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生活范文

2024-07-25

劳动生活范文(精选7篇)

劳动生活 第1篇

素质教育提出“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生活、学会审美”的“六个学会”教育目标, 其中一个就是学会劳动。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 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 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经历的教育。在二期课改新理念的大背景下, 劳技教师必需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 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劳动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 得到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 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和积极情感的形成。

初中劳动技术课堂生活化是指从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初中劳动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出发, 通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影响,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教学理念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是一本活的教科书。生活中“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 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 都是活的书。”而反思我们的劳技教学, 我们往往无视学生具有的无限发展可能的潜在状态, 在教学中对学生过多的干预和控制, 始终保持习以为常的高高在上者角色。殊不知孩子有自己天然的学习方式和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在新课程的实施中, 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 蹲下身去, 走进孩子们的生活, 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 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共同去遭遇劳动技术问题, 去解决生活问题。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劳动技术知识。

二、教学导入生活化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 便是我们生活教育的内容。”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现象, 在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 挖掘劳动技术知识的生活内涵, 让劳动技术更多地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达到劳动技术材料生活化, 生活教学生活化。现实生活中到处有劳动技术知识, 到处存在着劳动技术思想, 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去捕捉“生活现象”, 采撷生活数学实例, 为课堂教学服务。

创设良好的劳技课教学情景, 能激发学生学习劳技课的兴趣和开启学生的思维。如讲授《刨子的使用》时, 可利用谜语:“一只猫顺板跑, 吃木头拉皮条。”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景的形式多种多样, 言简意赅的导言、故事、谜语, 妙趣横生的范作、多媒体的视听图画等均可创设教学情景, 使学生们跃跃欲试, 情绪高涨。如《米饭的焖与炒》, 我选择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的两款花色饭:咸肉菜饭与蛋炒饭作为教学内容, 这两种花色饭几乎每个同学都吃过, 而且几乎是人人爱吃, 但说到谁自己动手制作过, 寥寥无几。因此当我说我们要亲手制作时同学们很兴奋, 都跃跃欲试。因为平时他们没有机会动手实践, 原因有好多, 主要是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家长把家务都包揽了, 舍不得让孩子动手, 他们的要求就是要他们的孩子认真学习, 争取好成绩, 将来能出人头地。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陶先生指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 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生活的特征, 从生活中寻找生活的真谛。“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 这一主张可转化为课堂教学实际行为———有意识地将生活世界相关资源引入实际教学中, 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学生要真正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劳技学习, 离不开劳技感受。而这种感受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实践情境中产生的。课堂应成为学生体验、感悟、参与的舞台, 并由此向课外延伸, 触发学生生活的灵感与智慧:在教学方式上应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 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受、有所悟。

这节课在操作前我先进行安全教育, 然后进行必要的操作演示, 把制作菜饭和蛋炒饭的要点说清楚, 并要求学生几人为一组, 分工协作, 最后集体完成作品, 通过实践操作, 同学们学会了洗菜、切菜、炒菜、炒饭、焖饭等多种技能, 他们在实践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许多同学激动地对老师说:“老师, 我会做饭了!”我对他们说:“以后如果爸妈很忙的话, 你们可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但是老师提醒你们要注意安全。”对于感兴趣的学生, 我建议利用休息时间进行拓展学习, 创作出新款的花色饭。

这里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和生活整合起来, 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内容, 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技术就在我们生活中,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劳动技术课的趣味性、实用性, 培养了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放了教学内容, 体验了生活实践。

改变以往单一、固定的教学模式, 建立灵活、互动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在此过程中, 不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和创造生活。如《面点的煮与烘》, 我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 创设了一个过年的情境, 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 没有高高的讲台, 没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我们把桌子围成圆形, 把椅子放在周围, 一个班的同学分成六桌, 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一家人或亲密朋友, 课堂中弥漫的是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然后, 通过多媒体精美的面点作品图片的欣赏, 用多媒体激励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启发说, 我们过年了要吃饺子了,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制作鲜肉饺子。饺子同学们也是再熟悉不过的点心了, 所以他们听说要亲手制作别提有多激动了, 都急不可待了, 有些平时懒于动手的同学也来了精神。这次我提供了原料, 通过多媒体演示操作过程, 然后同学们就动手实践了, 那些动手能力强的为主角, 不太会的就为助手, 他们团结协作, 为制作出大小均匀、无破裂、口味适中的水饺而共同努力。当水饺捞出装盘后, 互相间品尝, 对成品进行自评和互评, 互相交流制作的经验与体会, 从他们喜悦的表情中, 不难看出他们内心的成功感, 同时还能让学生认识到各种面点能丰富我们的饮食生活, 我们自己能通过体验生活去认识和创造生活。

