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技术范文

2024-05-24

美术教学技术范文(精选12篇)

美术教学技术 第1篇

1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启发教学,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前,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们学习新课程, 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 通过音频和视频等课件,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授课中导入具有启发性的语言, 让学生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不断保持教学新鲜感的过程中, 显著提升学生们学习的意愿。

例如, 在教授新教材首册中的《我的新朋友》时, 教师要考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多样化的游戏活动, 使学生们在快乐中受教。先播放《找朋友》歌曲, 让学生们在歌曲的引导下找到喜欢的小伙伴, 通过多媒体课件营造出快乐的学习氛围。接下来用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思考, 启发学生介绍朋友, 这也为美术课学习注入了快乐元素。然后在轻松愉悦的旋律中, 让学生们通过丰富的表情反馈美术学习的效果。小学生都愿意自主加入到集体活动中, 在自主轻松的环境中, 既能够让个体独立发挥, 又增加了集体的凝聚力和同学们的友谊, 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深入了解美术教学的魅力。

2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讨论教学, 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时, 要密切关注小学生交流讨论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设计妙趣横生的问题, 让小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信息接触, 启发学生们的思考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让课堂成为学生们畅所欲言的场所, 使教学活动和讨论活动相互呼应, 客观上提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例如, 在教授新教材首册中的《动物、植物欣赏》时, 本人先让学生们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搜集相关的动物和植物照片, 经过整理之后设计成多媒体课件, 在课堂上欣赏和交流。这会让学生们能够感性的了解世界, 在后续的小组讨论中学生们会在头脑中快速地反映出大自然的景物, 激发学生们的探索好奇心, 给予了学生们广阔的想象空间。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 可以配有相应的自然界文学故事, 这样可以提升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然后教师积极拓展学生们的课后辅助学习, 通过配有超链接的花鸟鱼虫草树等图片, 让学生们通过网络资料的查询, 逐渐发掘出网络技术的吸引力, 以此作为培养学生们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3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教学,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多媒体课件为小学美术教学提供新的平台, 教师在备课时能从网络上找到丰富的资料, 在电脑中进行课件设计, 让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了解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并可以阐述自己思考的观点, 在培养学生们自我思考能力时, 又转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为客体的问题, 促进了教学的广泛开展。

例如, 在教授二年级美术课程《变化无穷的线条》时, 学生们课前自备设计好的方案, 在操场上进行实战演习, 可以用足够长度的绳子以及细长的竹竿当做画笔, 通过小组内合作的方式用美术基本线条拼摆出学生们喜欢的图案。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极大程度上丰富现有美术素材, 在授课中播放优美的音乐和画面的特写, 强化学生们的主观印象, 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将学生们的“美术成果”拍摄下来, 进行对比分析和讲解, 让学生们畅所欲言, 提出改善的各种观点。然后建议学生们以自己的图案作为题材创编小故事, 培养学生们观察生活的能力, 让学生们成为美术教学课堂的主体。

4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综合教学,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信息技术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在丰富学习内容的同时, 又会显著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授课中可让学生们自主创作画作, 也可以在电脑中实现美术创作。

例如, 在教授《蜻蜓飞飞》时, 学生们可以先观看多媒体课件播放的昆虫资料, 显著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在多媒体课件上详解蜻蜓的生物细节, 让学生们深刻了解蜻蜓的各个细节特征, 在提升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能够培养学生们观察生活的能力, 拓展学生们的想象空间, 可以随学生们意愿表达创作理念。在课堂上播放《红蜻蜓》歌曲, 让学生们头戴配饰表演“蜻蜓飞飞”, 然后让学生们观察蜻蜓的生物学形态, 教师与学生们共同进行绘画, 渗透出美术艺术的意境美。要让美术艺术成为学生们探索世界、发现生活美的重要途径, 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学美术教学成为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 信息化技术教学理念已经是大势所趋, 所以在此过程中, 要结合学生们的年龄特点,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绘画。在教学研究中, 充分发掘出信息技术的优势, 让其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部过程, 在此基础上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不断优化小学美术教学。

参考文献

[1]弓慧敏.小学美术教学改革过程中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 2013 (24) .

美术教学技术 第2篇

信息技术课,旁人看来总是冷硬无趣的一门学科,而我走上信息技术的讲台这几年,却深深感到,这门学科同样需要有语言艺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着重在课堂教学语言上下功夫,探索和提炼课堂教学语言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就来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一、课堂教学用语严谨规范

教师在叙述概念或讲述操作方法时,一定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甚至会犯下科学性错误。例如,“存储器”不能说成“储存器”;鼠标操作中的“单击”不能说成“点击”。因为“存储器”、“单击”都是计算机中的常用术语,而“储存器”、“点击”等词语都是生活化的语言,虽然学生能够理解,但不规范。再如,“选定”和“选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经常被混为一谈。两者的区别在于:“选定”是做标记,而“选择”则是指执行一个命令。如在Word 中,“选定一段文字”不能说成“选择一段文字”; “选择复制命令”不能说成“选定复制命令”等。为了在短暂的一堂课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的语言还要严谨、精练。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反复地推敲,词语要经过慎重的选择,力求做到中心突出、条理分明,具有鲜明的逻 1 辑结构。讲授时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言简意赅;要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吐词要清晰,读句应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

二、富有情感和激励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感情充沛、富有激励性和感染力,并结合自己的眼神、手势和嗓音等体态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感染学生的情绪,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理于情,情理相融”。教师慷慨陈词,会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例如在讲初二年级“网页制作”一节时,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采用了这样一段开场白:“通过Internet知识的学习,我们只需点击鼠标,便可坐看世界风云变幻,尽揽祖国气象万千。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不满足于网上的浏览,纷纷制作出自己的网页,并在Internet上发布。对于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你,难道还能任凭风浪起、我自不开船吗?你是否也想在Internet 上一展自己的风采?是否也想在互联网上营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字家园......从现在开始,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步入一个激动人心的章节--网页制作的殿堂!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通过同学们的不懈追求,你们一定会梦想成真!”

