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互动教学

2024-07-07

小学语文的互动教学(精选12篇)

小学语文的互动教学 第1篇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不够准确,教学中普遍出现这样几种现象:

现象一:目标定位面面俱到。有些老师备课,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语文学习的目标全面化、复杂化。要知道:“课标”里面提出的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目标”!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学目标要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点滴勿漏是不可能的。就一堂课而言,所有目标都实现是不可能的,即使都兼顾,效果也未必好。

现象二:文本视域盲目拓展。困扰语文老师的还有一个认识:课程开发。教学一篇课文,不拓展好象就不是好课,若就本教本,会被人视为因循守旧,视野狭窄。于是,一些老师在教学时盲目地拓展文本的视野,在课前要花很多时间去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他们小心翼翼调控,为的是让出时间给课外资料,在教学时他们心里还在不住念叨“精彩不容错过”!结果往往是因教学时间掌控不当,“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现象三:过程安排头绪繁杂。一位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教学《雨点》时,安排了这样几个流程:第一,唱《小雨沙沙》;第二,读文;第三,画小雨点;第四,表演小雨点;第五,教师介绍小雨点是怎么来的;第六,展开想象,说说小雨点还会落到什么地方。这堂语文课,集音乐、美术、自然于一堂。很多老师的潜意识中,认为这才是新课改下的语文课。于是,一篇本不复杂的课文,经这位老师这么一折腾,反倒变得复杂起来了。这么多的整合,结果是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给浪费了,冲淡了对语言的学习和感悟,捡了芝麻丢西瓜,得不偿失。

现象四:教学形式花样翻新。现如今,“秀”出精彩的语文课已不再是新鲜事了。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为了“营造”一个完美的课堂,真是绞尽脑汁进行花样翻新:精彩的音像资料、热闹的合作探究、逼真的师生表演、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课堂看似热闹,但实效甚微。甚至有些老师常常会把现成的课本丢弃在一边,课文未读熟,就匆匆借助多种教学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演与辩。殊不知,这恰恰丢掉了语文课堂中最本真的东西——语言的诵读、感悟、背诵与习练应用。

(二)呼唤语文教学回归简单

庄子曰“文灭质,博溺心。”意思为花样名堂过多,反而会掩盖掉事物的本质,事物过于驳杂就会让人糊里糊涂。庄子说的本意是对写文章而言的,对于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而言,何尝不是如此。语言大家张志公先生说过:“说法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认真反思当前的语文教学行为:很多的时候,教师就好象带着学生在闯迷宫。

其实语文教学的最大技巧是无技巧,语文教学最高境界就是简简单单的听、说、读、写。语文最本质的属性是工具性,听说读写,这是语文教学之本,追求简单,就是回归语文最本真的教学。

简单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这样三个指向:其一,是最为扎实的教学。诸如识字、写字、读书、背诵、作文之类。其二,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教师的教,应该力求用最简单的语言引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应该力求用最短的时间读出背后的深刻。其三,是最为和谐的教学。课堂上没有教师的一厢情愿,更加追求教学的情趣和灵动;课堂上没有刻意的花样翻新,更加追求教学的自然和朴实。

(三)“简单”的语文教学是什么

1. 简单的语文教学是大量的读与写。

简单的语文教学强调底气,语文的底气来源于大量阅读。经典的诗文要大量背诵、大量阅读,不需要疲惫不堪的设计,但要有一个简约地阅读指导,要有一批必读书籍。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大规模畅读名篇名著,与学生一起写读后想到的、观后看到的,与学生一起分享交流读与写、观察与习作的成功快乐!只要抓住“读与写”这两条教学主线不放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都会学好语文!

2. 简单的语文教学是学生真正的自主参与。

我们呼唤在课堂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对话中教师注意倾听,听出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听出学生内心的需求,听出学生的“弦外之音”。前不久学校组织了一次教研活动,听了一位老师上《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课中教师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学生说“为什么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这个问题在听课者看来并没有什么价值,可是这位老师在瞬间的沉思后说:“我听出来了,你是想问为什么花儿活了?”此刻的学生思维一下子打开了,提了多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这正是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与尊重,学生才那么投入地参与课堂。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学生生命的唤发,智慧的生成。用生命点燃生命,课堂因学生的参与而变得和谐、自然而又精彩!

3. 简单的语文教学是头绪清晰的智慧交锋。

语文教学的简单,不是刻意追求的简单,这儿的简单是一种境界。有位哲人说: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简单的语文课拒绝平庸,简单的语文必然是美丽的精彩的语文。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单语文其实并不简单。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点燃智慧的火焰。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与文本、生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不是苍白的一问一答式,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并鼓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与感悟,让对话的过程焕发智慧的光彩。教学柳宗元《江雪》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天,这位老人仅仅是在钓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老人是在欣赏风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美!”有的说:“我觉得老人是在锻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课堂上学生思维是那么深刻,那么活跃,那么独特,课堂也因智慧的生成而精彩!