参考文献

[1].枢著:《生活教育理论一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 浙江教育出版社。

[2].刘秋平编著:《劳动技术教育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

[3].任长松著:《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劳动生活 第2篇

今天劳动者的节日,劳动创造财富,创造价值,创造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劳动带来了美,带来了干净的街道,带来了整洁的环境,带来了香甜可口的瓜果粮食。

劳动带来了高楼大厦,带来了温馨周到的服务,带来了社会的安全和谐。

劳动者是最美丽的人。

在老家的父母,实实在在的农村人,一辈子几乎没有走出过农村,他们在那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在农村这个朴素的地方靠种地为生,一年四季轮回,都要和土地打交道。

春天里,田地里总有着绿油油的麦田,还有些金灿灿的菜籽花,还有几棵果树开着花。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在良好的时节,种下那些充满希望的种子,经过辛勤的培育,待秋天到来时收获沉甸甸的果实。

父母在家忙惯了,每天都闲不住,总要找点事做。虽然现在是麦苗发育的时节,也要时刻照顾,浇水打药除病害。天气不热的时候还要去除草,松土。

随着时间的流逝,看着麦子慢慢地抽穗灌浆,变得饱满,他们也会露出欣慰的微笑。这是一年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那本来就缺水,所以有时候也是看天吃饭,遇到长期不下雨干旱的时候,还要抽水浇地,随着水位下降的越来越低,抽水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了。水的问题,也制约着农村的快速发展啊!

农村的空气还是比较清新的,晚上比较安静,早上偶尔还能听到鸟叫的声音,推开窗子懒懒的阳光照进来,暖暖的。所有有时间就回去家里住几天,给沉寂的家带来一些活力。

而日出劳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却一直在延续。

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节日快乐!

作者:俺是村里的小兵

劳动生活 第3篇

众所周知, 地质勘查工作高度流动、分散, 野外环境条件复杂, 工作环境危害因素、生产设备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等复杂多变, 直接危害地质工作者的安全与健康。由于缺乏统一的劳动防护装备配备标准, 地质勘查行业各单位为从业者提供的劳动防护用品参差不齐, 甚至许多单位根本没有为劳动者提供最基本的劳动防护用品, 致使发生一些野外伤亡安全生产事故。

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08年批准立项, 研究制定《地质勘查劳动防护和野外救生、特殊生活用品 (用具) 配备标准》。日前, 《地质勘查劳动防护和野外救生、特殊生活用品 (用具) 配备标准》 (以下简称配备标准) 已完成送审稿, 正报送国家安监总局审批。文章就配备标准编制要点与读者共同探讨, 探究地质勘查职业危害预防措施, 以促进我国地质勘查行业安全生产工作。

2 地质勘查行业安全生产状况

据国土资源部年鉴, 截至2003年底, 全国地质勘查直接从业人员约21万。1998年以前, 即中国地质工作体制改革以前, 地质勘查行业具有健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 地质勘查事故伤亡人数逐年减少; 1998年后, 地质勘查队伍属地化管理, 地质勘查行业原有的安全生产行政系统监督管理机制消失, 实质上地质勘查单位的安全生产逐步削弱。1999年, 某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在西藏开展地质野外工作中, 发生一起特大死亡事故, 13名雇佣的民工死亡。2005年5月, 某地球物理勘探单位在青海的野外作业中, 15人失踪。1999年以来, 据不完全统计, 有11名从事国家地质调查项目的人员牺牲或失踪[1]。大部分地质勘查单位伤亡人数逐年上升, 重大伤亡事故呈上升势头, 地质勘查行业安全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局面。

据专家统计, 由于缺乏个体防护装备或个体防护装备不合格造成的伤亡事故占各类伤亡事故总数的15%左右[2]。安全监管部门对个体防护装备配备监管不足, 对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也是导致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从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反映, 以前出了安全生产事故, 从未想到从个体防护装备方面查找原因。

