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有机构成范文

2024-08-16

资本有机构成范文(精选8篇)

资本有机构成 第1篇

这些年, 作为高校“马原理课”教师, 笔者对马原理课中的一些重要疑点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究, 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中, 收到了较好效果。在此, 就“马原理课”学习中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关系理论作一初步探索, 以求教于广大同仁。

一、正确把握好资本有机构成和利润率的涵义

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是何关系?是正比还是反比?学者往往各说一词, 其原因就在于对相关概念内涵理解不同而导致。因此, 要科学分析二者关系, 就得准确把握好二者内涵。

(一) 资本有机构成

1. 资本技术构成。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积累问题时, 创造性地提出资本有机构成这一理论问题。马克思认为, 资本的构成一般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去看待。从自然物质形式上看, 资本总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部分组成, 而这两者各占多少比例则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上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1]。

2. 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从价值形式上看, 总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 如总资本为1 000万, 其中有700万将用于购买生产资料, 包括土地、厂房、机器、工具、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 还有300万用于购买劳动力;前者是不变资本, 后者是可变资本, 二者之间存在一定比例关系。这种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价质量上的比例, 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一般用C:V来表示。

3. 资本有机构成。

(1) 资本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之关系。资本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之间有没有联系呢?其实, 二者并不是互不相关, 而是存在着内在联系, 资本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具体分析来看:

第一, 技术构成改变, 价值构成不一定变化。首先, 资本技术构成发生变化, 引起资本价值构成也发生变化。一般来说, 随着技术水平提高, 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而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 企业生产资料所占份额也就增多, 所需劳动力则相应减少, 劳动力所占份额也就降低, 因而资本价值构成就提高了。其次, 资本技术构成出现变动, 但资本价值构成不变。资本技术构成发生改变, 这会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相应发生变化, 但是, 如果双方改变因种种因素程度一致时, 则资本的价值构成就不会发生变化。

第二, 资本价值构成改变并非都是缘于资本技术构成变化所致。在资本的技术构成不变情况下, 一旦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都发生变化, 也会带来资本价值构成发生改变。

首先, 劳动力的价值不变, 但生产资料的价值发生变化, 如自然灾害, 导致原材料短缺, 其价值与价格会变化, 从而使价值构成发生变化。

其次, 生产资料价值不变, 但劳动力价值发生变化, 如产品过剩, 利润降低, 老板会降低工资以应对, 资本价值构成也会发生变化。

最后,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都发生了变化, 但二者变化的大小不一样, 这同样会带来资本价值构成发生改变。

例如, 工会带领工人罢工要求涨工资, 最后老板不得不加薪, 此时该企业技术构成并没变化, 但工人工资上涨却已引起资本的价值构成发生变化。可见, 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不一定就是技术构成变化引发。

当然,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又会带来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引起生产资料价值的下降;二是引起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 从而造成劳动力的价值也会降低。同时, 按马克思所讲, 劳动力价值特殊性就在于要受社会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 社会经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 劳动力价值也会相应增加, 这就会减少其降低程度。所以, 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 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尽管都有所下降, 显然, 生产资料价值下降的速度一般要快于劳动力价值下降的速度。这样, 当资本技术构成提高时, 尽管资本价值构成也会提高, 不过, 它提高的程度一般会低于资本技术构成提高的程度。

(2) 资本有机构成涵义。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对“资本有机构成”的定义:“资本的构成要从双重的意义上来理解。从价值方面来看, 资本的构成是由资本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率, 或者说, 分为生产资本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总额的比率来决定的。从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方面来看, 每一个资本都分为生产资料和活的劳动力;这种构成是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须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来决定的。把前一种构成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把后一种构成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二者之间有密切的相互关系。为了表达这种相互关系, 我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2]

从上面马克思分析可知,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辩证联系, 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通常用C∶V表示。

这里, 还应明白, 资本有机构成既不是简单地针对资本的技术构成而言, 也不是简单地针对资本的价值构成而言, 而是指二者存在着的内部关系, 即只有那种由技术构成决定, 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才能称之为资本的有机构成。因此, 并不是任何情况下, 价值构成发生改变, 就意味着资本有机构成也发生变化。只有技术构成变化带来的价值构成变化, 才能称之为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所以, 我们在分析有机构成时, 要抛开其他情况, 只去思考技术改进引起价值构成提高, 因而有机构成提高, 在此情况下, 利润率又会怎么改变。绝对不能离开这点去发挥, 不然就偏题了。

(3)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家本性就是无止境地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 而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榨取超额剩余价值。因此, 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同时迫于竞争压力, 资本家必然会不断改进技术, 促使资本的技术构成也不断提高。这样, 就使资本有机构成就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当然, 不是说现实中有机构成就是一条直线上升, 由于多种因素, 历史上有机构成是高、低、平稳走势。

(二) 利润、利润率

资本家认为, 生产剩余价值不仅要花工资V, 而且要花费不变资本C, 所以, 把剩余价值看作是由其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因此, 当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产物时, 剩余价值在资本家看来就应当改名叫利润了。可见,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 在质上、量上都一样, 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相对可变资本而言, 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利润率=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二、深刻懂得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不只是与资本有机构成有关, 而是多因素合力的结果

利润率高低, 是不是仅与资本有机构成有关呢?显然不是。从马克思理论中, 我们知道:

p′=m′.V/c+v (一次生产的利润率)

P′=m′.n.V/c+v (一年的利润率, n是一年生产次数, 速度)

由此可见, 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不只是资本有机构成一个, 而是多因素合力的结果。所以, 我们在分析, 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而利润率会出现什么变化时, 就不能只看有机构成影响, 还要考查其他因素作用, 才能得出相应结论。简单地说二者是反比或正比, 都是不科学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关系

从上面公式可知, 在其他条件不变前提下, 剩余价值率越高, 利润率也越高;反过来说, 利润率就会越低,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关系。这是因为剩余价值与利润是同质同量的。因此, 剩余价值多, 利润就多, 剩余价值率高, 利润率自然就高了。

(二) 不变资本的节约与利润率成正比

从上面公式中, 还可看出, 成本C降低, 那么, V/c+v分数值变大, 则利润率也提高, 二者是正比关系。其实, 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里, 多数工业品的成本构成中, 就不变资本来看, 机器、工具等固定资本的分摊其实是很少的, 而原料和辅助材料及能量在成本中所占比例才是主要部分。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技术进步引起的机器等费用支出变多, 但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 既使单位商品中包含的固定资本分摊变少, 也使生产资料中的流动部分消耗降低, 其总的结果仍是节省了不变资本, 利润率也会相对提高。例如, 今天欧美先进技术发达国家某企业, 由于工资高, 国内市场饱和, 其利润率就比较低。假定该企业, 从国外转移到中国来, 劳动力成本则会大大降低, 原材料也会节约, 从而使剩余价值率大幅增长, 利润率也大大提高。所以, 大量外资转移中国,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当然,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人们经济文化消费水平也在大幅提高, 因此,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高, 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造成外企在中国的成本不断上升, 利润率也逐年下降, 于是开始出现外资搬到东南亚劳动力成本更低国家的现象发生。

(三) 资本运动速度与利润率成反比

从上面公式中, 也可知道, 利润率与资本运动速度成正比。分析来看, 加速资本周转, 一是可以节省预付资本量;二是减少固定资本磨损带来的损失;三是增加一年生产次数。这样, 随着资本运动速度加快, 年利润率也不断提高了。

(四) 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格确定的前提下, 资本有机构成越高, 则技术越先进, 因而等量劳动力能够带动的生产资料就越多, 在总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也会越大, 所需要的劳动力也就越少, 因而能剥削的对象就越少;同时, 因为剩余价值率不变, 从同一劳动力身上剥削到的剩余价值数量也就不变, 所以, 资本家得到的剩余价值总量就会减少, 利润率也就越低了。正如马克思指出, 机器只转移价值, 不创造价值, 所以, “不变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即资本有机构成越高, 相对雇佣工人的“可变资本”越少、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少、资本利润越少。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按相反方向变化。

从前面公式中也可看出:p′=m′.V/c+v, 若m′不变, 则p′大小与V/c+v分数值大小有关, 而V/c+v大小又与资本有机构成相关, 不难看出, 有机构成越高, V/c+v分数值越小, 因而利润率就越低, 二者是反比关系。

