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范文

2024-07-10

当今社会范文(精选12篇)

当今社会 第1篇

一、虚假需求下的几种消费

1. 攀比性消费。

一是人有我亦有的从众性消费, 二是另辟蹊径的求异性消费, 总的来说就是为了不落后于其他人的消费行为。

2. 盲目性消费。

因为打折和促销等活动而冲动地购买自己不需要的商品。许多人被宣传广告所吸引, 看似买了便宜的商品, 实际上是将大量的金钱投入到了根本用不到的地方。往往欣喜的购买物品回家后却不知道该如何安置, 造成了资源和金钱的浪费, 以及内心的痛苦和自责。

3. 炫耀性消费。

指的是富裕的上层阶层通过对商品的超出其使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的消费, 以此来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 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人们通过买最高档的奢侈品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财富。

二、虚假需求的产生根源

1. 错误的消费心理。

人们的消费意识被物质需求严重扭曲, 个人需求观、消费观的转变是虚假需求的强劲的内在驱动力。产生虚假需求的消费心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随波逐流, 盲目跟从, “别人有的我也要有”。二是求异心理:即标新立异, 要活的有个性, 不能与别人一样。三是攀比心理:即夸耀性, “别人有的我就要有, 甚至比别人的要更好”。

2. 商家追逐高额利益。

人们的消费, 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 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所决定的。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是被消费, 出于对利益的追求商家就要把超出需要的产品通过各种营销手段销售给消费者。许多消费者由于抵挡不住打折、促销的诱惑, 提前购买了以后才能用到的产品或甚至不需要的产品, 从而产生了虚假需求。

3. 大众传媒的宣传。

大众传媒的宣传是一种社会行为模式, 作为中介力量, 把商品和消费联系起来, 在商品销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播、电视、电影、出版物、广告无孔不入地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大众传媒赋予了商品虚构的符号化的意义, 是导致虚假需求和虚假消费的重要原因。大众传媒促使消费者对商品的追求从满足真实需求, 变为对时尚、地位等符号的消费, 不断地追求被刺激起来的欲望, 而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却视而不见。

4. 信用卡及电子商务的发展。

信用卡和现代信贷制度, 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也为人们无节制的超前消费创造了条件。以前由于受到现金金额的局限, 人们的消费受到限制, 不太容易过度消费。但是借助于现代科技, 可以透支的信用卡更方便人们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打破了购买力对于消费水平的限制。与此同时, 网络电子商务的兴起与便利也为虚假消费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 使人们的占有欲和消费欲更进一步膨胀, 虚假消费盛行。

三、虚假需求的危害

1. 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

在科学技术如此进步的今天, 消费自由化的同时带来的是人的不自由。个人变成了无主体意识的消费者, 不再满足于生存的真实需求, 而是按照大众传媒的诱导过度地追求物质享受, 为追求商品而生活。人的存在似乎变成为了使生产出来的商品得以消费而存在了, 人的主体地位逐渐丧失, 被商品操控, 成为了商品的奴隶, 错误地把虚假需求当做真实需求。结果人们在不断地追逐商品中获得满足, 使原本只是客体的商品获得了生活目标的地位, 人的主体地位就此丧失。

2.“单向度的人”的出现。

马尔库塞认为, 正常社会中的人应当有肯定社会现实和否定社会现实两个“向度”。但是如今人们受大众传媒的诱导, 不断地追求虚假需求, 得到虚假的幸福, 而在虚假的幸福下隐藏的是否定“向度”的缺失。人们按照大众传媒的安排生活, 却忘却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和真实的情感。当人们不断地在虚假需求中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就消解了对现实问题反思、批判、超越的“向度”, 从而使个人成为了“单向度的人”。

3. 危害生态环境。

虚假需要下的消费会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这种非理性的大肆挥霍消费浪费掉了本可以节省的资源和财物。虚假需求使得人均消耗资源量急剧增加, 加速资源耗竭, 加速环境污染, 危害生态环境。地球生态系统是有限的, 不可能支撑人们无限增长的消费欲望, 虚假需求必然会带来资源的高耗和自然的污染, 从而危害我们赖以依存的生态环境。

4. 危害经济建设。

虚假需求下的消费会导致社会生产导向不合理, 误导经济良性发展。纵观全局, 虚假需求使大量资源和财力投入到可供浪费的生产中, 而社会为满足人们的真实需求的生产正缺乏资源和财力的投入, 长此以往必将使经济建设走向恶性的循环。虚假需求还会造成虚假的购买繁荣虚, 促使商家扩大生产, 造成生产过剩。虽然假需求有时可以暂时缓解需求与生产过剩的矛盾, 推迟经济危机, 但危机的积累必将引发更大的经济危机。

四、回归真实需求的有效途径

首先, 作为消费主体的消费者要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 我们理应传承, 让勤俭节约替代斗阔摆富, 让节约下来的钱花到更有意义的地方去。人的真实需求是可以达到满足的, 而欲望是无止境的, 个人更应注重理性消费, 注重真实的使用价值和内在的需求, 自觉地做到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其次, 大众传媒要营造良好的消费舆论。大众传媒的行为必须被规范, 同时大众传媒也应该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主动倡导绿色环保的消费行为。另外, 大众传媒应该重新塑造消费品的符号意义, 以节约消费为荣, 以奢侈消费为耻, 倡导环保、绿色、节约的生活方式, 形成消费绿色环保商品的良好风气。鼓励和监督消费者形成维护生态环境、杜绝浪费的消费习惯, 真正起到大众传媒的正确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再次, 商家也要规范自己的生产, 避免生产奢侈品、浪费品, 从源头上杜绝虚假虚消费;相应的有关部门也要从制度上规约生产和消费, 管控有损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0.

当今社会现状 第2篇

后末世的男子尽是情种。情欲汹涌,满腔阴柔,外强中干,遇上个事就心潮激荡,要么心里紧张推卸责任,要么暴戾凶狠。古人讲的心如古井身似磐石;泰山崩于前而不动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登高望远所以心胸开阔,心生悲悯所以普泽天下。这些儒家修身之德,现在怎么就如此罕见了呢?

说到底这就是心弱、心理素质差,也是邪心自我膨胀。眼里就只有私利,没一点丈夫气,放纵欲望,玩物丧志,心中的浩然之气早就消磨得一干二净了。这样的人能不被邪魔所侵吗?衰朽的身体能不被邪气侵入吗?自大自负正是自卑的表现,暴戾正是懦弱的表现,放逸正是心浮气躁的表现,自私吝啬正是心虚的表现。所以后世女人长命,男子反而寿命渐减。第二、物欲的时代

儒家讲修身养性格物致知齐家治国平天下,但西方物质文明一来,老祖宗的智慧积淀就不要了,没人看得上眼。钱成了第一位,任何东西都成了商品,包括良心、道德、肉体、体力、机心、聪明等等,如果你要赚钱,就必须先得出卖自己的某样东西,如果没人看得上你就倒霉了。

西方经济制度就是努力培养物欲膨胀的人,因为消费欲才是金钱流动的动力。所以必须努力打动人心,并且注重影响并培养幼小的客户群,最好形成物欲至上的社会风气,于是资本主义大行其道蒸蒸日上。

全球化是无法避免的,但也应该有智慧应对吸收,古人总讲文韬武略、刚柔并济、左手执花右手持剑,儒家也讲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自己心虚却装腔作势跟别人竞争,这是迟早要吃亏的。对手只要刺穿你盔甲就可以让你毙命,为何如此不堪一击?原来自身的肌肉骨髓是空的,早就被自己阴柔放逸之情给蚀光了,果真是虚弱的胖子!

第三、恐慌的、无暇的时代

西方社会中的下层民众最恐慌。他们的家底本来就没几个钱,消费有高,物价、房价一飙升就怕,如果刚好丢了工作,那肯定撑不了三个月,半年不工作就没房没车,甚至老婆也跑了。真是让人恐慌的社会。如果不必每天为生计疲于奔命就是理想的生活了。即使他们有了工作,也得高效率、多加班,否则就会被淘汰。做人就像个傀儡一样,拼命赚钱,然后尽情享乐消费,再拼命赚钱,再尽情享乐消费,周而复始,只有流浪汉露宿街头,每天去吃一顿简单的慈善救助的午餐,才可以真正有时间享受闲暇的阳光。但这样的闲暇没几个人愿意,大多数人宁愿做个傀儡,直到死亡才让他们稍微休息一下,真不知道做了鬼后他们的心能不能闲下来!

所以后世信众总乐衷于学习研究风水财运、交际技巧、权谋兵法,就想现在的台湾一样,生计总得让人全力以赴,世人就这样被急迫待解决的生计所占据,却把重要的佛法抛于脑后,或者只是做个样子,不知不觉便堕入世间法的罗网。殊不知准提法、莲师法就已具足息、增、怀、诛,只此一招就足以获得世间丰足安乐和出世间的成就,干嘛还一头扎进纷繁机巧的世间法论中死用功呢?

哀哉!古代藏智于民,穷能独善其身,达能兼济天下,现代咋就没个明眼人?民众所好尽是哗众取宠的声色娱乐,尽是女子情怀的激情爱乐;民众所学尽是数理应用的赚钱技术,满街尽是投机取巧唯利是图的人才,咋就没个有精神的人?

真应了古人那句话“世风日下,子孙益蠢。”放眼望去,尽是弄钱、弄情的高手!难道中华真的是金钱第一?

