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2024-07-25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精选11篇)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第1篇

1. 中断缴费人员的现状。

截至2013年6月, 睢阳区现有参保职工25195人, 缴费职工23638人, 中断缴费职工1557人。其中:个人窗口参保人员15450人, 离退休人员11139人。近几年, 该区国有重点企业单位纷纷破产改制、倒闭清算, 以往各类国有企业养老金征缴来源已经基本枯竭。随着国有、集体企业的相继改制, 引起劳动关系的调整, 不少职工因企业改制而与原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 有些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以后由于没有找到新企业而暂时中断了养老保险, 加之此前破产企业中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 导致缴费人数不断下降。

2. 中断缴费人员的构成。

中断缴费人员主要由以下四类人员构成:一是国有集体企业破产改制买断身份职工, 主要是距法定退休年龄10年以上, 一次性领取安置费, 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失业人员, 这部分人占中断缴费的主体;二是流动就业人员, 主要是在外商合资、私营企业等非公单位参保后辞职辞退, 未及时续保的人员, 这部分人员正在不断增加;三是未继续缴费的灵活就业参保人员, 其中包括改制企业职工转为个人身份参保后再次中断缴费人员;四是符合中断缴费条件的个人账户封存人员。

3. 允许中断缴费的现行政策规定。

以下几种情况下可中断缴费:参保人员在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期间、享受失业救济金期间和因参军入伍、国家统招入学、调入机关事业单位以及被判刑、劳教而收监执行等。而且, 中断缴费必须办理个人账户封存手续, 封存期间不记欠费。除以上几种情况外, 不允许参保人员无故中断缴费, 如有中断必须在办理退休前补齐中断期间欠缴的养老保险费, 并计算利息和滞纳金, 否则不予办理退休, 其中缴费不满15年的可一次性退回个人账户储存额。

二、中断缴费对基金征缴的影响

1. 对本区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中断缴费对基金结余较少, 特别是该区工业企业连年滑坡, 对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以下岗职工、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为主冲击很大。很有可能在允许中断缴费的短期一至三年内, 出现基金征缴大幅减少, 影响养老金确保发放的情况。

2. 各类灵活就业人员对中断缴费的不同选择。

灵活就业人员可以中断缴费并不意味着灵活就业人员在缴费满15年的情况下就一定会中断缴费, 通过分析几种灵活就业人员的具体情况, 以及面对是否参保缴费的不同选择, 在少数灵活就业人员选择中断缴费的情况下, 中断缴费政策对基金收入减少的有利影响可控制在有限的一定范围之内。

3. 中断缴费对基金征缴的增收作用。

灵活就业人员“可以”中断缴费, 养老保险将以“能够保障老年基本生活, 缴费长短 (待遇高低) 可自主选择”的特性吸引更多年轻人参加社保, 为社会保险补充新鲜血液。而且, 由于目前缴费不允许中断, 想续保缴费者必须补清前期所有欠费才能转为正常缴费, 多年欠缴的本金加上利息、滞纳金, 其费用是大部分人员难以承受的。这样, 原政策下打算放弃续保, 待达到年龄退保或退休的灵活就业人员, 就可以继续缴费了, 这两部分人员都将对基金征缴产生增收作用。

4. 中断缴费范围仅限制在灵活就业人员。

灵活就业人员“可以”中断缴费, 之前的欠费可以不用补缴, 今后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也不存在欠费的概念。但是, 各类企业参保欠缴的养老保险费仍应及时清欠, 特别是在推进企业改制的过程中, 要求将养老保险欠费列入改制成本优先清偿, 保障基金应收尽收。

三、对策措施

1. 明确中断缴费人员待遇计发办法。

为鼓励参保人员继续缴费, 体现中断缴费与连续缴费的待遇区别, 建议采取“去中间, 接两头, 岗平工资往前推”的办法确定前推年份的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中断缴费人员退休时使用的计发养老金基数。

2. 适当降低缴费基数与缴费比例。

高额的缴费负担是低收入人群止步于社保门外、也是灵活就业人员中断缴费的重要原因。建议降低缴费基数控制标准或调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统计办法, 并统一适当降低社会保险缴费比例。

3. 完善调待政策。

鼓励参保人员连续缴费也应体现在养老金调待的政策导向上, 要进一步降低养老金调待向低水平倾斜幅度, 提高按缴费年限调整金额, 引导参保人员通过连续缴费增加缴费年限来提高养老金水平。

4. 切实加强执法监察力度。

加强社保日常稽查, 充分发挥劳动监察和《社会保险法》赋予社会保险费征缴机构的职能, 开展社会保险专项大检查, 通过执法检查, 依法扩面征缴、依法清理企业欠费。

5. 积极采取措施扶持灵活就业人员续保缴费。

扩大社保补贴范围, 将企业改制后步入“4050”的人员全部纳入社保补助范围, 优先保障社保补助资金的按时足额到位。积极推广“贷款助保”, 帮助困难人员续保缴费。

6.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意识。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事宜 第2篇

是关于我个人养老保险的事情,想求助以下几点问题:

一、我是缴纳养老保险的,当时缴纳的时候好像是说要累计缴满15年且达到退休年龄,才可以享受;问:现行的养老保险是需要“连续”还是“累计”缴满15年?

