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推动范文

2024-08-21

教师推动范文(精选12篇)

教师推动 第1篇

一、强化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的实施既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给教师提出了诸多挑战性的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积淀教育教学经验、实施高效课堂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要重视对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一方面要让教师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让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学习培训中的常规项,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水平,促进教师教学研究意识与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另一方面,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有利于问题意识培养的宽松条件和氛围,保护和激励教师的问题意识,倡导教师带着问题去做教育、做教学,激发教师深入思考、勇于探索的热情,使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师反复揣摩、不断思考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完善,也使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型具备一定的可能性。

二、强化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问题意识

教研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问题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校教研水平的高低。因此,学校应注重在教研活动中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一方面要“小题大作”,重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小问题,因为小问题的生成是与教师距离最近、最能引发教师认真对待、仔细分析、深入思考和尝试解决的,重视这样的小问题易于促发教师的问题意识,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起点与巨大推动力;另一方面,学校教研还要“大题小作”,即在教师刚开始进行教育学术研究时,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总是一些关涉面较“大”的问题,但受制于学识基础单薄和研究能力有限,这些“大”问题往往会挫伤教师的研究热情,这时就要从“大”问题具体地挖掘出若干相关的“小”问题来,再分别进行研究,使教师的问题意识得到提升。

三、强化教师在听课评课过程中的问题意识

听课评课是教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是教师之间分析教材、研究教法、交流教学经验的一种良好形式。要切实发挥听课评课的作用,必须强化教师在听课评课过程中的问题意识。首先,学校要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听课评课制度,明晰教师的听课评课任务和具体要求,制作科学具体的听课评课观察量表,让教师带着目标、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用研究的心态全面透视教学;其次,要避免“权威论坛”和评课的过场化,即不能让评课成为专家、教研员、教育教学骨干的“一言堂”和“权威论坛”,也要避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或“不说好,不说坏,免得大家怪”的过场式评课,而要创设宽松和谐、平等自由的评课氛围,实现参与者之间充分有效的沟通。通过充分的讨论、交流,使听课评课激发出教师的学习热情、点燃思维的火花、释放教学的潜能,有效提升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四、强化教师在教学反思中的问题意识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 第2篇

张立新

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有许多途径,其中教学反思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的成长是基于日常教育教学经验反思基础进行的。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没有对经验进行思考,不把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那么即使是有“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积极反思善于从教学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可想而知,如果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反思的习惯,它的专业要想获得成长,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教师如何借用教学反思的途径推动个人专业成长?在这里,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教学反思是如何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

一、教学反思能推动教师专业信念的发展

案例:向学生道歉(一位初中一年级语文教师的讲述)

上课铃响后,我发现坐在靠墙的那两位学生还在交头接耳,我立刻点名批评了他们。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我发现刚刚才被我批评的那个女同学一直含着眼泪。为了不影响课堂教学,我没有去过问,一直等到下课,我把她叫到我的办公室想问清楚原因。起初,她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在我的一再追问下,她才说出原因。其实,上课铃响时,她的同桌没有做好准备工作还在讲闲话,她是在提醒他,可正巧被我瞧见了,我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了她一顿批评,所以她感觉挺委屈。我这才知道是我错怪了她,连忙向她道歉。可是,此后几天她的心里一直有了这个阴影,没有露出过笑脸。

都说“眼见为实”,可我亲眼所见,还是错怪了学生,这是深刻的教训。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伤害了就很不容易愈合。作为教师,我们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事情搞清楚了没有?事实是这样的吗?我批评得有理有据吗?千万不能凭主观想象而草率行事。

(摘自《教育探索》第5期)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一个线性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非线性开发的系统,它有着丰富复杂的特性。如果我们只注重“眼见为实”的教育表面现象,那么,就等于忽视或忘记课堂教学复杂的特性,这将对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取得带来不利的影响。案例中语文教师开始秉承他线性的“眼见为实”的教育观念,对课堂教学行为中的女生进行错误的`批评,伤害了该生的自尊心和美好的心灵。庆幸的是,这位语文教师发现该女同学在整个课堂中一直含着眼泪,这引起了他的反思,并采取果断的教育行为,向该女生道歉。通过教学反思,该教师意识到:“我们作为教师,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事情搞清楚了没有?事实是这样的吗?我批评得有理有据吗?”这一系列反问,改变了该教师对课堂教学性质的看法,进一步引起他的教学观或者说课堂教学观的改变。

在教育中,类似以上的教学案例不胜枚举,只有我们的教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反思,并把观察、思考和反思的结果转变为切实的教育行为,他们的教育信念才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才会变得越来越科学,才会越来越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学反思能推动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案例:玛丽在谢普斯通中学教了四年社会研究课,她一向认为自己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问题也相对较少,但自从今年大量美国黑人涌入先前是纯白人的谢普斯通中学后,玛丽所开的美国历史课就开始遇到麻烦了。这个班级的成绩总是不如其他班级,12个美国黑人学生中有11个都处于D到F之间。期中考试前一周,全班学生在高个子黑人学生莱利?琼斯的带领下在课堂上捣乱。他们抱怨课本内容太深,上课内容索然无味而又与己无关,还指责玛丽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只对“一大串已经死去的老白人所说和所做的”感兴趣。玛丽对他们敢于挑战自己的权威大为吃惊,但她很快镇定下来,并承诺会考虑学生的意见。为了打发剩余的时间,她没有按既定的计划上课,而是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白纸,写下三样东西,要跟美国历史课有关,并且是自己了解的。下课的时候她把纸张收了上来,但茫然无措。

晚上回到家的时候,玛丽想起了课堂上发生的事情,她觉得也许莱利?琼斯和其他学生的确是对的。如果她能找到让学生对美国历史更感兴趣的方法,他们就会更刻苦学习,并收获更多,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这意味着要将美国黑人的历史囊括进来,那他们就是对的。不过,玛丽知道,自己几乎对美国黑人的历史一无所知。她知道,是去弥补知识空白的时候了,学生在课堂上交给她的问题,可以用来做学习的起点,周六还可以去公共图书馆找一些关于美国黑人历史的基本材料。玛丽再仔细读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后,感到十分惊奇,认为她的学生对课堂所学的内容有着良好的理解,比玛丽预想的要好得多。于是,她制作了一个时间表,为自己制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玛丽遇到了学生公开质疑她的教学困境,玛丽自己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认同了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制定了自己的学习计划。由此可见,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推动知识专业的发展,为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教育文化更多程度上是一个线性、封闭、霸权性的教育文化,其性质及其内在机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完善。我们要借助教学反思来反思教学途径,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就能迅速成长。笔者认为,教学反思要推动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要从三个方面下手,即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在教学反思前阶段,教师自己要明确:该课堂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学生要获得什么样的知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是对话、合作、探究,还是传授而让学生获得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将会遇到什么样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如何去应对这些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教育目标的达成不断地跟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共享课堂知识的意义。但是,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让学生分享知识的意义?我的普通文化知识能支撑吗……通过教学中的反思,教师不断地认识自己的教学知识水平及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课堂教学后,教师通过作业或者检验的方式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这种教学后的教育行为,教师发现为什么学生的作业或考生成绩不理想,是教师本人没教好,还是学生没有学好……通过教学反思,教师不断地认识、质疑自己的教学专业知识。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可直接推动教师主动去学习教学的相关知识,完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三、教学反思能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跟教师专业知识发展一样,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通过教学反思教师专业能力也能获得很大的发展。在这里,笔者从教师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和谐关系,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位教师所期盼的。在教学前,就教学成果的取得,需要和那些教学人员(包括学生)进行交流,进行怎样的交流才是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交流等进行反思;在课堂中,就我和学生交流得怎样,学生是否理解我的授课知识,学生是否愿意真实、客观、富有主见地和我交流等进行反思;在课后,就我和学生分享知识的意义交流得如何等进行反思。通过教学反思的途径,教师能够在教师专业交际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另外,在课堂教学前,教师会遇到一些带有争议性质的教学内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其中最为有效、快捷的方式就是跟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合作,在合作中,有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想合理、有效地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仅凭任课教师一个人往往是力不从心的,这必须通过跟其他教师合作,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课后,教师还需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合作能力得到发展。教育科研意识的萌芽及其基本能力的形成,最先都是源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而教学问题的产生,有赖于课堂教学的反思,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逻辑。教师为了更好地解决教育问题,就必然要查资料,分析和总结相关资料,然后形成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这些都是教师教育科研的主渠道。

