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报告》

2024-05-26

《职业发展报告》(精选12篇)

《职业发展报告》 第1篇

本报告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情、国视、国菁、国际”四大书系之“国情”教育研究书系的成果之一。“国情”书系以年度发展报告的形式, 全面反映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成就、经验和挑战, 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发展和政策进行区域比较, 对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水平进行国际比较, 力求对我国教育的数量、规模、结构、效益和质量做出科学判断。

本报告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人才培养规模、教师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的分析, 综合评价我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水平, 从而透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驱动力和影响力的差异性。同时, 通过与部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进行比较, 呈现当今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在世界职业教育格局中的优势与未来走向, 并对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未来改革发展进行了探讨。

自我探索报告与职业发展 第2篇

旅103 张亚男

上次课中,老师带领我们做了些关于自我认识的趣味选择题,刚开始,我只是抱着玩玩的态度做了第一道题,那题需要凭着对自己的了解选择几个岛屿,并给他们排序,我照着做了,第一个是友善亲切的岛屿,第二个是美丽浪漫的岛屿,第三个是秩序井然的现代岛屿,代表字母为SAC,我认为如果让我居住,我一定会这么选择的。后来,老师展示出一个图片,上面是各个岛屿的代表字母围成的一个圈,老师让把自己所选的字母连线,相隔越远越说明他们之间代表的性质越排斥,我试着画了一下,发现自己选的几个是不大相邻的,难道我有多重性格?还是自己对自己根本不了解?从这时起,我已不再是抱着玩的心态,而是想正确认识自己。

带着疑问,我又继续做了一个详细的选择题,是让选择自己会做什么的,做完一汇总,再排序,出来的结果与第一次不同,为SCE,再试着连线,这三个果然挨着,原来真的是开始的时候对自己并不了解啊!

看了下对结果的分析,我善于与人打交道,并且乐于助人,享受生活,适合做一些部长助理,咨询师,餐馆经理一类的职务。看着这分析,自己心里开始打鼓了,凭自己,真的能胜任这样的工作么?

这时,老师似乎看出了我们对自己的质疑,便让我们每个人拿出纸笔,写下8个从小到大自己感到很骄傲的事情,说实话,自己从来没想过这些,看着自己列出来的一条条很骄傲的事情,心情豁然开朗,便开始总结起来,从小到大,自己都是班干部,从而有较强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对于学校组织的活动,向来也都是积极参加的,再加上待人和善使得自己有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深得老师同学的喜爱。自己总结之后再看看同桌给的评价,顿时信心大增,心情甚好!

有了信心知道了自己的能力,再加上对自己更深的了解,便开始思考适合的职业,小的时候,也是受了家庭的影响,想要找一个比较稳定又不很累的职业,于是觉得做一个天天坐在办公室的白领不错,可是后来,考上了旅游管理,这个想法渐渐的不再成为我的目标,然而我想做的也不是旅游这方面,我开始想从事有挑战性的工作,但又担心自己没有那么强的实力,参加了Je工作坊之后,我明白只有做自己喜欢的才会有兴趣一直做下去,而且我也很享受做完一件事情的成就感。

《职业发展报告》 第3篇

关键词 十八大报告 政策 传统职业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 农业职业教 倾斜 转变

回顾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十年发展,据目前统计,我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毕业生达7265万人,职业教育对我国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的贡献率为21%。到2011年,而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09万人,在校生2197万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这说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以步入快速发展期。

十八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也为今后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新的政策为职业教育发展护航

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同时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袁贵仁于11月13日在十八大新闻中心举办网络访谈活动,主题为“中国的教育公平”会上,介绍说:“最近,经国务院研究决定,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是我国政府继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袁贵仁部长同时还提出:“出台这项政策,主要是基于四方面考虑:一是支持农村发展,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二是重视职业教育,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三是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农村学生经济负担。四是进一步加快普及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这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以及在政策上的保证。

二、职业教育向农业职业教育倾斜

报告中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培养现代农民,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党在今后需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往往倾向于二三产业,比如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医疗卫生等等,农业职业教育相对薄弱。能提供正规、专业的农业教育的培训机构也很少。因此,首先要建设一批高标准、高水平的农业专业职教机构。其次要明确培训的方向和群体,重点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第三代农民;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以及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经营者与管理者。为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发展战略,让第三代农民学会通过网络种庄稼、养畜禽、卖产品、看市场,依托信息科技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因此,职业教育向农业职业教育倾斜已势在必行。

三、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变

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后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包括传统意义的学历教育,还包括在职教育、继续教育。当前我国更注重学校学历教育,而职业培训教育比较薄弱,至少政府关注不够,投入不足。这次党代会专门提出来,就是要将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一腿长一腿短”的情况扭转过来。例如:“用工荒”的问题。其原因之一,就是传统的职业教育跟不上就业观念的发展,跟不上劳动者对就业环境、就业待遇、就业前景的要求,所以职业教育跟老百姓的需求脱节。过去我们的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强调盯着用人单位的需求,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但忽略了另外一个市场,就是生源市场,现在很少有人报考职业学校。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在萎缩,学校数量、招生数、在校生数都在下降。这说明什么?学生的就业观念有问题。因此,必须重塑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教育理念,包括培养模式。干好一份工作,光靠技能是不够的,而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职业素质将对职业生涯起到关键作用。

四、专业设置、实践教学必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1.专业设置要紧密结合现代产业发展变化。例如:现在的中等职业教育目录中,很多专业不需要通过三年来学习,几个月就可以完成。

2.在实践教学上“有些实践场所并未增强学生技能”。是否真正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都是我们应值得考虑的。现在有些职业学校组织学生实习实践,有的实践场所让学生只是增加了经历,并未达到强技能的目的。

五、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应该互相敞开大门

在学历教育中,大学毕业生、硕士、博士应该同时取得一定的实操证书,就是学历和实操证书相挂钩。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专业技术人员当中,高技术专业人才所占比例,德国为40%以上,而我国只占5%左右。因此,国家也应该提供给社会上各类、各层次的劳动者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开放性平台,二者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搭配,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调研报告 第4篇

一、调研基本情况

1.调研内容

主要调研2014年企业人 才需求状况、企业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企业对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企业和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和建议等内容。

2.调研对象

调研企业:有合作经历和合作意向的企业,主要包括生化与药品企业、医疗卫生单位、生 产制造类 企业, 共计40余家;调研学生:有一定工作经历,但毕业时间不长的2010级、2011级毕业生,共计200余名。

3.调研方式

1问卷调查 法;2座谈法;3QQ群访谈法;4网络查询法。

二、调研结果分析

1.企业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

企业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较好,认为毕业生的思想 品德好,综合素质 高;认可企业文化,服从组织管理;心态良好,动手能力较强,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学生素质培养 与企业文 化较匹配,易培养,好融入。但也有企业表示毕业生的专业知 识不够扎 实,知识更新 能力、外语水平和 工作稳定 度还有待 提高。

2.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

总体上企业的人才需求呈结构性分化,消费类服务类人才需求增加,制造类人才需求下降。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求量大,但工资待 遇相对较 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 用工不规 范;基层教育、医疗、 农技等部 门急需人才,但存在编制限制等问题。

3.企业对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企业普遍希望学 生专业知 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团队意识、吃苦精神,对企业忠诚;知识更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规划能力能够进一步提高。

4.企业和毕业生对课程的要求与建议

企业更注重学生的非能力因素,要求加强就业观、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择业心态和职业观念;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提升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规划的能力,增加工作稳定性;加强实践性就业指导,提升动手能力、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