3 地质勘查事故风险特点

地质勘查足迹遍布高原、荒漠、山林、沼泽、江河、海洋、湖泊、极地、无人区等, 点多线长、作业分散、流动性大, 且大多数工作环境人烟稀少、地理条件和气象条件复杂多变, 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地质勘查事故风险类型涉及十余种, 见表1。

从地质勘查事故风险类型可以看出, 有些伤害是可以通过技术层面可以避免的, 如车辆伤害, 通过提高车辆自身安全性能 (如增加安全气囊等装置) 可以降低车辆事故中的人员伤害。有些伤害是不能通过技术措施来避免的, 如地震、雪崩、森林大火、山洪等自然灾害伤害, 或者有些外来伤害因素错综复杂, 即使采取了工程技术措施也未必能够避免, 只能通过个体防护装备来保护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作业人员配备基本的劳动防护和救生用品, 是作业人员应对事故伤害的最后一道防线, 也是保障作业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最基本屏障。

4 标准编排

4.1 标准内容划分

标准共分5部分, 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配备标准及主要性能和技术指标。

范围部分是对配备标准的基本界定, 主要介绍了配备标准的适用对象和主要内容、基本要求等。表述如下: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勘查各工种 (岗位) 个体劳动防护、野外救生、特殊生活用品 (用具) 和地质勘查野外项目组安全保障设备基本配备标准, 以及主要用品、用具或设备的性能技术要求。”规范性引用文件部分介绍了配备标准参考引用的法规、文件等, 便于读者查阅。术语和定义部分介绍了配备标准主要术语的中文解释、英文翻译, 以及术语的规范性表述。配备标准主要术语包括劳动防护用品 (labor protection supplies) 、野外救生用品 (lifesaving supplies) 和野外特殊生活用品 (special living supplies) 等。配备标准部分是标准的重点, 用表格的形式详细表述了不同地质勘查作业工种需要配备的个体装备种类、使用期限, 以及野外救生和特殊生活用品 (用具) 的配备要求等。主要性能和技术指标部分是对劳动防护装备用品的功能指标界定。与以往相关标准规范不同, 除了规定特定工种的劳动防护装备种类外, 标准还对装备用品的性能和质量提出了硬性指标要求。把提高防护装备的防护能力, 保障从业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2 作业人员分类

根据地质勘查作业特点,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原地矿部《野外地质工作职工个人防护用品发放试行办法》等法律法规, 我们将地质勘查劳动者分为区域地质调查人员、矿产勘查人员、水工环地质调查人员、海洋地质调查人员、航空地质调查人员、地质实验测试人员、其他技术人员、机关管理人员和驾驶员等九大类。再按作业人员从事的专业将每类作业人员又按亚类细分。分类基本涵盖了地质勘查作业工种 (石油天然气勘探除外) 。地质勘查作业工种分类详见表2。

标准未包含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职工劳动保护防护用品标准要求。原因在于, 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和石油、天然气开发勘探过程中有高压 (井喷) 、易燃易爆等危险性, 生产工艺流程复杂, 与其它地质勘查工作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 劳动保护装备专业性很强。因此, 石油、天然气勘探行业劳动保护装备采用了专业性更强的配备标准。目前, 石油天然气行业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执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2年颁布的《石油工业作业场所劳动防护用具配备要求》 (SY/T 6524-2002) 。

4.3 地质勘查个体劳动防护用品 (用具) 配备标准

配备标准分为两个部分, 地质勘查个体劳动防护用品 (用具) 配备标准和地质勘查个体野外救生、特殊生活用品 (用具) 及野外项目组安全保障设备配备标准。

地质勘查个体劳动防护用品 (用具) 配备标准主要对地质勘查职工个体的劳动防护装备予以规范。主要依据《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 (GB11651)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 (AQ2004-2005) 和《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 (国家经贸委安全[2000]189号令) 等法律法规, 结合地质勘查工作特点及其各工种的工作性质, 对地质勘查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种类、配备数量、使用年限等进行规范。配备标准规定, 地质勘查个体劳动防护装备用品种类包括劳动防护服、劳动防护鞋、劳动防护帽、劳动防护手套、眼睛护具、防尘口罩、护听器和安全带等。

