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灾害事故范文

2024-06-07

化学灾害事故范文(精选10篇)

化学灾害事故 第1篇

一、化学危险品事故的危险性与危害性

化学灾害性事故是指导致一种或几种有害物质释放的意外事件或危险事件, 其能在短期或较长时间内损害人类健康或危害环境。化学灾害性事故包括可引起疾病、损伤、残废或死亡的有毒物质的泄漏、释放、火灾、爆炸等。

1. 化学灾害事故, 伤亡大、社会危害大

由于化学品的危险特性, 如果管理不善一旦发生事故, 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都是十分巨大且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如:1998年1月6日, 陕西兴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Ⅱ期硝铵装置发生意外爆炸, 造成22人死亡, 6人重伤, 直接经济损失7000万元。2000年8月4日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发生重大烟花爆竹药料爆炸事故, 死亡27人, 重伤2人。2000年8月21日, 国内某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制氧厂发生爆炸, 死亡22人, 重伤7人。2001年8月3日下午5时许, 兰州市东岗东路一废旧金属回收公司发生氯气泄漏事件, 剧毒气体扩散至四周家属区, 具体中毒人数难以确计。其中60余人中毒程度较重, 被送进附近医院救治, 住院人员中有十余名儿童。在我国也时常出现由化学事故造成的交通中断或大面积人员受灾的现象, 如:1998年7月13日, 贵州省湘黔铁路朝阳坝2号隧道因机车颠覆, 化学石油气槽车发生火灾爆炸, 造成6人死亡, 20多人受伤, 致使湘黔铁路中断21小时。2003年12月23日, 重庆中石油川东北气矿突然发生井喷事故, 富含硫化氢的气体喷射30多米高, 大量硫化氢气体喷涌而出, 造成大面积灾害, 造成243人死亡、1万多人不同程度中毒, 10万群众被紧急疏散。

2, 灾害事故发生频繁

化学危险品事故发生的次数和火灾规模呈上升和重大化的趋势。在国内外由于对化学危险品使用的不当引发的火灾和爆炸事故逐年增加, 同时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 2000年内, 发生在石油化工企业、易燃易爆等场所的特大火灾7起, 死43人, 伤31人。2002年内, 仅发生在加油站的火灾就有212起, 死20人, 伤118人, 直接经济损失511.6万元, 其中重大火灾5起, 死7人, 伤1人, 直接经济损失168.4万元。2003年1月27日, 济南章丘市明珠小区北区29号楼发生液气泄露爆炸, 该爆炸单元1至5层共10户及地下储藏室全部坍塌, 导致21人死亡, 3人受伤, 周围150范围内8栋楼房不同程度受到破坏。

3、扑救难度大

化学危险品火灾事故发生的不确定因素多, 扑救困难大。加上目前我国公安消防部队开展抢险救援工作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消防部队警力不足, 装备还比较缺乏, 投入也还较少。在有关法律对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的职责任务规定尚不具体的情况下, 一旦遇到危险复杂的化学事故救助, 消防部队怎样才能上去, 才能解决问题, 并能有效地保护自己, 在扑救化学危险品灾害事故时, 除了经济损失和部分群众的伤亡外, 参战的消防官兵和抢险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同时会受到严重的威胁。1998年3月5日, 西安市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管理所的液化气罐区发生气体泄漏, 造成特大爆炸火灾事故, 有7名消防官兵献身于火场, 4名工人被大火吞噬, 30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477.8万元。

二、在我国处理化学事故的灭火救援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在生活当中的不断运用, 各类火灾和突发灾害事故日趋增多, 事故性质和处置方法日趋复杂, 特别是一些化学事故引起的火灾, 危害大, 伤亡多, 使消防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日益艰巨的灭火救援任务, 消防部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 加强技战术训练不断提高部队灭火救援的实战水平。然而当前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工作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形势和任务需要的方面, 影响了灭火救援工作的顺利发展。

1、灾害事故处置组织体系混乱

化学危险品灾害事故的处置工作从组织结构上看是不够清楚的了。化学事故火灾制灾因素多, 扑救困难大, 仅消防部队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灭火救援工作涉及很多部门, 如:防化部队、企业专职消防队、化工、卫生防疫等多方面社会技术力量。而现在, 地方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在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上职责不明确, 分工不具体, 在法律、法规上还没有明确规定。我国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通过它可以明确消防部队灭火的职责, 公安部消防局颁布了《化学灾害事故处置程序》, 它是作为处置化学灾害事故的指导程序, 国务院颁布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监督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工作, 而对化学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来指导我国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这使得救援力量基本是各自为政, 单独规划, 分散管理, 缺乏统一组织指挥和综合协调能力, 平时无法进行必要的合理调度导致在大型灾害事故抢险时, 难以形成有效战斗力, 给灭火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2. 灭火救援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低

当今许多化学危险品火灾扑救的失败是由于火灾扑救策略不健全、不普及, 基层指挥员对相关化学物质的扑救方法掌握不够造成的。化学危险品数量繁多, 性质各不相同, 在化学灾害事故处置过程中的方法对策也不同, 稍有失误, 就有发生爆炸的可能。如果是业务不精的干部碰上了大的化学灾害事故, 情况是可想而知的。例如, 对于金属锂、钠、钾这些常见的化学物质, 指挥员知道要用二氧化碳、泡沫、干粉、砂土来灭火;而对于像氢化钠、乙基二氯硅烷、五硫化二磷这些不常见的遇湿燃烧的物质, 难免会出现直接用水枪灭火, 导致更大事故的情况了。此外, 特勤队战士身体素质比较好, 但普遍文化素质比较欠缺, 化学灾害事故中的化学危险品种类繁多, 许多具有燃烧爆炸危险, 比较深厚的化学功底是处置这类事故的基本要求。另外, 特勤装备的科技含量较高, 甚至有些是直接从国外进口的, 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很难驾驭这些高科技装备。

3、灭火救援部队装备落后

我国消防部队的装备发展滞后, 同样制约着灭火救援工作。器材装备在化学灾害事故处置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特勤器材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灭火救援工作的成功和失败, 例如:侦检仪、重型防化服、堵漏工具等, 一些装备比较差的支队缺乏这些器材, 便无法正常实施化学灾害事故处置程序。比如缺少侦检器材, 就无法确定泄露物的泄露范围和浓度, 也就无法划分警戒区。实践中只能依靠经验, 用嗅觉去闻, 依据气味轻重, 来确定浓度的范围的大小, 划分警戒区, 这既不科学, 也不准确, 也无从谈起下一步处置提供科学定量的分析。如果缺少了必要的堵漏设备, 单靠人力去关闭阀门或干脆不制止泄漏一味地灭火, 往往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了。因此说救援器材与救援工作的开展是息息相关的了。

三、化学事故灭火救援的相关处置对策

1、以防为主, 防消结合

欲减少或防止化学事故的发生, 把化学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只有大力开展群众性防范和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尤其是对具有发生化学事故潜在危险单位的领导和职工、化学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更应认真普及化学事故防范和化学毒物伤害防护及中毒抢救等常识。可由消防部队专业技术人员或组织化工、卫生防疫、人防、环保监测等有关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对职工、学生讲课, 并可进行疏散和简易防护器具佩戴使用训练, 还可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片、板报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对具有发生化学事故潜在危险单位周围的群众, 要针对可能因泄漏而受到污染伤害的毒物的性质, 开展防护知识教育, 使群众懂得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和防护方法, 努力提高人民群众自我防护的能力。化工企业单位建设的选址、设计、施工、竣工验收, 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消防及化工专业安全规范技术标准、规定。化学危险物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单位必须完善并落实安全员和法人代表全面负责、各级领导逐级负责、职工对本岗位安全负责的制度。领导严格按规程、规范管理, 职工自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防患于未然。要切实加强对设备的检查、维修、监控, 这是预防化学事故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要教育职工遇有险情发生, 应沉着、镇静, 按预案和处置程序有条不紊地妥善处置。消防执法监督部门对化工单位应严格实施监督检查, 督促其及时消除隐患。对发生的化学事故应按“三不放过”的原则, 教育依法追究有关责任者和领导者的责任。对典型的案例可向社会公开宣传报道, 提高社会对化学事故的防护和处置能力。

2、调查研究, 制定预案

只有认真开展调查研究, 制定预案, 才能做到打有准备之仗, 打有把握之仗, 才能有效地处置化学事故。我们消防部队应在辖区内开展调查研究, 了解并掌握:①具有发生化学事故潜在危险的单位的名称、地址、规模, 生产 (储存、使用) 化学危险品的种类、危险特性、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 危险源位置、数量, 可引起爆炸、燃烧的因素等;②化学危险源单位可能发生的化学事故的类型及危险程度, 这些单位自有的消防设施、设备种类、性能状况, 防护设施的种类、数量、性能状况, 专 (兼) 职抢险救援队伍力量情况, 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职责分工情况等;③化学危险源单位内及其附近地理环境情况, 如单位内部布局、与周围单位、居民住宅的间距、人口密度、疏散通道、消防水源 (及其可能受污染的情况) 等;④突发性化学事故发生后, 在最大事故危及的范围内需要重点保卫的目标及其实施保卫的方法;⑤具有救援能力的单位, 如环保监测、防疫、医疗救护、邮电、运输、气象、防化部队、化学危险物品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等的分布情况, 以及通告联络方式, 集结方法、地点等;⑥危险目标区域的水文、气象资料, 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应对本地区化工单位的化学事故潜在的危险度进行评估, 进而确定重点救援目标。再对重点目标可能发生事故的程度及危害进行预测分析, 为制定预案提供依据。