三、课程改革思路

1.转变学生观念

清晰的职业生涯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针对大学生不注重研究企业希望人才具备的能力,自己是否具备此能力,如何把已有能力表达出来,而是舍本逐末地关注简历制作和面试着装等误区,要引导大学生运用科学专业的测量工具,全面准确地认清自我,然后根据性格、能力 作出个性 化的职业 选择。开放求职 视野,不固守在 传统的“热门”的 区域、行业、单位,不局限于是否 专业对口; 变“短期求 职”为“较长期求职”,变“一步到位”为“多次选择”,通过多次选择 来确定最 理想的职业。

2.优化教学内容

围绕企业对人才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来优化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增设“创业基础”“职场礼仪”等选修课,增加体验课与训练课的比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改革教学方法

针对大班教学、授课内容缺少针对性、个性指导缺乏的问题,建议专业课中渗透进就业教育,如专业课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与学生分享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的故事,将会增加针对性和趣味性。

4.提高教学能力

相关计算机职业发展报告 第5篇

访谈时间:2013年12月30号

访谈方式:QQ访谈

访谈对象介绍:李明,我校2009级学长,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参加过许多社团工作,在ACM,挑战杯等比赛中都有不错的表现。现在就职于一家网络公司,从事WEB前端开发的工作。

访谈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更好地制定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今后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富有意义。

访谈内容:

问:李明学长,你好。感谢你在百忙之中还能接受我的采访。

答:嘿嘿,作为学长,这点事应该的。

问:当初在考研还是工作之间是否有所犹豫?

答:的确,感觉每一个选择其实都可以;对于我来说,我是想先参加工作,对于我们程序员 来说实践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工作过程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去学习;考研的话,可以让自己的理论有进一步提高,以后工作也有好的机会;这个,还是 看自己的认识。

问:当初你是如何找到这份工作的?

答:我大三的时候在学校的招聘会上到了一个公司实习,当时我的表现还不错,我也觉得在这里挺好的,毕业以后蛮顺利的就继续在这里工作了。

问:您现在每天具体做哪些工作?

答:与交互设计师据设计图完成页面制作,增强用户体验;维护及优化网站前端性能,并设计制作前端交互组件;以及对新人的一些培训。

问:对于这项工作来说,你认为需要什么样的人?

答:网站前端开发这项工作不仅要掌握基本的Web前端开发技术,网站性能优化、SEO和服 务器端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学会运用各种工具进行辅助开发以及理论层面的知识。要想 做的很好,就要在繁杂的体系中有目的的学习发展。哈哈,就要耐得住寂寞!

问:学校中的哪些课程对这个行业或职业比较有帮助?

答: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都挺重要的,一方面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再有就是为以后工作提供 多种选择性的同时又有好的基础;学习的课程大部分偏于基本知识,从事某项工作的书 和课程就要在图书馆跟互联网上探索了。

问:这个行业目前出于什么状态,发展前景如何?

答:随着WEB2.0思想的日益普及,让企业都慢慢认识到前端的重要性。前端开发工程师的 地位也日益提高,相应的技术要求要是越来越高,开发程序的可移植性,交互增强的体 验体现出的优势也非常明显,以后的发展道路还挺光明的。

问:对于一个即将进入本行业的人,您能不能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

答:我想对于计算机这一行业的人来说,自主学习利用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计算机的知 识更新速度非常快;也要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几乎每一个好的设计都是有许多人 一起完成的。

感悟与收获:

现代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就业形势严峻,这次的人物访谈让我从某种程度上感受到了 工作的压力。无论大三的时候自己会选择考研还是就业,我想最终都会走向就业这一步,现在的我也应对未来有所考虑。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找到合适的努力方向,人们常

食用菌发展考察报告 第6篇

关键词:食用菌 产业 考察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扎实有效地抓好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大力推广发展食用菌产业。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由科技局领导及业务人员和职校教师一行四人组成考察学习组,对浙江龙泉市、庆元县、上海大山合集团等地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进行了全方位考察学习。考察组通过参观、座谈、交流等形式详细了解了食用菌发展的相关情况。

1、考察点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1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浙江龙泉市、庆元县食用菌产业能够形成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与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从政策、机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两地的党委、政府始终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特色支柱产业,纳入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列入农副产业的首位,力度大、发展快,常抓不懈。一是组织成立了强有力的管理、科研及技术服务机构。为协调、支持与服务食用菌产业发展,设立有专门的食用菌管理局及办公室,乡镇专门设立了直属食用菌管理站,配有专职专管人员,将人员与经费挂钩,列入目标考核。二是在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先后出台了加快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食用菌生产专项经费,制定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三是部门合力支持。

1.2 科技进步和普及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80年代以前,龙泉、庆元发展食用菌是高消耗、低收入,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普及,不仅解决了菇粮争地矛盾、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而且使食用菌产量跃上一个个新台阶,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目标,成为龙泉、庆元数十万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如龙泉的双益菇业有限公司、庆元的食用菌研究所和菇星机械节能有限公司就是专门从事菌种选育、栽培技术、加工机械设备发明和应用等研究。食用菌在龙泉和庆元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研究、生产培育、环境卫生、病虫害防治、烘烤加工技术体系和保障措施,实现了食用菌工厂化、机械化、标准化、无木化、周年化生产。

1.3 社会化服务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社会化生产的条件下,食用菌生产同样需要有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龙泉、庆元两地经过长期的努力,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等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服务体系。如龙泉建有浙闽赣食用菌交易市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80多家,经销企业200多家,购销队伍1500多人,这些中介组织为菇农提供功能比较齐全的商务项目,把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

1.4建立科学的发展模式是推进食用菌更好更快发展的现实需要。龙泉、庆元都建立了“龙头+基地+农户”的模式,使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互相依存的“共同体”,既降低了农民的风险,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加工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最终实现公司和农民的“双赢”。

1.5 实行标准化、品牌化生产是全面提高食用菌经济效益的有力举措。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和绿色壁垒越来越复杂和严格,标准化生产已成为解决食用菌产品安全和市场流通的重要环节。上海大三合集团、龙泉市、庆元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了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管理标准、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产品追溯制度,明确了产品责任制。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菌种生产标准、菌棒制作与管理标准、出菇管理标准采收与加工标准等生产环节的标准体系。政府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创品牌,走出国门。如龙泉市对当年新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则一次性奖励80万元,同时还设立了跨越奖和开拓国外市场奖。

2、我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我县生态植被保护完好,林木结构合理,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全县现有林地面积8.9681万hm2,森林覆盖率49.16%,有阔叶林2.7万hm2,其中,杨树1613.14hm2,硬阔类10387.64hm2,针阔混35.65hm2,阔叶混346.79hm2,软阔类9121.99hm2。农作物秸秆丰富。这些都是生产食用菌的主要原料。

第二,自然条件非常适合食用菌生长。印江境内最高海拔2493.8m,最低海拔377.7m,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8常年降水量1103.2mm,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因此,地理气候条件与龙泉、庆元相似,适宜食用菌生长。

第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梵净山环线公路将于2011年7月前全面建成开通,杭瑞高速已正式动工建设,特色食品工业区就位于杭瑞高速公路匝口旁边,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第四,有技术基础和栽培历史。我县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有《食用菌栽培》课程,为各乡镇培育了大量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人才。长期以来,专业课教师带领学生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进行试验和推广。在17个乡镇中,现有几十户食用菌种植户,种植的种类主要是平菇,已有少量的香菇、木耳、金针菇、竹荪、鸡腿菇、灵芝等栽培。栽培方式有室内、室外、袋栽、畦床等多种。由于规模不大,产量不高,则以鲜菇出售为主。在八十年代我县的灵芝产品“仙草牌”灵芝酒在马来西亚荣获国际金奖。

