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危机管理范文

2024-07-25

学校危机管理范文(精选12篇)

学校危机管理 第1篇

一学校危机管理的认识

1. 总体上学校必然会出现危机

危机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教育哲学家博尔诺夫认为, 教育既有连续性的一面, 又有非连续性的一面, 而且后者往往是根本性的。学校工作非此“因”必有彼“果”。不要认为“只要工作做到家, 学校 (教育) 就不会出现危机”。

2. 学校在危机管理上可作为

有的危机有潜伏期, 表现出某些征兆, 如果及早察觉, 妥善处置, 可以规避危机。有的危机有持续性, 如果措施及时, 可控制危机。有些突发事件没有对应预案, 若能借鉴其他预案, 危机处理就会更有头绪。所谓危机, 一是危险, 二是机会。危机管理是以危机预防、预控和处理为构架的一种管理机制和操作系统。

3. 学校危机管理是战略举措

学校危机并非一定是坏事。危机产生的实质是不适应、不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 危机是学校成长、教育发展所必须的。有些危机具有形势性, 以前不成问题的现在成了问题;有些危机暴露出学校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如果我们以此为契机, 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 并从根本上尝试解决, 寻求政府支持和多方合作参与, 学校就有可能得到质的提升。另外, 学校危机也具有特殊的教育、教学价值。危机管理的目的不仅在于发现、控制和规避危机, 更重要的是发现优势、机会和发展的途径, 转“危”为“机”。

二学校危机管理的实施

实施学校危机管理的主要环节是:危机的预防、预控和处理。

1. 学校危机预防

第一, 问题预防。重点是预“心”, 增强教职工的危机、危机管理意识。一些教职工在学校危机上存在主体偏失, 如对学校危机存侥幸心理, 认为“以前一直这样做, 现在哪会出什么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发现危机, 化“危”为“机”的能力。解决的办法是通过分析形势和正反两方面案例开展教育培训, 树立教职工的危机管理意识, 提高教职工的教育、教学和服务技能与质量, 发扬教职工合作与奉献精神, 减少内部管理摩擦等。难点是预“全”, 学校教职工的全员参与、全心参与、全面管理 (无缝管理) 。解决的办法是目标、责任分解到人, 由专门部门统一协调、评价、管理, 在教职工中倡导“全局思维, 本部 (人) 执行”。

第二, 问题预测。在调查基础上, 预测学校的生存、发展问题 (条件、方向、速度、竞争等) 和管理问题;尽可能将所有问题列举出来, 考虑其可能的后果, 估计预防所需的成本, 以人性化的思考来界定实际的问题和信息。要注意根据形势、阶段、季节、年龄、性别等不同特点预测问题趋势, 如哪些问题会对新课程实施带来困难?争创省级、国家级重点, 办出学校特色, 要突破哪些瓶颈?……进夏季要防溺水、防中暑;节日防痢疾;进秋冬季防SASS和流感等;春季、秋季防活动中的事故;梅雨时节防食物霉变、食物中毒;走读生、午膳生注意交通安全;考试期间防心理焦虑;周末放假时段防校外暴力事件;假后回校时防学生财物失窃、师生心理不适;人群流通集中时段防楼道安全;问题家庭的孩子防心理问题……同时, 要注意预测最可能发生危机的时间、地点、涉及对象等, 以便重点防范。

第三, 设计预案。设计预案的目的是对付“通用”和最有可能发生的危机。目前, 一些学校的预案仅仅是一个电话号码, 根本达不到“预”的目的。预案内容要分门别类, 如关系危机、教育教学质量危机、事故危机、经费危机、形象危机、心理危机、素质危机等。预案要明确:谁负责?哪些人员参与?重点部位在哪?处置对策如何?程序怎样?将预案发给全部相关人员。在可能情况下设置危机事件“安全阀”。

第四, 实行预警。设置危机反应部门及负责人员;设计预警等级, 做好危机前期分析预报和咨询;制订安全检查制度、纪录制度、首问责任人制度、报告制度;实行安全动态信息通报, 培养员工预警式的主动工作态度, 让他们自觉地工作, 自律、谨慎, 注意发挥员工的哨兵作用;校长的主要精力和时间应用来处理首次出现的、随机模糊、重要而且需要立即处理的非程序化问题。

2. 学校危机预控

学校危机的案例表明:有的危机是未被觉察到, 有些是觉察有问题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误判问题的性质, 还有一些是危机前期处置不当造成的。预防是在未见危机踪影时的作为, 当危机先兆已经显现, 应当及时采取预控。

学校危机预控应以挖掘问题、归结问题、处理问题为线索和切入点, 将着眼点放在治理学校问题这个“本”上。

3. 学校危机处理

当学校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时, 要沉着、冷静、理智、迅速地处理, 争取主动。

第一, 听取报告。组织学校核心人员听取危机事件报告。由一线人员、亲历人员汇报, 力求准确、全面、详尽、客观, 不可隐瞒事实情节, 影响判断。

第二, 研判形势。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在听取有关行家意见的基础上评估危机, 给危机定性、定级, 确定是否需要启动危机处理程序。

第三, 启动程序。按规定将事件上报有关部门, 并组建危机处理小组, 必要时可分核心小组和策应小组。核心小组的任务是执行谈判、交涉、决策和协调任务;策应小组则是负责实施解决方案和提供后勤资源保障任务。确定值班人, 能够迅速地就非常负面的问题做回答, 然后提出自己的正面观点。

第四, 制订计划。计划包括危机处理目标、程序、组织、人员及分工、后勤保障 (社会资源的调动和支配、费用控制和实施责任人) 和行动时间表以及各个阶段要实现的目标。

第五, 实施行动。策应小组应立即开始物质资源调配和准备, 而核心小组成员则要立即奔赴危机事件现场展开危机处理行动。在这个阶段, 速度是关键, 方法很重要。首先治“标”, 为此采用的决策方式可以是特殊的。核心小组在到达危机事件现场后, 要注意保护现场和各种物证, 了解和核实事件, 注意是否有与汇报不符的事实和情节, 如有则需立即调整计划, 如无则按原计划进行。在危机处理过程中, 必须注意权衡利弊得失, 随时调整处理策略, 切忌冲动和斤斤计较。在处理过程中要加强人际沟通, 与当地政府和村委保持密切联系, 必要时可寻求当地政府和村委的支持和帮助;让媒介了解事实真相, 引导其客观、公正地报道和评价事件。所有的危机处理过程中, 必须注意尊重当地的习惯和风俗, 尊重当地的文化。所有参与处理危机处理的人员必须自始至终表现出良好修养, 不得因个人行为而影响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学校则应利用这个机会, 在公众心目中努力树立学校的正面形象。实践证明, 成功的危机处理, 往往能为学校带来新的关系资源和公众支持。

第六, 总结经验。在危机处理过程中, 学校会发现一些平时未能发现的问题。其中有些属于偶然, 有些是制度性, 有的则是人为造成的。随着危机事件的处理, 这些问题逐渐暴露, 而且带出一些与之相关、与危机事件无关但是很重要的问题。学校应当通过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 从而避免重蹈覆辙甚至犯更大的错误。同样, 在危机处理过程中, 学校会发现一些平时未能发现的长处, 或未能发现的资源。如直面危机、克服危机;抗挫折力和意志;自信;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中积聚的危机意识更是一种财富。学校还可以通过危机处理来积累各种经验, 建立一些新的社会关系资源。另外, 学校还应借此评估自己的危机反应, 如人们最初从哪里获得信息?反应的有效性?是否向公众传递了一系列准确信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哪条信息最成功?哪些是最不成功的?从中进一步总结危机管理的经验。

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论文 第2篇

在现实中,虽然各学校都有自己的一套危机预警机制,但往往因其科学性不高,以致校园管理者在面对危机爆发时,往往手足无措。面对迎面而来的学校危机,管理者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处理,这就大大降低了危机管理水平,造成更大的危害,这也是近年来学校危机事件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原因。

3.2学校危机管理中危机教育机制的缺失

由于教师学生对学校危机管理机制构建认识的不足甚至对学校危机的轻视,以致在面对危机时显得惊慌失措,从而导致危机进一步扩大。

3.3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

对于学校危机管理,至今没有专门的法律进行规定和保障。面对学校危机事件时我们只能从《宪法》《教育法》《刑法》等一般法律中找到一些通用的规定用来应对学校危机,这就有可能导致危机管理机制构建的随意性。

3.4学校危机管理机制中恢复评价机制的缺陷

学校危机管理的创意和策划 第3篇

一、将“转学风”消灭于萌芽状态

现场还原:A学校因种种原因教师更替频繁,给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心理方面造成一定影响,导致学生成绩下滑。学生纷纷要求转学。如果任其发展,学校将面临倒闭。

处理策略: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马上启动危机管理机制,成立危机公关小组,确定专职的公关人员,并制订相应的危机处置方案,及时与家长沟通。具体方法是:1.学校提前制订暑期计划,对学生进行全面家访;2.不接受家长任何招待,教师免费对孩子假期作业进行个别辅导一天;3.赠每个学生一本喜欢读的书。因为措施得力,本次行动安抚了许多有转学意向的学生,同时也增进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不但使有转学迹象的学生主动回到了学校,而且带动了一批其他学校的学生到本校就读,可谓一举两得。

案例启示:本次行动不仅稳定了生源,还增加了生源;不仅有效地化解了危机,还给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因此,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以人为本”,从人出发,体现人情味和人文情怀,是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二、智慧破解因施工延期推迟开学时间的问题

现场还原:B学校是一所大都市民办学校,暑期改造校舍施工,因汛期雨多,延误工期,教学楼不能如期交工。开学在即,许多家长担心下学期不能按时开学,纷纷打电话咨询开学日期,甚至有些家长怕耽误孩子学习开始为孩子寻找其他学校。

处理策略:该校迅速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试图让危机变成促进学校发展的契机。他们认为与其等待教学楼逾期完工,造成学生流失,不如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学习,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下,帮助他们体验自然与社会,丰富他们的人生经历。现在的孩子生活的范围太狭隘,尤其对于城市学生而言,除了教室就是家里,很少去观察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广阔的自然与社会,而室外活动就能给孩子们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

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如期通知学生开学时间,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科特点,提前考察了XX学生实践基地,解决了学生的吃住问题,然后带领孩子走向社会,走进自然。如科学课,选学常见的植物、我们的生物角、茎的共同特征、植物的一生等内容,让学生在大自然里实地观察,为室外“种植园”里的植物除草、浇水、捉虫、松土、施肥等,既让学生学到了科学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劳动技能;既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的美德,又提高了他们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水平。思品课上学习“自然的声音”时,学生通过接触自然,亲近自然,鉴赏自然,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参加环境保护活动,把环保活动切实开展起来。语文课上,把学生带进盛夏的果园,树木茂密,瓜果飘香,老师向孩子讲述各种果树成长的过程和奥秘,使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各种植物词汇与现实中的各种植物一一链接,并让大家讲述自己的发现与观感,从而产生许多令人惊叹的思想火花。

案例启示:让学生接近大自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无限的生命力。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开启了智慧,更重要的是,化解了学校因施工导致不能按时开学的危机。

