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反应范文

2024-08-08

有机化学反应范文(精选12篇)

有机化学反应 第1篇

一、有机“五反应法则”和“九反应法则”

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采用综合法, 将有机反应归纳为取代、加成、消去、氧化还原和酸碱反应五大类, 形成有机反应“五法则”, 简化了对化合物性质的记忆。通过对有机反应的自由基、正离子和负离子三种反应中间体的介绍, 引入自由基反应、亲电反应、亲核反应的概念, 深化对有机反应机理的认识, 同时将取代和加成反应扩充为自由基、亲电和亲核三类, 形成有机反应的“九法则”。“五法则”与“九法则”结合, 形成有机反应的“五-九法则”, 解决了有机化学教学中的记忆和理解两大难点。

二、“五-九反应法则”在教学中的运用

将上述的“五-九法则”运用于教学, 对于每类化合物结合其结构特征, 按“五法则”按图索骥, 对号入座, 就可列出其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简化了记忆。如果其中有取代和加成反应, 再按“九法则”中的自由基、亲电和亲核进行按图索骥、对号入座, 鉴别属于哪一类的取代和加成, 加深记忆的同时强化了对反应机理的理解。表1是对从烷烃到醛酮的各类化合物化学性质按“五-九法则”进行的归纳。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首先在绪论部分, 利用“五-九法则”, 讲授有机反应总论。然后, 在后续各章的教学中, 引入“五-九法则”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进行系统介绍。课后的复习, 也要求同学利用此线索进行记忆、整理。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该法则对于克服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记忆, 和反应机理理解掌握上的困难, 是行之有效的。

FR:Free radical;N P:nucleophilic;N E:ectrophilic;E:elim ination;R O:redox;A B:acid-base

三、结论

“五/九法则”是在总结多年有机化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的一套高效的记忆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的学习方法, 对于学习、理解和掌握基础有机化学知识有一定的价值。运用于实际教学, 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值得交流推广。

参考文献

[1]隆金桥, 史兵方.创新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 科技信息, 2011, (13) :214.

[2]黄红霞.工科大学《有机化学》教学现状与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14) :169.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小结[模版] 第2篇

一、取代反应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 所代替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取代反应的类型很多, 中学化学中主要有下面几类:

1.卤代反应烷烃、芳香烃(用液溴)等均能发生卤代反应如:

2.硝化反应苯及其同系物、苯酚、烷烃等均能发生硝化反应如:

3.磺均可

化反应苯、苯的衍生物, 几乎磺化.如:

4.酯化反应

(1)羧酸和醇的反应.如:

5.水解反应: 卤代烃、酯、多糖、二糖、蛋白质都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如:

6.醇与卤化氢(HX)的反应.如:

二、加成反应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 生成别的物质的反应, 叫加成反应分子结构中含有双键或叁键的化合物, 一般能与H2、X2(X为Cl、Br、I)、HX、H2O、HCN等小分子物质起加成反应.如烯烃、二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

说明:

1.羧基和酯基中的碳氧双键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2.醛、酮的羰基只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3.共轭二烯有两种不同的加成形式。1.和氢气加成.2、和卤素加成

2.和卤化氢加成

3.和水加成

三、消去反应

定义:有机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 从一个分子相邻两个碳原子上脱去一个小分子(如H2O、HX等)而生成不饱和(双键或叁键)化合物的反应称为消去反应, 又称消除反应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合物需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是连有一OH(或一X)的碳原子有相邻的碳原子;(2)是该相邻的碳原子上还必须连有H原子.1.醇的消去反应.如:

2.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如:

四、聚合反应

定义:由许多单个分子互相结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叫聚合反应.聚合反应有两个基本类型: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1.加聚反应.由许多单个分子互相加成, 又不缩掉其它小分子的聚合反应称为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烯烃、二烯烃及含的物质均能发生加聚反应.如:

2.缩聚反应(先了解)

单体间相互结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同时, 还生成小分子物质的聚合反应, 称为缩合聚合反应, 简称缩聚反应.酚和醛、氨基酸(形成多肽)、葡萄糖(形成多糖)、二元醇与二元酸、羟基羧酸等均能发生缩聚反应.如:

五、有机氧化反应

1.燃烧(绝大多数有机物容易燃烧)如:

2、催化氧化(或去氢)

(1)乙醇催化氧化制乙醛(催化剂:Cu或Ag)

(2)乙醛催化氧化制乙酸(催化剂:醋酸锰)

3.与强氧化剂:KMnO4(H)的反应:(1)烯烃、二烯烃、炔烃,含有的油脂都能使KMnO4(H)的紫色褪色.如:

+

+

(2)苯的同系物也能使KMnO4(H+)的紫色褪色.条件需与苯环相邻碳上有H。如:

六、有机还原反应(了解)

1.催化加氢(或去氢)的还原反应

含有或的不饱和化合物及含有的醛、酮、单糖、羧酸等物质与H2的加成反应,都属于还原反应(其它反应见前面加成反应1.)如:

七、分解反应

1.热分解反应.如:

有机化学反应的灵魂——电子效应 第3篇

一、电子效应

在大多数反应中,由于取代基(与氢原子相比)倾向于给电子或是吸电子,使分子某些部分的电子密度下降或上升,使反应分子在某个阶段带有正电荷(或部分正电荷)或负电荷(或部分负电荷)的效应称为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递,如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场效应等。目前,电子效应已普遍用于解释分子的性质及其反应性质。

1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

因分子中原子或基团的极性(电负性)不同而引起成键电子云沿着原子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称为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一般以氢为比较标准,如果取代基的吸电子能力比氢强,则称其具有吸电子诱导作用,用一,表示。如果取代基的给电子能力比氢强,则称其具有给电子诱导效应,用+,表示。

电负性较大的原子形成的基团往往表现为吸电子诱导效应,常见的有:-F、-Cl、-Br、-NO2

常见具有供电子诱导效应的基团有:(CH3),C-、(CH3)2CH-、CH3CH2-、CH2-。

探究微波与有机化学反应的选择性 第4篇

有机化学反应需要在适合的温度环境下来进行,微波技术能够将反应的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通过对反应环境的调节控制来实现更高效的有机化学反应。温度控制可以利用微波技术来实现,在微波作用下能够使反应物质的温度升高,达到最有利于反应进行的温度。传统的化学反应加热方法中,需要人工控制反应温度,不但效率低精准度也很难保障。 随着生产环节中对有机化学反应的需求逐渐增大,微波技术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对有机化学反应过程的调控, 发现通过改变反应过程中的温度照射,化学反应物质的活性有明显的增加。化学选择性中具有优先选择的特征,通过环境来选择适应的物质进行反应,节省时间的同时也能避免出现反应物质浪费的现象。

2微波与区域选择性

2.1微波与取代反应的区域选择性

有机化合物在反应期间会受到温度与时间的影响,溴化反应期间,检验所生成的物质,能够对整体反应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即使存在反应不充分的现象,也能及时发现,并投入到使用中。化合物的反应中运用微波技术后,可以将其中的个别物质进行替代,采用其他材料后,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微波在化合物的反应中起到了催化作用,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化合反应时发现温度条件作用最明显的是能够简短时间,但这种温度条件也要在适当的范围内来进行,一旦超出了温度反应,会造成化合物的成分受到破坏,很难通过简单的技术方法来解决。光照能够有效的升高温度,但必须要对选取区域进行严格的控制,这样所进行的微波升温才是真实有效的,在开展期间对光照强度进行适当的调节。

2.2微波与开环反应的区域选择性

环破裂能够将反应过程中化合物的分子连接断开,在一些需要衍生物的化合反应中常常会涉及到这种形式。区域选择需要以反应的顺序为原则来进行。环破裂反应是在确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具有选择专一的特征,在反应过程中如果发现物质成分不稳定的现象,可以采取延长时间或者减慢反应速率的方法来实现减少剩余物质的目标,目前对化合物反应的选择性研究已经十分成熟,能够实现通过理论优化来促进最终反应高效合理进行,为现场创造有利的条件。

3微波与顺反选择性

3.1微波与卡宾和烯烃加成形成环丙烷的顺反选择性

西方研究学者针对化合物反应的研究中,以合成炔基环丙烷反应为例,重点探讨在不同温度下反应进行的速度。结果显示采用传统的方法来进行加热,会造成现场反应速度降低,虽然温度升高也能起到促进反应速率的作用,但在效果上与使用需求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微波能够形成物质内部的微振,温度均匀的升高,同时也不会对成分造成影响。针对这一研究结果,在进行有机化学反应期间,采用传统方法结合微波辅助,实现对时间以及化合物反应稳定性的优化。

3.2微波与烯酮和亚胺加成形成β2内酰胺的顺反选择性

烯酮与亚胺在反应期间,所形成的结构链如果不是在适合的温度内,会造成结构链的组成形式不合理,这样的化合物反应并不是充分的,甚至还会造成反应生成物质无法投入使用的现象。所生成的 β2内酰胺在微波促进作用下,选择性确定更加高效,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反应需要的环境,避免在接下来的反应中造成反应效果能以达到的现象。有关于 β2内酰胺的研究是从1996年开展的,国内在研究阶段充分借鉴了国外经验,促进反应催化作用能够更高效的进行。β2不饱和酮或羧酸酯的Diels2Alder反应时发现,其endo和exo产物的比例与 α,β2不饱和酮或羧酸酯含氟与不含氟的差别很大,在加热和微波照射条件下虽然有一点点差别,但很小。

3.3微波与其他环化反应顺反选择性

在探讨其他反应选择性时,要重点观察是否能够为微波技术应用创造有利的条件,并观察反应原料的化学性质,发现影响反应进行的因素后,则要及时采取调控措施解决。利用微波来实现光照环境的营造,这样更能够贴近实际情况,在基层中形成稳定的反应体系。所选择的顺反应是极其严格的, 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来确定,更贴近真实情况。

4结语

文章中所论述的内容中,大部分是有关于有机化学反应选择性与微波反应的相关问题。虽然微波在化合物反应中的应用形式已经十分成熟,但仍然存在需要完善的内容。需要化学专业的研究学者不断的努力创新,促进化合物的反应能够更高效进行,节省时间的同时也可以避免化合物原料浪费。

参考文献

[1]李永祥,张玲玲,刘雁红,等.离子液体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5,(09).