下面再举一个简单数据来验证一下:

设某企业预付总资本为200万, 资本有机构成是C∶V=4∶1, 剩余价值率为m′=100%

则:m=m′.V=100%.40万=40万, p′=m/c+v=40万/200万=20%

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C∶V=7∶1剩余价值率为m′=100%保持不变, 则:

m=m′.V=100%.25万=25万, p′=m/c+v=25万/200万=12.5%

从上面数学分析可知, 剩余价值率保持不变, 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的确是反比关系。

不过, 应当清楚地看到, 马克思是为了分析方便, 把问题简单化才这作出这样假设的。这样的例子在马克思著作中很多。同时, 由于马克思所处时代, 科技影响还不十分突出, 资本家还主要通过绝对剩余价值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 所以, 马克思没有再去深入分析技术构成提高带来有机构成提高, 剩余价值率发生变化情况下, 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又是什么样的状况。然而, 当代现实中, 技术改进, 技术构成提高, 劳动生产率提高, 必要劳动时间变短, 剩余劳动时间增长, 工人在相同时间里创造剩余价值量一定会较大幅度增加, 因而虽然可变资本所占比重虽在减少, 但剩余价值总量则有可能不变, 甚至增多。这样, 剩余价值率也是有可能提高的, 不然, 资本家又何别花费心思去改进技术呢?所以马克思假设剩余价值率不变这一前提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假命题。

三、科学分析剩余价值率可变前提下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的关系

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之间究竟是何关系呢, 综观理论界来看, 大体有三种观点:一是马克思的传统观点, 认为在剩余价值率不变前提下, 二者成反比;二是王涛等认为在剩余价值率可变情况下, 二者成正比[3]。外国学者迪金森也认为在实际工资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利润率才会下降 (如当资本积累超过某一临界点) , 否则, 一开始它将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提高;三是杨曾宪、马艳等认为二者关系是不相关或不确定的。杨曾宪指出“资本一般利润率”的变化, 只受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制约, 与资本有机构成变化不存在任何本质的因果关联。”[4]马艳说:“当我们将劳动的主观条件变化引入资本有机构成范畴之内, 将马克思的资本构成区分为绝对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资本有机构成后, 并采用时间序列的动态研究方法来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动态模型, 就可以得出技术进步虽然导致不变资本增加, 外延式可变资本价值相对v减少, 但由于内涵可变资本价值的增加, 剩余价值量和利润量也会增加的结论。这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的结果并不一定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 而可能出现提高、下降、不变三种变化趋向。”[5]

那么, 在剩余价值可变情况下, 二者究竟是何关系呢?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1.从单个企业看, 若剩余价值率提高程度大于劳动力减少程度, 并且达到一定程度后, 利润率与有机构成是成正比关系;若剩余价值率提高程度大于劳动力减少程度但没达到一定程度, 或是剩余价值率提高程度等于劳动力减少程度及小于劳动力减少程度, 二者仍是反比关系。

就企业来看, 若改进技术,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使技术构成提高, 从而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那么, 资本家利润率会受什么样的影响呢?关键是看剩余价值率的变化情况。下面就此加以讨论。

(1) 若单个企业剩余价值率提高程度大于劳动力减少程度, 并且达到一定程度后, 利润率与有机构成是成正比关系。

虽然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劳动力减少, 剥削对象减少, 但是劳动生产率提高, 该企业生产商品的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个别价值就低于社会价值, 但在市场上仍可按社会价值出售, 因而该企业就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促使剩余价值率会相应提高, 而且当提高幅度大于劳动力减少幅度并且达到相当程度后, 则该企业的利润率就比本部门内部生产同类商品的其他企业的利润率高。同时,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劳动生产率提高, 又可以带来不变资本节省, 从而使利润率也有提高可能。所以, 对于这样个别企业来说, 此时二者是成正比关系。比如, 在国际产业链上, 中国有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与西方有些技术密集型企业相比, 资本有机构成一个低, 一个高, 预付资本差不多的中国企业要雇佣50名工人, 西方企业只雇佣10名科技人员, 但西方企业利润率却可能大大高于中国企业。这正是因为剩余价值率提高很大的缘故。

(2) 若单个企业剩余价值率提高幅度大于劳动力减少幅度但尚未达到一定程度, 或是等于和小于劳动力减少幅度, 二者还是反比。

关于这一点, 下面用一组简单的数据来分析说明:

设企业预付总资本为200万, 资本有机构成是C∶V=4∶1, 剩余价值率为m′=100%

则:m=m′.V=100%.40万=40万, p′=m/c+v=40万/200万=20%

设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C∶V=7∶1, 剩余价值率提高程度大于劳动力下降程度, 则:

V=25万, 比原来40万下降37.5%, m′提高程度>V下降程度, m′>37.5%

m′假定取值为140%, m=m′.V=140%.25万=35万

p′=m/c+v=35万/200万=17.5%

m′假定取值为160%, m=m′.V=160%.25万=40万

p′=m/c+v=40万/200万=20%

m′假定取值为180%, m=m′.V=180%.25万=45万

p′=m/c+v=45万/200万=22.5%

以上数学分析清楚看出, 就单个企业来说, 有机构成提高后, 只有剩余价值率提高到一定程度, 有机构成才与利润率成正比。如果是没有达到或是等于、小于劳动力下降程度, 有机构成与利润率还是反比关系。

那么, 现实中,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同时, 剩余价值率也会提高, 但提高程度究竟会怎样呢?是大大高于劳动力下降程度呢?还是一般要低于劳动力下降程度呢, 这直接关系着有机构成与利润率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从部门看, 剩余价值率会随着有机构成提高而提高, 但提高的幅度从长期来看是不会超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幅度, 因而利润率与有机构成是成反比关系。

(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生产率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使消费资料价值降低, 从而引起工资价值下降。因此, 有机构成提高, 虽然可变资本总量减少, 但并非就是工人数量上减少, 要知道可变资本总量和劳动力数量不是同一概念, 所以可变资本减少但实际上工人数量可能会不变。这样, 在工人人数不变的情况下, 剩余价值量必然增加。所以,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剩余价值率也有提高可能[6]。

(2) 就一个部门看, 随着整个行业技术提高, 劳动生产率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也会提高, 同量预付资本需要劳动力减少。这会带来两方面影响:一是单个劳动力在同样时间里生产产品增多, 剩余价值增加, 剩余价值率提高;二是单位商品包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少, 商品社会价值和价格也就变少, 出售时只能按其价值出卖, 不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这就制约了剩余价值率增长幅度。因此,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剩余价值率也会随着提高, 但提高程度一般赶不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幅度。

(3) 剩余价值率提高的幅度从长期来看也是不会超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幅度。首先, 可变资本即工资价值由于受到工会的牵制以及其他多因素影响, 就不会明显地下降, 所以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是有限的。事实上, 工人工资绝对量长期看是呈上涨趋势。其次, 随着有机构成提高, 劳动生产率提高, 即使在生产资料中机器等固定资本更新而资金投入没增加, 但随着产量的增加, 原料、辅助材料和燃料等流动资本部分的增加却是明摆着的。这样, 不变资本会随有机构成提高而增大, 可变资本则相对变小, 剩余价值率提高就受到限制。我们知道, 活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活劳动与生产资料的比例越来越小, 那么活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与总资本的比例也越来越小, 因而利润率也越来越小[6]。因此, 马克思指出:“一个同样的甚至不断提高的剩余价值率表现为不断下降的利润率, 这个规律换句话说就是:一定量的社会平均资本 (例如资本100) 表现为劳动资料的部分越来越大, 表现为活劳动的部分越来越小。这样, 因为追加在生产资料上的活劳动的总量, 同这种生产资料的价值相比, 是减少了, 所以, 无酬劳动和体现无酬劳动的价值部分, 同预付总资本的价值相比, 也减少了……虽然所使用的劳动的无酬部分和有酬部分的比率可以同时增大。也就是说剥削率的提高对利润率下降的抵销作用是有限的, 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完全阻止利润率下降的。”[7]

