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

2024-06-01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精选11篇)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 第1篇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基础条件

旅游景区的发展在旅游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国内许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课程。然而, 在我国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较之旅游饭店、旅行社等方面却显得不足, 国内教材数量有限, 体系不完善、不统一, 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因此, 笔者在大连大学旅游学院讲授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 目的是开拓学生视野, 了解学科前沿, 提高专业素质, 提高英语水平。现将教学实践及思考进行总结, 希望对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进一步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一些经验。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双语教学实践

1. 教材选择

双语教学英文教材选择的基本要求是内容体系完整性强, 理论先进前沿, 紧密结合案例, 难易适中。据此选择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原版引进的由英国著名学者John Swarbrooke编写的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作教材。本书不仅系统地阐述了旅游景区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 对当今旅游景区开发和管理中的新问题作了全面分析, 反映了最新的研究动向和热点, 还包括大量案例, 内容深浅适度, 语言简明易懂, 适合作教材。

2.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英语讲解达到20%—40%, 英语板书, 课件为英语和汉语混合。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为:学习目标、课程内容概述——本次课涉及的关键专业词汇讲解——课程内容讲解——内容回顾——布置下次课内容。此模式的优点是目的明确, 思路清晰, 重点突出。在具体安排双语教学内容时, 应考虑:授课内容少而精, 突出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

具体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方法。对于热点、前沿问题采用讨论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案例教学法则紧密结合国内和国际的案例, 拓展学生视野,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3.考核方法

考核成绩由平时作业和期末闭卷考试两部分构成。其中平时作业占30%, 主要包括课堂上热点问题讨论、课后小论文、小组作业等。其中部分作业要求必须用英文表达。期末试卷采用全英文命题, 而答卷除填空题必须用英语回答外, 其他的用中文和英文均可, 目的是考核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学手段

旅游管理专业课均与旅游实践联系紧密, 最适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直观、生动, 便于学生掌握。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双语教学采用多媒体效果非常好。一方面用生动的图片、视频展示旅游景区设计、管理等内容, 另一方面能将外文原版教材中的内容用图示、框图等简洁方式表示, 再配上中文, 简单明了, 重点突出, 教学效果良好。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关键问题的思考

1.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要从主要的专业课入手,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逐渐增加课程数量, 保证教学效果, 防止为双语教学而双语教学的怪现象发生, 从而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双语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在具有合适的师资、教材的情况下, 最好在大三年级开始。从某一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看, 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开始时, 部分关键专业词汇用英语表述和解释, 对理论知识用中文讲解, 逐渐过渡到增加英语的使用比例, 最终达到用英语讲解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2.应用“双主”教学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很强, 非常适合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教师在起主导作用的时候, 处于中心地位, 学生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 但更多的时候, 学生是在教师帮助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2]。“双主”教学模式不仅包括课堂上的互动, 还包括通过用英语布置课后小论文、小组作业、推荐英文论文和网站等形式,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3. 加强师资力量培养

双语教师既要熟悉某个学科的知识, 专业要精深, 还要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3]。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专业理论方面问题不大, 但在英语专业知识口语表达方面却存在较大问题。首先, 学校采取激励政策, 鼓励教师自主学习, 积极参加国内外双语教学培训,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其次, 选送一些英语基础好, 专业素质高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 提高专业素养, 过语言关。第三, 鼓励归国留学、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第四, 聘请校内外优秀双语教师传授双语教学技能技巧。

4. 选择优秀原版教材

外文教材选择应考虑体系的完整性、内容的新颖性、语言难度的适中性、专业知识的前沿性和案例的多样性。英文原版教材的内容往往很多很细, 这与学时少的矛盾很大。另外, 在结构体系方面也与国内有很大不同。在使用原版教材时, 要考虑课程的实际情况, 调整结构, 选择重点核心内容进行讲授。

5. 建立适当的教学效果评估和保障体系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进行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也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 应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 及时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以便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 保证教学效果。可采用课上交流、问卷调查、Email的方式。学校教学督导部门和院系教学指导委员会, 也应该采用听课方式, 及时反馈和评估教学效果, 使双语教学达到目的。

摘要: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手段四个方面对双语教学实践进行总结, 然后从五个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双语教学,旅游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1]韩红莲.如何搞好高校的“双语教学”[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5 (1) :54-56.

[2]卢文华.“双主教学模式”的形成及其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J].广西师院学报 (哲社版) , 2000 (.02) :79~82.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2篇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与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其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的协商一致,由主管机关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与依据。

资源:属于经济学概念,原指取之于自然的生产与生活资料,现在常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旅游资源质量:旅游资源个体或组合体固有特性和满足需求的程度。

全面质量管理: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上的一种管理办法,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以及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

旅游资源环境质量: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空间条件和历史时期,旅游资源环境系统的整体状态,即资源环境的总体及其个要素,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及其身心健康以及旅游开发经营活动的适宜程度。

旅游资源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经济、规划、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资源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国民经济中与旅游发展相关的各部门、社会集团、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在资源环境问题方面的相互关系,以使旅游发展既能满足游客需求,又能保护旅游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总和。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是由内、外地质营力长期作用下而形成的各种地质地貌景观形态,是整个地理环境中具有原生性和基础性等特点并以其原始天然、姿态万千而成为重要旅游资源。

水域风光旅游资源:是大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旅游资源中构景的基本要素,是大自然灵气的基础。凡能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并产生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水体及水文现象,都可视为水域风光旅游资源。

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它与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如地质、水文、地貌、气候等共同组成了自然旅游资源总体系。所有生物景观中具有旅游利用价值、能够被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部分,称为生物景观旅游资源。

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气象和气候都是大气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气象是大气短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而气象是长期气象(天气现象)特征的综合表现,包括平均状况及极端变化。我们统称为气候现象,并将进入人们旅游活动领域后的气象和气候景观资源统称为气候旅游资源。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指因历史遗址遗迹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和观赏游憩价值而形成旅游吸引力,进而产生社会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旅游吸引物。

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的古建筑以及现代标志性建筑、艺术性建筑都属于建筑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社会功能以及历史文化意义的为了一定目的而设置的基础性建筑或建筑群构成的场所场馆等建筑设施都属于设施旅游资源。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指由古今人类所创造、能够激发人们旅游动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静态的物质文化资源和动态的行为文化资源。

地方特色商品类旅游资源:包括菜品饮食、农林畜产品与制品、水产品与制品、中草药材与制品、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日用工业品等其他农业手工产品或者克服了地域自然条件限制的现代标准化工业产品,可以作为地方旅游商品开发。

简答:

标准化在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经营管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管理和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

2.有利于旅游资源管理组织,包括企业、社区、政府对旅游资源保护和经营的规范化,增强可操作性,减少盲目性,增强保护性,减少破坏性

3.有利于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责任相关方、旅游资源利用方面的利益相关方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法律法规下形成协调

4.有利于旅游资源保护和经营方面的区域性,甚至国际性交流。

旅游资源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和特点:

第一,旅游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建立完善而有效的管理体系,在所有相关方参与的基础上,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第二,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同样存在“成本效益”问题,需要考虑在“成本费用”最低的基础上使效益最大化。

第三,旅游资源管理不仅要满足旅游者要求,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的要求。

旅游资源的全面质量管理需要体现“综合效益、保护第一、预防为主、质量教育、持续改进”等理念,具有“三全二多一体”之特点。

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评价意义

为区域旅游环境的综合治理、旅游环境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政策和措施、引导与控制旅游开发经营活动和旅游行为方式提供可靠的依据。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功能特征——吸引力,指旅游资源能不同方面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休闲需要。

控件特征——广泛性,不同的地理圈层、地理区域都有旅游资源的分布;区域性,它们的形成和存在又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固定性,旅游资源一般来说是旅游者不可带走的。时间特征——节律性,景物有随季节变化的特征;动态性,旅游资源是一个开发的系统和动态的概念。

类型特征——多样性、综合性 经济特征——价值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难以用数字计量;利用的永续性,大多数旅游资源是不会被旅游者消耗掉的。

文化特征——美学性,旅游资源具有自然美、人文旅游资源有社会美、科技没和艺术美;知识性,旅游资源具有知识内涵

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天然性(形成)都是大自然作用的结果,受到大自然因素的影响和自然规律的制约 生态型(状态)自然界各个组成要素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

地带性(分布)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植物、动物、水体深受气候影响 变化性(时间)呈现季节性、周期性的变化

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人为性(形成)是人类在不同时代文化创造的产物

民族性、地域性(分布)人类文化的创造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制约和民族性格的性格 时代性(时间)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与社会历史密切相关,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

