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必要性

2024-07-12

案例教学必要性(精选12篇)

案例教学必要性 第1篇

一、案例教学符合《刑法学》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刑法学》课程教学中, 教师既可采用由理论到案例的演绎方法, 也可采用由案例到理论的归纳方法。在法制史的视域内, 一览中国古代有关刑事审判的历史发展, 从中可以看出历代大都相当重视发挥“判例作为正式法源的作用:以例解律, 以例辅律, 以例补律, 甚至以例破律;编制判例也成为官方和民间重要的法律活动。”从中也可以说, 我国传统法律把判例作正式立法的源泉, 以实际的判例或是解释、或是辅助说明、或是补充说明法律条文, 甚至可以破旧除新, 改革不适应现实需要的法律条文。可见, 案例的重要性。我国一向是重视传统, 传统的思想延及至今, 在教学过程中, 也必然采用案例教学, 以便更清楚准确地阐释法律理论。

《刑法学》课程的教学首要的和基本的教学要求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刑法理论知识。在讲授《刑法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 面对庞杂而难懂的概念、原理和规范以及一些其他重要问题, 如何能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再深一层次, 能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笔者多年的《刑法学》教学实践中, 以及与以往听过《刑法学》课程的学生沟通或问卷表明, 在《刑法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 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在实践, 笔者在《刑法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案例教学。“选择典型的案例, 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 生动形象地解释法律的内容, 深刻揭示其法理内涵, 推动法律的发展与完善。”这是在传授抽象概念、原理、规范的基础上运用案例的教学过程, 就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中的由一般到具体的演绎过程。这只是《刑法学》案例教学中的第一步, 在运用案例教学过程中, 通过讲授概念、原理、规范引入案例, 同时又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 深化对概念、原理、规范的重新认识。这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系统知识, 而且还能使学生受到启发,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融会贯通, 促使学生的知识从具体跨越到抽象, 从个别扩展到一般, 从微观延伸到宏观, 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认识的提高, 就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中的由具体到一般的演绎过程。演绎方法或归纳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理论层面上掌握概念、原理、规范, 从实践的层面上是运用这些概念、原理、规范。学生主要是学习书本的知识, 深入操作层面已是不现实, 这是一个悖论。因此, 在《刑法学》教学过程中, 大量引入案例教学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难题, 这也符合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刑法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们有效认识这一学科的发展规律。

二、案例教学符合《刑法学》教育改革的目标

《刑法学》教育既是法律通识的教育, 又是法律职业的教育。当前《刑法学》教授方法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理论讲解、轻实践培训;重法条注释、轻法律精神培育;重教师讲授、轻学生能动性;重考试、轻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素质提高”的缺陷, 此教学方法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关于什么是教学目标, 目前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意见很不一致, 分歧很大。有学者主张“应该定位于职业教育, 法学教育应当成为培养未来的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职业工作者的职业性教育。”还有学者认为, 应该定位于“素质教育, 法学教育应成为一种培养国民素质的通识性教育, 或培养学者和法学专家而教授法学理论和系统法律知识的研究性教育。”这两种争论, 即法学教育应当成为培养未来的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职业者的职业教育学院, 还是应成为培养国民素质的通识性教育或培养法学家和学者而教授法学理论和系统知识的研究学院。

无论是定位于职业教育还是定位于通识教育, 都有其缺陷。笔者看来, 二者应该有机结合, 既要考虑职业教育, 同时还要考虑通识教育。基于这样的定位, 在笔者的《刑法学》教学实践中, 引入案例教学法, 以典型案例为载体, 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提供了平台, 使其在分析案例、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可以说, “案例教学法由此满足了现代法律教育对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要求。它既从实际判例中来, 具有实践性, 同时, 又因为建立在统一的客观原则之上并可以提供一致的结论而具有科学性。”无论是法律职业教育目标的确立还是素质教育目标的确立, 都决定了《刑法学》教育方法的改革, “直接关系到法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模式的设计、法学课程的设置、教育方法的选择。”在强调法律职业教育的情况下, 过去的《刑法学》教学只注重概念、原理、规范的讲解, 让学生死记硬背, 不求理解, 只要记住即可, 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是典型的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 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这不利于法律职业教育。

笔者在《刑法学》教学过程中引用案例教学法, 把这个课程定位于法律职业教育, 按照法律职业教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十分注重学生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 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引入和分析判断来解决理解、掌握有关《刑法学》的理论问题。在强调法律素质教育的情况下, 笔者加强案例教学的运用, 培养了学生法律职业思维能力, 提高了学生职业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三、案例教学符合《刑法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刑法学》学科特点决定了其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法治建设所需要的有关刑法方面的法律人才。而素质教育“以其对于高等教育内在规律与发展趋势准确把握, 成为法律教育的理想模式”, 而要真正做到素质教育与《刑法学》教学过程的融合, 这是推进《刑法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所谓的素质教育是指, 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具体到《刑法学》教学方法领域, 可以变灌输式教学法为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以贯穿于整个《刑法学》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其具体形式包括在课堂讲授《刑法学》理论中评析案例、专门组织的案例分析、案例模拟教学 (如模拟法庭) 、旁听案件处理、实习以及现场教学等。

通过案例教学法, 一方面可以解释成文法律, 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研究成文法律中存在的法律漏洞及有待改善之处, 从而推动成文法的发展完善。案例教学法主要运用成文法分析案例, 因此所得到的结论往往比较明确, 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既能够掌握《刑法学》知识的精髓, 又能够增强实践工作能力。这也正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在《刑法学》的教学活动中, 选择典型的案例, 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案例, 生动形象地解释《刑法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规范等的内容, 深刻揭示其法理内涵以及逻辑推演, 推动《刑法学》的渐进发展与逐步完善。同时, 我们也可以看到案例教学法具有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具有很大的不同, 并且有其独特优势。尽管其根植于判例法国家的法律文化背景, 但其对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不无裨益, 值得《刑法学》教学过程中提倡运用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高小珺.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建构与进路[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9.1.

[2]张志铭.我国法院案例指导制度的全新定位[N].光明日报, 2011.6.29.

[3]王祖书.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引入与实践探微[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9.

[4]顾永景.谈案例教学模式的内在根据[J].教育与职业, 2005.20.

[5]房文翠.当代法学教育的法理学透视[J].法学家, 2002.3.

[6]方流芳.中国法学教育观察, 中国法律教育之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33.

[7]曾宪义, 张文显.法学本科教育属于素质教育[J].法学家, 2003.6.

[8]周汉华.法学教育的双重性和中国法学教育改革[J].比较法研究, 2000.4.

[9]吴跃章.论法学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5.11.

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中的必要性论文 第2篇

一、工商管理教学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在工商管理教学体系中,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导向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性教学目的,MBA、EMBA自不必说,本科和全日制学历研究生的教学目标对此也非常强调,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和市场需求也充分体现出这个导向,企业吸收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以从事经营实务工作。这种导向就要求学校去着力培养能适应竞争环境需要的管理者,通过实战能力、应变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塑造,为企业和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管理人才。因此,工商管理教育的重点之一是提高学习者的实际能力和素质。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工商管理学科自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权变性。受教育者对管理知识的学习,无论是知晓了科学管理、营销管理、战略管理等管理思想,还是学会了全面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等管理方法,都不能保证其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原因就在于工商管理理论具有使用上的权变性。化学实验中,当物质的参数和状态与理论值相符合时,其实验结果就会与理论计算结果相一致;经济学在研究供求关系时,只要现实情况符合理论假设,那么其均衡点就会与通过严密数学推导的均衡点相吻合。

但是,在工商管理中,促使A企业成功或者失败的管理思想或方法,不能保证相同环境下B企业就一定会成功或失败;昨天成功的管理模式,今天也许就是失败的助推器。这就是说,知识的储备只是成功管理的先决条件,而非必然条件,理论的运用具有强烈的条件匹配性。工商管理教育要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即在何种情况下采用何种策略的能力。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必须系统地向学习者传授管理知识,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必须将知识真正内化于学习者的头脑之中,形成现实的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潜意识行为。因此寻找如何实现知识内化、提高能力的路径是工商管理教学的关键所在。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反,案例教学正好注重了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平等对话与研讨的过程,教师是作为引导者出现于课堂,对受教育者的学习起导向作用,不再是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学习者则从“听讲者”变为“参与者”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这种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能有效的传授知识并有助于理论对个人的内化,培养和増强学习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用为导向的工商管理教育是希望通过对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及对个体的内化,培养企业经营所需的实战型人才,案例教学正好具备了这种特点,既符合了教学目标又很好应对了管理学科的特性,因而必然会被引入到工商管理教育中来。

