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主义电影范文

2024-07-31

英雄主义电影范文(精选12篇)

英雄主义电影 第1篇

一、永恒的主题——英雄主义

(一) 中国英雄主义的起源

首先, 中国英雄主义是在先辈们同大自然的斗争中产生的。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繁衍生息。在过去的5000年历史中, 这两条河在养育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同时也为炎黄子孙带来过巨大水患, 可以说水患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成为炎黄子孙成长的主要篇章。长此以往, 中华民族形成的共同愿望便是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 如早期的尧、舜、禹。

其次, 英雄主义是民族战争和民族融合的产物。英美列强用大炮轰开我国闭关锁国的大门时, 民族战争和抵抗外界侵略的战争随之而来, 在此期间涌现出无数前赴后继的英雄, 由他们引领的英雄主义逐渐成为当时战争期间的支柱。时光流逝, 以保卫人民, 抵抗外辱为主的英雄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篇章。具体的区分为鸦片战争前的英雄为民族英雄, 而在此之后的则是爱国的仁人志士。

再者, 英雄主义源于阶级斗争。人类社会自从进入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直到解放前, 广大劳苦大众与剥削阶级 (奴隶主、地主、资本家) 的斗争始终是中国社会阶级斗争的主旋律, 因此, 除暴安良、锄强扶弱、反抗地主阶级、领导工人运动等方面, 直接反映了广大民众在饱受阶级压迫时迫切希望有英雄出来主持正义的共同愿望。

最后, 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 以其坚固的文化根基对中国的英雄主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文化主张忠孝仁爱, 在广大人民心中, 一名合格完美的英雄必须以他人或者集体的利益为先, 在必要时候需要以大无畏精神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挽救人民、捍卫国家。在之后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儒家文化仍旧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

(二) 美国英雄主义的起源

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国度, 由于移民历史的缘故, 美国没有经历封建君主制度, 而是直接摆脱英国殖民统治, 从殖民主义进入资本主义, 因此美国人的民主、独立意识比世界其他地方都要强烈。美国人都普遍承认中国人的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英雄, 他们追求的是个人式的英雄。所以这造就了许多美国平民中脱颖而出的传奇人物。

二、中美电影中英雄主义的差异

(一) 英雄主义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体现

1. 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英雄向往独立和勇气

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美国自由、民主、反独裁的内在精神所在。美国人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认同与其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在美国, 孩子到了法定年龄后就不再接受父母的抚养和照顾, 而必须自力更生, 依靠自己的努力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 美国人从小就有很强的独立意识, 这种独立意识在美国大片中有着充分的体现。《美国队长》中斯蒂夫·罗杰斯, 原来是一个身体瘦弱的新兵, 之后在接受实验被改造成“超级士兵”, 此后他的力量、速度、耐力都远超出于常人, 以美国队长的身份, 为美国及世界在二战中立下显赫战功, 被赞为“完美演绎了美国精神”。在电影《绝密飞行》中, 在执行一次击毙恐怖分子的任务时, 男主人公违背总部的指令, 采取非常规的飞行模式, 最终完成任务。美国大片中的英雄人物往往具有博大的胸怀和非凡的领导能力, 能够面临巨大的灾难和困境, 领导众人排除万难, 并成就伟大的功绩。

2. 大灾难造就大英雄

灾难片是美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类型, 其形式多样, 涉及范围小到洪灾火灾、地区性流行病, 大到海啸、地震、核扩散, 甚至遭到外星人武装入侵。从某种意义上灾难片是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一部分。因为几乎每部灾难性电影都伴随着英雄主义形象, 无论是生化危机, 还是世界末日, 在大灾难出现之时, 都直接促使着英勇超凡的英雄横冲出世, 比如《超人》《蝙蝠侠》《蜘蛛侠》或者《X战警》等等, 面对突如其来的异种人或灾害, 主角往往撕掉伪装的平民外衣, 挽救人民和国家财产于危难之中。超级英雄无一不是有坚定目标, 不会屈服, 勇于承担责任, 为正义奋斗, 最终拯救大众于水火的形象, 以无畏的个人英雄主义来体现人类的伟大。

3. 美国女性英雄主义

在成功塑造了众多男性超级英雄之后, 美国的电影市场也陆续推出了一些女性英雄主义电影, 这一方面是为了迎合美国女权主义和妇女解放思潮的需要, 另一方面, 也是出于商业牟利的考虑, 事实证明, 这些好莱坞电影中的女英雄形象确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并受到美国民众的追捧和推崇。科幻片《异形》中, 美国出现了第一个动作女明星, 她出现的时机正是美国女性解放运动的时候, 迎合了一定的社会需求。而美国电影中多数的女性英雄以性感、美丽、机智的一面示人, 多为商业炒作的目的。比如《古墓丽影》中的劳拉, 《生化危机》的艾丽丝, 《黑夜传说》中的塞勒涅, 《猫女》中的猫女塞琳娜, 《杀死比尔》中的新娘乌玛。

(二) 中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

1. 集体主义与英雄主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中国深受儒家思想二千多年的熏陶, 十分主张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 集体是伟大的, 个人是渺小的, 个人必须服从集体。所以中国电影中的英雄更多的表现内在品质, 其中最主要也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国家对整个民族承担起的责任感。总体来说, 中国电影中的英雄通通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2. 小人物的英雄光辉

不同于超级英雄系列的电影, 中国几千年来“仁人”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电影角色, 没有绝对的好人, 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中国英雄电影系列中出现了一个小分支, 将视角放在小人物的身上, 没有神化英雄到无所不能, 而是把小人物最平淡最市井的生活演绎出来, 却在危急时刻显露出英雄的光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成龙近几年的作品, 其中《大兵小将》里成龙扮演梁国的士兵, 虽然贪生怕死的他不是个称职的士兵, 却也生性善良, 直率乐观, 安于做小人物。剧情主线很突出也很简单, 小人物有小理想, 执着又坚强。成龙饰演的角色不再是永生的英雄。角色这次在影片最后不再退缩, 在自己倒地死亡的那一刻, 仍然高举着国旗, 让我们明白他有着英雄般的梦想和信念。

3. 中国女性英雄主义

相较于只有几百年历史的美国, 在中国几千年长河中, 不乏勇敢坚毅、敢于反抗的巾帼英雄。早期的女性英雄主义电影完全是为政治服务, 有《江姐》《刘胡兰》《八女投江》《沂蒙六姐妹》等。这些电影中, 她们并非争取权利或反抗父权体制, 是彻底的红色革命英雄。 (马史, 2010) 近两年, 电影逐步商业化, 有替父从军、忠孝两全的《花木兰》, 《画皮》里以生命相搏征服人妖两界的佩蓉, 《十面埋伏》中不惜生命为父报仇的小妹, 以及《金陵十三钗》中在日军侵袭下不畏强暴英勇救人的14个风尘女子和教堂女学生等等英雄女性。这些都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

三、中美英雄主义电影的相似点

(一) 相似的经历

尽管国籍、时代、性别等等元素导致了英雄们的具体情况不同, 但是不可否认, 中美两国所塑造的英雄人物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英雄并非天生, 需要或从小培养, 或经历挫折, 或遭逢奇遇。和失败作斗争是作为英雄最基本的能力, 一直过着平淡顺意的人不被视为合格的英雄。这在中美电影中都有确切的体现, 比如, 美国电影《绿巨人》中男主角布鲁斯从小孤苦无依, 在一次实验中意外唤醒体内的神秘力量, 使其具有超强的破坏力, 因此军方想方设法置他于死地。由于朋友和家人的拯救他最终得以控制力量保卫人民。同样的中国电影《霍元甲》《叶问》中的男主角们作为一介武术泰斗, 家庭美满, 却遭逢仇家或日本人报复, 一夜跌进深渊, 但主人公们并没有被打倒, 反而达到了更高的造诣。另外, 遇到奇遇意外获得力量的电影作品也有很多, 《X战警》中小部分人类基因变异, 拥有超乎常人的力量。《蜘蛛侠》男主人公在博物馆被受过放射性感染的蜘蛛咬伤后, 获得蜘蛛一般的特殊能力。《苏乞儿》男主人公遇到世外高人得其点播, 创出闻名于世的“醉拳”。

(二) 卓越的品质

英雄之所以被成为英雄, 是因为其有超乎常人的品质, 即责任感、智慧和勇气。对家人和朋友缺乏责任感的人何谈保卫社会人民保卫国家。《龙门飞甲》的故事背景就是侠客赵怀安为营救忠良, 杀死恶贯满盈的东厂都督, 从而引来杀身之祸。《一代宗师》洪师父说“为了生活, 我可以忍。侮辱中国武术, 就是不行!”这些电影演绎出其身处乱世作为一介平民的强大责任感。但只有责任感就犹如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还要有智慧和勇气, 譬如, 《赤壁》中诸葛亮草船借箭, 《十二生肖》各路盗贼为挽回国宝各显神通。《变形金刚》萨姆以人类微小的力量对抗霸天虎, 《加勒比海盗》杰克船长一如既往的思维跳跃, 敢想敢做。《特洛伊》智勇双全的奥德赛想出“木马计”顺利攻下特洛伊, 结束希腊与特洛伊10年之久的战争。真正有责任感有勇气有谋略的人才能被人们视作英雄。

(三) 唯美的爱情

爱情和电影的关系好比是牛奶、糖和咖啡, 爱情总能给电影以调味和润色。电影人自然也会为义无返顾捍卫和平的英雄创造出拥有爱情的权力。电影《蜘蛛侠》女主人公为答谢男主人公帮她摆脱困境, 送给他倒吊之吻的画面深深印刻在观众心中。《钢铁侠》托尼和精明能干的女友维尼吉雅的浪漫默契。《变形金刚》男女主人公面对危险一路相护相拥。《卧虎藏龙》李慕白和俞秀莲为兄弟情义一生的纯净淡泊。《黄飞鸿》中黄飞鸿与十三姨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跨越辈分的爱恋。无论是轰轰烈烈的爱情, 还是柔情似水的爱情, 都能使观众与影片中的爱情故事产生共鸣。

结论

中美两国由于各自的历史文化, 导致英雄主义电影有一些显著的差异。在中国电影中强调为人牺牲和无私的精神, 以及把小部分视角放到平民生活上。而美国人则是英雄的崇拜者, 因其扩张领土独立运动等历史, 在美国的文化中, 宣扬独立, 强大。在他们看来英雄必须富有强大的力量, 甚至过度深化英雄。对于女性英雄主义也因两国的社会性质有较大差异。通过对比中美英雄主义电影, 更深层次的了解中美两国优秀文化, 对两国文化交流、跨国文化传播意义深远。

摘要:在中美影视作品中关于英雄文化题材的电影层出不穷, 通过对比中美电影中诠释的英雄主义的异同, 可以发掘中美英雄主义各自成长的背景和根源, 有助于更深层次地了解中美两国文化, 对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意义深远。

关键词:中美电影,英雄主义,相似,差异

参考文献

[1]汪自友.浅析美国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J].湖南:考试周刊, 2012 (16) :23-24.

[2]郑巍.从美国大片谈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J].黑龙江:电影文学, 2013 (6) :8-9.

