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梯度教学刍议

2024-08-19

高中语文梯度教学刍议(精选8篇)

高中语文梯度教学刍议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梯度教学,全面发展

从教以来, 有种苦楚一直横亘心头, 挥之不去, 就是当你在教室里用尽全力想唤起学生们的独立思考的那些时刻里, 总不意外地会看到, 兴致盎然者有之;茫然不知所谓者有之, 酣然入梦者有之……

这部分人, 往往逢考必败, 甚至落伍得无可救药, 他们几乎充斥在每个教育阶段的校园里的每堂课上, 学习对他们而言彻底演变成了一场真正的灾难。

这是学生的不幸, 是教师的不幸, 更是教育的不幸!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我一直相信, 可以把教育教学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自然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每个学生都是绝无仅有的存在、独一无二的个体, 而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了一定范围和一定水平的知识, 却不包含活生生的学生。不同的学生要达到大纲要求具备的能力水平, 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

尤其现阶段的高中学习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要让每一个学习主体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都能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那么, 作为施教者, 我们必须先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环节, 学生内在发展的需求是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怎样才能保持对学习浓厚的学习兴趣, 怎么掌握独立学习的方式与方法, 怎样提高学习效率……

为此, 我们更需要考虑怎样使教更好地为学服务, 怎样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满足性服务”, 让学习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动起来、都能有所收获,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 提升生命质量。

在此过程中, 作为施教者, 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诗歌学习兴趣、能力水平上的不同, 并将学习目标的完成在设置问题的环节上分为简单、一般、较难等几个梯度, 在课堂教学实施环节中遵循“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 设疑后, 有选择地让学生先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 以增强其学习信心, 然后适当地拔高, 鼓励学生尝试解决与其已具备的能力水平差距不大的问题以提高其学习能力。就是说, 让能读的学生在投入地朗读中学会感知、思考, 让感知、思考能力强的学生充分的思考并尝试总结归纳, 让擅长总结归纳的学生全面地加深对知识的扩展、链接。通过这样的学习实践, 争取让每一位同学在课堂学习中都能巩固、强化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同时, 还能通过学习实践扩充新知识的储备、增强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能力, 并能在诗歌这种优美的文学载体中获得古典文学的熏陶, 感知美, 认识美, 欣赏美, 将之植根于内心, 茁壮成苗。

比如, 在学生头疼的文言文学习中, 针对学生不同层次梯度的能力水平进行分组, 以“句读→点拨→串译→归纳→质检”的从易到难的梯度将学习任务分摊到各个小组的不同学生身上, 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在做自己能力水平之内的事, 教师随机指导, 并适时予以带有鼓励性的中肯评价, 让学生从评价中看见自己的劳动和努力的成果, 学习就会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所有发现的欢乐。

在这种情况下, 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 有的人慢一点。学生和教师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会结合在一起, 形成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 在这种气氛中, 学生的智力受到鼓舞, 他们的精力都被纳入正当的轨道, 那些由于无事可做、做事难成的学生也就不会像在“灾难”中煎熬一样坐不安稳而小动作频频, 甚至梦会周公了。

由此看来, 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技巧也就在于使每一个学习主体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 使他享受到学习劳动中的动起来的乐趣, 真切体验到取得成功时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 那么, 教师也就不必在课前紧张可能发生的、不愉快的事, 更不会在课堂上重温自编自导唱“独角戏”时“众人昏昏我独醒”的辛劳与苦楚了。

总之, 教学中灵活多样地、有梯度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还会帮助学生自主地发现语文学习中的一些规律;不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语文素养, 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潜能, 因而智慧的火花时常在民主、愉悦的氛围中闪烁。

诚能如此, 昔日让学生头疼的课堂变成充满学习乐趣与收获的天堂, 实是学生之幸、教师之幸, 更是教育之幸!

