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服务平台分析论文

2024-06-05

通信服务平台分析论文(精选12篇)

通信服务平台分析论文 第1篇

近几年, 在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和移动通信技术不断革新的共同推动下, 我国移动通信领域取得了飞速进步。无论是在通信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的建设方面, 还是在通信质量等软件条件的提升方面, 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 随着通信市场逐步迈向成熟, 市场格局逐步趋向合理, 庞大的通信消费在给通信企业集团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 通信服务的覆盖率逐年上升, 单纯靠新增入网用户数量带来红利的发展模式, 势必会受到用户数量增长乏力的瓶颈限制, 导致各大通信企业对用户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另一方面, 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各大通信企业不断推出各种类型的虚拟服务来抢占市场, 以达到降低客户资费, 提高客户忠诚度的目的。虽然, 市场的变化是难以控制和把握的, 为了紧跟市场变化, 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但仅仅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 快速制定出的大量虚拟服务往往很难准确把握客户的需要, 不仅没有实现对市场的占有, 反而产生了很多问题 (诸如:系统内各种同质的虚拟服务堆积, 虚拟服务受众客户群有限, 维护规模成本偏高, 以及前期服务优惠幅度较大, 对后期服务制定形成了制约等) , 极大地影响了通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信企业运营支撑系统是通信领域技术变革的重要产物, 在传统模式下, 其为通信企业虚拟服务的运营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然而, 在新的以虚拟服务为主体的竞争环境中, 传统的运营支撑系统存在着对新需求反应周期长、体系结构缺乏灵活性等缺点, 很难适应虚拟服务不断增长和快速变化的需求。

虚拟服务流程是从通信领域虚拟服务的特点出发, 描绘虚拟服务内部以及内部与外部之间错综复杂的业务和管理过程的统一语言。虚拟服务流程通过建立流程间以及流程与其内部各环节间的关系, 来辅助理解复杂的业务和管理过程之间的联系, 实现对服务流程的科学管理。

虚拟服务不同于一般的物理服务, 其存在形式与服务方式都更接近计算机化的描述, 其服务方式也更多地承载在移动终端等硬件设备中。本文通过对虚拟服务中服务产生、服务开通以及服务评价三个主要流程的阐述, 明确虚拟服务系统中需要涵盖的实体, 以及各实体在虚拟服务流程流转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 并进一步抽象出虚拟服务系统的主要特点。

2 虚拟服务的生命周期

通信领域虚拟服务作为一种特殊产品, 符合一般产品生命周期的特征。然而与一般产品相比, 其具有特殊性。一般产品随着用户的使用其价值会不断减少, 而虚拟服务本身只是一个组合的概念, 相对抽象, 它本身不具备多少价值, 只是给用户提供源源不断的服务, 只要用户使用这些服务, 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得到体现, 并且延续下去。用户在使用虚拟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 拓展虚拟服务的新功能, 使虚拟服务通过评价体系不断实现优化。基于此, 可以将虚拟服务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 如图1所示。

(1) 服务设计是根据详细的数据分析和挖掘, 或者根据客户的需求, 提出虚拟服务的初步概念, 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市场调查、初拟营销, 经过筛选, 形成供研发的产品概念。

(2) 服务产生是虚拟服务从概念模型到实现的复杂过程, 研发是服务产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单元服务组装和软件编码将服务设计中的功能逐步实现。

(3) 服务审核过程是在产品正式发布前, 需要对虚拟服务运营所需的资源支撑环境匹配进行考量。这个审核过程采用规范的流程进行管理, 由各级部门严格审查, 重点审查支持产品的网络改造是否完成, 运营支撑系统是否就位, 避免产品发布后由于某种因素发生问题造成市场影响;另外, 服务审核需要对各类虚拟服务的共享资源冲突进行协调, 实现在集团整体利益最优的情况下, 各类通信资源的合理使用状态。

(4) 服务运营是在虚拟服务审核通过后, 将虚拟服务信息加入服务目录, 向客户和相关市场销售部门发布, 并触发启动新的生产流程管理, 完成客户订购新产品的开通实施, 同时提交计费营账系统, 执行新产品的计费及账务管理。服务目录管理是产品开发过程的终点。产品目录管理虚拟服务的所有有关信息, 以标准的数据格式与其他运营支撑子系统共享。产品/产品套餐在发布后, 应逐步实现通过对产品目录的参数配置, 可以在线地、自动地由综合营业系统进行销售和服务, 在生产调度系统中开通服务, 在计费营账系统中进行计费、积分和折扣。

(5) 服务评价提供对虚拟服务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及缺陷的收集和分析, 是保证虚拟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基础。服务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对服务相关资源配置合理性的评价, 例如, 随着虚拟服务用户量的逐渐增加, 原有的资源配置容量、响应速度是否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二是对服务功能设计合理性的评价, 例如, 虚拟服务针对的客户群是否明确, 提供的功能是否满足客户群体的认同等。

3 虚拟服务产生流程

虚拟服务的产生是虚拟服务生命周期的开始, 通信企业的需求分析部门通过对市场的分析编制需求计划和需求说明, 提交给研发部门, 研发部门根据需求说明进行代码开发和测试, 并将完成的产品提交给集团进行最终审核, 审核通过后, 传达给子公司进行后续的推广、发布和上线。

如图2所示, 虚拟服务的产生流程是控制服务质量、设定服务功能的关键步骤。在此环节中详细描述了虚拟服务需要满足的各类要求, 贯穿于各组织部门之间。在传统的流程中, 需求往往只能依靠需求部门进行采集, 这种方式不仅狭义地定义了需求的来源, 而且相对繁琐的开发流程, 使虚拟服务在满足用户需求和抢占市场先机方面存在一定劣势。

4 虚拟服务开通运营流程

虚拟服务开通流程负责及时准确地处理客户订单, 向客户提供所订购的服务。如图3所示, 虚拟服务的开通流程完全在客户和子公司之间展开, 首先是客户向销售人员提出业务申请, 由销售人员接收申请, 并进行相应的订单处理, 将订单传至子公司, 由子公司负责对客户申请的虚拟服务进行业务配置和资源配置。

5 虚拟服务评价流程

虚拟服务的评价流程着重描述基于消息反馈的虚拟服务质量提升和服务再造升级的过程。首先由用户和子公司从用户体验和市场反馈两个方面对虚拟服务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和总结, 得出综合全面的评价结果后, 传达给企业的需求部门作为进一步完善虚拟服务的起点。如图4所示。

6 结束语

通过对通信虚拟流程的重要流程的描述, 本文认为虚拟服务系统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是统筹协作, 分布式计算。虚拟服务是通信企业维持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围绕虚拟服务系统的建设涉及到对通信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协调统筹。以服务的产生流程为例, 不仅需要集团范围内需求以及研发部门的参与, 还需要各地子公司的密切配合, 通过集团与子公司的有效协作, 确保虚拟服务的质量。

二是随需应变, 及时快速响应。网络和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 满足了客户对高品质通信虚拟服务的体验要求, 虚拟服务系统必须以更快捷、及时的方式将客户的需求转化为产品推送给用户, 达到抓住客户, 抢占市场先机的目的。为此, 不仅要求虚拟服务的开通、运营等流程更为合理, 更要求虚拟服务对客户需求的挖掘更加准确、迅捷。

三是体系完备, 形成逻辑上的生命周期闭环。完整的虚拟服务生命周期, 不仅包括虚拟服务的产生和开通, 还需要包括虚拟服务的评价,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准确的评价不仅可以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还可以降低由不符合市场要求的虚拟服务引发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吕建, 陶先平, 马晓星等.基于Agent的网构软件模型研究.中国科学E辑, 2005, 35 (12) :1233.1253

[2]刘凤华, 朱欣娟.信息系统领域的本体模型研究[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2003 (1) :53-57

统一通信平台带来的便捷服务 第2篇

UBC是Unified Business Communication的简称,即统一商业通信,是统一通信平台在商业领域应用的专用名词,是从属于UC这个“大概念”的。

先来看一个等式:UBC=员工+过程+信息+技术。这表明,UBC不仅仅是多种渠道的通信,更是各种通信技术/服务、企业员工、商业过程和各种信息的集成、融合。

员工――即那些直接或间接卷入UBC系统的实体。

包括:

◆人-人、人-机器、机器-机器

◆企业-企业、企业-客户、客户-客户

◆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商业过程――根据要达成的商业目标制定并遵循的一系列流程与规范,具有典型的时间先后特征。

◆企业内部:生产制造、供应链、后勤/行政管理

◆企业外部:市场推广/销售、物流、支持/服务、结算

信息――统一通信平台的内容,

◆谁:发起人、关系、背景、角色、学识、部门、价值、所在位置和联络历史

◆什么事:主题、任务、数据、内容、计划、类型(销售、服务、通知)

◆何时:实时或延时、随机还是计划

◆哪里:位置(面对面、虚拟、远程)、形态、可行性、成本

◆为什么:客体、事件、动机、突发事件

技术/服务――解决基于以上的统一通信平台怎么实现的问题。

◆渠道:语音、视频、Web、信息传递、信函/传真、面对面

◆呈现:状态、位置、可用性、联络规则

◆地址录:用户ID和信息、身份认证、授权认证

◆会议:通过多渠道组建多人沟通

◆控制:建立、传输、转发、排队、路由规则

◆移动性:从哪里发起交流――设备、网络、渠道

◆客户端:智能手机、上网本、虚拟客户端、PC机

◆报告:实时日志、历史记录

服务器还是网络通信硬件平台? 第3篇

自主研发是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网络领域也不例外。对于网络设备的硬件部分来说,自主研发意味着差异化、定制化和成本的可控性。这既可以与业务高度匹配,又能取得技术、规格与价格上的优势,是每个厂商都梦寐以求的局面。

但真要做到全部自主研发,却也未必就是好的选择,甚至不太可能。自主研发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且有着相对较长的时间周期,这是大量初创企业乃至市场规模较小的安全厂商很难接受的。如果自主研发的硬件平台存在瑕疵,其代价将更为惨重,厂商损失的不再只是前期投入,而是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所以,通常只有通信行业的巨头才会去押宝硬件平台的自主研发,更多地体现技术上的壁垒,且在预研阶段不会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方案。

此外,x86平台一些不可磨灭的消费类特性,也是阻碍网络设备制造商实现自主研发的关键因素。虽然嵌入式范畴内的x86平台也拥有了较长的生命周期,CPU、桥片、网络控制器的种类却偏多,更新换代的速度又比较快,且不同时代、不同桥片对应的CPU针脚都不是100%兼容。相信没有一个网络设备制造商可以跟得上这种更新速度,我们在长期的测试工作中,也确实没有见到过哪款通信或安全产品是采用自主研发的x86平台。大家共同的选择,还是由工控机衍生而来的x86网络通信硬件平台。

服务器:

近水楼台先得月

既然x86平台以通用性为主打,那么注定其在市场等非技术层面更具竞争力。以服务器为例,采用x86体系架构的产品在价格、性能和易获取性方面都有着明显优势,占据了绝对主流的市场地位。近几年来,x86架构服务器在网络处理能力和I/O特性方面有着显著提升,标配4个千兆网口的产品也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一贯拥有良好前瞻性的英特尔将于今年发布标配2个万兆网口的新服务器平台,会将网络应用效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基于以上多种原因,越来越多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用户开始采用唾手可得的x86服务器来打造适合自身应用的网络设备。尤其在电信、金融、教育等行业,用户业务本身存在比较强的定制化需求,性能要求又相对较高,故此类情况时有发生。在我们的调研中,就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的姜开达老师曾坦言,两年前该校在对校园网出口入侵检测系统的选型中,就遇到了市售产品难以满足需求的窘况。在充分分析了业务需求的前提下,姜老师选择了带领团队自行研发的方式,以多组x86服务器分布式处理的方式实现了对万兆链路的实时监测。这一举动,不仅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可以承载多业务的科研平台,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安全服务,为校园网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许多数据都表明,面向网络应用的x86硬件平台的市场需求处于不断扩大的阶段,而服务器因其易获取性成为了用户的首选。网络产品本身也有着互联网化的倾向,以软件授权、服务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剥离了传统软硬件一体化的产品形态,开始赋予用户自行选择硬件平台的权利。来自学术界的激进看法甚至认为,未来无论互联网还是数据中心,都将只由交换机和服务器两种硬件产品构成。

工控机的反击

x86服务器在网络领域的无心插柳,也刺激了传统的网络通信硬件平台提供商。他们开始推出有针对性的产品及商业模式,直接面向最终用户。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原本对新硬件方案不甚敏感的他们也逐步加速产品研发流程,主动接纳较新的x86平台,积极拓展产品线。对于用户在存储子系统方面比较普遍的应用需求,许多网络通信硬件平台提供商也开始在产品中增加硬盘位及相应的RAID特性。某些厂商还针对x86平台在硬件狗等方面的先天不足,以板载CPLD芯片等方式实现了强大的监控与联动能力。用户及设备制造商可以通过软件接口读取、调用这些功能,甚至基于CPLD自行开发其他监控手段,增强x86平台的可靠性。

通信服务平台分析论文 第4篇

近年来, 随着现代通信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为了减少重复投资建设,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按照国家工信部提出的《关于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紧急通知》文件总体要求。我国通信运营商开始在基础设施上进行共建共享。所谓共建共享就是指通信运营商内部或通信运营商之间共同建设或分享部分或全部基站设施的一种模式。其目的是提高网络建设进度, 降低通信运营成本, 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随着通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给通信运营商带来诸多利益的同时, 其共享系统信号干扰及平台分配成为了其亟需解决的问题。

2 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

通信铁塔的共建共享应该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满足国标、合作共赢、节约资源、安全可靠的原则下开展工作。通信铁塔的基础建设可由通信运营商单独负责, 但其技术要求必须通过联席会议达到共识的基础上进行施工, 一般其相应配套的基站设施也应尽可能共享。包括电源、防雷接地系统、防火防盗系统、动力能源系统、机房空调系统等也要尽可能实现共享。参与共建共享的运营商需在一定范围内交换网络资源信息数据, 并集合各自的网络规划向相关通信运营商提出需求。在经过协商后要按照设计要求对现场进行勘察以确定最佳方案。

3 运营商频率使用情况

目前我国主要的通信运营商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单位, 这三家通信运营商均采用不同制式的移动通信系统。其中中国电信采用CDMA800和cdma2000两种通信系统, 其接收频率分别为825-835MHz和1920-1935MHz, 发射频率分别为870-880MHz和2110-2125MHz;中国移动则采用GSM900、DCS1800以及DCS1800 (扩展) 等通信系统, 其接收频率分别为890-909MHz、1710-1735MHz以及1755-1777MHz, 发射频率分别为935-964MHz、1805-1830MHz以及1850-1872MHz;中国联通则采用GSM900、DCS1800以及WCDMA通信系统, 其接收频率分别为909-915MHz、1745-1755MHz以及1940-1955MHz, 发射频率分别为954-960MHz、1840-1850MHz以及2130-2145MHz。此外三家通信运营商均设有WLAN通信系统, 其接收频率和发射频率均为为2400-2483.5MHz。此外铁路专网采用了一种接收频率为885-889MHz, 发射频率为930-934MHz的GSM-R通信系统。为此在通信铁塔共建工享的基础上, 掌握不同系统的频率及组合分析, 可有效确定各信号干扰的影响, 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对干扰信号进行处理。

4 共建共享条件下通信运营商信号干扰分析

在通信铁塔共建共享的条件影响下, 对于通信系统其主要问题便是信号干扰问题, 无线通信系统若想共址, 就必须将系统内的干扰信号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无线通信系统内的干扰信号主要与基站的发射频率相关, 由于每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频率很大程度上不收通信运营商的控制, 因为其频率标准以及相关系统都有相应的国际标准, 因此从改变和统一通信系统发射频率并不现实。此外在同一局址如无线系统较多, 便会导致干扰源较多, 为此有效制定合理的隔离度成为了需要细致考虑和分配的问题。为此若想解决共建共享条件下通信运营商信号干扰问题就必须要从各通信系统间的隔离度进行着手, 一般可采用在指定隔离度时留有一些余量, 对于同一个系统虽然干扰源较多, 但可以在制定通信系统间的隔离度时只考虑最强干扰源和次强干扰源。此外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各通信系统天线的相对位置, 进而充分利用空间使通信系统间的隔离度要求得到满足。如果有些通信系统隔离度要求较大且调整通信天线的相对位置难度较大, 可以通过在基站发射频率的国际标准范围内, 合理精确化调整发射频率并反馈到企业标准中可以成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5 共建共享条件下通信运营商平台分配建议

在通信铁塔共建共享的条件影响下, 其平台分配问题也就是产权问题成为了各通信运营商关注和关心的问题, 对于平台的分配及产权归属, 一般可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分配。一是平台产权归属于其中的成本投入最高的一个运行商, 其他运行商采用议价租用的方式分享平台, 该方式的优点是产权明确, 避免后期维护成本纠纷, 缺点是租用价格确定难度较大。第二种产权分配方式就是按照投入成本比例进行比例分配, 其优点便是产权归属相对公平, 但是其因为按比例分配方式会给后续的维护责任以及责任分工带来混淆和争议, 造成产权混乱。因此对于共建共享条件下通信运营商的平台分配, 采用第一种分配和产权归属方式较为合理。

6 结论

综上所述, 对于现代通信科学技术而言, 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各个通信运营商的通信系统采用了不用的方式, 且各个通信系统均有着相应的国际标准。由于受到标准中发射频率的限制以及差异性, 造成了各个通信系统间的信号干扰。所以我们就必须采取和制定有效隔离度的分配和设定问题, 采取合理安排通信天线的手段以及在一定范围内修改发射频率的办法有效将干扰信号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对于共建共享后的平台分配及产权归属问题, 从提高日后维护运行角度, 采用按投入成本最高具有归属权, 其他运营商议价租用的方式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1]张向东.通信铁塔动力效应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2]褚先欣.移动通信基站铁塔的选型及设计[J].中国新通信, 2013.

[3]张旺.通信铁塔不应该是馈线屏蔽层的接地体[J].中国新通信, 2014.

通信服务合同范本 第5篇

甲方:地址:授权代表人:经办人:

签署日期

(以下简称甲方)

公章:签署日期:

乙方: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六盘水市分公司(以下简称乙方)地址:盘县城关镇教育宾馆4楼授权代表人:经办人:公章:签署日期:

甲、乙双方经平等友好协商,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就甲方的业务需求,由乙方提供通信保障事宜,特签订本协议,具体条款如下:第一条、定义

1.1“甲方”系指1.2“乙方”系指: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六盘水市分公司

1.3“月租费”系指电信业务中甲方向乙方租用通信电路,每月应向乙方支付的电路租用费用,自然月的月初到月末为本月的月租费周期。第二条.合作内容

2.1甲方的固话、移动业务及互联网等通信服务由乙方提供;

2.2乙方提供专线业务、固话语音专用通信等方式以满足甲方业务需求;

2.3乙方提供的通信服务全部采用专线(专线/无线)方式接入,带宽为30Mb/s,并且提供相应的接入设备,产权归乙方所有;

2.4乙方根据甲方业务需求提供业务接入,具体业务数量及要求,根据甲方需求确定,在合同签订生效之日起15个工作日开通。

2.5甲方负责内部局域网建设,并提供相应设备与乙方相连,乙方提供技术支持。2.6乙方为甲方项目制定优惠的通信业务套餐。

第三条.双方权利和义务3.1甲方权利和义务

3.1.1甲方应合理使用租用的电路,不得将租用的电路转租给与甲方业务无关的第三方使用。3.1.2甲方应保证其连接到租用电路上的通信设备,符合国家主管部门规定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

3.1.3甲方应依照国家主管部门有关资费标准以及双方达成的协议及时交纳电路月租费及产生的语音通信费。3.1.4乙方进行网络工程建设时,甲方有义务提供必要的协助,并委派对口人员与乙方的设计、施工人员联系。3.1.5甲方今后增加本协议附件以外的电路或对现有电路进行调整时,应提前一周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3.1.6甲方用户因在本合同签署后3个工作日内为乙方的布线及网络设计施工提供必要的甲方所属区域施工图纸。

3.1.7甲方应为乙方提供网络建设、运营和维护的机房及免费电源供应,以保证乙方网络设备的正常运行,并保证用电的合法性。如乙方需把甲方网络接入点作为转接点增加线路的进出,甲方应提供相应配合和便利条件。3.1.8甲方有义务协助乙方在甲方的产权范围及使用范围内进行光缆、管孔的施工及维护工作,如今后网络升级,甲方需提供相应的便利和配合。

3.1.9甲方所租用的乙方数据电路的接入端口仅限甲方内部使用,甲方无权私自转让或买卖其使用权,更不得将该接入端口的使用范围扩大到外部。

3.1.10甲方投资界面为:双方互联的接入端口以内的甲方通信所涉及到的通信设备,甲方对投资的相关设备拥有产权。

3.1.11甲方维护界面为:甲方负责投资的设备及局域网部分。

3.1.12甲方不得利用所租用的服务从事违法犯罪、妨碍社会治安的活动。

3.2乙方权利和义务

3.2.1乙方视甲方为集团大客户,对甲方在业务受理、电路开通和故障修复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优质服务。3.2.2乙方按照本协议的起租时间向甲方提供符合本协议第二条规定的技术规格的电路进行施工。3.2.3乙方负责为甲方提供各类综合通信业务的咨询、组网建议等服务。

3.2.4乙方为甲方提供一点收费服务,由乙方与甲方统一结算甲方及下属分支机构产生的通信费用。3.2.5乙方负责电路全程连接、调通,并进行测试。

3.2.6乙方对提供的通信线路及设备依据电信行业相关规程和规范进行维护。

3.2.7甲方在接入和使用乙方综合通信业务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可直接向乙方申告,乙方负责在接到申告后48小时内对故障进行全程处理。并提供客户经理服务电话:18685890478,客户服务热线:10010,提供每周7×24小时故障受理及排除。

3.2.8乙方负责对甲方的新开电路进行端对端测试,并及时将测试结果提交给甲方。电路的开通时间以及双方在电路开通单上签字时间为准。新开语音通信业务以实际产生话单日期为准。3.2.9甲方所需提供的接口类型为专线.乙方根据甲方的接口类型进行施工。