那么, 随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 资本主义世界的利润率变化是否应验了马克思的基本判断呢?李民骐等研究了美国的利润率波动情况, 并划分为四个“长波”来考察:第一波是1869—1897年的自由竞争期间, 平均利润率达17.5%:第二波是1898—1940年的私人垄断时期, 利润率是13%;第三波是1941—1982年的国家垄断时期, 降至11.9%;第四波是1983—2000年的新自由主义时期, 是12.7%。从前面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结论: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世界在近一个半世纪以来, 利润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基本符合马克思的判断。但一个明显的特征是降速趋缓, 甚至有提高可能[8]。

现在的确有不少研究者发现, 最近二十年来, 西方随着科学技术提高, 利润率也有提高趋势。这又如何解析呢?我们要知道, 技术进步并非就意味着有机构成一定提高, 因而资本有机构成随生产力发展而提高的假设并不总是成立的。并且, 有机构成发展趋势也不是处于长期直线上升的, 资本主义建立以来, 其有机构成走势实际上是上升、下降、平稳;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增加的因素中, 从长期看, 有些因素的变化趋势是较为确定的, 如科技进步或创新;有些则受到经济体制内部矛盾的制约, 如社会保障程度、工资增幅、对公司资本的实际控制权等[8]。同时, 我们还要看到, 影响利润率变化因素是很多的, 即使有机构成提高, 影响利润率上涨, 但由于其他因素作用, 利润率也有可能上升。此外, 也要看到, 利润率总趋势也不是直线下降, 而是下降、上升、平稳、下降。所以一段时间上升不足以说明什么问题。

综上所述, 我们在探讨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关系时, 不能简单地下结论, 要综合分析, 因具体情况而得出具体结论, 这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本义。

参考文献

[1]曾国平, 等.政治经济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3:55-56.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王涛.资本有机构成对平均利润形成的实际影响[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 2012.

[4]杨曾宪.解构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J].社会科学论坛, 2010, (20) .

[5]马艳, 李真.马克思主义平均利润率变动规律的动态模型[J].海派经济学, 2006, (16) .

[6]孙立冰.论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及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联系[J].当代经济研究, 2009, (12) .

[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有机的资本主义 第2篇

作为自然和有机食品消费风潮的领军者,美国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门店里售卖的有机食品都附有认证标牌,还用再生纸印制的小册子,详细地写明产品的产地和生产过程。读了上面的介绍文字,你愿意不愿意花比市面上的普通鸡肉贵两倍的价钱,来买这种有机鸡肉呢?

全食超市用坚挺的股价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其每股价格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曾一度跌至8美元,现在已经一路凯歌高奏攀升至超过80美元,市值超过150亿美元,市盈率高达40倍。这与同业竞争对手沃尔玛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沃尔玛的股价从金融危机时42美元的低谷,逐渐恢复到现在的58美元左右,显得波澜不惊,市盈率也只有不到13倍。显然,在绿色、健康成为主流消费意识的背景下,全食超市“自然、有机”的定位要比沃尔玛的“天天低价”更能激发投资者的热情和想象。

但是实际上,市场定位并非全食超市核心竞争力的全部,甚至不是其核心竞争力中最关键的部分。全食超市这座大厦的基石,是其秉持的“良知资本主义”的理念,以及围绕这一理念打造的一整套创新的管理体系。

利润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目的

创始人约翰·麦基(John Mackey)因为自身的信仰而建立全食超市,全食超市的发展也实践并完善了他的信仰。

1978年,麦基时年25岁和女友创业的时候,信奉的是左派思想,认为商业是靠剥削而谋取利益。但在运营全食超市的过程中,他发现商业交易是另一回事儿:自愿合作——由于竞争的存在,你不能强迫顾客买自己的产品;雇员不满意可以跳槽;投资者也可以视你的表现而决定是否继续投资。于是他放弃了左派信仰,变成了自由派的信徒。但他觉得,左派作为一种理想,可以用来指导自己的事业,这种思想的杂糅是他“良知资本主义”(conscious capitalism)经营理念的背景。

良知资本主义首先体现在公司的使命中。全食超市的“独立宣言”指出,公司的使命是实现“健康的食品,强健的人类,生机勃勃的星球”。同时,全食超市在经营中强调合作、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认为顾客、雇员、供应商、投资人、社区和生态环境都是商业环境不可缺少的一环。

麦基曾经与著名学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有过一场辩论,从中可以理解他关于良知资本主义的思想。弗里德曼是信奉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家,他有一条著名的观点,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在合规的前提下为自己增加利润。弗里德曼认为麦基的良知资本主义只不过是一种概念词汇的修饰,全食超市经营的目的也是为了创造利润,而其每年捐5%净利润给慈善事业的做法,是把股东们应得的权益转移给社会,可是又有谁能保证慈善机构就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这笔钱呢?这笔钱如果重新投入扩大再生产,也许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效果岂不更好?

麦基争辩说,在弗里德曼看来,利润本身就是目的,但全食认为,利润是必要的,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但绝不是唯一的目的。他打比方说,“在我的婚姻里,我夫人的幸福本身就是一个目的,她幸福我才能幸福;爱使我把我夫人的幸福放在首位,在使她幸福的过程中,我也得到幸福。企业也是这样,最成功的企业总是把顾客放在第一位。对于以利润为中心的企业来说,顾客满意是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但是对于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来说,顾客满意本身就是目的”。同样的,雇员来上班,难道是因为他们一心一意让企业赚到最高利润?社区欢迎我们,也绝不是因为他们要帮我们赚到最多的钱。全食超市的经营不是仅为了哪一方的利益,而是为了全部六个利益相关者,即顾客、雇员、供应商、投资者、社区和生态环境的利益。

培育共生社区

团队是全食超市非常重视的概念,这种管理模式的开创同样来自麦基的思考。麦基认为美国社会普遍缺乏信任,因此他希望公司能够在团队中建立信任。在麦基看来,企业对服务他人、尊重事实、美感和改变世界的勇气等理念的追求应该是有着恒久价值的。而这些价值要在企业中实现,首先要建立信任。要实现企业的最高目标,就必须建立最大程度的信任。而企业的各方利益相关者,特别是雇员和顾客,都会看着管理层是否能做到言行一致。

全食超市特别看重小团队的重要性。公司里的小团队规模大致在6~100个成员之间,超过100个人的上限就会拆分成更多的组。每个小团队的领导者也是分店的管理人员,而分店的管理人员也是区域管理人员。这种互链式的团队架构一直延续到公司的最高管理层。

全食超市相信,每个人都是他所在团队中的至关重要的成员,团队的成功取决于团队中每一个人的贡献。当这种信任在公司所有层级中传递的时候,整个组织机构就得到自然的优化。这种互链式的组织架构可以让组织无论上、下,还是内部和跨团队之间都充满信任。信任成了团队运作的润滑剂。

麦基认为,命令和控制是缺乏信任的表现,一些领导人犯的错误是过于相信自己的领导力。领导人的自信很重要,但全食超市认为这和相信基层员工一样重要。为了赢得信任,就需要人们相应地给予信任。因此在全食超市要给予员工充分的授权。

在全食超市,每家分店的定价、促销方案、商品的摆放方式都由各家分店的店员自己决定。地区经理可以根据当地的文化自己设计新店的风格,而不是从总部拿模板进行简单复制。每个店的领导可以迎合当地顾客的口味自主决定10%的库存,可以根据当地的竞争情况定价。

全食超市每个分店的员工都会被分为海鲜、收银、干货等八个团队。每当有新员工进入,全食超市都会安排其进入某一个团队,先试用四个星期,然后由团队全部成员投票决定此人是否合格,过了这一关,才可能被长期雇用。员工的奖金是和其所在团队的业绩挂钩的,所以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很在意新员工的选聘,他们得“不拖后腿”并能为团队做贡献。

公司在经营上也对员工充分透明,营收、成本与获利数字都开放给员工查询,并且将上一年度包括管理层在内的所有雇员的工资全部公开。

全食超市甚至规定,管理层成员的工资不能超过公司平均工资的19倍。要知道,美国财富500强企业高管工资是员工平均工资的400倍以上。而且与大多数公司将75%的股票期权分配给不超过5人的高管团队不同,全食超市将93%的股票期权保留给非主管级员工。

