.详细审计阶段B.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C.会计报表审计阶段D.现代审计阶段E.以上均正确【ABCDE】

1.9.“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是指A.布亚瑞格会计师事务所B.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C.安永会计师事务所D.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E.德勒会计师事务所【BCDE】

1.10.现代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有A.审计组织机构不断地发展壮大B.开始呈现出集中化的趋势C.审计技术不断完善D.风险导向审计法得到推广E.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审计中已被广泛采用【ABCDE】

名词解释题目录 1.1.审计

1.2.国家审计 1.3.内部审计

1.4.注册会计师审计 1.5.事前审计 1.6.事中审计 1.7.事后审计 1.8.就地审计 1.9.顺查法 1.10.逆查法 1.11.审阅法 1.12.分析法 1.13.复算法 1.14.监盘 2.1.实质上的独立 2.2.形式上的独立 2.3.独立性 2.4.业务期问 2.5.或有收费

2.6.前任注册会计师 2.7.后任注册会计师 3.1.政府审计准则 3.2.内部审计准则

3.3.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3.4.其他鉴证业务准则

3.5.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 3.6.鉴证业务 3.7.合理保证 3.8.有限保证 3.9.审计质量

3.10.审计质量控制

3.11.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3.12.经营失败 3.13.普通过失 3.14.重大过失 3.15.共同过失 4.1.审计目标 4.2.“公允性” 4.3.认定

4.4.审计业务约定书 4.5.计划审计工作 4.6.总体审计策略 4.7.具体审计计划 4.8.审计流程 4.9.重要性 5.1.审计证据 5.2.认定

5.3.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5.4.审计工作底稿 6.1.分析程序 6.2.内部控制 6.3.特别风险

6.4.进一步审计程序

6.5.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 6.6.实质性程序 6.7.实质性分析程序 7.1.贷项通知单 7.2.函证

7.3.肯定式函证 8.1.付款凭单 8.2.应付账款 9.1.生产指令

9.2.成本费用管理控制 9.3.成本费用会计控制 9.4.制造费用 9.5.管理费用 10.1.银行借款 10.2.资本公积 10.3.盈余公积 10.4.未分配利润 11.1.货币资金审计

11.2.货币资金的审计范围 12.1.审计报告 12.2.合法性

12.3.财务报表的公允性 12.4.标准审计报告 12.5.非标准审计报告 12.6.无法表示意见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1.2.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法所进行的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代表政府依法对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等的财政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在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过程中,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1.3.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专职审计机构或人员实施的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1.4.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民间审计、社会审计,是指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核批准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

1.5.事前审计是指审计机构的专职人员在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及其他经济活动发生之前所进行的审计。

1.6.事中审计是指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执行过程中进行的审计。通常是指对工期较长的基建项目和承包合同期中执行情况等进行的审计。1.7.事后审计是指在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完成以后所进行的审计。

1.8.就地审计又称现场审计,是审计机构派出审计小组和专职人员到被审计单位现场进行的审计。

1.9.顺查法是按照会计核算的处理顺序依次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

1.10.逆查法又称倒查法,是指按照与会计核算程序相反的顺序依次进行审计的方法。

简答题目录

1.1.审计的定义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理解? 1.2.简述审计的独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3.简述详细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

1.4.简述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1.5.简述会计报表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

1.6.简述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一个单位时必须考虑利用其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原因。

1.7.审计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哪几类?各自的目的是什么? 1.8.简述审计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使用的技术分类。1.9.什么是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1.10.简述详查法和抽查法的概念、特点。1.11.简述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1.12.简述审计人员选择审计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1.13.审计具有哪些职能? 1.14.简述审计职能的实现应具备的条件。1.15.审计能发挥哪些作用? 1.16.简述审计制约作用和促进作用的具体表现。

1.17.国家审计监督体系,一般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组织三种审计机构组成,试述我国审计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2.1.简述《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的内容。

2.2.简述在确定哪些情况和业务尤其需要遵循客观性时需要考虑的因素。2.3.简述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关注的内容。

2.4.根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开展审计活动和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同行承担什么责任? 2.5.简述经济利益对独立性威胁的情形。2.6.简述自我评价方面对独立性威胁的情形。2.7.简述外界压力对独立性威胁的情形。2.8.简述独立性威胁的防范措施。

2.9.简述在审计业务期间降低非审计业务威胁性的措施。2.10.简述向由非上市公司转为上市公司的单位提供非鉴证服务而不会损害独立性应具备的要求。

2.11.对高级职员与鉴证客户之间长期关系所采取的防范措施有哪些? 2.12.简述可能产生重大经济利益或自我评价威胁的活动。2.13.简述专业胜任能力的两个阶段。2.14.简述注册会计师发现客户的违法行为或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应当采取的措施。

2.15.简述注册会计师可以披露客户的有关信息情形及应考虑的因素。2.16.简述审计收费需考虑的因素。

2.17.简述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不得刊登广告的原因。

2.18.简述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招揽业务时所不允许的行为。2.19.简述接受委托前的沟通内容。

3.1.简述我国制定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应该达到的目标。3.2.简述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作用。3.3.简述执业准则体系的框架结构。3.4.简述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的内容。3.5.简述三方关系的内容。

3.6.简述鉴证业务的基本分类内容。3.7.简述审计业务的特点。3.8.简述其他鉴证业务的特点。3.9.简述相关服务的内容。

3.10.简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质量控制的目的。3.11.简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措施。

3.12.简述会计师事务所针对顾客诚信方面应当考虑的事项。3.13.简述会汁师事务所在确定是否接受新业务时需考虑的事项。3.14.简述会计师事务所在考虑解除业务约定或同时解除业务约定及其客户关系时制定的政策和程序要求。

3.15.简述确定复核人员的原则。3.16.简述咨询的具体要求。

3.17.简述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定义及其政策和程序的制定要求。

3.18.会计师事务所针对业务工作底稿设计和实施适当的控制的目的是什么? 3.19.会计师事务所应从哪些方面对质量控制制度进行持续考虑和评价? 3.20.简述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防范措施。

4.1.简述评价财务报表的合法性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的内容。4.2.简述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期间的各类交易和事项运用的认定包含哪些类别。4.3.简述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

4.4.当拟承接的业务具备哪些特征时,注册会计师才能将其作为审计业务予以承接。

4.5.简述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目的。4.6.简述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

4.7.简述注册会计师开展初步业务活动有助于确保在计划审计工作时达到的要求。

4.8.简述总体审计策略中包括的内容。4.9.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为什么即使被审计单位经符合性测试被认定拥有非常健全的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仍不能完全省略实质性测试程序? 5.1.在确定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哪些因素? 5.2.在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时,应对哪些事项予以特殊考虑? 5.3.简述实施控制测试的目的并说明在什么情形下控制测试是必要的。5.4.按获取手段的不同可以将审计程序分为哪几类? 5.5.简述注册会计师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目的。5.6.会计师事务所为什么要按照相关规定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适当的控制程序? 5.7.简述会计师事务所针对审计工作底稿设计和实施适当控制的目的。5.8.简述编制审计T作底稿的总体要求。

5.9.简述确定审计工作底稿的格式、内容和范围时应考虑的因素。5.10.简述重大事项可能包括的内容。

5.11.审计报告归档之后,什么情形下注册会计师可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修改或增加? 6.1.简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目的。6.2.简述内部控制的要素。

6.3.可以从哪八个方面来理解内部控制? 6.4.试简述在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哪些审计程序? 6.5.哪些情况表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 6.6.简述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为提高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而采取的方式。6.7.简述注册会计师在期中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存在的局限。