二、目前所说的养老保险可以异地跨省转接的事情,是否已经开始执行?因为我在原籍缴纳了5年,现在在上海也缴纳,刚开始的,如果可以跨省转接,执行方式和区域限制是怎样的?是可以把上海的转会原籍还是把原籍的转往上海?

三、网上只能搜索到一些地方性的法规政策,而缺乏全国性的政策,如果有相关专业人士,期待解答,不胜感激!!!

急急急!!!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第3篇

【关键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现状及对策

养老保险涉及民生问题。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使得政府在养老金的发放上存在着巨大的压力。制度上的诸多不合理更增大了这一压力。目前,很多职工选择提前退休享受保险金,法定退休年龄不高也是产生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缴纳和获取模式成为主流。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部分公职人员的提前退休等影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存在巨大的缺口,其主要表现和出现的原因如下:

1.养老保险隐性债务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主要来自于保险制度改革。制度改革带来进步的同时也无法避免的带来一些隐性债务问题。如传统的保险制度向个人账户转变的同时,就会导致一些制度转变以前退休的员工无法获得个人账户,影响其养老保险转入,同时存在重复领取的问题。这就造成大量的资金缺口。所谓的隐性债务就是在制度转换过程中存在的具有争议的养老资金,这部分资金不但造成大量地经济损失,还将引起老人对社会的不满。事实上,如当期的社会统筹资金能够支付当期退休人口的养老金,就不存在隐形债务问题。但在现实社会中,这一点无法实现,这就导致了资金的流失,也就是所谓的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存在。这一资金缺口对政府、以及社会体系造成影响,应由政府财政来履行兜底责任,并不断明确国家法律,政府津贴可以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2.个人账户“空账”问题

养老保险很大部分存在账户上有钱,但实际却不能兑现的问题,即所谓的个人账户“空账”。其主要原因在于统一账户和个人账户之间不能实现分账管理,导致账户资金挪用频繁。这一隐形债务显性化使得养老保险支付上存在缺口,政府不能履行其职能,反而成为资金挪用者。个人“空账”在我国改革初期表现明显,随着制度的完善,这一问题逐渐得到改善,但依然存在。尤其在我国城镇地区,地方政府迫于经济压力,常常将养老金挪为己用,我国存在大量的保险“空账”问题。

3.人口老龄化

我国人口众多,不得不面临老龄化严重的问题。据统计,全国有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为老人,享受或应享受养老保险。人口结构偏向于老龄化。人类寿命的延长使得这一现象更加明显。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的进一步扩大,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将出现严重的缺口。退休人群增多,给我国养老保险机构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地方政府将该资金挪为他用导致养老保险不完善,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二、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问题的解决对策

养老保险基金的巨大缺口急需解决,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要通过国家、政府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和承担责任。其具体措施如下:

1.增加社会保障投入

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可有效解决隐形债务问题,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处于主动位置,仅仅通过津贴的方式即使解决问题也会造成政府的巨大压力。因此其主动负责隐性债务的偿还。正确预算每年的显化规模并将其列入财政预算,采取逐步解决的方式减少隐形债务。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政府实际上具有了更大的能力为我国老年人提供保险,因此政府应在这个环节增加投入。同时,还应将个人账户做实,实行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分账管理,严格控制个人账户“空账”。确保养老保险金的投资和保值增值,减少政府的压力。另外,持续增长的“空账”将导致民众对保障制度的质疑。政府作为养老金的直接管理者,应做好长期的养老金投资规划与论证,实施政府统一管理模式。在金融市场改革这一大前提下,政府应致力于改变传统的养老基金投资过分依赖银行存款等渠道的问题、完成养老金投资途径的多元化的变革。