三、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默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使课堂生动活泼;能在快乐之中把教师和学生联结在一起;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学习动机;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等。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 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例如,在机房上课时,经常有个别学生在偷偷地玩游戏,教师走到他跟前时,他便把窗口最小化,当然教师还是很容易从任务栏中发现。但在学习了任务栏的隐藏操作后学生再如法炮制,教师就不那么容易发现了。针对这一情况,我用了一句调侃性的话教育学生:“咱们班有个别同学真的变成了知识越多越反动了!希望同学们千万不要违背了科学的真谛呀!”这样一句幽默又语重心长的话,不仅能够使那些玩游戏的学生在微笑中诚恳地接受批评教育,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

美术教学技术 第3篇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能够为学生提供共同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不仅在项目最终得出正确结果,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记忆,而且项目过程中丰富的内容,让学生灵活运用教材知识,逐渐形成成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从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具学习热情。第一,选择项目。进行项目教学法需要从电子技术教材出发,选择合适的项目,不仅要和教材知识紧密连接,而且要进行拓展,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在牢固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灵活变通地使用。项目以示波器的使用为例,学校有大量器材可随时满足教学需要,并且在学习二极管整流电路后,学生对电压波形都有所了解。第二,制订计划。项目选择完毕,应对学生进行分组,综合能力突出者选为组长,对组员进行任务分配,分工查找关于示波器的相关知识,总结示波器的工作原理,进而合作制订计划,与老师进行探讨修改。第三,实施计划。小组成员按照计划对项目所需元器件及示波器的探头、常用旋钮等进行分析辨别,然后焊接最简单的单相半波整流电路板,经过对电路板的调试后,通过信号源给电路输入一定的交流电压,再将示波器的探头接到负载两端,经过调节示波器的旋钮对电路的输出波形进行测量,并准确地读出并记录输出电压的周期和峰值;若再变换示波器探头的衰减倍数,在输入同样大小的交流电压的情况下观察输出波形的变化并作记录。第四,小组总结。由组长汇报该项目的成果。第五,教师总结,给出题目加以测试。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能够让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在实施项目计划时,学生共同发现问题并探讨,最终解决问题,有效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当遇到难度系数过大而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项目计划完成时,小组成员一起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各自缺点和优点,进行改正和进一步发扬。

二、问题导向教学法

为培养学生能有效应用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分析方法和职业技能,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和与人沟通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解决具体工程实际问题为主线。从问题的已知、未知、需知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再到讨论方案的可行性,设计具体电路并进行仿真,最后制作与调试电路板,解决最初的问题。以稳压电源的设计为例,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提出问题:在婴儿保温箱的温度控制系统,为保证其正常使用,电源电路的技术指标要求可输出5V/1A,±12V/0.5A的多路电源。(2)分组讨论阶段:学生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列出已知的知识和未知的知识,讨论提炼出需知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组织学生分工协作查找资料。分享每位学生的资料,并讨论提炼与解决上述问题相关的知识,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3)方案演示:每组学生讲解、展示本组的方案,并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教师要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点评。(4)设计具体电路并进行仿真,制作与调试电路板。(5)将设计成果应用于实际环境或模型中。(6)学生展示成果,总结对整个过程的学习体会,书写总结报告。在上述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课程大纲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查阅资料、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能力和与人沟通表达的能力都得以提高。

三、开放实验教学法

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职电子技术的优势却不如从前的明显,反而呈现下坡趋势。由于自身课程形式的落后,学生过多的接受书本教学,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加之技术的传统,学生所吸收的内容有限,电子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不高,甚至停滞不前。因此,急需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模式,以有效降低教学与运行成本,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自主学习与探索,提高其学习与动手的兴趣,有效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开放性实验教学之前,教师应精心设计任务,制作任务指导书,并发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中,其内容涉及清晰的材料、背景、要求等,对实训内容实现有效分解,依据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性,设置最合理的任务。如:TTL 逻辑探针的布线和元件检测,将实验所需元件通过列表呈现,依据元件外观分类为电容、电阻与集成电路等;应用测量仪器检测元件容量,做好标记;依据外观对二极管分类,用测量仪器对鉴别其质量;这样,学生对元件的检测和鉴别,更具强烈的直观性,在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验过程的同时,极大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自我成就感和实践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法

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美术教学 第4篇

一、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 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 强调学生大胆创造和自由表现。小学低年级注重他他们的本体感受, 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各种造型活动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尝试各种工具, 通过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玩一玩等方法体验乐趣。在教学时, 可利用互联网、校园网, 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的信息资源, 制作成教学软件, 展开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如《妈妈的节日》、《生活中的趣事》和《瓢虫的花衣裳》等课题, 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殊功能, 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 为学生创造一个声像同步、亦动亦静、五彩缤纷、再现生活的情境。

高年级可从认识体验提升到运用形、色及空间等美术语言, 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 所感所想的事物, 发展美术构思及创造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 同样可运用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情境, 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让学生认识与理解明暗、色彩、线条、空间、形状、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在电脑、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组合的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制作过程的探究实践, 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如此显著快速的效果。

二、在“设计、应用”美术学习领域中, 激发学生情趣, 活跃设计思路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倡导用电脑等多媒体手机进行对文体活动海报、书籍封面的设计。当然, 设计的范围非常广泛, 比如说邮票设计、贺卡设计、黑板板报的设计等, 都可以采用计算机设计的手段。如采用画图、金山画王等软件进行较为简单的图案设计, 封面设计, 招贴画设计, 并利用计算机光盘中大量的图像, 照片以及材质资料。利用计算机字库中丰富多彩的艺术字, 各类型字体等, 设计更多更精彩的作品, 如美术第八册“课程表设计”的教学, 按传统教学设计, 每个学生准备大小一样的纸张或卡纸, 通过尺子绘画制作!由于学具的限制, 只能获得一些常见的设计图形, 绘制艰难, 许多学生因制作过程繁琐, 格子又多而失去耐心, 对整个课程表设计的造型缺乏新颖奇特的构想, 画不出精致的作品, 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却能够克服上述缺点, 方法是:首先在word中插入自选图形、圆形、方形和三角形等, 并设置成无填充颜色;再通过复制、粘贴获得数个基本图形, 然后随意移动这些基本图形, 把它们组织成新的图形, 学生可在计算机上反复尝试, 直到满意为止。最后把构成的图形组合在一起, 复制到画图软件中, 并填上自己喜爱的颜色, 这样, 学生兴趣浓厚, 设计思路活跃。

