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企业组织范文

2024-05-08

和谐企业组织范文(精选11篇)

和谐企业组织 第1篇

1 和谐企业组织的涵义

和谐企业组织是指拥有远见、清晰的战略目标, 能够随着环境变化而快速响应, 同时组织内部各部门分工明确、沟通协调, 管理机制运行顺畅的组织。

从组织目标角度来说, 和谐企业组织能够很好的满足政府、股东、债权人、员工、顾客及社会民众等利益相关群体的需求;

从组织结构角度来说, 和谐企业组织拥有完整的价值链结构, 在环境变化时通过适当调整即可获得新的动态平衡, 确保组织良性运行。

从组织员工角度来说, 和谐企业组织能够不断地反省影响员

及行动的不统一, 致使目标半途而废。所以现代企业都非常重视沟通, 既重视外部沟通, 更重视与内部员工的沟通。沟通是实现“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的润滑油和粘合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完善企业合理化建议机制, 营造一个充分有效沟通的途径和氛围。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内部报刊和电视、内联网等多种传媒, 运用会议、座谈等多种方法, 使员工能方便地了解到企业的目标、计划及措施, 同时鼓励员工直接参与企业管理, 通过合理化建议制度形式让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从1951年起推行合理化建议制度, 当年就发动员工提出建议1831条, 到1976年达到463000条, 平均每个员工提出建议10条以上。公司对建议者发给高额奖金, 制度本身的民主性大大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 满足了员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向心力。 (2) 选好员工代表并加强与员工代表的沟通。员工代表有时起着意见领袖的作用, 与他们的交流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海波特曼丽嘉公司就常常在各部门抽取10名左右的员工, 与老总一起以下午茶或者早餐会的方式进行交流, 此举大大地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和敬业度。 (3) 建立相应的信息处理机构, 发挥汇总采纳工与组织和谐的因素, 调整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措施, 在多元有效管理的基础上, 树立起组织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 同时灵活满足员工多层次、差异化的职业生涯需求。

2 和谐企业组织的特征

和谐企业组织可以保证组织构成最优, 各部分协调运转, 在进一步减少组织资源内耗的同时, 增加生产率, 提高组织整体效益;更为重要的是能使组织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保证组织系统动态和谐发展。和谐企业组织通常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较强的组织性。 (2) 较强的适应性。 (3) 充满向上激情与活力。主要表现为组织本身及其成员有主动性、进取精神和勇于接受挑战的竞争能力。 (4) 较强的内聚力。内聚力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相互认同、亲和、支持的程度, 其具体表现为组织成员之间沟通顺畅、互相支持、协调一致的履行工作职责。 (5) 良好的组织学习能力。组织内部拥有共同的愿景, 为实现愿景, 员工形成了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的良好氛围。 (6) 较强的功能效果。组织和谐的最终体现是组织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取得最满意的组织整体效果。

总之, 和谐企业组织具备充分发挥各要素能动性和创造力以及组织总体功能的环境和气氛, 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整体协调, 总体最优。

和正面疏导的作用。在不违背保密原则的前提下, 对有利于企业的信息, 进行大胆的疏导;对不利于企业的信息, 坚决抑制。

3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建立高效的内部升迁机制和培训机制及建立企业与员工互动沟通机制等措施, 使员工感受企业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职业环境, 从而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减小员工主动性流动的意愿, 进而达到稳定企业员工队伍的目的。这些机制的建立, 也为培养企业精神, 塑造企业形象, 优化企业内部环境, 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内在原动力和保证。

参考文献

[1]白光, 马国忠.企业发展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

[2]白丽.完美执行之最佳控制[M].北京:战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3]林家用.浅谈如何营造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J].南方论刊, 2008.[4]焦延福.如何增加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J].人力资源开发, 2007.

3 和谐企业组织的影响要素

3.1 企业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任何组织都是在一定环境中从事活动的, 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必然会制约组织活动方向和内容的选择, 而外部环境则是组织生存的土壤, 它既为组织活动提供条件, 同时也必然因此而对组织的活动起制约作用。离开外部环境, 企业经营便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因此和谐的企业组织首要任务就是应遵循环境的发展趋势, 及时开展组织变革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3.2 企业组织的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帮助企业建立长远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明确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和经济效益、进而推行全面现代化管理, 企业战略指引着企业的前进方向, 是企业所有后续活动的行动指南, 它的正确与否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3.3 企业员工

构建和谐的企业组织需要一个和谐的领导群体, 他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与关键, 只有团结和谐的领导群体, 才能增强企业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 才能带领其他员工创造出一流的工作业绩, 从而带动整个企业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的企业组织更需要和谐的员工队伍, 他们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坚实基础, 没有他们认真、细致的工作, 组织目标无从实现, 何谈和谐企业组织的构建。

3.4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 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 其营造的组织氛围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和谐的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精神动力。

3.5 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是管理方法思路性的、框架性的高度概括, 是企业组织健康的保障, 它提供了设备运转的有效业务流程, 企业员工遵循的管理规则以及协同作用实现的基础。和谐的企业组织必须要有科学的管理机制, 唯如此才能健康的发展, 最终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财富。

4 构建和谐企业组织原则

4.1 系统原则

企业组织是一个由结构、文化、人员等众多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 构建和谐企业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 单一的考虑某个要素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必须从系统的角度考察企业各个基本构成要素, 谨防顾此失彼;同时在构建的过程中, 还要考虑各要素间的和谐关系, 如果各要素间不和谐, 则会产生种种摩擦, 消耗组织能量, 导致构建的失败。

4.2 动态原则

企业经营者应该认识到企业组织的不和谐是绝对的, 而和谐是相对的。随着企业组织经营环境的改变, 原本和谐的经营状态必然会打破, 此时组织内部会出现阻碍企业组织发展的因素, 企业经营者必须及时调整组织相应机制以适应变化的需求, 促使企业组织重新达到一种新的和谐状态。

4.3 参与原则

构建和谐企业组织的过程不仅仅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事情, 更需要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积极参与, 进而达到集思广益之效果。

4.4 实效原则

企业组织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员工生活水平, 很好的满足企业相关利益群体的需求。因此在构建和谐企业组织的过程中不要片面的追求形象工程, 而应从实际出发, 注重实效, 所有工作的落脚点都要以满足企业组织相关利益群体的需求为主。

5 衡量和谐企业组织的维度

衡量企业组织是否和谐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 首先没有稳定的状态, 企业无法正常运营, 无法履行社会所期待的社会职能, 因此企业运行状态的稳定是企业构建和谐的前提, 企业稳定的主要标志包括生产、经营运转正常, 产值效益稳定, 员工安定有序地工作;其次是企业发展, 这里的发展是指企业的经济效益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企业组织只有在稳定的基础上追求发展才能更好的满足组织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 因此企业发展是企业构建和谐的物质基础和企业经营的方向;再次是企业管理机制运行, 它是企业组织和谐构建的保障, 基于上述内容, 一个企业组织是否达到相对和谐可以从以下几个和谐维度衡量:

(1) 稳定性。 (2) 合理性。即组织各职能部门自身是否功能健全, 组成合理, 科学运转。 (3) 适应性。即组织整体及各子系统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能否针对环境变化及时对自身做出调整与改变, 以适应环境。 (4) 匹配性。即组织内部各子系统同其它子系统之间是否相互匹配, 互相促进, 运转一致。 (5) 学习性。即组织内部是否具有较强的组织学习力, 通过组织学习增强组织整体绩效, 提升整体素质, 赢得竞争优势。 (6) 发展性, 这是和谐的核心所在,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 任何企业组织如果不想被社会淘汰出局的话, 惟一的途径就是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以满足社会更多的物质、文化需求。

总之, 和谐是我们的一种理想状态, 也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构建和谐企业组织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个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变革者认清思路, 把握好重点, 这样才能较好、较快的实现组织变革的最终目标。

摘要: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 面对着错综复杂、动荡不定的外部环境, 组织只有变革才能更好去适应环境, 进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 将现有组织变革为和谐企业组织是大势所趋, 因此在一些组织变革的相关文章中和谐企业组织这个词汇出现频率非常高。那何谓和谐企业组织, 以及和谐企业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呢, 对这些内容进行较为详细阐述的文章却很少见到, 本文在此对和谐企业组织进行阐述, 以期为我国企业改革提供借鉴, 完善组织变革理论。

关键词:和谐企业组织,和谐维度,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席酉民, 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焦叔斌.企业组织变革管理—实现卓越绩效的途径[D].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王琦, 席酉民, 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核心[M].管理评论.

[4]邱国栋.当代企业组织研究——管理变革与创新[J].经济科学出版社.