对地质勘查作业过程中特殊环境作业, 如水上作业、空中作业等, 国家有比较完备的行业标准, 如船舶水上安全规范、航空安全规范等, 对劳动者防护提出了明确要求。配备标准在备注部分表述了特殊环境作业的配备要求, 即“按照《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GB/T 11651) 或国家相关规定配备所需护品”。

4.4 地质勘查个体野外救生、特殊生活用品 (用具) 及野外项目组安全保障设备配备标准

地质勘查野外作业涉及高原、荒漠、山林、沼泽、无人区等, 作业环境非常复杂, 条件异常艰苦, 许多作业地点处于手机信号盲区, 发生安全事故后难以及时呼救, 即便发出了求救信息, 由于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等诸多原因, 往往不能得到及时救护。配备标准提出, 要为地质勘查作业人员提供野外救生、特殊生活用品 (用具) 及野外项目组安全保障设备, 切实保护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005年5月发布的《地质勘探安全规程》 (AQ2004-2005) 规定, 野外救生用品和野外特殊生活用品是地勘行业的特殊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规定, 地质勘查个体劳动者野外救生和特殊生活用品 (用具) 包括野外救生包、野外生存指南 (野外生存手册或野外安全手册) 、睡袋、蚊帐、地质包、手电筒、水壶、饭盒、毛巾、肥皂和洗衣粉等, 项目组安全保障装备包括GPS、电台、卫星电话和帐篷等。

4.5 主要性能和技术指标

与以往地质行业劳动防护用品配备要求和其他行业劳动防护装备标准不同, 配备标准首次对防护装备用品的性能和质量提出明确要求, 将装备用品的主要技术指标明确量化。配备标准出发点在于, 既要解决配什么的问题, 还要解决怎么配和配什么质量的防护用品的问题。这样做的好处, 一方面可以切实规范地质勘查行业的劳动防护装备的品种和性能质量, 提高劳动防护装备的档次水平, 另一方面可以规范用人单位的劳动防护装备选用秩序, 避免有些用人单位采购质次价低、性能达不到防护要求的用品, 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配备标准对11种装备用品提出了性能和技术指标要求, 见表3。

5 结论

(1) 地质勘查工作高度流动、分散, 野外环境条件复杂, 工作环境危害因素、生产设备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等复杂多变, 直接危害地质工作者的安全与健康。地质勘查劳动防护和野外救生、特殊生活用品 (用具) 配备标准的出台是时代的要求, 对完善我国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 地质勘查劳动防护和野外救生、特殊生活用品 (用具) 配备标准的制定, 将对提高地质勘查行业从业人员的劳动防护水平, 降低职业危害, 减少安全事故, 促进我国地质勘查行业安全生产等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3) 地质勘查劳动防护和野外救生、特殊生活用品 (用具) 配备标准准备作为国家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发布实施, 制定过程中虽经过了专家充分论证, 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问题, 希望行业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促进标准成熟完善。

致谢:《地质勘查劳动防护和野外救生、特殊生活用品 (用具) 配备标准》的制定, 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大力支持, 也得到了各省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和相关地质单位科研院所的有力协助。为标准制定提供建设性意见、建议的单位包括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江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广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武警黄金指挥部、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和湖北省地质职工医院等数十家单位。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赵云胜.我国地质勘探安全生产形势与对策[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地质勘探安全分会.全国地质勘查安全生产文集 (2009) [C].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9.10-16

[2]汪万起.个体防护装备在安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03 (1) :25-27WANG Wan-qi.Status and role of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in work safety[J].China Personal ProtectiveEquipment, 2003 (1) :25-27

[3]张燕.个体防护装备标准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07 (1) :30-32ZHANG Yan.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in China[J].China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2007 (1) :30-32

[4]战登瑞.我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07 (4) :20-22ZHAN Deng-rui.Standardization of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in China[J].China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2007 (4) :20-22

[5]曲家琰.个体防护装备选用[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08 (5) :44-46QUJia-yan.Selection of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inChina[J].China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2008 (5) :44-46

[6]胡建屏.劳动防护用品概念及分类简介[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8 (4) :60-61HUJian-ping.Labor protection articles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J].Occupational Health and Emergency Res-cue, 2008 (4) :60-61

[7]佘启元.个人防护装备国际标准简况与分析[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06 (5) :40-46SHE Qi-yuan.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internationalstandard[J].China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2006 (5) :40-46