精神性(内涵)尽管人们赋予自然旅游资源以“美”的意蕴,但缺乏精神内容,包括思想和艺术内容。

阶级性、阶层性(层次)由于人类社会存在分等级、阶级、阶层的现象,那么人文文化也就

打上了这种烙印。

旅游资源的分类(概念):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归并或划出具有一定从属

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类别的工作过程。在所划分出的每一种类别(类别)中,其属性上彼此有相似之处,不同类别(类型)之间中则存在着一定差异。

旅游资源分类的意义:

一方面,对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可以加深对旅游资源成因、属性、价值功能以及系统组成等方面的认识。

另一方面对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可以将众多繁杂的旅游资源条理

化、系统化、信息化,为进一步科学研究、保护利用和开发管理提供方便。

可见,旅游资源分级分类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分类系统的建立、补充,加深对旅游资源整体和区域旅游资源属性的认识,掌握旅游资源的成因、价值功能以及系统组成,为进一步科学研究、保护利用与开发管理服务。

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

共轭性与排他性原则(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划分出的同一级别、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共同属性,不同类型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对应性原则,次一级旅游资源必须完全对应上一级旅游资源的类型

容。

递次性原则(分级与分类相结合的原则),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不同

级别、不同层次的亚系统。

标准分别与统一原则

简明实用原则,旅游资源分级分类要简明实用,具有实践的可操作

性。

旅游资源的分了标准:成因,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原因与过程。

属性,旅游资源的性质、存在形式和存在状态

功能,能够满足开展旅游与休闲活动需要的作用

时间,根据旅游资源形成的时间不同,可将旅游资源分为不同类型

其他,如,开发利用情况、管理级别、旅游资源质量高低等。

旅游资源分类的步骤与方法:1.确定分类的目的与要求,明确是普通的一般性旅游资源分类,还是有特殊目的要求的专门行旅游资源分类,并参照一般分类原则和标准,结合实际确定相应的分类原则和标准。

2.通过比较分析,初步建立分类系统,把各种旅游资源分别归

入不同的类型。

3.通过补充、调整,完善分类系统。

4.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写出简要说明。内容包括该项旅

游资源分类的目的与要求、原则和标准以及分类结果等;

5.对区域旅游资源的分类成果,尽可能利用计算机建立旅游资

源信息系统,便于补充调整和实际应用。

依据旅游资源的功能分类:

观光游览型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著名的古代建筑、城镇风貌、园林建筑)、参与体验型旅游资源(冲浪、漂流、赛马、渔猎、龙舟竞渡、游泳、制作、品味、访问、节庆活动、集市贸易)、商品购物型旅游资源(土特产、工艺品、艺术品、文物商品、仿制品)、保健疗养型旅游资源(疗养院度假村、温泉浴、沙浴、森林浴、练功房)、文化教育型旅游资源(各类博物展览、科学技术活动、文化教育设施)、情感寄托型旅游资源(名人故居、名人古墓、各类纪念地)

依据旅游资源的管理级别分类:世界级旅游资源(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的名胜古迹,及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的旅游资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旅游资源(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市县级旅游资源(市县政府公布的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资源标准化管理具有包括哪些方面?我国分别出台了哪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旅游资源标准化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旅游资源保护的标准化,二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标准化。前者首先要建立旅游资源类型和等级的标准体系,形成旅游资源质量保护的技术指标,属于技术事项的标准化;后者需要在前者的基础上建立旅游资源经营过程的标准体系,形成以“质量循环”为特征的旅游产品过程管理模式,体现了工作和管理的标准化。

目前我国已经发布与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相关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各类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标准,如《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等级划分原则》、《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等级划分原则》、《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综合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标准,如《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世界自然遗产评定标准》、《国家地质公园评定标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评定标准》、《省市级风景名胜区评定标准》。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标准及其他规范,如《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级》、《旅游规划通则》、《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旅游环境管理的本质和内容是什么?

本质上,旅游资源环境管理就是对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有效管理。

1.从旅游资源环境的系统因素看,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对旅游资源环境系统及其各个要素质量的管理,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质量和人文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土壤质量、水体质量、生物质量、空气质量、气候质量、声响质量与设施设备质量,以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质量等。

2.从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角度看,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保护管理和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建设管理。

旅游资源有效管理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前提条件?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 第3篇

摘要:目前中等职业学校项目课程改革的高潮已经形成,对其课程实施的探索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但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文章着重从中职校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实施项目课程的起因、项目课程开发的关键以及实施项目课程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等三方面进行探讨和阐述。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项目课程开发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目前中等职校项目课程改革的高潮已经形成,对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非常重要。文章就中职校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项目课程开发问题进行探讨。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项目课程的起因

我国的中职教育长期受普通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以学科和课堂为中心,这种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主要进行知识传授,课程结构和内容总体上没有跳出普通教育的模式,对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的需要把握不够,特别是在针对就业和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上脱节严重,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从功能上讲,职业教育也不仅仅是单纯的专业知识教育,尽管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还要关注学习者科学和人文素质培养,使之成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人,但是这种关注更多体现在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上面,体现在学习者的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另一方面,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来讲,职业教育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要求实施教学和训练还要建立在对学习者的实际状况的研究之上。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是培养掌握必要的旅游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应变能力,能适应旅行社业务、导游和景区讲解服务等旅游业一线岗位需要,并具有本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中等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有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有对职业的理解和感悟,对生产、服务实际工作过程的了解和经验积累,这就要求职业教育遵循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要求实施教学和训练,必须按照技能型人才的成才规律来进行。因为知识和能力是由学生主动构建的,而不是从外部灌输到学生头脑中的。没有实际的工作活动,学生不可能真正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掌握。所以,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其核心是必须彻底破除目前高深、繁琐、陈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在课堂上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职业教育的课程在内容、结构、实施方式和实施环境四个方面反映技能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构建的要求。而实施能充分反映学生胜任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实践活动的实际工作任务要求的学习项目,从根本上保证了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职业教育的主要课程形式。这就要求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到教学中来,并以学生胜任工作任务为核心形成学习项目或课程,并将之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进行组合和顺序编排,构建项目课程。实施项目课程,要求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计划制定、工作实施到对工作成效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实施项目获得综合职业知识的职业能力,成为复合技能型人才。

学校根据南京地区旅游业的淡旺季特点为基准,结合国家导游员资格证在每年11月份考试为出发点,将该专业的教学计划做了调整。第一至第三学期主要教授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期结束参加市文化课统考。第三学期结束参加专业基础课会考,并与市旅游局联合让学生考南京市预备导游员资格证。第四学期为教学见习,学生到旅游企业顶岗见习,了解企业各工种的任职要求。第五学期回校进行国导证考前辅导并组织参加国导证考试,考试后主要进行项目课程教学。第六学期为毕业前实习。这样的安排,目的在于尽早地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过程或模拟工作场景,促进他们从学习者到工作者角色的转换,旨在形成学生自我负责的学习态度,并通过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项目课程开发的关键

项目课程的开发,关键和难点是工作任务分析和学习项目设计。第一,项目设计是建立在对工作任务准确的分析之上的,而工作任务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不同企业的生产和工作过程差异性很大,工作任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众多不同的企业,要用统一的工作任务来覆盖,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和工作过程,概括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基本的工作任务,以此作为项目设计的基础,这是可行的。第二,设计基于工作任务的学习项目,实际上是完成从工作任务到学习项目的转化。设计学习项目应以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能掌握基本胜任企业工作任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体验经历企业生产和工作过程,提升对职业工作的感悟,增强对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和统筹能力为标准。而且,学习项目既要贴近企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又要贴近学生和学校实际,具有可行性。所以,学习项目的设计不能草率行事,必须精心研究,根据胜任工作任务需要统筹考虑,避免遗漏或重复。在顺序安排上应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先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先入门,后逐步深化,循序渐进。学校根据对十几家不同类别旅行社的调研和考察,咨询相关旅游业主管部门后建构了旅行社内部业务人员的职业能力分析和能力规格,如表1所示:

实施项目课程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职业教育实施项目课程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对学校教学工作产生很大影响,按照学科安排教学活动的体制也要受到挑战,改革过程中有很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

1.校长和教师观念的制约

出于传统思想,一些职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在项目课程改革方面还没有充分认识和思想准备,比较习惯于传统学科型课堂教学模式,对职业教育适应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任务把握上还不到位。学校为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成立旅游专业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副校长牵头,教务处、教科室、实训处主任参加,以旅游教研组七位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组织实际运作团队,根据成员的特长与强项确定项目课程的负责人,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师能力的制约

