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教学新探

2024-09-15

旅游地理教学新探(精选10篇)

旅游地理教学新探 第1篇

一、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缺乏英语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的目的仅仅停留在修学分上, 没有把它跟将来的就业以及职业能力培养联系在一起, 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显得盲目和被动, 缺少热情, 不能持之以恒。而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束手无策, 没有发挥重要作用。

2. 旅游英语课程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脱节

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已经越来越注重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许多教师也在积极探索适应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教学方法, 但仍有一些高职院校沿袭了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采用“你教我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重视语法知识的讲解和知识的传授, 以为只有教师讲得多才能对得起学生, 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忽视了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使得旅游英语课程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相脱节, 无法真正发挥该门课程的作用。

3. 缺少既懂英语又懂旅游的“双师型”教师

从事旅游英语教学的大多数教师只懂英语, 而缺少旅游专业知识, 更缺少旅游行业的从业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依赖教材, 并通过凭空想象来设计教学环节和课堂活动, 无法使教学内容真正做到“针对性”和“实用性”, 教学内容也显得枯燥无味。而在学生遇到问题时, 也只能帮助他们解决英语方面的问题, 对于旅游专业方面的问题却束手无策, 甚至会觉得我是英语教师, 这些旅游方面的问题与我无关, 应该交由旅游管理课程或导游基础知识等其他课程的教师来解决。

4. 多媒体利用度不够

虽然多媒体教学已广泛应用, 教师也都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但由于计算机水平和网络技术有限, 许多教师的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罗列, 缺少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素材, 如与教学内容和情景教学相关的图片、音像和视频等。这就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直观性, 无法在课堂上把真实的工作情景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缺少针对本地区需求和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

虽然目前市场上有各种不同的旅游英语教材, 也有专门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而编的教材, 但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以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的旅游英语教材却屈指可数。如果直接把这些教材拿来就用, 那势必达不到培养适合本地区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和技能型旅游英语人才的要求。

6. 缺少实习实训基地

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已经与相关企业合作, 建立了自己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但还有许多院校没有自己的实习实训基地。学生旅游英语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运用仅仅停留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 缺少实践的机会和经验, 无法深度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把其转化为自己的职业技能。

二、改善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

1. 教师要树立高等职业教育新理念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树立“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 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 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学能所用, 在学习中用, 在生活中用, 将来还要在工作中用。因此, 要根据教学目标树立以“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 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

首先, 在每一次课的授课中突出强调能力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次课结束后所要具备的能力, 有的放矢。其次, 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根据各单元的主题给出特定的情景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口语交际活动, 在课堂上模拟导游在现实工作环节中的对话, 使学生亲临其境。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能让学生清楚看到英语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此外, 由于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属于学生, 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口语操练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分组讨论、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口语交际活动, 学生还能不断地改善自己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让教师更好地胜任该门课程的教学, 高职院校应为旅游英语教师提供旅游知识培训的机会, 并定期对教师的英语口语进行培训和强化。此外, 学校还可以为旅游英语教师创造条件和机会, 鼓励他们到旅游企业中去实习、挂职, 让他们切身参与旅游行业的相关工作, 了解各个步骤和流程, 增加他们的旅游业从业经验。这样, 教师就不但具备英语专业知识、较强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还具备旅游专业知识以及一定的旅游业从业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才能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实际需求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 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更加生动有趣。

4. 充分利用多媒体

教师应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个单元的主题加入相关的视频或音频等资料, 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旅游业各个环节的工作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纠正自己的英语发音, 改善自己的语音语调。

5. 编制旅游英语校本教材

教师应根据自己在旅游行业进行实习挂职获取的从业经验、对岗位实际需求的了解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以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 编制适合本校学生以及本地区情况的校本旅游英语教材, 使得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6.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高职高专旅游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旅游英语的应用能力, 让他们毕业后能顺利走向岗位。因此, 学校应利用资源, 创造条件, 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把学习和工作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其职业能力, 并积累工作经验, 为他们将来走向相应岗位做好铺垫。

三、结语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高职旅游英语教学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旅游英语人才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高职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改变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理念和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真正发挥高职教育的作用, 为社会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凡, 兰素玲.高职旅游英语教学初探[J].科教导刊, 2011 (1) .

[2]迟玉来.浅谈高职旅游英语教学[J].教育论坛, 2011 (6) .

[5]刘念.论“能力本位”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的体现[J].南昌高专学报, 2012 (2) .

[6]刘晓棠.浅谈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商业经济, 2011 (5) .

[7]齐岩, 刘莹.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 (1) .

[8]秦晓梅.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初探[J].科教文汇, 2009 (6) .

新探《师说》教学 第2篇

【关键词】中心论点 内容 针对性 结构

【摘 要】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作者从文章论述的内容、文章的针对性以及文章论述的层次结构三方面进行了探析,得出“学必有师”为文章的中心论点的结论。

【关键词】中心论点 内容 针对性 结构

综观多年教学情况,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众说纷纭:或曰“古之学者必有师”,或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或曰是以上两者的集合,或曰“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中心论点是“学必有师”。

第一,从内容看,其论述重心是从师道问,问道必从师

道,古已有之,师,随道而在。人非生而知之,定有疑惑,所以要学习就有老师,老师本来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作者论述的内容涉及古学者、古圣人、今之众人,爱子的家长,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之族,孔子、李蟠,行文并非尽论古之学者,也非只论学者必有师,所以“古之学者必有师”和“学者必有师”都不是全文的中心论点。至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只是“吾师道也”的一个自然的结论,全文没有一段刻意围绕它来论述,论述它也没有论述“学必有师”的训诫意义大,所以它也不是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都不是中心论点,那么这两者的集合当然不是中心论点。文章内容简短,又没有设立几个问题来谈,因此无法确立多个中心论点,也不必提出两个以上的中心论点。韩愈文中所言之师,有先闻道之师,有教文章句读之师,有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有巫医乐师百工一技之长之师,有术业专攻之师,有路人之师,韩文所言之学又相当广泛,所以全文的中心论点自然是“学必有师”。