有机化学复习题(有机物命名) 第5篇

甲烷 四氯甲烷 三氯甲烷

1,2-二甲基戊烷 2-

2-甲基丙烷 2,6-

2,4-二甲基己烷 2-

2,3,5-三甲基己烷 3-

2,7,8-三甲基癸烷 3-

3,5-二甲基-2-乙基-1-庚烯 4-

2-甲基-1-十六碳烯

甲基-4-乙基庚烷 二甲基-3,4-二乙基庚烷

甲基-3-乙基戊烷

甲基-4-乙基己烷

甲基-6-乙基-4-辛烯

甲基-2-戊烯

(顺)2-戊烯

(反)3,4-二甲基-3-己烯 2-甲基-1,3-丁二烯

(顺)1,2-二苯基-1-乙烯 3-甲基-1-丁炔

3-甲基-4-乙基己烷 2,5-

2,3-二甲基-2-乙基己烷 2,7-

3-戊烯-1-炔 1,3-

2,2-二甲基戊烷 2,2-

3-乙基戊烷 3-

3,4-二甲基-1-戊烯 2-

二甲基-3,4-二乙基己烷

二甲基-4,5-二乙基辛烷

戊二烯

二甲基丙烷 2-丁炔

甲基-1-戊炔 甲基-1,3-戊二烯 2

3-甲基-6-乙基-4-辛炔 5-甲基-4-乙基-2-己炔

5-甲基-3-正丙基-1-庚炔 葡萄糖

1-甲基-4-乙基苯 4-甲基苯甲酸 1-甲基-2-乙基环丙烷 1-甲基-3-乙基环丁烷(对甲基苯甲酸)

3,4-二甲基-1-环戊烯 1-苯基-1-乙烯 1-甲基环丙烷 1-甲基-2-乙基环戊烷(苯乙烯)

1,3-二甲基-1-乙基环己烷 3-甲基-1-环戊烯 1,3-环戊二烯 5-乙基-1,3-环己二烯

1,2,3-三甲基苯 1,3,5-三甲基苯 1-正丙基苯 1-异丙基苯

1,4-二甲基苯 2-甲基-4-苯基己烷 1-苯基-1-乙烯 1-苯基-1-乙炔

(苯乙烯)(苯乙炔)

1, 3-二甲基-2-乙基苯 1, 2-二甲基-4-正丙基苯 1,3,5-

4-硝基-1-甲基-2-氯苯

对甲基苯乙烯 苯三氯甲烷 1-甲基-4-氯苯 1-(4-甲基苯基乙烯)(对氯甲苯)

2-甲基-2-氯戊烷 3-甲基-2-溴戊烷 3-

2-环己基-4-碘戊烷 苯二氯甲烷 环己基一溴甲烷 4-

2-甲基-4-氯戊烷(顺)3,5-二甲基-4-乙基-1-氯-3-己烯 1-

三甲基-2-异丙基苯

苯基-2-溴乙烷

氯-1-丙烯

甲基-5-溴-1-环己烯

溴-1-丙烯

1-乙基-1-溴环戊烷 1-甲基-2-氯苯 3-戊烯-2-醇 1-苯基-2-丁醇(3-烯-2-戊醇)

5,5-二甲基-2-己醇 2,5-庚二醇 1-环己基-1-甲醇

苯甲醛 4-戊烯-2-酮 3-甲基丁醛 3-苯基-2丙烯醛

(4-烯-2-戊酮)

丙酮 2-丁酮 1-苯基-2-丙烯-1-酮 2-甲基丙醛

(2-丙酮)

4-甲基-2-戊酮 4-苯基-2-戊酮 4-戊烯-2-酮 2,3-二甲基丁酸(4-烯-2-戊酮)

2-丁烯酸 3-苯基-2-丙烯酸 2-羟基苯甲酸 甲酸

(邻羟基苯甲酸)

三氯甲烷 甲醛 甲酸甲酯 环戊醇

3-甲基环戊醇 二苯醚 苯酚 硝基苯

苯甲酸 2,4,6-三硝基苯 苯甲醛 苯三氯甲烷

乙醚 2-甲基丙醛 四氯甲烷 2-硝基-5-甲基苯酚

(反)1,2-二苯基-1,2-二氯-1-乙烯 1,3,4-三甲基环戊烯 4,4-二甲基-1-戊炔

2-乙基-3-溴戊酸 5-甲基-4-乙基-6-异丙基壬烷

4-甲基-3-溴-2庚醇 3,3-二甲基-4-戊烯醛 4-甲基-6-氯-2己炔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2,3-二甲基戊烷 2-甲基-3-乙基已烷

2,2-二甲基丁烷 2-甲基-1-丁烯 2-丁烯

2-氯-1-丁烯 顺-2-戊烯 反-2-戊烯

2-甲基-1,3-丁二烯 2-戊炔 3-甲基-1-戊炔

4,4-二甲基-2-戊炔 间氯苯甲酸 1,2-二溴苯

邻二硝基苯 1,2 –二 氯–1–溴乙烷 2–甲基–3–溴丁烷

3–溴–1,4–环已二烯 甲烷 甲酸 乙酸

CH

HCOOH

CH 3COOH

甲醛 乙烯 乙炔 丙酮 丙炔 环己烷

HCHO

乙醇 甲醚

乙醚 2—甲基—2—丁烯

CH3CH2OH

CH3—O—CH3

CH3CH2—O—CH2CH3 2,2—二甲基丁烷 乙酸乙酯 乙酸甲酯 甲酸甲酯 甲酸乙酯

CH3COOCH2CH3

CH3COOCH3

HCOOCH3

HCOOCH2CH3

有机化学巧复习 第6篇

一、纵横联系,理解基本概念

理解基本概念的含义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的前提。在复习过程中,为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基本概念,要纵横联系,把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辨析学习,排同求异,抓住实质,准确理解。如:(1)基和根;(2)基团和官能团;(3)“五同”即同系物、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位素和同一物质;(4)苯、苯的同系物、芳香烃和芳香族化合物;(5)酯和脂;(6)水解、水化、皂化和酯化;(7)聚合、加聚和缩聚;(8)蒸馏、分馏和干馏;(9)裂化和裂解等等。

二、主次分明,掌握重点知识

首先,从知识的编排体系上,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顺序由小分子到大分子再到高分子,书本(鲁科版)依次介绍了烃、烃的衍生物、糖类、脂类和蛋白质合成材料。烃是简单、基础的有机物,是后续知识的基石;烃的衍生物部分内容是烃的延续和拓展,重点介绍了官能团的性质和相互转变;三大营养物质及合成材料结构特点、性质和用途予以简单介绍。

再者,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以一些典型的烃类为例,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结构,掌握各类烃的碳碳键、碳氢键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以一些典型烃的衍生物为例,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了解糖类、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初步了解重要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种、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由单体通过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原理。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烃的衍生物部分内容在有机化学中的重要地位而烃的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是重中之重,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应详略得当,合理安排时间,重点掌握有机化学学习的精髓——官能团。

三、反思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学而不思则罔”,有机化学知识具有多、乱、碎的特点,在复习期间,要及时认真思考,细心地归纳总结,将这些看似繁杂、零碎的知识通过一定的内在联系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形成“知识主线、知识点、知识网”,从而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并根据“由线到点,由点连网,由网成体”的程序进行复习,则用很少时间就可以掌握这部分知识,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针对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近年高考化学试题中的有机信息题,突出了起点高、落点低,对基础知识开凿深的特点,其目的是拓宽同学们的知识视野,并考查同学们运用基础知识的灵活性、应变能力和自学能力。信息题的特点是立足于中学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学生能力范围,给出一定量的信息,然后设置问题让学生解学。它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理解接受新信息,结合新信息迅速调用已有的知识并把二者结合起来,从而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复习过程中,精选信息题进行针对性训练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将所学知识与新内容进行类比、迁移,解决一些类似的陌生的新问题,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有机化学反应 第7篇

一、存在问题

1.反应物、产物结构简式中多氢或少氢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经常会见到学生将CH2=CH-CH3写成CH2=CH2-CH3的低层次错误。虽然学生都清楚地知道碳原子只能形成四个共价键,但常常会因为写得太快或粗心大意而出错。

2.取代反应中遗漏小分子

在书写乙酸乙酯制备的反应时,学生极容易丢掉水分子;书写烷烃的取代反应时,学生也很容易漏掉卤化氢。当问学生何为取代反应时,学生都能娓娓道来,把取代反应的概念背得十分流畅。可见,不是学生对取代反应的概念辨别不清,而是在书写时常常会忘记各种注意事项。

3.反应条件书写错误

醇的消去反应与卤代烃消去反应的反应条件容易混淆;卤代烃的消去反应与乙醇的消去反应的反应条件容易错位;乙醇的催化氧化配平总是让许多学生耗时很多却又屡屡出错。虽然教师不止一次地强调这些反应的重要性,但错误总是不能避免,甚至一错再错,实在令很多教师困扰。