参考文献

刍议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 第2篇

刍议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

作者:王晶晶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2期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每一位一线教师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但也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新课改下对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环节进行创新,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语文素养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59-01

一、高中语文教师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坚持新课改长期性和艰巨性

高中新课程改革虽早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也都基本上适应了新课程教学要求,但也还存在着沿袭保守教学方法、教师凌驾于课堂和学生之上、极度追求升学率、急功近利等现象。但是很多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对教学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没有仔细研读新教改,想当然、盲目地进行所谓的新课改教学。而在寄希望于目光短浅的改变教学现状的简单做法没有成功后,就陷入了语文教学课改的死胡同,并产生了畏难心理,使得新课改难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这种“盲目”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学会重新思维和探索。

高中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的精神,有机灵活地探求新的教育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仅要系统地掌握基本技能技巧,还必须学习教学科研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积极投身于教学实践。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课堂

目前,普遍存在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教师不能做到对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过度重视课堂教学,而不是突破课堂教学的约束扩展到课堂外的社会之中,不重视语文同其他学科知识信息以及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学校还只是把教学的重心放到高考现实和学生分数,而轻视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中新课改的另外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养成健康人格。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改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师生关系,打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质疑精神。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在教学环节中的传授者、讲解者地位,而转变教学中处在配角地位的引导者。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调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把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学习的收获作为判定教学效益的标准。新教改要以学生为本,语文

教师要始终牢记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变“传话筒”为“对话者”,变“单面教授”为“平等交流”,正确对待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提供在学习和交流中自我展示的各种机会,引导学生把感受和思考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培养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和能力,不断增长知识信息提高和素质能力。

三、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一)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将走出教科书与请进课堂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思想引导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充分有效、合理地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把语文课堂教学与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在学到丰富知识和文化熏陶的同时,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锻炼学生怀疑性思维能力

要在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养成怀疑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怀疑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逐渐适应自己知识探索者的角色,充分调动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课堂上能提出一个好问题,就如同抛砖引玉,激发同学们自主思考,逐渐自己解答出答案。

(三)设立情景式语文教学课堂

每一种课程都需要教具,语文也不例外。不过随着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都在普及多媒体技术。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通过生动具体的环境或是道具,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投入到书本中的愿望。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视频、图片,也可以使用实物道具,同时配上相应的对白和音乐,重现作者创作时的情境,让同学们犹如身临其境,产生联想,体会作者作文时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创新阅读

读和写是学习语文的核心,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水平。通过语文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课堂上的阅读指导,应选取一些具有文学代表性强,并能够锻炼创新思维的文章或书籍。也要加强引导学生利用好课外阅读的机会,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四、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

当今教学实践中,教学越来越多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以达到使语文课堂教学容量变大、传授知识和吸收信息的效率提高的目标。在新课改形式下,在课堂内外创造出一种浓厚的趣味性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中学习知识,提高语文素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刍议 第3篇

一、高中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散文教学模式的盲目性

当前, 高中散文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这主要是因为散文的一些特点导致的。比如教材中的散文内容比较通俗易懂, 能够实现文本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同时, 散文所展现的美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欣赏目光;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独特性决定了散文教学改革有很多方式。随着课改的强力推进, 教学改革的浪潮扑面而来, 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新理念、教学新思路铺天盖地地飞来;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纷至沓来, 你方唱罢我登台, 令人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这种盲目追随教改的做法会导致语文课改“剑走偏锋”, 如把课堂上的“分组讨论”称之为“合作式学习”, 在课堂上提几个问题就变成了“问题解决”教学, 甚或称之为“研究性学习”, 只追求表面化的形式, 华而不实, 导致了散文教学核心内容的丢失。

2. 对文本解读的忽略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对散文教学的认知有一个误区, 即他们认为现代散文的语言比较通俗易懂, 形散神不散, 学生能够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就可以了, 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有的教师以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为由, 不愿在散文教学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往往一节课就讲解一篇散文, 甚至一节课讲解多篇散文, 目的是节约时间去进行其他的语文教学工作;有些语文教师对课文文本置之不理, 拿大量的课外文章来让学生阅读鉴赏, 并认为自己是在灵活地使用教材, 是在学习新课标理念。如果说忽视文本是我们语文教师所不应该的, 那么, 对文本的解读放任自流的做法, 更是我们语文教师所不可取的。“文学作品的意义理解必须从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出发, 不能漠视文本的自身存在价值。”作品既是人文的, 又是科学的, 不是学生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不能为了创新, 就可以凌驾于文本之上, 肆意误解甚至曲解文本的本意。这样, 既损害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助长了学生虚浮、轻率的学风, 这对培养学生严密、准确的思维能力十分不利。

此外, 当前中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经验以书本知识、间接经验为主, 忽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 不仅直接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且不利于让学生学好书本知识。

