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教育的

2024-07-15

关于美术教育的(精选12篇)

关于美术教育的 第1篇

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更应清楚地看到,现代美术素质教育是以鲜明的个性发展去体现教育智慧的,单一的美术教育模式是绝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国美术教育若要立于世界美术教育之林,必应在研究人和社会多样性的基础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美术教育。可以预见,未来美术教育将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发展社会智力和发展人的智慧,美术教育的目的将更多地指向人的素质教育。当前,我国教育界正积极探索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为美术教育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面对这一社会发展趋势,我们应当怎样革除教育教学中的弊端,全面发展美术素质教育,开创美术创新教育的新局面呢?

转变教学指导思想,鼓励艺术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主体性

首先,应从过去强迫、灌输式教学指导思想向启发、引导式教学指导思想转变。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知识对流”,而非单向的灌输。现代青少年无论是道德观、价值观,还是艺术思维方式和方法,都与五六十年代的学生有很大差别。它们思维敏捷,具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寻求心灵自由的思想已远远超过他们的长者,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已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泛泛说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曾经十分稳固,但从历史长河中看,绝没有永恒不变的格式或标记。特别是艺术多样化的今天,如果一味灌输某种观念,强迫接受某种思想,不仅不能形成“知识对流”,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确定启发、引导的教学观念,形成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的教学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旗帜鲜明的鼓励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创新是社会与民族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动力与灵魂。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创新行为符合社会需要,从而激发起大胆创造求异探索的勇气豪情。美术教师要毫不含糊的表明自己鼓励学生创新,支持学生大力创新的态度。让学生真正彻底地抛弃思想顾虑,树立以创新为荣、为美的意识,勇敢地开创广阔的思维空间,增强创新动力。现代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精神创造。”很显然,创造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已被看作现代素质教育的一种最高追求。然而,我们的美术教育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过去一直被模仿能力的训练所替代。模仿成了一些人顶礼膜拜的尚方宝剑。模仿越像,似乎越意味着教育教学的成熟,完全不顾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并且许多教师还据此沾沾自喜。把学生的头脑限制得死死的,学生没有一点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满脑子只有模仿而缺乏创造的教师又怎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当然,美术教育并不是不应有一点模仿能力的训练,模仿能力的训练作为基础训练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模仿一旦成了最终目的,灌输便出现了。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他们总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对某种表现形式的模仿上,而不是放在用这种形式去创造。”其结果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由空间被限制以及主体性的逐渐丧失。

尽管目前对于创造力怎样被传授以及如何施教还有待探索,然而,这决不应成为坚持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借口。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训练我们的思维,而不是将他人的思维硬塞进我们的思维。”事实上,著名心理学家马克斯·威恩曼以及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关于“提出丰富问题本身即是一种巨大创造”的观点,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适用的。

再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大胆想象,呵护学生的“异端邪说”。现代教学论认为,人的主体性生来具有,而尊重意味着对人人都是创造个性价值的欣赏。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条件,而学生越是觉得他们是自主的,越能激发其个人成功感。因此,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提出丰富问题”所寻的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十分有益的。而许多教师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往往只体现在口头上,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一次又一次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甚至变相地摧残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在一次次的否定当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变得越来越苍白。绘画、回答问题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被老师痛斥为“不好!”学习变得呆板、枯燥,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甚至一点灵活的理解都没有,只能死记硬背进行临摹,以求万无一失。

青少年充满活力,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然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权力。他们的潜能遭到压抑、热情遭到打击、身心健康遭到不同程度的摧残……他们在极其沉重的压力下艰难度日。他们人生中的这段本应是丰富多彩的意趣盎然的洋溢着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的日子,现在却是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愁云密布、凄风苦雨……

久而久之,一个个学生经过“严格规范”的教育后,变得呆头呆脑、循规蹈矩,完全成了一台复印机,那里还有半点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言?

而西方一些学校的教育方式给了我们不少启迪。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孩子的每一个“异端斜说”都备加呵护。例如包豪斯学院的教师有一次给学生布置如下作业:要求用相同尺寸的纸折叠飞机,从顶楼抛下,最后落地者为最佳。第二天,各式各样的飞机做出来了,一位学生获胜并受到特别鼓励,该学生的设计方案与众不同,就是一张白纸。

我国的的教育太缺乏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土壤了,美术教育只有充分认识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鼓励大胆想象,不亦步亦趋,呵护学生的“异端斜说”,教育才会大有希望。

转变教学模式,鼓励大胆表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应从封闭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开放式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过程不同于简单的物质接受过程,而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活动。因此,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真诚地同学生交心,交朋友,交流思想,交流意见,变封闭为开放。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观表现为教育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在时间上的拓展表现为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就是教学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一车猎物,不如给学生一杆猎枪”,从而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仍具有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在空间上的拓展表现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与实践的广泛结合,引生活活水进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激发课堂教学的生机活力,加强课堂教学的应用性,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实践、关心社会的道德品质;在内容上的拓展表现为通才教育,就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相互渗透,从而增强教学的综合性。毫无疑问,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将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注入催化剂,装上助跑器,插上腾飞的翅膀。

其次,树立民主平等观念,鼓励大胆表现。民主平等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在美术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人;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唯一权威,而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倡导者。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以及异想天开的设想,对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勇气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和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不是固执已见,敢于说他人没说过的话但不是目空一切,敢于对书本中的“定论”挑战但不是无知妄语,敢于对教师在课堂上不合适宜的说教说“不”但不是蔑视师长,敢于坚持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但不是离群索居。在美术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已经没有了满堂灌和注入式的陋习,呈现在课堂上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教师给了学生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参与表现的可能,机会是均等的,参与也是公平的。

再次,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如果缺乏肯定和激励,习惯于责难、讽刺,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失败的自我意象”和消极心理。这种现象在美术教师中尤为突出,当教师不经意地对学生说:“你画得不行”或“你看别人是怎么画的”时,并没有意识到对他们的积极性的挫伤,这也往往会使大多数学生在不敢回答问题的阴影中越陷越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而欣赏的肯定便是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是培养学生成功感的方法之一。一个人被肯定,受到别人的欣赏,其心情是不可言喻的,学生的作品被老师肯定,必然会增强他们的成功感和信心,以主动愉快的心情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达到师生双边活动的高度统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在任何时期也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可以促进少儿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和鼓励那些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和真实情感但技巧不成熟的学生,并在打分时给予倾斜,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成功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被迫变为自觉,心情会变得愉快,想象力变得丰富,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说得好:“不要把学生的脑袋拿来填进知识,而应把它当作被点燃的火种,教师的角色是点火种的。”因此,培养诱发学习兴趣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而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产生和保持起到一个巨大的促进作用。

转变教学方法,鼓励个性审美,倡导学生的独立性

首先,应从以共性为主的教学方法向以个性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创造性的培养与学生个性密切相关。个性发展是创造性发展的基础。教学的差异性和个别适应性是现代教学的一个明显趋势。因此,教师不仅要讲“均衡和谐”“对立统一”等一般的艺术共性和规律,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基础特点等因材施教,开发他们的艺术潜力。这需要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对学生个性化艺术探索中的闪光点和微小进步,都能及时发现,及时指出,及时表扬,以“成功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束缚,在“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上,我们重视的是学生共性的教育,忽视甚至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只讲全面发展,不讲个性发展,将全面发展解释为平均发展,“门门五分”才是好学生。学生的个性才能受到抑制,特别是压制了那些奇才、怪才、偏才和狂才。