6.8.简述在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的因素。6.9.简述注册会计师在确定某项控制的测试范围时应考虑的因素。6.10.简述实质性程序和控制测试在时间选择上的异同点。6.11.简述如何理解实质性分析程序的范围。

6.12.简述在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的因素。6.13.注册会计师应就哪些内容形成审计工作记录? 7.1.简述销售与收款循环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

7.2.简述向顾客开具账单这项功能所针对的主要问题。7.3.简述销售与收款循环涉及的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7.4.简述营业收入审计的实质性程序。7.5.简述销售折扣与折让的实质性程序。7.6.简述应收账款的实质性程序。

7.7.简述注册会计师应选作函证对象的项目。7.8.简述函证实施过程控制的措施。7.9.简述坏账准备审计的实质性程序。7.10.简述应收票据的实质性程序。7.11.简述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审计目标。

7.12.简述营业税金及附加审计的实质性程序。8.1.简述采购与付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8.2.简述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内容。

8.3.简述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测试的内容。8.4.简述应付账款的审计目标。8.5.简述应付账款的实质性程序。8.6.简述应付账款的分析程序。8.7.简述固定资产的实质性程序。8.8.简述累计折旧的审计目标。8.9.简述预付账款的审计目标。8.10.简述预付账款的实质性程序。8.11.简述在建工程的审计目标。

8.12.简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实质性程序。8.13.简述在建工程的实质性程序。8.14.简述固定资产清理的审计目标。8.15.简述固定资产清理的实质性程序。

9.1.简述生产与存货循环涉及的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9.2.简述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内部控制的三大系统。9.3.简述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9.4.简述实施简易抽查的主要内容。9.5.简述工薪的内部控制测试的步骤。

9.6.简述计时工资制下直接人工成本的内部控制测试内容。9.7.简述制造费用的内部控制测试的主要内容。9.8.简述存货的审计目标。

9.9.简述存货余额的实质性程序。

9.10.简述制定存货监盘计划应实施的工作。

9.11.简述对期末存货进行截止测试时应当关注的事项。9.12.简述营业成本审计的概念及营业成本的审计目标。9.13.简述“应付职工薪酬”的内容及审计目标。9.14.简述应付职工薪酬的实质性程序。9.15.简述管理费用的实质性程序。

10.1.简述筹资活动涉及的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10.2.简述投资活动涉及的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10.3.简述筹资业务内部控制的内容。

10.4.简述筹资业务的内部控制测试的内容。10.5.简述投资业务的内部控制测试的内容。10.6.简述筹资业务的审计目标。10.7.简述银行借款的实质性程序。10.8.简述应付债券的实质性程序。10.9.简述盈余公积的实质性程序。10.10.简述未分配利润的实质性程序。10.11.简述投资业务的审计目标。

10.12.简述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实质性程序。10.13.简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实质性程序。10.14.简述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实质性程序。10.15.简述长期股权投资的实质性程序。10.16.简述投资收益的实质性程序。10.17.简述其他应收款的审计目标。10.18.简述其他应付款的审计目标。10.19.简述长期应付款的审计目标。10.20.简述所得税费用的审计目标。10.21.简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审计目标。10.22.简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实质性程序。10.23.简述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审计目标。10.24.简述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实质性程序。10.25.简述资产减值损失的审计目标。10.26.简述资产减值损失的实质性程序。10.27.简述营业外收入的审计目标。10.28.简述营业外支出的审计目标。10.29.简述营业外支出的实质性程序。11.1.简述货币资金与各业务循环的关系。11.2.简述有关货币资金的内控制度。11.3.简述库存现金的审计目标。11.4.简述库存现金盘点的程序。11.5.简述银行存款的审计目标。11.6.简述银行存款的实质性程序。11.7.简述其他货币资金的审计目标。11.8.简述其他货币的实质性程序。

12.1.简述管理层埘财务报表责任段应包括的内容。

12.2.简述注册会汁师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条件。12.3.简述注册会汁师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情况。12.4.简述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总体条件。

12.5.简述保留意见的涵义及注册会汁师应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形。

简答题答案

1.1.审计的定义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理解?答:(1)审计的主体,就是审计的执行者,即审计的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2)审计的授权者(或委托者),泛指国家审计机关、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授权,单位主管机构和相关领导的授权,它是针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而言的。(3)审计的客体(对象),是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用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表现的全部或一部分经济活动。(4)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评价和判断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据以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5)审计的目的,就是审计工作预期要达到的目标。(6)审计的本质.概括为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鉴证活动。

1.2.简述审计的独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答:(1)机构独立。机构独立是指审计机构不能受制于其他部门和单位,尤其是不能成为国家财政部门和各机构财务部门的下属机构,否则,对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就失去了意义。机构独立还表现在审计机构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与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组织上的行政隶属关系。机构独立是保证审计工作独立性的关键。(2)业务工作独立。业务工作独立首先是指审计工作不能受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干涉,应独立地对被审查的事项作出评价和鉴定;其次又指审计人员要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觉抵制干扰,对审计事项作出客观公正的结论。(3)经济独立。经济独立是保证机构独立和业务工作独立的物质基础。如果审计机构没有一定的经费或收入,其业务活动就无法开展;如果其经费或收入受制于被审计单位或与其相关的其他单位,审计的独立性就无法保证。

1.3.简述详细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答:(1)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法律确认;(2)审计的目的主要是查错防弊,保证企业资产的完全完整;(3)审计报告的使用人主要为企业股东;(4)审计的方法是对会计账目进行详细审计,即对有关的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进行周密、详尽地逐笔审查与稽核。

1.4.简述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答:(1)审计对象从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2)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数据的检查,判断企业信用状况;(3)审计方法从详细审计初步转向抽样审计;(4)审计报告使用人除企业股东外,扩大到了债权人。

1.5.简述会计报表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答:(1)审计对象转为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为中心的全部财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2)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以确定财务报表的可信性,查错防弊转为次要目的;(3)审计的范围已扩大到测试相关的内部控制,并以控制测试为基础进行抽样审计;(4)审计报告的使用人扩大到股东、债权人、证券交易机构、税务、金融机构及潜在投资者;(5)审计准则开始拟定,审计工作向标准化、规范化过渡;(6)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广泛推行,注册会计师专业素质普遍提高。

审计学 第5篇

关键词:审计学基础;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本文分析了审计学基础课程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首先,突出和保证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讲明白基础理论知识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完善审计学基础考核方式。

一、突出和保证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突出和保证审计学基础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审计课程教学涉及知识面比较广,教学上既要考虑讲授审计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又要考虑讲授相关知识与必要的拓展知识。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下,不可能比较全面地讲授教学内容。因此,教学中只能突出和保证课程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讲解,围绕重点和难点内容适当深化,对于较为简单的理论性知识可布置小论文,不用面面俱到。这样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对讲课内容非常熟悉,吃透教材,组织好教学进度和方法,正确把握深度与广度。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不能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对较高审计理论的掌握上,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能较好地调动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强化对审计事项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1.选择合理恰当的审计案例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应将教学的基本点放在培养其较好地掌握审计学基本知识,具备审计实务应用基本技能上。在课堂讲授过程当中,一方面注意适当介绍一些审计发展动向,或跟审计有关的电影、电视剧,引导学生关注审计领域现状,培养学生的审计情结;另一方面引入审计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剖案例,分析、判断问题,分析、归纳并总结出审计处理意见。例如,讲解完每章的理论知识后,把班级的学生分好组(每个组可以5到6人),各组讨论同一个案例,每位学生都分析并经小组讨论后在下节课上课之前上交各組的审计意见,由教师选评选出最优的审计意见和审计报告。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而且能比较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有效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2.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与引导作用并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服务。教师要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及个性差异,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真正树立了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树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在备课中才能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使学生参与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其次,培养学主动参与案例教学的主体意识。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学生主动促使自身发展,是他们身心充分自由发展的开始。

三、完善审计学基础考核方式

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应多样化。审计学基础的传统考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平时成绩(出勤情况、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成绩(创新、解决问题能力)+期末成绩”的形式。期末考试应是该门课程的总结性考试,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期末考试题可以出一到两个案例分析题或减少客观题的比例,从而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答题的习惯。

总之,将学到的审计理论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实际工作当中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审计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所以案例教学是本学科教学过程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结合案例教学的讲授促使学生将审计学基础的基本原理、原则的抽象记忆转化为形象地理解运用,可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芹秀.案例教学法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论刊,2015(12).

