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系统范文

2024-08-19

急救系统范文(精选12篇)

急救系统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自实施系统化急救护理后(2015年1月开始施行系统化急救护理,考察时间:2015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40例新生窒息患儿作为观察组,选择2014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0例新生窒息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胎龄37~40周,平均39.2±1.8周;分娩方式:剖宫产11例,阴道分娩29例;采用Apgar评分评价窒息程度:轻度窒息29例,重度窒息11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胎龄37~41周,平均39.7±1.9周;分娩方式:剖宫产12例,阴道分娩28例;窒息程度:轻度窒息27例,重度窒息13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窒息程度、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急救与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热毛巾擦拭身体、体温维持等;观察组则接受系统化急救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系统化保暖护理。研究显示[2],当新生儿体温处于36.5℃~37.5℃时,其代谢率及耗氧量最低。因此,应对新生儿进行系统化保暖,即将窒息新生儿置于辐射台(辐射台温度调整至36.5℃),用温热毛巾快速擦干身体及头部,从而达到减低新生儿新陈代谢及耗氧率,减少体表散热的目的。②两次清理呼吸道。在胎儿头部及全身娩出后,先后进行两次呼吸道清理。首次呼吸道清理:待胎儿头部娩出后,在注意保护产妇会阴的同时,按照由鼻至下颏的顺序,将粘液、羊水挤出;二次呼吸道清理:在胎儿娩出后,应立即应用吸痰管清理新生儿口、鼻、咽部粘液及羊水;重度窒息新生儿应遵医嘱行气管插管,以达到彻底吸净粘液及羊水的目的。③合理给氧。对窒息新生儿进行面罩给氧时,应合理调节氧浓度,以避免低氧所致的心动过速、酸中毒及高氧所致的支气管发育不良及纤维增生症;待窒息新生儿呼吸平稳、皮肤红润后,应进行间歇给氧,给氧流量为0.5~1.0L/min。④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待新生儿复苏成功后,护士应密切观察其心率、呼吸、面色、神志、皮肤颜色、出入量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现象,应立即报告医师。⑤合理给药。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及时更换固定胶布,遵医嘱给药,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副反应;采用输液泵应严格控制滴速(6~8滴/min为宜),以防诱发肺水肿或心力衰竭。⑥合理喂养及视、听、触觉训练。合理喂养:延期哺乳,以免过早哺乳加重患儿胃肠道损伤,喂养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视、听、触觉训练:在患儿床头悬挂颜色鲜艳的玩具及气球,有意识地逗引患儿;播放舒缓音乐,轻轻抚触患儿肢体,经常变更患儿体位等。

1.3 观察指标

参照相关文献[3]评价窒息复苏效果,比较两组急救效果;对比两组患儿出生后3个月的心理运动指数(PDI)及智能发育指数(MDI)[4],其中PDI有81个条目,分别对头部控制、爬、站等运动功能与手指操作能力进行测试;MDI有163个条目,分别为记忆、学习、初步的抽象思维等方面的智力发展情况,均为得分越高表示情况越好。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急救效果

观察组死亡1例,死亡率为2.50%;对照组死亡2例,死亡率为5.00%;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预后情况

出院后,两组患儿均获3~6个月随访,平均4.32±1.21个月。出生后3个月,观察组PDI评分、MD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新生儿窒息属新生儿常见危急重症,患儿以循环障碍、心跳过缓,或无心跳、呼吸抑制,或无自主呼吸、酸中毒、低氧血症、对外界刺激减弱或消失为主要表现,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健康[5]。有效的急救与护理对挽救患儿生命、改善患儿预后至关重要。系统化护理干预中,舒适的环境温度可有效降低新生儿耗氧量,为其恢复自主呼吸创造条件;呼吸道通畅及合理给氧能为患儿复苏创造良好内部环境;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能让医护人员根据其体征变化及时调整和改进治疗方案;而在复苏成功后,保证患儿的营养则是康复的前提。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理运动指数及智能发育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成传霞[6]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系统化急救护理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患儿的死亡率、提高PDI及MDI评分、改善患儿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系统化急救护理对新生儿窒息急救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40例新生窒息患儿作为观察组,选择2014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0例新生窒息患儿作为对照组,分别接受系统化急救护理及常规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急救效果、愈后3个月心理运动指数及智能发育指数。结果: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理运动指数及智能发育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化急救护理可一定程度提高新生窒息患儿的生存率,并有效改善其预后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系统化急救护理,心理运动指数,智能发育指数,预后

参考文献

[1]赵静.26例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3):478.

[2]劳建荚.新生儿窒息116例急救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2):66-68.

[3]易翠兰,种翠宁,洁萍.38例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复苏后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26):5500-5502.

[4]董海鹏,谭美珍,都萍,等.早期干预措施对早产儿体格智力发育的影响研究☆.重庆医学,2014,43(14):1753-1755.

[5]何红梅,袁代莉,何学素,等.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与护理[J].西部医学,2010,22(8):1544-1545.

急救系统 第2篇

指挥中心系统及主要功能

1、急救中心功能综述

120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是本地区紧急医疗保障的一级指挥中心,承担着紧急的医疗任务,也是国家卫生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它即能满足本地区范围内的急救调度综合指挥的需要,又具有联合指挥调度的功能,从而形成具既高度集中又分散独立的紧急救援网络体系。郑州百仕吉电子有限公司。

2、120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总体调度指挥系统规划方案

120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负责本地区内所有医疗急救的调度任务,集中受理患者急救电话的呼入,根据呼救人提供的患者病情和所处位置信息,合理分派调度医疗资源,并集中管理所有出警派诊的语音和文字信息。

2.1 呼入集中受理

中心受理系统同时受理本地区内的所有120电话呼入,及时根据病人的要求进行合理调配,同时启用中心系统三方通话功能,将电话转接到相应急救站或科室并自动启动通话录音。求救方人可在指挥中心人员的监听下直接向急救分站或出警车辆进行病情陈述。

2.2 车辆集中统一调度

本地区内的所有急救车辆的运行状态始终处在指挥中心系统的跟踪状态下,有利于中心在重大突发性事故发生时的对所有急救资源的统一调度指挥。中心可随时查看所有车辆的待命、接诊中、车辆编号、所属单位等信息。对所有车辆以往的接警过程的运行轨迹全程记录存档,以备以后的随时查阅。对所有急救车辆在岗离岗实现无线考勤,中心实时掌握车辆的岗位情况。

2.3 急救信息的综合查询统计

急救过程的语音和文字信息(包括急救病历、通话录音、车辆运行轨迹等)自动存储在中心服务器上,并可以不同的表格形式索引内容(医院、病种、时间段等)进行查询、统计、打印、报表,有利于中心对全局医疗救援信息统计管理和医疗急救资源的合理调度分配。

2.4 快捷电话(软电话)

在受理席软件平台,可以根据调度工作的需要设置多个快捷电话号码键

和呼入、呼出电话的流水记录表,工作人员可以对这些号码进行点击拨号,提高调度效率,减少调度失误。

2.5 语音告知

自动语音播报功能,对接诊过程中的车辆位置信息和各种上传至调度席的病人信息进行自动语音提醒,方便受理人员及时了解接警处理情况。

2.6 数据库管理

急救系统 第3篇

1基本原理

利用清华同方新版的急救中心5.0.7构造一个HPA分区。在HPA分区中存放ghost备份文件。制作一个HPA分区访问文件linux.img,替换急救中心原来的同名文件,由安装在MBR(主引导记录)中的程序通过热键调用,以实现对HPA分区的读写。HPA分区是符合ATA-5规范的特殊分区,安全性高。很多品牌机的一键恢复都是基于HPA技术。之所以选用同方急救中心,是因为其兼容性较好,便于改造。

2“八大金刚”

事先准备好以下“八大金刚”:

1.清华同方急救中心5.0.7ISO镜像文件;

2.partition magic 8.05和ghost 8.3forDOS版本;

3.含winpe及DOS工具的可启动光盘,如深山红叶光盘、“电脑公司特别版xp”等,这里以深山红叶为例;

4.winhex,一个可以直接读写磁盘扇区的强大工具;

5.mbrtool v2.2.100版,一款运行于DOS下的功能强大的MBR备份/还原/编辑工具;

6.unlockhpa.exe,同方急救中心专用的HPA分区解锁工具,可到同方电脑网站或论坛下载,注意必须用新版,大小约78K;

7.winimage,功能强大的磁盘映像制作工具,我们将用它制作一个关键文件linux.img;

8.ultraedit,一个多功能文件编辑工具。

3实战步骤

HPA分区在操作系统以及常用磁盘分区工具中均不可见,也无法对其操作,因而,它是高安全与高风险并存。所以,笔者强烈建议在实战前异地备份硬盘中的重要数据和资料!