第五,市场前景看好。食用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无污染、集营养保健医疗为一体的纯天然食品,被誉为“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经常食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多种疾病。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已将“一晕一素一菌”作为最佳的膳食结构加以提倡,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用菌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前景非常好。

第六,符合我县产业发展思路。根据我县十二五发展思路:以工业强县、农业富民为目标,办好特色工业、抓好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实现集约发展、集聚发展和节约发展。由于食用菌产业具有周期短、投入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广阔、集工农商为一体等特点,是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短、平、快”产业,符合我县产业发展思路。

3、我县发展食用菌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龙泉、庆元等的考察学习,考察组一致认为龙泉、庆元等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结合我县的实际,我县发展食用菌产业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解决好有人抓的问题。发展食用菌产业,必须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抓。县委县政府提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思路,符合印江实际,符合市场需求,为做好食用菌发展的相关工作,建议成立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下设食用菌产业办,由责任心强、工作务实的干部专抓食用菌发展。特别是在产业发展的初期,要将目标指标化,任务责任化,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楚。当务之急要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指导食用菌产业发展。

3.2 解决好发展模式问题。为了积极稳妥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一是出台企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对愿意来我县发展食用菌的企业,可考虑建厂房交由企业经营,同时建立奖励机制,鼓励企业扩大生产、标准化加工和创品牌。二是以实施“千户工程”为载体,推选出1000名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有一定文化基础、创业积极性高、能吃苦赖劳的能人作为首批发展对象,从事过食用菌生产的农民优先,采用政府协调贷款贴息一年的政策予以扶持。三是强化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组建食用菌协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在生产、流通中的作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3.3 解决好资金和技术问题。一是要积极争取扶贫、培训及产业化项目等专项资金,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投入,解决食用菌发展的资金问题。二是由招商局加强与上海大山合集团、龙泉、庆元等联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引进三家以上的企业落户我县发展食用菌。三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即聘请专家来我县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与选送专门人员外出培训后回来指导全县食用菌发展。四是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将县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科研和培训基地,开设食用菌栽培、食用菌病虫害防治、食用菌产品加工等课程,解决食用菌的技术创新和品种引进、试验、推广和创新问题。

河南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第7篇

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是促进教育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是党和政府强力推进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 建立完善资助政策体系,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 学生资助水平不断提高, 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一、建立了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

自2007年以来, 我省认真落实国家资助政策, 逐步建立起了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阶段的资助政策体系, 资助项目达20多项, 从制度上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资助的基本权益。

(一) 高等教育阶段:

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

1. 国家奖学金。

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 用于奖励特别优秀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 (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 在校生, 全省每年奖励本专科学生约2000名, 每生每年8000元。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 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奖励特别优秀的研究生800余名, 其中硕士生每生每年2万元, 博士生每生每年3万元。

2. 国家励志奖学金。

用于奖励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 (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 在校生。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面约为全省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 (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 在校学生总数的3%, 每生每年5000元。同一学年内, 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不能同时获得。

3. 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2014年秋季学期起, 设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用于奖励省属高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研究生, 覆盖面为博士研究生的70%, 硕士研究生的40%, 奖励标准为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10000元, 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8000元。

4. 国家助学金。

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 (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 学生, 国家助学金资助面约为全省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 (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 在校学生总数的20%, 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元。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 设立研究生国家助学金, 用于资助全省普通高等学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 (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 , 资助标准为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12000元, 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6000元。

5. 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 金融机构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不需要担保或抵押的信用助学贷款, 帮助解决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用, 本专科生每人每学年贷款金额原则上不超过8000元, 研究生每人每年不超过12000元。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同档次基准利率, 不上浮。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贴息, 毕业后的利息由学生支付。国家助学贷款分为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两种模式。目前, 我省两种贷款模式同时开展。在省内高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 可以通过就读学校学生资助部门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 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0年;考往省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 可通过户籍所在地的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14年。

6. 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及学费资助。

国家对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在校生在校期间所缴纳的学费及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给予一次性补偿或代偿, 对退役后复学的原高校毕业生实施学费资助。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及学费资助标准最高不超过每生每年8000元 (研究生为12000元) 。

7. 退役士兵教育资助。

对退役一年以上、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 根据本人申请, 由政府给予学费资助、生活费资助和其他奖助学金资助。学费资助标准最高不超过8000元 (研究生为12000元) 。生活费及其他奖助学金资助标准, 按国家现行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

8. 高等学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贷款代偿。

高校毕业生到我省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在3年以上 (含3年) 、服务期考核合格的, 其在校期间申请并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财政补偿。补偿标准为每生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 (研究生为12000元) 。

9. 新生入学资助项目。

为解决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校报到的交通费及入学后短期生活费, 从2012年起, 对部分参加高考并被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含高职) 录取且家庭经济困难的河南籍高中应届毕业生实施入学资助, 主要解决学生从家庭至录取学校间的路费及入校后的短期生活费, 省内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资助500元, 省外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资助1000元。

1 0. 勤工助学。

学校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 并为学生组织提供校外勤工助学机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考虑。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 每月不超过40小时, 劳动报酬原则上不低于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1 1. 师范生免费教育。

从2007年秋季学期起, 国家在北京师范大学等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 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在校学习期间, 免除学费、住宿费, 并补助生活费。

1 2. 学费减免。

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法缴纳学费的学生, 特别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 实行减免学费政策。具体减免办法由学校制订。

1 3. 校内资助。

学校利用从事业收入中提取 (按4%~6%比例) 的资助资金以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助资金等, 设立校内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等。

1 4. 绿色通道。

为切实保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规定各全日制普通高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 即对被录取入学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 学校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 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 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二) 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 学校和社会资助为补充

1. 国家助学金。

用于资助具有正式注册学籍的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资助面约为全省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总数的20%。

2. 学校资助。

学校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3%—5%的经费, 用于减免学费、设立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

3. 社会资助。

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捐资设立奖助等各类资助措施。

(三)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以国家免学费、国家助学金为主, 以顶岗实习、学校和社会资助为辅

1. 国家免学费。

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 国家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不包括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 免除学费。免学费标准按照教育、物价、财政和劳动部门规定的学费标准确定。在民办学校就读的一、二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 按照当地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同类型同专业免学费标准给予补助, 经批准的学费标准高于补助的部分, 学校可以按规定继续向学生收取。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 我省将对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全部免除学费, 惠及全省近150万中职学生家庭。

2. 国家助学金。

用于资助全日制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以及我省26个国家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的全部农村全日制学生, 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

3. 顶岗实习。

安排三年级学生到企业等单位顶岗实习, 获得一定报酬, 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

4. 学校资助。

学校每年安排不低于事业收入5%的经费, 用于学费减免、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和困难补助等。

5. 社会资助。

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捐资设立奖助等各类资助措施。

(四) 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免费教育, 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 实施营养改善计划

1. 全免费教育。

指根据《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规定, 对适龄儿童不收学费、杂费、借读费, 免费提供教科书。

2. 寄宿生生活补助。

用于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 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天2元, 初中生每生每天3元。每学期在校时间按125天计算。

3. 营养改善计划。

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 在我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26个县实施农村 (不含县城) 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 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

(五) 学前教育阶段:按照“市县先行、省级奖补”的原则, 对在园幼儿给予资助

1. 政府资助。

从2012年开始, 我省建立了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基本原则是:市县先行、省级奖补。各市、县级政府按照在园时间每生每天不低于2元的标准, 对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省财政根据地方出台的资助政策、经费投入及实施效果等因素, 予以奖补。

2. 幼儿园资助。

幼儿园从事业收入中提取3%~5%的资金, 用于减免收费、提供特殊困难补助等, 具体比例由各市、县自行确定。

3. 社会资助。

各市、县建立和完善相关优惠政策, 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捐资,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二、资助力度不断加大