二、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的知识转换过程

知识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编码化知识(codifiedknowledge),另一类是隐含经验类知识(tacitedknowledge)也可称为显性和隐性知识(杨斌、赵纯均,2001)其涵义大致相同。编码化知识以普通媒介,如书本、网络等为载体而隐含经验类知识则具有较强的个人属性,通常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之中,传播之前先要经过编码,这类知识往往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学习者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或自学习得编码化知识,但却不能相应的获得隐含经验类知识,它只能通过学习者彼此之间共同学习,以及师生之间互动来获取。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通常以现实的企业经营背景为题材,通过学习者课堂内、外的学习与讨论,观点与意见的交融,达到对不同分析、处理问题视角和方法的体验,并经由判断,最后综合形成自己的决策观点。这样形成的观点不是简单的归纳总结,而是经过将外部知识编码化,再系统内化于自己头脑的过程之后得出的。杨斌、赵纯均(2001)认为在案例教学中存在着隐性知识显性、显性知识显性、显性知识隐性、隐性知识隐性这四种转换过程。我们认为在这些复杂转换过程中,最为核心的是隐含经验类知识不断编码化、编码化知识不断内化于个体的这样一个主要转换过程,主线是以外部隐含经验类知识为起点、以内化于个体头脑中的知识为终点,目标是使学习者的实际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这应该是案例教学最突出的功能。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上述其他的转换形式。

案例教学一般包含布置案例、研读案例、小组讨论、课堂讨论和分析报告撰写五个阶段,知识转换过程主要就是通过这五个阶段来实现。

布置案例是教师确定学习者的任务,明确指向课程的教学目标,这是隐含经验类知识初步编码化的过程,案例本身就是编撰者大量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书面再现,并且有的案例布置过程还融入了教师知识的编码化,因为在纷繁复杂的案例中找到合适的必须以教师的知识、阅历和经验为基础,是素质、水平的体现。

案例研读阶段多以个人方式进行。案例往往具有信息不完全的特性,学生个人根据案例的内容和所涉情况,通过各种媒介去查找资料。这种查找不是盲目收集所有资料,而是在自己现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以案例为依据,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查找资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例如要对Dell的直销模式进行分析首先就得了解Dell公司的运作背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定制等,而要分析TOYOTA的JIT生产模式则需要深入了解JIT的实质。这是个体隐含经验类知识逐步编码化的过程,即从自己的视角、经验、水平出发收集资料,将个体知识体现于资料之中,同时也融入了许多编码知识,为下一阶段他人对自己知识的吸收做好准备。

小组讨论一般是在课下、多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由于小组成员不多,顾忌较少,讨论气氛热烈,个人的思想、观点一般都能得到充分表达,遇到意见分歧时还会产生激烈的争论。例如在生产管理中,当对库存控制案例进行讨论时,小组成员会对是米用定量订货模型(fixed—orderquantitymodel)还是米用定期订货模型(fixed—timeperiodmodel)来管理企业库存产生分歧,每人都会列举一大堆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可能会形成统一的观点,也可能仍存在分歧,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小组成员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充分地了解他人的观点、经验和知识,以及处理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大量隐含经验类知识被有效编码并被成员所拥有,再内化于个人的头脑之中,小组初步的分析报告也将融入大量被编码化的隐含经验类知识,为更多学习者对本组成员知识的吸收做好准备。

课堂讨论阶段是一种正式的交流,也是整个案例教学中的重点环节。在案例讨论课上,小组某位成员代表本小组陈述观点,小组成员个人也可以积极参与。每个观点都是基于一定的知识积累、经验和判断,或者是在充分的非正式研讨交流之后形成的,其中包含了大量编码化和隐含知识,其他学习者可以根据发言了解隐藏在观点背后的知识和经验、处理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并将这些与自己的观点进行对比,找出差异之处,学习掌握那些己被编码化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同时也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别人。在讨论课上,不同的观点会进行交锋,交锋的激烈程度则会因课程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一般来说像财务管理、运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这类基于数据、定量和技术分析的案例,观点的发散性不会太大,即程度不会太激烈;而战略管理、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这类基于定性分析的案例,观点的差异性会很大,碰撞程度会相当激烈,但知识的转换效果往往也会更佳。

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对学习者的观点进行总体评价,这并非是简单的对错评价,不一定要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必须对成员视角和方法做出点评,这有助于学习者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改进,促进知识的内化,同时这也是教师自身隐含知识的再次编码和传授。隐含知识被编码、编码知识被内化的转换过程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案例教学转换知识、内化于受教育者的目标基本达成,这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是系统思维方式的形成,是个人实际能力的提升。

三、实施案例教学促进知识转换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是工商管理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有利于转换知识和提高能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将使得案例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案例的合理选择

案例教学主要的目的是将知识进行转换、内化于学习者个体并形成实际能力,转换何种知识是形成何种能力的前提,而知识的内容又取决于案例的内容,所以案例的选择也就成为了整个案例教学中知识有效转换的关键一步。我国现行工商管理教学多采用国外案例,如哈佛、毅伟案例,这些案例不乏著名跨国公司的战略、理念、经验和成功之道,特别是展开国际化竞争的手段和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些知识的转换对于培养适应激烈国际竞争、具有较强国际经营理念的实战人才意义重大。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国内经营竞争阶段,他们需要对国内营商环境相当熟悉的管理者,况且国际竞争也在逐步国内化,因此培养适合国内企业需要的实战人才也应该是工商管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正是这个目标的指向性决定了案例教学所要内化的知识和塑造的能力还必须与国内实情相匹配,本土案例正好符合此要求,较好的再现了国内企业经营面临的环境,因而对这类案例的使用可以培养学习者今后从事国内经营的.能力。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企业多是在成熟市场中成长的,其案例的关注点多集中于流程和战术层面,但文化、制度的差异,使国内企业更多面临的是治理结构、不成熟市场、复杂经营环境,特别是体制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这些知识在国外案例中是无法体现的,所以要通过知识转换和能力塑造培养适合国内营商环境的经营管理者,就必须注重本土案例的使用。根据北大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对北大、清华、人大、复旦、厦门大学和上海交大部分MBA学员、EMBA学员(含企业家培训班学员)的调查显示,他们期望本土案例的使用率为60%。因此,工商管理案例教学通过知识转换和内化,培养学习者实际能力,就必须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指向性,即必须注意案例的合理选取,通过国外案例和本土案例的有效结合,来促进知识的转换和能力的提高。至于搭配的比例,目前还未形成定论,只能是视学员的具体情况来进行。

2。案例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

案例教学强调知识转换是建立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之上的,因此转换效果就取决于其互动的程度,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这里就具体表现为对案例教学过程中互动程度的有效控制。小组讨论多在课外进行,远离教师的视线,这就使得教师对讨论的有效性难以监控。一部分学习者可能“搭便车”,在研读阶段不认真准备,在小组讨论中随便发表意见蒙混过关,不是自己真正隐含经验类知识的外溢,小组的发言提纲或报告没有大量融入成员的知识,互动程度较低,这使得小组内知识转换的效率大打折扣,直接影响后一阶段的课堂讨论,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交流,当然也就很难说得到有效转换了。

当教师主导不力时,课堂交流就可能离题万里,漫无边际,难以有效指向教学内容,讨论与理论知识相脱节;也有可能是教师不能很好激发学习者发言的积极性,每次交流总是少数几张熟悉的面孔显现于讲台,许多羞于、懒于表达者甘当默默无闻的听众。无论是哪种情况发生,学习者个体的隐含经验知识都不能很好地被他人编码和内化,知识转换的过程不能真正发生,案例教学的目的难以达到。因此,对案例教学互动程度的有效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是最难以处理的问题,这只能根据教育者的经验去把握。

3。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时的合理分配

案例教学必要性 第3篇

【关键词】发展性教学;数学教学模式;必要性

一、数学教学理念的转变要求发展性教学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发展中小学生的潜能”这一教育理念己深入人心。课程目标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实质上是把使学生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人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为价值取向,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成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二、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

发展的观点是现代教学观的主要观点之一。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以学生发展为本,但是如何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健康的发展?显然,现有的教学模式都很难承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发展的使命,很多教师在课改中认真地研究、探索,力图找到科学的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课堂教学程序、方法、进而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本文把“发展”定位于:①全体发展,即以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②全面发展,即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也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③主动发展,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展。

三、实施发展性教学是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

促进全体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如果说“发展”是对一种变化着的状态或过程的描述,那么“个性的”、“全面的”、“全体的”、“潜能的”都是对“发展”的界定。如果说,“个性”、“潜能”、“全面”等是“发展”量的描述,那么,“主动地”、“自主地”是“发展”质的要求。在这里,“发展”是硬道理,“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四、发展性教学实施案例

活动内容:如何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

发展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激活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研究过程,培养他们善于发现新知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1)活动组织:预先让学生准备好几只不同形状的无盖长方体的盒子,一些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片、剪刀、胶水。同时让学生自由组合成8个比赛小组:教师先让学生把带来的立方体进行剪开,观察对应的平面图形,并加以比较,使他们直观感受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然后教师提问,“用你们手中的白纸如何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请同学们想一想?”