第一步:硬盘分区。首先确保当前系统中没有安装一键恢复类的软件或者其它改写了MBR的软件,若已安装相关软件,先将其卸载,再执行fdisk/mbr。用partition magic 8.05对硬盘分区。至少要分三个区,1个主分区和2个逻辑分区,依此类推。注意最后一个逻辑分区必须采用FAT32格式,容量不小于500MB。

第二步:安装操作系统和工具程序。先按照常规方式安装操作系统,例如XP。然后将mbrtool、unlockhpa.exe、ghost.exe拷到C盘根目录中,再安装winhex、ultraedit和winimage 8.0,确保系统及各工具程序正常运行。

第三步:安装同方急救中心5.0.7。先将下载来的ISO镜像解压到硬盘上,我们首先要对其“改头换面”。

1.改变开机图片。同方急救中心默认的开机图位于安装程序所在目录的starosinstalloot文件夹中,根据分辨率不同依次对应BG_640.BMP、BG_800.BMP、BG_1024.BMP。这三个图片完全相同,只是分辨率分别为640×480、800×600、1024×768。与急救中心以前的3.x版本相比,5.0.7支持最大1024×768的24位色的BMP图像,且无需通过BMP2COVER程序转换。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找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用ACDsee分别转换为上述三种分辨率的图像,并覆盖上述三个同名文件。

2.改变提示文字和热键。进入安装程序所在目录的sc25installboot文件夹,用ultraedit打开其中的sdoader.s25文件,如图1所示,其中的“string”行就是开机时显示的文字。将其改为自己喜欢的文字。注意文字不能太多,不要超过原提示的字数。其下的“Hotkey”表示热键的扫描码。“ox31d35”表示“ctrl+/”,“ox2e026”表示笔记本键盘上的“Fn+F2”键。大家可到网上搜索有关键盘扫描码的资料。笔者发现修改热键易导致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建议大家不要修改。改完后,执行安装程序所在目录中的autorun安装急救中心5.0.7。注意安装过程中一定要出现创建HPA分区的提示,警示最后分区中的数据会丢失。若无此提示,表明HPA分区创建失败!此故障最可能的原因是硬盘MBR及分区信息异常。最有效的对策是:启动winhex,打开硬盘,将O柱0面1扇区到0柱0面35扇区中的数据全部清零(如图2所示)!再重新分区安装系统。改了开机图片和提示字符后,安装过程中会提示上述几个文件校验错误,点击“忽略”继续安装。装好后,重启计算机,确保急救中心的各项功能正常运作,至此,改头换面后的急救中心安装成功!怎么样?到这一步,看着自己喜欢的开机图片,你是不是已初尝甜头,小有成就?

第四步:备份MBR。急救中心装好后,用深山红叶光盘启动计算机,进入DOS命令行状态。在C:盘根目录中执行“mbrtool/bck/dsk:0/fil:hpa-xp”命令,该操作将备份硬盘上的MBR到hpa-xp.128文件中。也可以直接运行mbrtool工具,根据其提示来操作。MBR备份文件hpa-xp.128很重要!它将用于恢复被临时解锁的HPA分区!笔者反复试验表明:急救中心5.0.7的热键引导核心代码位于硬盘0柱0面4扇区到0柱0面35扇区中,解锁前后发生改变的关键代码只在0柱0面1扇区中,即MBR中。因此,备份MBR至关重要!

第五步:制作linux.img文件。这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也是个性化急救中心的精髓所在!急救中心5.0.7在按下热键后将调用HPA分区根目录中的“linux.img”文件,它负责初始化系统环境并装载应用程序。我们将用自己制作的同名文件替换它,实现个性化的服务!详细制作步骤如下:

1.在C盘中建一个文件夹img,在深山红叶光盘或“电脑公司特别版”光盘中的dos工具中找到io.sys、find.com、xmsdsk.exe、findramd.exe、command.com、himem.sys、restart.corn、mouse.com,把它们和C盘根目录中的mbrtool.exe、unlockhpa.exe、hpa-xp.128、ghost.exe这几个程序一起拷贝到img文件夹中。

2.用记事本编写confxg.sys、autoexec.bat、finddrv.bat文件,并拷入img文件夹中。其中finddrv.bat批处理利用“ghost-dd”命令生成的GHSTSTAT.TXT文件查找HPA分区,并确定HPA分

区的ID号。这三个文件内容分别如下:

其中,GHSTSTAT.TXT文件是“ghost-dd”命令生成的硬盘检测文件,包含了硬盘分区等相关信息。

限于篇幅,笔者不详细解释各文件语句的含义,大家可以参阅DOS及批处理的相关资料。

3.运行winimage 8.0.8000,单击“文件”→“新建”→“格式化选择”,选“2.88MB”(如图3所示),即建立一个2.88MB的软盘启动映像。再单击“映像”→“加入”,弹出文件选择窗口,选中刚建立的“img”文件夹中的所有文件,加入映像文件中。当然,大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入其它的DOS程序,只要文件总容量不超过2.88MB即可。添加文件结束后,再单击“映像”→“引导扇区属性”,选择其中的“windows 95/98”并单击“确定”按钮(如图4所示),这就创建了一个win98的启动软盘映像!最后单击“文件”→“保存”,选择“保存类型”为“映像文件(*ima)”,命名为linux。

4.将生成的linux.ima更名为linux.img,至此,基于DOS内核的linux.img文件制作完毕!大家还可以对linux.img加载grub多重引导,实现更酷、更强大的急救中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深挖、改进。所谓“个性化”急救中心的强大功能就是通过linux.img文件的高度开放性和灵活性来实现的!只是有两点要注意:一是linux.img文件必须为1.44MB或2.88MB标准格式,否则不能引导!二是DOS6.2的多重配置config.sys和autoexec.bat文件不能被热键引导程序识别,无法实现多重引导。

第六步:临时解锁HPA分区。首先在XP中卸载急救中心5.0.7,然后在“服务”中禁用名为“SOSSRV”的服务(如图s所示),再将c:Programflies中的“StarSoftComm”文件夹删除。至此,急救中心windows控制台已彻底卸载!而linux控制台完好无损。接着用深山红叶光盘启动计算机,进入DOS提示符状态,在C:盘根目录中执行“unlockhpa-u-c”命令,屏幕提示解锁成功!紧接着用光盘启动计算机并运行光盘上的winpe。你会发现HPA分区已解锁并自动分配了盘符!我们终于见到了这个神秘的HPA分区的庐山真面目(如图6所示)!注意其根目录中的“linux.img”文件,它就是那个启动映像核心文件。用我们制作好的linuximg文件替换它!并把常用的DOS工具拷到已解锁的HPA分区根目录中。

第七步:恢复被临时解锁的HPA分区。再次用光盘重启计算机,进入DOS提示符状态,在C:盘根目录中执行“mbrtool/rst/dsk:0/fil:hpa-xp”。MBR恢复后,取出光盘,重启计算机,从硬盘启动,当屏幕上出现“loaaing…..”时会再次重启。然后屏幕上又出现了开机图片和热键提示,HPA恢复加锁成功!此时按下“ctrl+/”热键,就会启动熟悉的ghost程序,在ghost中已经可以看到临时解锁后的HPA分区了!我们可以自如备份/恢复系统了!ghost操作结束后,系统会自动加锁HPA分区,然后重启计算机。

4注意事项与说明

1.Unlockhpa是同方急救中心专用的HPA解锁、删除工具。它有一个未公开的参数“-L”,可以加锁HPA分区。但是,笔者反复试验发现,用该参数对5.0.7版本的急救中心生成的HPA分区加锁后,会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极不稳定。因此,不要用此参数恢复加锁!用mbrtool工具稳定可靠。

2.在第六步解锁和第七步恢复加锁HPA分区时,都应通过光盘来启动计算机。且解锁后千万不要执行“fdisk/mbr”命令,也不要用硬盘来启动,否则难以保证HPA分区的安全和正常访问!

3.急救中心的最彻底卸载方式是:先卸载急救中心windows控制台,再用“unlockhpa-d”命令或者MHDD工具删除HPA分区,最后用winhex将硬盘0柱0面1扇区到0柱0面35扇区全部清零!如果这些扇区中残留有急救中心的引导代码,即使你重新分区并格式化硬盘后,再次安装急救中心时,安装程序仍会报错:“starOS 3.0已安装”,无法再次安装!

急救系统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0例患者院前临床表现分别有头痛, 眩晕, 呕吐, 偏瘫, 失语, 尿失禁, 血压升高, 高热瞳孔散大, 意识障碍等。所有患者经临床表现和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患者。400例患者中, 男298例, 女102例;年龄31.2~79.1 (平均53.5±12.9) 岁;既往有高血压350例, 现场血压升高380例;发病时间20min~1h 300例, 1~6h86例;6~24h 13例, 24h以上1例。头颅CT检查基底节出血354例, 小脑出血24例, 脑干出血6例, 脑室出血16例。接诊方法:途中采用系统急救措施接回320例, 入院前死亡15例;另一类为一般转运入院80例, 入院前死亡9例。

现场诊断:现场诊断条件 (1) 急骤起病, 血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 肢瘫, 昏迷, 病情逐渐恶化; (2) 无昏迷但出现脑神经周围性损害或交叉性瘫痪或交叉性感觉性障碍等; (3) 浅昏迷或中度昏迷并出现呼吸不规则, 如吹气样、叹息样、潮式样呼吸等中枢呼吸衰竭表现; (4) 昏迷并瞳孔散大, 并除外药物及中毒等因素。如有以上典型症状及体征, 即可做出脑出血的现场诊断。最后的确诊及对出血量的确定仍须入院作CT等辅助检查。

1.2 方法

根据急救方法的不同, 将400例患者分为系统急救组 (320例) 和一般急救组 (80例) 。入院后CT平扫估计出血量, 出血量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 单向方差分析 (ANOVA) 被用来分析2组有无显著差异 (P<0.05) 。所有数据通过SPSS10.0软件包处理.并比较2组的入院死亡率。

