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适应范文

2024-08-02

大学新生适应范文(精选12篇)

大学新生适应 第1篇

一、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

经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中学生的理想就是考上大学。为了通过高考而跨入理想之门,他们废寝忘食,刻苦攻读。可以说考上大学成为他们在这一时期奋斗的目标和生活的支撑点,一旦这一目标完成以后,许多学生就不知该干什么了,对生活的前景一片茫然。

2、对大学的学习方式不适应

长期以来,接受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成自然,教师的授课也是极其细致,学生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由教师亲自设定,这无疑使学生严重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在大学期间,学生的学习方式则比较自由灵活,在学分制下,课堂由学生自主选择,这就要求学生有非常高的自主性。而大学教师讲课也和中学有很大差异,大学教师授课特色在于少、精、快,一讲课少则几节多则几章,且多为抽象阐述,只讲重点、难点或一些关键环节,大部分内容靠学生自学。学生必须培养高度的学习自主性,合理支配学习时间,增大阅读量,拓宽视野。然而,新生却很难摆脱多年养成的学习习惯,不会合理利用时间,面对高度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显得不知所措。

3、生活上不习惯

现在入学的新生绝大多数是1987年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这一群体也被称为“新新人类”,许多学生在中学时一直是班级甚至校级的“佼佼者”。然而进入大学后他们才发现才华、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很多,因此失落感、自卑感油然而生。另外,独生子女的其他劣势如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感强,缺乏团队精神,个性强,缺乏吃苦精神等也随之越发突出。

4、人生角色转换造成的心理不适

中学的学习目标相对单一,目标指向十分明确,通过考试,进入大学。刚进大学校门的新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作为一名大一新生,已不可能凡事都由父母决定,有了独立支配的时间,也同时有了多种独立决策的机会,这本来应该说是一件好事,然而这些曾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却产生了心理的极端不适。

二、如何使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

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是完成从中学到大学转变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一阶段的教育指导,不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班风和学风。因此,全体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大一新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

1. 各新生班配备优秀教师任班主任导师

大学中的导师也好,班主任也好,与中学的班主任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责任是在宏观层面上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和点拨,所以笔者认为在选任导师时。不仅要重视思想品德还要重视专业精通,视野宽广,乐于助人,学识渊博。

2. 鼓励学生“树立长远目标,科学规划人生”

培养和激发学生树立长远目标和积极的学习动机,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应指导大学生在健康的人生观指导下,正确合理地对待大学阶段的生活和学习,有了科学的人生观,才能树立远大理想,才能做到目光深邃,胸襟宽广。

3. 教育学生“俯下身子,耐得寂寞,学会学习,提高效率”

俯下身子学习,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既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是一件艰苦的事情。要教育学生在学习中充实自己,要学会从艰苦中体验快乐。大学的教学内容与中学相比有明显变化。如果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不但会缺乏效率,还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心理压力。

大学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应用能力的教育。新生要想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单有目标和信心是不够的,还要尽快掌握学习方法,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如网络,图书馆等。

4. 引导学生“学会生活”

教育引导学生尽快地学会与人相处,是一项重要工作。在大学校园里有许多的关系要靠自己处理,例如同班同学关系,同宿舍同学关系,学生和管理教师关系,学生和任课教师关系。和谐地处理好这些关系,遇到矛盾能积极进行沟通和交流,对每位大学生都是非常必要的。

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新生适应 第2篇

前言:又是一个新学年,莘莘学子们,带着或喜悦、或无奈的种种心态跨入大学校门,进入人生发展的新起点。大学生活无论在生活环境、学习要求、人际关系、管理制度等方面都与中学生活有极大差异。经过短暂的生活体验后,在新鲜感逐渐消褪后,各种各样的适应问题凸现出来。因此,心理健康老师提醒,新生适应期需掌握“四大法宝”。

法宝1:有效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是指人对自身条件、素质、才能等各方面情况的一种判断。大学新生对自我的评价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活中的学习效能、职业选择和事业奋斗中的自信心。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帮助同学们清醒的认识自己。

★直接的自我评价

进行直接的自我评价,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自然条件,包括健康情况、心理状态、情感特点、兴趣倾向、知识水准、专业特长、智力情况、能力特点,还可以测定一下自己的生物节律周期、智商指数、气质类型、性格类型等作为参考。

其次,是用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如对各个科目的学习)取得的不同成绩相比较,以发现自己的长处,确定奋斗的目标。

★间接的自我评价

指通过与他人行为的对照及情况的对比,发现自我认识的错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些人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原因之一。当事者迷,那么就不妨用与他人相比较的方法及用自己在不同领域中取得的不同成果比较的方法鉴别一下。

对女大学生来说,她们在自我评价的问题上常常会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好幻想,把个人的境遇、发展、前途勾画得绚烂多彩;另一方面又常常低估自己的才智和工作能力,自我评价常常是过谦的甚至是比较自卑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的人可能不辨音律,但却有高超的组织才能;有的人也许不解数字之谜,但却心灵手巧,长于工艺;有的人可能不会琴棋书画,但酷爱大自然,精于园艺;有的人或许记不住许多外语单词,但有一副动人的歌喉,擅长文艺。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奋斗方向的前提。在实践的鉴别中,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要使思维方法尽可能地全面些、辩证些、灵活些。

人的知识、才能通常是处于离散、朦胧状态的,需要人们不断地挖掘、发现和开发。从个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的特点、毅力的恒久性、已有的知识结构、献身精神与果敢魅力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测试,将为你作出科学的自我评价提供有益的帮助。

法宝2:学会学习

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不同。在学习目标上,已从“为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奋斗”转变为“如何使自己成为优秀高级人才”;在学习要求上,再也不是局限在“所有课程得高分”上,考虑更多的是掌握专门知识与能力,培养高级全面素质;在学习的自主性上,中学生主要依靠教师安排学习活动,自主性很少,大学生则主要靠自己安排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范围大;从所学内容来看,中学少而浅,大学多而深;从学习方法来看,中学生自学时间少,大学生自学时间多;从思维方法来看,中学生多表现为模仿、记忆以及对知识的一般理解,大学生创造性学习多,深层次理解多。

大学生究竟应怎样学习?笔者认为,最起码应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按时按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此外,要有计划、有系统地阅读课外专业书,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学会撰写论文,甚至在高年级形成一定的研究方向。

法宝3:学会交往

良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完善自我意识、心理保健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学会与人交往。

大学生在交往中应坚持真诚待人、宽容待人、平等待人等原则,并掌握交往的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同时害怕别人的指责。所以,交往中不要总是批评、指责别人,而应真诚地赞扬和欣赏别人。如果一定要批评人,也应先表扬后批评或者巧妙地暗示对方注意自己的错误。与人交谈时,要善于倾听别人的讲话,因为倾听本身就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是一个值得我倾听你讲话的人。这种对他人的尊重,无形中就会满足对方自尊心的需求,赢得对方的好感,加深彼此的感情。大学生还应把握交往的度。人际交往上的″度″是指保持良好人际关系所需要把握的方向、深度、广度等。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学生交友一定要有原则,谁该深交,谁该浅交,谁该拒交,要做到心中有数。大学生交友的广度也应适当。圈子太窄,疏远了可交的益友,有碍正常交往;范围太大,必将分散自己的精力,影响学习。

法宝4:善于利用学校资源

新生对学校环境的熟悉将非常有利于他们适应新生活,尤其应该关心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娱乐设施等服务部门的相关安排以及社团、学生会都会针对新生开展相关活动,这将有助于你们更好的适应大学新生活。

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第3篇

关键词:新生 适应 大学生活

大学时期是人生美好而短暂的黄金时段,同学们在这里将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为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做最重要的准备。然而新学期伊始,很多大一新生对陌生的大学生活感到不适应。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既是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提高学习效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大一新生怎样才能实现对大学生活由不适应到适应呢?笔者认为,除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外,大学新生自身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是做好“三个转变”,二是从环境、生活、学习、心理等四个方面去适应大学生活。