三、平息因古诗词竞赛引发的班级风波

现场还原:C学校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哪班背诵的古诗词多。每班派一名学生代表参赛,学校组织部分任课教师担任评委。比赛场上,学生口若悬河,评委屏息静听,经过激烈角逐,终于分出胜负。其中六年级一班以多于六年级二班一首诗的优势获得年级第一。比赛结果公布后,两班学生议论纷纷,二班学生认为一班在背诵时有一首诗出现了错误评委没听出来,第一不应为该班所有,大喊不公。为此,两班学生为谁是第一产生了矛盾,他们闹到学校,找校长讨说法。虽然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造成了生生矛盾、班班矛盾、师师矛盾,班委与参赛者之间的矛盾。如果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不仅失去比赛意义,还会影响学生情绪,甚至会影响到学校的和谐。

处理策略:通过调查,学校发现评委老师对古诗词缺乏正确判断,二班学生的抗议不无道理。对此,校长亲自找两班学生代表谈心,肯定了他们的争胜心和实力,让他们正确认识了比赛的目的和意义,等他们心服口服后,又让他们去说服班上其他躁动的同学。矛盾平息后,评委老师认真反思了自身知识上的缺陷,由此导致误判。因此,这场风波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一次教育。

案例启示:本次事件在矛盾产生后,学校领导除了及时化解矛盾外,还以此事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使矛盾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机遇。同时,一个事件发生后,要及时总结回顾,记录事件、反思过程、提炼经验、汲取教训,以提高学校危机防范能力,避免同类事件的发生,为处理其他危机事件提供参考,这也是一种化解危机的好方法。

四、化解政教主任脸上被画“王八”事件

现场还原:D校校长正在自己办公室办公,突然政教主任不顾礼仪一下推开门,情绪激动地大声喊道:“D校长,你天天教导我要对工作负责,这倒好,我得到的竟然是全校领导分工一览表的照片被学生用红笔画了一个大叉,并写上了‘王八’二字,我的人算是丢大啦!如果你不查出污辱我人格的人,我将辞去政教主任职务……”说完面带怒容、拂袖而去。D校长侧面了解到,李主任近段狠抓校风、校纪,顶住各种说情,刚正不阿按照学校《违纪教师、学生处罚条例》公开处理了一批违纪事件,可能一个或多个被处罚师生搞恶作剧,借助夜色掩护,在《学校领导分工一览表》李主任照片上用笔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叉,并醒目写了污辱人格的“王八”二字。一时成了众人皆知的校园新闻,闹得校园沸沸扬扬。为此才有李主任怒闯校长办公室辞职一幕。

处理策略:按照一般校长处理思路,想方设法找到搞恶作剧的学生,严肃处理,给李主任讨回一个公道。试想,耗费很长时间不一定有结果,即使有结果,处理了学生,李主任脸面也未必挽回,甚至出现第二次恶性报复事件。

D校长是这样处理的: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早上,在学校晨会上,主持人请李主任在众目睽睽之下走上铺有红地毯的星光大道,D校长亲自献花,并发表了如下讲话:“今天,我们学校用最高礼遇隆重祝贺李主任相片被光荣画上‘王八’,这是从另一个侧面对李主任工作充分肯定,因此,学校决定奖励李主任500元,以示奖励。同时我也希望所有领导班子成员相片上都被画上‘王八’,只有这样才证明我们尽职尽责了……”

案例启示:试想,事件发生后,遮遮掩掩不是上策,耗费精力追查恶作剧学生也未必妥当。D校长采用逆向思维方法来化解政教主任脸上被画“王八”事件:恶作剧者本想借助此事让李主任在师生面前灰头土脸,万万没想到校长又亲自献花又重奖,反而让李主任大大风光了一次。试想,在这样环境里,今后谁还去做这种傻事。这样处理,既弘扬了正气,又给李主任挽回了尊严,的确为上上策。

五、秘密处理高三学生初尝禁果的敏感事件

现场还原:下晚自习一个多小时后,劳累一天的高三学子,大都进入甜蜜的梦乡。这时,值日班主任王老师急匆匆地向E校长走来:“E校长,我发现一个重大情况亟须向您报告。”E是当天值日带班领导,听说有重大事件发生,惊问:“什么事?”“刚才,我看见××班女生××与××班男生××下自习后,拿着铺盖,向餐厅二楼的笙歌堂走去,我紧随其后,发现他们先是将席子铺在地下,相对说话,半个多小时后,他们不谈了,伸开被褥,躺在了一起……”

处理策略:E校长说:“这件事需谨慎处理,不可盲动!”“刚才这一幕,有没有被其他人看到?”“没有。”王老师肯定地回答。“您是党员吗?”E校长突然问。“是。”王老师满脸疑惑。“我也是,而且是学校党支部书记。今天我们开个2人党员会议。这个情况,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们以党性承诺,不得将此事扩散出去,您能保证做到吗?”E校长郑重其事。“我能!”“我也能!”“那么,下面的问题我负责处理,王老师,您可以回去休息了。”

支走王老师后,E校长一人走上餐厅二楼,借着月光,隔窗望去,看到了王老师所描述的一幕。此刻推门进去吗?不行!那样会让他们无地自容。于是,E校“啪啪啪”,连击三次掌,向他们传递信号。两人一听到外面走廊有动静,立即惊坐起来,把被子弄成一团,置于中间。E校长轻轻推开门,原来门后仅有一块砖顶着。随手拉开电棒,顿时,看到了两张惊恐万状的脸,而且那个男孩在瑟瑟发抖。男孩紧张得要命,磕磕巴巴地说:“老师,不要开除她,开除我吧!”“谁也不开除,为什么要开除你们呢?”E校长关切地问,“冷吗?”

“有点。”女孩的声音很低。“你们带着被褥,长谈时可以捂捂腿,不是很正常的吗?”听E校长如此一说,两个孩子一下子平静了许多。“校长,您看见我们刚才……”我明白女孩的担心,我问男孩:“假如刚才的情景,被你爸爸看到了,你认为他会向外人讲吗?”“不会。”男孩战战兢兢地答。

“为什么?”“因为他是我爸爸!”我又问女孩:“假如刚才这一幕被你妈妈看见了,你觉得你妈妈会向他人大肆宣扬吗?”“肯定不会!”“为什么呢?”“因为妈妈一定觉得这事很丢脸!”女孩不好意思地说。“那么,今天我就等于你们的妈妈、爸爸,尽管刚才的情况,校长看见了,但我绝不会告诉任何人,因为我像你们父母一样深爱着你们。”两个孩子听我讲到这里,思想放松许多。“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们做得多不适合呀!”E校长话锋一转,“想在一块儿谈谈心,无可厚非。但你们选择的时间与地点不对。在这夜深人静之时,在这人多眼杂的地方,假如让餐厅的师傅或其家属撞上了,我们是不是长一脑袋嘴巴也说不清呀?”两人点点头。“所以,一件事本身没有对与错,但你做事的时间、地点不对头,就可能导致不好的结果。譬如,高中生‘早恋’,恋爱本无错,人之常情,但问题出在一个‘早’字上。像你们这个年纪,在农村也该有朋友了,但问题在于你们是学生,在学校谈情说爱,就不应该了……”从两人专注的表情,E校长感觉这番话已经入耳入心。最后,E校长说:“一个聪明的人,就是在合适的时间与地点干合适的事情。思考任何一件事,不要只顾眼前,还要虑及长远。如果你们彼此真爱对方,在这高考临近的关键时段,是不是应该多为对方想想……”

案例启示:这种公众敏感事件,若稍有处理不慎,一则学校声誉会受到极大伤害,二则会葬送两个涉世不深孩子的一生,甚至还会惹出人命。而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当年,学校多考上了两个一本学生。六年后,两个孩子喜结连理,他们早已重点大学毕业,并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他们一同向E校长发出请柬,还诚邀作他们的证婚人。这种“保护学生隐私,爱孩子就不让孩子难堪”的处理方式,值得我们称道。

身处一个开放而又迅猛发展的时代,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能没有危机。但具体到民办学校,教育的社会性、公益性特征以及民办学校在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劣势和发展的现状,使民办学校面临的危机在种类和影响上都要远大于同类公办学校。危机管理和危机公关的缺失,使不少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因危机公关应对不当、措施不力,被“一根稻草压断了骆驼背”的不在少数。因此,学会化解危机,不仅是一种办学策略,也是一种教育智慧,更是一种管理艺术。■

(作者系河南民办教育共同体理事长,

学校危机管理视域下的校车安全管理 第4篇

2010年12月27日, 湖南衡南县松江镇东塘村学生家长租用一辆改装过的“校车”送孩子去附近的因果小学上学。受清晨浓雾影响, 在驶到因果桥时, 发生交通意外, 整车坠入河中, 事故共造成14名小学生死亡, 6人受伤。此次事故中所谓的校车, 实际上就是一辆改装过的农用三轮车而已, 只能乘坐七八个人, 却被塞进了20名学生;而且, 车子改装后车厢外加了门栓, 车辆行驶时一般是从外面拴着的, 所以坠河后孩子无法逃生自救。

孩子的生命已经失去, 短暂的人生画卷尚未铺开, 便已戛然而止, 留给家人的是多么撕心裂肺的挣扎与痛切。12·27校车事故留给我们的警示是:关注校车安全管理问题。

二、校车运营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校车安全与校车运营模式是一对孪生姐妹, 校车运营模式的成败直接决定着校车安全的好坏。目前按校车运营主体的不同, 校车运营模式可分为三种:学校运营、第三方租赁、个体接送。

1. 学校运营的现状与问题

学校运营校车, 就是学校自筹资金购置校车, 并且建立起一套严格的校车运营体系。然而, 目前大多数学校对于自己运营校车存在很多疑虑。首先, 学校教育资金有限, 特别是公立学校需要依靠财政扶持。在教育投入不足的现实下, 校车成为学校减缩办学成本的重点。其次, 学校难担安全责任, 学校自己运营校车必然要承担安全事故的责任。近年来校车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校车运营工作量大, 利润低, 风险大, 成了“烫手山芋”。最后是学校缺乏运营经验, 与客运企业相比, 学校没有车辆管理经验和人员储备, 运营校车往往很困难。面对这些困难, 很多学校虽然配有校车, 但这些校车平常只是学校外出参加活动时使用, 无法满足接送学生上下学的需求。私立学校配有校车的比例和校车数量高于公立学校, 但私立学校校车的质量差别很大, 尤其是县城和农村学校的所谓校车都是用其他客车代替, 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

2. 第三方租赁的现状与问题

鉴于以上提到的学校运营校车的顾虑, 更多的学校选择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的租赁模式。学校通过与专门的客运公司签订校车租赁合同, 由客运公司提供车辆和司机, 学校只向运营机构定期支付一定的租车费用。租赁模式可以为学校解决资金和运营经验缺乏的问题, 而且作为专业的运营方, 客运公司在行车安全上更有保障。然而现实是, 随着国家对校车安全标准有了明确的规定后, 对校车的安全指标要求很高, 租赁公司要承接校车租赁业务, 花费的成本很高, 同时要求学校方支付相当高的费用, 又加之双方都要考虑风险和责任问题, 使得校车租赁业务在逐渐缩小。