4.物质书写不合规范

醛类物质RCHO写成RCOH,甲醛HCHO写成CH2O,这些问题总是重复出现在作业或考试中。有些学生想当然地认为调换字母顺序不会影响物质的结构,却忽视了有机物的成键特点。

5.对官能团性质理解不清,书写反应东拼西凑

有机物质性质的学习,归归根根结结底底就就是是官官能能团团性性质质的的学习,比如羧基、醛基、酯基等,要想正确地书写出符合要求的反应方程式,必须掌握这些官能团的性质。否则就会造成酯基能加成,醛基也能酯化的严重错误。

总之,有机反应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恰恰说明了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所在,如何在教学中将这些问题讲清讲透,减少学生犯错的几率,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对策

1.规范书写习惯,做到谨慎下笔,书写有思考,写后有检查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可见,好习惯对人的影响之大。有机化学的学习同样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机化学式中碳原子、氢原子数目的多少、有机反应方程式中的小分子、有机反应条件、配平等都与学生的书写习惯紧密相关。要想少出错、不出错,必须在平时的书写练习中多注意、严要求,做到下笔谨慎,边写边思考,写后必检查。久而久之,就能将这些行为转变成方程式书写中必要的步骤,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率也会在良好的行为习惯下快速提高。

2.典型易错的有机反应要加强学习,多次巩固,强化记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是有规律的,并且先快后慢。在遗忘之前,及时复习巩固,可以提高知识的保持效果,并转化为学生的长时记忆永久储存在大脑中。比如,将CO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这一有机反应,教师通过新课重点强调,课后及时练习,下节课课前再复习提问,使学生将这易错知识点牢牢地掌握。实践证明对所学习、记忆的内容达到了初步掌握的程度后,如果再用原来所花时间的一半去巩固强化,使学习程度达到150%,将会使记忆得到强化。事实告诉我们,只要反复地、不间断地练习、实践,必定会熟能生巧。

3.要理解官能团特征反应的反应原理,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习得知识不是片面孤立的,应引导学生自主迁移,善于发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可以举一反三,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学习的效率。有机化学的学习其实是官能团性质的学习。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官能团的特征反应尤为重要。比如,加成反应的机理就是双键断裂,在断键的碳原子上各加成上相应的原子或基团,并将这一特点应用到不饱和键的反应上,如碳碳三键或者醛基(羰基)的加成。

4.减少机械学习,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机械学习是一种单纯依靠记忆不去理解其复杂内因和主题推论的学习方法,平时多称为死记硬背。在教学中曾遇到学生像背诵语文课文一样大声地背诵有机化学方程式,实在令人哭笑不得。比如加聚反应,背会了乙烯的加聚,遇到丙烯时又写不出来了。于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我给学生总结了书写加聚反应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双键断,两边伸,写个括号,加个n。”然后再进行解释。从此,学生遇到加聚反应就能灵活应变,即使遇到陌生的物质加聚也不再惧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减少无意义的机械学习,善于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选取典型,展台投影,辅助纠错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教学中利用多样化的感官刺激物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集中于教学重点内容。学生书写的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如果总是由教师批改标注对错,学生会习以为常,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但如果将学生书写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借助于教学媒体或展台投影,让全体学生一起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效果将大不一样。比如,缩聚反应小分子的遗漏、结构简式书写不规范等这些错误,经过投影,将典型错误放大,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观,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学习印象,学生再次书写时错误率就会明显减少。

6.开展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比赛活动,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网络上有这样一则有关鸡蛋与人生的哲学:鸡蛋在外力的作用下被打碎,走向的是永远的毁灭;在内力的作用下被打破,迎来的是成长的生命。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将内力表述为内驱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渴望由学习成就赢得相应的地位,而教师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就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如开展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挖掘潜力,展现自我,同时在比赛的准备活动中提升学生的书写兴趣、规范书写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比赛就有竞争,将比赛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稳定动力,学生即可在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作用下快乐学习。

总之,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看似繁杂琐碎,实则需要技巧。首先,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要对方程式的书写给予足够的重视,且有预见性,能预知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在新课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强调,在作业中强化训练,在错误出现时个别辅导,对典型错误、出现频率较高的错误进行呈现点评,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只有做到这些,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率才能大幅度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才会更有效。

摘要: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能体现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但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应着重分析其本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林丰勋.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有机化学试题分类精编 第8篇

1.化学与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可用聚氯乙烯塑料作食品包装袋和保鲜膜

B.苯和甲苯性质比较稳定, 装饰材料用其作溶剂对人无害

C.将餐饮业形成的地沟油加工成燃料油, 可以变废为宝

D.用三聚氰胺作食品添加剂, 可提高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糖类化合物都具有相同的官能团

B.酯类物质是形成水果香味的主要成分

C.油脂的皂化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和丙三醇

D.蛋白质的水解产物都含有羧基和羟基

3.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提倡食用富含膳食纤维食物, 是因纤维素在人体内能水解成葡萄糖

B.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虽然葡萄糖、果糖不能再水解, 但是它们不是最简单的糖

D.石油裂化的目的是得到乙烯、丙烯、1, 3-丁二烯等化工原料

4.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油脂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可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B.蔗糖、麦芽糖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11, 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C.煤经过气化和液化等化学变化可以转化为清洁燃料

D.淀粉、蛋白质和油脂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一定条件下都能水解

二、分子结构的识别与命名

1.下列有机物命名正确的是 ( )

①1, 3, 4-三甲苯

②2, 2, 3-三甲基戊烷

③2-甲基-2-氯丙烷

④异戊烷

⑤2-甲基-1-丙醇

A.①②B.②③

C.①⑤D.④⑤

2.下列有机物命名不正确的是 ()

①甲基苯酚

②2-甲基-3-丁醇

A.①②④⑤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D.①②③④⑤

3.下列有机物的命名错误的是 ()

A.氨基丁酸B.3-甲基戊烯

C.丙烯酸甲苯酯D.1, 3-二溴丙烷

4.按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有机物:

(1) 化合物的名称为____。

(2) 一元醇A中氧的质量分数约为21.6%, 则A的分子式为___;结构分析显示A只有一个甲基, A的名称为____。

(3) CH3C (CH3) ClCOOH的名称为____。

(4) CH3CH2C=CCOOCH2CH3的名称是。

三、有机化学实验

1.下列各组有机物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 )

A.用浓溴水溶液鉴别苯、苯酚、己烯

B.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鉴别甲酸、乙醛、乙酸

C.用水鉴别甲醇、苯、硝基苯

D.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苯、甲苯和己烷

2.下列除去有机物中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

A.一氯乙烷中含乙醇杂质:加入浓盐酸后蒸馏

B.乙醇中含乙酸杂质:加入NaOH溶液后蒸馏

C.苯中含有溴单质杂质:加入KI溶液后分液

D.苯中含苯酚杂质:加入溴水后过滤

3.提纯下列有机物 (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 , 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均正确的是 ( )

4.下列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___ (填序号) 。

①配制银氨溶液:将稀氨水逐滴加入稀AgNO3溶液中, 直到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②苯和浓溴水用铁作催化剂制溴苯③2-氯丙烷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 冷却后加入AgNO3溶液检验氯元素④做乙醛的还原性实验:将2mL 1mol/L硫酸铜溶液和4mL 0.5mol/L NaOH溶液混合后滴入乙醛溶液, 加热至沸⑤用乙醇制乙烯时, 为便于控制温度用水浴加热⑥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用稀HNO3清洗⑦区分地沟油和矿物油, 可取少量样品加入热NaOH溶液, 观察是否分层⑧在蔗糖中加入稀H2SO4, 充分加热后加入少量新制的Cu (OH) 2, 再加热, 检验蔗糖水解产物葡萄糖

四、多官能团化合物性质的判断

1.绿原酸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其结构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 mol绿原酸分别与溴水、H2、NaOH溶液反应, 均最多消耗4mol

B.绿原酸能发生取代、加成、消去和氧化反应

C.绿原酸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羟基、酯基、羧基

D.绿原酸水解的产物均不能与FeCl3发生显色反应

2.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是, 下列对其化学性质预测中正确的是 ()

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乙酸发生反应②1mol M水解最多消耗4 mol NaOH③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消去反应⑤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新制Cu (OH) 2发生2种不同类型的反应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缩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A.①②③④B.③④⑥

C.①③⑤⑥D.①②⑤

3.由四种基团两两组合而成的化合物中, 其水溶液显酸性的有 ()

A.1种B.2种

C.3种D.4种

4.已知: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分别与等物质的量的该物质恰好反应时, 消耗Na、NaOH、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3∶3∶2 B.3∶2∶1

C.1∶1∶1 D.3∶2∶2

5.由于苯环上取代基的影响, 致使与硝基相邻的卤原子的反应活性增强, 易与NaOH溶液发生水解反应, 则1 mol有机物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 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 ()

A.5mol B.6mol

C.8mol D.9mol

五、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辨别与书写

1.下列物质属于酚类, 且是苯酚同系物的是 ( )

A.①B.①③

C.④⑤⑥D.①②④

2.下列各组物质中, 一定既不是同系物, 又不是同分异构体的是 ( )

①软脂酸甘油酯与硬脂酸甘油酯②对甲基苯酚和苯甲醇③CH2O2和C2H4O2④葡萄糖和蔗糖⑤苯甲酸与⑥2-丙醇和丙二醇

A.①④⑤B.②⑤⑥

C.④⑤⑥D.②③④

3.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乙醚与乙醇是同分异构体②C8H10只有三种属于芳香烃的同分异构体③分子的二氯代物只有二种④甲苯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被含三个碳原子的烷基取代, 所得产物有六种⑤乙醛和丙烯醛不是同系物, 它们与H2充分反应后的产物也不是同系物

