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开放型政治课堂

2024-07-18

构建开放型政治课堂(精选12篇)

构建开放型政治课堂 第1篇

一、教学相长———构建师生关系的开放平台

“一切为了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它重新定位了师生关系。“一切为了学生”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师生关系, 构建一个开放的师生关系平台。开放, 意味着对话、参与;开放, 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间的一种教育情景的精神氛围。

开放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课堂教学, 从本质上来说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这就意味着在课堂这个教学场所, 师生之间必然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共舞、平等对话。开放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学方式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 更是一个培养学生品质, 健全学生人格, 使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的过程。开放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 生活中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发展提供一种宽松、开放的氛围,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二、纵横沟通———构建教材内容的开放平台

系统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只有开放, 不断地和外界进行有效的交换, 才能更具有活力。政治教学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不能就政治教政治, 局限在课本中, 自我封闭, 而要引入活水, 激发活力, 构建一个开放的知识平台。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比如讲《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教材只给我们介绍了网络交往的无限性和两面性的特点等静态内容, 这就需要补充、拓展。利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优势, 让学生深入生活中去, 分组采访调查如教师、学生、医生、公务员、商人、农村专业户等是如何利用网络为自己的生活工作服务的, 搜集身边或查询因为利用网络做有益事情或者因为网络使用不当导致身心受伤害的案例, 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以及网络交往的调查, 去感受、探究, 充分理解网络的积极优势和负面影响。在“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开放情景中去体验学习的快乐, 情感的共鸣与人生价值的意义。从而使政治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 使现实与未来沟通, 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与凸显。

三、灵活多变———构建教学空间的开放平台

传统政治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 囿于狭小的课堂空间, 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 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 开放意味着向生活空间的回归, 意味着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理解, 自我解读, 使学生生活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政治教材内容本身就是生活的提炼, 经验的总结, 这为我们学习政治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新课程也强调“拓展学习和探究政治思想问题的空间”。具体教学活动中要敢于打破课堂内的空间, 抑或跳出课堂, 走向更为开放的社会课堂。比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人教版九年级) 这一课中讲“见证辉煌成就”时, 我们利用所在地的优势, 组织学生参观本镇的芦荟和牛蒡生产基地, 本镇木料加工运输专业户, 走访家人了解自己家庭的生活变化, 走访相关人员了解家乡的变化, 身临其境, 使学生深刻了解我国经济繁荣的原因和具体表现。空间的开放, 使课堂信息不断扩展、延伸, 使学生思维处于主动、能动的活跃状态, 进而主动参与学习, 探究学习规律, 真正体现了主人翁身份, 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四、激励促进———构建评价机制的开放平台

长期以来, 教师的评价就像是筛子, 是一种评定、选拔的工具, 只是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选出最好, 淘汰最差, 总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 表现出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的单一等。众所周知, 以此衡量教学的效果, 不但师生的教学积极性受到打击, 课程教育的目的也荡然无存了。究其原因, 我们的评价依然囿于一个封闭、狭小的空间, 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生长, 发展。这就需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构建开放的评价平台。

开放的教学评价模式应该是“知能并重、智德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全面素质评价。美国教育理论家斯塔佛尔比姆认为:“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改进。”开放的评价机制强调发展性, 着眼于学习个体的动态发展过程, 既避免对课程学习者绩效的简单回溯, 也要避免用静止和停止的眼光去评价学习者的阶段性质量。教师既不忽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智慧和品德等方面的不足, 更要以超越性的眼力去开发其成长的潜力和可能争取的新发展。

构建开放式的语文课堂 第2篇

(211500)南京市六合双语学校赵和春

内容提要:语文源于生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走开放式的道路。脱离生活的语文是不可思议的。观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形成了语文是语文,生活是生活的局面,造成了课堂时间、空间以及学习内容的封闭,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个性得不到张扬,语文的学习更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高耗低效。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经历看作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我理解、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向课本之外、向课堂之外开放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和乐趣,使语文课堂学习高效。

关键词:开放式语文课堂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1)时间的.封闭。把一节课仅仅看作一节孤立的课,忽视课前时间和课后时间的利用价值。

(2)空间的封闭。教室应该是自由的学习场所,而当前学生的课堂活动空间仅仅是在自己的座位上;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空间也需要拓展到室外,走到自然中去,走到社会中去。

(3)内容的封闭。书本只是一个凭借,而当前的课堂教学内容却局限于课本和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脱离,造成书本是书本,生活是生活,课堂是课堂,社会是社会。必须借助联想从生活中引进资源,利用大脑想像去构建学习内容,把已有经验和经历带进课堂。

(4)手脚的捆绑。当前的语文课堂中,抬头挺胸、正襟危坐是成了课堂学习的标准姿势。课文语言生动,情境优美,不禁让人浮想联翩,甚至手舞足蹈,那么又为何不让学生尽情地投入其中?古人读书入境时,也时而掩卷沉思,或踱步徘徊,或捧卷吟咏,或……我们何必捆绑住学生的手脚?实践证明,学生读书时解放了手脚,就更能投入但课文情境之中,更能体悟到课文中独特的东西。