3. 个体接送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 随着教育资源的整合, 尤其是农村的教育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很多学校被撤点并校, 面对学校运营校车的顾虑与第三方租赁的逐渐萎缩, 家长面临“只能走路上学”的尴尬。个体模式的出现反映出一方面是供给的严重缺乏, 另一方面是需求的绝对旺盛。如果是具有运营资质的个体还好, 可怕的是很多地方存在大量的非法个体校车。在全国各地出现的校车交通事故中, 拼黑车现象较为常见, 很多家长“拼车”接送孩子, 雇用非法运营的车辆。这些黑车中很多都是三轮车、农用车甚至拼装车, 超载严重, 营运车辆的安全性较差, 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三、危机管理视域下的校车安全管理的措施

学校危机是指发生在学校内外, 可能给学校及其成员带来危害的情境。包括学校人员伤亡突发事件、危及学校人员健康与安全、破坏学校设施的事件, 以及学校发生的财务、生源危机等事件。很显然, 不论校车采用哪种运营方式, 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都属于学校危机, 都会打乱学校的正常秩序, 并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影响。加强校车管理是消除学校危机的重要方法, 因此, 学校要特别关注校车安全管理, 将其作为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危机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潜伏期、爆发期、恢复重建期。在危机潜伏期, 主要是事前的预防。很多危机的发生, 事前都是有征兆的, 危机是一个非常态的过程。在危机管理的早期, 对环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很重要, 要尽可能地寻找危机出现的各种迹象。事前的预防胜于事后的救济, 最成功的危机解决办法应该是在潜伏期解决危机。为了避免校车交通事故引发学校危机, 最好的危机处理方法也是事前预防, 让校车成为学生上下学途中的“移动保险箱”, 避免学童上下学途中发生交通事故, 也避免途中其他安全隐患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的侵害。学校预防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校车安全管理意识

很多学校对学校危机认识有些偏差, 认为只有在校园内发生的危机事件才视为学校危机。学生家长自己租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跟学校没有关系, 学校不需要承担责任。其实, 这是对学校危机的认识误区, 不论校车采用哪种运营模式, 校车承载的都是学校数量最大和最重要的组成成员——学生。学生的安全一旦受到威胁, 必然影响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校车安全直接关涉学生的生命安全、健康,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车交通安全管理, 消除校车交通安全隐患, 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 学校要充分认识学生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 要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 认清校车交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绝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

2. 建立校车安全管理体制

学校应尽快成立专门的校车管理领导小组, 安排和部署自有和租赁校车的安全管理的计划和任务, 明确校车安全管理的责任, 负责校车安全管理的组织、协调和考核。抽调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同志组成专门机构, 负责校车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同时, 学校要建立定期调度和督察制度, 定期深入一线, 加强监管, 落实责任, 积极协调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3. 建立校车安全管理制度

校车安全管理制度是一系列制度的总称, 具体可以包括: (1) 校车安全使用制度。使用制度应该对校车的购置 (租赁) 、校车的使用、校车的保养、校车的修理、校车的油料、事故责任、事故处理、校车保险及年检等有明确的制度规定, 同时, 校车的使用应该有相应的申请程序和使用记录。 (2) 校车驾驶员责任制度。该制度要规定校车驾驶员的资质 (驾龄、准驾车型、违规违法记录等) 、驾驶员的责任制度、驾驶员的管理与培训等。 (3) 校车陪同人员管理制度。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校车乘员均是未成年人, 他们缺乏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 校车驾驶员对学生缺乏了解, 所以, 学校应该安排教师陪同校车护送学生, 相应地建立陪同人员的管理制度, 明确规定陪同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包括学校对校车每次运载学生的情况进行查验并登记等。

4. 加强校车安全宣传教育

中小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学校可以通过“校讯通”网络、“校园广播站”、板报橱窗和专题讲座开辟“道路交通安全”专栏, 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开展抵制交通违法行为, 共建安全、畅通、和谐交通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围绕意外事故发生时如何进行自救开设培训课程, 教授学生自救的方法, 并进行必要的模拟训练。同时学校还应向全校中小学生及家长印发以交通安全为内容的“给家长的一封信”, 举办交通事故图片展, 组织师生观看交通安全教育片, 向学生及家长宣传交通事故血淋淋的事例, 增强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 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 自觉遵守校车乘车纪律。

5. 治理学校周边环境

近年来, 每到早晚交通高峰期, 城区各中小学、幼儿园门口接送孩子的车辆川流不息, 学校周边道路堵成一锅粥。2011年1月10日, 浙江嘉兴市秀洲区, 30多名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在路边排队等候校车时, 被一辆三轮摩托车撞伤15名小学生。

缓解早晚、放假等高峰时段中小学周边交通拥堵问题是学校亟需考虑的问题。首先, 学校要合理地安排校车的运行时间, 行驶路线。可以适当地调整各年级、各班级上放学的时间段, 避免接送学生的各种车辆发生拥堵。其次, 组织人员在上、放学时间段维持秩序, 指挥学生有序地进出校园, 躲避行驶车辆。最后, 学校要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对校园及周边的非法营运车辆进行整治。

参考文献

[1]樊华.农村校车管理亟待加强.湖北教育 (教育教学) , 2010 (4) .

[2]新标准下的校车该驶向何方.中国教育报, 2007-09-16.

学校危机管理办法与突发事件处置 第5篇

邻水县坛同镇黑滩中心学校

学校危机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为预防学校危机事件的发生,或减轻危机造成的损害,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的管理。其重点在于在危机发生前、发生期间及发生后等不同时段,管理者所做的相应的策划、组织、指导及控制的行动。管理的目标则在于降低学校在结构、人员、设施及资源方面的损失,使学校组织在经历意外损失后,仍能存在并发挥正常功能。其范围包括校园内公共财产、师生个人财产和人身安全,灾害事故的预防和管理,治安防范及处理,安全防范技术等。

学校危机既有一般危机所具有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点。学校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学生年龄小,自身防护能力差,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学生在校活动时间长,在遇有自然灾害、外部人员伤害、校内暴力冲突发生时,受到伤害的概率远较成年人为大,并且往往会将伤害扩大,引起连锁反应。因此,必须加强危机管理工作的应对策略,积极预防并消除潜在的危机,力求确保学校在良好的状态下运行和发展。

一、目前学校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形式主义的危机教育导致教师和学生缺乏危机意识

学校由于安全意识薄弱,在学校管理中把安全与教学完全隔离开,只顾抓学校的教学工作,而臵学校的安全工作于不顾。这样就造成学校职工、教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整个学校的危机意识淡薄,致使面对突发事件时由于没有应对预案而常常出现手 足无措的恐慌局面。

(二)自身危机意识淡薄,诱发危机

由于教师自身危机意识薄弱,致使本可以避免的危机事件发生。学校危机事件发生后,对事件的反应也相当迟钝,并采取一切措施掩盖事实真相,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往往造成正常传播管道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小道消息的传播就会增多,导致危机事件的扩大化,给学生、学校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危机意识滞后,事后被动补救

长期以来,我国的危机管理主要针对于战争和政治领域,教育领域一直习惯于常态管理和常规决策,未能实现学校校园的风险管理。多数校园危机应对还是停留在补救阶段,预防性的危机干预机制还远远没有普及。是不出事故不重视,出了事故以后才采取措施的行为,也许能够起到一定的“亡羊补牢”的作用,但是却让学校的危机管理处于被动。如果学校领导和教职人员能够事前全面考虑,制定相关的规定、措施,就会大大减少悲剧的发生。

二、学校危机管理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学校内部危机管理策略

1.强化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意识

目前,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伴随着学校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危机管理能力已经成为了衡量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和水平的标准之一。在校园危机管理过程中,学校校领导危机意识的强弱,决定着其对危机征兆的敏感程度和对危机冲击的回应能力。如果学校 领导的危机意识比较淡漠,不仅会导致一些本来可以预防的潜在危机转化为现实危机,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难以形成合理决策,甚至贻误时机。反之,危机意识比较强的学校领导,不仅能及时发现一些危机征兆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而且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也能迅速决策,使损失降到最低。因此,强化中小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意识,就显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

2.强化广大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的危机意识

要做好危机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努力,而且还需要广大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危机意识,才能不断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才能在危机面前沉着冷静、随机应变。一要通过专题讲座、讨论会、模拟训练、墙报宣传等形式,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刑法》、《民法通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危机意识。二要收集其他学校危机爆发的典型案例或者本校曾经发生过的危机的所有数据,组织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认真的学习、讨论和反思,分析当时校方所采取措施的得与失,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家的危机意识。三要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讨论校园危机应对预案,并组织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模拟演习,使大家在感性体验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危机意识。四要邀请有关专家组织专题讲座,使教职员工和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求生知识和技能。总之,强化广大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的危机意识,有助于学校预防和应对各种危机。

3.完善学校危机管理制度建设

要做好危机管理工作,必须有良好的危机管理制度。设立常设的危机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副校长、班主任组成。由校长任组长,其主要职责是对涉及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大问题及时做出决策。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及时组织工作组赶赴现场实施抢救、抢险并做好各项善后工作。危机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危机处理常务工作小组,应该包括班主任教师,其工作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负责日常的应急管理工作,二是紧急状态下的具体协调工作。在危机时期,在学校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的指挥下,负责落实危机管理小组的决策,协调各部门的应急响应行动,收集和分析各方面的重大信息并提出对策建议等。设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各处室参加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的专门议事协调机构,作为应急决策的辅助和咨询系统,赋予其特别权力。

(1)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的主要功能包括两项:一是化解矛盾和冲突,使危机在尚未爆发之前就消灭在端倪之中,二是为掌控危机事件进行充分的备战,人为缓冲不可避免的危机事件爆发的时间和降低其破坏的程度。实践证明,有些校园危机不仅是可以预测的,而且可以在潜伏状态下就完全消除掉。就这一点而言,危机管理应该成为学校常态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在危机事件发生时才需要的一种管理状态。建立了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就标志着学校危机管理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建立快速高效的危机控制机制

当危机爆发的时候,学校应立即启动危机应对预案,危机管理小组和常务工作小组应立即展开工作。在确定危机性质、估量危机的发展趋势及其后果的基础上,校长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管理经验和威信,充分发挥自己对于校园危机的领导能力,协调校内各部门和相关社会职能机构解决应对危机所需的物资和设备。

(3)要有良好的危机重建机制(二)学校外部危机管理策略

⒈协调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

就校园危机处理来说,失去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就失去了许多有价值的应对危机的资源。学校一旦发生危机事件,进行事件处理时,很有必要及时、全面、如实向上级政府主管机关报告并保持紧密联系,使之随时掌握危机事件的发展,以取得支持、指导。必要时政府部门可以干预危机,稳定公众情绪,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危机的应对。如遇特别严重的危机事件,应及时上报当地或上级公安部门、政府领导、医疗卫生部门、社会心理咨询机构。