其次,鼓励个性审美。个性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独一无二的具有创造性的自我外在形象。美术教育的审美是使学生不仅能学会欣赏作品,而且能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审美判断。因此,培养学生的个性审美能力是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课题。艺术史家奥班恩在谈到对学生个性的忽视时指出:“我们教育制度中最大的罪过之一就是将学生强制纳入预定的模式中去,而不管这个模式是否适合他的个性。”在过去的美术教育当中,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划一、封闭、标准、机械和服从,最终都是以扼杀学生的个性,牺牲学生的创造性为代价的。“教育可以培养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创造性”。为什么建国五十多年来,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就是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国内也没有一个得诺贝尔奖的,这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要倡导学生的独立性。罗森塔尔效应给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每一个学生的真正自我都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因此,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立性,努力开发他们的艺术个性。如果教师用建议、商量代替过去的限制、干涉,学生会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了尊重和理解,从而有利于个性的开发。格罗皮斯1923年在《包浩斯的理想与实现》中说:“艺术不是由别人给予的。设计无论是想出来的,或是凭本能创造出来的都是依个人的嗜好产生的。”因此,广大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深刻的反思,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个性为着眼点,倡导学生的独立性,把学生的个性差异看作是一种可供挖掘的创新资源,尊重它,保护它,发展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例如,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越位”和“越轨”的言行给予适度宽容,使学生真切地感到有一个“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空间,对于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幽默感、独立性、独特性、恒心、一丝不苟等人格特征给予必要的尊重,使学生深切体悟到自己主体地位的存在。坚持个性化教育的另一个层面就是要摆正“全体发展”与“特殊发展”的关系,提倡人才发展的非同步化,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大胆地理直气壮地进行英才教育,促使超常和冒尖的学生特殊发展。

关于中学美术教育的思考 第2篇

[摘要] 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项。美术教学中,往往把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扼杀了学生学习美术的能力,束缚了学生的新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美术;能力;媒体;感受

美术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中学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美术教学应该注重学生自身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能力、造型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技能、技巧教学和学生动手相结合;注重教学创新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设施,促进中学美术教学走向更高的水平,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中学美术课程中,美术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

一、注重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师过多、过细地讲解,不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切感受。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够满足好奇心的同时,更加灵活地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和美术能力。

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在精神上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实现的必然,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展美、追求美、更好地创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现实中的一些事物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这样的教学就更能让学生真正学习知识和学会观察发现。我国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缺乏学生自我表现、自我评价的过程。因此,注重学生自身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是中学美术教育的前提。

二、鼓励动手参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中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建筑四大门类,每一门类的创作都必然是审美创造,都离不开技能、技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技能、技巧训练,培养学生双手的灵敏性、准确性和协调性。学生只有动手能力提高了,才能增加创作实践的机会。

以往的美术教学大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学前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与美术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来,缩短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时间,让学生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在出示美术作品后,让学生认真观察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感染等方面去细致地体味,甚至在必要时,可以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先动手,这样的互动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方向。

通过美术课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美的内在活力,得到美的享受学生通过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觉抵制社会上那些淫秽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欣赏美术作品,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对发展中学生的智力大有裨益。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施进行辅助教学

教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方法在创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墨守成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意识,应紧跟潮流,把教学容入到科技中,利用现代教学设施,提高美术教学方法。比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如在学生欣赏课上,我们选择与生活实际相贴近的资料,能激发学生兴趣、容易接受与理解的素材参与教学。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也可以把所要欣赏的作品进行加工处理;还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画展、外出写生、定期举办作业展、结合企业举办绘画大赛、参观动画公司等活动,让学生全面投入到美育的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现代美术教育不是课本加讲解就能解决问题的。它要求教师应该借助于教学媒体设施,其中网络是最好的资料库,然后通过新媒体、新技术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真正生动地去学习。

关于美术创新教育的思考 第3篇

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更应清楚地看到,现代美术素质教育是以鲜明的个性发展去体现教育智慧的,单一的美术教育模式是绝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国美术教育若要立于世界美术教育之林,必应在研究人和社会多样性的基础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美术教育。可以预见,未来美术教育将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发展社会智力和发展人的智慧,美术教育的目的将更多地指向人的素质教育。当前,我国教育界正积极探索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为美术教育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面对这一社会发展趋势,我们应当怎样革除教育教学中的弊端,全面发展美术素质教育,开创美术创新教育的新局面呢?

转变教学指导思想,鼓励艺术创造性

思维,尊重学生主体性

首先,应从过去强迫、灌输式教学指导思想向启发、引导式教学指导思想转变。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知识对流”,而非单向的灌输。现代青少年无论是道德观、价值观,还是艺术思维方式和方法,都与五六十年代的学生有很大差别。它们思维敏捷,具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寻求心灵自由的思想已远远超过他们的长者,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已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泛泛说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曾经十分稳固,但从历史长河中看,绝没有永恒不变的格式或标记。特别是艺术多样化的今天,如果一味灌输某种观念,强迫接受某种思想,不仅不能形成“知识对流”,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确定启发、引导的教学观念,形成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的教学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旗帜鲜明的鼓励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创新是社会与民族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动力与灵魂。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创新行为符合社会需要,从而激发起大胆创造求异探索的勇气豪情。美术教师要毫不含糊的表明自己鼓励学生创新,支持学生大力创新的态度。让学生真正彻底地抛弃思想顾虑,树立以创新为荣、为美的意识,勇敢地开创广阔的思维空间,增强创新动力。现代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精神创造。”很显然,创造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已被看作现代素质教育的一种最高追求。然而,我们的美术教育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过去一直被模仿能力的训练所替代。模仿成了一些人顶礼膜拜的尚方宝剑。模仿越像,似乎越意味着教育教学的成熟,完全不顾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并且许多教师还据此沾沾自喜。把学生的头脑限制得死死的,学生没有一点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满脑子只有模仿而缺乏创造的教师又怎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当然,美术教育并不是不应有一点模仿能力的训练,模仿能力的训练作为基础训练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模仿一旦成了最终目的,灌输便出现了。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他们总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对某种表现形式的模仿上,而不是放在用这种形式去创造。”其结果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由空间被限制以及主体性的逐渐丧失。

尽管目前对于创造力怎样被传授以及如何施教还有待探索,然而,这决不应成为坚持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借口。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训练我们的思维,而不是将他人的思维硬塞进我们的思维。”事实上,著名心理学家马克斯·威恩曼以及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关于“提出丰富问题本身即是一种巨大创造”的观点,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養也是适用的。

再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大胆想象,呵护学生的“异端邪说”。现代教学论认为,人的主体性生来具有,而尊重意味着对人人都是创造个性价值的欣赏。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条件,而学生越是觉得他们是自主的,越能激发其个人成功感。因此,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提出丰富问题”所寻的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十分有益的。而许多教师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往往只体现在口头上,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一次又一次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甚至变相地摧残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在一次次的否定当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变得越来越苍白。绘画、回答问题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被老师痛斥为“不好!”学习变得呆板、枯燥,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甚至一点灵活的理解都没有,只能死记硬背进行临摹,以求万无一失。

青少年充满活力,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然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权力。他们的潜能遭到压抑、热情遭到打击、身心健康遭到不同程度的摧残……他们在极其沉重的压力下艰难度日。他们人生中的这段本应是丰富多彩的意趣盎然的洋溢着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的日子,现在却是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愁云密布、凄风苦雨……

久而久之,一个个学生经过“严格规范”的教育后,变得呆头呆脑、循规蹈矩,完全成了一台复印机,那里还有半点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言?