[5]曾楚宏, 林丹明.国内外关于当前企业组织变革的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

强化工会组织建设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第2篇

摘要:构建和谐企业,使工会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让职工在以发展促进和谐,以创新推动和谐,以稳定保证和谐,以文化孕育和谐的舞台上,实现职工在企业平台上成长成才、企业在职工奉献下健康发展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公司工会;构建;和谐环境

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对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工会组织作为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承担着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职工权益的代表和维护者的作用和使命。构建和谐企业,使工会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让职工在以发展促进和谐,以创新推动和谐,以稳定保证和谐,以文化孕育和谐的舞台上,实现职工在企业平台上成长成才、企业在职工奉献下健康发展的“双赢”局面。

一.用思想工作做保证,营造和谐政治环境

工会组织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思想基础,是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的群众性组织,广大职工对工会组织都充分信赖并寄予厚望。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要发挥工会组织的创造性,在企业中着力牢固职工的思想基础,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培育文明的道德风尚,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多做统一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力量的工作,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为构建和谐企业打牢基础。

二是要发挥基层工会组织在宣传阵地上的主动权,在舆论宣传工作中要唱响主旋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动员群众、凝聚力量方面打好主动仗,发挥积极作用。这是夯实企业和谐政治环境的第一个重要方法。

三是要把制度建设、制度创新贯穿于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形成有效的构建和谐企业的工作机制。

四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升企业和谐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始终坚持把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强化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才能形成企业和谐稳定的人文环境。

二、用安全生产做保障,营造和谐工作环境

建设和谐企业,营造和谐工作环境,安全生产是其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问题。工会组织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活动中来,强化工会对劳动安全的监督检查职能,防止和减少职工的生命安全受到危害,不断地查隐患、堵漏洞、促整改、防事故,在企业的和谐、安全生产中起到了推进作用。

一是加强职工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工会购买了《班组职工安全知识教材》分发给了各基层分会,在进一步掌握了解安全知识后,有1000余名员工参加了《安康杯职工安全知识答题》活动,增强了劳动安全卫生法规、知识,事故教训以及工人所关心的劳动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二是工会牵头与各分会主席、安技环保处专业人员,对公司安全重点部位进行了两次全面检查,对查出的事故隐患,要求立即整改,防止各类安全隐患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三是劳动竞赛是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好企业的重要载体,对促进企?I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每年,结合企业生产形势,公司工会与生产管理处联合在全公司范围内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活动。要求各部门结合本部门生产情况,制定相应的竞赛目标、竞赛内容、竞赛要求,确保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是在夏季防暑降温工作中,公司工会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开展工作,全心全意为职工健康安全服务,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利的保证。在此期间,公司党、政、工领导亲自带队到生产一线进行慰问,将防暑降温品送到每一位职工手中,极大的鼓舞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职工战胜困难的勇气。

三、用团队建设做动力,鼓励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

企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职工的自身价值,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一是要在加强职工队伍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酬显其绩”的人才观,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健康和谐的环境,努力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要结合企业实际,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企业职工培训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坚持常规培训教育和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不断完善培训渠道和方式,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大力开展贴近岗位实际、形式多样的岗位培训,增强学习、培训的可操作性。促进职工自我学习风气日渐浓厚,促进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学习环境的初步形成。

三是围绕技术进步、提高质量、节能降耗等方面,持续不断地组织开展“我为企业作贡献”合理化建议、献计献策活动,挖掘职工潜能,群策群力,广纳良言,征集好建议、好点子,解决了生产中的瓶颈问题,每年能够收集合理化建议近千余条,被采纳近百余条。通过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用先进文化做引导,构建和谐精神环境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工会有不可替代的组织优势和强大的号召力。开展健康有益、生动活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活动,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

一是公司工会每年举办“正月十五闹花灯”抽奖、职工钓鱼、职工游泳、职工卡拉OK等比赛、职工花卉展、职工冬季长跑等文娱体育活动,并选拔、组织人员代表公司参加上级工会组织的各种比赛。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和活跃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把企业文化的内容渗透、融化在活动之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企业和谐治理的组织形态分析 第3篇

一、企业治理组织形态研究回顾

一般认为, 企业治理是为解决代理问题而设计的。Jensen&Meckling把代理关系定义为一份合同。代理人的决策和那些最大化委托人的福利的决策之间存在的偏差被定义为代理成本[2], 代理成本最小化的治理主要通过以下三种组织形式实现, 即:“看不见的手”———市场组织治理。市场治理作为企业治理的外部形式主要通过产品市场的竞争、资本市场的竞争和经理市场的竞争三个机制实现的;“看得见的手”———内部组织治理。科斯认为, 在交易执行中, 市场和企业是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组织作为替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手段出现在于弥补“市场失灵”的不足。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Arrow指出:“什么是组织?组织是在市场的价格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 为实现集团行为的相对有利性而采取的一种手段。”[3]“手握手”———中间组织治理。在经济活动中, 有三类基本机制促进着交易合作行为的发生, 这三种机制分别为权力、市场和信任。Neils.G.Noorderhaven说:“治理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市场、混合体和层级组织。”[4]在企业的内部组织与市场的中间位置, 有可能产生既可作为企业的内部组织亦可作为企业的外部组织的所谓中间组织。如果这种中间组织既可防范市场失灵, 亦可防范内部组织的失败, 而且, 还可以利用这两者的长处, 那么, 它就可以成为交易治理的基本形式了。在这里, 信任、声誉、社会责任甚至政治态度代替了价格、权威而成为交易治理的工具。中间组织形式主要有企业集群、网络组织、虚拟企业等。

二、企业治理组织选择模型

1. 威廉姆森模型。

威廉姆森认为, 市场和组织间的选择取决于交易的三个关键维度: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交易频率越高, 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越高。因此, 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交易频率高的交易倾向于在组织内而不是通过市场进行交易[5]。

2. 今井贤一模型。

在纯粹的市场交易中, 决策者需要考虑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价格因素, 用M1表示;二是参与和退出交易的自由, 用M2表示。

在纯粹的组织交易中, 决策者也受两个因素制约:一是根据组织赋予的权限下达指令, 用O1表示;二是参与和退出交易的自由, 用O2表示。假定组织的目的是持续地开展活动, 那么在参与交易者之间就存在固定和持续的业务联系, 这样一来, 参与或退出交易原则上就不是自由的了。

因此, 纯粹的市场交易的原则, 可以用两个要素的变量来表示: (M1, M2) ;而纯粹的组织交易的原则则是: (O1, O2) , 作为交易参加者的决策原则, 存在介于M1和O1之间的中间形态, 我们把这种中间形态用M1+O1来表示。这样交易治理的原理就会产生九种组合形式 (如下图) :

资料来源:今井贤一等, 内部组织的经济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158。

在图中, 左上角为纯粹的市场原理, 右下角为纯粹的组织原理。处在对角线位置的三个四方块地就是中间组织, 对角线左上侧, 是按市场原理进行的资源配置机制, 对角线右下侧, 是按组织原理进行的资源配置机制。

不可否认, 威廉姆森模型和今井贤一模型在说明市场与组织的选择问题上都作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相比之下, 威氏模型更具洞察力, 它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回答了治理机制为什么会有市场与组织的选择。而今氏模型说明的是, 在既定的市场与组织的四个因素之间存在的不同组合。

3. 企业和谐治理的组织模型。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由于彼此信任而经常相互合作, 许多商业交易如果没有双方对这一交易有一定程度的信任就不可能发生, 而对持续时间较长的交易尤其如此。或许, 这就是中间组织治理能够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塞特斯·杜玛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当我们从分析的世界转到混乱的现实世界时, 我们往往发现是一组协调 (即治理) 机制在共同发挥着作用。”[6]综合上述分析, 我们给出企业和谐治理组织形态综合模型是中间组织模型, 显然, 中间组织治理通过发挥市场治理的竞争优势与层级治理的协调优势的同时又克服其不足而将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中间组织:企业和谐治理的组织形态及其优势

科斯教授放弃了把企业视为生产过程的观点, 而是把交易视作分析的基本单位, 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对企业进行了研究。按照科斯的观点, 不同的组织结构有不同的交易费用, 正是交易费用决定了组织形式。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 内部组织成本、管理成本将随之增加, 导致交易费用的整体上升, 交易费用直接决定着企业规模的边界。威廉姆森认同并发展了科斯开创的企业理论, 认为节省交易费用的动力形成了现实中的组织结构, 而组织结构最终是用以规制交易费用的, 强调将不同的交易置于不同的规制结构中以达到经济或节省的结果, 所以威氏认为, “将企业理解为规制结构更有用”而中间组织“则是一系列组织创新的结果, 组织创新就是用以节省交易费用。”中间组织是同时节约组织内部交易费用与市场交易费用的组织创新。

中间组织是一种兼备企业组织形式与市场各自优点, 同时节约企业内部组织成本与市场交易费用的规制结构。具体而言, 一方面从企业的角度看, 中间组织的网络型组织、虚拟组织和扁平化团队构造组织等形式, 将市场交易引入企业内部, 即使企业规模很大, 内部管理成本又很小, 提高了组织效率, 节约了交易费用;另一方面从市场的角度看, 中间组织的这些组织形式, 有利于市场信息的交换, 提高市场竞争效率, 从而节约交易费用。中间组织网络的形成、扩展与治理虽然离不开分工协作、市场竞争, 但更要依赖相互信任、企业声誉及社会责任机制。因此, 中间组织治理形式在企业和谐治理过程中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分析企业治理的组织形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企业和谐治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回顾了企业治理组织形态从二分法到三分法的发展, 在对比分析威廉姆森模型和今井贤一模型的基础上, 给出了企业和谐治理的综合组织模型, 探讨了中间组织在企业和谐治理中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企业,和谐治理,组织形态,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聂锐, 夏顺忠, 杨贵针.积极推动企业和谐治理[J].领导科学, 2007, (10) :48-49.