四、教学反思能推动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的形成

案例:埃米刚刚被分配去教三年级,为了按自己的想法布置教室,她早早地来的学校,进行了精心设计。她想,这样做就能在上课时立即开始教学而不浪费时间来布置教室。不过,学生进教室后却没有按埃米的预想行动。在上课前一小时里,几个男孩就开始“不小心地”把堆好的课本推下桌子,整整齐齐的课桌歪成了蛇形。为了控制课堂,她不得不冲煽动者丹尼斯?史密斯大喊,然后闹剧才告一段落。一天结束后,埃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想做一名教师。不过,在离校前,她写了15分钟的日志。让埃米十分惊奇和懊恼的是,她很快就列出了自己当天所犯的7个主要错误,并十分确定还有一些错误被遗漏了。在每一个错误之后,她都留了一些空白,以便以后写评注。她把日志带回家,重新阅读她写下的东西。接着,在每个错误之后,她添上了以后纠正或避免犯此错误的方法。比如,在“整齐的行列是一个愚蠢的想法,它们就像向这些孩子挥舞一面红旗一样荒唐”之后,她写道:“我要把每四张桌子摆成一组,看看是否管用。”几年后,埃米成为了一名非常优秀的教师。

很明显,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埃米对已有的教学进行了反思,用日志的形式记下了当天发生的事情,然后对这些事情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和分析,弄清楚了问题所在,并想出了解决策略,促进了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的形成。

教学反思是形成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是一个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思想。当教师把审视的目光投向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轨道时,就意味着对“旧我”所包含的教育理念和行为的扬弃,也意味着对未来发展图景的规划,这是一种自我超越和发展。

因此,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教学反思就意味着教师要求专业自我发展,这种发意识就是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同时,教学反思推动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发展的同时,也会直接或间接促进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的形成。

教师推动 第3篇

■ 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教师队建设新格局

我区按照“围绕一个中心,建设两个载体,依托三个平台,抓好四项建设”思路,扎实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围绕一个中心,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以教育教学为中心,适应教育改革要求,依据教育部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调整和明确教师专业化方向和目标,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专业素养、改进策略、优化方法、规范行为,以课堂质量效益为核心,以绩效工资实施为契机,着力构建教师考核机制,制定了教师教学质量全程评价指导意见,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建设两个载体,规划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增加教师内驱力。2011年,公布《关于制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意见》,请专家分层进行引领培训。2012年,我区将教师职业规划的落实与校本培训同步推进和督察,发现典型后,组织专项交流,争取用三年的时间将此项工作抓出实效,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

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加强专业引领。推出《关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体化实施意见》,将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改革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统筹规划,以各学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出发点,以课标、课程、课堂、评价为重点,开展全员培训,提高教师课改认知;加强课程开发,提高教师资源意识;立足课堂改革,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借助考试评价,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从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3.依托三个平台,实现教师队伍整体提升和教师个人成长的统一

以教科研为基本途径,搭建理论成长平台。我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教科研工作的意见》,引导各单位在工作中根据教学实际确定教科研内容,依据科学理论展开深入研究,注重教科研成果的使用和推广,并请知名专家和学者来我区进行课题研究指导。

以基本功大赛为发展抓手,搭建技能提升平台。通过分学段、分学科,符合条件的教师全员参与,市、区、校三级选拔,个别指导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定期举办教师基本功比赛,加速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以网络备课为主要形式,搭建集体成长平台。为了加强网管员和我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能力,我们每年举办房山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例和论文评比,探讨并在个别学科试行网络备课形式,组织、引导教师网上备课。

4.抓好四项建设,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落实

开展了“讲师德、树形象,争做新时期形象大使”主题系列活动,实行师德事故“一票否决”,及时教育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依法将严重失德者清理出教师队伍。

建立健全在区教委统一领导下,由研修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教研、科研和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教、研、训、信四位一体的教师培训体制;坚持市、区、校三级培训相互补充,坚持本土培训与国际化培训有机结合,逐步建设起集约水平高、整合性强,合力效应明显的教师培训体系,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学科教研室(组)推动教研训一体化校本发展。举办了“教研组活动展示”等大型教研活动,组织了全区中小学数学、语文,初中物理教研组长培训班。充分发挥研修机构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了结对帮扶和联片教研,加强校际合作。

区教委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制定了3年创建规划、年度创建计划和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各基层单位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对部分基层单位进行了初级评估。按照全区创建的整体要求,立足校本、统筹规划、有效整合、系统安排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自主学习,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组织保证、规划引导和必要条件。

■ 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加强机制建设

加大对我区学科教学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力度。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推进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培养高层次后续力量,加速提升骨干教师专业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强化高端引领

借助特级教师行动计划,组织我区多名骨干教师与特级教师建立师徒关系。借助“北京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和“绿色耕耘”项目培训骨干,组织初中骨干教师参加初中脱产培训,组织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到加拿大脱产培训2个月。依托骨干教师全职支教一年、骨干教师送课等活动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直接传授给广大一线教师。

■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我委《关于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意见》精神,形成合力,为班主任开展工作提供支持,建立健全了班主任选聘、培训、考核、评价、表彰和保障制度,为班主任队伍的成长创建平台,提供保障。维护班主任教师的合法权益,减轻他们过重的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保障他们的各项待遇和身心健康。

以区、校骨干班主任的评选为契机,使区、校骨干班主任享受相同层次的骨干教师待遇,2011年我区首次评选了区级骨干班主任200名,按照学校班级的15%评选了校级骨干班主任。“房山区隗金枝班主任工作室”已经成功运作了一年多时间并且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提升了班主任的专业素养,打造出一批高水准的班集体建设示范群体。

教师推动 第4篇

近年来, 我们坚持以服务教育、服务教师和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 按照“突出教师培训质量和逐步推行教师教育免费”原则, 以各级教师培训机构为依托, 校本培训为基础, 远程教育为主要手段, 进一步完善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和教师培养培训保障机制, 突出抓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育专业素质培养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为铸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 为建设教育强市作出了一定贡献。

一、精心规划, 高起点开局, 稳步推进“十二五”教师培训工作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和衡阳市委、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规定》, 根据《关于“十二五”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 (湘教发[2011]31号) , 我们对未来5~10年的工作进行规划。衡阳市“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规划如下:

(1) 新任教师适应性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50学时, 其中校本研训30学时。适应性培训后, 还须完成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岗位培训。

(2) 教师岗位培训——对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教师和校长、园长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

(3) 骨干教师提高培训——全市共要完成市级骨干教师培训1200人次, 县级骨干教师培训6000人次。

(4) 名师培养——在全市评选市级骨干教师600名, 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各150名, 幼儿园和职业学校各50名, 其中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不少于60%;评选市级学科带头人150名;建设名班主任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高中语文、高中数学等10个名师工作室, 选拔100名名师 (名校长) 培养对象进入名师工作室学习。

(5) 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加强农村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科学、通用技术课程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

(6) 非专业教师适岗培训——到2015年, 所教非所学人员全部实行持证上岗。

(7) 中青年教师学历提升——到2015年, 幼儿园教师基本达到专科以上学历, 小学教师全部达到专科以上学历, 初中教师基本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有明显提高, 其中示范性普通高中研究生学历达专任教师的5%。

(8)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全市送培省级教育技术应用骨干200人, 培训市级骨干500人, 县级骨干2000人, 基本完成全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初中级的全员培训。

(9)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培训——到2015年, 全市要完成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全员培训, 其中市级培训5000人次。

(10) 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到2015年, 全市中小学校长全部轮训。全市将组织2000人次小学初中校长任职资格和提高班培训, 组织200人次市级中学校长到华东师范大学或北京师范大学进行高级研修。

(11) 班主任培训——所有班主任教师五年周期内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到2015年, 完成全市约1.3万人班主任专题培训任务, 其中市级骨干班主任培训2000人。