4. 简单的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情感交融。

简单的语文教学就是“读读、讲讲、写写”,但是,怎么读,怎么讲,怎么写却是大有学问的,是不简单的。读不是枯燥地读,写不是机械地写,讲也不是乏味地讲。语文教学需要反复而严格的训练,语文教学更需要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练习。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请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一文时,为了使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再上一个层面,营造了一种情意融融的课堂氛围,在课的结束部分,带领学生开展模拟“实话实说”节目的活动,他问这期节目得邀请哪些嘉宾?学生兴趣盎然说,要有环保局长、天文学家、生物学家……老师不住地点头微笑,邀请了几位学生上台当嘉宾,他自己则当起了主持人,其余学生则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随时可以拨打热线进行交流。在这特定的情感驱动下,学生妙语如珠,令人赞叹!

5. 简单的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灵光闪现。

简单的语文教学不是平淡如水、味同嚼蜡,而是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且看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卧薪尝胆》一课的片断:教师先板书“王”字的象形图案,问学生像什么?学生有的说像鱼骨头,有的说像鱼钩,教师说道:“这幅画其实在古代是一种兵器,这件兵器叫‘钺’,在战场上谁拿着‘钺’这种兵器,谁就是指挥官,它有权力。后来,这个真就成了权力的象征。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这样权力的人被称为‘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个王?(吴王和越王)。”薛老师对象形文字“王”的讲解与谈话恰到好处,既使学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熏陶,又使课堂上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设计可谓自然而巧妙,意味无穷。

小学语文的互动教学 第2篇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而且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又如在教学《草原》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文中优美的草原风光图:蔚蓝的天空,茫茫的绿色草原,洁白的羊群,柔和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场面,充满着诗情画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如果再配上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入景、人情。情景交融之中,学生驰骋想象,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情感的波澜也被掀起了,由此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风光的无限之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的矫健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又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抒情的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应该高亢、激越地抒情,这样才能够读出韵味来,才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这些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例如在学习《西门豹》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导语的设计、角色的演示,让学生从中体会西门豹杰出的管理才能,激发学生敢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情感;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文章的“味道”,让学生在对其“滋味”的品尝中领会语言的内在含义,使思维活动更加深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语感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拓展学生的思维:“假如你是邺地的老百姓、魏王,你会对西门豹说些什么呢?”又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海底的美丽景色,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小学语文教学的隐性互动 第3篇

一、时空资源的隐性互动

人的心情在不同的时空里会有不同的波动。时间证明,学生在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头脑清醒、思维发散,这种状况下学习知识、接受教育是最适宜的。所以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适宜的环境,让课堂上始终是充满轻松和欢乐的氛围,师生情感相悦、互敬互爱才能教学相长。这样能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焕发前所未有的创造力,独立而富有个性地接受知识。

如教学《黄河的主人》,这是一篇赞扬艄公精神的文章,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因此被誉为“黄河的主人”。开课导入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黄河的录像,然后让学生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概括自己对黄河的认识。接着教师出示诗人李白、王之涣赞美黄河的诗词,并播放激情澎湃的音乐,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名家名诗,初步感受黄河的宏伟气势。

开课伊始播放有关黄河的录像,把抽象的文字化为可观的图像,用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引发他们心灵的震撼,创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此基础上,又配以动情的音乐,使得学生心理上产生共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录像、音乐等为课堂设置了特有的时空资源,成为一种隐性互动。

二、物力资源的隐性互动

课文所传达的信息是丰富的,它所表达的意境是很精妙的,有时仅凭教师的口口相传,无法带领学生领悟其内涵,这就需要其余的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便应运而生。多媒体课件能够提供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新知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所以,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如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南沙群岛美丽的风光与丰富的物产。但是大部分三年级的小学生没有亲自去过南沙群岛,教师很难让他们陶醉在优美的言语之中。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直观形象地展示画面。当一幅幅色彩丰富的画面扑面而来时,学生置身其中,很容易被新异的景物所刺激,很自然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

教学中,当教师遇到言语无法表达清楚的概念、信息以及一些远离我们生活的事物本相时,要适时采用集合声、色、画、乐为一体的课件,充分展示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多种感觉接受刺激,从而帮助学生轻松突围学习难点。课件、录音机、投影机等成为课堂特有的物力资源,也是一种隐性互动。