2.完善政府、企业、个人三方责任体系

目前,我国城镇养老保障制度存在过分依赖基本养老保险的风险。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养老保障体系包括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和三部分,并且各部分比例中,政府保险所占比例最小。但我国却没能合理的应用这一体系,将大部分压力留给了政府。导致养老保险存在严重的缺口,无论是体系的完善上,管理效率上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个人储蓄性商业养老保险也无法提供对基本养老保障的支持。基于此,应构建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三方面责任体系,推出刺激商业养老保险险种,增加除了政府补贴之外的其他保险补贴,降低政府压力,使三方面充分发挥其作用。

3.适当延迟退休年龄

人类工作能力的提高使得政府完全可以将其退休年龄上调,并且完全可以实现男女平等。同时延长工作年龄也符合老年人自己的需求,我国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也促进了这一制度的执行。通过提高退休年龄,同时提高其参保待遇,不但给国家降低压力,也延缓了其养老金的支付压力,我国目前计划将养老金的发放年龄延长至65周岁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三、总结

关于职工养老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政府部门会议上已进行了多次的讨论,在执行过程中却不是那么尽如人意。这就要求我国政府不断的改善这一问题,减小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促进民生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晓华.中国基本养老保险金缺口的宏观控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2]梁君林,蔡慧,宋言奇.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显性化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0(5)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第4篇

一、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历史缘由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当时采取的是现收现付制, 而我国人口老龄化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退休职工养老费用不断攀升, 赡养系数不断变大等。其中我国的赡养系数由1978年的3.3%上升到了2003年的37.04%。根据世界银行1995~2050年中国人口的研究预测, 2020~2030年间, 在职职工人数不再显著增加, 2030年以后开始下降, 同时, 65岁和65岁以上人口将稳定而迅速增长, 直到2050年, 人口抚养比将从1990年的8.7%增长到2050年的31.2%。因此, 在现收现付体制下, 当平均工资替代率的增长率不变时, 缴费率增长率将显著增加, 这无疑会加大企业和在职职工的负担;如果保持缴费率增长率不变时, 在抚养比增长的情况下, 必须降低替代率, 但这又会降低退休职工的生活保障。所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发展和加深, 我国的养老保险体制也受到越来越严峻的考验。由此直接引发了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改革。

现行的养老保险体制基本上有三种:现收现付模式, 完全积累模式, 部分积累模式。当一个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处于比较年轻的时期, 在职职工养老负担较轻, 一般采取以横向收支平衡为原则的现收现付模式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该模式的特点是互济性强, 费率调整灵活, 容易保证收支平衡, 对退休人员十分有利, 但属于代际赡养, 激励机制不强。当一个国家即将跨入老年型国家, 或者说人口老龄化发展比较迅速时, 往往采取部分积累模式或完全积累模式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完全积累模式属于自我养老, 透明度高, 激励机制强, 负担较为均衡, 比较能充分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呈现出的特点, 意味着我国未来养老责任相当巨大, 发展和完善养老保险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的转轨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 我国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拉开了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大幕, 到1997年基本实现了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变, 但随之也产生了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

二、隐性债务涵义

1997年, 国务院颁发《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制的决定》, 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统一了缴费率、个人账户规模和养老金的计发办法, 基本实现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由现收现付模式向部分积累模式的转变。在费率方面, 它规定对于新体制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 (简称“新人”) , 其养老金由两块组成, 一块是个人账户养老金, 筹资按职工本人工资的11%缴费 (其中企业3%, 个人8%) 长期积累, 退休后, 每月按总积累额÷120计发;另一块是基础养老金, 相当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20%, 筹资仍沿用现收现付模式, 由企业按工资总额的5%缴纳。新体制实施前已退休的人员 (简称“老人”) 实行老人老办法继续发养老金。新体制实施前参加工作的在职职工 (简称“中人”) , 除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外, 另加一块工龄系数计算的过渡性养老金。

从1997年国务院的《决定》内容可以看出, 隐形债务有以下特点: (一) 隐性债务显性化发生在养老保险体制转轨过程中。当体制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转变时, 由于基金制要求债务与基金对应, 必然使过去隐藏在现收现付制下的债务显性化。 (二) 隐性债务是一种养老金计划举办者的“承诺”, 是对未领取来养老金的一种“承诺”, 即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的承诺。 (三) 隐性债务偿还的对象应当是体制转轨过程中养老金权益受到调整的人。这里的养老金权益调整是指新体制下存在着旧体制己经产生的部分既得权益但没有相应的资金来源渠道。1997年的“决定”指出:在养老金基金筹集方面由两块组成, 一块是个人账户养老金, 缴费基金存入个人账户;另一块是基础养老金, 筹资仍沿用现收现付模式, 属社会统筹部分, 用于基础养老金的发放。而在养老金发放中, “新人”新办法, 发放的养老金分两部分, 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老人”按老办法继续发放养老金;“中人”除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外, 另加一块工龄系数计算的过渡性养老金。由此可以看出, 隐性债务偿还的对象应当是社会养老保险体制中的“老人”和一部分“中人” (这部分“中人”是指应领过渡性养老金的那部分“中人”) , 因为这部分人在旧体制下己经产生部分既得权益但没有相应的资金来源渠道。 (四) 隐性债务是养老金权益所调整的总量, 即是转轨成本的数量。由现收现付模式转轨为完全积累模式时, 隐性债务实际上为“老人”在未来所领取的养老金与“中人”在旧体制下因为工作或参保而对应的应当领取的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 在考察时点的现值之和。

