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基础范文

2024-09-18

民意基础范文(精选3篇)

民意基础 第1篇

与我国的限制死刑趋势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网络世界里的“杀声震天”, 在一些极端个案发生后, 大多数网友吵嚷着“杀人偿命”、“以命抵命”、“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在一定程度上凸现了公众舆论和民意对死刑的狂热和偏好。确实, 中国社会历来迷信重刑主义, 死刑在我国有着广泛而坚实的民意基础, 公众普遍期望通过严刑峻法特别是死刑打击和控制犯罪。正是这种主流民意对死刑的广泛认同, 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死刑制度在我国具有难以撼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多年来, 为了使我国顺应和跟进废止死刑的国际潮流, 一些刑法学者笔耕不辍, 著书立说, 不断呼吁国家和社会理性认识死刑的威慑作用。然而, 这些呼吁非但没有获得社会公众的理解和认同, 反而在公众舆论与主流民意“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躁动之中难以察觉和耳闻, 更罔论能影响到主流民意以理性和文明的姿态面对那些极端犯罪。在某种程度上, 这与我国一些刑法学者关于废止死刑的学术建言有关, 这些学术建言往往立足于抽象的刑罚人道、轻缓、文明的立场和死刑并无有效威慑力的理论预设, 不同程度地脱离具体国情、民情与犯罪态势。①而没有意识到死刑存废与否, 不仅仅是个操作性的法律问题, 而是涉及面极为广泛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政策抉择问题。本文拟从死刑的民意基础这个视角出发来探讨我国民意对死刑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支撑, 深悟废除死刑之路不光需要刑法学者的振臂呼吁, 政治家的政治抉择, 更需要对民意的合理引导。

一、死刑的机能

死刑的源头可以肇始于原始社会的以血复仇。“无数的传说和研究都证明, 地球上的所有人种都在其发展的某一阶段依靠以血复仇的制度。在人类原始社会里实行了几千年的以血复仇制度, 也有过初期、盛期和终期之分。以血复仇制度的终结, 便是作为国家刑法制度的死刑的产生。”②

死刑制度是往古以血复仇制度的替代物, 它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 剥夺了被害人及其所在氏族对加害人的复仇和杀戮的权利, 由国家代替被害人对加害人进行惩罚。这样, 由国家宣告和执行的死刑制度取代了私人以血复仇的权利。虽然比之血腥的以血复仇, 死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但是死刑制度毕竟是脱胎于以血复仇的, 它的内里依然是以复仇为内在冲动、以报应为价值追求、以血为实现正义的方式。

17世纪以后, 伴随着欧洲启蒙运动, 人权思想开始勃兴, 人们开始理性反思死刑的存在, 一场全球范围的、长达250余年至今不息的死刑存废之争被意大利年轻的刑法学家挑起, 1764年, 是年26岁的贝卡利亚在他那本单薄而又厚重的小册子———《论犯罪与刑罚》一书里问道:“在一个组织优良的社会里, 死刑是否真的有益和公正?人们可以凭借怎样的权力来杀死自己的同类?”③这一对当时占据刑罚中心体系的死刑制度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诘问, 在随后两百多年的时间里, 从欧洲蔓延至世界各国, 从刑法学界、社会学界蔓延至其他思想界, 伴随这场争论的是死刑制度开始从刑罚体系的中心位置退出, 逐渐走向没落。

死刑的逐渐退却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今天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地区已废除或不再使用死刑这种刑罚。如今, 我们站在历史的交叉点上, 不禁要问, 死刑究竟有什么功能让古往今来所有的国家都曾经或正在执着地痴迷于它。

(一) 死刑的威慑力量

死刑, 又称生命刑, 是指剥夺犯罪人生命权利的刑罚方法。死刑具有其他刑罚所难以比拟的、绝对的威慑力量, 对于犯罪者本人, 剥夺其生命, 杜绝其再犯罪之可能性。对于社会上可能犯罪者进行震慑, 达到一般预防的效果。

(二) 死刑的现实功能

人类学与伦理学的研究表明, 报复或复仇的欲望是人类一种近乎本能的反应方式, 对恶害给予报应是人类根深蒂固的正义感情, 它存在于迄今为止的一切社会文化形态之中。在民众的正义情感尚未完全进化到超越报应与复仇之前, 死刑重大的现实功能就是顺应民众朴素的正义情感, 对最极端犯罪适用死刑, 让蕴藏民众心底的报复本能合法地发泄出来。④

是以, 死刑的现实功能在于满足人们的报应观念。谋杀人者必须处死。在这种情况下, 没有其他任何东西能够代替杀人者的死亡来满足正义的原则。“没有类似生命的东西, 也不能在生命之间进行比较, 不管如何痛苦, 只有死。因此, 在谋杀罪和谋杀的报复之间没有平等问题, 只有依法对犯人执行死刑。”⑤