3.2.10乙方投资界面为:甲方接入端口以外的所有接入设备、线路等由乙方负责投资建设;由乙方投资建设的设备及线路,乙方拥有产权,甲方拥有使用权。

3.2.11乙方维护界面为:乙方负责投资的设备及线路部分。

第四条.资费标准和付费方式

4.1甲方所使用的业务服务的标准资费如下:4.1互联网专线

4.2、如在合同期内因政府资费政策调整,本合同中所述资费发生变动,经双方协商并书面认可后,甲方按照新的资费标准向乙方支付服务的租用费用。

4.3、甲方业务开通后,经甲、乙双方签字确认后,乙方方可进行计费。

4.4、业务开通后,在次月15日前,乙方向甲方提供12个月的业务费发票。甲方根据乙方的收款发票,在收到发票当月25日前向乙方预支付12个月产生的业务费用。可通过支票或银行划拨的方式缴纳该月通信费。4.5、电路租用费支付方式:

(1)银行转账支付:名称: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六盘水市分公司,账号:241008112924083,开户行:六盘水市工商银行。

(2)由乙方指定客户经理上门收取(开具转帐支票,不能开具现金支票或支付现金),或到乙方指定营业厅交取。

第五条.质量保障及故障处理

5.1乙方提供的服务标准满足信息产业部颁布的《电信服务规范》,保证甲方使用通信业务安全畅通。5.2乙方对于甲方的通信故障申告处理实行“就近申告,首问负责”制度。5.3乙方按《电信服务规范》的通信质量要求,保证甲方通信业务的安全、畅通。

5.4在合同期内,乙方免费向甲方提供电路维修服务;乙方提供的电路出现故障,乙方必须在接到甲方故障申告之时起48小时内排除故障(排除不可抗拒力情况下),如乙方不能在承诺时间恢复线路,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进行处理。

第六条.违约责任

6.1任何一方未履行本合同项下的任何一项条款均被视为违约,并承担违约责任。如甲方在本协议有效期未满的情况下需要终止使用乙方依据本协议向甲方提供的业务,应提前30天以书面告知乙方,并向乙方支付提前退租补偿(支付标准为该停止使用接入点退租之日起至本协议有效期截止之日期间使用费的100%)。

6.2合同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解除或终止本合同,构成违约行为,由解除或终止合同一方向另一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额数为甲方年通信费用的一倍,并赔偿另一方由此所引起的一切经济损失。

6.3甲方应按期支付通信费用,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列》第三章第三十五条规定,每逾期一天应向乙

方支付欠费金额3‰的滞纳金。甲方逾期支付通信费用超过30日,乙方应书面通知甲方。若甲方在收到该书面通知后30日内,仍未足额支付相关服务费用,则乙方有权终止服务。

第七条.协议的变更与解除

7.1甲乙双方中任何一方欲变更、解除协议,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并提前一个月向对方提出。未经双方书面确认,任何一方不得自行变更或修改本协议。

7.2协议主体由于不可抗力导致协议不能履行的,双方均不承担违约责任,共同协商变更或解除协议。7.3本协议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时,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变更本协议。

第八条.权利义务的转让

任何一方未经对方事先书面同意,不得转让本合同项下的任何一项权利和义务。

第九条.保密

甲乙双方对彼此之间相互提供的信息、资料以及本合同的具体内容负有保密责任。否则承担经济的、法律的责任。

第十条.免费条款

因不可抗力导致甲乙双方或一方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本合同项下有关义务时,双方相互不承担违约责任。但遇有不可抗力的一方或双方应于不可抗力发生后15日内将情况告知对方,并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在不可抗力影响消除后的一个月内,一方或双方应当继续履行合同。不可抗力事件包括严重自然灾害、政府行为等不可抗拒的事件。第十一条.通知

一方向另一方发出的书面信息,应按双方约定的通信地址以图文传真方式发送或书面提交方式送达。任何一方对其联系方式的变更应及时书面通知对方。

第十二条.争议的解决

因履行本合同所产生的争议,双方应共同协商解决;若协商解决无效,任何一方有权选择向钟山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除正在诉讼的争议事项外,双方应继续行使其本合同项下的其余权利,并履行其本合同项下的其它业务。第十三条.合同期限。

13.1本合同有效期为五年,自双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13.2本协议有效期满后,若双方无异议,本协议将自动顺延执行,顺延次数不限。第十四条.附则

14.1本合同未尽事宜,由双方友好协商解决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及国家有关规定执行。14.2如果本合同的任何条款在任何时候变成不合法,无效或不可强制执行而不从根本上影响本协议的效力时,

本协议的其他条款应不受影响。14.3本协议一式贰份,双方各执两份。

14.4本合同所有附件作为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

法定代表:

部门负责人

经办人:

日期:年月日乙方:

法定代表:部门负责人:经办人:

越南的通信产业及服务市场 第6篇

不过,逆势增长的反倒是智能手机的销售,是除了低价手机以外的主要销售动能。自2012年中开始越南市场上的智能手机需求强劲,并以安卓系统(Android OS)的智能手机为主流,因此,越南市场的智能手机在2013年首季就创下80%的高年增长率,预计到年底越南市场的智能手机销量有望达到610万只。而随着4G执照在2015年的颁发,越南智能手机销售比例将逐年增加,到2017年智能手机与功能型手机的销量比约为1:1.08,智能手机将占市场的一半左右。

因越南手机市场中有许多走私进口的山寨手机难以被统计,故实际手机需求高于统计数据,而这也显示出越南手机市场中的低档手机需求旺盛。因此,技术含量低的手机在越南国内的制造比例逐渐增加,随着越南本土的手机品牌厂商慢慢崛起,将逐渐影响到一些国际品牌手机厂商如诺基亚、三星等的市场占有率。

目前越南的手机市场基本由诺基亚(Nohia)和三星(Samsung)两大品牌所主导,到2013年第一季,诺基亚在越南的市场占有率约为35%,其次是三星的33%。首先来看诺基亚,诺基亚在越南整体市场的占有率衰退程度不像在别的国家那样强烈,虽然亦从2012年的50%下跌到2013年第一季的35%,逐渐与第二位的三星拉近。针对功能手机市场,诺基亚除了继续加大双卡手机的销售外,还以多款低价手机力抗三星、LG电子和中国手机厂商的追赶。而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布局,诺基亚特别以企业用户为设定目标客户群,成功获得在越南的《可口可乐》厂商的指定采用。

虽然以手机市场占有率来看,三星仍小幅落后于诺基亚,然而若以销售额来看,三星已成为越南手机市场的领导者,尤其是在2013年第一季中,三星推出了多款相对于越南本土厂商仍具价格竞争优势的机型。而越南也成为三星在韩国、中国之后又一个手机生产基地,2013年在越南北部北宁省的工厂已开工生产功能手机和智能手机,而在太原省的工厂预计在2014年也将投入生产。

中国大陆的华为是越南最大的电信设备商,近年来也积极投入越南手机市场,在2013年通过在各地拓展连锁店面及维修中心,使得自己的品牌手机销售渠道更加的完整。同样的还有HTC这个来自台湾岛内的品牌,依靠中低档机型Desire在越南市场的热销,连带带动了高档ONE的销售,在越南市场保有不错的知名度,虽然2013年在越南市场的销量有所下降。

不可忽视的是,越南本土品牌正在逐渐崛起,之中本土厂商Q-Mobile的智能手机品牌Q-Smart已成为越南智能手机市场的第五大品牌。而Q-Mobile为电信商ABTel旗下的手机品牌,此外如FPT也经营手机品牌F-Mobile、Vinaphone的Avio、Viettel的Zik 3G等,越南本土手机品牌多为电信商所经营,整机多从中国大陆、台湾等地进口。价格原为越南运营商的优势,然而随着三星、诺基亚等国际品牌的加入,越南本土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出于成本考虑,加之越南手机供应链的逐渐形成,越南本土厂商也开始计划在当地生产。

据统计,现在越南的人口已超过8900万,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自2013年起再次基本工资调整,越南民众的年平均收入皆有所增加,年轻的中产阶级层正在扩大中。加上政府有意扶植ICT产业,电信基础设备日趋完备,种种的正面因素都有利于越南手机产业与市场的发展。除了以上原因外,越南的地理位置及低于中国大陆的人工便于韩国三星从本国、中国大陆及台湾取得组件后在越南进行组装,去年的产量已达1.2亿只的水平,三星接下来将继续将越南的生产基地扩大到世界等级中数一数二的规模,更有意在越南拓展研发中心。跟随三星的步伐,诺基亚2013年开始亦筹备在越南的生产,连锁效应也吸引了手机供应链厂商进军越南。

尽管如此,目前越南仍有ICT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故大部分的产品及零部件皆有韩国、中国输入居多,但随着供应链厂商跟着国际品牌厂商一起进入越南,再加上当地受到扶植的厂商逐成气候,越南的手机产业链将更具规模。

由于手机产业的发展迅速,极大地推动了越南通信服务市场的兴起,加之越南移动通信运营商对于学生或企业会提供非常优惠的费率方案,且越南信息通信管理部门对于优惠对象的管理并不严格,SIM卡转卖的情况非常严重,导致一个用户拥有多张SIM卡的现象非常普遍。目前越南信息通信主管部门正就这个问题拟定解决方案,建议立法规定每个用户最多只能持有同一运营商的3张SIM卡,而对企业用户也将作出限制规定(具体拥有SIM卡数量上限尚未确定),期望通过限定用户所拥有的SIM卡数量,来整治越南通信市场的环境,并缓和越南通信服务市场垄断情况。

早在2011年越南曾通过一项电信法规,即为自然法人或经济团体须拥有一家电信公司20%以上的股份,试图借此改变越南电信市场被垄断的情况。而越南两大运营商Vinaphone和MobiFone都为VNPT集团下的子品牌,在新法规通过后,两家运营商已在进行合并相关事宜。然而到2013年4月,越南信息通信主管部门驳回VNPT集团所提出的Vinaphone和MobiFone合并方案,理由为越南移动通信市场需要至少3~5家具有一定规模的运营商经营,故VNPT集团还需提出另一个方案来解决拥有同业中其它电信公司20%以上股份的问题。

在3G执照发放方面,早在2009年9月越南信息通信主管部门就已完成4张3G执照的发放,分别由MobiFone、Vinaphone、Viettel和VNM & EVNTelecom(两家运营商合作取得执照,并共同建设3G网络)取得,使用年限为15年。至于4G频率方面,2010年10月越南信息通信主管部门发放了5张TDD LTE实验频率(频段为2.5-2.69GHz),分别由VNPT集团、Viettel、FPT Telecom、CMC和VTC取得,而真正可商业化运行的4G执照预计要到2015年才会发放。

根据ITU统计,2012年越南的手机普及率为149.41%。之所以会这么高,除了人手持有多张SIM卡的情况相当普遍外,拥有多张预付卡号码也被当做是多个手机用户,使得越南实际的手机用户较统计资料来得少。因此,越南手机用户仍具备增长空间,经统计2012年越南移动通信用户达1.5亿户,较2011年增长10%。而3G网络在经过长达4年的建设,各运营商的平均网络覆盖率已经达到80%以上,加上3G手机价格已比过去便宜,而且许多手机运营商先后推出多款平价3G智能手机,在运营商积极促销带动3G用户增长下,2013年越南的移动通信用户将可增长到1.6亿户,年增长率为6.7%。

