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目标主体范文

2024-07-26

设计目标主体范文(精选9篇)

设计目标主体 第1篇

一、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目标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的视角来考虑问题;心中没有学生,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将会偏离核心。教学目标的主体性居于教学目标所有特征中的首位,在教学目标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需要作科学的分析,然后依据学情,设定目标、选择策略,以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有效地把习得的语言知识运用到一定的交际场合中,发展英语语用能力。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及情感等方面的变化。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激发学习热情,让新知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并获取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新的能力,丰富情感与探究体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设计目标,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一定的进步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习主体要投入关注,投入情感 ……所有这一切,都是教师的工作,都是教师应该做好的工作。

二、关注学生认知需求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教学目标的成功设计离不开对学习者的认知需求的研究。学生总的认识规律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再回到更高的具体。 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适合当前阶段学生的认知需求,教师要善于科学地分析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着眼于学习策略的优化,制定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实现理解、 运用、综合等各种能力的提高。请看,一位教师执教七年级上册Unit 2 Checkout板块的教学目标设计——认知目标: a.掌握重点单词chat,best,first,spend,Tuesday,Friday, summer,mail,library,kind,send,use,twice,week. Club,do on e's home—work,more than.c.熟练运用句型I spend about 2 hours doing my homework.My new classmates are a11 nice to me.The school day starts at 8 every morning.能力目标:a.运用以上新词汇和句型,介绍学校生活,谈谈学习、 学友情况,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b.通过听短文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其归类,培养归纳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说唱、表演培养对班集体学习生活的热爱。本课教学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其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接受新知的主要方式还是体验型学习与视觉学习,由此决定了当前的教学活动以语言智能活动和声音视觉活动以及身体运动活动为主。由于该教师考虑到了学生的这些认知特点,所以,在教学目标设计中,能够针对感性思维强这一特点,加大词汇量,强化感知,奠定语言学习基础;能够通过对话表演体验熟悉的生活话题,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针对学生听觉敏感这一特征,教师能够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材料, 让学生依据输入信息做出恰当的反应,由此训练他们的听力。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灵活地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学生能力状况并不是在同一起跑线的,他们接受新知的能力参差不齐,很难达到统一标准。教师应正视生生之间的差异,了解学生潜能,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训练,使之能够自主地消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力,升华情感。教师要根据好、中、差各层次学生的能力和基础,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优生能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能力,还要为学困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不能让其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失去达标信心。比如,在“说”的训练方面,能力中等偏下的学生要能在日常交际中对一般的询问和要求做出恰当的反应;中等生要能根据话题要求与人交流、合作,表达思想;而学有余力的优等生,在此基础上要训练他们口头交流的情景性和随意性,并尽可能要求他们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节奏表达意图,以锻炼他们在特定情景中随机反应的能力。又如,关于巩固性操练的目标可以作出这样的设计:要求优等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自编对话、情境表演等活动,来实现内化文本语言的目标——教学目标的落脚点是创新;要求中等生能够背诵相关段落或对话,能够运用所提供的替换词流利地进行对话或根据提纲复述课文——教学目标的落脚点是提高;对于学困生, 则要降低教学目标,要求他们理解对话内容,尽量能机械模仿与背诵,熟读课文重要段落,背诵重要句型,并克服畏惧心理与惰性,大胆参与,表现自我,以取得点滴进步——教学目标的落脚点是基础。此外,有关课堂提问的目标设计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以设计出若干个问题,根据难易分别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学困生能够应用新知识,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一些难度低的学习问题,教师要循循善诱,激情激趣,确保基础目标的落实;对于优等生则要求完成一些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对他们进行能力上的挑战。这样分层设置目标,开展活动,培养的是信心,提高的是效果。

目标是促进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第2篇

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是“一二三”的本质和根本

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一体化,是科技工作为北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重要目标,是科技工作的宗旨。而企业是经济的最基本的单元,是北京市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来源。企业是否能成为“创新主体”,又是判断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标准。纵观世界经济,成绩斐然、发展迅速的大企业,在经济领域令人瞩目的企业,无一不是创新主体。而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北京的企业,又有多少是创新的主体?影响它的原因一是观念,二是经济实力。

我们把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无疑是找到了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要害,找到了地方科委工作的真谛。

“创新主体”的内涵极其丰富

有人把“创新主体”仅理解为“技术创新”是非常狭义的,“创新主体”是企业综合素质的表现。“创新主体”体现企业整体的经济实力,是现代大企业的诸多优秀素质的集合。优秀的管理、优秀的企业资本运作,强大的企业研发队伍,技术储备的宏大实力,技术应用、工程技术,市场营销等企业的系统工程中全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这些优秀素质的集合才是企业“创新主体”的实现。

什么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如何去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我认为,我们应该把政府和社会的各种资源集成起来,合理配置,向那些比较有优势的企业倾斜,不应为企业的“研发”而“研发”,既然“创新主体”是企业各优秀因素的集合,我们就要从提高、促进企业这些优秀因素为出发点,帮助企业强化“优势”因素,改善“弱势”因素,使企业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是一个过程,企业做大做强,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结果。这种结果是相对的,不能绝对断言,哪个企业已经成为“创新主体”了。也就是说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是一个宏观大目标。我们的工作成绩应体现在促进企业进步的各个环节,只要企业通过我们的工作在某个环节,某个局部有进步,取得了阶段成绩,那么企业就向着“创新主体”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在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工作中的实际体会

科委工作的意志应与企业利益有机的统一,形成合力,共同创造新的工作模式,提高资源投入与企业进步和效益产出的投入产出效率。科委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说,比企业有宏观优势,有政府的协调能力和号召力,在工作观念上有时比企业超前,在管理上有一定独到之处。我们组织项目,有自己的理念和工作目的,科委工作的这种意志要与企业利益一致,当不一致时,应服从企业利益。我们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以信息处的一些项目为例,“以大带小”、“企业联盟”、“企业共享平台”等做法,都受到企业的欢迎,产生良好的效果。

一提到项目,不能就是给企业点钱,支持一下。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需求是多方面的,有时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我们应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多种需求,特别是企业能从政府资源中获得的需求。

设计目标主体 第3篇

但是, 活动目标明确后, 如何有效地达成目标, 该选择何种能使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 令我着实费了一番工夫。教材中有关本课的教学内容首先向学生呈现了一组图片, 真实记录从古至今人类传递信息方式的变迁。如何利用好这组图片呢?第一次试教时, 我做了这样的处理。

【一次执教】

课件播放邮局处理信件的过程。

师:分拣完了, 这张明信片该怎么办呢?

生:要送出去。

师:那该用什么来送呢? (师随机出示教材上的几张图片, 上面有信鸽、马、汽车、轮船、飞机)

生1:我觉得该用飞机, 飞机速度快。

生2:我觉得该用信鸽, 绑在鸽子腿上, 多有意思!