[2]Michael Jensen&Willian 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 (1976) :305-360.

[3]Arrow, K., The Limits of Organization, W.W.Norton, 1974.转引自今井贤一等.内部组织的经济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53.

[4]Neils.G.Noorderhaven.交易成本经济学中的机会主义和信任[G]//约翰·克劳奈维根.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141.

[5]Oliver Williamson: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chapter3, New York:The Free Press.

和谐企业组织 第4篇

和谐企业中的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党根据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而确立的执政新理念。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因此,构建和谐企业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实践。所谓“和谐企业”,是指构成企业系统中的各部分和要素处于一种均衡和谐的状态。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构建和谐企业,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关系到企业的改革发展壮大,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企业党委作为企业的政治核心,承担着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为企业改革、发展把关定向,主导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等重要职责,在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和谐企业,是企业党委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企业党委要以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维护企业稳定和谐为重点,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以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企业党建工作和谐、班子运转和谐、经济发展和谐、员工队伍和谐和文化建设和谐,努力构建和谐企业。

一、坚持党的领导,围绕企业经营发展抓党建,促进企业党建工作全面和谐开展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搞好国有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按照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围绕企业经营发展中心抓好企业党的建设,并以强有力的党建工作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一是要牢固树立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的意识,充分

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中,无论企业资产怎样重组,产权关系怎样变化,内部决策和经营机制怎样调整,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都必须坚持。以此确保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二是要坚持立党为公、廉洁从业,进一步树立抓党建促发展的意识,抓好企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创先争优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的长效工作机制。三是要建立健全企业党组织,并本着精干、高效、协调的原则,合理设置企业党组织工作机构和配备党务工作人员;四是要进一步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积极开展争创“四好班子”活动,着力培养企业领导人员工作能力。五是要全力推进以经营管理者、科技人员、高技能职工、复合型党务工作者为重点的队伍建设。六是要结合企业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实施 “双向培养工程”(把经营管理骨干、技术能手培养为党员,把党员培养为经营管理骨干和技术能手)。七是扩大党内民主,推行企业党务公开。八是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和健全企业党委抓党建、书记带头抓党建,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企业党建工作格局。

二、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体制和机制,促进企业领导班子协调和谐运转企业党组织要积极帮助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执行《公司法》中的作用。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必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坚持和完善以选任机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四大机制,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一是要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运用市场机制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结合起来,推进经营管理者的职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推进经营管理者的公开选聘和中层管理人员的竞争上岗,创造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活力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公司的党委负责人应通过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二是通过制定企业党委会议事

规则、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经理办公会等,决策前党政主要负责人协商沟通制度、党组织负责人参加行政办公会制度,以及党员行政负责人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等,使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制度化、规范化。三是要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积极推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与预防腐败的体制机制。四是要建立以企业领导人员目标、任期目标考核和以年薪制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健全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和选用标准。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企业改革发展和不断创新,促进企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在企业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国企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的成效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组织应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进来,在支持企业改革发展、维护稳定中发挥作用。二是要引领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党组织要坚持创新理念,不断促进企业创新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组织结构、创新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经营管理模式,同时处理好制度创新和人本管理的关系,完善企业内部关系和利益调节机制,推进企业内部自我管理协调机制的建立,以提高企业凝聚力,促进和谐发展。三是要参与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促进企业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使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四是要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企业。党组织要领导企业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承担责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加强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增长型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加强和改进党组织对企业工会团委工作的领导,加强民主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职工队伍的稳定和谐

一是企业党组织要加强和改进对企业工会团委工作的领导,促进各组织和谐发展。企业党组织要定期听取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工作汇报。坚持党建带工建、带团建,通过思想上带、组织上带、作风上带,努力丰富群众工作内容,创新群众工作方式,充分发挥群众组织联系广大职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工会、共青团等组织要在党组织领导下,按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二是要认真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职工民主管理和维护职工合法利益的有效途径,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和谐发展。企业党组织要支持和保证职工代表大会依法行使各项职权,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深入厂务公开工作,完善厂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要依靠保障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监管劳动合同制度的执行,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和劳动关系预警协调机制;要探索完善维权和帮困救助工作机制,注意倾听职工呼声,落实帮困救助各项措施,帮助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做好政策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充分发挥促进企业改革、保持企业稳定的作用。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鼓舞人、激励人、凝聚人,使企业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协调和谐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成员以及市场主客体之间的内外在需求和满足各种价值关系的必然结果。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用先进文化引领企业文化,贯彻和物质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加强并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自身特点的企业精神,增强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努力打造成为“文化理念先

进、文化活动丰富、文化力量深厚”的文化型企业。一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建设的首要目标,制定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发展规划,把企业文化管理理念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变科学管理为文化管理,以文化力促进生产力。二是紧密结合企业文化生产实际和职工意愿,以培育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三是把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努力创建学习型企业,建设和谐的、文明的、朝气蓬勃的企业人文环境。

和谐企业组织 第5篇

一、 完善组织保障机制

宣钢现有离休干部139人,其中党员107人,平均年龄为83岁。在党组织建设上,我们设有专门的离休干部党总支,并根据老干部住区分布,我们成立了6个离休干部党支部,每个支部设支部书记1人、支部委员2人。退休干部总数2307人,离退休党员总数2648人。全处共设六个管理站,分别建立有党总支、党支部,计108个党小组。宣钢一直把老干部工作定位到讲政治的高度来驾驭,把老干部工作当作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来把握和对待。离退休职工管理处在宣钢是设立有党委的、和其他主体厂矿平级的二级单位,配备有专职的党政工领导。离退处党委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切入点,不断加强老干部的党建工作,认真探索老干部党支部活动的新途径和老干部党员管理的新方式,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人员设置,不断完善组织建设,积极改进工作方法,主动创新活动内容。形成了各部门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老干部的工作体系,从而使“政治上尊重老干部、思想上关心老干部、生活上照顾老干部”得到了落实,同时也为离退休干部积极发挥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积极发挥老干部党支部统领作用

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联系老干部的桥梁和纽带。但从现实来讲,老干部党支部建设是近些年来老干部系统共同面对的难题,破解“双高期”和已不存在“后继队伍”的现实困难,是宣钢老干部工作近年来的重中之重。宣钢党委十分重视老干部支部建设,从多方面着手,切实加强和促进了老干部支部作用的有效发挥,充分调动广大老干部的亲情优势和威望优势,为老干部们发挥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宣钢老干部党支部建设随着离休干部进入“双高期”,在工作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老干部党员年龄大,患病人数多,出勤率下降。在党支部建设工作中,离休党员年龄普遍偏高,且健康状况逐年下降。因长年有病、行动不便或经常不能参加组织活动的老党员在逐年增加,影响了党支部各项活动的开展;二是党支部成员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支部战斗力减弱。从班子建设看,由于离休干部已不存在“后继队伍”问题,因年龄大、身体状况不好等原因,党支部的领导力日趋降低,不断减弱。

面对上述问题,结合当前老干部普遍出现高龄期、高发病期、行动不便等特点,在具体工作中,采取针对性比较强的措施,通过变换工作节奏和转换工作方式来消减实际困难,比如保证每周四14级干部的阅文制度雷打不动,保证周五有组织学习或协会活动等;还密切配合社区街道工作,依托和借助社区的社会功能,共同做好企业老干部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对异地安置的老干部我们定期邮发学习资料、定期电话联络等方式,尽可能地确保大多数离退休干部党员能够自觉地参与其中,接受组织上的管理教育。通过“三会一课”制度的巩固和政治学习、组织活动来团结和凝聚广大离退休党员,使离退休党组织的统领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三、 注重落实老干部党支部“两个发挥”

一是充分发挥老干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努力为离休干部发挥余热提供优良环境。老干部党支部能够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积极组织引导老干部发挥余热,积极组织和带领老党员争做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模范,支持改革、维护稳定的模范,发挥优良传统、保持革命晚节的模范。