(5)思维的束缚。时间的封闭、空间的封闭、内容的封闭、手脚的捆绑使得思维受到了严重束缚,造成了学生无内容可想,或者不敢去想象。要知道,“有效的阅读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通过感知、感受、揣摩、联想、体会等心理过程,达到阅读的目的。”(陆志平《语文随谈》)

(6)个体能力、个体差异的忽略以及个性压制。

当前的好多语文课堂教学,总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下学习,虽然表面上看十分精彩,但稍加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如果脱离了教师,学生就会变得毫无主见,不知道如何学习。这样的语文课堂,忽略了学生有一定的自学探究能力,认为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不会学,或者学不好。我们是要课堂上表面上的精彩,还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呢?当然是要后者。因为语文课堂绝对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它还应该是一种人性的课堂,除了知识和能力的传授培养之外,还有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个性等的交流和融汇。只有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是一种病态的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型政治课堂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开放型;探究式

走入小学数学高年级课程,教材与教学的难度也逐渐提高,而这个年段的学生处在关键的过渡时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尽管求知欲望逐渐增强,但注意力变差,两者出现了矛盾的地方。如何将小学数学课堂变得不枯燥,将逻辑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一直探索的难点。笔者始终认为,摒弃陈旧单一的说教与训练,让数学课堂生气勃勃,让学生自主研习、合作学习才能促进他们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自主研习,科学确立课堂学习起点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有别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甚至是两种相对立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不再受教材、教师、教案等一系列外界因素干扰,而是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来实现知识的汲取。众所周知,数学是小学阶段逻辑性最强的课程,也是学生逐渐建立逻辑思维及理性辨析能力的关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发现,很多教师过度放大数学课程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重复与机械训练,才能让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进而使全班的学习氛围与知识水平到达平均线。然而,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并未达到教师心目中所期盼的结果,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与恐惧的心理。为了让课堂氛围轻松和谐,笔者会把自己当成所教班级学生的一分子,尽管笔者已经熟读教案,也将教学重难点烂熟于心,但也会将当天的课程当作全新的知识去学习,更是引导学生与笔者一起学习,他们会发现自己可以在教师未指点的情况下就能理解部分知识,也能探索出完全陌生的新世界。在这样的情况下不难看到,每个学生的理解层次与掌握水平都是有差异的。此时,笔者会科学调整课堂教学起点,学生自己也会根据自己在自主学习中的情况确立学习起点。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的第一课时《圆的认识》中,笔者就让学生完全地自主学习,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在于让他们在讨论、画图、观察等活动中认识圆形,了解圆的特征和圆心、半径等各个部分的含义,增强几何概念。而教学难点在于圆规的使用与圆形的画法。课堂一开始,笔者便将乒乓球、正方形尺子、三角形模板等多种图形放在一个不透明的纸箱中,让他们找出圆形。问题一抛出,学生就纷纷跑上来找到正确答案。马上就有学生问笔者了,他们小时候就懂得圆形了,可是不知道怎么画,此时笔者紧接着在黑板上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形,并标出圆心、半径、直径,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有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怎么画并在作业本上练习,有的学生则充满求知的渴望等待老师传授方法。所以,科学看待每一位学生学习起点的不同并让他们主动学习自己陌生的知识,对提高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是极其有效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发问的机会,要将他们内心中的那个问号,尽量扩大,鼓励他们打开思维的大门,大胆探索。

二、发展交流,优化合作突破学习难点

古人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可以让单一的学习个体进行思维碰撞、交换知识与经验,实现“1+1”大于2的共赢局面。而师生之间的交流是现代教学中提倡的平等教学最基本的表现,教师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扩音器”,学生也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缺乏交互性的课堂设计也会让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另外,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非常特殊的,正处在叛逆期的开端,教师越压抑他们的天性他们越想挣脱;反之,让他们的想法得以宣泄,在课堂中交付更多交流的自由,促进他们更欢快地合作学习,他们自主、自行学习热情将会得到极大的激发,甚至平时一些内向、不爱发言、不善于表现的学生也会活跃起来。交流与合作,不仅仅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以开拓,还能促进学生的交往能力与沟通水平,这对于这个年纪的学生而言也是非常关键的。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的第二课时《圆的认识练习》是前一课时《圆的认识》的巩固与强化,教学难点是对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认识,学会用圆规画圆和圆的再次认识与空间概念的强化。在上一课时中,我们就已经教授过如何使用圆规,但是笔者在实际操作和课后练习中发现,很多学生还是无法按规定位置和大小进行绘图。课前热身与旧知复习之后,笔者就让学生们四人为一小组,用5分钟的时间在同一张白纸上画出四个一模一样的圆且不“撞地球”。任务一发出,平时几乎没有发言的学生也开口出主意了,每个小组都统一意见确定每个圆的半径是多少、定点在什么位置。一部分在上一堂课中还未掌握如何使用圆规的学生也主动问同组组员或者问笔者,最后在“队友”的指导下逐渐掌握知识的要领。这样的学习组织方式不仅让学生真正学会了圆规的操作,收获自主学习的技能,也在画图中认识了半径、直径、圆心的用途与意义,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认识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作精神,促进了交流与沟通。