究竟啥是中国特色呢? 拜金将使民族退化 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山楂树之恋》上映后,剧组公布了一段挑选该片女主角静秋人选的短片,六个导演组到各个城市,甄选了五六千名艺校学生,但仍旧没有一个人入老谋子的法眼。张艺谋开玩笑说:“现在的孩子越生越难看,漂亮姑娘都不和帅哥生孩子,全去找煤老板、有钱人、老男人,所以现在的‘90后’,真长得不行。”

这话尽管是一句笑话,也有些偏激,但却是当前一个残酷的现实。

如今的美女,几乎都是嫁给了有钱人,就拿那些女明星来说,比如伏明霞、王楠、张怡宁、李湘、章子怡、杨澜、刘涛、王燕、车晓„„还有几个不是在“一切向钱看”?“星”们如此,民间美女们更是削尖脑袋,不去找“才”,转而求“财”,于是煤老板、有钱人、老男人都成了香饽饽。当然,美女们可能就不得不去充当“二奶”“小三”,甚至可能连名分都没有。而那个“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马诺,把“拜金主义”演绎得淋漓尽致。大家一定还记得,此前千万富豪“全球私人甄选佳丽”的活动,更是在为“拜金主义”推波助澜。

人固然逃脱不了自然的约束,固然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那些违背正常生理现象的结合,可想而知是个什么样的后果。而在张艺谋的心中,人的漂亮不止是表现在外表,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内心的干净,那是应该在“干净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干净、清纯和透明”。一方是不择手段赚取金钱的暴发户,一方是满脑子金钱的“花瓶”;一方是抱着玩弄的腐化心态,一方是抱着赌博的投机心态。如此之结合,难道还能滋生出“干净”的环境吗?难道还会有奋斗、向上的思想境界吗?大人如此,小孩又会怎样?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在两种极端心态下诞生的孩子,本身就预示着一种颓废与没落。对于那些一心嫁入豪门的美女,我们没有什么忧虑可言,最多不过可能是将来多个怨妇。而真正令人担忧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充满的“拜金”思想,这是一种致命的威胁,这关系我们的未来,不仅仅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心。

当今社会需要“水的洗礼” 第3篇

舞蹈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探讨人的生存问题。我们可以分析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如《一个扭秧歌的人》《进城》等,这些作品之所以能获得观众的肯定和喝彩,是因为这些作品都触及到人性问题,人们在这些作品中看到的不是矫揉造作的动作和技巧,而是看见了鲜活生命的存在状态和意义。

舞蹈作品《一个扭秧歌的人》的编导张继刚对民间艺人凄苦生存状况的内心触动加上于晓雪在农村真实的生活体验,使得这个作品有血有肉,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于晓雪的表演十分质朴,你感觉不到他是一个经过雕凿的演员,他那呲牙咧嘴的憨笑、那痴迷的眼神、那颤动的手指和脚趾都十分动情,舞台上表现的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热爱秧歌的民间艺人,他的爱与舞蹈紧紧相连,舞蹈的结束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终止。舞蹈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民间老艺人的真心热爱和苦心传承,一个民间老艺人的离去有时也就是一门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消亡,他们的生命是如此平凡,他们的爱如此朴实,但他们留下来的财富却又是弥足珍贵。透过这个舞蹈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冷漠,呼吁当代的中国人更应该尊重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树立自己的民族品格。

2007年春晚,东北师范大学表演的《进城》是表现农民工在现代都市生存境遇的舞蹈作品。舞蹈通过夸张和诙谐动作的设计,使我们看见了乡下憨厚老实的农民带着几分好奇、几分自卑、几分希望,背着简单的行囊,穿着过时的衣裳,迈着坚实的步伐踏进现代都市,他们有时出现在人流拥挤的公交车上,有时又出现在人山人海的招聘市场,他们辛勤奔波在城市中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以各种各样的角色参与城市的建设,有保安、服务员、建筑工人等等,他们是一群最可爱的人。凡是观看了《进城》这个舞蹈的观众,都会有所思考,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每年两亿多的农民工奋斗在城市建设的各个阵营里,80%的城市基础建设灌注了他们辛勤汗水,他们吃苦耐劳,刻苦学习专业技术,用勤劳和智慧修建幢幢高楼、拓宽条条马路、架起座座桥梁,为城市的發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但是我们能经常听到一些消息说农民工讨不到工资,或者工伤事故等纠纷问题,农民兄弟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的现实,也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群体已成为现代都市生活当中的弱势群体。很多的“城里人”看不起“农村人”,还有的人甚至把农民工在城里务工的表现编成歌曲来“教育”他们。劳动光荣,劳动者是最美的人,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为城市建设所付出的一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全社会应该切实关心他们的生活,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和人格,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如果没有9亿农民生活的和谐幸福,我们的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

论当今社会的知耻 第4篇

中国五千年泱泱历史, “耻”始终是评判行为好坏甚至是做人的道德标准。朱子云:“人有耻, 则能有所不为。”人是有思想的生物, 不能像一个物件那样不懂得羞耻, 正因为人有羞耻心, 才知道什么事不该去做。当一个人做了耻辱的事情却一点儿也不在乎, 我们会说这个人“恬不知耻”。越王勾践在经历巨变后, 卧薪尝胆, 任用贤才, 发展生产。水滴石穿, 不断积累, 终于使国家变得富足, 军队变得强大, 灭掉吴国成就春秋大业。我们会说勾践“知耻近乎勇”, 只有羞耻并牢记耻辱, 面对困境百折不挠, 才能洗刷耻辱, 这样就是一种勇敢。儒家还将“耻”融入了为政之道。子曰:“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因此, 有耻、知耻是为人处世的标准, 是社会得以有序运转的基本道德规范。

在对待“耻”的问题上, 古今中外的学者们概莫如是。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就曾说:“有两种东西, 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 心中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人因为有了道德法则而变得崇高和尊严, 是道德而非物质将人与其他生灵区别开。康德认为道德的根源就在于其自身, 它是一种自我义务的自律。中外思想家们之所以重视“耻”的问题, 弘扬“德”的精神, 是因为看到了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背后原因就是寡廉鲜耻, 知耻是维持人自尊的重要条件, 是道德人格的源泉, 唯有知耻才能改善现实生活中荣辱不分、观念扭曲的现象, 净化社会的不正之风。

一、道德沦丧的原因

在社会日趋商业化的大环境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 精神文明却没有并驾齐驱。人受制于物的现象不断滋生,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长, 人们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日趋分离, 整个社会充满了不信任感, 人与自然、他人和自我越来越疏远和对立, 人所创造出来的现代文明反过来成为压抑了人性, 现代社会的文化事业正日益畸形发展, 社会道德良心已经停滞不前。

家庭教育的好坏, 直接影响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很多父母只着重致力于孩子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 而忽视了传统道德教育。这种重智轻德的做法, 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年轻一代的观念。另外, 学校对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开设的思想道德课程里面虽然有道德方面的内容, 但也做不到与实践相结合。

二、当今现实:道德沦丧的表现

1、利益至上的企业失德

2008 年爆出的三鹿毒奶粉事件俨然是在奶制品市场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之后相继在22 家公司查出含有三聚氰胺的牛奶, 整个事件就像一个连锁反应, 大面积的撤柜、销毁、召回、道歉再至信任消失。食品安全问题紧系人们的生活却频繁曝出问题, 从苏丹红、三聚氰胺到甲醛白菜、皮鞋胶囊酸奶, 有不少网友调侃简直是元素周期表的集合。无论愿意与否, 在食品安全问题面前, 无人能独善其身, 这是国人共同的悲哀。保障食品安全本来应该是身为食品生产企业最起码的要求, 但是很多企业为了利益却罔顾他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2、利己主义的官员失德

近几年来, 各种诸如“微博门”、“不雅照”等花边新闻将一众官员推上了风口浪尖, 甚至还有不少因为情妇市民举报而落马的官员, 让人不禁大跌眼镜。还有不少官员遇事“不问苍天问鬼神”, 低级趣味和信念丧失可以说是官员失德的主要表现。在现实官场中, 有一些官员们利用权势以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私欲, 独裁专制使无道德的政治行为长期泛滥, 道德传统尽失、人性回归自然、私欲放纵成灾。作为“人民的公仆”, 却是甚少为了改善人民生活而努力的。这些虽然是官场的外部表现, 但是“私德外推即为公德”, 说明私德与公德互为表里。官德是官员的从政之道、为官之本, 是应恪守的基本职业道德, 是官员工作生活、思想行为的规范与准则, 而官德水平的高低, 还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官德沦丧定会侵蚀党执政兴国的根基。

3、审丑时代的到来——社会失德

审丑本是文学评论中用以描述和批评文学创作中出现的大面积写丑现象, 曾几何时, 被当今社会赋予了另外一层含义, 大众化的“审丑”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从哗众取宠的凤姐到各种网红拜金女的出现, 层出不穷。在信息便捷的网络社会中, 只要鼠标一点, 芝麻大的事情便添油加醋传遍每个角落。对丑事, 人们通常是遮之不及,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 对丑陋言行, 更是羞于为之, 怕“出丑”。而时下, 炫丑、赏丑几近成一种时尚, 甚至还有不少看客对此津津乐道。低级趣味的自娱自乐, 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几近病态的审视追求, 这是极不正常的, 是社会羞耻感缺失的表现。还有对社会不正之风的麻木, 随着各种失德现象的出现, 人们从最开始的愤怒到习以为常的麻木不仁甚至于调侃, 就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般自私冷漠, 这也是不正常的。

三、知耻的重要意义

形形色色的无耻之事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也桎梏了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学会知耻从个人角度看能够提高自身道德水平, 从国家角度看它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乃至影响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首先知耻是人德性的基本要求。因为人有惭愧羞耻的想法, 因此就会避免触犯道德规范, 成就“义”, 即人被礼乐约束之下的, 以仁为核心的行为。为了避免羞耻, 人就会用道德约束行为。因此知耻是一杆标尺, 用以明辨是非, 区分善恶美丑, 同时知耻也是一种内在动力, 能够促进个体形成坚持正义、不畏强权的一种气节, 让人养成良好的品德素质, 以浩然正气光明磊落地做人。

然后, 知耻是净化社会风气的基石。一个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与这个社会公民的知耻心密切相关。有羞耻之心就会发自内心地拒绝做各种无耻之事, 而且还会自发在舆论和行动上制约一些无耻之徒, 从而达到扬善抑恶的目的, 进而弘扬社会风气, 净化社会, 推动社会进步。单凭政治和法律手段是没有办法杜绝无耻的行为的, 只有让知耻深入民众, 民众才会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用自律代替他律规范自身行为。

最后, 知耻是国家繁荣昌盛、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理基础。国民的凝聚力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这凝聚力来自对羞耻的认同而形成的共同社会意识。对一个国家而言, 知耻, 才能正视历史。顾炎武曾说:“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 则祸败乱亡, 亦无所不至。”作为一个中国人, 我们要谨记南京大屠杀带给我们的伤痛,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将12 月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议, 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 具有极大意义, 有利于激励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以史为鉴, 一起维护正义良知及世界和平, 促进国家繁荣。勿忘国耻才能继往开来, 振兴中华, 这种民族魂不断激励中华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在战争中给众多国家带来了无法磨灭的灾难, 战争结束后, 德国开始积极反省纳粹的罪行。1970 年勃兰特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一跪, 让世界看到了德国的悔过态度。德国正视耻辱并走出耻辱的行为, 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相反, 日本则模糊自己侵略他国的历史, 美化战争, 拒绝道歉, 甚至恬不知耻地修改教科书来篡改历史, 这种行为只会让国家背负历史的谴责。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灿烂辉煌的一面, 也有其晦暗无光的一面, 但只要直面耻辱, 把耻辱当做前行的动力, 知耻而后勇, 就会有希望。

