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阅读范文

2024-07-15

意志阅读范文(精选11篇)

意志阅读 第1篇

一、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教师应当提示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力度, 使学生找到对阅读的需求与热情, 在正确的学习动力的刺激之下进行学习, 这是积极心态的一种。进行阅读学习好比是在一个文学的天地中进行旅行, 每一个语句都是不同背景的缩影, 就像每一处风景都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一样。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语文, 对于文字所描绘的一切十分向往, 而小学语文阅读大多以小说与散文为主, 其中的一些人物形象、文章的故事发展, 都正符合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小学生能自主投入到阅读学习当中来。而进行小学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对阅读课堂上的文章进行仔细地筛选, 使文章的内容对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比如说《司马光砸缸》这样的阅读篇目, 小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会想:“司马光是谁?”“他为什么要砸缸?”“他是怎么砸缸的呢?”在问题与好奇心的引导之下, 小学生会兴趣盎然地、抱着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语文阅读学习。久而久之, 其积极的学习态度会促使其建立起积极的生活心态。

二、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现代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愿十分强烈, 因此,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正确的阅读方法就与集体意识的培养有着一定的联系。阅读学习的过程就是对阅读篇目的整体进行认识, 在进行细读的时候对每一个段落、每一个语句与每一个字的用法进行分析, 体会每字每句的意义。一般来说, 在小学阅读题目当中经常会出现“某字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用法有什么优势?”或者“某句话在文章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处理好文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部分与部分的关系, 使部分构成整体, 整体服务于部分。可以利用比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 教师可以说:“阅读文章就好比我们的班集体, 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段落, 共同组成班集体, 班集体为你们每一个人而存在, 只有大家具有这样的集体意识, 班级才能和谐。”因此,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进行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是极为自然的。

三、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性品格

感性的品格影响学生的成长, 而对于社会事物的全面观察是感性品格的重要内容。阅读文章中所描绘的每一个事物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对学生感性品格进行培养, 使其在阅读之时对阅读内容进行充分地理解与分析, 不仅要关注文章中用法巧妙的字词, 更要对文章中的语法修辞进行深入的了解。在肯定阅读之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于文字运用的意见, 敢于对文章进行批判, 不能一味地迷信固定的文字搭配。一些名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也是不尽全面的, 因此,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 体会文章描述方法的正确与否与其观点的对错。比如说“南郭先生”这一十分深刻的人物形象, 在一些文章中有着不全面的理解。《南郭的出路》对于一些不正确的行为进行了批判, 表达了一些主观个体的看法, 但并没有对这些看法的对错进行分辨。那么这些文字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分析, 联系生活实际中存在的细节解决这些问题, 使学生具备理性的头脑, 正确对待周边事物。

四、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理性品格

正确且全面的思考方式对于学生理性品格的形成尤为重要。因此, 在进行小学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利用阅读资源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当我们在学习课文《我们爱你啊, 中国》时, 其表达的感情就是对祖国的热爱。那么作者是怎样表达其对祖国的热爱的呢?具体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的呢?其表达内容与爱国之情有怎样的联系呢?从这三个不同的方面, 对作者表达的感情进行思考, 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扩展。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不仅是对学生思维的锻炼, 更是对学生独立性的培养。只有具备理性品格的人才能利用自己的认知对身边事物进行合理地分辨, 更好地处理事物间的关系, 这是现代学生所需要的社会生存技巧, 也是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小结

综上所述, 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个美好的童年与健康的人生需要良好的意志品质作为支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文字的力量可以为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提供土壤。笔者提出几点利用阅读教学活动培养小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 助力当代小学生的美好人生的起步。

参考文献

[1]颜李建.语文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09 (6) .

[2]李东刚.小议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意志品质[J].文学教育 (下) , 2011 (6) .

国家意志不等于人民意志论文 第2篇

内容摘要:“香港基本法23条立法事件”虽然尚未结束,但却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法制理论资源。在价值多元的社会里,基本的政治和法律伦理规则必须同时合乎理性的正面和侧面,也必须具有合法性。在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之间,必须建立双向互动的价值追求整合平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国家应该以客观理性和法律筛选伦理,而不是以伦理决定客观理性和法律;用法律来建设和引导伦理,而不是用伦理来实施法律和改变秩序!

关键词;国家意志,人民意志,伦理,法律,价值追求与整合

随着董建华先生宣布香港基本法第23条立法草案“二读押后”,发生在香港的“对基本法23条立法”事件就暂时告一个段落了。这样一个法案,在将来会不会得到港人的认可并且在香港立法会“三读”通过,笔者无法预测,也无意进行预测。笔者只是觉得,对这样一个也许对中国未来法制现代化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法伦理学不可以轻易的放过。我们必须从其中总结出一些有益于国家未来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理念和新思维,以便于大家先认可然而后认同之,为今后中国的立法提供出一些新的立法原则和初始规则,进而对国家和对人民均产生双重的教导意义,乃是法伦理学不可推卸的义务。笔者冒昧作如下归纳,企为引玉之砖。

首先:己欲,勿施于人。传统的儒家伦理观念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凡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能强迫他人喜欢。这种伦理规则得以成立的.的大前提是:凡是自己喜欢的,他人也喜欢;凡是自己不喜欢的,他人也不喜欢。用价值哲学的话来说,在价值评价标准相同的主体之间,该伦理规则是合乎理性的,因而也是合法的。但是,这规则如果实施于价值评价标准不相同的主体之间,则是不合乎理性的,因而也是不合法的。理由很简单:自己喜欢吃狗肉的人,是不应该认为所有的其他人也和自己一样爱吃狗肉的!所以,在专制社会中所形成的这一伦理规则,是建立在“思想统一”的思想专制主义基础上的,因而不仅仅是片面的,甚至往往成为国家无视个体和他人价值的最合理解释工具。

在现代社会,该规则虽然因为其合乎理性的基本正面(例如狗肉不仅可食且对健康有益)而仍然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但是,如果国家将此规则的附随规则“己欲,则施于人”运用于价值追求不同的其他国家或者本国国民,就会变成一种非法的伦理侵略。所以,我们应该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里依照理性的多面性,对这一规则进行改造和补充,使之不仅仅合乎理性的正面,也合乎理性的侧面(例如豢养宠物狗的人在感情上拒绝将狗肉作为食物),进而增加其合法性。通俗的讲:国家喜欢的,民众如果不喜欢,国家就应该坚决的实施“己欲,勿施于人”主义!或者更坚决的建立一个与此规则相适应的附随规则“己所不欲,则施于己”,这其中的理性根据很简单: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必须接受人民意志为自己的最高意志,国家不能将国家本身的意志和人民意志完全等同起来,并且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国家意志代替人民意志。