三、在“综合、探索”美术学习领域中, 整合各学科为动听的交响乐

“综合、探索”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性是美术新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真正体现了美术教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综合性说的是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它既把各个领域融合在一起, 也是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 并且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不但丰富了学习的内容, 也拓展了学习的途径, 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首先是出现了电脑美术, 包括绘画、设计、动画等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美术教学内容开展形式灵活, 多元化的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简易的电脑绘画、设计等, 这样既可以着重于认识、理解和参与, 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数学、语文、体育等学科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学习。如美术第十一册古诗配画以及给儿歌, 童话、神话、日记等配画、插图。这一课就要求学生不仅仅能掌握美术技能, 并且要有文化知识素养。另外也可以用综合材料制作头饰, 面具并投入表演等。如美术新课程有一课是《化妆晚会》, 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对简易的布景、海报、校园或社区的宣传专栏及专题性的手抄报, 以及校内外的文娱、体育、少先队等项目活动的设计研究、展示, 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与研究, 可以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他们在交流探讨中, 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 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 同时还感受到了与他人讨论合作、探索的乐趣。当然, 我们不能一味依赖现代信息技术, 在与之整合的同时, 我们也应保持传统的精华部分。例如, 在《水墨花鸟》一课中, 应该让学生沿用毛笔宣纸来作画, 使其了解中国画的魅力精髓。

事实证明, 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应该更深层次的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马云慧.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之整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2) .

美术教学技术 第5篇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作者/张艳

荥阳三中,河南荥阳450100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全面普及的信息时代。掌握信息技术技术已经是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必然需要,且已成为当今合格人材的必备素质之一。而要想学好信息技术,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不可忽视的基础。下面是本人就几年来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一些经验心得,对如何更好的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动力源泉

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自发探索信息技术科学,培养信息技术素质,打好信息技术理论基础和基本操作技能。所有学生能熟练进行信息技术基本操作,对常用软件熟悉。使部分学生将来能成为信息技术专家性人才。初中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我们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要注重激发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尤其是实践和创新能力。老师则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突出重点,联系实践,切忌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完全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状态。如果说理论教学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教学的实践性。那么教师就应该使所教的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践。并且能够指导实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理论指导实践的可行性。在初中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基础理论教学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但实践教学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十分重要,教师必须努力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上机实习。掌握操作技巧,增强操作技能,使学生体验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从而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验证、巩固和深化。

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技术与前几年一些书籍中曾提到过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概念不同,后者只是将几种媒体加以简单的.组合(如把幻灯、投影、表格、声音、录像加以组合)。今天的多媒体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把语言、图像、视听等技术集成在一起,而且能双向传送,使同一信息通过用图形、文字、数据、表格、声音等多种方式显示出来。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可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决定,学习内容、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预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与这个过程。在多媒体教学教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在和信息技术的交流对话中完成的,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在多媒体教学中,信息技术能按照学生的要求提供信息,同时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判断、调整或修改学习方案,提供适用的教学内容。这种智能化的交互特征是传统的教育媒体很难做到的。

四、联系实际设置悬念

上课时,教师可先提出―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悬念,让学生具有想解决问题的驱动心理,且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Excel中,教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就在我们电脑里,现在要求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出名次,你们该如何应用Excel处理这些问题呢?”引出Excel 应用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 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又如:在讲Word 操作技巧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电子板报?”同时展示给学生一个图文并茂的纸质板报。能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学习热情。教师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信息技术确实有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五、给学生布置个性化的作业

学生之间有着各不相同的个性差异,对于同一本教材,学生的兴趣点也是有差异的。在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基础上,有的学生表格做得特别漂亮,有的学生设计的网页特别有个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有的放矢的给学生提供多个作业项目,并不要求全部做,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给学生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机会,并把教材中没要求讲解的,应用软件能够支持的操作,作为附加分,鼓励学生用心地学习和制作。当他们如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把有些同学的特色作品向全班同学展示出来,激发学生互相学习。竞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就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学水平。此外,教师还可以保留一部分优秀的学生作品,向别的班级和下一届学生展示,以鼓励其他学生学习,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信息技术:美术教学的别致风景 第6篇

让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

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交互方式,激活了每一位教师在课程建设上的潜在能量,帮助教师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化,从而建立起开放的美术课程资源体系,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1.拓宽教师视野,完善备课思路

以往的教学设计多由教师个体完成,教师的设计思路以及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往往受个人思维的局限。利用BBS、教育博客和QQ群,志同道合的教师可以不受地域限制相约在网上刮一下“头脑风暴”。我经常利用湖南中学美术教师QQ群与同行进行在线交流。有时针对一堂课的某个环节展开备课研讨,通过大家集思广益,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时教师们齐心协力地帮助某一位教师查找相关的素材或帮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在QQ群或BBS里,由于大家志趣相投,交流互动的气氛非常融洽。在大家共同营造的开放、共享的氛围中,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视野逐渐变得开阔。教育博客中的互动不如QQ群和BBS中那样实时和热烈,但它更像是教师心灵的“后花园”。在博客中,我能够较系统地梳理自己的教学感悟和心得,发表自己的教案和学生作品。不少教师在我博客上留下的评论和建议也让我受益匪浅。此外,QQ群、BBS和教育博客均会保留发言记录。这就方便了教师在日后进行回顾和反思,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2.丰富课程资源,提高素材质量

美术学科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教学素材选取的好坏往往会影响美术教学的质量。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络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且查找起来更为方便和快捷。对教师来说,上网搜索教学素材资源的方式比以往查找书面资料的方式更得心应手。如在准备《故宫》这一课的时候,由于教材本身的图片不多,且没有与教材相配套的挂图,我就利用“百度”搜索到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并将它们精心加工成教学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不必局限于教材,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为教学的成功做好了保障,也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前准备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帮助,使教学设计内容更丰富、课前准备更充分。

3.创设有效情境,增强教学效果

还以《故宫》一课为例,学生通过欣赏课件,很自然地对故宫的建筑美形成了初步的印象,进入了学习情境。对于故宫汉白玉石阶上的浮雕、故宫建筑上的图案等细节,他们还能利用课件将其放大观察,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体验。为了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古代的建筑之美,我引导他们进入网上虚拟紫禁城,自己“游览”故宫,进行全方位的体验。虚拟体验之后,学生被故宫的建筑艺术之美深深震撼,学习热情高涨,讨论也非常热烈。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高效性是传统课堂所不及的。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是美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提供了一条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