⒉协调与与媒体的关系

校园危机爆发后,必然会引来众多媒体的密切关注。加强学校与新闻媒体的互动,做好新闻媒介的工作,可以维护学校在危机中的形象,避免危机扩大。在危机时期,小道消息片面夸大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失真之处,如正常传播管道不能提供足够的真实信息,小道消息的传播就会增加人们的恐慌心理,造成真正的更大的危机。学校信 息公开必须及时准确,要争取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与媒体公开真实的信息,以避免出现信息真空后公众以非正式管道获取虚假小道消息和谣言,对学校危机控制造成被动局面。其次,建立学校统一的信息发布体系,由专人负责发布危机事件处理的相关情况。与社会媒体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提供媒体以全面真实客观的信息以确保报导事实报导的客观、公正。如危机事件的报导中发现有失实之处,应及时采取措施挽回其不利影响,最好由相关媒体亲自出面澄清。

⒊协调与受害者的关系

学校要建立与家长的有效的积极的联系,能促进相互理解,增强学校的影响力。一旦发生危机,更有利于沟通协调和达成共识。危机事件发生后,学校应妥善处理与受害者的关系,及时提供物质、医疗精神的帮助。学校应该表现出足够的人道与同情,及时探视受害人,安抚公众,分清责任并主动承担责任。学校要态度平和,认真倾听当事人的主张、意见和要求,不要因处理方式不当而引发双方在情绪和情感上的对立与冲突。更多地关注受害者的利益,把受害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善待被害者,尽量为受到危机影响的受害者提供合理合法的补偿,这样有利于维护学校的形象。学校应充分考虑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并表现出足够的诚意,在尽可能维护受害者利益和情感的前提下,双方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突发事件处臵的程序和方法

1.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立即报告学校党政领导,迅速通报牵涉单位领导,并组织人员展开先期处臵工作。主要是深入查明情况,控制事态发展、开展自救互救、隔离围观人员,保护重点目标和现场等。并对新的情况随时报告。

2.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等及时报告学区、教育局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请示统一指挥协调和依法处理事项,请求支持事项。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引起的连锁反应进行分析,作出初步判断,由学校主要领导适时作出是否启动应急预案的决定,并立即执行。

3.突发事件应急处臵领导小组成员、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在接到通知或报告后,应停止其它工作活动和休息,立即前往事发现场,按照各自的任务和要求,组织所属工作人员、教师力量、党团骨干展开清查人员、稳定局势、救护伤员、疏导规劝等工作。

4.观察动态,及时掌握事件发展趋势;开始调查事件起因及过程、性质和目的;调查掌握事件的直接策划人或肇事人、涉及案件的主要人和事,分析判断平息事件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工作,为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5.根据掌握的情况,学校领导小组适时协调指挥部门间、单位间的紧急处臵工作,多方面采取措施,力求尽快平息事件,恢复稳定局面。必要时组成专门小组,负责处臵某一方面的工作事项。

6.配合政府有关部门调查突发事件的原因及后果,研究避免类似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并开展教育和整改工作。7.突发事件基本平息后,立即恢复正常的教学、管理和生活秩序,消除因突发事件给师生员工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在深入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继续做好善后工作。

学校危机管理 第6篇

启示一:“及时迅速有效应对”是危机管理的第一要义

危机一旦发生,及时迅速有效地作出应对,是危机管理的首要职责。早在2008年3月,三鹿就接到消费者投诉,但三鹿称送检未发现问题。至8月1日,三鹿已查明奶粉污染了三聚氰铵,但未对外公布消息。直至事件发展到全国嚣嚣之势,三鹿才于9月11日晚承认700吨奶粉受到污染。三鹿对危机事件反应的迟缓与被动,前后历时半年,竟然不作任何有效应对措施,导致失去了解决危机的契机。在我们的学校,也有很多容易引发重大信任危机的事件,比如学生课间休息时因打闹而摔折了腿,教师冲冠一怒而发生了严重的体罚事件,学校食堂产生群体性的食物中毒,外出郊游时发生了学生伤亡事故,当这些危机发生之时,我们必须向“三鹿奶粉”事件中的政府学习,在第一时间作出明智的反应: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级响应,全力开展医疗救治,全面开展奶粉市场治理整顿,尽快查明奶粉污染原因,严肃处理违法犯罪分子和相关责任人。而绝不能如三鹿般的推诿塞责,纸终究包不住火。

启示二:强化危机意识,进一步提高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危机管理要求我们时刻树立危机意识,不管是在危机发生时,还是危机发生后、发生前,危机意识一刻也不能丢。在三鹿奶粉事件中,三鹿从接到投诉到承认竟达半年之久,可见三鹿上下对已近在眼前的严重危机漠视到了何种地步。2008年9月15日,三鹿发布了不足三百字的道歉信,很多人认为从中只能看到两层意思:一是致谢,二是推责,因此被媒体质疑。到了如此生死存亡的关头,三鹿竟然还要摆谱捏腔,这与危机管理“态度诚恳”、“勇担责任”、“实事求是”的要求相去何止十万里,其实质是三鹿的危机意识已淡漠到了令人痛心的地步。记得汶川大地震中,震区的桑枣中学建造时才16万元的豆腐渣实验楼没有倒塌,而全校2300多名师生,从不同的教学楼冲到操场列队完毕,仅用1分36秒。这一切均得益于桑枣校长叶志平及全校师生几年来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意识,体现的正是对工作和事业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绝不是三鹿对人的生命尊严的漠视和践踏。

启示三:摈弃形式主义,将危机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现在的不少单位都制订有一整套危机管理制度,这是完全符合危机管理重在预防的精神和原则的。但也有单位仅仅是把这些管理机制停留在了书架上和文件夹里。作为知名品牌的三鹿奶粉获得了国家免检资格,理应是有一套较为完备的检验检疫制度的,从原料的采购到成品的销售,据说是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检测以保无虞的,但三鹿一直强调经检验奶粉是合格的。事件发生后,国家检测部门几天内就检测出有20多家企业生产的奶粉有问题,这足以证明,质量监督不是不可为。现实告诉我们,三鹿内部所有的质检部门和质量把关环节都形同虚设。作为人员密度极高的学校,我们的一整套确保安全的管理制度有没有落到实处,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学校管理者深思的问题。前几年,我国一些学校接连发生楼梯间学生踩踏伤亡事故,难道是这些学校都没有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狠抓落实,永远是学校危机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惟有摈弃形式主义的虚假检查,将各项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才有可能将危机消弥于无形。

启示四:牢记海恩法则,建立动态完善的学校危机管理机制

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都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就是航空界著名的“海恩法则”。这一法则所揭示的“事故背后有征兆,征兆背后有苗头”的道理,对其他领域的危机管理同样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在三鹿奶粉事件前,我国早就发生过因在宠物饲料中添加三聚氰铵而引发中美贸易争端的事件,但美国PDA将三聚氰铵列为检测项目之时,三鹿们却没有相应的动作。如今在经历了苏丹红、福寿螺、多宝鱼、陈化粮、毒奶粉等事件后,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停止食品类生产企业的国家免检。这是我们所看到的针对食品卫生领域所作的管理机制的重大调整,这对防范食品安全危机应该有重大意义。在学校危机管理中,应对学校危机爆发前的预防机制、危机爆发时的应对机制、危机结束后的恢复机制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反思,特别是要如国家质检总局那样,与时俱进,及时调整相应的管理机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

学校危机管理 第7篇

学校各类突发事件的出现, 尤其是2003年“SARS”事件的发生, 促使日臻成熟的危机管理从企业管理和政府公共事务管理的领域延伸至学校管理, 成为学校日常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文献检索, 笔者发现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 我国有关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依然薄弱。

文献检索的结果虽反映的是理论研究水平, 但却折射出实际操作层面上的缺憾。缺乏正确和先进的学校危机管理理论的指导, 学校管理的亲历者———校长, 对于危机管理的认识、危机事件的处理以及自身在危机管理中的位置, 如同雾里看花, 终隔一层。正因如此, 在我国学校危机管理尚未成熟的今天, 如何发挥好学习型校长的作用, 以推动学校危机管理走向正轨, 兹事体大, 不容忽视。

二、学习型校长特质

学习型校长是整合了领导者共同体领导观和建构主义领导观的校长, 具体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 专业伦理

学习型校长应具备的专业伦理包括自我奉献的精神与坚定、一致的教育信念。作为学习型校长, 他们通常拥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为了学校组织和成员的共同愿景, 在发生利益冲突时, 甘愿自我奉献, 牺牲小我利益, 以保证共同愿景的实现;同时学习型校长在长年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稳定的教育价值观, 尤其是在日常危机管理过程中, 不会因为受到压力而产生不安全感, 也不必事事时时都盲目顺应他人的价值观。

(二) 专业知识

学习型校长不仅能够掌握已学的教育学、管理学等知识, 并熟练运用于日常管理工作外, 同时还能够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知识库, 把握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知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意味着知识将呈现爆炸性的方式增长, 学习型校长在面对专业知识上绝不墨守成规, 而是表现出了极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 能有效地过滤外界繁杂的信息, 使管理工作不偏离正轨。

(三)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最能体现在校长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 运行良好的学校, 往往具有师资精良的教师队伍和专业能力过硬的校长。学习型校长通常具有如下区别于一般校长的能力:

1. 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

学习型校长拥有更加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能够在事物萌芽阶段便觉察出来, 这对于学校危机管理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学习型校长还能审时度势, 抓紧时机, 果断决策, 为学校共同愿景的实现作出贡献。

2. 系统思考和知识整合的能力。

系统思考的能力对于学习型校长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 它让校长转变了以往“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问题处理方式, 趋向于分析问题出现的根源, 从源头彻底遏制。系统思考问题的方式, 同样要求学习型校长能够整合已有知识, 在处理问题时, 全面运用, 以达到“一针见血, 药到病除”的功效。

3.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离不开创造力, 这也使得创造力成为了学习型校长领导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长日常管理工作都有固定的运行机制, 这也使得一般校长在面对突发事件时, 表现出回避和慌乱, 但学习型校长常常采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也勇于突破、敢于冒险, 以此积累的经验足以应付危机事件。

三、学习型校长对学校危机管理的促进作用

学习型校长便不仅是教育者, 也是学术领袖, 更是管理工作的一线实践者。面对学校危机管理, 学习型校长从以下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日常危机管理阶段

在制定危机管理计划时, 学习型校长倾向于群策群力, 积极听取不同管理层级的声音, 包括校内教师和员工、学校管理者、学校各安全部门、家长教师联合会、学生会等。广泛的人员参与, 使得危机管理深入人心, 有效避免了危机发生时的恐慌;由于校长具有充实的专业知识, 这使得危机管理计划的内容涉及到学校的各个方面, 而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同时学习型校长较高的专业伦理标准, 也使得危机管理计划的制定不流于形式, 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根除了危机发生时的“二次危机”。

(二) 危机事件管理阶段

学习型校长在面对危机事件到来时, 首先考虑的是危机事件反应计划的制定。危机事件反映计划同常规危机管理计划不同, 如果说常规危机管理计划为学校危机管理提供一般性的指导的话, 那么, 危机事件反应计划则是针对具体的危机而设计的, 因此,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①