(12) 学前教育教师培训——到2015年, 全市学前领域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都要参加学前教育“转岗”专业培训, 并取得培训合格证。到2015年, 全市组织2000人次学前教育教师培训。

二、落实项目, 高质量运行, 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⒈以国培、省培为引领, 市培为拓展, 高标准完成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工作

自2010年起, 衡阳市全面启动实施“国培计划”, 成立了衡阳市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确定工作目标:从2010年起, 衡阳市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要在国培的逐年实施、示范引领下, 进一步完善市、县、校教师培训体系, 根据需求建立全覆盖的教师培训内容, 并以此为契机,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 分类、分层、分岗、分科大规模组织教师培训, 高质量完成新一轮的全员培训, 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根据这一指导思想, 我们陆续下发了《关于认真落实“国培计划”—湖南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有关工作的通知》《衡阳市“国培计划”组织实施方案》《关于做好局直单位教师工作的意见》等文件, 从工作目标、培训计划、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培训经费、工作要求等全面部署调度, 保证国培计划顺利进行。在全市营造了领导重视“国培”, 骨干教师积极要求参加“国培”, 相关部门配合、支持“国培”的氛围。2010年、2011年衡阳市连续两年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国培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地州市, 有107人次获国培优秀表彰, 去年衡阳市的常宁还作为优秀县市区在全省“国培”实施大会上作了《“国培”春雨润常宁》的经验发言。

“国培计划”项目形式新、学科多、时间紧、任务重, 涉及的时间长, 中间环节多, 协调的部门广, 但我们不畏困难, 始终坚持“方向明确、科学实施、追求实效”的目标, 把落实“国培计划”当作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提高教育质量的大事来抓。具体做法: (1) 提前摸底, 针对性下达培训计划。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各级教师培训需求调查”活动, 尽可能满足基层需要, 最大限度发挥培训实效。 (2) 精心组织, 合理选送, 保证送培工作百分之百到位。针对偏远农村教师参训机会不多、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培训需求愈来愈强的状况, 合理调整计划, 为教育改革发展及师资培训培养广泛的优秀“种子”教师。 (3) 加强沟通, 抓好学习期间的信息反馈和督促保障措施。“培训前书面通知、开班时信息反馈、培训中联系沟通”, 形成了学员—学校—县—市—省—施训院校站站畅通的联络保障体系。 (4) 做好培训跟踪和管理, 充分发挥国培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通过研修教师座谈会、公开课, 举办培训成果展示及送教下乡, 把国培中获得的优秀教育资源介绍运用到教学实践一线, 成为了校本研训的精英, 带动了教师专业的提升。 (5) 启动并较好实施了衡阳市首轮“幼教国培计划”, 达到了国培“三个百分之百”参训率、学习率、结业率的要求。

积极规划和实施市本级教师培训项目。近两年衡阳市开展了十一个项目的培训, 参加教师7706人次, 其中:非学历远程教育培训5246人、初中校长任职资格培训185人、小学校长提高研修148人、华东师大中学校长高级研修衡阳班43人、市教师培训机构管理者研修50人、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100人、小学语文数学骨干教师培训120人、英特尔未来教师培训900人、新任教师适应性培训103人、特岗教师岗前培训668人、普通话测试员继续教育培训143人。

⒉科学实施, 打造精品项目, 创新管理制度

围绕衡阳市“十二五”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部署, 我们以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 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 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促进全市新一轮教师培训工作取得新突破。

(1) 推行“精品干训”和“务实师训”, 落实“凡培必考”, 努力提升教师培训质量。

“精品干训”就是要提升校长 (园长) 培训的品位和档次, 要请进来, 通过“衡阳教育大讲坛”把名家请进衡阳, 又要走出去, 把培训课堂办到知名高校和教育发达地区, 将理论提升与专业实训有效结合, 2010年我们将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办到了华东师大全国中学校长培训基地, 初次尝试, 受到县市区及学校的欢迎, 收到良好效果。

“务实师训”, 重点要围绕提升教育质量, 以新课改骨干培训为重点, 遵循教师成长规律, 着力抓好学科专任教师培训、教师专项能力培训和教育管理岗位培训。将培训重心下移, 遴选、建设一批教育质量高、办学特色鲜明、教师队伍强、基础条件较好、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的中小学校, 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学校, 以学科为单位, 把培训项目放到中小学, 放到课堂, 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今年, 衡阳市准备将基础教育新课改部分学科的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下放到课改样板校, 根据教师需求实施专业培训。

加强培训过程监管, 推行凡培必考、缺课补修制度。我们要求各承接培训任务的单位, 建立培训项目的培训内容和考核的标准, 规范培训程序, 严格培训纪律, 保证质量, 保证时间, 不走过场, 不流于形式。凡参训过程中请假缺勤人员, 必须进行同类补修, 期满才能结业。同时, 推行考培分离, 以考促训, 严肃考试纪律, 培训结束时, 由主管部门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查验收, 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实效。

(2) 推行教师业务能力常规考试机制。为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打造一支高素质、学习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衡阳市制定下发了《衡阳市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常规考试方案》, 决定从2011年开始, 开展每三年一轮的教师业务能力考试, 以“学什么专业考什么专业”或“教什么学科考什么学科”为原则, 以能力立意为主, 重点考查教师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在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7月18日, 市直公民办中小学37所学校的2877名教师参加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共33个学科的业务考试, 及格率95.3%。通过这项举措, 老师们主动学习、力争上游、荣誉感强, 体现了良好的精神面貌, 摸清了局直学校教师的业务底子, 达到了以考促学、以考促训的目的, 成为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3) 推进培训项目的申报、评定和绩效考核制度, 引进教师培训机构竞争择优机制。根据省厅制定的标准, 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 尝试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 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培训单位承担培训项目, 市里今后实施的每一个项目, 都将进行效果评估和学员满意度测评, 引导各培训机构, 注重社会效益, 提高培训质量。

(4) 进一步完善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十二五”期间, 教师须参加不少于360学分的培训, 其中校本研训不少于120学分。教师完成培训学分和培训考核登记情况作为年度绩效考核、职务评聘、特级教师申报、评优晋级和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制度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

(5) 全市培训管理推行局长 (校长) 负责制, 逐一跟踪制, 达标奖励制, 缺一追究制。学校的培训, 校长要管;县区的培训, 局长也要管。教师工作部门, 要用更多的时间精力思考、研究和统筹培训工作, 打造一流的教师工作水平。

(6) 启动名校长、名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以现代教育思想、依法治校、办学特色、整体素质为导向, 遴选培育一批中小学名校长;以教育观念、师德师风、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导向, 遴选培育一批中小学名教师。

(7) 努力提高在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合格学历和提高学历培训。年内全市基本普及合格学历, 小学、幼儿和初中教师学历提高比例均达到70%。重点抓幼儿教师合格学历和提高学历培训。启动高中学校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培训。完善和落实教师学历提高培训补助政策。

(8) 以提升学校教师职业精神与教育能力为目标, 完善校本研修。鼓励中小学校积极探索, 采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多种方式, 培养教师研究习惯, 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以县市区为单位, 对校本研训工作进行了全面统筹与部署, 认真制定2012年中小学校本培训规划。加强校本培训督促检查和考核, 在“十二五”期间使每位教师通过校本研训完成120学分的培训, 提高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质量。

夯实校本培训基础, 争创一批校本培训示范校。制定市示范校评估方案, 进行校本培训的试点研究, 为教师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十二五”期间, 争取建设30~50所市级校本研训示范校, 建设20个能满足所有学科、所有项目教师培训需要的市级教师培训基地学校。

(9) 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 督促师训经费拨付到位并确保用于教师培训。根据国家、省、市对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政策规定, 将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 积极争取专项经费, 逐步推行教师的免费教育。衡阳市下发的《关于做好2010年局直单位教师工作的意见》 (衡教发[2010]45号) , 启动了对局直学校教师和校长培训的经费补助机制。每年协调教育督导部门开展不少于两次师训经费督查。督促各县市区财政按教师工资总额的1.5%足额拨付教师培训经费;督促各地教育局将教师培训经费真正用于教师培训工作。2011年全市按教师工资总额1.5%的政策比例落实教师培训经费1441.2万元, 较上年增加330万元, 其中市本级增加60万元。今年衡阳市教育局市本级师训经费预算160万元, 较去年增加40万元。