在服务技术类型方面,GSM仍为主要的技术形式,2012年约占77.4%,但随着3G服务成为各大运营商主打的业务,通过优惠的服务方案和手机补贴款,刺激消费者转换到3G系统下,2012年WCDMA和HSPA所占比例以上升到8.8%和11.8%。其中HSPA所占比例增长将更为明显,因为MobiFone、Viettel和VNM & EVNTelecom都是直接建设HSPA网络,仅有 Vinaphone是先建设WCDMA网络,而GSM系统则将因用户转换到3G技术下,2013年所占比例将下跌为66%,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虽然越南的3G服务自2009年起已推出三年的时间,但一直到2011年3G用户才有明显的增长,而目前几大运营商皆将业务重心放在3G服务推动上,通过3G网络覆盖率的提升、优惠费率、平价手机来吸引用户,并以3G移动上网取代偏远地区的固网服务,因此,2014年前3G服务仍将为越南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重点。

通信服务平台分析论文 第7篇

关键词:通信运营业,服务创新,创新体系,回归分析

服务创新是通信运营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符合国际通信运营业改革与发展的最新趋势。有关通信运营业服务创新实际推出的形式比较多, 但是对于服务创新的系统理论研究仍较薄弱, 特别是服务创新动力因素及其对服务创新影响程度的研究较少。本文总结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服务创新的研究成果, 将这些研究成果与通信运营企业服务创新实践情况相结合, 从客户价值、价值链及创新过程等视角来提炼通信运营业服务创新的内容维度, 同时发掘通信运营业服务创新动力机制。

1 通信运营业服务创新驱动因素信效度分析

(1) 服务创新的驱动要素及内容维度

为了充分了解通信运营服务业服务创新的驱动及维度, 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方式进行访谈。所有的访谈在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完成。然后根据作者在电信运营业长期工作经历, 并对服务创新有关文献的综述, 对通信运营业服务创新驱动因素及内容维度进行初步归纳, 见表1。

(2) 服务创新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本文利用常用的“方便抽样”方法, 从一家咨询公司的数据库中随机抽取了通信运营商进行调研, 调研的通信运营商有湖南移动、湖南联通、湖南电信、福建移动、福建联通、福建电信、甘肃移动、甘肃联通、甘肃电信、广东移动、广东联通、广东电信、上海移动、上海联通、上海电信等24个省市通信运营商, 通过委托方式调查通信运营商的关键人员、供应商及消费者。本次调查从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 共发放问卷368份, 收回有效问卷205份, 有效收回率56%, 满足问卷调查研究中回收率不低于20%的要求。并对通信运营业服务创新驱动要素及内容维度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服务创新驱动因素的信度值为0.76、服务创新内容维度信度值为0.885, 都大于0.75, 是可信的, 整个问卷设计的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而且通信运营业服务创新驱动因素与内容维度内容效度是驱动因素项目对所要测查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恰当程度。在服务创新驱动因素与内容维度问卷编制以前, 本文对通信产业链的各类人员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及座谈, 根据问卷调查及座谈结果, 结合文献资料及本人多年的经验确定了问卷结构体系。在编制问卷结构体系中参照了技术创新、服务业企业创新及服务创新较为成熟的量表, 并根据通信运营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设计与挑选, 并同时邀请10位技术创新领域的学者、10位咨询管理公司的人员、10位供应商、10位管理领域学者及15位研究通信业的学者从各自视角对问卷设计的内容、问卷格式、题项分数设计、问题通俗性及易懂性、术语准确性进行不同的评价。所以, 最后形成的问卷调查项目应该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表现出较好的内容效度。

2 服务创新驱动因素因子分析

理论研究显示, 通信服务创新驱动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关性。众多影响因素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相关性, 直接进行回归分析便存在着较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对通信服务创新驱动因素及内容维度的一些判断造成干扰, 而且也很难获得简洁、清晰的因果关系, 所以采用因子分析提取独立不相关的主要影响因子。具体结果如下:

(1) 通信运营业服务创新驱动要素的因子分析

理论分析表明, 通信运营业驱动因素涉及到企业战略管理、组织结构、关键人员、各种轨道及企业外部行为者, 主要有5个维度, 为了从实证的角度验证理论分析结果, 采用特征根大于1的标准进行因子提出分析, 从主成分因子提取的结果来看, 通信运营业驱动因素变量的主成分包含5个因子, 5个因子主成分累计解释了总方差的62.89%, 被放弃的其他12个因子解释的方差不到38%, 表明主成分提取比较理想, 同时也显示了前5个因子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经过转换矩阵, 获得了新的因子负荷矩阵列表, 如表2。在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中, 各变量在5个公共因子上的负荷明显发生变化, 并对5个因子进行命名。

①公共因子1主要由B1 (独特的核心能力) 、B2 (顾客导向的原则) 、B10 (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B11 (组织结构的网络化) 、B13 (信息与通信技术引入) 5个变量所贡献, 这五个因素B1、B2、B13是战略管理要素, 而B10、B11是组织因素, 战略管理需要相应的组织安排来实现, 所以这两个方面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称之为“战略管理与组织”因素。此处, B5在公因子1的载荷比较高, 但是理论分析指出该要素为人的要素, 所以拿出来作为另外的因子。

②公共因子2主要由B7 (对新项目相关负责人的奖励) 、B8 (对新意见的采纳程度) 、B12 (新管理方法的引入) 3个变量所贡献, B7与B8表示薪酬制度, 为制度驱动, 而B12表示为管理轨道, 所以该因子概括为“制度与管理因素”。

③公共因子3主要由B14 (关注客户的需求变化) 、B16 (关注竞争对手) 、B17 (关注合作伙伴) 3个变量所贡献, 这3个因素可以概括为外界不同行为者对服务创新的影响, 所以该因子概括为“外部行为者因素”。

④公共因子3主要由B3 (领导创新欲望) 、B6 (对员工的授权) 、B9 (研发部分设置) 3个变量所贡献, 领导创新欲望需要集团层面的激励, 对员工授权也是激励, 研发部门设置更是企业激励, 所以这3个因素都与“激励”有关, 所以该因子概括为“组织激励因素”。

⑤公共因子5主要由B4 (员工的素质) 、B5 (员工的培训制度) 、B15 (员工与顾客的互动) 、B18 (联盟的合作) 4个变量所贡献, 这4个因素可以概括为外界企业内部关键人员的行为对服务创新的影响, 所以该因子概括为“内部行为者因素”。

(2) 通信运营业服务创新内容维度的因子分析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在6次迭代后收敛。

①公共因子1主要由C1 (服务创新的理念) 、C7 (对服务产品忠诚度) 、C8 (新服务产品推出速度) 、C9 (组合服务产品推出速度) 、C10 (服务产品推出数量) 、C11 (新服务经营效果) 6个变量所贡献, C1、C7、C11涉及到服务文化的创新, 而C8、C9、C10是服务产品创新, 根据因子载荷这两个方面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称之为“服务文化与产品创新”。

②公共因子2主要由C2 (服务的硬件设施) 、C6 (推行客户经理制) 、C12 (推行全面服务质量管理) 、C13 (实施服务质量) 、C15 (建立服务跟踪制度) 、C16 (建立服务投诉机制) 、C17 (实施服务补救措施) 7个变量所贡献, C6、C15、C16、C17是间接提高服务质量, 追求客户满意度, 而C12、C13更是服务质量, 所以称之为“服务质量创新”。

③公共因子3主要由C3 (营业网点档次) 、C14 (服务个性化与顾客化) 2个变量所贡献, 这2个因素可以概括为“客户界面创新”。

④公共因子4主要由C4 (服务流程便捷程度) 、C5 (客户接受服务等待时间) 2个变量所贡献, 这2个因素可以概括为“服务流程创新”。

3 驱动因素与内容维度相关性分析

根据驱动因素与内容维度文献分析, 利用Spearson系数分析通信运营业服务创新驱动力与内容维度的相关性, 了解服务创新主要驱动因素, 检验的结果见表4。

**:在置信度 (双测) 为0.01时, 相关性是显著的; *:在置信度 (双测) 为0.05时, 相关性是显著的。

从通信运营业服务创新驱动因素与内容维度相关系数可以看出服务创新驱动因子与服务创新内容维度之间关系:

①战略管理与组织因素对服务文化与产品创新、服务质量创新、客户界面创新等服务创新有显著的影响, 在置信度1%时显著, 这是因为服务创新这三个内容维度都涉及到战略选择及设置合理的组织来保证执行;但是该因素对服务流程创新影响并不显著, 这是因为服务流程创新是微观层面的, 不是由战略管理因素来决定。这也说明了服务创新应该从战略层面来考虑, 不是从很微观层面来考虑。

②制度与管理因素对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流程创新影响显著, 而对服务文化与产品创新、客户界面创新影响不显著。因为这里制度与管理因素是对项目负责人的激励、对意见采纳, 所以这些肯定对质量与流程创新有影响, 而对服务文化与产品影响不会很大, 因为产品与文化创新在战略层面。

③外部行为者因素与服务创新各内容维度都有较强的相关性 (P<0.01) , 但是与服务流程创新的相关性不大, 而驱动服务流程创新的因素是对制度与管理与内部行为者因素。这是由于通信运营业的服务流程更多体现在为用户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 大部分体现在通信移动运营商内容人员与用户直接交互过程中, 与信息与通信技术引入、独特的核心能力、组织结构、研发部分设置等关系不大。

④组织激励与服务创新的各内容维度都没有较强的相关性, 仅仅对客户界面创新有驱动作用, 这是因为组织激励仅仅涉及到领导创新欲望、对员工的授权、研发部分设置, 这些因素对与服务个性化与顾客化程度、服务流程便捷程度产生影响, 所以组织激励仅仅影响客户界面。

⑤内部行为者因素与服务创新的各内容维度都有较强的相关性 (P<0.01) , 这是因为通信移动运营商的任何员工的素质、与顾客的互动等因素会对服务质量、服务产品、服务文化及客户界面产生影响, 所以该因素是驱动通信移动运营商服务创新的重要因素。

4 通信运营业服务创新驱动因素计量分析

从方差分析表可以看出, 被解释变量的离差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与概率P值。从每个回归方程F检验都是显著性的, 服务创新内容维度与服务创新的驱动因素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所以可以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从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中的t统计量及对应的概率值、偏自回归系数、解释变量的容忍度等结果看, 除战略管理与组织、组织激励等驱动因素外的其它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都是不显著的, 这些变量被排除在方程外, 而且从容差的值来看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下面采用向后筛选策略让SPSS完成解释变量的选择观测每一步检验的变化情况, 具体见表5和表6。

从表5可以看出, “战略管理与组织”的非标准化系数为0.356, t值在0.01水平性显著, 表明“战略管理与组织”因子对服务文化与产品创新有很强的解释力, 即通信运营业独特的核心能力、顾客导向的原则、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组织结构的网络化、信息与通信技术引入对服务文化与产品创新有较大的推动力。