二是充分发挥老干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老干部是我们国家的富贵财富,根据老干部的身体实际,本着量力而行,自愿为主的原则,采取集中活动和分散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老干部们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专业优势,鼓励他们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员先进性教育,民主法制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关心教育下一代等方面多做贡献。

四、 注重发挥老干部党支部纽带、桥梁作用

积极协同做好离退休干部的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不断创新老干部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离休协会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作用,为确保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起到了身传言教的感染带动作用。积极为老同志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认真组织,热情鼓励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充分发挥离退休党员的政治优势,挖掘老同志们在过去几十年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稳定离退休职工队伍和教育青少年方面发挥老同志们的余热。继续开展“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老干部党建工作注重不断总结和探讨适应老同志特点和规律的新路子、新举措、新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政治学习等活动,过好组织生活。使老同志老党员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经常保持高度一致,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做到政治坚定,思想长新,理想永存。以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建设长效机制为契机,以党支部为依托,采取总支、支部、管理站“三位一体”的方式,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形势任务教育,以保持老干部队伍的思想稳定。

(作者单位:河北钢铁集团宣钢公司离退休职工管理处)

和谐企业组织 第6篇

21世纪, 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界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而激烈的变化, 这种组织发展变革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经营环境的不稳定性, 再加上人在组织内外所表现出的非理性和复杂性, 使越来越多的管理学家倾向于将组织变革及其管理问题理解为一个后现代问题, 因而在后现代管理时代, 研究组织变革问题, 解决组织变革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 尤其是处理好组织变革与组织和谐的辩证关系, 就成为组织变革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

1 企业组织变革的科学内涵

企业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 企业组织由于要不断地适应环境变迁而频繁地进行战略、结构、人员、业务和技术等方面的调整, 因而组织也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组织变革一直是西方学者关注的焦点, 人们对组织变革的探索是伴随着组织的发展而不断展开的, 而且变革的思想、理念、技术、过程、结构、文化、方法等, 也都随管理的实践与研究的深入而日益丰富和深化。

组织之所以需要变革, 寓意了组织的现状与组织的目标之间存在着差距。这方面的差距可能是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不适应性问题, 也可能是组织内部的不协调问题;既可能是生产经营方面的问题, 又可能是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实际上, 这里隐含着一个组织变革的前提假设:组织希望通过变革朝着理想的境地和方向发展, 希望组织能对环境做出快速、灵敏和积极的响应, 希望组织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能有效地进行协调和运作, 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事实上组织变革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如何通过组织变革, 促进组织的有效运作, 实现组织与环境相适应, 使组织在日渐动荡、“混沌”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组织变革的第一目标就是适应环境, 因为任何组织都生存于复杂的环境中, 离不开与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与互动 (如图1示) , 组织不可能完全控制外部环境, 只有采取创新的激励措施和管理办法, 重新对组织机构及其管理要素进行设计, 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2) 组织自身如何通过变革, 实现组织成员之间、群体之间、部门之间、人——机系统之间的心理和行为上的调适, 使组织要素和各子系统协调成有机统一体, 提高组织整体效能, 使其具有智能优势, 以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组织变革同其他有机生命体一样, 如果不能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适时、适当的调整和变革, 保持组织自身的自我进化能力和创新能力, 组织就会老化、衰败, 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基于这种强大的外部生存压力和竞争动力, 驱使组织进行内部变革, 谋求组织各个子系统的和谐一致性。

综上所述, 组织变革就其本质内涵而言, 是指组织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其组成的各个要素 (如战略、使命、结构、技术、人员、文化等) 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 使组织的各个子系统“和谐相处”, 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和增进组织绩效的过程。组织变革是组织发展的重要手段, 对维系组织生存, 适应环境变化, 增强组织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变革, 可以说是组织发展的一种必然过程。今天, 外部环境变化的动荡性和复杂性, 使组织变革的压力与频率加大了, 变革已成为组织存在的少有的常态之一。组织的生命在于变革, 不变革的组织必然趋于萎缩和死亡。因此, 我们必须认识组织变革的规律, 积极地、有计划地推进变革、领导变革, 不断推动变革走向成功。

2 后现代管理时代企业组织变革的新特征

所谓后现代管理, 是指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环境巨大变化的企业管理。后现代管理是在后现代社会管理学领域所形成的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 是在与现代管理理论决裂的过程中, 从旧的限制和压迫中解放出来所进入的一个新的领域。后现代管理思潮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它是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理念和方法进入管理理论开始的, 之后迅速风靡西方, 并向全世界蔓延, 对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的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

西方理性管理模式一直高扬理性、崇尚科学, 但在面对“有人参与的”和“环境巨变的”复杂系统时, 却出现“控制”困难和合成谬误。当哲学家们用一个未知的、不确定的、复杂的、多元的世界概念取代了传统的给定的世界概念时, 原有的中心论、确定性、规律性等刚性文化已越来越不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新兴的后现代主义要求对现实进行重新解释, 并已在组织管理等领域里产生了革命性的深刻见解。从冲破现代主义出发, 后现代主义在整体组织观、有机体和适应性的理念、人的内在性、复杂的不确定性环境、文化多元性、组织结构网络化等方面直接影响了组织管理的变革。

后现代主义否定了现代管理理论赖以生存的理性假设, 否定了现代管理理论基于稳定或不变环境的理论观点、管理规则和价值判断标准。按照后现代主义的理解, 自然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人类社会只是自然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便是与自然系统中的其它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这一观点成为后现代精神的核心思想。哲学家怀特海的过程论认为, 有机体是一个活动的结构, 一切有机体均处于演化过程中, 一方面, 有机体要适应一定环境的需要, 另一方面, 有机体具有内在的力量, 即它可以创生自己的环境, 也就是自身进行变化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论, 企业作为自然系统中的一个有机子系统, 其存在与延续也需要建立在与其它子系统 (如消费环境、技术环境、文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等) 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基础上, 当其相关的环境发生变化时, 依据适者生存的原则, 企业必须实现组织变革, 即通过结构、技术、流程、人员甚至战略等方面的组织创新以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需要, 从而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未来发展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因此, 生存环境的变化直接会影响到企业经营与管理, 只有对企业所处的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才能对企业组织进行适应性的变革, 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从组织变革的演进角度分析, 我们认为, 后现代主义对组织变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面对着未来不确定性逐步增强的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战略的频繁变化、劳动力的丰富化、制度的经常性调整以及技术进步等, 在后现代管理思想的冲击下, 通过组织变革的方式来寻找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组织和管理进化的新特征。综合已有的后现代组织变革的研究成果, 从组织战略目标调整, 到人员、技术和文化变革, 再到结构重组、规模调整、层次缩减, 再到业务外包、流程再造、虚拟经营等, 均是为了使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市场机遇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可见, 企业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变革途径和选择组织的哪一部分作为变革着眼点, 其变革的重要目标均是通过提高组织运行的效能, 来实现与高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保持一致性和努力拥有未来变革的领导地位。

3 后现代管理时代企业组织变革过程中和谐命题的提出

西方古典管理学者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 而偏重于对物的组织和职能管理的研究, 在他们看来, 企业组织只有职能分工和规模大小的区别, 企业中的人几乎都是一样的, 人的思想意识可以忽略不计。所以, 在早期的工厂管理中, 人被当作机器的附属物进行组织和管理, 由此引导了劳资对立、罢工事件和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

文艺复兴时期后, 西方哲学完成了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转折, 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脑力劳动者比例大幅度增加, 企业越来越重视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在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现代性学说的推动下, 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实现着对世界的改造。然而, 人类在建立起辉煌的现代文明的同时, 也将自身推向危险的边缘: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人的物欲不断膨胀, 以道德滑坡、理想迷失、信仰混乱为特征的精神危机不断加剧等。面对现代社会的危机, 于是人们开始反思现代性。20世纪中后期, 一些思想家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现代性学说赖以建立的基础——以人为中心的主体主义和理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因此应运而生。

后现代主义不满于“经济人”、“社会人”和“复杂人”等假设, 后现代主义认为, 现代社会结构中的人不是“真正的人”, 而是社会结构的附属品, 其存在的方式是权利。现代社会中的个人还被工业化文明的成果所压迫, 人成为管理制度的创造物, 是被现代文明的产品所异化而存在的。在后现代主义看来, 人与世界内其他存在者的关系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而是同一个大系统中不同成员之间的共生共存关系。后现代主义试图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组织、组织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主张通过倡导不同主体间的和谐性来消除现代性所设置的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对立。

后现代管理理论继承了后现代主义倡导“和谐”的思想, 以批判现代管理中的不和谐现象为基点, 向自泰勒科学管理思想产生以来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的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后现代管理理论认为, 传统管理学思想的起点是理性主义, 它希望管理学能够步入依靠实验和定量公式描述的“精密科学”的圣殿, 而忽视管理的非理性主义方面。在传统管理学研究中, 理性假定的普遍主义原则实际上给管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太多的“命定性”的规定, 而忽视了组织的多元性、差异性和环境互动性。现代管理理论不顾某个组织成功所依赖的具体情境和偶然性, 将其成功经验整理成严格的图式, 然后套用到不同环境条件下其他组织的管理发展过程, 给人们提供的是一种确定性和稳定性的幻觉, 其实质是要将管理的发展“规范化”, 而未能彻底地解决组织的价值观问题和组织意识问题——一个非理性主义问题。