综合以上分析, 我们得出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涵义:是指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制转轨过程中, 政府对未来养老金的给付承诺但没有基金对应的价值总和。这里的“给付承诺但无基金对应的”是指“老人”的养老金和“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

三、隐性债务的规模测算

在利率和死亡率不是随机变化的情况下, 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精算应从1997年我国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时为评估点进行计算, 那么, 具体测算公式应当是:

其中, Lt, x表示在t时刻 (x) 岁的职工人数;ω-1为职工存活的最大年龄;y是开始工作的年龄;Bx为 (x) 岁的职工y岁进入养老保险体系到转型时刻已积累得到的退休给付权利 (y

由此公式, 可以看出不同假设条件对隐性债务测算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一) 退休年龄的不同会影响隐性债务的测算结果, 成反方向变化, 即退休年龄越小, 测算的隐性债务数值越大。 (二) 预定利率会影响隐性债务的测算结果, 也是成反方向变化。 (三) 隐性债务的大小还与养老金代替率有关。目标代替率越高, 隐性债务就越大。养老金代替率是养老金给付水平与供款人平均缴费工资之比, 当缴费工资一定的情况下, 目标代替率越高, 养老金给付水平就越高, 即Bx越高, 所测算的隐性债务越大。 (四) 隐性债务的大小还与生存率有关, tPx、r-xP (m) 、ω越大, 测算的隐性债务就越大。

由以上分析可知, 影响隐性债务测算结果的因素很多, 不同的退休年龄、预定利率、承诺给付水平、生存率等都对隐性债务测算有影响, 而这些数据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假设。因此, 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 理应考虑到这一影响, 并进而依据不同假设所产生的隐性债务规模调整政策。

四、结语

对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解决的前提条件应当是首先界定或明确隐性债务的定义, 然后再具体测算隐性债务的规模到底有多大, 进而才可以根据隐性债务的规模制定具体措施, 有的放矢地变现部分国有资产, “追溯”隐性债务产生的根源、发行认可债券、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通过税收融资等等。并且, 通过对隐性债务规模测算的过程分析, 能明确不同的退休年龄、预定利率、承诺给付水平、生存率等都对隐性债务规模测算有正向还是负向的影响, 影响有多大, 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 理应考虑到这些影响, 并进而依据不同假设所产生的隐性债务规模调整政策。另外根据精算模型, 还可以具体计算每一年因养老金隐性债务显性化而产生的流量缺口, 这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晓军.对我国养老金体制债务水平的估计与预测[J].预测, 2002V0l.21.No.1;

[2]周渭兵.对我国隐性公共养老金债务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 2000 (11) ;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第5篇

答:2009年12月22日,国务院第9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国办发〔2009〕66号文,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该办法从2010年1月1日起实行。

二、实施《暂行办法》的重大意义。

答:《暂行办法》的出台和实施力图解决跨省之间的劳动力转移、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权益的连续计算和权益保障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所采取的又一个重要措施。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维护参保人员特别是广大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益。《暂行办法》实现了参保人员“不论你在哪里干,养老保险接着算”,解决了参保人员因就业地的变换和间断性就业而丧失养老保险权益的问题,从根本上维护了参保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切身利益。二是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暂行办法》进一步打破了地区分割、城乡分割的壁垒,从而对于提高劳动者参保缴费的积极性,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使更多的人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必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是向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迈出的坚实一步。三是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和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农民工是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的重点群体。农民工在城镇之间流动就业参保缴费的,或间断性就业的,只要达到规定的条件,也享受同城镇企业职工一样的养老保险待遇,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养老保险资金是由个人缴费、单位缴费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请问,在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同时如何转移这些资金?

答:新的办法规定,除了要转移个人缴纳的全部本息之外,还要转移一部分单位缴费,也就是社会统筹的这部分资金,即现在规定的12%的单位缴费要转出去。12%大体相当于单位全部缴费的60%左右。

四、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办理流程大概是怎样的呢?