三、反馈评价,强化引导实现分层提高

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深有体会的是在同一个班级相仿的年纪,不同的学生呈现出来的理解能力、知识储备、性格特点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同样的教学进度下,有的学生已经全部掌握,有的学生则延迟接受。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当准确分析自己学生的差异、科学进行反馈评价,针对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和需求迥异强化引导并且实现分层提高。首先,笔者认为教师不应该“一刀切”,罔顾学生的差异而忽略差异化教学;而是应当承认并且根据差异“因材施教”,制定每个阶层学生的教学计划与学习目标,防止部分学生因理解落后而失去信心,避免另一部分学生产生自满心理。然后,科学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反馈,引导学生理解彼此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实现分层提高。不难发现,很多学生会嘲笑理解较慢的同学甚至在课堂上直接起哄,这对于落后的学生而言很伤自尊心。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会设计三种类型的训练项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练习,并及时对他们的结果进行理性评价,既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要利用他们的错误来提醒他们改正,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的第四课时《圆的周长》是本单元进入具体计算的部分,也是单元教学难点与基础重点。在前面三个课时,关于圆的认识、训练和扇形的认识中,笔者看到学生们的差异逐渐明显。当笔者预告今天的课程是要学习如何计算周长时,很多学生唏嘘,对自己接下来的学习没有信心,而有的学生则跃跃欲试,因为对之前知识掌握牢固的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做完了周长计算的预习,良性循环,他们在当堂课程的接受进度也明显变快。此时,笔者会鼓励学生们今天的课程并非想象中那么难,并举自行车轮胎滚动的例子和多种活动引导他们认识周长的概念,再引入圆周率的概念进行计算教学。随后,笔者试探性地画好一个轮胎,并让学生计算周长,这时真的有学生上台做出了答案。笔者问他:“为什么老师只教了一点点你就会了?”该生便告诉笔者自己是经过预习与课后训练巩固的,并“当老师”教了大家计算周长的办法。笔者没有直接夸奖他真棒,而是让他当老师来表现我的肯定,也为暂时落后的学生树标杆。之后,在练习中笔者也将不同难度的问题依次抛出,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水平进行提问,基本上达到了笔者的预期。

关于开放型高中物理课堂的构建 第4篇

课本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而“照本宣科”则是教师很容易犯的错误。开放型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立足教材,还要善于“跳出课本”,以学生最喜爱的、最容易接受的形式重新解读课本,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促使学生学习物理。另外,物理教学具有很强的探究性,需要开放、自由、宽松的环境,因此,物理教学需要开放型物理课堂。

一、构建开放型物理课堂的意义

首先,开放型物理课堂能够通过开放、自由、融洽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效唤醒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积极探究意识,提升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关注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开放型物理课堂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自豪感和个人自主 学习的成 功感,使学生体 验学习的 快乐,从而形成对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产生主动认知、合作探究的良好动机。

最后,开放型物理课堂,不但能够实 现学生主 动学习和快乐成长,还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开放型课堂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新课程改革的着力点。

二、开放型物理课堂教学的方式

课堂教学中对教育者的信赖是受教育者峰回路转、渐入佳境的前提,受教育者的信赖是教育者左右逢源、喜悦成功的结果[1]。

(一)多媒体教学

以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现已成为一种新兴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在物理课堂上给予学生声光电的多种刺激,为学生构建出多元化、直观化、形象化的展示平台。教学中,应用的物理课件能够非常直观地、生动地为学生打造一个五颜六色的幻灯片世界,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在物理学习上,从而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效率。

以液体的表面张力知识为例,传统教学方法只能引导学生观察斟满水的液面是凸形的,或直接告诉学生在失重条件下液体以球形存在。传统教学使物理课堂的神奇与魅力大打折扣,学生体会不到物理知识的神奇,因而无法激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强烈探究欲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带入一个美轮美奂的电教世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 播放2013年太空授课的视频,让学生亲眼见到王亚平老师如何利用水袋和金属圈做成水膜,并把水膜填充成一个水球,还通过欣赏水球颜色的改变享受太空授课的趣味性,从而为学生全面展示出失重状态下水的表面张力,让学生直接看到液体表面张力的神奇效果,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欲望和猎奇心理,继而产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良好动机 ,从而推动学生的物理学习活动的良性开展、高效进行。

(二)探究式教学

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拓展性,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是得不 到打开物 理知识殿 堂的“金钥 匙”的。学生应亲自动手,在思考中认知,在动手实验中探究物理知识的奥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立足物理的学科特点,让学生成为物理学习的主人,在动眼、动手、动脑中快乐合作探究,主动体验物理认知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让物理学习成为学生自觉行为、主动行为。

以《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大厅或操场上做实验,探究外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第一实验区,光滑的地板;第二实验区,铺着薄布的地板;第三实验区,铺有厚地毯的地 板。实验器材:三个篮球以及米尺。让篮球沿斜面从相同高度自由滚向三种实验区,然后用米尺测量篮球在不同区域运动的距离,验证外界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进而理解在没有外力影响的理想条件下,运动着的物体能够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另外,教师可以由此将知识拓展到磁悬浮列车的运动,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磁悬浮列车既跑得快又省能源。