在后现代社会, 人类面临的外部环境瞬息万变, 整个世界和人类自身正遭受着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等全面而深刻的冲击, 变化是后现代社会惟一不变的特征, 因此组织变革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 而从过去的管理实践中按线性规则归纳出的管理原则、管理艺术、管理制度等已不再具有普遍适用性, 知识变成一种“权力话语”。由于现代管理理论忽视组织管理中的非理性因素, 导致组织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日渐枯竭、组织之间经济纷争和利益争夺加剧、组织内部冲突不断、过度控制而导致组织内的人被管理制度所异化。后现代管理理论认为, 这一切不和谐的根源就在于现代管理理论所赖以建立的普遍主义和理性主义。通过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批判, 后现代管理理论旨在追求一种和谐管理的思想, 极力倡导在组织管理和变革过程中建立起组织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各子系统之间以及组织与外部世界 (或环境) 之间的和谐关系。

企业组织是个开放的系统, 它不断地与环境发生作用而发生变革, 具有变动性;同时, 组织又始终处于持续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 无论怎样变革, 仍会保持着该组织的形态、特性以及各种机制的和谐, 具有动态稳定性与和谐性。变动性与和谐性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两个基本属性。任何形式的组织, 小到各类社会组织、企业, 大到国家, 都应恰当地处理好组织变革与组织和谐的辩证关系。当今, 组织形态的无界化、网络化、虚拟化、联盟化, 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跨职能的任务团队的建立, 从刚性管理模式向柔性管理模式的转变, 都是适应和谐管理思想的组织变革之举。

4 企业组织和谐变革的系统目标及对策

4.1 如何理解“组织和谐变革”

面对动荡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 企业要想生存发展, 就必须减少其内部的冲突性和外部的摩擦性, 增强内外部之间的和谐性, 因而, 组织的变革过程应当是一个提高其内部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和谐性, 以及组织同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性的过程。

在组织内部, 组织的各个要素如同众多的不同的齿轮, 每个齿轮都有自己的作用和运行轨迹, 如果它们相互之间不能紧密咬合且方向一致, 那么就会相互发生碰撞和磨损, 整个系统必然不能正常运转。但如果能使每个齿轮 (即组织各要素) 相互之间紧密咬合且方向一致, 则它们之间就能达到一种和谐运转状态, 使系统各要素相互推进, 从而整个系统实现高效匀速运行, 如图2所示。组织发展中的每一步变革, 都需要考虑组织的系统性和组织的各要素之间以及与环境间的和谐性, 否则就会造成系统内外发生摩擦, 产生不必要的能耗, 甚至是组织变革的失败。

组织的和谐变革就是将和谐性作为变革的导向, 通过对组织各要素和谐性的改进, 实现其相互间的协同作用, 使系统整体达到和谐态, 并与外界环境协调一致, 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保证和实现组织的高效运转。

4.2 企业组织和谐变革的系统目标——构建和谐组织

和谐是所有生命的基础, 无论是有机体的生命还是组织的生命, 和谐都会产生一种惊人的力量, 因此, 我们期望组织变革的过程是一种动态演化的和谐变革, 而和谐变革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创新型的和谐组织。

从字面上理解, “和谐”意为“和睦、协调、一致”。因此, 在研究组织和谐变革的过程中, 首先应从组织内的“人”的要素入手, 通过在组织内部创建一个“和睦”的人文环境, 来影响系统内成员的心理和行为,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要对组织内的“物”的要素进行考虑, 建立一个“协调”的机制和关系, 也就是指组织在其构成、功能、战略、机制或制度、业务、技术及文化配置上的科学合理、比例得当, 并符合客观规律, 从而充分发挥组织的整体功能。

与此同时, 组织又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个体, 因此在考虑组织和谐变革的过程中, 也应该研究组织作为个体如何融入到社会大系统中去, 也就是组织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如何和谐发展的问题。

因此, 和谐组织是指组织通过变革与创新所追求的一种状态, 是组织最优化发展的一种运行态, 也是组织持续化发展的一种生存态。只有组织发展到了这种状态, 我们才能说这个组织是一个和谐组织。我们在构建和谐组织的过程中, 主要从组织内部和谐与组织外部和谐两个方面入手, 其核心是充分调动和利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组织整体重在创造机会、条件和一种促进组织要素能量释放、协同发展的内在环境, 同时创造机会、条件和一种促进组织整体持续发展的外在环境, 使组织和组织成员持续不断的实现其战略目标。当组织内外都达到和谐时, 该组织也就发展成为一种和谐组织。见下图3所示。

4.3 构建“和谐组织”的基本对策

4.3.1 组织内部和谐体的构建

(1) 组织要素及其构成的和谐。

保证组织构成的和谐性必须遵循如下原则:①组织的构成要素 (如人、财、物、信息等) 必须与组织的单位功能相吻合、与组织整体功能相适应, 与组织的目标使命相一致。尤其是人的要素的构成, 由于人的复杂性和非理性, 务必保证组织个体的素质、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以及人才结构适应组织整体发展的要求;②要素与要素之间的搭配要协调、一致、时刻保持紧密的联系。如人的知识结构与生产工具 (人机系统) 的先进性的匹配性, 劳动分工形成的人际关系的平衡性, 资本投向与组织战略的关联性, 任务结构及业务流程的协调性等;③组织的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根据组织发展的需要, 选择适合组织发展的最优构成和比例 (即人、资本、技术、资源、信息等围绕组织战略使命的合理配置) 。

(2) 组织和谐。

主要围绕企业组织管理的客观需要, 如何通过组织手段, 有效发挥领导作用, 保证组织稳定、协调运转, 充分发挥总体力量。组织和谐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①健全和完善组织内部管理体制, 依照制度来约束和激励组织成员, 如完善人员使用和工作调配制度等;②选择合理的组织结构, 保证组织内同层级间的不同部门和活动能够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同一部门不同层级间能够指挥得当、反馈及时, 为组织纵横交互关系的对称、平衡, 以及功能互动奠定基础。

(3) 组织文化和谐。

文化和谐是进行柔性管理的关键, 主要表现为组织内部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同一性和协调性。只有三者充分融合, 组织文化才能真正起到导向、激励、约束、凝聚、辐射等功能。营造组织内部文化和谐的氛围必须做到以下4点:①形成共同愿景和价值观, 用以协调人们的行动和目标;②鼓励创新, 形成一种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在内的创新制度和创新文化, 为组织变革和发展注入持久动力;③以人为本, 重视人才作用, 在组织内部建立融洽的沟通环境和学习机制, 打造学习型组织;④建设一种开放的、兼收并蓄的组织文化, 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 允许员工思想和见解的多样性。

4.3.2 组织外部和谐体的构建

(1) 组织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和谐。

在现代管理思潮下, 组织的目标是单纯的“股东利益最大化”, 导致了组织很难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在后现代管理时代, 组织的目标应遵循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优分配原则。这就要求组织在处理与各方的利益关系时加强关系管理。在与政府关系的处理上, 要求组织内部文化和制度的建设要始终与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相一致;对于顾客, 组织要靠品质、服务和诚信来赢得顾客的信赖;对于竞争者, 组织要和平共处、公平竞争、诚信经营, 以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对于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分销商, 要加强合作, 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处理好分配关系;对于其它相关方, 组织要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因经营方面的外部性问题而对社会公众造成的负面影响。

(2) 组织与社会的和谐。

广义上讲, 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技术、文化、政治法律等环境。这里存在两种情况:当一国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技术进步、各种政策、法规和制度完善时, 社会本身处于一种和谐态, 这种环境有利于组织的发展, 组织只需尽快融入到社会当中, 发挥其功能即可。当国家和社会在特定情况下出现较大变动性时, 就需要组织有较强的自适应机制和自组织能力, 以维持其发展并与社会相适应。

(3) 组织与自然的和谐。

由现代主义推动的现代工业发展模式是建立在对资源的无限索取和环境污染的基础上的, 这种发展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外界压力, 组织的环境行为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后现代主义基于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焦虑和不安, 主张组织在有利延生的前提下, 实现对自然的合理利用, 实施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三赢”战略。

到目前为止, 后现代管理理论虽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 注重批判而失于建设, 但是它所倡导的和谐思想对当今组织的变革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崔佳颖.和谐企业理论初探[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8, (3)

[2].李玲, 林桂兰.基于冲突理论的和谐组织管理机制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9, (5)

[3].张成栋.论现代企业和谐管理体构建[J].林业经济, 2007, (6)