1.2.1 系统急救组

现场急救措施由急诊科医生、护士和司机组急救小组在进行初步体检后, 立即对患者进行系统急救组, 系统急救组措施, (1) 若患者意识清醒, 应协助其头半高位以利于脑部静脉回流, 减轻脑水肿; (2) 路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 密切监测, 血压脉搏、呼吸, 及时处理异常改变,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痰, 清理口腔呕吐物; (4) 给予吸氧镇静:常规吸氧, 明显烦燥者, 肌注安定5~10mg; (5) 脱水降颅压, 使用呋塞米等脱水药物; (6) 适当控制血压, 脑出血出现明显的高颅内压时, 血压需维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以保证脑供血, 使舒张压降至100mm Hg附近, 方根应用硝苯地平、卡托普利、尼群地平、呋塞米等控制血压; (7) 止血:立止血1KU肌注, 1KU静推。 (8) 保持气道通畅, 给予氧疗, 严防误吸的发生; (9) 心跳骤停者立即启动心肺复苏方案;呼吸衰竭者给予球囊加压辅助呼吸。转送途中急救措施, 经现场急救后患者病情较稳定时, 即可用车转送入院。要求用四人搬运法搬运, 即头胸、臀、下肢各有一人着力, 固定头部、平行搬运、避免颠簸, 置于有弹性的担架上。转运途中使患者头部朝向前方, 继续吸氧, 维持静脉通路, 密切监控呼吸道的畅通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上车前若呼吸道畅通不理想, 应及早置口咽管或行气管内插管。随车急救人员随时准备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 如呕吐、呼吸道堵塞、抽搐躁动、甚至呼吸心搏骤停等。

1.2.2 一般转运组

急救人员在赶往现场将患者搬上车, 途中只吸氧和肌注利血平而迅速转运

2 结果

两组患者颅内出血情况系统急救组CT平扫估计出血量 (46.1±2.83) ml, 一般转运组平均颅内出血量 (56.2±2.94) ml, 两组间颅内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存活情况系统急救组死亡15例, 死亡率4.6%, 一般转运组死亡9例。死亡率11.2%。两组间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体力活动量的减少, 促使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病症增多脑出血患者似有增加趋势。其发病特点为突然发病, 病情变化快, 以头疼、头晕、恶心呕吐、血压升高等高颅压表现为特征, 只有做好途中的急救措施, 才能缓解患者入院前的危险性, 避免并发症缩短发病至入院接受进一步治疗之间的时间和距离, 提高抢救成功率, 减少致残率。总之, 系统急救中制动、止血、降血压是防止再出血的主要措施, 降颅压、控制脑水肿、改善脑缺氧, 加强护理可帮助患者争取度过难关, 以便稳定病情, 进一步入院治疗。从而可见系统急救对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院前急救成功率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急救系统 第5篇

全市卫生系统纪检监察暨纠风工作会议在2015年3月19日召开后,3月20日我中心主任高度重视,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贯彻落实全市卫生系统纪检监察纠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卫计委主任陈红的重要讲话、纪委书记曾发宗做全市卫生计生系统纪检监察暨纠风工作报告,同时学习了习近平主席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重要精神,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分析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情况,明确提出了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作风、文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从政治生态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必要性,我市医疗急救中心是刚组建新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应站在新起点,提出严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素质纯洁干部队伍,带领我市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进一步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纠风工作的责任感。按照市纪委、市监察局和委党委纠风工作的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中心建设的推进,维护行业形象,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主动地查找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通过积极工作,在行风建设方面,只要我们认识深刻,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措施积极主动,就 一定能够取得卓有成效的工作成果。我中心在刚组建过程中,我们更要审时度势,既要看到已经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又要深刻认识反腐纠风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常抓不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卫生系统工作,把我中心建成领导放心、群众满意、高效、廉洁的服务机构。

二、今年我中心纪检监察和纠风工作具体措施。

我中心作为刚组建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工作。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强化宣传教育,进一步筑牢拒腐思想防线。要继续坚持党委、人事、纪检监察共同发挥教育职能作用,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确保教育内容、人员、时间、效果的落实。要注重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思想,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大事来抓。教育我中心广大职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服务群众,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切实维护行业形象。注重开展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重点引导各职工树立正确世界观。要把党员干部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自觉遵守市委对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作出的要求,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注意创新载体,丰富内容,改进方法,不断提高宣传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为卫生计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从制度建设入手,全方位加强行业监管。加强制度建设,是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基础。我中心作为刚组建单位,我中心先后制订和完善了一系列制度,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纠风工作的逐步深入,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同步推进卫生计生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形成完善、有效的体制机制,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在管理方面,要加强全中心管理,建立健全约束和激励机制,通过政务公开、实现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防止不正之风的出现;在思想方面,要抓住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大力弘扬卫生战线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

(三)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医疗急救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是最根本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及切身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也关系到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医疗急救事业,必须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卫计委的要求,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下力气、在关心群众疾苦上下功夫。医疗急救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出诊慢、拒绝出诊,乱收费等问题影响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扭曲了医疗卫生工作的服务宗旨,造成医患之间关系紧张,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漠然处之,必须作为我中心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深入调查研究,下大气力认真加以解决。一要认真履行职能科室的职能,规范行业行为,我市120进行统一调度,各网络医院必须在5分钟之内出车,对出诊慢、拒绝出诊的给与相应处罚,二要认真规范医疗服务收费行为,督促各网络医院严格执行国家发改委收 费标准,把规范医疗服务收费行为作为行风建设的重点,进行专项治理,坚决纠正、取消不规范的收费行为。对发现的乱收费行为要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三要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重点查处医疗服务中收受和索要“红包”等违纪案件。通过查找漏洞,完善制度,减少问题的发生。特别要进一步加大对顶风违纪违法问题的查处力度,严厉查办各类招标过程中的商业贿赂、暗中操纵、不履行合同等违法违规案件,纯洁队伍,维护形象。

(四)不断完善监督手段,加大监督与惩治力度。一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通过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作风状况的监督,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注重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健康的思想斗争,防止不良风气的侵蚀。二要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民主生活会和巡视制度等党内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其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中的作用。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监督,做到廉政勤政,树立亲民、务实、进取、廉洁的良好形象。三要加强单位内部监督,确保各项廉洁自律制度落到实处,通过实施严格的监督,有效遏制各项违法违纪行为。四要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查找问题、整改问题。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按照市纪委、市监察局和市卫计委的部署和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全市卫生计生系统纪检监察暨纠风工作会议精神,真抓实干,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努力推进全市卫生系统党风廉政和行业作风建设的深入开展,切实解决好群众反 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全市卫生计生系统纪检监察工作上新水平而努吉安市医疗急救中心年3月25日 力工作。

急救系统 第6篇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09-02

院前急救对于新生儿急救具有重要意义,有效的院前急救机制能够更好的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

(一)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就是指从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处置,然后将病员送达医院急诊室之间的这个阶段。院前急救对于突发疾病或者遭遇意外创伤的病员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病员的生命能否延续[1]。

新生儿有着群体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用药,护理,诊断的特殊性,儿童死亡高峰期发生在一岁之前,主要与围生期多种因素有关。其次各种创伤导致心脏骤停,且通常发生在院外。因此,制定有效易行的新生儿院前急救措施是降低其死亡率的一项紧急任务。

1.1 新生儿院前急救的特点:

① 院前急救的环境:由于院前急救的随机性强,危险性极大。一些不太明显的环境因素难以发现。

② 急救设备造价,使用范围局限性。表现为,救护车的内部空间只允许储备适应救护危重新生儿的急救设备,而非适用于各层年龄段的设备。相对于成人,新生儿组织器官正处于发育的阶段,因此在选择救护设备,应该选择伤害少,出血量少的设备。

③急救人员专业性。心脏骤停通常发生在很短时间内,所以及早对患儿进行处置至关重要。这一点可以讲授给急救人员和本专业医生的警觉。

1.2新生儿院前急救的组成因素

① 求助医院:主要是指新生儿力量相对薄弱或无儿科的医院。

② 专业组织:在国外发达国家大多由专职人员担任,他们经常进行培训和强化,熟悉转运中的各个环节。国内的转运过程主要由院NICU医生和护士各担任,他们都受过严格和良好的急救培训,能够熟练处置新生儿各方面的问题,包括气管插管等复苏技术。

③ 转运工具:主要是急救车辆。

④ 转运网络:一般由一所上级医院负责,与周围各层次求助医院建立联系。联系求助医院的多少与上级医院接受能力的大小有关。

⑤上级医院:指接收转运新生儿的医院,一般是设有NICU的专科医院和三级医院。

3新生儿转运过程

转运流程包括[2]:①转出医院急救电话:转出医院电话通知接收医院或"120"急救中心,请求转运。②电话沟通:了解患儿基本情况,做好急救准备。③转运队伍出发:转运队伍携带药品器械迅速出发。④现场急救:转运队伍到达现场后,立即检查患者,与转出医院医生一起抢救患者。⑤转运途中:对患者充分监测体温、血压、呼吸、实验室指标等。⑥到达NICU。转运回到NICU后,向NICU医师护士交班,交代病情。抢救医生和护士立即到位,根据病情需要,采取抢救措施。

(二)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

1新生儿窒息:复苏后要进行以下评估是否有脑损伤,是否有循环功能障碍,是否有严重酸中毒,5和10 min Apgar 评分是否 ≤3分,是否有其他严重合并症;如果有上述问题存在,需要积极处理,然后考虑转运到 NICU。

2呼吸急症:①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轻度RDS先使用CPAP,如果没有呼吸机,尽早转运,对超低出生体质量可先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②要密切注意选择性剖宫产新生儿,湿肺呼吸困难>12h A 改善者,可考虑转运。③感染性肺炎:有呼吸困难者须转运。④胎粪吸入综合征:有呼吸困难者,如没有呼吸机,要尽快转运。⑤呼吸暂停:偶然发生者,先用药,频发者需转运。⑥肺出血:先就地抢救,气管插管,稳定后转运[3]。

