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

2024-06-22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精选12篇)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 第1篇

一商业银行加强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重要意义

1. 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小微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建多元化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力量。由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还主要是银行提供信贷支持,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的逐步提升, 社会各界对银行的社会责任日益重视, 给予更多期待。因此, 银行在实现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同时, 还必须切实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通过服务功能的广泛覆盖, 提升品牌价值。

2.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必然需要

从宏观调控政策来看, 未来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将逐步加快, 经济发展对投资拉动的依赖将逐步降低, 争相拼抢大项目、信贷天量增长的情况将不复存在。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金融脱媒日益深化, 企业对商业银行信贷的依存度将不断下降, 这也为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的高资本占用型经营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

同时, 着力解决授信行业高度集中度和单户风险敞口巨大的问题, 顺应金融监管的资本约束风向标, 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 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的共识。只有壮大客户基础, 培养客户群, 实行大中小客户并举, 才能做足客户结构、信贷资产结构、流动性结构、盈利结构调整的“功课”, 通过实现客户多元化, 有效分散风险, 推动交叉销售, 促进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中间业务的协调发展, 提审通过综合收益水平。

3. 商业银行应对差异化金融监管要求的策略

银行监管, 特别是资本监督力度的空前提高, 对银行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走资本节约、产出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了国内银行的必然选择。2011年10月, 银监会出台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 明确小微企业贷款适用75%的优惠风险权重, 比照零售贷款适用优惠的资本监管要求, 还可根据各行实际平均不良率, 适当放宽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在这些更加具体的差别化监管和政策激励下, 努力发展资本占用相对较低的零售银行业务特别是小微金融业务、中间业务就成为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

当前商业银行还面临着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得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和增量要高于上年同期水平的现实监管要求, 已成为监管当局窗口指导的重要指标, 从这个意义上看,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规模还决定着大中型客户和个人客户群体的信贷业务发展规模和速度。

二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小微企业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风险识别技术有很大的局限性

目前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体系和监控体系建设存在“以大盖全”的问题, 对差异化的个体和群体风险特征认识水平还不能完全支撑批量化营销模式, 行业政策被局限于只鼓励做熟悉行业, 地区经济环境的巨大差异导致建行信贷政策指导意义的普适性不明显, 风险应用工具还不能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前台与后台、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对风险边界掌握的尺度不一, 更替频繁的小企业客户经理所具备的业务素质更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小微企业。

2. 业务流程不能体现市场竞争力优势

目前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流程设计与大中型企业授信业务流程基本相同, 区别主要在于评级和审批方式, 在信贷业务系统, 以及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处理次数和手工签字次数仅略少于大中型企业的的信贷业务, 在业务逐年呈高速增长的情况下, 较长业务流程难以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3. 现行制度及授信管理方式制约批量化营销和管理

缺乏标准化或模块化的营销服务方案来支持应对小微企业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和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管理要求未考虑小微企业天生的不足, 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 必然的结果是要么发生不合规的行为, 要么抓不住发展壮大的良机;除小额授信外, 商业银行仍沿用大中型企业的贷后管理要求进行小微企业的贷后管理, 由于小微企业多、广、复杂, 商业银行客户经理能够管控的仅是贷后管理, 而且贷后管理还存在检查报告内容复制反复、信息陈旧、风险隐患遏制不及时、无暇挖掘客户潜在需求的情况;由于组织机构的割裂, 导致缺乏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 造成了人、财、物的高度耗费,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4. 客户经理劳动强度大

经济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客户经理管护的客户多达60多户, 中西部地区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管护的客户一般在20户左右。同时, 客户经理花费在维护业务系统、汇总整理材料等办公室工作和参加业务培训的时间占其整个工作时间的一半以上, 而用于开拓市场、区别客户、客户谈判、贷后管理的精力和时间明显不足。

三商业银行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策略探讨

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 在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上必须提前作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设计和安排, 通过创新和变革, 建立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优先发展的战略, 加强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营销管理, 持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支持的能力。

1. 大力推进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向“零售化”转型

目前, 一些商业银行将小微企业客户较多的产业集群、工业园区、专业市场附近的网点机构转型成小微企业特色支行, 专门配备四名以上的小微企业专职人员, 使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在这些支行真正做到“专营、专业、专注”。这是由于我国经营环境的特点, 小微企业的经营资金与企业主个人资金常常难以区别开来, 这一特点决定了有贷户与无贷户、对公业务与个人业务会有交集, 客户性质容易发生转换, 从而为对公和个人业务的共同营销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和空间。同时, 网点是“了解市场、了解客户、了解客户的产品”的最有效的渠道, 只有把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发展职责分解给营业网点, 才能真正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转变, 才能彻底改变将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等同于信贷业务的落后观念。

2. 推行标准化的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经营模式

在经营模式上, 可以参考、引入刘明康所提出的“流程银行”的概念, 建立小微企业金融业务“流程银行”的经营模式。针对小微企业客户群体, 可在小企业经营中心先运行先试点, 在落实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精细化管理要求的基础上, 总结、归纳其先进经验, 再通过成立小企业特色支行的形式进行推广应用。在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上, 可以借鉴零售业务的营销思路和方法, 选择风险特征相似和客户群相对集中的专业市场、商业区、产业园等目标客户群体, 实施批量引入客户。同时, 要努力建立适合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小微企业评级模型, 这样, 既实现全行的统一性, 又适应了地方的差异性;并关联贷后监测系统和信用评级系统, 共享有效信息的, 从而减少客户经理、信贷经理、风险经理的重复劳动。

3. 树立科学的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发展新理念

在风险管理理念上, 要通过信贷文化和制度设计的完善、丰富, 处理好发展与风险防范两个方面的关系, 在化解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从业人员畏惧责任心理障碍的同时, 强化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过程风险的控制。要实施差别化的经营策略, 使信贷规模优先向小微企业倾斜, 使小微企业贷款不受信贷规模限制, 像建行湖南省分行大幅度降低小微企业经济资本占用, 对单户1000万元 (含) 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在测算经济资本占用时, 经济资本占用比例约为大中型企业的65%左右, 且不受行业限额限制;对单户1000~3000万元的小企业贷款, 经济资本占用为大中型企业的85%左右, 有效提高了全行办理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要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激励力度, 按照战略性业务标准, 根据授信客户新增、小微企业平台新增、贷款新增等指标直接对基层客户经理进行买单奖励, 要有效调动营销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激情。

4. 建立明确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问责办法

鉴于小微企业信息严重不对称、经营管理风险大于大中型企业的特点, 要专门制定小微企业业务的责任认定追究管理办法。办法要明确禁区和底线, 对玩忽职守、违规操作、吃拿卡要、作假造假、监守自盗, 造成银行资产重大损失的人员, 要严格追究责任。同时, 办法要详细表述贷款风险的表现和特征, 科学明确各环节责任人尽职尽责的客观指标和免责的标准, 特别是要明确区别失职和失误、可预见与不可预见的特征和表现, 确保责任认定和追究不枉不纵。

摘要: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动力, 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是商业银行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小微企业数量多, 涉及行业地域广, 给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支持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加强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分析和研究, 无论是在当前还是在未来,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彬.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3)

[2]徐文刚、魏久锋.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保险报, 2012 (5)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 第2篇

随着国内各家银行在小微金融的市场上竞争日益激烈,各家银行的小微金融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

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说,“不创新,就死亡”,创新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不二法门。中国建设银行在小微金融方面的积极探索,对同业尤其是国有大行来讲,颇有借鉴意义。

全行战略重点 良性机制形成

作为中国第二大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将小微企业业务作为全行重要的战略性业务,加强资源倾斜,优化经营机制,确保始终满足“两个不低于”。

对于将小微企业业务作为建设银行战略重点,建设银行有关人士表示,建设银行发展小微企业业务,不仅缘于国家的要求,更在于自身对小微企业业务的理解和认识。首先,建设银行是一家有着14000多个网点的大银行,这就意味着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做业务,辐射面十分广泛,这对发展小微企业业务十分有利;但同时建设银行是一家做大企业、大项目见长的银行,这也意味着需要攻克短板,例如小微企业业务,进而改善建设银行的资产结构,特别是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方面,建设银行的服务经验还不足,需要加快创新、改进,迅速赶上。其次,在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是基础,就像钢筋混凝土中的细小沙粒,如果没有它们,钢筋混凝土就失去了强度。因此中央高度重视,将其提升到了战略层面进行部署。建设银行也要从战略高度来发展小微企业业务,不仅要做,而且还要做好。

上述人士还指出,小微企业风险大的问题客观存在,因此,发展小微企业业务不能仅仅依靠热情,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坚持稳健发展。近年来,建设银行围绕经营模式转型、业务流程优化、产品服务创新、探索风险管理模式等,走出了一条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新路,在有效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同时,也初步形成了业务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小微企业成千上万,多数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只有不断扩大服务客户群体、丰富金融服务方式,才能有效满足广大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帮助小微企业成长壮大。近年来建设银行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已发展成为服务和支持小微企业的生力军。截至2013年9月末,建设银行小微企业客户总数超过200万户,小企业授信客户达到91512户。累计向18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9万亿元,几乎覆盖了与民生相关的各类行业。

丰富产品体系 加强渠道建设

近年来,建设银行小企业业务紧紧围绕“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小微企业服务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办法,不断丰富产品体系,创新服务方式,优化业务流程,探索建立大银行服务小企业的新路子。