四、“知耻”之教

一个社会的运转, 法律和道德缺一不可, 二者相互补充, 互为渗透。法律的实施需要道德的奠基和支持, 道德的实施则需要法律的强制保障。

首先, 法律的完善必须加强。像上文提到的食品安全问题, 政府部门的监管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原因之一, 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目前已有十多部,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很多条款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体系, 不能够针对问题进行规范。政府部门不能够万事“秋后算账”, 总晚一步, 应该在事情未发生前加强约束和管制, 使其防患于未然, 这才是为人民负责的体现。另外, 针对官员的任用原则, 官德和私德都要予以考察, 要加强防腐工作的整治, 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其次, 家庭知耻教育具有优先地位。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道德意识正是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培养的。家长需要以身作则,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在家庭教育中加深道德基本准则, 培养孩子“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 教他们分辨美丑。再次, 学校知耻教育是中心。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都是在学校确立和形成的。学校耻育不应浮于表面, 只在课堂空谈理论, 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渗透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 把知耻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切入点, 结合学生成长中的切身问题, 培养学生的知耻意识, 把握知耻标准, 让他们作出正确思考与选择。最后, 社会知耻教育的大环境, 是关键。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最终还是要融到社会中去, 社会知耻教育是家庭和学校耻育的归宿。因此政府要将社会耻育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进而激发道德主体自尊自爱的自律精神。

总之, 一切知耻教育首先是自耻, 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省, 是道德自觉自律。通过自耻, 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进而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

摘要:知耻是人性的标志, 当今社会, 道德沦丧的事情屡屡刷新人们的下限, 人们的羞耻心缺失是主要原因。知耻教育刻不容缓, 这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分清是非黑白, 还能逐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规范其自身行为。从大的方面讲, 通过知耻教育, 还能够重整浮华的社会风气。

关键词:羞耻心,道德沦丧,知耻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1996.

[2]陆士桢.以德治国教育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

[3]教育部社政司.道德观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朱明贤.论知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 5.

当今社会的婚姻问题 第5篇

---浅谈“闪婚”问题

一、引言

一向崇尚“家和万事兴”的古老中国,正遭遇婚姻动荡的冲击。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了解一下新婚姻法及我国目前的结婚率和离婚率的一些相关情况。

我们都知道今年新修订了《婚姻法》,婚姻法中有关修改的部分有哪些,我们做了一下了解。与1980年《婚姻法》对比,新婚姻法增加了一章(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增补了15条,删除了1条,修改了22条,完整保留了14条,共计6章51条。其修改幅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增补内容之多、创新色

日前公布的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共有46.5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较去年同期增长17.1%,平均每天有5000多个家庭解体。中国离婚率已连续7年递增。“中国式离婚”成为一个令世人关注的现象。

截至今年10月31日,新的《婚姻登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整好一个月的时间。目前从沈阳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今年10月份结婚与离婚率同去年同期相比都呈现“双高”态势。其中,共有6839对新人喜结良缘,1752对夫妻缘尽人散;而在去年10月份登记结婚者为2280对,离婚者712对。

提及到当今社会的婚姻问题,这些词语就会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婚外情,小三儿,婆媳关系等等。近年来一些新兴词汇更是层出不穷,譬如,裸婚,闪婚,毕婚族……今天我们就闪婚问题做下介绍。

二、闪婚的含义、现状及类型4.对闪婚的看法

1.何为“闪婚”

“闪婚”是闪电式结婚的简称,指从认识到结婚时间相当短,一般只认识大概不到3个月就结婚的都算是闪婚。闪婚多发生在时下青年男女身上,青年男女闪电相识,爱情速配,已成为一种时尚。

2.“闪婚”现状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快餐式的爱情和婚姻的潮流,那些选择快餐式爱情和婚姻的群体被称为“闪婚族”,其成员主要是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青年。

从其形成的过程来看,“闪婚”指的是两人在短暂的相识后,未经过一定时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而确立婚姻关系的一种快速的婚姻形式。对于这些“闪婚族”而言,用最迅速的速度来完成从恋爱、产生爱情到结婚的漫长过程,按媒体的描述就是“他们几秒钟可以爱上一个人,几分钟就能谈完一场恋爱,数小时内可以决定终身大事,一周便能踏上红地毯。”这种都市情感快餐已在我国不少城市悄然登场,在当前中国有走向泛化的趋势。

《闪婚》是由王小康执导、王静茹担任编剧的家庭伦理情感剧,该剧主要讲述的是“80后”的故事,首度将“闪婚”这一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搬上荧屏。该剧由颜丹晨、张铎、刘芳毓主演,盖克、凯丽、寇振海等实力演员助阵演出正在辽宁卫视、深圳卫视、黑龙江卫视、山东卫视等五家卫视热播,该剧将镜头对准“闪婚”一族,展现了闪婚为家庭带来的一连串的故事。

3.“闪婚”的三大类型

“闪婚”的类型有很多,无法一一列举这个给大家,总体的介绍三大基本类型。(1)感情冲动型

经过几天甚至更短时间的接触,男女双方“感觉不错”,感情迅速升温,很快就完成了一系列情感与法律上的程序,携手走进了婚姻的神圣殿堂。表面上看,这似乎验证了那句名言“缘分来了,挡也挡不住”,而实际上是感情冲动盲目、对待婚姻态度不严肃、不慎重的表现。

(2)心灵空虚型

或者因为感情受过创伤,或者由于有过婚姻失败的经历,一些人在心灵异常苦闷迷惘、感情无处寄托的时候,如果遇到合适的“疗伤”对象,必定会“一拍即合”,加入到“闪婚”的队伍中也就不奇怪了。为了满足暂时的感情需求,把婚姻当成了可以挥之即来的“止疼药”,不能不令人遗憾。

(3)利益速配型

有专家认为,目前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社会竞争愈加激烈,人们承受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随之增加,为了谋求更加稳定富足的生活,为了改变现状、为了车、房和绿卡„„这些都是造成婚姻速配的心理动因。在如今这个交往频繁、快节奏的时代里,一切都在加速,什么都在提速,这对婚姻必然产生重大影响。过去那种“马拉松”式的恋爱,“爱你一万年”、“爱就要经得起考验”的婚恋模式,正在接受新时代、新理念的冲击与挑战,“工作要搏,事业、学习也要搏,一切都只有靠拼搏才能去收获”。所以,新生代在应接不暇的时空隧道中穿行,对持久战式的恋爱已心生叛逆,也因此,“闪婚”有市场也是有道理的。

三、闪婚原因

“闪婚”行为在都市里悄然兴起主要来源于社会。即:社会转型和人们观念转变的结果,其关键因素取决于城市化和文化变迁。

1.“闪婚”行为之所以在中国都市悄然兴起,是城市化的结果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产生了向城市集聚的观念和行为。受城市内在拉力和农村外在推力的双重影响,人口不断地向城市集中,由此产生了新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产生了新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从客观上说城市化是“闪婚”行为的催化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城市具有较强的竞争性。生活节奏加快,生存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增大。而80后年轻人正处于这快节奏的社会阶段,大多人都疲于奔命,必须全力工作,为自己获取更多的成就,以避免被社会淘汰。为了节约时间成本,他们无力再去追求马拉松式的恋爱方式,而转向追求一种快餐式的婚姻方式,即婚姻“速食化”了。快节奏的社会培育了快节奏的爱情,也不断壮大了“闪婚族”的队伍。

二是城市具有信息获取快捷性,即“闪婚”还与媒体的信息传播有关系。社会的每一项重大变革,都伴随着信息传播的痕迹。信息传播融入社会大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改变着社会大众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现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的信息广为传播一些关于相亲、速配、闪电式婚姻等。这些都成了许多80后年轻人学习效仿的榜样,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更加壮大了“闪婚”族。

三是城市具有包容性。城市的包容性使城市居民能够认识不同的观念,接纳不同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思想观念开放、生活方式更加前卫,造就了一个包容的社区环境,慢慢的产生了一种包容的态度,对这种“闪婚”行为也就见怪不怪了,并得到了理解和认可。四是城市具有冷漠性。城市中大多都是上班族,80后年轻人的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就是工作单位,单位中形成的业缘关系成为他们主要社会关系的纽带和来源,而业缘关系却导致了他们社会关系网络的缩小化和疏松化。城市化的发展,使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变的越来越表面化。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人情变的越来越冷漠,因此,人的交际圈就不断缩小,这迫使80后年轻人选择快餐式婚姻。

2.社会文化的变迁是“闪婚”产生的思想根源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即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人们在经济方面的独立生存能力增强了,在选择配偶时对经济的依赖相对较弱,对情感的需求和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明显增加,年轻男女都各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因为经济地位的独立使他们完全可以决定自己的事情,比如说买什么东西就跟着感觉走,婚姻也如此,不用过多考虑其他的因素,旨在自己的感受,婚姻已经变成一种很个人的行为。他们不再把经济条件放在首位,而是把“感情”放在首位,对婚姻的感情含量要求越来越高,使婚姻变得更为单纯。过去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已经不复存在,“爱”已成为缔结现代婚姻最大的理由,再加上这是个讲究“速度”的时代,于是“闪婚”就成了一些年轻人证明真爱的一种方式。

另一方面,从精神文化变迁的角度看,精神文化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婚姻观多定义为责任,而现代的婚姻观则更多的是定义为感情而非责任,只要两个人感情好就可以结婚,结婚变得越来越简单了。这些都是导致“闪婚”的原因。

3.“闪婚”的流行和当前社会宽松的思想、心理环境也是有着紧密关系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进一步发展,西方的女权思想也随之大量地涌入中国,极大程度地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也带来了女性对自己地位的反思,使女性在权利观念上日益觉醒。市场经济也带来了新的观念——自由理念。于是在青年的行为上,日益表现为突出自己的自由。这种自由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经济自由、个人意志自由、生活方式自由等等。这也对80后年轻人的婚姻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80后男女的成长阶段,正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时期,各种新的思潮、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使这一代人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观念,富有创新精神;他们对西方的婚恋方式照单全收,敢于大胆、直接地表露和追求爱情,敢于尝试各种新潮的生活方式,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成为追求物质享受和安逸生活的享乐主义者、物质至上主义者。就女性而言,女性的婚姻自主权也得到了法律的有力保障,她们有改变原先被强加的陈旧的婚姻观念的机会,婚姻观念对她们而言开始成为一种自我追求、自我适应的体现。因此,婚恋观念的转变和女权思想的发展促进了“闪婚”。

4.其他原因

01、自己身边朋友的都已经结婚生子,就自己一个人每天拼命的工作,不知道还以为是同性恋倾向,所以面对父母的压力和朋友的怀疑,不得不抓紧时间找一个合适的对象赶紧结婚,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和流言蜚语以告天下。