老板放弃一票否决权

全食超市高管团队的建设照样特立独行。麦基坚信协作的力量——“整个团队真正实现无私并共同面对和处理公司事务,这样公司才不会轻易地被打败。”这种信念和他喜欢的篮球运动多少有些关系。尽管像乔布斯一样充满争议的麦基常常吸引了人们的全部注意(他也和乔布斯一样从2006年开始每年象征性地领1美元年薪),但实际上,在全食超市的高管中,十几年来一直是由一个五人团队行使着联合CEO的作用。五人团队包括了董事长、CEO、COO、CFO和执行副总裁(麦基到2009年卸任董事长一职,以董事会顾问的身份继续在公司管理中发挥作用),负责在公司战略、财务和其他公司事务上进行共同决策。每个人在各自的领域各有专长,比如运营管理、财务、企业战略、收购等方面,这样他们在每一次讨论中都能互相碰撞并产生新想法。而且这个团队决策机制不给任何人一票否决的特权。全食超市的五人高管团队甚至会常常一起度假,这让他们更加亲密无间,进一步提升了他们集体决策的质量。

在人们熟悉的阴谋诡计迭出的公司政治现实中,要做出不带有私心的集体决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全食超市的高管团队也时常会出现争执。“做集体决策也是个学习过程,当所有的人都反对你的建议时,你就要学着从他们的角度重新考虑自己的想法。”麦基对此深有体会。

资本有机构成 第3篇

吴欣旺等人 (2011) [2]用中国1995—2007年各省的数据面板数据, 验证了在中国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的命题。蔡晓辉 (2011) [3]论述了随着资本技术进步, 并非只有资本技术构成提高, 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一种发展趋势。从蔡晓辉的论述, 我们可以思考资本影响本有机构成的因素有多种, 并不只是技术的进步。郑久平等人[4] (2011) 通过对我国省际1978—2007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资本有机构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们的实证结果表明:较高的资本有机构成将减缓经济增长。林毅夫[5] (2002) 认为制造业过高的资本技术构成, 会显著降低人均GDP增长率, 导致各地区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

现有文献虽然对资本有机构成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但是仅局限于一国数据的研究, 一些结论是否能够在其他国家适用, 尚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在接下来的章节, 我们提出相关假设以及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影响资本有机构成的各个因素。

接下来文章的结构安排如下:一、研究假设提出;二、资本有机构成的计算与变量的选取;三、模型的建立与数据选取;四、实证分析;五、结束语。

一、研究假设

近十多年来, 新兴市场的经济快速增长, 引起了经济学界对新兴市场的发展极大的关注。经济的增长不断地积累资本存量, 人均资本存量也不断地增加。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逻辑推理是按人均推动物化的劳动资料来计算的。按照这个逻辑推理, 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因此我们提出假设1。

假设1: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增长越快, 该国的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的趋势就越慢。

外商直接投资 (FDI) , 通过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的引进, 节省活的劳动量, 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促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因此我们预期该国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越多, 该国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得也越快。从而提出假设2。

假设2:一个国家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量越多, 该国的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的趋势越快。

一个国家的投资率越高, 用于投入固定资本中的比重也就越大, 同时机器等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也就加速, 从而推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基于此我们提出相应的假设3。

假设3:一个国家的投资率越高, 该国的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的趋势也越快。

二、资本有机构成的计算与变量的选取

(一) 资本有机构成的计算

资本有机构成 (C/V) , 在文中作为被解释变量。依据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的定义, 可以理解为资本有机构成与资本技术构成同方向变化, 表现在购买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价值上。用公式来表示: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按现值美元计) , 可变资本用当年已收劳工汇款和职工报酬 (按现值美元计) 来替代, 劳工汇款和职工报酬包括流动工人创造的经常转移以及非本地工作人员挣得的工资和薪水。

(二) 解释变量的计算

经济增长文中用人均GDP增长率来代替, 用PGDP来表示。依据假设1我们预测该符号为负号。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GDP的百分比来计算外商直接投资。投资 (INVEST) , 由于国际数据很难统一, 我们用世界银行提供的国内贷款占GDP的百分比来代替。投资率越高, 用于投入固定资本中的比重也就越大, 同时机器等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也就加速, 从而推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预测符号为正号。人力资本 (HC) 是用中学入学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的。剩余价值 (m) 是用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工人劳动报酬总额之和。剩余价值率 (m’) =剩余价值/工人劳动报酬。

三、模型的建立与数据选取

(一) 模型的建立

结合上面我们对各个指标的分析, 我们建立i个国家t时期的面板模型:

(二) 数据选取

我们从新兴市场的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国家中, 选取了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的国家, 从中选择出八个国家, 分别是中国、印度、俄罗斯联邦、巴西、土耳其、韩国、墨西哥、南非和埃及。基于文中各变量数据的有效性为原则, 为尽可能的采取时间跨度较长的数据, 我们选择从1980年—2010年的年度数据为研究对象。文中所有数据都来自世界银行。相关变量和实证部分均采用excel2010及stata12.0软件进行处理。

四、实证分析

我们对方程 (1) 分别采用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见表1。在表1中, 栏 (1) 和 (2) 是用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的结果。栏 (3) 和 (4) 是用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的结果。

被解释变量:C/V

注:括号内是t统计量的值, *p<0.05, **p<0.01, ***p<0.001, L是滞后1期, L2是滞后2期, L3是滞后3期。

栏 (2) 和 (4) 分别是删除在 (1) 和 (3) 中不显著的变量进行回归。人力资本和当期的经济增长率在模型中不显著, 这说明人力人本和当期的经济增长对资本有机构成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这也与吴欣望等人用中国的数据回归的结果一致, 即人力资本存量不能阻碍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的趋势。当期的经济增长对资本有机构成与郑久平等人的研究结果, 即资本有机构成对经济增长有影响的结论不同。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FDI与我们的预期相反, 外商直接投资与资本有机构成呈负相关关系。即外商直接投资阻碍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外商直接投资可以给本国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促进经济增长, 这已是不可争议的事实。但是外商直接投资能否直接促进资本有机构成上升这一趋势, 还需要继续找到理论证据来证实。从经济直觉上讲, 外商直接投资, 能拉动投资国的资本有机构成上升。但是我们的实证结论与这一经济直觉相反。

对于经济增长率, 当期的经济增长率和上一年的增长率, 对资本有机构成没有影响。滞后两期和三期对资本有机构成有明显的影响。从表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滞后两期和三期的经济增长率与资本有机构成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可以解释为, 经济预期在长期比较乐观时, 会加大固定资本的投入力度, 从而能促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当预期两年后经济增长比较乐观, 预期两年后经济增长能够增长1个百分点, 那么资本有机构成将提高大约4个百分点以上;预期三年后经济增长能够增长一个百分点, 那么资本有机构成将提高大约2个百分点以上。这也符合固定资产更新的理论。一般情况下, 当经济周期没有大的波动情况下, 对固定资产的更新也较慢;然而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 才会加大固定资产的更新, 刺激经济增长, 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

对于投资率与我们的预期相同, 根据表1的回归结果, 投资率的回归符合我们的假设3, 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剩余价值率与我们的预期相同, 而且也与吴兴望等人的研究结论相同。她们的结论是剩余价值率对资本有机构成有正的影响, 但是我们证明了剩余价值率和滞后一期的剩余价值率与资本有机构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期的剩余价值率提高1个百分点, 资本有机构成大约提高0.24个百分点。预期下一年的剩余价值率提高1个百分点, 资本有机构成大约投资0.02个百分点。这可以解释为, 当期利润和预期下一年的利润预期比较好的, 就会加大固定资本投资的力度, 即更新先进的设备, 引进更先进的技术, 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但是人力资本和技术的投入, 在本文中是不显著的。

五、结束语

用1980年到2010年新兴市场八国的数据对影响资本有机构成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了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在新兴市场上, 外商直接投资阻碍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 即外商直接投资与资本有机构成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与我们的假设2不相符。

第二、实证的结果最令人惊讶的是, 人力资本对资本有机构成没有直接的影响。这与马克思的逻辑推理不相符。我们可以这样解释, 在马克思的时代与我们现代的时代背景不同, 所以本文的实证结果与他的预测不符。还有我们只能用吴欣望等人的研究结论来解释, 人力资本并不能阻碍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的趋势。

第三、经济增长预期比较乐观能促进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 即经济增长滞后两到三年都与资本有机构成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剩余价值率及预期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也推动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 剩余价值率与资本有机构成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滞后一期的剩余价值率与资本有机构成也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资本论》 (第1卷) [M].2004.

[2]吴欣望, 朱全涛, 高劲.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的实证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1, (01) :第9卷第1期.