建设银行采用批发模式和零售模式双轮驱动的产品创新方式,不断完善产品体系,积极研发特色产品。针对小企业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及不同的风险缓释能力,在同业中率先建立了以授信评价、抵押担保、快速质押、信用贷款为核心特点的四大类小企业产品体系,推出全行性小企业特色产品30余项,区域性特色产品近100个,基本涵盖不同小企业客户的融资需求。

针对小企业缺乏有效抵押物的特点,建设银行相继开发了小微企业“善融贷”、“助保贷”、“供应贷”等专属产品,改变了过去银行贷款必须全部提供抵押担保的传统做法。截至201

3年9月末,“成长之路”贷款余额4958.68亿元,客户数51853户;“速贷通”贷款余额1007.3亿元,客户数26472户;“助保贷”贷款余额143.02亿元,客户数2719户;“信用贷”贷款余额65.63亿元,客户数9541户,其中“善融贷”贷款余额44.40亿元,客户数8189户。

除了对产品体系不断完善和丰富,建设银行十分重视对渠道的建设,为提高专业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建设银行从2011年起对现有小企业经营中心进行规范化建设。按照“小企业中心主要功能要放在批量处置、流水作业方面,与今后的网点“三综合”结合起来,可以做到全覆盖,客户基础容易稳固”的要求,推进业务操作的集中化、精细化、标准化,提高业务办理效率。

一方面,建设银行加强对线下传统渠道的整合和利用,为充分发挥建设银行的网点多、功能全、覆盖广的渠道优势,借助网点“综合化”改造,依托小企业经营中心对网点的专业化支持,将小微企业服务重心下沉到各行网点,实现由过去单纯依靠客户经理服务,逐步转向主要依托网点进行服务,将小额化、标准化的小微企业产品在网点进行销售,提高客户服务覆盖面,截至2013年9月末,全行网点成功推荐小企业授信客户15762户,已发放贷款金额684.61亿元。

另一方面,建设银行推出网上银行渠道专属业务“网银循环贷”,客户可在网上自助完成贷款申请、支用和还款,7×24小时的不间断服务打破了线下服务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真正做到了银行的资金支持“不打烊”。截至2013年9月末,已累计授信客户2029户,授信金额30多亿元。

同时,建设银行立足自身强大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建立了“亦商亦融,买卖轻松”的“善融商务”电商平台,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支付结算等全方位的专业服务,并凭借交易产生的交易信息、信用信息等记录为客户提供贷款融资服务。企业入驻“善融商务”,不仅打通一条销售渠道,更可以积累信用,获得建设银行的贷款支持,加速自身成长。截至2013年9月末,已有7323户小企业贷款客户入驻“善融商务”企业商城,获得建设银行贷款资金644.08亿元。

建立信贷工厂 贯彻普惠金融

建设银行将工业化流水线生产模式应用到了小微企业信贷领域,建立了“信贷工厂”专业经营管理体系,专业专注服务小微企业。“信贷工厂”强调标准化操作,实行产品销售和后台作业相分离,信贷操作集中处理,在全行执行统一的业务操作规范。

通过流程之间的紧密衔接,“信贷工厂”大幅提高了业务流程效率;同时因为关键岗位分离,明显提高了风险控制能力,有效满足了客户金融服务和银行风险控制的双重需要。

自2007年第一家“信贷工厂”模式的小企业经营中心在苏州成立以来,“信贷工厂”模式已成为建设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核心载体。全行已组建286家“信贷工厂”模式的小企业经营中心,基本实现了所有地区全覆盖,采用审批人派驻,评级、授信、支用“三位一体”等一站式、流水线的标准化流程,与全行1万多个营业网点,1.3万多个专、兼职客户经理一道为小微企业客户提供信贷支持。目前建设银行约有80%的小微企业业务由“信贷工厂”加工完成。

此外,为全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现状,建设银行积极探索业务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按照“普惠金融”业务理念,围绕“小额化”、“批量化”、“标准化”、“网点化”的发展方向

和总体要求,开发了小微企业零售评分卡,构建了小微企业评分卡信贷业务模式。对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以下业务,采用评分卡进行评价,重点关注企业履约能力、企业主个人信用和资产状况等,改善了因小微企业报表不健全、贷款受阻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了金融服务覆盖面。

同时,为解决小微企业数量庞大、一对一营销效率低下的问题,建设银行建立了规划在先、批量开发、标准化操作的“一链一圈一平台”的客户群批量营销模式。

“一链”即产业链。关键是把产业链上的对公和零售客户彻底打通,即在同一规划下,对产业链进行总体评审、统一开发和管理。如,围绕一个核心企业以及为核心企业服务的小微企业,依托核心企业的交易信息,推出了“供应贷”,将客户以“1+N”的方式,向其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目前,已在20个分行开办“供应贷”业务,贷款余额10.8亿元。

“一圈”即商圈。对商圈内的小微企业客户群,按经营年限、收入规模等进行分层分类,并针对性地建立起集规划、策划、审批、销售、培训、服务等在内的“1+N”的团队,与市场管理方建立合作,避免散单方式带来的高成本和高风险,实现批量化生产。

“一平台”即与政府和协会的合作平台,通过“助保贷”等产品,利用政府资金,组建风险补偿资金池,共同建立客户筛选、推荐、引导、扶持等信贷支持平台。同时,借助协会会员间的信用约束,应对各种可能面对的风险压力。

通过先行规划,找到圈内、链内、平台内小企业客户群体的融资需求共性和共同风险特征,设计统一的小微金融服务方案;然后以商圈管理方、产业链核心企业、第三方平台等为批量营销切入点,利用这些合作方的资金及信息为小微企业融资增信,并对客户群采用统一的风险控制方式;从而实现批量式、标准化地为小微企业办理信贷业务。这种以点带面的一对多营销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 第3篇

“一家有竞争力的银行,必须要有精准的市场定位,专业化是社会发展趋势,也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市场、客户的必由之路。作为城市商业银行,徽商银行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与地方经济发展高度契合,对区域内小微企业发展有着深刻了解,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具有历史传承和经验积累。因此,我们将深耕细作,始终如一地服务小微、支持小微。”徽商银行行长吴学民表示,自去年以来,徽商银行发展迅速,通过持续提升小微金融业务各项规模指标,加快推进小微金融业务转型升级,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区域发展优势。

明确定位:

专注小微金融服务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浪潮中,徽商银行始终坚守服务小微企业阵地。成立伊始,徽商银行明确定位,与小微企业携手同行,不仅培育出泰尔重工、荃银高科等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块成功上市,还通过专业的小微金融服务,帮助大量的小微企业解决了资金难题,实现了银企合作共赢。

截至2014年末,徽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56.02亿元,占全行各项贷款比例为43.47%,较年初新增小微企业贷款163.45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15.92亿元,市场份额在省内商业银行中遥遥领先,达到12.85%;小微企业贷款增幅20.62%,远高于当年全行各项贷款12.48%的增速水平;连续8年完成了监管部门提出的小微企业贷款“两个不低于”工作目标。并且,通过不断夯实客户基础,徽商银行小微企业客户达到34049户,其中法人小微企业客户8629户,较成立之初增长了126.9%。

去年以来,徽商银行对原有的小企业特色支行进行改革,在体制机制和业务模式上大胆创新,全力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专业化建设。参与试点的特色支行业务定位明确以小企业客户为主,实现小企业业务专业化经营。

产品升级:

从资金支持到全方位服务

缺少抵质押物,一直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症结所在。徽商银行近几年来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创新和尝试。去年4月份,该行正式启动了“微贷项目”,无需抵押,以信用和自然人保证方式为主,以客户未来经营性现金流为主要还款来源,单户贷款金额最高可达100万元。微贷项目首先在合肥分行进行试点,采用准事业部制的模式运行,推出了“微贷通”业务品牌。

同时,在去年7月份银监会下发文件正式允许商业银行给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办理续贷业务后,徽商银行“易连贷”产品正式亮相,系统性地解决了小微企业续贷前还款困难以及因此引发的“倒贷”问题。截至去年末,该行小企业“易连贷”累计发放53笔,惠及企业44家,授信金额2.78亿元,为企业节省融资成本至少186万元。

除此之外,徽商银行小企业银行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在长期服务小微企业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小微企业主不仅有融资需求,对改善资金管理的需求也非常迫切。”

为了进一步满足小微企业主的资金管理需求,徽商银行去年正式推出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实现了全方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突破和转型。该平台涵盖“存、贷、汇”等主要业务,实现了“一个平台、二个服务渠道、三类特色金融产品、四项功能模块”,从财资管理、融资服务、渠道拓展、资产增值等多方面满足小微企业的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并提供电脑终端和移动Pad终端多渠道服务。这一平台的推出标志着徽商银行在小微企业财资管理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稳步发展:

深化链式营销开发

在金融服务“百花齐放”的大环境下,客户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客户需求行为的变化对银行的业务营销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总结多年服务小微的经验,徽商银行意识到推广链式营销模式,充分发挥批量开发优势的重要性。去年,该行以转型升级发展为主线,以小微金融改革为契机,加快业务下沉,深入推进链式营销,按照“批量化、专业化、定制化、标准化”的总体要求,向大量小微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全方位、批量化开发服务方案。

