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法论文

2024-07-22

历史教学法论文(精选12篇)

历史教学法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再现历史”,课堂教学,实践

长期以来, 历史学科被广大学生视为最单调乏味、最缺少趣味的学科之一。如何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笔者认为, “再现历史”教学法能够给学生展示一幅丰富多彩的课堂写真, 学生可以借助幻灯、投影、视频等媒介,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体验、文学和美术创作等教学形式, 以文字材料、视听辅助材料为载体, 把握历史的时间、空间和历史人物的活动, 从而出色地完成历史课堂教学的任务。“再现历史”, 就是以文字材料、考古材料、历史题材的图画、戏剧、电影、录像等视听辅助材料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

一、合理引入历史影视片来“再现历史”

通过视听材料来“复活”历史人物和事件, 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历史, “再现历史”。将历史影视片引入中学历史教学有实际的效果:一是历史影视片通过声音、影像来传递相关的信息, 显然要比文字表达的效果更形象直观, 最大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视觉神经,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加强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是历史教育承担的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 在课堂上引入历史影视片进行教学, 教师侧面适时点评, 师生互动, 使学生在观看历史影片时受到感染, 明辨是非, 爱憎分明。三是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历史影视片往往为观众展示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大量细节, 以及那个特定年代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 学生在观看过程中, 能够认识到历史事件背后的细节, 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开阔了视野。

当然,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提醒学生分清影片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真实与否, 要掌握历史和艺术作品的差异, 教会学生辨认的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真实。特别是对当前戏说历史的影视作品, 要有深刻的认识, 绝不能混淆历史史实。

二、应用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来“再现历史”

追溯到历史源头, 原始社会还没有成型的文字, 只有一些简单的图片, 历史的演变没有留下清晰的记忆。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 相应的文字雏形出现, 历史史册开始记载人的活动和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到了封建社会, 文献资料在历史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所以出现了流芳千古的《史记》。从这个角度讲, 各种文献资料、各类史书都是非常生动形象的历史材料的宝库。我们接触到的文字材料直接反映历史重大事件、社会意识形态, 也有史学家根据各种文献资料编写的史书, 还有文学家由此而创作的文学作品, 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历史状况。

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 结合学生实际, 充分运用这些文献资料, 或导入新课, 或插入补充, 在关键处点拨引导, 充分激发学生思维, 探索历史的奥秘。如北京电视台近期播出的《档案》, 它就是利用大量的文字、图片材料来“再现历史”, 解密一些历史事件, 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三、运用历史角色扮演来“再现历史”

舞台上, 演员的精彩表演不仅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更能令观众回味无穷, 更有甚者, 会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模板。然而, 演员的成功不仅靠其自身的卓越演技发挥, 更依赖于导演的精心指导与安排。历史角色扮演, 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走进历史的平台。班级的学生突然以历史人物的特定身份出现, 几个人展示一个场面, 再现当时历史场景, 这能够让班级所有学生的视野集中到这样的一个特定场景, 加深他们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凝固的历史动了起来, 沉睡的历史人物活了起来。通过历史角色的扮演, 学生必然会感觉到历史是一门极其有趣味的学科, 也充分说明了学生亲力亲为的实际效果。在这“再现历史”的过程中, 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 学生始终是“历史剧”的表演主体, 教师成为了幕后的导演, 通过引导、点拨, 浓缩这一“历史”过程, 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提高学习效果。当然, 这样的历史课, 课前的准备要相当充分, 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中创设符合历史的情境, 这样的表演才更真实, 学生印象也更深刻。

历史教学应突出历史人物教学 第2篇

历史人物多姿多彩,这是历史教学中最能吸引学生的部分。可是,目前许多涉及到人物的历史教学课例或教学设计,往往将人物淡化,以突出历史事件。不少教材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也只是生平介绍,这就会造成历史人物教学的苍白无力,使充满生机的历史课索然无味。

历史教学的一大重要任务是学习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而实际上说到底哪一件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没有关系呢?我深深体会到,讲清了历史人物,会更有助于讲清历史事件,从而也更利于学生理解。

论历史教学中如何教学历史史实 第3篇

一、对历史史实教学时,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带”进历史时空,把他们的思维拉回到历史事件,回到历史场景中,回到历史人物身边,与其同呼吸共命运,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身置其中,仿佛亲身经历了历史事件,仿佛亲眼目睹了历史人物,不经意间也成了那个历史事件的参与者,见证人。这就是要善于“带学生走进去”。试想,如果我们能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真能把学生“带”进历史的时空,那将会使枯燥的历史知识生动起来,使死气沉沉的历史事件鲜活起来,使离我们遥远的模糊的历史人物走近我们,清晰起来,甚至能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笑貌,这样的历史教学不单调,不乏味,学生一定不会厌烦,头疼,不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尝试运用多种方式方法,使用多种手段把学生“带”进历史时空。

其一,运用生动的语言,逐渐把学生的思维拉进历史。这要求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语言,事先精心策划,运用心理学知识,能真正用话语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他们的思维能跟着你语言描述的历史画面前进。

其二,运用历史图片或有针对性的历史图画,在教学中,借以渲染气氛,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受到真实的历史。

其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电视,录像,多媒体等播放历史影片,历史人物的活动,电视剧片段,这是“带”学生进历史时空最为有效也最直接的手段。需要教师注意的就是在使用历史影片和电视剧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教材,有针对性的选取材料,不能因此而把历史课上成“看电影或电视”课,那样“喧宾夺主”有违使用此手段的本意。使用历史影片和电视,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起到“带”学生的思维进历史时空的目的即可,针对教材该拓展的就大胆拓展,该简略的就勇敢简略,要特别注意材料的取舍,自己要把握好分寸,进行有针对性的剪辑,然后再把它带到课堂。

其四,让学生扮演历史事件的角色。历史是人的活动史,历史是人物活动的结果。历史就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构成。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演历史剧,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揣摩历史人物的心理,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从而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利用这一方式“带”学生进历史时空时,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课堂环节的安排,适时把握和驾驭课堂,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注意适当的调控,真正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在把学生“带”进历史时空,充分了解历史史实的基础上,下一步关键的就是要善于把学生从历史时空“领”出来,从今天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便从中学到经验和教训,为现实服务。读史以明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说到底,任何教育都是为现实服务的,尤其是历史,让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和历史人物身上,学到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有利的东西,能运用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正确评价历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从中得出对我们有价值的知识,比学会历史史实的相关知识更重要。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走向,运用适当的方式适时地把学生从历史时空“领”出来,然后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这是历史教学更为重要的任务。