[4].王铁骊, 高阳.后现代管理思潮与现代企业组织变革研究[J].价值工程, 2006, (4)

[5].董雅丽, 赵占恒.后现代管理范式下的组织和谐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6)

和谐企业组织 第7篇

一、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在改革创新中发挥作用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 煤炭企业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工会自身建设, 发挥工会组织优势, 围绕煤炭企业中心工作, 不断推进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全面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在工作中创新

按照《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 坚持把热爱工会工作, 能为职工说话办事, 有一定工作能力、业务能力、政治素质好的同志选拔到工会组织中来, 全面提高全矿工会干部自身素质。为搞好工会工作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同时, 注重加强会员管理, 特别重视引导农合工加入工会组织。建立和完善会员登记卡和会员档案, 规范会员管理工作。

2、加强工会制度建设, 完善工会工作制度, 在制度建设中有所创新

加强工会自身建设, 必须加强工会制度建设, 用制度规范工会各项工作的发展, 约束工会干部和全体会员的行为, 是各项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促进工会各项工作稳步发展。

3、强化工会干部思想教育, 在教育形式上创新

采取多种形式, 组织工会干部加强对党的十七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企业工会工作条例》和工会业务知识的学习, 提高工会干部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 注重在理论上所提高, 形式上有所创新, 注重学习效果。使之成为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推动工会工作发展。

4、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动工会工作创新

坚持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会工作, 必须要有开拓进取的意识、开拓进取的思路、开拓进取的办法、开拓进取的工作才能打开工会工作新局面, 才能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走在时代前列, 才能始终保持同职工群众的密切联系, 才能始终成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才能不断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和吸引力, 才能在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强民主管理, 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上发挥作用

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作为职工群众的代言人, 关键要切实加强企业民主管理, 推进矿务公开, 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在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上发挥积极作用。实行矿务公开是加强企业民主管理与监督, 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的一种有效形式。实践证明, 民主管理是构建和谐矿区的动力。

1、进一步加强企业民主管理, 通过工会代表和组织职工民主

参与企业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 实施群众监督, 促进企业决策民主, 利益关系公平公正、职工团结和谐。由此可见, 民主管理是构建和谐矿区的强大动力、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矿区的支撑和动力。通过协调关系, 有效协调企业内部的利益矛盾关系, 推进矿务公开、开展劳动争议调解等工作。通过制度约束, 建立健全有效的规章制度, 坚持依法办事, 提高企业的执法能力。通过创新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 推动企业协调、科学、持续发展。通过凝聚合力, 发挥职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共同为构建和谐企业献计献策, 争做贡献。

2、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职代会制度。使职工行使对生产经营管

理方针和发展目标的知情权;对重大决定的审议权;对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改革方案的表决权;对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的评议监督权等权利得到有效落实, 才能切实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

3、进一步深化矿务公开和区队事务公开工作, 工会要注重对

区队民管会和区队事务公开制度的管理和指导工作, 使煤矿民主管理、矿务公开和区队事务公开工作形成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三、以创建“三型六化”企业为目标, 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上发挥作用

社会和谐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社会文明的发展以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为基础和依据, 没有全体职工素质的提高, 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大力开展创建“三型六化”企业和学习型工会组织和知识性职工活动, 推动煤矿企业安全、稳定、充满活力的和谐矿区建设, 着力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

1、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

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规范职工道德行为, 在职工中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爱岗敬业等基本道德规范, 培养良好的职工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 教育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倡导企业理念, 创造条件, 提高职工业务技术素质

以创建学习型班组为重点, 大力开展班组建设, 班组安全建设, 创建明星班组活动, 大力在职工中提倡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和终身学习理念。

3、引导职工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通过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创造、技术比武等活动, 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 能够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 并能熟练与本岗位相关的其他岗位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具有适应岗位变化要求,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和本领, 使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

四、以“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载体, 在维护矿区稳定上发挥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努力在企业职工中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工会始终要密切联系职工群众, 坚持一切为了职工, 立足于职工群众的需要, 切实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积极为职工排忧解难。当前, 工会要突出维护好一线职工、困难职工、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群体的合法权益。一要着力维护好职工经济权益。二要着力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三要着力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四要着力组织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五要着力解决困难职工和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要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 深入职工群众家中, 了解掌握困难职工家庭生活、工作等情况, 切合实际的给予帮助, 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要积极开展特困职工与领导干部结对子活动, 坚持五必访、六必帮、七必谈制度, 了解掌握职工思想动态, 做到同困难职工心贴心、手拉手、不脱贫、不松手。通过一系列交友帮扶活动的措施落实, 推进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把党的关怀和工会组织的关心送到职工群众的心坎上, 促进煤炭企业的安全稳定和谐发展。

摘要:工会组织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工会组织如何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作用, 必须认清其在建设和谐企业中的地位和责任, 采取多种有效载体, 坚持工会工作创新,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加强企业民主管理, 实行矿务公开, 打造“三型六化”企业, 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建设和谐矿区中的作用。

关键词:工会组织,煤炭企业,三型六化

参考文献

[1]傅晓明, 张磊.和谐企业文化体系与和谐企业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 2006, (11) .

[2]李建梅, 任建兰.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文化建设[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1) .

[3]玉春子.高校工会维权现状与维权的有效途径[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1) .

和谐企业组织 第8篇

关键词:构建,发挥,和谐社会

中原油田设计院是全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甲级勘察设计院, 主要承担中原油田及国内外地面工程建设的规划、勘察、设计、监理等工作。

近年来, 我院领导班子团结协作, 开拓进取, 带领设计院广大职工, 以油田“一三四四二”发展战略为指针, 紧紧抓住“持续、有效、快速、协调发展”这条主线, 经济效益再创新高, 市场空间进一步拓宽, 项目运作能力得到增强, 企业发展后劲得到增强, 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增强,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实际工作充分认识和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十分重要。要做到这一点, 我认为在企业发展进程中,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这是新时期工会工作的行动纲领;坚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 这是实现“两满意”即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劳动者满意;调动发挥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投资经营者满意的工作宗旨。其次要从扩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构建和谐企业的必要性。

(1) 构建和谐社会, 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要求工会组织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关系的协调, 把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统一起来;把维护产业工人群体、困难职工群体的利益与满足不同职工群体的多元需求统一起来;把调动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两个积极性统一起来;把团结动员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共谋改革大计、共创发展大业与最大限度地为他们争取利益、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统一起来;把表达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利益, 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会组织要团结动员职工, 用工人阶级先进思想和精神风貌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组织基础, 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 凝聚在党的旗帜下, 为实现党的历史任务做出新的贡献。

(2) 建立和谐企业, 工会要维护职工权益。积极参与劳动关系协调, 关心职工的利益和疾苦, 实实在在地为职工排忧解难, 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意义所在, 是我们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是调动职工群众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工会是社会经济矛盾、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 从诞生的那天起, 就是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利益的组织, 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会不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就会严重脱离群众, 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也就是一句空话。 工会组织必须在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中, 有所突破, 有所作为, 有所发展。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企业工会应有的作用。

1 立足维护职能, 发挥“调节器”的作用

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在企业, 这种关系集中反映在劳动关系上。维护职工的合法利益和民主权利, 是工会组织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 也是建设和谐企业的首要任务。工会组织应把推动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作为工作的“切入点”, 充分发挥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维护者、代表者和表达者的作用, 努力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应不断完善企业职代会制度和平等协商制度, 通过制度来协调完善企业的劳动关系, 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应带着深厚感情和满腔热情去关心员工, 及时掌握困难员工的生活状况, 从解决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 使维权工作的声音更响一些、力度更大一些、和谐因素更多一些,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调节器”的作用。

2 立足参与职能, 发挥“传感器”的作用

参与职能是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能之一。每个职工都有被人承认, 感到自己的重要性的需要, 没有人愿意自己在单位只是一个编号或是一个数目。“不干就回家”这种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 极易使职工感到管理者的冷酷无情, 使企业失去最为宝贵的职工凝聚力。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 也就是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过程。工会组织应坚持并不断发展以职代会制度为基本形式的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 搞好企务公开, 维护好职工对企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不断巩固构建和谐企业的群众基础。应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激发员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应坚持在服务职工中教育职工, 在依靠职工中宣传职工, 在组织职工中动员职工,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传感器”作用。工会组织要正确认识当前工会工作和职工队伍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研究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牢固树立政治、大局、责任、创新意识, 切实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系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教育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及各种利益关系, 通过正常的渠道, 以冷静理性、有序依法的形式来表达利益要求, 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吸引到党领导下的工会组织中来, 实现工会组织的全覆盖, 热诚解决职工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始终坚持“职工利益无小事”的原则, 从职工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入手, 尽最大努力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