从表6可以看出, “战略管理与组织”与“制度与管理”因子t值在0.01水平性显著, 表明“战略管理与组织” 与“制度与管理”因子对服务质量创新有很强的解释力, 即通信运营业独特的核心能力、顾客导向的原则、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组织结构的网络化、信息与通信技术引入、对新项目相关负责人的奖励、对新意见的采纳程度、新管理方法的引入对服务质量创新有很强的推动力。

从表7可以看出, “内部行为者”因子t值在0.01水平性显著, 表明“内部行为者”因子对客户界面创新有很强的解释力, 即通信运营业员工的素质、员工的培训制度、员工与顾客的互动、联盟的合作对客户界面创新有很强的推动力。

从表8可以看出, “内部行为者”因子t值在0.01水平性显著, 表明“内部行为者”因子对服务流程创新有很强的解释力, 即通信运营业员工的素质、员工的培训制度、员工与顾客的互动、联盟的合作对服务流程创新有很强的推动力。

5 结论

本文结合服务创新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及通信运营企业现实情况对服务创新体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在服务创新动力与内容维度上获得了某些结论, 识别了通信运营业服务创新的动力因素及维度:通信运营业服务创新的关键驱动要素是战略管理要素、组织因素、轨道及客户的外部行为, 同时以客户为导向的企业战略选择与协调及通信运营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与网络化对服务创新推动作用比较显著。这就为通信运营业为什么要增加战略选择与协调及组织结构维度提供了实证基础;同时也为通信运营业应该加强企业战略管理, 建立顾客导向的服务理念, 及转变企业组织思维方式, 再造通信运营商的组织结构政策建议提出, 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服务行业及服务自身的特质使其“产出”很难用传统的指标与方法来定量衡量, 该研究利用通信运营商管理层、内部人员及相关联的客户, 对服务创新的某些项主观判断打分的方式进行量化分析, 可能产生与实际的服务创新“产出”的差异性。而且由于受问卷样本数量的限制, 没有对不同通信运营商层级的服务创新活动进行分类研究。所以, 后续研究应把服务创新与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网络相联系, 从更广的角度来研究通信运营业的服务创新体系。此外, 本文基于通信运营服务业作为研究对象, 没有涉及通信制造业的服务创新, 以后可以将服务创新的范畴扩及制造业, 从而进一步完善服务创新的体系。而且在服务行业内部, 如银行保险与通信行业由于市场结构的差异, 服务创新的内容维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 这限制了本研究的应用范围, 所以通过大样本数据构建一个服务行业具有共性的维度将更具研究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蔺雷, 吴贵生.服务创新:研究现状, 概念界定及特征描述[J].科研管理, 2005, 26 (2) :1~6.

[2]陆娟, 芦艳, 娄迎春.服务忠诚及其驱动因素:基于银行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06, (8) :94~103.

[3]Easingwood C J.New product development forservice companies[J].Journal of ProductInnovation Management, 1986, 3 (4) :264~275.

[4]Innovative clusters:Drivers of natioal inoovatinnsystems[J].Hvarad Business Revie, 2001.

[5]De Brentani U.Innovative versus incremental newbusiness services:different keys for achievingsucces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Management, 2001, 18 (3) :51~57.

[6]Gurnani H, Erkoc M, Luo Y D.Impact of productpricing and timing of investmentdecisions on supplychain co-opeti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7, 180:228~248.

[7]Pleatsikas C, Teece D.The analysis of marketdefinition and market power in the context of rapid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Organization, 2001:665~693.

[8]Hipp C, Grupp H.Innovation in the service sector:The demand for service-specific innovationmeasure-ment concepts and typologies[J].Research Policy, 2005, 34:517~535.

通信服务平台分析论文 第8篇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 因此, 在各个行业发展过程中, 有效选择信息、筛选信息, 获得有用信息, 让信息帮助行业决策就显得极其重要。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就是基于这一社会现状而被提出来的。通信工程项目管理集成服务即通过集成化的方式, 用一个核心组件服务器将原有应用集成在一起, 从而综合获取其他应用系统的信息与数据。由此可见, 构建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迫在眉睫, 它的建构不仅有利于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 也对改善企业决策的准确度等方面有极大的作用。

二、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的建构需要借助地理信息技术

实现通信项目管理集成化需要采用地理信息技术, 因为在通信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 从而达到信息资源的可视化的目的。而这一目的的达到就应有准确的坐标、时间、空间等立体维度信息的获取, 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企业决策, 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管理、规划应用等。那么, 达到这一效果的首要措施就是要构建空间信息的空间基础数据框架, 从而使获得的信息更好地加工成数字地图产品。同时, 要对数据进行有效管理, 制定数据共享政策。真正确保所获信息的有效利用, 提高各个方面的工作效率。

三、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的建构需要核心网络平台的建设

核心网络平台的建设是指在网络环境支持下, 通过数据库服务器、浏览器等环节来实现地理信息系统在页面上的运行。简单来说就是构建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信息的网站, 从而有利于地理信息的快速搜索, 以及信息的交互查询与表达;这样就有利于更快捷、更方便地获取信息, 同时也能在对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的过程中, 及时通过信息的比较来获取新的信息与挖掘潜在信息。建设核心网络平台的最终目的即解借助地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技术来解决设备管理、项目管理以及专业应用领域中出现的一些突发问题, 保证信息的有效传输, 使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真正达到服务企业, 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构建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需要建设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要使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真正实现集成服务, 那就有必要对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的空间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各个相关部门共同协作, 综合多种方式与技术, 使海量信息得到海量存储及采用元数据提取方式, 让获得信息的终端更加高效化。而这一切的实现少不了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 它们在信息的获取、选择、管理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 这也是符合构建核心网络平台要求的一个主要举措。另外, 建设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也有助于信息的增值管理, 使有关部门能轻松地从众多信息之中获得有用信息, 并挖掘信息深处所潜藏的资源。

五、实现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

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的最终实现除了要有效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核心网络平台构建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综合运用其他多种技术。诸如海量存储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动态规划技术、空间分析模型等等;只有综合多方面的技术才能最终使来自各渠道的信息得到系统式处理。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使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实现随时查询、调取与利用, 使任何复杂的、海量的信息在此真正实现集成。综合运用各种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使分布式的信息得到升华, 使每一个有效信息转化成让人容易掌握、理解的资料。

六、结束语

现代社会是一个越来越趋向大数据时代的社会, 要在海量的数据之中获得有用的信息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通信工程作为一个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 促进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的进一步加快尤显必要, 因为集成服务是促使信息获取更快速、更便捷、更高效的一大法宝。相信在大家的一致奋斗下, 促使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进一步发展将近在咫尺。

参考文献

[1]池义勇.浅谈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要点[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 (07)

[2]丁士昭主编, 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编写.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通信服务平台分析论文 第9篇

随着通信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 电信企业的经营和生产正面临着复杂的局面。为了适应这种惨烈的竞争, 电信企业在采取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细分用户, 了解用户的消费习惯, 通过对用户消费习惯的统计和分析, 制定相适应的理性化、个性化的服务。这就对业务系统数据的整合提出了新的要求, 运营分析系统就是适应此要求的产物,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大量数据的整合、统计和分析形成统计报表。二是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提出合理化建议。

2. 关键技术

(1) 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是决策支持系统和联机分析应用数据源的结构化数据环境。数据仓库研究和解决从数据库中获取信息的问题。数据仓库的特征在于面向主题、集成性、稳定性和时变性。

企业数据仓库的建设, 是以现有企业业务系统和大量业务数据的积累为基础。数据仓库不是静态的概念, 只有把信息及时交给需要这些信息的使用者, 供他们做出改善其业务经营的决策, 信息才能发挥作用, 信息才有意义。而把信息加以整理归纳和重组, 并及时提供给相应的管理决策人员, 是数据仓库的根本任务。因此, 从产业界的角度看, 数据仓库建设是一个工程, 是一个过程。

(2) 联机分析处理 (OLAP) 。应用联机分析之前, 需要做数据准备, 以数据仓库中的集成数据为基础, 建立多维的数据模型, 此模型是面向分析构建的, 将数据分成对个不同的主题。利用联机分析处理, 从不同的角度针对同一个主题进行分析, 迅速地得出分析结论, 为决策打下基础。“维度”是OLAP中的一个主要的概念, 将不同角度的数据信息以文字、符号、图形等多种方式展现给用户, 使得用户在短时间内对运营状况有直观的了解。

3. 系统设计

3.1 需求。

(1) 实现运营情况的日报。提供话务量和业务量发展等数据的每天上报, 并各下属中心进行排名, 环比, 同比进行分析, 分析发展状况和问题原因。具体内容有长途话务量分析、本地话务量分析、移动话务量分析、声讯话务量分析等, 固定电话发展日报、小灵通发展日报、ADSL发展日报、LAN发展日报、来电显示发展日报、亲情1+发展日报、悦铃业务发展日报、家庭被叫发展日报等。

(2) 实现运营情况的月报。包括营业收入月报、业务发展月报、产品收入月报、市场占有率月报等。

(3) 实现月报的分地域、分时间的钻取。月报可以对本月内的数据实现分地区或分时间段的钻取, 以实现对数据不同角度的展现。

(4) 根据企业特点进行专题分析。按月上报用户欠费情况分析、宽带分析、无线市话分析、用户结构分析、黑户分析、固定电话分析等。

(5) 对分析结果总结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分析结果总结出用户的潜在的消费倾向, 据此提出合理化建议, 或是对以往的业务计划验证其有效性。

3.2 系统框架设计。

B/S模式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 形成所谓三层3-tier结构, 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 系统运行中只需维护好Web服务器。因此本系统应用基于.net平台的B/S模式, 以C#为开发语言, 采用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 使系统易于部署和便于管理。

运营分析系统是对业务数据进行整合, 所以就需要在大量的业务数据找到对我们有用的数据, 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采集、存储、展示。

1) 数据源层。数据的主要来源于内部的业务系统, 如计费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数据仓库和应用数据库的关系存在着以下四种类型:不耦合、松耦合、本紧密耦合、紧密耦合。耦合程度高有利于提高系统性能, 有利于实现集成的信息处理环境, 所以提高耦合程度是本系统的努力方向。

2) 数据采集与清洗。原始的数据需要经过抽取、转换、清洗、存储等过程, 来实现数据的整合。主要通过ETL来采集清洗数据将最终有用的数据存储到数据仓库中。

3) 数据存储。数据存储由关系数据库和多维数据库组成, 它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基于历史的、稳定的数据集合。

4) 分析展示。在数据仓库上提供了多种分析手段, 分析展示层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设定多种分析主题, 为决策提供参考, 通过分析统计的数据以报表和图形等方式展现, 及时直观一目了然。

4. 结束语

运营分析系统, 是对业务系统的大量数据进行整合、统计、分析总结出用户的消费习惯, 从而预测出潜在的消费倾向, 制定理性的、科学的、有针对性的价格计划, 为客户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 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 使得电信企业的业务量得以提高。这是提高电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的手段和方法。

摘要:通过运营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业务支撑系统多数据源的数据得到了整合, 建立了统一的业务数据视图。基于.net平台, 应用数据挖掘和OLAP技术, 采用C#语言和Oracle数据库, 开发的运营分析系统,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根据需求形成日报和月报, 实现了根据地域和时间进行钻取的功能, 能实时的动态的分析数据结果并对问题数据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通信服务生产最优规模的经济学分析 第10篇