第二,从文章的针对性看

针对师法儒道的情形好久没有传承了,是针对人们难于解脱道统学业困惑疑难的实际情况的,不是针对“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韩愈25岁中进士,到29岁受丞相董晋赏识在汴梁做董晋节度使的推官,后又在徐州做宁武节度使张建封的推官(管理行事的官)。韩愈受到社会历练,看到藩镇割据的混乱,伦理道统的沦落,社会规范的毁弃,在34岁正式步入仕途任国子监四门博士的第二年,就甘冒指责笑骂的风险,顶抗耻师、弃师、人不敢言有师的劣风恶俗,作《师说》申述了人师的重大作用,堂堂正正地表明了自己乐为人师,以传道授业为己任,力图扭转讥师充师耻于从师,“不闻有师”“人益不事师”不复古道的恶劣世风,这就必需论及从师问道,也就必需将“学必有师”作为中心论点来切入论述,阐发自己立学立教,重师重学恢复儒家道统的主张。

第三,从文章论述的层次结构分析

第一段,借后人行事提出一个论断:“古之学者必有师”,喻告了“学必有师”这一论点。然后加道理论证,其一,从老师的作用看,有传授儒道,教授学业,解除道业等方面疑难三大功用,因此古之学者必有师;其二,从人的认知历程看,人既非生而知之,就必然有惑不解,若不从师而学,终不解惑,这又从反面论述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道理。从论述之中,我们实则看到对“学必有师”论点的论证。第二段,首先将锋芒直指时弊:“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探究其原因,有一,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就远远落后于古圣人,愚而加愚;有二,爱子的家长择师教子习文与句读,而于自身,则弃师耻师,又无视儒道,弃大拾小,没有真正做学道有真师,这是很不明智的;有三,士大夫们根本不让说有师,对言师言弟子的人群聚笑讥,又以年纪大小官位高低为理由搪塞从师学习,满怀从师可耻或认为是阿谀逢迎拍马溜须的畸型心态,于是出现了身处上层社会的士大夫们智慧反不及下层社会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怪现象。这三层深挖了师道不传,人们存惑,耻师弃道的社会祸根,从反面论证了“学必有师”的道理。第三段,阐述圣人不固定只向一位老师学习,如孔子广泛向别人学习,向贤不及己的人学,向同路人学,包括向弟子们学,向有专门学问和专长的人学,他是从师而问的典范,是学必有师的楷模,孔子以这种虚怀若谷的从师而问的态度学习他人之长,厚积知识,丰富了儒学道学,成了布道天下的至圣先师。这个正面立旗,光辉高照,使耻师弃师无师论者侏儒匍匐。本段以最高权威人物孔子有力证明了“学必有师”论点的成立,完成了本论部分。第四段,表面看来是交代本文写作缘起,实则是宣传推广行古道、学古文、拜师学习。韩愈褒扬17岁的门生李蟠说他反时俗而行,实行古学者从师问道的方式拜“我”为师进行学习,通晓儒学经典著作,学问了得。作者在这一番赞扬之中,为时人树起了一个学必有师的样板,起了补证“学必有师”这一论点的效果,使全文立意表达完满,意尽而止。从全文层次结构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只能是“学必有师”,舍此则驾驭不了全文所用的材料。

旅游地理教学新探 第3篇

1. 此项改革是解决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需要

我国的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可谓起步较晚, 但是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然而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 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比较严重。具体表现在: (1)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 大肆在景区修建游乐设施, 比如在黄山、泰山等一流景区炸山毁林, 大修索道, 在武陵源除了大肆修建索道之外, 还修建了世界上最高的室外观光电梯; (2) 为了赚更多的钱, 在景区大肆建设服务设施, 比如在武陵源的天子山和水绕四门更是酒店林立、商铺遍地, 景区商业化、城镇化、公园化的现象极其严重 (现已斥巨资拆毁) 。二是景区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比如素有高原明珠之称的滇池, 由于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大量排入, 湖水的富营养化问题特别严重, 藻类植物疯长,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湖水变黑变臭;桂林的漓江由于上游滥砍滥伐, 水土流失严重, 漓江的水量锐减, 航程缩短四十余公里。三是低水平的重复开发现象严重。由于受到旅游是“低投资, 高回报”等观念的诱导, 人人办旅游、处处办旅游一时成为风尚, 只要有座山, 只要有方水, 只要有座庙, 就绞尽脑汁去投资开发, 结果由于低水平开发、重复开发, 既破坏了资源、破坏了环境, 又劳民伤财、血本无归, 这与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全民开梯田”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上述问题的存在与我们缺乏正确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密切相关, 与我们长期受到的旅游教育密切相关。

2. 此项改革是解决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需要

我国独立学院的旅游教育发端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 由于时间短、经验积累少, 在旅游教育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重经济轻环保现象严重。不少同志总是把旅游当作一种经济现象看待, 把旅游当作摇钱树来看待, 所以经济类的课程开设得很多, 而环保类的课程开设甚少甚至不予开设;二是重管理轻文化现象严重, 由于旅游高等教育 (本科) 只设置了一个旅游管理专业, 此专业又被列为工商管理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 因而人们只是重视它的管理属性, 而忽视了它的文化属性, 所以在课程设置上管理类课程应有尽有, 文化类课程少之又少;三是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轻实际工作的运用现象严重。一部分大学生脑海里装的理论知识不少, 讲起来头头是道,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动手能力差, 很少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更有甚者, 明明知道很多事情做错了, 也不敢批评。由此可见, 我国独立学院的旅游教育, 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二、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分析

(1)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思想素质。思想素质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灵魂。具体是指政治素质、社会公德素质、专业忠诚素质等。上述素质的培养, 需要开设以下课程予以解决:中国国情、国际形势、思想修养、职业道德、法律常识、哲学、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等。

(2)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身心素质。身心素质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基础素质。具体是指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维素质和社交素质。上述素质的培养需要有下述知识作为支撑:体育运动知识、心理学知识、社交知识、逻辑知识、思维知识、创造学知识、实践操作知识等。目前, 旅游界对旅游专业人才在身心素质方面反映得比较多的问题主要有:自命清高, 社会交往能力较差;眼高手低, 操作动手能力较差;高分低能, 创造能力贫乏;急躁冲动, 情绪调控能力较差;理论脱离实际,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些身心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只有通过设置有关身心素质相关知识的课程来解决, 通过课堂讲解理论与课后进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