02、在中国奉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观念,所以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只要是年龄一到,必须考虑婚姻问题,现在的80后都已经29,在农村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到了这个地步,只要还有跌破发行价,结婚回家再说。

03、未婚先孕,奉子结婚,这是许多明星的做法,常常激情前没有采取措施,事后又舍不得打掉,如果没有结婚就弄出一个孩子来,这是没有名分的,所以许多年轻人也开始玩起这种游戏,没有办法,只好怀孕后快速结婚。

04、许多人不是不愿意结婚,而是没有遇到合适的,由于目标过高缘故,耽误了自己青春千金一刻,所以一直等待时机,比如说,只要一位剩女遇到一个有工作,有房子,而且还能苦苦追求自己的男人,就会立刻马上结婚。

05、由于自己的父母已经年迈,或者有病染身需要人照顾,但是自己的工作无法脱身,非要找一个合适的保姆来伺候不可,但是又怕保姆不专心,而且费用太高,支付不起,想来想去,觉得结婚后的妻子照顾是最合适对象。

06、参加时尚派对,在众多年轻的拥簇和张开心扉的交谈,找到一个说话投机的人,心里十分的激动,然后在交往过后,发现感觉还不错,在感觉的引领下,从上床到结婚自然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不过这也隐藏了许多漏洞。

07、某些男人急功近利,为能够在工作上得到升迁,千方百计绞尽脑汁,恰巧这个时候,上司的孩子是自己非常心仪的对象,就会主动找机会,不过有些男人甚至像卖青菜那样,随随便便就与局长级别的的千金秘密结婚了。

08、有些人是犯浑,明明是不喜欢人家,但是为了达到某种交易的性质,硬是把自己卖了,这种多是女性,尤其是农村来的女人,不是偏见,而是进城打工的小姑娘,为了能够获得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下赌注压上了自己。09、倘若说犯浑的女人可以原谅,但是犯贱的女人就不能不让人揪心了,每个女人都是喜欢追求白马王子或者是高官子弟的,但是往往会得不到,于是自己开始施展美人计,或者下套,故意用美色让男人不得不与自己结婚。

10、待定,这最后一种就是把原因归在不确定的因素上,我不能把问题说的太绝对,世上没有觉得闪婚,结婚的时间是相对的,不管是处于任何原因的闪婚都是对传统的婚姻发起了挑战,这是社会进步还是倒退,不得而知。

其实总的来说,闪婚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婚姻性质的改变。传统的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需要互相仔细审查,要求门当户对,建立的关系复杂。现在只是两个人之间的结合,婚姻就变得简单许多,不用像以前那样考虑那么多,要建立的关系网小些,不需要进行以前那种方方面面的考察,不一定要求建立终生关系。因而现代婚姻不会像以前那样想得太多太远,不必考察非得那么合适,激情过去了觉得两个人在一起不合适,也可以轻易离婚。历史地看,“婚姻”这个概念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传统的婚姻观多定义为责任,而现代的婚姻观则更多的是定义为感情而非责任。闪婚似乎面对的结果是 “快结快离”,乍一看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但快离也未必就是坏事。

四、闪婚相关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

近日,江西省东乡县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相识三天不到便订婚,结婚两月不到就闹离婚的离婚案,判决原、被告双方离婚,被告返还原告彩礼21000元。

2009年8月25日,陈某与艾某经人介绍相识,8月28日两人便按风俗习惯举行了订婚仪式,订婚之时由陈某给付艾某彩礼30000元及金戒指一枚。2010年10月9日两人办理了结婚登记,10月31日,双方因故发生争吵,被告艾某便回娘家居住,直至原告向法院起诉期间双方一直处于分居状态。2009年12月23日原告诉至法院要求与被告离婚,并返还彩礼。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原、被告双方经人介绍认识,相识不到三天便举行了订婚仪式,两个月不到便办理了结婚登记,婚前双方缺乏了解,婚姻基础较差,属于草率结婚,婚后双方共同生活时间不到二十天,未能建立起夫妻感情,准予原、被双方离婚。由于双方结婚时间较短,且给付彩礼造成原告陈某一定程度上的生活困难,被告应酌情返还原告所给付的彩礼,据此,法院做出了上述判决。

案例二

旧区改造,房屋拆迁,很多居民想趁机改善生活条件,由此导致“闪婚”“闪离”现象增多。尽管事先有各种约定,但对动迁款的分配同样引发了不少官司。

日前,静安法院审理汪颖(化名)诉单星(化名)离婚后,判决准许离婚,但汪颖主张分得动迁款68万元的诉请不予支持。

家住新闸路的单星与葛某系原配夫妻,所居住的房屋建筑面积约25平方米。去年该地块开始动迁,59岁的单星得知可通过“假离婚再假结婚”的方式增多被动迁人数、多分得动迁款,便与葛某办理了离婚手续。经人介绍,葛某与施某结婚。不久,单星也与携有一女的47岁离异女子汪颖结婚。如此“闪离”又“闪婚”后,动迁安置对象从2人变成了5人。

去年11月,单星、葛某一起与动迁单位签订了动迁协议,将施某、汪颖及其女儿均作为动迁安置对象,共获得动迁安置款170万元。之后,施某与葛某离婚,分到10万元,但汪颖与单星却在动迁款分割上产生了纠纷。

一个月后,汪颖向法院起诉称,婚后她没有与单星共同生活,单星仍与前妻一起,遂以感情破裂要求离婚。由于在婚姻存续期间遇到动迁,她应分得170万动迁款的五分之二即68万元。

法院认为,汪颖与单星在婚前缺乏相互了解,且均不珍惜夫妻感情,导致感情破裂婚姻关系恶化,应准许离婚。但汪颖要分割动迁款68万元的主张,因该款涉及到动迁案外人,应另案起诉解决。

法官告诉记者,这是近期该院受理多起离婚案件中,较典型的一起利用欺骗手段多得动迁款的案例。根据市府第61号令,受安置人口须具备“在拆迁地有本市户口,且连续居住满1年”的前提条件。而施某、汪颖及其女儿等三人,在该处既无户口也不居住,根本不符合安置人口的条件。

为此,法院向动迁职能部门发出了司法建议书,希望进一步规范动拆迁工作,也不排除有动迁户与动迁基地个别人员内外勾结,损公肥私的可能性,说明拆迁人内部监督、审核机制存在问题,建议相关职能部门作进一步查证,来推进旧区改造健康发展。

80后闪婚案例

案例一济南每天三起“闪婚闪离”案件,多为80后小夫妻

记者采访了解到,如今济南“闪婚”后“闪离”的现象非常多,甚至平均每天三起,而这其中很多都是80后小夫妻。

案例二 恋爱4个月后“闪婚”又“闪离”

一对青年男女,恋爱4个月就“闪婚”了,可是合得快,分得也快,他们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走到了婚姻的尽头,通过诉讼的方式成为“陌生人”。

男方吕某,女方李某,两人在2007年的4月经人介绍相识相爱,短短四个月以后就登记结了婚,随后女方生下了一个男孩。有了孩子以后,家庭琐事就多了起来,男方又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很好的照顾孩子,女方终以感情破裂为由把男方告上法庭,诉求离婚。女方在向法院陈述中强调了两人感情破裂的主要原因,她表示自己是由于与丈夫相识不久即草率结婚的缘故,导致互相没有深入了解,性格反差太大,随着时间矛盾逐渐加深,最终造成了现在无法继续相处的僵局。

案例三

男方刘某,女方辛某,均为85后,家住历城区锦绣泉城小区。小两口是在2006年的12月相识的,经过3年的恋爱期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然而结婚以后,家庭琐事接踵而来,两个人就不再像恋爱期那么甜蜜了,女方甚至标榜出“我任性所以我存在”的名言,两个人不再能够互相容忍。最终也走上了离婚诉讼程序。

其实这种案例太多了,据历城区人民法院统计,2009年历城区离婚案共700多起,其中80后小夫妻“闪婚”后“闪离”的占全部案件三分之一,而整个济南市则有1000多起,平均每个工作日都有三起。

◎原因分析

不会处理家庭琐事是主因

针对80后的高离婚率,记者专程采访了历城区人民法院民事一庭的法官朱贵华女士。

朱法官表示,现在80后孩子离婚的原因不外乎都是因为一些家庭琐事,“别看80后的孩子反叛心理严重,他们在结婚以后往往非常依赖于父母。有的两个人本来感情尚可,吵了架就和自己的家长诉苦,家长护犊心切就会找对方或对方父母理论,这样有时候不但不能解决矛盾,反而更加激化了矛盾。”

◎解决途径

沟通是最好的法宝

“怎么解决这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有待于社会各界的一起努力。我主要就自己的工作经验浅谈几点注意事项。”朱法官对记者说。

“建议小夫妻一定要多做沟通,什么叫沟通,不是在一起简单地说说话就是沟通。夫妻二人可以定期委婉的向对方提建议,当然自己也可以主动做检讨。两个人在一起说说对方哪里做得不好,要注意点什么,或是协商家务活怎么做,谁来做什么。这样有利于日后两个人感情的发展、生活的提高。”朱法官说。

五、人们对闪婚的看法

闪婚,对此有支持有反对,正所谓众说纷纭。1.网友评论

一网友评论:很多时候凭着热情和第一感觉做出的事情反倒不容易后悔.恋爱谈得越久越不适合结婚.所以,支持某种程度上的闪婚.网友小罗说“闪婚闪起来有些刺激,也有幸福感,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危机。只希望闪婚的人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幸福的走下去。这是我们都想要的。” 2.专家评价闪婚

闪婚导致“短高快”

天山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

社会学家郝麦收教授称,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对事业自顾不暇又经历几次恋爱未果的男女,他们不愿过多耽误工作和精力甚至浪费时间金钱。据统计,一见钟情的婚姻成功率仅10%。同时,闪婚也不符合婚姻的基本规律,爱是婚姻的基石,爱需要双方深入了解。闪婚会使这种足够的了解打折。目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快餐式的爱情和婚姻会将婚姻家庭卷入缺乏理性的旋涡。闪婚已经导致“短高快”(认识时间短、激情高、离婚快)婚姻产生,这说明闪婚的支点不稳固。婚姻的成功和稳定,需要感性、理性双轨发展,爱情列车才能行驶得稳定持久。不能只凭激情和感觉开单轨的“磁悬浮”,所以劝男女青年别让闪婚闪着。

据最新统计,目前昆明市初婚年龄:男28岁,女25岁。这样的晚婚框架,让一些大龄青年(特别是忙于事业的)在婚姻上不愿陷入拉锯战。同时,结、离婚登记手续的简化,新人享有更大的隐私权和自主权,也给闪婚提供了很大方便。但由于彼此了解不够,闪婚确实有可能留下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相对提高等后患。虽不能武断地评判闪婚是好是坏,但也劝青年选择闪婚时更要头脑冷静。