通过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聚小微,促发展主题营销活动”、“链式营销活动”和“小微企业集群批量营销开发方案竞赛评比活动”,徽商银行精细梳理区域市场,加大“条、块、链”营销开发力度,纵深挖掘重点客户上下游小微客户集群,以批量营销开发方案和区域化产品为落脚点,针对市场开发遇到的新趋势、新需求、新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方案设计,力争将客户范围覆盖产业链中的供应商、生产商、服务商、批发商、销售商直至最终消费者。去年该行共梳理园区、市场、商圈、产业链等集群130个,组织不同形式的银企对接会54场。通过集群开发方案成功开发集群平台106个,新增批量营销客户484户,授信金额28,29亿元,开立小企业有效国际结算户131户,实现国际结算量62399万美元,国际贸易融资34380万美元。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 第4篇

我国商业银行在大企业贷款市场上面临同质化的激烈竞争,利润空间日益狭小。而大企业具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商业信用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脱媒(金融非中介化)现象使得商业银行的大企业信贷利润出现相对减少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加强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自身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不仅可从宏观层面促进就业、加快经济增长,而且也可为银行拓展利润空间,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小微企业在地域、行业分布上较分散,融资又以短期信贷产品为主,针对小微企业的这些特点为其提供与大企业“不一样”的金融服务,既有利于商业银行减轻贷款集中度的风险,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信贷资产的流动性。

建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化机构

2009年,银监会下发了《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商业银行建立准子银行、准法人性质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实施单独定价、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充分发挥专业化经营优势,更好地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服务。

建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是商业银行有效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有力保障。

一是建立专营化机构,可从制度层面保障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和信贷资源集中于小微企业细分市场,避免过去银行资源向大企业积聚和倾斜、在信贷市场上大企业驱逐小微企业的趋势。

二是具有财务独立性的专营化机构具有身份识别效应,既利于小微企业客户群体识别和找到自身需要的服务机构,又利于展示商业银行专注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业务发展战略取向,形成银行和小微企业良好的业务界面、公共形象。

三是专营化经营模式可在业务历史数据收集、信息发现、风险识别、贷款定价等方面拥有专业化优势,更利于商业银行改善对小微企业借贷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改变业务成本高的局面。

四是专营化机构的前、中、后台业务人员因只受理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专业化程度可得到保障,服务效率可得到提高。

目前,一些商业银行已成立了各具特色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化机构或事业部制,例如,工商银行的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银行的小企业经营中心、交通银行的小企业服务专业支行和专业团队、招商银行的小企业信贷中心、民生银行的工商企业金融事业部。但这些专营化机构的专业化程度、运行业绩、服务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经营模式和经验还有待总结和提升,人力资源配备有待优化,专营化机构的差别化授信、激励机制等也有待完善。

构建高效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流程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应以信贷供求为主要内容和业务基础,根据企业的信贷需求具有短、小、急、频的特点,银行的金融业务流程应做到:

一是以提供充分、高效的信贷供给为基点,建立高效率的贷款审批机制;将信贷业务进行工厂化、批量化运作,并进行中、后台业务集中处理以节约信贷成本。

二是采用标准化、流水线的运作模式,制定各信贷业务环节的操作流程和限时标准,以实现“端对端”的授信发起与审批的流程对接。

三是在提高信贷市场份额的基础上,提升金融服务附加值,制定为小微企业提供集融资、结算、代理、信用卡、网银、投资银行、个人金融服务、外汇业务为一体的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

四是从多维度考察小微企业的资金管理需求,以满足企业收付款、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资金升值和信息需求。

五是在业务流程再造上,银行应通过业务模块化、管理扁平化和运营集中化的改革,实现一站式服务,以高效、低成本地满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

六是在还款方式上,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年审流程和技术,开发年审通过后自动延长贷款的期限结构。

七是建立小微企业不良贷款重组、减免和呆账核销新机制,以创造宽松的小微企业信用考核环境。

研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新产品

目前,有些商业银行依据小微企业为大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的现状,推出了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创新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商业银行应根据小微企业的需求研发和推广金融服务新产品,开拓业务领域,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分散经营风险。

一是通过实施金融产品创新规划,形成公司授信、财务管理、支付结算、投资理财等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以扩充利润来源渠道,提高服务附加值,改变过去存、贷、汇的简单品种、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运营模式,并改善盈利结构。

二是加快研发动产抵押、版权质押、贸易融资产品;加强与政府、环保部门、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开展对能效贷款等低碳金融服务产品的可行性研究。例如,可研发期货标准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担保贷款;有条件的银行可研发出口发票池、保理池融资产品的供给。根据单个小微企业经营业绩不稳定的特点,银行可研发客户集合信贷、产品组合信贷、动态连续交易策略等创新产品和业务流程。

三是应根据小微企业的产权制度、业务性质和经营方式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产品创新,以满足不同类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的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产品创新是一个系列的、有机的连续过程,银行不但要研究小微企业客户的金融产品,还要注重研发企业主个人金融服务方面的产品及中间业务需求的金融产品。

拓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提升服务品牌价值

研发金融新产品及业务流程,为小微企业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只是商业银行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基础环节,还需开发和拓展小微企业其他金融服务。

一是发放并购贷款,支持小微企业的并购重组。银行应在股本贷款业务方面加强创新,以加快小微企业的并购重组、产业升级和优化,为减少企业破产做出机制安排。

二是建立小微企业信贷资产的证券化机制,设计资产池的构成成分、规模等,将部分信贷资产证券化,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满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

三是积极开展小微企业融资租赁、透支、贴现业务;搭建外部合作平台,加强与风险基金、担保基金或小额贷款公司等的业务合作,营造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高效金融服务的良好环境。

四是在拓展金融服务过程中,银行应培养和提升服务的品位、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真正做到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传递自身关注企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的情结。

建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由于小微企业贷款高度分散、集中违约概率低,因此新巴塞尔协议对低风险敞口的小微企业的小额贷款,鼓励将其归入零售类贷款,享受比普通公司贷款更加优惠的资本监管要求。商业银行为了做到稳健运营,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尤其是信贷业务,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是对于信贷产品,从贷前调查、授信审查、审批、评审监督到放款、贷后管理、不良清收等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制定标准化的管理要求和操作规程,以在制度层面最大程度地杜绝信用违约。

二是建立小微企业信用评级系统。建立企业信用评级系统是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银行的实践证明,基于信用评分技术的信贷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尤其在财务报表数据缺少的零售类贷款服务中应用较多。此外,银行还应建立违约信息通报机制,做到违约信息在系统内部的对称化、公开化。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 第5篇

您们好!

2012年,xx市分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在xx银监分局的指导下,在上级行的领导下,立足xx地区实际,健全工作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在帮扶小微企业、推动三农经济发展上,充分发挥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骨干与支柱作用。根据会议要求,现将我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汇报如下:

一、小微企业贷款的基本情况

为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金融政策,今年我行突出信贷重点,继续加大对小企业信贷投放力度,进一步规范小企业信贷服务,完善小企业授信六项机制与四单管理和风险管控助工作,助推了小微企业发展。截至2012年5月末,我行支持小企业78家,累计投放小企业贷款17.75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31亿元,占我行贷款总额37%,小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量14.61亿元,贷款增幅为88.8%,小企业贷款投放增速远高于我行全部贷款平均增速。信贷支持领域遍及农业、林业、畜牧、加工、流通、农机制造等多个行业。

二、小企业信贷服务机构设置及产品

(一)设置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对策建议

1. 引言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据统计,2013年,小微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4%,创造了中国GDP的65%,提供了的中国城镇就业岗位的85%,上缴利税占60%。然而小微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我国推动小微金融服务的政策相继出台,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小微金融市场,但小微企业贷款占商业银行总贷款的比重仍然偏低。

小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通畅的融资渠道,而大、中型企业除了进行内部融资外,还可以在股票、债券市场以及商业银行进行融资。而小微企业由于企业性质、规模等限制,融资渠道受阻。商业银行贷款是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途径。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的资金需求量很大,而商业银行的涉足较少,具有较大的议价空间,将会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新蓝海”。

2.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繁荣市场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稳定就业、鼓励创业的重要内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鼓励小微企业的发展。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将进一步丰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种类,支持在小微企业集中的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推动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银监会为贯彻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也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共提出15条具体措施,其中包括力争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7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5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2.5%,较年初增加1.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3533.3亿元,比各项贷款增速高6.3个百分点,继续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2014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十点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意见帮助小微企业快速成长。

随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现阶段各商业银行都相继推出自己的特色产品以便在小微金融方面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最成功的当属民生银行的“商贷通”。其他各家商业银行也纷纷推出自己的特色产品,如招商银行的“自助贷”、建设银行的“互助贷”、工商银行的“商贷通”等。

3. 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的问题

3.1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尽管现在各大商业银行推出了自己的关于小微企业的特色产品,但其创新严重不足,而且各家产品设计以及对于客户群的选择相似。小微企业是一些具有高流动性、高创新能力的企业,因此其对贷款产品的多样性要求较高,但现在商业银行无法对小微企业的特征进行全面的把握,无法推出满足其发展特性的产品。随着小微企业的发展,需要商业银行推出更加复杂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小微企业的发展模式。

3.2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风险信贷。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进行贷款时需要进行贷前审查、风险评估等,但是由于小微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不规范、信用记录缺失、担保不全等原因,使得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存在风险。小微企业企业主多文化程度不高,信用缺失,或对于信誉问题不在意,使得贷款收回难度加大或贷款不能专款专用挪作他用,使得商业银行无法对贷款进行贷后控制。

