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赏析范文

2024-07-07

品读赏析范文(精选4篇)

品读赏析 第1篇

一、授前设疑,巧妙预习

要想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巧妙的预习方案是必需的。在诗歌教学之前,及时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 内容可根据诗歌特点设置。 例如,对诗歌的作者与其创作背景进行搜集整理,并在课堂上展示;把自己对诗歌的感想写出来与大家分享;通过预习这首诗歌,你联想到了以前学过或读过的哪些作品,说明原因;将这首诗在你脑海中的景象描绘出来等。 将这些小任务落实到实处,教师与学生都认真对待,并在课堂上抽出足够时间展示。

多样化的预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分工合作能力,教学效率也相应的提高了。

二、反复诵读,把握整体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对诗歌理解与语感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有感情的朗诵,诗中的韵味、意境以及情感都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诵读时加以想象,将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在脑海中进行还原, 并在其中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这样学生的理解与感悟的能力便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在学习新的诗歌时,教师应做好榜样。自身先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并让学生进行模仿。 努力做到声情并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避免全班学生齐读,鼓励学生自由朗诵,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找到自己的节奏。 时间充裕的话可以进行朗诵表演,让学生之间进行朗诵的互评,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构建一个和谐自主互利的课堂环境。

三、由情入理,细节赏析

把握了诗歌的整体大意以后,便要进行细节之处的赏析。鉴赏诗歌首先要对诗歌的知识进行积累与运用,将诗歌知识加以归类, 并通过具体例子传授给学生。

1.文体知识

鉴赏诗歌,首先要对诗词文体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首先要分清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大文学派别,并按照历史发展过程理清诗歌的发展顺序。其次是诗歌的句法、对仗、用韵、词牌等知识有一定了解。 再次,要充分把握诗词所含有的特点。 例如,概括性、 生动性、音乐性、抒情性等。

2.诗歌内容

类型不同,诗歌的节奏与韵律、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也有所不同。按照表达方式来分,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与哲理诗;按照内容则可分为写景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等;按照语言分类,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

3.诗人风格

每个诗人通过不同的生活经历以及不同的情感气质和艺术品味,其作品也就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李白飘逸洒脱,杜甫沉郁顿挫, 辛弃疾气势雄壮等。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应加强对诗人与诗歌的感性认识,自己归纳出诗人的风格。 了解了诗人的风格,那么诗人诗歌的思想感情也就变得容易把握了。

4.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表达。诗人通过意象来抒发自身的感情。想要成功鉴赏一首诗歌,对诗歌中的实体形象所蕴含的言外之意的把握尤为重要。在进行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对我国传统的审美观进行了解,对诸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等经典的意象进行积累,有助于在读到新的诗歌时,高效地筛选出诗歌中的意象,从而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语言特点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语言的分析在诗歌鉴赏中尤为重要。准确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才能进一步对诗歌进行鉴赏与评价。语言特点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清新———语言新颖,不媚俗;质朴———平易近人,不加修饰;华丽———辞藻绚丽,想象丰富;明快———斩钉截铁,一语中的;含蓄———言此意他,发人体会;简洁———干净利落, 言简意赅。

6.表现手法

诗歌借助各种表现手法来达到抒情性与形象性。 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四种。 其中描写与抒情则是题目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分为动静结合,虚实对比等;抒情方式则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 诗歌在结构形式上还有首尾呼应,层层深入,伏笔、铺垫等方式,这些都需要在平时多做积累。 主要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象征、反复等。 其他还有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卒章显志、欲扬先抑等。 把握这些手法,无论是鉴赏诗歌还是答题都会变得得心应手。

四、活学活用,灵活应题

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主观题作答时, 一定要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首先,对诗词题目进行分析。 有些诗词在题目中就提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其次要注意诗人。 考试中选取的诗歌都是能够代表诗人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李清照的婉约风格,苏轼的豪放词等,把握了诗人风格,对诗歌整体的鉴赏有很大帮助。