(一) 累计安排资助资金334亿元

自2007年建立新资助政策体系至2013年, 我省累计资助各级各类学生4386.7万人次, 资助金额达334亿元。其中:2013年资助1017.5万人次, 较2006年增长4.2倍;资助

经费金额达68.6亿元, 较2006年增3.3倍。分年度资助经费投入及资助人数增长情况见图1、图2。

(二) 政府投入占比超过80%

从资助经费来源情况看, 政府投入占主体地位。在2007至2013年的资助经费投入中, 各级财政投入达272.5亿元, 占总投入的81.6%。其中:2013年财政投入达59.6亿元, 较2006年增长7.6倍;占总投入的比例为86.8%, 较2006年提高了41%。分年度财政投入所占比例见图3。

(三) 国家助学贷款投入资金达到47.6亿元

2004年, 我省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探索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 被我省高校录取的学生实现了“应贷尽贷”。2013年, 我省又全面启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解决了考往省外高校学生贷款难的问题。至2013年底, 我省累积发放高校国家助学贷款47.6亿元, 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1万人次;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6838.1万元, 资助考往省外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1481人。贷款发放总量和资助困难学生总数分别是2004之前5年间的43.9倍、33倍。 (见图4、图5)

(四) 学校和社会资助资金24.3亿元

2007年至2013年, 学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助等各类其他资助资金共24.3亿元, 资助学生705.5万人次。 (见图6)

(五) 各项资助政策全面落实

2007年至2013年, 高等教育至学前教育各项资助政策得到了全面落实, 具体情况为:

资助普通高校学生1280.3万人次, 资助金额135.9亿元。其中:国家奖学金奖励研究生1628人、3355万元, 奖励普通本专科学生1.4万人次、1.1亿元;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资助学生27.4万人次、13.7亿元;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367.7万人次、47.6亿元;发放高校国家助学贷款36.5亿元, 财政支付风险补偿金和贴息共计10.2亿元, 资助77.3万人次;1.9万人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享受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及学费资助, 资助金额2.3亿元;1476名高校毕业生赴基层就业享受学费补偿贷款代偿, 资助金额1164.3万元。2013年, 全省普通高校学生资助资金为22.8亿元, 较2006年增长95.1%。 (见图7)

资助中等职业学校 (含技工学校) 学生1629.5万人次, 资助金额90亿元。其中: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1296.5万人次、60.1亿元;333万人享受免学费, 免费金额29.9亿元。2013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资助资金为14.7亿元, 较2006年增长16.9倍。 (见图8)

资助普通高中学生299.5万人次, 资助金额23.7亿元。其中: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270万人次、20亿元;中央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资助学生25.2万人次、3.4亿元;大学新生入学路费资助项目资助学生4.3万人、2877.9万元;社会企事业单位捐助450人、67.5万元。2013年全省普通高中学生资助资金约5.8亿元, 较2006年增长25.6倍。 (见图9)

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580.5万人次, 资助金额49.9亿元, 其中:2013年资助金额达7.7亿元 (见图10) 。2012年, 国家在我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26个县开展营养改善计划试点, 两年来, 已资助学生约502.3万人次, 安排补助资金31.1亿元。2013年, 新增落实专项资金1.6亿元, 为70.5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每人免费配发一本《新华字典》。

资助学前教育阶段学生23.9万人次, 资助金额1.6亿元。

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切实享受到相应的资助权利, 省财政厅会同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以制度监督建设为重点, 针对各项资助资金制定了管理办法, 细化操作规程, 明确管理责任, 规范资金管理, 同时每年将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情况作为监督检查重点列入年度工作计划, 设立举报投诉电话号码,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虚报受助学生人数套取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补助资金的, 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同时取消相关县 (市、区) 和学校省级以上专项资金申报资格, 三年内不得参加有关方面先进评选。

山东水泥行业发展报告 第8篇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伴随着我国整个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省水泥工业30年来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取得史无前例的成绩, 一个新型的水泥工业正在我省兴起, 她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为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正在做出越来越重要的贡献。

1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水泥工业经历了非凡的历程并取得了辉煌成就

1.1 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大幅增长, 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省水泥产量由1978年的469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1.38亿吨, 增长幅度达到28.7倍, 连续20年位居全国第一位, 成为名副其实的水泥大省。截至2008年, 全省共有水泥生产企业397家, 其中, 新型干法水泥企业44家, 立窑生产企业142家, 水泥粉磨站 (含配制厂) 203家, 特种水泥生产企业8家, 全省水泥总产能1.5亿吨。水泥产量大幅提高的同时, 我省人均水泥拥有量也快速增长, 由1978年的65.5公斤/人, 增长到2008年的1475公斤/人, 增长了21.5倍, 增幅高于同期全国人均水泥拥有量的增幅。根据世界上处于经济发展高速增长时期国家的经验, 其人均水泥拥有量处在1吨左右。考虑到我省水泥约30%销售到省外和国外, 我省人均消费水泥大约在1.03吨左右。山东省经济发展快, 基本建设增长迅速, 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猛。应该讲, 目前我省水泥工业的发展与我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是相适应的。

30年间, 我省共生产水泥16亿多吨, 不仅在数量上满足了我省经济发展的需求, 而且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0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 (实现利税) 376.8亿元, 为水泥工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 同时我省水泥工业还提供了大约14万个就业岗位, 为社会做出了应有贡献。

1.2 立窑生产工艺为我省水泥工业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我省立窑水泥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改革开放初期, 由于我国经济实力不强, 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国家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向水泥工业, 立窑由于具有单线规模小, 建设投资少、周期短, 投资回收快等优势, 特别是在“大家办建材”的热潮中, 得以迅速发展。改革开放30年中的前20年我省立窑水泥发展较快,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立窑成为我省水泥工业的主力军。从1978年到2002年的20多年间, 立窑水泥在水泥产量中的比重一直在80%以上, 1990年, 立窑水泥比重甚至高达93.9%。

多年来, 我省作为全国有名的立窑水泥大省, 产品数量、实物质量、能源消耗指标、企业效益、环境保护等各方面一直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国家建材主管部门曾多次在我省召开立窑水泥工业发展的现场经验交流会, 推广我省的经验。我省也出现了一批规模大, 质量优, 管理好的立窑水泥企业, 如博山水泥厂、新汶水泥厂、淄博齐银水泥厂、济南水泥厂、临沂地区水泥厂、枣庄峄城区水泥厂、潍坊水泥厂、曲阜水泥厂、德州大坝水泥有限公司, 淄博鲁中水泥厂等企业先后成为全国立窑水泥企业的先进单位。2005年, 山东沂州水泥集团曾拥有18台机立窑, 年产水泥308万吨, 加上分公司产量, 当年集团水泥产量达455万吨, 成为全国立窑水泥之冠。

30年间, 立窑水泥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时也为水泥工业的发展积累了资本, 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技术骨干和敬业爱岗的产业工人, 这些都为水泥工业后期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应该说, 立窑水泥在一定时期适应了当时我国的基本国情, 为国民经济和建材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3 新型干法水泥快速发展,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企业、大集团迅速崛起, 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