我国通信服务生产, 在全国范围内, 基本划分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全国性企业。在任何一家全国性通信服务企业中, 基本按照全国范围内不同省、直辖市、自治区等的划分, 组成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31个省级公司, 省级公司下面又按照不同地级市的行政区域划分, 在全国范围内划分为280多个地市级公司。在全国范围内, 各个地级市公司都是按照基本相同的组织架构在组织生产, 一个地市公司基本包括: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勘察规划、工程建设、网络维护、财务管理、党群纪检、后勤保障等部门。现有通信服务企业的组织方式, 不是按照有没有效率的方式进行, 而是按照容易组织, 方便管理, 以及容易行使人事、财务方面的自由支配权等方式进行。很显然, 这种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的企业组织方式, 是影响通信服务企业运作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负面因素。例如:在中国移动这一企业中, 广东移动这一省级公司的营业收入, 基本占据整个中国移动的六分之一, 广东移动下属的一个东莞分公司, 其业务收入就比云南移动的整个省移动的营业收入还多。然而, 在整个中国移动的企业组织方式中, 云南移动和广东移动是平级的省级公司, 东莞移动只能与云南移动下属的迪庆等地市公司平级。通信服务企业的运营收入, 与当地居民的人口数量、经济活跃程度及居民收入水平紧密相关。所以, 通信服务企业营业收入的地区差异大是正常的。在目前企业组织架构下, 经济不发达地区, 其通信企业生产人员数量、生产人员工资等级等成本支出, 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 虽然有一定的差别, 但是差别的幅度远远没有相应的业务收入差距大。其结果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在通信生产的企业组织方面缺乏效率, 表现为营业收入低, 劳动力成本支出高, 企业难以完成有效积累。这种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的企业组织方式, 必然导致大多数经济水平不高的中西部地区的企业组织运作效率低下, 只有少数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组织效率是高的, 而从整个全国范围内看, 其总体结果是:任何一家按照行政区域组织生产的全国性通信服务企业的生产效率都是总体偏低的。

2 通信服务生产最优规模分析

2.1 通信服务企业的产品特点

通信服务企业生产的产品是服务产品, 是一种面向信息沟通的非实物劳动成果。这种产品特点具有非实物性、非存储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这与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有明显的不同, 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产品是电话机、移动手机、交换机等实物设备。实物设备是可以放在仓库等地方存储的, 在产品销售淡季时, 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可以将生产出来没有销售完毕的电话机、交换机等产品存放在仓库中, 而在销售旺季时, 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当季生产的产品不够销售, 就可以将淡季没有销售而存放在仓库的产品投放市场。这样, 就可以通过仓库对产品的存储, 实现产品在销售旺季和销售淡季之间的调剂, 从而提高生产资源的利用率。而通信服务企业则不同, 由于其生产的产品是一种通信服务, 例如:从客户拨号到通电话, 再到挂断电话结束通话, 这个服务过程不能像电话机那样可以存储。又如:按照一般的消费习惯, 在下午五点左右时间或者上午十点钟左右时间, 打电话的人非常多, 通信服务企业的产品销售非常旺;而在深夜两点到四点, 打电话的人非常少, 通信服务企业的产品销售非常淡。面对这个通信消费生产的忙时段和闲时段, 通信服务企业不能像通信制造企业那样, 在淡时段同样开足马力生产, 并把生产的产品存储起来, 然后在旺时段投放市场进行销售。相反, 在旺时段, 面对强大的客户需求, 只能在既定的生产能力范围内生产产品, 即使有再多的购买需求, 也无法满足市场。在淡时段, 也只能让通信服务的生产能力白白浪费, 闲置在那里。更为严重的是, 在个别通信服务需求异常高峰的时段, 例如中国的中秋节、春节, 按照传统习惯, 中国人会在这些重要时节, 打电话向亲人、朋友问候, 这些节假日, 由于打电话的人非常多, 对通信服务企业的生产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如果弄不好, 不仅无法生产出足够的通信服务产品, 反而会因为过多的通信服务需求, 形成对通信网络的服务流量冲击, 可能导致通信网络瘫痪。所以, 对于通信服务企业而言, 如何确保生产能力能满足市场旺季需求, 又不在淡季过多闲置, 这对通信服务企业的生产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显示出本文通信服务生产最优规模的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信服务企业生产的服务产品, 按照产品消费过程中, 生产人员和消费人员是否有面对面的接触划分, 可以分为生产者与消费者接触型产品和生产者与消费者非接触型产品这两类。前者包括:电话卡现场营销、家用通信系统的现场调测、通信相关的实物产品配送等, 这类产品, 通常在通信服务企业店面或消费者家里、办公室进行生产和消费。后者包括:消费者在任何一个地方打电话、发传真、发电子邮件等, 消费者可以在任何一个网络覆盖的地方进行消费, 无需与通信服务企业的生产人员进行任何面对面的接触。通信服务企业的两类产品, 对应的是两类产品的生产线, 两类产品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因为这两类产品的产品特征差别比较大, 产品生产要素组合的差别也比较大, 更重要的是这两类产品生产线基本独立, 所以在分析通信服务企业的最优生产规模时, 对应两类产品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或生产规模要做独立的分析, 求得各自的最优规模。对于一个整体中的两个独立子个体, 如果两个独立子个体都达到最优, 那么整体也将处于最优的状态。所以, 两类独立通信服务产品线达到各自的最优规模, 合起来也就使整个通信服务企业达到最优生产规模。

2.2 企业最优规模的理论基础

在企业组织理论方面, 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是:Coase (1937) 和Williamson (1985) 的交易成本理论。Coase于1937年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为什么经济活动要在企业内部组织进行”这一问题。Coase的解释是:通过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来协调活动和分配资源的方式, 其成本要比通过市场交易协调活动和分配资源方式所形成的成本更低时, 那么采用企业方式进行活动协调和资源分配是有效率的。相反, 如果通过市场交易活动来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行为和分配资源, 其成本要比通过企业内部管理协调活动和分配资源方式所形成的成本更低时, 那么采用市场交易方式进行活动协调和资源分配是有效率的。一般而言, 在只考虑规模扩大, 而不考虑产品范围扩张情况下, 当企业规模逐渐不断扩大时, 企业必然会出现规模扩大的边际收益逐渐递减, 边际成本逐渐递增的情况, 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时候, 实现企业的最大净利润, 对应的企业规模是最优规模, 这个规模是站在企业角度, 从利润最大化角度的最优规模。根据交易成本理论的指导, 当一个生产要素在企业内部生产比在市场上购买的成本更低时, 则留在本企业内部进行生产。如果这个生产要素, 在市场购买比自身生产的成本更低时, 则外包给市场的其他企业进行生产。所以,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 企业也存在一个生产成本最低的生产规模。这个规模是从社会角度, 从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从生产成本最低角度来考察的企业最优规模。一般而言, 利润最大化的最优规模和成本最小化的最优规模, 通常不是相同的。但是, 对于我国的通信服务企业而言, 由于其国有的性质, 其利润部分是从整体国民左口袋转移到其右口袋, 部分是从个人口袋转移到集体口袋, 部分是从一部分国民口袋转移到另外一部分国民口袋。这三种情况中, 以现在我国三大通信服务企业都是70%以上国有绝对控股的实际情况看, 左口袋转移到右口袋是占据主导地位的, 因此, 讨论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最优规模意义不大。对于通信服务企业而言, 如果要追求利润最大化, 那么, 政府直接安排独家垄断经营, 制定垄断价格是最简单的策略, 这样可以实现最大规模的资金转移。显然, 这种依靠垄断实现的转移是缺乏效率, 没有积极意义的。相反, 在国有企业容易出现所有者缺位的状态下, 讨论成本最低、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企业最优规模, 具有比较高的现实意义。这也说明, Coase的交易成本理论作为解释我国通信服务企业最优规模的理论是合适的。

Williamson进一步发展了Coase的交易成本理论, 他对交易成本来源——主体的行为动机和主客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将交易成本定义为利用经济制度的成本, 并探讨了有限理性、投机行为和资产专业性对治理机制选择的影响。Williamson认为, 有限理性、投机行为和资产专业性导致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很高, 因而企业往往将这部分生产活动内部化。

2.3 通信服务企业最优生产规模的确定

对于生产者与消费者接触型产品而言, 其生产者必须面向客户进行本地化生产, 才能在与客户接触中实现产品传递。这种产品, 如果通信服务企业选择自己生产, 而非市场购买的方式, 将面临地点分散、地区差异大, 管理成本、生产成本等总成本高的问题。相反, 由于店面属于通用型资产, 在其产品买卖过程中, 容易形成市场化的稳定价格, 具有交易成本低的特点, 通信服务企业适合与店面经营者签订合同购买销售服务的方式, 实现自身对客户的产品服务供给。同时, 店面经营者通过为通信服务企业生产客户接触型产品, 有利于发挥店面经营者现场管理的优势, 发挥经营者的客户管理优势, 从而用较低成本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客户感知的产品。按照Coase的解释, 对于这种管理成本高、交易成本型低的接触型服务产品, 通信服务企业通过市场购买生产能力比自身生产更合理, 企业组织也因此相应缩小规模。当然, 对于这种客户接触型服务, 也不适合全部市场化购买, 在标志性地区保留旗舰店是必要的。因为旗舰店具有企业形象展示、广告宣传的性质。另外, 旗舰店的投资大、风险大, 店面经营者出于资本沉没风险考虑等, 其索要市场价格总体会高, 并且, 旗舰店一旦成功经营, 在所在的标志性地区, 通常具有地域垄断优势, 店面经营者可以凭借垄断地位抬高市场价格, 因此旗舰店还是以通信服务企业自营更为合理。总体而言, 对于这种生产者与消费者接触型产品, 通信服务企业可以在现有行政区域划分、店面普遍直营的基础上, 实施较大规模的收缩, 其最优生产规模水平可以保持在规模收缩带来的边际收益与旗舰店散失面临风险的边际损失大体平衡之处。

通信服务企业在生产者与消费者接触型产品生产规模收缩过程中, 面临一定的生产能力转移压力。这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如何合理消化?本文作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接触型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经验和技能, 将非旗舰店的店面通过资产转让的形式, 鼓励这些生产人员独立经营, 从而从通信服务企业独立出去。通信服务企业也可以将非旗舰店的店面资产出售, 而将其生产人员内化, 结合生产人员的技能, 将其内化到通信服务产品的功能组合设计、营销方案策划、营销过程管控、产品服务质量跟踪、产品服务质量改进等。对于通信服务企业而言, 产品设计、营销策划、质量管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中国通信服务企业的这些核心竞争力足够强大, 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竞争优势, 那么, 中国通信服务企业可以走向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竞争, 并且可以获得高端的附加价值, 而且出口这部分产品属于低能耗、高利润的产品。因此, 通信服务企业在接触型产品的生产规模、生产能力调整方面, 如果按照本文的最优化方向调整, 那么, 规模虽然缩小了, 竞争能力却增强了, 赢利能力也提高了。

