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血管性介入治疗

2024-07-25

放射性血管性介入治疗(精选11篇)

放射性血管性介入治疗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的100例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患者均通过超声和磁共振确诊,患者均为女性,根据患者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介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介入治疗组年龄26~38(31.27±11.22)岁,孕次1~7(3.54±2.10)次,产次1~4(1.74±0.63)次,孕周25~40(33.28±4.27)w;对照组年龄25~39(32.24±11.36)岁,孕次1~8(3.94±2.24)次,产次1~5(1.86±0.75)次,孕周26~40(33.47±4.53)w,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孕次、产次、孕周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介入治疗组应用动脉栓塞术治疗,患者均在介入科的辅助下实施剖宫产术,按常规做好各项术前准备,为患者开放液路、输血,然后对患者实施子宫动脉置管,完成置管后再将子宫下段切口打开,此时患者会快速大量流血,手术医师需迅速给胎盘打洞娩出胎儿,尽量控制出血量在2000ml以内,需要注意的是,在胎儿娩出后先不要将胎盘娩出,应先将胎盘边缘用钳夹住,然后利用纱条压迫子宫下段止血,并迅速开展子宫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此时再利用徒手将胎盘剥离,并尽可能的将可剥离的胎盘取出,同时采用楔形切除残留部分,手术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应用甲氨蝶呤局部注射,完成手术后需要加强对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变化的监测;对照组应用非介入手术治疗,手术类型为宫腔填塞纱条。

1.3效果判定标准对两组患者的子宫切除率、产褥病率、新生儿窒息率、晚期产后出血率、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2]。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采用χ2检验,并使用(±s)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并应用配对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介入治疗组患者的子宫切除率、产褥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介入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6.15±1.34)d,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6.26±1.29)d,两组患者在新生儿窒息率、晚期产后出血率、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介入放射学是一种以临床治疗学原理为基础,利用相应的导管等器械对治疗疾病的技术手段,这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科学和内科学的不足,在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

在所有的放射性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中,子宫动脉栓塞术又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类型,该手术通过对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后有效的闭塞了出血的动脉,使出血状况得到控制,并能够明显降低子宫内的动脉压及血流量,还可以减少子宫供血,最大限度的降低出血量[4];而因为盆腔器官的特殊性,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后子宫体的正常血供可通过侧支循环来供血,因此在动脉栓塞后并不会导致子宫的缺血坏死,患者的月经及再次妊娠均不会受到影响。目前临床上也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

凶险型前置胎盘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病症,患者容易出现产后大出血,从而导致休克、死亡等后果发生,根据相关统计称,凶险型前置胎盘占全球女性死亡原因的四分之一左右[5],主要是由于该类型患者往往伴发有胎盘植入。对于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的治疗,以往时临床上常采用子宫切除的方式,而一些患者较年轻,无法接受不能生育的事实,如何在治疗病症的同时尽可能的保留子宫及相关功能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而通过引入介入治疗后这一目标便得以实现。放射性血管介入治疗是介入治疗技术诞生以来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和优化而推出的新技术,该手术要求术前预先经股动脉穿刺置管,确保做好各项介入治疗的准备工作后行剖宫产,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比如患者的胎盘侵入深度较浅可以行常规手术止血,若仍后出血发生则实施介入治疗,在手术过程中如果发现胎盘植入的情况则可以在胎儿娩出后、胎盘尚未娩出前对患者开展动脉栓塞治疗[6]。这样可有效的减少凶险型前置胎盘抢救时间,并降低对患者机体的伤害,减少出血量及输血量。另一方面,目前临床上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另一种放射性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即球囊阻塞术,在手术类型主要用于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保守治疗和辅助剖宫产子宫切除术。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凶险型前置胎盘行放射性血管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降低子宫切除率。

参考文献

[1]朱振宁,高娟,魏娜,等.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在中孕前置胎盘状态大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6):761.

[2]陶真兰,关红琼,林志东,等.介入治疗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海南医学,2014,26(13):1991-1993.

[3]彭洋颖,严德文.应用介入方法终止中央性前置胎盘中期妊娠[J].中华医学杂志,2015,101(31):2554-2555.

[4]戴薇,胡科丽,许吟,等.介入栓塞术在中央型前置胎盘引产中的应用优势[J].吉林医学,2014,57(17):3795.

[5]李艳,陈春梅,罗丹,等.介入术联合宫腔球囊在减少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应用[J].四川医学,2015,36(10):1426-1429.

放射性血管性介入治疗 第2篇

介入放射学用于临床多学科疾病的诊治,时间长曝光量大,工作人员直接受到放射影响.笔者从包头市的`介入学科项目、设备及防护等方面进行调研,检测介入人员的受照射剂量,为加强介入放射防护管理提供依据.

作 者:张引 苗金萍 王巧云 邢茹 李毓玲 作者单位:张引,王巧云,李毓玲(014010,包头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所)

苗金萍,邢茹(包头市卫生防疫站)

放射性血管性介入治疗 第3篇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介入化疗;三维适形放疗

[中图分类号] R73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19-02

肺癌已成为目前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大约占肺癌的40%,放射治疗是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重要手段。但预后仍然很差,五年生存率仍维持在5%~10%之间,放射治疗联合化疗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模式之一。笔者所在医院自2003年8月~2006年8月对96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介入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在笔者所在科室2003年8月~2006年8月住院的符合条件的96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成A组(三维适形放疗组)和B组(介入化疗+三位适形放射组)。A组46例(男30例,女16例)中位年龄48岁;AJCC2002年临床分期:ⅢA期22例、ⅢB期24例;病理类型:鳞癌20例,腺癌24例,其他2例。B组50例(男33例,女17例),中位年龄50岁;临床分期:ⅢA期23例,ⅢB期27例;病理类型:鳞癌20例,腺癌27例,其他3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病例选择

(1)经病理学和/或细胞学及影像学证实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医学原因不能手术,或在技术上手术不能切除;(2)年龄25~70岁;(3)卡氏评分(KPS)≥70;(4)无严重的可能影响治疗计划按期完成的内科疾病;(5)治疗过程中出现远地转移和其他内科疾病导致治疗计划不能按期完成者剔除。