1.调动学生感官,进入认知情境

多媒体技术能创设出更真实、更生动、更形象的认知情境。这种情境增强了美术学科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使学生在体验、交互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我发展的愉悦。如在《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课中,我安排了一个“学生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的体验活动。在这个体验活动中,我先向学生展示了多幅名家的漫画自画像,并用课件演示了名家照片到漫画自画像的过渡、演化过程。让学生注意观察漫画如何表现人物的关键特征。通过比较分析和讨论,师生总结出应从哪些方面表现自画像。学生受到视觉上的冲击和启示,学习兴趣倍增。

2.降低创作门槛,突出学生创意

信息技术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所思和所感带来了便捷、高效的创作工具,为学生的艺术创作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传统美术课堂对学生手绘能力的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底,才能开始创作。这个要求就会把很多对美术有爱好但手绘功底差的学生拒之门外。信息技术则突破了这一局限。运用画图、Photoshop等软件,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创作出生动、有趣的艺术形象,突出了艺术表现中创意的重要性。通过欣赏电脑设计作品,学生会在美的熏陶下产生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提高设计意识,激发出创造力,全面提高艺术素质。

3.拓展探究空间,提供展示平台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如何让学生通过美术学科感受古今中外博大精深的人类文化,仅靠现有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网络凭借其强大的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美术文化的重要手段。我制作了“长沙县实验中学美术网”(www.0731d.com/Index.html),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获取更多、更新的美术信息,欣赏和借鉴各类美术作品,逐步养成获取、鉴别、加工和运用各种美术信息的能力。同时,我还在该网站上专门设立了“学生作品”栏目,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为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交流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为美术课程改革搭建了平台,成为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动力之一。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带来教学变革,它只有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相互作用,才能彰显出其在课程改革中特有的价值。如果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不发生变化,单纯地将在课堂上引入信息技术作为目的,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的层次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1.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必须事先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技能,了解各种媒体在课堂中运用的优缺点,增强教育技术能力。其次,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计算机只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工具或手段,不能让计算机取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再次,教师要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利用集体智慧提高备课的效率和质量。最后,有些学生极易沉溺于网上聊天、游戏,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教师要增强对网络环境下课堂的管理和调控能力,让学生体验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2.避免学生亲身体验的缺失

网络环境下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使得学生在电脑屏幕前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纵览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术作品,并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美术作品信息。但这种虚拟空间也会带来学生亲身体验的缺失。为避免这一现象,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去参观画展、博物馆。在培养学生电脑作品创作能力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对学生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尤其应重视传统的“纸”上的功夫,如中国画传统技法、素描写生、色彩写生、美术创作等。

总之,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使美术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美术教学技术 第7篇

1 借助电教激发兴趣

兴趣指个人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 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电教手段, 可以通过色、形、声、光, 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知,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心理特征, 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原则, 根据新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巧妙运用电教媒体, 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大家一起画》一课的教学中, 课伊始我就利用电教媒体出示一组图片供学生欣赏, 每张图片的线条、圆点、色块, 色彩鲜艳, 不同的图片变化多样, 配以音乐, 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 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快的氛围。这样一开始的作品欣赏就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再让学生对它们进行感受、联想, 并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说它们是“快乐的蝌蚪”、“狂舞的线条”、“七彩的气球”、“优美的舞蹈”、“美丽的音符”等等。学生能大胆用语言表达因线条、色彩、圆点所产生的联想的同时, 激发了他们心中想表现的欲望。学生在用不同的彩笔描绘了心中的作品后, 争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老师。这样创设情景, 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这样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 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生也有了创作的依据, 以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达到了“课伊始, 趣即生”的良好效果。

2 借助电教诱发想象

学生在经过对事物产生情感, 教师又进一步激发情感, 再通过巧问促思, 深化情感后, 再借助电教, 顺其情感的流动, 进行有目的、方向性的引导, 帮助其想象。会使学生内在的情感得以升华, 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如在教小美第四册《动物狂欢节》一课, 教师在进行一系列的情感激发后, 用录音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动物狂欢节的热闹场面。为了使学生能更好、清晰地把握音乐所表现的情节, 于是配以简明扼要的解说, 学生顿时被这种快节奏的狂欢音乐带入动物狂欢节的情景中, 他们伴随着乐曲的起伏, 想象着小白兔拉小提琴、小鸟自由放声歌唱, 熊猫有表情的指挥、小猫拉手风琴、孔雀摇摆着美丽的舞姿……, 学生情绪激昂, 不能自我, 一幅充满生机、热闹非凡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油然而生。又如:在教学《乌龟滚下坡》一课时, 学生对动物的认识很浅显, 如要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外形特征、各种姿态, 以绘画形式想象表现, 表现有趣的结果。就得尽可能让学生去观察、参观、实践, 但这一梦想难以实现。为此, 我用电脑以乌龟学习刺猬下坡的故事为题材, 制成大量的动画情景, 以连环画形式的动画再现在学生面前时, 学生思维顿时豁然开朗, 他们沉浸在故事情节的情境中, 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 使乌龟滚下坡更具有真实感, , 学生在观看过程中, 其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 脑海中同时会再现多种结果。从而为学生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借助电教提升审美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美术教材中, 欣赏的内容比较丰富:有中外美术大师的名画;有雕塑、工艺制作;也有现代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然而, 不足的是没有配套的图片、音像、文字等欣赏材料。长期以来, 美术欣赏成为老师们怕上、难上的课;即使上, 也只能泛泛而淡, 不能深入, 难以达到欣赏的目的。为此, 我们想方设法, 自己制作欣赏投影片, 努力克服传统教学手段不能充分呈现直观的动态教学情境的弊病, 把动态的直观与静态的思维活动材料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 去寻求教学内容的最直观、最美的最佳表达方式, 挖掘教学内容中美的来源现象, 使之与审美形成共鸣, 引起赏心悦目的快感。如《格尔尼卡》是西班牙最杰出的立体派画家毕加索之作。画面将一切物体形状肢解, 然后再加以主观拼凑、组合, 突出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这种形式的绘画, 大部分学生的初步印象是不理解, 不认可。那么在教学中, 我首先利用投影放大这幅画, 画面的黑白对比, 形体的变形夸张, 在大屏幕上显得更加突出, 学生的视觉受到冲击, 注意力集中, 印象深刻, 激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同时也营造了课堂的艺术氛围。在对画面分析时, 局部的放大, 内容的链接, Authorware发挥了它的优越性。如对“木然的牛头”、“嘶嚎的马”、“哀号的母亲”、“求救的人”、“奔跑的女人”、“眼睛形的电灯”等等, 教师可以利用“热区”操作, 轻松的放大、还原。并把象征的内容链接起来, 既节省了教学时间, 又增强了学习效果。运用电教媒体教学, 我深刻地体会到:在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 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化静为动, 提供信息量大, 图像生动, 音响逼真, 动作连续, 从而创设学习情景, 引发兴趣, 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能够改进课堂结构, 体现“精讲多练”的教学思想。总之, 在教学中, 恰当运用电教手段, 对教学工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美术教学技术 第8篇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