(2)活动体验:①议一议。什么形状的纸才能折出一个无盖的长方形?如果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你觉得应怎样剪、怎样折?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与折成的无盖和长方体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如果设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为a,所折无盖长方体的高为h,你能用h与a表示这个无盖的长方体体积吗?你们认为制作的无盖的长方形的体积与什么有关?通过学生小组的动手实践,各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面对大家进行解释。②做一做。用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按以下方式制作无盖长方体。如果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按整数值依次变化,折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将如何变化?请你制成一个统计表,表示这个变化情况。观察自己所制作的表,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3)发展创新:通过多次尝试,同学们都在猜测边长是3.33333时长方体的容积最大,可以用一个适当的数表示吗?最后学生讨论、交流、一致认为,这个数可能是10/3,我表扬这个猜测。同时教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①在一般形式的表达式中你能猜想a和高满足什么样的关系时,所折无盖长方体的容积最大?②如果你手中有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如何做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使容积最大,这时应满足什么样的关系?③学了本节课后对你有何思考?这类题目所用的方法对解决其他问题会有什么启发?你能得出更一般的规律性吗?④课外自己设计类似于以上问题,并要求课外进行动手操作,写出设计方案?这给学生留下大量的活动空间和发展空间。

总之,数学活动中“发展性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内容更具有实践性、探索性的发展性,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真正“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参考文献:

[1]裴娣娜.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案例教学必要性 第4篇

一、《旅游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1. 着眼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范畴, 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主要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智力素质、劳动技能等。《旅游经济学》是用西方经济理论分析旅游经济现象的一门学科, 其理论性、实践性都非常强, 因此,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旅游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就问题做出判断。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能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提高胆量,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等。学生越充分展现自我就越能提高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 这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 而且能学以致用, 符合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通过案例教学, 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深入思考中得到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 知识传播和素质能力培养达到有机结合, 这也正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

2. 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其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

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国正处在一个崇尚创新的伟大时代, 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成果不断涌现。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接班人的高校学生, 培养其创新思维是当下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相对于过去“填鸭式”的教学而言,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引导性、启发式教学。它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 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参与意识增强,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旅游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提供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供学生思考, 能使学生的头脑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在对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 由于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 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各种思想火花和思维方式相互碰撞, 教师的肯定带来学生思考的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得到激发, 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3. 着眼于师生互动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达到教学相长。

案例教学过程是一个依据教学内容要求、以案例作为材料、以讨论分析为主要方式的师生互动教学过程。由于打破过去“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同学们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 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这就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师生互动交流的目的, 有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诚然, 《旅游经济学》的授课要使用案例教学, 教师就必须从教学案例库中精挑细选, 需要不断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案例, 在授课前要准备充分、在授课进程中要精心组织、在课后还要反思改善。对教师自身而言, 这些过程其实是一次次自我充实过程, 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旅游经济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教学案例的数量不足质量偏低[1]。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物质基础, 教学中案例数量不足质量偏低犹如“巧妇之于无米之炊”。教学案例来源的主要渠道有: (1) 采用现成案例, 即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国内外教材或案例库的案例; (2) 开发教学案例, 即根据教学内容通过一定渠道 (网络等) 自行编写。对《旅游经济学》这门课程来说, 当前, 高校和教师都开始重视教学案例的积累, 然而教学案例还是缺乏。案例教材少, 国内《旅游经济学》案例库建设严重滞后, 教师编写案例的积极性和能力不高。虽然国外教材或案例库的案例较多质量也较高, 但采用符合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案例, 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然而《旅游经济学》教学案例本土化进程滞后, 因语言、思维、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用其案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过多引用非本土化的国外案例进行案例教学, 学生对案例的兴趣将大打折扣。

2. 教师对传统教学的依赖和案例教学能力不强。

案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但现行的教学评价仍然是以学生的结果指标 (如期末成绩) 为主, 在《旅游经济学》教学中成功地运用案例教学, 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精力, 教学的结果也可能得不到肯定。因此,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对过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产生依赖, 甚至心底里排斥案例教学。由于依赖性和排斥性, 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掌握是不够的,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准备往往不充分, 分析讨论的时候教师不注重其引导作用和对学生的循循善诱, 也不注重总结经验并加以改善, 教师案例教学能力不强且得不到提升。

3.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传统的应试教育极大地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案例教学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性, 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 《旅游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刺激作用却有限:首先, 《旅游经济学》的教学案例数量不足、质量偏低, 限制其教学效果的发挥;其次, 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不强, 学生不知该如何深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讨论的积极性也不高。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兴趣下降, 课堂气氛也就变得相对沉闷, 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旅游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

1. 教学案例库建设:

提升《旅游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前提。《旅游经济学》课程使用案例教学会收到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摆脱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依赖, 在教学活动中适时运用案例教学, 学校可以通过教改项目等方式鼓励教师运用案例教学。针对案例数量不足质量低下的现状, 专任教师理应积极参与教学案例建设, 然而由于案例建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而很多高校的教学改革的鼓励政策不足, 教师参与教学案例建设的积极性并不高。学校可以通过设置相关课题、重视教学过程和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鼓励专任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案例建设。

2. 提高教师案例教学能力:

提升《旅游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基础。扎实的专业理论、一定的实践经验、较强的驾驭和应变能力等是从事《旅游经济学》教学的工作者所必须的。案例教学则对教师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要在《旅游经济学》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 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首先, 教师要具备刻苦钻研精神, 通过自我学习等方式不断扩宽知识面和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其次, 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通过自学考研等不断丰富相关的实践经验。再次, 教师要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通过教师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

3. 重视案例教学过程:

提升《旅游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犹如传统教学, 案例教学也要求教师在开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周全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做好充分准备, 在各教学案例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按照阅读案例 (使学生了解案例事实) —分析案例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讨论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总结 (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 的具体实施过程教师应精心组织好每次案例教学。在课上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学习者, 通过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以提升案例教学的效果。在每次案例教学结束后, 教师要作系统的总结分析。分析案例选用是否得当、学生积极参与程度如何、通过案例教学的效果怎么样等, 反思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找出原因并加以改进, 实现教学相长。

4. 完善相关制度安排:

提升《旅游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保障。顺利深入开展案例教学离不开相关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1) 对教师来说, 应尊重案例教学的教师劳动, 对案例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价, 包括对案例教学实施阶段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3], 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给案例教学的教师以适当的物质和精神鼓励, 鼓励《旅游经济学》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案例建设和提升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 (2) 对学生而言, 应强调学习过程, 构建以能力考查为主的考核机制, 教师应依据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并将之纳入《旅游经济学》课程总评成绩, 提升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4]。 (3) 对学校来说, 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 并保证开展案例教学所需的经费支持。

摘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不仅需要研究旅游业发展的理论专家, 更需要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高校《旅游经济学》课程采用案例教学具有必要性, 针对当前该课程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教学案例数量不足、质量偏低、教师案例教学能力不强以及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等问题, 要求专任教师积极参与案例建设, 努力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上精心组织、课后反思改善, 并需要相关制度安排辅助。

关键词:旅游经济学,案例教学,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王妙, 胡宇橙.欧美MBA案例教学法对我国旅游管理教学的启示[J].旅游学刊, 2005, (7) .

[2]刘志迎, 程瑶.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6) :82-84.

[3]林晓丹.案例教学法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旅游纵览, 2011, (2) .