此外, 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还应包括救援的组织领导、力量组成及其职员分工, 事故的报警和响应程序、方法, 现场救援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救援指挥的程序、内容和方法, 现场保障的内容和方法, 信号、记号及各专业队伍的行动规定等, 以及平时救援准备工作的内容、要求等。预案制定后应适时组织分散和综合应急救援演练, 预案若与实际情况不符或情况变化时应及时进行修改。还需注意的是, 化学危险物品成千上万种, 就具体的某一支消防部队来说, 参与处置化学事故的机会不很多, 作为一名消防指挥员也不可能将每一种化学危险物品的有关情况都记在脑子里。所以, 在城市的消防调度指挥中心应建立有关化学危险物品及化学事故处置预案的数据库。在现场指挥车上应装设计算机, 并有包括有关化学危险物品情况及化学事故处置方法的软件, 以供现场提取、使用。

3、充分利用社会技术力量

化学事故的特点及化学物质品种和性质的多样性, 决定了处置具有危险性, 需要专业性, 要一流的人员, 一流的设备, 才能更好地完成化学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为了弥补我国消防部队目前面对化学事故的抢险救援存在的明显不足, 这就要求消防部队在实施化学事故抢险救援过程中, 有必要充分利用社会相关方面的专业力量、先进设备, 既能解决燃眉之急, 又可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 符合我国当前实际。所以, 只有充分利用全社会技术力量, 做到取长补短, 优势互补, 才能做到既快又好的完成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任务。

4、开展化学事故抢险救援的专业训练, 提高实战能力

我们不仅要组织广大官兵学习有关的化学知识, 学习化学危险物品分类及危险特性,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化学危险品泄漏及火灾、爆炸时的处置方法, 还要重点对各级指挥员关于化学事故抢险救援组织指挥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相关的知识培训。提高救援人员素质, 大力提高化学事故灭火救援工作的科技含量, 培养一支科技素质高, 业务能力强的指挥员队伍。这样不仅可以成功的完成灭火救援工作, 保障国家的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 同时, 在一些新技术的帮助下, 灭火救援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而且, 往往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建立危险品事故信息数据库

应该建立危险品事故信息数据库, 其中涵盖领导专家信息、设备类信息、预案类信息、常识类信息、发生事故时及时组建专家技术指导组、化学危险品、放射性物质泄漏、燃烧等事故直接现场侦察分析的专用仪器设备和计算机辅助决策等。

6、研制救援新装备

化学灾害事故 第2篇

抢救才脱险。”2003年****化工厂“4.16”氯气爆炸事故,9人死亡,三人重伤,政府调集1万多人参加抢险紧急疏散15万群众,其中中毒人员就有消防官兵。2004年7月17日,**石油化工厂反应釜发生泄漏,白色的氯化氢气体随风飘散,致使376人中毒,消防官兵也有中毒现象发生。以上这些案例,消防官兵都已采取了一些防护措施,但是部分官兵还是出现了中毒症状,为什么在采取了基本的防护措施还会中毒呢?这值得我们思考。

1.上述情况的发生有以下几点原因:

1.1消防官兵的基本业务理论知识不是很高,特别是对危险化学品的性质掌握不够

消防部队基层官兵对于化学品的性质了解少,特别是对危险化学品的性质方面,主要包括一般的化学品的毒性、腐蚀性、挥发性、放射性,以及化学品浓度范围的危害程度。然而我们消防官兵往往在处置化学品事故中不能够很好的了解熟悉化学品的物化性质就大胆处置,有些消防员对化学品的侦毒检测不到位甚至就不检测关凭经验来做判定,从而引起了消防员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发生。

1.2在化学事故中应急救援中对防护器使用条件不够了解

有些消防官兵在处置化学品事故中不管化学品的浓度、毒性、腐蚀性大小、危害程度、任务要求和环境因素等条件就使用同种防护器具或不分防护等级,从而导致使用防护器具防护效果不好甚至起反作用导致人员的中毒甚至伤亡。

1.3进行必要的防护训练和教育缺少

在基层部队一般都侧重于战士的业务、体能训练对于在处置危险品事故的防护训练和理论教育很少涉及或基本不重视。

1.4处置完化学事故后洗消工作不到位

在处置成功危险化学品事故后我们消防官兵往往安全戒备就松下来了,卸掉装备就不管了,认为处置完了就没事了而不知道危险就在身边,这些危险源主要存在于一些使用的器具主要包括:空气呼吸器、防化服、堵漏器材,自身的衣服等等,因为消防员在使用这些装备处置过程中多少会有化学品遗留在上面,这些残留化学品也会慢慢渗透到自身的衣服或是皮肤上,从而引起消防员中毒的情况发生。

2.针对以上问题采取的措施

2.1了解常见化学品的物化性质及做好侦毒检测

消防员要对于一般的化学品物化性质要熟悉,如:液化石油气是原油蒸馏或其他石油加工过程中所得出的各类烃类化合物,包括丙烷、丙烯、异丁烷、丁二烯、异丁烯等;液化石油气在常温下加压以液态储存和运输,液体的密度约为水的一半,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液化石油气无色、无臭,吸入后会造成恶心或头痛,吸入过多有麻醉性。液氯常温下为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臭味;氯气有剧毒,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等途径侵入人体,在肺中发生淤血和水肿,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0.002mg/l,超过2.5kg/l人吸入后立即死亡。氨是有毒气体,能侵袭湿皮肤、黏膜和眼睛,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30mg/m3,浓度超过1700ppm可引起严重咳嗽,剧烈的肺水肿和窒息,可在半个小时内立即死亡。接触液化无水氨也引起严重冻伤。等等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品的熟知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做好防护避免伤亡

我们在处置化学品事故中要对危险品认真负责的进行侦测,不能关凭经验来做判定,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化学事故采取不同的侦检手段,运用不同的侦测仪器。如对于有毒的液体我们应该向技术人员了解情况后利用智能型水质分析器对液体采样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确定处置方法。对于侦测化学有毒气体,我们可用mx21型有毒气体侦测仪及af2军用毒剂侦检仪进行多种有毒、可燃气体的侦测。对于放射性物质我们可以采用mcb核及放射性物质探测仪来进行侦测,只有做好了侦测消防人员彻底了解了化危品的物化性质才能更好的更安全的处置事故

2.2熟悉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防护器材防护等级的使用分类

通常,用于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防护器材按用途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呼吸道防护器材,一类是皮肤防护器材。这些器材在设计、使用权限、防护性能方面各不相同,只有熟悉和掌握这些器材的性能和特点的前提下,才能使它真正达到防护的目的。

呼吸道防护器材按其使用环境分为过滤式和供气式两大类呼吸器。过滤式呼吸器是靠过滤原理清

除空气中的有毒物,亦称净化呼吸器,这类器材仅当空气中含氧量不低于18%时方可使用。其净化作用由机械过滤、吸附、化学反应和催化等来完成。常用的有颗粒机械性过滤方法,可以有效地除去空气中的粉尘、雾气和金属粉尘等;气体和蒸汽过滤呼吸器是采用化学过滤方法去除有毒气体和蒸汽,其过滤器内装有浸渍催化剂的颗粒活性炭,空气通过过滤器时,其中的毒物

被吸附在活性炭上与之发生化学反应;而颗粒、气体和蒸汽过滤呼吸器则具有以上两种呼吸器的功能,故称通用型过滤呼吸器。供气式呼吸器使人员的呼吸器官与有毒空气隔绝,由器材本身供给人员呼吸用的空气和氧气,亦称隔绝式。目前有自给式供气呼吸器和非自给式供气呼吸器两大类。自给式供气呼吸器能自身供给空气(氧气),能在各种有毒气体和缺氧的条件下提供呼吸道保护。这类面具有隔绝式氧气面具、压缩空气呼吸器和化学生氧面具等。非自给式供气呼吸器是借助软管或管路连通无污染空气源向使用者提供洁净空气。其结构简单,适用面广,不论有毒物的种类和物理状态如何均可使用。根据空气源的不同,又可分为新鲜空气软管呼吸器和压缩空气管路呼吸器两类。

皮肤防护器材供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用的有靴套、手套、防护镜、头盔、围裙和隔绝式防护服等。根据化学事故的性质、特点、危害程度和求援人员所执行的任务,可穿戴不同的防护服,通常选配的原则是:对一般化学品、粉尘等可选用由防水布、帆布或涂层织物制成的工作服,对强酸、强碱类有毒化学品可选用耐腐蚀织物制成的耐酸碱工作服,对各类有毒化学品应选用橡胶材料制成的隔绝式防护服。

如果泄漏的有毒化学品的性质不明、浓度不清或确切的污染程度未查明时,必须使用隔绝式呼吸道防护器材。此时使用任何过滤式呼吸器都是很危险的,应在充分掌握现场实际的情况下方可降低防护等级。此外,在化学事故应急援行动中,应根据事故的危害程度、任务要求和环境因素等条件,来确定使用个人防护器材的等级,因为选用适当的防护等级,是保持救援体力和工作能力,顺利完成应急救援任务的有效措施。化学事故危险程度可能有较大的差异,有毒化学品的种类不同对人员的危害各异,可能要进行呼吸道防护和全身防护。当应急救援人员对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有了明确的估计时,即可确定所需采取的防护等级。有些文献、数据库可提供相当多的有毒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毒性数据等,多数情况下消防指挥人员弄清、掌握这些资料会使应急救援快速准确判断可能出现的危险并采取正确必要的防护等级。其实,确定防护等级后也并非一直不变。在救援初期可能使用高等级的防护措施,即使用隔绝式防护服、隔绝式空气呼吸器等。当泄漏的有毒化学品的浓度降低时,可以降为低一级的防护。