3 立足教育职能, 发挥“孵化器”的作用

工会组织承担着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的职责, 起着“孵化器”的作用。发挥好工会组织的“孵化器”作用, 应从“四力”入手。应加强工会干部自身建设,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做到“妈妈心、婆婆嘴, 闲不住的两条腿”, 提高工会干部的能力;应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努力把工会组织建设成为组织健全、维权到位、工作活跃、作用明显、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 增强工会组织的活力;应苦练“内功”, 从“活动主导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 提高工会组织的群众化、民主化水平, 增强工会组织的内力;应不断总结、推广经验, 创新“职工之家”建设的思路、内容、领域, 提升工会组织的魅力。要大力开展创建和谐企业活动, 推动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认真坚持汇报制度、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 在宏观层面协调好社会利益关系和劳动关系。建立健全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和厂务公开制度, 实现好、维护好、保护好广大职工的民主权利、经济利益和精神文化需求。要广泛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 积极探索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的长效机制, 促成劳动关系双方协商共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

4 立足建设职能, 发挥“助推器”的作用

和谐企业组织 第9篇

关键词:企业,和谐建设,共青团

党的十八大提出, 要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指导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作为党领导下的共青团组织, 要发挥“党有号召, 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 切实发挥好助手作用, 团结带领广大青年, 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开拓进取, 奋发有为。当前形势下, 企业团组织要对自己的环境, 进行全面的分析, 找准努力的方向, 采取得力的措施, 找准着力点, 选好突破点, 既要为排除企业发展不和谐因素贡献力量, 又要把自身打造成和谐组织, 成为企业发展的润滑剂, 成为青年成长成才的助推器, 不辜负党的重托, 成为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中流砥柱。

一、当前制约企业共青团工作和谐发展的因素

其一, 当前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的依赖程度下降, 团组织对青年失去了“一呼百应”的号召力。过去“政治挂帅”年代, 青年业余生活单一, 政治学习热情相对高涨, 企业共青团组织对广大青年有着“召之即来, 一呼百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通过举办各类活动, 取得了青年的信赖, 赢得了他们的厚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以来, 随着电视的普及, 以及新兴媒体网络的出现, 在青年中间出现价值多元化、利益多元化, 业余生活除了团组织活动以外, 有着更丰富、更精彩的选择, 而共青团的活动相对滞后, 无法满足青年求新、求变的需求, 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力已经明显淡化。过去在广大青年中间享有崇高地位的共青团组织, 已经被某些人粗浅地认为“团员不团员, 一月多交几块钱”。一些团员青年不愿意参加团组织的活动, 甚至对交团费、过组织生活有抵制心理, 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团员, 毕业到企业工作后, 既不转移自己的团员关系, 也不承认自己的团员身份, 团组织对此显得无能为力。

其二, 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压缩了共青团的活动空间。过去共青团是“全天候”的, 开展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相对宽松的选择。现在有些单位领导对共青团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认识不够全面, 担心开展团的活动影响生产建设, 分散企业生产经营的精力, 所以态度有所保留。领导的态度近似团活动在本单位的“晴雨表”, 其他同志对此也热情不起来。由于活动难以开展, 团干部也心灰意冷, 工作热情一落千丈, 整个单位团的工作也处于低迷状态, 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在广大青年中失去了影响力和战斗力。

其三, 由于企业减员增效的影响, 团员人数呈递减态势。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的“低工资、广就业”的劳动政策, 市场经济中作为竞争的主体的企业, 把经营宗旨定位为追求效益最大化, 减员增效成了必由之路。由于减员增效的影响, 各单位团员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甚至有些单位由于团员人数太少, 达不到《团章》规定的设立团支部的条件, 使团组织的覆盖率下降, 致使团的工作开展出现萎缩。而且, 团员队伍萎缩趋势仍在逐步扩大, 为企业共青团工作开展提出了严肃的课题。

其四, 团干部工作能力和热情, 与时代和企业的要求出现脱节。当前, 企业共青团组织培训和选拔团干部的机制和方式, 还不尽完善。共青团干部来源渠道较广, 有政工干事、技术员、岗位工人, 有的是选举产生, 有的是基层单位领导推荐;而且文化层次不同, 有大学生、中专生、技校生、高中生。多渠道产生的共青团干部, 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共青团工作的人才, 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团干部素质良莠不齐, 为团的工作深入开展造成了一些困难。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 团干部的工作热情也不够高, 经常出现敷衍和应付现象。

二、企业共青团要成为和谐组织应具备的时代特征

其一, 能够成为稳定和发展青年队伍的不竭源泉。当前青年面临的求学、就业、婚姻、住房等方面的压力与日俱增, 团组织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好、服务好, 成为青年心声的“传声筒”, 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过滤器”。让广大青年化压力为动力, 认清优势和潜力, 努力在社会发展中扮演更积极踊跃、更有活力和创造力的角色, 同时针对青年面临的现实困难, 要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 做好疏导和服务工作, 使各级团组织真正成为广大青年的“贴心人”、“娘家人”。

其二, 能够成为引领和丰富社会新风的时代风向标。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活力的时代, 诸如超级女声、博客、微博等新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 吸引了广大青年关注的目光。各级团组织要把握好时代风向标, 用先进的文化教育、培养青年, 优化青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要努力培育各类青年典型, 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广大青年中形成“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要在青年中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让腐朽的、消极的东西没有立足之地。要大力建设和谐文化,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团、教育青年,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倡导和谐理念, 培育和谐精神, 促进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其三, 能够成为创造和提高社会财富的先锋部队。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存在的突出矛盾仍是社会生产力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社会创造财富, 促进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是企业各级团组织的中心工作。我们要通过青年突击队、“双争”活动、修旧利废等活动载体, 动员和引导广大青工在企业生产建设中发挥主力军和生力军作用。要通过青年志愿者、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活动载体, 升华团员青年的人生价值, 提高青年综合素质。

其四, 能够成为丰富和活跃青年生活的亮丽风景线。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传统优势, 采取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 多举办文体、娱乐活动, 让青年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充实起来、精彩起来。通过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让青年热爱事业、热爱岗位、热爱生活、热爱社会, 树立当代青年的良好形象。要善于利用网络、短信等新兴方式, 吸引更多青年参与到团组织的活动中来。

三、如何构建企业和谐共青团组织, 重建新时期共青团组织新形象

其一, 企业共青团组织要主动地去适应企业发展, 适应青年成长。某些团干部常对组织所处的环境悲观失望, 谈起开展活动就感觉困难重重, 单位不重视, 团员不支持。从根子上分析原因, 还是团组织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不能跟上企业建设和青年需求的需要。活动是共青团的灵魂。开展活动的时候, 我们要态度更积极一些, 方法更创新一些, 想企业之所想, 急青年之所急, 多为企业办实事, 多为青年办好事, 做青年友, 不做青年官, 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诚心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困惑, 就一定在企业发展大舞台上大显身手。“有为才有位”, 出色的成绩将呼唤团员青年对团组织信赖的回归。

其二, 企业共青团组织要努力地提高团干部工作能力, 适应组织发展。“火车跑的快, 全靠车头带”。对共青团组织的发展而言, 建设一支德才兼备、思路创新、热情高涨的团干部队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企业团组织建设面临着种种问题, 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团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问题。成功地解决好这个问题, 将对组织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反之, 如果团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将成为组织发展的“瓶颈”。我们要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和手段, 加大对团干部的培训力度, 努力发挥好团干部的火车头带动作用。要打通渠道多沟通, 不但要沟通团干部, 也要沟通领导、沟通青年, 努力营造和谐共促的局面;要搭建舞台练技能, 赋予基层团干部更多的责任和机会, 让他们在实战中锻炼成才;要争取政策促提升, 通过推优入党、推优见习等多种形式, 为团干部成长、成才铺设宽广的平台。

其三, 企业共青团组织要把创新作为解决当前问题的主要方法, 需求更多突破。江泽民同志曾指出, “发展希望在于创新, 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年”。处在困境中的企业团组织, 更要高擎创新的旗帜, 把创新作为解决当前难题的主要方法, 遇到困难的时候, 要研究视野是不是可以更宽一点, 方式是不是可以更多一点, 时机是不是可以更准一点, 考虑是不是可以更全面一点, 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只有想不到, 没有做不到。要把创新渗透到共青团工作的方方面面, 着力把共青团塑造成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能够创新的组织, 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多新鲜的借鉴。

其四, 企业团组织要通过建章立制, 为组织发展构筑坚实的基础。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是党联系广大青年的纽带和桥梁。企业共青团组织要借力“党建带团建”, 以组织建设为基础, 以机制建设为保障, 以队伍建设为关键, 不断增强共青团的服务能力、凝聚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既要在制度范围内, 努力为组织的发展赢得宽松的政策, 同时也要在组织内部,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实现组织的规范发展。