(三)论坛式教学

多媒体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两 种新途径,而论坛式教学能够成为多媒体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获得表达个人见解的话语权,在畅所欲 言中展示 自己的所 感、所得、所惑,这样不但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节奏,推进课堂教学活动的优化。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更加为人们所关注,逐渐成为评价一堂课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重要维度 之一[3]。论坛式教学能够整合班级的集体智慧,以班级合力去面对物理学习,从而实现学生的快乐、高效学习,有力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发展。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第5篇

陈军

我们现在该如何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呢?《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传统模式,而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自主、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能力,在开放、活泼的语文课程中快乐地学习。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1、突破课堂四十分钟的局限

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在教学中可以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可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可以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这样的语文教学就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而是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月球之谜》一课,课前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月亮和月球的一些未解之谜的资料,查找、积累描写月亮的古诗词,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月球的情况,畅谈自己对月球未解之谜的种种猜想,吟诵月亮的诗句,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展示,有的写了有关月球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四十分钟来衡量的。

2、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语文这门学科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我们的学生要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如《捞铁牛》、《称象》这样的课文就涉及到了科学课中的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如果学生不懂浮力的原理是很难理解课文的,教学时可引用科学课程知识;《草原》一课的美景可借助音乐课中的《草原之夜》那美妙的乐曲来烘托,使学生能很快地入情入境,感受到草原的广阔和美丽;《功到自然成》中徐悲鸿所画的栩栩如生的马,美术课上老师已给学生进行了鉴赏,语文课上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徐悲鸿对艺术的孜孜以求;《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所讲的道理和品德课中的《要诚实》是相互印证的,孩子们早已熟知于心了;就连作文教学中的学钉扣子也离不开劳技课中的实践体验,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试试才能把作文写生动具体。而数学现在也提倡在生活中学数学,有许多的数学知识是在一种生活场景的表述出现的,学生也要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3、走向校外更广阔的天地

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观察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了解风土人情等,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与生活的外延。校外远足,郊外野炊、工厂参观,市场调查、上街宣传……这样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就会潜滋暗长。我校开展的“五体验,五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橘园采摘橘子。那挂满枝头像红灯笼般的橘子,热情好客的果农,热火朝天的采摘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摘的橘子大,谁摘的橘子多,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摘的,谁的大,谁的多,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陈出不穷。

4、建立课外阅读的学习阵地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要给足读书的时间,要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要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书月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活动”;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课外阅读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我们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我们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5、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天安门广场》一课前,我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天安门广场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天安门广场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我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天安门广场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的非常壮观的,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我让他们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文化修养的过程。

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实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目标,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还在语文学科中渗透了信息文化的培养,实现了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第6篇

一、对教材的取舍和开发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中,我们只能凭借,不能死守。”每学期教材发下之后,我首先把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自己对教材进行取舍,剩下的篇目提倡个性化阅读。传统教学总是希望通过这些经典范文反复嚼烂、揉碎,提高语文能力,实践告诉我们这根本做不到。因为语文的外延是和生活相等的,学生阅读积累中的好素材也可拿来欣赏。我经常向学生推荐当代精品,例如余秋雨的优美散文,毕淑敏的生活感悟文等。只有放开眼界,方能引得源头活水来。

二、教師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作为语文教师,我只想做学生的向导,朋友、同学,与学生一起成长。有人说过,一位老师如果不能从学生身上学到东西,也不是一位好老师。这一点我感触很深。例如我们在课前搞了“五分钟演讲”活动,这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说,站在讲台上就是一次塑造、展示自己的机会,于是学生倍加珍惜。可是开始时,学生总是讲大话空话,我又引导学生说,阅读中的真实感受、独特体会是读书的最高享受。学生逐渐找到了感觉,另外我也走到学生中去,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拨,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交流切磋。

三、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不搞程式化

传统教学所谓的“完美”课也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切都在老师控制掌握之中,标准答案只一个,无须奇思妙想,这样就扼杀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实际上语文教学,犹如在辽阔无垠草原上放牧,马鞭一响,万马奔腾,学生的思维就像春天飞絮,漫天飞舞。这就要开启学生思想闸门,让他们的心灵获得自由,充分展现学生才华和个性。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走上讲台,开展“我来设计一堂课”活动。在欣赏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课时,课堂上有人展示了一幅“田间幽曲”图;有人进行了配乐美读;喜欢阅读积累的学生,背诵了陶渊明的其它作品,鉴赏能力强的学生谈出了作者的人生志向,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令我激动。我又一次体会到潜藏在学生心底的能量,这难道不是语文老师所期待的收获吗?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自由学习的舞台,开拓自由发展的新天地,就必然会带来学生的激情和丰收的喜悦。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第7篇

一、教学氛围开放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创设轻松、和谐、平等、开放的民主氛围, 让学生们议论纷纷、畅所欲言, 旁征博引、各抒己见,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呈现出自由而开放状态, 思维的火花才能不断迸发而出, 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那种教师高高在上, 过分强调课堂纪律的严肃, 使学生不愿说、不敢说的教学氛围, 必将压抑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场所开放