1.3?治疗方法

A组: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放疗设备采用瑞典医科达电子直线加速器,治疗计划系统为Precise 2.03,采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 volume histogram,DVH)、等剂量线图、二维等剂量线和云图(color washing)综合评价确定治疗计划。其优化指标为:(1)关键器官不超过正常组织耐受剂量;(2)计划靶区(PTV)接受处方剂量的百分体积数,PTV应该在90%等剂量线内;(3)PTV均匀性为95%~107%;(4)PTV外关键器官最大剂量不大于处方剂量;(5)总肺剂量和对侧肺剂量尽量降至最低;(6)DT 180cGy/次,每天1次,每周5次,总剂量65~70cGY。B组:采用A组同样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方案,放疗前进行二次介入化疗,分别在放射治疗前第4周、第1周进行。方法采用改良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插管,选用4F或5F Cobra导管,选择性进入肿瘤供血支气管动脉,使用碘海醇经高压注射器行支气管動脉造影术,了解肿瘤供血情况及有无脊髓动脉、肋见动脉共干。选择肿瘤供血动脉进行灌注化疗。化疗药为顺铂DDP60~80 mg、表阿霉素40~60 mg、5-Fu 0.75~1.00 g、去甲长春花碱40~60 mg,根据病情选二联或三联应用。

1.4?疗效评价

放射治疗结束后3个月复查胸部CT进行近期疗效评价,按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消退;部分缓解(PR):肿瘤消退>50%;稳定(SD):肿瘤消退<50%或增大<25%;病变进展(PD):肿瘤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观察1、3、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总有效率=(CR+PR)例数/总例数×100%。

1.5?毒副作用评定

按放射治疗开始之日算起90 d内出现的放射反应为早期放射反应,90 d后出现的放射反应为后期放射反应。早期和后期放射反应观察器官包括肺、食管、骨髓、脊髓、心脏和皮肤。评价标准参照RTOG早期放射反应评价标准和RTOG/EORTC后期放射反应评价标准[1]。

1.6?观察与随访

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肺、食管、心脏和射野区内皮肤的早期放射反应,每周查血常规1次,每2周查胸片、心电图1次,每周记录早期放射反应、KPS评分、体质量下降百分比。治疗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胸部CT或纤支镜、腹部B超1次,必要时查骨核素扫描、脑MR。1年后每6个月复查1次。

1.7?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早期放射反应、后期放射反应的发生率用直接法计算,生存率等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配对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至2011年8月随访满5年,8例患者失访。放射治疗后3个月复查胸部CT评价近期疗效,有5例未完成治疗。A组2例进展5例失访,B组3例进展3例失访,总有效率B组80.9%(38/47)与A组58.5%(24/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A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0.5个月,B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9.5个月,比A组延长9.0个月。A、B两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1.3%(19/46)、11.4%(5/44)、13.6%(6/44)和58.0%(29/50)、80.8%(38/47)、34.1%(15/44)。1、3年总生存率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生存率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毒副作用

96例患者中91例按计划完成治疗。早期反应及晚期反应评判标准以RTOG评判标准。A组治疗过程中1例出现肝转移、1例出现脑转移而退出治疗,B组患者2例脑转移,1例骨转移退出治疗。治疗过程中主要的早期放射反应为急性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大多能耐受,无需特殊处理,没有因早期放射反应未完成治疗者。晚期放射反应主要为放射性肺炎,B组高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NSCLC对放射治疗中度敏感,潜在倍增时间约5~7 d,放疗过程中,残留的肿瘤细胞会出现加速再增殖,使NSCLC更加难以控制[1]。放射生物学研究表明,在肿瘤细胞出现加速再增殖时,给予比常规放疗更高的剂量,或加用有效的化疗药物,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再增殖。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是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放疗技术,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技术日趋成熟,它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验证、实施和监督,最大优点是在提高临床肿瘤剂量的同时,极大程度地减少周围正常器官和组织的照射剂量[2-3]。对不能手术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多采取放疗与化疗的综合治疗,化疗的多种方法中,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是最有效的方法,早期缓解率明显高于静脉全身化疗[4]。二者结合,有可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8.5%和80.9%,其中CR率分别为22.0%和38.3%,显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介入化疗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三维适形放疗。A、B两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1.3%(19/46)、11.4%(5/44)、13.6%(6/44)和58.0%(29/50)、80.8%(38/47)、34.1%(15/44)。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介入化疗组比单纯三维适形放疗组高出十多个百分点,中位生存期亦比其高出9.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年生存率虽无统计学意义,仍显示提高局部控制可使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研究结果因观察时间有限,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有待进一步随访。

[参考文献]

[1] Rosenzweig K E,Sim S E,Mychalczak B.Elective nodal irradi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with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1,50 (3):681-685.

[2] Nagata Y,Negoro Y,Aoki T,et al.Clinical outcomes of 3D conformal hypofractionated single high-dose radiotherapy for one or two lung tumors using a stereotactic body frame[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2,52(4):1041-1046.

[3] 劉泰福.现代放射治疗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555-602.

[4] 李天晓,樊青霞,王瑞林.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61-180.

放射性血管性介入治疗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1:32岁女性,已婚已育,1-0-2-1(足月产1次-早产0次-流产2次-现存子女1人,简写为1-0-2-1,以下同),剖宫产史,因停经38 d,阴道不规则出血5 d入院。检查:阴道中量血污,宫颈稍大,呈紫蓝色,软。血HCG2324mIU/mL。彩超表现:宫体稍大,宫腔内未见孕囊;宫颈管稍膨大,颈管内可见约1.7 cm×1.0 cm×0.8 cm不均匀囊性团块,内见卵黄囊回声,未见明显胚芽,局部周边见少许血流信号;双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

病例2:28岁女性,未婚未育,有性生活史,0-0-3-0;因停经55 d,阴道不规则出血20+d入院。患者既往月经不规律,12 5-7/24-60(12岁初潮,月经周期为24~60 d,每次持续5~7 d);末次月经2009年5月4日,前次月经2009年3月20日。检查:阴道少许血污,宫颈膨大,呈紫蓝色,软。血HCG13 217 mIU/mL。彩超表现:宫体稍大,宫腔内未见孕囊;宫颈膨大,宫颈管内可见孕囊样回声光团,大小约4.3 cm×2.3 cm×1.6 cm,囊内可探及胚芽及原始心血管搏动;双附件区未及异常回声。

病例3:37岁女性,已婚未育,0-0-2-0。因停经48 d,阴道大量出血伴晕厥1次入院。检查:阴道大量血污,伴血块,宫颈膨大明显,呈紫蓝色,质地软,宫颈外口稍扩张。血HCG9 257 mIU/mL。彩超表现:子宫体常大,内膜线清晰,宫腔内无孕囊;宫颈体积增大,颈管内探及一大小约3.2 cm×2.0 cm×1.3 cm孕囊样回声光团,内见胚芽及心管搏动,周围见少许血流信号,双附件区未及异常回声。该病例入院后立即予快速输液、输血,纠正休克后再实施如下步骤。