生3:用轮船也可以啊。

师:我们这里的公路交通比较发达, 一般不用轮船来送。

……

【课后反思】

在这次试教中, 可以明显地发现, 虽然我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选择合适的送信工具来感受现代邮政的快捷, 可是由于学生对邮政了解甚少, 加之我的引导不够, 没有选择好合适的载体、路径, 以至于学生在选择上显得随意性极大。由于缺乏经验, 我在学生选择递送方式后并没有进行准确、恰当的回应。例如, 那位学生讲到飞鸽传书, 提到“有意思”, 可见他选择鸽子纯粹只是感觉新奇好玩, 我却无以应对, 更没能及时追问:“飞鸽传书存在什么问题?”导致这个环节缺乏目的性的原因是我心中的目标意识还不够强, 选择的方法不恰当, 单纯为热闹而热闹, 为形式而形式。

意识到自己虽定下了目标, 却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有效落实, 致使活动难以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学生根本不能真切地感受现代邮政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捷。于是, 在专家和前辈的帮助引领下, 我对活动过程加以调整, 同时, 针对四年级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已经比较强的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设计了一张调查表, 让他们课前做好准备, 调查古代传递信件的方式。在后来的教学中, 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变化。

【二次试教】

师 (在了解明信片的传递方式之后) :现在的信件是这样传递的, 那假如时光倒流, 我们回到古代, 那时候的人们是怎么传递信件的?它与现代邮政相比又存在什么缺陷呢?课前我们都进行了调查, 现在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古代用信鸽来传递信件, 就是把信绑在信鸽腿上, 再放飞, 信鸽就会飞到信要送去的地方。和现代相比, 它的缺陷就是不安全。

师:怎么不安全呢?

生:可能飞到半途被人打下来。

师:是啊, 如果真是这样, 我就收不到这张明信片了。

生:我知道古代有专门送信的驿站, 也就是人骑着马送信, 但是一般都是替官府送文书的。

师:哎呀, 那么咱们普通老百姓要送信, 该怎么办啊?

生:大多数只能托人捎带信件。

师:那么, 我这张明信片要是托人步行捎带到800千米外的我朋友那里, 要多长时间?一般一个人马不停蹄地走, 每天能走20千米, 算一算800千米的路程, 需要走多长时间?

生 (抢着回答) :40天!

师:要一个多月啊!而且那时候的道路没有现在这么通畅, 就靠两条腿跋山涉水, 如果遇到刮风下雨, 那这时间就更不能保证了。

生:我还知道古代有人用漂流瓶传递信件。有个故事, 哥伦布率领探险队到达美洲的一个小岛, 返回前, 他担心自己乘坐的帆船回不到西班牙, 就给女王写了一封信, 把信放在瓶子里。哪知瓶子在海上足足漂了300多年才被人发现!

师:300年啊!这多耽误事儿啊!这传递时间之长, 可算是世界之最了!可见, 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 无论是飞鸽传书, 还是驿站传信, 都不够快捷。再看这张明信片, 它送到我手里需要多久?我们一起来看看邮戳。

生 (惊叹) :只需要两天, 真是太快了!

师:是啊, 跟古代相比, 不知道要快上多少倍呢!

【执教感悟】

通过这样的调整,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得课堂呈现出理想的状态, 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两次不同的教学效果, 也使我感悟良多。

感悟一:凸显主体, 充分互动

从两次执教情况来看, 虽然都预设了同样的教学目标,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一次执教时, 我只在形式上单一、机械地操作, 漠视学生, 对学生的表述心中无底, 更没能在情感上调动学生, 没能体现现代邮政的快捷。《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二次执教时, 我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古今信件传递方式的对比, 辅以恰当的追问、点拨与评价, 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古代传递信件的极不便利,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感悟二:落实目标, 水到渠成

设计目标主体 第4篇

【关键词】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肩负着全面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任务,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一门主干课程,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受到许多语言学家及教育家的关注。众所周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模式与技巧会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英语知识的习得效果,同样,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配合也会自然而然影响到整个英语教学实效。针对当前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本文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主体出发,提出要积极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改善和提高大学英语质量。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现状

作者通过调研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热身练习—复习—导入—讲解—巩固—练习”这种传统陈旧的固定教学模式。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性,但它却明显没能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发挥,更谈不上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长此以往,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导致课堂教学索然无趣,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总的来说,这种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仍以教师和教材为教学中心,教师的教学内容太多,有的教师担心学生听不明白,一遍一遍的讲解单词,语法与句型,而忽视了学生自己思考与理解吸收的过程。教师忙于讲解,学生忙于记笔记,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日渐提升。因此,这种陈旧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受到很大的挑战。在2003年,教育部高教司已经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使其向“主体性,个体化”方向发展。董芳萍,向传红(2006)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创造性,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真正发挥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性的结合呢?

二、 如何在课堂中做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课本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才是学生真正的课本。大学英语课程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体。因此,教师要注重课本中的积极因素,努力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不仅做到将现实中丰富多姿的教学资源巧妙的导入到英语课堂中,而且能够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出发来安排和组织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其次,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构思以及教学程序的组织上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性,从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一篇文章要怎么讲,怎么传达给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将什么内容传授给学生,要安排几个步骤或教学环节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如何在自己的巧妙引导下使学生这个主体能在各个教学环节积极配合,最大程度的掌握所授内容,教师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安排。教师只有根据自己实际的教学内容确定得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结合。

再次,教师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点拨,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性完美结合。如何引导则决定了教学最终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的点拨与引导并不是包揽所有的教学活动,而是坚持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教师“导”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索做到真正的“学”。

最后,教师主导性的发挥要以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在整个教学环节,学生既是学习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实践中,学生要做主动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教师要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把语言当作文化的载体,要在课堂上重视对学生外国文化素质的传授与培养,使语言与文化互为依托与补充来充斥和活跃大学英语课堂,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相辅相成

总的来说,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环节的最基本要素,两者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影响是相互的,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和这两个因素的紧密结合息息相关。从这种意义上说,只有教师做好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语言环境,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并运用语言,才能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促进与合作的过程,从而使“主导—主体”完美结合,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罗立胜,张为民,丁桂霞. 清华大学“211工程外语建设项目”与外语教学改革[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1).

[2]马步宁. 学习贯彻新大纲,努力创造最佳外语教学情境[J].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3(6).

[3]刘常利,教师主导作用程度的调查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5).

[4]张威,刘春.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及改革策略[J]. 2008(11).