(3)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提升性素质。具体是指文学艺术素质、观察审美素质、语言表达素质、天文地理素质、礼仪礼貌素质等。上述素质的培养需要开设以下课程予以解决:美学、艺术学、园艺学、天文学、民俗学、旅游文学、信息学等。

(4)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主要包括经济素质、管理素质和本体素质。经济素质可分解为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洞察经济现象本质的能力、运用经济规律趋利避害的能力、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行为的能力。而要形成这些能力, 必须掌握一系列经济学知识:如西方经济学知识、价格学知识、财政学知识、金融学知识、旅游经济学知识等。管理素质可分解为旅游景区、景点规划能力, 旅游景区、景点管理能力, 酒店、旅行社、交通等旅游企业管理能力, 旅游行政管理能力、旅游市场调研能力、旅游市场营销能力、旅游景区景点的讲解能力、旅游过程中一般问题的处理能力和特殊问题的处理能力、游客心理和游客需求调研能力、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策划能力等。本体素质主要是指对旅游学和旅游业的认识和理解素质。具体可分解为对旅游产业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 对旅游资源的评价能力, 对旅游学的认识能力和掌握能力, 对国内国际旅游学的产生、发展历史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对各种旅游现象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上述素质的形成除了开设有关旅游业务素质方面的课程外, 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 通过课内实验、课程见习、毕业实习和节假日专业社会实践活动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从而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

三、建立“一二三四五”的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指“一个观念”。即把树立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一条主线来抓, 要通过学术讲座、集体讨论、知识竞赛等方式, 让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入课堂, 进入大脑, 从而突出办学的前瞻性和时代性。

“二”是指处理好两个关系。即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正确处理好引进与消化的关系, 推陈与创新的关系。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实际对国际旅游教育的先进经验进行消化、改造和完善, 从而制定出有中国特色的独立学院可持续旅游教育体系, 在推陈出新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国际化意识。

“三”是指抓好三个环节。即在独立学院的旅游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课内实践、集中实践和专业社会实践这三个环节,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是指四种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实地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和知识竞赛法等教学方法, 要尽量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五”是指培养学生的五种意识。即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中, 要把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摆在突出的位置, 要用可持续发展意识来统领学生的思想和灵魂, 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二十一世纪旅游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摘要: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同时, 独立学院的旅游教育出现了重经济轻环保、重管理轻文化、重理论轻实践等一系列问题。为此, 笔者认为通过建立“一二三四五”的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利于旅游产业和旅游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新探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学好地理不仅是我们提高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个人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教学发展状况,在不断地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在教学思路改进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应该进一步改进这些问题,不断地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地理方面的教学,从而使学生爱上地理。这篇文章主要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进行探究,希望可以对广大教师进行地理教学有所启示。

一、探索新的地理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

时代是在发展,人的思维也是在不断进步的,不同的时代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孔子便指出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因为时代不同,社会氛围不同,学生的思维也是不同,因此教师们应该也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与此同时,地理也是个人能力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崇尚旅游减压,在旅游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外事故,而我们学习的这些知识便可以让我们自救。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地理教师,就应该不断探索新的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爱上地理,乐于学习地理知识是地理教师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加强对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二、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教学方法存在偏差,课堂有效性低。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教师们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时之间难以转变过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广大教师依然把成绩看作是衡量一个学生的标准。在课堂上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管学生是否可以接受,便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课后采用“题海”战术,给学生布置大批量的作业,使原本繁重的高中学习更加累,学生们在作业的压制下,不再是积极地接受知识,而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不再为学习知识而感到快乐,课堂积极性下降,从而导致了课堂的有效性较差,难以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

2、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存在應付心理。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和高考的重压下,学生们依然唯成绩至上,唯高分至上。地理作为一门副科,相比较语数外而言,地理分数没有主科多,因此学生们往往会选择忽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认真仔细,只是在快考试的时候突击一下,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不管是关于哪一门功课的学习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想将功课学好,就必须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学清楚弄明白。还有一部分同学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不认真独立完成,存在抄袭现象,这些都是不利于我们对于地理方面的学习的。

三、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新探

1、图示教学法。地理是一门以图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图片展示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我们要充分抓住现代科技为我们带来的便利,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们播放与地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形象记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而且记忆过后不容易忘记,让学生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地理是一门比较直观形象的学科,教师们可以让学生们自制模型和简图,例如在进行太阳自转和公转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演示,这样就充分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方便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

2、理论联系实践法。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记忆地理知识,教师们应该不断的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在学习滑坡、泥石流等环境问题时,联系我国相关环境问题多发地带,播放网络上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滑坡、泥石流带来的危害以及万一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等。

3、学生自学法。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自学的能力,教师们应该布置一些有针对的问题和训练,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片段。在一节课讲完以后教师应该对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引导,为学生设计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学习更有目标性,在进行课堂授课时,学生会对自己不懂的地方进行特别记忆,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关于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探索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地理教师就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共同交流,真正明白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氛围,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爱上地理学习。这篇文章对加强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索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当前的教学现状详细的阐述了图示教学法、理论联系实践法和学生自学法,希望可以对高中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提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达旺杰.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方法[J]. 学周刊,2015,30:33.

[2] 高金平. 高中地理兴趣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2013,22:249-250.

[3] 李成斋.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J]. 学周刊,2011,05:67.