1.3.1 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工艺,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省水泥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世界水泥工业的发展历程看,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已日臻成熟完善。自18世纪下半叶硅酸盐水泥工业在英国诞生以来, 世界水泥生产经历了老干法、湿法、半干法和新型干法等几次大的技术变革, 每次变革的核心都是围绕提高热效率和设备大型化、自动化和生产清洁化展开的。上世纪70年代, 日本引进了德国悬浮预热器技术, 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水泥窑外分解技术, 世界水泥生产技术出现了划时代的突破。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的出现, 不仅使水泥生产的热效率、大型化、自动化有了更大进步, 而且也带动了环保技术的全面发展, 使水泥工业清洁生产成为可能。80年代以来, 世界上新建的大中型水泥厂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主导窑型。经过30多年来的不断完善和改进, 目前新型干法水泥单线规模已达到日产熟料1万吨以上, 吨熟料标煤耗降至100公斤以下, 综合电耗不到90千瓦时, 粉尘排放率降到0.01%以下, 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1.5万吨/年.人。

从国内水泥工业发展历程来看,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将位居水泥工业主导地位。这种发展趋势和特点非常明显:一是新线建设规模大型化。新投产生产线中大多是日产4000吨以上的。二是企业发展呈跨地域扩张趋势。近年来, 国内一些水泥企业通过改制、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途径迅速壮大, 股份化、集团化步伐加快, 集约化程度提高, 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综合实力。三是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由于技装水平、管理水平和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成本不断降低, 企业效益持续好转, 水泥行业成为具有平稳盈利空间的产业。经过多年的攻关, 新型干法水泥吨水泥投资成本由原先高达上千元降至几百元, 投资回收期也大大缩短, 新型干法工艺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和在同等条件下与机立窑等落后生产工艺竞争的比较优势, 并将使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四是水泥生产清洁化。目前新线建设基本采用了高效除尘、隔音消音和低氮氧化物排放的设备和技术, 使水泥生产的粉尘、废气排放低于国家排放标准, 水泥企业缔造绿色、环保、清洁的花园式工厂成为可能。五是水泥工业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由于技术水平提高, 新型干法生产线具备了利用低品位原料及各种工业废弃物生产水泥的条件, 利用各种垃圾生产水泥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新工艺本身所具有的优势也使水泥生产向零排放、零污染和清洁化方向发展。

1.3.2 我省新型干法水泥快速发展,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根据国家及省确定的控制总量、上大压小的一系列水泥产业政策, 我省水泥工业加大了结构调整的力度, 确定了“十一五”末新型干法水泥比例达到70%的发展目标。我省新型干法水泥的建设步入快车道, 收到了明显成效。1978年, 我省仅有一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产年量只有8万吨, 产能比重仅占1.71%。截至2008年底, 新型干法熟料年生产能力5800万吨, 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比重达到58%。总体来看, 我省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1978年到2002年, 是一个长达20多年徘徊积累的过程。1978年, 山东省仅有一家新型干法水泥厂即山东水泥试验厂, 年设计生产能力10万吨水泥, 还有一家湿法水泥生产企业山东铝厂水泥厂, 年设计能力50万吨水泥, 两家回转窑企业年生产水泥不到60万吨。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1990年。随着1990年和1991年鲁南水泥厂两条日产2000吨水泥生产线的投产, 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干法水泥在山东的正式起步。到2002年底, 我省回转窑水泥产量863万吨, 占全省水泥总产量的10.5%。

2003年到2008年, 是我省新型干法水泥飞速发展的时期。短短五年间, 我省已建成投产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61条, 其中6000吨/日及以上的生产线2条、5000吨/日的16条、4000吨/日的2条, 4000吨/日及以下的41条。目前在建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14条, 熟料产能2200万吨, 折合水泥产能约2970万吨, 全部竣工投产后, 全省将形成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8200万吨, 折合水泥产能约11070万吨。总结该阶段我省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 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增长速度快。2003~2008年, 我省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增长8.12倍, 而同期全省水泥总量增长仅1.97倍。二是技术水平高。经过短短五年的时间, 我省新型干法水泥的技术水平已经接近世界水平, 日产熟料2000吨以上生产线达到48条, 占总数的78.7%, 4000吨以上20条, 占比32.8%。三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我省新型干法水泥发展的进程中, 先后有外资、煤炭、电力、劳改等多种投资主体出现。外资和外行业资本的进入, 不仅为我省水泥行业发展注入了资金, 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 壮大了我省水泥工业发展的力量。四是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涌现, 生产集中度大为提高。山水集团和中联水泥的迅速壮大, 使我省水泥生产快速向大型化集中, 生产的集中度大幅度提高。山水和中联产能的比重达30%以上, 两大集团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达66%。

1.4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稳步推进

水泥工业是对能源资源依赖性很强的行业, 能耗大、资源消耗多已成为制约水泥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节约能源和资源, 保护环境已成为水泥工业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 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水泥工业的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2008年我省水泥工业单位综合能耗达到105公斤/吨。全年推广散装水泥8809万吨, 可节约标煤81.78万吨, 减少粉尘排放34.8万吨, 减少CO2排放311.35万吨。全省已累计建成投产新型干法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23个, 总装机容量232兆瓦, 综合节约标煤57万吨, 减少CO2排放186万吨。改革开放30年间, 我省共淘汰关停立窑水泥生产线450多条, 淘汰熟料产能4000万吨, 可节约标煤580万吨, 减少粉尘排放48万吨, 减少CO2排放3000万吨。在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建筑废弃物和有害有毒废弃物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积极的贡献, 近10年来, 我省水泥工业每年消纳的工业废渣、尾矿3000多万吨。水泥工业正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方向迈进。

1.5 企业管理和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水泥作为一种建筑材料, 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人身和财产安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整顿小水泥产品质量、水泥企业达标升级评优工作, 中期的水泥产品质量认证、质量体系认证、多体系认证工作, 到后期的名牌产品工作以及从八十年代初期一直坚持至今的水泥企业化验室评审考核、国家、省、企业的三级对比验证监督体系建立等工作, 山东都一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期间也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 博山水泥厂总结创造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法”, 获得全省建材工业第一块全国企业管理的最高荣誉奖———“金马奖”, 成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山东乃至全国立窑企业质量管理方面的一面旗帜;山水集团自行开发研制的贯穿水泥生产营销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网络系统, 在总部监控中心可以随时掌握下属各子公司的质量动态, 其中原材料“一车一检、一车一结”质量管理系统规范了原材料采购管理, 有效杜绝了投机取巧等违规操作, 从源头上保证了水泥成品质量的稳定性。

2 践行科学发展观, 再创我省水泥工业新的辉煌

2.1 进一步推动水泥结构调整, 坚持水泥总量控制, 坚持淘汰落后, 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是我省水泥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省所能提供的优质高标号水泥的比例仅占1/5, 大部分仍为低标号水泥。大量生产低标号水泥, 不但导致水泥质量低下, 而且还耗用了太多的原料和燃料, 造成资源和能源浪费。在规模上, 我省水泥企业平均规模在40余万吨, 与世界平均水平100万吨比较相差甚远。落后小企业与大企业争资源、争市场, 不利于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壮大, 也给我省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压力和威胁。所以, 今后一段时间, 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适度发展新型干法水泥, 以满足市场对优质水泥日益增长的需要。要严格审批程序, 要严格控制总量, 防止新型干法水泥出现重复建设。坚持发展和淘汰相结合, 不断地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腾出市场空间, 为我省水泥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进一步引导行业龙头企业集团的战略重组和市场整合, 确保行业有序发展。

2.2 推动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技术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制品业为内容的产品结构调整。

尽管我们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 还存在不少差距。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的平均热耗要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以上, 水泥总量中还有近40%的产量是由立窑等落后工艺生产的, 立窑水泥企业仍是我省水泥企业数量的主体。因此, 坚持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技术结构调整任务仍然很艰巨。我们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紧紧依靠自主创新, 不断开发节约资源、能源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只有这样, 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要达到的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要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经过多年的发展, 水泥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其健康发展离不开自身产业链的延伸和协调。水泥工业发生的巨大变化, 是与水泥粉磨、散装水泥和混凝土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的, 这些都是水泥熟料制造业的延伸, 是衔接市场应用必不可少的环节。水泥行业延伸产业链的结果是不仅有水泥制造业, 还派生出加工制品业、物流业和商业, 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产品和产业体系。从水泥制造业到加工制品业, 是产品结构调整的一次重大提升, 将有利于提升行业竞争优势, 实现行业科学协调发展。