由于长期习惯于学科型课堂教学和受到传统教师评价导向的影响,职业学校的教师比较重视按普通教育的模式主要在课堂进行理论教学,发展方向也主要是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轻视产学研结合工作。实施项目课程,专业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关键,教师应具备以下与普通学校教师完全不同的八个方面的能力和一个经历:专业的操作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技术服务和咨询能力,一定的专业研发和工程能力,实训设备改造和开发能力,实验实训室改造能力,专业开发能力,项目课程和教材开发能力(DACUM方法),必须有企业工作或锻炼的经历。教师不一定在这八个方面样样具备,但至少必须具备某几个方面的能力。这就要通过培训和政策激励导向,明确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将企业生产经营中最新的知识、技术、工艺、方法及时引入到项目学习中来,使职业教育紧跟企业市场。

3.教学设备和环境制约

实施项目课程必须有更充足的设备条件予以保证,而目前职业学校的技能训练主要还是理论教学的附属,没有居于主体地位,实训条件总体上还不好,教学环境上没有企业氛围,这要开发许多实施项目课程学习的训练设备,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学校开发的“三维立体的模拟导游室教学系统”为教师进行专业技能课的现场教学提供了硬件支持,这也是对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新教学模式的探索。该系统采用“3+1+1”的模式来构建整个硬件环境,即3台主机加1台笔记本电脑、1台模拟驾驭盘。3台主机分别控制3组投影仪的信号源,1台笔记本电信通过无线网络来控制这3台主机,实现3台主机的同步,从而在环型屏幕上实现完美的大屏幕显示。该系统功能除了提供了普通场景游历、自动导航、音画渲染、地图动态示意、景点实时切换、动画输出、静帧画面截取等基础功能。还针对旅游教学的需要,专门设置了5项突出的功能:

规定导游路线场景互动游历——在规定线路里进行场景游历;

细节聚焦——对重点景物进行全方位显示;

知识点查询——展示与重点景物相关的旅游知识;

考试系统——检验学生旅游知识的掌握程度;

系统维护——增加和删减旅游路线、重点景物的聚焦、景物相关知识点以及教案考题。

4.项目课程开发者水平制约

由于项目课程更多地表现出校本课程的特征,因此,项目课程开发者,包括职业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的课程理论水平、课程开发技术、实施经验成为项目课程开发成败的决定因素。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建立了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由南京市旅游局组织人事处张农处长、刘伟科长、南京市旅游业协会潘庭龙会长、阙建林(原秘书长)、尹必柱秘书长组成顾问团,由江苏省中山国际旅行社于孝云副总经理、南京市原野旅行社王守璐副总经理、南京市中天旅行社严兴胜经理组成讲师团。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成员均为旅游行业专家,他们在旅游生产一线直接从事生产操作和管理,对所从事的职业领域有较为宏观、整体、前沿性了解,并善于表达与合作。以上行业专家分别来自于毕业生就业区域内、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应的不同性质、类型、规模、层次的企业,因而能保证工作任务分析的完整性,保证工作项目基本覆盖工作岗位群。

5.项目课程教材编写

项目课程教材应是实施项目的任务书和学习包,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简介、学习目标、实施设备和环境要求、学习知识、实施步骤、学习评价等内容,学习目标应包括通过项目实施达成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概念;学习知识应特别予以关注,应紧扣项目实施的要求,既要介绍学生实施项目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又要包括学生实施项目后深化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旅游课程教材完全打破学科性专业知识的纵向完整体系的框架。综合课程的教材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整合,突出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综合应用,突出生产和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突出新知识、新技术的运用。项目课程的教材将各个工作任务作为核心形成的项目,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构建项目式教材的体系,并进行编写,也可以直接将旅游行业典型真实的课题作为教材的内容。学校该专业的校本教材的构成如表2:

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是学校长线特色专业之一,二十多年来由于专业师资力量强,教学经验丰富,学校的国家级导游资格证书的过关率近50%左右,远远高于南京市平均水平。在南京旅游业协会的合作下,学校导游专业的学生在每年年初被南京大大小小的旅行社一抢而空。2008年,校企进行了面对面的“零距离”合作。首先,在校进行“零距离”的供需会,让学生直接和企业接触,更深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情况;其次,学生的口语考试有企业一线的总经理把关进行“零距离”的直接对话,让企业需求的产品由企业检验;最后,合格过关的学生由企业带入景点,进行“零距离”的指导,把一个完整的流程演示给学生,缩短了学生尽快上手的时间。目前在旅行社担任重要职务的有南京海外原野旅行社副总理王守璐;江苏省金桥旅行社副总经理倪莉;南京旭升商务旅行社副总经理刘佳……

浅论江西事件旅游的开发与管理 第4篇

事件旅游专指以各种节日、盛事的庆祝和举办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也有学者称其为节事旅游或节庆事件旅游。事件旅游(Event Tour i sm)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事件旅游是对事件进行系统规划、开发和营销的过程,其出发点是使事件成为旅游吸引物、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旅游形象的塑造者、提升旅游吸引物和旅游目的地地位的催化剂,事件旅游发展战略还要对新闻媒介和不良事件的管理做出规划;另一方面,事件旅游要对事件市场进行细分,包括分析和确定什么人将进行事件旅行、哪些人可能会离开家而被吸引前来参与事件。一般可将事件旅游分成三大类:第一大类是文化娱乐类,如节庆活动、庆典活动、文艺汇演等;第二类是商务类,如举办世界性的、综合性的或专题性的博览会;第三类是体育娱乐类,如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杯足球赛、国际性的篮球赛、网球赛、橄榄球赛等等。也有人将其分为:文化庆典;文化娱乐节事;休闲节事;政治/政府节事;私人节事(保继刚、戴光全,2003)。其中第一类分类也可以简概为节庆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本文将借用第一种分类方法从开发与管理的角度对江西事件旅游进行分析讨论,以期江西事件旅游能更好地促进江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其档次的提升。

2 江西事件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事件旅游主要是指以各种节日、盛事的庆祝和举办为核心吸引力的旅游形式,它与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以单一观赏为主的旅游吸引有所不同,其特色不仅在于其丰富的活动基础,更在于参与性。丰富多彩的事件旅游活动正是现代旅游的魅力所在,事件旅游已逐步成为现代多元旅游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宣传地区旅游形象的重要载体。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文化旅游源于文化活动,节庆旅游源于节庆活动,展览旅游源于展览活动,体育旅游源于体育活动。事件旅游不是策划书上的纯粹的文字游戏,也不是金钱创造的无形外来物,而是以现实活动为基础的、以创造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精神性消费。没有这些现实活动作为载体,任何事件旅游都是一纸空谈。因此,事件旅游虽不同于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具有较大依赖性的以单一观赏为主的旅游形式,但是它也需要一定的资源活动作为开发基础。

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盛誉的江西,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历史上人文荟萃,宗教昌盛,名胜古迹、宫观寺院遍布全省,名山众多。有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4个国家风景名胜游览区;有南昌市和景德镇两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余处,省级旅游景区、旅游景点2406处,以及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另外,作为生态农业大省,继婺源县通过国家首批生态农业试点验收后,章贡区、会昌县、永新县被列为第二批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信丰、宁都、东乡、武宁、黎川、南丰等县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这些资源优势都为江西事件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下面对江西事件旅游进行分类分析。

2.1 节庆旅游

节庆旅游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专项旅游方式,它以节庆活动为旅游吸引物,在每年固定时期内开展,融文体活动和经贸活动为一体,注重游客的体验和参与,因此往往能为目的地带来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对目的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目前,江西节庆旅游主要有景德镇国际陶瓷节暨世界陶瓷制作技艺赛,观看鄱阳湖候鸟,鹰潭市的龙虎山文化周,井冈山的杜鹃花会,南昌市安义县的“杨梅旅游文化节”,新余市仙女湖针对情人节推出的以“浪漫·娱乐”为主题的“玫瑰之旅”、“鸳鸯戏水”、“单身牵手游”等浪漫情趣旅游套餐,鹰潭的龙虎山旅游帐篷节,瓷都景德镇的千年茶文化旅游节,赣州的脐橙节,婺源的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瑞金的红色旅游文化节,青原的纪念文天祥诞辰770周年系列活动,赣州的客家旅游美食节、宜春明月山温泉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此外,在江西还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比如,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傣、畲、黎等,这些民族也都会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