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要做好“三个转变”

大学生活与中学存在很多差异,要想尽快适应,新生需要做好“三个转变”。

1.转变依靠家长和老师督导学习的心理,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不少学生在中学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老师“手把手”的辅导。大学则不同,老师讲完课就会离开课堂,没有太多时间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加之大学课程比高中课程内容更为广泛、更为深入,因此特别需要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2.转变依赖家长照顾生活起居的习惯,学会过集体生活。上大学以前,很多学生的衣食住行都由父母包办,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而进了大学,脱离了家长的视线,新生要逐渐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锻炼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

3.转变漠视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局面,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很多孩子上中学时,家长和学校疏于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他们也不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告别了高中生活,孩子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也开始独立面对人生考验,但由于他们还不具备完善的应对能力,很容易发生心理问题。所以,大一新生应该学会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遇到心理问题时,一定要主动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以免酿成心理疾患。

二、新生学会从环境、生活、学习、心理等四个方面去适应大学生活

1.环境适应

(1)适应新的校园环境。首先,要尽快熟悉校园的“地形”;其次,要多向高年级的同学请教;最后,在班级中担任一定的工作,也能帮助你尽快适应校园生活。

(2)适应校园中的人际环境。大学里面的师生关系比较离散,在学习和生活上,大学老师只把握大的方向,具体的工作大多由学生自己或班干部组织完成,学生要学会自我管理。更主要的是,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做到对人宽,对己严,切忌以自我为中心,必要时主动关心、帮助别人。

(3)适应语言环境。新生在大学校园里应尽量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使自己消除陌生感。普通话水平不高,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应多向字典学习,向普通话好的同学学习,尽量掌握标准的发音,并坚持不懈地进行练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生活适应

(1)培养生活自理能力。首先,应学会日常生活的打理。其次,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最后,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和学习状况来确定是否需要做家教或兼职。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一,要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形成良好的作息规律;第二,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多参加一些文娱活动;第三,要保证合理的营养供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学习适应

(1)适应校园的学习气氛。大学里面的学习气氛是外松内紧的。和中学相比,在大学里很少有人监督你,没人给你制订具体的学习目标,考试一般不公布分数。每个人都在独立地面对学业,每个人都该有自己设定的目标,每个人都在和自己的昨天比,和自己的潜能比,也暗暗地与别人比。在这里,竞争是潜在的、全方位的。在大学里,考试分数并不是衡量人的最重要的指标,人们更看重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2)调整学习方法。进入大学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可以说,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为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这种自学能力包括:能独立确定学习目标,能对教师所讲内容提出质疑,查询有关文献,确定自修内容,将自修的内容表达出来与人探讨,写学习心得或学术论文等。

(3)正确对待专业课、公共课和选修课。专业课的学习,应目标明确具体,主动克服各种学习困难;公共课的学习,应认识到其实用的价值,不断提高学习兴趣;选修课的学习,应认识到其可以开眼界、长见识,克服为了捞取学分才选修或“选而不修”的现象。

4.心理适应

(1)接受自己的角色改变。在高手如云的大学里,过去常自恃的某种优势不复存在,由中心角色变为普通角色,要客观认识并接受自己的角色改变。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应适当地降低对自己的希望值,放松捆绑自己精神的绳索,以开朗的心情投入大学生活,从而获得丰富多采的人生感悟。

(2)正确面对异地求学的心理失落感。当你告别亲朋好友远离家乡、跨进了大学的门槛,你获得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但同时你也失去了你熟悉的过去,这种心理丧失所带来的挫折感往往困扰着你。要走出这种心理困境,首先,大一新生要认识到,人的一辈子,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胎儿失去了襁褓,才能学会站立和走路;青少年失去了父母的呵护,才能成为具有独立生活的人;今天由于丧失所带来的暂时的痛苦和不适应,换来的正是明天的飞跃。因此与其消极被动地面对新的环境,不如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的环境。

(3)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大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如自我暗示法等,对自我心理放松、消除心理压力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面临紧张的考场,反复告诫自己“沉着、沉着”;在荣誉面前,自敲警钟“谦虚、谦虚”;在遭遇挫折时,安慰自己“要看到光明,要提高勇气”等等。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愿所有大一新生都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使自己在大学里创造出更大的辉煌,成为国家、社会所需求的人才。

论疏通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 第4篇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对策

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能力就要从进入大学校门开始学习, 即学会独立思考、生活自立、开拓创新、勇于进取、勤奋好学、适应变化和环境、广交绅士等新的校风和学风环境。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大学新生活, 不仅减少和避免因不适应而引起的大学新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而且为今后走向社会的大环境打好基础。因此关注大学新生适应变化和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分析, 追根寻因主要出自于大学新生进入高校后没能及时调整心态, 不能适应大学环境而引起的。他们虽然有了较全面的专业知识, 但在人际交往、独立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调理方面仍然存在不适应。个别学生会产生心理障碍。这些问题因没有在大学新生活期间解决好, 到了毕业时始终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思维, 甚至影响他们的前途和择业。

大学新生产生不适应问题, 有社会因素和个体差异的原因。

社会因素, 首先是基础教育的缺陷。这是造成大学新生入学后难于适应的最主要的原因。一方面中学毕业时年龄较小, 还不会完全照顾自己;另一方面在中学为取得大学升学率, 只顾学生的智力教育忽视其它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特别是学生独立生活、克服困境和与人交往等社会适应能力教育, 缺乏社会生活的锻炼。其次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家长对子女的过分宠爱、保护和照顾, 使得在中学期间就产生以我为中心、依赖他人、恐惧交际和其他不良心理。这种心理带到大学环境中, 没有家长陪伴的这些宠儿们不知所措, 不良心理更加凝固, 再加上就业竞争的压力, 怀旧心理和不适应的心理更加凸显。

个体差异方面, 个体差异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不同环境影响, 在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各种个人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如在中学时, 见多识广、社交面宽的同学;平时参加家务劳动的同学;家庭教育重视独立能力培养的同学;他们的生活能力、独立性, 社交能力和管理自己的能力较强, 不容易感到自卑和孤独, 比较容易适应大学环境。而社会交往窄和外界接触少的同学;家庭过多地保护和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同学以及性格内向或刚烈的同学;由于他们因环境的变化, 不能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在感到孤独得不到情感支持时, 就不容易很快与其他同学交流, 更不能愉快地开始新的大学新生活。

二、全面合理地培养大学新生适应能力

第一, 细心观察, 鼓励克服。作为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观察每位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的情绪变化, 找出不容易适应新的环境的具有不良心理反应的学生。然后了解他们不适应的原因, 通过和学生交谈、了解他们成长的一手资料。在根据青少年转变环境的心理特点和有关青少年心理学知识内容, 关心和爱护他们, 帮助并鼓励他们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 从而使他们能够较好地适应大学新生活环境。

第二、积极主动、帮助调整。克服心理障碍关键是个体的主动性。辅导员或班主任应鼓励和协助大学新生自我心理测试, 看其是否有不适应环境倾向。一方面引导和教育大学新生主动与比自己在心理健康方方面良好的同学交流或与班主任谈心, 逐步克服不适应心理现象。班主任也应主动协助, 营造互相学习、进步的环境。另一方面组织和鼓励大学新生阅读心理保健知识书籍, 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和讨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大学新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借助这些活动学习他人好的经验, 培养他们适应大学环境的能力, 并为面对新的环境打好基础。

第三, 心理咨询、预防为主。高等院校现在普遍设有心理咨询室, 作为辅导员和班主任不能忽视心理咨询室作用, 应主动与有关心理方面的专家多联系或配合, 帮助解决有心理症状的同学的心理障碍。给学生多宣传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鼓励大学新生通过上网或到学校开设的心理讲座和心理咨询室去咨询心理问题, 进行心理调适。防止大学新生心理障碍的升华, 失去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的机会。