二、提高高中散文教学的方法

1. 根据标题及文体特征, 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根据散文的文体特征, 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走向, 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一个基本方法。不同的散文侧重点不一样, 但是无论是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侧重点, 我们都可以借助文章标题来整体感知文章。

如《忆刘半农君》, 从标题看, 是一篇回忆性质的文章, 这样的文章一般会写些什么?学生就会推测, 会写刘半农的生平事迹, “我”与刘半农的交情, 还可能有“我”对刘半农的评价等。至于会写哪些事、交情如何、有怎样的评价, 则可以通过研读文本内容获得。

标题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基本的感情倾向有整体把握。在散文阅读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直观的反应。

文章标题及文体特征的“窗口”功能,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并内化为一种能力。这一步如果顺利完成, 就为散文的鉴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宜在此基础上, 紧扣“内容”和“语言”这两个要点, 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文本, 并体味到散文言内、言外之美。

在“读懂”这个层面,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推测文章的思想、感情。这里所说的“关键词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表明作者情感观点态度的议论抒情的句子, 这一类语句直接指向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在文章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 如总起句、过渡句和总结句等, 这一类语句可以呈现文章的思路, 帮助读者更快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思想。

2. 借助文本内容, 准确探知文章主旨

内容是散文最本质的凭借。如果说文章的结构是骨架的话, 内容就是它的血肉。有了血肉, 文章才生动鲜活。散文取材自由, 题材广泛, 其抒写的内容一般是细致的、琐碎的、看似零乱的, 但这些内容都是有指向的, 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作者内心“真我”的抒发、表现。换一句话说, 它们能进入文章, 组合成一个整体, 都在受着同一个主题的制约、统率, 它们共同承载着作者表情达意的任务。因此, 这些内容, 就有了别样的韵味和内涵。

对于一篇散文作品而言, 写什么是很重要的。这个“什么”, 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材料, 它包括景、物、人和事, 内容的选择要服从于主旨的需要。它们是作者经过筛选后的产物, 也是和作者内心情感表达相吻合的。散文的情感, 一般都附着在这些实实在在的“物”上, 才具有真实可感的力量。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用“回溯”的方式, 借助这些材料, 去探求作品的感情、思想和意蕴, 并逐步进入审美判断的精神境界。

如同是写秋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写的是“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的富有生机的秋景, 即便是“寒秋”, 也是一幅壮美的秋景图;而郁达夫《故都的秋》里, “秋天院落”也好, “秋槐落蕊”也好, 都弥漫着一种秋的萧瑟。这样的差异, 除却作家个人的性格因素, 更重要的恐怕和作者在文章中要传递的情感信息有关。这样的情感信息, 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 能给学生情感上的熏陶。

散文是一种文质兼美的文体, 教师引导学生鉴赏散文, 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悟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 以及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 教学在践行新课标的要求时, 不能徒有形式, 而没有内容, 要让学生确确实实地感受到散文的魅力。

摘要:散文的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 它不仅可以传授给学生知识,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写作能力, 同时由于它文质兼美, 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 更能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审美需要, 实现美学教育。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刍议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格培养 第4篇

一、充分利用优质的语文教材,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功能

首先, 以语文基础知识作为人格修养的基石。知识是一个人修养的基础。高中语文教学面对青少年转型时期的学生, 首先就是要先将语文教材中的精华提炼, 通过理论灌输的方式, 浇筑高中学生的人格修养的基础。当然, 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不能靠机械式的强行灌输, 而应该通过梳理, 分析, 最终达到消化吸收的方式。相关数据表明, 相比于强行灌输, 反作用明显的教学方式, 用正面举例子, 加之反面论证的方式, 对于处于青春期, 叛逆期的学生更加具有说服力, 进而进一步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从而稳步推进教学的进度和质量。

其次, 高中语文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教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书本上的知识, 辅助以教师的思想引导, 对处于青春期, 叛逆期的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体系化引导, 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 着重进行思想品质的塑造, 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们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 具备初步的辨别真善美, 假恶丑的能力。