如何把学生成功地从历史时空“领”出来,让他们的思维回归到阳光灿烂的现实?可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顺其自然法。就是历史事件的叙述,当叙述完一件事情或一个人物时,然后自然而然地询问学生:你如何看待这件事?你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你从这件历史事件中学到了什么?你从这个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了哪些?这样学生自会非常积极地进行思考和讨论,然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提示和指点,引导学生的思维,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戛然而止法。当教师带领学生在历史时空游历到一定程度,到了某个历史事件的发展或某个历史人物命运的紧要关头,学生的情感已完全被调动起来,十分投入的时候,猛然停止,让课堂出现一个短暂的“静寂”,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陷入深深的思索中,仿佛电视画面的猛然停顿,激起学生的巨大的感情冲击波,“此时无声胜有声”,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第三,时空置换法。教师有意识地运用语言或文字把学生的思维进行置换,从古代置换到现在,仿佛拉动特定的镜头一样,适当的时候把它拉近,适当的时候再把它拉远,在远和近的比较中让学生品评历史,感悟历史。

第四,心理暗示法。无论怎样运用多种手段把学生的思维拉进历史时空,但学生的潜意识实际一直还给他一个暗示:那就是他们是在阳光明媚的现实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呀善于观察学生心理的变化,当学生对某一个历史事件了解到一定程度,要运用适时的心理暗示,对学生进行启发,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评价。

第五,运用评价法。对某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古往今来有许多人对它们进行过评价,在教学中,在适当的时机,列出这些评价,由此引发学生对它们的科学看法,激发学生的探讨评价的兴趣。

历史教学法论文 第4篇

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历史教师要想实现有效教学, 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新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二、开展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是完善课堂教学, 加强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和学生, 其中的关键又是学生。教师只有唇膏粉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 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 教师必须改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课堂教学, 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 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突显出来, 才能加强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教学。

三、开展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有利于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

高中历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 而是在历史学习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历史教学中不再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 而要更加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主动追求知识, 学会学习。高中历史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 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智力。高中历史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 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方式变革, 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 只有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设计, 都与学生发展具有内在联系。教学成为学生以理解、体验、感悟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的重建活动。高中历史教学作为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 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空内, 围绕一定的主题所进行的多向的交往活动, 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四、开展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必须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教学工具,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现代教育教学工具在高中历史教学被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在历史教学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信息技术的优势, 通过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 使抽象的历史形象化, 使复杂的历史简单化, 使文字材料音像化,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高中历史教师还应该重视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除了传统的讲述法之外, 要更多的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这些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只有自主学习, 学生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历史教学法论文 第5篇

..。

..《中学历史教学》2008年第1~12期

第1、2期

200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化设计

主编:朱世光

朱可

戴加平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朱世光//01、02—04 专题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01、02—09 专题三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戴加平//01、02—13 专题四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黄怀球//01、02—17 专题五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化/周长森//01、02—21 专题六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朱世光//01、02—25 专题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朱可//01、02—29 专题八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毛宏良//01、02—33 专题九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朱能//01、02—37 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周崴//01、02—41 专题十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黄怀球//01、02—45 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朱世光//01、02—49 专题十三

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自身建设/朱可//01、02—53 专题十四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发展/毛宏良//01、02—57 专题十五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戴加平//01、02—61 专题十六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朱能//01、02—65 专题十七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周崴//01、02—69 专题十八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周长森//01、02—73 专题十九

罗斯福新政及经济全球化/沈玉林//01、02—77 专题二十

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经济发展/毛宏良//01、02—81 200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化设计参考答案//01、02—85 “历史”一词的定义:变数之总和/许倬云//01、02—01 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师素养

(三)历史教师的“史识”/徐赐成//01、02—90 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历史教学/孟海泉,王卫华//01、02—93 教材分析

对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材及配套图册的几点建议/刘建民//01、02—94 关于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一个隐性问题——三省六部制确立后,三公九卿是否消失了?/丁海霞//01、02—96 对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南京条约》内容表述的商榷/虞森//01、02—92 高考指导

基于高中新课程的历史复习策略/陈伟国//01、02—98 对2008年广东高考基础科历史部分复习的几点思考/陈金辉//01、02—104 现实热点问题的复习要勤于四种思考/王本书//01、02—106 人民军队的成长历程/张永国//01、02—107 关于2007年广东高考历史卷选择题24题的公平性问题/马德满//01、02—97 初中园地

初三历史复习三步曲/程德维,吴美珍//01、02—103 历史博览

小议《东周列国志》的作者/刘剑//01、02—95 印度教和辨析/韩新萍//01、02—108 刘禹锡《贾客词》中的唐代经济信息/徐继宽//01、02—110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6)/陈其//01、02—109 图说历史

倭弟的食欲/吴新风//01、02—11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十九):查理大帝/黄牧航//01、02—112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01、02—封面 名师选介:刘建民//01、02—封面

第3期

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汤用彤//03—01 学术茶座

“焚书坑儒”的“坑”字考/李世春//03—04 说“”与“京观”/刘德浩//03—05 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师素养

(四)历史教师的“史才”/徐赐成//03—09 点评课要点“实”成“精”/桂俊//03—13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作业评价的尝试/曾蕾//03—15 坚持写教学反思好处多/韩新萍//03—55 小议课间的二次备课/陈水土//03—50 教材分析

浅谈对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中疑问内容的教学处理/林志海//03—17 实践中的历史探究活动课/刘玉广,汤瑞华//03—19近代条约中几个容易产生歧义的问题/沈为慧//03—21 太平天国的纪年/张继斌//03—48 对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认识的误区/曹靓//03—20 是“三大工厂”还是“三大工程”/郭祥贵//03—22 关于一战后德国萨尔的归属/古明//03—12 一字之差/孙永来//03—41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8)/刘琴//03—23 高考指导

2008年历史科高考创新题目分类汇编三十例

(一)/黄牧航//03—27 就高考陈寅恪题答王俊伟老师/周明学//03—33 做好二轮复习

提升高考成绩/刘森//03—35 如何提高历史高考模拟考的效率/刘锐好//03—39 新课程历史高考备考中的“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宗加银//03—42 初中园地 对初中历史课本如何写古代农民战争的历史考察与反思/马执斌//03—43 初三历史教学浅议/周灿华//03—49 何来《松竹秀石图》?/金明强//03—08 历史博览

出岛:日本锁国时代的“特区”/冯一下//03—51 锡金的历史和现在/刘秀杰//03—34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7)/陈其//03—53 图说历史

布什的新任务/易卉,任俊琴//03—54 荒唐的伴侣/姚晓慧//03—32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二十):犹太文明

(一)/黄牧航//03—56 世界文化遗产:从阿布·辛拜勒到菲莱的努比亚人文物古迹//03—封面 读者来信/谯全春,邱有耿//03—52 名师选介:杨澜平//03—封面

第4、5期

2008年高考历史综合模拟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 主编:李栋山

赵鸿超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一//04-05—04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二//04-05—06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三//04-05—08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四//04-05—10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五//04-05—12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 主编:李栋山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一//04-05—14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二//04-05—20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三//04-05—25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四//04-05—30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五//04-05—35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 主编:何琼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一//04-05—40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二//04-05—44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三//04-05—48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四//04-05—52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五/郭友刚//04-05—57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六/郭友刚//04-05—61 2008年高考历史综合模拟题参考答案//04-05—64 我的学术总结/季羡林//04-05—01 学术茶座