英雄主义电影 第2篇

这部影片是围绕着消防战士展开的。滨港油罐区的一条管道爆炸后导致原油泄漏。火灾现场出现了大片流淌火。消防战士奋不顾身地冲进火场,克服各种困难进行救援。

经过他们的努力,大火终于被扑灭了。看到消防员们英勇无畏,明知进去之后就可能再也出不来了,还是义无反顾地冲进火场,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我印象最深的消防员是江立伟和郑志。

江立伟原先是特勤一中队的中队长,后来因为指挥失误,导致新兵孙岩牺牲,最后被调到了东山中队。听说要进火场手动关闭油罐阀门,姜立伟自告奋勇。得知一个阀门要转八千圈才能关闭之后,江立伟说,就算是八十万圈,我也要给它关上。后来,江立伟看战友已经累了,就骗他说我也累了,咱们走吧。他砍下一段梯子,让战友走,自己却留了下来。因为觉得戴着手套不方便,他脱下了手套。一碰到阀门,他的手就被烫得血肉模糊,他还是坚持了下去。最后,他完成了这项任务,但是也壮烈牺牲了。江立伟是一个英勇无畏、坚持不懈、关心战友的人。

郑志也是特勤一中队的消防员。因为就要退伍了,他在训练时常常偷懒。特勤一中队的队员被困在火场之后叫他去报告,可是他却朝相反的方向跑去。大家以为他是逃命去了,但郑志却带来了高压水枪。高压水枪的后坐力把郑志砸晕了。

他凭着最后一点力气,站起来灭火,救出了队友。这时,上面的梯子砸下来,把郑志压住了。最后,他也壮烈牺牲了。 之前我跟随牛通社也去蒋村消防中队参观过,消防员叔叔给我们介绍了消防器材,还让我们试穿了消防服。当时,我的心情是很激动的,但是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我才真正地感受到了大火的残酷无情和消防员的伟大。他们是新时代最伟大的人。

电影《烈火英雄》观看心得

电影《烈火英雄》根据鲍尔吉·原野的长篇报告文学《最深的水是泪水》改编,讲述了消防员以生命维护国家及人民财产安全的故事。“烈火无情,英雄无畏”八个字,则很好地诠释了影片所要表达的消防救援精神。透过海报,观众们既能感受到油罐火灾现场带来的绝望感,同时又能感受到消防员的坚毅和勇敢,也看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精神。

新时代青年要有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长征精神”是时代青年担当责任的精髓,为了华夏民族的解放,红军青年直面国民党的围剿,地方武装的阻隔,雪山草地的阻挡,他们迎难而上,直面难题,最终建立了我们的新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面对重重困难,冲破种.种阻碍,迎难而上,坚持回国效力,最终让中国的“两弹一星”至少向前推进了二十年。困难是我们人生的伴侣,是我们奋进的绊脚石,战胜困难是我们青年人在责任和乐趣。新时代青年是改革发展的主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我们的青年人必须要有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面对成千上万的困难与挑战,直面困难,解决困难。

新时代青年要有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西汉抗匈将领霍去病,17岁挺身而出领兵抗击匈奴的侵略,率军深入漠北挺进两千多里,一举打败匈奴。从而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地区的边境安全,壮我华威。四川凉山森林大火,1300多人挺身而出,奋战近20小时,参与救火,30名青年消防员牺牲,安全保护村组5个、民房30余户。30名青年消防员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榜样,新时代青年人机遇和挑战并存,改革与创新并进。青年人要勇立潮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站在最前沿,奋战在第一线。新时代青年必须要有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直面前进过程中的暗礁与荆棘,矛盾与挑战。

新时代青年要有承担责任的担当精神。青年革命志士秋瑾,她蔑视封建礼法,提倡女权,在得知革命起义失败后,她毅然留守,遣散众人,用自己的生命保护革命同志。“天眼之父”南仁东,他为了让中国能够拥有世界第一台最大的射电探测仪器,苦苦坚持几十年,倾尽全力,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担起这份责任,这份责任可能是对自己,亦有可能是对国家。新时代青年要有承担责任的担当精神,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未来、民族复兴的希望。新时代青年要有担当精神,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承担责任的担当精神。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时代青年勇争担当精神的传承者。

《烈火英雄》观后感

--------逆火而上

一双手可以撑起一个家,给一个孩子温暖的拥抱。而英雄的一双手却选择了给成千上万个娇嫩的生命以庇护,给成千上万个幸福的家庭以海阔天空。

影片中,全体消防官兵,正紧张地同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油罐爆炸火灾战斗着。在火灾最核心位置——A01号油罐,消防员江立伟正赤手空拳冲进火场。电阀门关闭失败,油在不停往外流,如果不能关闭阀门,控制火势,整个城市都有可能遭殃。

四周火光冲天,一团团火焰如猛兽一般蹿得老高,上方,一窝火焰似乎得意洋洋地摇摆着:“哈,你管不住我!”但江立伟大叫:“到底谁怕谁啊!你没看见我正掐着你的脖子吗!”一团火焰俯冲下来,他的手发出“吱吱吱”烫烤的声音,流出了鲜血,他却毫不放弃,继续转动着。最后他终于成功了。整个城市保住了,所有人的生命保住了,可是他却牺牲了。看着看着,我的眼泪流下来了。

他们是熊熊烈焰中逆火而上的铁人,他们是危急关头坚定的逆行者,他们是真正伟大的英雄,他们之所以如此勇敢,那是因为他们有一个伟大名字——消防员。他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我想起那次到妈妈学校,妈妈带我一起去操场中央参加消防演习的事。开始演习了,我们看见一个大大的缸。示范的老师把汽油倒进缸里,点起火,模拟火场。他拿起灭火器,拔掉插销,向火苗喷去。他说:“喷的时候要站在上风口,不能站在下风口。”妈妈的同事一个一个都去尝试,并且灭火成功了。妈妈问我想不想上去试一试,我看着火光和烟雾,有一点害怕。这时一阵烟往我这边飘过来,迷住了我的眼睛,我的眼睛一阵火辣辣的疼痛。妈妈连忙喊我回来,我远远地看到火苗在往上蹿,似乎感觉到火苗上方的空气都是烫烫的。

我面对的只是一次模拟演习,我都不敢去,而无数跟江立伟一样的消防官兵,他们面对的是真正的火灾现场,建筑崩塌,烈火焚身、爆破炸裂,这些危险的事情随时有可能发生。他们却为了其他人的安全,义无反顾冲锋向前!我想,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

观看《烈火英雄》的感悟

《烈火英雄》的震撼是每一个人的,它让我们知道在这看似和平幸福的生活中,有那么一群人。

他们不畏生死,他们负重前行,他们不顾自己自己的生命,心里装的却是素不相识的你我。

在熊熊的烈火下,你们说“冲呀,给我干”

在生死面前,你们说“消防战斗总会有牺牲”

在家人面前你们说“乖,爸爸以后天天接你上学”

你们也是普通人你们也有孩子家人,你们冒着危险“从我当消防员那天起,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我得知我是一位中国公民起,我想我是多么幸运。

消防英雄也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他们热爱生活,敬畏生命,背后也有深爱他们的家人,但他们依然为了保护大家,不惜牺牲生命舍弃小家,他们应该被更多人记住。时光容易遗忘,我们用电影抵抗遗忘。

其实我们之前都不太了解消防员,虽然知道消防员很伟大,因为他们的牺牲而感动,但其实我们并不了解消防员背后还要承受什么东西。在牺牲之前,他们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有家人也有孩子,他们如果能够活着回家的话,我相信谁也不愿做英雄。他们不怕牺牲,但是害怕别人不知道他们究竟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了保护我们而不能守护自己的家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最深的水是泪水,当电影结束的时候,我想起立致敬,甚至想唱起国歌……

最深的的水是泪水。

致敬,消防官兵。

观看电影《烈火英雄》有感

电影《烈火英雄》根据鲍尔吉·原野的长篇报告文学《最深的水是泪水》改编,作为博纳影业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骄傲三部曲的第一部,影片讲述了滨海市海港码头发生输油管道泄露引发爆炸,消防员奋战在一线死守油罐全力灭火的故事。

有一抹亮丽的“红”,他们会给苍白的浓烟带去生机,会给凶猛冰凉的洪水带去希望,而他们面对危险和死亡却一往无前,他们就是离危险最近的人——消防战士!

“最帅的逆行”,曾是20最风靡的词组,也是大众最关心的一群人,因为那一年天津高新区爆炸,让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消防队员身上。那场大火有11名消防战士为救火牺牲,当所有人都往火场外躲避的时候,只有他们背道而驰走向火海,之后出现对他们的形容“最美逆行”,“ 烈火英雄”等等的词汇都不足以形容人们对消防战士感激与敬畏。而就在今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又是这一群无畏的消防战士奔向大火中。此次火灾,着火点位于海拔3800余米左右,多个火点均位于悬崖上,无数的消防战士奔赴救援,可是水火无情27名消防指战员和4名地方干部群众被突然变换风向的大火吞噬。4月2日,听闻这一消息,数以万计的群众慕名来到西昌市纷纷送英雄回家!他们用生命浇灭大火,为国家和人民带来安全与希望!

“最闪光的保护伞”,而除了救火之外,洪涝、泥石流等等出现的灾害面前,你都会看到消防战士们的身影。就在这次凉山火灾中,牺牲的消防指战员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3岁,最小的消防指战员刚满18岁,他们刚刚退去孩童的稚气,刚刚走向人生朝气蓬勃的青春时代,也正是人生中最璀璨的年华,但当面对危险和死亡他们却有超越了自己年纪的坚定与勇敢!这也是让所有人民群众感到悲痛惋惜的!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祖国谱写着恢弘的乐章,为人民描绘着幸福平安的画卷,却将自己永远定格在这最美好的年华!

“最可爱的人”,在危险灾害面前让我们一次次对消防战士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让我们心里燃起无比的敬畏。而生活中,消防战士对群众的帮助也是无处不在,当有人轻生想要跳楼,我们可以看到消防战士的协助,在打捞落水的小猫,我们可以看到消防战士的救助,甚至,我们戒指、手镯摘不下来,危及生命的时候,也是由消防战士来帮助解决……在凉山大火之后,从手机和电脑网络上可以看到,有很多人默默来到消防队,为消防战士搬来矿泉水,什么话和信息也没有留下就走了;还有一个5、6岁小女孩拿着一瓶水和家长走到消防战士的哨岗前,准备跑去把水给站岗的战士,战士看到小女孩过来向她挥了挥手,她便默默的把水放到哨岗前的地上,深深鞠了一躬,转身跑向家长,两人就离开了……我们对消防战士的感谢和敬畏无法言表,在我们心里你们是“最可爱的人”,因为有了你们,在生活遇到的困难和危险时,你们的到来才让我们看到希望!

电影资本主义 第3篇

金融渠道的介入繁荣了中国的电影市场,但风光背后也难掩风险的困扰。

最好的时光

每年几百部的新片、连番增长的票房收入,令热钱汹涌而来,使已存在了一个多世纪的电影业突然焕发出中国式的生机。

国家广电总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总票房持续走高,全年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比2010年增长28.93%。这意味着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的规模已进入世界三甲,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同时,20部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也佐证了2011年为国产电影整体业绩最好的一年。

在楼市凋零、能源暗淡,甚至火暴多年的互联网也遭遇华尔街冰冻的时候,数据为电影产业披上了一袭华美的裙袍,令众多投资者闻风而来,趋之若鹜。据已披露的信息统计,2010年影视产业投资事件4起,2011年9起,投资金额总额达1.36亿美元。

而早在一年多以前,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熊晓鸽就曾将电影产业形容为投资人的“新蓝海”。如今看来,分享电影盛宴的远不止他一人,例如总投资额高达6亿元的《金陵十三钗》。

事实上真正令金融圈惊诧的是民生银行对该片1.5亿元的贷款,此举创下了金融业对单一影片的最大投入。与此同时,与《金陵十三钗》对垒贺岁档的《龙门飞甲》也得到了资本的青睐,身后是北京银行的“打包贷款”支持。北京银行朝外支行一次性“打包”贷款给博纳影业1亿元,用于《龙门飞甲》、《不再让你孤单》等四部电影和《十月围城》电视剧的拍摄,以此分散风险。

据相关机构统计,截至2011年11月,已经披露规模的文化产业基金数量为83只,包括大摩华莱坞基金、IDG新媒体投资基金、腾讯影视投资基金等等,总规模折合1330.45亿元人民币。

除此之外,还有来自产业资本各路游资的参与,乐视网投资了《机器侠》;光线传媒投拍《画壁》;湖南广电、江苏广电等依托渠道平台优势,成功加盟《建党伟业》等影片;盛大、非常完美、麒麟三大网游公司亦争相进军影视投资。就连退役还学的姚老板,也不甘落后地插了一脚,据说将和好莱坞独立电影制片人杰·考贺恩成立一个电影基金,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面对“激情澎湃”的资本市场,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在接受采访时对前景预期乐观。他认为未来3到5年内,中国电影产业将全面迎来资本时代。预计未来将有8到10家公司赴港或在国内A股上市,融资规模将超过150亿元。另外,由于民间资本的活跃,预计将有50亿~60亿元投入到电影产业。

中国电影产业或许将迎来最好的时光。

放牛班的春天

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亚瑟·史密斯将中国人对戏剧演出的热情描述为如英国人爱好体育、西班牙人爱好斗牛。而早在1978年我国观影人次就曾达到231亿的高点。

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期是国产电影业的低潮期。原本属于国家文化事业的电影从行政体制中脱离,但还没完成市场化转型,大量DVD和录像带等音像制品冲击着国内电影市场,国内年票房收入一路跌落到10亿元以下,大部分还来自跟国外分账的10部进口大片,行业一潭死水。

直到2002年底,国产大片《英雄》的公映,拉开了国产电影市场复苏的举幕,随后的八九年间,中国电影票房几乎以年均超过30%的速率快速增长,直至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创纪录地实现了超130亿元人民币的年票房总收入。曾经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单片亿元票房,现在每年都有十几部电影可以轻松跨越。

熙熙攘攘,利来利往。中国电影从2003年的10亿票房起步,连续6年平均增幅超过25%,市场总量提高了6倍。2007年的票房冠军《集结号》令人记忆犹新。该片为华谊赚到了17%的回报,招商银行也因此名声大噪,后者为《集结号》提供的5千万无担保授信贷款成为银企合作的经典案例。