第四, 正确引导, 建立信心。在克服心理障碍中, 引导者的方式方法和态度影响患者。辅导员和班主任对有不适应环境的心理障碍的学生做引导和帮助工作时, 首先是自己应对此保持乐观和绝对的信心, 决不能在学生面前有泄气的意思表达和举动, 要用胜利者的姿态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应让学生相信环境改变而出现的不适应是正常的, 感到不适应, 正是成长的开始;让学生明白应把大学新生活视为新的挑战, 重视发现和确立自己的价值而发展自己。其次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特长、专业、个人爱好和自己的能力与社会、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帮助每个学生制定个人目标, 这目标应包括全面的和远、中、近期的学习、生活、目标体系。并且在设定时要考虑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努力可以克服, 是否符合个人实际情况, 这样他们可以一步一步地完成自己的目标, 从而提高大学新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各种新的环境能力的信心。

相信在大学的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 在良好的大学环境下每位大学新生能够适应大学新生活、学习和交流环境, 为挑战和适应更多的新环境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闻熹霞:《新疆大学新生心理状况的比较研究》, 新疆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

如何适应大学新生活 第5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第一讲

如何适应大学新生活

• 2011.9.15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一名男生在宿舍阳台用皮带自缢,因为数学分析题不会做而饮恨自杀!

• 2009 一大学新生跳楼身亡 是因为军训太热

• 校方给出原因:该生有不想去军训的念头 老师做思想工作没做通 导致悲剧酿成“最扯的自杀理由”

2005.9.9日晚上,广州某大学一名入学仅一周的新生,因“不能忍受这种生活”,从学校的7楼纵身跳下,当场殒命。跳楼前他曾经抱怨“饭菜不合胃口,衣服也不会洗,不太适应这种生活”。

• 2001.9.17日凌晨,广州市海珠区某高校宿舍楼发生一起新生跳楼身亡事件。一名刚入校两天的新生豪仔(化名)一时无法适应集体生活和住宿环境,连续失眠两天后从宿舍楼6楼一跃而下,当场身亡。《没空调难入睡 大学新生不满住宿环境竟自杀》

当代青少年心理特点的两重性

• 政治上具有探求性,观点上则偏激性

• 思想上具有进取性,认识上则片面性

• 目标上具有时代性,需求上则享乐性

• 思维上具有求异性,心理上则逆反性

• 认识上具有自主性,处事上则自私性

• 行为上具有独立性,生活上则依赖性

• 性格上具有开放性,意志上则脆弱性

• 交往上具有广泛性,感情上则冲动性

学习环境的变化

 教学环境:中学主课室是固定不变的,大学几乎每次课不同

 教学目的: 中学传授基础性文化知识,大学传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 教学内容:在深度与广度比中学有更大的拓展;

 教学方法:中学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大学是以学生自学为主  从教学管理看,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提前修满学分提早毕业,也可以延长学习时间。

 从管理方法上看,大学更多的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

生活环境的变化

 父母包办生活上的事;

 集体生活;

 地域、气候变化;

 课余生活丰富多彩. 饮食变化

我们要做到:

•学业成绩不能差

•能力锻炼不能少

•人生经历尽量多

•开阔眼界停不了

•成功习惯要养成•人际资源储备好

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一、必须了解大学的特点,通过了解才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的新环境。

二、正视和接受新生心理不适状态

三、确立人生的新目标

四、学会宣泄情绪

五、争取社会支持

一、必须了解大学的特点,通过了解才能更好地适

应大学的新环境。

1、大学生活的集体性和自理性。

2、大学学习的选择性和自觉性。

3、课余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4、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广泛性。要尽快转变角色;切忌以自我为中心

5、大学管理的 “三自性”。

二、正视和接受新生心理不适状态

1、环境的变化产生心理的不适应是必然的;

2、问题就是成长的机会;

三、确立人生的新目标

 目标对于行为的动力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

动机力量=期望概率×目标价值M=E·V

 大学之初成为目标的真空时期

四、学会宣泄情绪

• 人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负性情绪,具体的表现如愤怒、焦急、抑郁,为防止长期被负性情绪所困扰,应及时、适度、合理地宣泄负性情绪,从而获得心理平衡、恢复积极的心境。

宣泄方式

• 1.倾诉和交流

• 2.哭泣流泪

• 3.文字宣泄

• 4.看小说听音乐

• 5.运动

• 6.保持一些嗜好

五、争取社会支持

•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能够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支持,那么就可能比较好地解决问题,保持心理的平衡。

1、积极向他人求教

2、乐于接受心理咨询的帮助

• 心理咨询是针对正常人的!

• 心理咨询可以为你保密!

• 心理咨询是科学专业的解决问题!

• 咨询电话:22861383

• 在美国每一个中产阶层人士的背后都同时站着两个人:

大学新生适应 第6篇

【关键词】新生 不适应 过渡 学习方法 学习策略 英语阅读 被动 主动

一、大学新生出现的不适应性

1. 目标 。目标是指一个人想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目标是一个人的奋斗方向,迷失了目标就失去了行为的动力。从小学开始,考大学是大部分学生的唯一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大家孜孜不倦地奋斗着。进入大学后,新的目标还来不及树立,学生就要面对各种挑战,新生变得手足无措。对于新生而言,英语在高中是主科,每天都有课,而且每天都要花时间做练习。进入大学后,英语一周就四节课,也没有什么提纲练习要完成。学生发现高中的学习方法不能照搬到大学英语课程上。

2. 学习方法的不适应性。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习惯于“让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学习方法,升入大学后,学习内容、范围以及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学习上更多要靠自己的自觉性、自动性和灵活性。中学课程教师大多采用以语法为突破口,通过大量地做题和习题分析,天天练习迫使学生强制记忆,过高考大关。在大学课程中,旨在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达到用语言交际的目的,教师更为重视的是段落和篇章分析,两种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存在知识衔接明显的错误,如何尽快适应大学英语学习是极大的挑战。

二、过渡的必然性

1. 任何一个人在换了一个新环境,都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更何况对一部分新生来说,這是人生第一次离开家人,独自生活学习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和学校里。作为英语教师对新生应该更有耐心,多关心学生的生活。

2. 从中学进入大学的新生都普遍存在着词汇量有限,听力训练有限,写作能力比较薄弱。大学教材有着极大的跨越性,一是课程量大,三种课程:听力,综合和阅读;二是速度快。教学方法差异,知识量大,课时进度快,因此对自学能力要求高。有些学生反映,中学一周半都上不完的一篇文章在大学英语课堂两节课就能讲完;英语课少讲或者不讲语法,除了几个生词,好像什么也没有学到;教师在课上鼓励学生用英语讲话,但很难为情。新生上英语课的心理负担过重,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有些学生还抱有幻想,仍抱着中学那样“吃现成饭”的心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识到这个过渡期是一个求知的转折过程,前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学生没有必要把过去的学习方法一并去掉,也没有必要焦急责备自己,应该是抱着了解自己,调整自己学习方法的心态,给自己多点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科学引导学生过渡

本人认为如果大学英语教师和新生对过渡有个清晰的认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一定的科学引导,学生必然顺利地完成这个过渡,并且将有利于学生各科的学习发展。

1. 理解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性。在大学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占据长达两年之久,体现大学英语学习的长久性。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学英语学习成为将来就业单位衡量其学业成绩及其工作能力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大学里学习英语不仅仅是应付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自学英语,也可以通过英语阅读到更多更新的资料。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相信学生的学习会更有针对性。