我国现阶段的征信体系的缺失,使得小微企业主及企业的信用记录无法查询,无法了解小微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增加授信难度。同时现阶段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制度不健全,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产品可替代性高,存活率较低,当小微企业出现问题时,由于担保不足,使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很难收回,增加商业银行的风险。

3.3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不适用小微企业特点。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为大中企业,一些配套的服务及业务模式也比较适用于大企业,缺乏开展小微信贷业务的全新模式,导致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审批程序仍然沿用以前的模式,不能适应小微企业贷款“小、短、频、急”的特点。

3.4商业银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能使员工的积极性及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但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主要是贷款业务总量。由于大中型企业贷款额度较高且财务报表等数据比较容易获得,审查比较容易,客户的开发以及后续的维护都较容易。但小微企业贷款额度小而且办理手续复杂,也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开发与维护,因而许多信贷客户经理不愿意接受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而且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较高,从约束的角度来看,客户经理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越高违约风险的小微企业,客户经理承担的责任就越大,导致许多小微企业客户的流失。

4. 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的对策

4.1对产品进行多样化的设计。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及源泉。小微企业不同于以往商业银行的客户群,所以应该在对小微企业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小微企业设计不同于以往传统业务的差异化多样化产品。商业银行应开发出标准化涵盖大部分客户的产品,同时这些产品进行组合又能产生差异化的效果。同时可以将小微企业主的个人业务与小微企业对公业务进行结合,在对小微企业提供一些资金管理及贸易融资等服务的同时,也对企业主个人资产进行私人化的理财等服务,提高创新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客户忠诚度。

4.2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进行贷款时要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在对小微企业进行贷款时除了分析小微企业的一些可以量化的如财务报表等硬信息之外,还要对小微企业的一些比如纳税情况信用状况等软信息进行关注,分析出小微企业潜在的信用风险。同时还要研究出适合小微企业的贷款催收机制。而且商业银行及有关部门应完善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小微企业信用数据库,将全国的小微企业纳入数据库中,同时建立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评价。对于担保体系也要进行创新。除了平时的动产不动产抵押质押外,可以试着放宽要求,比如进行应收账款、股权、存货、仓单质押,也可以将商标、专利、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进行作担保。为了提高风险管理体系,小微企业本身也应该进行改革,如更改融资理念,完善经营管理,财务报表采取规范的格式进行披露,这样可以对事前的风险很好的进行控制。

4.3健全业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适当的激励机制能提高客户经理开展业务的积极性,提高商业银行的利润及市场份额,正如前文所说的商业银行客户经理不愿意进行小微企业业务,对于此在设计时可以对大、中、小企业分别设定一个调整参数,对小微企业客户经理的奖励参数大于大中企业,同时在制定惩罚措施时,要适当放宽对小微企业客户经理责任的追究,以提高小微企业客户经理的积极性。(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苏红岩.《商业银行小微金融的发展研究》,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2]杜晓旭.《论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发展的对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 第7篇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经济增长步伐放缓,经济结构开始转型,使得一些传统行业进入“大浪淘沙”时代。小微企业由于实力较弱,所受冲击最为剧烈,大量小微企业濒临破产。由于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同时呈现出恶化的局面,造成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风险不断加大,资产质量面临较大考验。另一方面,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为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及银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提出了各种监管要求。面对内外部的压力,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转型迫在眉睫。

( 一) 政策大力支持,为银行做好小微金融服务创造了机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新一轮经济改革全面开启,简政放权、加快创新、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等措施相继出台,民营经济面临大好发展机遇。小微企业作为民营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创新、解决就业的主力军,是国家扶持发展的重点对象。近年来,国务院、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连续下发政策文件,指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并给予多项优惠政策。商业银行必须抓住政策利好时机,适应小微企业需求特点进一步优化工作机制和业务模式,确立市场竞争优势。

( 二) 市场环境多变,加强小微企业业务对巩固银行竞争优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 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银行信贷业务的盈利能力面临挑战。受息差收窄影响,2011年以来国有五大银行净利润平均增速持续下滑。小微企业价格接受程度高,通过转型持续做大做强小微企业业务对稳定并提高信贷业务收益水平意义重大。

2. 金融脱媒化日益明显,大型客户直接融资能力越来越强,对银行信贷业务带来巨大冲击。近年来,社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而同期人民币贷款占比不升反降。小微企业对间接融资依赖度高,加快发展小微企业业务对巩固银行传统信贷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3. 市场流动性趋紧,信贷业务期限结构亟需优化。商业银行五年以上的贷款占比较高,资金短期流动性较弱。小微企业贷款以一年期内为主,加速小微企业业务发展对实现长、中、短期贷款的合理配比,调节资本流动性具有积极意义。

( 三) 商业银行小企业现行模式难以支持业务持续高速发展,业务转型需求迫切

一是小微企业业务评价模式以传统方式为主,传统大中型企业信贷模式办理小微企业业务成本高、效率低,不利于提高价值创造能力; 二是客户经理主渠道服务能力有限,需加强对其他渠道的开发利用; 三是以满足客户贷款需求为主的服务内容难以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四是以人工手动操作为主的服务手段不利于提高管理的实时性和有效性,不利于降低业务成本。小微企业业务必须转变发展思路,打造形成小额化、标准化、集约化的新型业务模式,持续推进业务发展。

二、传统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 一) 在授信过程中,存在“做大单户”、过度授信的业务惯性和倾向

从商业银行实务操作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对财务指标较好、当地龙头企业、多家银行争相营销的客户形成过度授信、多头授信的情况。另外,还存在对同一控制人的多头授信、过度授信情况。由于在小企业授信中未全面深入梳理企业关系树,普遍忽视或者避而不谈实际控制人控制多个企业的实际关联关系,一旦其中个别企业生产经营发生困难出现亏损,或者在他行融资衔接不上时,则直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安全。

( 二) 贷款调查中信息不对称,调查评价缺乏真实性

由于我国信用体系不健全,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贸易、纳税等相关信用记录信息无法全部获取,且小微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及时,商业银行尽职调查工作很难全面收集到企业的经营信息、财务信息,很难准确全面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 三) 贷后管理普遍不到位

传统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业务主要依靠人力来完成贷前调查、贷中作业、贷后管理。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加,人力不足现象日益凸显,贷后检查难以履行到位,仅完成形式上的走访报告。在贷后管理中,没有及时收集财务报表,对财务报表中关键指标异动缺乏关注,没有及时进行分析追踪。缺乏对风险事项的跟踪核查和监测反馈,没有根据风险事项对商业银行信贷安全做出尽早预判。

三、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转型方向

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既是商业银行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转型发展要求,也是其优化客户结构、扩大资金来源和盈利的需要。在吸取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向“小额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深化推进小微企业业务转型。

( 一) 贷款小额化,推进业务健康发展

适应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金融需求特点,坚持“以小为主、以微为重”的客户定位,重点发展单户贷款500万元( 含) 以下的小企业客户,推进业务小额化转型,防范过度授信和资金挪用风险。

( 二) 流程标准化,提高专业处理水平

根据“岗位制衡、高效处理”原则,打造以“信贷工厂”小微企业经营中心为核心的中后台业务集中处理平台,建立专业化分工、标准化操作、流水线式的作业模式,提高业务处理能力和效率; 加强标准化小额信贷产品研发与推广,明确各类产品的流程标准与关键要素; 逐步扩大系统工具在控制成本、提高效率、防范风险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 三) 经营集约化,增强批量作业能力

构建以“信贷工厂”为作业中心,包含小微企业经营中心、二级分支行、网点、客户经理在内的集约化经营体系,提高业务效率,降低作业成本; 围绕“圈、链、平台”,推进批量化的客户筛选和营销模式,探索批量授信和审批的作业模式,充分发挥支持业务发展、控制风险的作用。

四、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转型策略

( 一) 在经营策略上: 由注重第一还款来源向第一、第二还款来源并重转变

信贷业务要在分析第一还款来源的基础上,加强对第二还款来源的审核管理,提高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抵质押比例,合理控制保证贷款占比,高度关注关联保证、循环保证、交叉保证、相互保证的潜在风险,确保风险缓释措施有效发挥作用。

( 二) 在客户策略上: 由服务小企业为主向服务小微企业为主转变

顺应国家政策引导,加大对微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客户选择上,在充分利用评分卡、评级模型等科学审核方法的基础上,适应小微企业和企业主紧密相关的特点,加入企业主人品、诚信度、社会口碑等评价指标,加强对客户的筛选和评价。避免向企业主品行不端、有不良信用记录、甚至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小微企业提供服务。

要深刻理解小微企业生命周期较短、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特征,融资业务要以满足企业日常经营的短期需求为主,确保融资金额处于和企业经营需要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扩大主营业务再生产的,在控制好授信总额的前提下可适度予以支持; 对于企业向不熟悉的领域跨业扩张的,要审慎评估跨业经营前景,避免对企业过度授信支持,同时关注跨业多元化经营不善导致的风险向企业主营业务蔓延。

对初创期小微企业,因企业成立时间短、规模小、发展不稳定,以基本结算、理财、信用卡等基础性业务为主要服务内容,与客户建立初步的业务联系。对成长期小微企业,因企业规模增长较为迅速,管理和组织架构开始规范化,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向企业提供“基础 + 信贷”的套餐式服务,控制好业务风险。对成熟期小微企业,因企业发展均衡,管理和组织架构更为完善,金融需求更加多元,除信贷业务外满足企业债券融资、上市融资、高端理财、企业年金等个性化需求,增进客户粘性。