[2]王宏伟.在审计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6).

《审计学》课程实践模拟教学之探索 第6篇

《审计学》课程是会计学科的主干专业课程, 也被列为其他商科学生的重要专业选修课。这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内容比较宽泛、关联性强, 课程内容涵盖了财务会计、财务分析、成本会计、税法等多门课程的知识, 在教学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进行诠释;二是概念比较难懂;三是对课程内容的深入领会比较依赖实践操作, 各种审计程序和各业务循环中审计流程的教学, 如果仅仅依靠课堂讲授, 很容易出现枯燥乏味、实务教学可操作性差、教学脱离实际的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透彻地理解基本审计概念、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已经成为每一位讲授《审计学》课程的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为此很多教师尝试将案例教学、模拟实习等引入审计课堂, 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在《审计学》课程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和尝试, 构建了促使学生“掌握理论、熟知流程、独立判断”的实践模拟教学体系, 并付诸实践, 效果较好。

二、《审计学》课程实践模拟教学的框架和具体内容

我们认为, 实践模拟教学的目标应该定位于:一是帮助学生理解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以形成指导今后实践工作的理念和信条;二是帮助学生了解审计业务的基本程序, 并掌握重要审计流程;三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审计技术和方法, 熟知和掌握实现各类审计目的的审计手段;四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 为获取职业判断能力奠定基础。

在上述目标的指导下, 我们将《审计学》课程实践模拟教学体系设定为五个层次, 具体如右图所示。

1. 第一个层次——教学案例的运用。

我国独立审计的基础比较薄弱, 审计理论和实务操作方法多引自西方发达国家, 由于对西方审计的生疏和文字翻译水平的限制, 现行教材中存在基本概念表达不够准确、解释不够充分的问题, 如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程序等重要概念的表述。如果教师对这些审计概念照搬书本或者审计准则上的解释, 往往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建立了经典教学案例库, 从中外著名审计事件中挑选一些事件作为教学案例, 用以解释重要的审计概念。这些重要的审计概念涉及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审计失败、审计责任、内部控制和审计合谋等。在案例的选择上, 我们在选用西方经典审计案例的同时更侧重本土案例的选用, 以我国资本市场上的审计事件来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 加深他们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具体做法如下:在解释一个新的审计概念或者讲解新的审计理论之前, 教师先确立一个案例主题, 介绍一两个审计事件的案情, 再提出几个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 最后由教师总结案例的启示, 并正式引出并解释相关的审计概念和理论。这样教师不仅生动地阐释了审计概念和理论, 并且将这一概念和理论的相关知识引出, 让学生去自主思考。

2. 第二个层次——学生讨论案例。

在教学中, 我们非常关注学生对重要审计问题的透彻理解, 因此安排了学生讨论案例的环节。学生讨论案例的主题是现代审计中非常重要的但教材中阐述不够深入的问题。我们选择主题时重点考虑了我国审计模式的重大改革和审计市场的突出问题, 如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审计独立性和非标准审计报告等。

我们将学生讨论案例的教学目的定位于引导学生对审计深层次问题的理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首先教师将案例资料发给学生, 或者仅仅提出讨论要求让学生课后自行搜集资料。课堂讨论时教师仅介绍主题、基本观念及分析信息的方法, 将思考问题、表达意见的事项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从多个视角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 并要求学生完成书面报告和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 锻炼学生表达意见和说服他人的能力。

3. 第三个层次——内部控制测试流程和工作底稿模拟。

内部控制测试指的是为确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而进一步实施的审计程序。即使在风险导向审计中, 内部控制测试仍然是实现审计目标的关键审计步骤。但是绝大多数教材只是停留在用文字介绍什么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要素, 并概括描述整体层面和业务流程层面内部控制测试的重点等方面。如果教师仅仅依靠课堂讲述来介绍内部控制测试的方法, 往往会既耗时间又使学生不得要领。我们结合近年研究的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内部控制测试”课题的成果, 设计了包括内部控制测试流程和工作底稿的实践模拟材料。

相关材料包括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测试和业务流程层面的内部控制测试两个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流程介绍、工作底稿示例和工作底稿模拟三个部分。例如, 在业务流程层面的内部控制测试的“流程介绍”中, 我们用文字和图表告知学生, 各业务循环的内部控制测试的程序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调查该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 (2) 绘制该业务循环的流程图; (3) 利用穿行测试验证对内部控制的了解; (4) 通过风险控制矩阵确定该循环的关键控制点; (5) 对该循环进行内部控制测试; (6) 初步评价该循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工作底稿示例”中, 我们演示了三个最主要的业务循环——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仓储与生产的内部控制测试工作底稿, 包括调查表、流程图、穿行测试底稿、控制风险矩阵底稿、测试程序表、内部控制测试表、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测试结论表等。在“工作底稿模拟”中, 我们设计了一些未完成的内部控制测试工作底稿, 并提供了相关线索, 让学生自己完成。

4. 第四个层次——实质性程序流程和工作底稿模拟。

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在风险导向审计中, 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 审计人员都应当针对所有重大的交易及其账户余额与列报情况实施实质性程序, 因而, 掌握实质性程序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 我们选择了重要的实质性程序作为实践模拟的对象。具体包括收入的分析性程序、存货监盘和应收账款的函证。分析性程序是风险导向审计中最为重要的审计方法, 我们先介绍了分析性程序的一般流程, 再以收入为例, 列示了分析性程序使用的过程和工作底稿示例, 然后提供一定的资料要求学生使用分析性程序并填列审计工作底稿。在所有的细节测试中, 存货监盘及应收账款函证是最典型也是最为复杂的实质性程序, 我们也按照流程介绍、工作底稿示例和工作底稿模拟三个步骤进行实践模拟, 使学生全面和深入理解这两种审计程序。

5. 第五个层次——审计个案情景模拟。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个审计人员大量运用职业判断, 识别和评估审计风险、控制审计风险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反复强调这种类型审计的特点, 除此之外, 为了使学生形象地感知风险导向审计的过程, 我们设计了审计个案情景模拟环节。这一环节具有以下特点: (1) 所有的案例均来自教师对注册会计师执业实践的采风, 这使本环节的情景模拟相对其他环节更加生动、真实和有趣; (2) 审计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审计人员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和职业判断环环相扣, 贯穿在审计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中; (3) 审计结论和事实真相往往与审计人员最初的预期相反, 审计风险隐含在整个审计过程之中。

我们将这部分实践模拟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后半部分, 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模拟审计人员, 教师则展示审计线索和审计证据, 让学生自主判断, 最后对照注册会计师的判断, 使学生了解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在审计中的重要性。