在国外,通常将防护标准划分为三种基本等级,其配套组合的防护器材可供消防中队在平时训练和执行任务时参考。第一级包括工作服、靴套、手套、头盔及气密护目镜、口罩等,这些是防无毒蒸气、烟雾和粉尘用的。如有大量粉尘、烟雾和蒸气则需戴上头罩。第二级包括耐酸碱工作服、靴套、手套、头罩及面部防护罩。这些器材主要地用于防液体喷溅的,酸碱液体能腐蚀和接触伤害皮肤,不过蒸气和烟雾危害较小。头罩是与工作服相连的,不用时可取下。如果有毒化学品产生刺激性气味或有毒蒸气、烟雾,可使用气密护目镜、口罩或防毒面具等。第三级是隔绝式防护服,可防止液体、蒸气、烟雾或粉尘侵害人体。这是作为对付剧毒、腐蚀性有毒化学品或长期效应的致癌物、可疑致癌物的有效防护器材。靴套是连在防护服上的,另配有防毒手套、防毒面具等。

2.3应重视环境及生理方面因素

一是人员中暑虚脱:穿着防护器材正常散热受到抑制(尤其是隔绝式防护服)在进行中等体力劳动时,会出现中暑虚脱,气温愈高这种现象出现的愈早、愈多。

二是人员疲劳:穿戴全身防护器材和任何等级防护的人员,因面具的呼吸阻力、体力消耗和太阳暴晒、现场温度而引起体温升高,以及心理、生理的抑郁和受力状况会出现疲惫。

三是感觉:反应迟钝需完全使用感官或有关机能(如手脚灵活、目光敏锐或音响联络等)的任务之人员着全身防护器材会不同程度地降低作业效率。

四是自身需要:人员不能无限期处于全身防护状态,需饮食、饮水、大小便等。因此,消防指挥人员应视情况灵活地采取适当的防护等级,以保护参加救援人员的安全。

2.4要确实保证应急救援人员顺利执行任务和自身安全,平时进行必要的防护训练和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日常训练中要加强必要的防护训练和理论教育。训练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明确可能遇到的危险类型,说明可能产生的伤害和不采取防护措施可能发生和后果;二是研究呼吸道防护器材,皮肤防护器材的类型和选用的依据及方法;三是研究呼吸道防护器材、皮肤防护器材的使用和实际操作,以保证种类呼吸器的有效使用,防护服的可靠防护;四是野外科目训练和应急救援作业演练;五是定期研讨以往参加应急求援行动的收获和教训;六是学会选配防护面具、检查气密性,正确配戴方法等;七是学会使用各种便携式个人监测器材,包括可燃性气体检测仪和有毒气体报警器等。

2.5化学事故处置完后的洗消作业也是关键

洗消是消除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污染的最有效的方法。主要包括对人员的洗消和对事故现场及染毒设备的洗消。参战人员在脱去防护服装前必须进行彻底洗消,对于人员的洗消主要是除污更衣、喷淋洗消、检测更衣,送医院检查,对于洗浴后检测不合格的必须进行二次洗消直到合格为止。对于装备器材的洗消,对于一般染毒器材可以采用把器材集中用高压清洗机冲洗也可将可拆部件拆开用高压清洗机反复洗消等检测合格后擦拭干净。对忌水的器材可用药棉、干净的布取洗消剂反复擦拭,检测合格后方可离开洗消场。常用的洗消剂主要有一下几种:氧化氯化型消毒剂、漂白粉、三合一(三次氯酸合二轻氧化钙)、氯氨等。

化学地质灾害 第3篇

案例二:2004年11月28日上午7时左右,陕西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发生一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截止上午10时,在井下工作的273名矿工已被救出85人,剩下188人情况不明。中新网12月1日电:据中广网消息,陕西铜川陈家山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新闻发言人刚刚宣布,井下166名失踪矿工全部遇难,有21名矿工遗体今晨3点运出地面。

案例三:湖北省恩施市在上世纪60年代爆发了大规模的人畜硒中毒现象,1959-1963年间共发现硒中毒病人338人,其中90%集中在恩施市沙地、新塘和双河三个区,双河鱼塘村在1963-1964年间全村23人就有19人中毒。牲畜全部中毒死亡,全村居民不得不弃村外迁。沙地区5个村就集中了281个病人,占总人口的49.2%。

以上这些矿难事故和地方性疾病都是由化学地质原因引发的灾害,这些化学地质灾害影响深远,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理应引起足够重视。

地质灾害是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其中在矿产开发过程中发生的重金属污染、瓦斯突出和瓦斯爆炸,石油和天然气开发过程中的井喷,还有由于地球生物因素造成的地方性疾病,都属于化学地质灾害。

化学地质灾害主要有两种类型:矿藏中的有毒及有害气体引发的化学地质灾害和地球化学元素缺乏或过剩造成的地方性疾病。

1矿藏中的有毒及有害气体引发的化学地质灾害

这类化学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在矿藏开发过程中不遵循安全生产规定引发的事故,其中以瓦斯爆炸最为常见(如案例一)。

瓦斯是在矿床和煤炭形成过程中所伴生的天然气体产物的总称,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占90%以上),其次为二氧化碳和氧气,有时还有少量的氢、二氧化硫及其它碳氢化合物。瓦斯通常以游离态和吸附态两种形式存在,游离态瓦斯存在于煤层的缝隙和孔洞中,而吸附态瓦斯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吸附于煤颗粒的表面。在采掘过程中,煤体内的瓦斯释放后便富集在炕道里,如果这些瓦斯得不到及时疏散,富集到一定程度,达到爆炸极限(空气中瓦斯的浓度在5.5%~16%之间),一旦有明火、电火花等就会引起爆炸。瓦斯爆炸或瓦斯与煤层联合爆炸产生的温度可达1850~2650℃,炕道里的压力可达初始压力的9倍,高温和高压会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炕道的严重破坏甚至跨塌。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十年间中国共发生瓦斯爆炸灾害200起以上,死亡1400余人,其中较为严重的省份有山西、贵州、广东等省。全国近年来发生的200多次瓦斯爆炸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9376万元。从2002年7月22日至2003年7月8日将近一年时间内,发生这类矿难79件,全国煤矿一年内因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原国有企业重点煤矿2002年全年销售额的5%。

要预防井下瓦斯爆炸,必须做到:①严格检查制度,低瓦斯矿井每班至少检查2次,高瓦斯矿井中每班至少检查3次,发现有害气体超过规定,应及时采取封闭等必要措施。②加强井下通风,采用各种通风措施,保证井下瓦斯不超过规定含量。③每个矿工应注意,在下井作业时,严禁携带香烟和点火物品,不得使用电炉和灯泡取暖。④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矿用机电设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对有关责任人员坚决依法严惩。

一旦发生瓦斯爆炸,应立即切断通往事故地点的一切电源,马上恢复通风,设法扑灭各种明火和残留火,以防再次引起爆炸。井下人员应背向爆炸地点迅速卧倒,如眼前有水,应俯卧或侧卧于水中,并用湿毛巾捂住鼻口。所有生存人员在事故发生后,应统一、镇定地撤离危险区。遇有一氧化碳中毒者,应及时将其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安全地区,如有心跳、呼吸,应立即在安全处进行人工心肺复苏,不能延误抢救时机。

2地球化学元素缺乏或过剩造成的地方性疾病

近二三十年来,科学界发现碘、氟、砷等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及免疫功能有着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地球生物化学链,地球上的化学元素经常在地壳、水、大气和生物之间迁移,各种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造成某些化学元素在一些地方过多或过少,最终导致人类在这个地球生物化学链中得到的某些化学元素过多或过少,引发某些地区的一些地方性疾病。据统计,全国地方性疾病总患病人数达3846万人以上。主要病种有由于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地甲病,重病者的后代患有较严重的克汀病);缺氟引起的地方性龋齿、摄入过量氟引起的地方性斑釉齿;重病者为氟骨症,统称地氟病;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硒中毒(如湖北恩施),缺硒引起的地方性心脏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等。

3地球化学元素缺乏或过剩造成的地方性疾病的防治

(1)缺碘。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国际推荐的碘营养素每天需要200微克,低于这个标准就会出现碘营养不良。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无论是尚在腹中的胎儿还是已降生的婴幼儿和少儿,碘都是最重要的影响智力发育的微量元素。碘在体内的作用是与酪氨酸等一起构成甲状腺素,而甲状腺素又是大脑细胞发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激素。缺碘对于孩子来说,会造成对大脑的损害,出现智力障碍。

孩子碘缺乏重在预防。首先是孕期和哺乳期妇女要注意补碘,所以在每天食用适量的碘盐外,还可多吃些海带、紫菜、虾皮等含碘量高的食物。孕妇还可实行全程尿碘监测,掌握孕产期的碘营养水平,一旦发现碘摄人不足,必须及时补充。其次在哺乳期要科学合理地补碘,主要从食物中摄取,但孩子不宜过多食用碘盐,口味过咸会有损肾脏。

(2)缺氟及氟摄入过量。氟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在人体必需元素中,人体对氟含量最为敏感,从满足人体对氟的需要到由于氟过多而导致中毒的量之间相差不多,所以要更加注意自然界、饮水及食物中的氟含量。

氟在人体中主要分布在骨胳、牙齿、指甲和毛发中,尤以牙釉质中含量多,正常人体骨骼中含氟0.01%~0.03%,牙釉中含氟0.01%~0.02%。在骨骼和牙齿中,氟均以氟化钙(CaF2)的形式存在。氟的摄入量或多或少也最先表现在牙齿上。当人体缺氟时,会患龋齿,氟多了又会患斑釉齿,如果再多,会患氟骨症等系列病症。