其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中国向来有政治伦理上的民本主义传统,笔者也坚定不移的相信眼下作为国家化身的政府是民本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我们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三个代表”理论中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就不难发现这一伦理传统的光辉。但是,在中国古代专制社会中,民本主义是建立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理论基础上的。在古代国家看来,民众是国家的基本要素,但是民众也是愚昧无知的,尤其是当国家的价值追求和民众的价值追求发生矛盾的时候,民众往往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破坏者,最后也破坏了民众自己的价值追求。因此,古代国家必须将民众的价值追求统一到国家的价值追求之下,为实现这一目的,作为国家化身的君王或者政府就应该以“牧羊人”的身份自居,而民众就是“羊群”。“牧羊人”应该驱使着“羊群”去寻找甘美丰腴的水草,便是一切古

从意志性非意志性看自动词与他动词 第3篇

非意志动词是表示不受主观意志制约的动作。大部分自动词都是非意志动词。常常表示自然现象, 心理, 功能等现象。例如:“晴れる”“咲く”“生える”“困る”“驚く”“恥じる”等。

1. 意志动词和非意志动词的转换

意志动词和非意志动词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 有些动词既可以是意志动词, 也可以是非意志动词, 只能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区分。

1.1 他动词的自动词意义 (非意志性) 角度分析

首先, 我们来分析一下形式上是他动词但是在意义上却具有自动词的意义即“他动词的非意志性”的这类动词。这一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要特别注意和学生的讲解, 让学生们既不要简单的和英语中的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相混淆, 还要特殊的来记忆掌握这种具有日语特色的用法。下面我们从他动词的自动词意义角度来分析一下。

例如:

[1]おなかを壊した。

[1]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虽然表面上看是一个动宾关系, 「壊した」也是个他动词, 但是我们仔细一分析, 他并不表示意志。因为作为动作主体的人主观意识上并不希望肚子坏了, 而最后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动作主体也是被动的, 或者说是受害的一方, 所以这样的词应该引起注意, 他只是形式上属于他动词, 但是意义上并不完全一定是表示人的有意志的动作行为。

再比如:

[2]財布を落とした。

[2]谁都不希望丢钱包, 这个词组根本不能表明做这个动作的主体是主观意志上这么做的。他只能表现出一种结果, 一种可能由于动作主体的疏忽大意而造成了这样的后果。所以他也应该是非意志的他动词。

[3]かばんを無くす。

[3]也是同样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4]命を落とす。

没有人愿意丧命, 所以“落とす”只是表示出最后的结果, 并不表示人的主观意志行为。

[5]信用を落とす。

表示人丧失了信用, 但动作主体不会是有意识想这样的。

[6]宿題を忘れる。

[7]傘を忘れる。

[6][7]这两个也是一样的, 从动作主体的主观愿望分析的话, 忘记了某事也是人所不想的, 忘记也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客观的, 是非意志的。他只是形式上符合他动词, 但是是非意志的他动词。

总之, 以上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我们论证的这个观点, 就是他动词自动词意义 (非意志性) 的这个角度, 具有这些动词特点的词都有一个共性, 就是动作主体并不是主观想做某事, 是由于某些不可抗拒的外力作用而导致了一些不好的后果。所以从结果上看, 感觉上是人的主观意志, 但是实质上动作主体都具有受害的性质, 都是非意志性的初衷, 意志性的结果。所以, 这些可以认为是日语的一个特色, 是他与其他语系不同的地方。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 所以自然而然的会在学习中去和英语作比较, 那么就容易造成和英语的混淆, 就会简单的认为日语的自动词就相当于英语中的不及物动词;日语的他动词就相当于英语中的及物动词。但是这是不严密的说法, 事实证明不是这样的。日语的自他动词是比较有日语特色的一种语言现象, 有他自己的独特性和唯一性, 所以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教学中都应该特别的注意。

1.2 自动词的他动词意义 (意志性) 角度分析

其次,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形式上是自动词但是在意义上却具有他动词的意义即“自动词的意志性”的这类动词。这一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要引起注意。下面我们从自动词的他动词意义角度来分析一下。

例如:

[9]彼は3階から飛び降りて死んだ。

[9]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虽然表面上看是一个主谓关系, 「死んだ」也是个自动词, 但是我们仔细一分析, 这是有意识的自杀行为, 才最后造成了死亡的后果。人的生老病死本来应该是个自然规律, 如果因为生病或者老去而导致的死亡, 应该是属于非意志动词。但是如果是人为的不因为生病或者老去, 而是自发的要去结束自己的生命的, 就是故意的行为, 是非常明显的带有意志性的自动词。所以, 从这点上证明, 自动词也可以是意志性的, 就是说形式上是自动词, 但是却具有着他动词的意义, 即“自动词的他动词意义”。

总之, 以上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我们论证的这个观点, 就是自动词他动词意义 (意志性) 的这个角度, 具有这些动词特点的词都有一个共性, 就是动作的发出者都是有情物 (人或动物) , 所以都具有意志性, 这样的动词就属于意志动词。这一点上我们也应该引起注意, 要让学习者弄清楚自他动词的意志非意志性。

2. 结语

弄清楚自动词与他动词的意志非意志性对于正确掌握自动词与他动词至关重要, 我们在学习当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个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一定要正确分析日语自动词和他动词的意志非意志性以及其中包含的语法意义。

参考文献

[1]岩田典之.「『自動詞·他動詞』及び『~てある』について」[M].『天理大学別科日本語課程紀要』天理大学.

[2]森田良行.「自動詞と他動詞」[M].『国文法講座6』明治書院1989.

[3]鳥飼浩二.「自他動詞の認定をめぐる序論」[J].『月刊言語』1993年5月号、大修館書店1993.

[4]夏润亭.自动词和他动词的对比与区分[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意志高三作文 第4篇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之于大家已经不只是“前辈”了。

可是他们却看不惯大家。

或者说,是他们当中的非常多一部分人看不惯大家。

缘由,有非常多,说不知道,也无需说了解。这是年代与年代之间的“代沟”。

我写下这部分,不是想逞什么口舌之快,我只是想说下大家非主流的意志。杰索鲁的“比马龙效应”告诉大家,意志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力量。那样,大家非主流的意志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想,目前我所写下的所有,只是个人看法,与他人没关系。

大家非主流,概括而论,是自身在探寻我们的幸福。所以大家孤独、寂寞,甚至矫情。大家有些人颓废,有些人积极,但总体来讲,大家都只是为了我们的幸福。大家不考虑所有地去追寻我们的幸福,不是大家玩世不恭,更不是大家放荡不羁,大家只是用我们的方法去行动。大家睥睨的东西太多,是由于大家想做真正的自身。父母的失望,大家也是心疼的。大家所能做的,就是在将来的日子里,好好给他们幸福,就像目前大家这么执着的追寻一样。大家的坚强,隐藏在心里。大家的意志,是桀骜不羁的。

80后看不起大家,大家没什么可说的。“看不起”这件事,在当年他们也遭遇了。而大家的意志,就体目前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上。