长期以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封闭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中进行, 这样既抑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又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 教学场所也可以开放, 教师可以针对语文课文的不同特点,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应尽可能地选择不同的教学场所进行教学。例如:教学《美丽的田野》可以把学生带到田野中去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既感知了课文, 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陶冶了情操;指导学生写《秋天的树叶》应带领学生走进秋天, 欣赏秋天的风景, 搜集秋天的树叶, 感知秋的意蕴……

三、教学形式开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叶老说:“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讨论, 不再在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 不再是一味讲解———在这样的场合, 教师如同一个讨论会的主席……”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摒弃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形式, 积极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等开放而又自由的教学方式, 变串讲串问为学生质疑问难, 变“牵”为“导”, 变主宰为学生讨论, 变分析课文内容为训练语文能力。甚至连那“三尺讲台”都应该向学生开放, 让学生自由走上讲台发表演讲, 阐明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学习方式开放

多年来,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直驱于单一, 即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 完全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进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合每一课特点,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努力创设开放的学习方式, 做到三个“自主”:1.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3.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只有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中, 学生才能愿学、乐学, 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山东杜朗口中学自主而开放的学习方式真的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到了极致, 课堂上, 有的学生正在四周的黑板上解答目标典型题目;有的正在逐一向同学们“展示”自己解答题目的思路、步骤;有的正在教室内外 (内在黑板, 外在走廊地面) 上进行语文默写, 黑板之上均有每位同学的姓名, 这是他们展示、反馈各自的学习效果, 默写完了相互检查, 对于有问题的进行修改……整个教学活动中, 全是学生“主动”在动:主动讨论、主动解答、主动展示、主动检查、主动加强……教师虽然也在教室里, 但教师的活动仅限于课堂的开始布置学习任务, 随时解答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 对于学生展示分析说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如不清晰、不透彻之处进行简单的提示、指导。

五、作业练习开放

一直以来, 学生作业是教师布置, 学生练习, 教师布置什么, 学生练习什么, “千篇一律”, 这种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做法很不科学, 也是学生最不愿意接受的。即便有少数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注意了不同层次的学生, 也始终让学生感觉到像是在替老师做作业, 体会不到做主人的滋味。

上海市武宁路小学的“作业开架”, 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安排作业的大胆尝试值得学习借鉴:同样是朗读练习, 有用轻声自由读、默读、引读、赏读、复读……, 学生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方法, 朗读感兴趣的段、句、篇、章, 也可以自读自赏, 与老师同学分享。总之, 人人都有朗读、表演的欲望。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增设了“开发作业奖”。谁能开发出创意的、与众不同的“作业”就能得到奖励。老师深信孩子们的潜力和自律。果然, 老师每天都收获着“感动”, 当孩子们交上那些自写的小诗、散文、对联、小随笔时, 不由眼眶里闪动着泪花。“自由”和“开放”让孩子本性中的潜能获得释放。

六、学习评价开放

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一直由教师或“一张试卷”说了算, 这种评价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努力构建开放的评价方式, 注重语文课程评价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 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对学生每一课的学习实施评价时, 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更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看到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 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因此,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更应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指导他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每一课学习中的得与失, 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充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又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每一课学习的不足,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

创设立体空间构建开放课堂 第8篇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体会到,教师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及在校行为等均有直接关系。教师必须能够以最大的热情和爱心对待所从事的工作,才能在教学中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如在教学中,教师的姿势、动作受个人风格、气质的影响,反映在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是教师的亲切、谦和,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举止以手势、眼神来暗示,以面部表情来表示赞同和反对,这比严格的管理和斥责效果更佳。在与学生的接触中,一对一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常更喜欢与教师亲密接触,它胜于口头或目光交流。其次,教师与学生的接近度直接影响情感交流,教师与学生距离的缩短,以及师生面对面机会的增多,可以增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因此,教师应该经常置身于学生中间,利用自己和学生的空间接近度,促使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表现更积极主动,因为教师的亲近会被学生看作是对他们的喜爱、赞同和友好。教师如果习惯走到学生中间讲课,与他们一起动手实践,以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份参与活动,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和谐的气氛,也会提高教师的威望和加深教师的影响。另外,教师上课时的着装和仪表应质朴大方、整洁素雅,避免慵懒或过于修饰,教师的外表举止若具有吸引力,就容易受学生欢迎和尊敬,便于与学生接近和交流。

二、构建自主学习空间

如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一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的歌曲,让学生感受那无边的田野、美丽的土地、连绵起伏的群山、勤劳的人们。听完后,学生们都争着抢着说出自己的感受:我看到了金黄金黄的麦穗;我闻到了花香;我听到了公鸡的叫声;我看到我的奶奶正在院子里洗衣服……这时,师生打开课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刚才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景物和人物,把描写的相关句子记下来,然后全班交流。这时的学生们早已按耐不住自己的愉悦心情,急着想把自己喜欢的佳句与同学分享。如教学《动手做做看》一课时,我在多媒体屏幕中做手偶游戏导入,在学生已按奈不住自己想创造奇妙的手偶形象的激动心情时,便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做出了各种小动物的形象,有蝴蝶、鸵鸟、蜗牛、长颈鹿、乌龟……还有的学生做出了各种“百花齐放”的手偶,真让人赞叹不已。教师及时地参与其中,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教师启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双手可以创造奇迹,请同学们走进课文《动手做做看》。这样的自主学习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了空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个性表演空间