三、信息资源的隐性互动

学生的语言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仅仅凭借教材课文为载体显然不够。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观,把语文学科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下,努力联系课文内外、学科内外的资源体系,引领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实际教学时,除了带领学生细读慢品课文,领悟其精髓外,还要充分挖掘、利用、开发、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适当进行课外拓展延伸,在“大阅读”的理念支持下,让学生适时把课文读厚读透,进而厚积而薄发。

如教学《恐龙》,这是一篇介绍恐龙的科普性文章。恐龙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为了使学生上课前对恐龙有所了解,教师可以课前给学生布置上网或查阅图书收集整理有关恐龙资料的任务,这样首先就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恐龙生活场景的录像,让学生通过视听去感受异类的动物。

当下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课文时,可以适当利用网络资源,相机补充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厚度和深度,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要让深厚的信息资源,成为学生学习语文有力的隐性互动。

总之,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语文的征途上,除了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显性互动外,还要重视物力资源、信息资源、时空资源的影响,努力使它们的隐性互动成为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助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小学)

小学语文的互动教学 第4篇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他们只有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真正地收获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激发出来,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课文《长城》时,我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些长城的图片,让学生对长城有直观的、感性的认识,通过观看连绵不断的城墙横亘在崇山峻岭间,学生对长城有了更深的敬畏与向往,他们都期待了解更多长城的知识,于是,我为学生介绍长城的历史: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入侵,就修建了这个著名的建筑,号称万里长城。然后在学生充满求知欲与好奇心的状态下我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学生都十分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课堂学习气氛一直浓厚而热烈,为有效教学提供了保证。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设计新颖有趣的教学形式。在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而教师利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创设不一样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学习能力得以提高,从而有助于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实现高效的学习,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教学《火烧云》时,学生仅仅通过课文语言文字的描写很难理解火烧云的美,而利用电子白板与多媒体的视频功能为学生播放火烧云的变化过程,白板对动画、视频的暂时控制与标注使我在应用多媒体时更加简便易行,学生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象,他们既激动又兴奋,我趁势让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对照课文,通过对学生视觉的冲击,他们在读课文时都会不自然地发挥想象,脑海中呈现火烧云的景象,从而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充满了热爱。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帮助学生体会到本文的思想感情,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的内容

课堂是学生收获知识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而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是难以满足需求的,板书内容的设计、重点问题的讲解与分析会占据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而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节省有限的板书时间,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为了让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我为学生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片段,学生都被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智慧折服,然后我又为学生播放了“空城计”,学生都看得目瞪口呆,他们对诸葛亮充满了敬佩。课后我让学生搜集一些三国演义的故事,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开阔学生的视野。在为诸葛亮的智慧震撼的同时,学生都对三国时期发生的历史故事感到好奇,他们都想知道更多的人物传奇,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果,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农村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丰富教学的内容,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内容,为农村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为其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实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对于农村语文教师来说,要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就成为许多语文教师面临的主要教学难题。谈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几点策略,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育技术,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雪军.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4).

小学语文的互动教学 第5篇

作者:sun zhi gao 1.简述2011年版语文课标的精神,结合教学实例谈一谈你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落实的。(20分)

答: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生活贫乏,不善于观察。观察是引导学生熟悉生活获得广泛,丰富的感性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学生认识的源头,是写作的起点。一天,我发现班里的几位同学围着花坛捉蝴蝶。课下找几名同学了解情况,他们有的说:“捉蝴蝶是为了观察蝴蝶是怎样为花儿传粉的。”有的说:“捉到蝴蝶后把它压平、晾干后做标本。”„„知道这些情况后,我想,学生对蝴蝶这样感兴趣,何不因势利导,让他们认真地去观察,了解蝴蝶的有关知识呢?于是我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去观察蝴蝶是怎样传粉的,你是怎样做蝴蝶标本的„„这个作业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天,我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班中进行交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家七嘴八舌,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一股脑地说了出来。接着,我让学生自命题目进行作练习,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

2.有的老师说:“学生写作水平高低、写作能力的强弱不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你怎样评判这一说法?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明你的观点。(30分)

答:我认为学生写作水平高低老师起着关键作用,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去认识事物、积累经验,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日里多下功夫,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提高认识。平时,如果我们很注意教给学生仔细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3.依照“找准学生缺什么、想清自己教什么、落实课上怎么教”,修改一份自己的习作教学设计。要求以表格形式对比出示修改前后的两个设计,并注明修改的原因。(共50分:两个设计30分,修改原因20分)

答:《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教案

1一、目标:

1.读懂例文,理解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为动物设计名片应介绍清楚它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