案例教学必要性 第5篇

案例:

女大学生李某,长得挺漂亮。她有许多网友,大家都聊得很好。渐渐地,她发现和其中一个男生特别投机。一次不太在意的见面,却让女孩更加心仪,因为她发现男孩比想象中好很多,从此网恋就变成了现实中的恋爱。长时间的相处,让女孩发现男孩有许多像这样从网上骗来的女朋友。男孩一直在欺骗她,这就如晴天霹雳,李某心里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没有心思做任何事,甚至要割腕自杀。

专家分析:

女大学生的这种网络心理障碍属于情景性忧郁,她把自己真实的感情给了一个并不真实的人,真正相处了以后,发现他根本没有网上那么优秀,感觉也不像在网上那么好,只是虚有外表而已。更没想到男孩是一个专在网上欺骗女孩感情的人。因此造成心理障碍甚至想要自杀。而从男孩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网络心理障碍。他经常欺骗网上的女孩,表现了他在平时生活中都存在着自卑心理,这样的人特别希望得到关注。他们虚有一个好的外表,就好像“绣花枕头烂稻草”。他在网上把自己说的天花乱坠,其实是一无所有。网络是虚拟的,它可以让人们随意幻想,有些男孩把自己想成白马王子,女孩想成白雪公主,过度的幻想就产生了病态心理。

案例:

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大学三年级,小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对待?

专家分析:

小A与小B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是两个字——嫉妒

既然嫉妒心理是一种损人损己的病态心理,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克服的方法有:

1.认清嫉妒的危害,嫉妒别人的人一方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整日沉溺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恰恰有继续延误了自己的前途。

2.克服自私心理。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根除这种心态的“营养基”——自私。只有驱除私心杂念拓宽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己。

3.正确认知。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一个人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现实地衡量自己的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就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

4.完善个性因素。大凡嫉妒心理级强的人,都是心胸狭窄、多疑多虑、自卑、内向、心理失衡、个性心理素质不良的人。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因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一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5.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一公平、合理伟基础的竞争是向上的动力,对手之间可以互相取之所长,共同进步;还必须建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嫉妒是人类心灵的一大误区,祝愿所有。

案例:某大学大三学生王某,做在教室里看书时,总担心会有人坐在身后并干扰自己,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以致于只能做在角落或者靠墙而坐,否则无法安心看书;对同寝室一位同学放收音机的行为非常反感,有时简直难以忍受,尤其是中午睡午觉时总担心会有收音机的声音干扰自己,从而睡不着觉,经常休息不好。但又不好意思跟其发生当面冲突,因为觉得为这样的小事发脾气,可能是自己的不对。很长时间不能摆脱这种心理困境,很苦恼,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即将毕业,心中一片茫然,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时后也懒得去想这个问题,怕增添烦恼。学习一般,在班上成绩中游,当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准备考研究生,自己也想考,但是又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自卑,缺乏自信,生活态度比较消极,认为所有的一切都糟透了。家在农村,经济状况一般,认为自己有责任挑起家庭的重担,但又觉得力不从心。

专家分析

在该案例中,该生实际上其心理困境主要是由各种压力源造成的。首先,该生即将面临大学毕业,择业困难构成其压力源的核心。择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困境,其实质是由来访者自身能力与理想目标之间的落差造成的,落差越大,心理压力也就越大。学习成绩一般,对自己缺乏信心,但家在农村,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必须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而且是与日俱增。其次,择业压力使来访者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行为发生学认为,当人受到刺激时就会做出某种特定的反应。来访者面对压力,采取的是消极应对策略——回避。虽然不去想它,但是问题和压力却仍然存在,尽管只是一种茫然状态;再次,择业压力使来访者的心理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这一点在他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直接体现出来。哪怕有一点动静,在教室看书或者在宿舍睡午觉就会受到干扰;严重时,即使没有任何干扰,来访者也会怀疑、担心和害怕受到干扰;第四,择业压力和敏感的心态极易使来访者面临人际性冲突问题,这是来访者采取回避和压抑等消极应对策略的必然结果。在与同学相处时,尽管来访者自己也意识到只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但就是不能控制自己。当某件事情或某个人多次引起自己的反感和不快时,就很自然地把自我消极情绪固着在该事或该人,从而影响人际的和谐与沟通。实际上,这是由于来访者刻意回避主要现实压力,导致压力感(压力能量)转移的结果。

极端案例

梁鹏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个子高高的,长得也很帅,但几年下来他有一个很悲观的想法:做导演需要出名,而真正出名的导演又有几个呢。而且自己家是外地的,从本科到研究生一路走来实在太累了,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种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最终,他办理了退学手续。学校的老师、同学无不为他惋惜。

专家分析

大学生现在面临的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的落差比较大,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首先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的扩招,让一些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就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产生焦虑。另外,自我和家庭对学生前途所定的目标过高,有的学生有一种为家长读书的想法,想的是将来要怎样报答家长,有的是给自己定了一个不太符合实际的目标,那么都可能在最终结果上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这需要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无论怎样,知足常乐是不变法则。另外,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步步

走好自己的路。

■性的迷惑

极端案例

小樊与小路是高校“夫妻部落”中的一员,两人在校园附近租下一套房子,过起了同居生活。两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双方对未来都没有太明确的想法,目前生活在一起只是为了“相互取暖”。

最近一个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在受调查的同学中,有13%的人坦言大学期间有过性行为。

专家分析

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青年人“知、情、意”不平衡。可能智商比较高,情商比较低,那么意志力就更弱了,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那么在身体某方面曾经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缺失性需要,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满足。严重的可能有露阴癖,产生一种儿童心理。这是在某些压力下,人会回避退型,退回到儿童心理阶段,那么就会有这样一种行为发生。但这是极端的一种表现,在学生中存在的大多是性渴望、性焦虑等等,这恰恰表现出在性教育问题上缺乏一定的指导。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性充满渴望,但是真正了解的并不多,也有的情侣因为是否需要发生性关系而闹翻,这些都很深地困扰着现在的大学生。学生们可能没有很强的意识,那就是爱和性不仅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体验和感受,它背后还有一个严肃的责任问题。这些是不可回避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健康、科学地对待性问题,了解性问题,更要理智思考并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大学生精神健康很重要的一部分。

前不久,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2006级临床专业的学生李某,在其学校附近与男友发生争执并提出分手,遭男友割断喉管后死亡。据目击者称,事发时,杨某拿着一把十余厘米的刀追死者,并朝其喉咙处割去,杀死女友后,杨某抱着死者久久不肯离去,直到110民警来到现场,将其带走。

专家分析: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

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

近几年来,大学生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之类的人身伤害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是仅次于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和警惕。

案例教学必要性 第6篇

【摘要】民航客舱服务质量是航空企业品牌的重要保障,也是旅客满意度与吸引客源的重要指标,客舱服务质量直接体现于提高空乘人员的服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在空乘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中引进并运用案例分析教学不仅能改善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其对于提高从业者客舱服务的综合能力和客舱服务质量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案例分析;教学法;客舱服务

【中图分类号】F562.6-4

一、民航客舱服务质量与案例分析法

客舱服务质量是航空公司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旅客对客舱服务质量的感受直接影响其对航空公司的评价,提高民航客舱服务质量是增强航空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吸引更多客源和扩大我国民航业所占市场份额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我国民航航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空乘人员真诚、高品质的服务是民航客舱服务质量的直接体现,空乘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决定了客舱服务质量的高低和旅客的满意程度,并直接影响着我国民航企业的生存。所以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更好的生存发展,必须完善空乘复合型课程体系、改进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提高专业知识理论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素质技能实训和亲身实践将所学理论落实于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高效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十分关键的环节,而案例分析法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有利于学生在理论学习时搭建起与实践相联系的桥梁,对于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实现民航面向社会实践、强化教学质量的要求具有重要价值,也对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民航客舱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案例分析法的重要教学意义

1、案例分析法可以让课堂生动化、形象化

当前航空客舱服务人才培养教学课程设置缺少新意,部分教学只注重理论的灌输,还有些课堂是运用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而在运用案例分析法教学时,一个简单具体的案例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冲动。所以案例分析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方法,还涉及到更繁复多样的层面,不再固执于传统的传递既定知识和人才统一培养学生的单一层面。

教材的更迭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社会和实践的发展,远远不如社会实践和社会经验更能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来源于真实的客舱服务情境,案例分析法能够让教师不再拘泥于教材,师生之间也不再是传统的单方面理论输出输入的过程,而是一种双方认知和经验的互动式交流。教师在对过去经验的重新认识和评估的过程中深化自己对理论的理解,以一种新知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既弥补了枯燥理论的局限性,又能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吸取不同的方法与见解,升华教材理论,还使课堂生动有趣,学生乐于学习和理解。

2、案例分析法可以让学生身历其境、换位思考

案例分析法在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推理时会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实际的情境中,从不同角度站在不同情景参与者的立场进行思考。如教师在使用旅客物品丢失这一具体案例时,可以让学生站在旅客立场,一方面体会旅客焦急的心情,安慰旅客的情绪,不会引发与旅客的争吵与矛盾;另一方面能站在帮助者的角度,冷静地问清楚旅客所在的位置与其它丢失物品的相关信息,积极地设法寻找,从而有效地帮助旅客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组织更大范围的寻找。