设计目标主体 第5篇

18世纪中期开启的英国工业革命, 由物质能源转化形成的机械动力开始取代传统的人力和畜力, 工厂生产取代家庭和手工作坊生产。利用价值尺度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工厂生产经营商品所耗资源价值量的会计———成本会计由此产生。

19世纪中期, 美国制造业崛起。从1872年钢铁大王卡耐基应用的“成本计算单”到1893年“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推出的“标准成本制度”, 基于制造业的成本会计日趋成熟。虽然“管理会计”一词是在1922年才由美国学者奎因斯坦在《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一书中首次提出, 1924年美国学者麦金西正式出版《管理会计》一书,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到1991年才名至实归, 但是管理会计源于美国19世纪后期的企业管理实践并从成本会计发展而来的观点, 得到了会计界的公认。

什么是管理会计?近一个世纪以来, 管理会计的定义在不断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 有两点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第一, 它是会计, 无论是从方法特征抑或职能作用还是目的内容, 它都属于会计范畴;第二, 它是管理, 只要有组织就要有管理, 只要有管理就要确认组织的性质、目标和绩效, 就要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并保证活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管理会计正是组织为保证其活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而必须实施的管理。

在西方国家, 管理会计的权威定义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英国版, 一个是美国版。英国版是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的定义:“管理会计是管理整体的一部分, 主要是对信息的确认、表述和解释于下列方面:构成战略设想;计划和控制各项活动;决策;资源利用最佳化;对股东和其他企业外部方面的揭示;对雇员的揭示;保障资产安全。上述各项涉及参与管理, 以保证下列方面的有效性:形成各种计划来满足各种目标 (编制战略计划) ;形成各种短期经营计划 (编制预算, 编制利润计划) ;取得和利用财务手段 (财务管理) 和记录业务 (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 ;交流财务和经营信息;为使计划和结果一致而采取的纠正行动 (财务控制) ;对系统和经营的审查和报告 (内部审计, 管理审计) ”。美国版是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的表述:“管理会计是一种深度参与管理决策、制订计划与绩效管理系统、提供财务报告与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帮助管理者制定并实施组织战略的职业。不同于传统的财务会计, 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 面向企业未来发展, 通过分析解读财务数据, 从财务角度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可行性方案。”

对比两个版本关于管理会计的定义, 可以发现, 英国版本的定义更加广义, 它将管理会计视同于企业会计, 把外部审计以外的会计各个组成部分都包括进管理会计的范围。这或许与工业革命源于英国、当时两权分离的公司形式尚未发展起来, 财务会计尚未从企业会计中分离出来有关。美国版的定义是狭义的, 它将企业会计分为财务会计 (外部报告会计) 和管理会计 (内部报告会计) 两个部分。我国主要是受美国的影响, 将管理会计看做是企业内部的会计。我国财政部对管理会计的表述是:“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 主要服务于单位 (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管理需要, 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 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 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 (2014) ”。

无论是广义的管理会计, 还是狭义的管理会计, 人们对管理会计的共识是——为管理当局服务的会计。由此可以析出下文将要深入探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管理会计主体是谁?管理会计目标如何?管理会计如何定位?

二、管理会计的主体

会计主体即是会计服务的对象。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 都必须立足于会计主体的立场来开展工作, 为主体的生存发展提供与价值相关的信息服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根本区别在于: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具有外部性。商品经济与社会分工的发展, 使得在工业革命早期经营权与所有权合为一体的企业模式逐渐被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所取代, 企业的投资人———无论是债权投资者抑或权益投资者———不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一方面, 他们远离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 似乎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均与他们无关;另一方面,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盈亏成败又与他们的利害息息相关, 他们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通过资本纽带相连接。这就需要企业经营者必须如实地向远离现场的企业所有者报告生产经营及其盈亏情况。当资本市场形成、企业所有者成为社会公众时, 企业经营者就要向社会公众披露生产经营活动及其盈亏的信息。企业经营者作为企业管理当局, 要求会计提供信息服务。为了向企业的投资人报告财务信息, 财务会计形成了。从这个意义上看, 财务会计的产生滞后于企业会计, 英国版定义始终将管理会计视同为企业会计, 缘由于此。

与财务会计要遵循社会权威机构发布的会计准则、通过管理当局向外部披露财务信息不同, 管理会计是直接为企业管理当局服务的。这种服务在早期主要表现为成本核算、盈亏计算、成本控制、预算控制, 后来逐步发展为经营预测、经营决策、投资决策、责任追溯、绩效考核, 乃至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评价、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

随着企业规模和组织结构、形式地不停演变, 企业内部管理的职能分工和分层分级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责权统一的内部单位也要进行工作成效的核算与绩效考核, 财务与其他业务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 成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具体职能成效的必然途径。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不再仅仅是企业管理当局, 而是伴随着企业管理当局深化细化管理的要求而服务于企业内部的各级组织。从这个意义上说, 管理会计的主体具有“一主多样”的特点。即, 主要的会计主体与财务会计相一致;同时兼有内部各责任主体的特征。

中国有两句成语, 一句是“举一反三”, 另一句是“触类旁通”, 这类道理在管理会计的发展中也同样适用。以边际分析方法为例, 其一开始是经济学家用于分析生产部门投入产出效益的理论方法, 后来却成为企业管理会计进行经营决策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管理会计产生于企业, 直接为企业管理服务。其方法应用却早已越出了企业的边界,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预算的编制与控制, 费用的习性分析与管理, 医疗成本与教育成本的核算, 等等。我国财政部在2014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财会[2014]27号) 中对管理会计概念的表述, 已经明确地将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确认为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

不仅如此, 人们在不停地计算微观领域经济效益和风险防控的同时, 学术界已经广泛地关注到宏观领域的经济发展成效与代价问题, 作为社会管理的最权威机构, 各国及各级政府也在关注其辖区范围内的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人们在呼唤着宏观视角的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的管理需要科学的核算与控制, 如同当年泰罗在车间层面的科学管理催生了管理会计, 如今的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的科学管理, 也必将促进管理会计的逻辑与方法应用于宏观管理层面。届时, 管理会计的主体, 将遍及所有的微观管理组织和宏观组织。其原因, 除了方法逻辑的相通性以外, 还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揭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双重属性的根本规律。只要人类社会尚未走出商品经济发展阶段, 这个规律始终存在。

三、管理会计的目标

为什么管理会计的主体能够从营利性组织扩大到非营利性组织, 从微观领域扩大到宏观领域?那是由于营利性组织与非营利组织、微观组织与宏观组织在管理方面具有相通之处。

在被誉为“现代管理教父”的德鲁克眼中, 对组织实施管理的逻辑是:组织存在的根本原因决定了组织的性质, 组织的性质决定了组织的使命或目标, 组织的使命或目标则是组织进行管理和评价各种活动及其绩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人们以“是否营利”为标准将组织划分为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两类。企业的性质是营利性组织, 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性质属于非营利性组织。

对企业而言, 因为“顾客是企业的基石,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 企业是因顾客而存在的, 所以, 企业的目标就是要“创造顾客”, 即创造并满足顾客的需求。企业所有活动的绩效都要以此来进行评价。“企业的活动可能会产生大量的非经济性成果:为员工带来幸福、对社区的福利和文化有所贡献等, 但是, 如果未能创造经济成果, 就是管理的失败。如果管理层不能以顾客愿意支付的价格提供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就是管理的失败”。对于事业单位而言, 因为服务对象及其需求是事业单位存在的原因, 所以, 事业单位的使命就是创造并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学校和医院是两个很好的例子。学校的使命是培养人才, 医院的使命是救死扶伤, 其所有的活动与绩效评价都要围绕其使命来展开。“从使命及其要求开始也许是企业界能从成功的非营利组织中学习的第一堂课。它使整个组织着眼于行动。它确定了达到关键性目标所需的具体战略。它创立了有纪律的组织。”“一个定义明确的使命可经常提醒人们要着眼于组织外部, 这不仅是为了‘顾客’, 而且也是为了寻求‘成功之道’。”在德鲁克看来, 无论组织的性质如何、规模大小, 要实施管理首先就要从组织的外部寻找到组织存在的原因, 并以此来明确组织的使命或目标。对于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来说, 二者的区别只是开展活动的约束条件不同。企业是以“不亏损”和一定程度的盈利为约束条件, 事业单位是以所拥有的人财物能力为约束条件。