[3]蔡晓辉.对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思考[J].理论导刊, 2008, (03) .

[4]郑久平, 冉光和.资本有机构成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J].软科学, 2011, (05) :总第137期第5期.

资本有机构成 第4篇

1. 优秀校长的人力资本形成及其作用

校长人力资本是指校长作为学校主要领导所拥有的经营管理知识、技能、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总和。校长人力资本是一种异质型人力资本, 即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一名优秀的校长, 在其成长过程中, 其人力资本是通过其接受的学校教育、管理专业实践 (如担任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务) 、学校管理培训 (如校长培训) 以及自我研修等途径积累的。

一名校长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业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今后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校长在各个成长阶段积累的人力资本有利于校长更快地进入下一个成长阶段。具有较高水平异质型人力资本水平的校长能够突破传统并创新学校发展模式, 避免学校陷入同质化境地, 使学校始终处于非均衡优势, 从而有效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优秀的校长还能根据自身拥有的科学管理知识和技能优化学校内部结构, 实施卓越管理, 协调学校内部各种力量, 从宏观上谋划学校发展;优秀的校长依据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各种外部的机会和风险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并迅速作出相应的决策, 以实现学校效益最大化。

2. 优秀校长的社会资本形成及其作用

优秀校长的社会资本体现为: (1) 他与家庭成员关系和谐, 能获得家庭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并主动维护和发展已有的家庭社会资本; (2) 优秀的校长能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 能在学校树立领导权威, 获得教师员工的尊重和支持; (3) 优秀的校长与兄弟学校和周围的社区保持密切的联系, 为学校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 优秀的校长能获得上级的支持和认可, 从而能得到必要的办学资源和政策支持; (5) 优秀的校长能利用自己的社会声望获得一定数量的社会职务, 为学校发展拓展社会空间。这些社会资本的积累和投资依赖于校长所处的关系网络的规模和他可动员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最终依赖于他对社会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 即对社交活动的意愿和付出。

学校组织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它的发展必然离不开镶嵌在不同社会结构中的资源。优秀的校长利用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本为学校获取良好的发展空间, 构建学校发展的资源共同体,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为获取学校发展的稀缺优质资源创造必要的条件。学校作为知识分子的聚集地, 不仅校长的人力资本是异质型人力资本, 教师员工的人力资本也具有类似的特性, 他们拥有的知识和能力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评估, 大量表现为非正式的默示或隐性知识, 只能在长期互动合作下具有某种共同经验的团队成员之间才能充分共享, 凝聚团队力量, 共同致力于学校发展目标。因此, 优秀的校长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高超的管理技能和远见卓识的前瞻意识, 更要善于谈判、交际和应酬。可见, 社会资本在校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的角色。

3. 优秀校长的文化资本形成及其作用

校长的文化资本具体可表现为校长在学术界、教育界的声誉和声望, 个人人格魅力、道德修养, 生活习惯和人生理想信念、专业职称等。如前所述, 校长文化资本积累的多寡不仅取决于校长个人及家庭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 也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强弱和利用依靠能力学习的意愿。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 文化资本也始终处于动态建构之中。教育 (包括自我教育) 和培训是校长改善和提高自身文化资本的主要途径。

论饭店品牌资本构成与经营策略 第5篇

关键词:饭店集团,品牌资产,扩张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 它不仅关系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大小, 而且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亨利·福特曾在他的《自传》中说:“你可以没有资金, 没有工厂, 没有产品, 甚至也可以没有人, 但是你不能没有品牌, 有品牌就有市场, 当然也就会有其他。”在品牌竞争时代, 越来越多的饭店利用品牌等无形资本兼并、收购了比自身资本大数倍甚至数十倍的饭店, 从而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因此, 现代饭店经营管理者不仅要在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品牌资产的重要性, 而且要在市场实践中大胆探索如何合理配置品牌资产以高效地驱动更多有形资本,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饭店品牌资产的重要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 品牌资产成为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 它在促进饭店扩大企业规模, 拓展新市场, 增强饭店赢利能力与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品牌资产对饭店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资产提高顾客重复购买。品牌资产有助于消费者认识饭店的品牌内涵与产品价值, 从认识品牌到认同品牌直至品牌忠诚。当消费者对饭店品牌产生较高的顾客忠诚时, 其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中就会不断地重复购买该饭店的产品, 并向与其关联的社会大众传播该饭店的产品、品牌。因此, 品牌资产有助于配合饭店的营销计划提高消费者重复购买饭店产品, 增加饭店产品的市场份额, 提高盈利水平。

2、品牌资产促进产品溢价销售。品牌资产有助于饭店采用溢价定价销售产品与服务, 从而提高饭店的市场竞争力与盈利水平。消费者对饭店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认知是一种感性认识, 它源于有关饭店品牌产品的特征、性能的信息对消费者的长期影响。良好的饭店产品品牌形象使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 其中高于产品内在价值的价格就是溢价。只要品牌产品的溢价在消费者心理承受范围之内, 消费者都愿意购买, 因为消费者在购买饭店产品与服务的同时也在体验品牌所带来的服务和它所代表的企业精神和文化。

3、品牌资产提供品牌延伸条件。品牌资产所蕴含的品牌知名度、认知度、联想度、忠诚度具有递延的属性。饭店可以借用成功产品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声誉, 将原有品牌名称用于新开发产品系列, 消费者和公众出于对成功品牌的信任与偏好会把品牌忠诚延伸到新产品, 把品牌对市场的影响力和支配力持久延续, 从而增加了新产品取得市场成功的机会。

二、饭店品牌资产的构成要素

世界级品牌大师David·A·Aaker在《管理品牌资产》一书中将品牌资产构成要素归纳为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联想度、品牌忠诚度和其它专有资产 (如专利、商标、渠道关系) 五个方面。因为其它品牌专有资产属于市场营销研究的主要内容,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联想度、品牌忠诚度四个主要的品牌资产构成要素。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品牌知名度与品牌认知度是创造品牌忠诚度的基础, 品牌忠诚度又有助于品牌知名度与品牌认知度的提升, 由良好的品牌知晓度、品牌认知度与品牌忠诚度支持创造的品牌联想度, 可以有效地创造品牌的延伸力量。

1、品牌知名度。它是指消费者对品牌名称及其所属产品类别属性的知晓和了解程度, 以及这个品牌社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饭店品牌现状的一个衡量指标, 衡量的结果揭示了饭店品牌被人知晓的范围的大小以及品牌在市场上的领先能力。品牌知名度高的饭店产品其所占市场份额就高, 因为品牌知名度越高则消费者对饭店品牌越熟悉, 选购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市场营销实践表明在同类产品中知名度最高的饭店品牌往往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牌。品牌知名度的发展阶段分为四个阶段:无知名度、提示知名度、未提示知名度和提及知名度。品牌知名度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 随着饭店开展营销活动频率的增加消费者会经历从品牌识别到品牌回忆, 最后会铭记在心。

2、品牌认知度。它是指消费者对饭店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整体品质或优越性做出的感知, 包含了品牌与产品类别间的联系。它是影响消费者进行品牌决策的重要因素, 因为只有在市场上有较高品牌认知度的饭店品牌才会被消费者纳入购买考虑的品牌目录中, 才有可能被购买。品牌认知度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最根本的因素是饭店提供优质、稳定的产品与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的信赖感;然后有效的品牌宣传和推广也是提高品牌认知度的重要手段, 包括利用促销活动让利于消费者、开展公益宣传活动等等。品牌认知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品牌无意识、品牌识别、品牌记忆、品牌深入人心。维持一个较高程度的品牌认知是饭店品牌营销的首要目标。

3、品牌联想度。品牌联想是指透过品牌而产生的所有联想, 它是广告、服务、感觉、消费体验、公关、销售渠道等方面综合的结果。任何与品牌相关的元素, 例如品牌名称、图案、颜色等都会引起消费者回忆与品牌相联系的任何联想。独特的、强烈的品牌联想才能给消费者以深刻的印象, 并获得产品有关信息, 从而做出购买决策。因此, 饭店应创造形象化、具体化的品牌联想, 如温馨舒适的氛围、个性化服务、先进的设施等。品牌联想的内容主要包括品牌特性 (形成饭店品牌产品特色的各种特征) 、品牌利益 (消费者从饭店产品和服务中得到的价值) 和品牌态度 (消费者对饭店品牌的总体评价) 。饭店应创造积极有益的品牌联想以促使消费者购买饭店产品, 同时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饭店应发展不同类型的品牌联想。