江西节庆旅游主要分为文化类和农业类两种类型。文化类是指在各地举办的宗教节日和庆典活动,[1]如鹰潭市的龙虎山文化周,新余市仙女湖针对情人节推出的以“浪漫·娱乐”为主题的“玫瑰之旅”、“鸳鸯戏水”、“单身牵手游”等浪漫情趣旅游套餐,瓷都景德镇的千年茶文化旅游节,婺源的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瑞金的红色旅游文化节,青原的纪念文天祥诞辰770周年系列活动,赣州的客家旅游美食节等。农业类主要是指各种与农业生态有关的节庆活动,[1]如观看鄱阳湖候鸟,井冈山的杜鹃花会,南昌市安义县的“杨梅旅游文化节”,赣州的脐橙节等。通过对这些活动的分析,一方面,我们必须肯定江西节庆旅游围绕本地特色文化和农业生态所做的努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了江西节庆旅游存在的某些问题:第一,产品开发形式单一,缺乏深度开发,目前主要是围绕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或生态农业来开发节庆旅游,活动数量众多,但品牌知名度不高,走向国际化的节事活动比较少;第二,产品市场狭小,比如对于文化活动类产品,经济文化结合力度不够,文化内涵有待挖掘,而且虽然有的活动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对追求文化认同的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是由于追求文化认同的旅游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3]使得其市场狭小,因此该类旅游产品开发潜力不大;第三,活动影响力不大,没有充分体现出节庆旅游的后续效应。地方节庆活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它的产生首先应考虑以地方经济为目的。[3]但就目前江西节庆旅游发展来看,它与青岛国际啤酒节、大连国际服装节等特色节庆活动相差甚远。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首先应该不断更新和完善节庆产品,提高节庆的可参与程度。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完善节庆产品,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的组织、计划、控制,提高节庆活动的可参与程度不仅可以使之吸引更多的游客,而且可以增加游客花费和停留天数以及重复参与率。一个成熟的节庆活动不应该只是娱乐、休闲、体验和旅游的简单叠加,而是让旅游者真正参与进来,以高效率、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作支撑,实现共赢。

2.2 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就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规划、设计、组合成相关产品,以引起人们的消费欲望与需求,进而参与感受体育活动与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旅游形式。另外一种定义是:体育旅游是通活动、场地和参与者之间特殊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4]在此,笔者认为,文章无论采用何种定义,有一点是共通的:体育旅游必须使旅游者以某种形式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并与体育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互动关系。

江西省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客家、道教文化以及根植于其文化土壤之中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活动,成为吸引体育旅游游客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江西省体育旅游在旅游行业中所占的比重较低,至今尚未有一家体育旅行社,而单纯以健身、运动、休闲为主题的体育旅游线路也没有形成。据调查,有92.86%旅行社的法人代表认为,体育旅游尚不具备开展的物质和人力条件,涉及开展体育旅游的几家旅行社,其业务多在外省开展,如东北、内蒙古开展滑雪、滑沙、骑马等活动,并且参与人群的规模不大。由此可以看出,江西体育旅游行业对开展体育旅游信心不足,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有经济的原因,但也存在思想观念滞后的问题。

3 江西事件旅游发展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以下对策:首先要深入发掘江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进行充分的分类组织、控制以及调配,体现出江西“山水”两个字的特色,依托名山、名水优势,如享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庐山、被誉为“揽胜遍五岳,绝景在三清”的三清山和“天下第一山”的革命圣地井冈山、“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等,围绕不同的自然以及“道教”、“客家”的体育文化背景,进行深度旅游开发,完善场馆设施,提高服务功能。其次,实行主体带动,多元发展,大力培育体育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主体带动最根本的要求是加快体育健身旅游大项目建设,形成一批旅游亮点,带动和促进体育旅游特色经济的发展,体育健身旅游需求的多元化,需要旅游供给社会化来满足,旅游市场细分、专业、多样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色。第三,以市场为导向,作好市场调查分析,开发适销对路的体育旅游产品。就江西省居民来说,参与体育旅游的动机和对体育旅游产品特性的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其中休闲娱乐、健身是人们参加体育旅游最主要的动机。第四,在客源市场上要注意体育旅游的地域性特征。立足于本地市场的基础上,推出特色产品,以江西旅游的传统客源地为主展开宣传促销活动,以江西周边省区为重点,尽力开拓省外市场;同时应密切关注境外市场,努力争取这些地区的游客到江西来进行体育旅游。最后,应该积极开发体育旅游人力资源。大力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潜力,加紧培养具有体育和旅游复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体育旅游高级专门人才。

总之,事件旅游活动的举办能够集中大众媒体的传播报道,使之迅速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大大增强旅游吸引力并塑造鲜明的城市形象,而且事件旅游活动对举办地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2020年前后,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届时,中国的事件旅游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而作为中部崛起的江西也将在事件旅游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一个地区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节日、展览会、体育赛事等事件活动来丰富百姓生活,通过事件活动的举办,促进该地区成为终极旅游目的地,增加旅游者访问量,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强地区旅游形象,提高地区知名度,进而带来更高额的经济产出。事件旅游已成为各地发展旅游业,振兴旅游经济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这个大背景下,本文尝试从事件旅游开发与管理角度对江西地区事件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当今世界事件旅游发展趋势,尝试性地为未来江西事件旅游发展方向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事件旅游,开发,管理

参考文献

[1]傅广海.会展与节事旅游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吴书锋.江西佛教旅游资源及其利用—再论文化论同与文化差异对旅游活动的影响[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6).

[3]黄翔,连建功.中国节庆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科学,2006,(2).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 第5篇

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统计学原理、旅游资源学概论、建筑学原理、环境与规划基础、景区开发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游法规、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客源国概况、国际礼仪、景区开发与管理、导游岗位

实习

景点考察调研

毕业

论文等课程。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培养掌握现代景区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事旅游景区、景点开发与管理和导游接待服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景区专业

计算机

应用能力,包括计算机基本应用操作能力;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景区制图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大中城市的都市型景区(包括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博物馆等)和旅游咨询中心担任VIP接待、活动策划、营销推广、旅游咨询和管理人员以及旅游景区、景点及旅行社管理与技术岗位。

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景区开发建设力度也越来越大,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该专业就业主要在旅游风景区、主题公园、休闲度假村及高星级旅游饭店、旅行社及其他旅游新兴企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旅游开发及管理

工作

就业前景广阔。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高校毕业人数为800-900人,其中男37%、女63%,20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高

校招

生男女比例为文科68%、理科30%、文理综合2%,近几年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

乡村旅游资源的集约开发与管理 第6篇

1乡村旅游的特点

1.1服务对象

乡村旅游发展到今天,它不同于新型现代城市的繁华娱乐的吸引对象,它的服务对象是现代城市化节奏中工作生活的城市居民。到乡村感受休闲放松,追寻过去的“慢生活”,成为快节奏的城市从业者追求的心灵放松方式。 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城市“新人类”,对农村的生活更是充满了好奇,迥异的风俗,原始的劳作,朴素的生活,乡村的吸引力远远超出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倦恋。

1.2旅游载体

乡村旅游是集文化、生态、农业、生活等相融的旅游活动。 它不受特定的空间的约束,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地发展,没有突出的旅游特性要求。参与者也可以近距离的选择目的地,从旅游的时间和空间考虑,旅游者可以有更多自由选择。 而乡村旅游所提供的产品服务丰富多彩, 可以是自然的山水、民俗的建筑,也可以是艺术商品,还可以是民俗文化体验活动等等。

1.3成本效益

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投资小、 见效快的特点投资的主体灵活,社会资本、农户都可以,一个农户简单的投资,就可以成为“农家乐”、“民宿家”。 即带动了乡村投资,形成乡村产业发展,又带动了农民大幅增收。

1.4利用资源

乡村旅游是在原有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上开发而成的,对资源的要求不高,讲究因势利导,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农业生态,依托了自然的人文景观,具有循环性、持续性、环保性的特点。

2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发展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分布扩展,呈现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态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的4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 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亿人次, 旅游收入超过2000亿元;“十一”和“春节”两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1亿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

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业的生力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尤其在推动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了农民增收渠道。 乡村旅游让部分农民不用再背井离乡的外出打工,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当老板”的愿望,将日常的生活设施稍加改造,注入文化色调,投入人力资源,就可以创造财富。 此外,也可以就近在其它的乡村旅游的经营点打工,增加额外收入。 二是促使一、三产业的相互转化,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之根本,而文化旅游作为第三产业,是新型的服务行业,乡村旅游有效实现了一、三产业间的融合。 农民的农产品、手工艺品直接作为商品到达顾客手中,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提升了农产品的层次和附加值,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为农业这一产业的提升增添了一个终端平台。 三是改善农村环境,提升乡村生态文明。 为发展乡村旅游,当地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道路建设、环境整治、食品卫生等有了明显改善,农村环境有了明显提升。 在旅游过程中,农户自然地接触到了城市游客的高品位精神追求,现代的生活理念和时代气息交流到了广大农村中去, 无形中改变了他们以往的价值观,提高了农民的文明素质,促进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2.2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在经历了20多年的规模扩张, 产业膨胀,完成了量的积累,也渡过了“新鲜期”,经济效益和发展态势放缓,所隐藏的问题逐渐显现,突出表现在大量乡村旅游资源的浪费。

