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要点范文

2024-07-26

配置要点范文(精选7篇)

配置要点 第1篇

1 外秦淮河的滨水景观植物配置现状分析

根据现场的调研及问卷调查得知, 在外秦淮河的植物种类、色彩搭配、高低层次等方面, 秦淮河的滨水景观植物配置中, 在植物种类以及高低层次方面, 基本达到了令群众较为满意的效果。而在植物色彩的搭配方面稍稍欠佳, 在后期的植物养护管理方面也存在些许不足, 使得群众满意度不是很高。总体方面来看, 目前, 南京的秦淮河两岸通过综合治理, 已形成了良好的自然驳岸, 多数地段采用了3级护坡的形式, 并有通道台阶可使游人有一良好的亲水环境, 也成功地解决了枯水季节的自然景观。在沿线的可绿化地段进行了环境布置, 特别是在石头城段, 已完成了大面积的绿化景观工程。在沿河的一级驳岸上种植了耐水湿的垂柳, 部分地段栽种了云南黄馨等绿化植物, 初步形成了沿河绿化格局。

但是, 部分河道景观绿化不合理, 植物的配置与周围秦淮河岸景观不和谐, 没有体现出秦淮河作为南京的母亲河的历史感和伟岸。秦淮河的水生植物应与其河道的生态效益相配合, 或对其被污染的控制与调节。河岸景观过于硬化, 缺乏生态性, 水生植物的复层配置较为单一。缺乏亲水环境, 景观小品设置单一, 没有与周边绿化相配合, 材质过于生硬, 缺乏趣味性、生态性, 某些河段的植物种植过于浓密, 遮挡了游人眺望水面的视线。

2 建议

2.1植物的选择

2.1.1景观性。

外秦淮河多与南京古城墙相依, 从文物古迹的保护方面来看, 靠近城墙的景观设计。尤其是植物的配置就更为重要, 既要保护城墙, 又要兼具植物的景观效果。在离城墙较近的地方, 不宜种植根系非常发达的植物, 由于城墙的阻挡, 根系较发达的植物易造成不对称的或者歪脖子树等, 再有植物强大的根系对城墙的基础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不宜种植靠种子繁殖能力强的植物, 以免造成某种植物的疯长, 破坏了物种的多样性;不宜种植攀缘性较强的藤蔓植物, 以免破坏了城墙的外观。在靠近河道一侧的植物可选用通透性较好的植物, 比如朴树, 其通透的枝叶, 古朴的风韵会更加体现出秦淮河及城墙的历史感。还有水杉、垂柳、合欢等树种, 与其它枝叶较为密集的树种, 比如悬铃木、香樟等树种, 合理搭配、疏密有致, 使水面若隐若现, 使得游人的视野松弛有度, 游览的心境也随着游览路线的推移富于变化。

2.1.2本土性。

本土性, 即有较强的地域特征, 能反映本土文化, 适应本地的气候、土壤、水质, 易生长, 成活率高。植物群落只有形成稳定的多层次结构时, 才能呈现自然的风景和气氛, 才能发挥生态效益, 尽量选择本地乡土树种和适生性植物资源, 以体现本土性和大众化的绿化效果。多选用一些南京的市花市树等乡土植物, 如雪松、梅花、合欢、广玉兰等。

2.1.3生态性。

利用植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维护建筑周围的生态平衡。构建人工生态植物群落, 从空间形态上形成物质、能量的循环通道, 通过植物吸收养分, 依靠分解者改良土壤、净化空气。此外, 生态植物群落能挥发多组分气体, 有利于空气电离并提高大气负氧离子浓度, 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根据生态学上“种类多样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 要使生态园林稳定、协调发展, 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就必须充实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它能提高群落的观赏价值, 增强群落的抗逆性和韧性, 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 避免有害生物的入侵。只有丰富的物种种类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 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 也只有多样性的物种种类, 才能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 更好地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城市绿化中可选择优良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 积极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种, 驯化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物种, 丰富园林植物品种, 形成色彩丰富、多种多样的景观。

3 小结

从对秦淮河该段的河岸景观满意度调查来看, 滨水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公众的满意度为价值取向, 本着长远的眼光和历史责任感, 科学合理地进行景观改造设计, 使其成为人民群众活动游览的重要场所和展示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窗口。

参考文献

[1] 李淑玲.滨水植物景观的营造初探——以荆门市凤凰湖滨水公园的设计为例[J].北京园林, 2011 (1)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要点论文 第2篇

在园林设计时,应当考虑选地的地质问题,对预选场地进行一定的勘察,充分了解当地的地质。对当地的气候也应做一定的调查,只有符合建设园林的条件,有一定的把握,才能作为生态园林建设的场地。在生态园林的设计中,应考虑当地植物的特性是否与需要种植植物存在一定的共同点,需要种植的植物是否满足地质气候等条件。我们不能为了生态园林美观种植一些不符合气候的植被,导致生态收益较低。在生态园林植物搭配中,以生态特性和美观特性为主。在园林中种植一些能改善生态环境又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植被。