[8]邬燕云.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体系建设[J].劳动保护, 2006 (6) :20-26WU Yan-yun.Individual protective equipment standardi-zation system in China[J].Labour Protection, 2006 (6) :20-26

[9]李嘉.我国劳动防护用品监管发展[J].劳动保护, 2000 (2) :33-36LI Jia.Labor protec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J].La-bour Protection, 2000 (2) :33-36

劳动创造生活作文 第4篇

那天一大早上,我们就知道要掰玉米了,老师跟我们说下午要掰玉米。所以我们都知道,为此我们都开心极了,时间过得真是快,很快就到了中午,我们都怀着兴奋的心情,开始掰玉米了。我和王孟尧,一起在等待的过程中,发现了苏韶涵,然后,就把玉米全放进他那个大袋子里,接着我们又开始掰玉米,不知不觉我们都没有发现我们已经被落下好远了。

直到我们快掰完,赵立冬、我和王孟尧才清楚的知道自己有多慢,不知道是哪个好心人帮我们把玉米掰了,只不过,没有放在一起,零散的堆在那儿,最后我和王孟尧只好一起带回去了,在我们抱回去的路上,发现了赵立东,我们看他在等苏韶涵,而苏韶涵却一直没有回来,所以我们就把身上唯一一个袋子交给了赵立冬,把希望寄托了在赵立东的身上,不知不觉我们在疲倦中完成了任务。

机器人将代你生活中的重复劳动 第5篇

施密特说:“我们正在研究自动化对人类生活将产生何种影响。机器人将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出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谷歌目前正在积极推进除核心搜索业务之外的其他产品研发,以期在移动和网络视频等领域产生新的用户流量和收入来源。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在一些长期项目上表现出兴趣,例如可穿戴设备、机器人和无人驾驶汽车。

施密特说:“人工智能将是未来的大事件。技术已经发展到从提出问题到提供相关的推荐。人工智能会知道你所思所想,并做出推荐。当今的技术已经令这一点成为可能。”

施密特还呼吁监管机构采取措施,刺激宽带互联网市场的竞争。上月,美国最大有线电视公司康卡斯特(Comcast)同意以45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时代华纳有线。

施密特说:“在美国很多城市,宽带互联网市场缺乏竞争。监管部门需要知晓这一领域出现竞争者缺位的原因。”

谷歌股价周三报收于1218.26美元,涨幅为0.28%。谷歌股价今年已经累计上涨了8.7%。

虽然谷歌内部正在研发一些新兴技术,但其在收购和出售资产方面进行地游刃有余。当一些收购交易完成后的结果不及其预期时,谷歌会果断将其卖出。据彭博社编撰的资料显示,截至1月份的过去三年中,谷歌参与的交易数量超过全球任何一家公司,位居榜首,而在三年前,其在这一榜单上的排名仅为13。

谷歌上月斥资32亿美元收购了智能家居公司Nest Labs,继续向硬件领域迈进。为更好地研发机器人产品,谷歌去年收购了Boston Dynamics等多家机器人企业,并在今年1月份收购了英国人工智能开发商DeepMind Technologies。

由于谷歌传统的广告业务发展良好,其目前拥有现金约600亿美元,这也为其加大马力进行投资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劳动生活 第6篇

一、民族旅游及其功能

民族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体现了旅游者与民族旅游地居民和旅游业从业人员之间的主客关系。人是社会生活中的主体, 每个旅游者都有其特定的生活环境。他在一定的环境下生活, 形成了其相应的生活方式。他所到达的民族旅游地是另一种生存环境, 当地居民在该地生活, 又具有另一种生活方式。由于这两种或多种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差异, 当这种差异文化之间经接触后就会发生相互之间不同程度的影响。虽说民族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 但实际上旅游者给民族旅游地区带来的影响比他们从民族地区受到的影响要大得多。因为区域之间的文化传播无论采取哪种传播形式, 都是以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传播为主导的[1]。长此以往, 民族旅游地区的方方面面就会被潜移默化地改变, 最终导致当地的民族文化逐渐被同化, 甚至当地居民的文化价值观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其中就包括对劳动生活方式方面的影响。