这一年还诞生了第一只私募电影基金铁池。时任铁池创始人的戢二卫计划在五年内投资拍摄20~30部中国元素的电影投入西方市场。电影基金得到大批影人的支持,称其为“持续稳定的资金保障”。

同样是2007年,红杉资本入股保利博纳,这家中国最大的民营电影发行公司获得了大约三千万的第一笔资金,当然,忙着与各个娱乐公司老板会面的还有IDG的熊晓鸽。2010年, IDG资金现身《山楂树之恋》,该影片票房过亿元,成为历史上最“高价”的文艺片。

据《2011中国影视产业基金报告》估算,2006-2011年上半年,国内投资影视产业的文化产业基金已经接近30只,未来5年,还会有不低于150亿的资金涌入影视产业领域。

另外一项预示市场前景的指标是新增银幕数量。去年,中国新增了约3000块电影银幕,全国银幕总数达到约9000块,其中不乏IMAX-3D巨幕。而“中国巨幕系统”的成功研制,又为影院建设向二三线城市的普及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些数字还意味着中国电影市场将缔造一个长期增长的神话。

更多资本开始蠢蠢欲动,但大都只愿重复那些已被证明的成功,这到底算不算中国电影的好时代?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主管电影业投资的米勒曾这样形容电影工业的代表好莱坞:电影像一盏灯,总会有飞蛾扑过来。

勇敢者游戏

毫无疑问,电影产业满足一项“有价值投资品”的必备前提:高速增长、喜闻乐见,却也令投资者尸横遍野。

因为资本涌入,2011年的中国影业火力全开,然而产能极限状态下出品的国产片中三分之二被影院拒之门外。而在上映的电影中,只有20%左右赚钱,10%打平,剩下70%亏损,耗资巨大的大制作影片账面浮亏。

如投资1.5亿的《战国》总票房不到8000万,投资浮亏接近1亿;投资1.5亿的《关云长》总票房仅为1.6亿,投资浮亏也超过了5000万;号称制作费高达2亿的《倩女幽魂》总票房不到1.5亿,投资浮亏也超过了亿元。而投资巨大的《金陵十三钗》也仅以6亿多的票房收尾,按照现有的国内分账比例计算,该片票房收入达到13亿方可回本。

由此可见,对于大多数电影淘金者而言,电影行业依然是一个风险大于收益的行业。这也许是上文提到的私募电影基金铁池从风光面世到黯然清盘的最大原因。

事实上,投资电影面临多种风险,如政策调整、费用超支、“撞车”、盗版……林林总总。对于大多数PE、VC来说,电影依然是一个盈利模式不明确的行业。华谊兄弟传媒董事长王中军就在此前一次公开场合表示:中国电影总体来讲是阶段性不健康,泡沫很大。而银行方面则称,其他很多贷款项目都有固定资产抵押,但电影投资失败只会空留一堆废胶片。

“成本虚高、片酬虚高,很多投资迷信大明星、大成本,而没有把钱花在刀刃上。这个刀刃就是品质,对行业来说,并不是件好事。”中国电影集团总经理助理赵海城认为,电影市场的非理性源于对资源的盲目拼抢。

引进大片是中国电影市场面临的另一个巨大风险。在2010年超过100亿元的票房中,国外大片票房逾40%;而2011年,《变形金刚3》在中国内地吸金11亿元,而《功夫熊猫2》的票房则为6.17亿元。

与大制作的高举高打不同,小制作电影以出其不意的效果成为了2011年的黑马。其中投资仅900万元的《失恋33天》,累计票房高达3.5亿元,获得了近17倍的投资收益,堪称经典案例。

这部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爱情文艺片《失恋33天》,并非本年度质量最好的华语片,而在影片上映前夕,宣传方负责人张文伯在接受采访时还埋怨,《失恋33天》在上映前后遭遇了《猩球崛起》、《铁甲钢拳》、《惊天战神》及《丁丁历险记》四部好莱坞进口大片的夹击。这也让很多以“大片”为主打的影片制作企业意识到了靠近市场需求、精品化的重要性,纷纷将2012年的制片策略调整为突出精品,而非强调影片数量和投资规模。

假如明天来临

如今的电影市场,泡沫已经开始膨胀,要想真正品尝到电影资本的饕餮,需要更多的途径和智慧。

2011年12月,《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布意见稿,从降低准入门槛,采取财税、金融等扶持政策以及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加强对电影产业的支持。从对产业外部宏观环境改善,到电影票价、电影版权保护,乃至地方政府鼓励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为影视制作及发行机构提供贷款等,无不体现政府对电影产业的规划与扶持。

所有这些指向明确的政策无疑都在传递着一个信号——金融系统要全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而电影产业为了取得金融系统的支持必须严于律己,“对投资人负责”是中国电影从业者应该树立并牢记的一条要义。用更专业化、规范化的财务制度和制作流程通过金融系统严格的检验。

據了解,中影股份已经联合艾亿新融资本推出了中国首个电影票房量化分析系统(BRP)。正如晨星之于基金投资、穆迪之于债券投资,BRP将帮助电影投资人、银行和金融机构、制片人量化一部电影可能的收益。

另一方面,中国资本“走出国门”早已不鲜见,投资海外大片已渐成势。据国外媒体报道,吴征、杨澜夫妇的阳光媒体集团和嘉实基金将创立一个8亿美元的基金,该基金将重点致力于将海外热映电影推向更为广阔的亚洲与中国大陆市场。

该基金不会试图将中国电影和明星推向好莱坞,“因为大多数中国明星在国外并没有什么名气,因此我们大多数的议题还是将好莱坞的东西推向中国,反过来是不行的。”吴征表示,他还有一个野心,就是与好莱坞的合作伙伴们一同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项目。

业界也普遍认为中国资本进军好莱坞,将有望获得双赢局面。一方面,将有助于好莱坞电影顺利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中国资本通过投资好莱坞影片,将有望收获更高投资回报。

浅析美国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第4篇

什么是个人英雄主义?据字典解释, 当某一伟大的全民族事业和为实现这一事业而积极克服当时发生的矛盾和障碍所必需的巨大努力而成为个别人的性格品质, 他们在整个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精神, 并且体现在个别人的行为中, 而使行为具有伟大意义时就出现了英雄主义精神。在好莱坞电影里, 个人英雄主义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个人英雄强调两部分的含义:个人和英雄。电影里的主角不管是平民还是总统, 都是单枪匹马, 独来独往;不管主角在片中何种身份, 必定是智慧过人, 有胆识, 能担当, 身负多种技能, 无论什么情况都能化解危机, 获得成功。

二、个人英雄主义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

极力制造英雄神话是美国好莱坞电影长盛不衰的重要秘诀, 也是好莱坞大片蕴藏各种极端文化价值观的根源。好莱坞总在极力打造各式孤胆英雄形象, 编织各种神奇的英雄神话。

sentment that had occupied Shi Hua’s heart like a block of ice melted into a flowing river of love that intoxicated her, dissolved her in its stream.Golden Dog was like an addict who knows the opium is killing him but craves it for the ecstasy it brings.The explosive release of passion left them like a pair of whipped dogs—or like a concoction that has lost its efficacy.They could hear the

石化的爱恨情仇此刻都溶于一种复杂的情绪难以得到宣泄, 此处原文中作者用到的是以爱凝固的仇恨融作一起来像吸大烟一样来发泄, 在这其中体会生命的极尽畅美。疯狂的夜晚比喻成“a night of unbridled passion”, 对这疯狂的夜晚的翻译的同时考虑到了上下文, 此刻石华的心情就是unbridled passion, 爱恨情仇的融化就比喻成了“a block of ice melted into a flowing river of love”, 译者很好地体现了意象在细节翻译中的体现并且体现了译者的独立于原作的创作。

2. 音像、意象及象的语式翻译策略。

例2:念毕, 已是苍暮之时, 金狗将祭文火化之后, 抬头望天边, 万山若黛, 州河似带, 夕阳也一半在水中将浮将坠, 红如血染一般。

“万山若黛, 州河似带”此处翻译为“above the dark mountain peaks and the ribbon like Zhou River”, 将意象很好地翻译的同时, 重现了原文的能量和细节, 音像和意象都得到了传神的表现。

3. 内容派生或有机形式的翻译策略。

例3:一抬头, 岸上走来一个女子, 轻手软腿的。太阳正照在她的脸上, 金狗觉得天上的太阳已不存在, 那脸是一盘肉太阳, 这太阳有鼻子眼睛的让人亲近。

He looked up and spotted a girl walking gracefully toward

从20世纪30年代的《大篷车》、《铁骑》、《壮志千秋》开始, 好莱坞就开始了制造英雄神话的旅程。1939年的《关山飞渡》是好莱坞电影中牛仔英雄片的标志性作品, 影片塑造了灵果这一英雄形象, 他一个人拖住了一群阿巴虚人, 使得驿车里的人都得救, 充分体现出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比如, 由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007》系列影片, 塑造了詹姆士·邦德这个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在《黄金眼》 (1995年) 里, 詹姆士·邦德必须寻找在苏联被劫持的黄金眼, 那是一种发射电磁波的武器, 而且被一位叛变的苏联将军所偷。在这项任务背后, 最复杂的是邦德发现这次阴谋的策划者是他的一位旧识及同僚, 英国籍的探员006, 他计划使用这项武器引起全球金融的瓦解, 借此增加财富。在《明日帝国》 (1997年) 中, 007探员面对的是强大的媒体巨子卡佛, 他拥有《明日报》, 为了在中国大陆垄断并独霸媒体, 不惜策划阴谋, 挑起英国与中国的战争, 秘密协助邦德调查的中国籍探员是林慧, 邦德为了挫败卡佛的阴谋, 从伦敦、汉堡一路奔波到西贡。在《黑日危机》和《择日而亡》中邦德毫无悬念地扮演了一个英俊潇洒, 熟悉各种搏击器械、运动娱乐, 精通多国语言, 并一次又一次孤身犯险却又能力排众难、拯救世界的英雄形象。又如阿诺德·施瓦辛格主演的系列电影几乎都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代表。在《终结者》系列 (1984、

此处作者将女孩走来的状态“清手软腿”翻译成“walking gracefully”, 在内容翻译的基础上采取了有机的形式并且结合了前处所用的意象的翻译, 将女子的状态清晰地展现在了译文读者的眼前。

四、细节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的影响

钱钟书先生说过, 翻译是一个脱胎换骨, 灵魂转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语言的转换, 原作的语言土壤变了, 原作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必须在另一种语言所沉淀的文化土壤中重新构建。这样才能从细节翻译上达到美学的良好效果, 这也是庞德一直追求的。这种细节再现理论对当今的翻译界影响力必将逐步扩大。

五、结语

庞德作为翻译家的身份虽不如作为诗人和批评家的影响力大, 但是他的细节翻译理论对当代一些作家的翻译还是起到了指导和推动的作用, 我选出了几段作者很好地运用庞德理论的译文, 加上自己的注解, 意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细节翻译理论对在翻译中传达文化差异所起到的作用。当然任何理论的运用都必须有实践支撑, 译者将理论的认识观和方法论良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传达出作者的意图, 达到翻译的真正目的:在传播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2]贾平凹.浮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

[3]王娜.贾平凹的道路[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8.

[4]包惠南.论艾兹拉·庞德鲜明的细节翻译理论及其意义[M].苏州:职业技术大学学报, 2005.