1.2 实施步骤

3例患者术前均生命体征平稳,无介入放射治疗禁忌证,均签署介入知情同意书。患者仰卧于DSA床上,常规双侧腹股沟皮肤消毒,铺巾,取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0.5~1.0 cm处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利多卡因局麻后,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股动脉,置入动脉鞘管,引入5F子宫动脉导管或Cobra导管插入对侧髂内动脉,造影显示子宫动脉的起始及分支情况,选择性插入到子宫动脉,造影观察了解病变供应血管的粗细、迂曲及孕囊染色情况,注入MTX 100 mg及明胶海绵1 mm×1 mm×1 mm,直至远端血流阻断。将导管退出,经成襻技术插入至同侧髂内动脉,子宫动脉,如上述程序进行观察、灌注和栓塞。经血管造影证实效果满意后,拔出导管和动脉鞘管,压迫止血15 min,加压包扎6 h。所有患者于栓塞后24 h内行刮宫术。分别于术后5 d开始随访复查β-HCG、B超、月经恢复情况及2年内妊娠情况等。

2 结果

3 例患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均获得成功,血管造影显示清晰动脉走行及孕囊情况(图1)。注入MTX及明胶海绵后24 h内行刮宫术,胚胎组织易于剥离,术中出血15~50 mL。栓塞后3例均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伴轻微腹部胀痛,均于10 h内未经特殊处理自行缓解;1例患者出现低热,体温最高达37.8℃,未行特殊治疗于术后第2天体温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3 d复查彩超提示缩小的宫颈管,血HCG值迅速下降,且于20 d内全部恢复正常(图2);3例患者中除1例既往月经不规律术后月经未恢复正常外,其余2例月经均恢复正常并成功妊娠(表1)。刮出物病理检查均可见坏死的绒毛及蜕膜组织。

3 讨论

近年来,子宫动脉栓塞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和产科的急、慢性出血、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以及妇科恶性肿瘤的灌注化疗等[6,7,8,9,10];随着该方法在宫颈妊娠治疗中的逐渐开展,由于子宫动脉栓塞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阴道出血,避免切除子宫,并最终保存患者生育功能而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11,12]。青岛大学附属医院Xu等[11]报道经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立即清宫成功治愈2例大量阴道出血的宫颈妊娠患者,避免了子宫切除术。日本学者Nakao等[12]也报道了用上述方法成功治愈2例具有原始心血管搏动的宫颈妊娠患者,其中1例在术后20个月后成功生育一健康婴儿,报道表明子宫动脉栓塞术可能作为宫颈妊娠的一项重要而安全的保守治疗手段。本文实施选择性子宫动脉甲氨蝶呤灌注冲击联合明胶海绵栓塞术,成功治愈3例宫颈妊娠患者,并有2例术后成功生育,再次验证血管性介入治疗可能成为一项重要的宫颈妊娠保守治疗措施,能减少出血并避免子宫切除,保存生育功能。宫颈妊娠多发生于多次人工流产史、剖宫产史及辅助生育技术助孕的妇女[3,4],本文报道的病例均有2~3次的人工流产史,且1例有剖宫产史,3例均为好发人群。宫颈妊娠发病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受精卵运行过快或子宫内膜与孕卵发育不同步,影响孕卵正常着床;(2)子宫发育不良、畸形,内分泌失调,或子宫肌瘤造成宫腔变形;(3)多次刮宫使子宫内膜缺损或形成瘫痕,孕卵运行延缓至宫颈着床;(4)辅助生育技术的发展,胚囊移植过程中宫颈管的操作也是宫颈妊娠的重要原因[13]。一般来说,宫颈的血供主要来自子宫动脉发出的宫颈-阴道支,在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后,大剂量的MTX经子宫动脉灌注迅速进入宫颈绒毛膜血管,对胚胎造成直接的冲击杀伤作用,再用明胶海绵栓塞子宫动脉,迅速减少宫颈血流,阻断或减少活动性出血,同时胚胎急性缺血缺氧坏死,使刮宫术时妊娠物容易脱落并减少了术中出血。而且,由于术中使用的栓塞剂明胶海绵对人体几乎无抗原性,在体内可以被分解和吸收,致使靶动脉短时间内再通,恢复子宫及宫颈的正常血流,从而使再次妊娠成为可能[5]。

A:子宫动脉插管成功后,造影剂直接渗入到病变部位(即宫颈妊娠部位,如箭头所示);B:注入甲氨蝶呤及明胶海绵,造影显示子宫动脉远端血管闭塞,病变部位血流阻断

本文3例实施选择性子宫动脉甲氨蝶呤灌注冲击联合明胶海绵栓塞术,过程均较顺利,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彩超提示缩小的宫颈管,血HCG值迅速下降,且于20 d内全部恢复正常,3例治疗均取得成功。

综上所述,血管性介入治疗能明显降低宫颈妊娠刮宫术中大出血的风险,且可能并不影响患者生育功能,是一项安全而有效的宫颈妊娠保守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宫颈妊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来我院实施选择性子宫动脉甲氨蝶呤灌注冲击联合明胶海绵栓塞治疗的3例宫颈妊娠患者,术后24 h内行刮宫术,并对患者术后进行超声、血HCG、月经恢复情况、术后2年内妊娠情况随访。结果 3例患者血管性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刮宫术中出血为1550 mL,治疗前后均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且术后血HCG值20 d内全部恢复正常;3例患者中除1例既往月经不规律术后月经未转为正常外,其余2例均恢复规律月经并成功妊娠。结论 血管性介入治疗能明显降低宫颈妊娠刮宫术中大出血的风险,且可能并不影响患者生育功能,是一项安全且有效的宫颈妊娠保守治疗方法。

放射性血管性介入治疗 第5篇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平阳霉素,超液化碘油,肝动脉超选。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06-02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占位病变,占良性病变的41.6%,传统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为主,随着介入放射学迅速发展,介入治疗是肝海绵状血管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我科与2002年1月—2013年9月共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2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20例病人中男性8例,女性8例;年龄41—62岁,平均53岁。全部病例均经B超、CT、临床资料确诊。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肿瘤较大者腹部可触及肿块,血查AFP均为阴性,肿瘤位于肝右叶12列,肝左叶6例,左右肝叶同时发现2例,直径6~20cm。共进行治疗42次,其中6例治疗1次,8列治疗2次,4例治疗3次,2例治疗4次。

2、 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经有股动脉;穿刺成功将5F鞘置入股动脉,将4F~5F肝管(或Yashiro导管)选择性插入肝固有动脉。做动脉造影,了解肿瘤大小、形态、血供情况,进一步明确诊断。再将导管超选如肿瘤的直接供血动脉内,在X线透视监护下经导管将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缓慢推入病变进行栓塞。术毕拔管,局部压迫、包扎、病人送回病房。

3、 药物选择:栓塞药物,平阳霉素8~24mg、栓塞剂、超液化碘油5—10ml。乳剂配制方法,以离子型或非离子型造影剂2~10ml溶解平阳霉素8~24mg,按1︰1~1︰3比例,加入到相当量超液化碘油中,经反复抽吸,制成充分乳化的栓塞剂。