非主流的大家非常在乎自身,大家的意志,是大家的信仰。

写到这里,我叹了口气。这部分文字非常乱,关于非主流,与其意志,我三言两语说不知道。

意志力大考验 第5篇

1你身材比较胖,于是你决定减肥。偏巧这时候朋友送给你一盒巧克力糖果,你会:

A坦然地部吃掉,因为减肥可以推迟几天再开始。

B考虑了很久,吃了一块。朋友送的东西,至少应该品尝一下的。

C把巧克力送给其他人。

2你决定每天早点儿起来晨跑于是你会:

A常常想,还是多睡一会儿吧。所以即使有闹钟,也很少能坚持起来。

B每天提前上好闹钟,一般要把闹钟调前半个小时,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准时起来。

C快起床的时候,你每次都能自然醒,天天坚持。

3学校组织春游爬山。走了半个小时左右,你已经大汗淋淋,气喘吁吁。这时,你会:

A坐在路边的石头上休息,这里的景色已经很美了,决定不再继续上山。

B找个地方休息—下,让其他同学先走,并告诉他们自己会随后赶上的。

C不停地为自己鼓劲,继续前进。

4你正在努力存钱买一套非常喜欢的童话书,这时,你的朋友约你周末去麦当劳,你会:

A朋友们难得聚会,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攒钱计划推一推。

B非常希望能够和朋友们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满末,但又时刻惦记着自己的购书计划,内心很矛盾。

C考虑你的购书计划,决定不参加这次活动。

5上课前,你从图书馆借到一本最新出版的卡通书,很快被里面精彩的内容吸引住了,这时上课响了,你会:

A继续阅读卡通书,完全不顾老师的讲课。

B偶尔忍不住偷偷看几眼,其余时间听老师讲课,但有些心不在焉。

C将书放在自己无法轻易拿到的地方,然后全身心地投入老师的讲课中。

(每题选A得0分,选B得1分,选C得2分)

总分8-10分:你具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各利,困难和诱惑时,能够坚持自己的目标,最终完成自己的计划。

总分4-7分:你的意志力不错,但有时难免会发生动摇。可以尝试着用一些方法来坚定自己的信念,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意志与成才 第6篇

一、意志的含义

意志属于心理活动, 心理学上解释为:“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 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 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属于心理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主体发挥能动作用克服困难达到一定目的。

人才学中的“意志”是从这些定义中借鉴发展而来的。但因为意志只是属于人才素质系统中德这一要素的一个子系统, 所以单独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很少, 尤其是对这一概念的定义的研究。夏子贵在《人才学原理》中认为“所谓意志, 就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 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克服各种困难去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他这里主要沿用心理学的解释, 把意志作为一种心理活动。这样定义当然没有什么明显不足, 但笔者认为既然是人才学上的定义, 就应该从人才学角度来界定。前面提到它属于人才素质的子系统, 就应该与人才素质的界定相关联。我们认为人才素质是指人才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实践锻炼所形成的优秀品质。笔者认为人才学中“意志”的定义也应该界定为一种品质、一种能力, 可以定义为:承受考验、磨炼品质和能力, 通常也称为“意志力”。值得一提的是坚强的意志不等于钻牛角尖。

二、意志在成才中的作用

(一) 意志是个体成才的助推器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句话体现了过硬的个性心理品质是担当重任的必要条件, 其中“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更多的是锻炼个体的意志品质。海伦·凯勒在成为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的过程中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语言表达能力的丧失等都阻止她的前进, 是非凡的意志让她克服种种困难, 最终得以成功。

(二) 意志可以调节人的行动, 提高行动效率

意志是在具有明确目标并克服一定困难的意志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朝着目标奋斗的道路是曲折的, 人们必将遇到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困难, 诸如, 外界条件或环境不足或干扰、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精神状态欠佳等。是望而却步, 还是朝着目标奋进, 这就需要意志对行动进行调节。意志对行为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前者表现在行动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如我们在攀登高峰时, 登顶高峰、“一览众山小”的那份意志让我们克服各种困难, 激励自己向着顶峰不断前进。后者在于制止不符合预定目的的行动, 在袁隆平多年的实验遭到破坏的时候, 如果不是克服控制内心的悲伤和失望, 坚持不懈反复实验, 就不会取得杂交水稻的成功。意志对行为的发动和制止作用相互统一推动人们朝着目标前进。

三、意志的培养

(一) 教育方面

1. 加强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引导树立明确目标。

教育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科学的世界观, 指导他们正确地确立自己的行动目的, 客观评价自己及周围的事物, 明辨是非、善恶和荣辱;同时科学的世界观使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明确生活的目的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上世纪60年代的大庆铁人王进喜, 党的优秀干部焦裕禄、雷锋, 90年代的孔繁森, 新一代大庆铁人王启民, 新一代雷锋徐虎等, 他们之所以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 其根本原因是有科学世界观指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2. 充分发挥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培养强烈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以及对集体纪律的严格遵守, 都能锻炼意志品质。榜样的作用, 尤其是同辈群体、周围群体的榜样作用在意志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要注重良好集体氛围的营造和典型榜样的塑造。

3. 引导启发成才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意志。

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育者通过理论学习等方式向学生讲述意志锻炼的意义、锻炼的方法以外, 还应积极组织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 启发他们看到事物的两面性, 正确地面对成才道路上的曲折和胜利, 激励他们积极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挫折, 引导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身的意志品质。

(二) 实践方面

人是社会的人, 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实践, 人才更是与实践密切相连。人才知识的获得和运用离不开社会实践,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人们学习的知识也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外化出来才能转化为劳动成果, 也只有在工作中、在与别人的交往实践中才能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的实践活动大多数时候都面临着意志的考验, 小到日常生活如看球赛和写作业的选择, 大到国家发展与繁荣, 如海外留学的人才是回祖国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还是在国外享受优厚的待遇。从理论角度讲, 我们也许都明白应该怎么做, 不应该怎么做, 但在实践中, 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呢?这也就是缺乏意志的表现。因此, 要培养人的意志只有教育还不够, 还得从实践方面进行磨炼。

意志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一个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过程, 我们应该注意从小事上逐步锻炼自己的意志。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从小事做起, 他们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做事, 更多的是对我们意志的培养和积累。日常生活中, 我们看似平凡、不太起眼甚至没有多大意义的小事情, 但它们对意志的培养却是很重要的。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 26岁时就对每天支出的时间进行统计, 坚持56年, 直到死去的那一天。通过这些琐碎小事不断的积累, 不仅从中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 还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三) 自身修养方面

意志作为人才的内在因素, 离不开自身的修养。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国家, 我们要以国家利益作为行动标准, 看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祖国和人民的利益, 对于有悖于祖国和人民利益的, 无论对自己有多大的益处, 我们都要控制自己的行为, 以坚强的意志克服自己内心的矛盾。