[5]陈水平.意象—漩涡—会意—庞德的细节翻译论[M]衡阳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991、2003年) 里, 终结者始终都是以弱胜强, 最后挽救人类。时至今日, 好莱坞更是有增无减地大量打造极端个人英雄主义形象。可见, 极力打造个人英雄主义形象永远是好莱坞电影人的兴奋点, 也是好莱坞大片始终吸引观众的看点与卖点。

总体来看, 像《偷天换日》这样极力渲染神偷绝技而没有多少积极价值的“犯罪英雄”, 在好莱坞打造的英雄形象中只是少数, 多数英雄形象具有正面价值取向。这些英雄或关心民族大义、国家利益, 如《空军一号》、《国家宝藏》等;或保护地球、拯救人类, 如《第五元素》、《终结者》系列等;或捍卫法律、正义与和平, 如《蜘蛛侠》系列、《钢铁侠》系列等。好莱坞人总是给他们创造的现代英雄神话披上一层传统的、简单的、普遍性的崇高思想外衣, 让世界所有不同文化层次、文化身份的观众都能感受到这些影片所承载的神圣思想和崇高精神。所以, 观众们不仅难以看出这些影片在文化价值观上存在什么问题, 而且相反, 还会认为这些英雄神话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导观者追求真善美, 向往正义、尊严、和平、自由、人权等美好理想。如果我们剥去这层普遍性的崇高主题, 就会发现, 好莱坞编织的英雄神话, 普遍是由个人英雄主义者充当主角。好莱坞打造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有着共同特征, 就是将个人英雄无限神化, 从而表现出极端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取向, 其典型症候表现为:其一, 英雄们普遍拥有绝对强壮的身体素质, 如健壮的肌肉, 钢铁般的身体, 无与伦比的体能, 英俊或美丽的外表, 等等。一般都是身经百战而不败, 伤痕累累而不死。《刀锋战士》等影片中的主人公就是这种个人力敌群雄、百战不败的代表。演员史泰龙、施瓦辛格、布拉德·皮特等就是众所周知的好莱坞英雄形象的象征, 他们都是完美男性的代表, 也是完美人性的典范。其二, 普遍拥有优越的智力才能, 如知识丰富、能力全面、身怀绝技、随机应变等。《007》里面的邦德就是这一类典型代表, 射击、飞刀、滑雪、搏击、纸牌 (赌博) 、游泳、潜水、驾驶 (赛车、飞机、船只) 、社交都是他的特长。其三, 普遍拥有超常的意志力, 如超极限的忍耐力、顽强的战斗力、必胜的信念等。其四, 普遍拥有完美男性或女性的几乎所有优点。其五, 都是凭借个人力量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 最终转危为安, 获得胜利。其六, 多数英雄往往还是敢于反抗美国政府的个体斗士。政府在搞阴谋, 个人英雄们敢于揭露政府的阴谋, 与强大的政府对抗, 并最终让政府出丑, 捍卫了正义、自由、民主、人权等。

三、个人英雄主义形成的原因

个人主义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的重要部分, 他们崇尚个人的存在和发展及自由空间。而英雄主义其实是来源于我们对于自身的生存环境、人文理念的忧虑和恐惧。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于未知世界和生存危机的感应, 所以期待那些拥有绝对好的品质、过人的能力, 总能在最危险的关头给予最有力的支持和保护的英雄。只是个人理想与英雄品质完美结合的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所以就需要虚构一个完美的形象给予自己心灵上的慰藉。而美国人正是把这种模式根深蒂固地反映在了缔造的好莱坞电影上。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其基本特征是侵略和扩张。二战后, 帝国主义已经不仅仅满足经济和政治的统治, 开始向文化方向渗透。文化帝国主义其实就是文化扩张, 这个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为人们广泛使用, 是后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产物, 其典型是当今的美国, 它企图把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和文化都归于“美国领导” (America leadership) 之下。美国借助其新闻媒介、文化交流、好莱坞电影、跨国公司等, 积极扩张美国的政治文化和大众文化, 目的在于在全球实现美国文化霸权。美国的文化是构成美国全球性力量的一部分, 好莱坞电影同样承担着传播美国民主精神的职责。电影中随处飘荡的星条旗和美国的标志性建筑———自由女神像更是常常出现在镜头里, 而且都以快速旋转全景展现, 令人印象深刻, 这本身就充满了文化帝国主义的色彩。在这些电影中, 好莱坞喜欢把美国价值观等同于其他国家的价值观。《星球大战》是一部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科幻影片, 开创了崭新的电影天地。科技因素与精神力量并重, 追寻自由和民主的胜利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文化事件。它不仅是一部电影, 而且是美国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的政治、经济意图和所谓的美国精神是这部电影立身的基础与灵魂。其中充斥着对太空秩序的描绘, 对崇尚武力解决争端的崇拜, 对美国英雄式的太空武士维护“太空正义”的极度渲染———这一“正义”是典型的美国式的正义。《超人》系列中, 超人在联大发言时说:“不要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 要爱全人类。”接着他说:“我们只有一个世界。”美国站出来是因为“想象他们 (恶势力) 对世界做了什么”。电影中有着一种普世主义。独立宣言即提出普世主义, 后来渐渐演变成救世主义———美国必须拯救全世界。这一想法来源于两个基本理念, 即“上帝选民论”和“天定命运论”。美国先民们以上帝的选民自居, 响应上帝号召到新世界传播福音。他们认为, 作为上帝的子民, 美国人毫无疑问地应该成为普遍救赎的执行者和代言人。“天定命运论”来自这样一种信念, 那就是美国是受到神的眷顾的, 美国的命运、领土扩张的无限性是由神主宰的, 美国拥有整个美洲, 生活在他们认为适合的地方, 这是上帝的旨意, 是神谕。作为上帝的选民, 美国既要注重自身的发展, 又要把能促进自身发展的优越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拯救那些仍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上帝的子民们。美国国民深信自己是独特的, 他们不仅独特, 而且肩负神圣的使命。“我们是被上帝选中的民族, 我们要把自由传递到世界各地”, 他们认为自己是“人类趋于完善的监督者”。美国文化深深地根植于美国宗教中, 神圣的使命感使得他们干预社会, 拯救人类。好莱坞电影不仅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而且是美国文化输出的主要载体。随着好莱坞电影的大规模宣传, 一个个电影英雄在世界范围被模仿崇拜。好莱坞电影不仅吞噬着其他国家的本土电影产业, 而且影响着这些国家的民族想象和民族认同, 本土电影无人问津, 民族想象变得苍白。这种文化上的侵蚀使世界各民族文化出现“同质化”趋势。电影属于大众文化, 而大众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倾向。它不仅是娱乐工具, 而且是宣传统治阶级意志的宣传工具, 电影可以通过形式和内容宣传价值和意识形态。在电影中, 意识形态通过常规的社会活动为人熟悉并正常化。因为好莱坞在输出美国电影英雄的同时, 在用美国的价值观、文化观评判其他族群的民族文化, 甚至是价值取向。难怪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布热津斯基骄傲地宣称, 如果说罗马帝国奉献给世界的是法律, 大英帝国奉献给世界的是议会民主的话, 那么美国奉献给世界的就是科学技术和大众文化。

美国是一个热烈崇拜个人英雄主义的国家。美国社会倡导独立和自由的精神, 肯定人的价值并且充分体现了人作为社会主体的重要性, 一切以人为本。鼓励个人依靠自身的能力创造自由美好的生活并且造福社会, 惠及人类。美国人从小推崇的就是个人奋斗, 在激烈无情的社会竞争中取胜, 取得安全感和成就感, 成为本行业的先锋和领袖。同欧洲和日本相比, 美国的自由放任经济思想更加强调个人和企业的自力更生, 而不是依赖政府和社会保障, 强调让人们按照自己的自然天性自由竞争。美国学校鼓励个人有与众不同的表现, 培养领导才能。今天美国外交上单边主义, 军事上追求绝对优势的理念, 就是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灵魂深处所固有的特征在国际舞台上的自然表现。

四、结语

个人英雄主义其实也是美国梦的一部分。通过奋斗与坚持, 每个人都能凭借自己的智慧、能力与品质获得理想的生活。成功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虽然英雄也会有烦恼与遗憾, 也会被误解, 但是最重要的是坚持信念。

摘要: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主义, 尤其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国度。文章阐述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含义, 分析了其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 并说明了个人英雄主义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个人英雄主义,美国电影,含义,形成原因

参考文献

[1]杜钢, 张会兰.美国文化传统浅探.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 .

[2]王娟.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学术探讨, 2005.

[3]刘建成.什么是个人英雄主义.电影文化, 2006.6.

爱国主义电影 第5篇

今天 哥哥给我看了一部叫《集结号》的电影,哥哥说这个导演以前都是拍喜剧片的,但是这一次拍的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也十分出色,于是我便怀着些许兴奋地心情和哥哥一起看了这部电影。

故事一开始就是中原野战军独二师一三九团三营九连,面对国民党的一次阻击战,指挥员就是连长谷子地。

在一开始的这场战争中战争场面,效果以及各种特效,都是我所看过的中国电影中没有见过的,即使在外国的大片中的场面这样的战争视角也是不多见的。在九连接到团长命令后,全连战士义无反顾,冲向了最前线。这次的阻击任务是以一个连的兵力,阻击敌军的主力部队,可以说是鸡蛋与石头相撞。团长的命令是,在没有听到集结号吹响的的情况下,就算剩下最后一人也要坚持的打完。在这样的情况下,九连仅剩途的48名人员,以最大的努力去阻击敌人。其实阻击敌人是为了整个大部队的安全撤退。也就是说一开始团长就给全连的人员一条死路!

接着48名战士继续奋战,打到了最后剩下最后一人,也就是连长谷子地。共击迎接敌军的正面进攻4次。其中3次击退敌军,共击毁敌军坦克3辆。全连牺牲人数47人。要知道他们的武器只是一挺重机枪,一门火炮,其它都是步枪和手榴弹!在这样的悬殊这样的火力情况下,但他们成功的完成了阻击任务。为大部队的撤退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随后就是这个部队的撤编,等谷子地回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原有的部队。后面的生活他就一直生活在寻找自己的部队,等找到后,才发现原来他们的47名付出生命的兄弟战友,都被国家认为是失踪,失踪包括战死、被俘、退跑。这与烈士的荣誉比起来,自己心里不能平衡了。然后谷子地就在原来阻击战的故地寻找自己的战友遗体。最终还是在国家开发的时候,发现了47具白骨,证实了当时的战争!国家给予了他们应有的荣誉。

自己看完为后剧情所感动,这才是中国人,才是中国的军人!为了国家可以牺牲一切!为了战友可以付出一切!里面的其它剧情也是非常的感人的。比如说:为了不让自己兄弟的尸体落在敌人手里,又牺牲一人专门掩埋了所有的人员。为了战友踩地雷后能保住一条腿,顺利完成任务,自己去冒生命危险为战友脱险!

整部片子都在围绕着命令(也就是集结号)而展开。一开始收到的是集结号的命令。中间为了保全性命和违背命令的斗争,让战斗中最勇敢的大棚排长,在临死的时候说是自己听到了集结号。但是谷子地没有听到,所以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最后在了解到部队根本没有吹集结号,也就是说牺牲一个连的性命换取最终的胜利时,谷子地,表示的很悲情。他好像是被最好的战友(也就是下达命令的团长)出卖了。最后自己想到了国家最后的胜利,自己平静下来,觉得团长那么做也是对的。用自己说是每年都给团长送烟酒的话来体现一个军人最后做出的巨大牺牲,也就是心里的牺牲。影片最后在47名战士的墓前,让当初的司号员,吹响了当年没有吹响的集结号。全剧用这样的场景来结尾,也就是说给了所有还在血战中的士兵一个安心的号声,让所有死去的战友们安心的死去。想到这里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了……

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军人的任务就是保卫祖国,而我们现在幸福安宁的生活便是革命前辈用鲜血,用汗水,为我们换来的!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学会了“责任”两个字,作为当代青少年,不仅要在学习上下功夫,在生活中也要学会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做一个不轻易言弃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的前辈更是不易!我们要牢住历史!珍惜现在!

开场白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一些非数学老师在听完一堂数学课后,往往这样评价:思路清晰、语言精练、解题严谨,就是太乏味、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设计好“开场白”,非常关键。下面是数学课的几个片断:

动手实验式“开场白”:桌上摆满了切成各种形状的萝卜,大伙好像还在热列地讨论着什么。老师微笑问:“同学们,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什么形状?”