2.2.1发展缺乏规划, 产业结构布局不清, 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

乡村旅游应充分反映当地自然生态特点和人文特点,这就需要各地结合实际的进行规划,合理布局。 但是,从总体上看,国内乡村旅游呈现出了 “规模扩张较快,水平层次较低”的特点,没有反应地方特色,到处是“农家乐”、“渔家乐”,都是一种简单模式,仿效性太强,缺少创新;从区域性看,千篇一律,每一个经营点没有突出自己的特点,造成了地区性自然资源的浪费。

2.2.2产品设计低端, 文化内涵体现不足, 造成人文资源的浪费

不少地方把乡村旅游等同于“农家乐”,到农家去吃饭住宿,缺少观光、参与、休闲等功能配套。 大多乡村旅游产品缺少深加工,低附加值,没有创新提供的原始的低端产品,对游客没有吸引力。 乡村旅游最突出的特点是有别于城市的农村气息,是带有乡土气息的民俗,而很多旅游地却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在活动、饮食等上越来越具有城市化、商业化,忽略了展示地方特色的文化气息,不仅造成了人文资源的浪费,而且让乡村旅游变了味。

2.2.3行业管理混乱,服务设施质量欠佳, 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从行业角度来看,一些地区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的管理力度不够,大多数乡村旅游协会也形同虚设, 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 许多经营点过多追求经济利益,相互打压,过度竞争,造成了行业的混乱。 有的经营点提供的设施陈旧,安全、卫生都不能保证,有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给游客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不满,损坏了乡村旅游的形象。 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投资成本的浪费,更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3乡村旅游资源的集约开发与管理

开发乡村旅游,必定是以改造和利用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为前提的,而这种资源正是乡村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如何辩证地处理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避免因规划不够、管理不足而造成的低端竞争、重复开发的资源浪费现象迫在眉睫。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保持乡村旅游合理、可持续性的发展,就要科学地、集约地开发和管理乡村旅游资源。 采取“政府引导、自主投资、中介管理、市场调控”四位一体的模式,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与管理。 即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合理的产业规划、布局,统一配置资源,明确标准要求,鼓励企业、农户或其他社会资本进行自愿投资开发建设,依托“合作社”等中介组织集约管理各经营点的经营,通过市场“优胜劣汰,除旧创新”的自我调控,不断完善乡村旅游的发展。

3.1突出政府规划管理作用,合理引导布局产业

充分发挥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引导扶持和管理等作用,从发展农业、农村和旅游的角度,总体规划乡村旅游,合理布局产业。 从全国来看,分成几大区域来定位乡村旅游的特性,如在江浙一带突出江南水乡的特点,在沿海地区突出“渔家”特色,在中部内蒙等地则突出游牧民族的放马牧歌的豪爽等。 从区域布局来看,在一个总体格局下,突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实现“一乡一色、一村一韵”的特色。

各地政府应结合实际制定符合本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规范,加强和保障行业发展。 如《上海市乡村旅游促进和管理办法》、《江苏乡村旅游点质量等级划分规范标准》的制定,均有利于促进当地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管理。 同时,健全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策、资金、人才、宣传等政策支持,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对乡村旅游公共设施的建设、人员素质有明确的达标体系。

3.2充分吸收社会多元投资,开发创新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刚刚兴起时期,投资的主体一般是有些积蓄、有点特长、思想意识比较超前的农户。 伴随着乡村旅游市场的日益扩大,投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应予以鼓励并加以积极引导,逐步形成有实力的企业、村集体、农户个体和其它社会资本等多种投资主体,盘活旅游资金运营方式,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通过投资的多元化,引导实施错位产品开发, 形成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多样性,实现旅游产品的多样化、特色化、品牌化,以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品牌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的要求。 即有实力的企业或社会团体资本开发的起点要高,提供的旅游产品层次、品质要高既能突出乡村特色又能具有现代商品的创新元素塑造特色品牌;农村、农户小的投资,对资源的开发本着突出名俗文化、手工艺术的角度,让游客体验到真实的乡村气息。

3.3推行依托“合作社”模式,引导行业自我管理

乡村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可以有效转化为旅游产品,进而满足游客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目的。 要实现利益的可持续化,就需要行业的管理规范,稳定市场秩序。 政府在完成了规划,引导投资后,旅游的运营需要有个中介来约束管理。 积极鼓励各地各经营户联合实现行业内部自我管理,学习借鉴农村中的农业养殖、种植等合作社运营模式,在乡村旅游中推行“合作社”管理模式,约束各经营户的经营行为,在定价、服务等有统一的自律规范,可以有效统筹旅游资源,形成和谐的旅游环境。 如山东省竹泉村旅游度假景区的“旅游度假村合作社”,对景区里的近百户农家乐、手工铺等进行统一的管理,推行 “明星户”评比活动,每逢旅游旺季,对旅客的吃、住由合作社统一调配,即方便了游客,又避免了恶意竞争,畅通了市场。

3.4超前定位市场动态需求,提升旅游设计层次

游客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就是随着目标群体的需求变化而不断淘汰“过去”。 乡村旅游经过了20几年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向个性化发展,过去简单的“农家乐”、“渔家乐” “牧家乐”,已经失去了以往的吸引力。 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市场变化, 不断创新出自己的特色项目,使景观、产品、体验、服务都实现个性目标。 应注重拓展旅游内容,迎合个性多样化需求;促进旅游产品的升级,凸显高品质性、浓文化性,提升文化品位实现旅游服务的专业化,让游客感受温馨、贴心。

未来的市场需要什么,谁也不知道,也许从出游事务的精细化到游览体验的自由化都会成为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 需要做的是游客需要什么我们就做好什么,更可能领导发展前沿的是我们为顾客 “量体而做”了一套旅游服务,供顾客愉悦的选择或许这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媛.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前瞻网综合,2014,(8):26.

[2] 胡静,许贤堂,谢双玉.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1(6):723-726.

[3] 高曾伟,王志民.论乡村旅游资源[J].镇江高专学报,2001,(1):12-15.

[4] 徐琪.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0):218-221.

[5] 傅德荣.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分析[J].民俗乡村旅游,2013,(10):30.

[6] 何艳琳.政府参与下的乡村旅游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26(4):27-30.

[7] 张黄学.乡村旅游多元化的发展研究——以安徽岭脚村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4-16.

[8] 许贤棠,胡静.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旅游资源利用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1):70-74.

[9] 黄成林.乡村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4):93-94.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 第7篇

(一)背景分析

景区企业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主体,旅游景区行业是旅游行业中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子行业, 但目前景区的营销与管理还处于“粗放型”阶段,与酒店等行业相比成熟度较低。景区企业的员工素质存在“三低”现象,一是专业人才所占比例低,二是学历层次低,三是职业持证人员所占比例低。多年来,许多景区企业存在国有体制缺陷,尤其是传统的旅游景区缺乏服务观念,企业发展缺乏后劲,缺乏专门人才的支撑。与此同时,景区开发与管理人才培养存在“二少”现象,一是开办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院校少,二是招生人数少,这使得人才培养远远满足不了旅游景区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相对滞后致使景区企业成为旅游产业发展链上的一个薄弱环节,旅游景区人才严重缺乏,导致规划设计不科学、管理不到位、营销无成效的严重后果。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既要培养高技能学历人才,也要承担业内培训、提升从业者素质和水平的任务。办好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可以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目录调整方案(2009)》对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描述是:“该专业是目录内专业,举办时间最早为2000年,到2008年底,全国相关院校设置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达44所,在校生人数为5680人,2009年计划招生人数为3430人。该专业建设发展处于探索期,但发展较迅速,专业设置同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发展需要相适应”。

(二)制约因素

目前,制约高职院校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因素是专业的认可度问题与专业定位问题。

专业认可度问题专业认可度较低制约了“做大”专业。一方面,由于专业名称缺乏针对性,景区企业类型具有复杂性,就业岗位缺乏明确性,造成考生及家长对专业的认可度低,从而影响到本专业的招生。另一方面,由于有许多景区企业并不知道有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只知道有旅游管理和导游等专业,没有想到要直接招聘专业对口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而影响到本专业学生的就业。与此同时,景区行业成熟度较低、距离城市较远、交通不便等因素也影响到专业的认可度。

专业定位问题专业定位欠明确制约了“做强”专业。与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相比较,景区企业的类型及所对应的岗位群具有更多的复杂性,这给明确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定位增加了难度。通过对桂林旅游专科学校、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及湖南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院校开设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发现存在较大差异,几乎很难有一个较为一致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从而形成了工作领域、职业能力及课程体系的较大差异。