选择“闪婚”要冷静

吉林省社会学家郑沪生表示,闪婚不能一味否定。闪婚以前也曾出现过,那时是为达到某种目的,如转移户口、单位分房等。而今的闪婚,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青年的婚姻观。同时,结、离婚登记手续的简化,新人享有更大的隐私权和自主权。但由于彼此了解不够,闪婚确实有可能留下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相对提高等后患。虽不能武断地评判闪婚是好是坏,但也劝青年选择闪婚时更要头脑冷静。3.闪婚者:闪婚与爱情

“闪婚”的概念,来自于“闪客”、“闪存”之类的新名词,意思是“很快很快结婚”。婚姻大事,原本应该更细水长流一些,毕竟是要在一起过日子的,单凭一时的感觉就去民政局锁定彼此,颇有几分冒险意味,然而,在这个“快餐爱情”时代,就连结婚、离婚的程序都改成了更为便捷的方式,“闪婚”的出现,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一个产物。“觉得找对了人,就立刻结婚,这样至少会认真对待彼此的这段恋情,否则不讲责任,随意谈来谈去,婚姻也就不再纯粹。”——“闪婚”者这样说。

关于当今社会过度包装的心理研究 第6篇

商品包装在现代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令人瞩目。包装是商品的脸面和衣着,它作为商品的“第一印象”映入消费者的眼帘,撞击着消费者的心理,直接地刺激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具有强大的促销能力。商家巧妙地抓住消费者追求美观、华丽等不理性的心理将商品进行过度包装和美化,给社会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和负担。尽管如此,在现代社会,“过度包装”现象仍在盛行。国内外对此现象有过很多的研究,但是更多的只是基于现象和对遏制这种现象的呼吁,并未深究其现象滋长的根本原因。本文将对商家、设计师和消费者三种角色进行相关的心理研究。

商家力争与同行竞争、更多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的

“争宠”心理

现今,各型超市如雨后春笋般节节攀升,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在大型的货架上,人们在购物时,面对种类繁多,包装各异的各种品牌商品,必定要进行商品之间的性价比较。因此,在纷繁的同类竞争中凸显自己,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这一点尤为重要。此时,包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此原因,厂家、商家便把包装设计置于前所未有的地位。于是,商家不惜承担高昂的包装设计费用和选取华丽复杂的材料,以确保商品的醒目、新颖,费劲心思在包装上做文章。然而,华丽的包装就会导致商品的售价和成本之间惊人的悬殊,尤其是日用品和饰品的包装。此外,还有茶叶、红酒和月饼等礼品包装在包装上更是体现地淋漓尽致。这些包装有绚丽的外表、高档的结构材料、复杂的结构层次等等。这样的包装设计不仅提高了商品的销售价格,另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浪费。归根结底,这样的“过度”终究由消费者买单。

设计师别出心裁,顺应商家的销售要求

企业抓住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主动或者被动的在包装环节投入过多的成本,同时对包装设计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师希望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希望通过设计运用自己更多的特色和元素,但往往适当的“度”很难把握,便会走入“过度包装”的陷阱。大多数包装设计师经常强调包装本身的独立价值,纯粹挖掘包装的存在意义,这样看来也无可厚非,因为好的包装确实能彰显设计师独特的创新能力和设计素养。同时,设计师的价值观、格调、若得到消费者的肯定与欣赏,无疑能增强设计师的成就感。因此,设计师几乎倾尽全力力求包装的新颖独特,甚至超越包装的使命,从而忽视了包装必然成为废弃物的事情。例如,价格昂贵的月饼包装,外表华丽,包装复杂极大地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因此,做到外在的符號包装与内在的产品价值相对应时,这样的包装才是“美”的,才是值得推崇的。奢侈华丽的包装不仅蒙骗了消费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设计师的败笔。

消费者爱慕虚荣、追求高档的非理性心理

从消费者方面来看,中国人好面子思想及其严重,送礼追求精美包装,高价格商品,助长了“过度包装”之风。其根本是消费者贪图虚荣的心理,厂家的要求,设计师的责任,追其根本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奢侈的消费品,特别是高档包装的礼品,奢华的包装,诱惑人们消费,投合人们追求高档品味的欲望,同时,满足送礼者和受礼者双方的虚荣心理。现在的人们不是通过自身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来衡量自身的富裕,而是通过消费的物质标准来界定一个人的能力和财力。所以说消费行为本身是复杂的,远远超越了购买行为,消费不仅要满足对物质的需求还要满足心理的需求,商品也超越了自身的“物质属性”,成为一种象征符号。如此盲目畸形的攀比心理,也造成了社会精神的不和谐,对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每一个人的消费行为不是孤立的,它有可能成为他人做出重要选择的标准,这就是消费行为的链式效应。包装精美的产品具有很强的诱惑力,而且虚荣心理加剧了对浮华的追求,而通过消费来实现似乎显得并不那么困难。包装粗糙的产品其功能虽然是完备的,但是它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究其根本,商家和设计师做的再好,最终还是要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商品的市场效应。

结语

在当今的商业竞争中,虚假、造作逐渐代替真实和自然,适度的、正常的包装是一种促销手段和审美传播,而且它是以货真价实作为基石的。如果以少充多、以次充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那么包装则失去了其本身的作用和意义,纯粹沦为商家竞争的商业伎俩,这也是一种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面对“过度包装”之风愈演愈烈的形势,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制止。首先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大力引导企业树立和增强朴素包装的理念,提倡绿色包装。

再者,充分借鉴其他国家,比如韩国、欧盟等为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采取法律、行政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最后,应注重包装的合理回收利用,变“废”为宝,这样既合理得利用了资源,又减少了环境的污染,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今社会 第7篇

一般来说, 社会新闻应该是相对于时事政治、科学技术和纯粹的影视娱乐新闻的社会消息, 来源于街头巷尾、受众生活, 包括民生新闻、文化活动、群众娱乐、社会热点、大众话题等内容, 既有深度报道、热点透视、谈话评说, 又有对事件性新闻直截了当的全程报道, 也可以在事实性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发表言论、阐述观点、传递意见性信息。我国的电视社会新闻随着改革开放和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很大程度上, 也随着社会文化审美取向的变化而变化。

电视社会新闻节目面临的困境

在当今媒介融合趋势下, 电视社会新闻节目的生存发展面临着新闻审美、新闻权威、新闻品位、经营市场多方面的拷问。现代意义上的媒介融合实际上是对传统新闻媒介的业务整合, 不仅涵盖传播技术、传播经营和传播体制等内容, 还包括业务形态和生产流程的细化操作、传统媒体从业技能的跨媒体拓展。换句话说, 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业务将面临新的变化和调整, 电视新闻的节目类型和制作方式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 社会信息和舆论意见的“多元化表达”成为现实, 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权威性”受到挑战。日渐发达的互联网上各种言论层出不穷, 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尤其是那些过去话语权“被淹没”的芸芸众生, 即所谓的“草根” (grass-roots) 阶层逐渐凸现, 他们的声音逐渐强大, 一改过去传统媒介主导舆论甚至垄断舆论的状况, 伴随网络迅速发展的新型媒体也在一桩桩社会热点事件中日渐显现出不可阻挡的话语影响力。一桩新闻事件发生后, 不少网民借助论坛、博客、播客、微博等新的技术平台各抒己见, 先于传统媒体发表观点, 他们的意见还常被传统媒体转载。官员“艳照门”、药家鑫事件、深圳富士康员工跳楼自杀、“动车事故”等等, 最初的“新闻喧哗”几乎都是在网上最先掀起波澜。每一个关键词的搜索, 都至少有超过2000万条的结果, 有关的网文篇数也同样成千上万。相比之下, 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无疑是弱化了。

其次, 电视社会新闻节目的传统运行模式对新闻事件反应滞后。飞速发展的传播技术对新闻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 网络新媒体的崛起, 使新闻事件的发生与报道趋于“零时差”。网络跟帖、手机微博, 通过新的传播技术, 热点消息不断被转载、扩散, 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产生出广泛的反应。相对来说, 电视社会新闻节目的热点报道一般要等到固定时段才开始, 往往播出时已经过了热点的峰值。传统节目模式导致电视新闻媒体整体反应滞后, 这是社会新闻节目面临的尴尬现实。

再次, 目前以收视率为主导的电视媒体经营机制对社会新闻节目的品位也造成很大冲击。传统媒体的商业化步伐和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 直接导致当今新闻媒体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心态。电视的黄金时段往往被能够博取高收视率的节目所占领, 电视社会新闻节目往往让位给流行节目。很多深度报道、社会调查等社会新闻节目, 其影响力和权威性需要靠时间来积累和培养, 但是处于这样的生存环境中, 电视社会新闻节目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经历调整、归并、再调整的过程, 相当一部分有着固定收视群体的社会新闻节目被缩减到相对冷僻的时段, 或被压缩, 或改头换面, 甚至干脆取消。电视社会新闻节目在放下身段迎合市场的过程中, 往往会丧失节目品位, 播发媚俗低俗的内容, 新闻价值观的蜕变, 严重影响了电视社会新闻节目自身的健康发展。

此外, 电视新闻采编、制作专业人才匮乏, 也是制约社会新闻节目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知道, 节目收视率的高低和节目影响力的大小, 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新闻从业人员尤其是节目编辑的最终表现。每条社会新闻如果不能够精准、睿智、权威地报道、点评, 受众必然不屑一顾。但是, 目前整个电视新闻领域的现状是, 大部分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为了收视率不择手段, 根本没有时间和耐心着眼于队伍的专业培训和技术训练, 节目长期缺乏权威和专业的从业编辑、记者等骨干人员。

电视社会新闻节目的“突围”之道

从媒体经营的角度来说, 社会新闻节目做得成功, 不但经营成本低廉, 而且运行操作简便。做好社会新闻节目, 关键是调整做节目的经营思路, 创新样式, 注重培养人才, 从节目类型、节目人才、节目制作等方面做多方位努力。

注重时效, 调整结构。笔者认为应该从两方面着手调整:一是调整类型, 增加日播、突发和即时性节目的报道, 减少周播节目;二是合理搭配, 即时评论一般的社会热点事件, 对特别重大的新闻, 完全可以中断固定的节目程序进行直播, 机动调整节目结构, 弥补电视社会新闻节目反应滞后的弱势, 提升节目时效性和可看性。社会新闻抓住突发事件, 即时报道, 即时评论, 将电视节目与其他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传播捆绑起来, 同步播出, 节目有评论, 网络有呼应, 电视社会新闻就成了传播市场的“及时雨”。