而西方一些学校的教育方式给了我们不少启迪。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孩子的每一个“异端斜说”都备加呵护。例如包豪斯学院的教师有一次给学生布置如下作业:要求用相同尺寸的纸折叠飞机,从顶楼抛下,最后落地者为最佳。第二天,各式各样的飞机做出来了,一位学生获胜并受到特别鼓励,该学生的设计方案与众不同,就是一张白纸。

我国的的教育太缺乏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土壤了,美术教育只有充分认识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鼓励大胆想象,不亦步亦趋,呵护学生的“异端斜说”,教育才会大有希望。

转变教学模式,鼓励大胆表现,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应从封闭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开放式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过程不同于简单的物质接受过程,而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活动。因此,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真诚地同学生交心,交朋友,交流思想,交流意见,变封闭为开放。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观表现为教育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在时间上的拓展表现为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就是教学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一车猎物,不如给学生一杆猎枪”,从而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仍具有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在空间上的拓展表现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与实践的广泛结合,引生活活水进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激发课堂教学的生机活力,加强课堂教学的应用性,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实践、关心社会的道德品质;在内容上的拓展表现为通才教育,就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相互渗透,从而增强教学的综合性。毫无疑问,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将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注入催化剂,装上助跑器,插上腾飞的翅膀。

其次,树立民主平等观念,鼓励大胆表现。民主平等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在美术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人;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唯一权威,而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倡导者。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以及异想天开的设想,对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勇气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和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不是固执已见,敢于说他人没说过的话但不是目空一切,敢于对书本中的“定论”挑战但不是无知妄语,敢于对教师在课堂上不合适宜的说教说“不”但不是蔑视师长,敢于坚持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但不是离群索居。在美术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已经没有了满堂灌和注入式的陋习,呈现在课堂上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教师给了学生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参与表现的可能,机会是均等的,参与也是公平的。

再次,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如果缺乏肯定和激励,习惯于责难、讽刺,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失败的自我意象”和消极心理。这种现象在美术教师中尤为突出,当教师不经意地对学生说:“你画得不行”或“你看别人是怎么画的”时,并没有意识到对他们的积极性的挫伤,这也往往会使大多数学生在不敢回答问题的阴影中越陷越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而欣赏的肯定便是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是培养学生成功感的方法之一。一个人被肯定,受到别人的欣赏,其心情是不可言喻的,学生的作品被老师肯定,必然会增强他们的成功感和信心,以主动愉快的心情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达到师生双边活动的高度统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在任何时期也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可以促进少儿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和鼓励那些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和真实情感但技巧不成熟的学生,并在打分时给予倾斜,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成功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被迫变为自觉,心情会变得愉快,想象力变得丰富,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说得好:“不要把学生的脑袋拿来填进知识,而应把它当作被点燃的火种,教师的角色是点火种的。”因此,培养诱发学习兴趣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而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产生和保持起到一个巨大的促进作用。

转变教学方法,鼓励个性审美,

倡导学生的独立性

首先,应从以共性为主的教学方法向以个性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创造性的培养与学生个性密切相关。个性发展是创造性发展的基础。教学的差异性和个别适应性是现代教学的一个明显趋势。因此,教师不仅要讲“均衡和谐”“对立统一”等一般的艺术共性和规律,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基础特点等因材施教,开发他们的艺术潜力。这需要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对学生个性化艺术探索中的闪光点和微小进步,都能及时发现,及时指出,及时表扬,以“成功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束缚,在“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上,我们重视的是学生共性的教育,忽视甚至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只讲全面发展,不讲个性发展,将全面发展解释为平均发展,“门门五分”才是好学生。学生的个性才能受到抑制,特别是压制了那些奇才、怪才、偏才和狂才。

其次,鼓励个性审美。个性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独一无二的具有创造性的自我外在形象。美术教育的审美是使学生不仅能学会欣赏作品,而且能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审美判断。因此,培养学生的个性审美能力是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课题。艺术史家奥班恩在谈到对学生个性的忽视时指出:“我们教育制度中最大的罪过之一就是将学生强制纳入预定的模式中去,而不管这个模式是否适合他的个性。”在过去的美术教育当中,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划一、封闭、标准、机械和服从,最终都是以扼杀学生的个性,牺牲学生的创造性为代价的。“教育可以培养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创造性”。为什么建国五十多年来,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就是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国内也没有一个得諾贝尔奖的,这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要倡导学生的独立性。罗森塔尔效应给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每一个学生的真正自我都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因此,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立性,努力开发他们的艺术个性。如果教师用建议、商量代替过去的限制、干涉,学生会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了尊重和理解,从而有利于个性的开发。格罗皮斯1923年在《包浩斯的理想与实现》中说:“艺术不是由别人给予的。设计无论是想出来的,或是凭本能创造出来的都是依个人的嗜好产生的。”因此,广大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深刻的反思,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个性为着眼点,倡导学生的独立性,把学生的个性差异看作是一种可供挖掘的创新资源,尊重它,保护它,发展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例如,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越位”和“越轨”的言行给予适度宽容,使学生真切地感到有一个“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空间,对于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幽默感、独立性、独特性、恒心、一丝不苟等人格特征给予必要的尊重,使学生深切体悟到自己主体地位的存在。坚持个性化教育的另一个层面就是要摆正“全体发展”与“特殊发展”的关系,提倡人才发展的非同步化,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大胆地理直气壮地进行英才教育,促使超常和冒尖的学生特殊发展。

完成三个“转变”——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进行三个“鼓励”——鼓励创造性思维、鼓励大胆表现和个性审美;做到三“性”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倡导学生的独立性,不仅是每一个美术教师的职责和现代美术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更是整个美术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关于美术学专业美术教育的构想 第4篇

美术学作为艺术学科的一个分支确立,在我国时间并不长,其前身是美术发展历史及理论,简称“美术史论”。在国家学科目录的讨论会上,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教育界人士就美术学学科的设置问题曾做过激烈的讨论,各大艺术院校艺术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也都各抒己见,但最终没有得到一致的定论。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艺术学科召集人的艺术学家、艺术学博导张道一教授指出:“作为‘美术学’的学科,它的纵向包括了绘画学、雕塑学、建筑艺术学、工艺美术学和书法印章学;它的横向包括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评论、美术比较、造型艺术美学和美术教育、民间美术教育……多年来苦于美术分类的混乱,现在总算有了一个合理的框架,它的结构是较为科学的。”[1](p4)由此,在众多教授、专家学者的倡导下,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已正式将美术史论改称为“美术学”。

美术学将整个美术文化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整体学科视点来研究整体美术现象,“它既包括美术文化的形而上的范畴,又包括美术文化形而下的范畴。”[2](p144)“凡美术文化生态的或低层、高层或雅、俗或普通、经典,都是美术学的学科结构要素内涵,都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2](p145)

了解美术学学科的来龙去脉,确立学科的研究对象及范畴,才能感知和把握学科的价值与魅力。这也是本文进行大胆构思美术学专业教育的前提和立足点。

美术学专业教育的特殊性

“美术学”与“教育”是两个独立的概念,美术学专业教育是美术学学科与教育学科化合后的文化形态,具有边缘性、综合性、范畴性及育人性的存在特征。作为美术学与教育学的交融互渗,就是把教育学的理论和美术学的理论相互结合产生新的理论。它与其他门类的教育既有共性,又具自身独特性。

教育以严密的逻辑和知识培养学生的才智,而美术学是以生动的视觉形象来拓宽学生想象力的空间,以不断突破学生思维的界限,是最不追求标准答案的课程。因此,美术学专业的教育首先是不强调一律性的教育。其次,美术学专业的教育是培养审美眼光和批判思维的教育。审美是美术学专业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内容。通过教育,学生才会运用审美的眼光区分现实美与艺术美,并在审美经验中不断促进批判思维的成熟,从而主动地去发现美,判断美,选择美。第三,美术学作为艺术体系中美术部门的专项性研究,应引导学生建立一种文明世界的艺术感,一种从事艺术交流沟通的表达能力。第四,美术学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更加注重人的情感教育,对宣泄情绪、净化心灵、人性的心理建构等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能影响人的情操与性格。