人体中氟的主要来源是饮水,有研究认为,饮水含氟量为1.0mg/L~1.5mg/L较为适宜,最高不得超过2.0mg/L。

市场上出售的加氟牙膏含有氟化钠、氟化锶等氟化合物,有防龋作用,适用于缺氟地区。但氟摄入过量地区的人就不能使用,否则会加重斑釉齿及氟骨症等系列病症的症状。

(3)缺硒及硒摄入过量。1984年联合国卫生组织将硒列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是使人长寿的独一无二的微量元素。据国际科学营养学会建议,每人每天应摄入50微克至200微克的硒。国内外临床已证明,包括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胃肠病、白内障、失眠、免疫力低下等40余种疾病与硒的摄入量密切相关。如果硒摄入量不足,体内的细胞则要遭受病毒、癌症、心脏病及早衰等折磨。科学家们建议,要长寿,就要适量地补硒。硒通过谷胱甘肽氧化物酶发挥强大的抗氧化作用,能对抗活性氧和自由基氧化细胞膜所产生的种种损害(如使DNA、tLNA、酶等生化异常),干扰核酸、蛋白质、粘多糖及酶的合成及代谢,直接影响细胞分裂、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从而保护细胞膜的稳定性、通透性,使机体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另一方面,硒能激活体液免疫,提高免疫功能,硒能对抗汞、铅、砷等有毒元素的胚胎毒作用,防止镉引起胎盘坏死及畸形。胚胎及胎儿缺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代谢紊乱,抗自由基的能力减弱,自身保护机制降低,造成胚胎发育受阻。这可能是胎儿官内发育迟缓的原因。缺硒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可能发生溶血性贫血。调查中发现,缺硒的孩子80%以上厌食、抵抗力弱、经常闹病。专家建议,应给儿童增加富含硒的食物摄入,如海鱼、动物内脏、粗粮等。

作者单位:①上海市金山区金盟中学(200540)

化学灾害事故 第4篇

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不断发展, 化学灾害的事故以及产生化学灾害事故的危险因素在不断增加, 从而引发了对人员的人身财产的威胁以及经济的损失。例如:我国深圳市的一次危险品仓库的爆炸事件, 导致了许多人的死亡与受伤, 直接影响到的经济损失高达几亿元, 不可估量的间接的经济损失更是不可估量。所以, 作为消防部队, 增强对化学灾害事故的应对与处置能力, 做好抢险救援的工作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

1 化学灾害事故的危害与成因

所谓的化学灾害事故, 主要指的是有毒有害气体或者是化学的液体意外流出或者泄露, 从而对周边生活工作的群众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意外发生的事件。化学灾害事故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主要由于化学的有毒化学成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呼吸, 毒性大, 人只要稍微的接触就会中毒, 如果抢救的不够及时就会导致人的死亡与窒息。而且有许许多多的化学药品只要在常温的状态下, 随着空气的传播, 也会造成空气的大面积污染, 对人身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若是处于人口密集的地区, 对人的威胁与危害则会更加严重。

据数据显示, 我国发生的意外化学灾害事故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 设备的故障, 这种设备的故障所引发的化学灾害事故的频率约占整个化学灾害事故频率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第二种, 就是操作不当, 意外操作。这种情况所引发的化学灾害事故占整个灾害事故频率的百分之三十左右;第三种, 就是极端恐怖分子或者是战争所引发的化学灾害事故, 例如北约空袭南联盟战争所引发的化学灾害事故, 这种化学灾害事故一般都是可预见的而且发生的可能性十分的小;第四种, 就是意外发生的化学灾害事故, 这种事故的发生主要是在化学产品生产的过程中突发了某种意外的情况, 例如:停水, 断电等等, 从而使得某一些化学品失去了控制引发了化学灾害事故。近几年来, 意外因素所导致的化学灾害事故经常会出现, 而且这种原因所引发的化学事故对人身财产以及经济的损害是十分严重的。

2 提高消防部队处置化学灾害事故能力的几点建议

2.1 完善化学灾害事故的预警系统

化学灾害事故按其对人身财产的威胁以及对经济所造成的损失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而且不同的单位对化学品的使用有着不同的需求, 同时对社会的危害也是不同的, 应该科学地对其进行定量与分析。因此, 为了制定科学化的化学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预案以及正确的指挥, 做出一定的预警工作, 确定好抢险救援的重点目标, 要对不同的城市各种不同的化学危险源进行危害等级的评估工作。

2.2 重视化学灾害事故抢险救援预案的制定

化学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预案主要的依据, 就是根据可能发生的化学灾害事故的目标、种类、影响范围的大小, 以及危害后果做出事先的预警, 根据化学灾害事故的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应对的措施。作为抢险救援的基本方案与决策, 通常情况下, 需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文献、法律规定、化学灾害事故发生的单位名称、单位的地址、规模、以及生产化学药品的种类、危险的特殊性等等。作为消防部队需要提高技术要求, 通过对化学灾害事故的分析, 找出附近的人员分布、交通、建筑物、气象的条件, 从而能够调动全社会的消防部队能够进行集中力量的进行救援工作与协调, 最大程度上及时地应对突发的化学灾害事故。

化学灾害事故抢险救援预案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机构、责任、权利。应对救援所需要的各种组织、职责分工明确, 找出事故的发生位置与地点, 发生化学灾害事故的性质、强度、灾害的方向以及等级及抢险救援的基本程序有哪些、抢险救援的各种技术装备器材以及各类物质的配备以及补充补给的条件与渠道等等, 从而提高执行任务的能力。

此外, 从防范以及应急处理的事故需求来看, 作为国家的消防安全部门需要针对化学灾害事故建立一套完整的应急救援的系统与软件, 从而能够最快速地对化学灾害事故做出预警以及防范。同时, 化学灾害事故的救援应该进行快速的估算, 根据当地的气象参数以及人口的参数进行预警以及化学预算方案的制定。由于计算机能及时根据当地的气象参数以及化学灾害事故源某个时刻的危害纵深以及危害宽度, 计算危害区可能的伤亡的人数情况, 从而给事故现场的指挥人员和救援人员提供决策参考。

2.3 日常业务训练中应加入接近实战的训练和定期进行跨地区协同作战演练

特勤装备科技含量高, 操作相对复杂, 同一装备在不同环境中可能有不同用法, 战斗员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状态也不尽相同。因此, 要做到能够在实战中熟练应用特勤器材, 就必须在平时训练中加入大量贴近实战的模拟训练, 让操作人员在实践中锻炼心理素质、摸索、总结进行抢险救援的经验和技巧。所谓贴进实战的模拟训练, 就是训练中所假想的灾害事故尽可能模拟事故现场, 要逼真、接近实战环境, 加深特勤战士对其的印象, 这样才能真正得到锻炼, 才能真正体现“以练为战”的宗旨。在模拟训练中, 还应根据模拟训练情况建立数据库, 把每一个单项抢险所需出动的车辆、人员, 消耗的器材, 用去的时间等等数字信息以及救援中的注意事项输入电脑, 一旦发生化学灾害事故, 指挥员可以在出警过程中快速调出程序为战斗的展开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提纲了科学依据。我们还要帮助战士克服心理障碍,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除了建立必要的模拟训练场进行训练外, 在平时工作中应加强特勤队与辖区重点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交流, 通过业务探讨的形式提高特勤队抢险救援能力, 防患于未然。

3 结束语

近几年来, 我国的化学灾害事故出现的频率频繁, 出现了许多化学品的泄露, 基于此, 消防部队在应对和处置化学灾害事故的过程中, 能力是第一位的。因此, 需要不断提高消防部队应对化学灾害事故的能力, 从而保障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国民的人身财产不受到威胁

摘要:本文通过对化学灾害事故的特点展开分析, 提出了提高消防部队处置化学灾害事故能力的途径, 希望可以尽力避免化学灾害事故对我国相关企业所造成的损害以及对人身安全的威胁。

关键词:消防部队,化学灾害事故,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光荣.浅析我市消防部队处置化学化工灾害事故的对策[J].科技资讯, 2011 (13) :231

[2]史飞天, 何杰.消防部队化学灾害事故侦检问题的探讨[J].中国公共安全 (学术版) , 2012 (04) :50-52

我国事故与灾害状况综述 第5篇

我国事故与灾害状况综述

本文对我国20的安全生产事故及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包括火灾(城乡火灾、森林火灾、草原火灾)、天气气候特征、农业自然灾害(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冻害)、海洋灾害(风暴潮、赤潮、海浪)、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水土流失)等.

作 者:冯长根 胡秀峰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爆炸与安全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刊 名:安全与环境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3(3)分类号:X928.01关键词:安全工程 事故 灾害 综述 状况概述

地震灾害事故的消防救援 第6篇

关键词: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消防

2008年5月12日,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 此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及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地震发生后, 公安部迅速从全国27个省 (市、区) 的抽调13434名消防官兵参加抗震救援。2010年4月14日,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又发生了7.1级地震。地震发生后, 公安部在第一时间调集青海、西藏、甘肃、宁夏、广州等10个公安消防总队2061名官兵赴震区开展营救工作。面对巨大的地震灾害, 广大参战官兵不畏艰险, 英勇顽强, 连续作战, 充分发挥装备、专业、经验优势, 抢救被埋压人员, 疏散被围困群众, 为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 探索消防部队在地震灾害事故中如何安全高效地完成救灾任务,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地震灾害事故的特点

1.1 突发性强, 破坏性大, 人员伤亡惨重

地震的发生不同于其它的灾害事故, 事先没有明显的征兆, 往往突然发生, 持续时间短并且伴有较强的连续的余震, 破坏性大, 人员伤亡惨重。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 顷刻之间便使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化为一片瓦砾, 破坏范围超过3万km2, 造成24.42万余人死亡, 16.4万余人重伤。2008年纹川大地震将包括北川县城、汶川县映秀镇等地的10余万km2内的建筑夷为平地, 造成近9万人死亡, 3.67万人受伤。