例如, 在“加油站的风波”审计个案情景模拟中, 我们首先请学生以审计人员的身份列示加油站存货清查的过程并提出存货盘盈的解决方案。然后介绍了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对特殊存货——油品实施监盘的过程, 提示学生关注存货监盘的计划和抽查方法。存货监盘的结果是加油站库存油品盘盈数量超常, 加油站针对这一结果给出了貌似合理的解释, 我们询问学生能不能接受这样的解释并将存货内部控制界定为可接受的低风险, 然后详细展示了注册会计师通过对加油站相关技术参数的了解并结合分析性程序, 对油品盘盈做出的审计判断, 以及由此而计划的内部控制测试、对内部控制测试路线的安排和最后发现的加油站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切身体验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含义, 以及职业判断和职业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三、小结

我们将《审计学》课程实践模拟教学应用于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教学以及国际金融专业本科生选修课教学中, 历时三年。虽然时间不长, 但是取得的效果还是显著的:学生听课出勤率大幅度提高;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参与讨论、上交报告的主动性大大增强;课程考核的成绩大幅度上升。

在实施《审计学》课程实践模拟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我国实行风险导向审计的时间不长, 审计实践积累不足, 关于风险评估过程的审计案例比较少, 因而完善实践模拟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继续搜集相关审计个案并完善教学资料;二是《审计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时有限, 如何合理地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 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我国高校审计学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7篇

关键词:审计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调查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审计人才的供求矛盾凸显出来。据测算,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大约8万人, 需求20万人左右, 缺口很大。内部审计人员约22.8万人, 德国内部审计人员5万人, 占总人口的0.06%, 与之相比, 我国比例偏低。我国现有注册会计师16万人, 与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很大。若按照英国注册会计师占人口比例, 中国需要注册会计师530万人, 按照美国的人口与注册会计师比例, 中国也需要210万名注册会计师;如果按照注册会计师人数占GDP的比例, 中国2011年GDP已占美国GDP的51%, 但是粗略估计注册会计师人数, 美国注册会计师接近50万人, 是中国注册会计师总量的3倍多, 我国在这方面的缺口很大。

据统计, 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需求本科人才约占65%, 国家审计对审计本科人才的需求占91%。目前我国培养审计本科人才的专业 (或方向) 包括普通审计学专业 (64所高校) 、会计学 (审计学) 专业中开设CPA方向 (19所高校) 、ACCA方向 (64所高校) 、CGA方向 (20所高校) 及IAEP方向 (1所高校) , 而CPA、ACCA、CGA、IAEP属于学历教育与资格教育结合项目, 其中ACCA、CGA、IAEP还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又是专门针对社会审计包括内部审计的项目, 且招生不稳定, 实际可造审计人才难以保证。可见, 高等学校培养的审计人才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为了掌握我国本科审计学专业发展现状, 促进审计学专业科学发展, 笔者历时一年, 采用网络调查、电话调查、实地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 对我国有关院校开设本科审计学专业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 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高校及其招生情况

1. 设置本科审计学专业的高校数量。

近年来, 全国培养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高校数量不断增加:2007年为33所, 2008年为39所, 2009年为44所, 2010年为51所, 2011年为60所 (包括独立学院) , 2012年达到64所。而2012年全国开设会计学专业的高校达到581所, 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也达到333所。相比来看, 审计学专业开设的学校数量太少。

2. 设置本科审计学专业的高校层次结构。

从2011年开设审计学专业的60所高校来看:211工程高校 (西南财经大学、石河子大学) 2所, 占3.33%;独立学院14所, 占23.33%;财经院校 (包括下属独立学院) 38所, 占63%;理工大学2所, 占3.33%;工业大学1所, 占1.67%;外语外贸大学2所, 占3.33%;其他学院1所, 占1.67%。从学校的级别来看, 冠名“大学”的有17所, 占28.33%, 冠名“学院”的43所, 占71.67%。

3. 全国高校审计学专业本科招生数量。

通过对设置本科审计学专业高校招生办、审计系 (部) 的电话访问、网络查询等多种方式的调查, 整理出全国60所设置本科审计学专业高校2008~2011年度招生人数信息如表1、表2所示:

从表1、表2可以看出, 2008~2011年审计学专业文科招生人数一直高于理科招生人数, 其中南京审计学院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但是其比例并没有保持发展势头, 而是在逐年下降。虽然全国审计学专业招生人数在逐年增加, 但是其在整个管理学科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 每年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可见审计学专业招生人数仍然太少。

二、审计学专业地位和建设质量

1. 审计学专业地位。

2011年, 我国开设审计学专业本科教育的60所高校中, 据有案可查的38所高校, 独立设置审计学院的高校仅南京审计学院1所, 占2.63%;设置审计系的高校10所, 占26.31%;将审计专业作为会计专业下级学科的高校27所, 约占72%;对审计专业分方向教学的高校12所, 约占32%;其余高校将审计专业命名为“审计学”不细分方向, 接近68%。分方向教学的高校中, 有的按照审计主体划分方向 (如石河子大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山东财经大学等) , 有的按照审计客体或方法分方向 (如山东交通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还有的既按主题又按客体分方向 (如南京审计学院) 。

2. 审计学专业建设特色和质量。

(1) 特色专业建设点。截至2012年4月, 全国共有7批3 40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其中:会计学专业有6批4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占会计学专业总数的8.45%) ;而审计学专业只有南京审计学院 (第2批) 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第6批) 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占设置审计专业高校数量的3.33%, 分别占国家级特色专业总数和会计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总数的0.587‰和4.26%。与审计学同为“工商管理类”目录外专业的“电子商务”专业 (110209W) 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 “物流管理” (110210W) 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 “审计学”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数仅比“商品学” (110207W) 和“国际商务” (110211W) (二者都是0个) 略多一点, 远低于“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

从国家级层面来看, 接近97%的高校“审计学”专业还没有特色, 在所有国家级特色专业中所占比例也非常少。从省级特色专业来看, 以南京审计学院所在的江苏省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校所处的河南省为例, 江苏省目前拥有本科省级特色专业295个, 其中“会计学”7个, 占2.37%, “电子商务”有省级特色专业1个, 占0.34%, “审计学”省级特色专业0个, 占0%。河南省目前拥有本科省级特色专业223个, 其中, “会计学”4个, 占1.79%, “审计学”1个, 占0.45%。两省的“审计学”省级特色专业合计只有1个, 占0.19%。显然, 无论从国家级还是从省级来看, “审计学”专业建设还缺乏特色。

(2) 重点学科数目。根据2007年公布的第三次评估结果, 有677个二级学科 (专业) 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有217个二级学科 (专业) 获得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其中, 有5所高校会计学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 占0.74%, 而审计学和物流专业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高校。获得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 会计、审计和物流都是0。从省级品牌专业数量来看, 江苏省目前建设有省级品牌专业187个, 其中, “会计学”2个, 占1.07%, “审计学”1个, 占0.53%。审计学专业还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学科规律, 学科专业建设还不够成熟, 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1. 审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类型。

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有关高校审计院 (系) , 剔除偏向某个方向——如CPA审计、内部审计或工程审计——的高校信息, 在设置“审计学”专业高校中, 搜集到有效审计课程设置信息的高校有30所, 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主要按照审计主体设置课程的高校有9所, 约占30%, 包括:中山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湖北经济学院、石河子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贵州财经大学。

(2) 主要按照审计客体开设审计课程的高校15所 (院系) , 占50%。包括: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兰州商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经大学、山东财政学院——山东财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内蒙古财经大学、吉林财经大学、西安邮电学院。

(3) 同时按照主体和客体并列设置课程的高校有6所, 占20%。包括: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河北金融学院、湘潭大学、广东培正学院。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高校中有半数高校按照审计内容设置和划分审计课程, 只有30%的学校按照审计主体设置审计课程。

2. 审计学专业课程数量及频次。

按照审计主体开设课程的高校设置的专业课数量最多, 平均6.25门, 其次是同时按照主体和客体设置课程, 平均5.75门, 按照客体分设专业课程的高校开设审计专业课程的数量较少, 平均开设审计专业课5.21门。总平均设置审计专业课5.73门。