2.2考虑绿地自然情况

在植物配置方面,要考察当地绿地的自然情况,让后结合考察分析的结果,选择一些符合种植的植被。考虑到植被的生长规律,然后,将这些植被进行合理的搭配,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循环系统,必要时可以进行人工干扰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3植物的季节搭配

季节的变换,也使得植物在不同地变换。但是有些植物是一年四季几乎长青不变。我们可以考虑在园林中适当地栽种一些长青植物,避免因进入冬季,整个园林呈现“光秃秃”的尴尬场面,使园林看起来死气沉沉,不符合生态园林建设的宗旨。

2.4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

绿化造林规划设计及合理配置要点 第3篇

关键词:绿化造林;规划设计;树种配置;途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77

造林规划设计及树种的合理配置是绿化造林的基础,它是根据自然生态规律通过实地调研、科学分析,制订的一套整体绿化造林规划方案,是做好绿化工作的基础。

1绿化造林规划设计及树种合理配置的重要性

绿化造林对于治理土地沙化、增强土壤蓄水能力、防风固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还能创造巨大经济效益。而规划设计是从绿化造林多个要素进行论证,为实现绿化造林提供保障。

1.1资源的整体把握

规划要对造林区域的土地资源、气候状况、森林资源及社会资源进行整体把握,结合当地实际进行造林的总体设计,包括土地规划、造林目的、造林经营方向、造林投资、造林进程、树种选择、幼林抚育、效益、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安排,促进以后造林工作的有序开展。

1.2造林综合效益分析

绿化造林要达到一定的目标,重点是在效益方面,一是自然生态效益,绿化造林可以绿化大片的荒山荒地,有效发挥土地综合潜能,合理的布局可以较好发挥防护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提高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生态功能;二是社会效益。造林还可以较好促进林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一方面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安置大批劳动力,改善当地劳动力紧张的现实情况,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提升林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当地相关产业发展;三是经济效益。造林后产出的林产品,还可以用于木材加工、建筑、原料的深加工等,增加农民的收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1.3造林树种合理配置

造林树种合理配置,对于造林工程能否正常发挥功用非常关键。通过树种的合理配置,促进各树种间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林木与土地的潜能力,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如果不进行科学论证,盲目进行栽种,不仅不能让造林发挥应有的用途,导致造林的失败,还会带来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严重损失。

2绿化造林规划设计及树种合理配置设计

西林县八达镇位于广西最西部,境内地广人稀、山多田少,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及水量充足,对绿化造林来说占据重要的资源优势。

2.1造林设计遵循的原则

整体效益原则。绿化造林的目的主要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升人们生活水平,要坚持对自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等综合考虑。

因地制宜原则。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造林也是如此,要结合当地气候、土壤、降水、人力等因素,多方考查、科学论证、统一规划,尽量将现代科技管理手段运用营林的具体管理中来。

突出人力资源因素。绿化造林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活动,要坚持全民造林、全民管林的理念,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好促进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2绿化造林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

林地整理与设计。要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合适的地段,并进行整理,多在造林前一年秋冬季节进行选地整地,丘陵、山区地带多采用块状整地,可以根据地块具体情况确定大小,这样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减少绿化造林成本等。还可以利用当地综合条件优越的特点,采用明穴整地方式,能较好提升土地质量,促进造林中树苗的成活率。

季节与造林方法设计。要选择好合适时间,松类造林就要从1~3月中旬进行,最好以阴天或雨后时间最佳,可有效提升成活率。

造林方法设计。根据土壤及树种不同确定造林密度,过稠会影响树的生长,过疏会造成资源浪费,一般情况下按数111~167株/亩为佳。种植方法要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种植方法。以绿化杉树林为例:要从1年生的壮苗中选好苗,对苗木须根不整齐的部分进行剪修,然后用稀黄泥浆对根进行覆盖,利于根系的生长。对于栽种坑的规格要控制好,为确保幼苗根系扩展和下扎,对栽种坑要保持均匀,长度、宽度及深度三者数值多控制一定的范围内,栽植时要注意“深栽、舒展、提苗”三项要点等。

造林管理技术设计要点:

绿化造林前期管理设计中,一是要体现以抚育为主,多观察树的生长情况,及时扶正歪倒的幼树,特别关注缺苗,发现缺苗要及时进行补栽,保证苗木同期性生长;二是除草。种植后会有杂草出现,为防止出现与树苗争肥夺力现象,要及时进行除草,可以采用人工清理,还可以利用药物制剂进行除草,注意要保护好苗木,以防造成人为伤害等。

造林的中期管理设计要围绕管理抚育。一是要进行施肥工作设计。地段整理时放入的肥料经过一段时间利用,到中期已所剩无几,不能满足树木的生长需求,要及时进行追肥,以保证土壤及树木利用,一般每年施2次肥,前两年内以农家肥为主,以后要根据树的和土壤具体情况,可以将氮磷钾肥、有机肥混合施用,保持N、P、K元素间的相对平衡;二是林木在生长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类病虫害的影响,要根据实际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可以采用人工方式,也可以用药剂掺水在早期喷洒达到防治效果。还可以采用放置动物天敌的绿色防治措施;三是对于要修剪的树种,不进行修剪会对树的生长起抑制作用。剪枝原则一般是去侧枝留主枝、去弱枝留壮枝,要结合树的具体生长状况进行。