2.按照要求,选择喜欢的动物为其设计名片。

二、教学重点:条理清楚,紧扣中心,能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有条理的叙述,语言规范正确。

三、教学难点:能抓动物的特点进行有条理的叙述。

四、教学过程:

一、布置观察,积累素材

学完《童年的发现》后,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用心去回忆自己脑海中积累的材料,想想自己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

二、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如,可以这样说: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牛顿因为发现苹果落地的秘密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就给人带来多少惊喜。可见,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个本领,谁就有可能成为有本事的人!正值童年的你们,一定也有自己独特的、有趣的发现,想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 2.让学生自由说一说都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说到日常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妈妈爱美了,爸爸勤快了;发现马路边的路灯按时亮起来,公园里的动物多起来了;发现种子怎样发芽,向日葵如何转动了;发现电视里的环保广告多了,发现人们都在学英语了;发现战争太可怕了,美国太霸道了。还可能说到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语文书变了,课文比以前有趣了;发现老师讲课方式变了,学校活动多了;发现应用题有五种解法,记生字也有窍门;发现新老师像朋友一样,同桌也不讨厌了。教师根据学生说的,适当总结评价:你们几位说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发现,你说的是学习中的发现,真是有心人!通过这样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开启学生的思路。

3.引导学生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发现清楚地告诉别人。要求把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题目可以用“我发现„„”,也可以自拟。

三、自主习作,因材施教

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选择典型的习作(如,过程写不清楚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相机评价,具体指导。

四、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选典型习作三至五篇,读一个评一个,师生共同评议。从是否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了、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评议。结合评议,引导学生对所评习作口头修改或补充。然后,各自修改习作,进行誊抄。修改时先自己修改,再请小伙伴帮助修改。

五、佳作欣赏,激励评价

此环节安排在批阅习作之后。首先,选出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习作,请小作者读给大家欣赏,师生简要地进行品析;然后请这次习作有较大进步的学生读他们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最后,教师总结,不仅表扬学生作文的成绩,更要表扬学生的发现和创造。

《童年的发现》教案2

教材浅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渴望求知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妨、碍”2个会认字,读读记记“妨碍、情不自禁、随心所欲、天赋、痴迷、一本正经”等词语。

教学重点:知道“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教学难点: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领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有关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科学家的不幸遭遇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童年是美好的,也是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着无数个“为什么”,充满着神奇的幻想与想象。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他的童年时代不仅如此,还具备着比平常人更可贵的东西(善于探究、找到“为什么”的答案),那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词语。2.从课文中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3.检查自学情况。4.理解词语。

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愿,想怎样就怎样。天赋:自然具备,生来就有。

进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眉目:事情的头绪。

困窘:形容为难;感到难办。本课指“我”面对老师的误解和同学的嘲笑,不知道怎么办好。

5.说说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渴望求知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6.理解课文脉络。

课文是以倒叙的形式写的,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写“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童年时的“我”发现了什么? ⑴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⑵体会:①“几岁的时候”“完全”“独立”这些词语无不显示着“我”这个发现多么不平常,多么出色,乃至现在说起来还为这个发现自豪不已。

②第2自然段中说,“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犬笑”,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九岁的儿童,竟然能独立思考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这简直是常人无法相信的。)

又说“竟使我当众受到惩罚”,他又为什么当众受到惩罚?课文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以这样的开头设下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⑶小结: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他创立了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进化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而“我”小时候就发现了这一规律。

2.“我”是怎样发现的?

⑴自由读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然后小组内讨论。⑵全班交流。

①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②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第一个阶段(3、4自然段)写“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第二个阶段(5—11自然段)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第三阶段(12、13自然段)写“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大胆猜想,也就是“我”童年的发现。

⑶小结:梦中飞行引出了“我”对这个现象的好奇,老师的解释又引出了“我”的疑问:“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明白”“想得是那样痴迷”“绞尽脑汁”“想啊想啊”“终于”这些词语都表现了“我”求知若渴的特点,同时也看出“我”惊人的想象力。

3.“我”的发现可靠吗?

⑴自由读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⑵归纳:“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⑶理解句子:

①“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是因为“我”为自己早在三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而且与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而格外高兴。现在知道了当时自己的发现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心情使他无法控制,已顾不得是在课堂上,更顾不得这“笑”是否合时宜了。

②“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还不笑塌了房顶!”

这句话是说“我”的发现会令人不可相信,人们绝对不可思议:一个九岁的孩子能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表面看,这句话是“我”庆幸自己没有解释,而实质上表现了“我”之所以有人们不可思议的发现,是因为“我”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极强的想象力。

③“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含有双重的意思,一是说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像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二是说“我”有了这样重大的发现,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与发明的科学家一样遭遇驱逐与风险,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作者用幽默的方式为自己找到了自我安慰的理由。当然这句话里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当时处理方法的不满。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我”是怎样的孩子?孩子身上最可贵的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启发?