三、加强基地建设, 构建教师培训基地网络

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是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础条件, 是教师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构建“以高等院校为引领, 以教师培训机构为依托, 以中小学校为基础”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网络, 衡阳市现有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10所, 其中市级教师培训基地3所,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7所, 涵盖衡阳市七个县市及城区。

作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 已成为当地教师培训的研究者、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各培训机构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工作研究, 根据教师培训需求, 全面服务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工作。

为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建设, 确保教师培训机构的经费来源, 我们提出, 各县市区师训经费要有不少于60%的比例用于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或依托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培训。同时增强全市教师培训机构的交流学习, 鼓励和引导各培训机构发挥各自优势面向社会开展培训。鼓励和引导各培训机构争创全国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

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科学研究, 争取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申报立项。

四、做实校本研训, 推动课程改革

衡阳市八中、市实验中学、市实验小学作为基础教育高中、初中、小学的代表, 确定为首批湖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建设学校。我们以课程改革样板校为引领, 强化校本研训在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基础作用。

学校注重以校本制度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为基础, 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内容, 以“有效教学”“有效教师”和“有效研修”为载体, 以“一切从教师的需要出发, 一切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重点, 围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这一目标, 坚持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研究, 在研究中反思, 构建了将理念的引领与教学行为的跟进有机结合的校本培训模式。

⑴师德研修。市八中以“立志献身教育”和“为教先立德”为主题的专题讲座, 邀请深圳道弘教育集团任涛讲师以“天下良师的责任”为主题的全员培训。不断深化读书工程, 建设书香校园, 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学校组织的《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活动, 每个教师都写出了读后感, 增强了教师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⑵教育教学能力研修。学校以学科教研室为单位, 由教研室主任组织本组教师进行通用基本功、学科基本功和综合能力基本功训练, 并有针对地对部分年轻教师和新教师强化基本功训练;利用教研公开课、示范课进行课堂教学研究, 扎实做好评课活动, 教研组做好详实记录;同学科、同年级教师之间开展听“家常课”活动。教研组在每次教研活动都做到“四有三保证”:有主题、有目标、有主讲人、有记录;保证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的落实。通过“备课—说课—讲课—反思—评课”五位一体的教研模式, 为教师营造了一个研究学习的氛围和环境。不仅使广大教师教研能力有所提高, 而且也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为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市实验小学开展了“亮出你的风采”教学技能、个人素养评比活动。

⑶特色化、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市八中制定校本选修课程制度与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体系:如语文《古诗鉴赏》《影视文学欣赏》;数学《数学高考题数源与解题方法探讨》;英语《欧美影视文学欣赏》;物理《物理学探源》;化学《化学与健康》;生物《微生物与发酵》《花卉的栽培》;政治《国际形势分析》《公司力量》;历史《二战名将》《大国的兴起》;地理《基础天文学》《环球地理》;信息《网络技术》、《网页制作与美工》;音乐《中外著名音乐家作品赏析》以及《心理游戏与自我成长》等。市实验小学围绕“安全教育、环保教育、传统文化”探索开发各类课程资源, 汇编“感动实小”教育案例。

⑷教育科研能力研修。各课改样板校以“实验性、示范性、创特色”为宗旨, 把教改科研与课题实验、常规教学工作结合, 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教师科研素质。市八中以“八中大讲堂”为载体, 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聘请专家学者, 搞专题讲座, 送部分教师参加市、省、国家级培训, 经常组织学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有关专著, 观看新课程课堂教学录像。重视有实验课题年级教师的课程培训工作, 以点带面, 通过系列培训, 使教师对教育理论知识及时进行了吸取和消化, 不仅更新了教育观念, 形成了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等, 同时促进了教育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为改变教育教学行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学校“普通高中和谐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使学校在硬件设施、软件环境、师资水平等方面依据和谐生态的理念得到提升。市实验中学2个省级课题《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研究》《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的研究开展, 为学校青年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 他们普遍能够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大胆开展“先学后教、学案导学”主题教学研讨活动, 学校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学校还提出了“一年内使全校教师达到完全胜任本学科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二年内有50%的教师成为优秀任课教师;三年内使20%的教师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市级骨干, 并培养出3~5名省市名优教师”的目标。

五、完善学分登记, 构建长效机制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 是一项政策性很强、操作性很复杂的细致工作。做好此项工作意义重大, 有利于教师培训工作的长期有效顺利开展, 有利于教师继续教育科学有序管理和监控, 有利于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现将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明确目标, 强化管理, 学分登记工作扎实开展。

衡阳市于2006年出台了《衡阳市中小学教师学分登记管理办法》, 组织全体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教师学分登记管理, 每年年检一次, 经过五年的努力, “十一五”期间衡阳市教师学分合格率达64%以上, 2011年上半年经过补修, 合格率达97%。

根据《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 衡阳市制定了《衡阳市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办法 (试行) 》, 三月份对县市区、市直各学校及校外机构师训专干、年检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各县市区、各单位均研究制订相应的学分登记管理实施细则, 要求全市所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民办教育机构在职在岗教师全员参与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 各校按要求制作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系统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导入表”和“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系统教师2011年度培训学分导入表”, 按一人一袋的要求, 为全体教师建立了继续教育学分登记档案袋, 设有专人管理, 配备了高标准的档案室。

1. 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学分管理工作, 成立了学分工作管理领导小组, 由分管教师工作的谭小华副局长担任组长, 明确教师科同志具体负责该项工作, 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同时, 我们要求各学校要指定校长或分管校长担任学校学分管理的负责人, 要指定具体工作部门和专人负责学分登记和管理工作。指定衡阳市广播电视大学负责市直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学分登记工作和全市学分管理的技术支持工作, 各县市区确认各县市区教师培训机构作为教师学分登记机构, 建立了覆盖全市各县市区各学校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网络。

2. 出台文件、组织部署

衡阳市根据湘教发[2011]61号文件和湘教继函[2012]4号文件要求, 迅速出台了《衡阳市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办法 (试行) 》, 并组织各县市区培训机构和教师工作部门、专家进行了二次研讨。为做好2011年度学分管理工作, 我们下发了《关于做好2011年度中小学教师学分登记和管理工作的通知》, 就该项工作进行专门部署。2012年3月16日, 召开全市县市区教师工作会议, 就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2012年3月30日, 召开2012年局直学校教师工作会议, 就教育局局直学校、民办学校、校外教育机构学分年检工作进行安排部署;3月30日下午对各校学分登记人员进行具体操作培训;4月18日就学分登记和审核工作召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布置;4月25日, 5月9日, 又分别召开会议, 对学分审核进行调度和2011年学分不合格教师学分补修补检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建立了技术支持QQ群, 对全市学分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答疑解惑。

3. 健全制度、完善程序

教师推动 第5篇

名师推动名校发展 ——骨干教师专题会议 为切实做好名师管理工作,同时发挥好名师在全校教育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我校于 6 月 7 日下午召开了三级(区级、镇级、校级)名师工作会议。会议先由邓校长解读了我校名师的管理条例并就名师的工作任务、职责及待遇等一一作了细致的说明;最后杜校长做了总结发言,说明了召开本次专题会议的目的和意义,强调名师一定要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按照**小学制定的名师管理细则做好每一件工作,寄予他们影响辐射其他老师,使我校涌现出更多的名师,共同打造“**小学”为区名校,实现“名师创名校,名校出名师”的新目标。

教师推动 第6篇

一、转变教师观念,强化教师自我认识

学校要发展,就必须要把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作为首要任务,要把主要的时间、精力、经费投入到提高教师素质的工作中去。我们通过印发有关文件及资料并组织教师广泛学习,同时分批派教师赴山东杜郎口等地亲身感受名校的成果,让教师充分认识到专业发展并不仅仅是教师谋生、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二、搞好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每个教研组以组长为主要负责人,蹲点行政人员为监督督查人,首先是在时间上做了硬性的规定:每周必须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活动时间不少于3节课。其次是在内容上做了明确的要求:每次教研活动必须共同学习一篇教育教学理论的文章,要事先确定中心发言人,要求全组教师提前做好准备,其重点应讨论下一周教学中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对练习的选择和处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取等。要求每个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研讨的重心应该是微观的教学问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解决办法。