结果

1、 血管造影表现:本组病例表现为,11例病人供血动脉轻度增粗,例病人供血动脉明显增粗,周围血管受压移位。动脉早期血都显影,表现点状、团装造影剂浓染,环状分布,呈“树挂果征”。血窦长常与注射造影剂1—2S出现染色体,8—10S内显影最清,19S后显影渐渐消失,表现出血管瘤特有“早出晚归”征象。

2、 临床表现:所有病人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CT复诊病变缩小80%4例,病变缩小50%以上12例,缩小50%~30%3例,病变缩小30%以下1例。术后1—7天内病人不同程度的出现栓塞后综合征,对症治疗均好转,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讨论

1、 海绵状血管瘤多认为起源于肝内的胚胎性血管错钩牙,由于某种因素作用,引起肿瘤样增生而形成的,组织学上可见由大片相互吻合,大小不一的薄壁窦构成,血流速度缓慢,内膜衬衣单层幼稚血管内皮,管壁缺乏肌层及弹力层,缺乏神经调节,属于肝内门静脉畸形。肝海绵状血管瘤根究异常血窦腔径大小分为三种类型:高流量肝海绵状血管瘤,由均一细小异常血管窦钩秤瘤体,CT增强扫描,快速强化;低流量肝海绵状血管瘤,由由腔径较大的异常血管窦构成瘤体,CT增强扫描,双期向上常见不到明显强化;中流量肝海绵状血管瘤,由腔径大小不一的异常血管窦构成瘤体,CT增强扫描,出现由瘤体边缘向中心的进行性强化,认真分析CT增强动态扫描,有利于病变的鉴别诊断和介入治疗的选择。本组病变均为肝动脉供血,经肝动脉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2、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有扩张的血窦构成,具有正常血管功能,如仅用碘油栓塞,碘油随时间延长而慢慢走远。因此我们采用平阳霉素加超液化碘油乳剂做栓塞剂,碘油既便于透视下栓塞释放及影像随访,同时作为载体将平阳霉素带入并聚集在肿瘤内,引起瘤腔持久栓塞,达到治愈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本组病例经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根据我们工作中经验和有关临床报告,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3.1严格掌握适应症:一般病变较小,(小于4cm)趋于稳定者不必行介入治疗;病变巨大(大于5cm)并有继续增大趋势者和病变破坏裂引起腹腔出血者或病变位于肝包膜下有出血可能者,可行介入治疗本组病例直径大于6cm。

3.2介入治疗时,导管尽量超选入靶动脉,避免对正常肝脏组织损坏,导管选择尽量较小,一般多为4F导管,必要时采用SP导管,尽量做到每支供血动脉单独栓塞。

3.3严格掌握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用量或推进速度,平阳霉素碘油乳剂一般控制在3~10ml,推注速度緩慢,并在透视下监视进行,避免误栓。对较大的病变(10cm以上)分次进行治疗,治疗间隔时间最好3个月以上,碘油总量已10ml为好,这样可尽量减少栓塞后综合征,防治并发症出现。

3.4仔细分析肝动脉造影,分析病变血管造影征象,观察是否符合海绵状血管瘤血管造影特点,以除外肝癌等其他肝占位病变。CT检查是肝血管瘤价差重要方法之一,增加扫描对诊断具有较强特异性,平扫可做为肝海绵状血管瘤检查重要方法之一,增加扫描对诊断具有较强特异性,平扫可作为肝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疗效最简单评价方法,一般2~3月检查一次,观察6~18个月。

总之,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严格掌握适应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彦豪、曾庆乐、陈勇,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介入放射学杂志。2001,10,1,59~61。

放射性血管性介入治疗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经临床影像检查及AFP测定诊断为原发性肝癌43例, 男26例, 女17例, 年龄49~76岁, 平均62.5岁;结节型16例, 巨块型24例, 弥漫型3例。所有患者初诊时均为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而行肝动脉化疗或加栓塞, 其中19例单纯肝动脉化疗, 24例行肝动脉化疗加栓塞。采用通过门诊和书信、电话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化疗或加栓塞1年后进行随访。

1.2 治疗方法

患者仰卧于手术台, 一般取右股动脉穿刺, 术区消毒、铺无菌单、局部浸润麻醉后穿刺, 在X线电视监控下, 置入导管于肝动脉, 推注造影剂, 确认导管送至肿瘤供血的靶动脉。随即再推注造影剂, 摄片验证为肿瘤供血血管后, 行灌注化疗。化疗药为氟脲嘧啶1 000mg、丝裂毒素6mg、表阿霉素60mg或应用吡喃阿霉素60mg、羟基喜树碱20mg, 以上药物2~3联, 灌注上述药物时用生理盐水稀释成40%~50%的溶液, 经导管内缓慢注入, 然后注入栓塞剂, 栓塞剂为碘化油和明胶海绵, 推注完毕退出导管, 压迫止血, 局部加压包扎, 送回病房。一般隔1~2个月重复治疗, 重复的次数和间隔根据动态增强CT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和坏死情况, 对于肿瘤血供恢复或肿瘤有复发, 及时重复应用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定期行实验室检查, 30~45天复查CT、MRI或超声并与术前比较, 观察患者术后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随访1、2、3年及以上生存期。

2结果

经治疗后, 当时患者临床症状均有较明显好转, AFP明显下降, 病灶内碘沉积良好, 充填均匀, 病灶不进一步扩大或有不同程度缩小, 有3例经介入灌注化疗加栓塞治疗, 肿块完全消失;有1例因介入治疗前肝功能减弱、腹水, 家属及患者坚决要求介入治疗, 术后2周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有1例治疗无效, 病变进展2个月后死亡。43例患者治疗后, 症状缓解者21例, B超、CT提示肿瘤缩小>50%者18例;AFP下降或恢复正常者14例;随访半年生存20例 (46.51%) , 1例死亡于其他系统疾病。1年生存11例 (25.58%) , 2年生存6例 (13.95%) , 3年生存3例 (6.98%) 。食欲下降者7例 (16.28%) , 恶心呕吐者16例 (37.21%) , 外周血白细胞下降者12例 (0.28%) 。

3讨论

3.1 原发性肝癌的自然生存期一般为1~4个月, 只有13%活1年以上, 且肝癌发现时大多为中晚期, 大多数失去了手术时机, 使介入治疗成为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1]。通过肝动脉介入灌注化疗, 有利于提高局部药物浓度, 据报道, 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浓度要高于静脉给药2~6倍[2], 使抗癌药物在肿瘤组织内缓慢释放, 减少患者化疗时的不良反应, 且能提高治疗效果。