关于旅游的定义有很多种, 其中有这样一种表述, 即: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而所谓民族旅游, 一般意义而言, 指的是以民族文化为主旨, 以民族风情为特色, 以民族地区独特秀美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的旅游形式[1]。结合二者的含义, 可得出民族旅游其实就是一种新型时尚的生活方式, 它是一种把少数民族文化资本和生态环境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的大众文化活动。天祝县现已形成的旅游地主要以各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美风景为依托的, 多为草原和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域, 如天祝三峡、马牙雪山、抓喜秀龙草原、祁连布尔智等, 这些地方大都为纯牧区或半牧区, 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长期以来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游牧生活。自1996年开始启动旅游产业已来, 当地牧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那就是旅游者对当地居民产生的影响。

二、牧区劳动生活方式的日常生活意义

生活方式作为人的各种活动形式的总和, 包括了相当广泛的内容, 涉及到人们对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从生活方式的外延看分别表现为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和交往生活方式。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 与生态环境相联系的生活方式表现得非常突出, 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 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劳动生活方式。这不仅表现为物质方面 (衣食住行等) , 还表现在精神方面 (道德伦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 , 劳动生活方式构成了一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特征和标志。

天祝县的少数民族大都聚居在较为偏僻的边远地区。自然形成了他们对生存环境的依附性, 所谓“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这就是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劳动生活方式的真实反映, 也体现为一种经济的形态。不同的劳动生活方式都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 在牧区人们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地区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牧区, 往往以“大散居、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一些高海拔的山区, 比如毛藏乡和祁连乡。这些地区的生态特点是山高林密, 交通不便, 环境闭塞, 条件恶劣, 牧区人民一般是靠山吃山, 属于“攫取型经济”类型, 劳动生产方式显得较为落后和原始。另一类是一些低海拔的以牧业为主兼营农业的半牧半农区, 比如天堂乡和石门镇, 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是牧民们为适应高寒自然环境而采取的劳动生活方式。纯牧区的劳动生活方式既简单又传统, 就是一种顺从自然规律并融入自然环境的游牧生活, 农牧结合的山区, 农作物产量很低, 农业生产工具与耕作技术都很简单, 只能满足农民的正常生活需要。就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来看, 牧民们从来都是靠自然吃饭, 必然与自然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传统的生态伦理观中将人类视为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并对自然界抱以敬畏的态度, 历来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而其劳动方式和劳动行为模式又直接受这种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观制约, 主张节制的生活方式并采取既能保护环境又能满足生活需要的游牧和农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总体上来说, 当前天祝县的牧区少数民族的劳动生活方式基本上属于这两种类型并存的状况, 这是传统的劳动生活方式沿袭和发展至今的结果。

三、民族旅游对牧区少数民族劳动生活方式的影响分析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 由于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相对较少, 生产力发展水平也较多地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而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但是, 在民族旅游业开发以来, 整个牧区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有了较大的变化。不论是哪一种开发模式, 都会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㈠对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的影响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使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快提升, 首先表现在牧民们劳动条件和环境的改善上, 一是由游牧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固定的生产牧场, 牧民的生活不再是逐水草而居, 每家每户都有自己固定的牧场可以放牧。二是农牧结合的地区生产类型由单一转向多元化。牧区居民既从事畜牧业, 又从事农业, 还兼顾社会服务业, 形成了家庭生产经营上的多元化和全方位发展。三是由靠山吃饭转变为靠市场吃饭。旅游地的牧民已经完全不再只依赖大自然生活了, 放牧和农田劳作也不再是主要赖以生存的主业, 而是用来兼顾的副业。所有这些劳动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是因为民族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加之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在旅游地的普及使得牧区也外界的联系更加便捷, 信息更加畅通, 彻底改变了牧区人们的劳动生活条件和环境。

㈡对劳动分工和劳动意识方面的影响由于旅游开发而使草场面积逐年减少, 牲畜的数目也在不断减少, 所以过去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内劳动分工模式已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放牧由过去的男性为主转向女性参与, 加之旅游业带来的商业机会使男性外出的机会多于女性, 由此女性理当成为留守家庭并操持农事活动的主体, 而不是仅限于过去那种主要从事做饭, 背水, 挤牛奶等家务劳动。目前的一种现状就是, 在农闲季节里成年男性和女性大都外出或在旅游景点做生意或从事服务工作, 家里只有老人或孩子。与此同时还存在另一种劳动方式, 那就牧区的男性在家也做一些以前女性干的家务劳动, 女性在旅游景点从事商业活动, 而这些劳动在以前主要是以男性为主的, 说明牧区女性的劳动逐渐有男性参与, 男性的劳动逐渐由女性参与。这表明, 旅游业的发展使本地的劳动分工随着劳动时间的变迁而逐渐不明显了。这主要是因为民族旅游的发展中牧区人们的劳动意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而劳动意识的转变无不与旅游者和本地居民的接触与交流相关, 在一定程上是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了牧民传统的思想观念, 冲击了传统的“重牧抑商”思想观念。