在我们成才的过程中, 惰性是阻碍我们成才的自身因素之一, 可以说惰性是成才的天敌, 是意志的腐蚀剂。每个成才主体都会表现出不同形式的惰性, 战胜惰性是培养意志力的关键。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取得成功的因素中不乏有克服惰性的意志:沈括在读到“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时, 如果不勤于求证, 最终也不可能解开心中迷雾;李时珍如不尝遍百草, 《本草纲目》就不会问世;徐霞客如不遍访各地实地考察就不会成为历史上伟大的地理学家。这些都是克服惰性得以成功的很好证明。

“意志薄弱”存在吗? 第7篇

一、三位哲学家各自对“意志薄弱”的看法

苏格拉底对“意志薄弱”问题的讨论是与他的“德性即知识”相关联的。他主张“德性即知识”的真正依据, 就在于认定人是由理性做主宰的存在物。情感对人的行为有作用, 但是情感本身没有评判对错的能力, 不能保证行为符合善。由于情感的这种缺陷, 只能靠理性来引导行为了。“意志薄弱”严重关涉到人是理性的动物。苏格拉底认为理性绝对不是欲望的奴隶, 它不可能被欲望拖来拖 (后来休谟是坚决不同意这个观点的) 。真正有理性的人是不会被欲望所征服的, 那么人为什么又去做明知道是错的事呢, 苏格拉底认为那是无知的结果, 不是意志薄弱, 无人有意作恶, 无知才是恶。

苏格拉底在柏拉图对话《普罗泰格拉篇》 (352b-357e) , 第一步、如果A选择去做Y不做X, 虽然他明明知道X比Y要好得多, 但他仍然去做Y, 只能说明A被Y所带来的快乐所征服。第二步、坏的事情能够带来短暂的快乐, 但是从长远看, 它是痛苦的;好的事情可能现在很痛苦, 可长远来说它会带来快乐。很多人承认他们追求快乐的时候, 是因为他们认为快乐是好的才去追求。第三步、快乐和好是同一个事情的两个名字。如果他们犯了一个错误, 不知道短暂的快乐会带来长远的痛苦, 短暂的痛苦会带来长远的快乐, 那么被快乐所克服就应该是被无知所克服。一般来讲, 不可能说一个东西我明明知道它是错的我还去追求, 因为正常理性的人都在追求幸福, 没有人想毁掉自己。问题在于大家对好处和快乐的认识不同, 这样认识的问题就可以归结为无知。苏格拉底的观点看起来有点牵强, 但他的论证是有一个前提的:人类欲求的都是好东西, 一切欲求都是为了善, 而不是为了其他。如果人们欲求A, 而A是好的, 那么它也必然是快乐的。依照这种逻辑, 依照这种逻辑, 苏格拉底指出, “意志薄弱”现象只不过是种假象。

柏拉图看到了苏格拉底的观点毕竟和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不一样, 当我们去做一件坏事的时候明显的是理性被欲望所克服了, 他在《理想国》里面把灵魂分成三个部分的品性、激情和欲望, 如果欲望不必然的与好的、善的对象相联系, 那么, 苏格拉底否认“意志薄弱”现象的大前提就不成立了。很显然欲望很多情况下不一定是为了善的概念, 而激情部分又不是为了整体的善, 一旦它们联手战胜理性, 意志薄弱现象就发生了。人类灵魂中的三个部分各有其自身的目标, 当各种目标不一致时, 就会产生难以解决的分歧。于是最后得出真正的“意志薄弱”不是个认识问题, 而是灵魂中的理性部分被欲望部分所阻止了, 理性虽然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但已经无能为力了。

亚里士多德在做自己的解释之前就已经有这两种解释摆在自己面前。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苏格拉底的观点被大家清清楚楚地看到是与常识相矛盾的可是他确认为苏格拉底是对的。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七卷, 三章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德的观点是对的, 只是太笼统, 并没有指出什么是真正的“有知识”。应该对知识进行分析, “有知识”有多种情况。a) “知”和“无知”都有很多的意义, 我们应该分析“意志薄弱”的“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知”。我们在两种方式上说什么是“知”, 有的人有知识但他没有使用这个知识;有的人有了知识在用它。亚里士多德用潜能和现实来分析有知识但不用这种情况, 因为那是在你思想深处有正确的认识但没有做出正确的行为, 尽管实际上知道正确行为时却不可能做出错误行为。b) 我们所知道的任何知识都是有一个普遍的大前提和一个特殊的小前提组成的, 可是有时候我们只用了普遍的前提而没有用特殊的前提, 亚里士多德自己举例子, 干燥的事物对健康有利, 可是我现在不知道这个东西是干燥的事物, 所以就没吃它。c) 有时候我们说一个人既有知识又没知识, 比如一个本来有知识的人他却喝醉了, 意志薄弱的人知道该怎么做但他没做, 那么他的知就如同醉鬼的知。d) 有的人的知就像台上的演员, 他把台词背下来了, 但他并不是真的懂他演的那个人物;一个初学者就是这样子他把各种原理收集到一块, 却一点也不懂。

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各种“知”来捍卫了苏格拉底的观点, 他和苏格拉底有着共同的信念, 那就是人一旦有了真的知识, 那就不会被各种情感所克服。而且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每个人都在追求知识, 追求知识的人都认为他追求的幸福是好的, 只不过是各自对幸福的理解不同。让情感所牵制的知识并不是完全的知识, 而只是一种知觉的知识, 最终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薄弱是个认识问题而不是个情感问题, 来捍卫人是理性的动物。

虽然亚里士多德对“有知识”的各种情况的分析从一定程度上论证了“意志薄弱”是一个认识的问题, 但在后面的《大伦理学》中他却否认了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 可是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是与他对“意志薄弱”的否认是紧密关联的。苏格拉底有一个信念, 知道什么是好的, 便足以使一个主体选择它, 所以说“德性即知识”要依赖于对“意志薄弱”否定, 承认了人是按照理性行动的。这是因为二者有着不同的知行观。

苏格拉底显然主张“知行合一”, 他的“德性即知识”已经把伦理行为和知识整合到了一起, 把“真”和“善”统一起来。当人们对最“善”的事物做出判断后, 就会对之采取行动, 否则是讲不通的。如果是有人做出了不符合“善”的事情显然是由于他对“善”的无知造成的。而亚里士多德则把知识与道德实践分开来说, 我们知道一种知识跟我们是否将其做出来是两码事。在苏格拉底的视域下, 行动肯定是人的理性的结果, 他主张知识支配情感, 在做出错误的行为时, 是因为知识本身的缺陷而不是情感牵着理性走。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知识不包括非理性的因素, 应到灵魂的内部去寻找知识, 可是行动是理性与情感的综合作用。苏格拉底将德性只归结为理论性知识, 不研究德性在人的生活行为中是怎样产生和实现的, 抹杀了伦理学的经验性内容。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不是一门纯理论知识的学问, 而是一门实践性的行为科学, 他认为德性不只是一种道德知识, 更重要的是一种道德行为。