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能够通过换位思考进行系统统筹和全方位布局,培养其综合能力和价值观能力,另一方面具体情景模拟和设想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角色扮演之感,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真情实感,从而实现在客舱服务时的包容能力、理解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

3、案例分析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案例分析法使用丰富多彩的客舱服务案例,学生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中,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作为参与者要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分析并能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案例教学法运用在课堂上,老师仅是指导地位,学生变成课堂的参与者,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发言,这就要求学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快速应变能力。学生在组织自己的发言时,也会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学会遣词造句,这也是日后面对旅客、解决问题的重要技能。另外,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师生之间或者同学之间可以对相关案例各抒己见进行辩论,这也是丰富课堂形式、创造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体现,在案例分析和表达看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在学生进行客舱服务实践和工作中给予重要的帮助。

4、案例分析法可以搭建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断变化的现实和发展的新状况不能也不可能及时地反映到其中,教师必须运用经验赋予教材理论知识更大的空间,并能结合实践使教材更加灵活多变,具有时代性特征。

案例分析教学不需要具体的教材,而是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同时对实践问题的解决和分析也会归纳总结为理论性的知识,通过航空客舱服务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使学生自身建立起自身独有的、完整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早地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社会实践。教师使用案例分析法教学,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层层剖析,逐渐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问题中,在真实的环境中,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三、结语

案例分析教学对于完善航空人才培养体系和提高客舱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价值,但是目前案例分析法运用范围仍然很小,我们应该转变空乘专业教师的传统观念,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提高教师案例教学方法意识和能力,多参与与自己教学科研理论相关的客舱服务实践;鼓励学生在案例分析教学中大胆表现、积极探索。另外应该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的案例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感等等。

案例分析法主张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摒弃传统教学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更能够提高航空从业者的专业技巧和综合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冷静恰当地面对和解决客舱服务中出现的任何问题,打造高品质的民航客舱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冯君.浅析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航空服務专业学生的客舱服务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2014.10.

[2]李贞.浅议案例分析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11(10).

案例教学必要性 第7篇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自上世纪20年代在美国正式推广以来, 受到了企业界、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重视和支持, 在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案例教学又称案例法、案例教学法。

(一) 内涵。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以教学案例为媒介, 以个案分析为切入口, 以学生共同研究和观点碰撞为主要施教方式的一种教学方法。[2]案例教学有别于传统的事例教学, 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核心, 必须具备客观真实典型的特点才能作为编写成教学案例的素材。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式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中, 不是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讲解, 而是贯穿对具体案例问题的分析研讨, 以案例问题为起点, 以学生分析研讨为过程, 以共同寻求解答为终结, 目的是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二) 特点。

作为一种功能独到、有广泛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有自身的特点, 这也是案例教学之所以行之有效而被广为采用的原因。我认为, 案例教学具有两个引人注目的重要特点:第一, 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这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师教育的负责人、极力倡导在教育管理学教学中导入案例教学的梅塞思 (K.Merseth) 博士所说:“与那种松散结合的个体学习者不同, 案例教学需要形成一个学习者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 每个共同体成员都分担着学习的责任。”[5]案例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打破老师课堂讲授知识的固有模式, 而针对教学目标选取真实案例, 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剖析案例问题, 并作为参与者融入到讨论中, 从而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 案例教学侧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案例教学的实质就是学生运用原有知识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增长新知, 在此过程中,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唤起了学生团队合作的集体意识, 而且训练了学生的信息搜集、语言表达、归纳概括等多种能力。

二、高等教育管理学

高等教育管理学作为从高等教育领域分化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 从工作经验体系到科学理论体系, 其学科体系一直都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

(一) 学科性质。

关于高等教育管理学科性质问题一直存在争论, 高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各持己见, 归纳起来有四种观点: (1) 高等教育管理学是高等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 高等教育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3) 高等教育管理学是边缘学科, 它既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 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4) 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交叉学科。[6]我更倾向于第四种观点, 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高等教育管理学虽然移植、借鉴、融合了其他学科尤其是管理学领域的理论方法, 但是以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 体现了高等教育领域的特殊性。高等教育管理学的一大特点是运用理论为实践服务, 从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故其特质是实践性。

(二) 学科目标。

高等教育管理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揭示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3]而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通俗说法是高等教育日常运转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 我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目标是培养具备高等教育管理的专业知识, 具有在日常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进行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人才。

(三) 学科内容。

学科内容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划分:第一个是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视角, 第二个是从常规理论和热点问题的视角。第一个视角:从宏观层面出发, 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内容包括整个高等教育部门中的管理现象、高等教育管理的规律;从微观层面出发, 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内容交叉渗透了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理论, 主要研究具体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活动, 其中包括如何对教育和教学过程进行管理, 影响管理效能提高的各种因素有哪些, 如何对人、物、时间、信息等资源进行管理, 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最终达到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之目的等。第二个视角:高等教育管理学涉及的常规理论包括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历程、基本原则、基本规律等及具体管理实务如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科研管理和后勤管理;高等教育管理学涉及的热点问题包括高等学校的定位、结构和内部体制改革, 高等教育政策, 政府大学社会的权力与责任, 现代大学制度, 校本管理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

三、案例教学的价值在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中的体现

案例教学在法学、医学及工商管理学界的成功运用, 尤其是哈佛商学院的推广, 使得案例教学成为教学方法中的热点研究问题。教育工作者们开始着重探究案例教学在单一学科及跨学科教学中的价值, 比如近年来很多教育界学者开始研究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同样, 高等教育管理学作为培养未来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和研究人才的交叉学科, 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价值值得重视和研究。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探讨案例教学的价值在高等教育管理学中的体现。

(一)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映射学科特性。

案例教学通过在学生面前呈现生动典型案例和模拟真实情境, 让学生更直接和深层次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更有效地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案例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 [1]这正好映射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特性。上文中我提到, 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就是实践性, 它借鉴渗透综合了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来指导高等教育领域的管理活动, 并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新的理论, 从而促进学科体系的发展。一直有学者、学习者批判、抱怨, 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论空洞脱离现实, 对实际中的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缺乏适用价值。然而案例教学为理论和实际搭建了桥梁, 拉近了课堂与社会的距离, 在教学中将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捆绑在一起, 供学习者自主思考研究。

(二)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吻合多元化的人才目标。

案例教学通常针对教学目标选取典型案例, 学习者在对真实事件有直接感触或亲身体验各种情境的同时, 围绕需要解决的一个或多个实际问题从多种角度出发, 展开集体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 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脱离了对老师的依赖性和有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 在学习中自主思考分析, 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融会贯通, 提炼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和答案, 在讨论中吸取他人的新观点拓宽自己的思路, 从而有所创新。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学习个性,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锻炼搜集处理信息、语言表达和文字综述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和素质符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和研究的用人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学不仅需要培养具备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知识的人才, 而且需要培养在日益复杂和变化多样的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能自如处理协调各种日常管理事物和突发事件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等教育管理人才。在这方面, 案例教学必将凸显其优势。

(三) 优质案例与多元结果契合学科内容的多样性。

在案例教学中, 案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学案例一般有几个特点: (1) 取自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现实问题或曾经发生的历史案件, 相关资料客观真实有较强的实践性; (2) 在同类事件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蕴含值得研究的问题; (3) 紧扣相应主题, 简单生动的描述了事件的发展过程; (4) 以叙述事件为主, 内容丰富。从上文可知, 高等教育管理学中蕴含了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所有理论和实际问题。由于时代的发展、制度的变迁, 影响管理活动的因素日益繁杂, 管理知识和理论逐渐多样化, 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也不例外。因此, 学习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知识, 必须认识和了解不同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背景, 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 因时因地制宜, 权变各种管理因素高效达成高等教育管理目标。[7]若将案例教学运用于高等教育管理学中, 则案例能完全呈现出管理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和实际问题, 符合学习高等教育管理知识的需要。同时, 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热点问题通常会有多种结果和论争, 这也是由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多样化和复杂性所决定的。在传统教学中, 标准答案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案例教学则为各种观念的碰撞提供了平台, 多样化的思路可以提供多元的结果。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有充分的自由空间针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热点问题各抒己见, 在各种思想中取长补短, 这正符合管理活动多样化理论和解决方案的需要。

四、结语

我通过上文三方面的论述, 充分证明了案例教学的特点符合高等教育管理学科教学的需要,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价值。高等教育管理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 例如课堂氛围僵硬、教师注重理论而忽视引入实际问题、学生讨论缺乏积极性难以争鸣等。相对于目前的教学状况而言, 优势突出的案例教学运用于高等教育管理学科教学中, 不仅有利于改善现存的教学问题, 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如今越来越多学者针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特点, 研究案例教学的价值和可行性。虽然很多教育者认识到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并尝试在高等教育管理学中运用案例教学, 但碰到了很多的问题, 比如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案例教学理论的系统研究和教师培训力度不够、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和组织实施有难度、没有专门的案例研究和编写机构导致案例资源缺乏、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等。不可否认, 案例教学在高等教育管理学中的有效运用和自成体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社会、高等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研究者需要通力合作, 加大资金投入, 展开社会调研, 编写案例库, 加强案例教学理论学习, 吸收国外成功经验进行教师培训, 争取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的优势改善高等教育管理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德林.案例教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6.