挖掘教材资源,构建开放课堂 第9篇

关键词:挖掘,教材,课堂

数学在很多孩子的眼里, 总是与定理、法则、符号、运算联系在一起, 在现实中, 我们的数学教学有时过分地强调机械的解题训练而缺乏生动的感官刺激和灵动的审美引领;只注重数学原理的运用和解题技巧的训练而漠视数学本身所蕴含的鲜活的文化背景, 忽略了浸润在数学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本质以及数学与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 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数学, 补充和完善教材资源, 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 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同时让孩子不再生活在两个世界中, 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 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 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一、实现课内外知识的结合

一堂数学课不能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 应该让学生从“有限”向 “无限”扩展 , 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 , 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拓展他们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 以教材内容为本, 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 教学“数的产生”这一课, 事先布置学生去翻阅资料或去网上查找有关数是怎样产生的知识, 上课时请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 在学生自由发言时, 教师注意收集有用的信息和资料. 又如, 在认识计数符号时, 先出示罗马数字:ⅠⅡⅢⅣ ⅤⅥⅦ让学生猜一猜各个符号分别表示几, 然后再让学生猜测“八”可能怎样表示呢? “九”“十”呢? 这样的设计教学, 尽量扩大教材的外延,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 求得发展, 下最深的功夫去研究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借助于鲜活的生活案例, 用最浅显的语言, 生动的案例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走课堂内外互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二、挖掘单元主题图的内涵

叶圣陶曾经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 要教得好, 使学生受益, 还要老师善于运用. ”因此, 我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内涵, 对其中的隐性因素进行了充实和重组. 将教材中所要达到的知识点、思想、情感等内容经过优化组合, 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出现. 这样, 不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且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增强问题意识, 使他们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敢于标新立异. 有了单元主题图, 教师就有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依托. 面对一幅主题图, 只要教师善于引导, 学生会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有当堂能够解决的问题, 也有当堂不能解决的问题;有知道结果而提出的问题, 也有不知道结果而提出的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唯有不断地引入活水, 利用有价值的提问, 使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 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得以激发.

单元主题图的教学, 除了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之外, 还是本单元学习内容的索引, 各单元的“单元主题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学生各自从不同角度 提出的问题, 处于一种离散状态, 而通过“整理和分类”, 就把问题聚集在几个点上, 然后区分哪些能够解决, 哪些不能够解决, 不能够解决的正是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

三、发挥学习材料的作用

平时教学中, 经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多层次的学习材料, 但有的学习材料使用时匆匆而过,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百分数的应用”一课, “四个城市的申奥得票数”这个材料, 题材内容非常丰富, 教师处理时除了作为新知识的主要材料, 还将其作为“基本练习”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而且练习的形式多样, 有自己提问题列算式的, 有同桌间互相说问题算式的, 也有让学生根据算式提问题的. 这样处理, 既充分利用已有材料解决了“申奥话题”中一个个实际问题, 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又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中, 教师应巧妙利用教材中富含的创新因素, 举一于课内, 反三于课外, 就学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纵横联系, 内外结合, 拓宽知识的来源, 给课堂注入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机.激起学生探索思考的热情, 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 激发联想, 形成经验, 生成创意, 达到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新课标对教材定位为“生活即数学, 数学亦即生活”. 教师以课改新理念指导教学活动, 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方式. 同时把教材作为优秀范例,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真正把以前的“教数学”变为“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学习生活”“在数学中学会生活的本领”.

构建活泼开放的信息技术课堂 第10篇

一、营造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

要想让学生期盼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良好的师生关系必不可少。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关心帮助学生。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 才会敞开心扉, 透露心声, “听其言, 信其道”。信息技术课每个星期只有一节课, 如果仅仅局限在这一节课中, 又要完成教学任务, 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就太少了。因此, 笔者便想方设法和学生多接触, 如主动利用课间时间、学生活动锻炼时间和学生在一起, 久而久之, 大家成了无话不说, 无拘无束的好朋友。在这种环境下, 教师的思想更具感染力, 教师的话语也更具有影响力。如在每堂课上课前, 笔者都会提前来到计算机房, 站在机房门前迎候学生, 和先来的学生打招呼、交谈, 了解学生的情况, 就许多学生在课余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商讨解决方案, 这就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在课堂上, 笔者不是以“权威”身份出现, 而是倡导师生平等, 尽可能多地走下讲台, 走到学生中间去,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大胆发问。当学生取得进步时, 总是充满激情地赞扬;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总是关切的出现在他们面前, 引导、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一件件小事积累起来, 量变会引起质变, 现在师生关系更融洽, 课堂气氛也更轻松、和谐。