美术学专业教育的构想

人文哲学家考夫曼曾罗列出艺术教育的四大理由:陶情冶性,教人欣赏艺术之美,而且可以孕育审美眼光、批判思维以及让人拥有自愿从事不同文化或多元文化之娱乐活动的能力。我们的艺术教育经历过这样的历程:为道德的教育;为知识的教育;建立完善教育体系;为人性心理建构的教育。以历史眼光来看,它们都是建立美术教育理论体系可借鉴的宝贵经验与资源。

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环境的变迁,艺术教育早已细划出不同的门类,如美术学教育、音乐学教育等。立足于现代文化语境,着眼于未来美术学教育的发展,本文大胆构想建立美术史论、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美学四位一体的创生式教学体系。

1.美术史论教育的意图与重要性

美术史论教育包括中外美术史和中外美术理论两大部分,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理清人类复杂的艺术实践活动,根据美术发展史及风格流变史,把握人类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史论的学习特别在于知识量的积累和宏观的把握:一方面可从美术的内在因素进行探讨,如风格、圣像、功能等;另一方面可先从美术的外在因素着手,如美术形成的周围环境或历史语境、心理分析等。需要特别留心的是,随着考古与新材料的发现,要及时更新烂熟于心的知识与经验;另外一点,对待任何美术问题都不要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要时刻保持好奇心与怀疑的态度,对学术上存在的观点要敢于质疑,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才是美术史论学习真正的态度与方法。

对各种美术现象的梳理、思潮的评断、规律的总结,无时无刻不需要理论的支持,所以美术理论的教育是整个美术学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要做到游刃有余并非易事。“温故知新”是一条原则,还要不断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反复地研究与探索。

2.美术创作教育的意图与重要性

美术创作教育涉及艺术的想象力与敏感性,是美术学教育中最受欢迎的部分。启发思维的过程往往会让学生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与快乐,这也是美术创作的魅力所在。纸面上谈得再雄辩,也会落空或词穷,最好的办法就是落到实处,通过所学融会贯通,对材料、工具得心应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与个性的作品。

没有哪种形式比感同身受的直接体验来得简单明确。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开始利用视觉艺术形象来发表观点,表达感情,他们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欲望需要都会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流露呈现。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是学生以一种特定的方式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文化和历史。

美术创作是一种创造和组合形象、赋予材料以理想形式的过程,而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借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可贵的创新精神。当学生有了自己观看事物的方式,有了自己的视觉经验,那么,我们的教育才算起了作用。

3.美术批评教育的意图与重要性

对美术批评的感性认识是艺术家的批评活动:描述、分析、解释、阐说、评价和判断。将美术批评引入教育领域,它就成为一门课程,一种探索形式。“艺术批评的教育作用不在于对艺术美及其欣赏活动进行理论化的阐述或概括,而在于凸显或揭示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的认知和社会职能,这样有助于学生欣赏和理解视觉艺术所创造和反映的社会价值观念。”“艺术批评是对学生评价艺术特性与审美感知能力的一种挑战,这样会鼓励学生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从中可以审视艺术的表现方式并且深化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艺术批评的观念与技巧,可以通过具体分析一件作品的社会与政治的意向逐步加以培养。”[3](p11)

图像文化的日益泛滥,数字信息的肆意弥漫,我们的批判理智与鉴赏能力逐日衰退;为了满足视觉快感而一味夸大视觉冲击效果,或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艺术的内在价值和文化意义也在不断地消解。艺术批评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偏见与禁忌,透过错综复杂的虚幻现象看清艺术的本质,作出恰当评判,探寻艺术的秘密。在艺术批评教育的洗礼下,学生的潜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美学教育的意图与重要性

狭义的美学即艺术哲学。美学教育就是以一种系统性的哲学方式深入考察、分析和界定创作、应用、欣赏和评价美术的种种过程。“归根到底,使艺术区别于哲学、科学、道德、宗教等等最本质的东西,即在于它能够引起人们的审美感受,在于它是作为人们的一个审美对象而发挥它所特有的社会作用的。”[4](p5)课堂中的美学教育实质上是美术的审美教育。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正确又深刻审美观念;其次,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审美态度和特殊的感受能力;第三,要着眼于学生的审美经验和欣赏能力。美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接受,获得对世界、人生、社会的更为丰富的审美经验,从新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理解、体验生活与生命。

小结

由美术史论教育、美术创作教育、美术批评教育、美学教育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创生式教育体系,是一个动态综合的教育体系。每个单独学科的教育总是与其他三个学科教育相辅相成,互为依靠,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四大方面的教育共同支撑了美术学专业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张道一.美术长短录[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2.

[2]梁玖.美术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3]王柯平,等.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关于美术高考教育的论文 第5篇

一、报考美术专业圆大学梦其实并不容易

近些年,中国各大高校都相继开设了与美术相关的专业,尤其是设计类专业,可谓是种类繁多、五花八门。近些年艺考人数一直居高不下,就河南而言,每年大约就有六万名美术高考生,许多考生和家长都认为报考美术专业是考取大学的一条捷径。在这庞大的美术考生队伍中,有的是自愿走进美术高考培训班,有的是家长为了子女能上大学强迫孩子拿起画笔。

报考美术专业借此圆自己的大学梦,往往都是因为文化课成绩较差,考大学无望才被迫半路出家学起了美术,很多考生通常是在考前几个月才走进画室,并不是真正喜欢美术,美术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部分低素质学生获得文凭的“终南捷径”似乎已成为一个严重的事实,这或多或少是对美术高考热的一种讽刺,也不能不说是中国美术教育的悲哀。

为照顾专业特点,美术类考生文化课分数线定的偏低,一般是300分左右,远远低于普通类高考分数线,这也是众多家长和考生之所以把目光盯上美术高考的重要原因。

我国现行的美术高考制度是把美术专业招生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首先是专业考试达标,其次是文化课考试进入规定的录取分数线,两个阶段都能通过才能有望成为一名美术专业的大学生。然而根据每年公布的数据显示,近三年各省参加美术科统考的人数不断增加。2015年中国美院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该校报名人数高达10万人,最后只录取了1600人。竞争最激烈的专业录取比例达到了100:1。由此可见,美术高考其实并不容易,还有一部分考生最后文化课没有通过,可谓前功尽弃。与美术高考相对照,很多省份普通高考的录取率达到70%以上,甚至更高。如此来看,当今美术高考倒实实在在地变成了独木桥。

二、教学模式程式化,考试内容的固化与单一,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七八十年代的美术考生数量很少,一般都是凭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学习绘画报考美术院校,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现在学美术的学生因为兴趣和爱好的少之又少,学生大都是因为文化课差而选择报考美术专业,这样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学习上不够主动。很多美术考生从接受专业美术培训到美术高考的时间半年都不到,甚至有些学生参加两三个月的强化训练就参加高考。一些高考培训班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负责任地大肆鼓吹:两个月包过本科线,四个月包过重点线。使得许多家长和考生听后怦然心动。很多培训机构投机取巧,想方设法猜测考试内容,研究各校往年考试特点,迎合教师喜好、阅卷要求,违背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给学生传授专门应试的针对性套路,让学生机械地背诵与临摹,导致教学模式的程式化。美术本是充满创造性的学科,需要心灵的感悟,试问:这种模式的牢笼、功利的锁链、审美的桎梏,怎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多年以来,美术高考专业加试基本上形成一个定势:素描、色彩、速写。考试内容大致围绕如下几种:素描考试以人物头像写生或默写,石膏头像写生或根据人像照片写生;色彩考试以警务色彩写生,人物色彩写生或根据黑白静物照片转换为色彩写生画面为主;速写考试内容一般为人物动态速写、人物动态默写、人物动态速写组合,或根据提供的人物照片进行速写。在这种情况下,培训教师就指导学生用记忆的方式去画,即将一幅画背下来以应付考试。如此机械、教条的专业考试程序及教学大大磨损了考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学生在大量充斥于市场的美术高考的辅导书籍中临摹复制,没有了独特的想法,即便通过了考试也很难成为合格的艺术家,这种程式化的考试内容与模式化的美术教学,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