我国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开展已经多年, 对于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知识,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以及熟练掌握网络技术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 与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相比, 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

1.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参差不齐

目前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主要是受到家庭因素、学校教育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部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在起点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如来自偏远山区的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学生就存在信息技术知识储备上的较大差距。

2.教师对学生信息知识方面存在的薄弱点了解不足

对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而言, 很多教师根本不知道学生究竟对哪些方面的知识掌握薄弱, 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握住难点, 这是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不能有效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不能有效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如果问到具体某个学生平时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 很多教师都不能真正地说出来。因为对信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和课时安排等原因, 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了解, 也不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4.教学资源开发不足

信息技术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 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最核心、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众所周知, 现代的信息技术更新周期很快, 落后的教学资源并不适应现代的教学需求。在这种形势下, 我们必须要对原有教学资源重新开发, 但是部分教师只是把教材中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 很少更新教学资源, 导致教学内容落后, 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现状

1.自动生成学习计划, 针对薄弱点加强训练

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 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教材来进行。因为学生在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方面存在差异, 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一套自动生成学习计划的系统, 这个系统要能够测出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薄弱点, 并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 为他们自动生成一套学习计划, 让他们能够弥补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不足, 凸显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例如, 在初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 如果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文件搜索》这节掌握比较差, 在自动生成的学习计划中, 就会包含各种搜索任务, 促使学生不断练习针对文件的不同途径的搜索, 从而促进他们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这个环节中, 也不能将教师的作用摒弃, 在学生的学习计划生成以后, 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在执行学习计划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并及时对他们进行指导。当然最好还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和问题的讨论, 让他们能够自己解决遇到的难题。

2.数据收集处理, 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 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并加以分析。比如, 在上《网上收集信息》这课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出一道题目, 让他们在计算机上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 而系统 (如数据挖掘技术) 就会自动采集他们收集过程中的路径、时间等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研究能让信息技术教师清楚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 了解学生的变化。

3.利用互联网技术, 促进信息技术教学

如今,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 同样也渗透到了教育中,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 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同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成立信息技术学习小组, 利用网络, 对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理念进行学习, 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更新自己的学习计划, 丰富学习内容。当然, 教师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网络学习进行监督, 避免学生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

总之, 正视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 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瑛.网络教学中的在线测试系统设计[J].福建电脑, 2008 (04) .

信息技术使美术教学更给力 第9篇

●●运用信息技术, 深化、优化美术课堂的内容建构

1. 运用信息技术, 拓展美术教学内容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 可以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生动而富于变化。例如, 在教授《静物画构图》一课时, 我利用搜索引擎搜集了大量的静物画范例来设计课件, 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的构图美感、分析画面的构图特点,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静物画的均衡、疏密、聚散等构图语言, 理解静物画的构图法则。为了让学生对各种构图有更直观的对比和感受, 我设计了一个可以自由移动各种器物进行组合的构图练习。通过鼠标可以把物体移动到画面上进行各种构图组合, 物体的位置、大小、数量可以通过鼠标操作任意改变, 教师可以演示出各种构图, 引导学生分析画面的构图效果, 发表看法, 还可以让学生亲自走上讲台来改变构图,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运用信息技术, 突破美术教学难点

教师在设计课件时, 可以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绘图和图形处理功能, 运用动画、视频演示有效地化解教学难点。例如, 我在教授《花手帕》一课时, 利用多媒体对设计手帕的方法进行了分类、演示。将课前准备的小白兔图案和花边纹样, 用复制粘贴的方法, 一一展示给学生看, 使学生逐步领会、掌握构图知识和设计方法, 领略变化的无穷乐趣。这种形象生动的教学, 令学生迅速掌握了手帕的区分和联系, 之后无论教师将手帕做怎样的变化, 学生都能准确地回答出手帕的设计方法, 课件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记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运用信息技术, 强化美术教学的德育渗透

环境保护模块一直是基础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环境意识以及养成保护环境行为习惯的需要, 所以在教学《环境保护》一课时, 我就让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 自己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结论, 以期达到培养他们多方面能力的目的。由学生结合书本和课前查得的资料及身边知晓的事例来说明问题或阐述道理,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既实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 又培养了学生探究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危害、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的能力, 使学生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起到训育的目的。

●●运用信息技术,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 运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美术教学中, 多媒体课件可以使文字、图画、声音等元素有机结合起来, 使美术的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立体, 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 我在教授《色彩的要素与配合》一课时, 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组多彩的生活画面:鲜花、水果、晚霞、服装等, 大图阔幅, 极富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学生的情绪立即被调动起来, 然后再通过对动画课件的演示, 进一步揭示色彩原理及规律。在讲授色彩的配合时, 结合不同色彩配合效果的画面展现, 配以不同的背景音乐, 情景交融。无须赘述, 学生已经感悟到色彩配合的奇妙并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2. 运用信息技术, 加强美术欣赏课的“通感”教育