3新生儿心血管急症:(1)动脈导管开放(PDA):无症状不需要转院;出现分流、呼吸困难和青紫需转院。(2)持续肺动脉高压(PPH):有窒息病史,缺氧时间比 较长,青紫较明显, 吸高氧青紫仍很难改善,肺部病变可以不重,联系转院。(3)先天性心脏病:有青紫、心力衰竭、呼吸困难、多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如大血管错位及肺静脉异位引流等需转运。(4) 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等,可有休克表现,需考虑转院。(5)休克:一旦考虑休克,应先扩容,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然后转运。

4新生儿脑损伤:(1)新生儿惊厥:诊断不明确,反复发生者,需转运。(2)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要明确,先进行初步检查。轻度不需转院;中重度先止惊,维持通气和灌注,然后转院。(3)颅内出血:需影像学检查确诊,生后 3~4d床旁头颅 B超检查,必要时行头颅 C T检查,需转运。(4)早产儿脑病:有早产、缺氧缺血及感染等病史,影像学检查可通过床旁做头颅B超检查,需转院。怀疑或明确诊断细菌性脑膜炎者,应该转院。

5 其他:母糖尿病、新生儿溶血病、宫内发育迟缓等;新生儿危重评分 <90 mint。

(三)危重新生儿急救的综合评价

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系统的评价标准主要以,危重儿发生率、治愈率、死亡率、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等指标作为标准。通过此指标,可以确认院前急救对危重新生儿的作用。

(四)体会

通过比较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在所在区域建立起适合的院前急救意识。院前急救的开展,使本地区危重新生儿的死亡率、致残率均有明显下降,也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使危重新生儿的院前急救和转运工作能在本地区得到更广泛的普及。

参考文献

[1]李颖,中雪峰,董宇.浅谈儿童院前急救[J].中国健康月刊 2011,30(7)359-360.

[2]封志纯.珠江三角洲新生儿转运网络工作报告[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1999,1(4):214~216.

急救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第7篇

1 急救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要有针对性, 要从社会的需求出发

1.1 在进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前, 要做好社会需求调研工作

急救中心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及更新前, 应对市场进行有效调研, 急救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正是社会大众, 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不能保证自身不会发生事故, 因此在调查时可采用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电话拜访相结合的方式, 对社会大众的个体进行调研, 让社会大众从自身的经验出发, 设想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需要去做到和注意的地方, 这样的调研能够从实际出发, 更贴合于大众的需求, 可以避免一些低级错误的发生;另一方面, 调研可以从之前已经成功急救过的对象入手, 让曾经被急救过的个体在回忆中还原当时场景, 看是否在当前的急救活动中还存在不足, 这些都是急救中心需要加强的地方;最后, 急救中心的需求调研还应采访一下急救失败的个体的家属, 一般对于急救案例, 失败就代表着死亡, 个体的家属一定会对急救的案例印象深刻, 并且亟待立即对这些急救中的问题解决, 因此, 对急救失败案例的家属进行调研有着重要意义。在调研结束后, 应对调研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整合, 急救中心应设立调研研究小组, 主要负责对调研活动的研究方面, 在对调研活动进行仔细研究后, 形成可行性分析报告, 供信息系统建设时进行重要参考, 对于调研的基本信息和相关会议议题和纪要务必要规范存档, 便于回查。

1.2 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时, 要将社会需求理念与其有效融合

信息系统建设不同于其他的硬件建设, 信息系统建设有着灵活性较强、科技含量较高等诸多特点, 因此将社会需求与信息系统建设进行有效融合是完全可行的。但是, 社会需求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切实际的, 这就需要前期的调研活动得出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能够切实可行, 这样才能实现信息系统与社会需求的完美融合。信息系统因为也有着可定期升级和更新的科技优势, 因此对于社会需求由于软硬件问题暂时融合不了的个案, 急救中心不应忽视或搁置, 应及时对软硬件问题进行解决, 对于软硬件问题一时解决不了的, 应作出实施计划, 在一定期限内对软硬件问题进行解决, 然后将社会需求真正的融入到信息化管理系统中。

1.3 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后, 应做好社会意见的反馈搜集工作

由于急救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 急救中心的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因此, 信息系统建设完工后, 有必要对建设情况进行公示, 公示可以从电视、报纸、招贴三个方面同时进行, 号召社会大众对此发表宝贵意见, 公示期一般为一周左右, 从而真实的得到社会上的意见反馈。每日应由专人对社会的意见反馈进行整理, 并且提交上级进行分析, 若发现意见反馈中有建设性的意见并不需要立即整改的, 可详细记录, 在下次进行信息系统更新时加入;一旦发现信息系统中存在重大疏漏, 应首先对问题发现人进行奖励, 并且及时与信息系统的施工部门进行联系, 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完善和解决。对于公示中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 应进行二次公示, 能够起到安定社会情绪的重要作用。

2 确保急救中心管理系统的正确使用

要做好操作人员的日常培训与考核。急救中心管理系统具有着技术层面较高的特点, 而作为急救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应定期组织对操作人员进行内部的培训与考核, 确保操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 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更新变化能够及时掌握并学以致用。

2.1 培训应采用全员培训的形式

急救中心应聘请专业的技术讲师向操作人员以课程的形式进行全员短期培训, 在培训中可结合实例向操作人员进行具体讲解, 对于操作人员提出的问题耐心进行解答;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应对培训的整个过程进行组织, 合理安排讲师和操作人员的课程及休息时间, 并制定培训期间的各项规定, 对于违反规定的学员, 应进行处理。

2.2 考核

培训结束后, 应对操作人员进行考核, 考核内容以本次培训的实际内容为主, 以通用知识为辅。为保证单位各操作人员对考核的重视, 当期的考核成绩应列入员工绩效, 与员工的工资、奖金挂钩。对于考核成绩特别差, 无法胜任本岗位工作的操作人员进行调离或劝退。

2.3 培训与考核工作的意义

培训与考核工作是急救中心管理系统操作人员管理的关键内容, 只有做好操作人员的内部培训与考核工作, 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急救中心的管理系统在不出现人为地疏漏, 从而切实的保证社会大众的根本利益。

3 急救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 应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做好急救中心管理系统的维护, 对实现信息管理系统可持续的、正常的、有效的持续运营至关重要, 只有将信息管理系统维护好, 才能将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势切实落实, 急救中心的各项工作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做好急救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 首先要做好硬件设备的定期检测工作。急救中心的信息系统不同于其他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 急救中心的信息系统容错率较低, 一旦发生问题, 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对于信息系统中的硬件, 要进行定期检测, 保证硬件系统的运行正常。在进行定期检测时, 最好能够联系信息系统的施工方进行定期检测, 在施工前的合同中, 应明文规定施工方负责信息管理系统的终身维护和定期检测工作;若因具体情况施工方无法承诺终身服务时, 也可酌情采用有偿支付的方式;若确实因为具体情况无法联系施工方进行定期检测时, 如施工单位已倒闭等情况时, 必须寻找行业内信誉度较高、专业能力较强的部门进行定期检测活动, 对于定期检测负责单位的基本信息和相关资质文件复印件, 应仔细存档备查。

4 结语

急救中心信息管理系统是急救中心管理体系的核心, 做好急救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工作非常重要, 只有急救中心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切实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 急救中心的工作才能有效开展和进步, 急救中心的技术水平才能永久保持更高、更快、更强, 社会大众的利益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裴雅春, 郭亦侬, 李金年.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全程急救档案管理系统[J].中国档案, 2008 (8) .

[2]李金年.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加强院前急救职业道德建设[J].中国医院, 2010 (8) .

家庭急救监护网络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第8篇

关键词:远程监护,远程医疗,监护终端,家庭急救

1 引言

随着医疗技术的需求,传感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监护也在飞速发展。从动态监护发展为实时监护,从医院的卧床患者监护扩展到家庭、社区行走的患者监护,从单参数监护过渡到多参数生理功能监护,从有线传输发展到无线传输,力求便捷、高效、智能和低成本。目前,国外大量学者在远程医疗监护领域进行了各种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日本的Nakajima K[1]等人设计了一种简单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监护系统,该系统由现代的传感器和2台计算机组成。美国的Mendoza P[2]等人设计了一种应用于远程医疗的重要指标监控和记录系统,涉及指标包括心电图、体温和血氧饱和度。Mohd Fadlee A Rasid和Bryan Woodward[3]研制了一种利用手机进行数据传输的多生理参数监护系统。Carlos H Salvador[4]将GPRS和WAP技术结合应用于远程监护系统,实现通过WAP手机进行远程监护。D K Jung将现有的CDMA1×EVDO技术应用于移动远程监护系统,研制出一种救护车中使用的远程监护设备。D G Park[5]在其研制的穿戴式无线监护系统中使用CDMA模块或蓝牙LAP技术将生理数据从监护单元传输到外部服务器。

2002年,台湾私立中原大学医学工程学系的涂清源设计了一套采用Home RF无线传输标准与互联网结合的家庭监护系统,由便携式生理信号采集模块搭配无线传输模块,受测者可在家进行活动式生理监控;李享元[6]研制了一种便携式移动监护系统;2005年,亚洲第一家“院外心脏远程移动监护中心”落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该中心的建成标志着亚洲第一个基于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无线通讯网络构建的院外心脏远程监护系统正式投入临床应用。

尽管国内外已有采用各种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技术设计功能各异的远程医疗监测网络系统应用的研究报道,但他们监测的信息多以单一信息(如心电图)为主;其网络架构以单一医疗为中心,直接监控终端以个体远程家庭为主,覆盖用户数量很少;监控疾病谱单调,以某一特定疾病为主;以社区为监控单位的生命信息监测网络较少见,没有形成区域性的网络系统。

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远程监护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家庭急救监护网络系统。文章首先介绍了家庭急救监护网络系统平台架构方案,然后对各个子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