三、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切实推行有效高效课堂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第一阵地,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教师只有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做到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考虑,才能真正做到让教学服务于学生。

四、建立教学反思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突破自己,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领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反思:(1)把自己作为学生来反思自己的教学;(2)通过同行中的榜样教师来反思(如县级骨干教师、校级名师等);(3)通过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回顾进行反思(如写教后反思、阶段教学回顾、课堂教学分析等),同时每周教导处都会抽查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制度的建立,使教师时时留心辨别教学问题,积极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五、专题讲座、骨干引领和外派学习

学校不定期组织有关教育教学内容的专题讲座,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外派学习也是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为此,学校要求每位参加培训的教师都必须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做专题发言,向大家讲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谈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要求校级名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示范课”,要求“新星”每学期至少上一节“观摩课”。学校先后派出所有教师赴山东、九江等地考察,然后在全校推广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学校每学期都举行专门的经验交流会,如学科教学经验交流会、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教研组长经验交流会、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等。

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注重教师专业发展,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目的是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推动乡村教师学历达标遇到的尴尬 第7篇

然而,近年来,乡村一些地方的教师的进修工作——尤其是学历达标之进修,并不顺畅。主要是中老年教师——特别是老年教师,不配合。这不免一度令人尴尬。

诚然,我们的这一部分乡村教师,即使在我国教育低靡的时期,在人们不看好“孩子头”之际,就是他们撑着乡村基础教育的这一方天地。无论薪俸怎样的微薄,为了孩子,为了乡村文明,正是他们能够坚持守巢,不离不弃,而至今日,应该是功不可没吧。但是,也不可否认,由于历史的、现实的、以及环境的种种原因,他们有一部分人没有得到很好的进修。虽然他们也拥有较丰富的、生活化的教育教学经验,却也往往因知识结构的不尽合理、现代教育理念与技术等的不足而感到焦虑,他们也有汲取教育智慧、提升专业素质、充实自己的愿望。那么为什么对学历达标却有抵触情绪呢?

我们注意到:长期以来,乡村的教师进修,有继续教育、各种培训等形式,而更引人关注的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自考的达标。

不错,对于“自然招转”的、中师的、乃至大专的这一部分教师的这种专业的自学自考达标,确实进有专攻、能丰富学识,尽管已是千军万马走此路,也无可厚非啊。国人,是太需要国学或者说是语文的滋养了,它无论是就人文性,还是工具性之意义来讲,都是毋庸置疑的。只要学有所得,真正能丰厚文化底蕴,而不是掺水分的“抄大”,确能习得真才实学,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多多益善。

不过,现在倘仍然诱导更多的人走此路,或来个硬性规定,就未免不切实际,或者说不合时宜了。

目前,借此途径取得大专、“大本”相应学历者已然多多,大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师学历的、“自然招转”的还有,但已为少数,且以中老年者居多。倘要求中年教师再进修此专业,虽也有一定的困难,应该说还有鼓励的必要。但如果再强行要求老教师参加此专业的自学考试,已期所谓“达标”,我们实在不愿苟同。

因为他们毕竟已近乎年老体衰,记忆力减退而精力明显不足,在极有限的时间内去完成所谓自学,已不现实;而划题,抄答案,犹恐不及,搞个有名无实的“抄大”结业,又有多大意义呢?还不如读几部名著——如《史记》、《资治通鉴》、或教育著作之类更实惠。此年龄段,又正是儿女求学、订婚买楼、成家立业而焦头烂额之际,其心忧忧;而又不想亏了学生,要出成绩,有繁巨工作而不堪重负,又无人可替,顾此失彼,则必是疲于奔命……如此进修,其结果可想而知。且不说“五十而知天命”年龄,要结业总要三四年,旷日持久,囫囵吞枣不说,影响了教学又行将退休,却是“得”不偿失、一举多弊,很不划算吧。

那么,是否就可以坐食薪俸、尸位素餐呢?否。我们应当而且必须建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当益壮,乃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但是,我们应当——也完全可以另辟蹊径。其实,已有一部分教师,尽管学历不高,但阅读不少,于汉语言文学,多年来却也有相当的积累,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的,并不见得比较高学历的差。他们近一生的教育教学,积淀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更需要用此教育资源,使之在有生之年更好地守巢,发光发热。而他们的教育教学,又迫切需要将草根经验与现代教育理念、技术融合,并总结交流,与中青年教师分享共进。他们虽不能说来日无多,但毕竟已近退休年龄,亟需的是新的、或急缺的东西的培训或进修。这比那种所谓学历达标的进修,应该更有实际意义。

那么,怎样走出进修工作之尴尬或者说误区呢?我们以为还是应当坚持“双向推进”的原则。即坚持“学历进修”与“非学历进修”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一、非学历进修

老教师较适合参加非学历教育,如在职的继续教育和各种短期的进修培训等,可以在假期实施短期的辅导,也可以以自主的选修自学、函授为主,借助资料,网络或其他形式研修。应当激励他们积极参加。

可以有选择的学习。如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或因要“一人多兼”,而补习必要的学科知识,如音乐、美术等;或学习教育科研的方法;或诸如骨干教师短期培训之类;甚至小学课本中,如“可能性”、“数学广角”之类的——增添的新知识等的培训学习,应该更经济实用。这更有利于服务教育教学,有利于学生,也真正有利于自己感悟教育真谛,有利于专业的成长。

也许有人会说,老教师易职业理想缺失,有职业倦怠倾向,这也的确是现实存在的。但是,我们也应当反思:我们的管理、评估机制是否科学?倘有特殊的激励机制跟进,如完成一项的研修,就发一个证,并能作为评职晋级加分的一项,意味着可能与经济利益挂钩了,难道不会激励一部分老教师的继续学习吗?

二、学历进修

指向师范类专业的学历进修,任何时候都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然而,它更适合于青年教师,也较适合于鼓励中年教师参加。从长远来看,学历达标,形势使然,大势所趋。因为社会的期望值日益增高,而且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应当大力推进的。

塑造幸福教师推动学校内涵新发展 第8篇

一、创设人本环境——感受幸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 让各种风格相互交融, 取长补短, 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新的提升和发展。如果相互排斥, 故步自封, 那我们每个人都会走入死胡同, 都不可能走得远, 长得高。因此, 我校强调“和而不同”, 积极营造师生之间和谐互动, 干群之间和谐互敬, 教师之间和谐互学的氛围, 如教师过生日学校送上一份精美的礼物;教师生病, 学校领导亲自拜访慰问;教师家里有大事小情, 学校组织教师第一时间赶到, 为教师排忧解难……我们允许教师拥有自己的天地, 用更具人性化的标准去考核教师的教育教学实绩, 让教师在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修身养性、研究学问, 从而得到长足的专业发展。

在这样的学校里, 老师们感觉心情是舒畅的, 人际关系是和谐的, 管理是人性的, 人格是被尊重的, 关爱是发自内心的, 幸福是可以真切感受到的, 这一切也真正能够让老师们潜下心来教书, 静下心来育人。

二、描绘发展规划——设计幸福

1. 描绘共同愿景

一名成功的校长, 就是一个善于建立共同愿景的倡导者、管理者和实践者, 要有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实践, 坚持教育创新, 要站在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上去设计适合校情的共同愿景, 并率领全体教职工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中, 不断提升和完善共同愿景, 让共同愿景之花在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2. 追求价值取向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追求一种人之自我身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人与天地之间的普遍和谐。因此, 我们以造就学习型组织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为目标和使命, 激活教师团队, 打造和谐的教师团队。多年来我们致力打造团队的核心层教师, 这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骨干群体, 站出来就是一面面旗帜, 他们分散在各年级部、各教研组发挥着学科引领作用, 不仅仅是他们过硬的专业素质, 还有他们搏击奋发的品质, 带动了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 促进了学科教学水平的攀升;团队铸就了积极向上、团结奋斗的精神, 这种精神正不断渲染到每一个教师的心灵, 使整个校园都阳光而和谐起来。