五、课外积累,强化文笔

想要学好诗歌鉴赏,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积累。语文教师平时应多鼓励学生对书上的诗歌进行朗读背诵。 并利用早读等时间补充一些课外诗歌篇目进行强化训练。只有多积累,才能使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在积累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做到答题有条理,逻辑严谨,表述严密,这样在阅卷老师的眼里也能得到好的印象。

厦门中考满分作文赏析:品读古城 第2篇

【作文题目】

(1)“品”,三个“口”。造字本义: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慢慢地辨别滋味。

品尝美食是一种享受,萦绕在每个人的舌尖;品味情感是一脉温柔,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品评世态是一种情怀,伴随我们成长前行……

请以“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题目:我的世界(加上适当的词或短语,补足题目)

【优秀作文】

品读古城

时光匆匆流逝,中华江山易主,昔日帝王都城却依旧光彩。北京用它的厚重与新潮吸引一群又一群人。杭州用它婀娜的姿态掩盖了曾经的繁华……然而中华大地上仍有不多的古城,千百年来没有霓虹灯与玻璃幕墙的挤兑,只有无尽沧桑,西安。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古城之一,西安的名字如雷贯耳地紧跟北京、上海之后。尽管别的城市正慢慢被高楼淹没,西安却仍坚持用文明撑起它的天空。

走在西安的大街上,不难发现楼房都出奇的平整且低矮。因为宽密才是古城的气质。许多人初到西安的时,就被矮屋衬托起的高大城墙震撼到了。因为西安是古城,“古|”是它的命,它的魂。

几次去西安理由,我都不是跟着旅行社瞎逛,而是带上一张地图,寻找中华文明的踪迹。

砖块堆叠的城墙腰带一般系在西安城周围,墙面凹凸不平,变皮脱落,有些区域甚至长满了大片的青苔和蕨草。触摸这些城砖,却别有一番亲切之感。想象着几百年前,木工石匠们按照古老的《营造法式》垒起了一代奇观。瞻仰着城墙,心头滑过对古代文明的.敬畏。

实际上,西安城里值得这样细细品味的东西太多了。到慈思寺进一炷香,登上大雁塔远眺秦岭;到钟楼上撞一声钟,听袅远的钟声渐渐传出地平线外……每一处古迹,都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珍珠。它们都承载着我们祖先的智慧,以及对美的追求。

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延伸的大街,都是唐长安城的风韵。碑林中个个汉隶魏碑,是书法家们细腻敏感的神经。中原大地上的长安,永远是聚集着古代中国的灵魂。

看啊,虽然长安已逝,但西安精心保留了它的遗物。它在昭示世人,不要忘了有一个叫长安的地方,承载了华夏先民的精魂。

原来在我心底静静流淌的河,此刻却汹涌澎湃起来。在品过城墙的古、慈恩的柔、钟楼的雄之后,五千年历史忽地变成了一面镜子,汇聚了太阳无数的金光后,照亮了我的内心。中华泱泱大国,创造了多少的伟绩,涌现了多少的灿烂文明啊!

到古城,看的是古迹,品的是历史,是文化。

亦师亦友共品读,技巧素养融赏析 第3篇

【关键词】 有效性 教学定位 阅读技巧 学习素养

一、阅读课的教学有效性如何提高

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与教师的教学定位有关。本人认为我们应该把初中阅读教学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1.扎实抓好语言的基本功。2.提升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分析整合能力。4.多方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其次,本人认为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关。教师应把重点放在阅读策略的运用和指导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素养,从根本上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点面结合,精读和泛读的巧妙运用。初中英语阅读课文是各单元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它们具有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信息密集、语言知识丰富的特点。在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时,应该取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灵活模式。泛读是面,精读是点,两者相辅相成。首先,要把整篇阅读课文作为泛读教材来教。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基本的阅读技能,提高阅读速度,增加词汇量,扩大知识面。在教学中,教师导读要简洁明确,设计问题要能抓住重点,讲解时切忌内容繁杂,语言拖沓。其次,也要把阅读课文中的知识点和重难点作为精读内容来教。对于学生提出的质疑点、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应一一向学生交代清楚,直到学生弄懂为止,不要因急于求成一带而过。对于课文中精彩的片段、经典的句子要引导学生细细回读,品味其韵味和意境,逐渐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和对英语的感悟能力。