2. 要尽快适应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学生对大学英语大纲有个清晰的认识,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以阅读为主,提高语言技能技巧。学生和教师应认识到考试分数不是英语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用英语进行交流获得信息,要把英语当成工具。“阅读能力”不仅是指能读懂文字材料,还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当学生能够理解到学习方法必须改变,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3. 大学英语学习策略。

(1)以阅读为基础提高运用语言的技能。阅读是掌握语言知识,打好语言基础,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阅读能力是大部分学生今后工作所需的主要语言技能。从语言的学习规律看语用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的语言输入,尤其是大量的阅读的基础上。在大学英语学习上,学生应从整体上学习篇章,注意篇章分析,从篇章的角度出发,完整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每个段落进行概括,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得出总体信息,整个语篇学习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在更高层次上来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写作特色,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培养在阅读理解过程的分析、判断、推理和归纳等高层次能力。

(2)化被动为主动。在中学学习可以说学生是作为被动的一方,大学学生应该化被动为主动,这也意味着学生要适应老师。有些学生会抱怨“老师的课太快,老师的话没有听懂”。学生应转变学习观念,作为学习的主动方,要主动去改变学习观念,调整学习策略并主动去适应老师。学生还要去主动扩大学习阅读的范围并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阅读者。

(3)学会利用学校的资源。靠老师课上的内容,完成课后的作业是不够的,学生在课后要用几倍于课堂的时间去学习。要真正的掌握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其历史、地理、文学、风俗习惯等的文化背景,了解文化差异,真正融入语言当中。作为中国的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特别是图书馆。

大学英语学习的策略可以是以英语阅读作为基本手段,增加相应的听力和写作,成功完成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良性循环,从更高一个层次,以一种更加轻松的方式来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英语教学》.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 《从CET—4新题型看大学英语泛读教学改革》.河北工程学院文学院

[3]《大学新生不适应性及对策浅析》.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4]《浅谈大一新生学习的过渡期》 黑龙江农墨师专学院学报

[5]《浅析大学新生如何学好外语》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6]《如何帮助新生尽快找到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的切入点》甘肃高师学报

[7]《谈大学英语教学中听写能力的培养》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作者简介:

大学新生适应期特点研究 第7篇

一、问卷调查数据剖析

1. 关于大学期间如何对待学业的调查剖析

首先, 对学历的要求。在“三年后你想升学吗”的调查中, 对于刚考入专科学校的学生来说, 在大一初期, 不论是出于为未来求职加码, 亦或是出于不满意自己在高考中的发挥, 现阶段有升本打算的学生有62人, 占比为55.4%;打算读完本科考取研究生的学生12人, 占比为10.7%;打算直接就业的学生38人, 占比为33.9%。正处在大一适应期的学生多数有获取更高学历的意愿, 为了获得更多的职场砝码, 他们认为提高知识水平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 将近35%的学生考虑毕业后直接就业, 在实践中边做边学。

其次, 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观问题。在“以往的学习上自己最缺少什么”的调查中, 有50人认为主观上最缺少自觉性, 占比为44.6%;有43人认为最缺少意志力, 占比为38.4%;有29人认为最缺少钻研精神, 占比为25.9%;有21人认为最缺少独立性;另有15人认为自己在以往的学习中最缺乏自信心。

对于缺少学习自觉性的44.6%的学生, 可以通过多布置任务、反复强调、多提供学习建议、引入高年级的示范机制等方法, 强化其对学习内容的认知, 由领着学起步, 逐步过渡到自主学、计划学, 帮助他们在过渡期内转变不良学习习惯。

最后, 在“认为哪种方式有助于自身学习”的调查中, 有53个结果指向“师生互动学习” (发问, 讨论) ;40个结果指向“学生在老师的协助下实践、实验或研究”;39个结果指向“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发表看法”;33个结果指向“老师以解题方式上课”;24个结果指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另分别有20和19个结果指向“老师布置内容, 学生自主搜集资料, 课堂展示”和“老师单向讲解课本或讲义”。这表明, 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学生的学习需要, 多媒体辅助教学也随着时代的进步由新手段变成了相对老的手段, 探索更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

2. 关于校园生活初适应的调查剖析

首先, 初入大学校园的困扰。对“初进大学校园你遇到的棘手问题”, 112人中有54人选择“学习方面”, 比例为48.2%, 接近半数;32人选择“生活方面”, 占比为28.6%;29人选择“人际关系问题”, 占比为25.9%。可见, 指导学生树立学习观念, 改变学习方法, 使其自主管理学习, 仍是这一阶段的突出问题。

其次, 每周花在网络上的时间统计。当代大学公寓已基本实现网络覆盖。在“每周花在网络上的时间”的调查中, 绝大多数统计结果分布在每周上网1~10小时之间, 即每天上网时间在0~1.4小时之间, 其中0.5~1小时的居多;只有少数学生周上网时长达21小时以上, 即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考虑到目前高校大一课程安排较多的情况, 这部分学生可能把绝大多数课余时间都花在网络世界里了, 课余生活单一, 甚至可能作息安排不当。

3. 关于学生人生观方面的调查分析

首先, “当代青年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本题为可复选题。调查发现, 学生们认为当代青年在社会责任感和耐力方面的欠缺较为突出。由于对自身行为有明确的认识, 于是问题由“我没意识到”转变成“我知道, 但是我没做到”。如何在学生中树立典型, 引导实践, 激发社会责任感, 远比一味强调什么是社会责任感更加重要。

其次, “是否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本项调查的背景, 一是入学期初各专业分别开展专业介绍, 二是适逢学校就业指导课开课期间。只有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 学生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结果显示, 很多学生在接受一定的专业介绍和就业指导后, 能够结合本专业初步制定职业目标, 但这一比例不足50%。值得注意的是, 学生中有创业想法的比例很高。在学校教育中加入创业教育, 帮助学生增长才干, 模拟创业环境, 使其更好更快与社会接轨, 是亟待研究的重点问题。

4. 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调查分析

首先, 与父母的关系。本调查旨在通过90后学生与父母关系的调查, 分析大学阶段家庭教育对于学校教育的辅助作用。73%的学生与家长关系亲密, 这意味着来自家庭的教育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影响很大。因此, 有必要与家长建立起信息反馈机制, 针对学生出现的特殊问题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可以有效解决某些特殊问题。

其次, 对朋友的哪些方面比较看重。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疏解孤独感, 是这个阶段学生内心世界最迫切的情感需要之一。在设定的六个备选方面中, 调查显示, 有65个选项指向“积极向上”;59个选项指向“有共同爱好”;30个选项指向“学习成绩”;11个选项指向“家庭背景”;另各有8个选项分别指向“样貌”和“来自同一个城市”。这表明, 积极向上是当代大学生青睐的最主要品质。另外, 学生们还更倾向于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人做朋友。步入高等学校的大学生, 其交友意识已经趋于成熟。他们更愿意在心灵上而不是外在表现上, 去认可别人和获得别人的认可。

二、新生适应期特点综述和问题总结

1. 学习目的性不强

大一新生面对相对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 压力得到了释放, 于是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树立专业情感。他们或由于高考分数的局限, 或由于家长的意愿, 选择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这些学生升入高校后, 对专业课学习提不起兴趣或是很难掌握, 出现了态度不积极等现象。

调查还发现, 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目的性不强。选择课余时间去教室上自习的人寥寥无几。虽然一些学校规定了统一的晚自习的时间, 但其利用效果差强人意。

2. 集体生活能力不足, 交往技能有待提高

对于离开父母而过集体生活, 很多学生表现出一定的不适, 如不能与寝室的他人友好相处、不熟悉公寓制度、生活技能欠缺、班级活动不愿积极参与、单纯索取不愿付出等。也有很多学生还没有建立基本独立观念。一项题为“如果忘记了今天的课表, 你会怎么做”的调查显示, 高达99.1%的人选择了问班长或老师, 仅有1人选择了去校园网查询。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可获取的环境资源、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是大学教育除专业培养之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3. 人生观正在形成, 职业目标不太清晰