这种以创造和满足服务对象及其需求为使命或目标的管理逻辑, 同样适用于管理会计。首先, 管理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来自于组织的管理当局及其需要, 管理当局需要了解组织内外各种要素及其变化的相关情况尤其是其数量方面, 从而能够做出对未来形势的判断预测、对未来行动的选择决策与计划安排、对过程和活动进行控制、对工作成效进行考核评价, 等等。其次, 管理会计作为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被动地满足管理当局的种种需求以外, 还要围绕实现组织的使命或目标积极主动地创造并满足管理当局的需求。所以, 管理会计的目标就是创造和满足组织管理当局的需求。这个逻辑, 可以解释“管理会计是为管理当局服务的会计”的定义。

一般来讲, 组织的管理目标是一个基于根本目标之上的总的目标体系。与组织总的目标体系相适应, 管理会计的目标也包含了不同侧面不同层级的具体目标。就总目标而言, 企业管理会计的总目标是提高组织配置资源的经济效益;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总目标是提高组织配置资源的社会效益。

李天民教授曾指出:企业“管理会计的总目标似可改为‘总任务’, 即是:‘协助管理当局作出有关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决策’”。具体任务 (目标) 有四个方面:“确定各项经济目标, 合理使用经济资源, 调节控制经济活动, 评价考核经济业绩”。李教授是从管理的过程来对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进行表述的。如果从会计主体来看, 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还可以依据不同层次责任单位 (部门) 需要来确认。具体目标是对总目标的分解, 由具体目标和总目标共同构成的目标体系是对组织的绩效进行评价的依据。

四、管理会计的定位

会计界对会计的认识有“三论”。一为“工具论”, 将会计看作是专用的工具或技术。二为“信息论”, 将会计看成是管理信息系统。三为“活动论”, 将会计看成是具有专业特征的管理活动。“三论”说的是事, 是就工作内容而言的。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重要分支, 其内容的确认有两种办法:一是将被列入管理会计行业权威文件或经典教材里的内容均确认为管理会计, 如IMA颁布的《美国管理会计公告》, 其中包括:领导力、战略和道德规范, 科技支持, 战略成本管理, 公司绩效管理, 财务治理、风险与合规, 管理会计实务 (内含直接材料成本的定义和计量, 工作点成本的会计分类, 财务职能再设计, 财务职能再设计的工具和技术, 建立共享服务中心) 。二是根据管理会计的目标 (任务) 推导出管理会计应该具有的内容。如质量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法, 社会责任会计, 人力资源会计,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环境负债与环境成本, 等等。并且, 随着管理会计实践的发展, 其内容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可见管理会计的内容覆盖了组织管理的全方位与全过程, 这使管理会计具有了预测、参与决策、规划、预算、控制、分析、评价等各项职能及作用。

除了从“事”的角度来看管理会计在组织中的定位以外, 还可以从“人”的角度来看。管理会计“工具箱”里的工具由谁来使用?由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使用。在我国, 鲜有组织设置专门的管理会计师岗位, 常见的是成本会计、预算、内部审计等, 严格意义上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并不存在。所以从“人”的角度来界定管理会计专业人员只能用英国版定义, 将组织内部专门从事会计和审计工作的人员都算在内。事实上, 组织内部的其他非会计专业人员使用管理会计工具的成效往往大于专业人员。换句话说, 离开了非会计专业人员对管理会计方法和流程的应用, 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就难以履行到位。另外, 如同财务会计的业务可以通过委托代理记账的方式外包一样, 管理会计的业务也可以委托组织外部的专业人员来进行。是否因为财政部号召推广管理会计就要在组织内部扩大专业人员队伍、增设管理会计岗位、增加内部管理成本, 这本身就是需要通过应用管理会计的“价值链分析”方法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著, 刘霄仑主译:《管理会计公告》,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

[2]英国特许会计师公会:《管理会计专用词汇》,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卡尔·马克思著, 郭大力、王亚楠译:《资本论》, 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4]德鲁克著, 齐若兰译:《管理的实践》,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5]德鲁克:《九十年代的管理》,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6]李天民:《管理会计研究》, 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年版。

设计目标主体 第6篇

一、恰当要求, 把握目标

每一册数学广角单元的安排, 主要都是通过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或者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 在教学中我们既不能拔高要求, 脱离实际;也不能降低要求, 敷衍了事。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排列组合”时, 她是这样教学的:先通过教师与两个学生的握手, 需要握几次;然后小组合作, 试一试3人要握几次, 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出3个人握手的次数, 用算式2+1=3来计算;4个人的握手先通过小组合作, 指名表演, 又得出算式3+2+1=6;5个人呢?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数字、图形、字母等表示人, 再用连线表示握手的次数, 得出5个人的握手次数可以用4+3+2+1=10表示;接下来通过找规律得出6个人的握手次数是5+4+3+2+1=15, 并进行了验证。根据规律, 学生列式计算出7个人、8个人和全班的握手次数。最后教师总结:今天学的就是“握手中的数学问题”。教师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 建立“握手中的数学问题”的模型, 这样的教学设计拔高了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目标应定为: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 找出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根据这个目标, 可以把教学内容全部贯穿于游戏活动当中, 把摆数、握手、搭配衣服、买乒乓球、买练习本等学习内容贯穿整节课, 使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变得生动、有趣, 并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在内容上也有较强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使学生感到学数学就好像是在做游戏,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突出主体, 体现价值

1. 关注过程, 突出方法

“数学广角”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载体, 在渗透的过程中, 切忌片面强调机械记忆、模仿以及复杂技巧。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排列组合时, 有教师创设了“搭配衣服”的情境后, 通过小组讨论、演示搭配过程以及简单的连线方法后, 教师就会问:“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如果学生还没有列出算式来, 教师还会问:“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 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迫使学生得出计算的方法。不难看出, 这样较快地提炼方法, 会使学习成为“结果”的记忆和套用, 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宝贵的教育资源就不能被充分开发利用, 这样只关注结果的教学, 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一位教师同样创设了“搭配衣服”的数学情境, 先提问:“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有什么好方法让大家清楚地知道搭配的种数呢?”接下来, 请学生介绍, 并引导评价, 体验有序思考的过程。然后再提问:“用什么方法巧妙地纪录搭配的结果, 比一比谁的方法又对又快又清楚?”学生有的尝试用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的用文字表示, 有的用图形表示, 有的用数字表示, 有的用字母表示, 还有的用算式表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有序”。这样, 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得到了加强, 落实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的要求。同时, 学生通过“用图片摆”再到抽象化的符号, 其思考经历了从实物到抽象的过程。教学中, 教师并不急于提炼方法、得出结论, 而是充分展开过程, 渗透思想方法, 落实数学思考, 关注学习过程, 这样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数学广角教学的首选。

2. 夯实基础, 渗透方法

数学广角的教学, 不但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还要使学生会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我对四年级下册的“植树问题”这一课进行认真地备课, 既考虑到情境创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也考虑到教学时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渗透方法, 自主建构。但因为课前没有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小组合作也只停留在表面, 又急于得出植树问题的3种情况, 因为只重结果, 学生似懂非懂。在反思中, 我找到了症结, 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在讨论中, 有的学生画草图、有的学生画线段图、还有的学生直接列算式, 然后我采用反问的形式以及用课件巧妙演示, 数形结合, 渗透数学方法, 给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 让学生夯实学习基础, 有效地促进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有利于学生“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

三、巧用素材, 有效提升

“数学广角”中的巩固练习创设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作为学习的素材。有的教师如果是平时上课会按教材一题一题讲解, 不考虑素材安排的目的;如果是上公开课, 因为数学广角的练习题量也不多, 教师又会自己创设出好多的素材来巩固。究竟如何去巧用素材, 使数学知识有效提升呢?