自主阅读教学新探 第5篇

自主阅读, 就是让学生在总体教学目标的调控下, 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 自由地安排和控制自己阅读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构建和实施“自主阅读”的教学模式, 尽快改变教师唱主角, 阅读课满堂讲, 甚至包办代替的封闭式教学现象。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创新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实现语文教学学以致用的终极目的。

我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学程序如下:

(一) 导人激趣

导入新课:可根据不同的内容, 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导人。上阅读课时, 可以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导入, 如在阅读《红楼梦》时, 我从它的思想内涵和背景入手, 在品《水浒传》时, 我先放录像, 然后再品读作品, 把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结合起来。在研究冰心的作品时, 我们就适时地先召开了冰心诗文朗诵会, 然后再进行阅读交流。

(二) 自读自品

这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初级阶段, 即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的学习过读, 也可以在阅读课上, 快速默读。具体任务是:在自读的基础上, 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作品, 弄清作品的写作思路, 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勾画好词佳句, 在重点理解的地方加批注, 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并能提出疑问, 准备交流。

(三) 汇报展示

学生在自由品读的基础上, 分小组讨论交流。可以交流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 可以提出自己在阅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自己的困惑, 共同研讨。还可以交流自己的随笔, 或者朗读作品中的好词佳句, 经典段落。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如:精彩片断赏析、佳作展示园、心灵芳草地、小小辩论台等。

(四) 细读深究

这是学生深化阅读阶段。要根据作品内容的多少、深浅程度以及课时分配的情况来定, 如果作品过长或过深, 自学时间用时过多, 可从第二课时开始。此环节, 要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之后, 教师根据阅读重点提出问题或针对学生质疑之后整理出的某一问题, 让学生直奔重点段进一步自读——讨论——交流——质疑问难——再交流——再品味。在细读中仍要注重作者写了什么,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哪些内容或哪些方面来突出重点和表达思想感情的, 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篇、章节进行感悟交流,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写作指导与训练。

在这一环节, 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阅读潜能, 调动学读的主体作用, 即把自读、讨论、交流汇报、质疑问难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当然, 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通过恰当地导、拨、释将阅读引向深入。

(五) 训练应用

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读懂作品的基础上, 收集优美的句段, 进行材料储备;借助范例, 适时地进行模仿训练和综合训练, 形成技能, 为写作打好基础。

(六) 拓展延伸

我在阅读教学中还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所读作品的内容, 延伸阅读, 扩大知识面。课外延伸方式要多样化, 如果只给学生提供一个读本, 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视野, 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开辟阅读学习的天地。我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 还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让学生看百家讲坛;给学生播放切合阅读教学实际的电视、电影;让他们欣赏各种名曲、名画, 了解艺术名人;让他们就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某一现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慨, 发表自己见解;让他们放开手脚对课本或课外名著进行表演;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去体验生活……

小学阅读教学新探 第6篇

1. 主动尝试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能真正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生地位的转变, 媒体作用的转变, 教学过程的转变, 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模式, 转变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的过程来获得知识。

2. 发现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 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而本教学模式正体现了这一点, 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狼和小羊》一课总结处,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演环节:请两位同学上台, 戴上狼和小羊的头饰, 表演出整篇课文的内容, 最后在狼扑向小羊的一瞬间, 小羊应该怎样做才能幸免于难, 请学生发挥想象, 在可能实现的基础上尽情表演, 这样, 既可以使学生总结出对狼不能只讲道理, 还要动脑筋想办法勇于反抗, 才能获胜的道理。教师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 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 就能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质量。

3. 发挥网络教学优势

在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中, 多媒体计算机走进了课堂, 优化了阅读教学, 读书由被动转化为学生主观上的需要, 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份新鲜感, 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 在多媒体刺激下, 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有助于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如第三册看图学词学句《祖国多么广大》一课中, 配有长江两岸的风光图片, 课件设计如下:长江大桥巍然耸立, 横跨江面, 柳枝吐绿, 燕子鸣唱, 江上渔舟往来穿梭, 江面风平浪静, 再配上《春天在哪里》的音乐, 于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沉浸在怡人的春光中, 兴趣盎然。教师再适时提问:“你能不能用更精彩的词汇来描写一下美景呢?”“随着图中你看到的景物, 你能想象出此地还有哪些美丽的风光吗?”一石激起千重浪,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 不少好词好句在此应运而生, 最后, 教师又布置给学生一个作业, 要求学生用想象绘一幅自己心中的春景图。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学习的内在动机,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口语表达、说完整话及丰富的想象能力。此外, 多媒体还以动态画面、展示过程、符号提示、指导朗读等优点, 赢得广大师生的喜爱。可见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对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二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1. 初读感知

有感于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 在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 也是准备环节中, 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读准字音了解大概内容后, 便会积极主动地带着问题探索知识。在此, 教师不做任何提示, 或者帮助学生复习一下旧知识加深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保证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 对初读感知能力不够强的小学生, 可引导他们反复阅读, 培养他们的语感, 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 提出问题

学生在自己初步预习的基础上, 掌握了部分知识, 但还有一部分问题, 会被学生五花八门地提出来, 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3. 合作交流

教师借助各种手段指点学生进行交流、思考、发表意见的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与鼓舞下, 好奇心与成功欲就得到极大的满足, 被动地接受就会变成主动地探求, 让学生回答:通过自学, 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请同学帮你解答。在这个过程中, 采用自由交谈、主动发言、教师协调配合的方式进行, 对学生的意见, 教师除指出语病外, 暂不发表意见, 学生不用举手, 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手、脑、眼、口全部放开, 让思维纵横驰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 教师一般不替代, 而当学生经过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后仍处于困惑之中, 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讲解。同时, 鼓励学生摘记精彩章节、词句, 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能力与自学能力。经过交流与汇报, 学生已对教学内容基本掌握。此时, 教师再梳理思路, 并对有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 使学生及时地将整篇课文融会贯通, 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

4. 反馈归纳

在教学过程的小结处, 教师要根据实际启发学生举一反三, 揭示主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要机械重复, 只是高度概括。该环节也可留给学生来完成, 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总结过程中, 感悟乐趣、激发热情、发挥想象, 形成认知结构。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的总结中, 教师总结出:看问题要全面, 眼光要放得远, 才能把事情本来的面目看清楚, 不要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 固执己见, 不听劝告。没想到, 此时一位学生站起来反驳老师:老师, 我不完全同意你的意见, 我认为青蛙有值得人学习的一面, 它不听小鸟的话, 也正说明了青蛙不盲目相信别人, 它对自己的眼睛自信不疑, 这也说明它能坚定立场。学生的一番话使老师有了触动, 老师虚心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并表扬了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不盲从的精神。

三实验效果

通过几年的实践, 我们收到了这种阅读模式带来的良好效益, 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试验班级的教学质量有了质的变化,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某些非智力因素也较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 同时, 这种教学模式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对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起到了推进作用。