对于通信服务产品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非接触型产品而言, 其产品特点决定了生产方式是通过电子设备进行网络生产的。由于网络设备、特别是通信网络电子设备, 属于专用性非常强的资产, 除了通信之用外, 别无他用。按照Williamson的理论, 资产的专用性, 必然带来市场参与者的投机行为, 导致市场交易的高成本。对于这种交易成本高的产品而言, 通信服务企业的合理选择应该是自行生产而非市场购买, 这与我国目前通信服务企业的生产现状是基本符合的。虽然企业自行生产而非市场购买这一个条件符合企业的最优组织方式, 但是我国目前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的通信企业组织方式, 仍然呈现生产分散、效率低下的局面, 从生产角度看, 还是一个一个地域小企业在生产, 规模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解决方法是, 使设备不断往地级市、县级市、乡镇扩张, 生产人员不断向省城、跨省的大区中心集中, 规模扩大化、生产集中化、管理协同化, 形成大区制, 乃至全国一体化的集中生产。其最优规模, 以现在的技术条件, 基本没有上限的限制。因为现在的云计算技术、通信网交换机的池技术可以将承载层和应用层分离, 电信网络生产规模越大, 总体的业务应用, 越容易均匀分摊到整个网络的承载层, 从而使承载层的硬件资源得到充分、安全利用。设备利用律的提高, 这只是最优规模不断扩大的好处之一;好处之二是由于规模扩大, 生产人员的利用率也是不断提高, 人均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整体生产劳动力成本自然也降低。从理论上讲, 这个网络生产的最优规模可以扩张到覆盖整个世界的网络生产, 而非仅仅局限在中国, 更不仅仅局限在某个省。

通信服务企业在生产非客户接触型服务产品过程中, 寻求最优生产规模而进行合并集中, 从而使生产规模扩大, 趋近最优生产规模。但是这个集中合并, 不是简单的相加吞并, 而是涉及管理流程的优化, 生产流程的重新设计, 网络管理系统的重新改造等, 也就是要配套以相应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的提升, 走形式扩容和内涵增长相协同的路子, 通过各生产要素的优化集成、而走集约式规模增长的发展道路。具体做法, 可以先按照最优规模的生产能力, 来规划设计整个产品生产线和管理系统。在非接触型通信服务产品生产方法、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方面, 大规模系统和小规模系统有明显的不同, 例如, 小规模的系统, 可以在交换局房直接完成调度生产, 而大规模的生产系统, 必须通过远程监控管理系统才能实现, 并且不同等级的大规模系统, 对应的资源管理、要素管理内容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找到目标产能规模的系统架构后, 通信服务企业的下一步工作是进行不同地域的兼并重组。一个稳妥的兼并道路是先找一个最小规模的生产线系统进行调整优化, 让其平稳纳入到目标最优规模的大生产系统之中。这个过程中, 可以形成不少的实际集中经验。有了最小规模的实际整合经验后, 再逐步对规模稍大的生产系统进行集中整合, 最后对原有分散企业中最大的生产系统进行集中整合。这种从小到大的集中整合方法, 符合企业管理变革中, 先小规模试验, 总结经验, 再大规模推广的基本要求, 可以确保最优规模生产系统的平稳运行。

从经济理论上, 非客户接触型通信服务产品生产的最优企业规模没有上限的限制。但是, 一个生产角度的最低生产成本的大规模生产系统, 必然形成在市场产品供给方面的区域垄断, 或者国家垄断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垄断。垄断的通信服务生产至少有以下坏处:一方面是消费者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产品垄断价格, 从而降低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另一方面, 垄断导致通信服务生产企业缺乏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革新来降低生产成本的动力, 从而使整个行业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除了市场结构对通信服务生产的最优规模形成限制外, 还有客户规模的限制, 因为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 任何产业的理性最优生产规模必然受到市场需求总量的限制。对于通信服务的非接触型产品而言, 一个地区的人口总量和经济规模及经济活动方式, 都对该地区的产品需求总量造成显著影响, 最大的需求总量也就是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对非接触型通信服务产品的需求总量。这个需求总量, 对应的最优规模是全球范围内只有一个通信服务生产企业的规模, 这不仅涉及到垄断的问题, 而且涉及到国际间政治安全、信息安全等敏感问题, 各个国家对此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

受到以上种种因素的限制, 理论上的非接触型通信服务产品最优生产规模在现实中是无法实施的。现实中只能做次优选择, 例如在国际范围内无法实施最优规模, 那么在一个国家范围内是可以具备实施条件的, 特别是中小规模的国家和地区是可以实现的。有条件实施而没有实施时, 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典型的例子是香港地区, 那么小的一个地区, 就存在六到八家通信服务企业, 导致偏离最优规模距离比较远, 其结果是消费者没有很好得到竞争带来的低价格, 生产者也没有很好的盈利能力。而中国大陆地区, 由于地域广、人口多、经济活跃导致对通信服务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大。政府主管部门为了实现生产的最优规模带来的低成本, 同时兼顾市场竞争带来的低价格, 采取“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独立开展通信服务生产, 是比较合理的选择。而这仅仅是形式上的合理, 实质的合理程度, 还有待提高, 原因是这三家全国性的通信服务企业, 在实际生产规模方面, 仍然是有两百八十多家地市型通信服务生产企业组成, 整合提升为一个更接近最优通信服务生产规模的大系统,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 通信服务企业规模转变的效益例证

现在没有通信服务企业的生产规模达到最优, 不同的通信服务企业在生产规模方面即使达到距离最优规模, 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距离。本文将以距离最优规模最近的通信服务企业之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简称中国移动广东公司) 的例子做一个补充分析。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早在2005年就开始实施生产者与消费者接触型服务产品生产规模的收缩战略, 具体举措是:大量中低端的营业店面服务外包, 尽量保留少数关键地域的旗舰店。而对于消费者非接触型的服务产品, 则在2007年开始大幅度规模扩张, 具体举措是:将原来分布在21地级市的服务产品生产集中到省级公司, 从生产组织形式讲, 就是将21个小公司整合成一个大公司。广东公司生产系统的规模整合扩大过程, 也是按照本文的方法进行, 先进行系统的目标规模规划设计, 对各个地市的整合过程进行详细的计划, 然后从局部分属企业进行试验性验证, 总结经验后, 再逐步推广到其他分属企业。在整个整合集中的规模扩大过程中, 通信服务生产系统始终处于安全平稳的状态。生产规模调整的效果是:广东公司在客户数量翻倍、产品数量翻倍、网络规模翻倍的情况下, 生产人员的数量基本没有增长, 在服务产品价格不断降低的背景下, 企业利润稳步增长, 人均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同期, 产品质量在稳步提升, 表现为服务产品种类增多, 客户选择范围扩张, 网络故障率下降, 客户消费通信服务时的主观感知质量提升等。

虽然我国三大全国性通信服务生产企业中每个企业都有31个省级公司, 即总共93个省级通信服务企业, 然而一个中国移动广东公司的例子, 可能无法有效证明通信服务生产的最优规模理论。但是, 从用户服务规模看,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服务的客户大约九千五百万, 约占全国通信服务客户总数的十分之一。从服务客户总数及比例而言,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的规模调整实施成效对本文的最优规模理论具有良好的说服力。另外, 中国移动已经开始采用广东公司的做法, 在广州建设中国移动南方基地, 希望将非接触型服务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张到中国南方的大部分省区。中国移动是国内运营绩效最好的通信服务企业, 也是世界范围内的知名通信服务企业, 其规模调整战略, 是对本文的通信服务生产最优规模理论又一个有力实际证明。

4 对策与建议

结合前面的分析和实际例证, 本文给出的对策与建议主要有:

首先, 我国的通信服务企业, 对于客户接触型服务产品而言, 应该通过出售非核心位置的营业网点、销售服务外包等方式, 收缩接触型产品的生产规模, 同时保留必要的核心位置的旗舰店。最优规模的平衡点, 出现在缩减规模带来的边际收益与缩减规模带来的风险边际增加值相平衡为止。对于非客户接触型产品而言, 我国的通信服务企业, 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同时利用先进网管手段, 优化生产方式, 最优规模出现在网络规模能承载所有既有用户, 并为潜在用户保留适度余量为止。由于客户接触型服务产品生产线和非客户接触型产品生产线, 这两条生产线独立性强, 而且这两条生产线的总和基本等于通信服务企业的整体, 所以, 当两个生产线都达到最优规模时, 通信服务企业整体也处于最优规模的状态。

其次, 我国的通信服务企业, 在优化企业资源方面, 除了硬性的规模调整外, 还可以利用其他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 从而实现软性的规模调整。例如, 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 实现网络资源的跨地域调配, 当甲乙两地忙时不同时, 甲地忙时网络资源不够用, 乙地的闲置资源动态调配到甲地使用, 反之亦然。这样, 甲乙两地的承载用户的最大规模都降低了, 通信服务生产的最优规模也就得到进一步的优化。除了利用新技术外, 还可以通过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 实现最优规模的进一步优化。例如, 鼓励用户使用录音电话, 那么电话服务产品, 就有原来完全非存储性产品转化为部分存储性产品, 从而实现部分生产资源的跨时间调配, 这也能降低最优生产规模的绝对值, 也是不断优化最优生产规模的有效手段之一。

其他方面的建议有:通信服务企业可以在产品开发方面积极引入电子服务, 将原来的客户接触型产品用非客户接触型产品去替代, 从而增加非客户接触型产品的比例。由于非接触型产品的生产成本普遍比接触型产品的生产成本要低, 所以提高非接触型产品在总产品中的占比, 也就能提高整体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 从而达到优化最优生产规模的目的。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通信服务企业习惯的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分析, 发现这种组织方式无法使企业在运作规模上达到最优规模。本文结合通信服务生产的具体特点, 利用交易成本理论, 对通信服务生产的最优规模进行了理论分析, 并利用比较接近最优规模的企业实际运营案例对最优规模理论进行实际例证, 同时, 本文对通信服务企业如何趋近最优规模给出了对策和建议。由于通信服务企业规模最优化调整才刚刚起步, 可以提供的实际例证和参考文献均不多, 希望有更多的通信服务企业积极参与规模最优化的调整实践, 希望有更多的学者积极参与通信服务企业最优规模理论的理论建设, 从而使通信服务生产在趋近最优规模方面得到不断发展。

摘要:从企业组织交易成本、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角度对通信服务生产的最优规模进行分析, 认为客户接触型通信服务生产的最优企业规模应缩减到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平衡为止, 而非客户接触型通信服务生产的最优企业规模应扩张到与客户容量增长极限的匹配为止, 并用趋近于最优规模的通信服务企业运营绩效对最优规模理论进行了验证。最后, 建议国内通信服务企业可以尝试按照本文的最优规模理论调整企业规模, 检查规模调整所发生的绩效。

关键词:通信服务,云计算,最优规模,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OLIVER E WILLIAMSON.The Nature of the Firm:Origins,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63-78

[2]郝斌.交易成本内部化与模块化组织边界变动[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0 (1) :40-45

[3]侯若石, 李金珊.资产专用性、模块化技术与企业边界[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11) :91-98

[4]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0:104-177

[5]李江帆.服务消费品的生产规模与发展趋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85 (2) :28-31

[6]李莹.通信服务创新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6 (5) :21-22

[7]谢林伟.生产服务外化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06 (6) :45-47

浅谈通信服务产品的营销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通信产品;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6-0000-01

Marketing Strategy of Communication Services Product

Zhou Jiang1,Shen Kai2

(1.Changchun Branch Youth Centre ofUnicom Co. Ltd.,Changchun130062,China 2.Tonghua Management Branch of Jilin Highway Management Burean,Tonghua130062,China)

Abstract:The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is a special form of business

operation.With China's accession to WTO,in order to break the monopoly of the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over the years,the promotion of effective competition,the government gradually liberalized the domestic telecommunications market,and has reorganized several communication operation,the domestic telecommunications market is facing increased competition and challen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nd types of products,the main channel product marketing and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for the marketing strategy of product.