五、拓展延伸

谈谈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过什么发现?

原因: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2。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小学语文的创新教学 第6篇

关键词: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47-01

古往今来,我们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如此 教学严重束缚了孩子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孩子在这样长期的学习环境中也会失去创新意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成一个知识的存储器,缺乏主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当今国际潮流的大趋势,是中华崛起的需要,作为一切

科目的基础——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不竭动力,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亟待创新。创新教育不是增设一门相应的课程,也不是培养学生具备有某一项创新本领,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是以培养独到欲和创新技能的劳动者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力,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宗旨,是传统教育的分水岭,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行创新教育就必须抛弃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传统教育重教法轻学法,强调知识结构及系统性;强调知识传授;强调自身教法的合理性,忽视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对教法的吸收程度,忽视主体一方的认识,面对的是“少数”尖子,忽视整体培养。作为教师就要更新观念,突破传统教育的圈子,敢破敢立,敢于创新,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重点转移;实现教学内容的设计向教学过程设计的转变;实现从教师讲授、模拟、辅导转变为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被动吸收为主体发现。激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以开发学生的智能和创新潜能。教学不只是授“鱼”,而要授之以“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鼓励求异思维,不能以“分数”评价学习好坏,要以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使孩子们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发挥。为此,更新教育观念是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不但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可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维,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学生思维兴趣,为更进一步创设课堂情景起着铺垫作用。小学中年级的许多课文是记叙人物事迹,歌颂人物品质,激发学生爱憎情感,启迪怎样做人,怎样生活的优秀篇章。我在教学《黄继光》一文时,先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放映黄继光在朝鲜战场上攻取597.9高地的战斗事迹,然后再用假设人物对象的方法调动学生激情,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文章中的黄继光,为了什么?怎么做的?在中弹后,是怎样接近敌人占据的597.9高地的?最后一次是什么力量使他能站起来?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地调动起来,潜在能力被充分发挥,加之三言两语点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勇于进取的竞争状态。又例如:我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叫学生在讲台上扮演课文中不同角色的人物,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课文中卖火柴的小珊迪,正遭受着难以忍受的饥饿和寒冷,有什么渴望?能否实现?被轧断双脚后是怎样想的呢?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感悟、内化、体会当时社会现实和小珊迪人物性格的特征。在孩子们渐入佳境的思维状态中,我这时加以诱导,当他们获得问题解决结论时,都体会到一种“解放感”、“轻松感”,感受求知欲得到满足,好胜心得到鼓励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的“幸福感”。

三、用射线发散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可以以教科书知识为基点,通过扩充和延伸学习范围的射线发散延伸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这要教师多向思维正确诱导,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突破教科书知识的局限和常规思维的束缚,自立探索,独立发现与获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本领,实现学习创新,达到开发培养创新思维。如教《狼和小羊》,讲到课文结局时,可让学生想象山羊会想到用什么方法来逃脱被狼吃掉的厄运呢?学生此时兴趣盎然,思维闸门打开,很快地回答出结论。我选了几个创意比较新颖、表达较好的典型例子进行点评,并在学习园地中进行展览,这更加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适当点评,及时的鼓励会让孩

子们大胆地开展想象,并且还在训练中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此外,还可用延伸课堂作业的射线发散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小学语文互动教学的策略与实施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互动教学,策略实施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一般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 学生在下面听讲, 一定程度上来说, 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不了解老师的教学步骤和模式, 而老师也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状态。而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 就是师生之间互动的缺失。因此, 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小学语文互动教学的现状, 结合本人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历, 对如何更好地实施小学语文互动教学进行以下几点方法浅谈。

一、注重课前互动以及课堂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 课前导入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老师习惯一上课就直奔主题讲解今天要讲解的内容, 但是, 熟不知很多学生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思维还停留在上一节课的内容中。这个时候,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就不能太急于求成直奔主题教学, 这样只会导致课堂的效率低下。因此, 在上课前, 老师应进行有效的课前导入, 帮助学生打开思维, 逐步引导学生思维跟着老师走。例如, 在学习《触摸春天》时,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请学生们随着音乐一起唱, 调动课堂氛围, 然后再请学生们说一说他们眼中的春天, 由此导入教学课文,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帮助学生收获知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老师还要注重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要多用积极的语言去鼓励学生, 当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或者朗读一段文章, 老师要明确的给出一段评价, 模棱两可的评价只会让学生失去积极性, 而过分负面的评价也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自信, 所以说, 老师要尽量用鼓励积极的语言去评价学生, 当学生有失误和不足时, 老师要婉转且清晰地告诉学生。这样的学习评价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还要多对学生们进行提问, 也要试着启发学生多思考多提出问题, 老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要给出明确的答复, 对学生们的思考方式要给予引导, 这样的过程, 也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形式,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学生思考且善于提出问题。

