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带状疱疹等

2024-08-11

治疗带状疱疹等(精选9篇)

治疗带状疱疹等 第1篇

1.1 一般资料

回顾我院2004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入选标准:年龄18~60岁, 皮损为单侧分布的簇集性水疱、丘疱疹, 呈带状排列, 自觉疼痛明显:病程<1周;既往无光敏病史;眼科会诊排除了白内障。共治疗带状疱疹167例, 其中用阿昔洛韦抗病毒的为阿昔洛韦组76例, 男42例, 女34例平均年龄 (49.27±6.51) 岁, 28~81岁, 平均病程 (4.32±0.67) d, (3~7d) 。皮损分布于躯干部44例, 头面部20例, 四肢12例;用伐昔洛韦抗病毒的为伐昔洛韦组91例, 男59例, 女32例, 平均年龄 (51.09±5.53) 岁 (25~82岁) , 平均病程 (3.98±0.46) d, (2~7 d) , 皮损分布于躯干部48例、头面部25例, 四肢18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皮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治疗:伐昔洛韦组给予伐昔洛韦300mg, po, bid;阿昔洛韦组给予阿昔洛韦200mg, po, q4h (总量1000mg/d) 。连续服药9d为1个疗程。

1.2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皮损全部消退或消退95%以上, 疼痛消失;显效:皮损消退80%以上, 疼痛基本消失;有效:皮损消退40%以上, 疼痛减轻;无效:皮损消退40%以下, 疼痛未减轻。

2 结果

2.1 结痂和止痛时间

伐昔洛韦组皮肤损害干燥结痂和止痛时间分别为 (5.0±2.3) d (9.4±2.2) d, 明显短于阿昔洛韦组 (6.9±2.5) d, (11.6±2.4) d P<0.05。盐酸伐昔洛韦片带状疱疹结痂, 止痛时间均较阿昔洛韦胶囊明显缩短, 但治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 (17.6±2.1) d, 治疗组 (16.9±2.2) d, P>0.05。服用阿昔洛韦 (ACV) 胶囊后, 1例患者诉有轻度恶心, 口舌干燥感, 其余无特殊不适。

2.2 疗效对比

伐昔洛韦组和阿昔洛韦组疗效比较, 见表1。

3 讨论

阿昔洛韦是临床治疗带状疱疹的常用药。但是阿昔洛韦的生物利用率低 (15%~20%) [1], 而伐昔洛韦是阿昔洛韦的前体药物, 口服后吸收迅速并在体内很快转化为阿昔洛韦, 血中阿昔洛韦达峰时间为0.88~1.75h, 口服生物利用度为 (67±13) %, 是阿昔洛韦的3~5倍[2]。伐昔洛韦其抗病毒作用为阿昔洛韦所发挥, 阿昔洛韦进入疱疹感染细胞之后, 与脱氧核苷竞争病毒胸腺嘧啶激酶或细胞激酶, 药物被磷酸化成活化型无环鸟苷三磷酸酯, 作为病毒复制的底物与脱氧鸟嘌呤三磷酸酯竞争病毒DNA多聚酶, 从而抑制了病毒DNA合成, 显示抗病毒作用。本品体内的抗病毒活性优于阿昔洛韦, 对单纯性疱疹病毒I型和II型的治疗指数分别比阿昔洛韦高42.91%和30.13%。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也有很高的疗效。由于伐昔洛韦在体内很快转化为阿昔洛韦, 其代谢物在体内没有蓄积现象, 在不同阶段的长期毒性试验中, 伐昔洛韦与阿昔洛韦具有相同的安全性。

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起效快, 疗程短, 疗效显著, 与阿昔洛韦比较, 不良反应轻微, 不影响治疗, 是值得推广使用的治疗疱疹病毒性皮肤病药物。

参考文献

[1]陈新嵌, 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生殖器疱疹等 第2篇

【处方】

处方一 阿昔洛韦(无环鸟苷)400毫克,口服,每日5次,7~10日为一个疗程。适用于初次发作的生殖器疱疹病人。

处方二 阿昔洛韦400毫克,口服,每日5次,共10日或至症状消失。适用于直肠疱疹。

处方三 阿昔洛韦200毫克,口服,每日3~5次,共5日。适用于复发的病人。

处方四 阿昔洛韦每千克体重5~10毫克,静脉注射,每8小时1次,共5~7日或至症状消失。适用于症状较重者。

【注意事项】

1. 应暂停性生活,注意外阴部清洁卫生,病人内衣、浴具要清洗消毒。戒除烟酒。

2. 患有本病的妇女应该治愈后再考虑妊娠,以免将疱疹病毒传染给孩子。

3. 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肌痛及神经系统合并症者,应立即到专科医疗机构诊治,以免贻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4. 本病治愈后4~8个月易复发,应注意随访复诊。