处在适应期阶段的大学生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方面处于思维成熟关键时期。很多学生认为, 自己有权利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而忽视了对校园秩序的遵守和对他人感受的尊重, 处理问题缺少大局观, 不理智, 不道德的事情仍时有发生。

适应期的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目标的认识不够清晰。他们既对本专业缺乏了解, 不清楚本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又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有创业的打算, 比例之大出乎意料。

三、帮助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的策略建议

1. 调整课堂教学模式

调查发现, 仅用教授法教学并使用多媒体课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实践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各高等院校的重视。诚然, 不是每一门学科、每一节内容都要冠以实验法、情境法, 但要考虑在教学中加入讨论法、资料搜集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 有助于增强授课教师对课堂的把握, 有助于学生将注意力转回课堂教学上来, 以培养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2. 拓宽交流渠道,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多数学生之所以既渴望交友又封闭自己, 是因为一方面学生缺乏自信, 害怕被否定;另一方面, 校方没有提供足够的交流渠道。应该探索更为有效的管理办法, 比如, 定期召开主题班会或团会, 以分组抽签的方式确定不同小组的负责人, 以小组为单位对班团会内容及教室布置、后期材料整理进行负责, 班长或团支书作为每次班团会的顾问。这有利于原本不熟悉的同学通过共事增进彼此的了解, 拓宽交友渠道。

3. 注意传授生活技能

不能按照学校要求完成公寓的卫生清理工作, 不能很好地清洗衣物备品 (特别是男同学) , 是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向这些正处在适应期的学生传授一定的生活技能很有必要。发挥高年级学生、舍务委员和寝室长的作用, 构建帮扶严重欠缺生活技能学生的长效机制。

4. 强化对学生人生观、道德观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 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学生工作者、一线教师要正身示范, 不断引领学生, 影响学生, 激发学生。

5. 重视创业能力的培养

既然大学生有创业的需要, 国家有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 那么, 高校的创业教育便必不可少。学校可以尝试将大学生的创业目标、专业特点、自身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进行专门的研究设计, 同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使创业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可以举办一些经验交流会, 使学生接触到更多有创业经历的创业者。在适当的时候建立创业园区, 甚至谋求当地政府的支持, 使学校创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在带动就业的同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摘要:大一新生迅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 建立起对新学校的归属感, 是至关重要的。新生适应期教育应该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 形成一套科学、全面的教育体系, 帮助新生在生活、学习、心理、就业等方面理清思路、少走弯路, 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大学生活, 进而有效地规划人生道路。

浅谈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 第8篇

一、当代大学新生存在的适应难题

1、中学应试教育培养的固有意识

从古至今, 求学的道路都是艰辛而漫长的, 从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最后十年寒窗, 金榜题名, 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 都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勤奋和努力;而今, 二十一世纪, 一个信息化, 多元化的时代, 人们既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与舒适, 也需要承担相应的压力——怎样让自己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步伐, 把握各种发展契机。尤其对于我们的青年大学生而言, 小学, 中学, 大学这将近二十年的求学生涯, 一路走来, 最终能否使自己在社会上安身立命, 成家立业, 以致成为一个对社会, 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既是一种动力, 同时也是他们所要面对的巨大压力。

当前几乎所有的中学教育都绕不开“应试教育”这一“定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 教育这原本纯洁静谧的土地也有被逐步市场化的趋向, 各个学校只有靠保证足够高的升学率, 才能引起足够多的关注, 也才能保障各方面的利益。因此在“应试教育”这样一根指挥棒的引领下, 我们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就演变成了“书山题海”, 大考小考, 乏善可陈了。

而考上大学, 既是学生多年学习的目标, 也是许多老师的“激励手法”。因为相对中学的“禁锢”而言, 大学的环境无疑是自由和宽松的。为了让学生拥有更持久的动力, 也为了让他们能够甘于接受和适应中学枯燥的学习环境, 许多中学教师往往把大学生活描述成一种自由散漫, 无拘无束的状态, 教导学生“吃今日之苦, 享明日之乐”, 以此激发学生的“斗志”。在这样一种环境下, 学生对于进入大学的渴望, 从单纯的为了更好的发展, 深造, 逐渐演变成为了逃离单调乏味的中学生活。这样的动因培养, 使得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初往往带着重获自由, 畅享生活的态度, 觉得大学生活对于他们来说, 就是远离了中学的禁锢, 老师父母的管教, 自由自在, 自我放逐的生活。缺乏目标, 没有了奋斗方向, 因此也就没有了良好的动力。这在我们遇到的很多出现这样那样状况的学生中, 是一种比较典型和普遍的想法。

2、独立生活能力欠缺

谈到适应, 作为大学新生, 首先, 需要适应的就是大学的生活环境。上大学,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就是“离乡背井”的生活, 甚至于对有的学生来说, 是他们从小到大第一次远离父母的庇护, 独自开始打理自己的生活。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起居, 不论是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宿舍生活, 个人卫生, 还是每个月的伙食花销, 吃穿用度, 这些以前他们从未涉足, 从未关注过的“领域”, 突然都变成了横亘在他们眼前的大大小小的难题。很多的学生因为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相应的培养, 在中学阶段都是“一心只读圣贤书”, 这些简单的生活琐事, 最后都成为了他们来到大学之后经常纠结的难题。而这些问题的处理的好坏, 又直接影响了他们适应大学生活的进度。在这些问题的日积月累的下, 许多学生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 滋生了许多不健康的想法, 对于学生本身的发展和学校的管理都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问题。

3、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大学的学习, 是以学生的自学, 辅以教师的引导构成的。学习的场所也不像中学仅仅固定在某个教室, 教室, 图书馆, 实验室, 寝室, 食堂等都可以成为他们学习的场所。相较于中学一天十几节的课程安排来说, 大学的课程设置相对也是比较少的, 一周可能就二三十节课, 多的也就三十四节, 仅仅相当于中学一两天的课程。而考试一般都是学期末的时候才会有, 而不像中学三天一小考, 五天一大考的轮番轰炸, 学生拥有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样的学习模式使得许多初入校门的学生非常的不适应, 因为对于他们大多数人而言, 早已习惯了上课、听课、考试, 被人灌输, 安排的学习和生活, 自己根本不知道平时该怎么安排自己的学习。自由安排对于他们来说, 也就等同于休闲, 娱乐, 自我放逐。没有了考试, 很多学生缺少了前进的直接动力和目标;没人监督的自习, 也演变成了自欺欺人的“游戏”。最后发展到, 平时不学, 考前冲刺, 甚至通过作弊等手段来应付考试, 很多时候, 这样的方法还能屡试不爽。这样的恶性循环, 使得许多学生读大学, 好的东西没能发展, 反倒是滋生了许多腐朽堕落的习气。不论是身体素质, 还是精神面貌上都缺少了他们这个年龄应有的精气神。

二、如何应对当前大学新生存在的适应问题

1、加强引导, 明确目标

对于初来乍到的大学新生而言, 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有一种很好的归属感。这并不是说要求一定要有多么漂亮, 多么气势恢宏的校园环境和校舍建筑。而是要求我们,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积极的去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使得他们这些大学新丁对新的环境能够有一个比较快的了解和认知, 缩短他们情感上的不适应。同时, 作为一线的管理者——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们, 也应当尽可能多的去和学生接触, 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要, 多和他们交流, 积极的引导和帮助他们克服在初期所要面对的各种困难, 让他们产生亲切感和良好的信任, 这不仅是帮助他们更快更好的适应新的环境, 也为我们今后开展各项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对于他们心存的对大学生活的一些消极和不健康的想法, 应当引导和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到大学来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让他们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的去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做到既踏实的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 同时又能兼顾各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形成更加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 把自己的大学生活经营得丰富而充实。