在以上30所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高校中, 从必修课课程开设频次上看, 开设“审计学”课程27所, 占96.67%;开设“财务审计”22所, 占73.33%;开设“内部审计”17所 (剔除1所将“内部审计”作为选修课高校) , 占56.67%;开设“社会审计” (注册会计师审计) 10所, 占33.33%;开设“经济效益审计”10所, 占33.33%;开设“内部控制 (学) ”8所, 占26.67%;开设“投资 (工程项目或建设项目) 审计”8所, 占26.67%;开设“政府审计”7所, 占23.33%;开设“管理审计”课程高校7所, 占23.33%;开设“内部控制审计 (评价) ”3所, 占10%;开设“舞弊审计”2所, 占6.67%;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的1所, 占3.33%;开设“责任审计”1所, 占3.33%。“审计学 (基础或原理) ”作为核心专业基础课开设得比较普遍。

从以上可以看出, “审计学”专业在60所高校中, 多数已开设“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投资 (建设项目) 审计”、“舞弊审计”等课程。但是, “审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并不统一, 也不规范, 特别是独立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的较少, 只占3.33%, 还有些属于“审计学”专业内容的课程如“政府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经法纪或专案审计”、“财政审计”等大部分高校尚没有开设。

3. 审计学专业课程质量分析。

总体看, 审计学专业课程质量档次不高。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统计, 2003~2010年本科国家级精品课程共有2 582门, 课程名称包含“会计”的有7门, 占0.27%;课程名称包含“审计”的有1门, 占0.039%;课程名称包含“物流”的有9门, 占0.35%。

据“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改革工程”网站披露, 属于“审计”类本科国家级精品课程有4种, 全部是“审计学”课程, 占100%, 且都是2007年前批设的。属于“会计”类的本科国家级精品课程有25门, 包括“会计学”、“基础会计”、“会计学原理”、“企业会计学”、“中级财务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等, 2007年后批设的超过50%。省市级本科精品课程中, “审计”类只有10种, “审计学”课程有9种。而“会计”课程有81种, 除以上所有会计主干课程以外, 还有“农业会计”、“林业会计”、“旅游会计”等课程。相对来说, 开设审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的高校数量较少, 且内容较陈旧。普遍来看, 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质量不高, 除“审计学”课程一枝独秀以外, 审计专业课程建设称得上“乏善可陈”。

4. 审计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现状。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人才, 在国外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稀缺的情况下, 开设双语课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目前, 绝大多数有审计学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审计学专业双语课程, 但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非常有限。

作为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攻坚工程的一部分, 2007~2010年, 我国安排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03门, 其中属于“审计学”专业的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只有1门, 仅占0.2%, 而“会计学”专业有14门, 占2.78%, 其他财经类目录外专业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商务”分别安排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4门、3门、6门, 分别占总数的0.8%、0.6%、1.19%, 都高于“审计学”专业, 该指标说明了“审计学”专业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课程手段方面还较为欠缺。

5. 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现状分析。

在设置审计学专业本科的60所高校中, 综合实践课程大多数包括军政训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作为专业实践课程, 在随意抽选的20所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中, 79.33%的学校开设了各类审计实验实训课程。按照课程划分, 开设“审计综合实验 (实训) ”的占52.22%, 开设“审计学实验”的占25.16%, 开设“财务审计实验”的占10.05%。开设“计算机审计实验 (审计软件应用或信息系统审计) ”的占20%, 开设“审计手工 (模拟) 实验”的占20%, 开设“专业实验”的高校2所, 占10%。目前, 有近80%设置审计学专业的本科高校开设了审计实验实训课程, 基本上满足了审计应用人才培养的需要, 但审计实验实训课程的开设比较简单, 课程设置不够深入、细致、具体, 实验实训课程名称和内容不够规范。

四、审计学专业本科教材与图书建设情况

1. 审计学专业本科教材建设。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网”教材总数17 084种, 其中, “审计”类教材共20种, 占0.12%;“会计”类教材253种, 占2.35%;“物流”类教材87种, 占0.81%。20种“审计”类教材中, “审计学”教材10种, “基础审计”3种, “审计原理”1种, “审计”2种, 以上合计占审计类教材80%。另外, 还有《商业银行审计》、《战略资源审计》、《审计案例》、《审计实务》各1种。总之, 审计类教材数量比较少, 品种也比较单一。从教材质量来看,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网”的数据, 经过整理分析, 得到审计类、会计类、物流类教材在各种优秀教材总数中的比率如表3所示:

上述三类教材数据又可整理成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 除引进教材外, 审计学科优质教材数量占比与会计学科优质教材占比悬殊较大, 而且也低于同为目录外专业的物流学科优质教材占比。2009年和2011年审计学科精品教材都是0, 可见其相当缺乏。

2. 审计学专业本科图书建设。

除教材之外, 图书资料数量也影响着审计专业的建设发展水平, 根据超星数字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镜像站点数据, “审计”类图书有1 256本, “会计”类图书有7 278本, “物流”类图书有351本。“审计”类图书中, “审计学”类图书最多, 占14.09%。按照审计主体划分, 政府审计类图书最少, 只占0.88%;内部审计类图书占3.82%;社会审计类图书最多, 占4.3%。按照审计内容和目的划分:财政财务审计类图书占3.26%;经济效益审计类图书占3.35%;责任审计类图书占1.43%;工程审计类图书1.91%;计算机审计类图书占0.96%;审计案例类图书占2.87%;国际审计类图书占0.48%;西方审计类图书占0.64%;环境审计类图书占0.24%;审计史类图书占0.48%;审计理论类图书占2.15%。按照时间进行分析, 2000年前的审计类图书占73.71%, 2000年以后 (包括2000年) 的审计类图书占26.29%, 虽然图书资料较陈旧, 没有近5年的图书资料。

五、审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1. 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随机选取的26所开设审计专业的高校进行网络搜索发现, 83.35%的高校把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 98%的高校要求培养对象从事审计实务工作。其中, 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占38.34%, 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应用型人才”的占11.67%, 定位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占40% (其中, 要求“复合型、应用型”的占15%, “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的占10%, 具有“创新精神且复合型、应用型”的占15%) 。在26所高校中, 将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专门人才”的有16所, 占61.53%, 定位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5所, 占19.23%。

2. 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能力素质要求。

在上述设置本科审计学专业高校中, 明确提及“语言文字表达与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标准的占40%, 仅提及“文字写作和文字表达能力”标准的占6.67%, 明确提及具有研究能力条件的占40%, 提及文献检索、获取信息能力标准的占46.67%, 明确要求“实际工作能力”标准的占26.67%, 提及具有“创新能力”条件的占13.33%。东部高校侧重沟通、协调能力, 中部高校侧重分析研究能力。对基本研究能力和文献检索提出要求的高校数量比对沟通协调能力提出要求的高校数量略多。

3. 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人文素养要求。

在上述设置本科审计学专业高校中, 明确提及“诚信和职业道德”要求的占60%;仅要求具有“责任意识”的占20%;要求有“为祖国和民族奋斗志向”或“树立远大理想”的占26.67%;要求树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占6.67%;仅要求通过思品、科学、人文和艺术类课程的占6.67%。要求具有“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的占40%, 提出“艰苦奋斗”、“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占33.33%, 要求“遵纪守法”占26.67%。值得注意的是, 对职业道德提出要求的高校是大多数, 其占比为60%。