三、疯狂扩招造成生源质量下降与就业困难

美术高考热导致艺术类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学校、辅导老师、美术材料商家及商店都获取了很大的经济利益。那些被名利冲昏头脑的各种高等学校纷纷开设与美术相关的专业学科,自然而然就有更多的艺术类学生可以上大学。但上了大学就真的能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吗?许多高校根本不顾及学校是否具有相关师资、教学设备与经验等条件,较为盲目地开设了大量美术相关专业,再加上许多考生是通过短时间的专业冲刺训练进入艺术院校。这类学生文化素养普遍薄弱,对专业理论知识认知模糊,缺乏创新意识,这些问题严重阻碍艺术教育良性健康的发展,在思维和观念上与现代艺术教育理论背道而驰,是造成生源素质急剧滑坡的重要因素。高校大规模扩招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生源质量制约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影响毕业生的质量,最终影响就业率。

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超出社会的实际需要,由从前的稀缺人才变成大众化人才。这不得不说,高校美术专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真正美术人才的缺失和平庸美术人才的过剩。

伴随近期出现的全球经济危机,巨大的就业压力已成为现实,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再加上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已在所难免。根据对美术毕业生市场调查统计,本科美术毕业生的月薪平均水平在1500-3000,这与他们大学以前和大学四年里为了学习专业付出的大量时间和钱财几乎不能平衡。社会有限的岗位迫使一部分美术生选择了转行,剩下的很多人也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有些毕业之后直接不找工作,办个画室培训班,招来学生考上大学,等毕业之后他们一部分又来办画室,如此循环意义何在?希望学校和社会都能从对社会负责任的角度,正确看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待和引导美术高考热潮现象,同时奉劝家长和考生认清美术高考现状,克服盲目性,不跟风,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报考美术专业之前,请问问自己是否真的喜欢或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四、结语

关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文献综述 第6篇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文献综述

学前教育——人终身发展的起点,美术教育——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音乐、舞蹈、美术、队列操练及口语表述等基本技巧和能力,是决定教育活动开展成败的重要因素,尤其美术教育,直接影响着儿童对美的感知。有关美术能促進人发展的研究,一直是众多专家所关注和研究的。而作为人的发展之启蒙阶段的幼儿美术教育更是备受关注。从美术活动能全面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基本假定出发,心理学家们运用各种实验结果、基本原理、方法,去观察、解释美术活动的促进作用。我们尝试对学前美术教育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进而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质。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

1.以发展人格为基础的美术教育

以发展人格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这是工具论的倡导者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和英国美术家里德提出的。罗恩菲尔德对创造性推崇备至,里德主张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认为儿童生来就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教师应按儿童的类型进行指导,以发展儿童个性。奥地利的儿童美术教育家齐塞克将注重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注重儿童人格的发展,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

楼必生和屠美如指出美术教育有助于一般智力和创造性的发展。美术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所发展出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一般智慧的发展。杨黎明、刘志红、李建春和陈彤都认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是智能培养,更在于通过美术教育来发展儿童自己,促进儿童完整、健康人格的发展,可以对儿童在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形成方面产生潜在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学前美术教育在人格教育方面有独特优越的功能,因为在教育情境中美术活动可以将儿童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使他们从感受领悟中体验、创造中获取实现自我的潜能、智慧、价值和乐趣,获得真、善、美高尚的人格素质的熏陶和锤炼。

2.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

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儿童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美术学习由创作、批评和历史三方面构成;必须经过学习才能获得,而严格的课程设计是美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对美术教学效果要尽力进行评价。这是本质论的提倡者艾斯纳提出的,与他观点相似的格里主张以美术学科的基本内容作为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W·迪文格内尔的观点与艾斯纳相近,格内尔倡导DBAE大纲,他曾在文章《一种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将美术作为一种学科研究的方法》中首次使用了“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The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的术语。这一流行的教育思想简称“DBAE”。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研究

1.以传统的技能的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1)国外的教学方法

在古希腊时代,儿童学习美术主要在文法学校中进行,儿童模仿教师描画字母轮廓。在20世纪早期,英国美术教师史密斯他认为绘画教学要像书写一样,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德国的美术教育和英国、美国的教育实践在形式上基本相同,教师示范,让儿童模仿和练习线和形。日本在明治初期,美术教育也十分重视实用功利,绘画局限于用笔描绘正确的图形。

(2)我国的教学方法

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最主要的方法是临摹和记忆,不能发挥幼儿创造性及自我表现的价值,重结果,轻过程,讲究功利性目的。传统的方法具体步骤为:出示范画、讲解、示范。上世纪70年代风行的简笔画教学更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以培养学前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1)国外的教学方法

教育家杜威采用进步主义教学法,指出在美术课中应让儿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认为应重视和欣赏儿童的发展过程的有限经验,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不必提供指导,更不应干涉,他提倡培养儿童创造性的智能。卢梭、德国柯思修泰纳和齐赛尔提倡让儿童到优美的环境中去,反对临摹。视觉艺术是一种语言;艺术不以一条准则、一门学科、一些抽象的技巧,或被视为其他任何关注技巧本身的方式教幼儿。在瑞吉欧·艾米利亚学前学校,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对于还没有具备正式书写和阅读能力的幼儿,使用视觉和图像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探索和理解是很容易的。但这并不表示在幼儿使用工具、材料和图像、视觉表现方式时,不给予任何指导。在开始画画前,交流他们真实看到的事物,交流他们的想法和观察的早期经验,能为孩子的绘画和创造带来一定的好处。儿童的作品被谨慎地储存和展示,让幼儿们感受到成人对其作品的重视,激励幼儿更投入和认真地进行他们的创作。加登纳也认为,那些已经掌握了符号系统而又能不受其束缚的人,“易于获得最新鲜的概念,最原初的行动和最独特的情感组合”。幼儿园应任凭儿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画画,而不是过早地教导儿童线和形的画法。

(2)我国的教学方法

朱家雄和孔起英认为,学前美术教育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和欣赏来开展。通过欣赏来培养学前儿童的审美感知力,通过绘画、手工来培养审美创造能力,通过绘画、手工和欣赏来培养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在情感方面的教育,孔起英指出应通过美术教育对幼儿进行审美情感教育,重视儿童审美经验的积累,她认为技能与创造性的发展不矛盾,技能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在个性方面的教育,刘志红、李连春和高明认为,学前儿童教育活动应从儿童个性心理发展特点入手实施美术教育,根据儿童个性发展特点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儿童个性发展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

[2]王洋,赵英辉.从彼此颉顽抗衡到相互借鉴发展——对工具论与本质论的评价及二者对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网络财富,2010-11-23.

[3]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

[4]苏慧红.高等学校美术教育如何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探索,2006-12-30.