2、多管齐下, 注意方法

一些传统的观念认为, 大学就应该是自由发展, 塑造个性的时候, 但殊不知, 任何事物没有注意适度性, 仅仅是追求极致, 都将适得其反。对于这些20岁左右的大学生新生而言, 怎样去适度, 均衡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同样的, 我们作为高校的管理者, 很多时候, 也仅仅是想当然的认为, 都是这么大的人了, 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 很多生活琐事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他们来讲是不容赘言的。但是, 实际上, 我们的初级教育忽略了这些“基本技能”的培养, 使得这些原本看来是小事琐事的事务往往成为了他们踏入大学校门之后纠结最多的事, 最难处理的事。因此, 我们在处理和应对这些问题的时候, 首先要注意的应当是疏导结合, 多换位思考, 要注意方法的传授和引导, 俗语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尤其是在一些细节问题上, 我们就应当, 也可以未雨绸缪, 比如说, 新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我们可以在给他们邮寄录取通知书时候, 附带上一些相关的提示, 让学生和家长能够心理有数, 早做准备。所以, 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 我们在引导, 教育学生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掌握方法, 从细节着手, 这样既体现了时代特征, 做到了与时俱进;又兼顾了各方的利益, 让我们的工作更有针对性, 更加的人性化。

3、强化管理, 形成机制

对于每年我们都会面对的新生入学教育, 目前可能除了军训, 都还没有能够形成一套很好的体制, 更多的时候都是根据过往的经验, 觉得以前的学生是怎么样管理, 引导的, 以后的也基本照搬。这样的经验主义, 在以前应当说是十分必要, 也是十分有效的。但是到了现在, 尤其是大学经过多年的扩招, 学生的人数和生源素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随着当代的大学生的主体已经基本演变成我们习惯上称为的“90后”的“新新人类”。之前的很多经验, 在他们身上, 不能说是完全没有用的, 但, 可以说是很难复制的, 这也就对我们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但, 不管怎样, 首先一点我们必须明确, 不论是80后、90后, 来到大学, 都是大学新生, 他们就必须在各方面服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 因为每个阶段的人带有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和观念, 想法。我们也应当充分认识到他们所具备和表现出来的这些独特性,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让我们的学生工作做到与时俱进。这样逐步的, 我们就能够形成, 跟军训一样, 一套完整的体系, 每个阶段根据当时的阶段特征, 进行适当和必要的修正, 这样我们在开展各项工作的时候就能事半功倍。

4、师生共建, 全面发展

作为高校的管理者, 虽然我们平时有很多这样那样的工作, 但是必须要明确一点, 学校的主体始终是学生, 新生的适应工作主体也始终是大学新生, 因此, 我们在具体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 应当积极引导我们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和学生的互动, 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不断去修正和调整我们的方法策略。同时通过他们相互之间的互助, 更加有效的实现他们的直接参与, 另外, 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使他们更快更好的融入到大学的集体生活中, 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工作是一个十分复杂, 也较为繁重的工作。因为它涉及到学生, 学校, 社会等方方面面, 各种各样的问题, 需要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 同时, 它又是学生来到学校发展成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需要我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去应对。作为高校的管理者,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用自己的热情和执着的精神去承担和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因为, 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 不管是对于我们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还是对于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 在未来, 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7。

[2]陈大柔、丛杭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6。

[3]刘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12。

[4]钟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重新认识》, 人大复印资料, 2002年第1期。

[5]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6]寿韬:《浅析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贴近学生的意义》中国高教研究, 2006.5。

[7]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若干问题辨析》, 思想理论教育, 2007.6。

[8]吴剑平:《三贴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高等农业教育》, 2005年第7期。

浅谈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第9篇

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 充满着自由、机会和挑战, 是一个释放青春、充实自己、放飞理想的地方。在这里, 有的同学能快速适应大学生活, 利用好大学提供的诸多有利条件, 充实自己、磨炼自己, 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而有的同学却迟迟无法适应大学生活, 被大学里的自由和放松冲昏了头脑, 彷徨无措, 放纵自己, 以至于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因此, 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就成为新生所要学习的重要课程。本文通过对大学与中学生活差异的分析, 对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 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 总结了一些快速适应大学生活的方式方法。

1. 大学生活与中学的差异

1.1 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

1.1.1 生活方式的差异

虽说如今已经有一些中学采取封闭式管理, 即要求学生吃住学都在学校, 但仍有很多中学对此并无强制要求, 导致不少大学新生可能是第一次住校, 第一次24小时和其他同学在一起。常言道,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个性、生活习惯、地方习俗等, 处理不好这些差异, 就有可能产生矛盾。另外, 这些学生由于没有离开过家, 自理能力稍差, 有些可能从没洗过衣服, 这种自理能力的缺乏同样也会导致学生手足无措, 从而变得自卑, 不合群。

1.1.2 学习方式的差异

大学是一个“自律”要求很高的地方, 在这里老师不再像中学那样管得具体、细致, 督促你学习, 辅导员和班主任更多的是通过指导、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活动, 培养与发展学生自主、自立、自理的精神, 而教师的授课方式主要是指导性, 而不是指令性的。另外, 中学主要是课堂学习, 而在大学里, 学习的方式将逐渐从课堂学习为主转为自学为主, 即便是课堂学习, 也需要通过自学方式“填补”与“发现”许多知识间的“网眼”与联系。因此, 大学新生应尽快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这一点上, 一些中学里“欠管”的学生反而能很好地适应, 而那些在中学里靠家长、老师严管的同学, 到了大学一下子失去了束缚, 便随之丧失了自控力, 从而表现得自由散漫, 终日无所事事。

1.1.3 人际关系的差异

中学阶段的人际关系, 更多的是凭借自己情感的好恶单纯地进行交往, 体现出来的往往是所谓的“哥们义气”。到了大学, 人际交往的层次不断提高, 在最初发展情感基础上的人际交往的前提下, 必须注意发展同学之间在态度、价值观与奋斗目标一致基础上的人际交往;同时, 还要拓展人际交往的范围, 即不仅进行物质性交往, 还要进行文化性交往与精神性交往。另外, 大学要求同学之间不能再像中学那般单纯地讲究“哥们义气”, 只和志同道合的人打交道, 还要学会与不同情感喜好的人打交道。因为,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如果只跟志同道合的人打交道, 就无法真正地磨炼自己, 导致在毕业进入社会后无法很快地融入社会。

1.2 角色的转变。

1.2.1 从佼佼者到普通人的转变

在历年接触的新生中, 总有这么一种现象, 有些学生在第一次班会作自我介绍的时候会充分介绍自己中学时是多么的品学兼优, 多么的受老师喜欢、同学羡慕, 希望在大学中继续充当老师的帮手、同学的楷模。但是,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或一番竞选后, 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再名列前茅或者并没有当选自己心仪的职务后, 就忧心忡忡, 不知所措, 日渐消沉, 消极怠工, 与之前判若两人。这种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法接受从佼佼者到普通人的转变。

其实在任何一个群体中, 普通人总是占绝大多数, 更何况在大学, 特别是重点大学, 大家都是通过激烈的竞争, 来到同一个校园的成功者, 并没有太多的差别, 一时的成功并不能代表一世的成功。正所谓“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 没有人能在任何群体中都保持佼佼者的状态。从佼佼者到普通人的转变, 是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在初期的大学生活中都要经历的一次重大的角色转变。不管你承认与否, 它总是客观存在, 不可回避的。只有接受它、挑战它、战胜它, 才能成为真正的佼佼者。

以上是大学新生会遇到的一些差异和问题, 如何有效地适应和处理这些差异和问题决定了新生能否很快适应大学生活。

2. 适应大学生活的方法

2.1 积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正确处理宿舍关系。

在新的生活方式上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应是刚认识的舍友, 融洽的室友关系, 不仅能使你心情舒畅, 有利于学习, 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而且能在你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 帮助你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1) 尽量与室友统一作息时间, 在日常起居生活中给予包容和理解;