再次, 在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介绍优秀篇章的背景材料, 使学生们进入到文章作者的内心, 体会文章大家们的人格魅力, 认知自身的不足, 尤其是近代文学和亲情文学。前者由于国家屡遭不幸, 急需努力加强名章的背景介绍, 使学生能够将自身置身于那个大环境之下, 激发出爱国情感, 从而稳步推进学生的爱国情操的建立。后者由于语文教学本身的特色, 在教材之中占据了很大部分, 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 可以让学生们设想, 夜晚的庭院中, 主人公背手踱步, 面对荷塘景色的思考与心理。这些都足以激发学生们对于孝道的重新认识。尤其对于98年后, 新世纪前出生的这一代学生, 由于日常生活中物质条件的满足, 使亲情教育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显得过于淡薄, 加强亲情教育, 可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尊老之心。而这一点,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的港台, 已经成为必修课, 到了60年代之后, 每个中学生每个月都必须陪家人30小时, 每个学生都必须做社区服务。这就从传统意义上的孝, 上升到了社会责任的高度之上, 只有这样的教学方式, 才能够使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不至于丢失。而这一点, 在文革结束, 恢复高考之后的中国教育界, 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直到近年, 素质教育, 亲情教育, 社会责任才被提上语文教学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 走出课堂, 结合实践, 在审美陶冶的过程之中塑造健康的人格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前半句说的是知识本身, 后半句说的是实践教育,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只有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 才能够更好地走出去, 走出课堂。同样的, 实践是理论知识的实践化, 也是知识积累的最终目标。纸上读来终觉浅, 是语文教学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础知识只有走出课堂, 进入社会, 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 投奔滚滚怒涛, 才能将知识实践化, 具体化, 也只有走出课堂, 结合实际, 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的过程之中及时地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够最终转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

教师应组织适合学生当前所适合的社会实践活动, 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例如结合国家庆典, 或是针对国家法定假日组织相对应的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国庆节前采访抗战老兵的活动, 或是端午节前后组织社区服务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则可以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操。

当然, 课外活动要注意“寓教于乐”。这其中既可以利用课堂上组织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活动, 也可以通过组织课外野游活动,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各地都在纷纷充实, 完善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可以组织一日游或者短期的游园活动, 使学生更大程度地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情怀, 及时批阅学生的作文, 通过作文题目的设置和选择, 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保持沟通

文学即是人学, 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

在语文的教学之中, 作文是最能够体现学生思想的。教师可以有选择, 有针对性地筛选作文的题目。学生可以通过整洁的版面, 工整的书写作文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师则可以通过细心批阅学生的文章, 透析学生的思想现状, 对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不正确的观念进行及时的纠正, 在文章的批阅中, 少用指责, 多用鼓励, 是基本原则。

教师通过评语和批注, 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教育他们树立温和的性格、坚定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勤奋向上的精神。

人格素养是智慧的源泉。当代中国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目的在于教人做人, 做一个具备了高尚情操的, 优秀的中国人。

语文教学因为其特殊性, 使得其比政治课程教育更加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格。

结语

本文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打牢自身知识基础, 充分发挥审美教育功能,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情怀, 通过有针对性的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国家, 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高中语文教学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学生建立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过程中重要的作用。

摘要:人格, 是指个人独特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其具有与生俱来的特殊性, 一定的社会性和本质上的人本性。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教育, 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这句话从根本上道出了语文教育, 尤其是高中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加强德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人格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晶鑫.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培养问题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 2013.

[2]杨乐.浅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 2013.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刍议 第5篇

一.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

“新课程”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想像空间, 让学生自主质疑, 析疑, 解疑;教师适时解答疑难问题, 而不是预设标准答案, 诱导学生钻入预设的“圈套”。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虽然高中新课改已全面实施, 但许多教师仍旧霸占课堂, 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爱恩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努力拓宽学生的想像空间, 教会他们张开想像的翅膀思考问题。比如学习《老人与海》后, 学生可以展开联想, 续写桑地亚哥回到村子以后的情景, 并要符合人物的个性特点。学生展开联想进行再创作, 将文本知识拓展到广阔的现实生活中去, 能有效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程”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活动的理论依据。如果教师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也许你将会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放手后的教学, 学生走得更坚实, 更精彩。