凸显个性, 打造队伍。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记者、编辑包括后期技术制作人员都要有较高的素质, 除了应具备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敏感, 还要对当前的政策法规具有较强的解读与把握能力。在实际工作中, 笔者认为, 相对于新闻敏感, 新闻从业人员的政策解读把握能力更加重要。在当前新闻节目娱乐化的形势下, 社会新闻节目面向芸芸大众, 应该适当引用一些娱乐色彩明显的元素来优化。譬如节目中恰如其分的插科打诨式点评、画龙点睛的解说、不拖泥带水的议论等也与节目的火爆是分不开的。这样需要主持人广泛的知识面、较强的思想功底而不是低俗浅陋的谑笑打闹。要办好社会新闻节目, 必须着力培养专、兼职的新闻编辑队伍, 挖掘真正具备采编播才能和深厚知识、技术储备的专业人才。

增强互动, 媒体联合。处在当下众声喧哗的信息社会中, 电视社会新闻节目要能够吸引受众, 抓牢受众的眼球, 必须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利用日新月异的媒介科技传播技术, 我们可以根据新闻事件的不同特点, 来变换和设置“网络话题”, 邀请不同类型的观众参与讨论、分析, 通过网络即时通讯和网络视频连线等方式进行直播, 让更多的意见得到呈现和交流。参与的受众不限形式、地点、时段, 既能增强电视社会新闻节目的互动性, 也让电视传播的官方形式和受众参与的民间行动结合起来, 让节目更加富有生命力。

当今社会 第8篇

关键词:社区护士,素质能力,健康促进,疾病预防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从有病治病提升到无病防病, 需要得到疾病的预防护理、康复促进、保健指导等多方面服务, 这就要求护理工作需更进一步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1], 因此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 社区护士逐渐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士是向社区、群体和家庭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卫生管理者, 更是健康教育者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干预者[2]。护理工作逐渐从医院转向社区, 面向更多的人群。社区护理是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理论的结合,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以需求为导向, 贯穿服务对象生命全过程, 以社区为范畴, 家庭为单位, 个人为对象,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为重点, 集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护理服务[3]。

中国人口现为13亿, 护士仅有143万人, 与人口之比为1.1:1000, 发达国家约为5.7:1000。目前中国老龄人为人口总数的9.36%, 但据专家推测, 在2040年即进入老年型社会, 老龄人口约为3.74亿, 占人口总数24.48%。老年人是人口中脆弱的群体, 他们需要更多的保健与照顾, 而社区卫生服务为此提供经济、便利的医疗服务, 社区护士则是最佳的照顾者和健康指导者。目前, 中国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护士不到其总数的10%, 而美国1993年已经达到33.5%, 因此, 社区护理成为护士职能转变的转折点[4]。

一、社区护士的素质能力要求

社区护士除了具备一般护士所应具备的护理基本能力外, 还要特别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各专科护理技能、中西医结合护理技能、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预见能力的培养[5]。

1、综合护理能力

综合护理能力是社区护士必备的能力之一, 各专科护理技能又是综合护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士面对千差万别的服务对象, 除了要将临床护理中的基础护理技术应用到社区外, 还要学习掌握好急诊科、内科、外科、妇科、中医科等多科护理技术操作, 特别要熟练掌握社区急救、家庭抢救、外伤清创缝合技术、洗胃、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老年人吸氧等技术操作[6], 掌握常见慢性疾病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知识。

2、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

护士的人际能力是其胜任职业角色的主观因素[7]。社区护理的特点决定了社区护士在工作中需要社区中的家庭、人群、行政、学校等单位和人员的配合, 是一项多部门、多方面人员协作进行的事业;社区护理面对的又是不同文化阶层、不同年龄、性别和性格的人, 因此, 社区护士要具备有与不同对象进行交流的能力和技巧以及谦虚谨慎、豁达大度的胸怀, 从整体出发, 与有关部门、人员互相尊重, 团结协作。

3、健康教育能力

社区健康教育从出生到死亡, 针对每个年龄阶段, 社区护士参与社区健康教育应对不同的对象采取各种不同的评估方式。开展居民健康教育最重要的特点是以健康为中心, 它不是仅限某一人、某一种病或某一群体, 他们可以是重点的老人、妇女、儿童的健康人群, 也可以是久病卧床的患者, 包括患者和健康人。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对象小至个人, 大至整个社区的居民, 因此城乡社区健康教育要人性化、科学性、通俗化, 贴近生活、贴近社区, 有的放矢地面授[8,9]。

4、独立性、预见性能力及敏锐的应急能力

社区护士在进行家庭治疗、护理时, 往往是一个人到服务对象家中, 对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 这需要护士严密细致地观察, 不忽略任何细微的变化, 对工作中出现的缺陷或意外, 要沉着冷静、坦诚应对, 不与家属或病人互相埋怨、推诿, 保留现场和人证、物证, 同时灵活快捷地与有关部门、人员联系, 争取救援和帮助, 并认真审慎地采取各项应急措施和做好安全护理[10]。

5、较强的学习能力

社区护理的工作范围包括从个人到人群, 从治疗到预防, 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社区护理工作又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因此, 社区护士不但要具有较强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还需要具备广泛的基础医学、社会学、管理学、营养学等知识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健康教育的技能, 并付诸实践, 才能在工作中做到优质服务。这就要求社区护士要不断学习、刻苦钻研,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10]。

6、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区护士工作的对象、任务和目标与医院临床护理有所不同。它所涉及范围和领域已远远超出传统护理概念, 这就要求社区护士应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 工作中遇到新问题、新情况和困难、挫折时能理智处之[11]。

7、科研能力

社区护士应具备科研能力, 在社区护理实践过程中, 善于总结经验, 提出新的观点, 同时能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远程健康咨询活动[11]。

二、社区护士的工作内容

国外社区护士的角色功能和主要职责是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12]。社区护士是居民对健康的需求与健康促进服务之间强有力的纽带。健康促进是社区保健护理的一项基本功能[13], 是指个人与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 鼓励健康的行为, 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14]。而我国又根据我国国情, 提出了以预防为主的卫生改革措施, 疾病预防是通过对疾病、残疾和伤害的预防控制, 创造健康环境, 维护社会稳定, 保障国家安全, 促进人民健康。社区护士为了能做好这两点, 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是社区护士最基本的工作内容, 对象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 这就要求社区护士熟练地运用临床的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 又要有流行病学知识, 随时发现疾病的致病因素并进行积极预防。使自己从照顾个体扩展到照顾群体, 从治疗扩展到预防, 如为糖尿病病人饮食营养指导等。

2、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

健康教育是社区护士重要职责之一。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区患者的病情不像医院患者那样重, 因为愿意听取和了解有关的防病和保健知识;二是社区的人群中有一些对保健要求较迫切, 他们渴望得到卫生知识的指导, 需要健康咨询, 通过健康咨询, 健康者可获得相关的知识信息, 从而更好地促进健康。患者可通过咨询得到情绪支持及健康指导, 学会照顾自己, 尽快康复;家庭其他人通过咨询也可以学会更好地关心照顾他人。社区护士就要经常讲解有关的医药知识, 像古代医生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药理一样, 求“达”而已[15]。

3、协调工作

在社区服务工程中, 护士需联系并协调与相关人员的机构之间的相关关系, 维持有效沟通, 以便诊断、治疗、救助、护理或使其他卫生保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保证护理对象获得最适宜的整体性医护照顾。这是属于直接影响居民健康的, 医护人员可共同合作处理, 但有些属于间接影响健康的, 社区护士则可能需要与居委会、学校、厂矿或当地行政机构等通力合作, 才能做好社区卫生工作[16]。

4、康复训练

护士依照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及应用新的观念, 对病人进行心理康复教育, 协助并训练病人在疾病限制下发挥其身体最大的能力, 利用残肢或矫正用具工作或生活, 使其能自我照顾, 减除对家庭、社会的依赖。

5、科学研究和探索

目前, 我国社区护理尚处于起步阶段, 有很多问题有待于研究、探讨, 社区护士有责任对社区中涉及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形成真正指导社区护理实践的有特色的社区护理理论, 以推动我国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

6、掌握中医有关技术

中医是祖国的传统医药宝库, 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所以社区护士在不断学习其他科学知识的同时, 也应重视中医知识技能的提高。如食疗, 食疗确有补充人体的营养物质, 改善患者的体质, 提高患者抗病能力和防病治病的作用。

综上所述, 社区护士是将原来对个体病人的服务扩大到健康人和家庭, 以至覆盖全社区范围与生命健康的全过程。这种既全面又独特的服务是医院内护士所不能的, 因为医院内的高质量护理不可能替代社区护理, 对慢性病人、老年病人的病情观察在家庭里进行比医院内更方便、更受病人欢迎。例如:各种慢性疾病的康复护理, 要病人住院或门诊完成是不合适的, 这必然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和家庭的负担。这类病人的生活质量评价往往在家庭环境中进行才更真实可靠, 同时有利于利用家庭资源设计并实施对病人的整体护理, 因此有些国家成立了家庭护理公司来满足这一要求。

当今社会 第9篇

一、“无讼”法律传统对当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一) “无讼”传统是以重道德为基础的。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 人们的道德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道德水平有了下降的趋势, 道德作为中国人的传统信念, 一旦被攻破, 在法治社会尚未建立的情况下, 势必会引起人们的信仰危机, 不利于社会稳定。而根深蒂固的“无讼”传统却维持了社会的安定, 在经济水平不高的当代中国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道德基础, 那么它将很难存在并发展下去。

(二) 调解制度是“无讼”法律传统的制度保障。

在当代民事诉讼中, 其地位仍是很高的, 不只是单纯的民事诉讼中而且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调解也是很重要的。有一个交通肇事的案件, 有三方当事人, 当时诉讼期限已经快到了, 但赔偿问题仍未解决, 在法官的主持下, 各方当事人经过调解, 赔偿数额从43万降到了7万, 这是因为当时被告家庭条件很差, 又没买保险, 这些钱也都是亲戚们凑的, 为的是减少对被告的刑罚制裁。虽然实际赔偿数额与应赔偿数额相差甚远, 但是案件最终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赔偿少总比判的多而执行不了强的多, 这说明, 调解制度有利于案件的解决, 从实际上维护了当事人的权利。

(三) “无讼”法律制度传统对于社会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积极的作用。

当代和谐社会, 实际上是指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 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内涵2。“和谐”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讼”观念是一致的。“无讼”传统追求的是一种“和为贵”的境界, 强调对社会的综合治理, 重视犯罪预防, 努力把犯罪扼杀在娘胎之中, 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利益是一个重要砝码, 人与人之间因为经济利益而变得冷漠起来, “无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之间的敌视, 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利益纠纷, 对整个社会的稳定是很重要的。