2.3造林树种合理配置设计

选择树种并进行合理配置对于造林的成功可起到关键作用,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树种合理配置设计。

2.3.1树种合理配置原则 树种合理配置要遵循“适地适树”原则,要求树种生态学特性和地段条件相适应,可以充分发挥林与地的综合潜力,它包括树种选择要利于满足造林目的要求,还要适应造林地区条件,这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第一点是紧扣人工造林要点,体现人工林要充分地发挥应有的效益,第二点是针对树木的生物学特性提出来的,是促进造林成功的保障。

2.3.2造林树种的选择 不同的造林有各自的需求,要结合实际进行选择,可以围绕以下情况进行:

用材树种。用材林对树种要求是“速生、高产、优质”,主要有杉木、松木、桐木等。

经济树种。这类树种要有生长周期相对短、产量高、经济价值大等,如油树结果早、产量大、含油量高,给人们带来较高的经济收入。

防护林树种。这类树种要求生长速度快、闭合早、适应性强、防护效果明显等特性,由于参照对象不同,树种选择也同,如农田防护林以保护农田为主,要选择抗风力强且与农作物无共同病虫害的树种;水土保持林主要用来减少地表径流、固结土壤,可选树冠浓密、根系发达的树种;固沙林主要防止沙地侵蚀,要选择根系发达、抗风沙强、耐干旱、高温类树种。

特种用途林。对于这种林区要根据实际合理选择,如疗养区周边要以保健为主的人工林,树种要具有杀菌性、净化力强等。厂矿周围的人工林要以吸收有害气体,改良空气为主,抗污染性能的树种。而生活区的人工造林,要突出休闲为主的美观、色彩鲜艳的树种为宜。

2.3.3树种选择配置的注意事项 自身适应性。从植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来看,无论是出于哪种目的,首先要满足其基本生存条件,才能保障其生长与造林功效;环境协调性。人工造林要充分考虑各种生态因素间的关系,如和周边环境、相似树木及人们生活等的关系,尽量做到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艺术性。无论是哪种形式的造林,在保证基本功能效益发挥的前提下,要从艺术与审美角度去对待造林工作。

绿化造林是一项事关长远利益的民生工程,做好绿化造林设计与树种合理配置是造林成功的保证,因此要加大研究力度,努力提升造林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于成景,刘大凯.园林绿化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10,(01).

[2]王晨.环境行为学在郊野公园植物配置中的应用[A].2009北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C].2010.

[3]王军辉,李道新.峡地区高山乡土造林树种选择研究[J].北林业科技,2012,(6).

配置要点 第4篇

1 自动喷淋系统流量压力配置的相关规范要求

自动喷淋系统有很多种, 比如自动喷水湿式灭火系统、自动喷水干湿两用灭火系统、自动喷水干式灭火系统、重复启闭作用灭火系统、自动喷水预作用系统、自动喷水雨淋系统以及水幕系统等。自动喷淋系统的组成包括系统组件、消防水泵、管网、末端试水装置以及报警控制和检测装置, 其中系统组件中包括水力警铃、喷头、阀门、喷头防护罩、水流指标器和压力开头等。

在日常生活中, 自动喷淋系统流量压力配置之所以被很多设计人员所忽略, 其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规范》中并没有提及到流量压力装置。但是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施工以及验收规定要求中却明确地给出了规定, 其主要如下:在管网和报警阀间的供水干管上, 应该安装有检测供水压力、排水管道、控制法以及流量用的仪表所组成的系统流量压力检测装置, 其过水的能力应该和系统的过水能力相一致。从这些相关的规范要求中我们可以得知:第一, 这种装置应该安装在自动喷淋系统中的湿式报警阀后;第二, 流量压力装置主要包括流量计、压力表以及有关的控制阀门;第三, 流量压力装置的所有阀门和管道, 特别是流量计过水能力必须要满足系统的设计流量要求, 即全流量测试装置。

2 流量压力装置的位置

针对相关的规范条文要求, 流量压力这种测试装置应该安装在管网和湿式报警阀间的供水干管上, 但是在自喷淋系统中, 湿式报警阀后的供水干管呈支状管网, 每一个湿式报警阀都承担着各自设计范围以内的喷头, 为了满足相关规范条文中的要求, 必须要在每一个湿式报警阀后均安装一套流量压力测试装置。

通过上述的内容我们可以得知, 该装置是随着湿式报警阀所改变的, 若在自动喷淋系统中, 湿式报警阀设置的位置不同, 则该装置安装的位置也会相应的有所改变, 其主要有以下几个:地下室的专门湿式报警阀间、高层建筑屋顶设置的湿式报警阀间、高层建筑中间楼层所设置的湿式报警阀间以及消防水泵房等。

3 自动喷淋系统流量压力装置配置的相关注意事项

3.1 安装流量压力检测装置后关于排水问题

流量压力装置是一种全流量测试装置, 即该装置排水量为30L/s, 在相关的规范条文中并没有提及到关于流量测试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里我们以水泵满足全流量负荷运行以后的测试时间1min为例子, 对该装置的排水量进行简单地计算。