2.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

目前, 建材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环节, 是消纳固体废弃物的主要行业之一, 而水泥工业则是建材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行业。水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有着其他行业不可取代的作用。水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效不仅体现在企业自身废水、废气、余热、废渣利用等的小循环上;还体现在水泥与化工、电力、建筑等行业之间的循环上, 如水泥企业大量使用粉煤灰、高炉矿渣等工业废渣替代天然资源作为原料, 利用建筑垃圾代替砂石和骨料;更将体现在水泥与社会之间的大循环上, 如水泥企业可以消纳、处理工业和生活废弃物、有毒有害废弃物。这些都是我们不断探索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的有益实践。2008年, 我省已建成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23条, 总装机容量232兆瓦, 相当于年节约57万吨标准煤, 减排CO2186万吨。实践证明, 水泥工业正朝着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发展方向迈进, 水泥行业可以逐步做到少污染甚至不污染环境, 并且还是保护环境不可或缺的工业行业, 同时水泥行业也可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2.4 加强质量管理, 争创名牌产品。

水泥质量工作关系到国计民生, 是行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在提高产品质量上动真功夫、下大力气。要严格执行国家产品质量法, 认真按照国家水泥产品标准、水泥企业管理规程组织生产。企业要进一步规范和明确质量目标, 健全质量管理和检测机构, 努力提升企业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 要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 制定严格的质量内控标准, 同时要重视质量人才的培养。要积极参与行业组织的化验室评审工作和水泥产品质量评价、对比、竞赛及围绕质量管理开展的各项活动。各类企业不论大小, 都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 积极创建知名品牌, 走质量效益型的名牌发展之路。

摘要:较详细地论述了立窑工艺的贡献和新型干法水泥的快速发展与结构调整。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出规划。

财务报告发展趋势探析 第9篇

关键词:财务报告,发展

一、今后报告的构成模式

1. 关于其目标内容

如今的行业中对于其目标有两个定义。第一种, 受托责任思想, 在其看来运作人的此类责任是财会的基础目的。第二是决策有用的思想, 在其看来向投资人之类的运用信息的人供应对于决定有关的信息是它的关键的目的。由于经济高速前进, 此时的财会氛围出现了变动, 它的目的开始朝着第二类方向发展, 而且今后的目标也会掌控在为单位的所有的利益有关人的决定供应各类所需的信息。在当前的背景中, 由于市场高速发展, 单位的股东体系开始朝着多元性的方向发展, 此时就规定单位不但要积极的分析目前的投资人在信息方面的规定, 还要把单位推向那些投资人, 要获取其关注。要想实现此类内容, 财务报告就要为使用人积极的分析相关单位的发展趋势, 估测它的获利情况, 分析现金的发展方向。

2. 今后的目标对报告体系形成的规定

在如今的体系里, 基础以及通用的报表有三个类型, 分别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对传统财务报告体系在国外会计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在本人看来, 要想合乎今后的目标规定, 就要确保体系切实的结合网络的优点, 不断的朝着外界供应信息, 而且要保证信息的品质优秀, 要确保其切实的遵照可靠性以及及时性等等的一些特征。过去的信息要合乎可靠的规定, 今后的信息要合乎相关性的规定, 要尽量的提升预估内容的可靠度。

3. 今后的体系方向

通过分析今后的体系的发展方向, 要在明确三个报表的前提下不断的发展, 同时为了合乎当前的经济背景以及使用人对于报告的规定, 就要设置一个全新的报告来生成一个多元的模式。

(1) 增值表。当前报告的活动关键人是投资人以及债券人, 其披露的信息关键是投资以及决定有关的单位的获利状态以及财会背景等。在此类报表中无法反应单位对社会的具体贡献数, 而且也无法体现出配额内容。所以, 在上个世纪的中后期时候英国论述了该项内容。它的出现不但能够为总的调控贡献非常多的内容, 同时对于相关的考核以及测评等也是很有益处的, 还能够获取群众的喜好。在我们国家中, 该项内容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要认真的分析它的编制措施, 将其放到报告中。

(2) 未来前景报表。过去的报告为了确保内容更为稳定, 它的内容都是从之前的一些资料中获取的, 其是对过去的分析, 但是使用人在决定的时候要不断的朝前看。因此, 从本质中分析, 上面讲述的这些内容的可靠性不是很高。在当前的经济氛围变动不是很明显的背景中, 使用人能够单一的体现单位之前的运作成就和各项联系等, 不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却不可以, 所以就规定报告要有着预测信息。对于怎样进行披露, 从一定的层次上来分析可制定今后的前景报表。不过从具体的落实中来看, 它的技术难度很大。虽说是这样, 由于我们国家的市场在不断的进步, 单位的财会工作者的素养也在提升, 该项活动就会变成一种可能性。

二、关于报告模式的分析

在本人看来, 今后的报告是一项将事项会计当成是前提, 能够为使用人切实的披露相关单位今后发展态势以及获利状态等等信息的一种非常便捷的报告。它借鉴了当前的几类内容的相关知识, 形成非常积极的模式:

1. 构造交互式报告模式

今后的报告因为信息总数在扩张, 此时就会变得更为繁琐, 或许会出现信息不合理的问题, 进而就导致使用人面对一些问题。其实外在的使用人一直希望获取更多的内容, 因为其不是很明白单位的运作状态, 单位对于其来讲是一个不透明体, 其本身身为投资人等但是却必须要和单位形成经济关联。由于其在不对称的背景中, 所以只是单纯的规定要多获取一些内容, 但是对于如此多的内容其又不知道要如何下手。这些群体真正要进行的是融入之前的不透明体, 获取自身所需的内容。所以, 要合乎其发展规定, 就要分析交互式的模式, 要将单位的这个区域开放, 确保外在的信息使用人能够融入到单位之中, 确保其在要求的区域中和单位开展信息的沟通, 进而变革使用人被动获取信息的一种状态。而且经由双向的传递, 确保供应人和使用人都能够彼此的了解, 降低不对称问题的出现几率, 进而提升功效。此类模式能确保使用人经由参加到报告生成的步骤中, 进而更加有序的合乎其对信息的不一样的规定。同时, 经由该项模式还能够确保单位的财会信息被使用人有序的监管, 进而提升器真实性等特征。

2. 构造实时呈报的财务报告模式

过去的报告是设置在分期假设的前提之下的, 其一般是定期供应, 特别是年度财务报告成为会计的传统, 以适应人们对年度财富分配的需要并降低信息披露成本。不过由于信息决定的意义变强大了, 此时之前的披露已经无法合乎发展的规定。因为受到之前的信息的制约, 此时的信息总数以及品质等除了要合乎使用人的规定之外, 还要积极的分析信息资金和信息效益间的关联。就是在这种背景中, 之前的报告才频繁的使用定期模式。在当前背景中, 由于信息在不断的前进, 此时使得其产生费用开始减少, 而且电脑的寄存功效, 也使得其平时的揭示变成了一种实际。在没有积极的分析使用的规定以及决定体系的背景中, 其要以供应相关的事项内容为前提, 通过使用人来自行的进行内容的选取工作, 也就是说把信息汇总的活动交付使用人来落实。简单的说就是规定单位供应最初始化的信息, 对于如何使用此类内容的话就是使用人本身的事情了。在技术上支持这种实时呈报系统的是由数据库技术、国际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超级文本、远程通讯技术以及光盘存储技术等构成的一种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其形成有序的处理了之前的信息落后的不利现象, 切实的提升了信息在决定中的意义。