3.2 通过介入, 经肝动脉灌注化疗, 同时可行肝动脉栓塞, 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正常情况下, 肝脏是具有双重血供的特殊脏器, 肝脏的血流20%~30%来自肝动脉, 70%~80%来自门静脉, 而肝癌的血液供应几乎全部来自肝动脉, 故肝动脉栓塞后肿瘤的血供减少90%~95%, 而正常肝实质的血供仅降低35%~40%[3], 所以放射介入治疗的最主要手段为肝动脉栓塞化疗, 其目的是阻断肿瘤的血供, 使瘤体缺血坏死而缩小, 提高局部化疗药物浓度, 并缓慢释放抗肿瘤药物效应, 减轻不良反应, 控制肿瘤所致的出血, 缓解疼痛。由于不会对正常肝组织血供造成大的影响, 而对肝癌造成的损害远较其他部分严重, 因而被用为治疗肝癌的一种手段。

3.3 本组资料中, 单纯结节型、巨块型的预后较佳, 中、远期生存率高, 可能因为肿瘤血供丰富, 多有包膜, 播散少;而弥漫型及多结节型常伴有明显门脉癌栓多见, 转移常见, 所以生存率低。此外, 有黄疸、腹水,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及出血倾向者不适合做介入治疗, 本组有1例因术前严重肝功能不全及腹水, 术后2周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肝栓塞后病人可有肝区疼痛、发热、一过性肝功能损害等, 因此, 介入治疗后要做进一步保肝治疗。

3.4 肿瘤动脉放射介入栓塞化疗后, 在早期据彩色多普勒观察肝固有动脉峰值血流速度明显减低, 此时CT观察不理想。随着介入后观察时间延长, 肿瘤内部及其周围动脉狭窄, 闭塞更加明显, 导致肝固有动脉血流下降, 门静脉血流量减低, 从而进一步减少了肝肿瘤的血供、使肿瘤缩小。碘化油与肝癌细胞有亲合性, 作为载体或栓塞剂治疗肝癌。影响碘油在肿瘤内的积聚因素很多, 如肿瘤的血供、肿瘤的大小。根据有关文献资料统计认为CT检查时间最好是在介入栓塞治疗后4周[4], 本组病例均采用4~5周检查。常规螺旋CT平扫主要是观察肿瘤缩小的情况、碘化油积聚分布的范围、数量占肿瘤面积的多少。螺旋CT增强扫描, 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主要是观察肿瘤内残留存活的癌组织所占的比例, 以及肿瘤周围的副血供, 门静脉有否癌栓及肝脏其它部位有否播散病灶, 从而对决定是否再次介入栓塞治疗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意义。本组病例有1例最多介入栓塞治疗达5次。

4结论

肝癌的其它治疗方法和手段有药物微球、热化疗、灭能硬化、射频消融、放射粒子置入、留管持续灌注化疗或埋置药盒化疗等, 但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 应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提高生活质量出发, 加强综合性治疗。介入放射学是医学影像诊断学与临床治疗学相互结合与发展的产物, 它渗透于各医学学科中, 推动着各学科的发展, 改变了许多传统的内、外科治疗模式, 已成为现代医学中最具有发展前途的一门新兴学科, 已被认为是与内科、外科并列的三大医疗体系之一。介入放射学诊疗技术令肝癌的治疗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疗效显著。肝癌介入治疗数十年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 介入治疗是目前肝癌非手术治疗中效果最好的, 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的优点, 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并延长生存期, 目前是肝癌治疗的重要方法,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建华, 颜志平, 王小林.腹部介入放射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55-69.

[2]韩锐.肿瘤化疗预防及药物治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1:591.

[3]挠景磊, 郭爱军.HCPT、DDP、5-FU经肝动脉栓塞灌注治疗原发性肝癌[J].肿瘤研究与临床, 1991, 11 (2) :97-99.

血管内介入模拟治疗系统 第7篇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治疗,培训,Mentice

1 背景

现在全球已经有近1/4人口为心血管及相关疾病所威胁,而且终其一生,可能有1/3人的人生为心血管疾病阴影所笼罩,最后有1/5的人口死于心血管相关疾病。因此,与心血管疾病的抗争不分区域、人种,已成为全人类的挑战之一。

W H O(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报告。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每年夺走全世界1 2 0 0万人的生命。中国每15秒就有1位死于心血管疾病,每2 2秒就有一位因此丧失工作能力,每年死于这种病的人有300多万,占我国每年总死亡人数的50%,而幸存下来的75%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4%重残。

一份调查结果显示,2 0 0 1年我国进行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人数不足2万人次,2006年已经逾越10万人次。面对日益增长的病患趋势,我国相应的介入治疗在某些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有关专家一致认为,现阶段我国心脏病介入治疗存在三点不足之处,一是发展不平衡,中国有约700家医院可以做冠脉介入,但是却300多家医院年例数少于100例。二是介入治疗的规范问题。三是研究水平落后。

2007年7月13日,卫生部印发了《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指出: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规范》要求,组织对医疗机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凡通过能力评价的医疗机构,准予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科目登记。对于准予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科目登记的医疗机构,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对其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进行定期评价。在定期评价过程中,对于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要及时注销其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科目登记,并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告。《规范》要求从业人员要“经过卫生部认定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拟从事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医师应当接受至少1年的系统培训。”培训基地则必须具备“有与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明确要求从事介入的人员必须经过岗前专科技能培训。

2 现代医学模拟技术

现代医学人才培养最大的瓶颈之一就是学生被迫远离了临床真实环境下的操作练习。特别是血管内介入治疗这种要求高精确度的手术技术,以及病患越来越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的机会微乎其微。介入医学人才的培养陷入了尴尬之境地。然而,现代医学模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这种困境开辟了新的途径。

现代医学模拟技术通常指以高科技为依托的医学模拟产品,如日正华瑞代理的美国医学教育公司M E T I科技的H P S(超级综合模拟人)和E C S(高级综合模拟人),可以极大地满足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而最新引进的瑞典M E N T I C E公司的V I S T(血管内模拟治疗系统)更为介入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新天地。

3 血管内模拟治疗系统与介入医学人才的培养

3.1 血管内模拟治疗系统与医学课程的整合

有专家指出,医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提高医学生素质的关键,现代医学模拟技术与医学课程的整合是改革的重要内容。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P i a g e t)最早提出的构建主义也指出:学习发生的最佳情景不应是简单抽象的,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景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效。V I S T可使学员在真实的病例中(采用C T或MRI的真实病人数据搭建病例库,80余种病例涵盖冠状动脉介入、冠状静脉窦导管放置、颈动脉介入、肾动脉介入、髂动脉介入、神经介入等六个方面),使用真实的术中工具(与Guidant,Cordis等国际知名公司合作,开发出与实际手术完全相同的操作工具——导丝、导管、球囊、支架、电极套装、EPD保护伞套装等),演练真实的手术流程(冠状动脉介入、房间隔穿刺、冠状静脉窦导管放置、颈动脉介入、肾动脉介入、髂动脉介入、神经介入、导联植入等手术)。现代主动力反馈技术可以让触感高度逼真,使模拟治疗时如同身临其境,对介入手术产生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3.2 血管内模拟治疗系统与介入技能培养