4. 审计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现状。

为了鼓励和支持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 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满足国家对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扭转应试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偏向, 我国自2007年开始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资助项目, 要求被资助项目必须培养目标明确, 有较为完整和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点突出, 特色鲜明, 对本领域复合拔尖创新或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人才培养预期效果好, 对本领域复合拔尖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具有示范带动作用。2007~2009年, 共有42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资助, 其中会计学类7个, 占1.66%, 物流管理类1个, 占0.24%, 审计学类为0。

六、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来看, 在60所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高校中, 根据各高校网站师资披露情况, 按照审计学、会计学师资信息配比原则, 剔除最大值和最小值, 检索并筛选了16所高校的师资信息, 基本情况是:

从师资规模看, 16所高校有会计学全职教师376人, 每校平均近24人;审计学专业有全职教师197人, 平均每校12人。根据前文30所高校的统计结果, 平均开设专业必修课5.73门, 专业选修课5门, 总计不超过10门, 平均每门课程需要1.2人, 审计学师资队伍基本能够满足需要。

从师资职称结构看, 16所高校的会计学教授职称占21%, 副教授占40%, 审计学专业教授职称占22%, 副教授占40%, 差异并不显著。从学位结构看, 16所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中, 拥有博士学位的占24%, 拥有硕士学位的占60%, 而同样这些学校的审计学专业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占49%, 拥有硕士学位的占43%;审计学专业稍强一些。但是, 由于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层次偏低, 与之配对的会计学专业高校也只能选择层次偏低的高校, 如果把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没有明确开设审计学专业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师资也统计在内, 结果会有所变化。如加上中央财经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 会计学专业教授比例就达到23%, 这个结果超过了审计学专业的22%。与其他相近专业相比, 根据可以搜集到的信息, 物流专业博士比例高达76%, 教授比例占13%, 显然, 审计学专业职称比例相对较好, 但博士比例偏低。根据教育部网站2010年统计, 2010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正高职称占14%, 副高职称占29%, 与之相比, 审计学专业职称结构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质量工程维度看, 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站统计, 2007~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共1 043个, 其中会计学6个, 占0.59%;审计学2个, 占0.2%;电子商务2个, 占0.2%;物流1个, 占0.1%。相对于会计学、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专业来说, 审计学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也有了一定规模, 但远低于会计学专业教学团队。

七、总结

总之, 我国普通高校审计学专业招生的规模较小, 而招生数量在不断增加;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数量远少于会计学专业本科的高校数量, 层次也偏低, 但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数量在逐年增加;72%的高校审计学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 (系) 下;近70%高校在审计学专业下不细分方向;绝大多数高校 (90%以上) 设置的审计学专业没有特色;形成品牌的审计学专业数量也很少;本科审计学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只有4所高校的《审计学》课程;专业课程体系不统一;双语教学课程数量少、质量不高;审计实验实训课程开课较普遍, 但内容种类不统一, 且较单一;优质教材贫乏, 图书资料较陈旧;培养目标、规格、模式等较为传统, 创新性培养模式欠缺。而师资规模和质量基本上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相关质量指标比较如表4所示:

从图2和表4可以看出, 除了国家级教学团队占比以外, 审计学专业的其他所有质量指标都显著低于物流专业, 所有指标都大大低于会计学专业。如果对以上指标进行简单算术平均处理, 结果更为明显, 审计专业质量指标的算术平均数为0.1%, 会计专业为1.29%, 物流专业为0.29%。相对来说, 审计学专业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载体类指标明显不足, 而国家级教学团队、优质教材、双语课程教学主体行为类指标相对较好, 说明其发展可持续性较好。

参考文献

[1].商思争, 周雯, 李学岚.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分析.财会月刊, 2012;17

[2].计平.德国内部审计业务介绍.中国内部审计, 2005;7

[3].刘世林.论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6;5

[4].刘永泽, 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会计研究, 2008;8

[5].曾晓虹等.对审计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关系的思考.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9;1

[6].饶艳超等.计算机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问题研究.会计研究, 2008;10

审计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第8篇

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目前, 我国很多高校的审计专业没有把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 学校一味地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 这必然导致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死记硬背应付审计课程考试、审计技术职称考试或注册审计师考试等应试式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导致某些已通过考试或已获得技术资格证书的学生在工作时仍然缺乏基本的审计实践知识, 缺乏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 甚至缺乏必要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的能力。

2、重理论、轻实践

据调查, 我国多数高校只重视审计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 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普遍感到审计课难度大。往往教材上写的审计“条文”都能看懂, 可是一接触到具体实务则感到无从下手, 结果出现教师上课讲“条文”、学生考前背“条文”、遇到实际问题不会用“条文”的现象。审计课达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以至于长期以来形成了教学与实践脱节严重的问题, 使审计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很难适应企事业单位的审计操作。

3、教审计专业的教师的社会实践少

一个合格的审计专业教师主要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 有高学历, 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见解, 能迅速接受新知识, 有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第二,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经常参与会计师事务。因此, 针对当前审计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通过多年的研究、从事教学的经验、同其他审计学教师的交流研讨加之与学生的沟通, 笔者认为尽快实施案例法教学是审计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实施审计学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审计学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审计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设置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分析, 组织学生进行研究讨论, 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 从具体到抽象, 在实际案例中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原理和原则, 最后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意义一般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联系实际,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审计案例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一定会计学、经济学、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老师介绍、分析、剖析案例,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 或者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 传授并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深化理论教学, 巩固相关知识

审计学涉及的相关学科门类众多, 内容宽泛。选择典型审计案例进行讲解, 可以使各科知识综合运用、相互渗透, 有助于学生将已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达到深化理论教学, 巩固相关知识的效果。另外, 审计案例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 可使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缩短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但要真正发挥好案例教学的积极作用, 除了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理论探讨外, 还要在审计案例的选择和课堂教学的组织上下足功夫。

3、推动“启发式”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是一种递推式、逐层分解式的启发式教学。它可以较好地逐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审计学案例教学的实施

1、案例的选择

设置恰当的案例是保证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案例应是课程中某一单元或环节知识的概括, 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它与一般举例不同, 案例的选取应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因此, 审计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精选案例, 所选取的案例要具有如下特征。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因此, 案例的选取要注重审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应用, 要将适宜的审计基础理论和方法融于具体案例之中。根据每个案例的要求精心提炼和整理, 使案例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更加吸引学生, 做到每个案例既来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 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力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典型与启发相结合。选取的案例要典型, 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 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还要有一定的难度, 不能过于简单, 要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必须能够揭露被审单位违纪违法行为的事实真相, 引导学生领悟审计工作中所用的各种灵活审计手段;同时, 教学案例的设计要能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许多问题,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3) 真实与适用相结合。对于没有实际审计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 他们所要学习的案例既要联系他们已掌握的财务会计、统计、财务管理等各门学科的知识以及国家的政策、法规, 又要让学生掌握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以及收集、鉴定审计证据的过程, 所以教学用的审计案例必须对学生有适用性。同时, 针对那些面对巨大就业压力、渴望走出校园的学生, 在进行审计案例教学时, 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求真望实的心理, 以客观真实的审计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所选案例应尽量来源于审计实践而避免虚构。

2、课堂教学的组织

审计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又高于实践, 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应是一个循环、完整、递进的过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选择了合适的案例的基础上, 还应把握好以下步骤:介绍案例—分析案例—总结归纳—形成理论体系。

(1) 介绍案例。介绍案例是运用案例教学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其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审计实践的情景, 将学生从书本引到“审计实践”中去。教师应结合授课内容的进度, 对案例的种类、性质、内容进行简单介绍, 以便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介绍案例既要言简意赅又要生动形象, 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激发其学习兴趣。