5.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妇女应定期进行专科检查,警惕女阴原位癌变。

日光性皮炎

【处方】

处方一 炉甘石洗剂,外用,每日3次。或地塞米松霜,外用,每日2次。或2.5%吲哚美辛(消炎痛)溶液,外用,每日2次。

处方二 3%硼酸溶液、生理盐水与2%~5%马齿苋煎液一起进行冷湿敷,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

处方三 氯雷他定(开瑞坦)10毫克,口服,每日1次。或泼尼松(强的松)10毫克,口服,每日2~3次,连用2~3日。

【注意事项】

1. 处方一主要针对无渗出者,处方二主要针对有渗出者,处方三主要针对日晒伤广泛而严重者。若症状严重,局部可用冰牛奶湿敷,每隔2~3小时湿敷20分钟,可起到明显的缓解作用。

2. 对止痛药过敏者忌用吲哚美辛(消炎痛)及其他止痛药。

3. 全身症状明显者,应到医院就诊。

4. 应防止再日晒,避免在10:00~15:00之间外出,外出时应戴宽边帽或用遮阳伞。对日光耐受性低的人,平时宜经常参加户外锻炼,提高皮肤对日光的耐受性。

鱼鳞病

【处方】

处方一 10%~20%尿素霜,外用,每日2~3次。或0.025%~0.1%维A酸霜或软膏,外用,每日2次。或10%鱼肝油软膏,外用,每日2次。或达士力软膏(钙泊三醇软膏),外用,每日2次。

处方二 维生素A2.5万~5万单位,口服,每日2次。症状严重的类型,可口服异维A酸或依曲替酯。

【注意事项】

1. 此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治疗应以温和、保湿、轻度剥脱为原则。

2. 避免使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涤剂,不要过分搓洗,洗澡不要太勤。衣着宽松,内衣裤宜选择全棉制品。少食辛辣食品,限烟酒,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

3. 0.1%维A酸软膏、10%鱼肝油软膏、达士力软膏都有一定的刺激性,故只限于局部使用,不宜大面积外涂。0.1%维A酸软膏不宜用于婴幼儿。

4. 重型鱼鳞病应到医院诊治。维A酸类药需医师处方用药,宜短期应用,密切注意干燥性唇炎、眼炎、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并定期检查肝功能、血常规。

急性胃肠炎

【处方】

处方一 黄连素3片(0.3克),口服,每日3次。诺氟沙星(氟哌酸)0.2克,口服,每日3次。藿香正气水10毫升,口服,每日3次(或藿香正气胶囊2~4粒,口服,每日3次)。适于腹泻不剧烈的病人选用。

处方二 甲氧氯普胺(胃复安)10毫克,口服,每日3次。或吗丁啉10毫克,口服,每日3次。呕吐较甚者加用此方。

处方三 洛哌丁胺(易蒙停)2~6毫克,口服,每日1~3次。腹泻较甚者加用此方。

【注意事项】

1. 发病初应禁食,卧床休息。能进食后,注意饮食要容易消化,如细面条、稀饭、发面馒头等,禁食生冷、辛辣饮食。

2. 病情较重的病人,应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口服盐开水或口服补盐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在起病时见病人面色苍白、声音哑和手足肌肉痉挛、少尿或无尿等脱水症应急送医院。

带状疱疹的治疗研究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包头市第四医院2009年4月至2010年6月收治带状疱疹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78例患者均有疱疹等典型临床表现, 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共40例, 其中男18例, 女22例;年龄为19~72岁, 平均年龄为 (54.8±5.3) 岁;病程为1~6d, 平均为 (4.6±1.3) d;其中肋间神经受累者19例, 腰骶神经受累者14例, 颈神经受累者5例, 三叉神经受累者2例。对照组共38例, 其中男15例, 女23例;年龄为18~75岁, 平均年龄为 (56.2±4.9) 岁;病程为2~7d, 平均为 (4.3±1.5) d;其中肋间神经受累者18例, 腰骶神经受累者13例, 颈神经受累者3例, 三叉神经受累者4例。两组在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病程长短、受累神经分布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阿昔洛韦、甲氰咪胍口服治疗, 其中阿昔洛韦5次/d, 每次给予0.2g;甲氰咪胍3次/d, 每次0.2g。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疗法。于患者疱疹周围进行常规消毒, 消毒后于皮损周围1cm远处将已消毒的针插入, 针尖要刺向疱疹的中心, 泻法并留针0.5h。对于起于肋部的疱疹, 要于患者支沟太冲外观加刺;对于起于腰腹部的疱疹, 则要于足三里阳陵泉足临泣加刺;对于起于面部的疱疹, 则要于合谷外观太阳加刺;对于起于下肢的疱疹, 则要于阳陵泉、委中加刺。所有疱疹均运用泻法并留针0.5h, 每天进行1次针刺。

1.3 疗效判定标准[2]