( 三) 在营销策略上: 由一对一单户营销向一对多批量营销转变

改变以客户经理一对一营销为主的局面,加大批量营销推广力度,特别是在经济低速运行时期,围绕“一圈一链一平台”,通过银政合作、银企合作,着力拓展供应链融资以及产业链融资、商业圈融资、企业群融资等,实现以点带面、以点带线的批量营销,在降低业务成本的同时有效管控风险。

( 四) 在产品策略上: 由传统的信贷产品向多功能复合产品转变

按照“可行性、竞争性、效益性、合规性”原则,提高产品创新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发挥对业务转型的促进作用。扩大对分行产品创新的授权,鼓励分行自主创新。创新要结合当地业务发展实际与风险控制能力,重点围绕区域特色产业链、供应链、第三方增信平台等客户群体及城镇化建设开展创新。强调创新产品的复合功能,不仅能够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同时还能以点带面,为客户和合作方提供存款、结算、理财等服务。

( 五) 在渠道策略上: 由客户经理单一渠道向客户经理、网点、网络多渠道协同转变

1. 发挥网点优势,研究制定网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销售和客户推荐的标准模式,加强小微企业经营中心数据分析支持能力,实现对网点范围内小微企业目标客户的筛选和针对性营销。

2. 发挥网络便利高效的优势,利用大数据原理,从存量优质小微企业信贷客户入手,打造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点渠道、网络渠道与传统的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物理渠道相结合,打造三维市场拓展渠道。

( 六) 在服务手段上: 由人工劳动密集向系统智能集约转变

改变过度依赖人力资源的业务模式,打造系统自动支持、工具灵活响应、流程高效可靠的可持续服务模式,以科学的流程衔接和全流程的系统控制减少手动作业可能形成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加强系统自动评价、系统自动预警工具的应用; 不断优化“信贷工厂”业务流程,提高处理效率、风控能力和对网点、网络渠道的专业支持能力; 打好系统基础,利用“大数据”深入分析业务,挖掘客户需求。

( 七) 在风险防控上: 由风险的处置化解向主动识别、防范、管控相结合转变

农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品牌建设研究 第8篇

品牌管理涉及创建品牌资产的营销规划、评估及管理品牌资产的反馈报告与控制决策、相关具体活动的设计和执行等方面内容。品牌管理流程包括以下四个主要步骤:识别和确立品牌定位和价值、规划并执行品牌营销活动、评估和诠释品牌绩效、提升和维系品牌资产。

在上述品牌管理流程中, 品牌定位就是让消费者信服该品牌的优势或者相对于竞争者的差异点, 同时减少任何可能不利的劣势;品牌营销活动的实质就是创建品牌资产, 主要是选择品牌元素并将品牌整合到营销活动和营销支持方案中去, 同时不断强化客户对品牌的正面联想;评估和诠释品牌绩效主要就改善和提升品牌资产提供建议, 同时追踪品牌价值的创造过程、更好地理解品牌营销支出和投资的财务效果, 并为营销者制定短期最优策略和长期最佳战略提供及时、精确和可溯及的信息;提升和维系品牌资产, 意味着在多个细分市场中, 在其他品牌和多个品类的情境下长期实施品牌管理。

一、小微企业金融品牌建设的意义

1. 促进小微企业金融发展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时期, 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服务新型城镇化、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反复强调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并提出了明确和具体的要求。

然而, 同业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竞争愈发激烈, 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增速放缓所引致的小微企业金融业务风险积聚, 使得我们必须注重小微企业金融业务质的提升, 不断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建设良好的小微企业金融品牌形象, 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拓展客户、发展业务, 整体提高农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竞争力, 并为业务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

2. 服务全行总体品牌战略

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品牌建设, 对全行品牌战略执行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深入开展, 离不开高效率的工作流程、高品质的产品服务、负责任的市场指向, 这些内在禀赋无疑高度契合“高品质、高效率、负责任”的企业品牌总体要求, 并能为其持续提供支撑元素与诠释角度。其次, 小微企业金融业务所具有的专属产品、专属服务、专属渠道和专属团队, 能为与小微企业相关细分客户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综合服务, 形成独具格局的业务特色与品牌定位, 为农业银行整体品牌形象注入有意义的区隔与有差异的联想。再次, 小微企业金融品牌作为全行整体品牌架构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能在总体战略执行中, 与其他子品牌一起, 彼此呼应、形成合力。

二、农行小微企业金融品牌建设现状

1、农行小微企业金融品牌建设历程

部门自主建设时期

一直以来, 农行小微企业金融品牌建设依托于全行品牌的“五金”体系, 在对公业务板块的范畴内进行。经过多年的发展, 农行以产品为出发点, 形成了“简式贷”、“智动贷”、“厂房贷”等产品品牌, 但整体体系还不尽完善, 小企业金融服务品牌也并未得到确定, 在客户营销中起到的作用有限。在2014年总行机构调整中, 小企业金融部升格为一级部建制的小微企业金融部, 如何在更高的起点与战略定位上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品牌建设, 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企化归口统领时期

根据最新的机构调整与分工安排, 总行企业文化部统筹负责全行的品牌建设工作, 且其自成立至今已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国农业银行品牌管理办法 (试行) 》、《中国农业银行办公应用视觉识别系统 (2014版) 》、《中国农业银行广告规范》、《中国农业银行2014—2016年品牌建设规划》等规章制度与工作规划。因此, 新时期的小微企业金融品牌建设必将纳入全行统一的品牌建设框架内进行。在此背景下, 如何根据全行战略安排, 发挥品牌建设的部门自由度, 合理规划本条线内品牌建设, 并加强与品牌管理牵头部门沟通协作, 亦将是下一步工作的关键。

2、当前农行小微企业金融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条线品牌意识淡薄

条线内部对品牌的认识还比较有限, 不少分行和员工还简单将品牌建设简单等同于宣传和营销。在历次营销活动与平时客户推广中, 未能以品牌统领, 对品牌持续投资, 使得业务人员无法享受到品牌对客户的主动拉取以及关系维护的好处。另一方面, 品牌对业务推动的失位, 使得业务发展的成果无法形成品牌价值的沉淀, 从而让业务营销成为重复性工作, 无法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并进而令农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在客户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品牌定位较为模糊

内部来看, 农行信贷文化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 现行信贷风险防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偏向依靠提高客户准入而隔离风险, 同时与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相匹配的信用管理、风险防控机制尚不完善, 这就导致农行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理念总体与大中型企业信贷业务理念趋同, 使得小微企业金融品牌没有形成与其他业务品牌相分离的区隔。

外部来看, 农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并未树立与同业相区别的品牌形象。在外部营销上, 仅仅从产品本身特点等方面进行宣讲, 未能在目标客户的心智中占有独特的价值地位。

品牌架构亟待完善

囿于全行品牌战略规划的滞后, 目前农业银行品牌架构是基于业务和部门分类搭建的, 以产品为主要出发点, 比较单一, 没有真正实现客户细分价值为导向。农行小微企业金融品牌亦是将“业务大类或业务条线”创建为品牌, 导致品牌价值过于宽泛和模糊, 无法产生专属性的客户认同。

品牌建设未形成体系, 导致客户对农行的小企业金融服务无法形成总体认知, 而是仅仅局限于“简式贷”、“厂房贷”等产品层面的了解, 不利于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客户关系的进一步维护。

品牌资产创建不力

一是缺乏统一、系统的小微企业金融品牌管理、视觉元素、广告设计规范, 导致各分支行的业务营销存在视觉元素选取不一致、广告设计不规范、调性风格不统一的情况;二是专项营销对品牌建设的资源配置投入不足, 在各种渠道中推广力度不够, 营销手段略显单调;三是农行小微企业金融产品研发与服务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 以形成对品牌良好的支撑, 不断兑现品牌承诺;四是农行基层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专营体系建设尚未落地, 这使得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品牌的基层体系建设与宣传推广缺乏抓手, 难以落到实处。同时, 基层服务体系渗透力不足, 使小微企业金融缺乏直面客户的窗口, 无法向市场有效传递品牌价值, 无法让客户形成触手可及的品牌感知。此外, 组织建设的不完善与相关体制的不健全, 常常导致小微企业金融业务本身开展不力, 使品牌建设无法做到虚实结合、取得实效。

反馈报告机制缺位

“贴近客户、贴近市场”的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尚未建立, 对市场与客户需求把握不清, 无法对品牌定位与架构形成指导;相关数据未形成报告分析的闭环, 无法形成对经费使用、工作成效、品牌资产的评估意见, 进而无法准确调整、控制与维护。此外, 反馈报告机制的缺位, 使全行性小微企业产品创新对客户和市场的动态变化不敏锐, 产品研发与调整节奏较慢, 无法持续满足客户的需求, 无法让客户形成对品牌的良好感知。

长期管理规划缺失

品牌管理是在明确企业品牌愿景的基础上, 整合企业资源和优势, 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与部门设置进行调整与部署, 保证品牌定位、品牌识别、品牌塑造、品牌延伸等朝着既定目标运行的过程。目前, 农行小微企业金融品牌建设尚未明确岗位设置、职责划分、人员配备机制, 也未明确品牌管理流程中各环节的工作机制等。品牌管理长效机制的缺失, 可能导致农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在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与业务变革时, 无法保持既有的竞争优势。