当测试时间是1min的时候, 其管道的流量为30L/s, 在1min时间以内, 该管道的排水量为1.8m3。当水泵从起泵至满足负荷时间按30s的时间来计算, 则在该时间内流量的变化为0~30L/s, 简单估算该段时间内总排水量为30×0.5×30/1000=0.45 m3。当水泵从收到停泵指令至完全停泵这之间的排水量按照和起泵时间相同来进行估算, 则同样是0.45 m3。

通过上述的方法来测算排水量, 若采用的是集水坑来收集这部分的排水, 同时通过排水泵将其排出室外的话, 其集水坑有效容积应不能小于207m3, 并且该容积不能小于排水泵5min的排水量, 通俗一点地讲, 就是该排水泵的排水能力不能小于32.4 m3/h。因此, 在计算排水量的时候, 可以按照流量压力装置安装的位置不同来对其进行具体的设计, 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3.1.1 若流量压力安装在消防水泵房内时, 其消防泵房内都设有集水

坑, 在这个时候必须要注意的是, 对排水泵的排水能力以及集水坑有效容积应该进行校核, 同时还可以将装置安装后的排水管道直接地接入到消防水池中。

3.1.2 当流量压力装置安装在地下室的报警阀间时, 通常情况下地下

室的车库内均设有集水坑, 其有效容积并不是很大, 其排水泵的排水能力也不是很大, 若专门为满足装置的需求来进行排水泵和集水坑设置的话, 比较浪费, 则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变通手法。其变通的方法和上述的相似, 将装置安装后的管道相连接起来, 并将其直接接入到消防水池中, 这样就没有必要设置一些较大的排水泵和集水坑, 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节约用水。但是其缺陷就是加大了管道的需求量, 增加了建设成本。因此, 施工过程中, 具体使用哪一种方案, 应该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 进行经济技术的比较后来明确。

3.1.3 如其安装在屋顶报警阀间的时候, 通常采用的方法为直接将排

水泵放到屋顶的大屋面上, 同时还要注意关于屋面管件与管道的保温处理。

3.1.4 若安装在高层建筑中间楼层的报警阀间, 设置排水管是一件比

较困难的事情, 若设置排水能力超过30L/s的重力排水管, 这种做法不够现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其较为可行的方法就是在可能的情况下, 把报警阀间提升到屋顶, 或者进行压力排水管的设置, 把排水引入到地下室的消防水池中。

3.2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预留流量计的位置

流量压力装置主要是由流量计、压力表和控制阀门所组成的, 在这其中一些大流量的流量计价格较为昂贵, 在一个工程里面设置几个或者几十个湿式报警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 考虑到其成本因素, 在实际安装过程中, 可以把预留流量计的位置, 将前后的阀门和管道安装到位, 同时还要预留出足够的空间, 便于操作。在进行检测的时候, 由消防检测部门把流量计带来, 和预留管道进行对接后再进行测试。在实际工程中, 采用这种做法应该最好事先和消防检测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征得同意后方可执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于消防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 自动喷淋系统作为一种高效、科学、合理的灭火措施, 其自动化程度比较高, 能够及时地将初期火灾扑灭, 在国内外已经被广泛地应用。自动喷淋系统的各组成部件是否安装正确, 其工作是否可靠和安全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自动系统的运行。因此, 系统的调试和工作的检测必须要引起设计师的关注和重视, 作为其设计工作, 为系统以后的调试工作和维护工作提供较好的条件, 以此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左正.自动喷淋系统设置流量压力检测装置的几点思考[J].浙江建筑, 2011, 28 (5) :81-82.[1]刘左正.自动喷淋系统设置流量压力检测装置的几点思考[J].浙江建筑, 2011, 28 (5) :81-82.

[2]赵明丰, 刘阳, 潘翠霞等.浅谈喷淋增压稳压系统的流量和压力确定[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34) :300.[2]赵明丰, 刘阳, 潘翠霞等.浅谈喷淋增压稳压系统的流量和压力确定[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34) :300.

[3]张新辉.分析消防水系统远程自动检测系统的构建[A].//中国消防协会电气防火专业委员会2008年电气防火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8:61-63, 73.[3]张新辉.分析消防水系统远程自动检测系统的构建[A].//中国消防协会电气防火专业委员会2008年电气防火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8:61-63, 73.

[4]张凤娥, 田海龙, 陈龙飞等.EPANET在自动喷淋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 2009, 25 (14) :36-39.[4]张凤娥, 田海龙, 陈龙飞等.EPANET在自动喷淋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 2009, 25 (14) :36-39.