高职院校要做大做强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首先要重视提高毕业生在景区行业企业的就业率问题,围绕面向景区企业(尤其是当地景区企业)这个就业导向进行专业定位是该专业建设的立足点。

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分析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目标《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目录调整方案(2009)》中有“将现有景区开发与管理相关专业的名称规范为‘景区服务与管理’”的建议。笔者认为,定位于“服务与管理”主要是有利于端正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能体现“高目标、低行动”的特点,但从职业能力分析的角度来看,用“景区开发与管理”的名称较为合适,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描述为:“培养具有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能力、景区营销策划与执行能力、景区服务与管理能力,能从事景区开发与营销、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人才规格通过对各类景区企业最为紧缺岗位的人才需求调查,可以将本专业的人才规格确定为:策划设计人员、区域营销经理、高级景点导游员及管理部门经理四类,其中“高级景点导游员”岗位是今后走向“区域营销经理”岗位的基础,而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具有一定策划设计基础的区域营销经理或管理部门经理,是一种复合型人才,这四类人才规格在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上存在有机的联系,具体如表1所示:

(二)职业能力分析

工作领域选择工作领域选择问题是本专业定位的重点和难点。笔者曾尝试过多套方案,第一套方案是将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工作领域分为“景区营销”与“景区管理”两个领域,依据是理论界将旅游发展理念划分为上世纪80年代的资源导向型、90年代的市场导向型、进入21世纪后的产品导向型三个阶段,有学者认为当今正在进入营销导向的阶段。因此,就景区企业的经营业务而言,将其视为一个完整的营销过程(即工作过程)是可以的,而管理可以对工作过程起到保障作用。这里的“景区营销”工作领域是指景区企业经营的全部工作过程,而不仅仅指“景区市场营销”的部分工作过程,应该从景区“大营销”理念下的工作流程和景区管理要素中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第二套方案是将工作领域分为“景区开发”与“景区管理”两个领域。这里的“景区开发”领域包括景区的资源开发、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任务,不能将“景区开发”狭隘地理解为“景区资源开发与规划”。以上两套方案只是工作领域的名称不同,实质内容是一致的。我们最终还是倾向于第三套方案,即将工作领域分为“景区产品与市场开发”和“景区服务与管理”两个领域。

职业能力分析基于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出主要职业能力,如表2所示:

职业能力体系构建

笔者认为,“高目标、低行动”的专业定位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应该包括旅游产品开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及管理能力。通过分析,应构建本专业学生会开发、会设计、会执行及会沟通的“四会”能力体系。

会开发就是要掌握“应知”理论知识,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开发、景区经营管理理论及本行业的一些最新动态等,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功底,能运用专业视野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会策划、有创意,为今后成为景区开发与管理专家奠定基础,体现了“高目标”的特点。

会设计就是要具备较好的设计技能,主要体现在创意表达方面,例如景点导游词的编写、常用计算机制图软件的使用、简单旅游广告的设计、景区营销网站的维护与管理、摄影及图片处理等。这些方面体现了“高技能”的特点,需要在课程中加以学习,并在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中加以掌握。而体现旅游接待与服务技能特点的景点导游技巧、游乐设施操作技巧等不适合专门开设课程加以学习,只适合在岗前培训、跟班实习及项岗实习中掌握。35岁以上的景区企业人员才能成为较成熟的开发策划专家,他们有创意,但缺乏表达能力,高技能人才正是企业所最需要的,又是学生能够达到的人才规格,同样体现了“高目标”的特点。

会执行包括执行的“能力”和“态度”两个方面,体现了“低行动”的特点。执行能力体现在能否正确执行、善于执行并最终完成所执行的任务。执行态度体现在旅游礼仪、服务意识、责任心、忠诚度及吃苦耐劳等方面的职业素质上,这些方面的职业素质也是企业最为关注的。

会沟通沟通能力是管理中的核心能力,是培养学生情商的重要方面。会沟通包括学会合作、学会宽容,善于处理好与上司、与下属、与同事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与客户、与伙伴、与政府、与媒体等企业外部的公共关系,以及能够应对各种压力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摘要: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尚处于探索期, 但发展较迅速。制约专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因素是专业的认可度问题和专业定位问题。因此, 应通过调查景区企业需要的人才规格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 构建会开发、会设计、会执行、会沟通的“四会”职业能力体系。

关键词: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体系

参考文献

[1]粟维斌, 叶萍, 钟泓.我国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8) .

[2]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目录调整方案[OL].2009-09-03.中国旅游职业教育网, http://www.cvet.edu.cn.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 第8篇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范, 更是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从教学课程本身而言,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服务于教和学两个方面, 而事实上, 课程标准的展开都是建立在职业导向的基础上的。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当中, 高职院校更具有职业化特点, 那么无论是课堂教学, 还是校外实习, 都要将职业化突出, 并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贯穿于始终。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根据课程标准要严格执行当前的职业教育理念, 即教师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要着重于知识技能的培养, 并从成长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使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也要定位在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 以提高课程学习的有效性。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上, 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需求, 将学生的个性与旅游行业的综合素质要求相结合, 调整专业课程内容, 在学生的个性得以职业化应用的同时, 还可以使学生的职业潜能得以发挥。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中, 将学生的因素考虑在内, 是为了旅游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学生的职业生涯相吻合。为了让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未来职业中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 在课程的设计上, 要为学生开设开放而民主的教学空间,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探究未来职业中可能面对的各种问题。教师则可以在解答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时, 将与之相关的实用性技能传输给学生。沿着这个方向主动地学习、探索, 可以使学生在民主与开放相结合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自信度。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发要以学生就业为指导

(一) 突出旅游管理课程的专业性

高职院校关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普适性, 包括旅行社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游英语一级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等等课程。由于高职教育具有本土化和实用性特点, 因此在对于该专业学生的培养上, 要根据当地的旅游资源对于课程进一步细化, 以突出课程的专业性。在课程教学方式上, 可以通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展开, 让学生在竞争意识中学习知识,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旅游管理专业除了导游服务技能之外, 还包括饭店服务管理的培养。那么旅游饭店管理就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门方向课程, 即饭店餐饮服务、饭店客房服务以及饭店食品营养卫生。在教学安排中, 可以将该课程氛围前厅、客房、总台接待和商务服务等等部分展开教学, 以使学生走出校门后, 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灵活应对各种实际问题, 以使自己逐渐由专业化向复合型转变, 以尽快地融合到工作环境当中。

(二) 突出旅游管理课程教育中的职业道德规范培养

我国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 一些学科与国际已经实现了接轨。根据国内外在学科内容以及逻辑性安排上, 可以提高学科相互之间的关联程度, 并且在课程安排上, 将课程内容与实践相融合, 以使高职学生更能够适应学习规律, 并掌握学科重点。考虑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特点, 在教学中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与旅游专业相关的各项政策法规, 更需要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熟记于心, 以利于学生毕业离校后走入职业岗位能够自我约束力。高职院校的学生步入职业生涯, 首先从事的工作往往以接待服务为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综合素质, 可以为旅游行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也为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扩宽了道路。特别是直接面对国际游客的时候, 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能够突出旅游专业的教育特色。

(三) 旅游管理课程要与相关学科相互交叉, 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鉴于我国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文化旅游项目的日渐突出, 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设置上, 迎合了旅游行业时代性特点, 将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等都设置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领域中作为辅助学科。以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够适应现代旅游服务业。另外, 由于高职院校毕业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往往会在一线从事旅游服务, 其职业性质决定工作中接触面之广。为了能够很好地适应旅游行业各项服务, 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以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作为培养基础, 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 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但具备了知识性和技能型的人才标准, 而且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有所提高。也就是说, 从事旅游服务是一项综合性职业, 除了职业技能之外, 还要有属于自己的才艺, 并将其运用到旅游服务当中。在授课形式上, 可以在景区安排才艺展示的舞台, 让游客感受到当地的人文气息的同时, 还激发了学生的职业创作灵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通过与当地旅游行业合作, 当学生参与到旅游服务行列中,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能够对于当地的旅游文化、旅游景点以及习俗等等都有所掌握。

三、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要符合市场化需求

(一) 将就业指导贯穿于高职教育始终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 就要面对社会的竞争压力。特别是其所从事的岗位要求中, 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 还要较高的职业技能型和实用性, 并能够与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运用。鉴于就业是高职学生接受教育的最终目标, 那么从学生入学开始, 就应该将就业指导贯穿与高职教育当中。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 不但实践性强, 而且已经呈现出就业人才需求量大与专业人才就业难的矛盾态势。高职院校此时就要对于市场人才需求的质量标准进行深入考察, 并加以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以根据该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不断地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 以利于及时地向社会输出优秀的实用性人才。