高校教学教法新探 第7篇

1.创新高校教学教法的创新教法的意义

高校教学教法的创新团队通过创新教学教法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增进教学团队成员间的信任,提升高校教学教法的创新队伍成员的沟通交流能力,优化高校教学教法的创新教法,提升高校教学教法的创新成员的整体素质,进而提升高校教学教法的创新教法的实践水平[1]。创新高校教学教法的创新教法有利于推动高校教学教法的创新改革进程,优化高校教学教法的创新课程体系,引导教学团队成员创新教学行为,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高校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策略运用能力,进而有效落实我国素质教育,提升我国高校师生的整体素养和创新能力。高校教学教法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合理界定教学团队,明确教学团队建设组织的团队管理和构成要素,优化合理的教学团队结构,发展适度的高校教学团队规模,同时综合考虑激励、考核等要素,有利于加强高校教学教法的创新团队建设工作,还有利于积极创新教学团队的运行模式,对高校教学团队的教师素质进行重点培养和遴选,有利于完善高校教学教法的创新团队合作机制,为教师教学经验的交流提供充足空间,进而有利于促进教学资源合理开发。

2.高校教学教法的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概述

2.1高校教师智能教学的创新积极性不高

高校多元化智能教学法能激发教师积极参与到高校多元化智能教学过程中,以期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2]。然而,由于高校多元化智能教学方法的特殊性,使高校多元化智能教学与学校传统课程进度安排容易出现矛盾,不利于指导教学进度,不利于激发学生听课积极性,使坚守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在听课过程中不愿意与教师、学生积极合作交流,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等问题,不利于教学整体水平提高。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应试教育和落后教育观念使高校教师为了提升职称和改善待遇,把教学重心放在科研和教学成果获取上,只关注教学优异成绩的取得,忽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这种个人成绩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使大多数教师在团队合作中选择消极对待高校教学活动,无法发挥高校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势。

2.2高校传统教学课堂氛围积极性不高

高校传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对教学目标的深入落实,绝大多数教师在备课中通常设立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使其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标准,且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利于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教学目标不清晰使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对学生方法运用方面的引导,忽视思考、反省能力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局限于对理论的认知和识记,忽略对学生自身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的培养与体验[3]。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和课程标准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2.3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现阶段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单一、贫乏的说教模式进行课程讲授,这种传统、单一、死板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容易犯困,学习知识的兴趣很难得到提高。这与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目标相悖[4]。以听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很少有机会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尤其缺少与老师的课堂沟通交流,使课堂学习氛围死气沉沉,极易使学生产生听课疲惫感等。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缺乏对具体理论的分析评价和应用,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高校教学人才机制不完善容易导致高校教学团队成员流失。传统以个人科研绩效为基础的考评制度既不利于培养教师间的凝聚力,降低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度,又不利于激发教师个体参与教学教法探究的积极性,无法保障高校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2.4高校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以学院教师为主的教学活动,受时间、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学校缺乏先进教学设备,一些教学工作缺乏科学教学理念和思路,使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很难传播到传统教学活动中[5]。很多高校由于受到政策和资金的压力,往往忽视对教学资源整合的深入研究,尤其不对教学建设进行资金投入,无法调动教师成员参加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导致教学结构长期得不到创新和优化,一些新的规章制度无法顺利推行和实施,缺乏对先进设备的有效引进,不利于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问题的有效解决。枯燥的说教讲解极其容易导致各专业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更新,严重影响教师教学过程中整体水平的有效提高。

3.高校教学教法的创新教法的创新探究

3.1提升教师参加高校智能教学的积极性

高校教学教法的创新团队成员需要具备独创性、专业性、自主性等技能,需要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具备传播知识的教学能力,拥有较强的自我价值感等。为了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较强的责任心和创新精神,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团队合作能力。高校应当积极组织定期培训活动和团队比赛活动,培养教师间的凝聚力和合作能力,增强教师间的信任度,同时推广高校多元化智能教学模式,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完善教学团队的培养方案,积极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增进教学成员间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引导教师正确理解高校多元化智能教学模式建设十分重要。高校领导还应当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激发教师创新高校多元化智能教学方法的积极性,为教师有效沟通交流提供充足空间,积极了解教师的内心需求,推动高校多元化智能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而促进高校多元化智能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3.2营造良好的高校教学教法的创新课堂氛围

为了活跃高校教学教法的创新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当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创新高校多元化智能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优化高校多元化智能教学效率十分有意义的教学方法。为了丰富高校教学教法的创新方法,教师应当采用多媒体教学、开展辩论赛和主题发言等教学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提高理论知识的表述能力,对理论知识进行纵横捭阖的概括,使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利于使高校多元化智能教学模式更具有感染力;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时,可以组织辩论赛,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着全面认识,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充分收集相关资料,便于扩展理论知识。

3.3创新高校多元化、智能化的教学方法

为了创新高校多元化、智能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优化各自教学方法,完善高校多元化智能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培养与引导,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师积极认真、创新教学、团结协作、自信敬业的心理素质,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引导教师充分利用高校多元化、智能化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帮助高校解决多元化、智能化教学方法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而完善高校高校多元化、智能化的教学团队建设工作[6]。高校专业教师应当认识到教学教法创新的重要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教法创新方案,在教学教法创新过程中优化各自教学方法,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培养与引导,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师积极认真、团结协作、自信敬业的心理素质,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帮助高校解决教学教法创新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而完善高校教学教法创新方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效协调。高校为了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应当积极完善高校多元化、智能化的教学方法,尤其要完善高校多元化、智能化的教学管理机制,及时掌握好一些教师的素质测评和教学技能,并根据高校教师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多元化、智能化教学人才培养方案。

3.4引进先进的智能化教学设备

为了完善高校多元化、智能化教学模式,高校领导应当深入理解高校多元化、智能化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尤其引进先进的智能化教学设备,引导高校教师学会通过先进的智能化教学设备实现对教学科研工作的均衡投入,在高校多元化、智能化教学方法推广过程中应当提升自身传播知识的技能,依靠科学性、智能性和灵活性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创新型和智能多方面发展的人才。高校领导还应当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激发教学成员团队协作的积极性,为教学成员与学生间有效沟通交流提供充足空间,积极了解教师的内心需求,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团队成员的沟通能力,进而促进教学教法创新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有效解决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防止学生直接转变为教师角色,防止教师授课过程中不断照搬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师应当将高校多元化、智能化的教学方法和创新文化、经营理念带到教学实践中。还应当关注高校多元化、智能化教学团队建设的综合价值,建立起全面坚实的高校多元化、智能化的教学系统,在合作交流中实现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全面推动高校多元化、智能化教学模式创新发展,为实现教育科研目标创造良好条件。