3. 制定个人规划

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发展, 学校必须使每个教师都树立自己的专业理想、专业信念, 要规划好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 寻找体现自己专业发展价值的幸福点。只有使每个教师都有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愿景, 才能产生驱动力。同时, 个体愿景与团队愿景要保持一致性, 团队愿景与学校发展愿景要保持相对一致性。

学校制定了“青蓝工程”“领雁工程”“名师工程”的培养目标, 帮助新教师逐步走向合格期;帮助合格期教师稳步进入示范期;帮助示范期教师顺利突破高原期。马斯洛理论认为, 人最高层次的需求, 就是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教师没有把教育学生当成是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 那么, 待遇再好、荣誉再多, 教师也不会感到幸福。我们尊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着力引导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意愿, 恰当地规划自己的专业生涯, 学校在整个规划过程中充当“顾问”的角色。引导教师找准自己每一年的定位, 确立近五年的工作目标, 树立自己未来的理想。既有长远规划, 又有短期目标, 清晰的愿景使教师能振奋精神不断促进自己的成长和超越, 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搭建发展平台——品味幸福

1.学习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有这样一句广告词:“高度决定视野, 角度改变观念, 尺度把握人生。”高度的提升, 角度的改变, 尺度的把握, 都离不开学习交流, 要做幸福教师, 就该懂得让热爱学习成为一种追求。我校在关注教师学习上也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 每年免费为每位教师订阅一份报纸和一份教育杂志;改造阅览室, 购置了大量经典书籍;撰写读书心得, 编印学习专刊, 鼓励教师多看书、多学习、多反思、多交流, 在读书中启迪教师的心智, 净化教师的心灵, 在交流中不断增长教师的教学智慧。

2.牵手

一是引领教师牵手名师。近年来学校积极聘请专家、学者、特级教师如杨一青、张天孝、唐懋龙、周彬等来校“设坛讲经”, 让教师面对面地感受名师名家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 汲取人生智慧。二是牵手教研机构。坚持邀请省、宁波、余姚三级教研员亲临我校, 现场把脉课堂教学, 临场指导教育科研。三是牵手兄弟学校。积极开展与兄弟学校校际交流与合作, 坚持每学期一次与四明山镇校的结对帮扶送教活动、城乡结对四校的教学联谊活动等。四是同伴牵手, 形成学习共同体。积极开展师徒结对活动, 集体备课活动等。这样大大激活了团队教师投入教育科研的热情, 促进了团队教师专业整体发展, 催化了教育科研成果。

3.借力

即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进行专业引领。学校开设“达善讲坛”, 定期与不定期地邀请各级各类省、市级专家、大师来校讲座、作专题报告、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诊断等, 让教师直接倾听教育高见, 使一线教师也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教育, 从而明确肩负的使命, 既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质, 又加快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4. 充电

即派骨干教师、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培训, 接受新观念、新方法。我校先后有三位校级领导到英国、德国、美国等考察学习, 参加教育管理培训。有一名英语青年教师前往澳大利亚参加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学习。选派了7名骨干教师参加省、宁波领雁工程培训学习;16名教师参加了余姚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我们把学习与任务结合起来, 通过建立学习汇报制度, 让参加学习和培训人员回校后再进行二级培训。使一人的外出学习惠及更多的人, 提高培训效益。让教师在把握教育发展的动态中吸取最新养料, 为我所用。多角度、多层次、高质量的培训, 为教师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5. 磨炼

为加强教师的前沿意识, 增强教师实力, 我们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教育沙龙活动, 如“师德演讲”“反思故事”“班主任论坛”等, 在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中, 教师们用热情体验着生命旋律的精彩律动, 感受群体共同参与带来的充实与幸福。

6. 展示

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锻炼的机会, 让教师有施展才能、发展自身的机会和广阔舞台。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彰显着新课改的多彩魅力, 演绎着新课程的崭新理念。透过课堂, 我们能看到教师的理念、方法、创新……为此, 我们坚持“教研活动周”制度、教研组常态课制度、骨干教师展示课制度等, 把这作为教师才艺练兵的检阅舞台。

有人说, 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 艰辛是定语, 耐心是状语, 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 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 一叠叠作业本为他们的青春无数次开方。其实这些都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的教师来说, 教育不是牺牲, 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 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 而是生活的本身!

利用身边资源,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第9篇

此处我们谈到的教师间差异则是指教师个体在成长过程中, 由于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 导致教师个体在教学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个性品质, 表现为教师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模式的不同, 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存在的种种差异。

差异本身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国内许多学者对教师间差异资源的利用都有自己的阐述。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张人利认为, 教师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而这种差异正是教师培训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丰富资源。开发和应用身边的这些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 将缩小教师之间的差异, 使教师向更高层次的差异循环递进。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坦认为,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教师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与教师间教学内容的互动, 使他们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 从而产生新的思想, 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 有利于达成教学的目标。

以往的教研和培训活动中, 我们无意或有意地忽略差异, 搞“大一统”的活动, 致使培训因不能照顾教师间的差异和个性化的需要而使本来可以充满互动和智慧生成的教师培训变得死气沉沉。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教师间差异资源, 有哪些更为有效的策略, 仍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一、学校领导要秉持“差异资源观”

如同我们一向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一样, 由于我们强调每位教师的遗传素质、个性特征、认知风格不同, 所受的教育、知识结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不同, 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工作环境、所关注的问题不同, 在实施教师培训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时, 我们自然会认为只有适合教师个体的风格、特点与需求的学习与发展活动, 对教师来说才是有意义的。

“教师间差异资源观”是指针对教师间差异重要性进行认知、评价、处理, 承认差异在教师教育中是“重要资源”“天然财富”, 是教师集体成长最为活跃的因素的观念。运用教师间差异资源就要在教师培训过程中, 秉持“差异资源观”, 在对教师差异进行充分认识、评价、处理的基础上, 针对差异提出合理有效的培训方式, 发掘教师间差异的潜在价值, 充分利用教师间差异所带来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 有效开展教师培训。

二、通过丰富多彩的研究组的形式和活动, 实现教师间差异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在以往的校本培训中, 师徒结对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培训方式, 也是最常见的开发教师差异资源的途径。我们对“师徒结对”这一方式进行了深入探索, 扩展了“师徒结对”的形式, 不仅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了“教学师傅”“班主任工作师傅”, 还配备了“政治思想师傅”。“师傅”的来源也多种多样, 既有本校的, 也有外校的。一位师傅可以带多个徒弟, 一个徒弟有多个师傅。在以往“师徒结对”的基础上, 我们还充分探索新的教师合作形式, 促进教师间差异资源的合理应用, 如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研究组、教师论坛等形式, 提倡相互学习, 让教师结成学习共同体, 研究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 探讨解决的方法, 以求共同进步, 共同提高。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依托互联网, 实现更广泛基础上的教师间差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计算机及其网络已经成为教育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校本培训过程中, 通过建立教师备课系统、提供网上探究的主题、开通博客和论坛、提供与各种资源的链接等方式, 让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与其他教师互动, 实现各级各类教师资源的重组。

四、实现异校教师间差异资源的共享, 形成校本培训的联合体

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文化、教师资源、教学设备及校本课程和教材。实现异校教师间差异资源的共享, 实际上就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实现教师间差异资源的利用。我们通过参观学习、骨干教师异校交流等做法, 来实现异校教师间差异资源的共享, 从而结成一个地区内或跨地区的校本培训联合体。在这个过程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特级教师、资深教师的辐射作用, 他们不仅是一所学校的中坚力量, 也是全县 (市) 教师培训中重要的人力资源。很多骨干教师通过辅导课堂教学、开展专题讲座、上示范课、公开课等多种形式, 为带动本校和其他学校教师的成长做出了贡献。

总之, 教师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尊重差异, 了解差异, 积极利用差异, 不仅有利于融洽同事关系, 缓解工作压力, 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和谐的教师集体文化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使教师差异向更高层次上的差异递进。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教师的专业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探索和实践中, 我们深刻体会到, 教师间的差异本身就是可利用的宝贵资源。通过合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运用教师间的差异资源, 是课程改革以来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 第10篇

一、教学反思能推动教师 专业信念的发展

案例:向学生道歉(一位初中一年级语文教师的讲述)