(2) 分析案例。分析案例是审计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步。教师在介绍了案例之后,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根据各自对案例的认识和理解分别剖析同一审计案例, 表明自己的看法, 大家相互辩论, 形成热烈的讨论气氛。教师在讨论中所起的作用只是引导, 而学生则是案例讨论中的主角。为了保证教学效果, 教师要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来引导讨论, 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烘托课堂讨论气氛, 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 让针锋相对的观点能够充分表达出来。另外, 作为教师最好不要立即给出肯定的观点或正确的答案, 这样会使学生不加分析地接受从而放弃自己的想法, 也许这些想法同样正确甚至更有说服力。

(3) 总结归纳, 形成理论体系。教师在认真参考了学生的讨论后, 要进行相应地归纳和总结, 并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恰如其分的评判, 指出他们各自的优缺点, 把讨论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剖析, 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提炼出理论知识, 便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形成理论体系。

四、完善审计案例教学的几点措施

审计案例教学是一种直观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要实施好这种教学, 应注意解决以下的几个问题。

1、注意处理好审计案例教学和课堂讲授教学之间的关系

审计案例教学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个别到一般, 但它并不能取代讲授教学, 讲授教学是根据审计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系统的、启发式的教学。这两种教学应该相辅相成, 互相补充, 以正确发挥各自优势。

2、在审计学的案例教学中, 应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讲授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 教师是课程的主角, 而在审计学的案例教学中, 教师只能起组织和指导的作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之后, 让学生展开讨论, 如果学生问到问题, 也并不急于回答, 而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启发学生的思维, 所以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促进案例教学

如果把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和审计案例教学结合起来, 一是可以使知识输出量大大增加, 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可以使学生不易疲劳,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4、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应发生变化

传统的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为标准。而采用审计学的案例教学不仅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 重要的是通过案例的分析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各种教学经验, 同时辅之以先进的教学手段, 才会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总之, 通过案例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喜欢学审计。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把已学知识运用到审计的“实践活动”中去, 便于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教育学生,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 笔者认为应尽快对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进行调整, 积极引进案例教学法这种新的审计学教学模式, 以适应新时期的挑战。

(责任编辑:胡婉君)

摘要:《审计学》课程是经济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高层次的专业课, 它是融会计学、经济法、税法等多门学科的实用型课程。目前, 审计教学方法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以讲解教科书和习题作业为主的满堂灌方式上, 这种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 对于这样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要求非常强的课程, 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从这门课学习到相应技能, 做到走出校门便可从事实际工作, 本文建议应对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进行调整, 积极引进案例教学法这种新的审计学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在审计学课程中的应用 第9篇

(一) 课程的特殊性

审计学课程在整个会计学专业学科体系中, 存在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 主要是由于课程的学习过程把审计学整个知识体系分割成若干条块, 这明显区别于与报表或账户为线索的其他会计学课程, 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很难系统地掌握整个审计流程。其次, 审计学课程需要理解的概念和专业术语太多, 大量抽象的名词和概念让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有些概念之间又相互交叉渗透, 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一次性全部理解。另外, 审计学课程当中会涉及大量的审计准则, 这些准则大多生涩难懂, 则需要用审计专业知识仔细剖析, 如果在理解中稍有偏差, 就会产生逻辑上的错误。另一方面由于审计实务操作对职业判断和审计环境的依赖性很强, 而在课程教学中很难从理论上给以学生明确、具体的指导, 学生在学习完之后只能得到理论上的理解和方向性的认识, 不像在其他会计学课程中可以掌握一些可操作的技能。总之, 审计学这些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感觉本课程抽象、生涩。

(二) 教材的局限性

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采用的审计学教材来看, 不管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还是普通高等教育精品课教材, 或者是教育部经济管理类主干课程教材, 这些比较成熟的出版教材中都很难看到案例或者例题的影子。厚厚的教材中, 大部分都是理论性质的审计准则和审计语言。对于大量的审计概念和专业术语, 教材只是从理论上给以书面解释, 像具体的审计实务中重大错报风险如何去判断, 审计程序如何去操作, 教材上并没有实际的说明。这使得学生在过程中更加觉得审计学深奥、难懂。

二、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对一门课程的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动力, 也是掌握课程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的基础。而审计学课程的特殊性和教材的局限性会让初学者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学生一旦没有了学习兴趣, 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对于学习效率和能力培养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 教师非常有必要在课程中增加教学环节,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案例教学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用真实的案例资料吸引学生, 让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身份进入到实际的案例中, 亲身体验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环境,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审计学是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 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希望能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审计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实际操作技能, 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从事专业工作打好基础。案例教学法可以让看似较为抽象的审计原理和审计程序融入到具体的实际案例当中, 让学生在掌握审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 对企业财务报表项目进行审计实务操作。教师可以从实例审计中指明审计的原则和方法、审计的程序和步骤, 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理论结合实践的应用能力。

三、案例学教的模式

(一) 案例导入

案例导入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运用在某一章节的学习之前, 让学生先来了解一个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案例, 提出问题, 让学生产生期待心理, 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比如在学习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之前, 可以先给学生介绍几个由于注册会计师没有严格遵循职业道德而导致最终审计失败的经典案例, 让学生明白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遵循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对即将学习的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有所期待,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后续的学习,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提高学习效率。

(二) 案例收集

案例收集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安排在某些理论内容讲授完之后, 然后让学生收集与课时内容相关的案例资料, 从而巩固学习内容, 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完成内部控制的课时之后, 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下通过书籍、期刊、网络等多种渠道, 收集一些在审计中发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案例, 进一步巩固课堂上学习的内部控制的理论内容。由于案例收集是布置给学生在课下做的, 因此对学生的考察可以以作业的形式, 先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的案例资料概述事件经过, 再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思考、总结、分析等多种能力。

(三) 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的教学模式适用于课堂讲授的过程中, 为了帮助或者考察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 可以安排一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 让学生用所学的理论深入实际的案例去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到应收账款函证、存货监盘等一些重要的审计程序时, 为了便于学生对抽象审计程序的理解以及对这些程序的操作, 准备一个有关于审计程序实际操作的真实案例, 让学生通过案例中对审计程序的描述, 讨论分析案例中的审计程序是否有不合适的地方, 或者给出被审计单位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审计程序。案例讨论的方式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控制在6人左右, 让小组成员进行内部讨论, 最后由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案例讨论的形式主要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地消化掉理论内容, 并提升其应用能力, 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 案例操作

案例操作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在审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些具体审计实务进行模拟操作。通过案例操作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使其很快地掌握实施审计实务的基本方法及技能。例如在学习审计工作底稿时, 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介绍了审计工作底稿的种类、格式、要素等理论内容, 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感觉到工作底稿只是一张抽象、陌生的书面文件。其实教师在课件中可以展示不同类型的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 让学生先有直观的了解, 然后告诉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填制, 怎么填制等一些细节知识点;最后将复印好的工作底稿发给学生, 让他们动手填制, 这样做学生就会感到客观实际,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

四、结语

在审计学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应对课程的特殊性和教材的局限性,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本文也列举了案例导入、案例收集、案例讨论、案例操作等四种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如何使用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适应程度去灵活应用。

摘要:审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很难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文章分析了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并列举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案例教学模式。

关键词:审计学,案例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吴秋生.《审计学》案例教学体系的创新[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3 (3) :29-33.

[2]王卿丽.案例教学法在审计课程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 2010 (12) :67-69.

[3]王磊, 张海晓.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商业会计, 2012 (11) :120-121.