二、“意志薄弱”并不是无知

当我们说到“意志薄弱”时, 这个问题应当在理性与情感不一致的情况下, 否则没有意义。比如, 一个打算戒烟的病人, 没有控制住烟瘾, 最后做出了吸烟这个行动。对于他的行动到底是不是属于理性呢?首先, 我们凭直觉可以得出, 他吸烟是因为烟瘾这个欲望的结果, 而作为理性的戒烟没有控制住这种欲望的冲动。其次, 有人会反驳说, 病人做出吸烟这个行为是就健康和痛苦的一种当下衡量, 然后理性做出了决策, 也许理性做错了但灵魂的主人是理性不是欲望。但是这种说法很牵强, 因为理性违背了自己的初衷, 已经成为欲望的傀儡甚至奴隶。再次, 情感是客观存在的, 理性思考问题也应将情感的冲动考虑进去, 否则理性本身就不是理性的。这样情感就成了理性的一个环节, 被纳入到理性之下。如果这样的话, 知和行就统一了, 故意做错事就成了理性对情感的无知。但是这个推理是有缺陷的, 假如上面的病人在看不到烟的情况下就不吸烟了, 于是就把家里的清理出去。这是理性的成功, 而这种成功却承认了一个前提, 我看到烟会吸烟, 即, 承认了情感会决定行动, 而且在事实中也可以看到理性不总是决定行动, 如酒后骂人、睡觉失眠。既然理性不总是凌驾于情感之上, 那么知和行显然也不是同一的了, 人的行动有时候是由情感决定的。我们不能因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就认为人的行动完全是由理性决定, 这从逻辑上也是讲不通的, 人是理性的动物, 不错, 可是人并不只有理性, 我们可以把理性看做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但是并没有充分的理由把它看成是最重要的, 甚至是人的本质。

我们只有承认了人类理性在灵魂中的非主宰地位, 才能恰当的处理“意志薄弱”的现象。也许理性应该在灵魂中处于统治地位, 但它事实上并做不到。人总是现实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可以追求、希望超然的东西, 可是不管怎样也离不开人的世俗性的一面。只有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情感, 才能使我们的行动更加合乎理性。

摘要:意志薄弱自古就是人们谈论的一个话题,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从各自的观点给予论述。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意志薄弱不存在, 是由于人的无知才发生的, 人是理性的动物;而柏拉图则从灵魂三分的角度认为意志薄弱是由于欲望战胜了理性, 我们应修炼自己的情感, 使它与理性站在一条战线。

关键词:意志薄弱,德性即知识,不自制,理性

参考文献

[1]《古希腊哲学探本》, 杨适著, 商务印书馆, 2003。

[2]《<理想国>讲演录》, 余纪元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论企业家意志 第8篇

一、意志与权力意志

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来源于叔本华。叔本华笔下的意志在本质上是盲目而无止境的欲求满足的冲动, 故可称为生存意志。叔本华把意志当做万物的本源、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以及一切认识的基础, 他认为天地间万物都在盲目的求生意志支配下生活, 认为生存就是罪恶, 要用意志的力量截断生命之流, 才能摆脱痛苦。尼采接受了叔本华的意志就是力量的说法, 并以此为出发点, 把意志的力量从求死的途径转移到求生的方面, 为叔本华那种无目的、无意义的单纯的生命意志赋予了一定的目的和意义———对权力的渴望。意志并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意志, 而是力与力之间的关系。心理学意义上的意志是“我要”, 它等同于欲望、欲求, 根源于稀缺。尼采的力的概念是一种力与另一种力相关联的概念:力在这种形式中被称为意志 (Deleuze, 1983) 。意志就是处在相互关联中的力, 或者说力与力的关系叫做“意志” (德勒兹, 2000) 。

“权力意志”是尼采创制的一个哲学概念。Der wille zur Macht (英译The will to Power) 译为对力量的意愿 (张祥龙, 2005) , 解释为要获得、表现、释放力量的意愿, 也就是那能提高、增长、丰富和表现自己生命力的意愿。权力意志是真正能够带来新的价值创造和喜悦的力量意志 (韩桂玲, 2009) 。从字面上看, 权力意志是指趋于强势、支配力量的意志。“力”是一物理学概念, 被尼采用来限定“意志”, 其要旨在于表达生命的创造、生成和提升等特征。尼采说:我们的物理学家用以创造了上帝和世界的那个无往不胜的“力”的概念, 仍须加以充实。因为, 必须把一种内在的意义赋予这个概念, 我称之为“权力意志”, 即贪得无厌地要求显示权力, 或者, 作为创造性的本能来运用、使用权力等等 (尼采, 1991) 。尼采以力开创了新的世界哲学, 在他看来, 力是世界最普遍的形态, 处处表现为力, 力构成了世界, 洋溢着整个世界。

在尼采看来, 现象和事物是力及其关系, 而意志则是力和力之间的关系, 因此, 实际上可以说, 现象本身就是意志。把现象看作意志, 正是尼采理论的精妙之处。权力意志具有四个内涵:追求事物的意志、追求财富的意志、追求工具的意志、追求奴仆和成为主人的意志, 这就是人基本的和终极的追求 (谢敏, 2007) 。权力意志并不是康德意义上的先验的、普遍的原则, 那种原则先于一切经验的、具体的场合, 并且是无法改变的。而权力意志作为一种原则是可塑的, 在每一具体的力和力的关联中不断变化和调整着自己。尼采的权力意志思想是由酒神精神发展而来的。权力意志是尼采基于酒神狄奥尼索斯状态而对其实质作的更理论化的概括。酒神式的陶醉, 其本质是力量提高之感和充实感, 是一种高度的权力感, 一种通过事物来反映自身的充实和完满的内在冲动。

二、企业家意志

权力意志代表了力和力之间的差异感和距离感、标志着力和力之间的差异, 在每一由诸力构成的关系整体中, 必然有两种基本的力:能动力和被动力。前者是主动的、进攻的、积极的、支配的力;后者是被动的、反应的、消极的、服从的力。企业家是特殊的人, 具有特殊的权力意志, 其身上所体现的正是前一种力, 主要显现为创造力、控制力、决断力。在企业家创造力、控制力、决断力合力驱动下, 企业家创意得以实现, 企业契约得以生成, 企业规模与边界得以扩展。

1. 创造力。

尼采申明, 力有两种生成:能动力趋向反动或反动力趋向能动, 因此, 也就有两种权力意志:肯定的权力意志和否定的权力意志。肯定的权力意志肯定力和力之间的差异, 驱使被动力趋向能动;而否定的权力意志否定力和力之间的差异, 驱使能动力趋向被动。