危机爆发之后, 通畅的沟通渠道是危机解决的必要因素。学习型校长具有良好的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尤其是在面对新闻媒体时, 作为学校的第一发言人, 学习型校长能够积极与媒体合作, 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 澄清事实, 保全学校声誉, 赢得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

(三) 危机管理评价阶段

学校危机管理评价一般在学校危机管理的尾声, 是对危机管理工作的总结和评价, 目的在于提高学校危机事件的预防能力和处理新危机的能力。学习型校长偏爱系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这有利于在评价工作中遵循客观全面性的原则, 不回避、不缩小任何一个问题, 深度挖掘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学习型校长的专业伦理要求校长对待工作一丝不苟, 尤其是在评价工作中, 校长能够做到不徇私枉法, 坚持评价与责任调查相分离;除此之外, 学习型校长注重团队合作, 能广泛听取信息, 广开言路, 将评价工作落实到实处。

当前, 我国中小学校危机管理尚未发展成熟, 因此, 发挥好学习型校长在学校危机管理中的促进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而作为学校管理的研究者也任重道远。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不断呼唤着新型的知识获取方式, 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出现, 契合了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与此同时, 我国学校危机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 而从学习型自制理论中分离出来的学习型校长, 对于学校危机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当前学校危机管理中校长的表现出发, 探析了学习型校长的特质, 并论述了学习型校长在学校危机管理的三个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学习型校长,危机管理,学校

注释

学校危机管理 第8篇

1 国内外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1.1 心理危机干预四步法

首先, 危机评估。危机评估是进行整个心理危机干预的前提。干预者必须在短时间内通过评估迅速、准确地了解个体的危机情境及其反应。危机评估的内容包括突发事件、个体的生理及心理状态、社会状态和个体采取的应对方式等。另外, 评估需要贯穿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始终。干预者必须通过评估确定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和个体的状态, 了解个体支持系统的有效性, 从而确定有效的应对策略。

其次, 制订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在评估的基础上制订符合个体生理、心理状况的干预方案。设计干预的技术, 以解决目前的危机或防止危机进一步恶化, 确定应提供的支持。

再次, 实施干预。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 (简称危机个体) 保持密切的接触, 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鼓励危机个体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 指导其进行适当的情绪宣泄, 以减轻焦虑。可以采用认知干预或者采用系统脱敏等行为主义取向的干预技术, 向危机个体提供应对技巧;向其解释其情感反应是对灾难的正常反应, 强化焦虑、恐惧等情绪的合理性;不对危机个体做不切实际的保证;强调危机个体自身对其行为和决定所负有的责任, 提高其应对效能, 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 如PBR技术, 即暂停、呼吸和放松的方法等;帮助危机个体调动其社会支持资源, 如家庭、朋友、同事、社会组织等。

最后, 确定心理危机干预的结果, 不断对干预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干预者通过观察、交谈以及使用量表等方法对危机个体进行心理及危机评估, 以了解干预效果, 并及时调整干预方案。

1.2 心理危机干预五步法[2]

樊富珉提出的心理危机干预五步法如下。

第一, 接触危机个体。包括主动求助者和转介的需要帮助的危机个体, 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第二, 评估危机程度。心理危机干预前需要准确评估危机对危机个体的影响状况, 了解危机个体的个性特征、习惯的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系统等。评估内容包括情绪反应、认知反应、行为改变和躯体症状。

第三, 确定干预目标。由于危机具有突发性, 干预需要具备限时、具体、实用和灵活多变等特点。确定干预目标时需要考虑个体能否正常生活、工作和交往;周围的人如何看待个体所处的状态等因素。

第四, 具体实施干预。采取多种方法达到情感宣泄、认知纠正与扩展、学习问题解决方法和积极应对策略的目的, 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系统, 使其恢复正常的社会适应功能。

第五, 评估干预结果与终止干预。

樊富珉所认为的心理干预五步法与心理危机干预四步法的区别是:首先, 樊富珉更强调干预之初与危机个体的接触, 强调咨访关系的建立。其次, 樊富珉将确定干预目标作为五步骤之一, 而心理危机干预四步法则更重视干预方案的制订。

1.3 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

第一, 明确问题。从危机个体角度确定心理危机的问题, 这一步特别需要使用倾听技术。

第二, 保证危机个体安全。把危机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生理和心理的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第三, 强调与危机个体进行沟通与交流, 积极、无条件地接纳危机个体。

第四, 提出并验证应对危机的变通方式。大多数危机个体会认为已经无路可走, 干预者要帮助危机个体了解更多问题解决的方法, 采用各种积极应对方式, 充分利用支持资源, 使用建设性的思维方式。

第五, 制订计划。在制订计划时, 要充分考虑到危机个体的自控能力和自主性, 与危机个体共同制订行动计划, 以克服其情绪失衡状态。

第六, 获得承诺。回顾有关计划和干预方案, 从危机个体那里得到诚实、直接的承诺, 以便危机个体能够坚持实施所制订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3]。

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 (简称六步法) 与前2个心理危机干预方法不同的是:首先, 六步法认为对危机的评估应该在建立咨访关系之前进行;其次, 六步法强调要保证危机个体的安全, 这个是与突发事件的发生背景相适应的, 也是心理危机干预与普通心理咨询不同的地方, 六步法注意到了这一点;再次, 六步法更好地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咨询理念, 强调积极、无条件地接纳危机个体, 并且要以危机个体为中心, 充分考虑到危机个体的自主性。

1.4 心理危机干预三阶段论

Payne认为心理危机干预由3个阶段组成[4]。

在第一阶段中, 干预者和危机个体要完成3个任务:第一, 建立咨访关系并且进入咨询过程;第二, 定义和评估危机情境;第三, 制订目标和干预计划。

在第一阶段中, 第一个有必要的行为是引导危机个体将关注点放在危机情境上, 干预者必须根据评估来探索危机个体当前的情感。干预者需要探索危机个体是如何理解危机情境的意义和重要性的, 确定他们的感受和应对策略。通过让危机个体进行宣泄, 确认危机个体的情感, 使干预者对危机有更全面的理解, 获得危机个体的信任, 提供一些即时的情感释放, 使危机个体可以更好地参与到目标的制订和策略的实施中来。第二个有必要性的行为是帮助危机个体直面危机, 将危机分解成几个小的部分, 然后一个一个地解决。在危机中, 一个危机个体所拥有的应对技能是有限的, 不足以解决当前的问题, 当问题太大不能解决时, 一个危机个体就不能通过建立目标和策略来解决危机。干预者就应该积极地引导危机个体将大的危机分解成几个小的部分, 对每一个小的部分建立目标, 从而达到最终的目标。

第二阶段是干预者和危机个体使用策略的阶段。这里的任务包括:一, 收集一些必要的信息;二, 选择障碍来克服;三, 激活所有可以帮助危机个体执行计划的力量;四, 执行计划。

第三阶段有3个任务:一, 回顾所执行的行为, 评价它们成功与否, 强调目标的完成和危机个体力量的激活 (如果危机没有完全被解决的话, 有可能再回到第二阶段) ;二, 干预者要帮助危机个体思考未来潜在的危机、那时他们该如何分解危机以及从哪里得到必要的支持;三, 危机个体对结束咨访关系的感受过程[4]。

Payne对心理危机干预方法的理解不同于前3个理论的地方是:首先, 心理危机干预的初期在制订目标时, 使用问题分解技术引导危机个体将危机分解成几个小的部分;其次, 在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三阶段, Payne不仅考虑到当前所面临危机的解决, 而且还考虑到危机个体在这次心理危机干预中危机应对能力的提高、自身应对机制的完善、应对技巧的掌握, 同时还着眼于在未来新的危机面前, 危机个体是否能够成功地应对危机, 这是一种发展性的心理危机干预理念, 是其他心理危机干预理论所不具备的。

2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2.1 三层次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Poland建议学校应从3个层次组织心理危机干预模型[5]。

初级预防:包括进行矛盾解决方法讲座、开设枪支安全和安全驾驶课程提供青少年家庭教养资源等方式。

二级干预:危机产生之后的介入, 将危机的影响最小化, 并阻止情况恶化, 包括将学生疏散到安全地带, 立即缓和危机个体的情绪并了解其生理上的安全需要, 通知家长以及媒体。

三级干预:更长期的咨询。

这三级的干预需要学校系统各层面、各部门主要人员的参与和支持, 从管理学校的校长到其他的教职工都要参与。主要的工作人员及他们的任务和责任会因不同的因素而有差异, 这些因素包括社区需求、学校区域和校园的大小等。

启示:首先, 美国的学校危机应对模式是介入式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在危机发生前进行初级预防;在危机发生时介入, 进行二级预防;在危机发生后进行长期的干预和咨询辅导, 进行三级预防。其次, 美国的学校危机应对模式强调全局观, 各部门联动合作, 学校和社区共同合作。

2.2 阶层性模式

Newgass和Schonfeld提出了一个阶层性模式[6]。

第一层次, 区域资源团队。区域资源团队是由学校管理者、心理健康专业人员、警察、学术人员和社会服务人员组成的多学科团队。这个团队一年聚集4次以制订计划、规范和政策, 给地区层次的团队提供支持和训练, 并作为一个信息交换点。

第二层次, 地区层次的团队。地区层次的团队对学校系统的危机应对进行监督, 团队成员应该包括地区政府官员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他们在危机发生时进行该地区的政策法规和资源分配的调整、职员的培训和督导以及提供对学校的技术帮助。

第三层次, 基于学校的危机团队。基于学校的危机团队由学校管理者、学校护理人员、社会工作者、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和直接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的教师组成, 他们在学校内具体实施危机干预。

启示:这个模式的优点在于考虑到了不同的危机水平, 包括发生在一个学校的危机、发生在一个地区多个学校的危机或发生在整个社会的危机。一个综合性的模式必须包括所有层次的干预, 并事先拥有可预见的危机干预计划和应对资源。

3 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

在危机干预的方法研究中, 注重干预, 忽视预防。当前危机干预的方法多把关注点放在危机发生后的心理干预上, 而对危机发生前的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不多, 未来的研究可以将心理危机的预防纳入心理危机干预的整个过程中来。在学校危机干预模式的研究上,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是辅导, 没有涉及医学上的干预, 以后的研究可以向以辅导为主、以医学治疗为辅的方向发展。

摘要:回顾国内外心理危机干预方法的研究进展, 指出心理危机干预四步法、五步法、六步法和三阶段论, 呈现国外2个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 指出三层次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和阶层性模式, 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干预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小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樊富珉.“非典”危机反应与危机心理干预[J].清华大学学报, 2003, 4:32~37.

[3]Gilliland B E, James RK.危机干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4]Anna M, Scheyett.Approaching complex cases with a crisis intervention model and teamwork:A Commentary[J].Journal of Genetic Counseling, 2002, 11:377~382.

[5]Poland S.The role of school crisis intervention teams to prevent and re-duce school violence and trauma[J].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1994, 23:175~189.