如三年级上册的“组合”这一课, 教材上安排了组数、早餐搭配、走路中的数学问题、拍照等, 这些丰富有趣的情境牢牢的吸引着学生。如果在教学时只是让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一摆”、“用线连一连饮料与点心的搭配”、“用笔画一画从儿童乐园到百鸟园的路线”、“用线连一连一共拍了几张照片”, 那么这些问题情境的设计与展开是平面的, 除了情境的不同, 要求上并没有提升, 始终停留于具体操作层面, 缺少数学化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时, 要注意每一个问题情境应有的目标重心, 如组数问题要突出“有序思考”, “点心的搭配”要从“二三搭配”拓展为“三三搭配”, 既是对前面数学方法的巩固应用, 又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游玩路线问题”则侧重于“符号思想”的应用, 让学生思考“如何更清楚地表达路线”;“拍照问题”则可以拓展为“如果全班同学每个人都想单独和大熊猫聪聪、明明各合一张影, 一共要照多少张”?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教材的编排特点, 挖掘每个素材的独特功能, 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技能有效提升。

设计目标主体 第7篇

一、新预算法下预算审计目标变革

(一)预算编制审计目标变革

(1)预算编制审计目标。通过对比新预算法要求与旧预算法的要求,可以轻易发现当前预算编制目标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涉及债务问题。新预算法将债务资金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资金的补充来源,但规定了严格的举债审批权限和管理流程。结合预算法中债务相关内容的变化,审计应着重关注政府债务问题。二是尚未强化预算约束。新预算法的主要观点是“强化预算约束”,分为外在约束和内在约束两种。审计属于预算的外在约束,能够增加预算的严肃程度,解决舞弊问题。但现阶段我国仍未把预算外收支纳入预算范围中,导致不能真实的反映财政预算的收支情况,预算审查机关和社会公众无法进行有效监督。三是预算编制的周期不科学。我国财政年度为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而预算草案一般是在每年的人大会议即当年的3月份左右进行审批,使得预算审批最终确定要到4月以后,预算真正达到实际效用的只有之后的8个月,预算在不同月份无法达到合理分配(贺绍奇,2014)。

(2)预算编制审计目标的变革。基于上述分析,新《预算法》的修订对审计目标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其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首先是对债务预算的审计。主要目标是检查举债程序合法性、债务使用的合规性以及债务举借方式的规范性。其次是强化预算约束。主要目标是检查预算法定程序的规范性以及预算信息的公开透明。最后是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在预算编制审计的推行过程中,促使国家财政部门能够更加合理、规范和科学的编制国家和部门预算,增强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保证让各项财政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二)预算执行过程审计目标变革

(1)预算执行过程审计问题。因现行管理制度的局限性,预算执行审计也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预算执行审计范围狭小。现阶段我国部门预算主要是监督财政收支是否真实、合法,而对于政府逐年增加的投资性支出,缺少必要的绩效评价,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无法进行监督。二是预算执行审计方法不够科学。由于时间紧、审计力量不足,所以预算执行审计多以一级预算单位为主且比例也不超过30%,审计的覆盖面严重不足,从而缺少对整体环境的客观评价。另一方面,现行的审计方法仍以传统的审计模式为主,在已经实现了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今天,审计模式跟不上发展的脚步,处于被动的地位,造成审计效率低下,也难以到达理想的效果。三是预算执行审计公开程度不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需要遵从财政税务部门的意见,审计结果的公告也要获得同级政府行政首长的认可才能够公开。对于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往往无法全面客观的反映在审计工作报告中,就削弱了预算执行审计的作用。

(2)预算执行过程审计目标的变革。针对以上问题,其审计目标的变革主要包括:第一,扩大预算执行审计范围。保证政府单位财政外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对于发现的随意支配预算资金或虚列支出的政府部门行为责令其进行整改。第二,改革预算执行审计方法。审计信息化建设要从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审计三个层次推进,提高我国审计信息化水平。第三,扩大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审计应保证收支两条线在政府部门贯彻到位、严厉打击私设小金库现象,扩大预算执行的透明度。

(三)预算执行效果审计目标变革

(1)预算执行效果审计目标。我国现阶段预算执行存在屡审屡犯的现象,其原因是一方面由于存在着同级政府的制约,预算执行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多违规违纪问题的整改得不到有效的监督,普遍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二是因为政府部门人员以权谋利,通过挤占公共资金来设立个人的小金库,另一方面则是各级审计部门监督整改工作不到位,跟踪审计未深入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在对某省2006年至2010年发布的省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结果统计发现,2006年至2010年间,该省针对预算执行和决算共对55个省级部门进行了审计,结果显示该省在这五年期间,部门预算违法违规问题呈逐年递减的趋势,涉及违规的金额占总审计金额的比例从2006年的57.36%降至2010年的30.66%(薛芬,2012)。虽然数据显示是呈递减状态,但是违规现象仍旧存在,并且在部门预算金额逐年增长的情况下,涉及违规的金额从绝对数分析呈递增趋势。

(2)预算执行效果审计目标的变革。基于上述分析,针对后续整改工作的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所采用的传统审计程序,其审计重点依旧放在真实合法的层面,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3E审计,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仍有很大的差距,这直接影响了预算执行效果审计的有效开展。审计监督作为规范财经行为,查错纠弊,促进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审计整改就是整个监督过程的成果检验者,把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审计整改的情况应该纳入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检查范围,并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作为领导干部任免选拔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新预算法下预算审计主体变革

(一)预算编制审计的主体变革

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部门在编制预算过程中,由于政策性限制或者会涉及到一些需要保密的事项,因此,预算编制审计应为国家审计,执行主体为国家审计署及地方各审计局。在任务紧、人手不足情况下,可要求成立有内审部门的政府组织先自行开展内部审计,国家审计人员全程监督并对审计结果发表意见。

(二)预算执行过程审计主体变革

新《预算法》的修订对预算执行审计产生了以下几点影响:一是审计的范围扩大。二是审计报告的作用扩大。三是地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责任扩大。为了保证预算执行审计真正发挥出作用,审计机关必须改变现有的单一审计主体的审计模式,审计机关可以更多的与外部审计合作,将部分审计业务外包给外部审计,但要保证不涉及政府机密事项或者其他重要事项。通过这种外部审计资源加入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现有阶段审计任务过于繁重的情况,也可以提高审计的效率效果,减少在监督整改方面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但要注意的是,在这种合作的模式中,国际审计必须占主导地位,对整个流程进行整体把控。