二、民意的特点

民意 (public opinion) , 又称集体意识、群体意识, 是指一个国家的大多数公民在反省或实际了解某些特定公共事务之后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以及价值判断的总称。民意的特点非常复杂, 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一) 民意在内容上往往产生于朴素的正义情感, 外在表现上具有情绪化的特点⑥, 冲动、多变而且易怒。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刑法的目的在于“伸张民意”, “明确而强烈的共同意识才真正是刑法的基础所在”。死刑之所以具有普遍的民意基础就在于死刑通过对最残忍极端的犯罪者的合法杀戮满足了蕴藏于民意中的正义情感, 宣泄了公众被犯罪者激起的义愤。

(二) 民意有盲从性, 容易轻信一些言论, 而且易受暗示的影响。“民意很容易受到暗示, 最初的暗示一旦被群体接受, 就会立刻传染蔓延到所有人的头脑和行动之中。”⑦民意很容易被利用。

(三) 民意具有非理性、非逻辑性的特点, 在表达情绪和意见时, 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都异常简单而且过分夸张。

三、民意对死刑的支撑

首先, 死刑通过对最极端犯罪的报应满足了蕴藏于民意之中的正义情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为了防止私人复仇而扩大受害者范围, 国家不断限制对犯罪的报复, 现代社会更是严禁私下复仇, 复仇的欲望转化为“对犯人进行处罚的欲求、行使国家刑罚权的欲求、从而制定刑法的欲求……”。西原村夫认为, 被犯罪侵害的个体及其亲族产生的报应情感或曰复仇心理的确是一种野蛮, 这种野蛮即便无法恢复被最极端犯罪破坏的秩序, 提高社会生活的合理性, 但是, 只要人类还是人类, 不管向前发展到何种程度, 都不可能丢弃这种已成为本能的欲求。既然人类无法摆脱这种本能, 国家又不能放任私人间的复仇让受害者的范围不断扩大而必须禁止复仇, 国家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满足或缓和受害人及其亲族的报应感情。这就是刑罚制度存在的根据之一, 在制定刑法时, 要求“以牙还牙”的处罚犯人的需求成为最原始的动力。

刑法是公众对他人的行为感到一定程度的愤怒时就必须对他人科处刑罚, 刑罚制度就是从这种愤怒和由此而产生的复仇欲望出发, 禁止私人复仇, 由国家代替行使私人复仇的权利而发展起来的。现在, 在一些全面废除死刑的国家 (譬如西欧和北欧国家) , 这种复仇的欲望是否已经完全从集体意识中涤荡出去了呢?民意调查显示, 虽然这些国家的民众对死刑的支持率明显低于中国, 但在一些极端暴力案件发生后, 民意就会出现恢复死刑的强烈要求。西原村夫在其著作《刑法的根基与哲学》中指出, 刑罚在其深处仍没有失去作为缓和复仇欲望手段的本质。如果国家对民众的愤怒置之不理, “民众就有可能通过复仇和私刑对犯罪者采取严厉制裁。这种私人暴力会导致更厉害的私人暴力, 从而陷入无法收拾的混乱之中, 这种可能性直到今天还存在。”⑧

其次, 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疾患, 破坏了社会有机体的健康发展, 死刑切除了社会有机体身上的这一毒瘤, 用一种最极端的方式维系着社会的凝聚力和活力。如果社会对这一毒瘤 (即最极端犯罪的肆虐) 视而不见, 受害者和社会的痛苦得不到补偿, 人们对犯罪的愤恨就会转移到无法让这种愤恨合法发泄的社会有机体身上, 促使社会团结的纽带就就此松懈。国家顺应民意制定刑法对最极端犯罪者判处死刑是维系社会的纽带之一。

可见, 死刑的刑事政策上的意义就在于对极端犯罪适用死刑, 满足公众的报应情感, 维持公众对法律的信赖, 维持良好和睦的社会秩序。这是刑事政策与刑罚制度获得公众认同并获得正当性与合法性的基本前提。

参考文献

[1]梁根林.“公众认同、政治决策与死刑控制”[J].法学研究, 2004 (04) .

[2][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3][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4][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5]孙笑侠.“公案的民意、主题与信息对称”[J].中国法学, 2010 (03) .

[6][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陈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8.

民意基础 第2篇

个人认为是顺从。七天时间的长假给我们的交通,环境带来了多大的压力啊,纵使是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和对旅游胜地带来的超负荷压力所造成的损失来说是不足道的。很多人趁着长假出去旅游,但也就意味着很多人要为此放弃长假了!因为你去旅游,总有人要招呼你呀,那么这些人本来也可以休息的人也就得不到休息了!他们平时要忙,到了长假更忙!所以把假期分散,这些人也可以轻松点!