[5]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于学习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结合 第7篇

一、把握“三情”, 明确“三点”

“三情”与“三点”是实施学习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工作中必须贯彻的思想。

(一) 把握“三情”

“三情”是指家情、学情、近情。这是对一个学生的立体了解, 教师必须心知肚明。家情, 是指学生的家庭状况, 借此可以了解学生的一些性格和心理, 从学生的家庭背景把握学生这个个体。学情, 是指通过学生的档案材料、与家长的沟通等渠道了解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情况, 从而把握好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学习的兴趣, 再通过与学生的谈心、与舍长班干和各科任教师的交流及摸底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兴趣, 从而及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给予指导。近情, 是指了解当前国家、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了解本专业当前学科有哪些新精神与动向, 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探讨和沟通, 从而使学生有充分思想上与业务上的准备, 有足够的危机意识,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 明确“三点”

“三点”是指在从事教学工作中, 教师在熟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必须确立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学习指导要点,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方向感, 有侧重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加强指导, 做到“八要”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教师始终要在从事学生日常工作的同时, 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教育, 在思想指导中突出学习教育与知识教育的要点, 在把握好“三情”的基础上做到“八要”。即, 要多与学生进行谈心, 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多与家长保持联系, 了解学生的过去与现在;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宿舍, 了解学生的学校生活;要密切联系各科任老师,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要经常和班干沟通, 了解班级的学习风气;要多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 增进感情, 了解学生的另一个侧面;要及时树立学生中的先进与典型, 既鼓励先进又带动后进, 同时有利于从政治、学习与能力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要多开展有意义的班级活动, 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互动, 加强班级的凝聚力, 形成良好的班风。

三、明确框架, 做到“十要”

在从事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该课程的基本框架, 该课程对于将来他们工作有何益处, 将“三点”落到实处, 做到教学过程中的“十要”。

(一) 明确框架

课程必须有一个基本框架,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讲清课程基本框架, 课程所具有的特点, 学习时应该把握的脉络。让学生知道学什么, 怎么学, 使学生有目标、有动力地进行学习。比如, 我在课程教学中, 首先给学生交代《秘书学概论》这一课程的基本框架, 以及贯穿这一框架结构的主线———“四个转变”;其次说明“四个转变”为什么是课程内容的主线, 进行实例分析;再次针对如何把握重点、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读书、笔记及考试等多方面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明白学了这门课程将来在工作中不但能用, 而且会用, 并不是纸上谈兵。

(二) 做到“十要”

学好一门课程, 除要做到学习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外, 还要做到“十要”:要逐章提出学习指导要点;要突出重点难点, 明确思路, 指导学法;要指导如何阅读教材;要提供学习参考书目;要对针对课程内容提出思考的问题和注意事项;要指导记录课堂笔记的科学方法;要有双向交流, 生问师答;要有各个阶段的设问、提问, 以调整教学、指导学习;要布置预习、复习;要讲评学习态度、课堂秩序及学习方法。

四、注重反馈, 及时调整

哲学上有这样一个理论, 即“实践—理论—再实践”。我认为不论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 还是从事教学工作, 都不能离开这一真理, 要做到学习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更应注重这一点。

(一) 注重反馈

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在做到“三情”与“八要”的同时, 还要注重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工作是有反复性的, 尤其是学生, 大部分在高中学习时就没有恒心, 学习的目标具有反复性。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 教师应将学习教育与知识教育结合起来进行与学生的沟通, 而不是赶场子、走场子, 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沟通的过程。而反复的基础则是注重学生的表现与学习状况的反馈, 注重任课老师的反馈, 注重班级干部的反馈, 注重家长的反馈, 在此基础上深刻地进行思考, 及时调整自己工作的方式方法, 再一次做好“三情”与“八要”。

(二) 及时调整

在从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 我有这样一个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上, 评价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 不在于教得怎样, 而在于学得如何, 在于学习质量的高低。有人说, 民办院校是“一流的教师, 三流的学生”, 这就导致一些抱怨, 因为这个“一”字和“三”字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矛盾。就像学习教育与知识教育一样, 应该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各自找原因, 从而很好地解决矛盾, 做到二者的和谐。在实施学习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 教师不应站在学生对面, 单纯地让学生接受教师发送的信息, 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 与学生一起获取信息, 从学情出发, 指导学生如何接受教学信息,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双向或多向活动, 进而提高学习能力。教师不能只从自身的立场出发, 认为学生基础不好无法很好地授课, 将责任全部推到学生身上, 而应该首先从自身查找原因。在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地检测教学信息作用于教学现象所产生的各种学习状态信息, 同时不断地发送新的学习控制信号。考试后, 及时分析考试成绩, 检查教学效果, 调查学生的反映, 听取学生的意见, 并根据各种反馈信息, 进行自我评价, 以此方便“再备课”。

五、转变教学观念, 关注学生

(一) 转变教学观念

不论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还是从事教学工作, 都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这实际上是教学观念的转变问题。实施学习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 先决条件就是转变教学观念, 但是从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 效果并不理想, 很多人还是在从事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所谓传统教学方法, 就是以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为基础。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着它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优势, 但毕竟存在着许多弊端, 其中一大重要弊端就是重教轻学。

那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是比较科学的呢?教育学家们提出了教学并举的口号。就是要变过去的“重教轻学”为“重教重学”, 变“教师教, 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变单纯教学生“学会”为使学生“既学会、又会学”, 实施教学并举, 强化学习教育。教师在向学生发送知识信息、思想教育信息时, 还应发送涉及领域里面的指导信息、评价信息等, 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自我钻研的能力。

(二) 关注学生

学生是教师授课的对象, 是教师实施思想教育的载体。教师应该关注学生, 一切为学生服务, 不能简单地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作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在实施学习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 要改变教师站在学生对面, 单纯地让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信息, 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与学生互动, 一起探讨获取信息。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和学生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马叔平.北京民办教育发展与展望[C].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0.

[2]胡学增等.现代教学论基础研究[M].太原: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谈几点关于建筑院校美术教育的看法 第8篇

据对我校招生情况的调查了解, 就建筑与艺术系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图形图像三个专业来举例说明, 建筑专业的学生90%都缺乏美术的基础教育, 绘画水平几乎还停留在小学画“平面图形”的阶段;室内专业绘画水平相对要好一些, 60%-70%的学生在入学前都曾有过“美考培训班”的美术学习经历, 但学习时间都很短暂, 普遍都在半年左右, 且还只是这半年之中的少之又少的周六周日, 学前摸底考试, 一个四节课的作业, 画了两节课大部分同学就已经无法深入下去了;再者就是图形图像专业, 这个专业的学生80%都有较好的美术功底, 在对他们的教学上就轻松很多。而针对不同学情的专业, 制定不同的授课计划对美术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2 严格课堂纪律的重要性

对于美术课, 一开始学生都普遍认为这是门极其“轻松、自由”的课程, 美术教师千万不能放任之, 否则以后的教学课堂就是一片散沙, 很难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为了避免发生这种不好的状况, 上课铃响必须点名, 且课间严格休息时间, 休息时间可稍长, 但必须确定起止, 否则室内随时都是晃动的人影, 破坏课堂的学习氛围。为给这种看似严肃的课堂环境增加点活跃气氛, 我们可以在大家进行的绘画练习的时候, 放一些舒缓的音乐, 让学生们感觉边画画边听美好旋律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3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都说“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教师可以将搜集优秀范例作为课外作业布置给学生, 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欣赏借鉴名家大师的作品, 然后教师可将其汇集一起, 举几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做讲评, 让学生充分吸收其中先进的东西, 吸长补短, 提高兴趣并拓展了眼界和思维, 且丰富和扩充了知识, 从另一途径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感觉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 发展个性, 启迪智慧, 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教师课堂示范的积极作用

美术教育, 通常都是教师先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然后学生探索练习。如何才能将这种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呢, 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学方法要多样、灵活。特别是对于这种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开说, 老师的课堂示范, 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有的教师讲解完理论就无所事事, 直接让学生自己去照着范画临摹, 这是不可取的, 也是很难达到教学效果的, 因仅凭范画和空洞的语言描绘, 学生是很难吸收作画技能的;对于那些几乎没接触过绘画的学生来说, 更是觉得无从下笔, 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忽略教师课堂示范的积极有效性, 这样才能使学生较快、较好地掌握绘画技能和技巧, 提高他们的实际绘画水平。教师的课堂示范, 也不能是简单的“无声”的示范, 它需要教师作画时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 能很好地把握作画的步骤进程, 每一步循序渐进, “有的放矢”, 且作画时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要点的分析讲解, 让学生观看教师的示范过程也能“一步一个脚印”。