患者疱疹全部消退、临床体征均消失, 且无后遗神经痛, 视为治愈。患者疱疹消失30%以上, 疼痛有明显减轻, 视为好转。患者疱疹消退未达30%以上, 且疼痛也未见减轻甚至有加重, 视为未愈。有效包括治愈和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经SPSS13.5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率的比较经卡方检验, P<0.05, 视为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如表1所示, 观察组40例中治愈者26例, 好转者11例, 有效率为92.5%, 对照组38例中治愈者19例, 好转者10例, 有效率为76.3%。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3.92, P<0.05) 。

注:χ2=3.92, P<0.05

2.2 两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有后遗神经痛者共2例, 发生率为5.00%, 对照组有后遗神经痛者8例, 发生率为21.05%, 两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χ2=4.49, P<0.05) 。全部病例治疗期间均为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 该病毒通常潜伏于感觉神经节内, 因机体过度劳累、免疫低下时被激活而引起相应皮肤症状[3]。带状疱疹通常于春秋季好发, 成人多见。治疗上通常给予抗病毒药物、神经营养药物等。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肝火妄动、脾虚湿盛而外溢出于皮肤所致。在治疗上侧重于清热、泻火、解毒等。而中医针刺疗法可改善皮肤局部的体液循环, 从而激发全身免疫应答, 并最终达到杀死病毒治疗疾病的目的。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疗效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可以说明, 对带状疱疹应用针刺疗法结合西医治疗, 治愈率有效率高,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 不良反应少, 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包头市第四医院2009年4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用中医针刺及西药治疗, 对照组仅给予西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40例中治愈者26例, 好转者11例, 有效率为92.5%, 对照组38例中治愈者19例, 好转者10例, 有效率为76.3%。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3.92, P<0.05) 。观察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5.00%, 对照组为21.05%, 两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χ2=4.49, P<0.05) 。全部病例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对带状疱疹应用针刺疗法结合西医治疗, 治愈率、有效率均高,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 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带状疱疹,针刺,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世辉, 朱虹江.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体会[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0, 33 (3) :53-54.

[2]刘芝红, 刘秀梅.针刺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 2010, 29 (9) :35.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概况 第4篇

1 刺络放血拔罐法

黄莹[2]等治疗时用三棱针在皮损区外缘向中心快速散刺, 使之微见出血后用玻璃罐拔吸散刺部位5~10min;对照组采用常用药物阿昔洛韦、双黄连胶囊、维生素B族、止痛药等治疗。治疗组52例, 对照组37例,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7%, 对照组为81.8%,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韩岩[3]选取各簇水疱群间正常皮肤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疾刺、拔罐, 令出血量5~8ml, 留罐5min, 每日选取2~3处, 10次为1疗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 刺络放血拔罐配合体针疗法

樊玲[4]等对超时留针加刺络加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进行临床观察, 先取局部阿是穴、相应神经节段夹脊穴, 针刺后接通电针仪, 留针1h。出针后, 在其上行皮肤针叩刺加拔罐。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方法, 留针时间缩短25min。两组均1次/日, 10次为1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患者均为20例。结果两组痊愈率、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郭燕[5]在带状疱疹分布的两端各一个用针刺破水疱皮肤, 再作拔罐8~10min, 又取患侧经外奇穴龙眼穴, 三棱针点刺放血, 挤出2~3滴血液或黄色黏液。根据病情每日或隔日1次。针刺穴位:患侧华佗夹脊穴2穴, 若阳明蕴热加曲池、风池、足三里;肝胆火盛加外关、支沟、阳陵泉、行间;气滞血瘀加三阴交、合谷、血海。30例全部痊愈。郭学梅[6]采用针刺法:取穴支沟、阳陵泉、丘墟, 针刺得气后行捻转泻法, 留针50min, 每10min行针1次;起针后再用梅花针叩刺疱疹及周围皮肤, 以刺破疱疹, 然后拔罐10min治疗带状疱疹50例, 治疗3个疗程后全部治愈。

3 微针疗法

邹菲[7]将患者一侧耳廓搓热折叠, 常规消毒耳尖穴, 三棱针快速点刺之, 挤压令其出血5~10滴, 用干棉球压迫止血。隔日放血1次, 双耳交替进行。陈慧文[8]常用穴为肝区、神门及皮疹分布属区, 刺针捻转1min, 留针30min, 每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子压贴穴位, 隔日1次, 双耳交替。李建武[9]报道的191例中, 头针治疗148例, 对照组43例。头针组不加用任何药物, 根据疱疹及疼痛部位选择相对应的感觉区和运动区, 在头面部取感觉区和运动区的下2P5, 胸胁及上肢取中2P5, 腰骶及下肢取上1P5。每日针刺1~2次。对照组由协作单位随机选择, 用维生素B12等常规治疗。结果头针组痊愈10例, 显效35例, 进步37例, 无效66例;对照组无痊愈病例, 显效2例, 进步37例, 无效4例。在治疗过程中, 要求针刺部位准确, 捻转频率快, 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4 针灸并用或配合TDP治疗