二、“无讼”法律传统的消极影响

(一) “无讼”传统造成了法律宜少不宜多, 宜简不宜繁的心理, 使得法律制度不健全。

法律多少, 繁简之争是中国古代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 而法律宜少、宜简是其主流, 在各朝各代建立前期也都是以法令约简为制定法律的宗旨和指导原则, 并以此作为政治清明的一个重要标准, 几千年来一直如此, 这种观念对今天的立法来说其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虽然目前我国法律繁多, 涉及领域非常之广, 但仍有很多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备, 比如, 有的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某种行为是违法的或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 却没有规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如果这种情况果真出现了, 那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虽然有法律规定, 但却没有解决办法, 这样, 权利人的合法权利就无法得到有效保护法律也就变成了空文, 不能操作的法律是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的。

(二) “无讼”传统重视道德教化, 势必导致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 进而不利于法律信仰的形成。

“无讼”传统以犯罪预防为主, 其方法便是德教, 它是以人性善为基础的, 中国古代的法律大多是根据所谓道德制定的, 法与道德没有明确的界限, 道德是法律制定和实施的依据, 如此过分强调道德, 法律的泛道德化也就是必然的了, 一遇到纠纷, 就用道德来衡量是不是违背了道德的要求, 即使用法律也是以道德为基础的, 可见, 法律不是独立的, 而是附属于道德的, 二者融为一体。这种情况在当代社会中也是相当普遍的, 其影响也不是一时可以消除的, 人们之间发生纠纷时, 首先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而绝不是先想到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这种途径是大多数人所不能接受的, 受“无讼”传统的影响, 人们视对簿公堂为一件可耻的事, 又怎么会主动地向法律寻求帮助呢?往往是在其他途径确实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 人们才诉诸法律, 即使在诉讼过程中也不忘调解协商, 阻碍了法律的贯彻实施。

(三) 作为“无讼”法律传统的产

物的调解制度, 在实践中的弊端颇多, 不利于权利的张扬, 对法治社会的实现也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我们都知道,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强调集体, 忽视个人, 完全没有权利观念, 这种影响在现代的中国仍是普遍存在着的, 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很多, 权利观念也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形成, 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还是不那么重视自己的权利, 与法治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

调解制度正是与这种权利意识淡薄相吻合, 遇到纠纷, 人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害, 应该保护自己的权利, 而是不要伤了和气, 不要让别人看笑话, 费孝通先生曾在《乡土中国》之 (9) 中描述中国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农村社会仍然遵守的是礼治秩序, “讼师”被认为是“挑拨是非”之类的恶人。在乡土社会, 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 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 而不是折狱3。虽然当代社会的中国已不同于当时, 但这种情况在当代社会的农村仍是常见现象, 因为人们在乡土社会中遵守的不只是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 而且还有各种村规民俗。

调解的盛行对法律的实施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因素, 凡事依赖调解是大多数人所选择的途径, 大多数人排斥法律, 中国的法治将难以实现。

三、消除“无讼”法律传统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措施

(一) 大力发展经济是至关重要的

发展经济并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必须实实在在的认真对待的一件事情, 经济是基础,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法治的经济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加强, 早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纠纷也是在所难免的, 经济越发展, 人们就越关心自己的利益, 权利观念也可以在这种氛围中得到培养。比如在农村, 前几年经济水平很低, 村子周围全是庄稼, 没有一家企业, 人们的收入主要就是来自农产品, 社会很稳定, 人与人之间也很和谐, 纠纷很少发生, 即使发生了纠纷, 也是由比较让人敬佩的人来调解解决的。可最近几年, 农村的经济发展起来了, 周围有几个效益不错的企业, 村子里的人很多都在这些企业上班, 随之而来的是人们之间的纠纷越来越多, 尤其是关于负债还钱之类的纠纷, 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债权人就是通过诉讼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的。这在以前, 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可见, 法律在农村都已经成了人们维护利益的依据, 人们也不再害怕诉讼, 而是积极利用法律。这不能不说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

(二) 逐步完善整个法律体制, 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

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构成这个法律运转体制, 这几个基本环节必须有很好地联结, 立法要制定出好的法律, 只有如此人们才乐于守法、执法, 司法才能做到公正, 法律监督才有正当的依据。

在法律运作过程中, 人是起核心作用的, 所以人的素质尤其是法律素质至关重要, 人们之所以追求“无讼”, 害怕诉讼,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司法黑暗, 解决这一问题, 并不单单是哪个人的问题, 而是需要从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各个角度去考虑的一个问题, 让人们逐渐认识到法的重要性。在我国, 权力过于庞大, 法却与权力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是法得不到人们信任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这几个环节必须真正与权力分离才能达到法治, 当然,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因为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人们的思想是很难一下子得到改变的。

摘要:“无讼”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一种重要的法律观念和基本价值取向, 在当代中国走向法治社会的进程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重道德为基础、配之以相应调解制度的无讼法律传统对于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作用。无讼传统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 但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大力发展经济、逐步完善整个法律体制, 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来缓解。

从网络词汇透析当今中国社会及文化 第10篇

1.1 信息领域的专业词汇,如“登陆、宽带、聊天室、防火墙”等;

1.2 网民在聊天或发表意见时所创造并被广泛认可的词汇,如“斑竹、mm、9494”等;

1.3 以网络作为媒介而开始风行的词汇,如“雷、、打酱油、俯卧撑、贾君鹏、我爸是李刚、神马是浮云、给力”等等。

2 近年最潮网络词汇

2.1 山寨copycatting“山寨”是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手段发

展壮大起来,反权威、反主流且带有狂欢性、解构性、反智性以及后现代表征的亚文化的大众文化现象。

2.2 很黄很暴力very pornographic,very violent

网络流行语,语出2007年中央1台一则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一名叫张殊凡的小学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

2.3 打酱油get some soy sauce

源于对一位广州市民的采访,当记者问到他关于一则报道的看法时,他说:关我什么事情?我是来打酱油的。

寓意:我路过,我不关心的意思。

2.4 泡良族pick-up artists

所谓泡良族,指那些将良家妇女做为猎艳对象,一旦到手,便立刻转身走人、象泡沫一样消失在空气中的男人。

2.5 凤凰男Phoenix man

所谓“凤凰男”,指集全家之力于一身,发愤读书十余年,终于成为“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从而为一个家族蜕变带来希望的男性。他们进城市后,娶了孔雀女(城市女孩的代名词)。

2.6 做人不能太CNN don't be too CNN

西藏拉萨发生了严重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一些外国媒体在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时,出现了大量失实的报道。此句暗指某些媒体失实报道的举动。

2.7 给力

给力是给劲、带劲的意思,最初的火热源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预想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

2.8 神马都是浮云

神马“并非一匹马”,“什么都是浮云”里“什么”的谐音。网友们在打字室时,习惯用拼音首字母“SM”代替,常在打“什么”时打错,打出“神马”来,“神马”一词就像曾在网络红极一时的“虾米”一样,走的同样是谐音路线,而这个词语也迅速代替了“虾米”,成了时下最热门的流行语。浮云的意思即虚无缥缈,转瞬即逝,意为“都不值得一提”。它的流行源于红遍网络的“小月月”事件,2010年国庆期间,一则名为《感谢这样一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的帖子中,“小月月”横空出世,以极其诡异的言行雷倒众生,并让网友们将“神马”和“浮云”联系在了一起。

3 普及应用

3.1 网络词汇在广大网民口中、大众娱乐媒体中频频出现

如《生活大爆炸》、《绯闻女孩》、《吸血鬼日记》等新季美剧中发现,字幕越来越紧跟时尚潮流,且幽默搞笑比剧情本身更吸引人。

3.2 此外,网络词汇在政府的严肃性媒体中也开始亮相

2010年11月10日网络词汇“给力”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

3.3 在兔年央视春晚中,各种在2010年度流行的网络词汇纷纷亮相

例如:给力、鸭梨、神马都是浮云等不断出现在小品、相声演员和主持人口中。其实并非兔年春晚舞台上出现这些年度网络流行语,虎年春晚给大家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冯巩的“偷菜”,“不要嫉妒哥,哥只是个传说”、“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

4 意义

4.1 网络词汇的广泛使用是时代的要求

截至2010年11月底,中国网民总数达到4.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33.9%,超过30%的世界平均普及率。可见,网络在大众生活中已经到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国家党政机关的媒体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些网络词汇。《人民日报》是党和国家的面孔,是对外宣传的窗口,素以严肃刻板著称。“给力”这一网络词汇与《人民日报》严谨的风格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换而言之,假若“给力”一词是出现在都市报或者晚报,标题自然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可主体换成了《人民日报》,并且是头版头条,体现了近年来政府亲民爱民,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用人民群众的方式说人民群众说的话,无障碍沟通,更合理有效地传播了国家的政策。

4.2 网络词汇丰富了中国语言及文化、体现了我国网民的智慧及对社会的关注

在网络词汇中有一些中西合并的词(如:gelivable(很给力),smilence(笑而不语))和英文原装词,还有来自其他民族语言的词(如亚克西等)所特有的微妙韵味帮助网民的意见表达更到位,因此慢慢渗透到汉语体系中,并成为汉语词库的一部分,这反映了文化间的互相交流、渗透。此外,源于网络、颇为流行的关于热点事件的关键词,被网友们统称为“热词”或“锐词”也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正在勃兴的网络文化中最有代表性和生命力的词汇。无论是源自时政热点,还是生活交流,绝大多数网络“锐词”、“热词”来自于网民的自发创造。从互动百科一年多来的“锐词”盘点,可以看到社会热点、科学新知是锐词上榜的主要来源。这些热词凝练了事件的关键信息,蕴含网友的观点和立场,起到了“准媒体”的作用。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网络词汇的广泛使用体现了政府紧跟时代要求、不断改进文风、使其更加简洁、准确、有效有力及其亲民的思想。网络词汇的不断涌现不仅丰富了我国的语言及文化,同时体现我国网民丰富的想象力、反映出人民关注社会热点、希望构建美好和谐社会的良好愿望。

摘要:网络词汇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以当代热点问题为主,它是我国网民智慧的结晶,并被各种媒体广泛使用,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与时俱进、关注民生的表现,同时网络词汇也丰富了我国的语言文化。

关键词:网络词汇,文化,智慧

参考文献

[1]http://www.yifan0351.com/zuixingengxin/199.html.

[2]人民网:人民日报.http://www.sina.com.cn[,2010-11-10].

[3]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9136076.html.