悬念式“开场白”:老师一上讲台,故意神神秘秘地说“你们每人随便想一个自然数,将这个数乘5减7,再把结果乘2加14”。……“你们算得的结果个位数字一定是0”。顿时教室里象炸了锅似的,……“等你学了字母表示数,你也会算了”。……

故事式“开场白”:为了让学生体会图形的边长、周长、面积在变化过程中的关系,领会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关键是捕捉到不变的量。老师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父亲的羊越来越多,想拆旧羊圈扩大面积,可是没有多余的篱笆,怎么办呢?他叫来了儿子,儿子不慌不忙地说:“爸,我有办法”。“你看,旧羊圈长70米,宽30米,面积2100平方米。如果改成50米见方的新羊圈,不用添篱笆,羊圈面积就有2500平方米”。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 第6篇

第一,看到大场面再也不一惊一乍了。从第一次看到蝙蝠侠里价值千万美金的豪车出场没几次就报废时的肉疼,到后来看见美队的高端飞行器出場没几分钟就掉到海里时的心痛,我的情绪几乎到了失控的边缘。可后来看到《复仇者联盟》里纽约的摩天大楼一座座倒下,人一排排死去,我就已经有了一种“任凭风雨吹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到现在成了三观极度不正,仿佛不倒个一片,不烧成一片,不从太空叫几个人下来,就不叫震撼。为此我感到很对不起政治老师。

第二,要想成为英雄,你得有一颗百折不挠、硬度堪比金刚钻的积极乐观的心。俗话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英雄也不例外,在光鲜背后,每个人都有一把辛酸泪。有的死了爸,死了妈,死了叔叔,死了女友;有的承受了身体改造的彻骨之痛,一觉醒来,女友已经老成了能做自己的奶奶;有的因为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差点把自己丑死。但他们无疑都挺过来了,破而后立,涅口重生。所以别太羡慕英雄,他们只是吃了平凡人无法承受的苦,靠着自己的勇气和努力,在血与泪中成功了;也别太鄙视反派,他们只是在吃苦的过程中心神混乱,对自己的无助和被社会的遗弃产生了深深的厌恶,开始用鲜血祭奠自己的苦难。

第三,尽管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和以暴制暴的暴力美学我并不赞同,但我还是被英雄们在拯救众生时具备的责任感和路见不平时的正义感震撼了。他们不是参悟大道后无悲无喜的佛陀,也没有因为获得超能力而以万物为刍狗,他们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爱国爱民。看到混乱,他们会焦急;看到死亡,他们会自责。他们有寻常人的缺点,更有满腔的正义感和使命感。他们临危受命,救万民于水火。

金庸曾借郭靖道出了他心中大侠的标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与美国超级英雄的精神内涵不谋而合。蝙蝠侠最后自己带着核弹飞走,钢铁侠抱着炸弹冲向外太空,美国队长更是爱国主义的象征,三观正得就像从教科书里出来似的。再看金庸笔下的英雄,《神雕侠侣》中的郭靖和《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一个战死襄阳,一个自杀以免两国生灵涂炭。这些英雄功成身殒,留给后人一声绵长的叹息、一段千古的佳话,还有一点不灭的烛光。

第四,随着系列电影一部部地上映,我十分担心这些英雄电影会走到油尽灯枯的一天。难道拯救完世界后,他们就得内斗了?超人、蝙蝠侠相互打起来了,美队、冬兵、钢铁侠打起来了。我害怕之后再来个什么绿巨人大战黑寡妇,蜘蛛侠与金刚狼相爱相杀之类。再严重一点,复仇者联盟和正义联盟直接扛上家伙,来个人类大战,那地球就真的危险了,我们也只能去外太空找雷神兄弟了。

英雄主义电影 第7篇

一、人文情怀传达

人文关怀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 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 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个体差异和理性思考, 关怀人的个体需求和精神生活。好莱坞的电影大多会存在一种普世的价值观, 比如自由、爱、人性的解放等, 通过这种渗透来在国际上树立美国形象, 传达美国的价值观, 同时意在激发本国公民的主动性积极性。梅尔·吉布森的影片正是选择了一种普世价值的一个角度来诉说自己的英雄主义情怀。

简单和符合当代人口味的观念来叙述某种“完整”生活的方式是好莱坞以不变应万变, 为全世界的观众提供普遍合口的文化快餐的惯常方法, 而中国则偏向于从宏观上去叙事, 中国的英雄大多是一身正气, 永远按规则办事, 在法律和道德上更是标杆式的范式。这样的电影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深入人心, 难以使观众产生共鸣。

二、英雄人物塑造

以《勇敢的心》为例, 导演梅尔·吉布森塑造的英雄有事业的坎坷, 家庭的纷争, 朋友的亲疏, 个人的烦恼等一系列普通人所经历的事情, 他意在将英雄平民化, 拉近影视塑造的形象与大众心理之间的距离。转折常被设置成区别于普通人和英雄的临界点, 在一个人一直坚持的精神信仰受到冲击, 在这个临界点上是奋起反击还是逆来顺受直接决定英雄属性是否蕴含在被预设的主体中。导演将这个临界点呈现在观众面前, 让观众见证一个普通人向英雄的蜕变。

中国关于英雄塑造的电影大多偏向以高大全的角度对英雄进行长驱直入的刻画。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多是成熟化的, 没有成长的过程。这种英雄大多在现实中有故事原型, 其自身的弱点被不断消减, 这种“道德捆绑”式的英雄离现实越来越远。例如《孔子》描写了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 他孤独地在和整个时代抗争, 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进程的一段历史。影片是一种对已成为英雄的形象进行交代, 是以一种超越现实的仰视。中国的电影英雄塑造的模式多以架空的方式, 直接进行正面的宣传和赞扬, 不够深刻, 难以深入人心, 和受众始终保持着距离。

三、电影主题叙事

梅尔·吉布森的父母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他从小就深受影响, 在后来的成长中对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随后的岁月里, 他用电影表达着对于宗教和信仰的理解与困惑。他在用自己的电影传达出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游走于电影艺术和商业之间, 他追求艺术通过影像表达自我, 同时不拒绝商业和票房, 在好莱坞的生存体制之下完成自己的创作。

由于这一系列的原因, 梅尔·吉布森的电影主题叙事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他拍出来的电影有着“拯救”这一共同的母题, 由始至终充满着丰富的英雄主义情结。

中国的英雄主义叙事, 英雄崇拜的精神存在, 但对真正的英雄文化的深厚积累是相对缺失的。这就直接导致了叙事地基不稳, 积淀相对较弱。中国的导演倾向于对大众化的英雄进行再刻画, 再提炼, 或在某一个部分中进行还原和升华的创作使得出现了一批如《无极》《夜宴》《战国》《十面埋伏》等影片, 故事来源和选择上都不乏有优秀的题材, 但英雄的塑造只是一种符号和躯体, 缺乏英雄人格魅力的塑造, 叙事模式艺术感染力都尚有缺失。

综上所述, 中国在英雄主义叙事上可以尝试从宏观叙事上转到一个恰当的微小的角度对普遍的人性的优点进行发掘和呈现, 努力兼顾艺术和票房, 在遵循电影的商业模式之下不断提升艺术审美需求, 最终将英雄主义的价值观通过影像加以强化, 传递出中国电影对于英雄的诉求、阐释和国际化表达。

摘要:本文以梅尔·吉布森导演的《勇敢的心》为例, 择其人文情怀、人物塑造和主题叙事三方面与中国的英雄主义电影进行比较, 分析奥斯卡金像奖得主且已形成明显个人英雄主义风格的梅尔·吉布森对中国英雄题材电影的借鉴之处, 最终试图阐释影片被呈现和传达背后的原因和文化根基。

关键词:英雄主义,影像,叙事

参考文献

[1]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金莉.20世纪末期 (1980—2000) 的美国小说:回顾与展望[J].外国文学研究, 2012 (04) .

[3]李一鸣.“拥有一切”的《勇敢的心》[J].当代电影, 2006 (05) .

英雄主义电影 第8篇

《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美国著名悬疑小说家斯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自1995 年上映以来, 一举斩获了奥斯卡七项大奖, 被评为“美国十大最经典影片”。影片讲述了银行家安迪得知自己妻子背叛自己秘密幽会情人, 愤怒之下几欲将其置于死地, 最后克制自己放弃恶念。然而, 第二天妻子与其情人却意外身亡, 安迪被视为头号嫌疑人送上法庭, 律师却因没有充分证据而放弃上诉, 致使陪审团和法官误判此案, 安迪也因此种种身陷囹圄。在肖申克监狱的日子, 安迪用一技之长帮助典狱长逃税从而获取其信任;利用一把鹰嘴锄, 在一张丽塔·海华丝巨幅电影海报的掩护下, 经过长达20 年的坚持, 掘通了通向自由的隧道, 逃离了令人窒息的肖申克监狱。

二、个人英雄主义

英雄主义指的是人所具有的不甘落后, 不愿平庸无闻地生活和工作, 喜爱做出超常的惊世之举的一种精神风貌和意志品质。英雄主义有革命英雄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之分, 个人英雄主义强调的是个别人而非整个集体在某个重大事件或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奋斗、为了民族大义的自我牺牲精神。

美国是由受到英国政治、经济及阶级迫害而逃亡至美洲大陆的“清教徒”所建立的。英国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及贵族阶级的特权压迫, 使得美国的开拓者们立意追求平等与自由。加之新移民对新环境的不确定防卫心理, 英雄引导胜利成为大众的普遍诉求。随着“西进运动”的推行, 个人英雄主义应运而生。在其随后的发展过程中, 美国经济的强大成为必不可少的助力。同时, 在政治方面, 美国一贯推行的强权政治为其树立了“孤胆英雄”的形象, 而多国对美国的效仿, 加固了其“世界英雄”的地位。个人英雄主义得益于此, 蓬勃发展。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也渗透到各行各业。

对个人英雄主义应用最为人赞叹的要数好莱坞电影业, 它被誉为“个人英雄主义的集中体现”。作为美国文化的一大传播载体, 好莱坞电影业将现代文明、生活与美国民族精神相结合, 由此所产生的升级版的个人英雄主义一直是荧幕上经久不衰的主题。不仅对美国, 甚至对全世界都影响深远。

三、个人英雄主义在《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体现

(一) 语言方面

1. 口头语言。口头语言作为最直接的传播方式直截了当地体现着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境界, 而这种体现在电影中的再现形式则为对话。

在入狱第一夜, 可怜的新囚胖子不堪忍受老囚犯的嘲弄和奚落而嚎啕大哭, 因此招致狱警长哈雷的毒打。第二天早餐时, 在得知胖子死讯时, 众人沉默, 寡言少语的安迪突然询问众人, “他叫什么名字?”在被狱友海沃德怒斥后, 他又说道, “我只觉得他该有个名字”。在众人为惨死狱中的胖子感到惋惜时, 出于对人性的尊敬, 安迪以自己的方式坚持给死去的狱友灵魂上的慰藉。这是他迈出异于常人的第一步, 也是他在肖申克监狱历练成为英雄的开端。

接下来一次偶然的机会, 安迪和瑞德等一行十二人被选中去车厂修补房顶。在屋顶涂抹沥青时, 安迪得知狱警长哈雷有关继承遗产的烦恼, 他贸然提出要帮其解决问题。被问及有何意图时, 他回答道“如果还算公平的话, 我只要求给我的同事每人三瓶啤酒。”另一名狱警大笑着说“同事?你很牛哇, 还同事。”他无视嘲弄, 继续说到, “我想在户外干活, 要是有啤酒的话, 感觉就会像个正常人, 这就是我的想法”, 狱警应允了。所谓救赎, 就是指用行动给予帮助使其摆脱危险或解决困难。安迪争取到的不只是每人三瓶啤酒的惬意舒适, 更为重要的是狱友们阔别已久的作为正常人的感觉。安迪称呼狱友们为“同事”, 让他的“同事们”像个正常人一样享受着修葺自己屋顶的闲适, 对狱友们的普遍诉求给予了正确的引导, 既是自我救赎又是救赎他人, 众人也第一次感觉到了他的英雄本色。

此外, 在伪善的典狱长大肆向媒体宣扬肖申克监狱成为新英格兰州有史以来最好的监狱图书馆并扬言让每一个在押人员得到真主救赎服务于社会后, 安迪和瑞德就帮助典狱长洗黑钱、逃税等罪证做了讨论。安迪凭空捏造出一为名为皮特·斯蒂文森的人, 并给予其出生证、社保卡等相应证件来顶替典狱长所犯的罪孽。他说, “这很好笑, 在外面我是一个正直的人, 可在这样一个改造人的地方, 我不得不做一个骗子”, 瑞德问道, “这是你苦恼过么?”安迪回答“阴谋不是我出的, 我只处理利润, 那也许是个分界线吧。可我还建造了图书馆, 并用它帮助是几个狱友获得中学文凭, 你凭什么认为典狱长允许我做这些?”“为了让你乐于做洗东西的活, 但是是洗钱不是洗衣服。”瑞德说道。“我工作地廉价, 这就是交易。”时势造英雄, 安迪作为社会人, 语言、行为和思想等都与他的社会地位相匹配, 而肖申克监狱里腐朽的司法体制和无止境的欲望、贪婪剥夺了安迪最基本的追求, 所幸, 英雄总是能够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迷失。

2. 旁白。旁白是电影叙述的一种重要形式,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以男二号瑞德, 一个因杀妻罪被判入狱的二十年的老囚犯的口吻叙述了整个故事。

初见安迪, 瑞德并未觉得他有什么特别, 但在新囚度过难熬的第一夜后, 这个单薄的男人致使他输掉了两包烟, 瑞德彻底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也格外地关注他。在修葺屋顶事件里, 他和狱友们享受着安迪换来的冰镇啤酒时, 他说:“你可能觉得他这样做是为了讨好狱警或者和我们这些人交朋友, 我却认为他这么做只不过是为了回到正常的生活, 哪怕一小会……”安迪第一次以英雄的角色进入众人的视角, 带着救赎的光辉, 让每个人体会了久违的自由。安迪追逐自由的道路从来不是平坦的, 私自播放音乐换来了两周的监禁, 但每个人对待音乐肃穆的神情和渴望自由的心初次被唤醒时刻的顿悟都成为了该影片的经典桥段。用瑞德的话讲:“我从未听懂音乐唱什么, 我也不想听懂, 此时无言胜于言。她们唱出难以言传的美, 美得让你心碎……”久违的音乐早已穿透狱友们的心灵, 唤醒他们心中对自由最真切的向往, 在这纯净的音乐里最终得到救赎。