[2]梁周敏, 章立民, 杨宝成编著.案例编写与案例教学[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

[3]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柏昌利.高等教育管理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5]Katherine K.Merseth, Case Studies in 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Inc., 1997:6.

[6]白逸仙.高等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的合理性辩护[J].现代教育管理, 2009, (1) .

[7]薛天祥.要重视高等教育管理的案例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1, (12) .

案例教学必要性 第8篇

一、激情教学法

激情 (enthusiasm) , 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 现代汉语词典里面把激情解释为“强烈激动的情感”, 人在激情的支配下, 常常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 努力实现自我期望。因此, 我们可以说, 激情是人们内在的情感以强烈、激动的方式激励人们完成目标和任务的外露表现。激情教学法 (the enthusiastic method of teaching) 是指将激情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以达到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有所获的教学方法。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汤笑教授在《激情教学法漫谈》一书中对其做了一个详细的阐述, 并提出了“激情教学法十字诀”的观点。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 (case) 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 它是人们所经历的事件中的一个截面, 一个缩点, 具有故事性、戏剧性、意犹未尽性的特点。案例与理论存在着内在统一的关系, 即案例是理论的表现, 理论是案例的基础。以典型案例为基础, 构建互动的课堂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就是案例教学法 (case-based teaching)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 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 当时采取的全是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 教学效果明显, 我国教育界从1990年后开始陆续探究案例教学法的价值和意义。

三、激情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结合运用的必要性

激情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结合运用是根据其固有的生动性、互动性、统一性等特点作为课堂上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而被教师使用的, 具有必要性。

1. 学生主体的接受性。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课堂互动下才得以完成, “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教学的目的是学生学有所获, 因此学生具有主体性。学生主体的接受性即学生本身知识的构造以及对新知识、新技能感知内化的获取和运用能力是教学当中首要考虑的方面。

一方面, 职业院校学生与同向的学生相比, 由于学生成长的家庭、学校等环境的影响, 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对传统的纯粹知识的讲授法容易产生“抗体”;另一方面, 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拥有思维活跃、感知敏锐、体验丰富、实践力强的特点, 他们对此两种教学法结合运用具有先天的内容认同感和学习动力感。

2. 教师主导的有效性。

《师说》中语:“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广义上是指任何传授知识、经验的人, 狭义上是指接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 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教师的主导性主要表现在:首先, 教师代表学校和国家的教育意志授课。虽然现在提倡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但是教师始终是所在学校和国家教育理念、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者。其次, 教师是教学设计的组织者。教学目标、方法、任务、内容等一系列的教学过程都与教学设计息息相关。再次, 教师是教学内容的传播者和教学反馈的总结者。教学设计为教学内容服务, 教学反馈为教学提高服务。教师的主导关键在于有效, 所以是否有效便是优秀、普通教师主要差别之一。

3. 课程内容的理论性。

17世纪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 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当前,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教材不仅要“实用”, 而且要“够用”。受传统教材编制的影响, 职业教育教材仍具有理论性、知识性、完整性。所以, 职业院校课程内容仍然具有由理论性导致的抽象性的特点, 这就使本身学习基础较差, 对“书面知识”并不敏感的学生学习起来更没有兴趣。通过激情来感染认知疲倦的学生, 用案例来辅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为二者结合运用提供了天然土壤。

4. 学生发展的长远性。

哲学上的“发展是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 反映着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或从一种运动形式中产生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过程, 从总体上概括客观世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有方向的运动”。学生发展是指学生在一定的学校教学环境下, 通过教师的“教”和自身的“学”, 使自身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的过程。发展有长期和短期之分, 学生发展不仅在于学校所取得的进步, 更在于为从“学校人”走向“社会人”做准备。学校教师的言行可能成为学生以后成长模仿的对象。枯燥、毫无生气的课堂理论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成为日后工作的“类似套路”, 与“动手能力强, 实践能力强, 高质量的技术和服务人才”的职业教育目标是相悖的。让学生通过情境体会知识, 感受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能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这会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总之, 在职业院校教学教改的新形势下, 根据学生的特点,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方法进行各种综合和创新, 是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激情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结合运用是对传统教学法的重新组建, 形成的一些新的元素, 对职业院校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实践中, 我们仍需要根据教学内外条件的变化, 总结教学规律, 探索教学方法, 为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当前, 职业院校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善和创新, 激情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效果显著。学生主体的接受性、教师主导的有效性、课程内容的理论性以及学生发展的长远性使激情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结合运用具有必然性。

关键词:职业院校,激情,案例,激情式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1]纪秩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务全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6.

[2]林忠.案例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2, (9) .

[3]王慧.高职案例教学探析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4, (28) .

[4]刘索梅.激情是成就好教师的基础[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5]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6]余祖文, 谭维奇, 张鹏顺.关于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0) .

案例教学必要性 第9篇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 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 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国外非常盛行, 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它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 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实践证明, 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 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研究表明, 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 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 而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 能记忆的内容达65%。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 学生尽管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 但这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上, 是一种单一的、静止的、孤立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通过视觉材料, 经过分析, 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 其收获会很大,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如:在讲述“依法制裁违法犯罪”时, 分别展示违法和犯罪两个案例, 让学生分析比较, 找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学生自己的大脑思维活动, 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更清晰。

第二, 培养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 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例如在讲到保护环境知识时, 首先口述每年前几个月, 北方多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例子。然后向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第一, 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第二, 北方多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第三, 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 面对这个问题, 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讨论后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大胆构想, 有些观点还会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这样会大大地增强教学实效性, 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 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 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 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 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 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 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 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 但却能在短期内接触, 并获得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 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如在讲“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 可选用石兆彬贪污受贿的案例。石兆彬虽官居中央候补委员, 福建省省委副书记, 但他触犯了法律, 仍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这样讲更具有时效性和说服力。

第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政治课教学理论性强, 枯燥乏味, 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境, 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 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 加深感性认识。另外, 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 学生大胆交流, 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 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 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公民作为纳税人应依法自觉纳税”时, 可选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甲方乙方》的正面案例和厦门特大走私案偷逃税款300亿元的反面案例。选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 会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变厌学为愿学,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案例教学必要性 第10篇

1.案例教学法于本科工商管理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1.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针对已有的事件、过程进行剖析,并由其中汲取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精髓。在上述过程中,学生可通过思维的发散、逻辑的延伸,来完成对同一案例的不同角度审视,或可在问题的原有解决基础上提出新的应对方案,由此完成一套整体的创新解析过程。因此,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巧妙利用,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提升具有重要教学价值。

1.2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案例教学的特点在于其实践性与多面性,但如何使学生能够由案例表面现象上升到理论高度,还取决于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在上述过程中,教师需通过利用自身经验及认识,向学生传达同一案例下可能引申出的不同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也将得到的一定培养与积累,对于个人进步也具有较大推动作用。

1.3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案例教学的优势在于其教学资源提取于实际情况,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指导意义。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在就业适应能力上往往弱于拥有实践经验的求职者,而通过接受案例教学,可使学生尽可能地了解到部分企业在实际情况下的应对框架,或是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总结出相关的参考条件,从而促进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提升[3,4]。

2.如何在本科工商管理课程中有效应用案例教学法

从上文论述中可知,在本科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日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1案例的选择。工商管理课程的案例选择既要符合教学的规律以及要求,同时考虑到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影响,选用符合时代发展以及经济实际的最新案例。首先,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加强教学目的的影响力,在学生认知水平与能力基础上进行案例筛选,避免案例超出学生能力范畴;其次,案例应具有教学意义,除了简单的量化解答外,还应可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展其创新能力;另外,案例应充分结合教材的理论知识,既不能离开实际空谈理论,也不能离开理论蛮干。总而言之,案例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符合教材、符合实际。