审计学 第10篇

关键词:民族院校,审计教育,问题,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把民族教育作为规划纲要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强调, 其中还提出支持民族院校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这意味着未来10年, 民族院校将获得众多来自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投入支持, 帮助民族院校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民族高校作为中国高等院校体系中重要和特殊的组成部分, 承担着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进入大众化时代, 民族院校学生与全国其他各高等院校的学生一样, 面临着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而且全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财会类专业, 民族院校的财会类专业学生竞争力相对较弱, 面临的困难更多, 其专业课程包括审计学课程的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改革需要。审计学是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涉及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对会计及相关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特点。因此, 它需要学生较好地掌握会计、财务、税务, 法律等的基本知识。在教学中, 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审计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而且要培养学生应用审计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审计实际问题的能力。据调查, 目前我国十几所民族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学院或商学院基本都设置了财会类专业, 并开设了审计学课程。因此, 在此特殊时期笔者拟从民族院校财会类专业开设的审计学课程入手, 结合民族院校办学特殊性, 研究思考将来其在教学方面应作的改革创新。

一、民族高校自身特点及其在审计教育方面的问题

(一) 民族高校的构成形式多样, 生源以民族学生为主, 审计课程设置类似

承担民族高等教育任务、实施民族高等教育的高等院校基本由以下几种类型组成: (1) 内地普通高校中设立的专门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 (2)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大, 主要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民族地区高等院校; (3) 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民族院校。在以上三种类型的民族高等院校中, 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内地高校民族班除了招生对象的不同之外, 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在很大程度上是类似的, 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基本上与普通高校相似。其财会类专业的审计学课程的开设也基本如此, 缺少民族特色。

(二) 财会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快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多年来, 随着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民族高校为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输送了大批各民族优秀人才, 尤其是在保持传统特色学科优势、培养适应少数民族工作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民族高等院校和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相比, 在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既有共同的发展规律, 也有共同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但同时还存在民族高等院校自身成长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民族高等院校所设财会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 由于这些地区一般比较偏远, 经济相对也不发达, 更需要大量既懂经济又懂审计等管理知识的人才投身其中, 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而由于民族院校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比较单一, 培养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很快地适应社会需要。

(三) 课程设置不太科学, 教学手段比较落后

据笔者对十几所民族院校的调查, 可能受高校办学大气候和各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影响, 这些院校绝大多数都设置了财会类专业, 归属各院校的经济、管理学院或商学院, 会计专业基本开设了审计学课程, 财务管理专业只有几所院校开设审计学课程, 由此看来有些院校对审计学的重视是不够的。而且还普遍存在审计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内容不科学、教学手段比较落后, 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

(四) 教学力量得不到保证

民族高等院校通过几十年的努力, 师资队伍建设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升、管理逐渐规范、环境不断改善。虽然这些方面的成效很显著, 但整体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总体数量偏少、少数民族教师比例偏低、年龄结构层次不均、平均学历偏低、职称结构失调、知识结构偏窄、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奇缺等问题。特别是近年来, 由于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 各高校也展开师资大战, 民族高等院校高水平教师引进难, 留住更难, 致使民族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形势十分紧迫。而且讲授审计学课程的教师与讲授财会类课程教师相比需要具有更高的更综合的专业素质要求。然而, 各民族高等院校的教师由于学校地理位置、工资待遇、教师编制、学历学位等各种不同因素, 使讲授审计学课程的师资严重不足, 即使在任的审计学教师又普遍都缺乏必要的审计、会计、财务管理、税务等实际工作经历, 更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经验, 很多讲授审计学课程的老师都是离开学校就进入学校, 没有实际工作经历和经验, 也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践, 讲起课来内容空洞, 很容易脱离实际, 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针对民族院校审计学教育的解决措施

(一) 发掘民族教育特色

民族高校的教师所面对的学生都是比较成熟有个性有自己见解的, 他们跟普通高校的学生一样接触信息的途径很多, 信息面也比以前广, 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因此也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能力来适应他们。所以教授审计学课程的老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审计及相关专业知识, 不断地开发研究审计新课题、调整审计教材结构内容, 丰富审计领域的新成果, 推行各种现代新技术教育方式, 而且应研究教学艺术, 语言要准确鲜明, 表达要形象生动、逻辑思路要缜密, 体现强劲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民族高校审计学教学还可采用分层教学法, 由于其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 他们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 这给教学增加了不少难度。因此审计学课程的教师可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学习, 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如果条件允许, 还可开设民族特色的创新人才班;建立有民族特色的人才培养基地;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还可利用少数民族教师的语言优势实施民族双语教学, 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财会类专门人才。

(二) 培养特色人才

我国高等财会类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单位、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审计等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高新技术不断向生产和生活方面渗透, 竞争不断加剧, 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 财会类专业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财会类专业课程之一的审计学教学也必须为此做出努力。由于受到民族地区落后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民族高等院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等学校的生源一般具有:语言基础较差、自学能力有限;知识结构不太合理;实践能力参差不齐;人文科学知识不够丰富、视野相对较狭窄;社交能力欠缺;经济比较拮据等特点。如果用一个统一的教育模式去培养这些学生, 大部分学生都很难适应, 更谈不上突出学生的个性特征, 无法调动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的积极因素。因此要根据民族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 发掘他们的优势潜能, 使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 努力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的懂会计审计的专门管理人才, 从根本上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 开发民族资源, 完善审计课程教育模式

民族院校规模有限, 审计课程设置不能与其他高等院校相比, 这里有历史原因, 也有现实发展步伐的因素。在加大少数民族高等院校审计教育改革进程的同时, 如何处理好多元文化背景下积极开发民族资源, 加速民族高等院校审计学科建设和完善审计课程设置是提升我国财会类专业高等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和关键因素。而当前从总体上看, 民族高等院校审计教学仍滞后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 也不能适应国家当前形势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存在审计学教学的盲目性和趋同性等多种问题。因此要根据民族院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审计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 不仅只关注民间审计的相关知识 (现在绝大多数高校的审计教学都是以介绍民间审计的知识为主) , 还要关注内部审计、政府审计这两种主体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可涉及不同分类方式下审计的知识, 要全面、综合、系统。而且还要注意与其他相关课程 (如:会计学、经济管理、财政金融、证券投资、税法、经济法、计算机技术等) 的衔接与过渡。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 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借助多媒体、网络工具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校园网络平台, 教师微博微信等进行在线答疑,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可以在校内建立会计审计综合模拟实验室, 配备会计、审计实验软件进行综合模拟训练;同时可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学生实践基地, 与该地区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大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建立校外会计审计实践基地;还可以通过与民族地区的共建, 特别是欠发达地区, 建立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身体验会计审计实务, 更多更好地掌握会计审计专业知识, 为将来踏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基础。

(四) 努力提高民族院校审计教师队伍素质

民族院校审计教师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这是适应高等教育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提高民族院校审计教师理论水平,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以定期组织审计教师参加专业学习和审计实践, 从审计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会计审计相关专业教师取得相关审计执业资格如注册会计师资格等, 积极参与不同审计主体的审计实践。还可由学校与政府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审机构联系, 成立会计审计教师实践基地, 指派审计教师定期参与审计实务工作, 全面快速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为审计教学与实践配备一支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同时尽可能地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或注册会计师为特聘教师, 参与审计理论和实践教学, 通过开设会计审计专题讲座以弥补校内审计教师教学上的不足,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可加强与国内外审计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创造机会使审计教师能够参加地方或全国甚至国际的会计、审计社会团体活动, 增加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陈·巴特尔, 彼得·恩乐特 (Peter Englert) .中国民族学院的历史演变及其组织特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8, (2)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审计学】相关文章:

大学审计学07-03

审计学案例08-24

浅谈审计学09-10

审计学论文提纲09-21

审计学论文题目04-09

审计学论文范文05-09

9034审计学范文06-12

0154审计学答案08-18

审计学专业论文05-24

审计学含答案06-13

上一篇:农业化学投入品下一篇:畏难情绪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