另外, 老师给学生布置习题和作业, 学生完成作业, 老师批改和讲解作业, 这样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 需要认真完成老师的作业, 老师在批改作业时才能够准确地发现学生不足的地方在哪里, 需要完善的程度是怎样。老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也要仔细认真, 善于归纳总结, 这样在讲解习题时才会有所突出和侧重点。最后, 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之外, 小学语文老师还要与学生们在课后多交流多接触, 不要等到上课铃响了老师才走进教室, 也不要下课铃一响, 老师就离开教室。作为小学语文老师, 要试着多走进学生的生活, 多与学生进行一些沟通和交流, 了解学生的生活以及喜好, 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困难, 分享学生的快乐。只有这样的课后互动, 才能够更好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建立良好的师生友谊, 有助于上课时老师和学生增加默契, 更好地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小学语文老师不仅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 还要更加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引导和学习的纵向互动, 而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多的是互相交流, 以及奔着某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努力的横向互动。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 我们可以发现, 很多小学生喜欢一起玩耍, 一起放学回家, 一起写作业, 一起争先抢后地举手回答问题,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 也可以模仿学生们在生活中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意识到学生互动可以给课堂带来的积极性, 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够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 以及竞争意识去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只有学生自己参与其中, 并且通过自己努力思考的出来的答案才能够更容易记住印象深刻。所以说, 老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应该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 去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比如说,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学生充分互动的学习方法。老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中有各种性格的学生组成, 从而达到每个小组的均衡实力相等。老师作为评判和出题者, 给每个小组分发学习任务, 在相同的时间内, 老师根据学生们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选出优胜的小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有相应的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学生们之间的分组合作以及集体意识, 这些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增进学生之间的信任和默契, 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互相帮助互相补充的良好习惯, 改掉学生依赖老师的坏习惯。同一小组之间的学生可以互相帮助, 取长补短, 明确分工, 共同完成, 不同小组之间的学生互相竞争, 竞争的过程也是每个小组自我激励的过程。因此可以说,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互动。

一个良好的互动教学必然是师生默契配合, 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一个过程。也只有这样的过程, 才能够帮助学生改掉长久以来依赖老师的坏习惯,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互动性, 让互动贯穿整个小学语文教学, 从而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的互动教学 第8篇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并使情操得到真正地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技能的训练, 是在教语文课本, 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 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 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 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让教学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这样, 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 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 做生活的强者, 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 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访一访, 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 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 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 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 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 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 扩大视野, 理解课文, 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 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2. 演一演, 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 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 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起学习兴趣, 引起高度注意, 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学一学, 体验生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 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身临其境, 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 去体验、去感悟, 加深感受。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 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 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 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 联系学校生活, 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 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 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 主动交给了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 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 联系社会生活, 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 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 如“大富豪啤酒, 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 让您牙口无炎”等, 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 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 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 养成写规范字, 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 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 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 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 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 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 如参观访问, 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3. 联系家庭生活, 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 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 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 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 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这样一来, 学生的积极性高昂, 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浅析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 第9篇

一、要充分地备好课

精通教材, 研读教材, 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 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抓住教学重点, 逐步达成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 避免在教学中贪多求全, 面面俱到, 从而处理好教学重点与一般知识的关系。备课要解决教学难点, 难点并不等同于重点。要想突破难点, 就要认真研究和分析难点, 再根据难点所在, 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解决了难点, 学生才能学得轻松, 课堂效果才会好。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运用适宜的教学手段, 在创设情境、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等方面, 才能达成预期目标。

二、提前预习很重要

学生的预习也很关键。熟读课文, 认识、理解生字新词, 了解作者, 等等, 预习做得好, 学起来才轻松。

三、课堂教学最关键

1. 教师要具有专业的语文素养

引导学生读词语、读句子, 就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个词语就可以呈现一幅画面, 句子中的一个词就可以让我们感叹祖国语言的精妙, 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走进语文博大精深的世界。

2. 教师要有驾驭课堂、调控教学的能力

针对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秩序混乱等情况, 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改变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3. 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 对于学生是否理解并会运用所学词语, 是否提高了听说读写能力等, 做到心中有数。

4. 教学环节合理

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目的性, 都要以学生的学为最终目标。这样安排教学环节, 就可以避免无效教学, 并节省教学时间。