孔子因材施教小议/唐洪志//04-05—79 两汉地方监察制度研究概概览/李梦泽//04-05—80 教学研究

试析历史课堂探究教学的方法步骤/陈志刚//04-05—81 我的上课历程/贾安权//04-05—86 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恰当反馈/徐鑫卫//04-05—87 浅谈地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潮汕文化史》教学为例/陈泽芳//04-05—111 教材分析

新课标教材高中《历史》必修②指瑕/方光禄//04-05—89 如何准确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国家制度?/刘松柏//04-05—91 关于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朱兴存//04-05—90 供电部门并非行政机关/李方韬//04-05—103 高考指导

2008年历史科高考创新题目分类汇编三十例

(二)/黄牧航//04-05—92 2008年文综历史考纲对比分析及高考冲刺复习对策/张波//04-05—99 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的基本特点有答题技巧/过清//04-05—102 历史高考备考策略浅谈/徐世斌//04-05—104 初中园地

康熙平藩中的重重“疑案”/常良泽//04-05—106 “三藩之乱”若干问题释疑/赵星光//04-05—106 历史博览

中共“三大”会址发现始末/苗体君,窦春芳//04-05—108 贝克特是哪国人?/刘玉广//04-05—105 图说历史

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吕琮//04-05—110 从伊拉克战争看美国的霸权主义/解梦//04-05—88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二十一):犹太文明

(二)/黄牧航//04-05—112 世界文化遗产:奥林匹亚遗址//04-05—封面 教坛新秀:林桂平//04-05—封面

第6期

世界史序说/(日)宫崎市定//06—01 学术茶座

中国反对不平等条约斗争的历史启示/李育民//06—04 教学研究

新中国历史教学大纲演变概述/刘冬梅//06—09 回到“历史现场”的路径——以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为例/史平//06—13 浅议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阮巧玲,徐国辉//06—15 以“博客”(BLOG)技术为平台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初探/陈明德//06—18 如何写好教后记/陈朝枫//06—52 教材分析

谈香港中学会考适用《探索中国史4(上)》(教师本)中的图像/吴羽//06—20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两幅插图质疑/林雪松//06—24 对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的十点商榷/陈登鹏//06—25 英军是因为广东防守严密无隙可乘而北上的吗?——也谈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北上的原因/张春季//06—26 中国出现电话的时间辨析/秦敬玉//06—49 “英埃苏丹”释疑/和继斌//06—54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9)/刘琴//06—27 高考指导

2008年历史科高考创新题目分类汇编三十例

(三)/黄牧航//06—31 新课程背景下典型高考试题对试题对历史教学的导向性/赵士祥//06—38 标语设题举例/杨富丁//06—17 初中园地

人教版等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科书栏目设置比较/张晓琴,徐贵亮//06—43 决定战争胜败的是性质还是实力?/段寒冰//06—37 历史博览

关于康熙“开海”的几个问题/冯一下//06—47 ODA——中日关系正常化后的日本对华援助/何健//06—50 我国惟一一版面额叁圆人民币/朱新昌//06—12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8)/陈其//06—53 图说历史

以怨报德的不法工商业者/李健//06—55 谁在阴挠我?/汤瑞华,刘玉广//06——08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二十二)“早期英国”

(一)/黄牧航//06—56 世界文化遗产:庞培、海库拉诺伊姆和托雷安农齐亚塔——考古发掘地//06—封面 学者选介:陈志刚//06—封二

第7期

谈史料引用/严耕望//07—01 学术茶座

看一台中国历史的大戏/胡阿祥//07—04 教学研究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给历史教育的启示/陈志刚//07—08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及其启示》探究活动课教学实录/王俊昌,叶小兵//07—12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开展/黄辉//07—16 教材分析

试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夏天”/杜海军//07—19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租界”/张钊//07—21 民族融合也要讲“胡化”/刘振修//07—23 关于北京四合院大门的方位/陈艳//07—07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李海军//07—37 关于戈尔马乔夫改革的评价/话兴东//07—43 逼蒋抗日?联共抗日?/向新军//07—51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辨析/徐继宽//07—55 高考指导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历史//07—24 在两大历史课程观的辉映下——2008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卷评析/黄牧航//07—28 情境·热点·价值·探索——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Ⅱ历史试题简评/孙双武//07—34 2008年文科综合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分析/杨润平//07—38 三朵姊妹花

争妍斗艳——京、海、奥三首管窥/王涛//07—40 2008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简评及启示/徐峰//07—44 阴阳与古今地名——从2008年两道高考选择题谈起/徐寅冰//07—49 也谈2007年高考历史科中的陈寅恪题/张元//07—46 初中园地

初中历史教材三幅插图补注/葛明//07—48 是“拱辰桥”还是“拱宸桥”/07—15 历史博览

解说海昏国/黎传绪//07—50 孔子姓孔吗?/高春林,张东霞//07—52 孔子姓氏小议/谢志杰,骆春榕//07—53 八路军臂章小释/张继斌//07—39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9)/陈其//07—54 图说历史

北京奥运,渐渐走来„„/张小华//07—47 人人有机会,个个没把握/易卉,任俊琴//07—1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二十三):早期英国

(二)/黄牧航//07—56 世界文化遗产: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和皇家公园//07—封面 学者选介:胡阿祥//07—封二

第8期

关于掌握资料的问题/范文澜//08—01 学术茶座

冷战史研究现状与相关历史教学特点/姚昱//08—04 教学研究

三次序材料教学法

(一)三次序材料教学法:美国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黄牧航//08—08 从穗港“一课两讲”(历史学科)交流活动看新课程改革/罗俊新//08—11 史料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原则/谢波//08—15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凸显问题的思考/周锐武//08—18 谈目前中小学伪教科研的几个特征/徐金卫//08—55 教材分析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札记

(一)美术的辉煌/陈伟国//08—21 “协定关税”之由来/赵玲//08—27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两处错误/章银杰//08—28 对人教版《历史》必修3中两幅插图的质疑/郭友刚//08—45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10)/刘琴//08—29 高考指导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II世界历史考试初探/郝海萍//08—32 高考历史研究性试题命题模式例谈(上)/唐华义//08—35 高考历史试题的反猜题特点及其启示/王俊伟//08—40 高考命题应克服学术本位意识——以2008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第17题为例/王涛//08—42 时间,历史解题的一个重要突破点——2008年全国I卷历史选择题的解法例谈/桂俊//08—44 说有易,说无难——谁猜中了高考题目?/王叶军//08—52 初中园地

带着镣铐跳舞——从我市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谈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周道贵//08—46 “世界意识”与“国际意识”辨析/冯一下//08—48 历史博览

浅谈《木兰诗》中的历史信息/侯振胜,姜威//08—49 关于《木兰诗》的几个问题/杨怀雪//08—50 郡望与以地称人/刘晓兵//08—53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10)/陈其//08—54 图说历史

愚蠢徒走的宣传单/刘天明//08—43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二十四):早期法国