论学校危机决策系统的构建 第9篇

一、学校危机决策的构成要素

学校危机决策, 就是指学校管理者在危机情势中对解决危机目标所作出的方案选择。这一决策过程主要涉及决策者、决策信息、危机情势、危机目标、方案选择等关键要素。

1. 决策者

决策者指参与决策的个人或者群体。决策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 是决策者的主观世界作用于客观现实的过程, 因此, 决策者个人, 尤其是最高决策者的个人因素对危机决策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其经验、学识、能力、习惯、价值观以及个性特点会综合作用于决策者对危机问题的感知、对危机环境的理解、对危机程度的判别、对备选方案的评估与选择等方面。

2. 决策信息

信息既是决策的起因, 又是决策的根据。在危机状态下, 决策者实际上并不具有科学决策需要的全部信息, 往往在对决策状况有了简单印象后就匆匆行动。与此同时, 决策信息还常常出现问题:首先是信息的不完全, 危机情境中决策者不可能掌握所有事态发展的信息;其次是信息的不及时, 由于危机事态变化很迅速, 且危机信息传递需要经过一定途径和程序, 因此, 决策者收到的信息常会出现滞后性;还有信息的失真性, 信息传递经过的程序越繁琐, 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就越大。

3. 危机情势

危机情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组织内部资源的约束, 如决策时间的有限性和紧迫性、事态变化的不确定性、决策团队的“群体盲思”现象等;二是外部环境对决策主体构成的压力, 如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相关法律规章及危机相关者对危机的反应等。

4. 危机目标

准确地判断危机目标是作出正确决策的第一步[2]。“针对错误的目标制定的决策, 比不作任何决策本身更可怕”。[3]对危机目标的确认是危机决策的关键内容, 它体现决策者的价值判断和对危机前景的预测。危机的识别, 还有赖于完善的目标预警机制, 通过预警系统对危机因子的变化和发展进行信息监测、信息评估, 发出危险警报, 从而达到控制危机的目的。

5. 方案选择

方案选择建立在对备选方案的制定和方案评估的基础上。在真实的决策环境中, 纷繁复杂的方案、层出不穷的问题、头绪杂乱的决策往往交织在一起, 决策者更倾向于构建简单模式而不是复杂模式[4]。也就是说, 决策者通常只能制定“满意的”或是“次优”的方案, 而不是“最优”的方案, 从而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因此, 危机决策属于有限理性决策的范畴。另一方面, “满意的”或“次优的”的决策往往还受到预选方案的影响, 预案数量不足或者预案质量不高, 有时会导致“决策瘫痪”的现象, 使决策者面对危机无法及时作出应有的决定。

二、学校危机决策系统的构建

学校危机决策各要素只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即构成危机决策系统, 才能真正保证危机决策的质量。根据各组成要素的性质和在危机决策中的作用, 这一系统可划分为四大子系统 (参见图1) , 分别是危机决策主体系统, 包括决策者、决策机构和决策程序;危机决策支持系统, 包括决策依赖的信息技术平台、专家智囊团;危机决策准备系统, 包括危机目标的预警和预案;危机决策环境系统, 主要由媒体、法制以及危机相关者的反应组成。

1. 学校危机决策主体系统的构建

(1) 提高学校危机决策者的综合素质

危机决策与常态决策存在明显差别, 危机事件的突发性、严峻性和高时效性以及危机决策的不可逆转性均对决策者提出了很高要求。一个优秀的危机决策人员, 不仅要具备决策者一般具有的敏锐的洞察力、科学的预见力和灵活的反应能力, 还需要有很强的危机意识, 并具备危机管理的专业知识, 包括危机的发展和演变规律、危机管理的关键性原则、危机处理和应对的基本程序等。

(2) 成立学校危机决策特殊小组

学校危机决策特殊小组是决策的组织保障, 主要任务是保证危机发生后, 组织能迅速地作出反应和选择, 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化解危机的有效途径, 尽快控制危机局面的蔓延与发展。决策小组是学校危机管理的核心, 以结构简洁、决策高效为原则。小组通常具有“小核心、大范围”的特点。“小核心”是指该组织位高权重、反应迅速、决策灵活、处置果断, 人员数量在58人左右, 包括在任何危机条件下都能快速联系到的决策领导和一般决策人员。“大范围”是指决策成员背景尽量广泛, 应有配套的专业优势和能力优势, 可由学校最高领导者、校内各个职能部门的专家、教育管理机构的专家及危机管理问题的专家构成。

(3) 制定合理的危机决策程序

学校危机决策的流程一般是:问题界定——确定决策目标——决策小组讨论并提出备选方案——最高决策者短时间内作出决策——绩效评估。虽然学校危机决策中决策者的经验和直觉也很重要, 不必生搬硬套固定程序, 但科学、规范的危机决策程序仍然是有效防止决策者主观臆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的制度保证。

2. 学校危机决策准备系统的构建

将可能出现的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 从而实现在源头上对危机的管理和控制, 才是最佳的决策。学校危机决策准备系统包括危机目标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决策预案的形成。

(1) 学校危机决策目标预警系统的建立

学校危机预警是指学校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对危机的诱因及征兆进行事先的检测与评价, 并由此发出危机目标警示的管理活动。预警体系能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危机因素, 以便学校采取预防措施, 减少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

学校危机预警系统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分析和评估、危机预测和危机预报四个方面。其中, 信息搜集主要是搜集可能引发危机的外部环境信息和内部管理信息;信息分析和评估主要是对危机环境进行分析, 了解与危机事件发生有关的微观动向, 觉察环境变化, 保证环境出现不利因素时, 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危机预测是对各方面存在的隐患进行识别, 从而准确地预测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危机目标;危机预报就是判断目标的各种指标是否突破了危机警戒线, 并根据警告结果预先制定危机处理方案。

科学的危机决策需要目标预警机制满足以下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情报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要准确、全面, 尤其是要体现整体性和连续性;二是预测机构的知识构成要合理。为此, 要求预测人员的选择要体现出学科和专业的交叉性与综合性;三是预测人员要有高深的学识、丰富的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四是采用先进的工作手段和科学的预测方法。

(2) 学校危机决策预案的形成

(1) 危机决策的目标和原则。学校在危机调查和评估的基础上, 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加以排列, 并预测危机发生的概率及其对组织产生的危害程度, 为制定反危机措施作好准备。学校危机管理的目标具有多样性, 涉及不同的相关群体, 既要考虑到学生、教师、职工、家长等内部重要危机相关群体, 又要考虑社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等外部相关者对危机的反应。

(2) 备选的应对策略。根据每一类危机的各种可能状态, 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处理对策。一旦危机发生, 可按事先准备的对策行动, 为决策者在危机事态中节省时间、争取主动, 为事先未料到的其他形势作更好的决策。

(3) 工作的程序和方法。预案中一般应包括对以下项目的安排:应对危机最高负责人的选择;危机管理小组及所有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名单、所有可能的联系方式;危机发生后的人、事隔离准备;危机发生后首先要做的事及学校的姿态;危机发生后, 可能调动的资源及在特殊情况下调动资源的非常程序;危机时学校的沟通对象、方式、策略等。

3. 学校危机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

科学的危机决策支持系统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二是决策智囊系统的支持[5]。

(1) 学校危机决策的信息技术支持

一是危机信息电子储存。学校对各种危机信息, 包括危机爆发前对危机目标的管理信息、预警指标的数据信息、危机发生后决策行为信息以及影响决策的危机情势变化信息、外部环境信息等, 可建立电子数据库, 进行计算机管理。

二是危机信息处理机制。科学的危机决策需要依据大量的、准确的信息才能作出, 这就需要专门的信息处理人员运用科学手段在第一时间内尽可能地深入、全面地调查危机事件, 分析危机原因、事态现状、损失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影响等, 并形成基本的调查报告, 为危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三是危机决策知识库。建立危机决策知识库的作用是为危机决策提供历史经验、方法借鉴、知识帮助。危机决策知识库主要包括:学校过去所发生的各种危机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其他学校所发生的危机及相应的处理方式、著名的学校危机决策案例、基本的常用的危机决策的理论和操作方式、校内擅长危机决策的人员档案、外部专家的专业和管理背景及其联系方式、危机决策新观点、新创意。

(2) 学校危机决策的智囊支持

危机决策牵涉面很广, 学校不可能对每个方面、每项技术都有充分的了解, 因而危机发生时学校应该集思广益, 充分发挥智囊机构的作用。智囊机构的基本功能有:搜集信息, 进行科学的预测, 充当“望远镜”;拟定方案, 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充当“外脑”;跟踪检查, 提供反馈信息, 充当“耳目”;培训、储备和交流人才, 充当决策人才的储存机构等。

4. 学校危机决策环境系统的构建

(1) 用法律手段规范学校危机决策行为

我国目前与学校危机决策有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完善, 应尽快制订相应的法律和规章, 明确规范危机情境中学校可以行使的非常规性决策的权利范围与特殊措施, 以及紧急状态下处理学校权利、主管部门权利、危机相关者权利的基本原则, 确立危机决策的法律基础。

应尽快设立危机决策问责制度。问责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决策者不遵循决策规律和决策制度, 人为主观决策或滥用决策权力而造成的损失;二是明确决策结果与决策失误之间的责任关系, 从制度上清楚界定损失与决策失误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做到责任到人;三是依据决策失误的责任程度规定合理的赔偿关系及法律责任。

(2) 建立良好的学校危机沟通系统

危机沟通是联系学校内部与新闻媒体、危机相关者以及社会公众的桥梁, 良好的危机沟通系统是学校危机处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及时、有效的沟通可以缓和学校与各个群体之间的矛盾, 减少决策者的压力, 维护学校正面形象, 使学校以危机为转机, 促成危机的尽快解决。相反, 失败的危机沟通则会恶化学校与社会各群体的冲突, 使学校陷入到新的危机中去。

总的来说, 学校危机决策系统是从危机决策的需要出发, 是以人、技术、环境为中心的统一体。人作为决策主体, 是危机决策的核心和灵魂, 其决策能力和危机意识直接影响危机决策的质量。技术则主要体现在决策的准备子系统和支持子系统中。在决策的准备阶段, 需要对组织内外部危机因子进行监测、评估和报警, 预警能力的强弱取决于预警指标设计是否科学以及预警技术是否成熟;支持系统中的信息管理与处理技术、智囊系统的专家预案和建议在定量和定性方面为危机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决策环境主要是指与学校危机相关的利益群体或组织, 而非广泛意义上的学校所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系统。

参考文献

[1]Alber·R·Roberts.Crisis Intervention handbook: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research.New York:Free Press, 2004.

[2]Steven Fink, 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the Invisible.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1986.

[3]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4]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4.