四、让学生进行练习

学生布置作业要有选择, 做到精而少, 学生才有时间去读课外书, 使自己的课外生活丰富多彩。对此, 教师可以每天利用几分钟时间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 并对检查结果做好记录, 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也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 这样, 他们的学习目的会更加明确, 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拼音的教学技巧 第10篇

汉语拼音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是以后学好语文的前提。像以后的拼音识字, 学说普通话, 自己独立查字典, 甚至长大后用电脑, 拼音都是不可或缺的。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教学, 让学生爱上拼音学习呢?现在, 笔者将把多年教学中积累的一些技巧介绍一下, 仅供大家参考。

我们可以在游戏中让学生学习拼音, 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其实我们的拼音字母都是非常简单的结构线条。大部分在生活中可以找到相似的物品。我们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还有一个更为有趣, 更为让学生欢呼雀跃的方式, 那就是有一些拼音字母是可以用我们的身体来表现出来的, 这是学生们最为感兴趣的。比如C, 我们可以让一位学生用身体来表示, 让其他学生来猜。也可以由其中一个学生说出某个拼音字母, 然后请某个学生来展示。然后把这些字母写在黑板上。还可以让学生踊跃报名说自己可以用身体或者手势展示出什么拼音字母。在这样的游戏中, 同学们积极性极高, 而且印象深刻, 记得牢固, 不容易忘记, 可以说是效果极佳的一种教学方法。

学过之后还要让学生体会、感受学习知识的快乐, 当他们学到一定的拼音字母以后, 就可以利用拼音来拼字了, 这会让他们感到非常快乐, 觉得自己成功了, 长大了。这时候教师一定要给予一定的鼓励, 还要给适当的机会让学生来表现, 这将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 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比如, 可以鼓励他们给同学或者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写一封信, 或表达自己的心情, 介绍自己的学习状况, 或者表达对老师的祝福, 或者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感恩。他们觉得学会了拼音居然可以做这么多有意义的事, 立刻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此时, 一丁点的进步都会让他们增添喜悦。这样, 在本来枯燥的学习拼音过程中自然就会少了很多烦恼。

另外,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带上不同的拼音字母头饰, 让他们自由地两两组合, 让其他学生抢答, 可以组成什么韵母。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教学是非常复杂的, 学生很容易混淆, 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对此我们可以引用前人总结的韵母教学儿歌。首先是最为熟悉的单韵母儿歌:“张大嘴巴ɑɑɑ, 嘴巴圆圆o o o, 牙齿对齐i i i, 嘴巴突出u u u……”还有复韵母儿歌:“复韵母, 真有趣, 多是单韵母在一起, 口型变化要注意, 合成一个音要牢记。弟弟矮ɑiɑiɑi, 干活用劲ei ei ei, 围上围巾ui ui ui, 冬天穿袄ɑoɑoɑo……”最后是一些鼻韵母, 这里还有一首儿歌:“鼻韵母真是巧, 口里的气儿往鼻子里跑。要想读准鼻韵母, 前后鼻音分清楚。前鼻韵母舌前伸, 后鼻韵母抬舌根。”这些朗朗上口的儿歌, 可以让学生非常快乐地学习, 寓教于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所以这些前人创编的儿歌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不容忽视, 那就是我们的课本。课本中的拼音部分, 每一课拼音教学, 甚至每一个拼音字母都安排了一幅情景图。这是很有效果的,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很适合于直观形象的记忆。每一幅形象的情景图, 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助于学生牢记拼音字母, 快速学习。在进行情景图画教学时,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充分观察图画, 练习说出图画的内容。比如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哪里的图形看起来像我们所要学的拼音字母?在这样眼到、心到、口到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一定会兴致极高, 学习极快, 然后有收获必定会有快乐。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可以设计有趣的家庭作业。小学生的表现欲是非常强的, 他们内在的灵性和内在的智慧, 都渴望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 这可以说是他们智力发展的综合表现。针对这一特点,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说话训练习题。比如, 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以后对爸爸妈妈讲一讲这一天在学校里所学的内容, 也可以讲一讲课本上的情景图, 还可以和爸爸妈妈做游戏, 自己设计情景图, 然后用自己的话对爸爸妈妈说一说。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生活中不仅处处有语文, 还处处有拼音。我们可以给学生留一个家庭作业, 就是当天所学的拼音字母, 请学生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 让他们动动脑筋找一找, 看看家庭当中都有哪些物品的名称中含有今天所学的拼音字母, 然后动手做一做知识卡片。一份可以贴在物品上, 另一份可以带到学校, 在课上和同学们比一比自己找的和同学找的有哪些是一样的, 哪些是不一样的, 比一比谁找得最多。教师可以对优秀者提出表扬, 奖励小红花。这样会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 也很有动力。