沈咏芳[10]等在出疱疹处于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 (TDP) 照射后, 用梅花针重叩, 再迅速加拔火罐, 起罐后配合清艾条温和灸疱疹处, 经7d治疗, 4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7 7.5%。宋守江[11]将蒜片上置放艾柱, 置于疱疹周围, 点燃, 以周围皮肤潮红、患者感觉舒适温热无痛为度, 每处灸3~5壮。在疹起始部位, 一侧边缘处成15~30度角进针, 针尖刺向病灶中心。再按带状疱疹发展方向, 在针刺方向对侧用同样方法针刺堵截, 再配以皮损部位相应之同侧夹脊穴, 头面部者加合谷, 腰以上加曲池, 腰以下加阳陵泉, 肝经郁热加行间, 脾虚湿蕴加阴陵泉, 气滞血瘀加太冲、血海, 全部病例均有效。吴昊[12]用体针结合回旋灸治疗带状疱疹, 取穴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 发于头面者加风池, 发于胸胁背加太冲、夹脊, 发于腰背部加委中, 回旋灸取阿是穴, 针刺用泻法。阿是穴用清艾条回旋灸, 结果愈显率为97.7%。莫晓枫[13]确定皮损范围, 选定每处总长的头尾两点, 以2~4穴为宜, 选用艾柱连续灸5壮为宜, 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结果痊愈66.67%, 好转28.57%, 无效4.76%。白桦[14]治疗组局部取阿是穴, 远隔主取合谷、曲池、委中、三阴交。操作:局部取阿是穴, 用碘酒及酒精常规消毒后, 于损害部位的外周用三棱针挑刺3~5针, 破皮出血即可, 同时用三棱针把水疱挑破放出水液, 然后用艾条灸15~30min;远隔穴位用30号1.5~2寸毫针针刺, 进针后, 采用提插捻转法, 当患者有明显的酸麻胀感觉时, 留针20~30min;5~10min行针1次, 一般每日1次, 7次为1疗程。对照组口服吗啉胍 (病毒灵) 200mg, 每日3次;维生素B120.1mg, 肌内注射, 每日1次, 7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疼痛消失时间、平均痊愈天数及全病程天数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张宏荣[15]针刺配合棉花灸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纯针刺治疗。张敏等[16]将72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围针加围灸组 (治疗组) 38例和单纯围针组 (对照组) 34例, 对照组从带状疱疹的“蛇头”到“蛇尾”方向分别在疱疹边缘进行围针治疗, 治疗组再在围针区域使用艾条对疱疹进行直接灸。结果:治疗组3 8例患者多在3天内治愈, 总有效率9 7.4%;对照组总有效率85.3%,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而且明显缩短了消疱结痂时间, 减少了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5 针灸配合药物治疗

王建良[17]采用黄连解毒汤加减内服, 配合皮疹周边用三棱针散刺出血, 加拔火罐法为观察组治疗方法;对照组应用口服板蓝根合剂, 外涂炉甘石洗剂, 静脉滴注青霉素和利巴韦林注射液;两组均为43例,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 对照组有效率79.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余春艳[18]等于常规治疗组采用静脉滴注利巴韦林, 胸腺素静脉注射, 或卡介苗多糖核酸 (唯尔本) 肌内注射, 或斯奇康肌内注射, 外用氧化锌油。对刺络拔罐组除常规治疗方法外, 加用刺络拔罐治疗。结果:刺络拔罐组中80例患者, 完全恢复74例, 显效6例;常规治疗组75例患者, 完全恢复40例, 显效17例, 好转14例, 无效4例, 刺络拔罐组在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上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杨淑敏[19]药针组采用中药口服加局部针灸治疗, 中药内服以理气活血, 疏肝止痛为主, 方药以柴胡疏肝散与活络效灵丹加减;针灸取穴以中医经络辨证取穴, 根据受累神经局部取穴加背俞穴或华佗夹脊穴, 或配合远端取穴, 每日一次。针灸组以维生素B1、维生素B6各10mg, 每日3次口服, 维生素B12每日1ml肌注, 配合针灸 (方法同药针组) 。西药组口服药物同针灸组, 再配合曲安奈得注射液10mg、2%利多卡因注射液4ml局部注射。药针组中治愈48例, 总有效率达91.2%;针灸组中治愈23例, 总有效率达71.7%;西药组治愈7例, 总有效率达5 3%。