2 家庭急救监护网络系统平台架构方案

家庭急救监护网络系统平台构架方案如图1所示。整个系统平台总体上分成4部分,即家庭部分、救护车部分、社区部分(即社康站)和中心站(即人民医院)部分。

2.1 家庭部分

图1家庭急救监护网络系统平台构架方案

作为系统的数据采集点,即监护终端,它是本系统中患者生命信息数据的主要来源。监护记录仪获取患者体征数据后,通过无线信号发送到家庭独立的数据交换中继器,该专用中继器通过电话网络将取得的数据发送到社康站中(或直接发送到中心医院)用于远程监护的专用服务器上,并且本终端还可以接收社康站(或中心医院)反馈的控制指令(双向数据通讯),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种想要得到的数据,例如心电导联的切换、机器默认数据的读取等,远程医生直接通过监护软件切换就可顺利实现。

对于患者来说,只要佩戴好监护记录仪并开机,一旦身体发生异常情况(超出监测标准值),监护记录仪将自动发送监测数据(7导联心电图和呼吸波形等)到监护中心(社康站或中心医院),并展示给监护值班医生,以便及时救治和处理(对发病后无行为能力的患者也能及时发现病情和及时救治)。本部分采用的是无线传输,其功率极低,仅为毫瓦级,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包括带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都可安全使用。

另外,家庭部分同样适用于中心医院或社康站院内监护的需要,其中PSTN电话网同样可以是院内的电话交换网,整个系统使用灵活方便。

2.2 救护车部分

实现从家庭急救到院内急救的全程监护和跟踪,医院内的医生可以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及时指导现场医生开展急救工作,弥补了在患者转运过程中难以得到专家医生的及时指挥和参与抢救的缺陷。

2.3 社康站部分

社康站部分作为中心医院的“派出机构”,它是为患者服务的主要的、第一线的单位,在本系统中主要负责监护、急救的基础性工作,包括监护患者档案的建立和维护、实时监护、上门急救、请求上级或其他急救资源的在线支持、院后跟踪等。对于不能进行24 h监护的社康站,可以在非监护时间段内,断开接入线路,即可利用对患者监护记录仪初始化时设置的第二线路,将监护数据发送到第二监护单位(如中心医院)。本系统监护记录仪可以设置4条发送数据的线路,为数据传输提供了保障。

对于社康站的监护医生来说,只要登录到本系统,对于该医生监护的患者一旦发送数据,系统将自动发出警报,显示出实时监测数据(包括心电波形、呼吸波形等),并自动实时计算出相应的数据参数(如呼吸频率、心率、ST值等),同时自动获取该患者的所有基本信息,以便监护医生采取所有可能的救治措施。对于缺少诊断经验的监护医生来说,还可以远程请求其他单位的在线专家进行在线指导,此时监护医生只需要发出一个远程请求(通过互联网,可以不受任何的地域限制),当在线支持的专家同意后,系统将自动把监测数据实时发送一份给在线专家,这样就可以远程同步支援对该患者的及时诊治。

2.4 中心医院部分

这部分是本系统的核心控制部分,也是整个系统的“大脑中心”部分,它充分利用中心医院丰富的医疗资源,借助社康站的前沿优势,为广大的病患者提供及时周到的医疗服务。

同时,该部分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数据库部分,相当于“数据中心”部分,各个社康站的数据都可以集中到该数据中心,为进一步的医疗诊断、病情分析等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为方便疾病调查和研究提供了可能。

该部分主要包括2大部分,即本地监护和诊断部分,远程支援和管理部分。本地监护和诊断部分与社康站部分类似;而远程支援和管理部分则是统管本医院所辖的所有社康站的资源(当然其他单位或个人也可以挂靠在该中心医院,以便获取该中心的医疗资源为患者服务),并为各个社康站提供远程在线的及时支持和离线的专家会诊服务,这是中心医院所独有的系统。

3 家庭急救监护网络系统的子系统

家庭急救监护网络系统由7个子系统组成,如图2所示。

3.1 患者档案管理子系统

本档案管理子系统的突出特点是资料的共享性和灵活方便的可传递性。档案系统数据库为基本数据库,其中患者的核心资料可为多个子系统根据医疗业务要求共享调用,同时建立的信息平台可自动生成各种医疗文书、资料,并实现联网系统间的相互传送,更加方便医务人员。数据库可根据临床需要不断自动更新患者档案数据,保证患者医疗档案的完整性和及时性。本系统可根据医疗的需要,将患者档案分成基本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年龄、身高、体重、文化程度、职业、生活习惯描述、联系方式等)、监护信息(家庭住址、监护医生姓名、监护类型、主要亲戚的联系方式、主要医疗关系单位及联系方式、个人基础数据、主要病史等)及监护的实际数据等几部分,系统建立了患者的唯一识别机制,可以很方便地扩展患者档案数据。

3.2 医生资质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中的医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医生,也是系统的操作用户,因此除了要对医生的用户身份(如登录账号、密码、角色、权限等)进行管理外,还需要专门对医生的经验、能力、资质进行登记、评定和管理,尽可能地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

3.3 实时监护与急救子系统

本子系统是本项目的业务核心部分之一,主要负责对监护范围内的患者在发病时进行远程实时监护,一旦发现病情异常,即可调用所有可能的医疗资源进行救治。主要包括通知患者亲属、指导患者亲属采取必要的救治措施(条件许可时,还可上门直接进行救治)、请求远程在线专家进行在线业务指导和病情诊治等功能,具有发现病情(初步的智能化分析)、及时指挥抢救、同步远程指导等强大的监护急救特性,可极大地缩短患者抢救的延迟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特别是院外患者)。

3.4 离线会诊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是针对患者的主治医生进行病情离线会诊的系统,包括对本单位的直接监护患者的病情诊断和远程(如社康站或其他挂靠单位)请求诊治患者的病情2部分。诊断医生可以根据监测时获取的病情数据,综合历史监测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编制和打印带监测图形的诊断报告。对于远程单位的诊断,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反馈给请求单位,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简化了办事流程。

3.5 患者转诊管理子系统

患者转诊管理子系统基于患者档案及实时监测、历史诊疗结果等数据,对于需要进行医院之间转诊治疗或跟进的患者,实现患者病情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减少重复建档工作,减少转诊流程,提高转诊效率,为患者治疗带来极大的方便,也为利用更多医疗资源为患者服务提供可能。

患者转诊管理不但可以指定转诊的医院,还可以直接指定转诊的主治医生,这样便于充分有效的利用医疗资源,保证患者能够找到适合的医生来医治。

3.6 系统权限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统筹处理整个系统中的用户账户的建立、角色的定义、权限的分配、医生与患者之间监护权限的设置、系统通讯端口的控制等,实现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不但保证了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也保证了不合适的人不能做不合适的事,只能做自己能力范围内并得到许可的事情。这样,就使得本系统不但能保证满足网络化的用户需要,也能满足个性化的、资源独占性需要(比如私人医生也可通过本系统来对其患者进行诊治)。

本系统的关键数据采用了64位非对称加密算法进行加密,数据传输采用的是TCP/IP协议,可进一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7 业务收费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是为配合整套系统的业务运作而配套的,是整个系统三方能够有机配合的关键纽带,分为社康站版本和中心医院版本。社康站版本主要负责管理患者的登记注册、系统使用和监护服务收费,中心医院版本不但包括社康站版本的所有功能,还包括对挂靠在中心医院的社康站或其他需要得到本中心医院进行远程支援单位的服务收费、对挂靠单位所提供的患者进行注册登记及管理以及有能力进行远程支援的专家医生进行注册登记管理,既保证整个系统的顺利运作、统一控制费用的标准,又能保证远程支援和服务的质量。

4 结束语

远程监护系统是远程医疗领域一个新的、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在深入研究国内外远程监护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家庭急救监护网络系统。通过该网络平台,能够将家庭、社区、院前、院内急救与危重症监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功能强大的生命急救监护网络,形成现代化社区医疗急救服务信息平台,将在医院才能实现的急救监护功能延伸到社区和家庭。相信进一步完善后的家庭急救监护网络系统,必将在提高社区医疗保健机构的疾病诊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节省医疗卫生资源、提高老年人健康生活质量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Nakajima K,Sasaki K.A simple system for telemonitoring the daily life of an aged person living alone[J].Conf Proc IEEE Eng Med Biol Soc,2005,4:3724-3727.

[2]Mendoza P.A Web-based vital sign telemonitor and recorder for telemedicine applications[J].Conf Proc IEEE Eng Med Biol Soc.2004,3:2196-2199.

[3]Mohd Fadlee A.Rasid.Bluetooth Telemedicine Processor for Multi-channel Biomedical Signal Transmission via Mobile Cellular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iom-edicine,2005,9:35-43.

[4]Carlos H S.Airmed-Cardio:A GSM and Internet Services-Based System for Out-of-Hospital Follow-Up of Cardiac Patient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iomedicine,2005,9:73-85.

[5]Park D G,Kang S W.Development of Reusable and Expandabl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for Wearable Medical Sensor Network[C].San Francisco:Proceedings of the26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MBS,2004:5380-5383.