1.2 次生灾害频发, 加大地震灾害的破坏力度

地震除直接造成建筑物倒塌、大量人员伤亡外, 还极易引发火灾、水灾、疫情、山崩、滑坡以及危险化学品泄漏等次生灾害。这些次生灾害不仅加重了地震破坏的程度, 而且对地震生还人员和救援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如1923年日本关东地区8.2级特大地震, 城市煤气管道破裂引发特大火灾, 横滨市几乎全被烧毁, 东京市被烧掉了三分之二, 死亡14.3万余人, 直接经济损失28亿美元。此外, 由地震引发的水灾、泥石流造成的危害也是触目惊心的。1933年四川茂县叠溪镇的7.5级大地震, 巨大山崩使岷江断流, 形成的堰塞湖崩溃, 洪水倾湖溃出, 造成下游严重水灾, 叠溪地震和地震引发的水灾, 共使2万多人死亡。2008年纹川大地震造成多处化工生产装置严重破坏, 硫酸、液氨等化危品发生泄漏, 50多处放射源暴露, 大面积山体滑坡堵塞河道, 形成围堰湖泊, 其中有35处堰塞湖出现险情。一旦发生堰塞湖溃决, 将形成大范围的洪水灾害, 造成的危险相当于再次地震的后果。正是由于各种各样的次生灾害, 使灾害事故现场的人员随时都面临着生命危险。如果险情得不到及时控制, 地震损失将进一步扩大。

1.3 救援任务重, 持续时间长, 难度大

地震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灾害事故种类繁多, 性质各异, 如火灾、水灾、地质灾害等等。而且大多同一时间发生或相继发生, 同一时间内有大量人员需要救助, 有各种各样的险情需要处置,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救援任务非常繁重。有些事故往往需要几天的时间进行处置, 如江西消防总队救援队在汶川县映秀镇用139小时救出被埋压的沈培云, 上海消防总队在映秀镇用179小时挖出被埋压的马元江。再比如纹川大地震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 从5月17日派出人员向堰塞湖进发到6月1日排除险情, 共用时15天。在各种险情的救援过程中, 由于地震造成灾区的道路、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基础设施瘫痪;大型救援设备、救援人员和生活物资无法及时到达;余震及次生灾害;救援过程中建筑二次倒塌等种种因素的影响, 使救援作业远非正常情况下可比, 救援难度非常大。

2 消防部队进行地震灾害事故救援的优势

2.1 应急反应快, 战斗力强

消防部队是一支军事化的队伍, 24小时都处于执勤待命出动状态, 一旦接到报警, 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出动, 从而加强灾害救援工作的时效性。如在“5.12”地震救援中, 灾区消防部队在震后不到5分钟就展开了救援, 四川省消防部队在不到1小时就全面投入了战斗, 13个省市的1263名特勤官兵在震后当晚就赶赴四川参加抗震救灾。同时, 由于长年同各种灾害事故作斗争, 消防部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抢险救援人材, 具有很强的实战能力。例如参加青海玉树地震救援的消防官兵中有半数以上参加过四川纹川地震救援。在“5.12”汶川地震救援中, 消防官兵从坍塌的建筑废墟中搜救出被埋人员8100人, 其中生还者1701人, 解救被困群众51730人。以占总救援力量不足10%的警力, 取得了搜救出26%生还者的辉煌战绩[1]。

2.2 消防队站布局密度大

目前, 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共有一级普通消防站1914个, 二级普通消防站1313个, 全国范围内已建成了35个城市的消防特勤大队, 325个消防特勤中队, 消防特勤人员已经超过了1万人。除159个县 (市、旗) 无消防站外, 其余所有县 (市、旗) 都建有消防站。而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依托城市消防特勤大队组建了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 配备相关地震灾害救援器材, 形成了以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为骨干, 以普通消防站为依托的地震灾害救援队伍格局。一旦发生地震灾害事故, 消防部队可以就地或就近展开救援。

2.3 专业救援装备配备全

消防部队为处置火灾和各种灾害事故, 配备了种类繁多、技术先进的抢险救援器材, 如破拆、救生、堵漏、洗消、侦检、照明、通信等专业抢险救援器材装备以及搜救犬等。特别是纹川地震后, 搜救生命急需的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的配备得到了加强, 仅2009年一年就增配生命探测仪175部, 为地震灾害救援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截至2009年底, 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共配备各类车辆37290台, 抢险救援器材56.22万件 (套) , 其中救生类器材16.91万件 (套) 、破拆类器材8.88万件 (套) 、堵漏类器材3.29万件 (套) 等。灭火器材230.7万件 (套) , 消防摩托车318辆, 消防坦克18台, 消防船艇65艘。我国消防特勤队的装备配备、施救方法应当说已经达到或接近了国际水准。

3 地震灾害消防救援的方法

抢救人命是地震灾后的首要任务, 消防部队参加地震救援要在当地政府和公安机关的统一领导下, 按照先重点、后一般, 先近后远、先易后难, 先活人、后尸体的原则进行。

3.1 地震初期灾区消防部队的自救与救援

地震发生后, 震区的消防部队应根据自身的人员和装备损坏情况, 在自救的基础上及时收编队伍, 组成若干个救援小组就地实施救援行动[2]。其主要任务:一是尽快搜集地震灾区的有关信息, 并利用各种方法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二是搜救遇险人员, 并尽可能地组织指导当地群众展开自救和互救行动。三是处置地震引发的危及人员生命安全的紧急险情。如火灾、危险化学品泄漏等。

3.2 启动应急预案, 快速向灾区集结

地震发生后, 公安消防部队应根据上级批示, 及时启动《公安消防部队地震救援跨区域应急增援预案》, 携带相关救援器材装备, 采取水、陆、空等运输方式, 命令相关总队地震救援人员快速向灾区集结实施救援行动。

3.3 采取各种方式, 全力抢救遇险人员

公安消防部队应当在当地政府和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 按照任务分工, 迅速组织部队开展以搜救遇险人员为主的救援行动。

3.3.1 搜寻定位

抢救地震遇险人员的首要工作就是搜寻定位, 其目的是迅速发现幸存者, 确定遇险人员的准确位置, 为人员救助赢得宝贵时间。搜寻定位的方法主要有询问知情人、倾听倒塌废墟内发出的各种声音、人工搜索、生命探测仪检测、搜救犬搜索等。一般情况下, 如灾害发生在白天, 且是工作时间, 搜寻的重点是学校、商场、办公楼、公共聚集场所等人员相对集中的地点。若灾害发生在夜间, 搜寻的重点是居民住宅、宾馆、医院、宿舍等。

3.3.2 生命救助

遇险人员定位后, 救援人员要首先对现场情况进行安全评估, 并设立安全员。其次对救援人员进行合理分组, 确保救援行动紧张有序, 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以下几种救助方法或几种方法结合使用进行救人。

一是逐层清除施救法。逐层清除施救法就是将遇险人员上面或侧面的建筑废墟材料从上至下逐一清除, 将人救出。在清除过程中如遇大型建筑构件无法人力搬移, 可先用液压凿岩机、汽油破碎机、水泥切割机等破碎成小块, 如遇钢筋将建筑构件缠绕在一起, 可用金属切割机等各种破拆工具将钢筋断开, 后再进行搬移。如果现场有起吊设备, 可利用起吊设备进行起吊作业。但在搬移、破碎、切割、起吊过程中, 要注意利用木方、撑顶等器材对遇险人员周围建筑构件进行加固, 对人体暴露部分进行遮盖, 防止二次坍塌或掉落物品对遇险人员造成二次伤害。在清除过程中, 要注意对缝隙空间进行保护, 边清边观察, 及时发现被困人员。

二是起重支撑施救法。起重支撑施救法是指运用起重、支撑等救援设备, 如起重气垫、千斤顶或液压顶杆等将遇险人员身体周围的建筑构件提升、顶起或扩开, 扩大被埋压人员周围的空间, 将遇险人员从废墟中救出的方法。

三是横向打洞施救法。横向打洞施救法是指利用各种破拆工具在靠近遇险者侧面, 对建筑进行破拆, 开辟一条救人通道, 将被埋人员救出的方法。侧面破拆是相对于上下而言, 即对建筑立面进行破拆。在汶川大地震中, 成都消防官兵就是运用此种方法在都江堰一幢楼房破墙而入, 平行掏挖, 打通了一条生命通道, 成功救出3名被困者。

四是上下打孔施救法。上下打孔施救法是指利用破拆工具或打孔设备将被埋人员上面或下面的楼板凿开一个孔洞或对原有缝隙进行扩展[3], 通过孔洞深入上层或下层空间实施救人的方法。此方法主要适用于建筑未全垮塌, 废墟中有大量空间, 横向救援受阻或难度大的现场。

3.3.3 特别警示

地震灾害救援是一项复杂的庞大工程, 消防部队在救援过程中要加强同其它参战部门的联系, 各负其责, 密切配合。同时做好救灾的战勤保障工作, 确保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别是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加强信息沟通, 随时保持与气象、地震部门的联系, 获取最新信息, 尤其是可能发生余震及次生灾害的有关信息要特别加以关注。二是救援过程中, 要认真听取地震和建筑专家的意见, 设立现场安全员全程观察救援现场的环境, 了解和发现余震、建 (构) 筑物垮塌或危险化学品泄漏等危险情况和征兆, 及时发出警示信号, 便于救援人员迅速、安全撤离。三是在救援初期和被埋压人员仍有生还可能时, 不得直接使用大型铲车、吊车、推土机等机械设备清理现场。四对于受灾程度不同的现场, 要以险、重地段为优先救助区域;对于同时有多个急需救助的现场, 要以待救者多的为优先救助区域;对于受伤者, 要以重伤、病患者及老弱妇幼者为优先救助对象。五是强卫生防疫工作, 严防灾后疫情在部队的感染和传播。

参考文献

[1]隋玉亮.新形势下消防部队应对抢险救援工作的思考.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增刊.

[2]邢志祥.地震灾害处置.中国消防手册 (第十一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12.