配置要点 第5篇

题型:单选:20%,20题

多选:10%,5题

名词解释:20%,4—5题

简答:26%—30%,4—5题

论述:20%—24%,2题

选择题主要看练习册,注意主观题答题时不要空题,即使不会也要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写一些内容。

以下为本次复习要点:

第一章 导论

1、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是唯一具有能动性、革命性的要素,它的开发利用程度将决定其他社会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课本第1页)

2、宏观劳动力配置(名词解释)作为劳动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任务是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但它不是从微观的角度,不是研究企业内部各岗位的劳动力资源配置,而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行业间如何进行配置。(课本第4页)

3、宏观劳动配置的研究内容(课本第4页)

宏观劳动力配置主要是从制度和经济的角度研究如何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产业、空间上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其内容包括:

(1)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从制度的角度分析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的特点及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2)根据一定的价值尺度和福利目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及其决定因素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如何从制度层面上改善劳动力配置的政策建议;

(3)历史地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

4、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方法具有的特征:一是综合性,二是整体性,三是定量性,四是最优性(课本第6页)

第二章 宏观劳动力配置原理

1、劳动力的概念(课本第9页)

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其中第一种解释表达了劳动力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

正确全面的理解劳动力的概念,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之中。三是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四是劳动力和劳动不同,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和表现,是体力和智力使用的过程,而劳动力则是劳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2、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等资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能动性。

2)具有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

3)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

4)具有时效性。(课本第10页)

3、劳动力配置(名词解释):是指社会经济中全部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的分配比例及使用情况。(课本第12页)

5、帕累托有效(名词解释):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况:此时整个社会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已经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得到了合理的分配,任何一个经济主体都不可能在不降低其他经济主体效用的情况下来提高自己的效用(课本第13页)

6、在使用价值生产量一定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即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劳动力数量越少;劳动生产率越低,所需劳动力的数量越多。(课本第20页)

7、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众多,但是,可以将这些因素归纳为三大类: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

(一)物质技术因素。物质技术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主要有:①劳动手段。②能源 ③劳动对象④生产工艺⑤生产力布局

(二)社会经济因素。①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②劳动者的劳动态度③劳动组织④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⑤劳动者的生活条件。

(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一些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天然资源等也会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关系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社会条件之一,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产品的分配形式也不同,最终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不同。(课本第22页)

8、制度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是降低交易成本,二是为实现合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三是提供了激励。(课本第24页)

9、产权是分析经济问题的一个关键概念,产权是市场交易中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它决定着资源的使用方式。产权包括所有权、收益权、处置权,而这些权利决定着经济主体的行为。一般来说,产权结构通常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排他性、可转让性、强制性(课本第25页)

10、在劳动力市场上如何安排劳动力的投资收益权是决定劳动力交易的基础和前提,是决定劳动力资源有限配置的核心和关键(课本第25页)

11、交易成本(名词解释):从狭义上看,交易成本是一项交易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从广义上看,它是指协商谈判所需的各种资源的使用,包括制定谈判策略所需信息的成本,所花的时间,以及防止受到欺骗所花的成本(课本第26页)

o12、目前,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课本第27页)

第三章 我国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历史变革

1、传统的配置方式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实现对劳动力资源的计划配置的,主要包括两个制度:

第一,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劳动力行政统一调配的原则:一是统筹兼顾;二是区别轻重缓急;三是坚持自力更生;四是力求专业对口,发挥专长;五是以地区为主,就近调配。

第二是统包统配制度:统包统配制度是对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员由国家统一进行安置的劳动制度(课本第33页)

2、与市场配置的方式相比,计划配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劳动力不表现为商品。二是劳动力要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由计划部门统一安排,企业和个人都没有权利进行分配。三是工资不能起到调节供求的关系,只是与粮食、布匹等票证配合使用作为取得消费品的凭证。(课本第38页)

3、作为我国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力市场,其成就主要表现在:

1)市场机制已成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力量

2)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发展迅速,并在配置社会劳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劳动力的流动范围明显加大,劳动力市场渐趋统一。(课本第40页)

4、劳动力二元配置的特征(课本42页,或练习册23页简答题2)

(1)劳动力配置体制的二元性;

(2)工资收入调节双轨运行;

(3)城乡劳动力配置的户籍壁垒;

(4)劳动力产业分布特征;

(5)城市化与劳动力配置。

5、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存在的原因

(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劳动力退出障碍互为因果

(二)体制内劳动力配置者的既得利益刚性

(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滞后

(四)劳动力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严重失衡

6、劳动力市场的三大要素——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价格之间的运行和相互作用(课本第49页)

7、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总特征就是工资歧视(课本第52页)

10、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就业采取了家庭经济就业、自我创业、打工就业三种就业方式,形成了大农业、乡镇企业、跨地区与城乡流动就业的三元就业格局(课本第57页)

第四章劳动力流动与配置

1、劳动力迁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二是劳动力地域性迁移(易地在同一行业就业),三是劳动力行业性迁移(易地在其他行业就业)(课本第59页)

2、考虑到制度因素,通常根据流动决策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劳动力的流动方式分为自由流动、计划流动和混合决策流动三种类型。(课本第59页)

3、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层次:

1)产业转移,即非农化

2)地域转移,就是易地非农化

3)身份转移,即城市化(课本第60页)

4、二元经济结构(名词解释):不发达经济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一是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其劳动报酬低;另一个是现代的生产率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其工资水平高。从使用要素角度看,传统农业部门使用非再生的资本(土地),现代城市部门使用再生性资本,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状况,这种二元结构实际上就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课本第61页)