答:有这么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发凭证。参保职工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领取一张本人的参保缴费凭证。这个参保缴费凭证最关键的信息是三项:在当地参保的起始时间、实际缴费的月数、在本地参保期间个人账户的全部储存额。第二个环节是接电话。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www.mohrss.gov.cn,在网站右侧有一个“公共服务信息”栏目,这个栏目下有一个“社会保险关系转续经办机构联系方式”)查看全国2800多个县级和县以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全部联系方式。劳动者本人有不清楚的问题可以通过这个电话查询和咨询有关情况。同时在两地之间办理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事务也可以通过这个电话进行联系、核对等等。第三个环节是办手续。流动人员提出转移接续申请的,本人或者所在单位向新的就业地提出接续申请,其他的事情就由当地的社会保险机构在规定时间内来办理就可以了。第四个环节是转移资金。除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外,还转移12%的单位缴费。

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如何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缴费信息查询服务系统?

答:为了能够实现农民工以及其他异地就业的劳动者社保关系顺畅地转移接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正在逐步优化“金保工程”——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建立中央数据库,开发社保缴费信息的查询系统,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行全国社会保障信息卡的工作,努力实现中央提出的全国社会保障一卡通的目标,以后参保职工可以享受到持卡查询、咨询等便捷的服务。

六、1996年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人账户和单位缴费转移应该怎么办?

答:个人账户转移的具体规定是:1997年底的个人账户是按照个人缴费的累积本息来转移,而从1998年1月1日以后是计入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的本息。单位缴费转移的具体规定是:单位缴费部分是从1998年1月1日起开始计算。举个例子,比如说每个月挣1000元,一年挣12000元,每一年都按这12000元的12%来计算,等于一年就是1440元。单位缴费的跨地区转移,是为了平衡地区之间的资金关系,它是一个宏观层面的平衡。而对个人来讲,并不影响个人养老保险权益的累积,也不影响个人养老金的计算。这是因为个人养老金的计算按照我们的制度,是根据本人缴费的多少和缴费年限的长短来计算的,跟地区之间的资金转移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只要你缴费的年限长,你缴的钱多,那么你的这些权益都是会被累积的,所以不必担心只转了12%就损失了这个权益,实际上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

七、如江西人在北京打工多年,最近去福建省工作,养老保险关系应该如何处理?

答:只要在福建省参保缴费之后,本人可以提出书面申请,或者通过他的工作单位向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提出申请,要求把原来在北京打工参保缴费的养老保险关系转到新参保地,新参保地的社保经办机构在接到申请之后进行审核,确认他符合转移接续的条件之后,就向北京市的社保经办机构发出同意接受函,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收到转移信息和相应资金后,会通知他的单位和他本人,整个转移工作也就完成了。

八、像上面的这种情况,养老保险金在哪里领?

答:《暂行办法》对各种情况都分别作了规定。其基本条件是要看在各个参保地方的缴费年限,我们叫做“户籍地优先,从长、从后计算”的原则,就是如果你的参保地和户籍地是一致的,那你肯定是在户籍地,也就是参保地领取养老保险待遇了。如果不一致的话,那就按照你缴费满10年的地方来确定你的待遇领取地。如果你有多个缴费满10年的地方,就按你最后一个满10年的地方来确定你的领取待遇的地方。如果你在所有地方缴费都不满10年,那就把你的养老保险关系和相关资金转回到你的户籍地,由你的户籍地来给你支付养老金的待遇。总之一句话,就是一定要让缴费满15年的参保人员都有一个明确的地方可以领取养老金。

九、已退休人员能不能办理转移接续手续?

答:已经退休的人员,养老金的领取地和领取标准已经确认了,也就没有必要把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到另外一个地方。因为我们现在要处理的是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的问题,主要是为了实现在工作期间、参保缴费期间,养老保险权益能够连续累加计算的问题。而参保人员退休以后所有的权益都已经固定了,就没有再累加、衔接的问题了,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再转移这种关系了。当然,为了方便领取养老金,现在已经可以通过金融系统实现养老金的异地领取了,退休人员可以通过这样的系统来实现异地领取养老金。

十、在某地工作10多年,单位也给缴了养老保险,但是没有解决户口问题,养老金在哪里领呢?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第6篇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基金收益率