(三)预算执行效果审计主体变革

预算执行效果审计是一种监督性质的审计,因此对于审计主体的性质并没有很严格的要求,在预算执行审计范围逐渐扩大的情况下,执行效果审计的范畴也必然随之扩大。如果单纯依赖国家审计这一单一审计主体,也会出现与预算执行审计一样的问题,即审计无法发挥实质性作用,因此,可以在预算执行效果审计中也同样放开由国家集中审计,将执行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依据重要性水平进行划分,对于那些重要性水平并不是特别高的事项,可以外包给外部审计开展预算执行效果审计,而那些重要性水平较高的事项,则还是由国家审计统一进行预算执行效果审计,通过这样一种分配的方式,既保证了效率性,又保证了效果性。

三、新预算法下预算审计内容变革及审计重点

(一)预算编制审计内容变革及审计重点

(1)预算编制审计内容变革。预算编制是整个过程的起点,也是最需要加以关注的一个环节,因为预算的编制是融合了预算管理、财政收支平衡、财务管理、国有资源配置及增收节支等内容的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政府全年的工作能否正常运作,以及政府的职能能否有效发挥。在新预算法的指引下,要切实推进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四个“审计监督全覆盖”。按照重要性、系统性、协同性原则,逐步扩大审计监督覆盖范围,深入分析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管理、使用、绩效情况,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决策服务。突出抓好公共资金审计全覆盖,督促政府将全部收支纳入预算管理。重点检查以前未纳入预算体系的地方债务、行政事业收费,如公路养路费、航道维护费社会福利收入、文教、卫生、广播、科研收入等,以及地方性收入。

(2)预算编制审计重点。关于预算编制审计变革,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审计预算的编制方法是否科学合理。财政预算是如何编制的,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新预算法的总体要求,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是否合理,审查编制工作是否坚持以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为基础,是否坚持了收支平衡的原则,是否以财政分级编制预算的方式进行编制,是否采用先进的编制方法,预算编制的范围恰当与否等,上述众多问题都是预算编制方法的审计关注重点;二是审计财政预算的编制是否符合全面性要求。主要表现为是否将以前未纳入预算编制范围的存量资金、地方债务和地方收入全部都纳入新预算编制过程中,是否按规定全面编制了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以及政府性债务计划;三是审计财政预算的编制程序是否合理。这其中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检查预算编制是否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程序进行,预算编制的时间是否充足,预算草案是否及时上报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审批,预算编制的上下级财政是否依照体制要求进行分级编制等。

(二)预算执行审计内容变革及审计重点

(1)预算执行审计内容变革。预算执行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一部分,因其特有的监督职能保证了国家财政秩序的良好运行,通过不断的查错完善政府的财政预算制度,让有限的国家资源得到最合理最有效的配置,并且通过公开审计工作报告,让更多的公众能够了解政府预算的收支明细情况,从而实现行政透明化(陈少英,2009)。按照新预算法要求, 预算执行过程不仅要关注财政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效益性,还需把促进政策落实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重点关注中央和省地方政府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揭示和反映政策措施不适应、不衔接、不配套和政策目标未实现等问题,促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2)预算执行审计重点。关于预算执行审计,也可从三个方面进行重点关注:第一,重点关注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落实情况。结合公务支出公款消费审计, 重点检查中央“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重点审计“三公”经费、会议费和地方债务,关注公共资金的是否得到合理使用,同时根据地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跟踪审计, 例如浙江省就积极开展了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像“五水共治”审计、“发展信息经济扶持政策”审计、“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都是其代表实例;第二,重点关注地方债务,切实防范财政风险。密切关注财政的可持续性,特别是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跟踪存量债务的潜在风险及化解情况,监督新增债务的举借和使用,防止形成新的浪费和风险;第三,重点关注预算调整是否有效。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因为国家政策以及经济形势发生动态变化的原因,导致财政的收支可能会出现增减因素,致使预算不足或是收入超预算等现象发生,此时必须要进行预算调整。对于编制的预算调整方案,其审计工作主要是审查预算调整的内容、依据、原因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审查是否存在未经调整就私自减收增支的现象等。

(三)预算执行效果审计内容变革及审计重点

(1)预算执行效果审计内容变革。预算执行的效果评价不再仅仅依靠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财务收支的准确性为主要评价标准,而是把绩效审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密切跟踪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等环节,探索评价财政资金投入与项目进展、政策目标实现和事业发展的匹配度,把问效、问绩、问责贯穿始终。更加关注预算的准确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全面加强财政预算管理、规范财政收支活动、盘活财政存量、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规范部门预决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优化“生财、聚财、用财”能力。

(2)预算执行效果审计重点。预算执行效果审计不仅能够揭示预算编制是否科学性、合理性,更能凸显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为预算的调整和控制提供了良好的监督体系和评价标准。关于预算执行效果审计需从三个方面内容进行重点关注:一是审计预算编制是否具有可行性。审查预算编制是否以执行预算为基础,是否自下而上的进行编制,检查预算编制是否以综合预算、零基预算为基础,同时在编制时是否考虑项目个体的复杂程度和差异,从而有针对性的将预算资金合理分配到各个项目和单位;分析资金安排是否与中央和省委重点关注或亟需解决问题相契合,保证突出问题有资金保证,难点问题优先解;二是审计财务收支是否准确。在收入方面,审查本年度的预算收入是否按时、按量的缴入国库,并且编入本年度的预算方案。检查有无地方政府或单位截留国家收入,检查是否存在划预算内收入为预算外收入的现象,检查收入预算的完成情况,若是未完成,还要寻找未完成的原因。检查收入科目反映准确与否,是否存在擅自更改税种或是调整收入等现象。检查上缴的财政收入中是否存在使用其他资金垫交空转的现象,检查是否存在弄虚作假、虚增收入等现象。在支出方面,检查各项财务支出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年终突击花钱现象。检查财政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其效益,检查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支出的划分界限是否清楚,检查专项资金是否严格按照其规定用途进行使用,检查财政结转结余支出是否严格按照预算进行,有无空转、虚转现象等;三是审计财政平衡是否真实。这其中主要审查财政收入是否真实,财政支出是否全部列支反映,财政的平衡目标是否实现。审查在财政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措施,调用了哪些项目资金来弥补。检查在达到财政平衡的程中是否存在虚增财力、虚报空转收入、支出转挂暂付等现象。

四、结论

预算管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通过预算管理,单位将预算指标进行层层分解,逐一落实到下级责任单位,并要求各下级单位严格按照预算制度严格执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各下级单位究竟能不能按照财务预算制度进行预算指标的执行,在社会转型期很难得到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加强财政预算审计,改革预算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功能,可以不断地加强预算控制能力。同时,良好的财政预算工作,不仅可以帮助国民全面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国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用。鉴于预算审计的重要性,我国财政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以确保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艳荣:《实行全口径预决算审计监督的意义和重点》,《审计月刊》2014年第2期。