2.2案例的描述与引导。在呈现案例后,通常进入描述与引导环节;其中,描述指对案例的阅读、理解、分析以及总结,引导指教师以教学规律为基础,通过语言、活动、规则等使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规则开展学习活动。在描述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应保证案例本身语言与表达的合理性,既要符合实际,也要符合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在阅读案例材料时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且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其案例分析的涉猎水平;其次,教师可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初次阅读案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案例描述,可遵循一定的问题与格式。

2.3案例的讨论与分析。作为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如何提高案例分析与讨论的质量,已经成为决定案例教学成效的一大因素。因此,在引导学生的进行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首先,教师可针对案例中的关键点进行问题设置,问题除应紧扣案例核心外,还应进行适当的延伸,以供学生自行探索不同的解决方向;其次,在学生表达自身观点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将其向相对独立的方向引导,避免形成思维上的局限性;再次,在引导学生朝案例主要结论思考的同时,应保护学生散发型及创新性思维;另外,教师可针对分析过程中的几种主要观点方向进行总结,以帮助学生明确思路,摸清方向。

2.4案例报告的撰写与分析。案例报告是案例教学法的末尾阶段,也是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时期。在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在案例开始前就注意提醒学生充分考虑案例报告的要求开展学习的组织活动,使其一切活动都具有基本的目的与计划性。在撰写案例报告时,注意规范学生的报告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创新平台,以不至于走入教学桎梏的误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案例中得到理论知识的应用机会,不仅对学生课本上所学的基本知识的巩固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对其实践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摘要:工商管理是本科高等院校中十分常见的专业课程之一,属于经济商科范畴,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在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们常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该教学模式属于探究式教学的一种,具有较强的可讨论性与开发性,经实践证明其教学效果较优。本文从工商管理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入手展开分析,以该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为基础,着重探讨其教学策略,希望与广大教师、学者共同分享、探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本科院校,工商管理

参考文献

[1]王丽杰.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5(07):64-65.

[2]齐鑫,张晓梅.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2015(07):91-93.

[3]李传裕.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0):173-174.

案例教学必要性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对策研究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依据中职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他们施加系统影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身心协调、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职学生来源参差不齐,出现厌学多、违纪多、逆反倾向多等现象,随着其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社会阅历的增长以及过早地面临择业、就业的巨大压力,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疾病,严重地影响着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加强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职业能力全面提高,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案例介绍

案例一:06级电子专业学生王某、李某、成某,自己总认为能力强,素质好,在学校推荐定岗实习时,三个月时间换了三个单位,最后申请学校再次将他们安排到第一个实习单位。

案例二:08年12月底一个早晨,学校大部分住校生都起来做早操,07机械专业(4)班学生集体不出操,后查明是因为该班一位住校生前天晚上违纪受到该值班老师处理,想通过集体操让值班老师难看。

案例三:一名职高二年级女生,她和她的一个很要好的朋友经常吵架,她不知道两人还是不是好朋友?为了保住友谊,他们不敢相互指出对方的对与错,甚至在她的好友有偷盗自己东西的行为时,也不敢多说,近来,好友还被一群品行不良的人恐吓威胁着让陪着他们玩玩,而且让好友去干坏事,她们两个都害怕不服从会招到报复,而服从了又害怕自己变坏。因此,徘徊不定,很是矛盾。

当前中职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认识能力较差

中职生大都是因升学考试失败、平时表现不良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常受歧视,老师不重视、家庭教育失衡、社会不良诱因影响,加之社会上对中职生的偏见等,使中职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久而久之,便产生自卑心理,当自己有一点知识时又表现为不知天高地厚,不能正确认清自我。

2.逆反心理强烈

中职生从年龄上看,他们处于半成熟状态;从认知上看,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不全面;从心里需要角度看,他们有许多愿望很难实现。加之在中学阶段不受重视,老师经常批评,家庭教育失衡,社会也有偏见,使这些学生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从自身角度出发,对正面教育容易产生对立情绪。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朋友的影响,过多或过早目睹社会阴暗面,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对学习与班规校纪抱有严重的逆反消极心理,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生活上自暴自弃,得过且过。

3.人际交往障碍

中职校相对于初中校是一个较为开放的、全新的环境,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学生的交往面也在扩大,大多数中职生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宣泄情感,但主动性不强,且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和技巧,且在实际交往中,存在着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去要求他人的情况,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对他人的缺点又难以容忍,往往容易引发人际冲突。

4.早恋现象增多

中职生处在青春期,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性的认识由朦胧到渴望,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调查中发现中职生有早恋心里和行为约占45%,“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某某老师”,由此感到“烦躁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技能练不下去,成绩开始下降,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5.自控能力下降

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情感体验丰富,容易受外界影响,情绪富于变化,好奇心大,遇事缺乏冷静,易感情用事,不能明辨是非;情绪波动大,两极化现象明显,快乐时常兴奋过头,挫折悲伤时常抑郁消沉;情绪控制能力差,易冲动。

6.个性表现强烈

部分中职生由于对学习没有兴趣、缺少目标、缺乏动力,对所学专业冷淡,精神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转向标新立异,盲目追求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留长发、穿异服,叼香烟,求刺激,目空一切,争强好斗。

原因分析

1.学校教育偏差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偏重知识技能,忽视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者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道、授业、解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遵章守纪”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有时挖苦讽刺或惩罚,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少数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学生中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同时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

2.家庭教育盲点

家庭是最初教育场所,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校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有喝酒、赌博不良嗜好,或忙于生计,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一些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

3.社会环境影响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上许多人的价值观念发生改变,追求金钱、追求享受现象增多,部分公民社会公德意识的不断失落,对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青少年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受大众传媒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常出入电子游戏厅、网吧、影视场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影视厅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这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教育对策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心理素质良好的师资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首先要培训一批骨干教师,起示范作用;其次是轮训各班主任,增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再次是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促使他们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2.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针对中等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计划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实际操作,增加心理训练活动所占的比重,通过角色扮演、人际交往等心理训练活动,优化中职生心理素质,开发中职生心智潜能,增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培养中职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进而提高中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全面自由的发展。同时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加深中职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便于他们进行自我心理反省,自我心理调节。

3.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学校应根据专业设置需要,建立社会实践与实习基地,丰富学生课外生活;重视校园教育阵地建设,多出反映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校报、黑板报、宣传栏,结合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电视台等媒体优势,充分发挥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新生自进校门那天起,就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促使他们及时地转换角色以适应新的环境,而且也能帮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增进交往,增强自信,积极调整心态,进而明确自己生活的目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4.拓宽教育渠道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普及与运用,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利用互联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充分尊重中职生追求平等的个体需要,又能促进网上心理教育与网下心理教育的衔接,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营造一个积极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为中职生提供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精心挑选或编制包括心理专家最新理论成果及典型心理咨询案例为主要内容的相关多媒体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势,化说教为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开设“心理聊天室”“在线心理咨询”等活动,精心设计集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网页以吸引广大中职生参与。

5.形成教育合力

案例教学必要性 第12篇

2012年9月14日,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播出一则案例———《谁把老人推下楼?》, 案情概况是说一位八旬老人在养老院坠楼身亡, 进而引发老人子女和事发养老院就老人坠楼责任承担的诉讼纠纷。老人子女说是养老院未尽到看护责任而致使老人坠楼身亡, 需承担全部法律责任并要求赔偿, 养老院则声称是老人的子女违背老人意愿卖掉了老人的住房, 强行送到养老院, 老人自己不愿意呆在养老院, 自行攀爬窗户从二楼坠落, 并因医治无效导致身亡, 养老院对老人坠楼身亡不承担法律责任。节目主持人针对该案例, 从习俗、道德、法律等层面对我国养老问题进行了综合探讨, 并提出了成年监护制度这个法律问题。

这个案件发人深省, 促使人们深刻审视和检讨我国成年监护制度, 特别是老年监护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老年人是国家和社会资深的公民, 他们已完成了自己对国家、社会和家庭应尽的义务, 理应安享余年, 幸福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但在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 独身老人、失独老人、空巢家庭不断增多, 老人长期无人照料、生活极度困难、猝死家中数日未被发现等情况多发, 说明当前我国老年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还没有得到法律层面的有力保护, 修改完善成年监护制度, 特别是老年监护制度, 充分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已经迫在眉睫, 并具有重大和深远的人权保障意义, 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无疑是紧迫和必要的。

二、我国监护制度的现状分析

(一) 我国现行监护制度概况

监护制度按照我国民法的通说, 是指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 包括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父母以外的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成年精神病人的监护三大类别。在我国民法体系中主要体现在如下法律条文:《民法通则》第二章第二节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条, 此四个条文分别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精神病人的监护两种, 并对监护人的职责以及精神病人的宣告作了规定。另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 (以下简称〈意见〉) 还就《民法通则》中的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条作出了相关司法解释, 补充规定并扩充解释共14条。