A.①B.②③

C.④⑤D.④

4.下列反应的产物中, 有的有同分异构体, 有的没有同分异构体, 其中一定不存在同分异构体的反应是 ( )

①2-丁醇与浓H2SO4共热消去H2O分子②1, 3-丁二烯与等物质的量的Br2发生加成反应③新戊烷与Cl2反应生成一氯新戊烷④对羟基苯甲酸与NaHCO3溶液反应⑤1-氯丙烷与NaOH醇溶液反应生成烯⑥甲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硝化反应生成一硝基甲苯

A.②③⑤B.①④⑥

C.③④⑤D.②④⑥

5. (1) 在C8H6O2的芳香族同分异构体的结构中, 可能有___ (填字母) 。

a.两个羟基b.一个醛基

c.两个醛基d.一个羧基

(2) 苯氧乙酸有多种酯类同分异构体, 其中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且苯环上有2种一硝基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是___。

(3) 写出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水杨酸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

①分子中有6个碳原子在一条直线上;②分子中所含官能团包括水杨酸具有的官能团。

(4) 写出的一元取代物, 且存在羟甲基 (—CH2OH) 的所有可能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

(5) 写出含有六元环, 且一氯代物只有2种 (不考虑立体异构) 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

六、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反应类型

1.下图是一些常见有机物的转化关系, 关于反应①~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只有反应①是加聚反应

B.反应②是加成反应

C.只有反应⑦是取代反应

D.反应④⑤⑥是取代反应

2.下列反应中与反应具有相同类型的是 ()

3.结构简式为的有机物, 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反应有 ()

①加成②水解③酯化④氧化⑤中和⑥消去

A.②③④B.①③⑤⑥

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⑥

4.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②④⑦⑧B.①②③④

C.⑤⑥⑦⑧D.③④⑥⑦

5.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HOCH2CHClCOOH与NaOH反应:___。

(2) 在加热条件下, 与NaOH的醇溶液反应:___。

(3) 与NaOH反应:____。

(4) CH2—CHCH2CHO与足量H2反应:____。

七、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1.下列有关高分子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导电塑料是应用于电子工业的一种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B.聚乙烯塑料的老化是由于发生了加成反应

C.合成纤维、人造纤维和碳纤维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D.合成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人工器官一般都受到人体的排斥作用, 难以达到生物相容的程度

2.下列有关高分子化合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聚乙烯塑料是线型高分子化合物, 链节为CH2—CH2

B.高分子材料可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

C.有机物都易燃烧, 故可用灼烧法鉴别毛织品和棉织品

D.推广能被乳酸菌降解的聚乳酸塑料, 可减轻白色污染的发生

3.有6种有机物:的高分子材料的正确组合为 ()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D.①②④⑤

4.人造羊毛的结构片断为, 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A.其链节为

B.它是通过缩聚反应制得的纯净物

C.其单体是CH3OOCH—CH—CN

D.其单体是CH2—CHOOCCH3和CH2—CHCN

5.链状高分子化合物, 可由有机化工原料X和其他有机试剂, 通过取代、水解、氧化、缩聚反应得到, 则X是 ()

A.甲苯B.对苯二甲醇

C.1, 4-二甲苯D.乙苯

八、有机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推断

1.由乙炔等原料经下列路线, 合成一种可降解的聚酯类高分子材料F: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A →B的反应类型___是;B的结构简式是___。

(2) D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C的名称是___ (系统命名) 。

(3) CH=CH在实验室用___和___反应制取;CH帒CH在一定条件下可制得苯, 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苯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

①含有3个双键;②核磁共振氢谱只显示1个吸收峰;③不存在甲基。

(4) 由C和E合成F的化学方程式是___。

(5) 下列关于D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填字母) 。

a.能使酸性KMnO4溶液或溴的CCl4溶液褪色

b.能与Na、NaOH反应, 但不与HBr反应

c.能与新制Cu (OH) 2反应

d.1mol D完全燃烧消耗4.5mol O2

2.已知:①乙醛中甲基上的氢原子活性较大, 都可与甲醛中的醛基发生加成反应, 如

现由乙醇和丙二酸等物质合成G, 合成路线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乙醇→A的反应类型是____;CD的反应类型是____。

(2)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A→B___;丙二酸→E___。

(3) 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C___;F___;G___。

(4) 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G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

①含有苯环和醚键;②核磁共振氢谱只显示6个吸收峰;③不存在甲基。

现用乙烯和必要的无机原料合成3-甲基-3-戊醇, 合成路线如下:

(1) 指出下列反应类型:A→B___;B→C___。

(2) 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A___;E___。

(3) 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G____。

D+G→H____。

(4) 比3-甲基-3-戊醇少1个碳原子的同系物M, M的同分异构体中有___种能被氧化成醛, 写出其中能氧化成核磁共振氢谱只显示4个吸收峰的醛所对应M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

(5) 现以苯丙烯为主要原料合成, 请用合成反应流程图表示出最合理的合成方案 (注明反应条件) 。

提示:①合成过程中无机试剂任选;②合成反应流程图表示方法示例如下:

4.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由法国科学家Yves Chauvin、美国科学家Robert H.Grubbs和Richard R.Schrock共同获得, 以表彰他们在烯烃复分解反应方面研究与应用所作出的贡献。已知烯烃的交叉复分解反应机理为双键断裂, 换位连接。可表示为:

有机物R是烃的含氧衍生物, 分子式为C9H14O6, 常用作纤维的增塑剂以及化妆品等, F也可由油脂水解得到, 有机物R的合成路线如下:

试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下列反应的反应条件:①___;②___。

(2) 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A___;E___。

(3) 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和G与银氨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 (填字母) 。

a.A属于不饱和烃

b.D和R均可发生加成、水解反应

c.A、B、C、D均可发生加聚反应

d.F与乙醇是同系物

5.有机物A的核磁共振氢谱只显示3个吸收峰, 且有如下所示的转化关系 (无机产物已省略) :

已知:①一个碳原子连2个—OH时, 易发生下列转化:

②C能与NaOH溶液反应, E转化为F时, 产物只有一种结构, 且能使溴水褪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C的名称是___;C →E的反应类型是;B的结构简式是____。

(2) 写出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A  →B+C___;E →F____。

(3) C的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有___种 (不包括C) , 其中不能与金属钠反应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____。

(4) B与H2NCH2CH2NH2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简式是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有机化学与STSE

1.C 【解析】聚氯乙烯塑料有毒, 不能用作食品包装袋和保鲜膜, A项错误;苯和甲苯有毒, 用于装饰材料对人有害, B项错误;三聚氰胺有毒, 不可作为食品添加剂, D项错误。

2.B 【解析】在葡萄糖和果糖分子中, 除均含有羟基外, 还分别含有醛基、酮羰基两种不同的官能团, A项错误;酯类物质具有特殊的香味, 是形成水果香味的主要成分, B项正确;皂化反应是指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盐和丙三醇, C项错误;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均含有羧基和氨基, D项错误。

3.C 【解析】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水解成葡萄糖, A项错误;油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项错误;比葡萄糖、果糖简单的还有戊糖, C项正确;石油裂化的目的主要是得到各种轻质燃料油, D项错误。

4.D 【解析】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二、分子结构的识别与命名

1.B 【解析】① 应为1, 2, 4-三甲苯;④ 应为异己烷;⑤应为2-丁醇。

2.D 【解析】① 应为对甲基苯酚;② 应为3-甲基-2-丁醇;③应为1, 2-二溴乙烷;④ 应为1, 3, 5-己三烯;⑤应为3-甲基-1-丁炔;⑥正确。

3.AC 【解析】A项应为3-氨基丁酸;C项应为丙烯酸苯甲酯。

4. (1) 2, 6-二甲基-3-乙基庚烷

(2) C4H10O 1-丁醇

(3) 2-甲基-2-氯丙酸

(4) 2-戊炔酸乙酯

【解析】 (2) 由一元醇A中氧的质量分数可求得A的分子式为C4H10O;A中只有一个甲基, 则A为CH3CH2CH2CH2OH, 名称为1-丁醇。

三、有机化学实验

1.D 【解析】苯和溴水因发生萃取而分层, 苯酚和浓溴水反应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己烯和溴水因发生加成反应而使溴水褪色, A项可鉴别;甲酸能溶解新制氢氧化铜且加热时生成红色沉淀, 乙醛不能溶解氢氧化铜但加热时生成红色沉淀, 乙酸能溶解氢氧化铜但加热不产生红色沉淀, B项可鉴别;甲醇与水互溶, 苯与水不互溶且密度比水小, 硝基苯与水不互溶且密度比水大, C项可鉴别;甲苯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苯和己烷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且都浮在溶液上面, D项不可鉴别。

2.B 【解析】有机反应大多是可逆反应, HCl与乙醇反应不可能完全生成一氯乙烷, 应加水振荡后分液, A项错误;碘化钾与溴反应生成的单质碘会溶于苯中, 引入新的杂质, 应加NaOH溶液振荡后分液, C项错误;溴与苯酚反应生成的三溴苯酚可溶于苯, 引入新的杂质, 应加NaOH溶液后分液, D项错误。

3.C 【解析】乙酸丙酯在NaOH溶液中易水解, 应加饱和Na2CO3溶液振荡后分液, A项错误;乙烯与KMnO4溶液反应生成CO2等气体杂质, 应改用溴水进行洗气, B项错误;乙醛易溶于水, 无法分液, 应加NaOH溶液后蒸馏, D项错误。