5、劳动力流动的模型

(1)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乔根森模型(参见练习册33页简答题2、3、4)

(2)劳动力流动的决策模型(课本72页)

该模型认为劳动力流动的真正动力源自流动所带来的经济净收益和心理净收益(非物质性满足)的组合,这种组合可以称为流动的净效用。当流动的净效用为正时,流动是合理的和理性的。

6、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成本:

1)直接成本。

2)机会成本。

3)心理成本。

4)风险成本。(课本第69页)

7、劳动力个人流动的微观收益主要有:

1)直接收益

2)间接收益

3)心理收益(课本72页)

8、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社会效益

1)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3)流动劳动力输出地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4)有利于劳动力要素比较利益的提高

5)加速产业分工和技术的转移

6)劳动力输出的产业扩张效应

7)劳动力输出地出口替代效应(课本第73页)

9、流动人口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对流入地的负面影响

1、加大了流入地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2、加大了流入地的就业压力

3、加大了社会公共服务压力(1)给社会治安管理增加了压力

(2)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较大冲击

(二)对流出地的负面影响

1、在农村人口结构上可能会不利于农业生产

2、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兼业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3、农村劳动力外流使农村支付较高的社会成本(课本第76页)

第五章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

1、从配置方式上看,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根据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手段和方式划分,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1949——1957年,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2、1958——1978年,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3、1979年改革开放后,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发展(课本第91页)

2、从我国发展的趋势看,城乡间的差距目前仍有扩大的趋势,这是造成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经济动因(课本第102页)

3、具体来看,城乡间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趋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镇转移

2)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

3)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4)劳动力资源继续流向经济收入高的行业和单位(课本第102页)

第六章 产业结构与劳动力配置

1、就业结构是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内的分布、构成和联系(课本第105页)

2、产业结构对劳动力配置结构的牵动作用:

1)产业结构整体有机构成的高级化过程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2)产业结构转向合理化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3)产业结构跃迁有利于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课本第106页)

3、九十年代以来,就业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表现出以下特点:

1)女性就业结构变化明显

2)就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3)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非国有部门的就业人数上升较快(课本第124页)

4、影响产业间劳动力配置的因素:1)工资 2)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水平(课本第135页)

5、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不利于劳动力合理配置的问题:

1)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制约了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2)工业生产结构单一,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3)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内部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

4)行业协调管理不力,地区产业结构雷同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配置(课本第154页)

6、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1)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2)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

3)消除制度性壁垒,完善劳动力市场

4)加大教育培训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

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规范社会风险(课本第156页)

第七章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

1、决定农业劳动力配置的因素:

1)农业劳动生产率

2)社会总人口规模和结构

3)工资及收入水平

4)农产品消费水平提高的变动

5)工业化进程

6)农产品贸易

7)农业政策

8)社会因素(课本第164页)

2、我国农业劳动力配置的状况:

1)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总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2)农业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3)农产品贸易不断增加,农业产业内部劳动力结构不断调整

4)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发展变化趋势:第一,劳动力市场机制成为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基础 第二,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 第三,离土离乡将成为重要的转移方式(课本第166页)

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加速转移的途径和措施。(参见课本174—178页,或练习册53页论述题。)

第八章 工业劳动力配置

1、工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决定及影响因素。(参见课本179—182页,或练习册60页论述题)

第九章 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

1、第三产业具体地说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可见,这种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课本第198页)

2、对我国而言,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的主要原因在于:

1)市场化程度低

2)产业化程度低

3)城市化水平低(课本第227页)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方针:

(一)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第三产业。

(二)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第三产业。允许个体、民营企业进入更多的第三产业领域投资经营,鼓励企事业单位兴办社会化的服务业经营实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发展股份制的服务企业。

(三)把增强和完善城市功能与发展第三产业紧密结合起来。

(四)推进住房、信息、咨询、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科技等领域里的体制改革,加快有条件的行业产业化的步伐,加快有条件的第三产业单位从福利型、事业型转变为经营型、企业型。

配置要点 第6篇

1 对比和衬托:

园林植物的品种繁多, 形态各异, 我们要利用植物千姿百态的特征, 运用高低、大小、叶形叶色、花形花色、果形果色及树皮色和不同季节的不同形态的对比手法, 把植物优雅的姿态, 通过艺术的构思, 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色彩美是人们欣赏园林植物的重要部分, 植物的配置首先应考虑色彩的对比和衬托, 我们园林工作者首先应熟悉色彩的来源, 植物的色彩来之多个部位, 有树皮的色彩、叶片的色彩、花的色彩和果实的色彩。如用紫红色树皮的红瑞木来点缀雪景, 就显得十分美丽, 皑皑白雪衬托出了红瑞木最美的一面。在色彩的配置上要注意相互间的协调, 不要人为地造成色彩的混乱。其次是造园要素之间的对比和衬托, 各造园要素应注意相互间的协调和融恰, 在置石傍配置的植物应树干弯曲, 形态怪异为好, 植物品种选择杜鹃、松类等, 这样更能和置石从色泽、自然生长习惯、形态上相互协调、相互衬托, 充分体现“以曲为美, 直则无态”和“虽由人作, 宛若天开”的园林意境。还有植物形态、高低、乔灌木的对比和衬托, 在园林造景中, 点能加强场所感, 而线能创造连绵的空间。在草坪上列植成线状的球或乔灌木, 能增加空间的延伸感, 从而增加了绿地的空间, 而错落有姿的组合又能衬托宁静的场所, 丰富园景的内涵。