分析桥梁的事故灾害及加固技术 第7篇

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和深入, 经济建设水平在此过程当中提升极大, 人们对于自身生活水平的关注程度以及要求都自然而然的提高。桥梁作为道路连接的重要纽带和交通运输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极大程度的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运输过程, 还满足了我们国家在最近一些年来的实际发展要求。所谓桥梁事故灾害, 主要指的就是由于自然环境或者是人为的因素所导致的桥梁结构受损, 当结构受到的损害超出一定的范围之后就会使得桥梁的稳定性、承载力等大幅下降, 最终引发桥梁事故灾害的发生, 这样一种状况是完全不符合我们国家桥梁建设的相关标准与规范的。

2 桥梁加固技术分析

2.1 在裂缝当中注入浆体法

在我们国家现有的桥梁当中, 桥体裂缝是最为常见的桥梁病害之一, 对于桥梁事故的发生也是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的, 在实际的工程建设当中, 如果不对其进行良好的处置, 就有可能导致桥梁事故的发生, 严重时候甚至可能导致桥梁塌陷, 这对于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都是存在着较大的威胁的, 正是因为这样, 我们就需要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来对其进行处理。裂缝最为常见的处理方法就是见缝灌浆法, 既简单易行, 也容易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所述:首先需要按照既定的建筑科学数据来配置比率确定的环氧树脂浆, 然后再将其利用专业的机械工具将其注入到桥梁的裂缝当中去, 最后还需要注意保证浆体确实充满到了桥体的缝隙,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加强桥体的支撑力和承载力。该方法主要应用于桥体的上部或者是下部, 且在不同的桥梁结构以及裂缝类型当中所使用的浆体都有所不同, 具体采用哪一种则还需要从实际出发来进行选择, 不能够盲目的使用。

2.2 桥梁地基加固法

桥梁事故灾害发生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桥梁地基不牢, 桥梁地基稳定性的变化容易导致桥梁倾斜甚至是倒坍, 严重时甚至有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正是因为这样, 我们在桥梁建设当中还需要切实的做好地基建设工作。实施上, 桥梁地基的好坏与否与整个桥梁的使用性能都是息息相关的, 这一点与房屋地基的建设有着一定程度的区别, 这主要是因为房屋地基建设过程当中往往都采用了一定的加固防范措施, 而桥梁地基大多属于天然地基, 天然地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埋置较浅且不牢固, 正是因为这样, 一旦在使用过程当中受到海水的腐蚀或者是河水的冲刷, 就有可能导致地基的损坏, 从而进一步导致事故的发生, 更为严重的是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 桥梁地基更加容易被攻破。对于大江大河之上的桥梁, 河水或者是河底地质变动也容易影响到桥梁基础的稳定性, 造成桥梁地基局部软弱, 在不对称沉降发生之后, 桥台就容易发生开裂, 最终导致塌陷。对这样一种情况桥梁事故灾害的预防我们一般采用浆砌片石来对其进行铺砌, 并在河床上游位置处设置丁字坝, 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桥梁结构的加固与保护作用。

2.3 桥面铺装层的加固

除了上述两种常见的桥梁事故灾害之外, 桥梁铺装层出现裂缝甚至是断裂也是时有发生的, 这实际上更加容易造成更大的事故灾害。对于桥面铺装层而言, 一旦出现破损、裂缝或者是剥离等不良危险信号时就要及时采取措施来对其进行预防, 否则在事故灾害发生之后将很难对其进行处理。对于钢筋混凝土桥梁而言, 钢筋的锈蚀或者是桥梁整体性的缺乏容易导致桥梁的断裂, 对于石拱桥而言, 其自身结构以及修建方式的不足容易导致拱圈渗水。在对不同的桥梁结构进行处理时就需要充分考虑桥梁结构特点的不同来进行, 对于年久失修且破损程度较大的桥体来说, 直接拆除然后重建将是更为理想的处理方案, 但是对于一些病害不严重的桥面而言, 就可以先对其病害进行处置, 这样就能够较大程度的缩短施工周期。具体来说, 就是在不降低桥梁承载力的前提之下直接采用沥青碎石层来对整个桥面铺装层进行整修, 一般都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加固效果。

2.4 桥墩的加固

在本文当中涉及到的最后一种桥梁事故灾害就是桥墩不牢固所导致的病害, 在很多桥梁事故当中都是由于桥墩承载力下降至不足而导致了桥梁塌陷状况的发生, 正是因为这样我, 我们断不能够忽略桥墩结构的加固。桥墩结构对整个桥体稳定性的影响都是通过其承载力和坚固性来体现的, 因此想要通过这样一个角度来保证桥体承载力和寿命的提高就需要通过桥墩承载力和坚固性的提高来实现。桥墩加固方式较多, 一般需要更具桥体的实际状况来对其进行选择, 如采用桥墩植筋加固的方式, 就是直接对桥墩加大其断面之上的植筋来实现加固, 或者也可以采用粘钢加固的方式, 这样一种方式则主要是直接采用建筑结构胶将钢板粘结到桥墩的断面上去, 这样一些方法都能够较好的提高桥体的实际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 在实际的工程当中应用也比较多, 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操作章程和行为规范, 技术相对成熟, 因此在实践过程当中可以优先考虑使用。

结语

本文主要是对桥梁结构的常见事故灾害类型及特点进行说明, 并在此基础之上重点分析不同事故灾害类型所对应的预防加固方法, 希望能够在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应用当中都对桥梁建设与维护的工作有所帮助。

摘要:随着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应的大幅提高, 在这样一种现状下, 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运行安全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桥梁是道路实现连接的重要枢纽, 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偶然载荷对于桥梁结构本身的稳固性还是有所影响的, 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正是因为这样, 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对常见的桥梁事故灾害进行描述和分析, 并在此基础之上着重说明桥梁加固技术。

关键词:桥梁安全,事故灾害,加固技术

参考文献

[1]李海军.桥梁评估与加固技术的策略分析[J].山西建筑, 2011, (7) .

[2]陈华刚.桥梁混凝土结构及加固技术研究[J].交通标准化, 2011, (10) .

浅议灾害事故中的应急通信 第8篇

近些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给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些紧急突发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不确定性,而且要求必须迅速得到处置,以减轻和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在这些事件的发生后,第一要务就是进行抢救,这种抢救工作是一种短期的、需要广泛协同的、高强度的群体行为,因此就需要及时获取信息和进行沟通,通信就成为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整个抢救系统的神经环节。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就切实感受到了通信的重要性,一旦现场通信遭到破坏,就可能无法掌握现场情况,使现场与外部指挥中心失去联系,给抢救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1. 应急通信现状分析

应急通信是指当通信网设施在遭到破坏、性能降低、异常高话务量或执行特殊通信保障任务的情况下,国际、国家、地区或本地的临时紧急通信。应该指出,应急通信不是一种通信方式,而是一组支持不同应急需求的因而具有不同属性的通信方式。

2006年6月15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快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 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 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 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应急通信,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应急通信, 特别是社会应急联动通信系统, 是借助有线/无线综合通信平台及数字集群调度通信技术建立的一种极有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专用通信系统,用以实现指挥中心与灾害现场、灾害现场之中各个部分的实时联系,要求自成系统、独立运行、快速组网、使用方便、支持多样化信息(如音频、视频和数据)传输、具有动态的拓扑结构、具有良好的传输性能、安全等要求。

2. 应急通信的主要方式

应急通信,并不是专用的通信设备或通信网络,其所采取的方式均为日常生活中所采用的通信手段。而且,并不是只有高新技术才有资格作为应急通信的方式,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烟火、击鼓、呼号、手语等有时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2.1 固定电话网

固定电话在现代是重要的通讯手段之一,我们常用的110、120、119等紧急呼叫,就是一种应急通信手段。但是因为设备通常固定在一个位置,受到线缆的限制,所以并不是在任何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使用的,而且固定电话抗毁能力差,一旦受到破坏,很难恢复。因此,在以前很多的应急通信系统中并没有考虑到由固定电话来承担应急通信。

固定电话也具有本身的优势,它具有通达范围广、适应性强、费用低、容量大、通话质量高,语音清晰等特点,而且,经过智能化(SHLR)改造,固网的新业务、新功能层出不穷,固定电话作为应急通信的手段被大大低估,在灾害面前它应该成为最主要的通信手段。目前我国的固定电话运营商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

2.2 移动通信网

移动通信是指移动的双方,至少有一方是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换。顾名思义,移动通信的优点就在于它的移动性,只要在信号覆盖范围内就可以自由通信,而且客户端携带方便,所以,它在应急通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移动通信系统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有数字集群通信系统、GSM/GPRS、3G等,移动通信网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无线通信网。目前我国的移动电话运营商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

但是移动通信带宽窄,在人口密集区域易拥堵,在偏远地区会出现信号盲区。为了保障在灾害事故或其他特殊情况下的移动通信的通畅和安全,需要临时增加一些应急基站,如消防通信指挥车。

2.3 卫星应急通信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在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机型的通信。卫星通信是应急通信的终极武器,它通信距离远,覆盖面积广,不受地面条件限制,通信频带宽,线路稳定,传输质量高,能实现在地面传输手段无法满足的地点进行通信。目前常用的卫星通讯系统中V S A T卫星通信网应用较为广泛,它的最主要特点是设备简单建造成本很低,维护操作简单且组网灵活。

在汶川特大地震中,VSAT通信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大加快了救援工作的进行。运用VSAT通信网实现天网与地网的结合,辅以辅助决策系统,可以大大提高处警能力,完善应急通信系统。

2.4 应急电台

利用短波(波长在10~100m,频率在3~30MHz的电磁波)进行无线电通信称为短波通信,又称高频(HF)通信。短波频率的自适应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使系统能自行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抵御人为干扰,极大地提高了短波通信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短波自适应应急电台不受网络枢纽制约、设备体积小、运输安装方便、操作简单、便于维修,非常适合野外操作。它可用于背负行进间通信,固定台之间中远距离通信,也可以作为车载或船载移动通信使用。短波通信在目前在通信领域应用广泛,难以取代。