在教授“环境色彩与人的情感”时, 教师利用春节联欢晚会中的部分片段,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环境谈色彩对人的情感作用。授课中要求学生结合晚会中因节目变化而变化的场景环境色彩, 说出其艺术效果和情感感受。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即兴要求, 通过网络搜索不同环境下的不同音乐, 学生感受之后, 通过语言或色彩去描述色调与情感的关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揭示色彩对人的不同情感特征的影响, 还可以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运用信息技术,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运用信息技术,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美术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美术课的任务正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 特别是观察能力。在绘画课上, 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展示绘画过程, 鲜明的色彩, 生动的形象、悦耳的声音使学生在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同时, 将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训练和美术教学中的美育融为一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该让学生多写、绘画, 少临摹, 按高低年级的不同基础进行分层训练, 如初一年级的线造型练习, 开始应该从简单的造型画起, 有的甚至要从简笔画开始,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分步演示。通过这种类型的练习, 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简单的写生训练后可用默写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记忆表现,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认真仔细, 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2. 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历来是美术教育教学的难点。把艺术作品不同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在大脑中形成反射,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 利用知识经验进行综合加工是形成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的过程。使用信息技术, 可以将多种媒体融合在一起, 并方便地展示给学生, 突破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利用信息技术上美术欣赏课, 把音乐和美术、电影与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可以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地表现深刻主题, 能充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并能激发其情趣。教师可以采取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 如电影、录像等引导学生增强直观形象的感受, 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进行比较, 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3. 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因此, 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传播美术文化的同时, 不仅仅是把绘画技能传授给学生, 而且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计算机绘画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绘画表现技巧的不足。在教学中用计算机设计的方法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创设了宽松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学生养成勤于观察思考, 善于创新和勇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优化古诗教学 第10篇

一、应用现代教学手段,赏析学习古诗

1. 创设情境,从旨意中赏析。

小学所选古诗,多为绝句,虽廖廖四句,但描绘了丰富的景象,抒写了多彩的心曲。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与思路、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从旨意上赏析,由感知诗意到进入诗境,从而真正把握诗的意蕴。

在教学《登鹳鹊楼》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这样一幅景象:远处,一轮红日依山将尽;下面,黄河之水滚滚东流;近处,三层鹳鹊楼矗立在黄河岸边的山上。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诗人在什么地方?他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在怎样的心境下写下这首诗的?”让学生想象诗人写诗时的情景,直观的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积累的经验与情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谈到诗人攀山登楼,就是为了饱览大好河山,美景吸引了诗人兴奋地上了一层又上一层楼,因为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其中一位学生结合自己登黄鹤楼谈到自己一直登到顶楼,江城景色尽收眼底,“登高才能远望,高瞻才能远瞩”触动了诗人的心。

2. 由诗到画,从意境中赏析。

清人王夫之曾说,诗人“只于心目相取处得景、得句”。诗歌中“意境”,就是诗人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对客观现实中的人情、风俗进行观察、体验之后,凭借艺术想象力所创造出的审美意象。“诗中有画”是我国古诗的一个显著特点,要让学生融入诗境,就必须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

一位教师教学清代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时,制作了动画让学生欣赏,再让学生对诗中描写的景象进行创造性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使“景语”再现,让学生在叙述中感悟隐含的“情语”。一位学生这样描绘:幽静的黑夜里,一只渔船停泊在水面上,渔灯似萤火般微弱。这时,微风拂过,船轻轻摇晃,泛起微波,水面像散落了满天星星。一会“一点萤”,一会“满天星”,多么清纯的自然之景。听了学生的描绘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被深深地吸引了。

3. 配乐配像,在朗诵中赏析。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严格追求格律,本来就有一种音乐美,其深层次美感集中表现在澎湃的激情,飞腾的想象,深邃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如果借助音乐的烘托,加上形象的画面,则十分有助于朗诵者进入意境,表现出诗人那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感情、真实的形象和真切的语言。一位教师教学《静夜思》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这样的画面:一轮圆月滑过窗棂,如水的月光泻在床前,诗人来到窗前,举头望了望明月,又低下了头。这时,一些故乡的景和事如电影般在明月中淡淡闪过,淡淡的画面和低沉、深情、舒缓的朗诵珠联壁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学生在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悟诗境,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有益尝试。

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拓展学习古诗

1. 网络环境下的新课堂。

最近几年,许多教师利用网络公司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古诗教学的尝试。网络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料和教学信息的共享,增加了教学的知识容量。同时,灵活方便的交互方式,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位教师教学《早发白帝城》时,课件是用网页的形式制作的,上面设置了“老师的话”、“课文欣赏”、“学习帮助”、“小辞典”、“作者点击”、“认识三峡”、“三峡景色”、“小电影”、“小练习”等几个栏目。课堂上学生都能自由地与计算机互动──在网上自己阅读、进行资料查阅、在平台上表述自己的意义,真正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的语文个性化学习。实践证明,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古诗教学,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采用“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可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在拓展中学习感悟。

古诗在教学安排上,往往一课时学习一首古诗。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收集有一定关联的几首古诗和信息,在比较中“鉴赏”,不贪多,不求全,不搞全方位的比较,挑出一首或若干首经典古诗进行比较,让学生去读、去吟诵、去品味,初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感受力和艺术想象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日积月累,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而且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会极大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后,有一个学生在网上搜到了“中国李白网”,阅读了论文“李白诗歌中的数字美”,并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些诗句中,体会李白善于运用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质朴的语言的艺术特色。在教学朱熹的《春日》后,学生将在网上查询到的描写春天的古诗佳句制作成一本《春天的诗》供大家阅读、欣赏。这些知识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建构而成,其价值远远超过传统课堂上教师的灌输。

3. 建立古诗文学习专题网站。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惟有“积”之深厚,才有“发”之喷薄。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古诗,许多学校、教师制作、建立了古诗文网站,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现成的诵读诗文的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这一信息仓库,及时而又主动查询诗人生平、了解古诗背景、理解诗意。这样,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在无意中扩大了学生的阅读空间,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有的教师采用每周一诗的教学,每周学生通过上网学习,精读一首古诗,结合每天的古诗诵读时间,学生们进行交流、背诵,就这样,学生在快快乐乐、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古诗的积累,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学资源将更丰富,更易于获取,使课标中倡导的探究、自主、合作学习及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大力实施、全面开展。具有深刻文化内涵、意境高远、情感丰富的古诗一定会让学生更能进入意境,从而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摘要: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 现代信息技术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以创设情境, 由诗及画, 以及配乐配像朗读, 让学生更能进入意境, 赏析古诗。网络资源的利用, 则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空间, 培养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美术教学 第11篇

一、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强调学生大胆创造和自由表现。小学低年级注重他他们的本体感受,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各种造型活动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尝试各种工具,通过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玩一玩等方法体验乐趣。在教学时,可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的信息资源,制作成教学软件,展开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如《妈妈的节日》、《生活中的趣事》和《瓢虫的花衣裳》等课题,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殊功能,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声像同步、亦动亦静、五彩缤纷、再现生活的情境。