4、品牌忠诚度。品牌忠诚指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多次表现出来对某个饭店品牌有倾向性的行为反应, 它是一种行为过程, 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品牌忠诚度是品牌资本经营的终极目标, 它有助于降低饭店的营销成本, 提高饭店的盈利水平;易于带动、吸引新的消费者;拓展饭店销售渠道。因此, 品牌忠诚是饭店品牌资产价值的核心。提高消费者对饭店品牌忠诚的关键在于提高顾客满意度以及饭店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 采取诸如人性化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产品不断更新, 提供物有所值的附加产品等措施。

三、饭店品牌资产经营的策略

饭店为了实现品牌资产的不断增值和价值最大化, 需要对品牌资产进行系统、科学的经营管理。品牌资产经营必须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

1、品牌内部管理策略

它主要通过提升品牌资产的内部属性, 即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联想度、品牌忠诚度等以实现品牌资产的内部积累。

(1) 提升品牌知名度。设计品牌识别系统是奠定饭店品牌形象的基础, 也是消费者形成品牌认识的第一步。饭店实施品牌识别系统 (VIS) 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包括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同时, 加强品牌宣传也是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在品牌宣传方面, 饭店除了在传统的营销媒体, 例如电视广播、旅游杂志、宣传册、海报、户外广告等传统营销媒介上开展品牌宣传外, 应高度重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高科技营销手段的运用。饭店可以有计划地策划主题营销活动以吸引媒体、社会公众和目标市场的兴趣与关注, 以提高饭店知名度、美誉度, 树立良好品牌形象。饭店可安排名人参加饭店策划的系列营销活动, 利用名人的知名度和公众对名人的信赖度来增强消费者对本饭店及产品的认可度和忠诚度。

(2) 强化品牌认知度。品牌认知度是消费者对品牌产品质量的主观认识。因此, 提高饭店品牌资产应以饭店产品质量为基础。首先, 饭店应在科学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准确定位目标市场对饭店产品质量的判断标准;其次, 饭店应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建立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机制, 加强质量监控, 全员参与塑造优质服务品牌;最后, 加强与顾客的互动沟通不断改进服务质量。顾客满意是顾客对饭店的产品和服务的期望和实际感受比较的结果。饭店管理人员应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质量, 从而不断提高饭店服务质量, 提高顾客满意度, 培育忠诚顾客。同时, 饭店再辅之以优惠的价格、高效的销售渠道、人性化的售后服务等多种营销手段进一步提高饭店良好的品牌形象。

(3) 扩展品牌联想度。饭店提高品牌的联想度方法主要是充分利用成功饭店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的形象、声誉, 将成功品牌运用于新开发的饭店产品, 将消费者对成功品牌的信任延伸到新产品。

(4) 维系品牌忠诚度。饭店依靠成功的品牌经营管理保持顾客对饭店品牌的长期信任是其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手段。饭店培育顾客忠诚的方法多种多样, 但主要的措施包括:差异化、个性化的饭店产品与服务满足消费者独特的价值诉求, 从而使消费者在与饭店维持长期的市场交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例如对饭店回头客给予多种形式的优惠, 利用信息数据库记录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并提供个性化服务等等。加强与顾客的情感沟通, 定期的贺卡问候、电话问候会让顾客倍感尊重, 从而愿意再次购买该饭店的产品。根据顾客需求变化不断创新产品与服务也是维系顾客忠诚的重要手段之一, 运用高科技设施设备为顾客提供更加高效、安全的服务, 创新型饭店产品满足其新的需求都有利于提高顾客忠诚度。

2、品牌外部交易策略

为了实现品牌资产最大化增值的目的, 饭店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外部环境的状况, 选择最适宜的品牌外部交易策略。

(1) 品牌资产重组。品牌资产在饭店扩张过程中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产, 激活有形资产, 实现利润最大化”。拥有名牌的饭店通过品牌重组的形式对有形资本进行调控, 实现了企业低成本扩张。根据《公司法》规定, 在新成立的公司中, 可以将品牌资产价值入股, 股份的最高比例是20%。品牌资产入股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饭店在兼并、收购过程中, 把品牌作为无形资产计入股本;另一种情况是国内饭店在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中, 以品牌资产抵消对方的无形资产。例如国内饭店品牌和国际企业的品牌资产按不同比例计入股本, 或者相互抵消。

(2) 品牌有偿使用。品牌资产具有可交易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出让品牌特许使用权而收取特许权使用费。目前, 世界上很多饭店集团都是利用转让品牌特许经营权而发展起来的, 假日集团、万豪集团、喜来登集团、希尔顿集团等都是特许经营的成功范例。特许经营是一种有效的低成本扩张和品牌输出方式, 它给饭店带来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双重增加, 饭店可以凭借品牌管理输出获得长期的经济收益, 而加盟饭店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有助于提高饭店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从而使品牌资产价值提升。另一方面, 饭店对本公司不想进入的经营领域或地域市场, 可以出卖品牌给其它企业使用以获取品牌资产收益的经营策略。

(3) 品牌抵押融资。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 而资产可用于抵押融资。饭店因为拥有强势品牌和良好的企业形象而更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授信。金融机构在不需要饭店具体资产抵押的情况下, 可授予其一定的贷款额度, 因而在筹措资金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使其有能力对饭店进行改造, 采用新技术、更新服务, 从而最终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当前依靠资本输出扩张市场的模式已经不能有效满足饭店市场扩张的要求, 以品牌输出为主要特征的软性扩张成为饭店市场扩张的主要方式。因此, 饭店实现从不动产投资扩张模式向品牌软性扩张模式转变是饭店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饭店应通过全权管理、特许经营、开业管理、顾问管理、租赁经营等多种方式输出品牌、管理, 以拓展饭店市场网络, 扩大饭店品牌影响力, 开拓管理业务收入这一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当前我国饭店企业所有制条块分割严重的情况下, 饭店之间的品牌重组、购并、合作必须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从扶植本地饭店做大、做强的角度出发, 整合各方资源, 为饭店之间的品牌重组牵线搭桥, 提供政策便利等。政府行政驱动饭店品牌兼并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实现饭店的超常规发展, 增强饭店品牌影响力和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静, 王文超.品牌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229-230.

[2]何娟.品牌资产一种新型的资本营运模式[J].价格与市场, 2005, (4) :20-21.

[3]柴俊武.品牌资产的界定及其评估模型评介[J]南开管理评论, 2005, (1) :42-46.

[4]卢泰宏, 黄些墨, 纪宁.论品牌资产的定义[J].中山大学学报, 2OO0, (40) :17-21.

[5]卢泰宏.品牌资产评估的模型与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 20O2, (3) :77-85.

[6]万后芬.品牌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296-314.

[7]张继焦.成功的品牌管理[M].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2:214-215.

[8]王兴琼.国际饭店管理集团品牌输出在中国[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5) .

[9]佘伯川.论中国饭店业的品牌管理[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1) :41-43.