4.结语

高校教师应当认识到高校多元化、智能化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多元化、智能化教学教法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优化各自教学教法,教师应当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正确理解教学建设的重要性,实现教学科研的均衡投入,不断完善高校多元化、智能化的课堂教学教法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和听课兴趣,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培养与引导,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师积极认真、团结协作、自信敬业的心理素质。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至关重要,有利于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效协调。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展和大众化进程不断推进,现如今完善高校教学教法的创新教法的创新模式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师团队的整体价值,是高校建立教学资源优势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对高校教学教法的创新教法创新模式进行详细阐释,分析了现阶段高校教学教法的创新教法创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创新对策,以期为高校教学教法的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教学教法的创新,教法,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4-25(1).

[2]袁贵仁.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核心任务.

[3]张烁.“本科教学工程”启动,教学质量有了“国标”[N].人民日报,2011-07-29.

[4]黄幼川.大学素质教育与本科教学工程[J].高等理科教育,2007(3):108-111.

[5]徐辉,祝怀新.国际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1-67.

小学阅读教学新探 第8篇

1.主动尝试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能真正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生地位的转变, 媒体作用的转变, 教学过程的转变, 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模式, 转变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得知识。在实验过程中, 我们在校领导的支持下, 建立实验小组, 拟定了与教改实验同步的设计方案、教材分析、教法的探究。看录像课, 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以便我们尽快掌握“四结合”教改试验这种新型语文教学模式, 从而达到“一个目的”, 即和谐的双轨活动提高课堂效率, 实施素质教育。

2.发现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 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而本教学模式正体现了这一点, 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狼和小羊》一课总结处,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演环节:请二位同学上台, 戴上狼和小羊的头饰, 表演出整篇课文的内容, 最后在狼扑向小羊的一瞬间, 小羊应该怎样做才能幸免于难, 请学生任意发挥想象, 在可能实现的基础上尽情表演, 这样, 既可以使学生总结出对狼这样的坏人不能只讲道理, 还要动脑筋想办法勇于反抗, 才能获胜的道理。我校有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 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3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 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先把诸葛亮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 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 就能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质量。

3.发挥网络教学优势

在小语“四结合”教改实验当中, 多媒体计算机走进了课堂, 优化了阅读教学, 将读书由被动强化为学生主观上的需要, 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份新鲜感, 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 在多媒体刺激下, 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有助于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如第三册看图学词学句《祖国多么广大》这一课中, 配有长江两岸这一带的风光图片, 课件设计如下:长江大桥巍然耸立, 横跨江面, 柳枝吐绿, 燕子鸣唱, 江上渔舟往来穿梭, 江面风平浪静, 还配有《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音乐, 于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沉浸在怡人的春光中, 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适时提问:“你能不能用更精彩的词汇来描写一下美景呢?”“随着图中你看到的景物, 你能想象出此地还有哪些美丽的风光吗?”一石激起千重浪,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 不少好词好句在此应运而生, 最后, 教师又布置给学生一个作业, 要求学生用想象绘一幅自己心中的春景图。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学习的内在动机,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口语表达、说完整话及丰富的想象能力。此外, 多媒体还以动态画面、展示过程、符号提示、指导朗读等优点, 赢得广人师生的喜爱。可见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对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是大有益处的。

二、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1.初读感知

有感于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 在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 也是准备环节中, 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读准字音了解大概内容后, 便会积极主动地带着问题探索知识。在此, 教师不做任何提示, 或者可帮助复习一下旧知加深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保证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 对于小学生初读感知的能力不够强, 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 培养学生的语感, 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提出问题

学生在自己初步预习的基础上, 掌握了部分知识, 但还有一部分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会被学生五花八门地提出来, 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3.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借助各种手段指点学生进行交流、思考、发表意见的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与鼓舞下, 好奇心与成功欲就行到极大的满足, 被动地接受就会变成主动地探求, 让学生回答:通过自学, 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请同学帮你解答。在这个过程中, 采用自由交谈、主动发言、教师协调配合的方式进行, 对学生的意见, 教师除指出语病外, 暂不发表意见, 学生不用举手, 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手、脑、眼、口全部放开, 让思维纵横驰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 教师一般不要替代, 而当学生经过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后仍处于困惑之中, 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讲解。同时, 鼓励学生摘记精彩章节、词句, 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能力与自学能力。经过交流与汇报, 学生已对教学内容基本掌握。此时, 教师再帮助梳理思路, 并对有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 便使学生及时地将整篇课文融汇贯通, 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反馈归纳

在教学过程的小结处, 教师要根据实际启发学生举一反三, 揭示主题, 使学生的思维形成能力, 不要机械重复, 只是高度概括。这一环节也可留给学生来完成, 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和余地。使学生在总结过程中, 感悟乐趣、激发热情、发挥想象, 形成认知结构。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的总结中, 教师总结出:看问题要全面, 眼光要放得远, 才能把事情本来的面目看清楚, 不要向青蛙那样目光短浅, 固执己见, 不听劝告。没想到, 此时的一各学生站起来反驳了老师:老师, 我不完全同意你的意见, 我认为青蛙有值得人学习的一面, 它不听小鸟的话, 也正说明了青蛙不盲目相信别人, 它对自己的眼睛自信不疑, 这也说明它能坚定立场。学生的一番话使老师灵机一动, 老师虚心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并表扬了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不盲从别人的精神。

三、实验效果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 我们收到了这种阅读模式带来的良好效益, 其中试验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试验班级的教学质量有了质的变化,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某些非智力因素也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 同时, 这种教学模式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对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起到了推进作用。