二、构建充满乐趣的课堂

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注意力难以持久。因此, 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努力营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堂。

1. 创设条件, 让学生在“玩”中学。

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 努力创设“玩”中学的课堂, 如在学习“认识Windows”、“鼠标操作”、“键盘录入操作”等内容时, 笔者从网上和电脑城中搜集了一些集学习和玩乐于一身的小软件, 学生可以在看动画、玩游戏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知识技能。教师平时多注意收集相关的软件和资源, 用时才会得心应手。

2. 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多媒体技术通过声像同时刺激人的感官, 如果运用恰当, 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网上查找信息》一课的情境创设环节中, 笔者从网上下载了一些鲜花和可爱的小动物图片, 利用多媒体手段, 配上和谐的背景音乐播放出来, 让学生欣赏。当学生看到鲜翠欲滴的花朵、憨态可掬的小动物, 都情不自禁地叫出声来,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这时, 笔者不失时机地询问同学们想不想学习网上查找信息的方法, 大家齐声回答“想!”学习的愿望非常强烈。

3. 展示信息技术的魅力,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初中学生对先进的信息技术尤为好奇, 展示其神奇和强大威力, 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学生学习欲望。如在讲《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一节, 笔者创设了“师生比赛”的情境, 让一位同学用计算器计算“90+87+85+78+89”的和, 而笔者用电子表格的自动计算功能计算。比赛开始后, 笔者用鼠标迅速拖拉选取数据所在区域, 再点击常用工具栏上的“∑”立刻求得“90+87+85+78+89”的和等429, 此时比赛的学生才算到“90+87”。学生们都为老师的表演喝彩, 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大家真切的感受到了电子表格自动计算功能的神奇和强大威力, 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学习。

三、创设富有成就感的课堂

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不断进步, 并且能够帮助同学, 就会有成就感, 进而在学习中越来越积极主动, 学习兴致越来越高, 发挥出学习的潜能。因此, 教师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 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去指导教学实践,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1. 转变观念, 转变“角色”,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热情。在教学中, 笔者进行了这样一个转变:一堂课中教师的讲解时间一般情况下不超过15分钟, 而学生的学习、操作时间通常有30多分钟, 这就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每节课都制作了专题学习文件夹, 专题学习文件夹下有学习目标、基础学习、学习资源、学习任务、拓展学习等子文件夹, 学生通过访问以上文件夹, 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 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在问卷调查中, 许多学生表达了喜悦之情, 他们说:过去上课会不会都得听教师讲, 感觉很郁闷, 学习提不起劲来, 现在不同了, 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 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来确定学习内容, 会的内容不必重复, 完成基本任务后还可以在拓展资源中学习, 那里有许多有趣的资料, 还有一些挑战性的任务, 很有吸引力, 我们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2. 开展互助学习, 带动学生整体发展, 促进学生友好交流。

由于多方面原因,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并且在个别内容的学习中, 这种差别会很大。在教学中, 如果硬是采取“齐步走”的方式, 就会造成基础好的同学“吃不饱”, 基础差的同学“吃不消”。这种被动的局面任其发展下去, 基础好的同学会对课堂失去兴趣, 基础差的同学会越来越差, 逐渐被拖垮, 丧失学习的信心。而由老师单独逐个辅导又很难照顾过来。开展互助学习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笔者把班级同学按成绩分成数量合适的学习小组, 还细分成一对一的“学习互助组”, 采取“以好带差”、“兵帮兵”、“兵教兵”的学习形式, 鼓励基础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帮助“后进”的同学, 使后进的同学不孤单、不自卑, 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增强学好信息技术课的信心, 逐渐融入学习集体。互助学习不仅有效地带动了后进的学生, 也锻炼了“小老师”的能力。他们说, 原以为自己会了, 在给同学讲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思路并不清楚, 并且即使是自己会的内容, 给同学讲清楚也并非易事。通过锻炼,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 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更深了, 现在喜欢和同学交流合作, 大家在一起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觉得很开心。

3. 展示学习成果,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比尔·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因此, 在课堂上要经常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 为学生创设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如让学生上讲台示范, 谈自己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在学习《网上查找信息》一课, 笔者安排了分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这一环节。学生们响应积极, 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协作, 积极准备发言材料。汇报开始了, 各小组都做了精彩的亮相, 其中有两位同学踊跃地进行了补充发言, 他们小组对“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和技巧做了很好的阐述, 得到老师、同学的掌声祝贺, 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构建开放课堂促进品德内化 第11篇

关键词 开放课堂 品德内化 生活 自我 师生关系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现状表现为:一是教师上课内容依纲靠本,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联系不够密切,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实效性差;二是课堂活动少,有效的、能针对学生实际的活动更少,即使有活动,目标意识也不强;三是对学生的新变化缺乏敏捷的反应,方法上缺少调整和适应,情感投入也较少。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

一、回归生活,教学内容开放

如果教师在品德课堂教学中依纲靠本,为书上内容教学而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的联系不够密切,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实效性差。