对于基础临床技能操作,可以借助普通意义上的基础模型和局部功能模型进行有效的功能性培训。但是介入治疗的复杂性及特殊性使得它的培训一直得不到有效的开展。以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课程,什么样的考核来培训,是介入技能培养一直面临的问题。而一个好的培训工具也是不可或缺的。V I S T将介入治疗分为了八大模块(神经介入、冠状动脉介入、房间隔穿刺、冠状静脉窦导管放置、颈动脉介入、肾动脉介入、髂动脉/股浅动脉介入、腔静脉),每一模块下有相应的病例库。导师可以利用病例库来编写培训课程。学员操作完成后,系统会出具一份详细的操作结果报告,报告的内容涉及基本信息,病变治疗信息,错误操作信息,工具使用信息等内容,将每一次操作都细致的记录下来,并给予科学完善的评价,这些足以为医院提供一个标准的培训考核平台。

3.3 血管内模拟治疗系统与介入医师职业素养

介入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广阔的前景。它低创、简便、安全而疗效快的特点,更使它成为同内外科相并列的三大诊疗技术之一。而与国际水平相比,我们还有很多地方亟需加强。如何与国际接轨,了解最新的资讯、最热点的课题、最具挑战性的病例,如何用最新的术中工具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都是提高介入医师职业素养的因素。而这些对于大多数介入医师来说都非易事。V I S T每年都参加全球各大专家研讨会,升级扩容最新的病例;与全球各大医学巨子合作,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长期与Cordis、GE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研发,带来最新最前沿的术中工具。试图为介入医师提供了一个国际的平台,一种国际的视角,一种国际的理念。医师的职业素质也在国际化的氛围中得到强化和提升。

放射性血管性介入治疗 第8篇

血液是人体各器官进行的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 冠状动脉包绕在心脏外面通过血液循环给心脏提供养分和养料, 心脏的正常工作是离不开冠状动脉给予的足够的血液的, 本文所讲述的冠心病, 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 是心脏病的种类里最常见的一种, 主要是因为患者的冠状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壁狭窄从而引起心脏缺血, 导致心肌功能得不到充足的血液的供给而发生病变或者造成功能障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90%以上, 冠心病其实是冠状动脉心脏病的总称。患者的此部位动脉的血管壁狭窄到50%的时候就代表患者的心肌供血量只有正常情况下的一半甚至是更少, 若长此以往, 心肌无法得到足够的供血的话, 缺氧很容易导致心肌细胞的死亡, 从而导致患者身体上的不适状况的产生, 例如, 胸口疼痛、呼吸困难、胸闷等。不仅如此, 推挤在血管内壁上的硬化斑块若是脱落, 在很大程度上会堵塞冠状动脉, 后果严重可想而知。

1 讨论

1.1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方式

冠状动脉狭窄基本治疗方法有三种, 即药物治疗、介入疗法、手术治疗。

1) 药物治疗是冠心病的基础治疗, 如果症状不明显且血管狭窄不严重, 可以先用药物进行治疗。但如果血管狭窄比较严重, 即狭窄>75%, 仅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药物只能延缓血管慢慢变狭窄的过程, 并不能通过药物使狭窄自动消失, 因此需考虑介入治疗。

2) 介入治疗它不用开刀即可解除冠状动脉狭窄, 从而恢复缺血心肌的血液供应, 进而达到缓解心绞痛症状, 改善心脏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 所谓的手术治疗, 指的就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手术其本身和字面意思是一样的, 主要是让血液绕过狭窄的动脉血管, 利用身体其他部分的血管或者是代替品使得产生病变的动脉远端连接带主动脉, 使得心脏缺血的部分可以继续得到养分的供给。这样一来, 缺血部分重新获得了血液以及营养, 之前因为缺血而导致的胸腔疼痛的病症可以有效的得到缓解, 心脏的功能得以正常的进行, 于之前相比较的话, 提高了生活质量。

1.2 三种方法的选择

治疗冠心病的三种方式各有长短, 有一部分的冠心病患者的动脉狭窄度小于50%, 这是冠心病中病变较轻的现象, 这一类的患者普遍采用的都是药物治疗的方式。单纯的药物治疗是无法改变冠状动脉狭窄的, 但是药物治疗法是基础,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病情加以控制以及减轻病痛。但是, 当动脉狭窄度增加至75%或者更为严重的话, 患者就需要进行心脏搭桥或支架等的手术治疗了。

当今社会下, 治疗冠心病最快捷最主要的治疗方式就是心脏支架手术, 无论是单支的还是多支的冠状动脉的狭窄, 都是可以运用支架介入式的手术疗法来进行治疗。若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 多支冠状动脉形成弥漫性的狭窄, 这时就需要进行心脏搭桥的手术治疗了。

搭桥手术与支架介入两者之间的优劣分析:冠脉搭桥术手术是场“大仗”, 可以解决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 但需要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 体外循环, 手术时间长, 住院时间长。而支架介入治疗只需局部麻醉, 只要在大腿股动脉穿刺即可。 (近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支架介入术仅需要在手腕动脉穿刺即可。这大大减轻了患者术后的不适。)

2 结论

通过对三种方法的讨论, 可以得出介入治疗以它是安全、高效、快捷、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 因此, 此种方法是很多患者的第一选择。

2.1 介入放射治疗的方法

介入放射治疗是通过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采用镍铬记忆合金等特殊材料形成的不同结构的圆筒型支架, 支撑于血管狭窄处, 使之保持血流畅通。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主要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 具体做法是通过一侧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 将装有球囊的导管插入体内, 在X线透视引导下将支架系统送达狭窄部位后, 在体外将球囊加压膨胀, 使支架扩张释放, 撑开狭窄或堵塞的血管并将输送系统退出, 血管弹性回缩产生的环形压力使支架附着牢固, 使血管腔恢复通畅。

2.2 冠脉介入放射治疗的效果

冠脉介入放射治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 但是对各个方面的素质和生活的质量也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与患者的性别有关, 生活的质量在治疗前女性相对高于男性, 但进行了介入治疗后就刚好反过来了, 男性的生活质量较高。第二, 冠心病患者生活的质量与日常的饮酒量也是密切相关的, 适量的饮酒可以帮助提高血液的循环, 据研究表明。少量饮酒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要比不饮酒的患者的生活质量要高一些, 但是饮酒要适量, 过多的饮酒反而会引起身体的不适。还有诸多的其他的生活质量变化的体现, 例如, 血脂、血粘度等等。