(2) 不搞“小团体”;

(3) 不侵犯室友的隐私;

(4) 积极参加宿舍集体活动;

(5) 拒绝零食和宴请;

(6) 不图一时之快;

(7) 维护共同的生活环境, 完成该做的杂务;

(8) 学会赞美, 不吝啬对别人的夸奖;

(9) 用合理的方式解决日常矛盾。

2.2 合理安排时间, 建立新的生活规律。

合理的生活规律会使人的生活井井有条, 处理事情时不至于紧张不安。因此对于大学新生, 建立起新的合理的生活学习规律, 对于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明确自身的目标, 并细分到每年、每月、每日、每时乃至每分, 根据所定目标制订计划;

(2) 合理分配作息时间;

(3)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 合理安排课堂学习、自我学习、业余生活等在一天中所占比重。

2.3 积极参加班级、社团等集体活动,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大学各社团及班级组织的活动是最好的人际交往平台, 许多活动还能提供与外界社会接触的机会, 帮助新生更快地接触到各类人群, 更快地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1) 根据自己的喜好参加一到两个社团, 积极参加社团组织的活动;

(2) 在班级、社团活动中主动与他人沟通, 不要过分担心自己与其他同学在生活方式、知识的深广度及价值观方而存在的差异, 要主动介入, 学会分享;

(3) 真诚待人, 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工作应积极参与, 不要推诿;

(4) 在与不同性格、特点的同学的交往中, 要注意求大同, 存小异, 彼此间要多一些沟通、谅解, 少—些埋怨、猜疑。要相互尊重, 多看别人的优点, 诚心诚意地对待别人。

2.4 正确认识角色的转变。

正确认识自身角色的转变, 以平常心接受从佼佼者转变为普通人, 有助于缓解、减轻心理负担和生活压力, 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1) 对“佼佼者”和“普通人”进行辩证的思考。两者并不是绝对的, 没有永远的佼佼者也不会有永远的普通人。“争当佼佼者”, 是前进的动力, 而“我应当是佼佼者”, 则是前进的阻力。要丢掉“佼佼者”的包袱, 正视自己“普通人”的身份用普通人的眼光看待自己, 做一个佼佼的普通人;

(2) 正视现实, 勇于接受挫折的挑战;

(3) 合理地通过健康的途径进行宣泄;

(4) 客观评价自我, 确立新的自我;

(5) 重塑自我, 超越旧我。

结语

大学生面临新的环境, 新的开端, 新的挑战。初入校园的新生唯有做到积极适应新的生活学习方式、合理安排时间、建立新的生活规律、积极参加班级、社团等集体活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正确认识角色的转变, 才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建新, 费毓芳.大学生生涯辅导[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119.

[2]李志强.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210.

90后大学新生的适应教育研究 第10篇

(一) 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家庭的过度保护使90后抗压力较差。

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条件的改善使90后普遍缺乏挫折经历, 多数90后大学生是在家长近乎全包办的环境下长大的。成长的顺畅和家长的过度保护使他们心理素质较差, 抗压能力明显不足, 出现了比以往大学新生更严重的不适应症状。

(二) 地域改变和经历不同引发心理应激。

城乡之间、东西中部地区之间观念、水土、饮食等差异使90后新生出现了种种生活不适, 远离父母背井离乡产生难以遏制的思乡情绪, 使许多90后新生生在入学以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对新的校园环境有种抵触或恐惧等心理应激, 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睡眠等活动, 从而形成心理问题。

(三)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和理想的“间断”产生迷茫。

很多学生把大学生活想象得过于美好、自由, 当看到实际情况与预期不符及遇到困难时会非常失望甚至灰心。同时, 很少学生会为上大学后的生活设定长远而具体的计划, 只有36.9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工作将非常顺利, 38.45%的学生对就业前景并不清楚, 部分新生对专业就业前景不看好, 对未来更感到迷茫。

(四) 学习和人际交往不适导致焦虑。

90后对大学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快节奏的教学模式不适, 产生困惑、迷茫;对学习竞争产生的危机感导致焦虑和无所适从, 继而会因感觉同学之间相处困难, 难以与各种性格的同学相处;同时, 独生的90后常常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而忽视他人的需要, 导致人际交往中的自命不凡和过于敏感挑剔, 出现沟通障碍甚至敌对情绪。

(五) 竞争压力的增大产生心理偏差。

和80后相比, 90后毕业后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竞争。很多90后大学生由于高中学习紧张, 忽视了对性格和能力的锻炼, 对就业难会感到手足无措, 进而出现心理偏差。

二、实施适应教育的意义

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适应问题, 使他们处于苦闷、压抑、沮丧、焦虑、消沉、颓废等消极的心理状态, 成为大学新生自我发展的“瓶颈”。从近年来大学生的整体思想状况来看, 一方面, 大学新生意识到了自己适应性不足, 也一直在努力地改变现状;但另一方面, 他们努力的效果却并不明显。一项调查显示, 72.3%的90后新生表示在遭遇挫折后, 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表示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表示愿意总结经验, 从头再来。因此, 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离不开老师的主动关心和帮助, 适当的疏导和鼓励, 迫切需要高校建立和完善适应教育体系, 教育和帮助他们适应生活、竞争和社会。

三、实施适应教育的途径

(一) 以思想政治辅导员为主体, 加强适应辅导。

身处学生教育和管理第一线的辅导员, 是解决新生适应问题的主体力量。辅导员要深入学生, 解决新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引导新生有效地利用高校的有利环境和资源, 学会合理安排课余时间, 培养好做人做事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实施大学生涯设计, 将职业规划提早到新生入学, 对新生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提醒他们及早规划未来, 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储备必备的知识, 锻炼必需的能力。

(二) 联合家长, 帮助新生完成“角色转换”。

家长的不放手会使90后新生无所适从, 因此, 适应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和努力。首先, 家长必须和学校一起, 帮助新生在不断独立成长中完成三大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 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其次, 培养责任和独立意识:教导新生学习独立承担责任, 在孩子求助时狠下心来不予理睬, 让他们学会独立面对、独立思考和独立作为, 当孩子实在需要帮助时提供指点, 但绝不可以越俎代庖。第三, 培养家长、学校、学生三方的沟通意识, 加强三方的及时交流, 疏导新生的心理不适。

(三) 与素质拓展活动相结合,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适应问题的发生绝大多数是个体的心理不适产生的, 因此需加强新生的素质教育, 将适应教育融入素质拓展活动中, 让学生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各类学术交流、文体活动, 团体竞赛、班集体交流、新老生交流会等活动, 缓解心理紧张, 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发挥自己的潜能, 从而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四) 重视“朋辈支持”, 建立团队辅导和学生群体沟通机制。

解决新生适应问题还需要发动学生主动参与, 建立学生群体间的良性互动沟通机制。首先, 可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体沟通。通过高低年级学生互动、学生教官、互助小组等沟通形式, 发挥“朋辈支持”的影响力, 引导新生坦然面对当前的问题,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其次, 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团体辅导相结合。团体辅导有鲜明的主题, 形式相对活泼、有趣, 受众面广, 能主动引导学生,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团体活动中, 有共同问题和话题的大学新生可以通过交流和讨论, 重新认识自我, 最终实现自我。特别是当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和心理教师一起参与团体辅导活动时可寓教于乐, 减轻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抵触情绪, 对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1]郭淑华.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中国轻工教育, 2006 (03) ;[2]支招:大学新生如何走好独立第一步.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2009-09-21

摘要:90后群体普遍缺乏挫折经历, 心理素质较差, 进入大学后出现种种适应不良, 适应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正是解决新生适应问题的关键。适应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能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 实现角色转变, 促进90后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关键词:90后,适应教育,心理健康,群体沟通