三、完善农行小微企业金融品牌建设的措施

1. 提高形象意识, 深植品牌文化

农行积淀的文化传统和服务优势, 可以通过品牌创建充分发挥出来, 形成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和文化品牌体系化的品牌合力, 多方位扩大农行的品牌影响力。小微企业金融高效稳健、责任担当、普惠共赢的业务理念与农行文化一脉相承, 彼此互为支持、互为积淀。

品牌价值要依靠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对客户提供的差异化、个性化服务来传递。我们应高度重视品牌的内部沟通交流, 积极开展对内品牌宣传, 传播关于品牌价值的激励性信息, 获得员工的充分理解与认同, 使员工对品牌产生荣誉感与归属感, 提升全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条线员工的品牌意识, 并通过培训, 保证员工具备向客户传递品牌价值的能力。

2. 紧跟市场需求, 明确品牌定位

将科学细分市场、明确品牌定位作为品牌建设的关键前提。结合经济发展趋势和同业品牌定位, 以供应链、国家级产业园区、“新三板”等三类集群性客户中的优质中小微企业为重点, 系统梳理客户结构并合理细分市场, 选择潜力较大、切入较易的若干细分市场作为农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目标客户群体, 并始终将目标客户定位作为品牌定位和建设的出发点及落脚点, 进而根据目标客户的主要特征、关键需求和价值取向, 提炼品牌核心价值并明确与竞争品牌的关键差异点。

3. 依托全行战略, 完善品牌架构

系统梳理农行小微企业金融品牌体系并设计服务品牌, 建立符合业务可持续发展要求和客户认知习惯的, 结构明确、从属关系明晰的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品牌架构。

围绕同业竞争热点和趋势, 明确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产品线中的拳头产品, 集中有限资源, 加快打造“简式贷”、“智动贷”、“厂房贷”等明星产品品牌, 充分发挥拳头产品撬动整体品牌提升的杠杆作用。明确从服务品牌到产品品牌的延伸策略, 建立产品品牌与服务品牌的关联想象, 解决产品宣传与品牌宣传存在一定脱节的问题。

4. 精心设计形象, 规范品牌元素

配合企业文化部的总体品牌规划, 委托外部机构对农行小微金融业务品牌进行名称和形象设计, 精心选取设计品牌元素, 包括标识、品牌口号、配色方案等, 并根据《中国农业银行品牌管理办法 (试行) 》、《中国农业银行办公应用视觉识别系统 (2014版) 》、《中国农业银行广告规范》制定下发本条线内的相关办法与规范文件, 以一流体验为导向, 实现视觉呈现、品牌联想、产品创新和营销推广等方面的高品质, 提升客户对农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实力的认同度。

5. 整合相关资源, 促进品牌营销

一是配合专项营销计划, 组织全行开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品牌宣传和推广活动, 广泛宣传农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品牌和特色产品, 提高农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社会认知度, 促进业务发展。

二是加强与宣传主管部门的联动, 通过强化优势媒体使用、优化传统媒体使用、加大新媒体探索运用来提升传播效果, 通过强化重点业务综合营销、加强参与事件营销、适度参与论坛展会营销来构建立体传播格局, 通过自有物业、营业网点、门户网站、新媒体、客服中心、自助机具、会员刊物等方面来整合自有渠道传播。

三是配合农行网点“二次转型”工作规划, 强化网点对公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网点对公客户经理人员配备, 加强技能培训、计价考核, 实施客户下沉战略, 融合小微企业及企业主的服务需求, 做实网点对公业务, 不断改善渠道网络客户体验。

6. 满足客户诉求, 兑现品牌承诺

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出发点, 围绕目标客户利益关注点和价值取向, 加快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 为不同的细分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综合服务。

完善产品研发的快速响应机制, 依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品牌打造具有同业领先性和市场号召力的专属产品体系, 继续做大做强“简式贷”、“厂房贷”、“智动贷”等口碑效应强、示范作用大的明星产品, 确保产品功能属性符合品牌承诺, 不断强化客户对农行小微企业金融品牌的认知。

7. 优化定量指标, 落实品牌评估

优化品牌监测、诊断流程, 建立并不断完善品牌监测、诊断信息系统, 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和定量分析手段, 缩短品牌监测和诊断的层级与时间, 在努力实现品牌实时监测的基础上动态调整品牌建设策略。

实施品牌资产化管理, 围绕品牌知名度、忠诚度和联想度等关键指标, 开展市场调研和传播效果监测, 准确核算经费使用效果, 并适时将相关定量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8. 构建长效机制, 强化品牌管理

配合企业文化部, 厘清品牌管理工作中, 业务前台部门和品牌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总行和分行条线部门之间的关系, 在全行品牌管理框架下, 合理优化小微企业金融品牌管理组织架构, 明确总分行之间、部门之间的流程安排、职责归属和人员配备。根据企业文化部制定的品牌管理总体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 制定明确符合本条线需求的岗位职责与操作规程, 推动相关工作机制落地。

推进产品品牌动态管理, 建立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有活力的品牌架构。按照现代商业银行产品全生命周期, 根据市场变化和竞争环境对各级产品品牌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 实行优胜劣汰, 保持核心品牌的恒久性, 又满足千差万别的需求, 不断优化产品品牌架构体系。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 第9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小微企业迅速发展, 在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繁荣市场和国民经济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温家宝总理曾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7次提及小型微型企业。

截至2012年底, 据官方统计, 全国工商登记实有企业1366.6万户, 比2008年971.46万户增加395.14万户, 增幅40.67%。个体工商户4059.27万户, 比2008年2917.33万户增加1141.94万户, 增幅39.14%。 (见图1) 。

小微企业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然而,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 成本高、税费重、招工难、融资难等问题就凸显而出了, 其不仅仅限制了小微企业的发展空间, 更让小微企业面临了严峻的生存危机和发展难关。

在这样的情况下, 政府为改善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 出台了相应政策。2012年3月28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截止到目前已经快过去两年了, 温州金融改革顺利实现了顶层设计, 许多银行也推出了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系列金融项目。然而温州不同银行对待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不一致, 尤其是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短缺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温州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提升银行金融服务的满意度呢?这成为当前温州金融经济管理界的热点问题。

二、温州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满意度现状分析

2011年, 温州“眼镜大王”胡福林被爆因高利贷导致资金链断裂而出逃美国的新闻震惊全国。随着越来越多的温州老板跑路、跳楼的现象频频发生, 温州的民间信用已经濒临奔溃。民间金融的瓦解, 再一次将温州小微企业的发展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目前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占据了温州金融市场的半壁江山, 金改导致民间金融和小贷公司应声而起, 成了支撑小微企业发展和资金周转的渠道之一。但是, 民间金融粗犷性发展, 同时缺乏管理, 引发了温州全民借贷大规模的高利贷危机;而商业银行迅速崛起, 但是还不能从根本意义上满足温州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除了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外, 金融资担保, 典当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充满“草根”气息的新型机构也频频出招, 合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纵观整个温州, 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稠州银行、温州银行、台州银行, 遍布大街小巷。特别是以温州银行为例, 2012年6月末, 温州银行存贷款总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 其中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力度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贷款额度增长是否跟金融服务满意度成正比, 金融服务上又存在哪些问题呢?

三、实地访谈和问卷调研

基于以上问题, 2013年3月份课题组实地走访了以下金融机构 (见表) 。

我们又对陌百科技、中通文化和金威模具厂等200家小微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 有效回收184份, 结合问卷资料, 我们发现 (见图2)

四、温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分析

1. 银行小微贷款和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微企业贷款需求的主要特点是“短、频、快”, 由于银行对客户的考核较多, 以致放款时间很慢, 无法解救小微企业的燃眉之急。虽然银行推出的贷款产品很多, 但根据不同类型或者行业的小微企业来量身定制的还是比较稀缺的。且部分小微企业变现能力差、负债率高、信用度低和无抵押物等, 银行在支持贷款的力度上就不会很大。

2. 影响金融服务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分析

(1) 产品少。温州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固定资产少、盈利方式不确定等特点。现有金融产品主要服务于传统产业, 重视企业规模和有形资产。致使小微企业受产业、资产特点和经营管理能力的限制, 不善于灵活运用多元化的金融工具。

(2) 服务细节。银行贷款服务细节质量的高低是提高小微企业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很明显, 跟其他非正规金融机构相比较, 银行金融服务的质量会比担保公司和民间组织来得低一些。

(3) 小微企业创业园的孵化。温州70%的小微企业没有自己的厂房, 发展空间比较狭隘。小微企业急需创业园的成立能够为其基础设施进行配套, 目前这方面的工作正在起步。

(4) 金融机构的局限性。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金融组织一直都是以中国银行为主导的官方银行, 由于银行存在着主导性, 导致许多金融机构, 像担保公司、信托公司, 只能依附其发展, 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

(5) 国家缺乏相应的政策。金融服务的壮大和发展, 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而国家对于这一块出台的政策很少, 甚至有些政策模糊、不明确。

五、提升温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满意度途径分析

1. 银行等金融机构方面

(1) 银行可以创新体制, 通过改变往常的管理模式, 来满足小微企业对银行的需求。小微企业贷款的市场很大, 银行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 负责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

(2) 通过资源的倾斜, 来提高对小微企业的支持。银行在贷款的资金链上, 对上市企业、大企业的投入量较大, 可以缩小这一比率, 将剩下来的资金投入到小微企业的贷款中去。

(3) 量身定做, 为小微企业定制属于它们的贷款方案。可以在时间上大大缩短, 以提高企业贷款的效率。

2. 政府方面

(1) 将支持微型企业创业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新措施。有了相应的政策、政府的支持, 再设立特定的融资模式, 相信能更加带动小微企业的发展。政府需发挥主导作用, 加强改善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在各个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 让他们感受到政府切切实实的帮助。

(2) 优化配置, 充分发挥互补资源的综合效益。小微企业能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 政府应通过投入相应的资金, 壮大小微企业的发展, 带动温州市的就业。

(3) 完善制度、重在实施。政府可以实施减税、免税等一系列措施, 并能切实落实、贯彻到位, 确保小微企业能真正享受到政府的政策优待。

3. 金融中间性组织方面

金融机构首先应加强自身的融资、筹资能力, 把大量闲散的资金聚集起来, 减少“资金多、融资难”的发生。另外可以通过搭建第三方平台, 为小微企业担保, 取得银行的贷款。

参考文献

[1]张厚义, 明立志.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2]何兴源.中小企业融资案例[J].时代金融, 2010, (8) .