二.一千个读者,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鼓励学生批判质疑, 发表不同意见。”学生有疑问是正常的, 也是必要的,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创见。宋代张载云:“于不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质疑是学习进步的阶梯, 学生有疑惑才会去思索, 才会去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然而, 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仍旧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扼杀学生的个性思维。比如, 有位老师画了一个月牙状的图画, 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说:镰刀、豆角、发夹……。但教师却说:“你们都错了, 这是小船。”这种唯一标准答案的教学, 怎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言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见解, 摒弃师道权威。新兴的构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 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由于受生活经历、性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必然会有差异, 那么, 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感想和见解也就各不相同, 常言所说的“一千个读者,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学生的“意见”多了, 课堂效率提高了, 老师也就轻松了。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沃土。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获取语文知识。“大语文教育”创立者张孝纯先生曾说:“语文源于生活, 人又常常要通过语文来认识生活, 并借助它来反映社会生活, 参与社会生活,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得到发展。可以说, 人的语文学习能力, 是植根于社会生活实践和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感情之上的。”学生拥有丰富生活经历, 就能更准确地理解文本, 提出更具价值的创见。因此,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启迪学生结合生活实践, 多角度、多层面探究文本。

“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关心生活, 让学生与现实世界亲密对话, 将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实践。语文教学只有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舞台, 才能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体验, 让作文成为生活的再现, 让综合性学习成为生活的实践。脱离了生活实践的语文教学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绝不可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新课改努力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发展新思路, 转变了不合时宜的教学观念, 挣脱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新课程摒弃了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模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 第6篇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所存在的不足

1. 诗歌解读偏离

在高中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以学生思想道德为主,很多情况下都是将语文课变为政治课了,教师为了能够达到思想教育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都已将把鲜活了的诗歌做了更简单的处理。比如,在讲解《雨巷》这一课的时候,其主旨有着多方面的内容,你可以说是它是有关爱情的诗歌,也可以说是革命诗歌。但是在讲解的时候,教师多数情况下都是将其作为革命诗歌讲解从而向学生输入思想教育,这样就会偏离方向。

2. 诗歌解读缺乏深度

高中语文教师在解读诗歌时候往往都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恐怕自己会漏掉重点知识几乎都是面面俱到的讲到。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就会很难凸显出诗歌的深度,就不会给学生留有太多的印象。还以《雨巷》为例子,这篇诗歌应该是要以丁香来形象的表明人物的哀愁心情,但是在这篇诗歌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却是把诗歌创作时的背景更加深入的讲解,这样就很难将诗歌深层次的深入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诗歌讲解方式单一

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诗歌的时候一般都会重视理论的讲解,反而忽视了对于感性的教育。这样就会使语文的课堂变为了数学的课堂,更加具有逻辑性,严重地背离教学目的。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时候很难深入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这样就没有办法深入了解诗歌的真正内涵。

4. 诗歌解读层次感缺乏

高中诗歌的讲解上很多情况下都是根据参考资料进行讲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诗歌在理解上缺少了层次感。虽然随着文化的发展使诗歌解读已经将传统单一向多样性转变,但是还是由于思想过于保守就会使诗歌失去原有的特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的措施

1. 正确的解读

诗歌自身韵味丰富了美学的感觉,也是对美学的一种发掘。所以,在对诗歌进行解读的时候一定要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品读,获得审美的体验。另外,在品读诗歌的时候要将自身融入到情景之中,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出作者的感情。比如,在品读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时候,若是不能将自己融入到其中,那么就没有办法体会到作者悲伤的思念的心情。

诗歌除了审美的功能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能够陶冶自身的情操,可以滋养读者的心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能够向学生传递知识,更是为了能够陶冶学生们的情操,这样才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正确影响。

2. 完善教学策略

在诗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细节的挑选,对诗歌全面的分析,这样能够对诗歌所处的环境有着正确的把握,进行分析。若是诗歌对于某个细节有着详细的描写,就说明其在诗歌中占据了重要的作用,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当时的情感。我国古代的诗歌更加注重利用空白的表现手法,这样就可以为人们提供很多的想象空间,更能让人们体现出诗歌的韵味出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给人们呈现出一种孤烟在大漠中缓缓升起,与长河与落日他们相互间衬托,这样就更加地显出诗的韵味来。