权力意志是一种求强大的力量意志, 其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创造力“。在德勒兹看来, 尼采的权力意志就是一种不断超越自身的求强大的力量意志, 权力意志既不在于欲求, 更不在于索取, 而在于创造与给予 (德勒兹, 2000) 。在尼采看来, 在每一由诸力构成的关系整体中, 必然有两种基本的力:能动力和被动力。前者是主动的、进攻的、积极的、支配的力, 后者是被动的、反应的、消极的、服从的力。企业家身上所体现的正一种积极的创造力。企业家权力意志首先体现在创造力上。正如尼采所分析的, 有机体的“健康”表现为慷慨、崇高和“超出自我”的创造性冲动。创造力是权力意志作用的结果, 意志就是创造者。对某种事物而言, 意志的作用就是使其产生, 意志使人获得解放, 因为意志就是创造。为了创造, 人必须独自去学习。权力意志还会驱动自我的创造过程, 权力意志最重要的创造性表现形式或许就是战胜自我。

熊彼特认为, 企业家“有一种梦想和意志要找到一个私人空间, 通常, 虽然不一定, 它也是一个王朝。现代世界实际上并不知道有这种地位, 但是通过工业或商业上的成功所获得的地位可能仍然是现代人可能达到的最接近于中世纪贵族的那种地位。对于那些没有其他机会可以获得社会地位的人来说, 它的诱惑力特别强烈。权力和独立的感觉不会因为它们两者都是一种幻觉而有任何损失。” (熊彼特, 2007) 。在熊彼特看来, 唯有企业家的创新职能、创造性才是区别于资本家的唯一特征, 企业家是“惯常的毁灭者” (routine breaker) , 他的创新不仅来自于利润的激励, 而且来自于他必须完成的内在冲动。

2. 控制力。

在尼采看来, 力和力之间的最基本关系, 就是支配与服从的关系。正是因为权力意志, 力的质的差别才有可能产生, 力才有可能分别形成支配与服从。所以, 权力意志就是力的区分性因素和起源性因素, 就是力的性质的根本性规定。但是, 德勒兹却认为权力意志不是强者对弱者、主人对奴隶的支配权。“要正确理解权力意志, 我们还必须澄清对尼采权力意志说的一个常见误解, 即认为权力意志就是意志渴望权力, 或者说是强者对弱者、主人对奴隶的支配欲。好像权力是意志的终极目的, 是它的根本动机, 好像权力就是意志想要的东西。” (Deleuze, 1983)

企业家的控制力是企业家身体及其全部活动中爆发出的生命的创造性力量和控制性的统一与升华。渴望统治的权力意志构成这个世界的本质。换言之, 人生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表现自己、创造自己、扩张自己, 发挥自己的权力。权力意志是争取权力、统治和奴役别人的内在冲动, 其类型具有广泛性:“权力意志分化为追求食物的意志, 追求财产的意志, 追求工具的意志, 追求奴仆 (听命者) 和主子的意志。” (洪谦, 1993) 国美内斗无疑是权力意志之争的的最新版, 作为创始股东的黄光裕与作为管理层的陈晓的围绕控制权的斗争显然不会终止于2010年9月28日。

3. 决断力。

根据权力意志学说, 世界就是力在权力意志驱动下的永恒不断的游戏, 尼采的权力意志所“非”的就是古往今来的一切理性 (韩桂玲, 2009) 。在尼采看来, 以往的哲学家受制于知识与理性, 失去了激情与活力, 失去了直觉与明断。在力面前, 优柔寡断, 小心翼翼, 敬小慎微。其实, 权力意志高于理性和知识, 非理性的感性、激情、直觉、决断始终胜于对精神的信仰与对理性的追求。权力意志作为一种决断力, 是导致事物生成的最关键因素。

企业家权力意志驱动了企业家的决断力。在时间紧迫、形势瞬变、决策重要的背景下, 一般人往往优柔寡断, 在巨大压力面前头脑容易“宕机”, 无法快速果敢决断, 于是只能乞求神助放手一“赌”。企业家的决断力是指企业家作为决策者所具有的快速判断、快速反应、快速决策、快速行动及快速修正的综合能力。企业家的决断力则建立在强大自信和魄力基础之上的。自信来自沧桑的阅历和与对自己心态与能力的充分的了解;魄力, 乃是雄心气度, 是事业成就的个人心理底线。作为历史的创造者, 企业家的决断将与他的后续行为一道对此做出发展性判决。这种决断对市场机会的准确把握, 是对企业家历史定位的诀择, 这种力量来自其权力意志。

结语

尼采的权力意志理论兼容了叔本华感性本体论和德国古典哲学理性本体论的积极的因素并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 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权力意志理论的企业家意志论, 是对企业家精神理论研究的深化与细化, 肯定并弘扬了积极向上的企业家意志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能够激发企业家们洞悉并坚定信念, 克服各种苦难, 勇于开拓进取, 积极捕捉市场机会, 无论在当下中国还是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摘要:人的行为受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双重制约, 意志占据非理性因素的最高层。企业家受以理性逻辑结构为特征的心理动机驱动并不常见, 企业家意志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与决定因素, 也是激发企业家行为的决定性力量, 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企业家意志主要显现为创造力、控制力、决断力, 并以合力的形式决定企业决策与行为。在企业家意志驱动下, 企业家创意得以实现, 企业契约得以生成, 企业规模与边界得以扩展。

关键词:企业家,意志,权力意志,企业

参考文献

[1]Gilles Deleuze, Neitzsche and Philosophy[M].Translated By Hugh Tom linson, London:The AthlonePress, 1983:7-79.

[2]德勒兹.解读尼采[M].张唤民, 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

[3]张祥龙.当代西方哲学笔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韩桂玲.寻求创造的非理性根据[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9, (4) .

[5]尼采.权力意志[M].张念东, 凌素心, 译.台北:商务印书馆, 1991.

[6]谢敏.尼采的权力意志[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7]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7.

论业主团体意志的表达 第9篇

一、业主通过业主团体共同表达意志

我国《物权法》将业主拥有的物业所有权分为专有部分和共有部分, 称之为建筑物区分所有, 业主对物业专有部分根据物权的基本原理享有完全的排他性管理权, 对于共有部分, 全体业主享有共同管理的权利。怎么进行管理, 是聘请物业企业还是自己直接实施管理, 还是聘请专业人员实施管理, 业主之间怎样进行自我约束, 完全取决于全体业主的共同意志。一个物业小区的全体业主《物权法》称之为业主大会, 学术上称之为业主团体, 业主通过这个团体表达自己的意思, 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形成整个业主群体的集体意志, 通过执行机构业主委员会来具体实施。

二、业主团体依据集体的意志实施自治管理

(一) 依照共同意志对共有部分实施自治管理。

1.依据法律法规共同制定自治规则、产生自治组织, 实施自治管理。

一是业主可以共同自行制定管理规约, 依据管理规约实施自治, 体现出全体业主的共同意志, 《物权法》第七十六条规定业主可以自行制定和修改“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管理规约”。二是根据全体业主的意志产生自治组织, 实施自治, 《物权法》第七十五条“业主可以设立业主大会, 选举业主委员会”, 第七十六条“选举业主委员会或者更换业主委员会成员”。