急救系统 第9篇

沈阳急救中心是沈阳市卫生局唯一承担院前急救任务的医疗机构, 是医疗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建设沈阳市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 (沈阳120指挥中心) , 实现“120” 指挥系统的现代化, 充分发挥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优势, 满足日益增长的公众急救医疗需求和突发重大灾害事故及公共卫生事件时紧急医疗救援的需求, 进一步提高指挥系统的实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2 系统概述

沈阳市有5个城区8个郊区县, 常住人口700多万。以前, 沈阳急救中心的“120”指挥系统设在沈阳市消防总队的119报警指挥中心楼内, 设有6个急救大站和23个急救站, 通过DDN实现信息沟通和指令下达, 初步形成了急救网络和指挥体系。“120”指挥中心的调度人员受理“120”呼救电话后, 选择临近的急救站并将出车指令发送到急救大站终端, 同时用电话或电台通知出车人员。全天“120”电话受理量达1600多次, 最忙时, 每小时“120”电话受理量达200余次。平均任务量320次/日左右, “120”电话平均处理时长约80秒。

由于120指挥调度中心的硬件设备老化, 故障率高;操作软件落后, 功能缺陷多, 致使系统性能远不适应当前的应用需要和近远期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需求的提高, 急救医学的进步, 特别是政府职责的到位, 越来越感到目前的“120”现有指挥系统已经很不适应了。基于上述前提, 某公司提出的设计方案如下:

3 设计思想

120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工程是一项结构复杂、技术难度较大、功能较强、涉及面广的信息建设系统工程, 因此在建设时遵循了以下的原则:1) 先进性;2) 可靠性;3) 实时性;4) 科学性;5) 开放性;6) 实用性;7) 可扩展性;8) 安全性;9) 可管理性。

4 系统组成

具体说, 120指挥系统由以下子系统组成:数字交换机子系统, 数字录音子系统, 计算机子系统, 移动智能终端子系统 (GPS) , 通讯网络子系统, 城区急救分中心子系统, 应急辅助指挥子系统, 电子地图数据子系统 (GIS) , 领导管理信息子系统, 不间断电源子系统 (UPS) 。各子系统处于不同的层次, 但在功能上又相互渗透交叉。

数字交换机子系统:数字交换机子系统是整个120急救系统的基础和保障, 地位非常重要。交换机主处理单元采用双机热备份, 备份的处理器因故障相互切换时, 整个系统正常工作, 不用重起。具有高可靠性, 系统的可用性达到99.999%以上, 交换机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20年, 平均故障维护时间MTTR<1小时, 提供各种中继接口和信令方式, 支持中国一号/中国七号/ISDN PRI/QSIG/BRI/环路启动/地启动/E&M等多种信令方式, 满足与各种交换机、传输设备等相连的需要。

数字录音系统:能同时进行多路电话实时录音及语音播放, 采用了先进的数码录音技术, 配以功能强大、可靠的软件, 并借助大容量计算机硬盘 (或磁道机、DVD等) 作为存储介质, 完全突破了传统的电话录音概念。通过数字录音系统可实现自动记录主叫号码和被叫号码, 同时对多路语音通道录音或监听, 自动对录音进行备份, 可以灵活的进行录音查询。系统提供CTI接口可与多种电话交换机相接, 同时提供API接口供接受理软件调用, 实现与接受理台的无缝连接。

计算机子系统:计算机子系统是辅助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 系统按总体功能可划分为六个层次:信息采集与处理、信息管理、业务分析处理、辅助决策、指挥调度和信息服务与反馈, 采用成熟的、运行稳定的、符合急救工作流程的120指挥系统应用软件, 具有与数字交换机集成 (CTI) 、与数字录音系统集成、与移动信息系统 (包括CDMA通信和GPS) 集成、与地理信息系统 (GIS) 集成、与大屏幕和LED综合显示系统的无缝集成, 向调度人员提供最佳派车方案、提供重大灾害事故处置流程、实时记录现场反馈报告、向领导提供紧急救援预案、协助领导决策指挥等主要功能。

移动智能终端子系统 (GPS) :移动信息终端主要是车载终端, 安装在车辆上用于报警、记录、汇报位置以及提供其它信息资讯。由于采用通信方式的不同使得系统的通讯时效和范围不同, 因此要根据车辆的运行范围和通讯实时性要求来确定车载终端的类型。实时要求不强的长距离运行车辆, 采用短信型终端;而实时要求强的车辆, 采用CDMA或GPRS型的终端。

通讯网络子系统:由内部局域网络、急救专用网络、外部服务网络、网络交换设备和综合布线系统组成。内部局域网络的核心网络设备, 包括核心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网卡都采用双套冗余配置。网络设备之间采用冗余连接。急救专用网络是指连接指挥系统与省卫生厅、市应急办、市卫生局、急救分中心、急救站、联网医院、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CDC) 、社会安全机构 (110、119、122) 。外部服务网络包括120中心与移动或联通之间的有线宽带线路, 120中心与网通/电信连接的64K DDN专线和120中心与铁通的64K DDN专线。综合布线系统 (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 PDS) 采用结构化的方法, 把语音交换、智能型处理设备及其它广义的数据通信设施相互连接起来, 并同建筑物外部数据网络和市话公网相连接。采用高品质标准材料, 组合压接的方式, 使元件组合成一套完整的配线系统, 高质量双绞线和光纤可以同时传送话音、高速数据、高显像度图片并符合ISDN标准。

城区急救分中心子系统:城区急救分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管理, 兼有一般办公功能。本子系统计算机终端设在城区急救分中心, 通过信息网络子系统与指挥中心连接。城区分中心硬件采用计算机终端、一体化打印机及联网设备。软件具有管理本分中心及所属急救站的人员车辆、药品仪器卫材、急救病历等功能。同时, 系统可对城区急救分中心出车等工作情况进行监视, 图像实时传回中心, 图像传输通道依赖于急救专网, 以便大型事故时领导实施应急指挥调度。

应急辅助指挥子系统:应急辅助指挥子系统可提供重大灾害事故应急处置流程和记录报告、提供紧急救援预案、协助领导决策指挥、应急预案管理、对急救事件进行监测、对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应急方案、协助组织预案演练、对紧急医疗救援各机构的急救资源与演练进行管理等主要功能。应急辅助子系统是在出现重大灾害事故时, 能够为指挥领导和参与指挥的业务人员和专家, 提供各种通讯和信息服务, 提供决策依据和分析手段, 和指挥命令实施部署和监督方法, 能及时、有效地调集各种医疗救治资源, 实施重大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

电子地图数据子系统 (GIS) :该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 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 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 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基本功能包括:源图管理、地图编辑、图层管理、地理信息数据显示与查询、分层显示、地图的放大, 缩小, 漫游, 地理信息查询、地图定位 (报警定位、案发定位、道路交叉定位、查询定位、系统最佳路径功能、超时提醒) 和其它辅助功能 (如路径距离计算等) 。

领导管理信息子系统:此部分功能主要为领导提供管理信息服务, 具备对指挥调度、现场抢救、车辆运行、行政管理、分中心管理、急救站管理的数字化透明管理。

不间断电源子系统 (UPS) :由于电网电压过压、欠压、瞬间跌落、失压、故障停电、用电环境和传输系统造成的各种干扰、自然环境 (主要是雷电等) 造成的干扰等原因都会造成计算机设备及网络设备的损坏乃至整个网络系统发生程序错误, 数据丢失。为保证120指挥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应急照明, 应该建立高可靠性, 性能齐全, 高度智能化的不间断供电系统 (UPS) 。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沈阳市120急救系统的现状, 以先进、高效为目标, 以计算机、通讯、网络、多媒体技术等为基础,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造设计方案。

关键词:120急救指挥中心,设计思想,系统组成

参考文献

[1]许崧.现代120急救指挥中心的设计与建设体会[J].重庆医学, 2006, (9) :1620-1621.

院前急救专家系统的应用与发展探讨 第10篇

急救医学亦称急诊医学, 是医学领域近几十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是指对生命有直接危险或对于预知的急性伤病立即进行抢救的救命、救急医疗体制[1]。急救医学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医院急救中心 (急诊科) 及ICU病房三个部分。其中, 院前急救 (Pre hospital care) 也称院外急救, 是对发生在医院外的、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意外事故、灾害等造成的伤病员进行及时现场抢救, 使之迅速脱离险境, 维持基础生命, 安全护送至医院的医疗过程[2]。

院前急救要求急救人员具有专业的急救技能并进行正确的抢救操作, 我国院前急救起步较晚, 急救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操作素质相对较低或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面对急危重患者时甚至会束手无策。而当发生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或大规模传染病流行、核化生污染等公共卫生事件甚至爆发战争的情况下, 更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急救人员执行现场救援工作。因此, 设计一种能够合理调度急救资源、为急救人员提供操作指导并能进行辅助诊断的计算机专家系统, 对于争取抢救时间, 提高急救人员的救护效率, 降低伤患的致残率、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专家系统 (Medical Expert System) 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疗决策, 进行辅助诊断的一组计算机程序。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的目标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 从而模拟人的思维和行为, 进而更有效、更准确的地取代人类进行工作[3]。医疗专家系统就是在这种理念下设计的、具有大量专门的医疗诊断知识的计算机智能程序系统, 用于为医务人员提供各种诊断参考和救治建议。一个典型的专家系统包括知识库、全局数据库、推理机、解释机制、知识获取和用户界面6部分, 其中, 推理机是专家系统的核心结构, 也是专家系统区别于其他信息系统的根本结构。其原理是在已知事实的前提下, 运用各种推理规则和算法, 提出针对当前事实最有效最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年来, 随着人工智能理论的发展, 医疗专家系统的推理模型也层出不穷, 其算法主要包括:应用概率和信任度理论的推理, 如美国斯坦福大学1976年开发的MY-CIN专家系统;应用模糊逻辑的推理, 如第四军医大学开发的骨肿瘤辅助诊断系统;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理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推理模型等。在院前急救中, 医疗专家系统能够通过模拟救援中急救人员的分析过程来解决救援过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运用推理规则, 提出针对当前伤病员情况的合理急救策略。专家系统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既可以是在急救过程中提出专业的救治策略, 也可根据事故环境和严重程度提供及时有效的人员装备调度预案。早在1985年, 美国陆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就建立了美陆军战斗急救医学专家系统 (CEMES) [4]。它能够在核化生污染的环境中运行, 自动对伤员进行诊断, 还能够合理进行药材管理并规划救治策略。