(二) 端正学生的择业观念

虽然旅游行业快速发展起来, 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以轻松就业。随着旅游行业规范化管理, 同行业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 那么行业竞争的同时, 也展开了人才竞争。高职院校的学生要使自己适应于人才市场竞争, 并提高竞争力, 就要使自己所具备的资质符合旅游人才标准。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 就有必要将职业教育渗入到每一门课程当中。比如在旅游英语教学中, 可以将课堂创设为应聘考场模式。由于面试都有固定的模式, 因此教师可以开展模拟面试, 让学生以英语口语展开对话。学生不但熟悉了面试现场的英语对话模式, 而且还加强了面试应聘技巧。在课程的最后, 教师还可以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并就关于面试的问题与学生用英语展开讨论。如此一来, 学生就会逐渐了解自己的就业能力, 并会更为深入地探讨应聘面试成功的技巧, 以使自己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目前正处于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推动了旅游市场蓬勃发展起来。旅游作为一种时尚的休闲方式,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热衷。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的同时, 也相应地对旅游人提出了的高质量要求。那么, 高职院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 就要建立在职业导向下, 注重实践性培养以提高学生的人职业适应性。

摘要:随着旅游行业的市场化运行, 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的同时, 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也要迎合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 并相应地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以充分显示在旅游行业人才竞争中的优势。本论文针对职业导向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与开发。

关键词:职业导向,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化

参考文献

[1]郭盛晖.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探析——以“中国旅游资源赏析与线路设计”为例[J].科教导刊, 2012 (03) .

[2]韩利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研究[J].职教论坛, 2011 (11) .

[3]吕迎春, 王淑慧.高等学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09) .

[4]周慎, 张玲.高职课程标准开发的原则和要点[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1 (05) .

[5]张学琴, 张之峰.理清学生应该掌握的市场营销核心理念和核心技能、基于营销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以及评价体系的创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9) .

[6]徐景贤.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制订的探讨[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1) .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 第9篇

一、现有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情况

为了适应旅游景区对人才的巨大需求, 从2000年开始就有一些院校陆续开设了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近几年, 随着景区业的快速发展, 景区人才需求数量的不断增加, 又有不少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 如广西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三江大学旅游学院、宣城职业技术学院、承德职业学院、太原旅游职业学院、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和湖南女子职业大学等高职和本科院校相继开设了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 桂林工学院的旅游学院还成立了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系。这些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开设为我国景区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 据笔者了解, 大量景区专业的开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游景区的人才的渴求, 目前却出现了各大景区急需应用型人才与景区专业毕业的学生仍需要长时间培训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情况, 导致毕业生就业情况很不理想。

以河南省为例, 目前河南省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却远远不能满足景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具体表现为“两个少”:开设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院校数量非常少;各院校培养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少。据我们在河南省高校所做的调查来看, 除了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独立开设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外, 其它高校几乎都只是将景区开发与管理作为一门课程设置在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 而有很多学校甚至连这门课程也没有涉及。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自2004年起开始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招生, 每年招生一个班, 人数50人左右, 从2008年开始出现下滑趋势, 出现招不满50人的情况。经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市场反映发现, 该专业的毕业生在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中难以获得优势, 更无法发挥专业特长, 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进入景区并扎根景区搞开发建设, 绝大部分学生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并无区别, 大多在旅行社或旅游饭店从事导游或餐饮服务工作。这样的结果甚至导致后来的学生更加倾向于报考导游资格证, 以备将来毕业能够顺利进入旅行社工作。这同时也给该专业的招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甚至出现了不愿意报考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或录取后要求转专业的现象。

通过大量的跟踪调查和市场调研, 笔者发现目前的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旅游景区急需大量专业人才, 而另一方面是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能对口就业, 这充分证明了当前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存在很大问题, 尽快找出并解决这一问题是当前景区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也是为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更是解决我院景区专业招生和就业问题的唯一办法。

二、景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清晰, 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的景区专业, 从课程设置上看, 总体上是面面俱到, 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普遍存在差异, 基础性、理论性课程比例较大。专业定位不清晰, 学校没有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师资队伍突出专业特色。培养的人才最终需要面临市场的检验, 用人单位对学生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那种理论脱离实际, 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综合素质较低的毕业生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2、景区专业人才的规格和类型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各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基础不扎实, 动手能力不强, 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和行业管理经验, 不能满足各景区对中高级管理人才的要求。

3、教学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现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严重缺乏既具备教师资格又能开展以技能为核心的实践课教学的高素质和职务的“双师型”教师。现有教师普遍重理论轻实践, 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强调知识性、系统性, 而忽视实用性、技能性, 忽视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有很多高职院校景区专业教师都是从其他普通高校直接引进一些硕士和博士, 有相当一部分没有什么工作经历, 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为数甚少;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的景区专业教师学科单一, 知识结构不合理, 不熟悉景区的生产运作过程及相关技能, 专业师资力量还不能胜任高职教育的需求与发展。

4、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高职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目前国内旅游职业教育情况看,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与旅行社管理等专业的职业教育相对比较成熟, 拥有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而许多高职院校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形成”。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已被高职教育教学评估列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旅游景区发展的速度也在加快, 并已逐渐成为旅游业的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子行业。但现有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却出现了市场需求大, 可学生就业状况差的一种矛盾的状况。本文根据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的具体情况对现有高职景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GIS在旅游管理和开发中的应用 第10篇

[关键词]GIS;旅游管理;开发

旅游行业被誉为世界性的“绿色产业”,而旅游信息资源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当今信息社会的特征,促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些信息资源的重要性,随着GIS在旅游行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旅游规划、景观的设计、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套商品的销售、资源的保护以及土地的合理利用、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等一系列信息都变得简单的多。

一、GIS组成

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输入、管理、编辑、查询、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空间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它是集计算机科学、测绘学、地理学、空间科学、数学、统计学、管理学为一体的新兴科学,它以高效的数据管理能力、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监测能力,成为目前一种有效的管理决策工具,广泛应用于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商业等各个领域。

GIS一般由四个子系统组成(如图)。

1.数据输入子系统

该系统的任务是将表征空间位置的图形数据和描述它的对象特征的非图形数据(属性数据)通过数字化仪或扫描仪等输入设备输入到计算机中,建立相关的地理信息库。地理信息库是GIS的核心部分,数据库设计的好坏、地理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直接关系到GIS各种功能的实现。地理信息库可包含多种数据形式,如图件、遥感数据、文字报告、统计资料、照片等,并按照一定的数据格式存储在计算机中。例如一个风景点,除了记录它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以外,还可存储它的照片、景观特点、接待条件、开发建设情况等属性信息。

2.数据库管理子系统

该系统是GIS最重要的部分,提供存储、编辑、检索、查询、运算、显示、更新空间数据的能力。它与普通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不同,它不但能管理普通的属性数据库,更主要的是它能管理空间数据,所有属性数据都是对某一特定空间位置对象的描述,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

3.空间分析子系统

对各种空间信息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拓扑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缓冲区分析,或运用各种数学分析模型,进行动态数学模拟、评价和预测,这是GIS功能中最具开发潜力的部分。如进行旅游资源评价,可先建立关于旅游资源的类型、规模、可进入性、环境容量状况、基础设施条件等评价因子库,后带入旅游资源评价模型计算,并将评价结果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在旅游资源分布图上。

4.数据输出子系统

将前面分析、判断的结果根据用户的要求,以图件、照片、报告、表格、统计图等形式加以整饰输出。

分析优先发展区域;利用GIS的网络分析功能,分析游路布局;利用GIS的缓冲区功能,可以确定风景区的保护区域、道路红线等。

GIS还可通过与数学分析模型的集成发挥空间分析功能。例如将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旅游开发条件模型、风景区环境容量模型、旅游需求预测模型、旅游经济效益模型等“嵌入”GIS中,可辅助旅游管理部门作出合理开发决策。

二、GIS在旅游管理与开发中的应用

目前的旅游管理与开发中对GIS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1.旅游信息的查询。旅游行业主要是通过提供详细的信息服务的方式来吸引游客。GIS便可以为游客提供关于旅游地区的各种信息。例如:在旅游交易会、旅行社中运用互联网上的旅游网站、多媒体导游系统中通常是文、声、图都具备的查询系统。

2.旅游专题图的制作。GIS所具有丰富性的文本及图形编辑功能,能够便于相关人员对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GIS对数据进行储存所选择的方式通常是分层储存,所以它不但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数据的输出,同时也可以对各种专题进行分层或叠加性专题图的输出。

3.旅游开发决策的辅助。城市规划过程中已经对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成熟的应用,同时,它也可以在旅游开发决策中得到较为合理的运用。通常情况下是先通过对地形、气候、交通、地质等与旅游资源的评价图进行合理化的叠加,选择出优先发展的区域,之后借助GIS的网络分析功能对旅游路线的布局进行合理安排,最后再通过借助GIS的缓冲区分析功能,对风景区的发展潜能及保护区域等进行整体性的确定。