2.5 互联网应急通信

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商用以来迅速拓展,目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但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应急通信手段并不被大多数人所了解,而且,与其他应急通信手段相比,它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移动网络与互联网相互融合,网络覆盖程度越来越大,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核心网络设备和终端功能越来越强,可以使应急通信变得更方便快捷。

2.6 通信方式的联合

通信方式的联合,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据不同现场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组网。从技术层面上划分,应急通信应主要有有线和无线两种方式。有线应急通信包括固定电话网和互联网等,如果在灾害事故中线路并没有被损毁,它可以方便地实现各个单元之间的电话、传真、计算机数据等综合信息的传递业务,是最方便的传输手段。无线应急通信包括移动电话、短波、超短波、卫星通信等,在这些方式中,除了移动电动外,其余都具有抗毁能力强,组网方便的特点,是应急通信的有效手段。在灾害事故现场,大量数据资料需要在现场进行采集分析,会商意见、救援建议等信息需要通过文本、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传回后方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的决策命令也要向现场传递,这都需要良好网络支撑,根据传输范围和传输的内容,将各个通信网络联合起来,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可以更好地完成复杂的通信业务。

3. 结语

总体来说,现有通信装备和手段还不能满足重大灾害事件作战要求,通信技术和标准没有统一的规定,在跨地区救援中难以保证有效协调运转,没有形成联动体系。随着新技术、新系统的应用,应急通信工作模式应该随之发生变化,要向效率更高、稳定性更好、适应能力更强、系统搭配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谷安永, 隋虎林, 刘海霞, 王军.谈我国消防救援应急联动通信系统的建设[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 (2) :235-237

[2]陈如明.未来信息通信网络中的数字集群与应急联动通信发展策略思考[J].邮电设计技术.2008, (1) :1-8.

[3]滕波.从应急联动建设的角度谈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科技信息.2005, (21) :69

化学灾害事故 第9篇

1 公路隧道灾害事故的特点

1.1 易引发次生灾害

隧道灾害事故发生后, 不仅会造成汽车相撞, 还可能造成燃油流淌, 进而引发火灾。如果有危险化学物品存在, 一旦其燃烧、泄漏, 则危害更大。以“3.1”晋济高速岩后隧道甲醇槽车燃烧事故为例, 隧道内危化品槽罐及40余辆滞留车辆的燃气车气瓶、油箱和轮胎等形成多种致爆因素, 引发爆炸;用水扑救高温燃煤可能产生水煤气 (主要由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气组成) , 在隧道比较封闭的空间内发生次生爆炸的危险性大。在事故救援的过程中, 隧道内发生了多次爆炸, 威力最大的一次爆炸造成距出口约150 m处的隧道顶部崩塌, 对局部结构产生了较大破坏。

1.2 人员伤亡大

隧道灾害事故发生后, 逃生途径少、脱险距离长。危险化学物品的泄漏使乘客脱险更加困难, 极有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后果。

1.3 救援难度大

受装备限制, 救援人员深入隧道内部展开侦察、救生和堵漏等战斗行动的难度较大。在“3.1”晋济高速岩后隧道甲醇槽车燃烧事故救援中, 隧道内的大量可燃、易燃物同时燃烧, 特别是近2 000 t的煤在隧道狭窄空间内燃烧, 短时间内使温度急剧升高、辐射热增强, 温度最高时达到800~1 000℃。巨大的辐射热使作战官兵在百米之外即能感到热浪扑面, 炙热难忍。

1.4 堵塞隧道交通

一般情况下, 公路隧道的纵深较长、路面较窄, 事故发生后其他车辆改向行驶困难, 进而造成隧道交通堵塞, 如果事故造成隧道和辅助设施毁坏, 则会导致交通长时间中断。

1.5 经济损失大

恶性事故发生后, 不仅可能导致汽车或列车烧毁, 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还可能使隧道的基础结构遭受严重损坏, 导致隧道塌方, 甚至可能使隧道本体永久性毁坏,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6 救援时间长

隧道交通事故灾情复杂、处置时间长, 需要连续作战, 对救援人员和后勤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3.1”晋济高速岩后隧道甲醇槽车燃烧事故救援为例, 主要燃烧物质为煤, 其燃烧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和反复性等特点。当表层煤火势被扑灭后, 深层煤仍在燃烧, 不易在短时间内彻底扑救, 导致灭火持续时间较长, “3.1”事故中, 从初战控火到消灭残火历时83 h。

2 公路隧道灾害事故的处置程序

2.1 调集救援力量和装备

接警时, 应详细了解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灾害类别和人员伤亡等情况, 加强第一出动, 迅速调集水罐车、抢险车, 并根据实际情况调集照明车、排烟车和防化洗消车等特种车辆;要求公安、医疗、卫生和公路等有关部门到场协助救援。

2.2 快速到场救援

由于事故可能发生在偏僻山区或造成交通堵塞, 救援力量很难快速到达现场。因此, 在救援力量出发前, 必须认真选择到达路径, 还应注意与公路、交通、隧道管理部门建立联动机制, 协调交警、路政等部门组织车辆疏散人员、实行交通管制和提前疏通道路。救援车辆一时无法接近事故现场时, 救援人员应携带轻便的破拆、救生和起重等装备赶往事发现场救援。

2.3 现场侦检

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 应查明正常的出入口、通风口、预备出入口或维修洞口等, 并深入隧道内部查明事故类别、事故点位置;如果有危险化学品泄漏, 则应查明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名称、数量、浓度和扩散范围, 并利用有毒气体探测仪、军事毒剂侦测仪等侦检器材进行动态侦检;搜寻遇险和被困人员的位置、数量。

2.4 设立警戒

根据侦检情况确定警戒范围、设立警戒标志、布置警戒人员, 严格控制人员、车辆的出入。如果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时, 要根据泄漏物质的种类和特性确定警戒范围, 并实施动态检测, 随时调整警戒范围。如果双孔隧道发生灾害事故时, 灾害事故一孔的人员、车辆未疏通完毕前, 应协调公路、交通和隧道管理部门在另外一孔设立警戒, 防止车辆疏通时发生碰撞;如果灾害事故比较严重, 则应同时设置警戒线, 防止爆炸、塌方等事故伤人。

2.5 通风排烟

隧道火灾防烟、排烟以控制洞内火灾烟雾流向并将之有效排出洞外为主, 事故通风应分为人员疏散阶段和消防灭火阶段。在长度>3 000 m的隧道内, 宜采用纵向分段排烟方式或定点集中排烟方式。

2.6 人员疏散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14) 中对隧道内人行横通道和人行疏散通道的设置进行了明确规定。发生灾害时, 要利用人员疏散通道疏散被困人员。灾害事故发生后, 人员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慌张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 要利用隧道内部的疏散指示标志、应急广播、救援人员的现场指挥、救生照明线、导向绳和应急导向灯具等专业导向设备。

2.7 车辆疏散

在车辆疏散方面, 主要对发生隧道火灾时的车辆疏散进行研究。临近火灾的车辆会受到火焰和上层热烟气的热辐射, 有可能被引燃。根据研究结果, 汽车着火的临界热通量可取为16 k W/m2。烟气中能见度为10 m的前锋的蔓延速度比温度为100℃的前锋的蔓延速度快很多, 因此, 车辆的安全疏散主要考虑行车道内10 m能见度因素的影响。

2.8 排除险情

在排除险情方面, 主要从以下3方面入手: (1) 如果发生火灾, 则应按照交通事故火灾和地下火灾的战术处置。 (2)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尽可能地将事故车辆牵引至隧道外处置。 (3) 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时, 救援人员应佩戴呼吸器、穿着防护服, 携带照明、破拆、堵漏和导向绳等器材, 深入隧道内部展开排险作业。如果发生大量危险化学品泄漏, 特别是隧道内部地势不平、液体流淌扩散时, 则应及时筑堤围堵或疏导, 并喷射泡沫予以充分覆盖。

2.9 现场保障

做好事故现场的照明和通信联络;加强装备给养等后勤保障工作, 确保救援行动长时间不间断进行;作战时间较长时, 应有后备力量, 定时组织参战人员轮换。

3 抢险救援时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抢险救援时应注意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4点: (1) 如果泄漏的是易燃易爆物品, 则要加强对事故现场火源的控制;如果泄漏的是有毒有害物质, 所有救援人员要根据侦检情况, 穿着防化服、佩戴防化手套。 (2) 易燃易爆或毒害性气体发生泄漏时, 救援车辆到场后应停靠在上风或侧上风方向, 尽量避开地势低洼处。 (3) 有爆炸危险时, 要在直流水枪、喷雾水枪和屏障水枪的掩护下作业, 也可借助消防车为移动掩体, 梯次推进。破拆时, 要特别注意无火花工具和水枪掩护的应用。 (4) 对于深入隧道内的救灾人员而言, 要时刻观察周围环境, 判断灾情的发展情况, 并明确撤离路线, 确保危险到来之际可以安全撤离。

4 结束语

化学灾害事故 第10篇

1 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特点和规律

据《年鉴》统计, 2009年, 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共参加了27起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这些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有如下特点和规律:

(1) 人员伤亡大。

27起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中, 共造成193人死亡, 公安消防部队在事故中救出625人, 安全疏散可能受威胁的公民20 118人。平均每起灾害事故造成约7.15人死亡、23.15人被困, 安全疏散可能受威胁的公民约745.11人。可见, 重大灾害事故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一旦处置不当, 易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甚至造成社会局部不稳定。