(一)/黄牧航//08—56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08—封面 学者选介:陈辉教授//08—封二

第9期

“科学”和“民主”的定义/胡适//09—01 学术茶座

注重时序材料教学法

(二)一个改善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系统方法/陈伟壁译//09—07 从调查问卷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境/张晓琴//09—15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品质的策略/朱世光//09—17 浅谈历史教师双语教学尝试的两个层次/周明//09—21 让教科研之花盛开/侯召生//09—53 教材分析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札记

(二)音乐与影视艺术/陈伟国//09—23 关于有效使用新教科书插图的三个问题/周仕德//09—29 《导引图》与“五禽戏”/陆皓楠//09—32 关于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时间/刘涛//09—22 读图看新中国农业政策的演变/徐继宽//09—31 宋代的“瓦子”是什么场所?/刘振修//09—38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工非中共“十四大”确立/李新爱//09—47 英国为什么敌视法国大革命/陈红//09—55 高考指导

高考历史研究性试题命题模式例谈(下)/唐华义//09—34 剖析文综全国卷I37题

反思复习备考策略得失/张世芳,林桂平//09—39 2007、2008年新课标卷历史空间类型题分析及教学对策/李卫明//09—42 历史命题中引述的材料要言简而意丰/王雪梅//09—44 从近两年广东高考综合科历史试题看版本差异所带来的问题/游欢//09—46 历史考试中的错别字现象透视/吴洪华//09—49 初中园地

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遇到的几个难读的字/朱新昌//09—14 再议“拱宸桥”/葛明//09—43 历史博览

何炳松外国史教科书对人种问题的叙述/张天明//09—48 浅谈新闻与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李东珠//09—50 黑死病与文艺复兴/苗颖,刘晓兵//09—20 “五七干校”是什么学校?/贾文治//09—33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11)/陈其//09—52 图说历史

神情各异的山姆大叔/吕琮//09—54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二十五):早期法国

(二)/黄牧航//09—56 世界文化遗产:布拉格旧城//09—封面 名师选介:何琼//09—封二

第10期

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序言(节选)/章开沅//10—01 学术茶座

“马陵”究竟在何方/高万章//10—04 齐魏马陵战址考略/李平原//10—05 教学研究

三次序材料教学法

(二)师生共同“做历史”——在初中进行材料教学法的一次尝试/林文强//10—08 活的历史——中学历史戏剧创作与表演的尝试与思考/梅金娣//10—15 依史之框,缀史之魂——关于中学师生编撰历史剧的意见/孙曙光//10—20 由学生命题、阅卷、讲课所想到的/田占军//10—23 当被学生问住时/韩新萍//10—22 教材分析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札记

(三)文学的繁荣/陈伟国//10—25 讲好《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应当把握的两个要点/马执斌//10—3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③指瑕/方光禄//10—34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选择与运用/胡昌军,孙辉//10—36 关于三寸金莲与高跟鞋的思考/李萍//10—52 胡旋舞是健舞还是软舞?/彭太军//10—19 何谓“印度支那”/贾文治//10—38 高考指导

新课改背景下科学有效备考略谈/林桂平//10—39 对广东省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再分析与思考——与陈工凡等老师商榷/陈新祥//10—42 尊重历史

实事求是——2008全国文综卷I第17题的教学启示/徐金超//10—45 从历史高考题看新课程专题教学中的通史教学/袁辉,王秀娟//10—47 例谈漫画入题的考查功能与命题角度/陈家华//10—49 初中园地 文字是咋演变的?/宋仲明//10—48 历史博览

读史札记二则/冯一下//10—51 唐高宗是懦弱皇帝吗?/徐德厚//10—53 历史剧中的文史知识错误/侯召生,尹燕聪//10—55 关于旅顺大屠杀的人数/周仕德//10—44 “总统山”上的罗斯福/沈为慧//10—54 图说历史

学生漫画汇编:闭关销国的清朝/刘琴//10—24 默克尔走钢丝练举重为哪般?/陆皓楠//10—14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二十六):早期俄国

(一)/黄牧航//10—56 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兵马俑//10—封面 名师选介:孙曙光//10—封二

第11期

专题

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问题/王加丰//11—05 课程研究

我对《历史课程标准》的再思考/赵亚夫//11—10 社会史对中学历史课程的挑战/冯一下//11—15 教学研究

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由一道貌岸然读图思考题引发的思考/陈康衡//11—19 美国星条旗诞生于何时——对人教版历史选修4一幅插图的质疑与利用/陈欢夸//11—22 各抒已见

对聂幼犁教授解答的商榷/徐圣伦//11—25 关于“骨鲠在喉“的案例及其说明/聂幼犁//11—27 高考研究

注意高考命题的新导向——以2008年广东卷第4题为例/王生//11—30 南京国民政府在近代史上的作用——由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

(一)第17题想到的/黄顺源//11—32 关注新课程

新课程促进我成长/沈为慧//11—35 对初中课改历程的回顾与反思/李玉江//11—38 案例分析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教学实录/刘晓华//11—40 人文性、艺术性和厚重的历史感——刘晓华老师《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课例评析/王涛//11—46 命题研究

两道历史漫画选择题的启示/聂幼犁//11—49 材料选择题中的“史料分析”与“历史语境”/何成刚,沈为慧//11—52 读书有益

《战争论》:一部可供高中历史教学参考的军事著作/刘建伦//11—54 质疑教材

诠释《元朝行省图》之疑窦/张华中//11—57 讲经说法

老师读《通鉴》——魏文帝曹丕其人其政/张元//11—59 资源共享

香港中学会考中国历史科校本评核的特点和启示/陈伟壁,李娟//11—63 进修资料

现代文官制度在英国的诞生/刘正涛//11—67 唐代公主“愁嫁”现象及其原因/方胜//11—70 补白

“九一三”事件后公布的毛泽东的一封信//11—45 日本将中国史知识视为文化修养//11—69

第12期

专题

与美国历史教学的短暂接触/任世江//12—05 教学研究

在联系和对比中理解和教授历史——以雅典和罗马古典奴隶制志邦的建立与发展为例/陈其//12—08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教学价值与单元设计/姚锦祥//12—15 学会透过别人的眼睛看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新尝试/苏海//12—19 板书与PPT的教学运用/陶建萍//12—21 案例分析

“法国大革命”教学实录/陈宇静//12—23 从“法国大革命”看中学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聂幼犁//12—29 关注新课程

是世界史?还是欧美史?——浅议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世界史内容/邵光前//12—32 中国老师如何看待“二期课改”教科书/“上海市中学历史教育现状调查”课题组//12—35 新方法≠新课程/梁明//12—39 各抒己见

实事求是评价《共产党宣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大尊重/陈新祥//12—41 再说“摆脱历史宿命论”/石章波//12—43 历史教学有别于政治教学——对石章波老师的答复/黄牧航//12—45 高考研究

从考查目标分析历史试题/曹心意,郑流爱//12—48 文科班教学的“新”思路/老任//12—51 命题研究

选择题之偏——知识的游离/聂幼犁//12—53 评价研究

基于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历史思维训练实验研究/康铮,林唯//12—55 听课随笔