3. 合理的文本策略

在对诗歌解读的时候,应该要从诗歌的整体出发,这样才能发掘出诗歌真正的内涵出来,了解创作时的背景,作者所使用的表达情感是什么,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是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另外,也应该要对诗歌的意义进行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使诗歌的解读更加的清晰,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中,对于诗歌的解读是十分的重要的。但是,在诗歌解读上很多情况下还是依据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解读这样就会使诗歌失去了原有的韵味。所以在诗歌解读的时候应该要利用创新的手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才会使诗歌的韵味保持不变,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摘要:在高中的语文课本当中,诗歌所占有的比例是非常大的一部分,诗歌在中国经过有五千年的历史,这里蕴含着的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民族的血液当中,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于中国的文化起着推动的作用。诗歌的比例在高中课本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影响,对于学生的情操陶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诗歌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发展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因此本文主要就是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解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讨论的。

高中语文梯度教学刍议 第7篇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落后

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育观念落后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教师教学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水平上,即“唯分数论”,也就是说,学生成绩的好坏才是教师关注的重点,至于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是否有用,或者说是否能够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传授知识的方式能否被广大学生接受,教师缺乏关注。存在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师和相关领导的观念陈旧,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也停留在传统的阶段。

2.教学方式死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学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要求,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多元化,也就是说在传授学生知识的时候,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模式,通过多元的教学方式来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是目前教学方式死板也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很多教师由于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陈旧,导致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枯燥和落后,有的教师仅仅是粗略地将新课标的要求看了一遍,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体会,导致在教学当中出现了换汤不换药的畸形教学方式。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学的内容往往会和实际生活脱离,由此造成学生理解困难,课堂的氛围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受打击;另一方面,教师的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往往比较喜欢分析写作手法、中心思想、表达方式等,而学生需要的除了上述内容之外,也会有审美方面的要求。

二、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教材区域化,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语文

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文章可以说是比较美的,在教学当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很多的文章会因年代或地域的距离令学生很有陌生感,文中体现的思想情感不一定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比如《大堰河———我的母亲》,没有去过大堰河的学生或者没有听说过大堰河的学生可能就会在感情的共鸣产生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求语文教材区域化,也就是说高中语文当中的教材应当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所处的环境相关联。

2.重视语文阅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高中语文每一篇课文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语文课文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担当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和教育,以满足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人文需要。例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政治抱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操,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气魄,在阅读教学中,这些积极的语句会感染学生,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动力,会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正确的信念、积极的拼搏精神,并由此从心底里萌生出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总之,这些从语文课文中汲取到的优美语句、典型的事例,都会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3.注重课外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

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拓展延伸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进行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文化的积累和阅读量的积累,让学生能够了解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广泛的素材,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能够写出比较有深意的文章。怎么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呢?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阅览室或者图书馆,通过组织学生课内或者课外进行阅读,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得到较深的文化积累。

总之,课程标准的实施为高中语文阅读的改革吹来了一阵春风,也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学校和教师要齐心协力,通过对新课标的深入学习,更新教学观念,借着新课标的东风,全面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体会做人的道理,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和人生的丰富度。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进行文化积累的一个重要的时期,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在文化的积累当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分析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促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程云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应对[D].延边大学,2010.

[2]王新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刍议高中语文古诗词情趣化教学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情趣化教学,策略

“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言易巧”被誉为文学创作的铁律,古诗词是集知识和艺术于一体的语言载体,语言精练,意蕴深远,是创作者情感境界的化身,承载着中国千百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理念推行的时代背景下,高中语文的教学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发现学习古诗词中的乐趣便是最佳的教学途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情趣化的教学方法将古诗词中情感性和理趣性的知识挖掘出来,调动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欲望,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美好意境中,让学生的思维去理解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认识学习古诗词的人文价值,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故此,本文对情趣化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便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情趣化教学的内涵

情趣化教学是指教师采用情趣化、娱乐化的教学策略实施古诗词教学,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整到最大化,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乐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别具一格的古诗词学习氛围,体会学习古诗词的妙趣横生,而不再是枯燥的、遥远的、模糊的感觉,最终实现古诗词教学与情趣的和谐统一。情趣化教学不仅能营造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还能激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以古观今,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接受古诗词文化知识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古诗词知识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情趣化教学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温情引导,品味意蕴