㈢对劳动方式和劳动工具的影响牧区牧民的生活环境决定了牧民们的劳动方式和劳动工具。因为牧民们多为没有耕地或耕地很少, 所依赖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 所以也就没有太多的劳动工具, 这就决定了牧区劳动工具的特殊性。日常生活资料主要来源是畜产品, 所有劳动工具也相应地都是围绕生活需要而来的, 如木桶、奶油分离器、毛绳、羊鞭等。劳动工具是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性因素, 民族旅游业对目的地经济的带动发展中, 劳动工具也因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 过去一些简单的手工劳动工具已经被一些新型的工具所取代。就奶制品生产来说, 过去完全靠手工制作的工序已被机器所取代, 而大多产品都是因旅游经济的兴起而发展成为商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这些看似简单的劳动工具不但代表着整个牧区的劳动生产力水平, 也映射着不同时代牧民的社会生活方式。从劳动工具的演变发展来看, 这不仅是劳动工具在技术上的革新, 同时也反映了劳动工具因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的变迁。如在牧区, 以前马是主要的交通运输和劳动工具, 但是在旅游地马属于生产资料。一些新型便捷的劳动工具 (如电动奶油分离器等) 和具有新用途的原有劳动工具不但改变了牧民的劳动方式, 还改变了劳动时间和劳动分工。

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分析是从社会学角度揭示了少数民族牧区中的旅游行为以及由此形成的牧民劳动生活方式的一些转变, 其实质是旅游者、牧民之间发生的相动关系。而且正是这些行为、现象、关系及其过程影响和构成了旅游地牧民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说, 民族旅游不仅影响着牧民的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 而且还能影响社会政策, 改变社会结构, 引起社会变迁。

摘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民族旅游对目的地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旅游影响研究”的热点问题, 也是旅游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方面, 就近些年的民族旅游发展来看, 牧区旅游业发展对当地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天祝县为例试就民族旅游对牧区少数民族劳动生活方式的影响作些探讨。

关键词:民族旅游,少数民族,劳动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劳动生活 第7篇

【关键词】劳动;就业;就业观;依法维权

一、本堂课的主要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劳动的基本含义和我国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理解劳动、就业的作用和意义;正确认识我国就业形势的辩证思维能力;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由具体到抽象的分析方法,即从我们熟悉农民工找工作的现象入手进行概括、提炼,归纳出劳动的含义、就业的意义、就业难的原因以及怎样实现就业等基本问题,再用基本观点去判断、分析和解决就业和自身合法权益等基本问题。采用自学、讨论、质疑、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重难点

(1)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2)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途径。

(三)教学资源及课时

(1)硬件资源:电脑、多媒体教室(需要实物展台、背投)、图片资料。

(2)软件资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的课件。

(3)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全班分成四大组,每个大组选出一位组长。每大组前后两排为一小组。组员要相互协作,主动发言。请一位同学模拟小杨找工作的故事,课前分组,选出组长,组长动员。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团结和担当责任的意识。

(二)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朗读一首关于劳动的诗歌,思考这首诗歌集中反映了什么主题?教师引导劳动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全班同学参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班同学进入上课状态,起到承上启下引出本框题的作用。

(三)讲授新课

1.幻灯片展示镜头一

大家好!我叫小陈,别看我长的老,可我才是20出头的小伙子。为哪样这么老呢,那是因为我们农村条件差、生活苦。虽然我没读多少书,但刚才你们朗读的那首诗的大概意思我还是听得懂的,因为我从小就热爱劳动,可我怎么也不理解劳动是光荣的,我只知道劳动是累的、劳动是为了吃饭。(通过小陈自述的方式展示)

学生参与:请一位学生来扮演农民工用地方话朗读幻灯片上的文字材料。请同学们思考劳动的含义、意义以及对待劳动的态度。

教学目的:通过设置农民工小陈就业的故事这一情景,把学生引入到实际的生活体会中,从而真正使政治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意识的目的。

2.探究活动一

请同学们结合上述小陈的案例,阅读41页二、三两段宋体字,分组讨论并完成学案中问题。

(1)什么是劳动?