资本有机构成 第6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个性化,思维和视角,语言表达,气质展现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一朵花之所以是美丽的象征, 就在于它怒放时所散发出的只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芳香与韵味。”对于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 我认为同样如此。在我看来, 一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 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 一是独特的思维和视角, 二是独特的语言表达, 三是独特的气质展现。

(一) 独特的思维和视角

时代发展到今天, 新闻传播的精髓在于独特的思维和视角。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原始、固化的信息模式已经越来越显露出它的贫瘠和落后, 更重要的是, 各种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为这场新闻改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所谓“僧多肉少”, 社会上的新闻量是有限的, 如何具备敏锐的新闻敏感, 如何在海量的社会事件中发现具有新闻性的素材, 如何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的剖析使其展现不同的视角和深度, 如何通过分析和评论使新闻事件更具透视性, 这都是摆在包括节目主持人在内的电视新闻工作者面前的历史课题。解决问题的源头, 在于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特别要求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要具有独特的思维和视角。

独特的思维和视角, 不仅要求节目主持人拥有高尚的职业精神, 更主要的是要求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具备合理的知识构架、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且要求主持人有着强大的社会责任感与深厚的社会阅历和洞察力。只有做到这些, 才可能为在思维和视角上的创新具备能力条件。

笔者曾经在吉林电视台生活频道《经济全方位》供职, 作为记者和主持人, 我深知这其中的道理。使我印象极深的是本栏目的一期名为《谁“导演”了疯狂的菜价》, 节目以当时吉林省内价格疯涨的大蒜、辣椒和八角大料为例, 我们尽量回避了省内其它媒体对该事件的说明和预测这些常规的报道方式, 而是从市场零售商、二级代理商、货源地、消费者、经济学专家、医学专家等多角度进行剖析, 并引申至其它菜种价格的评估, 从更多和更深角度解析社会事件, 使观众获得了更多的事件背后的信息, 引起了广泛关注, 并获得了栏目当月的收视冠军, 我想这些是作为记者和主持人独特思维和视角的最大体现。其中, 在我看来主要的有两点, 其一, 本科的金融学背景为我在电视新闻领域特别是经济新闻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知识支撑的作用, 并且, 对很多事情的了解和判断, 需要日常对综合知识、对社会问题的积累和深入思考;其二, 作为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 我同时肩负着记者和编导的职责, 参与着每期节目前期选题、撰稿、深入调查采访、专家设置与访谈、后期剪辑等每一个环节, 这已经成为很多优秀和成熟栏目普遍采用的工作模式, 这将是我日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二) 独特的语言表达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 语言是其最基本也是最犀利的工具, 更是个性化和风格化的最直接体现。语言是思维的无限延伸, 在具备了独特思维和视角的形成条件后, 语言的“名片化”就是我们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个新闻节目如果没有一个善于言辞或是善于个性化表达的节目主持人, 其传播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即便这个节目和这名节目主持人具有绝顶的智慧, 也犹如“茶壶煮饺子———倒不出”, 同样无济于事。另外,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的个性化必须要与大环境———所在地区、小环境———栏目定位相吻合, 如果与这大小两个环境风马牛不相及, 语言功夫再深也只能是无济于事。所以, 主持人与节目的相互吻合与衔接值得我们注意, 这也是我们探讨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个性化语言的前提所在。

在我看来, 白岩松语言功力的丰厚, 一是源于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专业的白岩松, 对各领域的文化和知识均有不同程度的涉猎, 其中不乏对一些领域的精通;二是来源于他多年的记者生涯, 他曾在《中国广播报》做过多年的记者, 在中央电视台他同样有着记者身份, 对社会各个层面的问题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三是源于他独特的思维和视角, 能够想别人所未想, 谈别人所未谈, 不仅视野宽泛, 而且敢想敢言、颇具深度, 已经成为白岩松的个人标签。

(三) 独特的气质展现

语言是一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最基本也是最犀利的工具, 是彰显其个性特点最直接的方式, 所以在气质层面, 语言的风格和作用不可小视, 从某种程度来说, 气质特点是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的一种展现和延伸。一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魅力和展现出的人文精神, 构成了一名节目主持人的气质特点。

气质, 在《辞海》里被释为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气质对于一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讲, 是其个性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 现在的电视新闻, 节目主持人与节目的存依度相当大, 节目的定位与风格特点往往通过主持人的风格体现出来, 而气质在这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人的知识底蕴、自身修养、思维能力对其气质的支撑和体现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仲梓源.《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2]王振业.《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997

资本有机构成 第7篇

一、地方性商业银行资本构成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都受到银行产权制度、宏观经济环境及监管力度不足等多方因素的严重制约。进而导致资本金缺口很大, 无法是资本充足率达到最低标准, 甚至对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及健康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截止2005年,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已达到99家, 占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比重的70%以上。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4.5%, 比2003年多出了7.5%。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地方性商业银行资本规模不断扩大, 核心资本比重不断提升, 资本质量也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但从整体来看, 在地方性商业银行资金构成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对核心资本过分倚重, 加大了资本的风险性。

银行资本的充足性主要是指资本的适宜度, 在地方性商业银行中必须具有充分合理的资本构成体系, 也就是在资本总额中各项资本项目所占比例必须具有合理性。据相关数据显示, 现阶段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具有资本规模小、附属资本占比较小及项目单一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展。通常情况下, 银行必须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将各项准备计入核心资本, 在各项准备中仅提取贷款损失准备, 其超额部分即附属资本来源。当贷款损失准备提取不足时, 一方面附属资本反映为零, 另一方面提取不足部分成为资本总额的扣减项, 此时将会出现资本总额比核心资本低的现象, 这样将会弱化资产风险覆盖面的能力。

二、地方性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途径及存在的问题

1、增资扩股和留存收益转增是资本补充的主要途径

从本质上讲, 资本补充就是对资本的增加, 目前资本补充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收益率的提高、留存收益率的提高及增资扩股、发行长期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上市融资等;从一定角度讲, 也可以在资本规模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 将资本充足率进行有效提高。在此过程中主要利用对资产结构的调整来对银行管理及经营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降低。在地方性商业银行中资本补充的方式主要是以资本增加为主, 以增资扩股与收益积累为辅, 来完善地方性商业银行资本补充体系。在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中, 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资本补充:

(1) 政府注资。在地方性商业银行资本补充中, 还可以通过政府注资的方式进行资金筹集, 以此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进行增资和风险处理, 进而对其资本充足率进行有效提高, 加大对大量不良贷款率、拔备覆盖率等风险的管理及监督力度。

(2) 增收节支, 对盈利能力及利润转增资本能力进行提高。在原有业务管理及经营模式下, 地方性商业银行必须从扩大收入来源和严控费用支出的角度出发, 将自身的盈利能力进行有效提升, 这样可以为资本转增提供可靠保障。

2、资本补充存在的问题

(1) 增资扩股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 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行政过度干预, 无法确保股东的权利, 同时还存在不合理的股金设置等, 这些因素的大量存在导致股金投资性质的改变及资金吸收难度的增大, 并增加了资金的不稳定性。其次, 增资扩股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当一些银行资本充足率指标已经与监管要求相符合时, 却不进行资本的增加。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为对规模发展十分重视, 严重忽略了资本管理, 在以存定贷的负债经营模式下, 并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资本管理理念, 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对资本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进而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最后, 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环境发育程度严重制约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展。

(2) 收益留存受盈利模式和能力对资本补充的影响。地方性商业银行资本增加的内部方式主要是利润。在区域宏观经济的影响下, 收入具有较大波动, 在经营过程中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对银行利润空间具有极大的约束性。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以利差收入为主、盈利模式单一, 而这一点在地方性商业银行中更为凸显。在不良资产负债及拨备缺口的极大影响下, 补提、增提每项准备金时所产生的压力都对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利润转增资本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三、完善地方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对策

一般情况下, 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及补充必须从两方面入手:规模与结构。资本规模的合理性必须满足能够对风险的有效覆盖及资本监管要求, 同时还要对资本成本进行合理有效地控制。结构就是合理分配核心资本、附属资本及核心资本各项目、附属资本各项目之间的比例, 以此实现对资本成本的有效降低, 避免银行经营过程中风险的出现。在此基础上要树立资本管理理念、完善资本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的功能性, 实现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迅速发展。

1、树立资本管理理念, 发挥资本约束机制

2009年银监会颁布了《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 其相关内容要求银行必须依据其自身业务发展的目标、规划及管理需求, 进行科学有效的资本补充规划的制定及可持续动态资本补充机制的建立, 全面论证地方性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选用多渠道资本补充方式, 以此推动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正常运作。

为准确分析地方性商业银行资本需求及资本成本, 可以依据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本测算模型, 并应用压力测试等技术手段和全面风险管理等管理理念对其进行充分有效地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各项业务所需的资本进行确定。

2、加强资产管理, 转变盈利模式

地方性商业银行实行资产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将不良资产最大限度地活, 将其资产质量进行有效改善, 尽可能将资产损失降到最低值, 同时降低风险资产权重, 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现阶段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就是信贷资产, 为对不良贷款进行有效降低, 可以采取将本项中拨备缺口的扣减项进行直接降低的方式, 也可以选用将资产负担甩开, 增强银行盈利能力的方式, 来达到提高资本净额、总额的目的。为提高地方性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可以通过转让贷款、重组货款的方式进行有效提高。在银行经营理念转变的基础上, 将信贷风险控制条件下的最大化利益作为发展目标, 扩展银行各项业务的发展, 提高经营效益,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信贷扩张对资本构成及补充造成的严重影响。