2 目前我国院前急救专家系统的应用局限

我国医疗专家系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 但是发展迅速, 其应用范围已遍及医院中大部分临床科室, 能够对许多常见疾病进行辅助诊断[5]。然而在院前急救方面, 限于技术上、组织上的种种局限, 包括知识获取、数据交换、推理机制、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衔接调度等方面上存在的许多实施难点, 目前我国尚未有从救援调控到现场救治的全方位辅助专家系统付诸应用。

(1) 手动输入病人数据耗时过多, 极大影响急救效率。传统的医疗专家系统大多是由操作人员手动输入患者的体征指标而进行推理, 然而在院前急救过程中这种方式并不可行, 急救人员在操作各种检查仪器并对伤患进行紧急救治的同时, 不可能再把宝贵的抢救时间浪费在输入数据上, 这就导致急救专家系统的应用在可行性上大打折扣。争取抢救时间是院前急救过程中最重要的目标, 也是制约专家系统应用于院前急救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表明, 心跳、呼吸停止病人必须在“急救白金10分钟”内抢救, 内脏出血及颅脑损伤需要在“黄金1小时”内进行手术[6]。因此, 院前急救专家系统需要应用一种即时获取伤病员检查数据的知识获取方式。

(2) 由急救设备直接获取数据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现今, 医疗设备正向数字化、智能化、便携化的方向发展, 先进的诊疗设备可以利用自身的数据处理软件实时的将模拟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存入数据库, 如果专家系统能够实时获取这些数据, 就可以将之用于推理。但迫于技术水平及资金等因素的制约, 各医院急救中心的诊疗设备数字化水平不同, 有些急救中心仍使用纯机械化的检查设备, 无法将检查结果以计算机数据形式进行储存[7]。另一方面, 数字化的急救设备虽然具有自身数据库, 但其数据结构形式并不统一, 进行实时的数据融合存在一定难度。

(3) 院内外即时数据通信困难, 尚未实现一体化的院前与院内急救衔接。院前急救中, 每台救护车为一部移动的信息终端, 连接院内信息系统还需要远程通信技术的支持, 当前我国虽然在努力开发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4G) , 但目前我国主要应用的无线通信技术仍然基于2G通信, 3G通信还处于方兴未艾阶段, 实时的无线数据传输尚未应用到院前急救领域。实现院内外数据的实时通信, 专家系统才能够将院前与院内2个急救过程一体化衔接起来, 通过系统控制实现院内对院前急救的调度协调, 并实时的反馈伤患情况、急救策略与救治效果, 使院内急诊预先做好进一步救治准备。近年来, 我国通过大力推广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HIS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 应用国际化的协议标准 (HL7) , 病人的病例信息能以统一的数据结构进行存储和调用, 但由于通信技术的限制, 我国的HIS系统尚无法支持院前急救过程[8]。另一方面, 我国的急救模式不统一也为一体化的急救造成了阻碍。我国院前急救模式主要包括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苏州、香港6种不同模式[9], 其中, 能够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医疗一体化衔接的只有行政型的广州模式与依托型的重庆模式, 而其他模式的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多分属不同医院不同部门, 不同医院所应用的HIS系统也各不相同, 有的系统由大型软件公司开发, 也有的为自主开发, 不同HIS系统的登录查询方式不同, 院前急救专家系统很难兼容不同用户方式的HIS系统并进行数据交换。

(4) 院前急救专家系统的基础研究尚不充分。院前急救专家系统的知识推理过程与传统的医疗诊断专家系统存在一定差别, 传统的医疗专家系统多设计用于诊断某种或某类专科疾病, 而急救所涉及的医疗专科范围非常广泛, 除了城镇居民的患病急救, 还涉及公共事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护乃至战场救援等领域, 患者类型除了急性疾病, 还包括烧伤、创伤、放射伤、中毒等多种情况[10]。在医疗专家系统“症状→诊断”这种知识表示结构中, 院前急救专家系统知识库的设计就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累加和知识组合爆炸风险。另一方面, 我国院前急救的基础数据分析稍显不足, 专家系统的急救策略缺乏针对性的数据支持。例如, 不同区域对同一类伤病员的影响可能不同, 所关注的重点也各有不同:高原区域伤病员发生肺水肿时可以是致命的, 但其在通常地域可能并不严重, 而战区救援需要密切注意细菌感染, 传染病疫区更需要注意有效隔离。急救专家系统的知识推理不但要具有泛用性, 还需要有特异性, 有随情况变化修改救治策略的能力, 但这些急救领域尚缺乏足够的基础数据分析来为急救策略提供支持。

3 院前急救专家系统的发展探讨

虽然我国院前急救专家系统的应用存在诸多困难, 但前景依然光明。医疗专家系统的研究已有近40年的历史, 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与突破, 为院前专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充足的参考和借鉴。而人工智能理论中知识获取、知识推理以及机器学习等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的层出不穷, 也为院前急救专家系统设计提供了有力理论支持。同时,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与发展, 高科技的医疗设备使数字化医疗向着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也为院前专家系统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准备。

(1) 普及诊疗设备的数字化, 通过数据处理, 使专家系统实时的获取检查数据。急救检查、监护设备与其他检查设备的显著区别在于其检查数据是实时变化的, 因此要在伤病员体征数据的不断变化下及时提出救治策略, 就必须实时获取所有监护设备的检查信息。这就需要开发能够连接不同检查设备数据库的数据处理软件, 这也能够使整个急救过程系统化, 实现一体化控制。另一方面, 应用集成了多种检查功能的监护设备或者使用相同结构数据库的设备能够减小数据处理难度。这样, 专家系统就能实时的将病患的体温、心率、血压等参数直接存储至数据库并进行推理分析。此外, 通过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PACS) 的支持, 专家系统还可以获得患者的透视检查数据[11]。这就免去了人为输入数据的步骤, 专家系统能够实时的进行知识推理, 及时给出急救策略。

(2) 应用远程通信和远程医疗技术, 构建数字一体化的急救管理模式, 实现专家系统与急救中心调度系统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融合。急救医学涵盖院前和院内两个急救过程, 这两个过程需要无缝的衔接才能使急救过程流畅有效, 因此将院前急救模式统一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健全、高效的管理模式迫在眉睫。利用3G、4G技术、卫星通信技术以及GPS全球定位功能能够为急救中心系统、院前急救专家系统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数字通信通道[12], 这样病人的诊疗数据就可以在院前存入医院信息管理数据库并被专家系统应用, 专家系统的急救策略和病人的救治情况都能够实时的存储与传输, 院内急诊部门能够掌握整个院前急救情况, 为进一步的院内治疗做好准备, 这就实现了从院前到院内的一体化急救, 也为院前急救专家系统与远程医疗技术相结合创造了条件。

(3) 避免复杂推理与知识的组合爆炸, 拓展新的知识推理和知识获取方法。降低知识库的复杂程度是避免组合爆炸的重要方式, 根据院前急救的特点, 其急救策略可限定于对患者的基本生理指标异常的急救, 包括紧急通气、复苏、止血、包扎、固定以及维持体液平衡等, 而明确的诊断、观察和治疗则是院内诊断的范畴[13]。这种院前急救的知识推理过程通常简洁明了, 例如, 根据伤患的呼吸、脉搏频率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根据神智情况和血液指标等分析电解质情况确定补液策略等。此外, 通过与PACS系统的连接获得患者检查的图像资料, 对于骨折等创伤事故的推理可以更加直接可靠。在急救策略研究中, 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对急救理论的发展探索, 专家系统的推理策略将不断趋于完善。而在系统应用中, 专家系统也能通过机器学习功能根据不同的区域样本特点对推理策略进行改进, 利用遗传算法或人工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算法, 专家系统可训练出针对于某一特定区域病例特点的推理机, 使急救策略更加可靠有效[14]。

除此之外, 院前急救专家系统能够拓展急救领域许多方面的应用。如利用专家系统在事故处理领域当中所发挥的预防、监测、应急处理及善后协调功能, 可以为急救中心调度系统提供计算机智能支持;利用专家系统独有的解释机制, 应用于急救教学与培训工作:通过连接模拟控制设备模拟急救场景, 实现指导、考核、纠错的功能[15];在军事领域, 院前急救专家系统通过对伤员体征指标的分析能够执行伤员分类工作, 为下一步急救和转运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急救系统 第11篇

【关键词】培养机制;资格限制;系统工程

【中图分类号】R19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80-01

哈尔滨推出的急救医师定向培养模式,是院前急救系统的首创,具有重大的标志性作用,这意味着传统的院前急救人才培育体系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发展,但在这一机制的实施过程中,本身在设计上和实行上的优势和不足体现在哪里,如何更好地优化这一培养机制,是院前急救业内需要重点讨论的。

1 哈尔滨院前急救定向培养的设计

哈尔滨院前急救定向培养的目标在于通过一系列人才的培养,使得院前急救的医务人员在专业理论知识不断丰富及操作基本技能相对熟练,并形成院前急救统一的准入标准,从而实现院前急救医师队伍的完善和提升。

2 哈尔滨院前急救定向培养的特点

哈尔滨院前急救的定向培养作为院前急救领域首创的培养模式,具有着示范性的意义,对于未来的专业人才培养有着标杆性的指引。就 其特点而言,现行的培养模式有着自身的优势,也存在着相应的不足。