上课铃响后,我发现坐在靠墙的那两位学生还在交头接耳,我立刻点名批评了他们。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我发现刚刚才被我批评的那个女同学一直含着眼泪。为了不影响课堂教学,我没有去过问,一直等到下课,我把她叫到我的办公室想问清楚原因。起初,她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在我的一再追问下, 她才说出原因。其实,上课铃响时,她的同桌没有做好准备工作还在讲闲话, 她是在提醒他,可正巧被我瞧见了,我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了她一顿批评,所以她感觉挺委屈。我这才知道是我错怪了她,连忙向她道歉。可是,此后几天她的心里一直有了这个阴影,没有露出过笑脸。

都说“眼见为实”,可我亲眼所见, 还是错怪了学生,这是深刻的教训。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伤害了就很不容易愈合。作为教师,我们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事情搞清楚了没有?事实是这样的吗?我批评得有理有据吗?千万不能凭主观想象而草率行事。

(摘自《教育探索》2006年第5期)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一个线性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非线性开发的系统,它有着丰富复杂的特性。如果我们只注重“眼见为实”的教育表面现象,那么,就等于忽视或忘记课堂教学复杂的特性,这将对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取得带来不利的影响。案例中语文教师开始秉承他线性的“眼见为实”的教育观念,对课堂教学行为中的女生进行错误的批评,伤害了该生的自尊心和美好的心灵。庆幸的是,这位语文教师发现该女同学在整个课堂中一直含着眼泪,这引起了他的反思,并采取果断的教育行为,向该女生道歉。通过教学反思,该教师意识到:“我们作为教师, 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 事情搞清楚了没有?事实是这样的吗? 我批评得有理有据吗?”这一系列反问, 改变了该教师对课堂教学性质的看法, 进一步引起他的教学观或者说课堂教学观的改变。

在教育中,类似以上的教学案例不胜枚举,只有我们的教师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善于反思,并把观察、思考和反思的结果转变为切实的教育行为, 他们的教育信念才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才会变得越来越科学,才会越来越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学反思能推动教师 专业知识的发展

案例:玛丽在谢普斯通中学教了四年社会研究课,她一向认为自己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问题也相对较少, 但自从今年大量美国黑人涌入先前是纯白人的谢普斯通中学后,玛丽所开的美国历史课就开始遇到麻烦了。这个班级的成绩总是不如其他班级,12个美国黑人学生中有11个都处于D到F之间。期中考试前一周,全班学生在高个子黑人学生莱利·琼斯的带领下在课堂上捣乱。他们抱怨课本内容太深,上课内容索然无味而又与己无关,还指责玛丽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只对“一大串已经死去的老白人所说和所做的”感兴趣。玛丽对他们敢于挑战自己的权威大为吃惊,但她很快镇定下来,并承诺会考虑学生的意见。为了打发剩余的时间,她没有按既定的计划上课,而是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白纸,写下三样东西,要跟美国历史课有关,并且是自己了解的。下课的时候她把纸张收了上来,但茫然无措。

晚上回到家的时候,玛丽想起了课堂上发生的事情,她觉得也许莱利·琼斯和其他学生的确是对的。如果她能找到让学生对美国历史更感兴趣的方法, 他们就会更刻苦学习,并收获更多,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这意味着要将美国黑人的历史囊括进来,那他们就是对的。不过,玛丽知道,自己几乎对美国黑人的历史一无所知。她知道,是去弥补知识空白的时候了,学生在课堂上交给她的问题,可以用来做学习的起点,周六还可以去公共图书馆找一些关于美国黑人历史的基本材料。玛丽再仔细读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后,感到十分惊奇,认为她的学生对课堂所学的内容有着良好的理解,比玛丽预想的要好得多。于是,她制作了一个时间表,为自己制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玛丽遇到了学生公开质疑她的教学困境,玛丽自己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经过一番思想斗争, 认同了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制定了自己的学习计划。由此可见,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推动知识专业的发展,为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教育文化更多程度上是一个线性、封闭、霸权性的教育文化,其性质及其内在机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完善。我们要借助教学反思来反思教学途径,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就能迅速成长。笔者认为, 教学反思要推动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要从三个方面下手,即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在教学反思前阶段,教师自己要明确:该课堂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学生要获得什么样的知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是对话、合作、探究,还是传授而让学生获得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将会遇到什么样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如何去应对这些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就教育目标的达成不断地跟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共享课堂知识的意义。但是,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让学生分享知识的意义?我的普通文化知识能支撑吗……通过教学中的反思,教师不断地认识自己的教学知识水平及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课堂教学后,教师通过作业或者检验的方式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 通过这种教学后的教育行为,教师发现为什么学生的作业或考生成绩不理想, 是教师本人没教好,还是学生没有学好……通过教学反思,教师不断地认识、质疑自己的教学专业知识。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可直接推动教师主动去学习教学的相关知识,完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三、教学反思能推动教师 专业能力的发展

跟教师专业知识发展一样,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通过教学反思教师专业能力也能获得很大的发展。在这里,笔者从教师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和谐关系,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位教师所期盼的。在教学前,就教学成果的取得,需要和那些教学人员(包括学生)进行交流,进行怎样的交流才是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交流等进行反思;在课堂中,就我和学生交流得怎样,学生是否理解我的授课知识,学生是否愿意真实、客观、富有主见地和我交流等进行反思;在课后,就我和学生分享知识的意义交流得如何等进行反思。通过教学反思的途径,教师能够在教师专业交际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另外,在课堂教学前,教师会遇到一些带有争议性质的教学内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其中最为有效、快捷的方式就是跟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合作,在合作中,有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想合理、有效地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仅凭任课教师一个人往往是力不从心的,这必须通过跟其他教师合作,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课后,教师还需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合作能力得到发展。教育科研意识的萌芽及其基本能力的形成,最先都是源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而教学问题的产生,有赖于课堂教学的反思,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逻辑。教师为了更好地解决教育问题,就必然要查资料,分析和总结相关资料, 然后形成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这些都是教师教育科研的主渠道。

四、教学反思能推动教师 专业自我发展意识的形成

案例:埃米刚刚被分配去教三年级,为了按自己的想法布置教室,她早早地来的学校,进行了精心设计。她想, 这样做就能在上课时立即开始教学而不浪费时间来布置教室。不过,学生进教室后却没有按埃米的预想行动。在上课前一小时里,几个男孩就开始“不小心地”把堆好的课本推下桌子,整整齐齐的课桌歪成了蛇形。为了控制课堂,她不得不冲煽动者丹尼斯·史密斯大喊, 然后闹剧才告一段落。一天结束后,埃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想做一名教师。不过,在离校前,她写了15分钟的日志。让埃米十分惊奇和懊恼的是, 她很快就列出了自己当天所犯的7个主要错误,并十分确定还有一些错误被遗漏了。在每一个错误之后,她都留了一些空白,以便以后写评注。她把日志带回家,重新阅读她写下的东西。接着, 在每个错误之后,她添上了以后纠正或避免犯此错误的方法。比如,在“整齐的行列是一个愚蠢的想法,它们就像向这些孩子挥舞一面红旗一样荒唐”之后, 她写道:“我要把每四张桌子摆成一组, 看看是否管用。”几年后,埃米成为了一名非常优秀的教师。

很明显,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埃米对已有的教学进行了反思,用日志的形式记下了当天发生的事情,然后对这些事情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和分析,弄清楚了问题所在,并想出了解决策略,促进了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的形成。

教学反思是形成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是一个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思想。当教师把审视的目光投向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轨道时,就意味着对“旧我”所包含的教育理念和行为的扬弃,也意味着对未来发展图景的规划,这是一种自我超越和发展。

因此,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教学反思就意味着教师要求专业自我发展,这种发意识就是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同时,教学反思推动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发展的同时, 也会直接或间接促进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的形成。

摘要:教学反思可以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在教师的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意识方面。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才能不断地成长、才能在不断地提高总结的基础上,将理论与自身实践联系起来,有效地促进教师取得教学实践成果。