3、加大政府引导作用, 实现股权多元化

在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中, 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为推动其快速发展, 政府必须加大其引导作用。在此基础上, 地方性商业银行为完善资本构成体系, 增加资本投入, 可以吸引民间资本, 实现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股权多元化, 地方政府应积极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增资扩股, 壮大资金实力。现阶段这种资本发展模式的建立, 既充分体现了国家的宏观政策支持, 也实现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融合。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协调和指导作用, 及时出台相关政策, 积极引导大企业集团、民营企业、合格的投资机构、潜在的战略投资者向地方性商业银行入股, 在市场化原则下鼓励和倡导产业资本对中小金融机构进行重组联合, 对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进行有效改善, 形成银行多元化股权结构, 进而对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进行有效增强, 实现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进步。为完善地方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体系, 实现资本构成及补充的科学合理性, 相关部门必须树立资本管理理念, 加强资产管理力度并加大政府引导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强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 实现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代玉簪.资本约束下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变[J].金融纵横, 2008 (5)

[2]薛德余, 高雷.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 2009 (7)

资本有机构成 第8篇

高新技术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支柱产业, 而高新技术企业则是这一新兴支柱产业的主体。2007年Luis Enrique Vallladares Sole et al以《财富》评出的2005年美国最大市值的前10家公司以及Roos et al在2001研究中选取的4家公司共14家公司为样本, 公司面值与市值差异的60%可由智力资本及企业特有的无形资产解释。李冬伟和李建良 (2009) 在智力资本对价值贡献研究中对我国的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公司市值与面值的差额中的35%是由于经济周期和行业特性引起的, 而差额中的65%须从企业内部的非财务资源找答案, 研究验证了智力资本在企业创造价值中的关键作用。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义, 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度高、发展速度快, 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效益的企业, 智力资本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第一生产要素, 是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加强对企业内部的、可控的、排他的战略资源即智力资本的管理, 充分发挥智力资本价值创造的源泉作用, 关注企业价值创造的内部因素以及产品和服务链上的增值活动, 从内部提升企业价值。然而, 目前对于智力资本的构成没有统一的认识。因此, 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的智力资本的构成及其评价指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智力资本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新技术企业智力资本的构成

作为一种看不见的无形资产, 智力资本的界定和构成是这一领域学者的研究重点。由于对智力资本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初始阶段, 因而学术上并没有一个对智力资本公认的定义。

1. 智力资本构成综述

目前对智力资本的构成有两因素、三因素、四因素和五因素三种观点。Brooking et al (1998) 指出智力资本包涵人力资本以及结构资本即两因素观;Hubert (1996) 最早提出了智力资本的构成层面, 认为智力资本包涵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以及顾客资本即三因素观[3];Johnson (1999) 指出智力资本包含四要素:人力资本、创新资本、流程资本以及关系资本;Van Buren等的智力资本构成的五因素观点, Van Buren (1999) 将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创新资本、流程资本以及顾客资本。由于国内学者主要进行的是介绍和引进国外研究的工作, 因此具有开创性的独到见解较少。尽管不同研究学者提出的智力资本包含不同因素, 但总的来说所有研究者都认为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

2. 高新技术企业特点 (1) 高速成长性

企业只要能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则凭借高新技术产品的垄断性会迅速由小公司发展为组织和规模较大的公司。

(2) 创新性

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的前提是科学技术的创新, 没有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 高新技术企业就失去存在的基础。

(3) 高素质的领导团队

在高新技术企业充满风险和艰辛的路途中, 只有一流的高素质的领导团队的团结一致、不断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发展, 风险投资家在定性评价高新技术企业包括网络公司时, 总是要重点考察企业领导班子的能力与素质。

3. 高新技术企业智力资本构成

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把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创新资本和信息资本。因为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条件, 也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因此把它从Skandia模型的结构资本中分离出来称为创新资本, 另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资本在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创造过程中的载体和纽带的作用日益凸显, 信息的概念涵盖了客户和市场又极大地外延。

在智力资本的四个组成部分中,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核心是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实现和增值的重要基础;要激励人力资本创造并且发挥智力资本的增值作用离不开环境支持, 有效的组织结构设计、适当的集权与分权以及企业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以及领先的知识资产等, 这些正是结构资本的作用体现;创新资本是智力资本的中枢环节, 建立在人力资本、信息资本和结构资本共同作用的基础之上, 不会自发形成。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交融和结合促进了创新工作的完成;信息资本是形成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创新资本的主要条件, 信息资本在智力资本运营中起着桥梁和催化的作用, 它是保证人力资本、创新资本和结构资本的有效互动和匹配所创造出的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 高新技术企业没有强有力的信息资本, 没有必要的营销网络和相应的客户忠诚, 即便是具有价值的智力资本也难以走向市场, 实现价值。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大多数的智力资本要素无法单独发挥作用, 必须与其它要素整合和相互合作, 才能创造企业效益。高新技术企业的智力资本正是通过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创新资本和信息资本的相互作用、共同整合来推动其发展, 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和未来创造收益的实际推动力。

三、高新技术企业智力资本要素分析及评价指标设计

智力资本评价指标设计是高新技术企业智力资本计量和评价的基础, 是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智力资本存量的关键。

1. 人力资本因素分析和指标设计

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员工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的总和, 它是知识经济条件下最关键的部分, 是知识企业实现价值和价值增值的根本源泉。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人力资本尤其起到关键和核心作用, 它是知识经济下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价值和使价值增值的根本源泉。它主要可以分为能力, 态度和创造性三个方面。能力是指员工的知识、技能、天赋和诀窍等, (Roosetal, 1997) , 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和技能。

2. 结构资本因素分析和指标设计:

无论何种企业的发展都需要有良好的内部机制与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化而言, 其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等特点, 因而比一般企业的发展所要求的环境要高, 要形成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要求的特殊企业环境。智力资本以充分地挖掘人的能力为主线有效地揭示了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之间的互动关系。Sveiby把结构资本定义为组织为自身蕴藏的结构性隐含知识, Stewart (1997) 认为包括战略和文化结构和系统组织规则和程序等内容。高新技术企业的结构资本概况为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组织学习和业务流程。

3. 创新资本因素分析和指标设计: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把创新定义为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包括5个方面: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原料和新组合 (熊彼特, 1990) , 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 创新是使高新技术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不竭动力, 创新牵系着它的命运。因此, 在高新技术企业中, 创新资本作为一种为企业组织实施研究与发展活动, 持续不断地推出满足客户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 更是处于核心的地位, 主要可以分为创新成果、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三个部分。

4. 信息资本因素分析和指标设计

信息资本是指与信息活动有关的资本的总称, 主要包括信息、信息资源、维持信息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正常进行的信息基础设施、技术设备、所形成的信息系统网络以及信息劳动者的价值 (即劳动力资本) 等。信息资本是企业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从外部和内部获取的, 直接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相关的, 通过加工处理分析的过程, 最终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信息。高新技术企业的信息资本主要概括为基础能力信息强度特有的关系和渠道三个方面。

高新技术企业可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相关的智力资本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智力资本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对本企业的的智力资本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定位。企业还可以进一步根据各项评价指标的情况, 针对性的进行改进, 特别是对于权重比较大而情况比较差的指标更应该增加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并进行相应的结构性调整。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对其智力资本进行有效管理, 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取得竞争优势, 实现企业增值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摘要:智力资本是高技术企业核心能力的有机载体, 是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保证, 对其实施高效管理以形成竞争优势, 成为现代高新技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智力资本相关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 把高新技术企业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创新资本和信息资本, 并以此为基础, 构建出一套科学的智力资本评价指标体系, 以期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对智力资本的有效管理。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智力资本,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冬伟李建良: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贡献程度研究[J].财会通讯, 2009, (9)

[2]Brooking, A., Board, P.and Jones, S., The predictive potenti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International[J].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8, (16)

[3]Hubert, Saint-Onge., Tacit knowledge:The key to the strategic align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J].Strategy&Leadershlp, 1996, (2) .

[4]Van buren, Mark E.A, Yard stick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J].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1999, (3) .

[5]赵罡陈武王学军:智力资本内涵及构成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 (4)

[6]王宁宁:智力资本及其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践[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

上一篇:先心病手术下一篇: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