取消黄金周有百利而无一害,对新草案我想不出什么反对的理由。”蔡继明说,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取消黄金周是典型的“帕累托”改进,意思是这种改变在不损害任何一方利益的情况下,至少使一部分人受益,而黄金周取消的受益者却是全社会。

长假期间,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城市都会吸引大批游人,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这种现状是病态的,而且黄金周取消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收入就会减少。”蔡继明解释说,为了应付长假时集中到访的游人,景区及相应的城市都必须动用大量的资源,但长假一过,很多资源也随之浪费,环境破坏却日益严重。“应该学会细水常流,合理地根据淡旺季调配资源,这样不仅能节约成本、保护环境,还会增加收入。”

对于新的放假草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黄涛也是举双手赞成。“„五一‟、„十一‟是政治性节日,相对来说,清明、端午和中秋等节日更能引发人们的情感认同。”执行了7年的“五一”长假即将取消,不少人表示自己会很不习惯。“黄金周我们只习惯了几年,但这些传统节日我们习惯了几千年了,为什么就不能改回来?”

日前,沸沸扬扬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引起了全民的关注和讨论,焦点主要就集中在应不应该取消“五一”长假上,我方认为应该取消“五一”长假,理由三:

第一,从调整的迫切性来说,取消“五一”长假能够避免其负面效应的继续存在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在“五一”长假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景点人满为患,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遭到了严重破坏;交通拥堵,运力紧张,交通系统经受了超负荷运转;假日消费供不应求,企业经营成本持续剧增;人员流动数量庞大,政府公共管理难度不断加大。这些弊端使得“五一”长假既花钱又劳心,人们不但享受不到假日的轻松,反而还比平时更要身心俱疲,这种“一窝蜂”的休假形势不从根本上改革,黄金周的含“金”量就越来越低。

第二,从调整的效果来看,取消“五一”长假能够使带薪休假成为劳动者的福利和权利。假期越多越好当然理想,可理想终究是感性的,只有建立在合理的、以大多数人利益为重的基础上,才能成为理性的选择,成为人心所向。带薪休假是一种社会福利的体现,大处看,职工带薪休假权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小处看,带薪休假对于职工的身心健康都大有裨益。国家强化了对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进,使我国的休假制度与国际接轨,职工可以综合考虑自己的休假需求,自由选择出行和消费时间,既满足了职工自己休假的需求,也不会对旅游景点、交通和社会造成集中性的负担。这种以带薪休假为核心的弹性休假制度,比集中休假的黄金周制度更科学。若带薪休假制度完善实施下去,“十一”黄金周也可以取消。

第三,从调整的目的而言,取消“五一”长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了劳动者的休息权。1999年设置“五一”长假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拉动内需,而不是为了公民更好的休息。可是此次假期调整的思路则是为了保证劳动者的休息权,取消“五一”长假不但不会减少劳动者的休息日总量,而且会在全国法定休息日114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天,使节假日的分布更加合理。将“集中休假”改为“分散度假”,使人们休假的选择空间更为广阔,回应了民意,也让劳动者充分享受到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带来的更多的最基本的权益。

1、请问对方辩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今年五一期间铁路客流量达到历史最高的571.6万,而500万对现在的铁路系统已是绝对饱和,请问其中矛盾如何解决?

2、整改交通系统真的能够解决人员出行的问题吗?那么是不是要用铁路把我们的景点层层包围起来呢?

3、对方辩友一再强调要整改交通,那么今天要想30万人同时登上长城,是不是要加修三条直达铁路,四条登山缆车,五条盘山公路,您才心满意足呢? 战场二:

1、即使对方辩友您通过整改交通完成了这一不可完成的任务,那一天之内30万人同游长城,历经千年的青砖石壁能吃的消吗?

2、(展示图片)正是由于这么多人同时登上长城,看来对方辩友真是不到长城非好汉,踩不垮长城真遗憾呀!

3、当年孟姜女哭了那么久才把长城哭倒,而今天一个五一黄金周就把长城踩踏了,看来对方辩友您又完成了一项不可完成的任务。

战场三:

1、以上这些社会问题您方都解决不了,如果保留五一长假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们也认了。可是专家也为我们论证了黄金周的经济作用已经不明显了,对方辩友认为五一长假还有什么意义吗?

社情民意 第3篇

“作为城市的美容师,环卫工理应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怀。改善环卫工的工作环境,既是政府惠民便民、关注民生的体现,也是现代城市文明素养的体现。”环卫工人工作量大、普遍作业时间较长,以露天作业为主,工作又脏又累,收入又低,更得不到社会尊重,被歧视、被辱骂、甚至被殴打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他们冬顶严寒、夏冒酷暑,工作条件相当恶劣,长期以来困扰环卫工人无处热饭、休息、更衣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环卫工人没有固定休息场所,经常在人行道边、屋檐下、公共厕所里打盹休息、吃冷饭等。合理利用现有公共资源,大力宣传环卫工人的先进事迹和正面形象,营造全社会尊重、理解、支持环卫工作的良好氛围。尽可能多地设置休息点,不断优化城市环卫工人的工作环境,回馈环卫工人一个由爱心编织的“幸福家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民意基础】相关文章:

论死刑的民意基础09-13

网络民意表达06-28

民意与司法07-07

倾听民意范文05-19

顺从民意范文05-19

民意直通实施制度07-16

民意摸实情范文05-23

民意沟通制度范文06-04

管理人员民意测评07-12

民意调查整改报告07-24

上一篇:缺血性/中医药疗法下一篇:现代文学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