6 其他疗法

刘枫林[20]等针刺组应用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PHN) 患者共96例。取毫针4~5支, 在治疗部位中心插入1针为正极 (阳极) , 可直刺, 其余3~4针以等分圆的形式 (直径不超过5cm) 分别刺入周围皮肤为负极 (阴极) , 可直刺或针尖向正极方向斜刺。用G-6805电针仪, 将3~4根输出的正极接在同一中心针上, 负极分别接在周围针上, 用密波, 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 每次2h。西药组35例, 采用常规的阿昔洛韦 (无环鸟苷) 、干扰素、激素类等治疗。结果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袁鹤庭[21]等用围刺+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58例。结果:总有效率达93.1%。罗家山[22]采用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治疗96例。选用丹参注射液2ml与维生素B121ml混合为3ml, 每个穴位注射0.5~1ml, 阿是穴为主, 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 结果均有效。李景义[23]用梅花针均匀叩刺疱疹及其周围皮肤, 以表皮出血为度, 再在叩刺区拔罐, 用粗针针至阳透灵台或神道透灵台, 泻法强刺激, 用胶布固定, 留针24小时, 全部有效。

7 评述与展望

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PHN) 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 后者是指带状疱疹已治愈, 但在皮损 (瘢痕) 处仍有持续性剧烈疼痛的症状, 是一种非常顽固和难治性痛症。带状疱疹发病率在1.4‰~4.8‰之间, 并且有增加的趋势[24], 其中约有10%的患者并发PHN, 而60岁以上老年患者PHN发生率可高达5 0%~7 5%[25]。随着人口的老龄化, H Z和P H N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近几年, 对H Z和P H N的治疗, 特别是在疼痛控制方面, 进行了许多探索, 认为早期治疗对预防PHN有一定作用。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多, 疗效好, 副作用小, 后遗症少, 费用低。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针灸可以激发机体内部的生理应激系统,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使机体痛阈提高, 免疫功能加强, 同时可以促进内源性阿片肽类物质的分泌, 产生镇痛作用, 针灸还可以使炎性灶的血管通透性降低, 抑制炎性物质渗出, 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因此, 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本病, 具有疗程短、疗效高的特点, 同时避免了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能够迅速减轻患者的痛苦。因部分患者常在皮损消退后遗留有后遗神经痛, 故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疗程需长些, 尤其是老年人, 在疱疹结痂后要再针灸1~2个疗程, 对于缩短病程、缓解疼痛、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尤为重要[26]。但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普遍存在研究方法运用不恰当, 带状疱疹的诊断、纳入、排除及疗效判定所采用的标准等级过低, 退出、失访、脱落病例的分析不够, 未进行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的描述等情况, 且缺乏一些大样本、多中心的有资金资助的临床协作性研究, 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不高, 导致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降低。因此, 迫切需要正确实施随机分组、分配隐藏及盲法、安慰剂对照、大样本的、有公认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进行安全性评价、合理设计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27]。

针刺拔罐治疗带状疱疹效果观察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带状疱疹91例。其中男41例, 女50例;年龄14~55岁, 平均31岁;病程3~21天, 平均14天。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刺痛或灼痛感, 疱疹呈集簇、带状分布, 其中侵犯肋间神经57例, 侵犯腰腹及四肢等处34例。患者均无针刺拔罐治疗禁忌证, 为首次就诊, 1周内未因其他疾病使用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及增强免疫剂等。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44例, 观察组4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大体一致。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先用碘伏棉球消毒患处皮肤, 用梅花针或三棱针在水疱处点刺或叩刺出血, 再拔罐使其出血3~5 ml, 持续1 5~2 0分钟;针刺、拔罐隔日1次, 7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聚肌胞20mg, 肌内注射, 每日1次;患处涂抹阿昔洛韦乳膏, 连用7天为1个疗程。治疗14天评定疗效。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皮疹完全消退, 临床体征消失, 无神经疼痛后遗症;好转:皮疹消退80%以上, 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皮疹消退80%以下, 无好转甚至加重, 疼痛不减轻。痊愈与好转合计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皮疹消退与疼痛消失时间 (表1)

观察组皮疹消退和疼痛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痊愈3 6例 (7 6.6%) , 好转10例 (21.3%) , 无效1例 (2.1%) ;总有效46例 (97.9%) 。对照组痊愈26例 (59.1%) , 好转9例 (20.5%) , 无效9例 (20.5%) ;总有效35例 (79.5%) 。两组痊愈率与总有效率比较, 前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21, P>0.05) , 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8 0, P<0.0 1) 。

3 讨论

中医称带状疱疹为“缠腰火丹”“蛇串疮”, 认为本病多由于肝胆湿热或脾胃湿热而形成湿热内蕴, 或感受毒邪而引起。针刺水疱是祛湿热排邪毒的重要方法, 既祛已成疱疹之毒, 又祛未发之毒。再加上在疱疹部位拔罐, 将已发疱疹之毒和未发疱疹之毒一并吸出, 使邪毒随血而出, 湿热之邪外泄, 达到清热祛毒除湿的目的。针刺、拔罐疗法不需用药物治疗, 避免了传统治疗方法中使用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关于带状疱疹病治疗诊断心得 第6篇