设计目标主体 第8篇

创业型大学问题近年来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日益成为众多高校改革发展实践的一种重要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创业型大学的创建行列中来,如英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学发展模式,创业型大学反映了高等教育与20世纪的工业化进程以及20世纪下半叶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之间的密切关联。创业型大学不仅继承了大学原有的传播知识和教学研究的使命,更强调大学在振兴区域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应承担的贡献。据此,国内外众多的学者提出了创业型大学的独特内涵,例如“从知识中收获资金的日益增强的兴趣,正在使学术机构在精神实质上更接近于公司,……总是与经济应用紧密相连的”[1],必须具备“企业的方式管理人员、知识和自身的能力”[2],应当“追求创业和市场导向,直接参与研究商业化”[3],在发展模式上“具有更强的资源获取能力、团队研究意识和更为有效的知识转移运作机制,更加强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直接作用,不仅要培养人才、创造知识、转让技术,而且要直接参与并服务于创业活动”[4]。但是,必须认识到,创业型大学的提出并不仅仅意味着社会经济功能的简单嵌入,也不意味着只是大学在原有教学、科研等功能上商业性、企业化功能的独立拓展,即从短期与形式上看,是否创业型似乎只是衡量大学本身与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紧密与否,而从长远和内在要求来分析,创业型发展模式的确立,必然要求在原有教学和科研领域引发相应变革,也就是说,不同于其他社会经济主体,高校的“创业”,必然要求从科研能力这一高校核心要素获得创业的持续动力,必然要求从人才这一主导产品上塑造和输出一大批满足社会经济需要的创业型人才。从高校的永恒使命来看,后者尤为重要。向创业型转型的微观基础是解决高校教学体系面向创业型大学建设目标的激励机制问题,其主体涉及校院系和教师个体各个层面,其中教师是创业型大学的核心元素, 对教师主体的激励问题尤为关键,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对切实推进高校创业型办学模式的转型具有现实意义。

2 创业型大学的特色和发展模式分析

尽管不同国家的创业型大学建设所处的背景和发展环境不尽相同,因而有其各自的特征,但是仍然拥有一些共性:①强烈的创业价值取向,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突出的创业价值取向是奠定创业型大学的意识基础;②具有在各自研究领域中有较强科研开发和商业开发实力的研究团队;③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具有追求商业效率导向的组织创新的意识和能力;④有将学术要素和商业要素整合成新的组织模式的能力,如大学—工业研究中心;⑤创业理念和操作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受到重视,鼓励不同学历层次学生在学习研究训练中对高校创业实践的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参与[5,6]。

从实践经验看,成功的创新型大学发展模式也存在着不同的道路选择。

2.1 从强研究型大学向强创业型大学的现行拓展的发展模式

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维兹教授称之为“政府—企业—学校”的三螺旋模式便是针对美国那种从研究型大学转变为创业型大学的模式上提出的,如众所周知的MIT。正如媒体所言“MIT 是美国最富创造力的发明家大学:研究人员与工业生产之间没有隔阂。事实上,不仅MIT 如此,美国很多创业型大学都是把“诱人的尖端技术以及与其相称的利润”作为其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将远大的“学术抱负”和商业上“与尖端技术相称的利润”相互结合,才能真正造就一批有用的学术英才和技术创新的高手。

2.2 从弱研究型大学的非线性跨越的模式

例如英国沃里克大学,在名校济济的大不列颠,早年的沃里克只不过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然而,时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校的特色办学之路已享誉欧洲。在90年代初,这个学校一半外界的收入主要是国际学生学费,职业培训、短期课程,而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沃里克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成为一所富有特色的创业型大学。

另外,我国在探讨研究型大学发展模式时,借鉴学界对研究型大学的划分方法,将创业型大学划分为创业Ⅰ型大学和创业Ⅱ型大学[7]。其中创业Ⅰ型大学多指具有很强创业实力(如上市公司、科研开发、专利)的全国重点研究性大学;985高校,创业能力高于研究型大学平均水平,且每年学校创业盈利占学校预算的重要部分,也可根据创业能力大小再细化为盈利型大学和创收型大学。创业Ⅱ型大学指可以是非重点院校,但根据本校特色,结合自身优势,利用会议供应、工程合作、短期课程、培训等途径实现创业要求的学校,且学校也得到可观收入。

综上所述,无论是哪一种发展模式,无论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基础条件为何,注重教学领域的配套改革,注重从人才培养的创业型转变为创业型大学的深化发展提供长远的人力保障,是上述众多成功模式中的共同特征。

3 创业型大学建设目标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分析

3.1 创业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前文已谈到,人才培养的创业式转型应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应有之义。因此,相对于传统办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创业型大学应更加强调人才对现实社会环境的主动适应,更加注重考虑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潜能对社会环境加以改造问题。因此,在创业型大学的视野下,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业型人才,即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强的创新能力,而且还要善于识别机会,敢于将自已的设想与创意付诸实践,使毕业生不仅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还能积极进取,影响和改造环境,成为社会变革的参与者。总而言之,创业型大学应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坚持教育为经济、政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型的合格人才。

3.2 创业型大学的教学分析

创业型大学因为扮演了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新角色,它的传统的学术概念也因此发生变化,总的来说,创业型大学中的教学不应是孤立的、理论的、专注于本科的教学,而应是和大学里的研究、服务以及研究生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养高层次的创造型人才。基本思路是:必须让学生在“真实世界环境”中运用和检验他们的学术知识。重点是打造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和核心要素,涵盖三大模块,即创业学科课程、创业活动课程、创业实践课程:①创业学科课程,是指根据高校创业教育目标,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创业教育学科理论知识和创业理论知识而设置的基础理论性课程,主要由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创业理论知识课程和科技人文知识课程构成;②创业活动课程,是指为指导学生获得直接创业经验和创业信息而专门设计的一种以活动为中介的课程形态,如创业计划大赛、全校性创业教育论坛、学生创业社团、商业调研等;③创业实践课程,是指为完善学生创业知识结构,让学生参与现实的创业经营管理,主要分为模拟创业实验和创业实践两类。这是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方式,是创业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应当说明的是,这三大模块不是简单的分割,在实践中可能有交叉、融合。

4 创业大学型建设目标下教学激励机制的构建

必须承认,长期以来,纯粹的知识传授或理论研究训练已经成为多数高校教学主体习惯和较为稳定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从教师到校院系教学主管部门均缺少面向社会经济服务开展教学设计的足够信息和经验。相反,在相对封闭的教学评价系统下,从教学主体的投入产出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良性教学收益反馈机制。这意味着人才培养教学转型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如何推进教学体系自觉高效地对学校战略转型作出及时响应,尤其是如何推动教师队伍走出早已轻车熟路并处于低成本“良性复制”的传统教学活动,通过深入提炼、创新和面向社会经济实践的再学习,主动在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创业教育的探索,对创业型大学的建设至关重要。本文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切实建立推进教学转型的激励机制,以提升教学主体面向创业型教学所必需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合作意识[5]。