安迪越狱成功后, 留给监狱同伴们是神一样的背影和茶余饭后的谈资, 瑞德说:“我必须承认有些鸟是关不住的, 他们的羽毛是如此的鲜亮……”, “等他飞走的时候, 因摆脱了罪恶, 你会替他高兴。但你还必须生活在这地方, 乏味、枯燥……”。正是安迪个人英雄主义对瑞德向往自由的唤醒, 瑞德才会在安迪越狱成功后有如此心理变化。

3. 内心独白。独白常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于影视作品中, 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呈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不同于对话和旁白, 内心独白直接明了地倾诉人物内心的感情和思想, 往往用于反映内心最剧烈最复杂的思想斗争。

在越狱成功后中安迪有一段著名的内心独白:“我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激动, 以至于不能静静地坐下来思考, 我想只有那些重获自由即将踏上新征程的人们才能感觉到这种即将开启未来神秘面纱的激动心情。我希望跨过千山万水握住朋友的手, 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同梦中一样蓝, 我希望……”。十九年的历练, 一点一滴的打磨, 从初具英雄模型到救赎整个肖申克监狱, 个人英雄主义无疑成为了安迪挑战腐朽司法体制的利刃。

(二) 行为方面

个人英雄主义主张英雄需具备某种或多种过人的品质, 而其在被刻画过程中往往会具体化。这些具化了的品质又会透过人物的行为得以表现, 包括自身行为和对外社交行为。不同状态下外在行为表现各不相同。

1. 自身行为。自身行为也作个人行为, 指在非社交场合中的个人行为, 分为外露行为和潜伏行为。前者包括肢体语言、动作等具有可视性的行为, 后者指不易被人察觉的思想意识。本文着重阐述安迪自身行为的外露行为。肢体语言作为一种语言方式具有醒目明了的作用, 这种可视的语言表达形式更能反映人物潜意识中的思想, 其表现形式也丰富多彩。安迪的寡言少语与电影本身的他人视角叙述方式使得观影者很难发现安迪自身标志性的行为特征, 但安迪在影片中的三次微笑值深究。第一次微笑, 车厂房屋屋顶修葺事件使众囚犯第一次对安迪另眼相待。当狱友弗洛伊德拿着啤酒走向安迪时, 安迪说他戒酒了, 只身坐在屋顶边缘, 望着天空, 脸上露出了耐人寻味的微笑。这是安迪入狱的第二年, 逐渐适应监狱生活的他除了坦然接受也渐渐萌生了对自由的渴望, 像正常人一样在五月清晨喝着啤酒修葺屋顶是他能给予自己和狱友们片刻的自由;第二次微笑出现于组建监狱图书馆时, 发现《费加罗的婚礼》并私自播放。安迪将狱警反锁在厕所, 打开扬声器, 接通电源, 音乐随之缓缓流出。安迪闭眼躺在椅子上, 面带微笑。久违的音乐穿透内心, 呼唤着他心中对自由最真切的向往;第三次微笑是在安迪越狱之后, 瓢泼的大雨将满身的污秽冲洗干净, 他赤裸着上身对着天空放声大笑。这是整部电影里安迪情绪最为激动的一个场景, 禁锢十九年的灵魂终于得以释放。正如他言, “希望是美好的, 也许是世间至善, 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长达十九年的隐忍换回了自由之身, 也还清了对妻子的亏欠, 这就是英雄的魅力, 在沉默中爆发, 留给世人一个遥不可及的背影。安迪的越狱打破了肖申克监狱原有的秩序, 使得自由之光照进了暗无天日的肖申克监狱, 囚徒们不再对未来迷茫, 也就像瑞德所说“安迪代表了我内心深处他们永远也封锁不住的那个部分, 当监狱门最终为我开启, 我身着廉价西装, 带着二十块钱走出监狱大门时, 会感到欢欣鼓舞的那个部分”。个人英雄主义源于自身高于自身, 安迪自我救赎的过程同样是救赎他人的过程。在整个越狱过程中, 个人英雄主义支撑着安迪摒弃眼泪和宿命, 靠自己的双手打开了通向新世界的大门。

2. 对外社交行为。人是社会的主要组成能部分, 人在社会交际背景下产生的行为都可以算作对外交际行为。在肖申克监狱中, 安迪的交际圈仅限于囚犯和狱卒们, 但交际所产生的影响却很深远。

意识到狱友们精神荒原后, 他筹建图书馆, 播放音乐, 一次次唤醒被体制化的狱友们麻木的心。在与安迪交好的人中, 瑞德和汤米是两个典型的代表。瑞德因犯杀人罪而入狱, 他在肖申克监狱中获得了三次假释的机会, 前两次他都以改过自新为由回应了审核人所提出的问题, 却并未获得批准。而由于安迪的出现和教化, 瑞德真正意识到自己所犯的罪孽。如果没有安迪, 习惯了准时打报告才能正常如厕的他, 极有可能像老布一样在批准假释后悬梁自尽。同样的感化也发生在年轻的汤米身上。汤米是个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小窃贼, 却意外为安迪带来了妻子死亡的真相。在安迪翻案无望后, 他潜心教授汤米知识, 获得高中文凭, 使得这个年轻人对未来不再迷茫。但却因安迪入狱的秘密, 他成为典狱长这个无情的刽子手手下的冤魂。不管怎样, 安迪为肖申克监狱注入的是一股希望和自由的清泉。在监狱里, 当生命的过程只能以时间为刻度的时候, 任何高涨的热情都只能无可奈何地向失望举起双手, 宿命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只有内心清澈的人才能看清人生的荒谬, 否则, 人只有在面对冤枉时委屈和无奈、在面对压制时愤怒和狂暴、在困境下腐烂, 甚或在平常的环境中寂寞和绝望。安迪带给肖申克监狱的是一种精神救赎。在这个改造者比被改造者行为更为恶劣的环境里, 典狱长扼杀了所有人对自由的渴望。安迪将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致, 给每一位身在肖申克监狱的人带来了希望。他用行动和智慧告诫每一位在押人员, 困住内心的不是高墙而是内心。安迪的对外社交行为很成功, 是他用个人英雄主义的长矛刺开了腐败司法的缺口, 唤醒了肖申克监狱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

四、结语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以救赎为主题, 以希望和自由为主线, 表现了主人公安迪对自身和缺乏信念的人群的救赎, 个人英雄主义体现地淋漓尽致, 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该影片的成功。个人英雄主义所承载的的精神和观念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 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也为其日益丰满和与时俱进提供了有利条件。纵观我国英雄主义的传承和英雄形象的塑造, 我们更应反思文化中英雄的范式。重塑范式多样、个性鲜明、性格多维的英雄, 使其承载中国文化精神, 教化大众, 推动社会发展。

摘要:《肖申克的救赎》自上映以来广受欢迎, 一举斩获了奥斯卡七项大奖, 被评为“美国十大最经典影片”之一, 其中个人英雄主义的取向和体现功不可没。以语言和行为为切入点, 剖析贯穿整部电影中主人公的个人英雄主义, 旨在彰显个人英雄主义在美国电影中的表现与影响。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个人英雄主义,语言,行为

参考文献

[1]Fiddler, Michael.Projecting the prison:The depiction of the uncanny in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J].Prison Service Journal, 2009.

[2]Grabb, Edward, Douglas Baer, James Curtis.The Origins of American Individualism:Reconsidering the Historical Evidence[M].Alberta:Canadi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9.511-533.

[3]梅仁毅.美国研究读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103.

英雄主义电影 第9篇

关键词:美式漫画,改编,超级英雄,保守主义

“超级英雄”是虚构的人物,具有常人没有的超能力,并且在他们身上经常会发生了一些不寻常的事情。2000年以后,美国“超级英雄”电影迎来了黄金发展时代。漫画改编电影中的“超级英雄”传播着美国的价值观。

1“超级英雄”的行动元和保守主义

1.1“宣扬/协助善良”行动域和保守主义

“宣扬/协助善良”行动域体现的是保守主义对人性的悲观态度。善和恶是一个二元逻辑命题,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并不是所有“超级英雄”都是绝对善良的,是完美的化身。在分析和研究“宣扬/协助善良”行动域时,需要考虑“善和恶”行动元。站在“善良/邪恶”“秩序/混乱”两个行动元的角度上划分人物,可以分为九类,即无序善良、无序邪恶、守序邪恶、守序善良、真实邪恶、真实善良、真实中立、无序中立、守序中立。而“超级英雄”中正义阵营包括真实善良和守序善良的行动元,邪恶阵营包括真实邪恶和守序邪恶行动元。

1.2“惩罚/报复邪恶”行动域和保守主义

“惩罚/报复邪恶”行动域体现的是道德和秩序双重主题。惩罚是通过苦刑、死亡或伤害的方式,让邪恶方付出一定代价,这体现的是秩序主题。报复是通过苦刑、死亡或伤害的方式来发泄情绪,这体现的是道德主题。二者的区别是一个为公、一个为私。对于“超级英雄”而言,“报复”属于负行动域。比如,在蝙蝠侠系列中,布鲁斯·韦恩在成为蝙蝠侠之前,曾想去“报复”杀害自己父母的凶手,正因为这一行动,才引发后来流浪甚至差点加入影武者联盟的故事情节。可知,“惩罚/报复邪恶”行动域体现的是“超级英雄”牺牲自我,维护秩序的精神。

1.3“面对/挑战危险”行动域和保守主义

“面对/挑战危险”行动域和“拯救/保护大众”行动域是密切相关的,其体现的是等级和治国观念的主题。面对危险是指被动面对或者承担无法避免危险或者责任,在“超级英雄”叙事中表现是“天定命运”。比如,蝙蝠侠系列中,蝙蝠侠是通过守护高谭市市民安全的方式来怀念自己的父亲。挑战危险是指主动面对危险或者承担责任。在“超级英雄”叙事中,挑战危险是“超级英雄”获取高超技能的前提,正因为“超级英雄”这种无畏、无私的行为,才被称为“超级英雄”。“超级英雄”和“邪恶人物”是“面对/挑战危险”行动域两个自然等级,体现了精英治国的理念。

2“超级英雄”的身份和保守主义

通过对美国电影中影响较大的“超级英雄”的身份进行分析,发现公司、时间和数量三条线索:团队英雄的身份作简单处理,孤单英雄的身份比较单一;早期“超级英雄”的职业身份稳定、简单,现期“超级英雄”的职业身份比较复杂;早期“超级英雄”大部分是由DC漫画改编而成,以孤单英雄为主;现期“超级英雄”大部分是由MARVEL漫画改编而成,以团队英雄为主。其实这三条线索能够归为一条线索,即2000年这个时间点。

纵观美国历史,克林顿在执政期间一直保持着居中调和的态度。奥巴马在外交方面,也使用了平衡战术。这表明,美国保守主义思想对美国的影响非常大,而美国电影也反映出这点,由漫画改编的“超级英雄”电影则扩大了这种影响。

2000年播出的《X战警》是“超级英雄”团队化的开端,当时克林顿坚持调和路线,经济发展繁荣,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共和党是保守主义派的代表,参与国事诉求。这点在美国电影中有所表现。在《X战警》结尾,是一场正邪对决,暴风女召唤出两道雷电击败了敌人。两道雷电从左右两边劈向敌人,暴风女站在两道雷电的中间。但是,在小布什任职期间,发生了伊拉克事件、阿富汗战争,美国民众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从美国民众身上看到一种“无力感”,而电影中的“超级英雄”都是以团队形式出现,比如,复仇者联盟。

3总结

“超级英雄”行动元的具体表现是“面对/挑战危险”“拯救/保护大众”“宣扬/协助善良”以及“惩罚/报复邪恶”等四个行动域。行动元和复杂身份构成角色,再与“夸张放大”的个性特征形成人物。美式漫画改编而成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反映着包美国保守主义的价值观。美国漫画改编电影的成功经验是我国需要借鉴的。

参考文献

[1]尹雪.《复仇者联重》:超级英雄片中的美国保守主义[J].电影文学,2013,(18):61-62.