(2)劳动为什么光荣?

(3)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劳动观呢?

学生参与:分组讨论、交流,然后请第一大组的同学做主题发言,其余的大组对第一大组的发言进行补充,甚至提出质疑。

教师:板书劳动的含义,通过对劳动含义的把握,引出劳动的意义。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学案,培养学生的文字归纳能力。

教学目的:通过探究,发现劳动的含义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合作探究能力

3.幻灯片展示镜头二

大道理我不懂,但通过你们的解释使我明白了劳动为什么是光荣的。我从小就爱劳动,可是在地里劳动赚不了几个钱,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听说钱很好赚,我也到城里试一下。刚进城,有位城里人就叫我“傻帽”。他问我,为哪样进城打工,我说除了“赚钱”,还有哪样?本以为进城好找事做,可是到了城一看,怎么这么多人咯,我在人才市场逛了3天,在公路上蹲了2天了,可还是没有找到工作。按说城市大好找工作,现在找工作怎么这么难呢?

学生参与:扮演小陈的这位学生朗读幻灯片上的文字材料。

教学目的:通过这个活动,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起学生主动思考。

4.探究活动二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2页宋体字部分,完成以下问题:

(1)小陈为什么要进城寻找就业机会?

(2)小陈找工作难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参与:讨论,质疑,提问,回答,交流。

教师:板书:就业的意义,我国的就业形势,引导学生结合学案探究问题,培养学生整理和归纳文字能力。

教学目的: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质疑,引起同学们思考小陈进城寻找就业机会和就业难的原因,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实现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幻灯片展示镜头三

唉呀!找工作真是太难了,工资高的我又干不了,工资每天五块八块的我又不想干,一天一天,身上带的钱也快花光了,这可咋办咯?国家有什么办法没有?何时才有工作呀?请你们快帮帮忙,想想办法。

学生参与:扮演小陈的这位学生继续朗读幻灯片上的文字材料。

教学目的:引起同学们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探究活动三

阅读教材42、43页宋体字,探讨;

(1)小陈的烦恼怎样才能得到解决呢?

学生参与:讨论、质疑、提问、回答、交流,为解决农民工就业提具体的措施。

教师:板书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完成学案,培养学生的文字归纳和概括能力。

教学目的:结合我国就业领域制定的第一部法律《就业促进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7.幻灯片展示镜头五

一晃我就工作两年多了,在我勤奋工作下,我也赚了不少钱,正当生活很如意的时候,不幸降临在我身上,记得有一天,我感觉呼吸很困难,于是我跑到医院去做检查,医生说我患上了尘肺,我不相信,前两天单位组织我们体检,说结果是正常的,难道是在隐瞒真相!于是我要求医生把我胸膛打开我亲自看一下,由于手术难度大,我需住院治疗,花了一大笔钱。康复后,我拿着医药费清单去找我的老板讨个说法,不但遭到了老板的拒绝,老板反而说,我们单位的年轻职工是不办理保险的。你们说我该怎么办?请你们帮帮忙?

学生参与:扮演小陈的这位学生继续朗读幻灯片上的文字材料。

教学目的:通过这一镜头,引起学生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使同学们体会到小陈找到工作的欢心和被侵权的沉重心理,对学生进行“关注生命、关爱生活”的生命教育。

8.探究活动四

阅读教材44页宋体字,探讨;

(1)在我国,根据《宪法》《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哪些权利?该单位侵犯了小陈的什么权利?

(2)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怎样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学生参与:分组讨论、交流,再请7、8两组作主题发言,其他组质疑,补充。

教师:板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内容、原因及正当途径,引导学生完成学案。

教学目的:通过分组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品德意识。

三、教学总结

幻灯片展示镜头六:

感谢大家对我热心的帮助,通过大家的讲解,使我对劳动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劳动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更是光荣的,伟大的。下面我把关于劳动的诗歌献给大家。

学生参与:全体同学聆听,感受劳动的伟大、光荣。

上一篇:《二十四小时》下一篇:评估中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