2.根据全体业主的意志选聘和解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决定自行管理和维护。

一是由业主大会根据法律规定可以选择自行管理或者委托他人管理, 《物权法》第八十一条 “业主可以自行管理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也可以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二是在委托管理中根据业主团体的意志选聘和解聘物业服务企业的权利, 《物权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对建设单位聘请的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 业主有权依法更换”, 第七十六条“下列事项由业主共同决定:… (四) 选聘和解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三是根据业主团体意志决定公共设施和共同权益的自我维护, 《物权法》第七十五条“ (五) 筹集和使用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资金; (六) 改建、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3.依据业主共同意志决定管理事宜。

一是物业小区管理方略是由全体业主共同的意思表示来决定的, 《物权法》第七十六条规定“下列事项由业主共同决定: (一) 制定和修改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二是决定事宜同意度须达到规定份额而表现出大多数满意, 体现出团体的意志, “决定前款第五项和第六项规定的事项, 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三是物业小区业主的共同意志全体业主应当遵守, 不论在表决上是否同意, 要体现出对团体意志的遵守, 《物权法》第七十八条“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的决定, 对业主具有约束力”。四是依据共同的意志管理维修基金, 《物权法》第七十九条“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资金, 属于业主共有。经业主共同决定, 可以用于电梯、水箱等共有部分的维修。维修资金的筹集、使用情况应当公布”。

4.业主表达共同意志通过业主大会进行。

根据权力运行的基本原理, 业主大会是物业小区的“权力机构”, 自治管理的重要事项均须由业主大会通过, 也是业主意志共同表达的场所。表达方式较为灵活, 既可以召开业主大会会议, 各业主充分发表意见表达其观念, 最后以表决赞同票达到法定比例通过, 也可以由业主委员会书面征求业主的意见, 形成多数人的意见。《物业管理条例》第十二条“业主大会会议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形式, 也可以采用书面征求意见的形式……”。

5.业主委员会实施业主共同意志。

如果说业主大会是物业小区的“权力机构”, 这个“权力机构”的共同意志不可能由每个业主亲自去实施, 而是通过其“常设机构” (或者称为执行机构) ——业主委员会来统一实施的。《物业管理条例》第十五条作出了这样的规定:“业主委员会执行业主大会的决定事项, 履行下列职责: (一) 召集业主大会会议, 报告物业管理的实施情况……”。

(二) 维护业主团体共同的合法权益。

物业小区业主对物业的共有部分形成了共同的利益, 从而产生了共同管理的权利, 维护共同的权益。一是侵害来自于小区内部, 主要是通过自律性约束, 由自治组织实施。《物权法》第八十三条之规定体现了业主的自律性管理, “业主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二是侵害来自本小区之外, 这显然不适应自律性约束, 集体的权益遭受的损坏, 按理就应该由自治组织代表全体业主出面维护共同的权益, 或通过现场阻止、或通过协商处理、或通过向政府部门投诉、或通过诉讼解决等方式, 除诉讼措施外自治组织实施均具有可行性, 但通过诉讼途径却遇到了法律上的瓶颈, 我国法律没有赋予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民事主体资格, 不是适格的诉讼主体, 因而通过诉讼维权缺乏法律支持。

三、业主集体意志表达也不忽略个体利益

业主团体意志体现的是大多数人的意志, 但全体业主均应遵守, 体现的就是一个团体性, 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体现出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 但也不能忽略少数业主的合法权益。在保护团体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不能侵犯个体的合法权益, 个体的权益同等受到保护是法治的基本精神。维护业主个体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业主个体享有的撤销权, 当小区业主集体的决定侵害了少数个别业主的权益时, 法律也赋予了业主权益的救济途径, 享有对该决定的撤销的权利, 《物权法》第七十八条规定作出了规定。二是业主享有的诉讼权利, 当业主的合法权利遭受侵害时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主张自己的权利;《物权法》第八十三条作出了规定。三是享有对物业服务企业和其他管理者的监督权也体现了尊重业主的权益, 《物权法》第八十二条规定作出了规定。

四、给业主团体一个适格的身份

我国《物权法》和《物业管理条例》确立了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设立, 赋予了业主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规定了业主委员会的职责, 但其法律地位不明确, 不利于业主自治的正常开展。一是自治机构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不利于业主权益的保护。二是虽然规定了业主委员会的职责但没有确定其权利和义务, 职责不清, 不利于业主委员会成员尽职尽责服务于业主。三是监督机构不健全, 没有成立监督机构, 不利于对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团体及业主委员会的监督。因此授予业主团体民事主体资格成为合法是诉讼主体才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全体业主的合法权益。

摘要:物业管理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服务产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物业管理才传入我国, 但起步30多年来, 物业管理逐渐规范、不断发展。本文就一个物业小区全体业主在物业管理中共同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实施自治管理, 即共同意志的表达与实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物业管理,业主团体,共同意志,业主自治

参考文献

[1].刘淑波.论业主自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7

[2].吴爱辉.物业管理中业主自治机构立法缺失及其完善[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09

[3].单向文.浅谈业主自治组织的完善[J].上海房地, 2007

黑色意志的胜利 第10篇

马丁就是我的人本主义精神的启蒙者。他的政治表述里没有怨恨,却带着宽阔的博爱被击中,倒在孟菲斯市的阳台上。阳光洞察了这场卑鄙的谋杀。但鉴于凶手临终前否认了谋杀罪行,真正的元凶依然在逃。深不可测的上帝,把审判的权力交给了时间。

而在马丁身后,另外一个黑人跃入我的视界,那就是迈克尔·杰克逊。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奇特的黑人,向我们展示出生命的二元对立。他灵巧的骨骼超越了人类技巧和体能的极限,却和变异的皮肤发生尖锐冲突;他背负沉重的道德十字架,却成为演艺圈最伟大的慈善家;他的童年饱尝来自父亲的虐待,却要为新生代孩童编织乌托邦的家园。这就是杰克逊全部痛苦和欢乐的源泉。他毕生都在致力于跟自己搏斗。他孤独地反抗着肉身的命运。

一位美国记者向我描述杰克逊死亡时的惨状。他被送进医院时已经停止呼吸,医生甚至没有认出他来。他的容貌完全走形,鼻子塌陷,脸紧缩成一团,犹如一个布满皱纹的老人。但越过那具失控的躯体,他的灵魂和音乐却获得了辉煌的永生。

奥巴马是第三个进入我视界的美国黑人。他只手终结了美国没有黑人总统的白色历史(White history)。在某种意义上,他就是金之梦想的政治象征、一枚民主、自由和平等信念结出的果实。奥巴马出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意味着黑人不仅获得了那些基本生存权利,也获得了公民授予的最高国家权力。