2 动势和均衡:

各种植物都有其不同的姿态特征, 有的比较规整、有的有一种动势、有的随季节的变化在形态上变化较大, 配置时要讲究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植物与建筑及小品间的和谐协调, 如在烈士陵园、纪念碑等的植物配置时, 要采用比较规则整齐四季常青的松柏类, 体现其庄严的氛围, 使人在感觉中得到平衡, 如果该园是规整式的, 就适当配置一些相同的植物、相同的布置, 以求得对称的平衡。而在自然式的花园中我们要借用不对称的景物以求感觉上的平衡。首先要有比较明确的视觉中心, 为此要在行走的路上、休息点上等将不对称的景物安置在两侧适当位置, 使之获得分量和趣味的平衡 (如一堆山石组合的假山和一片丛林、一棵大树;小型雕塑与灌木丛等) 。不均衡的配置会让人产生不安全感、不统一感和运动感。在假山上配置具有动势的松树、榆树等, 就会让原本死气沉沉的山变得生机盎然, 风景无限。

3 起伏和韵律:

植物的配置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和空间的变化, 做到高低搭配, 错落有致, 有起有伏, 产生节奏韵律, 避免布局呆板, 死气沉沉。如用金叶女贞、红花继木等流畅的曲线点缀于空旷的草坪上, 线条柔和, 且不影响草坪的通透性, 置身其中, 犹如无声的音乐在傍伴奏, 令人心旷神怡。植物的配置要渐渐有序, 不可杂乱无章, 有的突出体形、有的突出色彩, 要相互交融, 自然过渡。道路两旁的植物, 最容易体现出韵律感, 在道路的两端或转弯的地方配置“尾景”, 让人在直路上行走, 尽端有景可赏, 心情上觉得有奔头、有安慰、有诱惑, 否则会令人感到空漠、茫然、动荡、无景可赏。韵律感要不能太过分暴露, 又能显示出韵律的本源, 我们要利用借景、背景, 衬托出主旋律。

4 层次和背景:

为克服景观的单调、乏味, 我们宜采用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等进行多层次的配置。丰富园景的层次和空间。不同花色花期和叶色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 条理清析, 让植物景观丰富多彩, 内涵深厚。如作为背景的树应高于前景, 种植密度适当大一些, 以基本上遮档视线为宜, 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 色泽深沉, 让人有茂密的森林之感, 这样既创造了景观的宁静又拓展了景观的空间。乔木下不规则的灌木丛组合、地被植物的合理配置, 将大大增加观景的层次和立体效果。

园林植物的配置首先应考虑植物生态学特性与地形、土壤因子相适应。高地、旱地与水湿地对植物的选择应不同, 林下、荫蔽处与烈日处也有所不同, 土壤酸、碱度不同对植物的选择应不同, 植物栽植疏密、聚散、层次也应符合其本身的生长特性。总之要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适地适树, 使植物正常生长, 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园林工程中植物的配置在景观组景中要考虑植物之间的衬托、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体的构图、色彩的组合、季节变化的因素及园林的意境, 又要与其他造园要素如山石水体等相配置, 如植株的分枝特性、形态、大小、质地、浓密、色调、花期、花色、花香、果期、果形、果色、叶色的季相变化等都必须与景观要求相配合, 与山石、地形、水景、建筑和谐统一, 以吸引游人, 给人以美的享受。园林植物的风格在园林植物配置中也应引起重视, 如牡丹的华丽高贵, 腊梅的傲雪精神, 木棉的英雄气慨, 竹子的君子正气等, 这些具有深厚传统特色的“植物文化”均是园林点景、立意的基础, 在植物配置中应综合考虑。

园林植物配置中主要的布置方式有孤植、对植、列植、丛植和群植等。孤植作为园林空间的主景, 主要显示树体的个体美, 因此对孤植树配置的选择上应注意它的姿态和色彩的优美, 体形宜大, 小则不能突出主景的作用。与周围配置的造园要素要保持距离, 以免喧宾夺主, 要让孤植树充分展显它独特的风姿。对植手法用常用于园门、道路、桥头或阶梯的两侧, 以求形态上和感觉上的均衡, 因此对植树应在形态、大小、色彩上保持一致, 让人有安全的感觉。列植也称带植, 是成行成带栽植树木, 一般街道、公路两侧绿化、烈士陵园、规则式广场边等采用此手法, 也有用作绿色隔离带, 景观背景和分割空间等, 所植树木一般以乔木或形态规整的球等为主。给人一种整洁、清爽明快之感, 丛植是三株以上及不同树种的组合, 是园林植物造景配置中最常用的方式, 可作主景, 也可作配景, 可作前景也可作背景。既能进行形态的组合、流畅线条的展现, 又能构成艺术图案和色彩。既能表现植物的群体美, 也能表现树种的个体美。丛植时特别应注意的是配置要自然, 切忌呆板, 避免平均, 等距离分布, 不要定植成机械的几何图形或直线, 要注意层次, 错落有致。群植是相同树种的群体组合, 以表现群体美为主, 主要欣赏树种其特有形态的群体美, 如雪松群看它雪松优美的树形, 红枫林赏其鲜红的叶色, 竹林观其优雅清静, 刚直不曲的意境等。