学校危机管理 第10篇

然而,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 伴随着全球学习汉语的热潮, 中国却面临着母语危机。南京某学校曾组织博士生、硕士生做高中语文试卷, 及格率只有25%。汉语所遭遇到的“外热内冷”的尴尬和窘相有目共睹。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学习或已在学习汉语, 而另一方面, 也越来越多的国人舍弃“母语”而在“疯狂”学习英语。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学校语文”的现实状况以及它所承担的重任。

一、“语文”及其开设的意义

《语文》是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学科, 是一门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的课程, 是一门以汉语言教学为载体、以优秀的民族文化为精髓的课程, 是学校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前提, 是理工类学校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主要文化途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以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外文学发展的脉络、掌握文学常识、熟记文学名篇、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从而提高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提高鉴赏水平,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学校开设学校语文课程, 其根本目的在于,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 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继承祖国的悠久文化传统,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中国学校的课程设置包含三部分:基础理论部分、专业知识与技能部分、人文素质部分。三部分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而《语文》属于人文素质课程, 因此通过《语文》课来完成“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现实的必然选择。

二、“语文”的现实状况

《语文》是全国各类学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 还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个专业 (中文专业除外) 必考的一门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 该课程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语文》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虽然是除中文系以外所有学生都要学的基础公共课目之一, 但是《语文》已被公认为“文科生不屑学, 理科生不爱学, 老师难教学”的一门课程, 以致于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外语尤其是英语已成为学生们学习的主要课程, 而作为使用中国本土语言教学的课程———《语文》已逐渐被打入“冷宫”!这一带有戏剧性的现状不得不让人重新思考一连串的问题:《语文》对中国学校学生来说到底有没有用?这门课程究竟有没有继续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办的必要?还是教学方式和内容需要进行改革?国语就真的没有外语重要?或者说学校生的中文水平已经达到不用学习的地步?在公共课里, 英语四六级这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问一个学校学生最重要的课程是什么?他们的回答是英语和专业。现在学校学生用于学英语的时间非常多, 很少有时间看文化素质方面的书。“我们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 对他们的外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 但他们的汉语水平如何, 就没人管了。”这句话听起来有点荒唐, 却是事实。英语的标准越来越高, 要求越来越严, 措施也越来越完善。而我们的母语———汉语在神圣的学校殿堂里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日益被边缘化。在不少学校, 学校语文在不断为各种专业课“让路”, 课时不断被压缩, 有的干脆就让学校语文靠边站。笔者所在学校, 英语学分高达38分, 而学校语文仅占可怜的2个学分。

三、“语文”所承担的重任

面对全球汉语热以及母语危机的现状, 学校语文究竟具备哪些功能, 应该承担哪些重任?概括说来, 有以下几点。

1. 培养职业能力

现在国家正全面提倡和推广普通话, 在职业技能上也要求参加普通话相关级别考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也组织了国内最知名的一批语言、教育、心理和测量方面的权威专家, 并在实际工作部门专家的支持下, 制定了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标准, 并且即将推出职业汉语能力的测评考试 (简称ZHC) 。可见, 汉语言运用能力已成为以后人们生存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而要通过这些考试, 均需要具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和良好的语感。教育部、国家语委也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的意见》, 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适应竞争, 培养他们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开设学校语文课也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2. 培养人文素质

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必须符合高等教育的规格, 在学生心智开发、素质发展方面也必须符合社会发展对高等人才提出的要求, 决不能具备了技能, 却失去了基本素质。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是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和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语文教育正承担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所以高等院校应加强对学校语文课的重视, 加大对学校语文教学的投入和师资的培训, 而不是削弱或弃之。

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学校语文在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境界以及人文情怀, 教材中的很多篇章都能引起学生的良久回味。有的体现为国英勇献身的精神;有的体现斗志斗勇的历史战争;有的体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等等。所有的这些作品都各具特色, 生动展现不同的“画卷”。能够使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品味和体会, 并最终提升自己, 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和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前者表达热切盼望祖国繁荣昌盛的爱国情感, 后者警示龙的传人要有自信和不屈的意志。还有展示对祖国满腔热忱, 不屈不挠坚强意志的《离骚》和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著作《论语》等, 这样的作品不胜枚举。可以说, 这些为当代学校学生崇仰的文化名人和优秀作家的作品, 毫无疑义, 对学生树立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培养审美能力

学校语文具有丰富的美育因素。教材中那些绚丽的文字,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特别是意境优美的唐诗宋词和明清散文, 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鉴赏与体味这种美的过程中, 可以以课文为基点追溯历史和现实的情境, 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意境, 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交流和学习,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加强对美的感知能力。教材中的很多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清香、温馨、和谐的意境, 给人陶醉的感觉。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产生的哀怨之美, 使人久久不能忘怀。辛弃疾的《破阵子》和王昌龄的《从军行》, 气势磅礴, 意志坚定, 展现了坚决与敌抵抗的英武军人形象, 展现了人情美。无论哪种美的展现, 都会使读者在欣赏时产生愉悦的心理反应, 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审美情操。

5. 情感教育

学校语文教材中很多古代和现代的作品起到了审美和育德的功能, 这些古代和现代的作品同时也达到了对学习者进行情感教育的功能。这些古今文人也同时表现出不同的精神层面。有的表现“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有的展现忧国忧民。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 屈原铁骨铮铮、用正义捍卫尊严, 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等等。体现了正义精神和不依附权贵的高风亮节。这些作品都是情感熏陶的极好教材, 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崇高精神。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和学习的根本。所以, 在学校语文教育和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以情入手, 以情换情, 以情激情, 充分重视情感教育的功用。

学校危机事件处理及其思考 第11篇

2014年11月28日下午放学后,学校初二学生小梁到同学家玩游戏至深夜才回家,因害怕家长打骂,就谎称被同校初三学生勒索,放学出校门时被蒙眼带至一网吧跪了四个多小时。由于事发时为周五晚上,家长邓女士未与学校沟通,就带小梁于次日到派出所报案,因对派出所的处理不满意,遂报料《广州日报》、广东电视台等几大主流媒体,导致此后三四天多家媒体到校围堵采访。

报道引述家长邓女士的话说“孩子是第五次被恐吓”,并刊登了被恐吓的日记(实为编造),以及家长意见:“希望警方和学校能迅速调查、严肃处理,而不是回避或相互推诿。”同时电视台主持人对学校妄加批评、指责,给学校带来空前压力,学校声誉受到严重损毁。

事发后,分管治安的市领导高度重视并亲自批示,公安部门抽调警力高效办案,学校密切配合,至12月3日下午事件真相大白。警方第一时间在官微中发布详情,同时倡议社会关注学校办学,呼吁家长加强与孩子沟通,及时发现、解决子女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应急处理】

当学校面临这类危机事件时,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一是沉着冷静,正确决策。学生撒谎而导致的事件在学校并不少见,一般情况下学校都能顺利解决。但该事件有三个比较重要的特点:第一,事件发生在周末。第二,学校处于广州核心区域,比邻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等媒体。第三,事件主角来自单亲家庭。

基于这种现状,学校达成一致意见:以冷静的心态、积极的态度、谨慎的言行,派出学校负责德体卫艺工作的雷主任,谨慎发布了学校意见,为学校进一步了解事实争取了时间。

二是群策群力,及时沟通。事件发生后,校领导沉着冷静,群策群力,统一意见,制定了整套应对策略:由主管主任先行面对媒体,涉事老师和学生、家长交流沟通及时到位,密切配合警方调查,最后再由校长亲自出面与家长交流、接受媒体采访。通过有条不紊、环环相扣的布置,为解决事件奠定了良好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事件曝光后,相关领导、部门没有胡乱批评、指责,反而表示理解、信任,并为查明真相给予了大力支持。

三是据势借力,化危机为契机。事件发生后,前期的报刊和电视台的大肆报道已经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事件后的两三天,接送孩子的家长明显多起来,校门口的交通更加拥堵,过问学校事情的领导多了,向学校了解情况的电话短信多了,微信、微博及互联网上的相关评论更多,学校深感压力山大。为此,学校冷静面对,专门开会研究,学校从行政领导到全体师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校友们的关切,更使得全校内外的凝聚力空前提升,师生、校友对学校的认同感、荣誉感大大增强。真相大白后,不少师生校友要求追究媒体责任,恢复学校名誉,学校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认为事情已解决,不必再深究。

宽容厚德为学校赢来更好口碑。一个月后的建校60周年庆典日,按以往经验,原预料回校庆祝的校友在三千至五千人之间,但当日回校校友接近万人,学校周边500米范围内车辆严重阻塞。校庆盛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凝聚力的空前提升。

【案例反思】

以前,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涉及政府、农村、城郊、厂矿企业等居多,但此类事件也时刻潜伏在中小学校园内外。如何做好此类突发公共危机的事前、事中、事后等工作,理应也该成为当今学校管理中的大事。

1.如何看待依法治校和学校的责任?

首先,学校不承担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2002年教育部出台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明确指出: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但法律有规定的或者学校依法接受委托承担相应监护职责的情形除外。法理上的界定,为人们判定责任提供了参照。

同时,学校没有管理方面的过失责任。《侵权责任法》关于学校过错责任的规定是这样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事件发生后,根据家长所述,“勒索”发生时间是在放学后,地点是在校外,可见学校并没有管理上的过失责任。

最后,学校积极配合,采用了相应的教育管理措施。学校积极和警方联系、沟通,并承诺如果存在家长提到的情况,学校定会做出相应处理。这种积极的态度,冷静的立场,在真相查明后,给学校的进一步处理留下了余地。

2.如何处理好家校关系?

当前社会大环境下,家长素质参差不齐,更有些家长总是将学校摆到自己的对立面,致使家校关系变得复杂。据此,学校对家长进行相关教育就很有必要。

事件真相清楚后,我代表学校约谈该生家长并与之进行了细致的沟通,确保以后不发生类似事件。同时,该事件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对其他家长处理自己孩子的问题很有借鉴意义。

学校在开学家长会上,主办“家长与学校的职责划分、分工合作”的专题讲座,向家长讲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案例,界定家长与学校的相应责任,通过案例教给家长处理类似突发事件的方法,而不要遇事就去媒体曝光,给学校声誉带来损害,也给自己孩子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让家长明白,老师和学生从来不是“狼与羊”的关系,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场所,大家在同一领域分工合作做着目标一致的工作。

3.如何建立良好的学校生态?