总之, 在阅读教学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得到锻炼。“少讲多读、少理解多感悟、少分析多体会”已逐步在我校教师心中达成共识。“你认为课文中哪一段最精彩, 为什么?”“你能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你能为课文画一幅图吗?”类似于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 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有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只要我们用欣赏、信任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相信学生, 用“以学生为本”的态度面对学生, 创新教育的成功之日将指日可待。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只有全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才能使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章可循;只有重新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 才能使创新学习对学生终身受益。经过实践, 我们将阅读模式概括为初读感知——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反馈归纳, 其具体过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自议、自得, 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作文评价教学新探 第9篇

除了对学生写作前的启发指导,作文评价也是很重要的。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评价时应多采用柔性语言,把学生摆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真正的作文评价不是随便在课堂上诵读一两篇范文,在学生作文背后笼统地用一两句话判定他们的作文好或不好。如何玉霞老师在《作文评价——师生心灵的平等对话》中提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性情,让学生受到信任和人格的自主。批阅时不可忽视‘文’后活生生的生命存在。批阅过程应视作生命体之间情感交流与对话的过程;关注学生们流露的愉悦、焦虑、幸福、痛苦、兴奋、迷茫、悲哀等等的生命体验和独特感受,并动情地写下自己或慰藉或理解或劝导或激励或警策的话语。”

新课程标准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强调被评价者以及所有同学都应成为评价主体中成员,建立生生、师生合作的评价制度。

一、正视差异,动态分层

学生在认识水平、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发展潜力、个性和特长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在作文评改实施时,要正视这些差异,实验教师接手一个班时,首先要做好学生写作水平的调查、摸底、测试。再根据所掌握的材料,以写作水平相近为原则,合理地动态分层,比如班级有40名同学,可以按作文水平与能力差异分成A、B、C、D四层,每层又可以根据情况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推选一名负责人,全面负责本组学生的评改活动。分层分组办法不宜挑明,且分层成员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应是动态组合。

二、示范评改,分层要求

作文评改实施前,教师首先要对全体学生实行岗前培训,可选一、两篇典型文章进行示范评改,结合实例传授评改基础知识,比如一篇文章该从哪些方面评改,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题目与内容是否对称。(2)语言运用特点:如遣辞造句是否恰当,语言是否准确、生动、形象等。(3)思想内容: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倾向、感情,想让人知道什么,明白什么等。(4)文章结构:开头、正文、结尾、以及照应与过渡,正文采用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等。通过这样必要的培训,学生掌握了评改基础知识。另外实验老师每节作文评改课上,都要根据评改内容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评改标准,对不同层次小组采用不同层次的标准。比如:同是评改记叙文,对有的小组要求是侧重评改错别字、语言不通顺、思路不清等,对有的小组则侧重评改文章的结构安排、思想深度。同是对语言的评改,有的侧重语言通顺、流畅,有的侧重语言的严密、生动。评改前教师可把各层学生的评改要求印成讲义,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在掌握了评改知识、清楚了评改要求的情况下就差不多可以实际操作了。

三、生生合作,师生对话

动态分层小组确定了,基本的评改知识以及层次评改要求了解清楚了,这一环节各层次小组就要进行评改实际操作了。首先要求小组成员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认真品读,并作简要的背景介绍或思想内容介绍以及评价,然后组内成员合作讨论,畅所欲言,对其习作发表看法,提出意见,评改组组长记下评议结果。这样使同学相互之间能取长补短,对习作者有益,对其他评改者也有好处。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引导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到各层次小组中,特别是低层次的小组中,由于该层次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力、水平等可能都不同于一般,教师的平等参与对话、讨论点拨是非常重要的,既活跃了交流的氛围,又能及时地给评改工作以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4.分层推荐,精彩再放。这一环节的实施是在上一环节分层小组评改的基础上进行的,各层次小组评改结束后可以推荐几篇佳作,全班师生共同评议。先请习作者大声朗读自己的文章,其余人在认真欣赏;朗读完毕,再请习作者简要介绍自己文章的构思过程、选材方法、立意方法等;然后生生共议,各抒己见,文章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精彩等,教师可以适当点拨,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这一过程的进行对所有参与评改者都有好处,大家在欣赏中感受美好的东西,在讨论中对美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升华;被推荐的习作者更是受益无穷,从大家的讨论中受到启发,又获得了成就感,树立了自信。

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到一个不适当的位置,整个过程基本是老师的独角戏。要么是教师不堪重负的精批细改,可学生是看过分数就完事;要么是“经典评改”,类似如:“本文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条理清楚,结构完整……”,真不知道这样的评语学生就是看了领悟多少。而“分层—合作”的评改方式对教师而言,力避以往评改工作的高付出、低收效等缺点,评改工作变得轻松愉快,在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与对话中,教师自身也常常受到触动、受到启发,教师的工作成效可以用事半功倍来形容。

作文评改历来是语文教师最为头疼的事,教师要想从沉重的“文山”中走出来,摆脱传统评改方式艰辛、枯燥而又无效的沉重枷锁束缚,笔者认为“分层—合作”型作文评改方式还是前景光明的,非常值得广大语文教师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作文教学指导新探 第10篇

“语文素养”就是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 “语文素养”这个总目标, 按照三个维度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要从这三个维度入手,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文, 从构成来说, 是组字成词, 连词成句, 合句为段, 结段成篇。这是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的成果。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 一般注重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在新课程理念教育环境下, 标准强调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这里需要有正确的理解。虽然不刻意追求, 但是也不能放弃语文知识的系统性。要追求, 但不刻意。我们可以延续传统教学中“重视双基”的做法, 重视知识的积累, 同时不能因为繁琐的知识教学占用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 还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 促进学生提高语文实践应用能力。写作文就是语文实践应用的主要途径。所以, 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 为应用而学习语文知识, 打好写作的底子, 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第二个子目标是“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中第四学段 (7~9年级) “阅读”部分的具体要求中, 第6条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同阶段的“写作”部分具体要求中, 第4条是“根据表达的中心,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 丰富表达的内容。”第5条是“写记叙文, 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 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 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 写日常应用文。”如果只是了解写作的表达方式, 不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 那么就不一定会根据表达的中心,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同样不具体掌握文体的知识, 记叙文未必内容具体, 说明文不一定明白清楚, 议论文又如何有理有据?从这个角度来说, 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 打好写作的底子, 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方法。