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是爱国主义/刘新宇,王豫萍//12—60 讲经说法 老师读《通鉴》——五胡十六时代的外交辞令/张元//12—62 教学随笔

“中古时代的欧洲”教学反思/陈东亮//12—67 “对的”教学与“好的”教学——从道题目“雪融化了以后是什么?”说起/邹远航//12—68 进修资料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当今全球金融危机/龚正良//12—70 《历史教学》(中学版)第91卷(2008年7~12期)总目/马莉编//12—71 补白

历史教学要亲近乡土历史 第6篇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适量的、具体的乡土历史事实来教学,不仅可为发展学生的爱好和专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学生也可从对家乡历史的分析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利于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同时,由于乡土历史资源的直观性以及地域上的优势,又为学生创设了较大的发展思维的空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多次尝试用乡土历史来拓展学生的活动范围,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感受颇多,下面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课的两次教学活动为例说说自己的心得,请专家和同行斧正。

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为了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增加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把内容编排为正文部分和其他部分。正文部分讲述重大史实和史论,为基本要求;其他部分主要是佐证史料和教学建议,不作统一要求。这就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读史使人明智”留出了很大的空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也是如此。

第一次教学活动以学生根据教材观点搜集史料、交流讨论为主,目的是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掌握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兴衰的原因。荣氏家族企业在中国百年经济史和当代经济中都独领风骚。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经这样评价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荣家三代都是中国的首富,荣宗敬、荣德生是第一代,拥有26家企业,资产超过亿万;荣毅仁是第二代,当过上海市副市长、国家副主席,组建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非常成功;荣智健是第三代,已把香港中信公司经营成多元化的企业集团,2004年荣登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首位。荣氏企业的近代产业主要在上海,其首领是无锡人,无锡有他们的家业、产业和传说、故事,学生对无锡籍的名人素来有亲切感,所以,笔者要求学生搜集无锡近代纺织工业发展的史料,在交流时谈谈自己的感受。同学们兴趣盎然,上网查,上图书馆找,交流时互相补充,从而比较准确地勾勒了无锡近代纺织工业和荣氏企业发展的主要过程。

19世纪末,无锡开始出现近代纺织工业。1907年,无锡荣氏家族开始投资纺织业生产,荣宗敬、荣德生、荣瑞馨等七人集资开设了振新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大战结束后又忙于自身的恢复,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无锡棉纺织业在此期间有了较大地发展。无锡棉纺业共有6家工厂,纱锭143886枚,占全国华商总纱锭的9.55%,布机804台,占全国总数的11.88%。其中,1919年集资200万元筹建的申新第三纺织厂至抗战前,已拥有纱锭7万枚、线锭4192枚、布机1478台,资金增长到500万元。无锡的纺织业可谓盛极一时,在全国纺织业界地位举足轻重。

有的学生还介绍了荣氏家族在无锡做的三件大好事。一是创建江南大学。享有“轻工高等教育明珠”美誉的江南大学现在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最早是荣德生等一批民族资本家在解放前出资兴办的,当时师资力量雄厚,为江南名校。二是建造梅园。梅园是荣德生所建的私家园林。1955年,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遵父遗愿,将梅园献给国家。现在,梅园面积近千亩,集自然景观、人文古迹、名花异卉于一体,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三是建设宝界桥。1934年,荣德生六十寿辰,以寿资办慈善事业,造宝界桥。桥长375米,60孔。1993年,荣德生之孙即荣毅仁之子荣智健又捐资造新的宝界桥。新桥21跨,长390.7米,宽18.5米,新老两桥,称“宝界双虹”。宝界桥沟通无锡太湖风景区的陆上交通,又是蠡湖一景。

在谈自己的感受时,学生们很自然地接受了教材的观点,国家独立自主是民族工业发展壮大的前提,民族企业家是爱国的,值得人民尊重。

第二次教学活动是学生小组合作采访无锡庆丰集团“从民族工业到现代上市企业”的变迁,让学生在掌握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兴衰的原因的基础上认识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庆丰集团就在学校附近,我校不少学生的祖辈、父辈曾经或者正在庆丰集团服务,因此,组织学生采访庆丰集团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便。

学生的采访得到了庆丰集团和学生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他们用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有份小报用图文搭配的形式介绍了庆丰集团,文字部分为:“庆丰集团,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庆丰纱厂,历经一次次的变革,90年代初率先尝试中外合资方式,90年代末通过股权转让成为有限责任公司,21世纪整体改制设立股份公司,正式进入资本市场。庆丰股份公司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5亿资产,集科研、原料生产、外贸进出口、纺、织、染、后整理于一体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联合企业。目前公司已成为我国高档弹力纱、弹力布和高支阔幅装饰布面料出口量最大的企业之一,并被美国杜邦公司评定为最佳合作伙伴成员,成为其在中国棉纺织行业设立杜邦莱卡实验室的首家企业,为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他的成果展示也是如此,过去的事和现在的事了解得都不少,成果展示却偏重现在,可以看出,学生更注重对庆丰集团现状的了解。这与笔者的初衷相反,不过,和学生沟通之后,倒也觉得学生不是没有道理。学生说,过去的事没有现在的事有劲。了解历史是为了认识现在,认识现在是为了建设将来,这本来就是历史教育的目标之一。

这两次教学活动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而且是联系当代生活,和挖掘本土资源,消除了初中学生与历史的隔阂感、陌生感,学生既增加了历史知识的积累,又初步学习了搜集史料和分析史料的技能。

历史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方式亲近乡土历史,有利于学生借助乡土历史来加深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乡土历史的亲近感可迁移到历史课本的学习中去,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史观。

创设历史情境, 激活历史教学 第7篇

一、创设历史情境应该遵循的原则

第一, 形式上的新异性。当情境在学生眼前展现时, 就成为学生感知的刺激物。但呆板的、常见的、多次重复的东西, 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若不能引起注意, 大脑皮层就兴奋不起来, 抑制状态是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因此, 所设置的情境, 要考虑到它形式上的新异性, 尽量使学生获得新的感受, 借以激发学生感受情境, 观察情境、描绘情境的热情。

第二, 内容上的实践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认识要经过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师在创设历史情境时, 不但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来展示教学中直观的东西, 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而且要适时点拨, 引导学生去质疑, 然后去探索求知。在“激励”和“调动”过程中去掌握历史思维方法,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高思维能力及整体素质。所以, 情境教学十分注重内容上的实践性。

第三, 方法上的启发性。情境教学既然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手段, 在方法上必须讲究启发性。

二、创设历史情境的手段

1. 利用图片、模型等创设情境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连续性、戏剧性的特点。过去的历史离我们很远。所以, 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 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 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借助直观教具, 再现历史现象, 展示历史资料,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2. 运用现代技术语言创设历史情境