4.①⑥⑦ 【解析】①正确;苯和浓溴水不反应, 应用纯液溴, ②错误;溶液呈碱性, 生成AgOH干扰实验现象, 应先加硝酸酸化, 再加AgNO3溶液, ③错误;加入NaOH不足, 不是碱性条件, 此反应不能发生, ④错误;水浴加热温度达不到170℃, ⑤错误;银与稀硝酸反应而被除去, ⑥正确;取少量样品加入热NaOH溶液, 振荡, 分层的是矿物油, 不分层的是地沟油, ⑦正确;应先加入NaOH中和催化剂稀H2SO4, 再加入新制的Cu (OH) 2, 然后加热观察, ⑧错误。

四、多官能团化合物性质的判断

1.D【解析】酚羟基的邻、对位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与溴发生加成反应, 则1mol绿原酸能消耗4mol Br2, 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有和苯环, 酯基和羧基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则1mol绿原酸最多与4mol H2加成, 羧基、酯基和酚羟基都能与碱反应, 则1mol绿原酸最多与4mol NaOH反应, A、B、C说法正确;绿原酸水解的产物之一能与FeCl3发生显色反应, D说法错误。

2.C【解析】1mol M水解、中和最多消耗3mol NaOH, ②错误;M中醇羟基所连碳的邻位碳上没有H, 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④错误;在一定条件下M可与新制Cu (OH) 2发生中和、氧化还原两种不同类型的反应, ⑤正确。

3.D【解析】水溶液显酸性的有

4.B【解析】有机物所含官能团中, —OH、—COOH均能与Na反应, —COOH、酚羟基能与NaOH反应, NaHCO3只能与—COOH发生反应, 故当等物质的量的该有机物分别与Na、NaOH、NaHCO3反应时, 消耗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1。

5.C【解析】根据信息知, 苯环上2mol溴原子能消耗4 mol NaOH, 酯基能消耗2 mol NaOH, 羧基和氯原子各能消耗1mol NaOH, 1mol该有机物共消耗8mol NaOH。

五、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辨别与书写

1.A 【解析】同系物是指结构相似, 分子组成上相差1~n个CH2原子团的同类物质。只有A项符合题意。

2.C 【解析】① 中两者是同系物;② 中两者是同分异构体;③中CH2O2一定是甲酸, 若C2H4O2是乙酸, 则二者是同系物;④⑤⑥中物质一定既不是同系物, 又不是同分异构体。

3.D 【解析】乙醚与丁醇是同分异构体, ①错误;C8H10有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和乙苯四种属于芳香烃的同分异构体, ②错误;立方烷的二氯代物有边、面对角线、体对角线三种, ③错误;④正确;乙醛和丙烯醛相差一个碳碳双键, 不是同系物, 但与氢气加成反应后的产物为乙醇和丙醇, 是同系物, ⑤错误。

4.C 【解析】① 中消去产物有1-丁烯和2-丁烯, 二者是同分异构体;②中1, 4-加成产物与1, 2-加成产物是同分异构体;③ 中产物唯一;④中只生成对羟基苯甲酸钠;⑤中只生成丙烯;⑥中可生成邻硝基甲苯, 也可生成对硝基甲苯, 二者是同分异构体。

5. (1) abc

【解析】 (1) 等芳香族同分异构体 (苯环上取代基的相对位置可变) 。 (2) 同分异构体中要含有酯基、酚羟基, 且两基团处于苯环的对位。 (3) 2个碳碳三键可使6个碳原子连在一条直线上。 (4) 有α、β两种位置异构。 (5) 根据2个不饱和度想到2个六元环结构。

六、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反应类型

1.C 【解析】①是加聚反应, A说法正确;②是乙烯与溴单质发生的加成反应, B说法正确;④⑤⑥⑦都是取代反应, C说法错误, D说法正确。

2.C 【解析】题干中所给的反应是加成反应。A项中反应为取代反应;B项中反应为消去反应;C项中反应为加成反应;D项中反应为酯化反应, 属于取代反应。

3.C 【解析】该有机物分子中含有苯环和醛基, 故可发生加成反应;含有碘原子, 可发生水解反应;含有羧基, 可发生酯化反应、中和反应;醛基可发生氧化反应;由于跟碘原子所连碳的邻位碳 (苯环上的碳) 上没有氢原子, 故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4.A 【解析】① 属加成反应;② 属取代反应;③属氧化反应;④中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属取代反应;⑤属缩聚反应;⑥属加聚反应;⑦中多糖水解属取代反应;⑧属取代反应。

5. (1) HOCH2CHClCOOH+2NaOH→HOCH2CH (OH) COONa+NaCl+H2O

七、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1.A 【解析】导电塑料主要是聚乙炔, A项正确;聚乙烯塑料中没有不饱和键, 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B项错误;碳纤维是无机物, C项错误;并不是所有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植入人体都出现排斥反应, 有不少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可以满足人工器官对材料的苛刻要求, D项错误。

2.A 【解析 】聚乙烯的链节为—CH2—CH2— , A说法错误;可根据毛织品和棉织品燃烧产物的不同鉴别它们, C说法正确;自然界有乳酸菌, D说法正确。

3.D 【解析】高分子化合物链节中的2个双键, 1个来自二烯烃, 1个来自炔烃, 据此链节得到的单体分别是①②④⑤。

4.D【解析】该高聚物为加聚产物, 属于混合物。分析主链, 以2个碳原子为单位断裂, 可得出单体为CH2—CHOOCCH3和CH2—CHCN。

5.C 【解析】1, 4-二甲苯可经过卤代、水解生成对苯二甲醇, 再经氧化反应生成对苯二甲酸, 二者发生缩聚反应生成该高分子化合物。

八、有机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推断

1. (1) 加成反应

(2) 羟基、碳碳三键1, 6-己二酸

(5) ad

【解析】 (1) A→B是双烯间的加成反应, B的结构简式为。 (2) 结合所给信息和E的结构简式, 可推出D的结构简式为HOCH2—C=C—CH2OH, 所含官能团是羟基和碳碳三键。C的名称为1, 6-己二酸。 (3) 实验室用CaC2和H2O反应制取乙炔。满足条件的苯的同分异构体为。 (4) C和E通过缩聚反应生成F。 (5) D中所含官能团是羟基和碳碳三键, 所以可使溴的CCl4溶液、酸性KMnO4溶液褪色, 也能与HBr发生加成反应;能与Na反应, 但不与NaOH、Cu (OH) 2反应;1mol D完全燃烧消耗4.5mol O2。综上可知, a、d两项正确。

2. (1) 氧化反应取代反应

【解析】 (1) 乙醇→A是氧化反应;C→D是醇与HBr发生的取代反应。 (2) A→B是3分子HCHO与CH3CHO的加成反应, 丙→二酸E是酯化反应。 (3) 由C的分子式, 结合信息可推出C是四元醇, G是二元酸, 推得F是四元酯。 (4) G有4个不饱和度, 正好构成1个苯环。

3. (1) 取代 (或水解) 反应氧化反应

(5) 见下图

【解析】 (1) A→B是BrCH2CH3水解成乙醇的过程, 是取代或水解反应;B→C是乙醇氧化成乙醛的过程。 (2) A是CH3CH2Br;E是乙醛与CH3CH2MgBr的加成产物, 故E是CH3CH2CH (CH3) OMgBr。 (3) F→G是CH3CH2CH (OH) CH3被氧化成CH3CH2COCH3的过程;D+G→H是CH3CH2MgBr与CH3CH2COCH3的加成反应。 (4) M的分子式为C5H12O, 把它改写成C4H9CH2OH, 根据丁基规律, 能被氧化成醛的同分异构体共有4种。其中能氧化成核磁共振氢谱只显示4个吸收峰的醛所对应M的同分异构体是 (CH3) 2CHCH2CH2OH。

4. (1) 氢氧化钠水溶液浓硫酸、170℃

(4) ac

【解析】 (1) G为乙醛, H为乙酸, 由③的反应条件可知F为醇, 所以E→F应是由卤代烃制醇, 故反应①的条件为氢氧化钠水溶液;反应②是由乙醇制乙烯, 条件为浓硫酸、170℃。 (2) 由题给信息和条件可知, A和B都是烯烃, 且B一定是乙烯。根据A的分子式知, A的结构可能是CH2—CHCH2CH3、CH3CH—CHCH3、 (CH3) 2CCH2。由于F也可由油脂水解得到, 则F为丙三醇, 含3个碳原子, 又因分子式为C4H8的烯烃和CH2—CH2发生复分解得到含有三个碳原子的C, 则A的3种结构中只有CH3CH—CHCH3符合要求, 即A为CH3CH—CHCH3。C为CH2—CHCH3, C在500℃下和Cl2发生反应, 结合信息得到D是ClCH2CH—CH2, D与Br2的CCl4溶液加成得到E, E为ClCH2CHBrCH2Br。 (3) E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得到丙三醇, 丙三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得到R。 (4) R不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b项错误;F与乙醇不是同系物, d项错误。

5. (1) 对羟基甲苯 (或对甲基苯酚) 加成反应HOOCCOOH

大学有机化学教学实践 第9篇

一、认真备课, 结合学生专业进行正确引导

备课时需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 确定讲课内容和重点。例如, 在给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讲授有机化学时, 需向学生阐述有机化学在制药领域中的应用, 在药物合成过程中所用到的有机反应类型和机理, 特别是引入绿色化学的概念, 以减少在制药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达到资源最大化利用。在讲到乙烯聚合这一部分内容时, 可向学生介绍聚合物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比如说, 生活中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分大多是聚乙烯, 常用药物纯化分离、污水治理领域的膜分离技术, 其核心部件膜组件也大多是高分子聚合物, 比如聚醚砜超滤膜、聚偏氟乙烯超滤膜、聚氯乙烯微滤膜等。而在膜技术领域, 膜污染问题是制约膜技术发展的瓶颈, 可以通过对膜表面进行化学改性的方法提高膜的抗污染性能, 这些都要用到有机化学相关知识。通过这些事例, 进行专业引导, 可以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 丰富教学形式