5 对学生作业点评、修改的重要性

我觉得河北理工大学的刘嘉娜老师总结的“三步讲评法”非常好。它首先是学生的自评, 第二步是其他同学的“负评”即“挑毛病”, 最后才是老师的诊断性评价。“三步讲评法”好就好在:它的第一步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生正面关注于自己的“作品”。而不是马虎应对老师的“作业”, 通过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虚拟的自我评价, 促使学生自己努力发现问题, 积极解决问题, 从而不断自我提高;而同学之间的“负评”, 则相当于给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在相互指出不足之处的同时, 也巩固和提高了自身的绘画知识;教师的点评尤为重要, 要精准, 中肯, 要:多“赞美”, 少“批评”, 多用“若……, 会更好”之类的词句, 切忌打击性的言论, 否则很容易摧毁学生自我学习和探索的信心和学习兴趣, 对个别画面确实糟糕的学生, 要耐心, 勤加辅导, 多多提点, 从侧面促使他努力学习, 认真细心对待自己的作品。

6 充分运用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给当前教育带来了诸多便利, 在美术课堂教学之初, 使用多媒体进行理论的讲解会使很多复杂空洞的知识变得简单明了。比如:我在讲解色彩知识时谈到三原色、邻近色、对比色、互补色等概念时, 若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环说, 对比色就是色相环上相距约120o色相, 而补色是色相环上180o的色彩, 那么肯定大多数人的脑袋里对这个120o和180o有较好的定位, 但对这个对比色和互补色的概念还是比较混沌, 而若采用多媒体, 我就采用一个按不同纯度的红, 橙, 黄, 绿, 蓝, 紫等顺序, 将其等差环列起来而形成的十二色相环的图片来展示, 再做个简单的标识, 这个问题就极其易懂了。

7 美术实习的积极有效性

美术实习一般都是连续两周的集中周, 学生必须到带队老师指定的景点进行写生, 且每天的上下课时间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以保证达到强化训练的效果。只有通过美术写生的实际操作训练, 才能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知识的理解, 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手绘能力、审美能力。因美术实习课程都是在常规教学结束后, 所以进行的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每天完成作业八开四幅或四开两幅。任课教师每天除了积极地进行绘画示范, 还必须批阅作业一次, 及时进行评讲, 以便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在美术实习结束之后, 将学生实习初期的作业与后期作业相比较, 可以看出美术实习这种突击强化训练方式, 对促进学生绘画水平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

参考文献

关于美术教育的 第9篇

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曾在少年时深深打动我的心, 直到现在, 我还依稀记得那个叫“小豆豆”的淘气小女孩, 在一个用废弃的电车作为教室的学校上学, 师生们会在阳光充足的午后走出教室, 到大自然中散步、玩耍, 去野外野炊;全校学生在学校的游泳池里一起裸游;学校里有一位懂孩子、爱孩子的校长;那个曾经因为淘气而被退学的小女孩在那里成长, 度过了愉快的童年……

第一次读这本书好像是在1982年, 我的父母亲在我就读的那所小学任教。在校园里长大的我是一个任性的爱幻想的小女孩, 在看完这本书后, 我就暗暗地立下一个志愿:长大了我也要做一个像小林宗作那样的老师, 办一所像“巴学园”那样的学校。

“巴学园”——一个充满爱与尊重、自由与快乐的学园;一个融入了小林宗作先生梦想与教育理念的只有五十多个学生的小学校, 在今天仍然是教育者永不放弃的梦想——关于成长, 关于教育, 关于爱。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当小豆豆正躺在拥挤的疏散列车上, 她想起小林先生一直对自己说的那句话。当时, 因为淘气, 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小豆豆来到巴学园。每当校长先生看到小豆豆, 就会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时候, 小豆豆就会高兴地笑, 蹦蹦跳跳地说:“是呀, 我是一个好孩子。”于是, 小豆豆也觉得自己是一个好孩子了。小豆豆身上有很多好孩子的优点, 她善良、对人友好、勇敢、对弱者和小动物非常有爱心……

但是淘气的小豆豆每次看到奇怪的、有趣的事, 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经常做出让老师们大吃一惊的事来。所以每当校长先生有机会, 就会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真是”这个词中, 含有非常深刻的意义:“虽然别人觉得你有好多地方不像一个好孩子, 但是, 你‘真正’的性格并不坏, 有好多的地方, 老师理解你。”

就是这句宝贵的话, 决定了小豆豆的一生。

写到这里, 我想起我也常常对儿子以及特别淘气的学生说这句话, 也许它已融入我的血液之中, 或者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每当有朋友、同学向我请教教育孩子的妙法, 我总是对她们说, 尊重、信任、激励、赞美, 还要平等地对待孩子。

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注意与孩子交流的语气与説话的技巧。指出孩子的缺点时先说他的优点。譬如, 我看到孩子在没有做完作业就看电视时, 会说:“我知道我儿子是一个自觉的好孩子, 他最会合理安排时间, 他稍微放松一下, 之后就会去认真做作业的, 劳逸结合很重要, 是不是, 儿子?”这时候儿子会很快关掉电视, 去房间做作业, 如果是他最想看的球赛或《百家讲坛》《科学探险》节目, 我会鼓励他看完再去写作业。毕竟, 书本的知识是有限的, 学习的途径有很多。我认为, 学习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 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更重要。在儿子主动提出用自己的奖学金和压岁钱为爸爸买新手机时, 我及时赞美他:“我儿子真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不过还是留着以后你读书用吧。”并亲吻他的脸颊, 告诉他:“我爱你, 宝贝!”因为我知道, 爱需要表达, 感受到父母的尊重与爱的孩子会有安全感与自信。

就像彻子一直想写下巴学园的故事一样, 我一直想写这本书带给我的深刻影响。二十多年前, 儿时的我看到的是巴学园的快乐与自由, 现在再读, 是以一个教育者和母亲的心去感受其中蕴含的爱与教育理念。

每当我看到被班主任老师喊到办公室里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说:“我这孩子就是不喜欢读书, 只知道看电视, 又贪玩, 我对他真是没有办法!”甚至就在办公室里对孩子大打出手, 恶毒地辱骂孩子时, 我就会为孩子感到难过。要知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言传身教最重要。

因为教美术, 我教的班级很多, 几乎每个班上都有一两个特别淘气的学生, 有些班主任采取孤立他们的办法, 让他们单独坐在讲台的旁边, 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每当看到他们孤独而无助的眼神, 我心里很难受。真的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 只是还没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

在给一个纪律最差的六年级班级上课时, 我向他们说起黑柳彻子小时候的故事, 说她曾经是一个在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小淘气, 后来在日本的电台当节目主持人, 她自传体的《窗边的小豆豆》创下了日本图书销量纪录, 被译成33种文字……我看到平时最淘气, 常常被罚站在办公室外面的两个小男生眼睛突然亮了起来, 一个小声说:“淘气的孩子也能当作家?”我笑着对他说:“和她一样, 你也是个聪明的好孩子!”

是的, 你真是个好孩子!我相信。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中兴小学)

关于“生命教育”的断想 第10篇

法国哲学家蒙田认为, 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 它是优越无比的。自然经过多少亿年的时间才哺育出生命, 生命又经过多少亿年的进化才成就了人类。所以, 我们对生命应有一种感恩的态度, 应树立生命本位的思想。人离开了生命, 什么都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 是人的生命制造了一切艺术和文明。如果当年贝多芬不堪压力, 没能扼住生命的咽喉, 那么何谈《第九交响乐》?如果张海迪痛苦沉郁、自暴自弃, 那么何谈自强自立?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及忠孝礼义等道德, 也是生命的一部分。离开了生命谈爱国爱民、孝敬父母, 只能是一句空话。

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有许多学生认为, 生命属于个人, 人的生命价值在于为己。我们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生命, 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不能把所谓“生命意识”与维护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对立起来。我们所说的生命意识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前提, 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既是我们的伟大民族精神, 也是我们的时代精神。

语文教学应该张扬这种精神。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冰心的《谈生命》等课文都是极好的素材。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圣哲们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 那就是人活着应该为民族、社会、国家作出贡献, 这是人的生命的全部意义和内涵。作为语文老师应正确引导学生, 让他们深入体会课文中主人翁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尊重他人生命, 也争取让自己的生命更快乐、更精彩!