1 带状疱疹的诊断

典型的带状疱疹病, 神经性疼痛或麻木, 以夜间为重, 皮肤疱疹如水痘沿神经分布, 多发生在肋间神经、面部三叉神经。正确诊断此病并不难, 但患者早期往往不见疱疹, 而又有少数部分患者至始至终不见疱疹, 又有部分患者皮疹不明显。病变部位在肋间神经、面部三叉神经多见。而在臂丛神经、坐骨神经少见。以上这些情况, 很难做出正确诊断。本人以为带状疱疹引起神经损伤的特点为神经性疼痛和麻木, 以夜间为重, 凡具有此特点, 即使不见疱疹, 神经性损伤不能用其他合理解释就可按带状疱疹治疗, 往往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典型病例:崔某某, 男72岁, 2008年12月6日就诊。

主诉:左侧上肢麻木, 疼痛一周。

现病史:自述左侧上肢麻木疼痛一周, 夜间加重不能入睡。曾去医院颅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未有阳性体征, 按臂丛神经损伤治疗, 给予弥可保治疗5 d上肢麻木疼痛未减。余查发现左侧手心有一个丘疹, 病人疼痛麻木夜间为重, 既考虑诊断带状疱疹, 按此病治疗, 除给弥可保营养神经外, 用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 治疗3 d症状减轻, 治疗两周而愈。

2 带状疱疹的治疗

带状疱疹的治疗以抗病毒和营养保护神经为主, 正确使用营养保护神经的药物, 对于缓解神经性疼痛和疾病预后尤为重要。抗病毒的药物使用阿昔洛韦等。营养神经的药物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或弥可保, 同时静滴天麻素。天麻素对抗病毒和营养神经都有较好的疗效[1]。

典型病例:岳某某之母, 女, 70岁, 农民, 2007年12月21就诊。

主诉:左侧胸胁部疼痛一周。

现病史:患者一周前出现左侧胸胁部疼痛夜间尤甚难以入睡, 两天后胸胁部出现疱疹, 在本村卫生室打针输液治疗5d, 疼痛仍然不可忍受。查体左侧胸胁部有疱疹成带状分布。

诊断:带状疱疹。

治疗:维生素B1维生素B12肌内注射。阿昔洛韦和天麻素静脉滴注, 口服氨酚待因片。

经上述治疗3 d后, 患者疼痛减轻, 能入眠, 停服氨酚待因片治疗两周后基本痊愈。

3 发生在坐骨神经难诊断

巩某某, 男, 56岁, 干部, 2012年12月20日就诊。

主诉:左下肢疼痛10 d。

现病史:患者十天前不明原因出现左下肢掣疼以夜间为重, 曾去骨外科CT检查, 腰椎未见明显病变, 按坐骨神经治疗治疗5 d未见效果。

体格检查:掣疼部位沿坐骨神经走行, 在左侧小腿部有疱疹数个。

诊断:带状疱疹

治疗:肌内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 静滴阿昔洛韦天麻素, 口服氨酚待因片。

患者经治疗两周而愈。

带状疱疹多发生在肋间神经、臂丛神经、三叉神经而在坐骨神经少见。又易于腰椎病变引起的坐骨神经疼痛难区别。

综上所述, 不见疱疹也可诊断带状疱疹[2]。治疗抗病毒药物和营养神经药物并用。发生在坐骨神经要细诊断。

参考文献

[1]王锦鸿.新编常用中药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 1994.

针刺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第7篇

1.1 对象

110例确诊患者, 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76例, 其中男31例, 女34例, 年龄18~79岁, 病程2~12d。对照组45例, 男26例, 女19例, 年龄20~26岁, 病程2~11d。经统计学分析, 2组资料无明显性差别,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疱疹周围常规消毒, 用毫针在皮损周围每隔1寸左右进针, 针尖刺向疱疹中心, 泻法, 留针30min, 发于肋部者, 加刺支沟太冲外观;发于腰腹部者, 加刺足三里阳陵泉足临泣;发于面部者, 加刺合谷外观太阳;发于下肢者, 加刺委中, 阳陵泉, 均用泻法, 留针30min, 1次/d。

对照组:静脉滴注病毒唑, 2次/d, 并内服龙胆泻肝汤, 1剂/d。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皮疹消退, 临床体征消失, 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皮疹消退30%以上, 疼痛明显减轻;未愈:疱疹消退不足30%, 神经痛未减轻或加重。

2.2 治疗结果

疗效比较表1;治疗与痊愈率的关系见表2;2组结痂, 止痛时间与痊愈率的关系见表3。

2组疗效比较, 经分析 (u=2.46, P<0.05) 差异有显著性, 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组痊愈率患者的疱疹结痂, 止痛时间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 均为 (P<0.01) , 而非常显著的差异, 表明治疗组能迅速止痛, 促进疱疹结痂愈合。