参考文献

[1]郭淑华.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中国轻工教育, 2006 (03) ;

大学新生适应 第11篇

每个人的一生都包含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担负不同的责任,扮演不同的角色。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走向人生美好大学生活阶段的大学新生来说最重要的,也是必须面对的就是如何适应新的大学环境,调整自身的状态适应大学的各方面要求,顺利完成从一名中学生到一名大学生的角色转换。那么,如何实现大学新生的角色转换呢?本文将从大学新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2大学新生迈进大学校门后出现的不适应性的表现及原因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在迈入大学门槛时会有很多的期待和遐想,对面前的象牙塔有着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但是在入学后由于面对陌生的环境,很多新生无法顺利及时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以适应真正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很多新生在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了不适应的感觉[1]。

2.1大学生活方面

大学新生入学后,首先面对的就是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在中学阶段,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由父母照顾,很少动手参与家务劳动,而到了大学阶段,一切生活都需要自理,很多问题便暴露无遗,诸如无计划消费、不能习惯宿舍和集体生活等问题。由于个体所处环境的巨大变迁使个体产生心理变化,随着生活环境、习惯及节奏上发生的改变,许多原来过度依赖父母的独生子女不得不适应由从前一个小家庭过渡到目前相对独立自主的大学集体生活的过程,这也就要求每个大学新生要在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以及全新的入际关系时,许多个人生活方面的问题能够通过自己或在教师和周围同学的帮助下去相对独立的解决,从而消除对将要开始的大学生活的陌生感,实现思想上的自我定位、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以及完成自我的心理调试。

2.2大学学习方面

与中学阶段一样,大学也是大学新生掌握知识,丰富、完善和提升自我整体素质的重要阶段。但是,由于大学阶段更加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强调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学习内容、方法以及目标等几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2.2.1强调专业的学习内容

与中学阶段学习内容注重全面性和基础性相比,大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更加强调专业性;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深入和创新。大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往往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要求,围绕某一专业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同时在学习内容方面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掌握自己的学习方向。

2.2.2主动自学的学习方法

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过度依赖教师和课本,学生的学习时间以及学习计划都是在教师的安排和监督下在课堂中进行。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自学为主,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进行自我约束。学生不仅从课堂课本中寻找答案,而且还能通过图书馆以及网络资源中获取相关的学习资料,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

2.2.3明确务实的学习目标

中学时期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但是,步入大学后,由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很多大学新生迷失了方向,往往会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选择。大学新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目标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认真务实地学好专业知识,全面提高个人能力和英语水平。

2.3人际交往方面

大学生活属于一种特殊的集体生活,由于大学新生在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在这个大家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小摩擦,加之每个学生都有个性鲜明的自我意识,面对摩擦都不会让步,导致小摩擦越积越大,严重影响了大学新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此外,部分新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他人沟通能力较差,产生了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这部分新生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进而产生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3针对大学新生所出现的不适应症状,新生辅导员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作为大学新生辅导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发现新生的不适应情况,针对不同的症状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大学新生及时适应、调整、稳定,完成角色转变[2]。

3.1加强自我评价教育,明确大学奋斗目标

大学新生,只有正确、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我,才能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大学新生开展自我评价,可以引导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会冷静地思考和分析,客观地认识社会和自己,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妥善地处理各种问题。大学新生还必须学会与周围的人进行比较,学会用积极的态度来挖掘自己的潜力,以便重新客观地审视自己,選准参照,结合自己的能力,扬长避短,定出新目标,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3.2落实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做好新生调整指导

为使大学新生能尽快了解、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促进校风、学风建设,新生辅导员应结合新生特点,针对新生的思想、学习等方面的变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3]。同时,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入学教育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新生能否顺利完成由合格中学生到合格大学生的转变。

3.3强化学习方法培训,转变新生学习方式方法

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完成学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大学初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成为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的关键。首先,大学新生要明确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大学新生应结合专业介绍了解自己的专业内容及发展趋势,制订好学习计划;其次,大学新生要合理安排时间,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大学生应该努力掌握学习规律,讲究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

3.4注重新生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整

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在适应方面存在困难,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4]。首先,通过在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问卷调查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个别心理问题学生定期开展心理检查;其次,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大学新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再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趣味运动会及各种心理健康沙龙活动,增进新生之间的了解,从而形成更加健康成熟的人格;最后,可以通过开展班级家长论坛等活动,以家长的角度从侧面更加深入地了解新生的心理状况,与家长携手共同促进新生健康心理,帮助新生走出心理困惑,更好地适应美好的大学生活。

3.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新生融入大学生活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调查研究 第12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初步了解2010级新生入学2个多月以来的适应生活。新生的适应期表现不仅体现在某一特定方面, 而是在环境适应、学习状况、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都有涉及。我们的问卷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设计的。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采访的对象为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级新生以及班主任老师。每班发放5分调查问卷, 共发放75份, 随机选择同学作答, 回收有效问卷74份。其中男生占41.3%, 女生占58.7%。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大学生新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情况。

大学对于每一个刚刚迈出高中校门的人来说都是如此新奇, 第一次一个人离开家, 离开父母的呵护, 独自开始新生活。采访中笔者了解到, 一部分新生因为在家从未做过家务, 导致来到学校很简单的衣物甚至不能独立清洗。尤其在开学之初十天的军训生活中, 一开始很多人无法很快地从暑假闲适的生活中脱离出来适应快节奏的生活, 导致内务整理不好、集合很难准时到位。经过军训的洗礼, 新生们对大学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他们开始寻求尽快适应新生活的办法。图1是大学新生为自己2个月以来的大学生活打分情况 (满分为5分) 。

通过图1可以发现, 新生极少给自己的生活评定极高或极低的分数, 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基本适应大学生活。 经了解, 新生们认为自己不适应的方面主要是上课时无法及时跟上老师的讲课速度, 尽管深知大学讲师与高中不同, 但是在高数等新接触的学科学习中仍然会有望尘莫及的感觉。

(二) 大一新生的学习状况调研。

在调查中发现, 新生普遍对自己的专业不甚了解, 尤其是中外合作专业的新生, 他们对本专业开设的课程种类很不满意, 93.6%的中外合作的同学认为大一只开设英语专业的课程很不合理, 不助于大学生活的合理分配。有26.3%的新生认为开设高数、思修、马哲等课程对自己的专业无用。37.8%的新生认为学院应该将现在的规定自习教室制度延续一学年左右。在问到“你认为你班的学期气氛是否浓厚”时, 有55%的学生认为比较浓厚, 25%的认为一般, 而认为不浓厚的则占到了8%。大部分新生认为班级的学习气氛比较浓厚, 其中51.4%的新生认为大多数同学能够明确当前目标自主学习。67.6%的新生每天会规定自己1~2小时的自习, 这个时间是在学院规定自习之外的, 由此可见, 大部分新生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通过采访, 了解到新生中存在逃课现象, 占35.1%, 大多数人因为生病但来不及请假而逃课, 有28.6%的新生因为想到图书馆自学而逃课。

(三) 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调研。

2010级新生属于大家熟知的“90后”, 性格大多比较突出, 所以人际交往问题一直为大家所关注。通过新生班主任笔者了解到, 2011年届新生最突出的就是礼貌问题。例如很多新生遇见师哥师姐根本不打招呼, 使得准备与其打招呼的学长们很尴尬。经过2个月的共同生活, 同宿舍同学之间已经基本了解, 大多数同班的宿舍之间交流甚密, 通常大家一起上下课、集合会操。男女生之间的交流也比较适当, 通过班委将整个班级凝聚起来, 大家普遍反映大多数同学很乐意融入班集体, 班级非常团结。

(四) 大学新生的日常生活调查。

上一篇:主体合作机制下一篇:英汉状语比较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