《我是小小主人翁》如果只是抽象地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主人翁的精神,且内容枯燥无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要将学生带入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从三年级学习过的居委会和村委会直接选举所带来的变化入手,认识这种选举的现实意义,可通过教师中的人民代表,为学生为学校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亲身感受人民代表与我们息息相关。并从这个实例开始,让学生认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对于国家、公民、人民代表等重要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了解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学做集体小主人》一课,在班级开展“今天我当家”“今天我值日”“我是班长”等到活动,让学生自己选举或自我推荐或轮流当班长等,真正让学生体验小主人翁的感受,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开放教学内容,回归生活,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促进品德的真正内化。

二、贴近学生,师生交流的开放

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也是社会人文精神所提倡的。教师与学生和各学生个体间进行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有益于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养成,有益于学生学会尊重他人、陈述已见,达成共识,分享成果。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表现,乐于创造,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师说生听,教师主体学生以老师为中心陈旧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成。

三、尊重学生,教学预设的开放

尊重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信息中进行个性化思考,引导其品格升华。叶圣陶先生晚年答记者问时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学习探究的能力,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教师要承认并信任学生中潜藏着的极大的智慧和才干,只要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做,只要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自由发展,充分发掘学生的探究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

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部分来源于成功的体验,反反复复的成功体验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因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去解答这些由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做往往能提高他们的探究兴趣。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或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会激发出学生更大的潜能。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功愿望,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多多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

四、认识自我,教学评价的开放

教学评价要注重过程、多元、鼓励。激励性的教师评价是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并逐步形成重要因素;歧视或讽刺的教师评价将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什么?自信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自信是学生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自信是面对困难百折不挠,自信是学生成功的起点,学生的成功来自于面对困难的坚持不懈地学习。每个人最大的缺点是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评价永远是好的,而对于每个问题的看法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对每一学生的评价,对课堂问题的评价和定论要多元化,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充分让学生交流沟通,肯定每个认知。

开放教学理念, 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第12篇

一、开放教学内容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 教材构成了整个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然而, 教材内容毕竟是经过筛选的内容, 在内容量上显得不够丰满, 如果我们一味地束缚于教材, 会严重制约学生的思维。因此,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要立足教材内容的同时还要敢于打破教材, 这样, 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才会更加丰富, 才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时, 其中有一条内容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为了把历史同现实联系起来, 笔者就让学生联系了一下上世纪至今我国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 让学生对比一下南京条约中的开放口岸和今天我们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的异同点,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南京条约》中开放口岸的影响, 还能把历史同现实联系起来, 对学生进行一次国情教育。

二、开放教学形式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式教学占据着主要地位,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可以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升教学活动的效率, 但这种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却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中, 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节奏都由教师一个人决定, 学生可发挥的空间过小, 这样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 教师要注意打破单一的教学形式, 开放历史课堂教学, 引进多种教学模式, 像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活动式教学等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打破历史课堂的沉闷, 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 就摒弃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 将全体学生分成三个大组, 分别充当魏国、蜀国、吴国的历史探究者, 让每个组就自己所代表的国家搜集资料, 然后进行整理探索, 包括三国中一些主要人物的事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前三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后三个国家的基本状况等等。以这种学生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 学生搜集了很多与三国有关的内容, 其中大多数内容都是教材上所没有的东西, 课堂内容显得非常丰富, 不仅如此, 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三、开放教学工具

很多时候, 历史课堂过于封闭都是受到了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如果我们能够开放教学工具, 借助于现代化的多媒体工具打破历史课堂的时空限制, 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多媒体是一款集合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为一体的教学工具, 并且多媒体教学工具具有大存储和快速显现的功能, 因此, 有了多媒体工具助一臂之力, 就可以有效打破历史课堂的时空限制, 使得课堂更加开放化。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这课的内容时, 就利用多媒体工具, 给学生全方位立体直观地展示了唐朝与国外的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活动。在多媒体工具的帮助下, 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用图片、视频的方式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 而这些内容在传统的教学工具下根本无法呈现, 不仅如此, 如此巨大的信息量在传统的教学工具下也难以在一堂课的时间里展示出来, 由此可见, 教学工具的开放也是拓展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四、开放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评价方式和内容过于单一, 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和有效性。因此, 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 要注意开放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 除了考试分数以外,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听课反应、发言情况等也要列入评价范围, 另外, 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也要列入评价内容之中。通过开放的教学评价体系, 来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和高效的课堂, 使得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综合的提升。

五、引导学生开辟第二课堂

课堂是我们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但我们不能把课堂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唯一场所,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我们的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 带领学生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课外学习到更多的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增长很多课本上没见过的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历史知识竞赛, 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参观一下历史古迹、历史博物馆等等, 让学生在课堂以外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 进一步开拓眼界、拓展思维。

开放历史课堂的构建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关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 学生在开放的历史课堂下会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和提高。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 我们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努力从多种途径入手来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高效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张红娟.开放历史课堂, 推动历史学科的素质化[J].文理导航, 2013年第4期.

[2]包义华.例谈初中历史课堂开放探究式学习模式[J].时代教育·下半月, 2013年第10期.

上一篇:案例问题分析下一篇:舞台音响效果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