我对奥巴马的兴趣,不仅在于他的黑人血统,而且在于他的肯尼亚血统。坐在飞机上读报,才知道居然还有人针对奥巴马是否出生在肯尼亚而大做文章,因为这将摧毁他作为美国总统的法理依据。

那个著名的非洲小国,既是大型草原野生动物的故土,也是中国人最先抵达的非洲领地。早在600年前,郑和的舰队在此登陆,带回了朝贡代表团以及长颈鹿之类的珍兽。在麻林地还留下了郑和船员的后代,他们的容貌和肤色跟当地人无异,但民俗却属于汉制——梳着粗大的长辫,坟墓砌得跟馒头似的,而这正是明代风俗的遗痕。就在附近的海滩上,依稀散落着明代的清花瓷片,它们在热带阳光下闪烁,犹如郑和之梦的碎片。但它们也是文明的种籽,等待着复活的时刻。而这个黑非洲的梦想,却在遥远的美国获得明澈的回响。

从金到杰克逊到奥巴马,这条线索究竟意味着什么?三位黑皮肤男人,分别从宗教、音乐和政治的角度,描绘了美国种族战争的历史。谋杀、病逝和崛起,这是黑人运动的三种结局,勾勒出美国人权进化的曲折路线,但它最终还是成了普世价值胜利的一种象征。我甚至认为,奥巴马的就职演说,应当由金来主持,并在杰克逊的盛大歌舞中谢幕。只有这种跨时空的三位一体,才能充分表达黑色意志的力量。

此刻我站在这里,一个浸透过中国淘金工人血汗的地点,想起“黄色意志”这个词。它是黄金、土地和肤色的三关语。它既表达物体,也表达身体。当黑色意志在美国获胜的时刻,黄色意志还在亚洲大陆徘徊。面对黑砖窑、矿难、灾区学校的豆腐渣工程、违宪拆迁、邓玉娇案、城管暴力和形形色色的苦难、面对所有那些“萎缩在角落里”的底层民众,我们究竟能做什么?我们是否已经竭尽了自己的力量,让所有人都得到“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我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感到窘迫。作为一个大学教师,我甚至无力改变所在学校的僵硬体制。我唯一能做的是改变书桌的朝向。这种无力感像病毒一样腐蚀了我们的勇气。

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意志 第11篇

虽然幼儿的自控力较差, 意志行为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在游戏中, 幼儿都表现出不定期的自觉行为和意志行为。因此幼儿在游戏中是按扮演角色的地位和要求来行动的, 并用角色来监督自己的行为, 把社会的准则变成了自己的准则。例如:要求幼儿做前后、左右、双臂兴起动作, 若在游戏中进行, 一般幼儿只能坚持30秒到40秒左右, 而在游戏中担任某一角色, 如交通警察, 就能坚持三、四分钟, 因此, 我利用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 有意地设计一些有利用幼儿意志培养和训练的游戏活动。借此还更能培养他们的坚持和自制力。

二、在自由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意志

首先, 要求幼儿在自由活动中遵守教师提出的一些规则和纪律, 虽然幼儿在自由活动, 但并不等于放任自流, 在自由活动对他们提出一定的活动规则和要求以培养他们意志品质是完全必要的。例如:活动时不能随便抢其他小朋友正在玩的玩具, 活动结束后要整理好自己用过的玩具, 放回到原来的地方等。

其次, 我有意识地投放一些具有磨练意志的玩具, 如穿插玩具、穿珠、插塑等到, 这些玩具结构简单, 色彩鲜艳, 对幼儿有吸引力, 但玩起来又必须有耐心。

第三, 利用自由活动机会, 对个别幼儿进行意志培养, 在自由活动中, 教师要不断观察、了解幼儿, 从中发现他们的能力和特长, 找到教育契机。

三、在各类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意志

在各类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根据各课的特点充分利用或挖掘教学内容中孕含的有利于意志培养的潜在因素, 对幼儿进行感染和引导。如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 讲完故事, 让幼儿思考“为什么小猫钓不到鱼”, 通过老师的引导, 从而使他们懂得干任何事情都必须坚持到底, 不能半途而废。体育游戏是培养幼儿勇敢、坚毅等良好意志品质的绝好机会, 教师应抓住这一机会, 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精神, 当幼儿参加一些攀登、滑梯、走平衡木等活动, 表现出怕困难的情绪时, 教师可利用战胜困难的事例, 鼓励幼儿去战胜困难。在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时, 老师要不断向幼儿提出活动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使他们学会控制自己。

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意志

日常生活中, 教师可在某些环境中给幼儿注入一些竞争意识, 只要存在一定的竞争, 幼儿就表现得异常活跃。在日常生活中, 老师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幼儿, 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否则幼儿就会养成为所欲为的不良习惯, 越来越失去控制力, 在日常生活中, 老师要随时随地做出意志坚强者的表率。幼儿模仿力强, 老师的身行对他们的意志磨炼, 起着暗示的作用, 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显示坚毅、顽强、自制、果断等。

五、在劳动中培养幼儿的意志

劳动既能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又能锻炼幼儿的意志, 虽然是幼儿园的幼儿, 但也应该让幼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如起床自己穿鞋子, 自己扣扣子等, 还可以让幼儿轮流做值勤日生发碗、发小勺等, 这对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很有好处。在幼儿劳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老师不必先去帮忙, 而应先“等一会”, 让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

六、结束语

教师还应与家长做好配合工作, 使家长们懂得习惯于依赖于大人的孩子, 懒得动脑动手, 而幼儿只有在于手脑并用的操作中才能发挥幼儿的智力, 锻炼幼儿的意志。因此家长也应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有时虽然做得不太好, 大人不要嫌麻烦, 更不能包办代替, 当幼儿用自己的耐力、毅力学会或完成某项事时, 家长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以此培养幼儿的意志。

摘要:当前, 由于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分保护和溺爱, 造成孩子从小在缺乏困难与障碍的环境中成长, 意志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不少独生子女胆小、脆弱、娇气, 缺乏独立性、自制力和坚持性。依赖有余而独立不足, 任性有余而自控不足, 执拗有余而忍耐不足。因此, 加强对幼儿意志力的培养, 是摆在我们幼儿园教师和家长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这两年带小班幼儿的情况, 谈谈如何培养幼儿的意志。

关键词:游戏活动,自由活动,各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惠英:“浅谈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年。

[2]李俊琪:“废物巧用——自制户外活动玩具”, 《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6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意志阅读】相关文章:

磨练意志还是磨练意志03-08

意志哲学06-01

物理意志06-09

意志教育06-15

学生意志07-07

意志07-29

意志自由观05-22

情感意志教育05-26

坚定意志范文05-18

培养学生意志品质05-12

上一篇:国产动漫形象下一篇:积极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