[3]诸葛隽, 徐竞.小额贷款公司运行中的制度创新和完善——以温州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 2011, (04) .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 第10篇

自2011年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小微企业的概念后, 围绕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日渐升温, 历时近一年有余, 没有消退的迹象。小微企业因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小微信贷所带来的巨大商业潜力吸引了包括政府、商业银行以及新兴起的电商的广泛关注。2012年11月8日发行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提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问题, 足见小微企业的重要性。

但融资困难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 其中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小微贷款风险及成本较高直接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途径狭窄。而这一现状的根源是小微企业的“先天不足”。从风险角度看, 小微企业中新兴企业多, 经营风险性高, 资产积累不足, 经济实力不强, 未拥有土地经营权、厂房所有权和使用权, 难以提供较好的贷款担保条件, 因此无法达到大多数商业银行要求的条件。同时, 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高、人工成本高等因素, 也是制约小微企业贷款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成本角度看, 银行业务部门受理企业融资业务时, 大中小各类企业通常在一条授信通道中, 用的是同样的授信尺度和评价体系, 小微企业在业务规模和经营规范等方面与大企业难以相提并论, 相对成本高, 因此很难分得银行信贷“一杯羹”。

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两种解决途径之比较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关键在于解决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风险问题及随之而来的成本问题, 就笔者观察, 现下存在两种解决思路:一是以信用体系控制风险, 二是以数据体系控制风险。

(一) 民生银行。

作为中小企业金融业务领域的翘楚, 民生银行是利用信用体系控制风险从而将进军小微企业贷款的典型代表。在2009年2月进军“微贷”业务之初, 经充分市场调研民生银行为小微企业贷款量身打造“商贷通”这一贷款产品。“商贷通”的最大特色, 一是将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由企业贷款部门转至个人部门, 作为“商户融资产品”办理, 审批重点为个人资信;二是担保方式多样, 建立了“信贷工厂”作业模式。贷款流程从申请到放款, 只需7天。这一产品突出体现了民生银行“微贷”业务的特色, 即注重客户关系管理及客户的“软信息”采集, 以保障贷款安全。

民生银行的信息渠道主要是通过专门机构与人员与当地工商、税务、行业协会等部门建立密切的工作联系, 重点解决商户信息来源渠道狭窄, 个人品行难以查证的瓶颈, 通过工商、税务等系统的信息, 了解客户基本情况是否属实, 通过与行业协会、街道办事处等部门的信息交流, 了解和掌握小微企业主的个人品行。不难看出, 这种风险控制方式虽然可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标却也大大提高了银行的信息成本。

(二) 阿里金融。

作为电商中的翘楚, 阿里金融部门的创立一改电商之间打“价格战”的传统策略, 转战金融行业, 来了一个漂亮的转身, 创造了其自身发展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 这一举措又发出了电商企业将在未来几年内进行新一轮的商业模式改革的信号。阿里金融率先将金融业务引入到互联网行业中, 利用数据体系控制风险, 意图构建电商的“生态系统”。

和当前多数金融机构现行的贷款技术不同, 阿里金融掌握的新型微贷技术, 依托于阿里巴巴、淘宝网等平台庞大的电子商务数据库, 将企业的电子商务经营数据映射为传统经营业态的折算公式和动态图景, 建立了一套对贷款风险的控制机制。这套微贷技术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对于担保、抵押等信贷手段的要求, 借助IT技术获得和监控企业经营状况, 控制风险, 不仅降低了微小企业的融资门槛, 也简化了申请环节。与以往单纯的抵押、保证贷款形式不同, 开创了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新形式与方法。

三、阿里金融PK民生银行——电商“触金”能否取代传统银行?

阿里金融是电商“触金”的一个讯号, 除了阿里巴巴外, 苏宁、京东、金银岛、生意宝也开始了各自金融服务发展路径都在试图建立自己的金融交易平台。

事实上, 电商从事金融交易是有其显著优势, 主要就是低成本地通过数据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问题。就阿里金融而言, 依托阿里巴巴的网络交易平台建立, 使得他们能够清楚地知道在这个平台上的每一家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业绩, 通过其他用户的回馈也能够基本掌握这些企业的信用情况, 这就解决了“微贷”之于传统银行的风险问题, 也因此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贷申请审批上需要花费的人力和物力等成本。诚如马云所言:“我们最快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够完成贷款审批, 申请贷款的会员最快一天之内就能够拿到贷款。如果去银行申请则需要几个星期。”随着风险问题与成本问题的有效解决, 申请贷款的门槛自然降低, 这就成就了阿里巴巴集团新的业务增长点——阿里金融。

电商向产业链上游的发展对于金融业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银行又是否能够被电商所取代?

就笔者看来, 目前中国的银行们最大的资源是他们持有的金融牌照, 阿里巴巴等电商公司进入金融行业最大的障碍也在于此。由于里面利益错综复杂, 短时间内放开金融牌照的可能性很小, 因此尽管阿里巴巴类的公司有能力做, 但不一定有机会。

另外, 银行业无法被全部替代。中国银行业落后美国银行业大概30年, 根据方正证券研究显示, 通过从汇率、利率、资本金、金融管制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比较, 中国银行业经营环境类似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 外部环境的变化将推动银行业的体制和业务的创新, 其中之一就是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将促使大企业贷款向小企业贷款方向的转变, 这为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参考。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 第11篇

针对这一现状,光大银行从现有贷款项目着手,面向小微企业开展了一系列服务体系升级活动。

通过使小微企业享受由“草根”转变为中高端客户的待遇,光大银行将原有阳光助业贷的单一服务,全面升级为可为小微企业群提供融资、结算、理财三大类别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使小微企业群真正可以享受更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务。

此次服务升级不仅针对小微企业,还将该群体周边的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都包含其中,制定了不同层次的服务类别,以便小微企业相关客户群体进入阳光助业升级版的金融平台门槛,以满足小微企业客户群不同性质与类别的金融需求。

三大快贷产品领跑融资平台

光大银行推出阳光助业贷、阳光物业贷、阳光商房贷等多种贷款方式,分别在贷款形式、担保方式、服务目标人群等方面进行了更加细分的规划。

通过创新的升级模式,使需要贷款的小微客户群可选择面大大增加。而在这一系列产品提升中,阳光助业贷包含的三大快贷方式无疑是其中最为醒目的亮点。

作为升级后的核心产品,阳光助业贷有三类贷款方式和流程更为简便的快贷产品可供企业选择,分别为:针对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的链式快贷、针对以房抵押客户的房抵快贷,以及针对安装支付易客户的POS快贷。顾名思义,三大快贷通过对担保方式进行的不同区分,使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到切实解决。例如,链式快贷可针对核心企业的上、下游链中需要补充经营活动周转资金的个人和法人的实际情况,只需申请企业或个人将全程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回购、协议代偿、商业汇票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进行担保,就可通过该贷款方式申请手续相对简捷的贷款。

其他三大快贷中的房抵快贷以及POS快贷,也是针对小微企业自身不同的资本实力,通过以房产抵押及信用担保的方式发放的新一类便捷的快贷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担保方式多样化,而且有所创新,抵押、质押、保证既可单独选择,也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组合,既丰富了贷款人的选择,又有效降低了银行自身的风险。

除阳光助业贷外,阳光物业贷、阳光商务贷等也在产品功能、授信额度等方面进行了提升,使小微客户群能够在最符合自身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融资申请。

结算平台量身定做小微需求

作为阳光助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三大类别中的结算平台,阳光助业卡是为配合小微金融业务开展而发行的借记卡产品。根据客户群体的特征,光大银行将此卡与支付易、个人网银进行组合,既加大了小微客户群与该行业务合作的黏合度,有助于客户提供了多重结算体系。

支付易、商户通以及阳光企业家就是相较过去有所创新的业务。本着真正满足小微客户群需求的金融服务理念,升级后的支付易大幅提升功能设置,除开展适用于商户、批发市场等场合日常所需的查询余额、当日收款撤销、末笔交易打印、绑定卡转入及转出等各类服务,还推出多对多转账、第三方存管账户签约等功能,使企业可轻松完成上述业务,免除奔波、排队、存取和清点现金等带来的繁琐。