1前言

现阶段,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用 “统账结合”模式,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的转轨成本问题的存在,使得半数省份的城镇职工的基金出现 “收不抵支” 的情况, 且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狭隘,投资收益率很低,未来可能产生养老金缺口的问题将严峻存在。据中国社科院最新发布的 《现行统账结合模式下隐形债务预测与测算》的报告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下的隐形债务达86. 2万亿元,以2012年为基准,占2012年GDP的比率为166% ,隐性债务会增大未来养老保险基金不可持续的风险[1]。今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养老保险并轨即将执行,解决 “双轨制”这个最大的不公平问题之后,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问题将立刻上升为主要矛盾。

2未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预测模型[2]

本文将综合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人口年龄结构[2]、 参保人数、离退休人数以及工资增长率等因素对养老保险金累计结余的影响,以历年公布的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养老保险金的未来缺口进行预测。

假设条件: ( 1) 假设城镇职工男女初次参加工作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年龄都为20岁,退休年龄男性60岁,女性55岁。尽管我国最近出台一项新的退休年龄规定: 到2030年,普遍实现男女职工在65岁退休领取养老保险金,但是为了预测数据的保守性,决定与原国家退休政策规定保持一致。( 2) 基金收入时不考虑个人账户的缴费, 只关注企业给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即社会统筹账户, 并且把缴费比例确定为一个定值20% 。 ( 3) 养老保险替代率为一个定值。我国各个层级的养老保险的支出水平不同,本文将根据我国城镇参保职工养老金的发放情况来确定养老金替代率。 ( 4) 忽略制度转轨成本。 ( 5) 不考虑国家财政补贴。我们主要是分析养老保险基金在市场中充分运用的情况,对其未来缺口做一个预测,所以忽略国家财政补贴对其影响。 ( 6) 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根据以往2000—2014年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预测,然后考虑其对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的影响。 ( 7) 养老保险基金收益是在上年的累计结余和本年不考虑收益率的基金收入的基础上计算得出,因为企业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金是在每月固定时间缴纳,所以假定对本年基金收入进行投资利用平均时间数值计算,即1 /2 × 本年基金收入。( 8) 忽略养老保险支出对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的影响,将基金支出视为一次性年底支出。 ( 9) 假设退休人员的死亡年龄一律为85岁。 ( 10) 养老保险的基金收益率用社保基金收益率来代替。

2.1建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模型

我国养老金的筹资模式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部分积累制,即个人账户采用积累制按照职工本人上月基本工资的8% 由职工个人对其承担缴费; 社会统筹账户采用现收现付制,由企业按照职工上月基本工资的20% 替企业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基金。

按照上述假设,本文计算基金收入时不考虑个人账户的缴费,只关注社会统筹账户,并且把缴费比例确定为一个定值20% 。

其中:

It: 表示第t年时的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账户的收入;

m: 表示企业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金的比例;

表示第k年城镇企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本文选取的基期k = 2010;

θ : 表示年平均工资增长率;

Lx,t: 表示第t年时x岁的城镇企业参保职工数;

: 表示从职工开始工作到退休前一年参保人数的总和;

a: 表示城镇企业参保职工的退休年龄;

i : 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率;

i · Yt -1: 表示去年累计结余的养老保险金的投资收益;

表示在不考虑基金支出对投资收益的影响下,本年度基金收入的投资收益的大小。

2.2建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模型

我国缴纳养老保险的要求是: 一般只有交满15年, 到退休时才能终生享受养老金。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基础养老金按照不低于国家和省规定基础养老金的标准支付,由统筹账户每月支付; 个人养老保险金是将个人账户中的存储额发放给退休职工。

按照上述国家政策,本文在建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模型时将其视为一个统筹账户。养老保险基金替代率:

Pt: 第t年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统筹账户的支出;

hx,t: 表示第t年x岁城镇企业参保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即统筹账户的t年支出比例;

表示第k年城镇企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本文选取的基期k = 2010;

θ : 表示年平均工资增长率;

Tx,t: 表示第t年x岁的城镇企业参保离退休职工人数;

表示t年城镇企业全部参保退休人数的总和;

ω : 城镇企业参保退休职工的死亡年龄。

2. 3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未来缺口的预测

第一,利用收入模型对未来40年 ( 2011—2040年) 的收入进行预测,首先确定上述模型所含的参数值,第t年的缴纳比例m为社会统筹账户的缴纳养老保险金的比例,国家规定为20% ,在本文中一律用20% 来计算; 关于年平均工资在2010年的数值的选取定为36539元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为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参保职工总人数,数据来源于蒋英霞 《中国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未来收支缺口的精算预测》文中所做预测; θ 为年平均工资增长率,根据2013年的统计年鉴[3]对21世纪以来的我国城镇企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率的情况做了统计,如表1所示。