有机化学中涉及到大量化学方程式、电子结构、分子构型等抽象概念, 而多媒体课件则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补充。在讲解相关反应机理时, 对于化学反应过程最好做成动画演示, 帮助学生理解并且加深印象。例如, 在讲解碳原子杂化轨道形成过程中, 电子跃迁, 轨道的杂化过程可通过flash动画演示, 教师应结合每一步动画讲解相应的机理, 从而让学生对抽象的过程有宏观的认识。同时, 在采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需注意板书与多媒体课件有机地结合, 对于一些反应过程必须利用板书进行详细的讲解, 过分依赖课件有可能造成细节讲解不透彻。

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引入生活中的案例, 使枯燥的理论生活化 (3) 。例如, 在讲授蛋白质化学这一章内容时, 可先布置一个有关蛋白质的小课题, 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 并在课中进行讲解。例如, 在生活中, 如果误服了含有大量重金属的食物, 如何采用急救措施, 其解毒原理又是什么?儿童重金属中毒会对其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查阅, 搞清楚相关问题的原理, 同时又增加了生活常识,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三、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可采用阶段性实验教学, 首先安排一些趣味性、实验性较强的验证实验 (4) , 例如, 阿司匹林、染料合成、茶叶提取咖啡因等。对于这类实验, 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另外, 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 我们还可安排一些开放性实验, 实验室在特定的时间内向学生开放。例如, 本课题组主要从事环境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研究, 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 可让他们参加到城市污泥好氧生物发酵的课题研究中, 通过对课题的参与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 并且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体系对一门课程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学习中主要在于掌握学习方法, 扩大知识面, 而不能过分的强调考试分数的高低, 不能单纯以期末卷面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考核学生对有机化学这门课的掌握情况。因此, 需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加大平时成绩和实验操作成绩的比重。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章节实际内容, 布置综合性知识总结论文, 要求学生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撰写学习报告, 培养学生总结、思考、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让个别有能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整理设计有机化学小课件, 在学生中进行讲解, 并对相关学生进行加分, 以提高其积极性。

另外, 适当增加课堂提问和设问并给出成绩记录, 也能有效地提高和强化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结合随堂小考、课堂提问、综述论文、课件等平时成绩, 进行学生成绩的综合考查, 并且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而不是仅仅以期末考试成绩来考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情况。

五、小结与展望

经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可知, 完善与改革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综合能力的根本途径。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条件、联系学生专业, 注重引入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新动向, 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 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减小卷面考试分数的比重, 考核形式灵活多变, 使其更能反应学生的真实综合能力。总之, 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要紧紧围绕本学科的特点, 针对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 合理把握和划分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层次, 借助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建立适合本课程的特色教学模式。

注释

1殷焕顺, 周杰, 钱萍, 等.有机化学绪论课的重要性及教学实践[J].广州化工, 2007 (35) :61-63.

2孟晓荣, 杨清翠, 江元汝, 理工类高校有机化学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 2012 (1) :1-2.

3陈牲, 刘平.探究式教学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教育创新, 2012 (11) :221-222.

有机立体化学知识的应用 第10篇

1 构造、构型和构象式表达方法

1. 1 构造式的表达方法

构造式表达式有Lewis电子式、蛛网式、缩简式和键线式。其中Lewis电子式画起来很麻烦,蛛网式 ( 一对共用电子用一短线表示) 对局部的研究有用,但画起来也觉得麻烦; 缩简式省略短线后简化的多,且多用于表达直链化合物,而键线式省去碳链C和H原子后多用于环状化合物的表达 ( 官能团中的C和H不可省) 。

( 3) 缩简式: CH3CH2OH

1. 2 立体结构式的表达方法

立体结构是构造式相同但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不同排列。构型式中的旋光异构和构象式的表达方式有楔形式 ( 透视式、伞形式) 、锯架式、Newman投影式和Fischer投影式,而顺反异构也常用两种表达式。

( 1) 透视式( 伞形式) :

( 2) 锯架式:

( 3) 纽曼投影式:

( 4) 费歇尔投影式:

( 5) 顺反异构体:

烯烃的两种表达式:

脂环烃的两种表达式:

1. 3 立体结构的标记方法

当分子中存在: ( a) 不可自由旋转 的C = C双键或环;( b) 双键C或环上两个C所连的两个原子或基团不同时,有顺反异构体,需对构型进行标记,标记方法有Z/E标记法和顺/反标记法; 当分子中有手性C原子时,采用R/S ( 葡萄糖和氨基酸还用D/L) 标记法。

( 1) 顺/反标记法: 在标记烯烃和脂环烃的构型时,如果两个相同的基团在同一侧,则为顺式; 在相反侧,则为反式。

( 2) Z/E标记法: 在表示烯烃的构型时,如果在次序规则中两个优先的基团在同一侧,为Z构型,在相反侧,为E构型。

( 3) R/S标记法: 在标记手性分子构型时,在楔形式中,先把与手性碳相连的四个基团按次序规则排序,然后将最小的基团远离观察者,从最优先基团顺次观察其它三个基团,如果优先顺序是顺时针,则为R构型 ( 观察R字母的写法就容易记住) ,如果是逆时针,则为S构型 ( 观察S字母的写法) 。

在Fischer中,先用次序规则比较手性碳上四个基团的优先次序并编号,当最小基团即4号基团在横线上,则123走向为R字母书写样子的变为S构型,反之走向为S字母书写样子的变为R构型; 当最小基团即4号基团在竖线上,则123走向为R字母书写样子的为R构型,反之走向为S字母书写样子的为S构型 ( 横变竖不变) 。

2 有机化合物立体异构体数目的计算方法

有机化合物立体异构体数目的计算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因为立体异构有构型异构和构象异构,因构象异构体仅是能量差异的异构体,一般计算立体异构体个数时不考虑,故立体异构体只计算顺反异构体和旋光异构体的总个数。

当有机化合物仅有n个不同的双键或n个不同的手性C原子时,立体异构体数都为2n个 ( 如有相同的双键或手性C原子,则最多只有2n个) 。

( 1) 分子中只有1个C = C或手性C,都只有21= 2个立体异构体:

( 2) 分子中只有2个C = C或手性C,都只有22= 4个立体异构体:

有机化合物中一般都含有多个可以产生立体异构体的因素( 立体中心) ,进而产生了多个立体异构体,当分子中含有多个立体因素时就要综合考虑: 如分子中有多个手性*C、累积多烯、螺环结构、联苯结构以及产生顺反异构的双键等立体中心。

( 3) 同时含有手性*C和产生顺反异构的C = C

顺反异构的双键与手性碳原子*C共存于分子中时,该分子的立体异构数目不仅由手性碳原子的数目来决定,还应当考虑烯烃顺反异构的影响,如果分子中同时存在m个不同的C = C和n个不同的*C时,立体异构体的数目应为2m + n个。如分子中含有1个C = C和1个*C,立体异构体数目为21 + 1= 22= 4,书写时先任意写出一个异构体( 1) ,再保持手性C的构型不变,写出双键的顺反异构体( 2) ,即甲基和乙基交换就可,再写出( 1) 和( 2) 的对映体 ( 中间放一面镜子,写出镜像) ,即( 3) 和( 4) 。

( 4) 同时含有手性*C原子和可以产生立体异构的累积多烯或螺环结构的化合物

含有1,3,5奇数个累积双键的多烯化合物也可以产生顺反异构体,这种情况与可以产生顺反异构的碳碳双键类似。而含有2,4偶数个累积双键的多烯化合物可以产生对映异构体。丙二烯是累积多烯中最简单的物质,其分子中含有两个双键,两侧C原子为SP2杂化,中间C原子为SP3杂化,分子中存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若它两侧连有不同的基团或原子时,丙二烯的衍生物就会产生立体异构现象,当其取代基中含有n个不同的手性碳原子时,该物质的立体异构体数目多于2n个:

1含有1个偶数累计双键和1个手性C原子,立体异构体数有4个。

2含有1个奇数累积双键和1个手性C原子,立体异构体数目有4个。先写顺反异构2个,再写出对映异构体。

3同时含有手性碳原子和可以产生立体异构的取代联苯化合物

一些化合物的键由于受到邻近较大官能团的影响,旋转受到阻碍,即旋转受阻现象。分子的旋转势垒升高,室温下不能很快地消旋,进而产生了立体异构体,联苯分子正是如此,当它的2,2',6,6' 位上连有较大的取代基,且2取代基不同于6取代基,2' 取代基不同于6' 取代基时,两个苯环间的键就会由于邻位基团的影响而旋转受阻,从而产生立体异构体。

3 结 论

立体化学知识在有机化学学习中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命名中经常需要对构型进行标记,立体异构体的数目计算也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反应产物和反应机理中也会涉及很多的立体化学知识。立体结构包括构型和构象,常用表达式为透视式、锯架式、纽曼投影式和Fischert投影式四种,各构型式之间均可相互转化。立体异构体数目可根据双键和手性中心计算。

参考文献

[1]刑其毅,徐瑞秋,周政,等.基础有机化学(上册).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胡宏纹.有机化学(上册).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3.

[3]李丽,胡耀娟,施梅.有机化学中立体异构体问题的教学探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31-33.