Keywords:Communications products;Marketing strategy

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是以满足市场需要为中心。市场需要的满足只能通过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来实现。企业只有在产品上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任何服务产品的本质是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包括核心产品和附加服务。通讯服务包括固定电话、移动通讯、数据通讯服务等;附加服务是指提供使用建议和信息、办理入网手续、缴费、账单提供、障碍处理等。

一、通信服务产品的种类

(一)按业务种类划分

通信企业提供服务的业务种类包括:语音业务(语音信箱、传真、长途和市话)、数据业务(ATM业务、帧中继、DDN业务)、互联网业务(普通窄带拨号接入、宽带、光纤及EPON业务)、各类卡业务(固话冲值、201电话、IC、IP、300电话和200电话卡)、附加业务(呼叫转移、呼叫等待、三方通话、呼叫限制、来电显示)、增值类业务(短消息、信息点播)等。

(二)按人群划分

通信企业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对服务质量和特征的要求不同,营销策略就不同,一般分集团、家庭和个人户。集团户对通信的要求较高,带有大量的数据、语音和增值业务,对一些卡类业务的需求较少,具有收入高、投入大的特点;家庭户市话多,对小灵通需求大,对宽带业务的需求量迅速增大;个人户中的学生群体追求新鲜、多样化的增值服务,是通信产品增值服务的最大消费群体,因学生没有经济来源,所以服务产品必须为经济性。

(三)按产品性质划分

许多通信服务产品在目标市场、服务传递特征等方面是相似的。通信服务产品分通用类通信和商用类通信服务。通用类通信服务的目标市场包括普通公众客户和商务客户,这类服务标准化程度高,商务户和公众户服务差异化不大,商用类通信服务主要针对商业户提供。

二、通信服务产品营销策略

(一)通信服务产品营销价格策略

随着各通信运营商间的网络、技术等差异性越来越小,竞争方式为价值战。价值要靠电信产品、品牌、价格、渠道、促销、服务、公共关系等综合体现,这是市场营销策略研究的内容。对运营商来说,商品价值是他在生产这个商品时所耗费的代价,价格是用一定量的货币表示这些代价的报酬;但对消费者而言,商品的价值等于他们从中获得的满足。因此,价格是外在的、具体的和确定的量,而价值是内在的、模糊的和不确定的量。应在事先划分客户群体的前提下,制定通信服务产品的定价策略,包括新产品定价、折扣和折让定价、心理定价、产品组合定价和地理定价策略。针对各种客户不同的消费偏好提出相应的资费策略,以体现通信公司对客户价值的关注,进行个性化营销,有利于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可以将月租费和通话费联在一起,如较高(低)的月租费与较低(高)的使用费捆绑在一起,让客户有选择的机会;根据客户合同期限的长短提供不同的优惠,采用多种多样的折扣策略;可以根据方便客户的原则,为客户提供多种付费方式,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对客户进行信用等级划分,对不同等级的客户采取相应的付费模式;推出优惠政策,如价格打包、充话费赠礼品等。价格打包就是在一定资费基础上,享受远比这个价格优惠的服务,使用户得到实惠,继续使用该产品,留住和扩大了用户。充话费赠礼品,在节日时期,推出节日礼品,让用户享受实惠,提高了公司的地位。

(二)通信服务产品营销渠道策略

一是建立合理的业务流程,为客户建立“绿色通道”。目前服务中存在后台支撑体系不完善、效率较低问题,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不畅通,影响客户服务质量。随着通信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新技术、新业务层出不穷,各渠道部门要紧密配合,为客户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案。后台支撑部门应以高质量、高效率为目标,围绕渠道部门开展维护、运营工作。

二是加强营业厅建设,施行以营业厅、联合营业厅为主,以社会代办代销网络为辅的营销网络模式。建立以自由营业厅为主干的多元化的营销网络,逐步形成以自有营业厅为规范化示范窗口,以代办代销为业务发展主渠道的营销体系;增加营销渠道的宽度,选择尽可能多的营销手段,使市场覆盖面增大,为用户提供更方便购买方式,增加用户满意度。

三是在代理商发展与管理方面,需要对非专营代办点和流动代销点加强管理和审查。选择代理商时,不追求规模的扩大,建立完善的代理商选择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签订有关协议,从制度上对其进行管理。在新办代理商时,对代理商的营业人员先进行培训考试,对代理商统一标识、阵列管理,树立通信企业良好形象。

三、通信服务产品营销促销策略

通信服务平台分析论文 第12篇

大数据是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同等重要, 可以在很多领域广泛应用的战略资源。[1]基于海量数据的存储、挖掘、计算、分析等技术的飞速进步, 大数据的应用形式也不断创新。随着海量、细致的新数据源的呈现, 众多企业正面临如何利用好大数据的问题, 通过以往无法应用的信息, 发现业务时机, 将使企业可以深化发掘大数据发展潜力, 研发新的业务应用。

二、移动通信运营商大数据发展应用策略

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网络管道、IT支撑系统、业务平台持续产生着大量数据:网络运维数据、信令数据、用户基本信息、用户位置信息、用户访问日志、流媒体数据等。[2]运营商的B/O/M域持续产生的大数据, 具备“4V”的典型特征 (Volume大量、Variety多样、Velocity高速、Value价值) 。

大数据对于运营商不仅有实时营销、网络监控、新业务挖掘和业务推送等应用价值, 还能促进传统通信与信息化业务的转型创新升级, 例如, 面向服务业的开店选址、店面经营, 面向政府的公共安全和交通规划等, 对于通信运营商重构核心的竞争力是难得的机遇。大数据也给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主要体现在:巨大的去冗存储和移动成本;较低的有效融合度;待改善的发展政策和环境。[3]

随着移动互联网数据爆发式增长带来巨大流量, 运营商缓慢增长的网络流量收入和网络成本之间不断增加的剪刀差, 正侵蚀着运营商的利润。[4]为避免沦为管道, 运营商需对大数据进行全面、深入、实时的分析和应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转型是移动通信运营商未来的发展方向, 可采取分步走的应用发展策略。

大数据体系的建设先立足于流量经营相关数据, 开发精确营销和实时营销需要的应用, 以满足内部运营转型需求为主, 构建大数据内部应用平台。整合集中数据资源, 建立企业级大数据中心, 实现“归一化”和“资源化”。[4]集中采集各类业务支撑、网络支撑、管理支撑网、业务平台、CMNET、核心网数据、甚至外部数据源, 构建大数据应用体系的数据基础。通过企业级大数据中心, 进行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完善数据的一致性、规范性, 对海量多维数据实施深度分析挖掘, 实现数据综合价值。

再根据产业和需求的发展成熟度, 通过能力 (资源) 开放等方式择机拓展外部应用价值, 建设外部应用开放平台, 拓展数据源和应用范围, 实现内部运营的大数据化升级, 整合大数据资源和其他优势资源, 并有效转为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开放式”服务能力, 进行其他能力的建设和标准化接口开发, 拓展能力整合平台, 面向移动互联网提供开放式服务。

运营商的大数据平台架构可采用分层、模块化思想设计。在整体架构中, 安全管控是数据开放最关键的核心, 明确开放的是客户群体行为统计信息, 而非客户个人隐私。

三、移动通信运营商营销平台的大数据应用案例

大数据精准营销应用, 契合了移动通信公司流量转型的需要。不同于终端、号卡销售时代, 流量经营时代不仅依靠营销资源的投入, 更需要精细化的运营平台。以客户为中心, 通过丰富的网络日志, 智能识别消费场景和消费需求。通过海量数据分析, 描绘全方位的客户画像, 分析其行为, 深度细分客户群, 关注客户需求, 开展差异化营销;为精确和实时运营提供支撑, 针对性地灵活支持资源分配策略。

贵州某地市移动通信运营商基于LBS数据、客户消费能力数据、客户消费习惯数据的综合调用, 建构客户“标签库”精准营销内部应用平台, 利用大数据关联分析, 在营销平台中组合调用, 通过不同渠道接触客户, 实现了精准营销实时化和差异化。

首先, 采集LBS、客户消费能力、客户消费习惯三大类客户数据, 并封装三大类数据的分析查询结果。通过网络的无线定位技术获取LBS数据, 基站信号获取手机终端所在的位置信息, 采集在选定时间客户出现在何处的信息, 指定区域在特定时段内的人流量信息, 对LBS数据的时间、位置、人流量三个基本属性进行分析, 获取某个区域一天内的人流量变化情况, 提供指定时间、位置的人流量查询能力。通过BOSS系统获取客户消费能力数据, 采集客户的缴费、套餐定制数据, 对客户的缴费频度、金额、套餐消费情况等信息进行分析, 得到客户消费承受能力模型。通过采集客户的短信、语音、流量等业务的消费清单获取客户的消费习惯数据, 分析相应清单, 了解其兴趣爱好、当前关注的信息、作息时间, 甚至是生活境况、当前的心情等内容。因客户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数据涉及客户隐私信息保护, 不提供给外部调用, 仅作为内部私有能力, 进行批量数据分析, 在不体现个人信息的场景中使用结果。

其次, 结合营销活动的内容和目的, 提取客户标签, 对特定区域主要活动人群的消费能力、习惯及活动时间进行分析预测, 对促销、广告等活动的最佳物理位置、开展时间等进行预测, 并将结果数据导入营销平台。在BOSS系统中加载融合数据, 供营业厅的营业员对到厅的客户展开个性化的精准营销推荐;同时, 加载融合到电子渠道网上营业厅, 让客户能主动获取自己的消费特征, 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业务。通过不同渠道接触客户, 实现了精准营销实时化和差异化。

然后, 采用数据可视化方式, 在营销平台实时地呈现营销结果, 及时提供信息给相关责任人, 以便对结果进行分析, 用以决策和调整。如图1所示:

通过该大数据营销平台的应用, 实现了实时掌握客户使用业务的时间、地点、方式, 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网络忙闲态等信息, 提高了数据提取的准确性、便捷性和分析深度, 精准掌握客户信息, 更好地预测客户使用行为, 推送符合客户特征的相关业务, 业务的成功订购率较未使用该营销平台前提升了16.7%。下一步, 将结合增强客户粘性的要求, 在防止客户流失等方面, 挖掘新的商业模式, 全面提升精准运营和实时营销的水平。

四、结束语

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为移动通信运营商提供了新的机遇, 同时在技术难度、融合水平、技术工程、管理政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挑战, 需要运营商从企业战略和经营思维层面改变, 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 创造更大的价值, 迎接属于运营商的大数据时代。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思·库克耶 (英) .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12

[2]陈翀, 谢晓, 陈康.大数据关键技术及其在运营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广东通信技术, 2013, (8) .

[3]陈如明.大数据时代的挑战、价值与应对策略[J].移动通信, 2012, 17.

上一篇:构建依据论文下一篇:职业教育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