原本生机盎然的古诗词,为何落到:“出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窘境?其原因是应试教育和成绩为指挥棒的理念让古诗词的教学丢了情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不到一丝的乐趣。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提升教师讲授的情趣化,通过趣味故事、引经据典、幽默诙谐的语言等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情趣化的教学氛围,燃起学生对古诗词的趣味性,发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从而开启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大门。例如,教师在讲授《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时,教师并没有一开始就对这首诗进行讲解,而是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画有古代美女的风景画来引起学生视觉上的注意。通过语言调动学生的情趣:“当一位绝色美女出现在你们的面前时,你们能想到用什么样的诗句来描绘这幅画的意境?”,学生们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作答。有的学生回答:“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有的学生回答:“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瞬间每位学生都成了诗人,语言犀利,用词准确,为教师接下来的讲课奠定了情感基调,吸引学生探寻“涉江采芙蓉”这首诗中描绘的别有洞天的情感世界。

(二)用心欣赏,知、情双收

古有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强调的就是古诗词的教学要与情趣性的结合,要善于发掘诗词中的情感和理趣性,能够缓解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枯燥和乏味感。古诗词的欣赏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课型,通常教师选择课外的古诗词作为学生鉴赏的素材,不仅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灵活运用的考察,也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例如,教师组织学生鉴赏民歌《西洲曲》,其中经典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诗歌的全文,让学生在语音和画面的欣赏中体会其中的意境,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从情感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感受:“此诗表达了昔日与心中所爱一起游玩的美好回忆,并体现出深深的相思之情”;有的学生从艺术的角度上阐述自己的看法,认为:“这首诗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写法上采用了叠字和顶真的手法”;还有的学生看出这首词还采用了双关隐语。无论学生从哪一个角度对诗文进行阐述都体现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并从中收益,体会学习古诗的乐趣,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真情美读,营造氛围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然而目前的很多高中生都把它给丢了,用默默地看代替了有声的朗读,把平面的有温度的文字变成了冷冰冰的语言,这样如何去体会文字行间散发出的浓烈情感?因此,教学中我们要用声音去唤醒文字间的情感,要用心去触摸具有生命热度的文字,让古诗词的意境与学生自身的情感融为一体,古诗词的意蕴与学生已有的情感产生碰撞,最终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归田园居》这首诗歌时,教师通过演示朗读、配乐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音乐美和语言美。首先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归田园居”的示范性朗读,让学生在画面的欣赏中体会诗中的美妙意境,表达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沁人心扉,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融为一体。紧接着,学生在教师播放古筝音乐情景下,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进行朗读,一字一句细细品味诗词的精妙之处,营造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激情导趣,诱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最后通过画面的演示,使得学生顺其自然的吟诵全诗的内容,让有温度的文字焕发出生命的异彩。

(四)热情鼓舞,自主创新

罗丹曾言:“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精妙的诗词,正如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横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用如花的妙笔在点缀诗词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值得耐人寻味的“空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则发现其中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有的却走马观花无动于衷。其原因在于是否有鉴赏能力,在有限的文字中发现新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晓情动理,还要授渔导行。通过角色扮演、多元化阅读、合理归类、拓宽题材等创新教学形式和内容,增添诗词教学中的“情趣”。例如,教师在教授诗歌《短歌行》中,首先教师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讲述有关诗歌创作的背景,通过对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生平介绍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东汉末年,正逢乱世,群雄并起,纷争不断,为了统一天下,各路英雄各显神通。赤壁之战,曹操带领将士陈兵江上,恰逢月光皎洁,故把酒狂欢,纵论天下……”,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求贤若渴的情感,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诵读,此时的学生即是当日的曹操,以诗人的意境来吟诵诗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体悟。

三、结语

朱光潜说;“文学的修养是趣味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真正的文学教育并不在于你读了多少本书,知道多少历史文学理论和史实,而是在于是否培养出具有纯正的文学趣味。”由此可知,在倡导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情趣化教学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学习方式,成为古诗词教学中的有益补充[6]。故此,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种角度对古诗词情趣化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古诗词教学增“情”添“趣”。从艺术的审美高度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学知识,还要涉猎广泛,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丰富教学素材,通过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领悟能力,让充满温度的文字焕发出生命的色彩,感染学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自身全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季元春.论中学古诗文情趣化教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2]朱姗.缘情牵念触摸动机——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语文天地,2013(10).

[3]李雪.中学现代诗歌情趣化教学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4]莎莉.中学语文情趣化教学[D].扬州:扬州大学,2009.

[5]李子孝.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甘肃教育,2014(5).

上一篇:油藏工程方法下一篇:阅读和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