[4]周文俊,蔡玉瑶,王碧,等.Newman投影式和Fischer投影式的转换及应用[J].化学教育,2013,34(6):81-83.

[5]胡春华,李高伟,张永新,等.浅谈立体化学教学中的立体异构体[J].广州化工,2011,39(16):168-170.

有机化学考查新热点 第11篇

一、真题再现

二、答题情况分析

评卷中发现学生关于有机物命名的答题情况很不乐观,得分率极低。主要的问题归纳如下:

1.主链选取不正确;

2.不能正确表示取代基的位置;

3.命名表达不规范;

4.书写错别字,如“炔”写成“缺”、“戊”写成“戍”或“戌”等。

三、考点复习

中学化学教材的有机化学板块中,仅仅介绍了简单脂肪烷烃的系统命名规则,而烯烃、炔烃、芳香烃和衍生物则只是介绍了个别物质的名称,没有对类别中的物质进行明确的命名规则介绍,使得考生在如上的考查中颇感困难。为了让学生更科学地备考,掌握其他类别有机物的命名规则,可以在脂肪烷烃的命名规则基础上进行必要延伸,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也为学生对有机化合物问题的探究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1.脂肪烷烃的一般命名规则

如:

(1)选主链:选择最长的、支链最多的碳链为主链,以此为母体,按主链碳原子总数称“某烷”。该链烃中,最长碳链中有9个碳原子,故主链为“壬烷”。

(2)编号:从近支链的一端开始编号,用阿拉伯数字标出主链上碳原子的编号。若有多个支链,则遵从“最近、最简、最小”原则。

(3)写名称:支链名称写在烷烃名称之前,支链名称前加支链所连接主链上碳原子的编号,编号与文字之间加短横线“-”分隔。

(4)相同的烷基合并,并在支链名称前加二、三、四等数字表示相同烷基的数目。位置编号之间用逗号“,”分隔。

(5)不同的支链烷基,中学阶段只要求按支链碳原子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综合上述规则,该有机物命名为:

掌握了脂肪烷烃的命名规则,对于其他类别的简单有机物命名,只需追加额外的规则即可完成。

2.烯烃、炔烃命名的额外规则

(1)主链必须包含双键或三键;

(2)主链编号时,必须使双键或三键的碳原子位置最小;

(3)命名时要单独标明官能团碳原子的编号。

如:

3.含苯环有机物的命名规则

(1)将苯环作为母体,苯环侧链的烷基作为取代基,类似烷烃命名,可以对苯环的碳原子进行编号,称“某苯”。如:

(2)若苯环侧链上有双键、三键或其他官能团,则将侧链作为母体,苯环当作取代基,称“苯某某”。如:

4.卤代烃的命名规则

(1)以含有链接卤素原子的最长碳链作为母体,卤原子作为取代基;

(2)以使卤原子支链位置最小的碳主链一端开始编号;

(2)如有烷烃取代基,书写时将其写在卤原子的前面。

如:

目前我国现用的多种版本有机化学教材中,都没有统一且细化的卤代烃命名规则,因此中学化学在卤代烃的命名上并不作明确的要求。在考查时,上述的(3)中也可以将卤基写在前面。如2009年卷中的30题(2)问将“”命名为“2-甲基-1-氯丙烷”,而人教大纲版的现行教材《高二化学》(选修加必修)第147页却将“”命名为“2-氯-2-甲基丙烷”。

5.醇类的命名

(1)主链:选含链接-OH碳原子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2)编号:从离-OH近的一端开始。如:

6.醛、羧酸类的命名

醛和羧酸类从分子结构上看都是由烃基与分子端头含不饱和碳的官能团构成,因此这两类衍生物的命名规则大体相同。

(1)主链:以含有官能团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2)编号:以端头官能团碳原子为1号。

如:

7.酯的命名

酯类的命名是根据酯水解得到相应的羧酸和醇来命名的,称“某酸某酯”。如:

甲酸丙酯苯甲酸乙酯

对于脂肪烷烃以外有机物命名的考查,不少中学化学教师认为属于超纲内容。如果单纯从教材的教学安排和要求来看,以上年份试题所考查的有机物命名确实超出了课程教学内容,但是结合考试说明中关于“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在考查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着重对考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的理解,命题中出现上述稍微高于课程要求的内容也不为过。如果备考复习过程中,在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脂肪烷烃命名的基础上,适当地提升要求,主动归纳分析其他类别有机物的命名特点,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掌握考查的新热点,而且对学生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学的结构、性质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焕林等.2013年高考广西理科综合(化学卷)抽样调查报告.

[2]罗焕林等.2010年高考广西理科综合(化学卷)质量分析.

[3]邢其毅,裴伟伟,徐瑞秋等.基础有机化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许胜,任玉杰.卤代烃的系统命名问题辨析[J].化工高等教育,2009(3).

[5]徐寿昌主编.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罗艳)endprint

通过对2009~2013年高考广西理科综合中有机化学部分试题的归纳分析,发现试题中关于有机物命名的考查会比较稳定地出现,而考生的答题情况很不乐观,得分率低。例如2013年随机抽样30(5)小题的命名,正确率仅为15%,该小题的回答出现了17%的空白。由于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同分异构现象又特别复杂,而课程教学中仅仅要求学生对烷烃的命名有所了解,但是试题考查中的内容又完全高于烷烃的命名范畴,因此该考点值得在备考复习中进行补充并加强训练。

一、真题再现

二、答题情况分析

评卷中发现学生关于有机物命名的答题情况很不乐观,得分率极低。主要的问题归纳如下:

1.主链选取不正确;

2.不能正确表示取代基的位置;

3.命名表达不规范;

4.书写错别字,如“炔”写成“缺”、“戊”写成“戍”或“戌”等。

三、考点复习

中学化学教材的有机化学板块中,仅仅介绍了简单脂肪烷烃的系统命名规则,而烯烃、炔烃、芳香烃和衍生物则只是介绍了个别物质的名称,没有对类别中的物质进行明确的命名规则介绍,使得考生在如上的考查中颇感困难。为了让学生更科学地备考,掌握其他类别有机物的命名规则,可以在脂肪烷烃的命名规则基础上进行必要延伸,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也为学生对有机化合物问题的探究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1.脂肪烷烃的一般命名规则

如:

(1)选主链:选择最长的、支链最多的碳链为主链,以此为母体,按主链碳原子总数称“某烷”。该链烃中,最长碳链中有9个碳原子,故主链为“壬烷”。

(2)编号:从近支链的一端开始编号,用阿拉伯数字标出主链上碳原子的编号。若有多个支链,则遵从“最近、最简、最小”原则。

(3)写名称:支链名称写在烷烃名称之前,支链名称前加支链所连接主链上碳原子的编号,编号与文字之间加短横线“-”分隔。

(4)相同的烷基合并,并在支链名称前加二、三、四等数字表示相同烷基的数目。位置编号之间用逗号“,”分隔。

(5)不同的支链烷基,中学阶段只要求按支链碳原子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综合上述规则,该有机物命名为:

掌握了脂肪烷烃的命名规则,对于其他类别的简单有机物命名,只需追加额外的规则即可完成。

2.烯烃、炔烃命名的额外规则

(1)主链必须包含双键或三键;

(2)主链编号时,必须使双键或三键的碳原子位置最小;

(3)命名时要单独标明官能团碳原子的编号。

如:

3.含苯环有机物的命名规则

(1)将苯环作为母体,苯环侧链的烷基作为取代基,类似烷烃命名,可以对苯环的碳原子进行编号,称“某苯”。如:

(2)若苯环侧链上有双键、三键或其他官能团,则将侧链作为母体,苯环当作取代基,称“苯某某”。如:

4.卤代烃的命名规则

(1)以含有链接卤素原子的最长碳链作为母体,卤原子作为取代基;

(2)以使卤原子支链位置最小的碳主链一端开始编号;

(2)如有烷烃取代基,书写时将其写在卤原子的前面。

如:

目前我国现用的多种版本有机化学教材中,都没有统一且细化的卤代烃命名规则,因此中学化学在卤代烃的命名上并不作明确的要求。在考查时,上述的(3)中也可以将卤基写在前面。如2009年卷中的30题(2)问将“”命名为“2-甲基-1-氯丙烷”,而人教大纲版的现行教材《高二化学》(选修加必修)第147页却将“”命名为“2-氯-2-甲基丙烷”。

5.醇类的命名

(1)主链:选含链接-OH碳原子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2)编号:从离-OH近的一端开始。如:

6.醛、羧酸类的命名

醛和羧酸类从分子结构上看都是由烃基与分子端头含不饱和碳的官能团构成,因此这两类衍生物的命名规则大体相同。

(1)主链:以含有官能团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2)编号:以端头官能团碳原子为1号。

如:

7.酯的命名

酯类的命名是根据酯水解得到相应的羧酸和醇来命名的,称“某酸某酯”。如:

甲酸丙酯苯甲酸乙酯

对于脂肪烷烃以外有机物命名的考查,不少中学化学教师认为属于超纲内容。如果单纯从教材的教学安排和要求来看,以上年份试题所考查的有机物命名确实超出了课程教学内容,但是结合考试说明中关于“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在考查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着重对考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的理解,命题中出现上述稍微高于课程要求的内容也不为过。如果备考复习过程中,在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脂肪烷烃命名的基础上,适当地提升要求,主动归纳分析其他类别有机物的命名特点,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掌握考查的新热点,而且对学生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学的结构、性质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焕林等.2013年高考广西理科综合(化学卷)抽样调查报告.

[2]罗焕林等.2010年高考广西理科综合(化学卷)质量分析.