本文所提到的对冠心病进行介入治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身体素质以及生活的质量。安放支架介入冠状动脉的手术治疗方法的效果是非常快的, 但是却不能再根本上解决问题。易损斑块在冠脉血管树上的分布具有弥散性, 任何一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可能冠脉造影上只显示某处冠脉狭窄, 但从整体看, 一旦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有斑块形成, 整个冠状动脉就可能有多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存在。冠脉内支架植入可以解决狭窄程度较重的病变, 一些轻度病变有时甚至连冠状动脉造影都难以发现, 却常常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罪犯病变”, 所以, 对冠状动脉的整体保护比治疗局部斑块重要得多。因此, 对冠心病病人的治疗绝对不能认为放了支架就万事大吉了, 应从对整个心血管系统的保护入手, 全面评估整个冠状动脉树, 从整体治疗角度对冠脉病变等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干预, 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并举, 包括支架搭桥、降脂抗凝、中西药全方位保护, 同时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 才能取得最理想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彦科, 姚树桥, 黄任之, 郭锐, 杨晓来.冠心病的新危险因素-D型人格[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03) .

[2]李强, 陈宇, 孙婷婷.冠心病某些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 2008 (06) .

[3]王齐齐, 刘紫燕, 史明娟, 祝玉娟, 朱建华, 邱原刚.近6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变化调查[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8 (01) .

[4]曹选成, 李晟, 秦莉花, 陈晓阳, 程丑夫.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7 (12) .

[5]张振显, 刘海和, 许超, 韩炜, 高慧, 王剑, 常新民.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在治疗期间出现反常反应的CT表现[J].延安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09 (04) .

放射性血管性介入治疗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肢体恶性肿瘤患者, 男8例, 女4例;年龄12岁~71岁,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确诊。

1.2 方法

采用Seldinger法, 在局麻下行股动脉穿刺插管至肿瘤附近, 行血管造影, 了解肿瘤的大小及血供情况, 再超选择插管至肿瘤的靶动脉内行药物灌注和栓塞。药物和栓塞材料根据疾病诊断选用。栓塞后再用小剂量小速率行血管造影, 见肿瘤血管栓塞成功后再行包扎。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用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来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 帮助患者建立起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使手术顺利完成[1]。护理人员应对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反应予以足够重视, 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及有效护理干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热情接待患者, 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 争取家属、亲友、同学、同事的配合, 使患者抱着积极的态度接受并且配合治疗。

2.1.2 术前准备

完善各项术前常规检查, 签知情同意书, 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判断是否留置导尿, 以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2.2 术中配合

根据病情摆好体位, 因患者的肿瘤范围较大, 俯卧位时间长了患者很难坚持, 必要时可取健侧卧位。严格无菌操作,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不断与患者交流, 鼓励患者,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稳定情绪, 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手术。

2.3 术后护理

2.3.1

严格做好介入术后穿刺点的护理, 观察绷带加压穿刺点有无渗血, 触摸肢端的动脉搏动情况, 嘱卧床休息24 h, 穿刺侧髋关节制动24 h, 并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及相关的护理记录和交接班。

2.3.2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介入术后肿瘤坏死会产生吸收热, 患者体温将持续数天升高, 若不超过38.5℃, 可不处理。术后疼痛程度与栓塞后肿瘤缺血坏死的范围多呈正比, 患者疼痛时做好解释心理疏导工作, 必要时给予止痛药。

3 结果

通过对12例肢体部位的巨大恶性肿瘤介入治疗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 指导术中及术后配合, 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 1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 患者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 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有的患者部分肿瘤组织已坏死, 在行肿瘤切除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在保肢的肿瘤患者中, 再结合静脉化疗和病灶局部放疗, 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了生存率, 延长了生命。

4 讨论

骨和软组织的恶性肿瘤早期较难发现和诊断, 使很多患者失去直接手术的机会, 肿瘤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2]。经皮血管性介入治疗肢体恶性肿瘤比直接手术切除具有以下三点优越性: (1) 介入手术创伤小, 出血少, 更安全。 (2) 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可了解肿瘤的血供, 并进一步分析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3) 介入动脉灌注化疗是局部化疗, 全身不良反应小。在治疗过程中, 有目的地实施护理干预对手术的成功非常重要, 能减轻患者痛苦, 减少并发症发生, 提高生存质量,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顺利出院。总之, 通过介入微创治疗肢体恶性肿瘤, 可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 具有良好的治疗价值, 值得今后进一步推广应用[3]。

参考文献

[1]王玉霞.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化疗反应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22) :71-72.

[2]袁福建, 陈辉全, 谢树标, 等.经皮血管性介入治疗在肢体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与思考[J].当代医学杂志, 2011, 17 (30) :29-30.

心血管手术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分析 第10篇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逐渐老龄化,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危险杀手,对大多数冠心病患者而言传统的药物治疗不能从根本上解除病因。心血管手术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围手术期护理是冠心病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从而,护理工作又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现将我院心血管手术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1年7月收住的行心血管手术介入治疗的患者78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40例,年龄在30—62岁,平均年龄56.2岁。38例行单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治疗,25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9例行PTCA+支架治疗,6例行射频消融术治疗。

2术前护理

2.1患者的心理准备

认真全面的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社会经历、文化素质等)、相关病史、心理状况、相关医学的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术前谈话,根据各个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和疏导工作,使患者和家属明白手术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其恐惧和紧张的心理从而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术前责任护士要向患者详细的讲解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和目的以及术前和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做好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工作,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对其进行耐心的解释,从而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2术前指导

介入治疗虽不需禁食禁水,但术前饮食也不宜过饱,这样既可以使患者保存体力,又可以有利于防止和减少术后并发症[1]。饮食以易消化为主,不宜饮牛奶和进食油腻大的食物,以免出现术后腹胀或腹泻。进行床上排尿和排便的练,避免因术后卧床引起的排泄困难,指导患者术后在床上进行上下肢的活动,以防术后卧床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前作平卧位时猛烈咳嗽动作的训练,以便在术中需要配合作咳嗽的动作,促进造影剂快速从冠状动脉排出[2]。嘱患者术前膀胱。

2.3术前准备及用药

术前一日晚进行桡动脉、双侧腹股沟和会阴部皮肤的清洁准备工作。为保证患者术前有充分休息和睡眠,可给予镇静安眠药。术前半小时肌注地西泮10mg,以减少迷走神经反射,同时可以缓解病人紧张情绪。建立可靠的静脉通路,静注地塞米松5mg以减少患者的过敏反应,在足背动脉搏动处做好标记。

2.4完善相关检查

检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心电图检查,完善血、便、尿等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凝血功能分析,超声心动图和胸部心脏X线片检查。