电影《画皮》的结构主义分析 第10篇

(一) 叙事学分析

结构主义是从“科学”的角度对文学加以分析, 在结构主义学者看来, 同类型叙事性文学作品, 无论是从共时还是历时的角度看, 其内在的结构 (或说“语法”) 是不变的, 而变化的只是人物、环境或故事情节等因素。普洛普认为, 在民间故事中, 人物并不是故事中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各种功能, 他说, “我们将功能理解为一个人物的行为, 该行为是根据其在情节展开之中的意旨来决定的。”1这样故事就由各种不同“功能”程式化而组成的, 人们在创作过程中把同样的行为 (“功能”) 赋予在不同的人物身上。人物只是承担着这些“功能“, 去组建一个新的“小故事”他将叙事作品看作是一个陈述句的扩大, 同理, 抒情作品也不妨说是感叹句、祈使句等的扩大, 由此就会在对作品研究中进行“语法”上的分析。他和罗兰·巴特都认为小说的基本结构与陈述句的句法可以类比。在标准语句即主语+谓语+宾语的格式中, 小说的人物相当于主语, 他们的行动相当于谓语, 他们行动的对象、结果等相当于宾语。在小说中的动词谓语可以随着情节演化而有“连接”或“转化”。动词谓语的转化, 则使小说由原来情节的平衡转为不平衡, 以后又转为新的平衡, 他将此称为叙事化。

电影《画皮》讲述的是秦汉年间, 都尉王生率王家军在西域与沙匪激战中救回一绝色女子, 并带回江都王府。不想此女乃“九霄美狐”小唯披人皮所变。其皮必须用人心养护, 故小唯的隐形助手小易——一只沙漠蜥蜴修成的妖, 每隔几天便杀人取心供奉小唯, 以表对小唯的爱意, 江都城因此陷入一片恐怖中。小唯因王家军首领王生勇猛英俊对其萌生爱意, 并不停用妖术诱惑王生, 想取代王生妻子佩蓉的地位。佩蓉发现小唯爱恋自己的丈夫, 并觉察到她不是常人, 于是暗中求助武功高强的流浪侠客庞勇和冰清玉洁的降魔者夏冰救助王生。最终以小唯的消失完成了故事的美好结局——一切回归平静。

在电影《画皮》当中, 我们将这个“陈述句”加以分析, 可以将整个故事的情节简化为五个单元, 它们依次为:

(1) 开始时的平衡状态;

(2) 王生带回被救的小唯, 小唯的出现影响生活的安定, 造成失衡;

(3) 佩蓉觉察到失衡;

(4) 佩蓉想尽办法揭穿小唯身份, 牺牲自己;

(5) 小唯香消玉殒, 生活重新建立了平衡。

在上面的五个单元之间, 在时序上、因果上是“连接”的, 而在内在逻辑上则有一种转化关系。故事开始的时候王生拥有平静的生活, 可是外来者“小唯”“庞勇”的进入将原来的平衡打破, 至此故事还没有达到高潮。随着小唯对王生的爱慕之情日增, 佩蓉对小唯身份的怀疑, 悬念一步步打破, 夏冰和庞勇的介入让事情更加清晰化, 故事渐渐达到高潮, 最后佩蓉为了挽救城中百姓和丈夫王生, 不惜喝下妖毒牺牲自己, 故事到这里达到了情感上的最高高度, 接下来庞勇和夏冰为了证明事实的真相, 与蜥蜴打斗, 在胜负未分之时王生出现, 看到了小唯的真实面目, 小唯因为见识了人间真爱, 知道自己得不到王生的爱, 于是牺牲自己救回了所有的人, 生活又恢复到从前的平静, 新的平衡建立。

(二) 格雷马斯“符号矩阵”分析

A·J·格雷马斯在他的文学符号学理论中最著名的是“符号矩阵”, 它源于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中命题与反命题的诠释, 格雷马斯认为“结构主义语言学中意义只有通过二项对立才能存在”, 2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扩充, 提出了解释文学作品的矩阵模式, 即设立一项为A, 它的对立一方是反A, 在此之外还有与A矛盾但并不一定对立的非A, 又有反A的矛盾方即非反A, 通过不是对立就是否定的行动素 (文本中构成事件行动的要素) 来说明叙述的普遍模式和叙述的语法本质, “由此产生的行动素的矩阵模式虽很简单, 但可以在‘增补投资’的压力下生成任何可以想象的表达方式”。3也就是说文学故事起于A与反A之间的独立, 但在故事进程中又引入了新的因素, 从而又有了非A和非反A, 当这些方面因素都得以开展, 故事也就完成。

符号矩阵基本模式如图 (一) :

在电影《画皮》中我们首先来界定一下符号结构中的四项行动素。首先是王生。他在年轻时侥幸得到了佩蓉,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满足, 但是他一直知道妻子心里装着庞勇。他在沙漠作战带回了一名绝世美女, 他无法摆脱这样的可人儿的诱惑, 灵与肉的挣扎在他的头脑当中变成幻觉不断出现, 让他感到很痛苦。但是他深爱佩蓉, 信任佩蓉。但此时敏感细致的妻子却发现小唯不是一般的常人, 于是在对待小唯的态度上两人形成了对立。佩蓉于是联合旧情人庞勇以及捉妖女郎夏冰想拯救王生, 与小唯形成了冲突, 夫妻的关系也开始变成正面的交锋。三者关系的张力变大, 此时我们再仔细品味, 发现贯穿与这三者的因素就是伟大的爱情。于是我们可以将故事中要素组成下面一个矩阵。

影片表面上是在讲一个“爱情出轨”的故事, 淡去蕴含其他因素:人性的善恶的较量;情与理的冲突。王生是懦弱的代表, 对于小唯来说, 她是具有极强的情感和占有欲的一种人, 可以说是恶的化身, 她为了自己容颜不老就服食人心, 为了得到王生不惜伤害身边所有的人, 甚至逼迫佩蓉离开, 这无疑是妖性的体现, 他没有人的真挚的感情体验, 却很想得到人的关爱, 于是就做出种种行为来得到王生。这是一种很恐怖的性格, 这与王生的性格人又可以在上面的矩阵中形成一中联系, 既不对立又不相同, 于是成为了非A项。佩蓉是理的象征, 在整个事件中佩蓉始终保持一份清醒, 没有对庞勇旧情复燃, 而是想尽办法帮助丈夫, 在这里, 庞勇和夏冰可以说是和她站在一边的, 他们也是善的化身, 这样矩阵中的冲突就更加明显。庞勇或是因为义或是因为情而做了这样正义的举动, 夏冰则是因为自己的职责所在, 他们可以说是佩蓉的助手, 这是格雷马斯在《结构语义学》当中提出的一个包括六个行动位的模式当中的。六个行动位分别是主体、客体、发者、受者、对手和助者。他们在具体事件中构成两个轴系, 一个轴系以主体欲望中的客体为中心, 另一轴系以主体欲望反映于助者和对手关系为模型。在这个系统当中爱情成为了事情冲突的总对象, 在这场追逐爱情的战争中大家都付出的太多。

总之, 电影《画皮》在近年来就是国产大片的比较好的典范之作, 其解读的方法还有很多,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看待它。

摘要:今年9月底上映的《画皮》给中国低靡了很久的“大片”市场带来了一阵清新的风。本文将从结构主义学史学的角度, 分别采用茨维坦·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和A·J·格雷马斯在叙事学的符号学的方法对电影文本进行分析。

关键词:《画皮》,结构主义,符号矩阵

参考文献

[1].托多洛夫:《叙述的结构分析》, 见《最新西方文论选》, 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

[2].杰姆逊 (唐小兵译) ,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第119页

[3].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版, 第307页

[1].[俄]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研究》.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9年版

[2].[法]列维-施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9年版

形式主义电影的时间形态 第11篇

“形式主义叙事特别受到华丽的雕琢,喜欢把时间打散重组来强力凸显某个主题……”[2],形式主义影片的导演会故意扭曲素材影像或使其风格化,也会扭曲时空脉络以表现其内在精神面、心理现实等。而时间表现不仅让导演的表现手法呈现多样性,使观众在时间的间离效果中获得不同于传统叙事的新鲜感外,还使时间的表现本身受到重视,印证了巴赞所说的“时间厚度”。由此,时间的多样性在电影中的重要性便可见一斑。

一、电影时间的塑形方式

施罗•彭蒂曾说“一部影片并不是一系列画面,而是一种时态。”希区柯克也意识到“难道一个导演的首要工作,不正是压缩和拉长时间吗?”诚然,电影是时空的艺术,导演通过时间将影片呈现出来,而时间在电影中的塑形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的。

(1)停顿

停顿手法的运用使小说叙事中的描写部分在电影中得到实现,画面停顿常常被用于影片结尾,比如在片尾出现一个停顿画面象征幸福的永恒定格。而在王家卫的《重庆森林》中,当警察223遇到速食店打工女孩时,两人擦肩而过,画面停顿了几秒钟,画外音是警察223的内心声音。将画面定格,用画外音来陈述心理活动,使得叙事产生停顿,它在形式上改变了时间流动的连贯性。

(2)省略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将省略分为三种,分别是明确省略、暗含省略和假设省略,在电影中也是使用这三种省略来进行非线性叙事。明确省略就是“说明省略的时间”例如,字幕打出几年后。非线性叙事的省略还经常将时间做逆向省略,如在前面讲到的将时间顺序倒转,标明时间进行片段性叙事。暗含省略,即“没有声明其存在、读者只能通过空白和叙述中断推论出来的省略”,这种省略应该是最为广泛应用的。

(3)重复

重复的表现形式可以简单分为两种,一种叫整体重复,一种叫局部重复,不管是哪种重复,都使时间产生不同于实际时间的效果。整体重复就是指以同样的时间为起点和终点,完整地将事件全过程重复叙述几次,电影《劳拉快跑》就是整体重复的典型。局部重复是以时距为基准,将不同人、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故事情节片段重复叙述,以还原故事的全貌。在一次次地重复下,故事层层递进,最终解开所有的疑惑,这样的非线性叙事手法,运用起来既隐蔽又有极好的效果。

(4)快镜头和慢镜头

慢镜头意味着将现实时间拉长,制造出叙事时间小于现实时间的效果;而快镜头则对现实时间进行了压缩处理,使得叙事时间大于现实时间。“让•爱浦斯坦说过,摄影机眼中无静物,而布莱斯•桑德拉斯写道:‘通过快速镜头,花朵的生命也成了莎士比亚式的了。’”[3]慢镜头的运用可以表现独特的魅力,如张艺谋的《英雄》中表现雨水时的慢镜头特写将水滴落诗意的表现出来。

(5)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

马尔丹认为蒙太奇的功能主要有三种创造作用:首先可创造运动: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其次创造节奏:蒙太奇将镜头随意分切组合,法国来昂•摩西纳克就认为,“节奏综合会促使观众产生一种感情,它补充了影片题材所决定的感情……一部影片就是从节奏中去确定顺序和比例的,无此,电影就不具有艺术作品的特征了。”最后创造思想:因为蒙太奇的目的不仅是叙事性,而是表现性的。小到镜头的组接,大到段落的拼凑甚至内容的表达。蒙太奇剪辑是非线性叙事赖以完成的必要技巧性元素,时空的转换,线索的交错并行,都需要通过蒙太奇剪接来完成。

二、电影叙事中的几种时间形态

电影中的时间是经过处理的时间。查希里扬说:“如果电影仅仅有可能以时钟机械的精确性干巴巴地把真实事件纪录下来。那么时间就不可能成为电影的表现手段,他(艺术家)不是去复制他的周围世界,而是根据自己的创作构思去再现它,这一构思也决定着包括时间在内的一定艺术形式的选择。因此,在一种情况下,对艺术家来说重要的仿佛是要延长或加快他所表现的事件的时间,在另一种情况下则是尽可能地精确。”而经过处理的时间也呈现出一定形态,本文将举出几种形态加以分析。

1、时间的分流与交汇:《大象》

《大象》的叙事时间结构安排,是一种“分延”和“汇聚”的形式。“分延”是德里达提出的理论概念,指的是“‘分延’消解了符号的恒定本质,而只有在符号语境中流动的意义,任何符号只有在时间的流动延搁中才能获得瞬间的意义。”[4]时间之箭的分延,使得时间里充满了各种不断发生着的事情,从而使时间之箭上的每一个点在这些“不断发生的事情”中产生意义。对于本片而言,这种意义即时间的“汇聚”,在屠杀场面的开始。这个时间段的物理时间是影片的故事高潮,也是每个人物命运的汇聚点,更是宣判每个人命运的时刻。

片中摄影机跟着不同人物在这些固定场所里展开了交叉,每一个段落都是一个人的活动片段,使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成为对方的“经验片段”,然而,仅仅是一个片段,只有把这些片段连缀在一起我们才得到了一个完整的时间。影片在枪击案发生之前设定john、Elias和Michelle的行踪,跟拍他们在事件之前所做的事。这说明对于枪击案,每个当事人都只看到了这个事件的一部分。影片很好的运用了电影时间的灵活性,在同一时间之箭上分别表现三个人的生活。在影片刚开始时,叙述是零散了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分别讲述的事件也只是简单的记录没有特别的意义。然而,当时间汇聚于一点,枪击案开始时,事件的意义便呈现出来。平静的海面之下是暗潮汹涌,生命总是充满无常。