投影、录像尤其是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 不仅推动了教学手段的更新, 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同时也大大便利了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一段音乐、一段录像都能够使学生重温历史场景和情境, 把学生真实地推到遥远的古代、近代和当代。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与在情境的氛围中, 感知历史, 陶冶性情, 激发情趣, 活跃思维。例如, 在教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红军长征》一课时, 我将电视连续剧《长征》中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动态镜头替代了教材中静态的油画、版画并配以《过雪山草地》《飞越大渡河》的歌曲。气势磅礴、高亢雄壮的歌声与画面交融在一起, 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视听感知, 学生不仅领悟到红军长征是一次艰苦的历程, 同时感受到“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革命情怀。很多学生感慨到: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 在敌兵密集火力、严密封锁的情况下, 越过13条光溜溜的铁链, 仅用了两个小时, 飞夺了泸定桥, 太不可思议了!难怪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 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 用情绪感染语言描述, 创设情境

以上所创设的情境途径, 都是运用了直观手段。在情境教学中直观手段与教师语言、情绪相结合, 更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语言这种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 对学生的认识活动, 起到一定的指向性作用, 提高感知的效益。“最好的教师是最会运用语言的人”。当情境在学生面前展现时, 如果缺乏教师语言的调节支配, 学生往往只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而忽视了对整个情境的感受。这样, 就难以获得确切的丰满的感性认识, 更不易激起与教材情境相一致的情感活动。

教师的情绪同样也能创设情境。试想, 教师无论讲述法西斯势力惨绝人寰的掠夺侵略还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都带着麻木的表情与呆板平淡干瘪的语调去讲述, 怎能感染学生,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我们虽不具备“京中善口技者”凭借“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就使观众“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的本领, 但我们可以用丰富的知识、饱满的热情、抑扬顿挫的语调, 使学生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情绪、声音, 而且仿佛看到了画面。

4. 广泛利用社会媒介, 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文献与历史教学 第8篇

一、运用历史文献进行教学的作用

1. 在教学中历史文献作为一种补充材料, 可以丰富教科书的内容, 说明教科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领会, 提高教学效果。如讲授《中国历史》“原始社会”这部分教材时, 关于从猿到人的转变问题, 仅仅依靠教师按照教科书作口头讲述: “人是从猿变化而来的, 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 劳动起了决定作用。”这样, 学生就很难于理解透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 不仅仅是依照于教科书文字口头讲述, 而是适当引用现有的考古发掘报告等文献资料, 把已经发现的我国早期人类———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遗骨化石, 生产工具和各种劳动生活状况等, 进行细致介绍与分析、比较, 就可以让学生清楚真实地看到不同时期我国早期人类的变化。他们也就会自然地获得从猿到人的既完整科学而又具体形象的知识, 很好地解决这一课的难点和重点。

2. 在教学中, 教师适当引用一些历史文献, 可以逐步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学会史论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不少历史教师在课堂上,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情况, 有选择地引用一些历史文献,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前面的举例, 在讲授从猿到人的转变问题时, 引用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的考古发掘报告等文献材料, 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 并通过这些材料进行分析, 然后得出和印证教材中的结论。

3. 在课堂上引用历史文献, 还可以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和生动形象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运用一些史料, 特别是革命领袖、革命先辈的著作、手笔和革命文献, 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教学中如何使用文献资料

1. 用以充实、补充正文教学。如唐朝的武则天选拔贤才, 爱惜人才。教材又安排了文献资料加以说明: “武则天爱惜人才。著名文学家骆宾王参加了反对武则天的叛军, 并撰写檄文声讨她。武则天见檄文写得很有文采, 对臣下说: ‘有如此才不用, 宰相之过也。’她破格提拔了许多有才能的人, 如后来成为一代名臣的姚崇等, 都是她提拔起来的。”有这样的补充说明, 学生对武则天爱惜人才的形象就丰满起来了。

2. 用以增强直观性。如教材中这样介绍“都江堰”: 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 灌溉了大片农田, 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课文这样介绍, 当学生对都江堰灌溉原理却不明白。教材就用了小字部分文献资料和插图对“都江堰示意图”加以说明, 把都江堰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原理做了说明, 上课是教师要指导学生观看插图, 解释说明都江堰构造及原理, 使得学生对都江堰的灌溉原理有了直观的认识。

3. 用以增强趣味性。教材中“鸦片战争”里的资料《炮子谣》“请君莫畏大炮子, 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 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 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 不知吃烟肠胃皆煎熬, 君知火烧破产业, 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请学生齐读, 朗朗上口, 不用多讲就能理解, 当全体学生朗读时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习兴趣。读后自然明白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林则徐禁烟的必要性。

4. 用以思想品德教育。教材选用了大量杰出人物的言行资料: 屈原、司马迁、曹操、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顾炎武……的语录, 这些语录都是对初中时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如林则徐的名言: “苟利国家生死矣, 岂因祸福避趋之”。让学生背下来, 并讲此名言的意思让学生理解, 同时指出, 这是林则徐在禁烟遭贬奔赴伊利时对家人说的, 体现了林则徐的高风亮节。还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这些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材料。

三、引用历史文献应注意的问题

历史教学法论文 第9篇

嘉峪关市是一座历史名城, 也是一个新型工业旅游城市, 它是以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嘉峪关命名的城市,南有绵亘千里的祁连山雪峰,北有龙首山和马鬃山,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因此秦汉以来的历代王朝都在这里派兵驻防。它更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留下了许多古迹和珍贵的文物,如,古拙粗犷的黑山石刻画像、反映魏晋时劳动人民生产活动的新城魏晋壁画砖画墓、我国第一座全面系统展示长城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长城博物馆,还有长城第一墩、李陵碑,以及新中国以来的酒钢历史发展等,都是取之不尽的良好的乡土历史教学素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适当补充本土历史,激发学生历史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

一、将地方历史与历史教材巧妙融合

许多学生认为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是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的事,而且历史知识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初中历史教材对乡土历史涉及较少,学生对家乡和身边发生的历史往事也知之甚少。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乡土历史,引导学生挖掘身边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历史知识的传授。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可将林则徐因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而被清廷贬黜到伊犁,途经嘉峪关时所作的“雄关楼堞倚云开,驻马边墙首重回;风雨满城人出塞,黄花真笑逐臣来”的诗篇引入历史教学中,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林则徐不仅是书本中的历史人物,而且还是与家乡的历史有密切相关的英雄。又如,“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关城,楼阁高耸,巍峨壮观,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名动天下。因此,在学习“明长城”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搜集有关嘉峪关城楼的史料,通过观看嘉峪关城楼建造的视频资料,再加上“击石燕鸣”和“定城砖”等传说故事,既让学生了解了明长城是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而建的一项伟大工程,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又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开展乡土历史专题教学