学校作为一个人群高度密集的高关注度场所,如何面对一些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公共危机,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并做好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常态宣传教育工作和防范机制及应急处理预案。针对特殊的家庭和特殊的学生,我们更要做特殊的细致而耐心的教育工作。

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意外伤害事件屡见不鲜,其中大多数事件都能和家长友好协商顺利解决,有些甚至不需学校出面家长们之间就可友好地解决,有些后来还成为了好朋友。这给我们诸多思考: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崇尚“得理饶人”“礼让三分”之美德。然而,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文明却相对滞后,这更要求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不但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对家长做好传统美德教育工作。

当前,虽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已渐入人心,人们的法制观念越来越强。但任何好的制度法规都不能完美地教正人们的行为,因为有些行为是法律所无能为力的,它需要“恭谨谦让、礼义廉耻”等内在的力量才能解决,这些力量来自道德和文化,因此丰富我们的校园文化,增进我们的精神丰满,共同形成独特的学校育人生态,我们的家校之间乃至整个社会关系之间才会越来越和谐。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二十一中学

广东广州 510095)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学校危机管理 第12篇

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面临的困境

1. 质量困境

近几年, 随着农村人口的下降, 以村为单位的学校或教学点的规模越来越小, 办学条件差, 学校布局分散。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政府才推行“撤点并校”, 让农村分散的学生转移到城镇或者条件较好的县城里就读。不但要让所有的学生“有学上”, 还要“上好学”。这是我们的理论假设和政策诉求。可是从实践反馈的效果看, 教育质量并没有随着“撤点并校”得到明显的提升, 相反, 在很多地方还引发了其他一些问题。有学者经过实证分析之后发现, “来自教学点的转校生的学业成绩要显著低于非转校生的学业成绩。其中转校生的数学成绩比非转校生的数学成绩平均低9.67分, 语文成绩平均低6.43分。”[1]另外, 撤并之后, 农村的学校是减少了, 可是学生都往城镇集中, 随之出现了巨型学校和巨型班级, 特别是小学, 基本上都是人满为患, 少则五六十人, 多则七八十人, 甚至人数上百, 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小学45人的警戒线。在这样拥挤的教学场所当中,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很难得到彰显, 所谓的个性教育和创新教育也无从谈起。

2. 效率困境

实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目的除了要提高教育质量, 还要合理地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减轻财政压力, 提高办学效益。在学校撤并之后, 看似提高了办学效率, 却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其他方面的利益为代价的。首先, 是学生的安全问题。在小学进镇, 初中进城之后, 相应的配套设施却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农村学生的上学问题凸显。很多孩子要么步行, 要么搭乘农用三轮车、拖拉机上下学, 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征求意见稿》中就此提出, 一般应使学生上学单程步行或者乘车时间不超过40分钟。不过这40分钟是个什么概念, 以谁为标准, 以什么地方为标准, 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其次, 加重了农民负担。通过学校布局调整, 政府客观上是把节约的教育成本转嫁给了家长。因为他们还要额外支付增加的交通费、伙食费和住宿费等。“一个寄宿生, 中部地区的农民家庭平均增加657.3元, 西部地区的农民家庭平均增加787.8元”[2]。再次, 撤并后大量校产的处置问题突出。很多农村学校撤并之后要么长期闲置, 要么承包给养殖场, 要么被变卖私分, 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3. 均衡困境

通过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 可以加快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可是, “撤点并校”却直接引发了学校离村, 学生离家, 农村学校数量、规模和人数的大量减少。这样一种城乡一体化的举措在无形当中加速了农村的解体和乡土文化的凋零, 导致了农村教育城市化和虚无化。据统计, 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 我国农村小学减少了一半, 平均每天减少56所[3]。“作为村落中的国家”, 作为乡土文化最后的守夜人, 乡村学校面临的只是一个乡土人情和伦理价值日益枯竭的文化图景。

4. 认同困境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一个利益的再调整和再分配的过程。其中, 政府、家长、学生和教师之间围绕着撤点并校”产生了各种复杂的关系, 使得这种布局调整并不仅仅是对效率的单一追求, 也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简单规划, 而是凝聚着权利争斗的博弈过程。很可惜, 在这场利益博弈的过程中, 政府成为了独一无二的主角, 以行政权威的方式, 从上到下强力推动。而作为利益主体的农民、教师和学生却集体失语, 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华中师范大学对全国11个省进行的大规模调研发现, 超过75%的教师、农民和家长未参与学校撤并决策;有近1/3的居民对学校撤并结果不满意;44.8%的县市认为学校布局调整阻力较多地来源于家长、村民和村干部, 分别占68.4%、59.9%和48.3%。”[4]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场涉及广大利益相关者、由政府推行的教育改革缺乏民意基础, 没有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也无法获得他们的集体认同, 其合理性和公正性让人质疑。

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出现的公共性危机

所谓教育的公共性是指把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给予全部公民, 也要求全部公民基于公益性, 通过协商的方式参与教育过程, 以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为核心, 追求公共利益。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分析, 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存在着公共性危机。

1. 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危机

义务教育作为公共物品具有公共性的特征, 作为其管理者“应该体现行为的公务性、宗旨的公益性和权力的法定性”[5]。在当前“撤点并校”过程中, 教育管理主体却出现了公共性的缺失, 具体表现为管理主体的官僚化和市场化两个极端。管理主体官僚化指的是政府搞一言堂, 对公权力的使用不加约束和监督, 社会公益组织比如教育学会等由于手中没有权力资源, 对政府的教育决策和运行过程缺乏问责。管理主体市场化则表现为政府角色的缺位。政府把很多应该自己承担的职责推给了市场、社会和个体。比如当前农村很多地方的校车管理就明显缺少规范, 问题层出不穷, 家长、学校和市场实际上代替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处于自我管理的状态当中。

2. 管理过程的公共性危机

管理过程的公共性主要体现为决策的科学性和程序的民主性。其中, 公共参与是保障公共政策正当性的内在要求, 是决策科学和程序民主的先决条件。“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与米歇尔·哈蒙从结构功能主义方法论出发, 认为公共性是在民主政治过程中, 个人和团体不断互动形成的利益格局。”[6]为了保证管理过程的公共性, 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推行过程中, 必须要求政府和民众共同参与和交互活动。很显然, 当前的许多农村地区, 学校布局调整的方案在制定、论证、公示和报批等程序方面缺乏民众参与。“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全国8个县77个乡镇下辖的村级被撤并的学校调查发现, 有45.5%的县级教育决策部门在村小撤并过程中没有认真调研, 也没有召开村民大会让利益相关者参与讨论, 领导开一个会就宣布撤并了。”[7]这样的决策和管理过程有违教育的公共性, 容易诱发不科学和不公正的问题。

3. 管理对象的公共性危机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 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任何一个社会, 民众都有多数人和少数人之分, 也有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别。管理对象的公共性就意味着政府要面向全体民众提供基本的教育公共服务, 它既是多数人的公共性, 又是少数人的公共性;既是强势群体的公共性, 又是弱势群体的公共性。满足多数, 保护弱势, 是公共性的核心内涵。由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事关不同的利益群体, 收入高低不同, 家庭背景不一样, 对该项政策的满意度也不尽相同。相比较而言, 普通民众、低收入者和偏远山区的家长是弱势群体, 他们很难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教育服务。他们是这场“撤点并校”的最大受害者。

4. 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危机

管理主体价值观的公共性强调的是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 在谋求社会公益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和个体发展, 它体现为政府的规范体系和行政系统的公正性、公开性和公益性, 是包含在行政行为机制之中的。我国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 并没有完全摆脱政府有限理性的局限, 在价值取向和制度安排方面也没有超越利益集团的捆绑, 将公共善当作唯一的价值追求。结果是在价值取向和理性取向之间更多地偏向了理性而舍弃了价值, 在面对公平正义和资源有限的两难困境时, 更多地考虑了效率而忽视了公平。

三、公共性视野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

随着我们对公共管理认识的不断加深, 公共性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目标追求, 它正慢慢地上升为认识论的范畴, 成为一种分析认识的工具。作为一种认识工具, 它具有均等性原则、正义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的特征。坚持这些原则, 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均等性原则

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性原则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教育服务, 其核心思想是平等地对待每个公民, 这是公共性的首要表现。要强化政府作为公共物品提供者的基本职责, 保障全体民众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 不但要保障农村弱势阶层孩子的上学权利, 还要保障其上学质量, 满足所有群体各个层次的教育需求。为此, 应该加大公共财政和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力度, 优先向农村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 弥补由于“撤点并校”增加的农民负担。同时, 建立城乡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协调机制, 不能盲目地一哄而上, 搞“一刀切”, 用简单化的思维方式进行学校撤并, 赶农民进城, 甚至消灭农村教育。城乡教育均等化并不是城乡教育平均化、一样化。政府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在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协调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要合理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规划, 保障农村学校布局合理, 保障公共教育资源在区域、城乡和学校之间的均衡化。

2. 程序正义原则

教育的公共性要求农村学校撤并程序要正义、公正和民主。2010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政府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要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作为重大决策的必要性程序。所以, 根据程序正义原则, 首先要建立教育信息公开制度, 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对家长和社会公众公开教育信息, 就意味着他们对农村“撤点并校”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其次, 健全教育决策的多元参与机制。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通过种种途径, 听取学生家长、村民、学校师生和基层政府的意见, 确保撤并过程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再次, 加强对教育决策的监督评价力度。培育并逐步壮大以教育学会为代表的民间组织, 充分发挥大众团体和社会公众对“撤点并校”的监督作用。这不仅可以保证教育程序的正当性, 同时也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纠偏, 尽可能地规避风险。

3.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教育公共性的深层次内涵, 是保障教育合理性和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指标。落实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的科学性原则根本就在于制定科学的学校撤并的标准。比如哪些学校该撤, 哪些学校应该保留, 小学多远才算“就近入学”, 初中多大规模才算“相对集中”等这些问题, 需要经过科学的理性判断和实证分析, 摆脱盲目、武断的思维方式, 才能制定出符合教育规律的撤并标准。这里的教育规律具体来讲就是指, 学校布局调整要跟当地人口、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个体等因素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将这些影响因素和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当然, 确定一个能满足全国各地实际需要的农村学校撤并标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要充分考虑到复杂的农村实际和主客观的约束性条件, 以最终能否达到“使学生上学距离最近, 学校服务人口最多, 教育资金投入最省, 教育教学质量最高, 学校布局调整次数最少”[8]作为检验标准。

4. 差异性原则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儿童与学校的距离发生改变, 这种距离包括物理距离、时间距离和文化距离。物理距离和时间距离的改变对儿童的影响倒是有限, 但是文化距离改变的影响却是深层次的, 也是深远的。它能诱发乡村学校教育的城市化和乡土文化的没落。“乡村实际上在今天已不再是一个文化概念, 而更多地是一个地域 (相对于城市) 、经济 (相对于经济发展) 的概念, 乡村逐步沦为文化的荒漠。”[9]这不符合公共性的精神。教育的公共性在追求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的同时, 并不是以牺牲乡土文化和风俗人情为代价的。尊重文化多元性和文化差异性是当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一个伦理底线。为此, 首先必须坚持就近入学原则。保障农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不但是义务教育法的制度规定, 而且也是一种文化诉求。特别是村小, 能保留的一定要保留, 不能保留的也要设置教学点, 低年级学生原则上是不离村、不离家、不寄宿。其次, 要加强校车制度管理。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公益职能, 认真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 保障学生在离村不离家的前提下的乘车需求和乘车安全。再次, 要培养乡村学校的文化自觉意识。立足于“回归乡土”, 重建和弘扬乡村文化, 重新树立乡村少年的文化自尊心和乡土自觉意识, 使他们自觉摒弃文化进化论, 不再将城市文化当作现代化的唯一标杆。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标识, 一个乡村有一个乡村的符号, 每一所学校周围的乡土文化都蕴藏着丰富的育人资源, 只要我们悉心整合开发、挖掘利用, 一定能让孩子们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侯龙龙.西部五省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学生发展.教育学报, 2010 (6) .

[2]李强.中国村落学校离土境遇与新路向.中国教育学刊, 2010 (4) .

[3]雷辉.民进中央:应明确农村学校撤并底线.南方日报, 2012-03-13.

[4]雷万鹏, 张婧梅.构建公正的学校撤并程序.全球教育展望, 2011 (7) .

[5]王乐夫, 陈干全.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社会科学, 2003 (4) .

[6]李学余.论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必要性.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4 (6) .

[7]邬志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与政策议题.教育研究, 2011 (7) .

[8]邬志辉.中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问题探讨.东北师范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5) .

上一篇:方法探讨下一篇: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