2、时间的倒转和记忆的断裂:《记忆碎片》

《记忆碎片》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双线交叉进行的方式,一条以彩色画面呈现,一条以黑白画面呈现,两条叙事线索虽然界限分明,但其独特处理让影片变成了一座现在与过去交织的迷宫。彩色的叙事部分是按倒叙讲述的,可被称为“倒转的时间”。倒叙的故事的开头与结尾汇聚于一点,形成一个“倒转的时间车轮”。导演采用的这种终点和起点重合的“倒转时间”的叙事组织方式,形式本身就被赋予了一种宿命的观点。精神的分裂和崩溃导致记忆的断裂。“精神分裂的自我体验打破了传统时间的线性秩序和严密的时间结构。”[5]

片中现在与过去的界限是以色彩来划分的,黑白部分是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事件,彩色部分是正在发生的、正在吐露面貌的事件。但《记忆碎片》中的现实与过去是混乱的、没有界限可以区分的。称之为现在的彩色部分是倒退的、有其过去的现在,被认为过去了的黑白部分是指向现在、不断成为现在的过去。正是通过这样的处理,导演消解了过去与现在的对立,过去与现在、开端与结局混为一体,失去对立。

3、时间的空间化:《俄罗斯方舟》

《俄罗斯方舟》曾在西方电影评论界引起轰动,被称之为“电影史上最令人震惊的电影之一”。之所以被冠以“最令人震惊”,是因为全长90分钟的影片是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冬宫中(埃尔米塔什博物馆)由一个镜头拍摄而成。俄罗斯过往的各阶段历史被分解成为碎片,历史碎片相互交错呈现,历史被多维化,从而打破了线性的历史进程的踪迹,历史得以想象化的再现。随着摄影机镜头在空间中的延伸,这是一次空间的漫游,也是一次时间的漫游。在镜头的延伸中,时间与历史被空间化。而“所谓时间的空间化,是直线形式时间的分解和碎裂,时间失去了向度,而向四处扩散”[6]。

4、时间的游戏与想象:《罗拉快跑》

导演通过时间的回溯重复,进行了三次时间的游戏,并借此追问命运与世界的真相。关于真实,尼采曾有过这样的批评原则:“‘真实’世界并不存在,如果它存在,它也是不可接受的、不可回想的。假如它是可回想的,它也是无用的、多余的……”[7]这二十分钟的游戏不仅仅是游戏,更成为人们对理想时间的寄托,即真实时间游戏化,在游戏化中实现时间的倒转和重复。电影游戏式地讲述了罗拉快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快跑一: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快跑二:罗拉在银行抢到钱,曼尼被急救车撞死。快跑三: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罗拉和曼尼成为富人。

5、套层的时间结构:《法国中尉的女人》

影片的叙事采用了套层结构,同时展现了两个时空的故事,“现在的现实和现在的历史直接性获得了一种光彩美丽的海市蜃楼般的魅力和距离。”[8]现代时空的演员安娜与迈克的合分,过去时空的萨拉与查尔斯的分合。剧作者将两个独立时空的叙事交织在一部影片中进行平行展现。两个时空的叙事若即若离,相互呼应又相互对比,形散神会。

这种套层结构产生的效果,充分表现影片丰富的内涵和多义的主题。影片将两个时空的两段爱情故事对照表现,给观众提供了从更深层的角度来思考人类两性关系的理性目光。在过去时空中,萨拉与查尔斯由初识、试探、相恋、爆发、相离、重聚、结合,是一套循序渐进的、有起有落的故事模式,也是大多数经典爱情的故事模式。在现在时空中,安娜与迈克由同居、产生恋爱、单相思、分离,是一套非传统恋爱模式的,非循序渐进的模式,等于是把过去时空中的故事发生顺序颠倒过来产生的现代爱情,这两个时空的故事,都可以分别扩充为一个独立的、精彩的故事。

《法国中尉的女人》侧重于空间维度上的横向发散,体现出元小说叙述对外部视角、经验定位和线形结构的颠覆。这种叙述以共时的空间结构为特征,创造出的是虚构境界的多元开放结构。

三、结语

时间是对叙事表现手法的最直接的表现,随着电影叙事对的发展,时间在电影中的形态也越来越多样,呈现出易变性、碎片性、断裂性、混沌性。电影通过停顿、省略、快镜头与慢镜头等手法使人的意识、幻觉、回忆等在影片中得到体现,而时间形态的多样性也体现了“时间的厚度”。

注释

[1](美)路易斯•贾内梯 《认识电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年11月版 第4页

[2](美)路易斯•贾内梯 《认识电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年11月版 第304页

[3]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6年版 第207页

[4]高伟:《论时间哲学的谱系》,转引自《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1月

[5]高伟:《论时间哲学的谱系》,转引自《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1月

[6]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作家出版社1996版,p112

[7][法]吉尔.德勒兹:《时间—影像》,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P216

[8][美]弗瑞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或后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最新西方论文选》,漓江出版社,p347

1、(美)路易斯•贾内梯 《认识电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年11月版

2、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3、安德烈.戈德罗,佛朗索瓦.若斯特,刘云舟译.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

5、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6年版

6、高伟:《论时间哲学的谱系》,转引自《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1月

7、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作家出版社1996版

8、[法]吉尔.德勒兹:《时间—影像》,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9、[美]弗瑞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或后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最新西方论文选》,漓江出版社

10、《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法)保尔.利科著,王文融译,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英雄主义电影 第12篇

(一)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在好莱坞电影越来越程序化与教条化, 几乎每部影片都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情况下, 人们审美趋于疲劳。求“新”求“变”的欲望动机越发强烈, 当朦胧愿望碰上现实不可逃避的时代背景时———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下, 好莱坞电影所营造的梦境已无法满足面目疮痍的欧洲国家, 迎合他们的电影是他们的所求。新的电影运动一触即发:“时代背景和个人体验结合起来, 孕育出一种新的电影观念和电影风格, 我们称之为“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这类电影从纪录片中汲取养分, 以纪实为美学标准, 以反映社会的日常生活, 纪实的风格, 不寻找明星扮演, 不给观众以明确答案为原则去拍摄制作。

但是带有极端纪实风格的影片风格也是新现实主义运动败落的根源。只是将问题尖锐摆在观众面前而没有给出解决方法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给战后绝望的人民更多的压抑, 人们不能从中找到希望。同时, 随着战后经济的逐渐复苏, 人们内心的失落逐渐消除, 此类电影再也难以和受众达以共识, 也是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新现实主义电影出现并不是昙花一现的, 它的出现影响了以巴赞为代表的法国纪实电影学派, 现实主义美学更多来自于其中。

(二) 新现实主义电影对《一次别离》的影响

1.“还我普通人”专注于日常的选题

影片《一次别离》以一对夫妻西敏和纳德, 一个为了让女儿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 一个为了照顾年迈患有痴呆症的父亲, 因移民产生矛盾要离婚为切入口, 视角独特又顺理成章的深入伊朗普通家庭之中, 旁观记录着一个意外导致的纷争:各种阶级、道德、法律、宗教间的矛盾逐渐脉络清晰的交织展现在我们前面。这种只有在伊朗, 宗教规范严格的国度才会产生甚至推动整部影片发展的剧情:伊斯兰教旨不可和丈夫以外的陌生男人有肢体接触, 但是瑞茨迫于欠债瞒着丈夫在纳德家中照顾老人。

这样的创作手法符合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风格特征, 关注普通伊朗人的生活反映伊朗社会现实。两个不同阶级的家庭同时在法律与道德面前产生危机, 纳德为了躲避逃狱之灾谎称不知道瑞茨怀孕;瑞茨为了躲避丈夫责难和犹豫于能救家中于水生火热的赔偿金而不敢告知流产是车祸造成。在法律与道德面前, 伊朗社会的凝聚力开始分离, 那种人物对于现实重压下的无力反抗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下的人文情怀有一丝神似, 平民的那一种质朴善良在多事件写实表现下展露无遗。

相比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时期的电影, 例如:桑德斯《艰辛的米》、谢尔米《希望之路》、德·西卡《温别尔托.D》等所表现出的战后人民苦难没有出路的结局, 《一次别离》在结局却有了改变, 索玛耶由开始不愿离开父亲, 在父母之间摇摆不定到最后法庭判决时哭泣着坚定说:“不用再想了, 我已经确定了。”电影以夫妻二人各占画框左右两侧的门内门外的固定长镜头为终, 忐忑带有期许的二人并不代表着社会新一代人的想法与决定, 导演一反新现实主义电影结局的消极态度, 以两代人的视角清晰的阐明自己的希望, 上一代的社会矛盾希望由新的一代去理清决定, 新一代的年轻人在这个国度内将犹豫不决去除变得坚定。

2.“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的拍摄方式

“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这一口号最先是由新现实主义重要的剧作家和理论家柴伐梯尼提出。为了缩短银幕和生活之间的距离, 倡导外景拍摄, 以自然光的运用、造型和布景的自然化实景化等。依旧是《一次别离》的最后, 夫妻二人离开了法庭在走廊外等待女儿最后的去留, 法庭等候的走廊人来人往, 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 经历过波折价值观彻底分裂的家庭已不再是片头开始, 因移民问题争吵着闹离婚却并不是真的想分开的两人。沉默与无奈充斥着主人公的情怀, 整部影片的唯一配音渐起, 依旧匆忙杂乱的法庭外廊, 两人的沉默与周遭形成对比, 被音乐烘托出的压抑在结尾蔓延, 看似未知的结局促使着观众不断带入情感。如纪录片放置一旁以固定长镜头及景深镜头客观记录一般主人公融入周遭的人慌乱嘈杂的环境气氛中。这种“长镜头现实主义美学”来自于安德烈·巴赞, 长镜头理论的纪实美学完善了经典电影理论。不分切画面以联系不断的法院场景真实再现着画面中人物的连贯行为动作来呼应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长镜头要求:“新现实主义电影采用的长镜头, 是用连续摄影法拍摄的景深镜头, 强调的是镜头内部的空间调度和场面调度, 从而在一个统一的时空中相对完整的展现动作和事件。这样, 长镜头对现实的表现就具有空间的完整性、时间的连续性和影像的客观性。”

3. 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贯彻其中, 强调角色信仰

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相识, 伊朗电影同样强调人道主义精神, 强调角色的信仰。就题材、主题、人物形象塑造、人文精神、艺术手法与表现手段运用上而言, 《一次别离》无疑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一个完美样本。但罗伯托·罗西里尼说过:“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新现实主义。”伊朗电影在政治宗教上接受严苛的电检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想拍出男女关系的电影很难, 因为根据伊斯兰法则, 女人只能与家人有较亲近的关系, 在银幕上不可露出头发, 需穿着松垮的衣服遮住曲线, 扮演的夫妻不可有身体接触, 除非他们本来就是夫妻, 甚至在家中场景的戏女人也不可以露出头发。女性在伊斯兰社会中的地位是极低的, 有“四个女人才能抵一个男人的说话”, 在女权主义电影一直备受压迫的伊朗社会, 电影《一次别离》从剧情设置到对人物形象的设计既巧妙地规避风险又深刻展现问题。

结语:

早在阿巴斯·基阿罗斯塔米的《樱桃的滋味》在戛纳摘下金棕榈奖时电影界就发现伊朗电影界仍旧盛行着现实主义电影。伊朗电影在“伊朗新浪潮”的洗礼下诞生出了带有自己本土特色的影片, 以质朴与真实感人, 将真诚与单纯传递给世界。二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外延影响至今且不断变化, 《一次别离》便是一部有专属自己“纪实风格”同时又紧紧的抓住纪实与关注普通百姓两个要点而产生的佳作。是本土化对新现实主义的重新诠释, 也是电影艺术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的成功范例。

参考文献

[1]阿斯哈·法哈蒂博源译《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世界电影2012.8

[2]阿立·蒋敬.《穆斯林妇女丛谈》[M].北京:伊斯兰文化与联络组织翻译出版社, 2005

[3]《电影》杂志1942年146期彼得朗吉评论鲁奇诺维斯康蒂影片《沉沦》

[4][英]罗伊·阿米斯, 沈善, 译.《二十年后回顾意大利新现实主义》[J].世界电影1980.4

[5][美]路易斯.贾内梯斯科特.艾曼焦雄屏译《闪回电影简史》 (插图第六版)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7

[6]谭水漩《浅析电影〈一次别离〉的叙事结构特色》名作欣赏2013.7

[7]王志敏《电影批评》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6

[8]肖体元试论新现实主义电影[J].重庆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

[9]熊立张丽娜《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体——论电影〈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中的女性形象》电影长廊2012.4期

[10]张专《西方电影艺术史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

[11]张朝丽徐美恒《中外电影文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10

上一篇: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下一篇:设备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