不仅如此,升级后的阳光助业结算平台还推出了为客户提供的POS收单、批量代发代扣、MIS系统、融资等一揽子可选性强、个性化、多样化的“商户通”金融服务。在为一级商户提供代扣代缴功能的同时,减少了小微客户群现场收款的不便,并提高了收款成功率。

另外,由“个人网银”、“MIS数据服务平台”和“B2B商户管理平台”等模块组成的阳光企业家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在升级之后为小微商户提供了更为简捷的支付结算工具,便于客户资金结算和安全。

小微企业增值服务中高端体验

真正将小微客户当作中高端客户,优质、人性化的的服务必不可少。对此,阳光助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推出了金阳光俱乐部,客户不仅可根据自身兴趣参加该俱乐部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如企业家交流会、品鉴、特卖会主题沙龙等,还可享受俱乐部提供的投资咨询、财务规划、代理产品等各类理财服务与咨询。

产品质量升级、覆盖面更广也更具体、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这些就是阳光助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全面升级的举措与目标。

此次光大银行针对小微客户群而全面升级的光大助业服务体系,从多个方面缓解了小微企业目前发展所面临的发展困难。而从行业角度来说,作为第一家真正从措施、服务上对小微客户进行升级的银行,光大也在整个银行业起到了示范作用,推动了小微金融服务体系的整体发展。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 第12篇

1 我国县域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银行业用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9.1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为23.03%[2]。而浙江社科院2014年初所公布的数据则显示,以占浙江全省中小企业总数98%的制造业中小企业为例,在日常经营中能从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比例不高于10%,而80%以上的浙江制造业中小企业只能依靠自筹资金或民间借贷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问题[3]。以上数据足以说明当前我国县域小微企业在向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时举步维艰。而即使是在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金融较发达省份,众多从事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的县域小微企业也已逐步陷入“缓冻”困局。由于缺乏足够的金融支持,这些企业的资金周转已经变得十分困难,企业效益大幅下降。

1.1 县域小微企业内源融资遭遇困局

内源融资指企业通过对自身资源的整合以达到资金融通的目的[1]。内源融资是企业重要融资渠道,其具有融资速度快、面临风险小、交易成本低等独特优势。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14》中的数据显示,在拥有优先选择权的情况下,超过半数的中小企业会选择使用自身所拥有的资金进行融资[4]。由此可以看出,相较于外源融资,在当前内源融资依然深受大多数中小企业的青睐。该报告进一步显示,从财务数据上看,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内部利润留存现金占其全部筹集资金的比例低于1/3[4]。这说明尽管我国中小企业大都偏好使用自身资源进行融资,但由于受到内部融资能力不足的影响,该偏好在企业实际融资过程中难以顺利实现。

1.2 商业银行优先考虑大型企业融资

相较大型企业而言,县域小微企业无论是在生产领域、盈利能力、管理层面、财务信息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具体而言,当前我国有相当部分县域小微企业从事的是附加值低、科技含量少、核心竞争力弱的普通制造加工业,加之县域小微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科学规范性低,且财务信息的披露和监管也缺乏独立性和公开透明性,因而其在运营中往往容易暴露出一定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县域小微企业的信用度更容易受到商业银行质疑,因而商业银行更愿意优先考虑大型企业融资。

1.3 县域小微企业难获抵押担保融资

由于受限于融资规章制度,当前我国县域小微企业普遍所拥有的合规抵押品较少,加之其抵押率相较于国有企业也较低,这两方面因素加剧了其获得抵押担保融资的难度。此外,担保机构的缺少也是县域小微企业在抵押担保融资业务中碰壁的原因之一。由于当前我国合格的担保机构数量不多,加之县域小微企业信用等级相对较低,因此其往往难以寻找到合适的担保机构。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1/3的小微企业业主表示其曾面临过由于缺少合适的抵押担保物品或担保机构而无法从商业银行获得融资的问题[4]。

2 当前我国县域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 企业管理模式不够完善规范

由于我国县域小微企业中存有一定数量的家族企业,这些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一般都以权威的传统家长管理模式进行日常经营管理。在该管理模式下,县域小微企业的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往往出高度集中,加之企业股权结构不甚合理、重大事项决策缺乏集体磋商等问题,这些因素无疑都会增加公司重大决策失误风险。此外,该管理模式也容易滋生公司财务透明度低、财务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进而无法保证中小股东的权益并导致企业信用度受损[5]。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基于“低风险、稳收益”的贷款准则,往往选择回避县域小微企业的信贷请求。

2.2 企业信用价值观念缺失严重

受特殊国情影响,我国当前县域小微企业的创始人中有相当部分属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自由职业者和来自乡下的农民,这部分人群的文化素质和管理能力相对较低,而这容易对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造成较大不确定性[6]。此外,部分县域小微企业管理人员也会利用金融机构对信贷资金监管盲区,私自变更贷款用途,或利用法律和制度漏洞有计划性地通过不规范的资产评估、破产重组等方式逃避其所拖欠的银行债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容易导致金融机构资产损失,同时也严重削弱了县域小微企业的社会信用度,进而导致其融资道路变得更加困难。

2.3 商业银行排斥县域小微企业

在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是各类县域小微企业获得融资和信贷支持的最重要渠道。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企业信贷审批过程中多采取信贷评估和资产评估相互结合的方式,而在该方法下县域小微企业受制于自身固有特性,其信贷评分大都较低,这就容易影响到其最终的融资可得性。 此外,由于县域小微企业的贷款数额呈现出额度小、频度高、时间紧等特点,而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手续往往较为复杂,这也容易导致商业银行运营成本的提高。基于此,商业银行对于县域小微企业融资往往容易产生排斥心理。

2.4 政府关注支持力度存在不足

从企业的整体发展历程来看,能否获得国家在政策、法规上的支持对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当前我国政府对县域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第一,由于国营企业和大中型民营企业对经济和社会所发挥的影响力巨大,因而当前其仍然是国家主要的贷款扶持对象,而政府对县域小微企业的信贷倾斜度明显较低。第二,政府对于一部分已出台的支持县域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和措施在实践中并没有落实到位,这就容易导致这些政策和法规成为空中阁楼,不仅无法对县域小微企业融资产生实质上的帮助,更会打击县域小微企业管理者的热情和信心[1]。

3 金融支持我国县域小微企业融资的相关建议

3.1 完善企业管理结构,提升企业整体形象

当前我国县域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规范化程度低,这不仅会影响到县域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和重大决策正确性,更会削弱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也会使得企业信用形象受损,进而在融资过程中遭遇阻碍。因此,县域小微企业管理者应该坚持引进优秀的管理制度,建立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并适当通过股权稀释、引入投资方和独立监督机构等方式来保障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从长远来看,此举不仅有利于直接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提升企业形象,更能够从本质上增强县域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最终提高其融资能力。

3.2 规范财务管理制度,提升企业信誉水平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信用水平程度较低是县域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针对此,县域小微企业管理层可以考虑引进一套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坚持财务管理独立于公司股东和管理层之外且不受其影响和制约,并定期公开相关财务数据,以此来规范财务管理、透明财务数据。此外,县域小微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应当珍惜其无形资产中最重要的部分———企业信誉,坚持诚信合法经营,以此来赢得市场的青睐并提高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正规金融机构对其信任度。

3.3 商业银行发挥作用,支持企业健康发展

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正规金融机构在坚持市场机制经营原则的前提下,也应该重视县域小微企业所发挥的经济社会影响力,并逐步消除对县域小微企业的歧视性和差别待遇,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县域小微企业贷款质量差、效益低、风险高等的固化观点,并在与县域小微企业的往来业务中强化审核以降低风险,重点支持那些产品效益佳、市场前景好的县域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此外,商业银行也应该结合县域小微企业发展实情和当前我国国情,有针对性地创新研发适用于我国县域小微企业的新型融资工具,在强化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开发以短期小额免担保抵押为主的县域小微企业贷款,以帮助县域小微企业应对短期资金周转困难,并增加相应的辅助类金融服务项目,以拓宽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并提高其融资可得性,而这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加自身盈利和市场占有率,并最终实现双赢。

3.4 政府重视企业作用,给予多重优惠措施

我国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掌舵者和监管者,其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县域小微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并针对县域小微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出现的融资困难问题,有针对性地强化对其的扶持和帮助。具体而言,首先,政府可以发挥牵头作用,联合人民银行和各大商业银行共同成立“县域小微企业信贷融资扶持基金”等政策性融资扶持基金,并开辟专门的信贷融资绿色通道,以此来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域小微企业办理融资。其次,针对当前县域小微企业遭遇的融资担保机构不足的问题,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并有侧重性地扶持一批专门服务于县域小微企业的市场化融资担保机构,以此来带动融资担保机构发展。再次,针对由于信贷二元结构矛盾、信用审批制度、担保条款制度等因素造成的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政府除了有针对性地对县域小微企业实行倾斜性专项贷款外,也应及时根据市场发展更新、调整相关制度和法规,采用更加市场化和贴近实际的信贷审批制度并重点针对县域小微企业的具体特性适当放宽担保抵押品种,以此来切实解决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参考文献

[1]苏俊.中小企业融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报告(2014)[R].北京:国家工商总局,2014.

[3]浙江社科院.浙江蓝皮书:浙江发展报告(2014)[R].杭州:浙江社科院,2014.

[4]林汉川,等.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1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时旭辉.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及其对策[J].经济管理,2004(7):22-25.

上一篇:汉孝城际铁路下一篇:非齐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