开展乡土历史资源的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嘉峪关新城魏晋墓有“宝贵的地下画廊”之称,它是研究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重要珍贵史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材中,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中也摘编了来自嘉峪关当地的“魏晋墓壁画”的内容,足见“嘉峪关魏晋墓”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完成教材教学内容的同时,可将当地魏晋墓所涉及的内容分为多个专题一一给学生介绍,诸如农耕篇、游牧篇、宴饮篇、驿传篇等,其中的《驿使图》成为我国邮政史上的罕见之物,是中国邮政的“形象大使”。通过专题学习,使学生了解嘉峪关魏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融合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风貌,从而丰富历史知识,拓宽历史视野。

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拓展乡土教育

进行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从了解局部乡土历史到整体社会历史发展的变迁。如,在学习历史教材中的“改革开放”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邻居等渠道了解嘉峪关在改革开放前后社会风貌的变化, 或是让学生从网上搜索相关的文字、图片和影像等资料,开展“酒钢的历史变迁”、“寻找身边的历史”等社会调查,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和熟悉的事实,让学生感受嘉峪关历史发展的情况, 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发展情况,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以及增强学生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等。这对学生历史知识视野的开拓, 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激发都有很大的益处,还让学生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生活,体验了历史, 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进情感教育

悠久的丝路文化与长城文化为嘉峪关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因此,在学习明清文化时,教师可将有关嘉峪关的一些诗词渗透于历史教学中, 如,明朝陈其学的《防秋登嘉峪关楼纪事》、戴弁的《嘉峪晴烟》、清朝林则徐的《塞外杂咏八首》(之二)、施朴华的《题嘉峪关驿壁》等。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吟诵这些诗歌,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嘉峪关乡土文化的理解和重视,提升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们的情感素质, 达到教育和感化学生的目的,从而丰富初中历史教育“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嘉峪关文化的传承创新作出积极的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创设历史情境 第10篇

一、从日常生活中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感同身受,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所在学习内容的理解。比如笔者在教学《科举制的创立》(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不同选官制度的影响,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老师呢最近比较忙,想请一个保姆帮我打理一下家务。当然了,我肯定想请一个好一点的保姆,比如说饭菜要烧的好吃,东西要收拾得整齐。我这现在就有几个保姆的资料,大家帮老师看一下,看究竟怎样才能选一个让老师满意的保姆:

(1)王姐,理由:她母亲做过保姆而且做的不错;

(2)李姐,理由:家政公司说她做得不错;

(3)吴姐,理由:参加过保姆培训考核,考核优秀。

由于笔者是在省会城市的中学教学,所以这些学生对于家政、保姆这些概念都非常熟悉。所以学生们很快就讨论出了一个结果,那就是选择考核优秀的保姆。在此基础上,笔者很容易就引导学生理解了科举制产生的原因:从大家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考试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公平,能够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二、从历史材料中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便于学生认识历史,而历史这门学科的基础在于其(对)真实性(的追求)。因此,创设情境必须符合历史真实,绝对不能胡乱编造。笔者尤其反对那些所谓的虚拟情境,其实质是或者因为懒或者因为无能,无法找到合适的史料,于是只好去编造一些伪史料,然后美其名曰“虚拟情境”。事实上,只要用心去发掘,总是能够找到比较好的史料来创设情境的。比如笔者在上《新文化运动》(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拿出一张纸,在纸上抄写笔者所拟的班规:

(1)对于老师的任何要求,都必须无条件服从,如有违反,任由老师打骂。

(2)未经老师允许,不得做任何事情,如有违反,任由老师打骂。

(3)如果有问题要问老师,必须跪着提问,如有违反,任由老师打骂。

(4)以上规定只适用于男生,因为只有男生才有权利读书,女生必须滚出教室。

结果这一规定引发了学生极大的不满,纷纷表示抗议,甚至有学生表示要揍笔者一顿。笔者见学生反应如此激烈,知道这个情境创设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告诉学生这些规定恰恰是封建(帝制)社会的规则(这时课件出示材料)。

材料:

各宜遵承师训,循规蹈矩……违者痛治。

每日诵授书史,并在师前立听讲解。其有疑问,必须跪听。

敢有毁辱师长及生事告讦者,即系干名犯义,有伤风化,定将犯人杖一百,发云南地面充军。

今后诸生止许本堂讲明肄业……毋得到于别堂……违者……严加治罪。

———摘自明代国子监监规

然后问学生,为什么同样的规则,你们会激烈反对,而当时的古人却坦然接受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笔者总结,这是因为前人与后人所接受的教育,所形成的思想差异所致。这种差异越大,所引起的冲突和斗争也就越激烈。在100年前的中国,这种冲突最终导致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那就是新文化运动。由此自然而然引出要学习的内容,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了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在这里,笔者所创设的情境就是设计一个班规,然而班规的内容并不是笔者胡编乱造,而是根据明代国子监监规拟定的,事实上不过是对监规的翻译(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古文底子比较差,所以没有直接呈现古文)。也正因为这一情境是符合历史真实的,所以才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古人不反对这样的规定而今人会强烈反对呢?

三、从现实需要中创设情境要

学习历史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更好地认识现在。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就必须考虑它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情境的作用。比如笔者在上《辛亥革命》这一课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设了这样一个历史情境:

有一天,孙中山要出席一个会议,因路途不远,便徒步前往,但到了会场大门口,却被警卫人员拦住说:“今天孙大总统要来这里演讲,闲杂人严禁入内。”孙中山笑着说:“孙大总统不也是一个普通人吗?他只不过是老百姓的一个公仆而已。”说着便拿出名片,点头微笑着走进会场。

又一天,一位80岁的萧姓盐商从扬州赶到南京要瞻仰大总统风采。这个老人一进孙中山的办公室就行起拜见皇帝的三跪九叩大礼。孙中山见状赶紧扶起老人,告诉他:“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老人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答:“离职以后,又回到人民队伍里去,和人民一样。”这位老人回去后兴奋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通过这两个故事,学生感受到了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与晚清政府(在内的专制王朝)的不同,体会到了辛亥革命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之一就是追求民主。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就是民主。

总之,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广阔空间,帮助学生科学认识和理解历史学习的过程,揭示历史的本质与规律,帮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当前社会,把握世界发展的潮流,进而感悟人生的意义、明确自己的责任,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历史学习效率。只有明确了这样的目的,创设出来的情境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初中历史教学。

浅议高校历史教学中的乡土历史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乡土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1-0113-02

乡土历史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历史,它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教学中较富有活力的因素,它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列入高校师范生的必修课程。然而长期以来,因受“没有统编乡土史教材”、“乡土史是副科”等因素影响,多数学校的乡土史教学是比较滞后的,各校乡土史教学的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更有的学校乡土史课形同虚设。为了使高校历史教学能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高校乡土史教学的整体水平,笔者结合本省实际,借鉴其他学校乡土史教学成果,经多年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一种新的乡土史教学模式,从而扭转了我校长期以来乡土史教学的被动局面,教学质量有了大面积提高。

一、高校乡土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加强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巩固历史专业知识

历史专业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都是从事历史教学工作,要想顺利、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水平,做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是其必备的前提条件。在高校历史专业中开设乡土历史课,为学生打下牢固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是有很大的帮助。