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 一些中小学生将人分成三六九等, 他们歧视那些出身卑微、家境贫寒、成绩一般、有生理缺陷的学生, 他们甚至对恃强凌弱的行为抱有麻木或欣赏的态度。凡此种种, 浸润着丰富人文情怀的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批判和教育的契机。然而在教授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一文时, 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上, 而未能进入尊重生命伦理的层面。“孔乙己”这一人物往往被师生定格为“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可笑可悲”的小人物, 而没有继续挖掘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咸亨酒店里那些短衣帮的冷漠和嘲笑, 无疑是加速孔乙己死亡的催化剂, 而我们身边正有大量的这种人的存在。如若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讨论, 学生会受到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 他们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与行为, 从而形成尊重生命伦理的意识, 正视自己的生命, 也善待他人的生命。

关于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美术课程 思考

为了能够跟上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世界各国都在针对现代教育进行改革。我国的基础教育在此背景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开展的水平不够高,尤其是对于美术课来说,更多的时候美术课被当做是一门小课,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这样就会导致从学前教育开始,学生就没有打好基础,对于以后的学校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我国美术教育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一、注重定位,优化课程设置

近几年来,中小学美术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由于学前教育发展的步伐比较缓慢,导致其不能够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进行有效对接,存在着教师的社会定位不准确,教师还盲目地认为只要能够画出好的作品就能够教好美术教学。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导致当前美术教学采取的还是以教师教授为主,这样就使美术教学的效率大大降低。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应该优化课程的设置,让学生能够学习更多的美术学科的教育理论和美术技术,能够让学生的美术林论和鉴赏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课程设置还应该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增加实践相关的课程,使学生能够有更多创新的机会。只有让学生具有扎实的功底,促使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才能够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开展富有趣味的教学手段

教师应该注重学习范围的创设,构建更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美术学习的灵感对于自由愉悦的氛围要求比较高,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能够以轻松愉快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当中,让学生更加有信心进行学习和创新,提高学习的效率。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应该尽量使用一些生动幽默的语言,使美术教学中的艺术氛围更加浓厚,让学生能够在无限的遐想中,有效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设备,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时候找到更多富有活力的因素,学生通过先进教学设备的帮助,能够更加容易理解抽象和难懂的知识,同时,通过对于一些图片清晰的欣赏,能够使学生拥有更多的美术靈感,能够增加对于美术学习的创新,使美术教学的效率得到稳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三、引导学生养成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除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应用,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应该对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进行适当的讲评,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讲解中领会学习方法,总结一些学习经验。例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通过对教材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课外拓展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相关知识,能够为自己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同时通过教师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讲评,可以使学生间养成探究学习的学习习惯,能够学生们通过团队合作,对于知识进行共同研究和理解,大家分别介绍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可以基础到更多的学习方法,这样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掌握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小组讨论的重要性,让学生分小组继续拧讨论,然后能够把问题和答案进行汇总,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不同的思考方法,在讨论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

四、构建高效教学模式

在美术教学中,教学模式的构建对于教学的帮助作用非常大。首先,教师应该构建示范-模仿的互动教学模式,只有教师对正确方法进行有效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才能够使教学的效率提升,传统教师一个人进行讲授的方法,远远不能起到这种互动效果,而通过示范,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正确的方法和动作;通过模仿,能够让学生进行正确方法的不断尝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高效的互动,能够提高教学的活力,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同时教师应该建立尝试-指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敢于去尝试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够通过不断的尝试掌握正确的方法,能够对固有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创新,使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尝试应该进行正确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尝试,这样才能够保证尝试的有效性,也就能够使学生不断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也就能够保证学习的效率,能够提高教学的水平。

总结: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地加强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改革,才能够使学生在学前教育阶段就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为以后的学习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这就要求学前教育应该注重课程的设置,同时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学到更多的艺术知识,掌握更多的艺术创作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健雯. 如何提升幼儿园的美术课程领导力——3~6岁幼儿童诗童画教学课程的实践运用[J]. 新课程(上).2013(08)

[2] 鲁静华.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新课程学习(中). 2013(01)

关于中职教育的思考 第12篇

要使中职教育真正为经济建设服务, 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 就必须对中职教育进行认真思考。

一、世界一些国家职业教育的现状和趋势

德国的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据世界权威组织统计, 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仅为20%-25%, 而75%-80%的同龄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 并据此走上工作岗位。正是由于成功的职业教育, 为“制造业”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 才使德国的国家竞争力有了重要的源泉。

美国的职业教育。从广义上讲, 美国的职业教育从小学就开始了, 他们利用科学、艺术、手工、计算机等课程, 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初中就开设汽车、电子、木工、金工、制图等课程, 高中阶段再强化。

韩国的职业教育。西方人士评价韩国经济起飞的经验是:廉价劳动力, 加上高水平的职业教育。2000年, 韩国教育人才资源部发表的职业教育体系革新计划提出, 把职业教育定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 满足国民终身教育和多样性发展的需要。

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导致招生难

当前, 由于大环境的影响, 大家普遍认为, 职业教育, 尤其是中职教育, 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培养技能人才的教育, 而是一种培养廉价劳动力的教育。上中职是最没出息的学生, 是最无耐的选择。考不大学的才上高职, 考不上高中的才上中职。总之, 职业教育是就业性的、社会稳定性的、扶贫性的教育。

2. 教育规模扩张较快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职业教育规模扩张较快, 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有些资金投入不足或者不到位, 使实验 (实训) 设备不足, 现代教学手段缺乏。二是专业教师严重不足,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2011年,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我区在中职组获得奖项的情况也不尽如人意, 相比较上海、江苏等职业教育发达省份也有很大差距。三是专业教师知识老化, 得不到培训、缺乏专业实践, 动手能力差, 使一些教学停留在以书本为主的课堂教学中, 有些技术要求高的专业由于资金、师资和实训等条件的限制, 无法开设。

3. 学校没有形成特色品牌

各职校的特色不够鲜明, 有些专业不少学校都有, 但都不专不精, 师资都不强, 导致特色不明显。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各种农机具的大量使用, 中职教育也应该向农业方向发展。

三、建议

1. 转变观念, 明确指导思想

首先, 全社会必须转变观念。随着中央提出发展实体经济的要求, 应该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国家的备战任务, 要用强大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树立全面的人才观, 不仅博士、硕士是人才, 高技能者同样是国家不可缺少的人才。

2. 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职业教师应该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要教书育人, 还要会操作, 教学生技能。教师讲授理论课时, 应该融学术与职业内容为一体, 把新的学术内容和先进的科技引入职业教育课堂。一方面为学生讲授新技术、新知识, 进行现代科学的边缘教育, 另一方面, 又把理论课程建立在职业群的基础上, 使课程框架更宽, 以迎接未来多元、多变的劳动世界。

3. 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

学生如果对所学专业和教学方式没有兴趣是绝不可能学好, 辍学就成了必然现象。因此, 一定要从各方面吸引学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联合企业办学, 变一元办学为二元办学, 理论教学和实际上岗各占50%学时, 毕业后学生即可直接上岗。通过函授等多种形式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到学了这些知识和技能将来肯定有用处。

4. 改革中职教育制度

上一篇:土地储备运行机制下一篇:输入输出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