总之, 园林工程中植物艺术手法要以其山岭悬崖和河流湖泊傍、溪涧小路边的自然植物群落为创作源泉, 根据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 因地适树, 使植物正常生长, 通过艺术构思和景观组合, 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

摘要:园林工程中植物艺术手法要以其山岭悬崖和河流湖泊傍、溪涧小路边的自然植物群落为创作源泉, 根据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 因地适树, 使植物正常生长, 通过艺术构思和景观组合, 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

配置要点 第7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资源配置,有效性导入

良好的课堂教学导入是学生学习和认知英语课程内容的有效保障,也是保证教学过程和方法有机衔接的途径。英语课程教学倡导优化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整体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有效课堂教学导入,应该具有“探究性”、“趣味性”和“生成性”,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能够有展示运用的载体。围绕课程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思维模式,更能够吸引学生的英语学习有意识注意力和集中力,引导学生带着学习激情深入课堂学习。

1. 设计思考探究题目导入,培养自主质疑学习习惯

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养成自主质疑和主动思考的习惯。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指示要点体系来优化资源设计运用,以思考探究题目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不仅能够起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感悟文本内容的作用,还能够培养学生质疑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任务,以调整学习思维策略优化课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更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感知。现行的《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在“Reading B”环节教学中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质疑和思考探究学习习惯。教师不妨根据单元整体教学要求和课前“Reading A”中的思考探究题目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过程。在优化资源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差异化学习特点,设计具有分层性的思考探究题目,突出与学习目标相适应的匹配性,以此紧扣英语知识难点来帮助学生通过思考来减少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在设计思考探究题目中, 应该结合课程学习要点来综合考虑, 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内在动力。例如, 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Unit1 Laughter is good for you的Reading“stand-up foryour health”教学中, 针对学生的学习认知情况, 建议学生在整体阅读感悟基础上, 独立思考“Reading A”。教师可根据学生对“苗条”的向往, 设计一些富有思考的题目, 鼓励学生从文本阅读中发现问题, 像How to think Zhao Benshan’s sketches?Why?Why do the people like smile?What do you get from“Ten little smile? (“笑一笑十年少”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中, 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 借助课件背景资料导入,拓宽学生的语言文化视野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学习内容,能在丰富教学内容和刺激学生多种语言学习感官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增强认知体验,形成长久的有意识集中力。运用这样的方式导入,更有利于拓宽学生文化知识视野。

教师不妨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尤其从学习目标要求中设计相关或者相似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能够在灵活多样的语言学习形式中不断开阔知识视野。可运用课件展示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让学生形成有意识注意力。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展示不同的背景资料,尤其是一些跨文化语言知识,以此保持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动力。学生在音、形、动的语言学习过程中更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带着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参与课堂学习。

多媒体课件来导入,能够有效活化课程教学过程与资源。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1 School life的Reading B“School life in the UK”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队英国中学生活了解较少的特点,运用媒体课件播放英国的中学学校生活片段,并建议学生思考:What do you find from the reading?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课件展示内容,结合阅读学习来表达中西方中学学校生活的不同,让学生在彼此交流中深入理解感知。

3. 通过阅读要点提示导入,增强理解感悟运用深度

学生自主预习是接受和掌握语言文化知识的必然前提。教师在教学中不妨要求学生根据阅读学习的要点来介绍导入,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强化学习认知。这样的要点提示导入,更能增强学生理解感悟的深度。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对课程知识重点和难点掌握中出现的偏差,以要点提示的形式来予以表示。以这样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在感悟语言表达主旨意图和内涵的基础上,领悟不同思维方式对语言表达的使用效果。在设计中,应该根据学习目标任务,突出阅读学习的自主性,即要求学生从阅读中找出学习的疑难之处。在此基础上,围绕学生理解难度做分层式要点介绍,让学生结合理解感悟深入思考探究,以增强理解感悟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导入应该在体现引导探究性和突出知识要点的基础上,以课程资源配置为前提,发挥深化作用,帮助学生深化认知体验。综合运用课程学习资源,注重优化配置和课堂教学导入的互动和艺术性,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潜能,满足学习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第1版.

[2]卞晴明.高中英语教学中话题引导的运用[J].考试周刊, 2011 (76) .

[3]杨世黎.再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J].中学生英语 (高中版) , 2012 (07) .

[4]杨爱虹.新课标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课堂导入技巧调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1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配置要点】相关文章:

财政配置05-30

绿化配置06-01

配置实例06-01

配置模式06-03

流动配置06-05

快速配置06-05

配置故障06-06

配置特点06-13

机组配置06-14

配电配置06-25

上一篇:前景定位下一篇:小学英语课堂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