高年级可从认识体验提升到运用形、色及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及创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可运用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情境,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让学生认识与理解明暗、色彩、线条、空间、形状、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在电脑、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组合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制作过程的探究实践,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如此显著快速的效果。

二、在“设计、应用”美术学习领域中,激发学生情趣,活跃设计思路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倡导用电脑等多媒体手机进行对文体活动海报、书籍封面的设计。当然,设计的范围非常广泛,比如说邮票设计、贺卡设计、黑板板报的设计等,都可以采用计算机设计的手段。如采用画图、金山画王等软件进行较为简单的图案设计,封面设计,招贴画设计,并利用计算机光盘中大量的图像,照片以及材质资料。利用计算机字库中丰富多彩的艺术字,各类型字体等,设计更多更精彩的作品,如美术第八册“课程表设计”的教学,按传统教学设计,每个学生准备大小一样的纸张或卡纸,通过尺子绘画制作!由于学具的限制,只能获得一些常见的设计图形,绘制艰难,许多学生因制作过程繁琐,格子又多而失去耐心,对整个课程表设计的造型缺乏新颖奇特的构想,画不出精致的作品,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却能够克服上述缺点,方法是:首先在word中插入自选图形、圆形、方形和三角形等,并设置成无填充颜色;再通过复制、粘贴获得数个基本图形,然后随意移动这些基本图形,把它们组织成新的图形,学生可在计算机上反复尝试,直到满意为止。最后把构成的图形组合在一起,复制到画图软件中,并填上自己喜爱的颜色,这样,学生兴趣浓厚,设计思路活跃。

三、在“综合、探索”美术学习领域中,整合各学科为动听的交响乐

“综合、探索”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是美术新课程的重点与难点,真正体现了美术教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综合性说的是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它既把各个领域融合在一起,也是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并且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不但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拓展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首先是出现了电脑美术,包括绘画、设计、动画等内容,教师可以根据美术教学内容开展形式灵活,多元化的美术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简易的电脑绘画、设计等,这样既可以着重于认识、理解和参与,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数学、语文、体育等学科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学习。如美术第十一册古诗配画以及给儿歌,童话、神话、日记等配画、插图。这一课就要求学生不仅仅能掌握美术技能,并且要有文化知识素养。另外也可以用综合材料制作头饰,面具并投入表演等。如美术新课程有一课是《化妆晚会》,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对简易的布景、海报、校园或社区的宣传专栏及专题性的手抄报,以及校内外的文娱、体育、少先队等项目活动的设计研究、展示,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与研究,可以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他们在交流探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还感受到了与他人讨论合作、探索的乐趣。当然,我们不能一味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在与之整合的同时,我们也应保持传统的精华部分。例如,在《水墨花鸟》一课中,应该让学生沿用毛笔宣纸来作画,使其了解中国画的魅力精髓。

事实证明,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该更深层次的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马云慧.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之整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美术教学技术 第12篇

AutoCAD绘图软件是美国Autodesk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初为PC上应用CAD技术而开发的绘图软件包。AutoCAD可以绘制任意二维和三维图形, 其绘图操作易学、易懂、易操作;速度更快、精度更高。它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建筑、电子、机械、化工、美工、轻纺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巨大的经济效益。AutoCAD工程制图在当前高等院校工科专业中, 几乎成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我们进行教学, 并不能只是教会学生怎样使用该软件绘图, 而就当站在更高的高度, 意识到在高校, 特别是在职业院校中, 单从本软件教学来讲, 学生会用, 哪怕能熟练操作都只是一项基本功;而应当从知识的横向联系上, 学习AutoCAD软件中涉及到英语 (命令) 、代数 (计算) 、几何 (空间) 以及日常生活常识等方面的知识。

一、正确认识AutoCAD图形, 培养制图效率意识

AutoCAD二维平面图形, 纯粹是线条图形, 好比进行“素描”一样, 用线条表现对象、表现思维, 其色彩搭配可以说是简单而单一的, 不象制作“广告图”那样需要丰富的色彩表达, 从而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色彩调配, 而这些“调色时间”也用在了绘图上。因此AutoCAD绘图——绘制线条图, 速度要快, 目的在于提高制图效率。

二、变革操作方式, 提高绘图速度

好的工作习惯是工作成功之“引”,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做任何工作都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积极向上的精神。操作AutoCAD软件可以采用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菜单式”操作, 可是用鼠标来回选择菜单, 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在“移动鼠标”上面。那为何不变革一下操作方式——用AutoCAD特有的“直接输入执行命令”操作方式代替“用鼠标选择菜单命令”操作方式。

第一键盘输入命令。AutoCAD中所有命令和各种参数设置都可通过键盘直接设置进行控制;第二熟悉键盘键位。输入命令, 就是输入字母、数字以及个别其它键盘符号的组合符号。学习电脑常理而言首先就要熟悉键盘键位, 熟悉了键位输入命令的速度就很快;第三自定义命令简名 (别名) 。AutoCAD中命令均可在不重复、不区分大小写前提下由操作者根据个人的操作习惯进行“命令名英文状态简名自定义”, 如Circle可简写名为“C”, 从而减少命令输入的击键数, 进而提高绘图速度;第四熟记命令的功能、选项、注意事项等命令信息, 使得在使用过程中要绘什么样的图形即时联想到需要用哪一个命令, 选用哪一个选项等, 手就会自动输入对应命令及选择所需选项, 同时不用看系统提示信息, 也可直接选择命令选项进行快速绘图;第五熟练使用系统定义的功能键和快捷键;第六绘图坐姿端正、精力集中、心中要有提高操作速度的压力感。操作者不断给自己施加提高操作速度的压力, 心里时刻想着“要快, 快点、再快点”, 当然这种压力可能导致双手不听使唤的错乱动作, 严重情况下脚也会不由自主地在地板上划来划去。其实有了这种感觉也就真正进入了状态、角色, 更应理智地控制好这种节奏, 不要错乱。