(2) 类型多元化。

据《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战斗条令》 (以下简称《执勤战斗条令》) 规定, 公安消防部队承担的抢险救援工作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倒塌事故、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事故、爆炸恐怖事故、群众遇险事件。2009年公安消防部队参加的27起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主要包括的类型见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公安消防部队参加的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工作几乎涵盖了《执勤战斗条令》规定的所有类别, 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类型多元化的特点比较突出。27起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中, 公安消防部队参加次数最多的依次是自然灾害7起、危险化学品泄漏7起 (其中, 含2起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危险化学品泄漏) 、道路交通事故5起, 分别占全部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25.93%、25.93%、18.52%。

(3) 参与部门多。

《消防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参加火灾以外的其他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在2009年27起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中, 地方党委、政府及组成部门认真履行职责, 努力完成好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因此, 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常是多部门、多种救援力量联合救援, 参与的单位和部门主要有:地方党委和政府、公安、安监、环保等。27起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中, 与消防联合救援较多的部门见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 地方党委、政府直接参加指挥的9起, 与公安消防部队联合救援较多的部门有公安27起、120急救中心22起、安监14起、当地武警8起、环保7起、电力7起。

(4) 消防出动力量多。

27起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中, 公安消防部队出动车辆1 266辆, 参战消防官兵人数达7 164名。其中有21起重大灾害事故公安消防部队出动车辆在6辆以上, 参加救援的官兵在30人以上, 占全部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77.78%。最多的是2009年河北省石家庄市11月10-12日雪灾抢险救援中, 公安消防部队调动车辆达890辆次, 4 025人次参与救援。据《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 一级普通消防站的配备标准是4~6辆消防车, 30~45人;二级普通消防站的配备标准是2~3辆消防车, 15~25人。可见, 至少77.78%以上的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任务是辖区消防力量不可能独立完成的, 必须依靠增援消防力量才有可能完成。

(5) 二、三季度事故发生比例较高。

根据2010年《年鉴》的统计, 27起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月分布情况, 如图1所示。

其中, 第一季度2起, 占7.41%;第二季度12起, 占44.44%;第三季度8起, 占29.63%;第四季度5起, 占18.52%。第二、三季度公安消防部队参加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次数最多, 也说明这两个季度是重大灾害事故的高发期。

(6) 夜间作战多。

26起 (有1起因时段不详未予统计) 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发生时间段, 如图2所示。

其中, 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开始较多的时间段分别是:0:00-2:00、2:00-4:00、8:00-10:00、14:00-16:00、20:00-22:00、22:00-24:00, 这6个时间段共参加20起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 占全部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76.92%。26起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中有19起展开时间是在夜间, 其中有3起虽然不是在夜间展开, 但持续到夜间。夜间能见度低, 救援难度大,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防队员抢险救援技战术的发挥。

(7) 持续时间长。

27起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中, 抢险救援持续时间最短的是2 h, 最长的达16 d, 平均每起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耗时36.22 h;持续8 h以上的有21起, 占全部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77.78%。长时间连续抢险救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对官兵的生理、心理、战斗力都是严峻的考验。

2 公安消防部队做好重大抢险救援的几点启示

(1) 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积极参与”的组织指挥体系。

根据国家法律规定, 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第一责任人是当地政府。目前, 多数县级以上人民地方政府组建了应急办, 应急办在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中应发挥好协调、指挥作用。 但从27起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实践看, 应急办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差强人意, 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力量调集、协调不及时, 导致各应急救援力量到场无序。如在一些交通事故处置中, 公安消防部队已将被困人员救出, 但120急救中心尚未到场, 不能第一时间对被困人员展开施救。二是对到场救援力量协调不够紧密, 造成救援力量功能发挥有限。如在地震救援中, 公安消防部队难以掌握当地居民居住分布情况, 不能第一时间到人员被困比较集中的区域展开救援。三是指挥的权威性不高, 导致各救援力量各自为战、多头指挥、越级指挥。如在一些自然灾害救援现场, 由于救援力量间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管理, 导致多支救援力量争相到易救援的区域救援。这些问题的存在, 导致各救援力量的效率和能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积极参与”的组织指挥体系建设, 建立政府主导的、强有力的统一组织指挥机构, 对各救援力量实行军事化管理, 各司其职, 各尽其责, 充分

发挥各救援力量的效能。

(2) 明确不同类型事故初起阶段的现场主管部门。

27起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中, 地方党委、政府直接参与指挥的有9起, 当地公安、医疗急救、安监参加救援的分别有27起、22起、14起, 参与的部门较多。从实践看, 在统一的组织指挥机构成立前, 这些部门大多已先后到场, 此时通常是事故初起阶段, 也是抢险救援展开的最佳时机, 各部门应进行有效配合, 最大限度地提高救援的效力和能力。但由于各救援力量间缺乏有效的指挥、管理和协调, 造成指挥层次不清、难以统一, 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 难以发挥各自最大的救援效能。如在一些交通事故中, 由于交警没有及时封闭高速公路, 导致消防部队不能深入事故现场救援, 甚至引发追尾事故, 造成消防官兵伤亡。因此, 在应急办尚未启动工作时, 到场各部门间如何协调、管理、指挥是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此, 可借鉴美国FEMA的指挥体系和管理办法, FEMA明确了27个不同联邦部门和机构在不同灾难情况下所拥有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 并确立了现场管理的主管部门, 为实行统一指挥打下了良好基础, 有效整合了各种救援资源。我国可明确交通事故抢险救援初期的第一责任人是公安, 消防、医疗、驻军等到场后必须服从公安指挥和领导, 应急办启动工作后, 公安应及时将指挥权移交应急办。

(3) 强化重点类型事故专业救援能力。

27起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行动中, 公安消防部队参加次数最多的依次是自然灾害7起、危险化学品泄漏7起 (含2起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引发危险化学品泄漏) 、道路交通事故5起, 分别占全部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工作的25.93%、25.93%、18.52%。从27起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实践看, 公安消防部队在抢险救援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专业训练不够的问题。因此, 公安消防部队应针对暴露出的问题, 强化自然灾害、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时被困人员救助能力的日常专业训练, 具体包括:自然灾害中人员定位、挖掘能力,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中深入高浓度区搜救被困人员的能力, 道路交通事故中破拆救人的能力, 以此提高公安消防部队重大灾害事故中救助被困人员的专业能力, 提高抢险救援的专业化水平。

(4) 提高消防力量调度的科学性。

据《年鉴》统计, 77.78%以上的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任务是辖区消防力量不可能独立完成的, 77.78%的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持续时间在8 h以上。因此, 公安消防部队在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时, 一定要注意力量调度的科学性。一是辖区力量已出动情况下, 如再发生灾害事故, 还有一定力量展开救援。基于当前《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 应保证约40%的战斗力量维持日常战备状态。即使因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亟需应投入全部救援力量, 也应及时调派临近力量将辖区力量部分轮换出来, 投入日常战备, 确保辖区再次发生灾害事故时还有能力展开救援。二是做好人员轮换。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持续时间长, 对消防队员的生理和心理都是严峻的挑战, 抢险救援过程中必须做好人员轮换, 消防队员单次救援持续时间不宜超过4 h, 期间应有2 h左右的休息调整时间, 避免长时间持续救援影响救援效能, 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消防员伤亡。三是备足必要的机动力量, 重大灾害事故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 需增加投入救援的人力、物力。因此, 应备有必要的机动力量, 确保灾害事故恶化时能及时投入抢险救援中。

(5) 强化消防内部联合救援能力。

据《年鉴》统计, 77.78%以上的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任务是辖区消防力量不可能独立完成, 77.78%的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时间持续在8 h以上。可见, 绝大部分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是多个消防中队联合救援, 因而也应强化消防内部联合救援能力。一是贯彻统一指挥和属地指挥的原则, 即消防所有力量只能由消防最高指挥员统一指挥, 避免不必要的混乱, 而增援力量到场后, 上级指挥员到场前, 由属地消防最高指挥员统一指挥。二是及时掌握各消防力量的优势和救援能力, 充分发挥各救援力量的最大救援效能。

(6) 强化重点时段的抢险救援能力。

一是做好事故高发期的抢险救援准备工作。27起重大抢险救援中, 第二、三季度共20起, 占74.07%。从历年的统计看, 二、三季度常是事故高发期, 消防部队应把握好事故高发期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重点做好抢险救援准备, 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及时展开抢险救援。二是抓好夜间抢险救援准备工作。20起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 (占全部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76.92%) 展开是在夜间, 另有3起虽不是在夜间展开, 但持续到夜间。因此, 提升公安消防部队夜间打持久战的能力也是做好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关键之一。夜间作战首先应解决好照明问题, 其次应抓好日常的夜间作战训练, 熟悉夜间作战的困难, 提高夜间抢险救援技战术能力, 将夜间抢险救援对消防部队抢险救援能力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三是打持久战的能力。重大抢险救援通常持续时间较长, 27起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中, 抢险救援持续时间最短的是2 h, 最长的达16 d, 平均每次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耗时36.22 h。因此, 在增援消防力量尚未赶到之前, 不可避免地要长时间持续救援, 这就要求消防部队具有打持久战的能力。

3 结束语

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复杂化、多元化、艰巨化的特点日益突出, 做好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是消防部队履行法律职责和神圣使命的具体体现。只有不断分析总结重大灾害事故的特点和规律, 掌握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对策, 才能确保将重大灾害事故的损失降至最低。

摘要:统计了2009年公安消防部队参加的全部27起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 从人员伤亡、事故类型、参与部门、消防出动力量、持续时间等7个方面分析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特点和规律, 并针对这些特点和规律, 对公安消防部队如何做好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进行探讨, 对提高公安消防部队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消防部队,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年鉴[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0.

[2]公安部消防局.特勤业务训练[M].上海:文匯出版社, 2001.

[3]唐朝纲, 陈晓林.抢险救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

[4]范茂魁, 刘朝文.人员被困管道事故救援技战术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9, 28 (12) :937-940.

上一篇:腰大池穿刺引流下一篇:销售团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