3 讨论

带状疱疹多发于冬春季, 好发于胸背部, 腰腹部, 头面部, 在身体一侧沿神经分布面成带状, 临床以成人多见, 中医认为, 本病多因肝经郁火, 复感火热时毒熏灼肌肤, 脉络而发;或因脾经湿热内蕴并感火热时邪, 清热解毒, 凉血化瘀, 消肿止痛, 局部围刺以疏通局部气血, 泄局部火毒, 引邪外出, 并根据静脉所过, 主治所及的原则, 辅以相应手足阳明, 少阳及足厥阴静脉的俞穴, 以泻肝胆脾胃邪热, 利湿解毒, 行气活知, 消瘀止痛。

综合治疗带状疱疹60例 第8篇

中图分类号:R75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6-0084-01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带状疱疹及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一种顽固性慢性疼痛综合症,常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笔者采用内服、放血、拨罐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中,男12例,女48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3 d,最长6 a。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蛇串疮诊断标准:(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例成带状。严重者,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性往往较重。(2)皮疹出现前,常用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2 治疗方法

2.1 疱疹期 予中药:黄芩15 g,泽泻15 g,木通 10 g,龙胆草15 g,栀子15 g,柴胡15 g,当归15 g,赤芍15 g,白术15 g,滑石20 g,薏苡仁20 g,黄连10 g,陈皮15 g,大黄5 g,甘草10 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1周为1个疗程。

2.2 后遗神经痛期 予拨罐、放血:在其痂皮脱落后的皮损部位,消毒皮肤,拔火罐,留罐10 min,梅花针扣刺出血,再拔罐5 min,吸出血块和黄水,清理后,严格消毒皮肤。1周放血1~2次,10次为1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皮疹消退约30%,疼痛明显减轻。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3.2 治疗结果 60例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愈42例;显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

4 体会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疱疹疾病,沿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出现带状排列的成簇疱疹,伴随神经痛。中医称此病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火带疮”。因其皮损是红斑,水疱呈带状排列故名之。本病与肝、肺、脾病变,外感湿热邪毒有关。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妄动,以致心肝之火外炎,蕴积肌肤而发;再兼感受湿热邪毒而本病;毒热蕴于血分则发为红赤斑片,湿热壅阻肌肤则起黄白水疱,湿热阻滞经络不通则痛。其治当以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疏肝理气,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止痛。方中龙胆草泻肝胆实火,为主药,黄芩、黄连、栀子苦寒泻火为臣药,泽泻、木通、滑石、薏苡仁清热利湿;大黄泻下实热;当归、赤芍活血养血;柴胡、白术、陈皮疏肝理气健脾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梅花针放血及拨罐是传统中医外治法之一。通过针刺放血及拨罐,使壅滞于肌肤之湿热毒邪得解,起到直接治疗作用。内外结合,标本兼顾,大大提高了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概况 第9篇

1 针灸疗法

1.1 围刺疗法

张敏等[1]治疗带状疱疹患者72例, 34例对照组在疱疹边缘采用围针治疗, 38例治疗组采用围针区域用艾条对疱疹进行直接灸, 其中治疗组患者多于3天内治愈, 总有效率97.4%,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汤群等[2]采用围针治疗带状疱疹患者33例, 总有效率为100%, 其中3例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痊愈。吴风华[3]对100例带状疱疹患者施行针灸局部围刺治疗, 结果总有效率为100%。

1.2 梅花针疗法

黄杰等[4]治疗带状疱疹患者63例, 联合组36例采用围刺法联合梅花针火罐, 对照组27例采用单纯围刺法。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80.56%;对照组总有效率74.07%。贾力等[5]采用梅花针叩刺拔罐结合神经根阻滞治疗带状疱疹50例, 总有效率100.00%。姜晓君等[6]采用梅花针叩刺治疗带状疱疹26例, 患者治疗5次后均治愈, 有效率为100%。于艳[7]采用梅花针结合艾灸法治疗36例带状疱疹, 治疗组采用梅花针叩刺皮损局部和边缘, 配合艾灸法, 总有效率97.22%。

1.3 三棱针疗法

韩岩[8]等梅花针结合艾灸法治疗带状疱疹36例, 采用三棱针疾刺、拔罐, 挤血数滴, 每次选取2~3处为宜, 1个疗程为10次, 结果疗效满意。黄莹[9]等治疗带状疱疹56例, 治疗组 (28例) 采用三棱针快速散刺, 挤血数滴, 后用玻璃罐拔吸散刺部位;对照组 (28例) 采用口服西药阿昔洛韦、双黄连胶囊、维生素B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7%, 对照组为81.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王乐荣[10]用刺络拔罐放血为主治疗50例患者, 治疗组 (25) 例采用肌注射维生素B1、B12, 三棱针点刺加大椎穴刺络拔罐, 对照组 (25) 例采用阿昔洛韦片口服、外涂软膏,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 对照组有效率78%, 疗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1.4 火针疗法