注: 数据来源于 《2013 年统计年鉴》城镇就业单位人员平均工资。

由表1可知,近14年我国的城镇企业职工每年的平均工资增长率都保持在10% 以上,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3. 37% ,但是有逐步下滑的趋势。结合我国的宏观调控的目标———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防止由于经济过快增长带来的通货膨胀问题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何我国的城镇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增长率有稳步下滑的趋势。因此,本文在预测年平均工资增长率的时候采用分段法,每隔10年 θ 值变化一次: 前10年为11% ,2021—2030年为8% , 2031—2040年为6% 来测算 θ 。针对基金收益可用同种方法进行预测计算,根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公布的年报数据分析知基金收益增长率[4],如表2所示。

注: 数据来源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 2008—2014 年年报。

由表2可知,基金平均增长率为5. 6% ,前四年波动较大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未来40年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会利用这笔巨大的资金来进行投资,获取一定的收益; 利用分段法,每隔10年基金收益率变化一次,由于经济波动以及外界环境 ( 如政治环境) 等的影响,预估前10年为6% ,2021—2030年为6. 5% ,2031—2040年为7% 来测算i。累计盈余基期初值为2010年公布的累计盈余值15365. 3亿元。

第二,利用上述模型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值做一个预测,依旧先确定模型中所含有的参数值,hx,t基金替代率是指社保机构在职工退休后每月或每年所支付的养老金与退休前每月或每年的工资比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得 知,2009年城镇退 休职工的 养老金替 代率为47. 34% ,2011年为42. 9% 。按照国际劳动组织规定的最低标准要求,养老金替代率———即本文中所提及的养老金替代率应为55% 。因为2015年起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再提高10%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实现 “11连涨”、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国家将会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替代率, 本文据此来确定hx,t为60% 。

单位: 亿 /元

由表3分析可知: 第一,未来我国的基金收入总体趋势是增长的,但增长幅度较小; 第二,未来我国基金支出总体趋势也是不断增加的,且增长速度大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因为根据人口预测模型得知,未来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变化不大,有小幅增长,但是离退休人数是逐渐攀升的, 这也将会直接导致基金缺口的出现; 第三,2026年,国家将会出现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且未来缺口逐步扩大; 第四,累积盈余在2029年达到最大值,之后逐年 消耗; 2037年,国家累计结余将耗尽转为负值,若是国家相关部门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发放补助金,提高基金收益率等,基金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考验。

3结论

本文主要从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人口年龄结构、参保人数、离退休人数、工资增长率等因素来分析对养老保险金累计结余的影响,建立各因素与基金收入与支出的关系模型来预测未来的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研究表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未来的缺口会越来越大,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能力逐渐减弱。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5]。

一是由于退休待遇的优化,致使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不断增加; 二是由于金融危机等的外界环境的影响,致使基金收入减少; 三是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致使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不断增加; 四是由于养老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狭隘,致使养老保险金的保值增值没有一个很好的保证,投资收益率低下; 五是由于养老保险基金还承担着制度转轨的成本,以至于负担很重,缺口不断加大。

那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如何很好地解决呢?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6]。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第7篇

1 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现状和难点

1.1 用工企业参保积极性差, 政策执行不到位

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型私营企业, 许多企业只顾自身利益, 在招收农民工时采取不签订劳动合同, 谎报用工数量, 选择性参加险种等方式, 千方百计逃避缴纳社会保险的责任和义务。农民工在就业市场上是弱者, 能找到一份工作已经不易, 可能没有过多考虑养老保险问题, 因而大部分农民工对企业不给参加养老保险只能保持沉默。另一方面, 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征缴执法力量薄弱, 以及政府各职能部门缺乏有效的联动工作机制, 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执法不严、处罚不力等现象, 对于涉及农民工的工资报酬、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等问题, 大都是出现问题或投诉举报才进行检查处罚, 主动监督不足, 又为企业逃避履行社会保险责任提供了机会。因此, 企业在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时, 是抱着能逃则逃, 能少缴则少缴的态度, 主动参保缴费的少。

1.2 农民工社保观念淡薄, 自我保护意识弱

农民工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 对养老保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虽然逐渐意识到以后养老是一个大问题, 但认为自己现在还年轻, 养老是几十年以后的事, 经常听到他们说“谁知道到退休时政策什么样”, 对退休时现行养老保险政策的延续性和退休金多少的不可预知性缺乏信心;大多数农民工没有职业技能, 主要从事一些脏、累、苦的工作, 拿着最低水平的工资, 维持家庭开支已力不从心, 他们宁愿多拿工资也不愿去支付养老保险费;部分农民工想参加职工养老保险, 但当遇到不签劳动合同, 克扣拖欠工资, 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等侵权行为时, 迫于就业压力为了保住工作, 往往选择克制、忍耐, 没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这也是职工养老保险在农民工中参保率低的重要原因。