2.关注细节,提升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在一篇文章中,作者为阐述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会提出一些具体的内容,用来说明、界定、证明或分析文章的主题,这些具体的内容就是文章的细节。学生在掌握文章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应该抓住阐述和发展主题思想的主要事实或有关细节,领会文章的内在联系。

3.深化文本,培养学生深层理解的能力。在阅读材料中,有时作者并未把意图直接说出来,这时就要根据字面意思,通过语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层理解,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深层理解主要包括归纳概括、推理判断和对文章的拓展延伸等,是阅读课中的一大难点。深层理解的关键在于教师设问应有层次性。

三、精心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的指导

1.猜词释义的技能。猜词是阅读英语的基本技能之一。英语词汇中很大一部分单词是由构词法构成的,包括派生、合成和转化等。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前缀、后缀的含义及用法,就可以根据已知词猜出它的派生词义。在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生词,有时在不同的语境中,单词的意思往往也会发生变化。这时应让学生学会“顺藤摸瓜”,通过前后对比、因果关系、生活常识、同位关系、上下文等线索来确定词义。长期坚持,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习兴趣。

2.熟悉各种文体的技能。英语阅读材料的文体主要包括下列几种: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科普文和广告等。构成每一种文体的结构特征都有所不同。了解了各种文体的构成特征,就能设定特定的阅读方式,学生就能很快抓住主题,理清脉络。

3.抓主题句和关键词的技能。主题句对全文起提示、启迪、概括、归纳之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当然也有些文章没有主题句,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

4.解决疑难问题的技能。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疑难问题,在不理解的情况下,不妨把困惑先放一放,待读完全文后再回头去看一看,常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的局限,无法自行解决这些疑难问题,需要老师及时疏导。

四、加强对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

1.掌握牢固的语法知识。在阅读材料中,句子的语法结构日趋复杂,语法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逐显突出。语法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辅助系统,我们在英语阅读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可在语法中寻求答案。这就需要学生平时不但要注意词汇积累,还要掌握扎实的语法知识。但在英语阅读课中,不能单纯就语法讲语法。

2.注意对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知识的积累。文化因素影响及制约着我们对语言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我们教师必须重视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积累,及时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效率的高低。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克服浮躁心理,养成静心默读的习惯。其次,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扩大视幅,减少回视。另外,不要一见生词就查词典,要养成根据语境和上下文猜测词义的习惯,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地方,要舍得放过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阅读兴趣。

4.注意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和阅读习惯相辅相成。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就不能快速地获取信息,更谈不上运用英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读法指导,让学生从意群上去看,以句为单位,以段落为整体,综观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实质。

厚积薄发,熟能生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逐渐达到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教师基于对阅读课的定位理解,对各个环节施以合适的“教”是前提,而培养学生有素养地带着策略去“读”则是关键。拧紧两股合力,定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发浓厚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涂迎春.突破常规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5)

品读赏析 第4篇

一、对话文本, 激活学生思维

苏教版语文教材经过编者的精心安排, 收录了大量语言优美、生动形象的文章, 这些文章内容新颖独特, 富于想象, 具有深刻的意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走近文本, 对话文本, 抓住文本中的重点段落或优美词句仔细品味、认真推敲, 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思想价值,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 在教学《诚实与信任》时, 教师抓住文本中的重点字词指导学生品读文本, 体会文本内涵,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到文本的第十五自然段, 仔细阅读, 深入思考, 在这个段落中我们应该抓住哪些词语深入探究?读完了这一段, 自己有什么收获?并且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首先抓住文本中“很对不起”这个词语, 从中分析出文中的“我”其实是非常有诚意的, 从文中的“不小心”一词能够发现“我”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并且勇于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而从文本中提到“我”要求对方提供购货单据, 可见“我”是真心想要赔偿损失, 从而可以发现“我”的朴实善良。在这样的分析过程中, 学生意识到人与人之间要相互谅解, 诚实和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这是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 因此, 我们在生活中做人做事要诚实, 也要学会信任。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预留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对话文本, 让学生深入文本寻找答案, 获得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启发。这样, 在学生和文本深度对话的过程中, 可以有效地品味文本的内涵, 升华学生的情感,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品读标点, 激活无尽想象