赵诗磊等[11]采用粗火针治疗带状疱疹患者60例结果痊愈48例 (80.00%) , 显效8例 (13.33%) , 好转4例 (6.67%) , 无效0例, 显效率93.33%。陈纯涛等[12]采用火针治疗带状疱疹5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和外用酞丁胺喷剂, 治疗, 治疗组采用火针点刺对应的夹脊穴, 局部点刺阿是穴, 每穴3下;配合局部拔罐, 隔日治疗1次;1个疗程为15d, 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92%, 对照组为72%,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1.5 电针疗法

刘枫林等[13]治疗96例带状疱疹和后遗神经痛 (PHN) 患者, 西药组 (35例) 采用常规的西药阿昔洛韦、干扰素、激素类等药物治疗。针刺组 (51例) 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外配合针灸, 结果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罗家山等[14]采用穴位注射加针灸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96例, 选用丹参注射液、维生素B1混合比例为2:1, 以阿是穴为主, 每个穴位注射0.5~1ml, 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 结果有效率为100%。

2 综合疗法

2.1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

艾军等[15]运用葛根透毒汤加味配合针灸治疗耳带疱疹18例, 1个疗程为10d, 治疗3周。对照组 (12例) 采用口服西药病毒唑和病毒灵治疗, 结果对照组治愈6例、好转3例;治疗组采用口服葛根透毒汤加味, 结果治愈17例、好转1例, 两组疗效比有显著性意义 (P<0.05) 。孙泉凤[16]治疗带状疱疹200例, 采用口服龙胆泻肝汤煎剂, 三棱针点刺和拔罐, 配合外敷二味拔毒散, 结果有效率为100%。

2.2 针灸配合电磁波谱 (TDP) 治疗仪治疗

沈咏芳[17]等治疗带状疱疹患者40例, 采用电磁波谱治疗仪 (TDP) 照射后, 先用梅花针重叩患处, 再加拔火罐, 起罐后用温和灸 (清艾条) 疱疹, 7d为1治程, 总有效率为77.5%。吴昊等[18]用体针结合回旋灸治疗带状疱疹, 多用泻法针刺, 阿是穴采用回旋灸, 结果愈显率为97.7%。苌丽静等[19]运用围刺、刺络拔罐等中医疗法治疗带状疱疹39例。结果痊愈者38例, 好转者1例, 有效率为100%。莫晓枫等[20]治疗带状疱疹患者42例, 每处皮损处选定取穴2~4个部位, 用艾柱连续灸5壮, 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 结果痊愈66.67%。

2.3 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

樊玲等[21]对超时留针加刺络加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进行临床观察患者均为20例, 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方法, 两组均1次/日, 10次为1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两组痊愈率、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胡立丹等[22]用针刺夹脊穴合围刺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25例, 治疗1个疗程后, 治疗组25例中, 治愈23例, 好转2例, 无效0例, 总有效率100%。郭燕等[23]治疗带状疱疹30例, 采用针刺挑破水疱, 拔罐后使用三棱针点刺取患侧龙眼穴, 放血数滴, 根据病情每日或隔日1次。针刺患侧华佗夹脊穴2穴, 结果30例全部痊愈。

2.4 其他治疗

曹忠民等[24]治疗带状疱疹120例, 将患者一侧耳廓搓热折叠, 采用三棱针快速点刺耳尖穴, 挤血数滴, 隔日放血1次, 双耳交替进行。孟雪芬等[25]采用针刺火加罐、激光治疗患者56例, 先毫针针刺皮损局部及周围、对应夹脊穴, 再于皮损局部拔罐, 配合激光 (氦氖) 治疗5min, 1个疗程为7d, 总有效率96.4%。陈建国等[26]用贴棉灸加龙眼穴刺血治疗带状疱疹52例, 结果痊愈41例, 好转10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8.1%。

3 展望

本病多发于腰、胸肋、四肢及头面部等, 以小水疱或丘疱疹, 疱液澄清或血疱, 沿周围神经排列成带状。笔者整理资料发现, 临床采用针灸治法具有泻热解毒、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的作用, 治疗本病多采用三棱针、梅花针、点刺放血、拔罐疗法、配合TDP照射疗法及中草药配合等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目前, 研究者主要是从抗炎、抗感染, 提高机体免疫力和促进创面修复等方面进行治疗和研究, 随着各种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疗法在临床上得到了综合应用, 从而提高了本病的治愈率, 同时也有效的缩短了病程, 减轻了患者痛苦。

综上所述, 针灸治疗在带状疱疹方面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 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 其针灸治疗后遗症和不良反应极少, 故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然而, 对临床报道中病例的样本要求缺乏统一性, 脱落病例的分析不够深入, 也未进行治疗后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等情况,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略有分歧, 另外个别方法较为繁琐, 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 因此以针灸为主的治疗疗法的组合仍需进一步探索。

摘要:介绍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的进展及相关情况, 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上一篇:电子通信技术发展下一篇:中国卫生经济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