功夫是训练出来的, 只要学生认真领会并做到以上六点, 绘图的效率肯定会大大提高, 专业技术就会增强。

三、调整教学模式, 多选代表性实例训练基本操作技能

熟练的技能是在实训中训练出来的。技能训练不能是简单的事件重复, 而应当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磨练和积累。在教学中, 多用多媒体示范教学、多给学生实体模型观察、多给学生准备学习素材及多指导学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在学习AutoCAD基本绘图命令时, 通常都会采用绘制基本几何图形的方式来练习命令的基本使用方法, 提高命令的熟练程度。但是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练习命令用法层面上, 而应该选择难度从小到大的有代表性的例图, 既起到练习基本命令用法的作用, 又起到深挖操作者图形分析潜力等目的。如图1、图2看似简单的线条图形, 却集中了大量的综合分析。

四、扩展技能训练, 实现“一箭双雕”

单一的专业技能会使学生在这一技能领域成为尖子, 可同时又成为了跛脚。从经济学的角度说, “宁愿付出一倍的经济去换取综合效率下的一半收益, 这是因为剩下的一半综合效率可能创造的不仅仅是另一倍的收益!甚至是再翻倍的收益”。这也就体现出综合知识能力的重要性, 因此在进行AutoCAD教学时, 也要让学生在单一软件学习下扩展技能。学习AutoCAD软件, 涉及到英语、代数、几何和日常生活常识等方面的知识, 由学习AutoCAD的需要去促进学生拓展相关领域的知识, 使得学生综合知识、能力得以提升。

(一) 英语掌握水平的提升

在AutoCAD中有200多个命令及380多个系统变量, 不管是命令还是系统变量, 基本上都是英语单词, 或英语单词扩展组合, 或英语与数字的扩展组合, 不管是那种组合都是带有基本英语单词的含义, 操作者只需掌握了基本英语单词含义, 再加一定的理解扩展, 就可以轻松掌握扩展组合命令。如DIMCONTINUE命令, 它是由DIMENSION (尺寸) 和CONTINUE (连续) 两个单词组合而成, 作为“连续标注”的命令名。虽然命令可以定义简短别名, 大大减短命令输入的击键数, 进而提高绘图速度, 但是作为学生来说, 掌握一定的英语词汇;从需要学习AutoCAD角度出发, 促进自己再去学习相应的英语词汇, 结果是一举两得, 既真正体现出学生软件操作技能, 也体现出学生的外语水平。作为教师, 可按命令作用对其进行分组, 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同时注意相近命令之间的功能差异。哪怕是一天记3-5个, 日积月累, 英语词汇的积累量也是很庞大的。

(二) 代数知识和几何空间思维的培养

1. 提升口算心算能力

在绘图过程中, 很多情况下需要即时代数计算。虽然AutoCAD软件和操作系统都配有“计算器”, 时时调用计算器需要花费时间, 因此要多训练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 进而在绘图中进行快速计算绘图。如图3中A和B两个尺寸只需要知道其一就可以完成绘图, 不必两个都要算出来。而A或B的尺寸从何得知, 其实操作者可以快速算出A= (18+24+19) - (18+18) =25, B= (16+17+8) - (10+21) =10。

2. 扩展数学、几何知识面

在AutoCAD中, 有些特殊图形, 包含着许多数学、几何知识, 融会贯通则会绘制出许多在手工绘图下无法实现或实现很困难的图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多给学生补充一些数学、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学中的公理、定理, 提升学生图形分析能力。如图4中求a的值。

分析:此图用一般的知识分析绘图难度较大, 就需要看操作者知识的扩展范围了。实际上此图可以根据“阿氏圆定理”绘制阿氏圆解决。“阿氏圆定理”在初、高中教本中都是没有直接接触到的。“阿氏圆定理”具体的描述:一动点P到两定点A、B的距离之比等于定比m:n, 则P点的轨迹, 是以定比m:n内分和外分定线段AB的两个分点的连线为直径的圆, 该圆称为阿波罗尼斯圆, 简称阿氏圆。根据分析, 解题过程为:

(1) 三等分, 等分点为E和F, 如图5所示;

(2) 分别以点A、点B为圆心取任意半径值y、2y为画圆相交圆C1、C2, 两圆相交于G和H两点, 如图5所示;

(3) 用三点法过G、F、H三点绘制圆C3, C3即为取得的阿氏圆, C3与线段AC相交点即为P点, 连接B、P, 标注线段BP、AP长度 (见图6) 。

(三) 提高生活常识, 促进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体, 它们各自不同的形态, 表现出不同的外观效果。从制图角度来讲, 视图不同, 效果表现不同。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中不同的对象, 从不同角度观察总结规律。如图7所示的就是一棵大树的立面图和平面图。假如将图7中左图置入到平面场景中则让人想到是一棵被砍倒在地面上的树而不是一棵竖立在地面上的树。同样在进行装修图设计时, 不同的家具图块的不同视图要能正确判断, 正确插入场景中。

AutoCAD软件除了绘制二维图形外, 还可以绘制三维图形。AutoCAD中三维图形的表达方式有线架、曲面和实体三种, 再加上轴测图、三视图、剖视图的绘制, 空间变换思维绘图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准备一些实体教具模型, 让学生在从不同的视图角度观察、理解中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如图8所示, 要求学生根据其尺寸绘制出其轴测图、三视图、实体模型、曲面模型和局部剖视图, 实现一图多用。

五、严格要求学生按国家标准制图

工程图样是工程界的技术语言, 为了使图纸规格统一, 符合施工要求, 同时又利于交流, 因此必须在图样、图纸、字体、尺寸标注、采用符号等各方面都必须按国家统一的标准。如现行建筑制图有六个标准:《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总制图标准》、《建筑制图标准》、《建筑结构制图标准》、《给水排水制图标准》、《采暖通风尺寸与空气调节制图标准》。在机械制图方面有一系列的国家制图标准:《机械制图图样画法图线、视图、剖视图和断面图》、《机械制图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及其编排方法》、《机械制图尺寸注法、尺寸公差与配合注法》、《机械制图齿轮表示法、弹簧表示法、花键表示法》、《CAD工程制图规则》等。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渗透, 要让学生将枯燥的国家标准应用在CAD制图中来, 绘制出标准的图纸。如图9 (1) 所示为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中不同状态下不同的线型使用规范。

当然, 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可采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以上五个方面是笔者在进行单一技术——AutoCAD操作技术教学中, 改变传统“学一教一”观念, 进行“专一技术提升”和“综合人才培养”摸索的一点经验, 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下推广, 效果还不错。

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教育, 其掌握的一定知识、技术, 可为其深层次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象棋文化下一篇:网购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