小学语文课堂的互动教学探微 第11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指明了正确导向,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呼唤着教育教学改革。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完成新课标的各项任务。新课程强调的教学过程是个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本质是"交往、互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教学过程"的明确要求。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师生、生生进行"互动"以激活语文课堂,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师生互动?如何为学生撑起一片自主的天空呢?私以为,应从三方面入手。

2. 创建互动氛围----民主教学的宽松空间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由于信息手段的先进与普及,我们的学生走进课堂时,已不是头脑空空,他们有时在某些方面所知道的东西远比教师知道的多,而他们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态度、价值评价标准(尽管是不成熟的),因此,他们往往不甘于无批判地接受教师传授的书本上的知识,甚至他们明显地怀疑教师所传授的"真理"。因此,教师再也不要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认为他们是无知者,一言堂的"经师"应该走出现代教育的课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应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与学两类活动在时間上具有共时性,并随时产生交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本不应是知识的搬运工,也不应是文本阅读的霸主。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

3. 师生互动----在角色平等中共进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建构,导致知识和技能的生成性在机械的"传递---接受"中隐退。多年来我们习惯于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我们怎样教,学生就得怎样学。课堂教学有时变得死气沉沉,教师讲得吐沫横飞,学生却昏昏欲睡。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而应是主动选择、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经验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必须打破一厢情愿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师生互为补充。一旦教学活动"动起来"了,课堂也必将是生动活泼的。

4. 生生互动-----在集思广益中提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一切教学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的互动要做到人人参与,互动面要尽量广,如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准备了乌鸦和狐狸的头饰,我先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分工协作,走上讲台,进行表演,学生积极性大增,人人跃跃欲试。学生自然由被动变主动,抓住狐狸和乌鸦的言行,配以神态和动作表演,把乌鸦爱听奉承话,狐狸的狡猾相,绘声绘色地表演了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演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习兴趣,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5. 人机互动----在兴趣盎然中作业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 第12篇

一、将情境体验融入实际生活

人的情感体验, 主要是来自于生活经验。在语文教学中, 若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与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 或者转变为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则相当于将语文课堂教学融入到生活之中。要使情境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作用和影响, 那么这个情境必须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 一个更重要的原则就是这个情境最好是学生经历过的, 或者是能够引发学生共鸣的。在这样的情境中才能够使学生融入, 才会让他们思考, 他们也才能有话可说。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学生们体验到的生活情境与教学内容相连接, 学生才会把情感与教师创设的情境相结合, 与教学的内容想联系。这种情境教学的方式, 使得学生将生活体验升华到学习中, 形成一种情感的迁移。

二、通过实物展示的方式进行情境演示

从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来看, 往往亲身所见或者亲身体验留下的情境, 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情境教学中, 也可以通过实物展示的方式, 创设教学的具体情境, 使学生形成更加真实、深刻的体验, 并逐渐有所认知。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 与学生的生活不具有关联性或者关联性很小的课文, 还是比较多的。在这些课文的学习中, 在学生形成的直观感受方面往往是空缺的,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例如在讲《石头书》一文的时候, 可以不直接向学生教授课文的内容, 而是先通过化石实物展示的方式, 引起学生的兴趣, 也使得学生对化石有了最为直观的认识, 在这种情况下, 再引出课文的具体内容。

三、通过图画使得情境再现

对于小学生而言, 其思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 从形象向抽象发展, 从直观向客观发展, 在小学这个阶段, 往往形象直观的知识是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在情境教学中, 这种方式操作起来比较简便、容易, 也是相对较为常见的。教学挂图就具有比较强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充分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通过图画的方式, 教师可以使学生更加生动、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庐山的云雾》的变化莫测、《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等等。

四、通过音乐播放方式进行情境渲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音乐一直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配乐朗读是最为常见的方式, 这种朗读的方式, 可以更加优美、更加生动、更加吸引学生。在当前的教材中, 有许多篇目都与音乐相关, 或者可以用适当的音乐将学生带入其中。这对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提出了挑战:在备课环节中, 教师必须要精心设计, 选择合适的音乐, 不能草草了事, 甚至为了课堂的多样化而生硬地加入音乐环节;在课堂教学中, 播放音乐的时机也要适当, 要在学生情感的爆发处, 让音乐成为学生情感释放的导火线, 从而让学生逐渐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中, 并与作者产生心理、思想以及情感上的共鸣。

五、积极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融入情境

上一篇: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下一篇:语文与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