[4]http://news.xinmin.cn/domestic/gnkb/2010/08/02/6079788.html.

浅谈当今社会医患纠纷的解决办法 第11篇

【关键词】浅谈;社会;医患纠纷;办法【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94-02

前言:大家一听到医患纠纷,都觉得这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毕竟涉及到金钱和健康的争论,又是个无法用大量事实分清谁对谁错的问题,所以要找出医患纠纷具有长久意义的解决之道,就要对这个问题从追分溯源开始。

一、医院自身医疗服务水平和医药费用的优化管理至关重要

医患纠纷之所以会发生,起因是在患者思维中,医院的医疗效果或收费不能让其满意甚至让其愤怒,先抛开患者因为其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的自身影响,医院方面做到让病人无话可说,也是医院的一个重要职责。

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反应,不少医院对工作人员的聘请很不规范,托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极其严重,这样一来,让本来自身能力与职位不相配的人来做超乎其经验能力范围内的事情,特别是此专业与患者的健康息息相關,医患纠纷就成了偶然中的必然。所以,在招聘上,医院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应聘的医生和护士实行专业能力鉴定,这是缓解医患纠纷压力最明智的选择,否则,由于个别关系户的人情作祟,到头来还会害人害己。

另外,医院收费高的情况也是让不少患者叫苦不迭,当然,医院的投资建设的确需要大量的资金,但这绝对不是收费不合理的理由。医生和护士的奖金发放和业绩提成给他们提供了利益化的错误导向,甚至有些医院在医生开药的费用中给提成,稍微动了些私心念头的医生在工作期间开药的原则就是唯贵不开,唯多不开,浪费患者金钱不说,要是让所谓的提成成了医生的开药导向,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医院在医德的教育工作上需下重手来抓,医院领导需要定期最好民意调查和患者走访工作,设置意见箱,严肃处理医院内的不良风气,做好为患者服务的本职工作。

在医生言行举止上来讲,部分医院做的还是不够到位,面对病人的倾诉,很多医生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对待病人缺乏关爱之心, 少数医护人员服务态度不到位, 不尊重病人的人格, 对病人态度生冷硬顶。还有一些人忽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缺乏沟通意识或技巧, 或者不会与患者沟通, 对患者提出的疑问无暇回答和( 或) 做出必要说明及解释。如有些医生抱怨患者唠唠叨叨, 说了半天, 却说不到重点上来, 医生便强行打断患者正在诉说的症状情况,或以提问的方法来获得对病人症状的了解。又如患者还想对治疗方案发表看法时, 医生早已为其开好了药方。医患沟通是双方的责任。但在医疗服务中, 医护人员具有极强的专业知识体系, 掌握着医疗服务的主导权, 而病人由于自身知识、信息上的欠缺, 使得医患双方在对医疗服务的执行和结果上存在认知差异。因此, 医生要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只有通过沟通, 才能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 以便主动与患者配合, 增加就诊依从性

二、对患者的有效沟通和加强患者自身的素质教育有助于缓和纠纷压力

当然,也经常有医护人员抱怨病人的素质太差,甚至有点固执。受限于部分患者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程度,这确实是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作为服务方,医院方面也不能逃避,所以在对患者有效沟通上,医院的相关培训工作是缓解患者心情和态度的重要举措。患者可以带情绪,但医生在工作期间,克服情绪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如果把所谓的药费提成转移成优秀白衣天使的奖励,将会无形地让增加医疗单位的正能量,让病人对医护人员评分和写建议将是重要的参考标准。

其次,患者本身也是医患纠纷的重要一方。患者对医疗手段的片面理解或者根本就不理解,但康复欲望急切,加上复杂的社会人文环境,就会将矛头指向医生,如果当场解决不了的就形成了难解难分的医患纠纷。所以,国家对民众的医疗保健教育的加强和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将会对缓解纠纷压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健全医患类问题的法律法规,深入贯彻依法治国的理念

当医患纠纷已经发生到严重程度,且沟通起不了多大作用的时候,寻求法律援助势在必行。但国家对于医患方面的法律法规至今还不够健全,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难解决的纠缠。依法治国是习近平主席强调的治国重点方针,健全社会各个行业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具体问题上,也将是法律部分近几年亟需专注的工作。有了法律法规的判断标准,医患双方就能做到有法可依,就能极大的避免由医患纠纷而引发的刑事案件,医生收到的恐吓,威胁,甚至绑架报复的几率也将会明显减少。

四、结语

中国世界上纠纷问题产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除了中国人口基数大的特点,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和整体素质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只有我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互相理解,有效沟通,才能实际地减少医患纠纷问题发生的环境,让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瑶,张远. 完善我国医疗纠纷诉讼调解机制[J]. 中国医药导报. 2008(12)

[2]周榕. 从案例看医患纠纷的成因及对策[J]. 中国医院. 2011(08)

当今社会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综述 第12篇

1.“政治参与”的概念界定

我国公民在合法、自愿的情况下以某种形式参与到与自身权利密切相关的政治中, 行使自身权利和义务, 叫做政治参与。政治参与不仅仅是实现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渠道, 更是加速我国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方式。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都非常重视政治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对于“政治参与”的概念本身, 还存在较大的争议。

国外学者对政治参与的概念研究起步较早, 其主要代表性观点如下:

⑴亨廷顿和纳尔逊在《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一书中指出, “政治参与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⑵我国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多成果。王浦劬指出:“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 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⑶杨光斌则强调:“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⑷陈振明将政治参与定义为:“公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非职业行为。”

上述学者大都从政治参与的主体、客体、内容等方面进行阐述, 但同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亨廷顿和纳尔逊、王浦劬、杨光斌都将政治参与的主体限定为平民或普通公民, 把政府官员以及其他相关的职业政治人士都排除在外, 忽略了政治参与活动的另外一部分构成主体的公平性。还有, 第二条观点中指出该类活动须在法律或制度的约束下进行, 而不能超越这些制度。同时, 上述学者都认为政治参与是一种行动或行为, 而不包括政治态度和政治心理, 也就是说政治参与仅是指客观的政治活动。

2.“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但由于学者所处的角度不同, 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概念还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大学生参政主要是参与者的意识和行为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协调和统一的社会行为。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大学生参政, 简而言之就是指大学生这一群体使用某些方式和通过一些渠道, 自主或被动的对政治产生影响的行为。或有着明确的动机, 或是潜意识被动驱使等。

通过上述界定可知, 研究者分别着眼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行为、政治参与的利益出发点、政治参与的显性和隐性表现形式, 阐释了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看法, 为大学生更好的政治参与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

1. 主动的政治参与意识不强, 存在普遍的政治冷漠现象

对于与自身关系较为密切的事情, 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往往比较高, 而对于大学生不感兴趣的事情, 则会产生冷漠的政治态度。比如学校内的学生会换届选举, 许多大学生是被动地去参加投票, 对于候选人根本没有详细的了解, 凭直觉投出选票。至于选举的结果却不闻不问。就像我国学者褚松伦所描述, 大学生群体中一部分人只是机械式的学习和参加政治活动, 因潜意识的轻视, 或不会对当前自身产生影响, 而并没有深入了解政治参与的欲望, 因此在表面就表现出了对该类活动的随意和漠视。

2. 政治参与趋于功利性和目的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 大学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 寻求自身的利益。刘金文认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益原则”逐渐在社会中得到普遍认同, 功利性政治参与呈上升趋势。受个人利益驱动,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存在较强的务实性。在公务员等招聘考试中, 有些职位要求党员身份, 因而许多大学生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 参加党课培训, 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3. 政治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的不一致性

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行为并不具有一致性。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政治素养, 但由于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 其政治参与的行为往往跟不上意识的提升。从意识上讲, 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政治参与的基础, 不过, 对一些实际的事实事例的分析, 还是会受到情绪、人为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出现或大或小的偏差。例如, 反腐倡廉是大学生政治参与中一项比较明显的提议, 但是在大学生身处奖学金或者就业机会竞争等事关切身利益的事件中, 他们还是会使用托关系送红包等不正当的方式处理。

三、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对策研究

1. 提高大学生自身政治素质, 增强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

无论做任何事情, 没有发挥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就不会收到什么好的效果。在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活动中, 也是一样。政治参与活动同样需要一定程度的意识认知和知识形态的基础, 基础打得越牢固, 在活动中所能发挥的能量也就越大。同时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参与能力。

2. 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营造和谐的政治氛围

高校应重视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 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进行教育和引导。首先, 让大学生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 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 牢记我国的政治制度的相关常识;熟知我国的法律法规, 增强政治法律意识。通过课堂的理论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主体意识。其次, 重视高校社团组织的作用, 提高学生对社团的主动参与意识。在社团活动中开展与政治参与教育相关的活动, 如:参观革命纪念馆, 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增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水平。最后, 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营造和谐的校园政治文化氛围。

3. 政府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保障

相对于大学生、高校而言, 政府就是一个整体, 整体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大学生的政治参与需要政府的密切配合。苏淑君和郭勇认为, 政府要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制度和机制, 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更多的渠道, 要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政治参与, 学生在参与中要积极合作, 要培育大学生政治参与文化精神。赵维平等认为, 第一要对大学生参政行为要鼓励, 提高其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 这是前提保证;第二点, 在校园内要营造出人为的有利环境, 促使广大的大学生更加积极入党, 积极参与各类宣传活动;第三, 除此以外, 校内的领导和组织, 也要积极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活动和意识, 在各种观念中要树立正确的目标, 和正确的达到目标的途径, 这也是大学生参政的重中之重。

四、“大学生政治参与”课题研究的不足与拓展方向

通过前面的综述, 可以看到国内外对政治参与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我国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概念界定、现状以及对策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也取得了较多成果。但是笔者认为, 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应该拓展的方向, 其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有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合法性途径研究的文献几乎没有。和谐社会背景下, 大学生只有采取合法的政治参与途径, 才能符合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期盼。二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的文献很少。目前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公共理论课教学, 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的应用价值。三是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缺乏研究。因此, 政府和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监督力度, 促使其进行理性合法的政治参与, 同时通过及时的评价, 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 大学生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目前, 学术界对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界定、现状以及对策等方面, 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给将来大学生参政的合法性和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美]帕里克·J·孔奇.政治参与概念如何形成定义[J].国外政治学, 1989 (4) .

[2][美]塞缪尔·P·亨廷顿, 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

[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4]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5]陈振明“.政治参与”概念辨析[J].东南学术, 2008 (4) .

[6]蒋霞, 张健.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05 (1) .

[7]苏淑君, 郭勇.大学生政治参与与政府的策略回应[J].中外企业家, 2011 (9) .

上一篇:公允价值计量运用下一篇: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