对本地的乡土历史是学生必须所熟悉的。乡土历史一般包括本地区历史沿革、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文化传统、风土民情、名胜古迹、革命遗址等等。从小生活在本乡本土的学生对于这些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感性认识,其中耳闻目睹的史事和史迹,都已在他们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故乡历史的有利条件,将祖国的“大历史”与故乡的“小历史”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性知识感性化,这样就会缩短学生认识水平和遥远的历史事实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历史的陌生感,就会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在此基础上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并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深刻理解某些历史结论和历史规律,为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此外,在高校历史专业中开设乡土历史课,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点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乡土历史教学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阶级分析观点、群众观点、集体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观点,这对其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也是有益的。

二、高校乡土历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端正学习态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心理和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就历史教学来说,乡土历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乡土历史采用的是曾经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的历史事件,曾经战斗在自己家乡的历史人物的记述,这些材料对学生来说新鲜、生动、具体、亲切。每当谈及故乡的史事,学生往往兴趣盎然。可见,乡土历史是由近及远启发学生兴趣的天然向导。同时,乡土历史又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教学中最富有活力的因素,它可以通过看、听、闻来进行学习,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双向交流活动,具体形象,生动活泼,便于联想,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乡土历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而且对纠正一些不良的学风也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些高校历史专业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风气不浓,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发展。因此,可以利用乡土历史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产生一种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历史的动力。在其深入学习时,就能体会到肤浅学习中体会不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于潜移默化中端正了学风,进而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高校乡土历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首先,乡土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的培养要靠长期不断的教育和熏陶,尤其要从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中使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的、向上的、奋进的、热爱故乡的感情,而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感情不是凭空产生的,往往是从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开始的,热爱祖国,首先要爱自己的家乡。加里宁也曾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是从深入认识自己故乡开始的。”因此。乡土历史教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

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各种思想冲击着人们的大脑,这个时期人们的价值道德观念也处在不稳定的状态中,尤其是青年学生,心理素质还不成熟,对经历的事情缺乏甄别的经验和能力,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这就需要积极地引导。在高校历史专业中开设乡土历史课,就能适应这一现实要求,利用本乡本土这一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作为思想教育的教材,通过对本乡多本土历史上优秀人物事迹的讲述与实地参观、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方式,避免了空洞说教给学生带来的抵触情绪,使学生把自己家乡的历史同祖国的历史联系起来,从家乡的历史遗迹中看到祖国历史上的成就,从祖国历史的发展上了解自己家乡的过去和现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又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得到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使学生从热爱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和父老乡亲入手,升华到热爱伟大祖国和全国各族人民。

其次,乡土历史还是进行我国优良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学生们从故乡仁人志士的言行中吸收精华,从家乡的光荣革命斗争中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化为献身教育事业的实际行动。

再次,乡土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解放前后本乡本土的社会面貌、政治经济状况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从而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这对学生以后从事历史教育工作的高校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如1949年,遵义全地区只有l4家小手工业作坊,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地区农业产值的0.1%,而到1988年,全地区有各类工业企业1400多个,并有150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每年创汇额达数百万美元,尤其是人民生活水平变化更大,如今再也见不到“半年糠菜半年粮”;“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状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过去人们连想都想不到的家电现代化消费品,纷纷进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对比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以上内容的讲述.使学生能切实感受到身边的巨大变化,通过对身边前后事实的鲜明对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乡土历史教学是高校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是多方面的,作为高校的历史教师,应当对乡土历史的教学予以充分的重视,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活动,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历史教学法论文 第12篇

我们课堂教学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 就是过去的社会现象。这就决定了我们认识历史时, 不能通过直接感知生动、完整的历史事实形成历史概念, 只能通过观察和研究有关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 在头脑里想象出历史事实的具体情景, 形成想象的历史概念, 经过综合分析, 形成历史概念, 做出科学判断。历史不可重复性和过去性的特点, 决定了历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 如物理化学的实验操作, 数学的推理和验证, 这最终决定了再现教学成为历史课堂教学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再现教学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方法策略。

再现教学首要的一个要求是教师要“神入”。所谓“神入”是指人们参与客观事物的感知, 已深入其中, 达到物我交融的境地。作为教师, 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客观表述阶段, 他应该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 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氛围中, 去体察、认识和分析历史, 进而阐述自己的见解, 抒发自己的情感, 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上的相互沟通和情感上的相互传递。如讲述“渡江战役”时, 赋诗一首:“三军号令动山川, 樯橹如云敌胆寒。炮火连天争飞渡, 雄师百万下江南。”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倾注在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上朗诵, 将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教师要真正主导“神入”, 他不仅要按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来指导学生学习历史, 而且也要像学生一样, 对史实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和联想, 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以感染学生。

再现教学的另一个要求是运用各种历史资料和手段, 给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想象根据。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望时, 他们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再现接近于历史真实的完整画面, 并据以思维, 形成概念。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 当然在于目标和意义的明确性, 需要教师的语言技巧。但是, 更有力的还在于引用作为想象根据的材料本身生动、具体, 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能吸引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感受到历史跳动的脉搏。

再现教学需要历史教师根据教材和相关的史料、史迹列举有效的事例, 既不能拘泥于教材, 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因为教材提供的只是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问题概念, 这就为教师整合教材、再现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师做到“神入”, 灵活驾驭课堂, 尽量还原鲜活的历史事实, 要具备一些条件。

首先, 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充电, 做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 要边教边学。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 历史科学的教育、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终身学习日益显得必要。因此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的教育学心理学、政治理论、专业知识的养料, 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自身水平提高了, 教学质量才能提高。

历史是包罗万象的大百科, 历史教师什么都研究不可能也没必要, 笔者重点谈谈对历史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在于史料, 而史料源于史籍。要学会对史料史籍进行收集、整理和检索。了解史学研究的动态。中学教材内容对于专门史的内容要单薄、浅显一些, 特别是考古发掘的许多新成果, 史学研究的新突破, 由于教材编写的稳定性和滞后性, 并不一定能及时补充。教师只要掌握了大量的史料和研究历史的方法, 需要的材料信手拈来, 课堂教学才不至于发生低级的科学错误。

其次, 学生要及时复习巩固。通过课堂上的再现教学, 学生处于当时的情景, 对历史现象、事件、人物在大脑皮层建立起短暂的神经联系。但是历史在时间上的一度性, 决定了历史现象、事件、人物在历史长河中不会二度出现, 它不像语文数学等知识有经常重复的可能性, 因而它比其他学科更容易忘记, 所以及时复习、巩固尤其重要。复习不仅仅能促进知识的巩固, 而且能补上初学中的不足和从已学的知识中悟出规律性的知识, 而这些都是历史再现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条件之一。

再次, 要运用多种教学工具。诚然,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流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但是现代教学工具,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引进, 使历史课堂的再现教学更加丰满。特别在材料的选择和组合, 以及在课堂的呈现方式上, 使学生从听觉、视觉多角度地感知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激发了其学习历史的兴趣。

上一篇:智能楼盘管理论文下一篇: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