写作文, 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不容忽视, 那就是很强的实践性。它不是学习字词、标点符号等语文常识, 也不是语文理论的研究, 而是写作技能技巧的培养训练。只有在长期的反复的刻苦的写作实践中, 经过学生的学习、体会、揣摩, 才能将所学的写作知识和理论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将知识和理论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从而提高写作的实际能力。不难看出, 这样做需要一定的方法。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 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鲁迅先生所强调的“多看”和“练习”, 就是写作实践。结合语文新课程改革, 无论是知识的学习, 还是技能的训练, 都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具体到写作文, 指导学生多观察、勤动手, 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又一种方法。

有许多语文教师采用过这样的教学练习:课前五分钟演说。一天一名学生, 每次语文课前运用五分钟时间, 或是讲故事, 或是随便说, 或是就主题演说, 内容各样, 不一而足。这是从口语上锻炼作文能力, 有不错的效果。有的教师更进一步, 要求学生晚上回家后把当天演说的内容写下来, 作为日记的一部分。学生在写的时候, 有课前的思想准备, 又有五分钟实际演练, 现在提笔写下, 轻车熟路, 经过大脑的再加工, 小文章自然别有特色。诸如此类的小练习一旦坚持下来, 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颇有成效。

写作文, 重在立意。古人说:“诗言志”, “文以载道”。这都说明了文章立意的首要性。文章立意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很大的联系。所以,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里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从指导学生写作文角度出发, 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建议, 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 也是作文教学的立足点。知道了这一点, 语文课堂上, 教师在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 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引导学生在作文中“修辞立其诚”。长期实践坚持下去, 学生在写作时就会有正确的思想导向, 敢于说真话, 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条路子符合写作的规律, 同时于写作教学中又渗透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反过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不可缺少的方法。

有一个真实的作文事例。据《钱江晚报》报道, 湖北省武汉市某小学一个班里的老师要求学生以“春天”为题写作文,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赞美春天, 只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春天细菌繁殖旺盛, 夏季蚊虫都在这时生出;春天易流行感冒;春天雨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很烦人, 像个爱哭的小姑娘总也止不住;春天冷热不均, 忽冷忽热……”老师看了作文后, 在班上没点名批评说:“有的同学不停地在作文中写春天不好, 是不听老师讲解, 胡思乱想, 跑了题的结果。古往今来, 文人们都夸春天好, 说春天不好是动错了脑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判断, 标准是多种多样的, 特别是写作中的价值判断, 它往往不是简单的道德判断, 而是复杂的审美判断, 它与人的个性特点、文化素养、思想感情密切相关。所以, 在用语言表达出来时, 其倾向性是各不相同的。这位小学生说真话, 写真情, 被老师否定, 他写作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同时也对自己在作文中书写内心真实感受产生怀疑, 写作能力提高必然受到牵绊。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话说得对不对好不好还在其次, 关键是要敢于说出自己的真思想、真感情,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基于这一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意义深远。

以上所说的是站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上去解决学生难写的问题;我们作为教师, 具体的指导方法上也有探讨的路子。

有一位语文老师上了一节这样的作文课。

上课了, 语文老师端着一个托盘走进教室, 托盘里放有保温杯、烧杯、三脚架和酒精灯。老师把托盘放在讲台上, 板书“看实验, 写作文”后, 对同学们说:“今天这节课我们仔细观察实验, 认真听老师讲解, 把实验过程和自己的内心感受写下来, 就是今天的写作任务。”有实验, 这立即吸引了学生新奇的目光。学生们都打起了精神。

实验开始。第一步, 老师从保温杯里倒出冰块, 让学生摸摸它的温度, 拨拨它那凝固的实体;第二步, 把冰块放在烧杯里加热, 将融化的水倒一部分在桌子上, 让学生再摸摸融化水的温度, 看着它流下桌面, 又向远处缓缓漫延的状态;第三步, 继续加热到沸腾, 让学生的手靠近蒸汽感受温度, 看着蒸汽由白色转为无色, 最终融入天空……老师边做实验边对这三种状态进行联想和评说。

实验结束。老师激情述说:“水有三种状态, 人生也有三种态。当你对生活的态度在零度以下, 你就是一块冰, 你的人生世界只是双脚站着的地方那么大;当你对生活抱有常态, 你就是水, 你可以流入江河、大海, 却永远离不开地面;当你对生活有100度的炽热, 你就会像空气一样升上天空, 变为云朵, 你即拥有大地, 还拥有天空!同学们, 中学是梦的花季, 青春似火;中学是激情的岁月, 生活如歌。一个遐想就是一首诗;一段情感就是一篇文, 一次交往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拿起你的笔, 写出实验的过程和感想吧。”说完, 大书本次训练的题目:“人生的温度”。

学生们的心萌动了:刚刚经历过实验, 有话可写;刚刚听了老师的话, 心有所想——想不到身边的一事一物, 都联系着自己的生命, 都有深刻的道理啊!事物触动心灵, 用心灵书写生命的感受, 这就是要写的文章。于是, 几乎是挥笔而就, 学生们很快完成了自己的作文。

这是一节成功的作文课。演示实验, 让学生观察、体会, 进而思考, 经过老师引导, 如拨开云雾见天日, 学生心灵受到触动, 情感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来。心有所想, 下笔千言, 洋洋洒洒的就完成了作文。

由上面的作文课, 我们不难看出来:作文教学中, 让学生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是解开作文难写的第一把钥匙。教学中, 就如上面那位老师, 结合训练内容, 运用适宜的方法, 引发学生的兴趣, 触动学生的心灵, 激发他们的感情, 就会写出一大批好作文。即使平时作文写不通的学生, 也会写出比较通顺的作文;反之, 如果学生没有兴趣, 就像挤牙膏一样硬写, 即使平时作文不错的学生, 也会写得磕磕绊绊。这也是学生感到作文难的结点。所以, 指导作文, 既要指导写法, 还要指导内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旅游地理教学新探】相关文章:

中职旅游地理05-06

旅游地理专业09-18

人文旅游地理08-29

旅游地理复习09-19

旅游地理教学论文05-05

地理学旅游08-30

旅游地理 论文题目04-09

地理旅游论文题目04-09

乡村旅游地理范文06-08

考点34旅游地理06-30

上一篇:数学能力的提升下一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