其五, 企业团组织要把各种对象对准广大青年, 成为最广大青年的精神家园。虽然由于减员增效的影响, 团员数量逐步减少。但团组织赖以生存的土壤还没变, 这就是数量庞大的35岁以下青年。我们要围绕这些青年开展工作, 使他们认识到即使超龄离团, 团组织仍然关注着他们的成长, 服务着他们的生活, 由此我们团组织的发展更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要通过基层团支部、青年工作组并轨运作的方式, 进一步转变团组织的工作职能, 打破束缚团组织发展的“瓶颈”, 赢得更好的发展机遇。要构建“基层团委+青年重心”的新兴组织网络, 大力建设各级各类青年社团, 延伸工作手臂, 整合社会资源, 运用社会化、项目化的机制来推进工作, 增强团组织的内在活力和战斗力。

和谐企业组织 第10篇

关键词:和谐;工会组织;企业发展;劳动关系;职工权益

企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企业工会组织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和职工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位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特殊地位,它是构建和谐企业,实现企业健康、持续、跨越发展不可获缺的机构,具有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架起了职工与领导沟通的桥梁,是职工温暖的家。

在此就工会组织在和谐企业中的重要意义及如何更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谈一些粗浅观点。

一、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坚定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

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建设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的基本内涵。“和谐”反映的是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协调,完整和合乎规律的存在状态,是社会结构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企业工会要在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必须坚持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理念。积极有力的在劳动关系中坚持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理念,对于工会组织来说是一个挑战。基层工会组织在工作中,要能及时发现各种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善于从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入手,在保证双方利益的原则上,通过协调协商的手段和方式,解决劳动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劳动关系双方的相互理解、支持和合作,实现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最终达到双方互利共赢的结果。

二、强化职工权益保护观念,为职工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约束

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工会组织应该围绕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和调处等环节,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以促进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形成,使劳动关系各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谋发展。

首先应该完善以职代会为主渠道的参与机制。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企业实现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基本制度,是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和切实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是坚持和完善职代会制度和规定,保障职工的民主管理权力,不断提高职代会对企业改革、发展重大决策的参与率,扩大对重大决策的审议范围。二是必须实行企务公开制度,做到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领导班子建设及廉政建设的事项向职工公开,接受职工的监督,充分调动职工当家作主的积极性,真心实意的依靠职工办企业。三是必须加强对职工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他们按照法定程序表达自己的诉求,在法律框架内正确认识和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加强对职工代表的培训力度,提高职工代表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要强化以平等协商、集体合同为核心的维权机制。企业依法经过平等协商所签订的集体合同是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依据。实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对于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必须健全劳动争议监督、调处机制。工会组织处在协调劳动关系第一线,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劳资关系和谐稳定必然成为其最主要、最具影响力的工作。工会组织要重视维护职工权益工作,本着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劳资关系和谐稳定的原则,在合同、用工、工资等方面进行干预,以达到全体职工、企业和谐发展的目的。

三、发挥工会在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企业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就企业而言,发展得好,职工就能得到实惠,企业就有凝聚力,就能保持和谐稳定。一个企业如果连职工的基本生活都不能保障,则职工队伍很难稳定,更不用说企业的和谐发展。

(一)工会要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开展工作

要把调动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使广大职工真正成为企业经济活动的主体;同时,要通过适合工会特点的活动,发挥和调动广大职工的创造性。工会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创新发展这个中心,大力开展各具特色的劳动竞赛,让广大职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推动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发挥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引领作用

丰富企业文化是工会服务企业大局,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工会要从企业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帮助企业建立起职工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企业应给职工创造职业发展的通道、公平竞争的平台、施展才能的机会,使职工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工会要注重企业文化的渗透

要把情感融入到管理中,积极发挥文体活动的文化传导功能,广泛开展健康有益、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使职工在愉快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步培育具有凝聚力、向心力、蓬勃向上的企业精神,为企业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工会只有组织更加健全、工作更加得力、职工更加信任、作用更加明显,才能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职能作用。在新形势下,工会组织要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和企业实际,不断赋予其新内涵,创造新形式,充分发挥协调与监督机制,健全考评机制,完善奖励办法,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薄弱点作为活动的切入点,实现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燕玲.劳工问题与社会和谐——南海本田事件对中国劳动关系和工会的影响[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

[2]杨成慧.论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1(14).

和谐企业组织 第11篇

1 构建和谐型企业在维护职工民主政治权益方面发挥作用

职代会是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载体, 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 也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 是创造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环节。在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 职代会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当前的重点就是提升职代会的质量, 注重对职代会审议结果的落实反馈工作, 切实落实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使企务公开民主管理真正成为保证单位改革发展,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强化单位民主政治建设的“阳光工程”。通过一系列措施, 保障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推进企务公开工作在和谐劳动关系中实现三个转变, 即从“要我公开”向主动公开转变, 从部分公开向全面公开转变, 从一般性公开向重点热点问题公开转变, 并努力做到“四个新突破”, 即:在思想认识上有新突破, 在薄弱环节上有新突破, 在规范运作上有新突破, 在推进方法上有新突破。

2 构建和谐型企业在维护职工劳动安全权益方面发挥作用

要增强职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根本上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是职工所求、企业所谋、社会所需, 是保持职工队伍先进性的关键所在, 是工会维护职工利益的必然要求, 也是工会参与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载体。为此, 工会要总结以往成功经验, 创新活动的方式方法, 更加扎实有效地抓好提升职工素质工程建设。一是根据不同职工群体的不同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岗位技术技能、应知应会知识培训, 着力提高职工科学文化、技术技能和业务素质, 推进职工知识化进程;二是以安全生产活动为契机, 积极倡导“关注生命、维护安全”的理念, 提高职工安全生产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使安康文化深入人心;三是继续深入开展“咱们工人有技术才能更有力量”大讨论活动, 作为提升职工素质的有效载体, 积极拓展职工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引导职工争当“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专家型”的职工, 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业务素质。要以培养高科技人才为主要目标, 关心高技能岗位职工的学习生活和成长, 逐步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表彰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使用机制, 努力构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和机制。

3 构建和谐型企业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发挥作用

劳动关系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风向标。当前,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 劳动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职工流动加快, 就业形式多样化, 使劳动关系呈现出多样性。这就要求各级工会组织要适应劳动关系的新变化, 自觉地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作为促进单位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在工作理念上, 要改变过去就协调谈协调的思想, 努力营造一种职工关心企业、企业关爱职工的新型劳动关系;在工作定位上, 要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者、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和劳动关系矛盾的协调者;在维权策略上, 要坚持依法维护和以情沟通的统一, 努力追求职工利益和企业效益的双赢共进;在维权方式上, 要注重整合资源, 发挥好单位、社会、新闻舆论等方面的作用, 共同打造良好的劳动关系, 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要切实发挥工会组织贴近职工, 紧密联系群众的优势, 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和不稳定因素, 多做释疑解惑、耐心说服的工作;多做关心爱护、明理顺气的工作, 尤其要做好那些在改革中工作岗位变化大, 自身利益调整大和日常生活困难大的职工思想稳定工作。

另外, 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的成效,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会干部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一方面, 各级工会要善于借用“外脑”, 从社会上聘请法律专家、劳动问题专家, 为工会维权工作出谋划策;另一方面还要对在职的工会干部队伍进行强化培训, 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社会活动能力, 特别是协调劳动关系的能力, 使他们真正做到既敢于维权又善于维权。

集体合同是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保证。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 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推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 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集中体现, 也是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要建立健全履约责任制和监督检查制度, 把履行集体合同的责任逐条分解落实, 纳入企业行政、职能部门和工会的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进行管理和考核, 具体体现到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中, 成为企业依法治企、健全科学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4 构建和谐型企业在建立救助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防范预警机制上发挥作用

“送温暖工程”是工会组织维护职工具体利益, 对困难职工进行救助的重要载体, 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纽带, 应切实把党的关怀和工会组织的温暖及时传递到职工中去, 把职工的要求和想法及时反映给各级党政组织,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满腔的热情, 以完善机制为重点, 采取加强宣传教育和落实帮扶措施相结合的办法, 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把职工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把职工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 把职工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 把职工满意作为工会工作的第一标准, 构筑起一条以“送温暖工程”为龙头的保障职工具体利益的通道。

5 构建和谐型企业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增强企业凝聚力方面发挥作用

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维护好、实现好职工精神文化权益的重要体现。工会组织应协助党政努力开创“职工靠文化凝聚, 管理靠文化推动”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新理念, 不但要加大职工文化设施建设的硬件投入, 为职工创造良好的文化活动氛围, 同时要坚持以优秀作品鼓舞人, 以高尚情操塑造人, 用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用职工身边的事情、用职工熟悉的语言, 通过开展职工文艺演出、艺术展览、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化娱乐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 陶冶情操, 丰富知识, 活跃基层职工文化生活, 为增强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蓄存强大的精神动力。

6 构建和谐型企业在依法组建工会, 夯实基层活力方面发挥作用

上一篇:新兴保险的出口下一篇:改变一生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