2.1 定向培养优势

从院前急救定向培养的优点来看,无疑可以缓解院前急救医师供不应求的现状。当前哈尔滨院前急救的医师缺口高达38.3%,急救医师 流失率达51.3%,每年应届医科毕业生签订协议书的违约率高达30%。 面对如此高的人才缺口,通过自主培育、定向培养的方式保证本市急 救医师队伍的供给和稳定,无疑是极为需要的。而且这样的培养模式 基于一个多方合作的態势,有助于其自身的丰富和完善,从而保证这 一培养机制的系统性。

2. 2 培养机制不足

对于院前急救医师定向培养模式的现状而言,存在着培养程序上 的不合理和招生范围有限性两个主要问题,影响着该机制培育人才的 有效性。首先,从培养程序上来看存在着无证行医的嫌疑。当前哈尔滨各级急救中心对于急救医师的门槛规定基本为五年制的本科毕业生,或是已经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而新制定的哈尔滨院前急救定向培养,是三年制的大专,毕业后只能在通过执业助理医师后再考执业医师, 这使得取得执业资格的周期时间明显延长。虽然卫生部文件已明确助理医师可以单独出车急救,但仍然存在很大的医疗风险。 其次,在目前的招生范围上仍然较为局限。哈尔滨医药高等专业对于目前的招生范围仅局限于本市,这使得能否招到足够合格生源成为 疑问。由于急救医师工作形式所限,该职位的吸引力有限,哈尔滨每年 需要大量从外地招聘毕业医师。而本土考生对于该岗位的热情态度本身不高,单一的本市招生能够保证生源的稳定性和高质量面临着实践中的严峻考验。

3 哈尔滨院前急救定向培养的优化

由于院前急救医师的定向培养还处在起步的阶段,其制度设计存在一定的尝试和问题在所难免。而面对现有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出发,综合实现对于现有培养模式的优化。

3.1专业资格机制完善

对于三年制大专定向培养毕业生的上岗资格、行医资格问题,需要通过医疗系统急救系统内部的相关程序调整和资格设计来实现。保证相关的定向培养人员能够在毕业从业时,具有相关的从业资质,实现毕业从业门槛的合并。同时,对于急救医师招聘的现行规定,也应该随着定向培养模式的确立进行进一步调整,招聘外来人才的学历门槛标准应该从单一走向多元。通过对于院前急救定向培养的从业资格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保证培养人才能够有效地与急救工作实践相对接。

3. 2政府牵头加大合作

对于院前急救医师的定向培养,要尽可能在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整合现有的医学院校和急救中心的资源,实现教学和实务培养力量的充实,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要尽可能地利用哈尔滨本市数量众多的医学院校,如哈工大,哈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的临床教学资源,与现有培养院校的资源进行交流互补,保证定向培养的质量,并逐步扩大院前急救医师定向培养的院校参与。而充分把握各级急救中心的实践渠道,保证定向培养深入实践、深入基层,在实务操作中把握知识和技术,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通过多方资源的整合,实现定向培养的高水平。

3 .3拓宽招生培养范围

对于院前急救医师定向培养的招生来源,应该在今年招生完成后,根据招生数量完成的比例进行适度的调整。在立足本市招生的基础上,根据哈尔滨市急救医师的需求变动,不断的拓宽招生培养的范围。在招生培养范围的扩展中,坚持生源质量和一线需求两个重点的把握。对于有优秀知识水平、有志愿服务于院前急救工作的外地生源,要择优筛选并不断放开招生。通过招生培养范围的有序拓展,保证急救医师队伍建设的稳定性和与临床需求的匹配性。

4结语

哈尔滨急救医师的定向培养模式,为人才缺口巨大的院前急救系统的人才培育提供了重要的发展途径。对于这一途径的完善,必须围绕着机制的培养成效、培养机制的系统性和机制的未来方向进行。只有坚持不断地完善培养机制的操作性,才能保证这一人才培育机制的长效性,实现从应急措施到长期工程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李佳 徐磊,《农医定向培养生专业思想稳定性的调研》,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213页

[2]顾璇,《上海市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矛盾与思考》,中国卫生资源,2011年第3期 146页

急救系统 第12篇

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突发性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多,特别是突发性心脏病等。发生意外后,医院或120急救中心对突发性病情的反应和处理速度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死。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利用当今成熟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一套功能完备、反应迅速的医疗急救呼叫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系统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社区,对社区中紧急呼救的人群采取及时、有效的营救方案,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整个系统由客户端的急救呼叫终端和医院的急救中心信息管理系统两部分组成,本文主要是介绍急救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模块的功能设计及其实现。

2 关键技术简介

2.1 MapInfo简介

MapInfo(Mapping Infomation)是美国MapInfo公司的桌面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是一种数据可视化、信息地图化的桌面解决方案。MapInfo以表的形式组织数据,一个典型的MapInfo表主要由觹.tab、觹.dat、觹.wks、觹.map、觹.id文件格式组成。MapInfo中的数据表现形式是地图图层(layer),图层在MapInfo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个地图由多个图层叠加而成[1]。

2.2 Mapxtreme简介

Mapxtrme是Pitney Bowes MapInfo主推的Windows软件开发工具包。它的对象模型使用Microsoft.NET Framework2.0构建而成。它具有强大的地图绘制和分析能力,能够进行地图的创建和显示、数据访问、主题图地图绘制、光栅和网格处理、对象处理和表示等功能[2]。

Mapxtreme的构建基础是Microsoft.NET框架,使用了Microsoft.NET框架包括的功能。它含有的MapInfoCoreEngine.dll程序集和MapInfo.CoreTypes.dll程序集包含了大多数核心地图绘制和数据访问功能。Core Engine的上面是MapInfo.Windows和MapInfo.Web命名空间,这些命名空间包含了控件、工具和其它特定于每种部署环境的功能[3]。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原理和总体结构

本社区医疗急救呼叫系统主要基于Mapxtreme技术,利用数据库技术,在.net平台下进行搭建。当接收到呼救信息后,系统自动提取数据库中已经存储的相关病人病例信息、急救预案等资料在呼叫监视器上进行显示,并在电子地图上实时居中显示呼救点位置。同时,在地图上显示出从监控中心到呼救地点的最短路径供救援参考,并且提供电子地图的打印功能。整个系统操作简便,具有友好的人性化界面,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3.2 系统功能设计

本系统功能完善,分为病人信息模块,建筑信息模块,病人病历、预案模块,GIS地图模块,提供了基本信息维护、病人呼救位置定位、救援最优路径显示、电子地图和病人急救预案打印等各种功能,系统功能图如图2所示。

3.3 电子地图的设计

考虑到地图的长期固定性,地图的创建工作放在MapInfo中完成,这样既可以提高制作效率,又可以减少软件的冗繁度。电子地图的制作过程包括下载社区栅格图像、图像的配准、关键信息标注和导入数据到数据库四个步骤。经过设计,最后得到社区标注后的部分电子地图如图3所示。

图3中包括栅格图和标注两个图层,将相关数据导入数据库中后,此设计好的电子地图便可很方面地在Mapxtreme中进行相关的功能操作。

4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4.1 地图的导入

以上制作的电子地图可以按图层的形式和工作空间的形式保存。Mapxtreme提供对这两种方式的地图加载。这里采用加载工作空间的形式,在窗体中加载一个mapcontrol控件,利用下面两行代码便可简单实现加载地图。

MapWorkspaceLoader loader=new MapWorkspaceLoader(“工作空间路径”)

mapcontrol.Map.Load(MapLoader)

4.2 地图的定位和最优路径的显示

当提取到呼救数据后,需要在地图上找出呼救地点。这是一个数据关联的过程,首先需要根据来电在数据库表中找到呼救人,然后根据呼救人找到呼救人所在建筑,再根据建筑找到其在地图上的对应节点,最后根据节点id提取到该节点的坐标(xpos,ypos)。

提取到节点坐标后,需要在坐标处建立一个图元标记,然后把标记加入到地图上便可以实现显示功能。需要显示的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图元标记,另外一个是最短路径,而且显示后不能驻留在地图上,所以实现采取建立新的临时图层用来保存这两个信息。这样擦除时只需要隐藏这个临时图层便可实现操作。算法流程图如图4所示。

核心代码如下:

临时图层的创建:

最终得到的实现效果图如图5所示。

其中最短路径采用Dijkstra算法进行建模实现。

4.3 地图的打印

处理呼救信息时一个重要的步骤是打印已经找出最优路径的地图,提供给医务人员以便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呼救地点,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Mapxtreme提供的mapinfo.windows.printing.dll很好地

封装了一些跟打印相关的类,操作时,只需要在项目中添加这一组件的引用,编写简单的代码便可实现这一功能。

核心代码如下:

地图打印界面如图6所示。

5 结束语

本文详细讲述了社区医疗急救呼叫系统电子地图部分的设计过程和基于Mapxtreme的地图相关操作功能的实现。Mapxtreme提供的强大接口可以很方便地与.net进行交互,除此之外,Mapxtreme还可以实现地图的鹰眼等功能。目前,本系统已经成功运用在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街华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医院的急救护理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摘要:设计与实现了一种实用性强的基于Mapxtreme的社区医疗急救呼叫系统,具有定位病人呼救位置,显示救援最优路径,打印电子地图和病人急救预案等功能,为在突发情况下的救援工作争取时间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医疗急救呼叫,地理信息系统,最优路径

参考文献

[1]宋洪芹,熊伟,吴秋云,等.基于Mapxtreme的仓库安全管理系统设计[J].兵工自动化,2007,26(9):24-26.

[2]阎昊,蒋捷,韩刚.Mapxtreme中地图定义文件的动态维护及其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06,4(1):25-27.

上一篇:工程设置下一篇:伏安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