2.5物品和药品的准备

根据不同的介入治疗手术准备相应的药品、物品和器械,并严格检查器械,确保器械的性能完好,准备抢救药品和抢救设备。

3术中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观察患者表情,监测血压、呼吸、脉搏的变化,随时询问患者的自我感觉状况,给予适当的安慰稳定患者的情绪,充分考虑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准备好各种应变保障措施,如将除颤器、起搏器、抢救药品等放在固定的位置以确保抢救时能够反应迅速敏捷、准确有效。

4术后护理

4.1患者术后4~6h凝血时间,结果小于150秒,病情稳定者,可拔出股动脉鞘管,拔管前需持续静滴肝素,压迫穿刺点后加压包扎12~24h。急性心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或者手术效果不理想,有并发症者拔管时间延长至术后12~24h。用沙袋压迫6~8h。

术后患者取平卧位,头部可适当抬高,但不可过高。卧床 18~24h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4.2血压监测

严密观察患者术后血压的变化,隔1~2h测一次血压,血压不稳定者15~30min监测一次或连续监测至血压稳定,发现患者出现低血压或休克症状,要告知临床医生,及时查明原因和治疗。

4.3心电监测

介入治疗术后致死的主要原因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持续心电监护可以早期发现和预防[3]。因此,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尤其是在术后24h内,须持续进行心电监测和记录。密切观察有无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性改变,经常询问患者有无自觉症状如胸闷、心悸、气短等。

4.4用药

为预防术后形成血栓,患者需按医嘱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口服玻立维75mg,qd;阿司匹林 300mg,qd;常规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0mg。在服用抗凝剂治疗期间,要密切监测,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点,注射部位出血等现象。观察患者的尿液、大便及呕吐物的颜色。用药1~2 周复查血常规和凝血时间,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调整剂量或停用。

4.5术后拔管及穿刺处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在心电监护下进行拔管操作,确保静脉通道畅通,备好抢救药品和抢救设备

拔管时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血压、呼吸和心率变化。拔管后观察局部反应情况,尤其是肥胖的老年患者,注意与对侧同一部位进行比较,观察皮肤颜色、皮下有无渗血和血肿,观察对比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和下肢静脉回流情况,以及远端肢体的色泽、温度和感觉的变化。触摸加压包扎部位周围皮肤的张力,防止加压过度引起动脉血栓形成。

5出院指导

术后3~4天病情稳定可予以出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可延长至术后5~10天。遵照医嘱指导病人出院后继续口服药物进行巩固治疗。远离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作息有规律,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食不过饱,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过度刺激和紧张等。坚持长期服用降压或降糖要,控制血压和血糖,调节血脂。定期到医院复查,检测应用抗凝药物的副作用,如有胸痛,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及时住院治疗。

参考文献

[1]敖宁建.介入治疗与冠状动脉支架的最新应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4(9):32.

[2]李静雅.冠心病患者PCTA术后康复护理[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9(3):88.

放射性血管性介入治疗 第11篇

关键词:放射介入治疗,产后大出血,临床疗效

产后出血属于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 产妇死亡率较高。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按摩、缩宫药物、宫腔填塞术、子宫动静脉结扎术等, 出血严重的甚至需要采取子宫切除, 对产妇伤害较大[1]。放射介入动脉栓塞术是治疗产后大出血的新型技术, 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现将我院实施放射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大出血的临床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8月分娩的产妇中发生产后大出血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为21~36 (27.87±4.54) 岁, 出血量1000~3600ml。所有患者分娩方式及出血原因如附表所示。其中21例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 8例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所有患者均行按摩、缩宫药物、血肿缝合等保守治疗无效后实施放射介入治疗。

1.2 方法

所有患者出血后即采取心电监护、补充血容量、给氧、纠正休克等综合治疗。根据患者分娩方式、出血原因及严重程度选择合适术式治疗, 其中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24例, 髂内动脉栓塞介入治疗6例。采用Seldinger's技术[2]于患者右侧股动脉穿刺进入, 在DSA监视下明确出血部位并将导管插入, 使用明胶海绵进行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栓塞。经造影显示栓塞成功后采取同样方法栓塞另一侧。术后采取局部加压包扎止血, 患者平卧休息, 右下肢需制动24h, 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本组30例患者介入栓塞均成功实施, 其中29例患者术后阴道即停止出血或出血量明显减少, 5~20min内血压逐渐回升、心率逐渐降低, 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症状均得到纠正, DIC各项指标逐渐恢复, 手术成功率为96.67%。1例患者由于盆腔血肿采取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 术后2h休克症状仍未改善, 剖腹探查后发现血肿较大, 行血肿清除术后休克症状得到纠正。所有患者均7~10d出院, 并获得3个月电话随访, 无1例复发。

2.2 并发症

24例患者术后出现发热症状, 体温持续在37.5~38.3℃, 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10例患者臀部、会阴部或大腿根部疼痛, 均由于手术创伤引起, 持续3~4d后疼痛自行消失;5例患者发生下肢肿胀疼痛, B超未发现明显异常, 经对症处理后症状逐渐缓解。

3 讨论

产后出血严重威胁产妇生命安全, 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元凶之一。如何有效治疗产后出血是多数临床医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较多, 一般出血症状严重程度不高的患者均可保守成功。但行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传统治疗方式为子宫切除, 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带来较大创伤[3]。

放射介入治疗以其止血的迅速有效和能够保留子宫而受到患者的欢迎, 有研究指出其在产后出血治疗上基本可以代替子宫切除治疗成为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有效治疗手段[4]。我院目前采用介入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手术成功率为96.67%。但需要注意的是栓塞血管的合理选择, 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子宫动脉栓塞和髂内动脉栓塞。其中子宫动脉栓塞准确度较高, 术后并发症也较轻, 因此, 患者病情较为稳定且出血集中在子宫时以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为宜;而对于出血量大且病情危急的患者一般采取髂内动脉栓塞迅速止血, 效果更佳[5]。

放射介入治疗后患者常出现发热、下腹或臀部疼痛等症状, 经对症处理后均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本研究中30例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术后随访也未见复发, 表明放射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稳定性。

总体来看, 放射介入治疗产后大出血创伤小、止血速度快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能够保留子宫, 临床效果显著, 应用和推广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高清霞.介入治疗产后大出血21例临床治疗观察[J].中外医疗, 2010, 12 (23) :71.

[2]李发中.介入治疗产后大出血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 :118-119.

[3]Toledo P, McCarthy RJ, Hewlett BJ, et al.The accuracy of blood loss estimation after simulated vaginal delivery[J].Anesth Analg, 2007, 105 (6) :1736-1740.

[4]李晨波.放射介入治疗产后大出血15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 2011, 18 (11) :1736-1737.

上一篇:车刀几何角度下一篇:品牌服装橱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