一篇文章之所以感人,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它抒发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也就是以情动人。而文章要想充分表情达意, 就必须借助标点。文章因为有了标点, 才能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感, 激发学生的无尽联想和想象, 让人产生一种意味无穷的感觉, 因此, 品读文中的标点, 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例如, 《二泉映月》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瞎子阿炳的感人故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把分析阿炳的性格特征和阿炳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作为教学重点。文中写到:“在阿炳的世界中出现了自己可爱的家乡, 还有美丽的月光......”之后作者在这个地方使用了省略号, 这一标点的使用为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于是, 教师抓住文本的这一空白,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想一想阿炳还会喜欢什么。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 学生想到了花香弥漫的花园, 涓涓流淌的溪流等,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提升, 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对于文本中阿炳这个人物的认识也更加透彻, 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文本, 不应局限于文本的固有内容, 而应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引领学生不断拓展阅读空间, 让学生的阅读逐渐深化。那么, 教师抓住文本中标点的留白, 利用在标点背后隐藏着的想象空间, 鼓励、启发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品读情感, 增强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注重选择一些情感内涵丰富的文章,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情感, 接受感情的熏陶, 提升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其中, 教师应重视朗读的作用, 鼓励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增加自己的情感体验。

例如, 在教学《雪儿》一文时, 教师就把教学目标预设为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本中的情感意蕴, 采用的教学方式就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体验情感, 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鼓励学生自由朗读文本, 标出自己的疑惑或者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然后在课堂上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其次, 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朗读互评;最后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 大家一起交流, 找到最佳的朗读方法。在反复读的过程中, 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形成了自己的感受:孤独的孩子对白鸽奉献了自己的爱心, 也为白鸽的痊愈而高兴, 由此可见这个腿受伤的孩子拥有一颗善良、纯洁的心灵, 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

不同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仔细品味文本蕴含的深厚情感, 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 在个性解读文本的同时,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师, 也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还可帮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 提升情感意识。

四、沉静思考, 品味文本意义

好的文章只有静心地咀嚼品味才能得知其中的真滋味, 因此, 品读文本需要宁静的心, 沉下心来, 才能深入地思考。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 对文本中的名言佳句以及具有丰富内涵的语段进行反复的品味,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通过品读文本体会到其中的意义。

例如, 在教学《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时, 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中的意义, 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问题:“文章的标题是《生命的壮歌》, 但是通过初读文本, 我们知道描写的是一群小小的蚂蚁, 微不足道的蚂蚁的举动还能称得上是壮歌吗?而且在文本中作者称小小的蚂蚁为蚁国的英雄, 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指导学生首先找到文中有哪些语句能够体现小蚂蚁的壮举, 并且让学生静下心来默读这些句子, 仔细想一想, 深刻体会小小的蚂蚁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在充分的默读以及思考之后, 学生抓住“迅速扭成一团”等关键语句, 体会小蚂蚁的献身精神——它们为了种族的延续, 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做法, 难道不应该称之为壮举吗?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 总是认为热烈的讨论交流就是一节好课的标准, 但是, 我要说的是沉思默想同样重要。沉静的思考, 学生可以直达文本的深处, 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完整地感受文本的语言, 感受文本的丰富意义。因此, 语文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创造沉思的环境, 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进行个性化解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品读赏析】相关文章:

文本品读07-01

品读《边城》05-16

名著品读范文05-19

品读永州范文05-19

品读永州 上甘棠06-26

当代诗歌品读范文05-28

品读经典感悟范文06-04

品读国学经典范文06-04

品读孟子有感范文06-04

品读中国文人范文06-04

上一篇:广告英语词汇的特殊性下一篇:急诊多发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