(二) 我国现行监护制度存在的缺陷

虽然最高人民法院的《意见》就我国的监护制度作了相关的补充规定, 但总的来看, 我国现行监护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过于笼统, 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有关于对精神病人的成人监护制度的规定, 存在着明显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名称定位不准确。

我国现行监护制度创设于1986年且一直没有修订, 根据当时的社会的历史现状及经济发展程度, 主要就是两类人需要监护, 即未成年人和所谓的“精神病人”, 正因为如此, 《民法通则》在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对这两类人的监护作出了规定, 但这个规定, 不但导致条文在逻辑结构上出现了问题, “精神病人”和“未成年人”在法律称谓上不对应, 而且“精神病人”的提法既有贬损人格之嫌, 也不能概括所有的在精神方面存在欠缺的人。

2. 适用范围过窄。

《民法通则》仅规定了对精神病人 (包括痴呆症) 的监护, 而实际上意思能力薄弱、判断力欠缺的成年自然人除精神病人外, 还有以下几类: (1) 生活上需要得到帮助的老年人, 尤其是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年人 (即我们俗称的老年痴呆症患者) ; (2) 弱智和特殊身体残疾者; (3) 有不良嗜好, 品性恶劣而欠缺意思能力 (自控力) 的人, 如吸毒、酗酒、赌博等成瘾者。这三类人均未纳入监护范围。

3. 监护种类及方法过于单一。

根据《民法通则》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的规定, 我国成人监护种类只有法定监护与指定监护两种, 监护人的来源除了法律的规定外就只能由有关机关进行指定, 笔者认为缺少可以体现被监护人自身意志的监护种类, 借鉴国外的监护制度, 我们可以称之为意定监护人。所谓意定监护, 指被监护人在具备完全判断能力的情形下, 预先确定某人作为自己在欠缺判断能力时的监护人。承认意定监护的效力, 是尊重被监护人自主决定权的体现, 也充分体现了民法对私法的尊重与保护。

4. 运行机制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一是没有规定监护人相应的报酬问题, 无法调动监护人的积极性, 甚至有可能造成监护人严重的经济负担, 给监护人带来负面情绪, 而导致一些监护人不能良好履行自己的义务;二是监护机关不够系统、明确, 我国的监护人选择大部分是亲属监护, 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关, 因此对成年人的监护中, 缺乏对监护人的监督管理, 监护人的监护权基本处于无人监督状态。

此外, 我国现行监护制度的缺陷还包括监护人权利与义务设定上的不平衡、没有登记公示制度等。总之, 我国现行监护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理念, 存在诸多缺陷。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设立成年监护制度的必要性

成年监护制度是指为了监督和保护欠缺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而设置的一项民事法律制度, 与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共同构成监护制度。成年监护制度的主要价值, 一是保护民事行为能力欠缺者的人身、财产等方面的权益;二是约束监护人的行为, 防止和避免其实施不法行为, 从而起到维护社会正常经济秩序的作用。

我国加快修订和完善成年监护制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符合现代社会的监护理念

为了适应人权社会的发展, 大陆法系各国纷纷废止“他治”而非“自治”、“重财产”而“轻人身”、“隔离”而非“参与”的禁治产宣告制度, 代之以新的成年人监护或保护制度, 这有力地推动各国立法者变革原来的法律理念, 改革原来的法律体系, 逐渐形成了成人监护制度的全球化立法完善趋势。经过各国法制理论和立法实践的不断探索, 现代监护制度日益形成了新的监护理念:是为能力有障碍者提供平等参与民事生活的机会、尊重自我决定权和保障其生活的正常化, 这已成为国际社会通行的监护观念, 体现了对能力有障碍者提供平等参与民事生活的机会, 体现了对身心障碍人上及老年人最高境界的人道主义关怀。

目前, 有的国家成年监护制度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 包括成年监护的理念、结构、被监护人的范围、监护人的选任、监护人的资格、监护事务、监护监督、监护撤销和终止等内容。为尽快适应这一全球化立法完善趋势, 我国加快成年监护制度的立法修订和完善工作已然是势在必行, 并且任务紧迫。

(二)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实

人口老龄化是当下全球面临的共同社会问题, 日本是典型的人口老龄化国家, 其早已着手修改了民法的关于监护部分的法律, 也制订了一系列的相关的配套法规, 并于2000年开始实施, 其不断修改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相关内容, 以适应国情需要, 我国也不例外。目前, 中国的老龄社会呈现两大特点:

1. 老年人口规模巨大, 老龄化发展迅速。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 占13.26%,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 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按国际通行的标准,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别超过10%和7%, 即可视为达到了人口老龄化, 数据表明现阶段我国是快速老龄化阶段。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12年12月28日以全票表决通过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案, 新法创设了一系列新的重要制度, 其中, 修订后的法律第十二条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这已成为该法的一大亮点。

可见, 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体, 尽快丰富成人监护制度体系, 特别是老年人监护制度, 意义重大, 不仅是加快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的公法上的需要, 也是维护老年人自身合法权益的私法上的要求。

2. 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人数剧增。

阿尔茨海默症即俗称的老年痴呆症, 1906年德国神经病理学家阿尔茨海默 (Alois Alzheimer) 首次报告了一例具有进行性痴呆表现的51岁女性患者, 1910年这种病被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这种病的人的症状是短期记忆丧失, 认识能力退化, 逐渐变得呆傻, 甚至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国际老年痴呆协会于1994年在英国爱丁堡第十次会议上确定每年的9月21日为“世界老年痴呆日”。目前, 在中国患这种病的人达500万人之多, 占世界总病例数的四分之一强, 而且每年平均有30万新发病例。中国老年痴呆的患病率已随着年龄的升高呈显著增长趋势:75岁以上达8.26%, 80岁以上高达11.4%;2005年9月15日, 人民日报就刊登出文章———《防治老年痴呆刻不容缓》;九月十七日成为“中华老年痴呆日”。

因此, 加强制度设计, 妥善解决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身心监护、财产管理问题势在必行, 完善我国民法典成人监护制度有着迫切的实践意义。

(三) 适应传统的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趋势

在我国, 一直以来老人的护理和赡养基本上依靠家庭, 在有着养儿防老的观念的农村更是如此。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家庭养老护理能力却在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在于:一是家庭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 据2011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 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 比2000年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 传统的大家庭解体, 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再者, 近些年来老年人丧偶、离异率的提高, 也使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高龄化的趋势。二是“留守老人”越来越多。在现代化进程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打工, 统一的一起居住的方式开始转变,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老人, 客观上, 子女随着工作地点的变迁, 再加上工作压力的增大, 也给赡养老人造成诸多不便, 使得很多老人在生活上缺乏照料。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12年12月28日以全票表决通过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案, “常回家看看”入法曾被称为该法修订后的又一大亮点, 引起各方关注。三是新型的养老方式的出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养老方式, 如社区养老、养老院养老等等, 这些也为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提供了新的选择, 因此, 这也势必要求我们改革现有的监护制度, 增加能体现老人自身意愿的意定监护制度, 以使得这些生理机能并非一次性丧失的老人能善用其残存的能力以维护其基本的正常生活。可见, 在我国当前这样的高龄化社会当中, 要适应传统的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趋势, 从民法的视角看, 别无他路, 只能通过修订完善成人监护制度, 来应对这一趋势带来的老年人赡养问题。

总之, 在中国日益老龄化的背景下, 对老年人自身意愿的尊重而引发的成人监护制度的研究就是从切实的尊重和保障人权出发, 符合全球化的监护理念, 兼顾社会秩序、安全与和谐, 也对完善我国的依法治国制度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摘要:文章由一则案例引发对我国成人监护制度设立的必要性进行思考, 在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背景下, 加快构建符合现代监护理念的成年监护制度, 特别是老年监护制度, 使法律更全面、有效地介入成年监护关系, 更细致地区分被监护人的需求, 尊重老年弱者的自我决定权, 维持其生活的正常化, 既契合全球的立法趋势, 也是我国当前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老龄化,成人监护,缺陷,必要性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主持.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2]王明, 宋才发.以案说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案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

[3]李霞.论成年行为能力欠缺者的监护[M].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34卷.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年.

[4]张丽娟.论我国老年人监护制度的立法完善[J].山西: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 (5) .

[5]俞锋, 洪纭洁.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人监护制度的法律审视[J].吉林:现代营销, 2011.

上一篇:辣椒疫病防治研究下一篇:法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