3. 构造内容丰富的财务报告模式

由于采矿氛围一直在改变, 今后的报告事项会切实增多, 进而更加意义的为目标贡献力量。

(1) 计量模式的多重选择。历史成本计量是传统会计计量的核心, 在强调收益计量且相对稳定的传统会计环境中, 历史成本因其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的优点而被广为推崇。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它的缺陷也暴露无遗, 全球性通货膨胀促成了现行成本法等通货膨胀计量模式的适时提出;创新金融工具的出现引发了会计计量模式的多元化, 历史成本计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价值等计量模式, 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 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和风险, 具有较高的决策相关性, 打破了历史成本法的一统天下, 丰富了会计计量模式。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的会计计量模式的逐步形成及其所具有的客观性已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承认。美、英等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制定的现行会计准则中, 都已开始普遍地使用公允价值概念。我国也已在债务重组、非贷币性交易等具体准则中尝试运用这种计量模式。可以相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其他计量模式的广泛应用将极大地丰富财务报告的内容。

(2) 披露形式非常多。当前的报告其实是一个可以应用到多种分为中的内容, 它供应给不一样的使用人相同的内容, 而且把不一样的单位的报告内容设置的更为标准, 以此来保证信息切实的结合可比性的理念来操作, 此时其不具有灵便的特点, 尤其是在信息使用人非常繁琐的时代中, 之前的报表体系无法精准的反馈使用人的具体规定, 进而使得报表开始不断的发展变化。

(1) 由单一的表式信息转变为表式信息与图象化信息的结合。通过报表的模式来体现信息被活动证实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措施, 不过其中的节约意义是相对于之前的人工模式来讲的。在当前的背景中, 此类节约已经不能够看成是干扰别的信息揭示措施存在的缘由了, 表式内容可以为使用人供应非常多的信息, 方便他们进行阅览工作, 图象内容非常的直观, 更加的易于被使用人认可。

(2) 关于主体信息的时候, 要积极的分析相关者的内容。以信息的财务配置使用方向为思考方向, 会计主体的确立是传统会计系统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当前的这种时代背景中, 单位组织的控制体系目前正在出现一种非常深层次的改变, 此类氛围的变动导致主体的假设不具有之前的合理意义, 它和对应的信息的功效也开始下降了。同时, 技术生产的合理计量在主观上也需要突破传统会计主体的范围。由于科技的先进性应该和别的单位的相同的科技比对, 才能够切实的体现出来, 此时就规定揭示要打破之前的空间区域来分析。

(3) 货币计量信息与非货币计量信息的结合。财务报告以货币作为计量手段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通过货币计量获取的内容能够不断的汇总比对, 不过这种优势之后却有着很多的缺陷。首先是它是生成在币值一致的背景之下的, 不过真实活动中的货币在它的运动力的价值是一直在变化的, 一些时候该项变动非常的显著, 此时就使得报告的描述和单位的具体价值事项有一定的偏差。其次, 当前的报告还遮盖了非常多的有实际意义的信息的具体状态, 像是单位的管控人员的声誉以及工作者的团队思想和单位的革新水平等等。所以, 两者的结合是今后报告的关键发展方向。

《职业发展报告》 第10篇

2014 年以来, 我国羊产业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受部分地区旱情与突发的小反刍兽疫影响, 导致活羊集中出栏上市, 羊肉市场库存积压, 更因近年来低价的进口羊肉持续补给国内市场缺口与多种原因造成的消费下降等多因素共同作用, 致使我国羊产品市场价格下行, 肉羊、种羊价格一路走低, 养羊企业出现了大量活羊滞销和空栏等现象, 各地区一些养羊企业纷纷退市转型, 养羊业发展也受到遭遇到收益降低和成本增高的双重挤压, 这一系列问题使我国养羊业发展迎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迫使行业和从业者必须要在当前行业发展的情况下积极应对, 及时调整和升级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 通过增强生产管理效率, 延伸产业链条, 提升产品附加值, 建立健全品牌化战略模式, 增强产品价值和行业竞争力是养羊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2014年全国羊肉产量为428.2万吨, 较2013 年408.1 万吨增长了20.1 万吨, 同比增长4.9% , 2014 年年末全国羊存栏总数为30314.9 万只, 较2013 年29036.3万只增长了1278.6 万只, 同比增长4.4%。2014 年全国羊出栏总数为28741.6 万只, 较2013 年27586.8 万只增长了1154.8 万只, 同比增长4.2%。2014 年全国肉类总产量为8706.7 万吨, 其中羊肉占肉类生产总量的4.9%, 羊肉在全国肉类产量构中自2000 年至2014 年间维持在4.9% ~5.6% 之间, 近五年间稳定在4.8%~5%之间。

报告显示:高职发展“喜中有忧” 第11篇

《报告》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高职院校91%的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52%的毕业生家庭背景为“农民与农民工”,且四年来这两项比例均呈上升趋势;高职院校撤销专业点数超过新增数61%,新增专业主要瞄准新产业和新业态,更加关注民生;2013届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共创造了92.3万个就业岗位;高职学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明显增长(94%),毕业三年内职位晋升的达到六成。

“这些数据都反映出高职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显著,实际发挥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功效明显。”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李进说,近期国家出台的重大政策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从《报告》中也可以看出,地方高职院校以办学经费为主的资源投入不足,制约着高职教育更好实现内涵发展和服务能力提升,比如高职院校生均财政经费支出与本科院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一城市中,地级市举办职业院校与省属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投入差异显著,近三成省份尚未依法制定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即使已制定了生均标准的省份在生均拨款中也存在支出责任层层下移等现象。此外,高职教育仍面临着地方教育治理能力不足、院校规范管理水平不高、院校特色与产业发展不衔接、教学模式与生源变化需求不匹配等一系列挑战。

这是《报告》自2012年以来的第四次发布。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指出,《质量年度报告》不是内部版的“咨询报告”,而是面向社会公示性的“问责报告”。从2013年推出高职培养质量“记分卡”到2014年推出的反映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资源表”,再到今年新增反映高职院校服务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的管理评价工具——“服务贡献表”,都是要提供一系列量化依据,客观公正评价高职教育质量,引导高职教育发展。

辽宁沈阳:对残疾学生(幼儿)实施15年免费教育

《中国教育报》消息 记者日前从辽宁省沈阳市教育局了解到,今秋新学期开始,沈阳市对残疾学生(幼儿)实施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15年免费教育,免收学杂费(保育费)、课本费、住宿费,并为其补助生活费。

据了解,沈阳市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免除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幼儿)、随班就读学生、送教上门学生在校期间的餐费、交通费、体检费、校服费、课本费及生活费。对考取大专院校或已经取得成人高等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专以上毕业证的困难家庭残疾人大学生和残疾人子女学生,由残联给予一次性助学金资助。对6周岁以下残疾儿童和贫困家庭8周岁以下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费用,由市残联实施的抢救性康复项目专项经费按照相关规定给予补助。

我国再取消62项职业资格

《北京青年报》消息 国务院近日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再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以改革释放创业创新活力。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通过加大定向调控等措施,我国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活力动力继续增强,在深化各领域改革、促进产业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各类市场稳定等方面都取得积极成效,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创造了条件。下一步巩固稳中向好基础,继续顶住下行压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继续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力度,清除对市场主体的不合理束缚和羁绊,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局面。会议决定,在去年以来已取消149项职业资格的基础上,再取消网络广告经纪人、注册电子贸易师、全国外贸业务员、港口装卸工等62项职业资格。