三、旅游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框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GIS已经日益成熟,可以根据具体要求采用C,VB等开发语言自行设计,也可以使用目前国际上广泛流行的成熟的GIS软件如Map info等作为开发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同时,以Windows NT网络为代表的微机网络技术,为实现基于GIS的旅游信息的网络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保证。因而,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1.通过建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提高旅游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是树立旅游城市形象、塑造品牌的关键一步;

2.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高效、高质量的图文信息服务和辅助决策支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为加人全国旅游管理信息网做准备,让旅游资源走向世界,实现资源共享;

4.可以很大程度上规范旅游市场、摒弃不正当竞争,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使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在旅游市场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客源循环;

5.有利于旅游行业更好地开展营销活动,对于旅游消费者,有利于引导其理性消费,同时反作用于旅游市场,使其更加趋向规范化,实现旅游市场的“双寡”。旅游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系统框架如图:

(1)信息支持层。包括风景旅游资源信息、区域环境质量信息、社会经济文化信息、规划建设法规信息、旅游市场信息、地图图件等六大空间数据库,记录关于旅游地的旅游资源、社会、环境、经济等信息。这一层次一方面为管理决策提供基础信息,一方面成为面向游客的信息查询模块。

(2)管理支持层。完成对上述六大数据库的查询、输出、编辑修改、添加、删除等功能。

(3)决策支持层。建立模型库,在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旅游开发条件评价模型、风景区容量模型、旅游需求预测模型、风景区人口规模计算模型、旅游经济效益分析模型,GIS空间分析模型等的支持下,辅助旅游管理部门分析决策。

四、结语

旅游行业发展想要向前跨上一个新台阶,GIS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发展是一个主流趋势,虽然GIS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信息的数字化、数据库结构还欠缺统一标准,但随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旅游研究程度的深入,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GIS必将在旅游管理和开发中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应用,GIS的日渐成熟必将使旅游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手段探寻创新之路就是强化旅游技术的发展,以更好的促进旅游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望录.遥感数据的计算机处理与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丁文魁.风景科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

[4]刘颂.风景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旅游科学,1999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 第11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各个学科都在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其中课题研究教学法就是被学术界探索的热点对象之一。笔者以《景区开发与管理》为例, 试着探索该方法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 课题研究教学法概述

课题研究教学法是建构主义模式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起源于20世纪的德国, 引入我国后相继被许多工程院校采用。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生)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追求目标。[1,2]

具体而言, 课题研究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个个学习单元———项目 (project) [3], 每个项目围绕着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展开, 学习者通过合作、讨论来分析问题、收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 直至解决问题, 以此来达到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目的的教学方法。

与其它教学模式相比, 该模式具有未知性与问题性、主动性与互动性、过程性与开放性、发现性与探索性、体验性和愉悦性[3]等特点。

2《景区开发与管理》课程分析

2.1 课程简介

《景区开发与管理》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三大主干课程之一。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 本课程共48学时, 每周3学时, 其研究内容主要可分为景区服务管理、景区环境管理、景区项目管理、景区营销管理、景区安全管理、景区质量管理等几个方面。

本课程教学的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景区开发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内容和方法。其知识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旅游景区的构成要素、机构设置以及景区产品的内涵与特性;熟悉景区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内容;掌握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技能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具备初步的景区开发与管理的实践操作能力, 能够有效地分析景区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法。

2.2 课程特点

2.2.1 内容可分块操作, 细分出众多小课题

“课题研究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条件是课程能划分出众多课题。对于本课程而言, 其研究内容可分为景区服务、环境、项目、营销、安全、质量管理等几个方面, 随之可延伸为相应的一系列课题, 符合该教学法实施的条件。

2.2.2 有现实需求作为课题开展的条件

旅游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 很多领域都处于探索阶段, 因此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现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景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当然也不例外, 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为本课程实施课题研究教学法提供了现实需求基础。

2.3 传统教学法下《景区开发与管理》教学效果分析

根据笔者多年承担《景区开发与管理》课程的教学经验。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虽然在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进实践教学、改变以往闭卷考核方式的基础上有了改进,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去解决, 如已有的改变并未完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已有的教学活动并未使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地发挥、已有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能力锻炼的深度不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指导意见很难进一步得到验证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来解决, 而“课题研究教学法”正好符合课程教学这些方面的需要。

2.4 授课学生的需求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期待, 笔者对即将开设本课程的班级进行了调研, 调研方式有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访谈和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对人才类型的取向、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取向、对教学活动如何展开以及欲通过教学活动使自己哪些能力得到提高等几个方面。调查问卷共发放28份, 回收26份, 有效问卷26份。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2.4.1 学生对能力提高和自己的成长有较高期望

据调查, 大部分学生都想通过大学的学习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尤其是职业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分别占调查人数总数的82.8%、81.5%和80.8%;其次是自我学习的方法、创新能力以及有效自我管理的能力, 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69.5%、68.9%和66.9%。同时, 学生也希望通过大学学习之后, 自身可以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尤其是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领导型人才, 分别占总人数的76%、95%和86%。这说明了学生对通过大学学习过程使自身能力提高和促进自身成长方面有着较高的期望。

2.4.2 学生对研究实际问题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据调查结果显示, 除9%的学生不喜欢去研究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并为其寻找解决办法, 和1%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外, 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去研究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4.3 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有较强的愿望

据调查结果显示, 有79%的学生非常希望教师在教授一门课程时能增加让自己去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有90%的学生希望能在一门课的学习过程中能获得相应的实践经验;有95%的学生希望通过一门课的学习, 既能熟悉相关专业知识, 也能拥有一定的结合实际的能力, 甚至是熟练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并有93%的学生认为通过实践能帮助其对课程相关知识的掌握。这些调查结果都反映了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有较强的愿望。

2.4.4 学生更倾向于互动参与式教学

据调查结果显示, 除12%的学生喜欢纯粹的讲授式教学, 和10%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外, 剩下78%的学生都喜欢互动式参与式教学, 这说明了新时期的大学生的新特点, 学生们更倾向于互动式参与式教学。

综上所述, “课题研究教学法”在《景区开发与管理》课程中的推广具备了学生基础。

3 课题研究教学法应用方案设计

笔者根据教材内容, 整个学期共设计了五个课题。在第一次试行“课题研究教学法”时, 笔者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在一个学期中均需完成五个课题的研究。具体实施之后, 笔者发现由于时间有限, 课题相对较多, 实施效果不如预期好, 因此以下方案是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 具体如下。

3.1 课题设置

共设计五个课题, 分别为景区服务管理现状、问题及建议;景区环境管理现状、问题及建议;景区项目管理现状、问题及建议;景区营销管理现状、问题及建议;景区安全管理现状、问题及建议。具体景区待选。

3.2 学生分组及课题分配

每班学生共分五组, 每组学生承担一个不同的课题, 该课题贯穿课程始终。

3.3 课题实施环节安排

根据课题的实际情况, 将课题实施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资料收集———实地考察———现状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方案建议———期末汇报

3.4 课题中期检查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效果, 学期中应至少安排两次中期检查, 具体设置在实地考察和问题分析两个环节之后。中期检查形式是所有小组均递交中期检查报告, 并进行中期汇报。中期检查结果计入平时成绩, 教师点评并反馈修改建议。

3.5 课题研究成果

成果形式:景区****管理现状、问题及建议报告

3.6 课题研究成果汇报

课题汇报时要求学生递交完整的课题报告, 并进行PPT汇报, 每组需回答教师根据课题提出的3-5个问题。汇报后, 教师根据每组的具体情况提出点评意见。

3.7 课题实施时间安排

课题实施时间按16周计算, 具体安排表如下:

3.8 成绩计算

期末总成绩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共同构成,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4 课题研究教学法的实施经验总结

4.1 值得推广的方面

通过在本课程中多次采用课题研究教学法, 笔者发现相对于传统教学法, 学生们更喜欢该教学方法。同时, 学生通过该过程的参与, 其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团队合作、“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 该教学法也更加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4.2 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课题数量方面, 一个学期中安排的课题不宜过多, 一般1-2个为宜。在课题任务分配方面, 可按需分配, 对于部分优秀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课题的难度, 而对于部分稍差的学生可适当降低课题的难度, 并加强辅导。在学生协作方面, 由于课题大多小组形式完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如果监控不当, 常常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 因此还应加强对学生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参考文献

[1]贡雪梅.课题研究教学法在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6 (07) :115-117.

[2]王志秀.课题研究教学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27 (11) :268-270.

上一篇:餐饮产业下一篇:教师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