4.1 倡导优胜劣汰以培养竞争意识

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创业型大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市场过程密不可分,而优胜劣汰是市场的不二法则。很难想象,作为创业型大学的核心元素,教学主体可在这一过程中游离于市场法则之外。现实的情况是,国外的创业型大学都是富有竞争意识的大学。因而,国内高校要建设创业型大学,必然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树立危机感和使命感。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出于教师个人发展和进步,以及参与同事之间的竞争、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的要求。因此,建设创业型大学,首先要从人身上做文章,从队伍建设入手,积极尝试优胜劣汰,下决心打破终身制,不仅要能者上,还要庸者下。

4.2 鼓励不拘一格以培养创新意识

创业与创新密不可分,建设创业型大学,就必须全方位树立创新意识。体现在教学上,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通过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工程,系统构建创业学科课程、创业活动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体系,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同样,在服务社会方面,也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服务对象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加以解决。但是,必须认识到,实现上述转变,需要广大教师付出艰苦、细致和长期的创造性教学改革的努力。为此,要通过调整教学主体教学绩效和质量考核评估体系,体现对面向创业教学的各种有益尝试的鼓励。要建立制度性保障,允许大胆突破传统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下的各种貌似规范而无助于创业创新人才素质塑造的各种条条框框,甚至应允许在这一创新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失误。

4.3 突出需求导向以培养市场意识

传统的大学以文化机制维系其组织特性,而在创业型大学中,则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组织对其成员的整合。为此,处于教学和科研一线的教师应在锤炼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基础上,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要切实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视学生为“顾客”,将学生的需求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以学生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同样在科研上,要改变当前过于依赖政府纵向课题的现状,积极主动地与企业界联系,挖掘企业需求,争取更多更大的企业横向课题。为此,要建立促使教与学双向沟通的制度规范,鼓励以需求和最大化创业教育实效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提升来自社会经济工作实践的研究课题的校内评价地位。

4.4 扶持团队教研项目以培养合作意识

创业型大学的创业型教学转换往往需要精品型课程,甚至精品型专业平台来实现创业教育思想的系统、有机、互补的展开,绝非是单个教师纯粹从各自课程出发,单打独斗或随即布局,而是要以专业(职业)为基本单位,统筹谋划、整合创新。同样,创业型大学科研课题常常以项目的形式出现,需要不同学科部门、不同学术领域的教师以学科为纽带,相互协作完成。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将企业作为自己科研成果的需求方,更要视其为合作伙伴,积极地与企业打交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要建立对教学研究团队及其对专业培养格局有重要影响的创业教学改革项目的扶持政策,以激励教学主体善于和乐于合作攻关,保障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和质量水准。

4.5 强化业绩质量观以培养品牌意识

从国外的经验看,成功的创业型大学必须具有很好的社会声誉和品牌知名度,因此,国内高校要发展成为创业型大学,作为高校核心的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品牌的建立是学生、同事、学校和社会等充分认可的结果,有利于教师在学校获得更好的发展,在社会上争取到更多的客户资源。在提升教师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反过来又会促进自身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这就需要通过建立以业绩质量为核心的考核制度,突出学生和社会服务单位在创业教育质量评定中的发言权,以激励广大教师夯实自己的基本功,在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更加卓越地履行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责,为自身和学校赢得荣誉,打造良好的品牌。

参考文献

[1]兹科维茨.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夏道源,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6-7.

[2]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8-169.

[3]YOKOYAMA K.Entrepreneurialism in Japanese and UK uni-versities:Governance,management,leadership,and funding[J].Higher Education,2006,52(3):523-555.

[4]丁亚金.走向创业型大学之路上的问题与挑战[J].合肥理工大学学报,2010,24(3):56-58.

[5]朱永跃.创业型大学视野下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探[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16-120.

[6]陈涛.创业型大学特征分析[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10):67-69.

设计目标主体 第9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存在的问题

鉴于以上小学语文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诸多必要性, 我们有必要做好小学语文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这项工作。但当前这项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体现在语文教学方法上, 它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1. 灌输式教学仍然存在

尽管我们强调改革教学方法已经多年, 但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在很多语文课中仍然常见。语文教学应该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互动式教学, 灌输的方式只能让学生“左耳听、右耳冒”, 无法真正唤起学生的思考。另外,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滔滔讲述, 从根本意义上来讲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性。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效果也打了很大的折扣。

2. 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扮演好主导角色, 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存在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导致很多语文教师都力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绝对权威的形象, 只要教师讲出的话和做出的事都是绝对正确的, 不容学生质疑。长此以往, 众多的小学生都惟教师马首是瞻, 不敢也不能坚持自己的想法,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其不利。

3. 挤占学生的自主空间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必须能够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我空间和时间。尽管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 但很多学校和教师一直以学生分数为导向, 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能够得高分, 能够顺利升学的目的。受这种错误导向的影响, 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为了能够让学生增长考试的本领, 就给学生不间断地布置越来越多的作业。很多小学生无论是在课后还是在节假日根本就没有连续休息的时间, 更谈不上能够发展自我爱好和兴趣了。学生这种自我空间狭窄的现状,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4. 对学生的鼓励程度不够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儿童在取得成绩的时候更加喜欢受到表扬, 因此很多教师都喜欢用激励这一手段来强化学生的学习。但我发现, 很多语文教师主要习惯于在学生考取高分、踊跃回答问题、遵守课堂纪律等时候表扬学生, 在学生提出不同于主流或公认见解时, 语文教师往往会采取“纠偏”的说教方式来教育学生, 而且也不会对学生进行表扬, 学生的思维扩展因此而停滞,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二、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建议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 是当前提高教育成效的基本形式。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1. 多种教学形式的综合运用

改变灌输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 能够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 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 增强他们的认识, 进而提高自我主体意识。小学语文课互动式教学有多种表现形式, 如参与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实地调查式教学等等。小学生在语文课中通过积极参与, 能够充分调动头脑中的各种想法, 进而产生操控意识, 有助于培养主体意识。另外, 情景模拟式教学和实地调查式教学同样可以产生上述效果。

2. 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小学生的自我创造性是自我主体意识的基础, 没有创造性的良好培养,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只能是一纸空谈。小学语文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要允许学生质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打破“一言堂”的旧有思想, 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表达出自我观点和想法。学生只有在充分表达自我想法的基础上, 才能进一步产生更多思考的动力, 也才容易具有更高水平的创造性。

3. 帮助学生拓展自我空间

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有必要帮助学生拓展自我空间。一方面,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 实现课堂作业与学生业余生活很好的结合。比如说, 可以布置描写花草的作文, 让学生课余时间既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 同时又能提高描写事物的本领。另一方面, 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减少硬性作业的布置, 增加柔性活动的安排。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安排一些柔性活动, 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4. 积极鼓励学生发展主体意识

激励理论告诉我们, 激励不是可有可无的, 也不是时有时无的, 而是要努力坚持的。小学语文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发展主体意识, 不但要对学生主体意识下的正确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 同时还要对学生错误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主体意识作出肯定和赞赏。学生在不断接受外来刺激的同时, 不但能够对发展自我主体意识树立充分的信心, 同时还能够将已有的主体意识提升到新的高度。

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意识, 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当前小学语文课教学中对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我相信, 只要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 通过卓有成效地创新教学方式, 必然能极大地提高这项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覃兵.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3 (2) .

上一篇:学前体育下一篇:水表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