《职业发展报告》 第12篇

现有文献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了研究: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展的历程、现状及趋势,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评价体系,GRI指南在我国的应用和可持续发展报告所带来的经济后果。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研究

自挪威的Norsk Hydro公司于1989年发布了全世界第一份企业环境报告之后的十多年来,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企业或其他组织自愿、定期的在财务报告之外单独发布环境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公民报告、三重底线(Triple Bottom Line)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非财务报告。目前来看,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并以GRI指南的发布为分界点。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早期是以单独的环境报告形式出现的,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后,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才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成熟促使了GRI的产生,GRI旨在为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一个全球范围内适用的框架。自此以后,可持续发展报告逐渐取代环境报告,成为企业披露经济、环境与社会三方面绩效信息的主要载体。

在较早的研究中即反映出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数量随着GRI指南的不断改进而日益增长的趋势。 截至2006年10月,来自60多个国家的1000多个跨国公司依据GRI指南框架编写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这一数据在近年来更进一步扩大。也有研究在关注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数量增长的同时,对其质量提出质疑。以GRI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Sustain Ability)的准则为标准,不超过0.5%的跨国公司目前发布的报告在描述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方面合理、可靠并经过独立鉴证。

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展趋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增加报告内容与为报告提供鉴证两个方面。增加报告内容包括增加压力指标,但是为了更好的描述可持续发展,压力指标需要通过真实时间尺度模型(Real Time Scales and Temporal Models)与合适的状态指标联系起来,同时相关文献还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估了公司在多大程度上将经济、生态和社会问题单独或者作为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而发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内在关联的问题与维度”这一可以被增加到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新类别。 为报告提供鉴证方面的研究不仅包括将新制度理论 (Neo-institutional Theory)和舞台概念(Arena Concept)的原理进行整合,从而提出可持续发展报告鉴证的概念框架,而且还以现有的G3指南的鉴证框架为基础,分别对壳牌公司和星巴克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审计报告进行案例分析。上述研究为进一步完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评价体系研究

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运用是现有研究关注的两个主要方面。有效的评价除了要关注报告的内容,还要关注在报告过程中能够学到什么能力以及构建何种关系,并且如何影响可持续发展,在关注报告过程的基础上来设计评价指标。环境绩效信息作为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其评价指标的构建得到广泛研究。包括G3在内的国外环境绩效评价标准均体现了生命周期观、物质与能量守恒观、环境与财务绩效双赢观和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原理,因此对于环境绩效的评价可以从原料消耗效率、能源效率、水资源管理、废物管理、生物多样性、对空气的排放以及产品和服务这几个方面设计指标。虽然GRI指南被广泛运用于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制与评价之中,但也有学者认为GRI指南促使公共部门采取“经理式”的行为而非生态公正的方式对待可持续发展,潜在导致公共部门陷入评价陷阱。

现有研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结合了内容分析法,分析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信息披露的数量与质量。相关研究选取宝钢股份、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这3家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引入英国环境顾问公司Sustainability在2004年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评价方法》作为量化指标, 评分结果显示3家企业对Sustainability评分体系中不同类别披露的完整性有所不同,整体披露水平不高。另有研究选取纽交所、上交所和深交所主板上市的重污染行业公司2011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作为样本,以G3为基础,挑选重要指标,设计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评分系统,分析比较了来自三个交易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异同。国外方面,相关研究运用不同于以往的评价方法对瑞士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数量与质量上的分析,开发了一个包括4个主要类别33个独立指标的评价体系,并将绩效维度指标赋予最高权重。无论运用哪种方法对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评分,结果均显示出现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在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和可比性上还存在不足。

三、GRI指南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股东、 债权人、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之外,生态环境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动机主要是反映对包括环境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履行情况。国内学者积极致力于研究GRI指南对我国报告披露体系的借鉴意义以及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用GRI指南的情况。GRI指南与我国年报准则相比较,相同方面主要在于指南体系中的经济业绩指标在我国年报准则中都能够找到对应的条款,而不同方面主要在于我国年报准则中没有涉及环境方面的任何规定。GRI指南与我国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相比较,在目标、原则、披露内容、披露机制上均存在诸多差异,总体来说GRI指南原则清晰、内容全面、 强调自愿披露,对于规范我国环境信息披露体系起到很好的借鉴意义。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用GRI指南的比重虽然不高,但增长较快。在GRI指南的应用上还存在下列问题:不同管理者对社会责任的不同理解导致报告存在结构差异,并非所有企业都按照GRI指南规定的三个层次(经济、环境和社会)进行披露;报告内容上缺乏对定量信息、具体描述性信息以及负面信息的披露;各公司报告的审计鉴证标准不同。因此有学者对G3指南进行研究,并提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标体系可以在G3指南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例如在经济绩效指标中增加“技术投入比率”、“企业品牌和专利数量及年增长率”等指标,以促进企业提高品牌与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

四、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经济后果研究

传统理论认为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商业利益,因此可持续发展报告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后果不容忽视。披露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最重要的目标与好处体现在通过将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活动作为整体业绩的补充指标来传递较好的竞争信号、增加公司的透明度、使公司获取竞争优势等方面。而对于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披露是否能够影响公司行为,尚存在争论。一方面有研究通过对公司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发现组织通过将环境指标和社会指标融入战略规划、绩效管理以及包含风险管理的决策之中,使得公司的管理实践得到提升,并且通过对道琼斯可持续性指数等一些指数的观察发现,公司在环境与社会方面较好的表现使其能够创造更多的股东价值,以GRI指南为基础编制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是在进行社会责任投资决策时有效的信息补充。另一方面的研究认为可持续发展报告能否提升公司行为这一问题的答案尚不确定。对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所带来的市场效应的研究发现,市场对于发布高质量报告的公司较之发布低质量报告的公司呈现出更积极的反应。现有研究大多通过理论分析得出披露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与企业价值创造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的结论,而缺乏模型与数据的支持,这也是目前在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经济后果研究方面存在的缺憾。

五、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主要结论包括:(1)以往研究较多的回顾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梳理了GRI的产生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影响,但多为泛泛而谈,没有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报告本身。 (2) 侧重通过理论构建可持续发展报告评价指标体系,而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研究较少,且相关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3)国内学者更多的研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用GRI指南的情况,并通过将GRI指南与我国年报准则、环境报告准则等相比较,提出改进我国非财务报告披露体系的政策建议。 (4) 现有研究大多侧重理论上分析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经济后果,缺乏相关实证检验。对于可持续发展报告影响公司行为存在正反两方面观点,一方面有学者正面肯定了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能够提升公司的管理实践和绩效水平,另一方面则有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披露并不能够影响公司行为。

目前,我国有部分上市公司以GRI指南为编制标准连续披露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因此,以GRI指南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或其他评价框架为基础, 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评价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同时,建立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与企业价值之间相关性的模型,搜集资本市场上的经验证据, 从而得到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结果也是未来一大研究方向。

摘要:随着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成立及其《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的发布与改进,可持续发展报告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推行。现有文献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可持续发展报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GRI指南在我国的应用情况以及可持续发展报告带来的经济后果。现有研究大多是对可持续发展报告评价指标体系与影响公司行为的方式进行理论分析,未来研究方向将集中在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评价以及运用实证方法检验公司行为与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披露两者之间的关系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职业发展报告》】相关文章:

职业农民发展06-03

职业发展树06-08

教师职业能力发展05-26

职业生涯发展06-19

职业发展论文提纲08-21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05-31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05-16

职业发展论文范文05-13

文秘专业职业发展08-03

职业发展具体路径08-16

上一篇:路面施工管理方法下一篇:品牌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