教师推动 第11篇

一、“三联六合”教师研训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三联六合”是指在教学、研究、培训工作中,区域、学区和学校各有侧重又一体联动,研训过程分工分步又合作协同,合力共赢,整体提升区域教师培训质量的教师研训模式。具体而言,“三”指的是教师研训模式的三个层面:区域研训、学区研训和校本研训;“三联”意指三个层面的研训工作在时间上形成连续性系统,在空间上连成串、织成网。“六”指的是教师研训模式的六个步骤:主题导引、头脑风暴、课例展示、学区互动、校本跟进、区域共享。“六合”意指教研培三层面六步骤工作有序展开、合作协同、合力共赢。整个研训模式重视建立联动机制,如同立体咬合的齿轮,既耦合紧密而又运转灵活,充满活力地保证区域教师研训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行。

“三联六合”教师研训模式主要特征包括目标导向、研训一体和联动机制。

目标导向的理论认为,通过目标导向可以激发个体追求目标的积极心态,使追求目标实现的动机强度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三联六合”研训模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目标导向来引领区域教师的培训活动。

三联六合研训模式的总体目标是以区域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这个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围绕三个具体目标来实施:(1)以资源整合实现研训结构优化的目标。调动学校、学区、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研训结构优化的目标。(2)以方式转变实现研训品质提升的目标。三联六合通过三级联动、六步协同推进的形式,丰富研训形式,实现研训品质提升的目标。(3)以教师的职业规划实现个人专业成长的目标。

三联六合研训模式指导区域教师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以目标激发专业成长的内驱力,让每一位教师真正成为区域培训的主人,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研训一体,指的是将教研和培训两者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系统。(1)研训目标一致性。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的目标都指向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存在。教育研究的问题来自于教学实践,师资培训围绕教学问题的解决而展开。(2)研训效益互补性。教研室和进修学校的功能整合,有效将教研室的教研特长和进修学校的师训特长结合起来,发挥彼此的优势,形成互补。(3)研训工作的整合性。在教研中发现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然后将其转化为深入研究的课题,进而将课题成果转化为培训课程,所谓“教研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

联动研训机制是指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以共同面对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组建由区域、学区、校本三级共同参与的联合研究小组,建立共享互动、点面结合、协同推进的研训工作机制。联动机制有效整合了区域、学区、学校的教师研训资源,保证各层研训工作的有序展开、协同推进,提升区域教师研训质量。

二、“三联六合”教师研训模式的实施与策略

“三联六合”研训模式秉承“从教学一线来,回到教学一线去”的理念,贴近一线教师的需要,按需施训。它强调研训过程的三个层面和六个步骤,六个步骤在三个不同的层面有序展开,环环相扣,严谨科学。

(一)“三联六合”教师研训模式的实施流程

“三联六合”教师研训模式首先要构建好区域研训、学区研训和校本研训的组织架构,明确分工。其次实施六个步骤,即主题导引、头脑风暴、课例展示、学区互动、校本跟进、区域共享,完成教师研训工作。

区域研训着眼于研训活动的全面设计、整体引领和任务驱动;学区研训重在整合学区的资源,以强校带弱校,强科带弱科,在学区层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本研训立足学校的教学实际,开展行动研究,聚焦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微观教学问题的解决和反思,着眼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三联六合”教师研训模式的具体操作如下表。

这种操作模式易于开展和推广,具有很强的实操性。

(二)“三联六合”教师研训模式的基本策略

1. 主题导引,找准问题紧扣热点

“主题导引”就是教研员在对一系列的教学问题归纳、整理后提出有导向性、前瞻性、适切性的研究主题,并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让教师了解、明确这项主题开展的必要性,促使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反思问题在自己教学的过程操作策略。找准研训主题,并持续进行研究实践,是开展有效教师研训工作的重要保证。

2. 头脑风暴,研训主题对接教学

主题导引之后要组织核心备课组进行集体大备课。核心备课组由教研员、区域中心组教师和基地学校年级组教师组成。集备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头脑风暴法”就是让与会者解放思想,让各种认识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

3. 课例展示,导引成果落到课堂

在“头脑风暴”后,指定一位骨干教师结合交流成果和自身特点,设计、实施公开研讨课,在区域教研活动中做示范展示。课例展示要求传递新的教学思想,展示新的教学手段,以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回应本次研训主题的立意。

4. 学区互动,线上线下重在参与

建立跨越时空的教研平台。网络教研系统,能使区域教研得以扩展和延伸。区域教研活动中的实时评课,能参与其中的教师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教师只是在观摩。区域教研活动后,可利用一些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就教研的主题在学区范围内和不同学区间展开进一步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学区协作组组织学区内各校教师研讨交流,让教师充分分享各自的看法与心得。

5. 校本跟进,结合学情和而不同

在学区层面的交流结束后,各校备课组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立足本校的课堂教学,围绕研训主题,结合区本化的教学案例,整理出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策略,形成符合自身使用、适合本校学生接受的校本化教学设计。让先进的科研理论和操作策略在课堂开花结果,通过“校本跟进”环节的打磨,推进学校层面的教学反思和互动交流。

6. 区域共享,汇聚成果共建资源

前面五个步骤是一个深入学习、不断反思的过程, 是一个对问题认识不断清晰的过程, 是一个不同思想碰撞的过程,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过程。每所学校、每位教师对同一理念同一教学内容都具有“和而不同”的处理方式,并形成带有校本特色、教师个人风格的教学案例,将这些成果收集、整理后便形成了一组兼具区域共同智慧和校园各自风采的教学成果。“区域共享”这一步骤有力地拓展了区域研训成果的延伸空间。

“换岗实践”推动新老教师共成长 第12篇

一、在同教学段同岗位认师傅“跟岗实践”

做法: 在同教学段的同一岗位中选择最优秀的教师做师傅, 其他同岗位教师进行一日活动组织跟岗观摩,观察师傅是如何组织一日活动的。例如:小一班的班主任作为观摩对象, 小二小三班的班主任进行跟岗观摩。

好处:这样的“跟岗实践”对新入职教师尽快胜任本岗位工作有很大帮助。目前很多幼儿园的师资现状往往是新教师没有接受多少培训就直接上岗, 造成上岗后不能胜任本岗位工作,影响班级教师间的合作,进而影响班级整体工作。在同年龄段同岗位的跟岗实践中,新教师可以观察到老教师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进而反思自己工作的不足,并及时调整。这样,大大缩短了新教师适应岗位工作以及班级教师间磨合的时间, 促进了班级工作的和谐开展。对于老教师而言,这样的活动为她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是对她们工作的肯定与鼓励,有利于增强她们的自信, 帮助她们把专业成长持续地内化为自身的需求,最终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在同教学段“换岗实践”

做法:在同一教学段中选择两个班级进行教师“换岗实践”。例如,周一上午,小一班配班教师为主班教师,小二班班主任为主班教师。那么换岗的做法为:小一班的班主任和小二班的配班教师进行换岗。此时小一班的班主任作为配班教师到小二班, 和小二班的班主任结为一组一起组织活动, 观察小二班的班主任是如何做主班组织一日活动的; 同时小二班的配班教师到小一班做配班教师, 观察小一班的配班教师是如何做主班组织一日活动的。周二上午, 两组人员互换角色。

好处:(1)在换岗中,虽然教师角色变了,但师资配比不变,这样不影响班级正常工作,避免教师加班。 (2)在换岗中,配班教师观察的都是本岗位的工作,因为是同年龄段的,教学内容也基本相同,两位教师间容易就同一内容的教学方法产生火花, 并且及时在第二天的角色互换中进行实践, 自然完成一次小规模的磨课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3)在两天的角色互换中,每个人都有观察他人和被他人观察的机会,都是活动的主角,无疑增强了自身对一日活动组织的思考,在积极优化一日活动组织的同时, 真正实现了同伴间的互帮互学。

三、在不同教学段“换岗实践”

做法: 教师可以在全园范围内选择自己学习的对象,两个班互相协商进行换岗实践。例如,小一班的配班教师和中一班的配班教师进行换岗实践, 这样小一班的配班教师就可以观摩到中一班的班主任是如何组织一日活动的, 而中一班的配班教师也可以观摩到小一班的班主任是如何组织一日活动的。

上一篇:陕西省电子信息学校下一篇:分层教学的实施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