[3]邢其毅,裴伟伟,徐瑞秋等.基础有机化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许胜,任玉杰.卤代烃的系统命名问题辨析[J].化工高等教育,2009(3).

[5]徐寿昌主编.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罗艳)endprint

通过对2009~2013年高考广西理科综合中有机化学部分试题的归纳分析,发现试题中关于有机物命名的考查会比较稳定地出现,而考生的答题情况很不乐观,得分率低。例如2013年随机抽样30(5)小题的命名,正确率仅为15%,该小题的回答出现了17%的空白。由于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同分异构现象又特别复杂,而课程教学中仅仅要求学生对烷烃的命名有所了解,但是试题考查中的内容又完全高于烷烃的命名范畴,因此该考点值得在备考复习中进行补充并加强训练。

一、真题再现

二、答题情况分析

评卷中发现学生关于有机物命名的答题情况很不乐观,得分率极低。主要的问题归纳如下:

1.主链选取不正确;

2.不能正确表示取代基的位置;

3.命名表达不规范;

4.书写错别字,如“炔”写成“缺”、“戊”写成“戍”或“戌”等。

三、考点复习

中学化学教材的有机化学板块中,仅仅介绍了简单脂肪烷烃的系统命名规则,而烯烃、炔烃、芳香烃和衍生物则只是介绍了个别物质的名称,没有对类别中的物质进行明确的命名规则介绍,使得考生在如上的考查中颇感困难。为了让学生更科学地备考,掌握其他类别有机物的命名规则,可以在脂肪烷烃的命名规则基础上进行必要延伸,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也为学生对有机化合物问题的探究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1.脂肪烷烃的一般命名规则

如:

(1)选主链:选择最长的、支链最多的碳链为主链,以此为母体,按主链碳原子总数称“某烷”。该链烃中,最长碳链中有9个碳原子,故主链为“壬烷”。

(2)编号:从近支链的一端开始编号,用阿拉伯数字标出主链上碳原子的编号。若有多个支链,则遵从“最近、最简、最小”原则。

(3)写名称:支链名称写在烷烃名称之前,支链名称前加支链所连接主链上碳原子的编号,编号与文字之间加短横线“-”分隔。

(4)相同的烷基合并,并在支链名称前加二、三、四等数字表示相同烷基的数目。位置编号之间用逗号“,”分隔。

(5)不同的支链烷基,中学阶段只要求按支链碳原子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综合上述规则,该有机物命名为:

掌握了脂肪烷烃的命名规则,对于其他类别的简单有机物命名,只需追加额外的规则即可完成。

2.烯烃、炔烃命名的额外规则

(1)主链必须包含双键或三键;

(2)主链编号时,必须使双键或三键的碳原子位置最小;

(3)命名时要单独标明官能团碳原子的编号。

如:

3.含苯环有机物的命名规则

(1)将苯环作为母体,苯环侧链的烷基作为取代基,类似烷烃命名,可以对苯环的碳原子进行编号,称“某苯”。如:

(2)若苯环侧链上有双键、三键或其他官能团,则将侧链作为母体,苯环当作取代基,称“苯某某”。如:

4.卤代烃的命名规则

(1)以含有链接卤素原子的最长碳链作为母体,卤原子作为取代基;

(2)以使卤原子支链位置最小的碳主链一端开始编号;

(2)如有烷烃取代基,书写时将其写在卤原子的前面。

如:

目前我国现用的多种版本有机化学教材中,都没有统一且细化的卤代烃命名规则,因此中学化学在卤代烃的命名上并不作明确的要求。在考查时,上述的(3)中也可以将卤基写在前面。如2009年卷中的30题(2)问将“”命名为“2-甲基-1-氯丙烷”,而人教大纲版的现行教材《高二化学》(选修加必修)第147页却将“”命名为“2-氯-2-甲基丙烷”。

5.醇类的命名

(1)主链:选含链接-OH碳原子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2)编号:从离-OH近的一端开始。如:

6.醛、羧酸类的命名

醛和羧酸类从分子结构上看都是由烃基与分子端头含不饱和碳的官能团构成,因此这两类衍生物的命名规则大体相同。

(1)主链:以含有官能团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2)编号:以端头官能团碳原子为1号。

如:

7.酯的命名

酯类的命名是根据酯水解得到相应的羧酸和醇来命名的,称“某酸某酯”。如:

甲酸丙酯苯甲酸乙酯

对于脂肪烷烃以外有机物命名的考查,不少中学化学教师认为属于超纲内容。如果单纯从教材的教学安排和要求来看,以上年份试题所考查的有机物命名确实超出了课程教学内容,但是结合考试说明中关于“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在考查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着重对考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的理解,命题中出现上述稍微高于课程要求的内容也不为过。如果备考复习过程中,在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脂肪烷烃命名的基础上,适当地提升要求,主动归纳分析其他类别有机物的命名特点,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掌握考查的新热点,而且对学生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学的结构、性质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焕林等.2013年高考广西理科综合(化学卷)抽样调查报告.

[2]罗焕林等.2010年高考广西理科综合(化学卷)质量分析.

[3]邢其毅,裴伟伟,徐瑞秋等.基础有机化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许胜,任玉杰.卤代烃的系统命名问题辨析[J].化工高等教育,2009(3).

[5]徐寿昌主编.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浅析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的教学探究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机化学,教学探究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门基础学科,抓好高中化学中的有机化学的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师所要注重的一个研究内容。

一、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是抓好教学的前提

抓好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的教学一个主要前提那就是要引导高中生对有机化学的发展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有机化学的发展应看作是由三个时期而组成,既提取时期、创立时期及后期发展。提取时期主要注重的是应用和提取,此时期所关注的是人们去充分利用有机化学知识研究药物,从中提取比较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例如农民所需要的化肥尿素及医学事业所需的吗啡等。创立时期所指的是化合物的合成及较为典型的理论的创设时期,在这时期,合成了许多重要经典的化合物,诸如应用广泛的乙酸、油脂等化合物。创立了许多比较经典的理论。 例如苯的构造方式。后期发展所指的是近时期有机化学的高速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建立了以量子力学作为基础的现代结构理论体系,合成了难以合成的极其复杂天然物,以及一些有机合成工业的创建等等,这就是有机化学的发展。

二、掌握有机化学的现状是抓好教学的关键

1.掌握有机化学的分类

有机化学已不再是单一的一个学科,已经形成一些较为成熟的分支学科,其中所包含的有机合成化学、天然有机化学、金属与元素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和分析有机化学等六大学科内容。在这些学科化学中,天然有机化学是专门针对动植物体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的有机化学学科,它所面对的是天然化合物,主要作用于新药的研制,用于医学方面的临床研究,或是为工农业生产所付出的服务性质方面做出的较大贡献。 金属与元素有机化学它是我们现代有机化学研究项目中的极为活跃的先头军,是当代化学研究领域的前沿,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构成、性能、特点的研究是金属与元素有机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是其研究的主要支柱项目。 物理有机化学是物理研究与化学研究的有机结合,主要研究途径是经由我们所进行的物理实验研究,关注其理论计算方法及有机分子的结构、特性、 功能等内容的探索,钻研有机化学的反应原理、反应途径、反应过程、反应中的细节与重点。而要注重的一点是物理有机化学主要分子所凸显的微环境可调控性反应,主体分子与熔体分子二者之间相互作用是物理有机化学的研究重点内容。

2.了解有机化学的用途

我们所教学的有机化学中有机物的分离及辨别是我们人类认识有机物质世界的主要方式,在我们的有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作用下,有机物的分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机物的分离作用,广泛运用于医学中的药物化学实验、农业农药的化学研究等等,还有工业石油化工产品的专项研究以及农林牧等资源的研究,其用途较为广泛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三、关注有机化学的教学,辅助学生重视教材中知识内容的挖掘,形成较为系统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

1.以教材丰富的栏目为指引,落实有机化学的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的有机化学部分都有一些新的丰富的栏目所呈现,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提供了指引目标与方向的功效。栏目中有“交流与讨论”“问题解决”“拓展视野”“调查与研究”“活动与探究”等栏目,这些栏目的呈现使我们高中化学这本教材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充分展现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相互互动,为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创设了多样的学习环境与方式。教学中,我们将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去深度探究课本不同栏目的教学价值。

例如,我们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每章节研究专题的“回顾与总结”栏目内容,辅助学生利用栏目中的主题线索探寻知识细节,引领学生进行思维,锻炼学生去进行自我评价,利用“化学史话”栏目对高中生进行人生世界观及价值观的教育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只要学生自己能够解决完成的内容,化学教师绝不插手,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如果他们真的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就积极地为他们创设利于探究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积极解决问题。

2.以课程标准作指南,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作切入点,协助学生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提高高中生的学习能力

( 1) 引领学生利用好教材中所设置的“活动与探究”栏目,在活动与探究中锻炼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效果。教材中的栏目“活动与探究”的设置是从高中生的自身实际出发,遵照化学内容的逐步深化, 由部分到整体,辅助化学教师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全面提高高中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 2) 注重有机化学探究价值的挖掘,辅助高中生形成有机化学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指导高中生学习卤代烃的性质内容之时,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溴乙烷在Na OH水溶液中的充分水解,为学生提供一个易于学生探究的问题: “在我们的实验中,如果没有别的试剂,你可不可以依据自己的判断溴乙烷在加热的情况之下,在Na OH水溶液中发生了化学反应吗? 为什么?”学生围绕老师的提示问题,从自己刚刚学过的卤代烃的性质内容, 再加上自己的事先预习卤代烃水解反应方程式的前提下去探究老师指示的问题内含去深度挖掘卤代烃水解现象,提高高中生的科学素养。

上一篇:地位与影响力下一篇:思想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