1.3 社保缴费标准高, 统筹层次低, 信息化建设滞后

一是缴费基数高, 企业负担重。以泰安市为例, 2016年度泰安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月最低缴费基数2 910元, 企业缴费比例为18%, 个人缴费比例为8%, 如果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 企业每年为每个人需负担6 285.6元, 按20名农民工算, 企业一年需负担125 712元, 若加上其他险种, 总缴费率高达40%, 全年需负担199 044元。而企业雇佣农民工是希望降低开支, 减少生产成本, 所以大多数企业从思想上很难接受和认可现行缴费标准, 缺乏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是统筹层次低, 信息化建设滞后。农民工就业流动性强, 跨省、跨地区转移频繁, 而我国现行养老保险经办多为县市级统筹, 管理不集中不统一, 在“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下, 经常遭遇地方“土政策”的种种限制, 造成一些农民工因为跨省、跨地区流动后, 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困难;另一方面, 自2002年金保工程实施以来, 虽然各统筹地区都建立了自己的业务信息网路, 但还没有实现全国联网,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仍然通过人工传递纸质转移单和信息表的方式, 参保人员要往返两地, 转移成本高, 从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

2 促进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措施

2.1 加大保险政策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工参保意识

要采取多种宣传形式, 持续不断地宣传社会保险相关政策法规。一是使各类企业的法人充分了解社会保险政策, 执行社会保险法规, 确保所有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 切实让用工企业履行自身责任和义务;二是让农民工了解社会保险的政策规定, 充分认识养老保险的重要性、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如何办理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等。让农民工主动意识到, 缴纳养老金就能拿到退休金, 只有好处不会吃亏, 就像原来的新型农村合作医保, 经过几年推行, 大家都见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农民工心里算明白了这笔账, 参保积极性自然就上来了。

2.2 加大执法力度, 强化部门联动, 规范企业用工管理

一是要强化监察执法, 加大处罚力度。严格规范用工程序, 明确所有企业用人都要签订劳动合同, 依法建立劳动关系;加强对违法侵权行为的处罚, 重点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瞒报少报农民工社会保险费等行为, 对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企业要严肃查处, 切实维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二是要强化部门联动, 将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纳入强制性管理。当前在建筑业、采矿业等用工单位的开工许可审批上, 安监部门、建设部门等都把对用工人员的工伤、医疗保险等保险办理情况作为审批的前置条件, 所以社会保险中一些受政府约束力较强的险种, 在执行中就得到了较好的保障。从这一点看, 将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纳入强制性管理, 作为相关部门审批的前置条件, 是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的好办法。三是要组织实行农民工有序流动,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培训、职业介绍、劳务派遣、劳动事务代理等制度, 减少盲目流动和零散就业, 提高农民工进入城镇的组织化程度, 以有效维护农民工权益, 提高其参保率。

2.3 降低缴费标准, 提高统筹层次, 加快信息化建设

现行政策每年度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最低缴费基数, 是以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确定, 县以下参保单位普遍感觉缴费标准过高, 90%的单位不堪重负。对此, 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以各市县公布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 省、市、县分级确定最低缴费基数;二是按照企业行业类别, 分档选择最低缴费基数;三是在适当范围内进一步降低缴费比例。无论选择哪一条, 都有利于解决全省一个缴费标准过高, 而有些企业承受不了的问题, 提高农民工参保率。

要进一步提高统筹层级, 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实现各地业务信息网络全国联网。只有解决了全国统筹问题, 才能真正实现市场公平竞争, 解决养老保险费率总体偏高、各地负担轻重不一、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难等问题, 防止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受损, 切实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 续保率。

参考文献

[1]程雅丽.浅谈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对策[N].人民网2012.9.7.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第8篇

文章通过对全市2010年城镇医疗保险运行的总体规模和管理现状的调查, 探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原因, 提出建议, 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市医疗保险改革事业全面健康的发展。

1 全市医疗单位基本情况

1.1 全市医疗单位现状

按医疗机构的性质统计, 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城镇医疗单位834家, 分别由规模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以100张床位为界) 和规模以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营利性医疗机构以及药店组成。具体见表1。

1.2 全市城镇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基本情况

截止2010年底, 全市共有各类城镇医疗定点单位484家。其中:非营利性的医疗定点单位175家分别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6家、公立医院 (包括市区各市级医院和各乡镇医院) 19家;营利性医疗机构定点133家;药店176家。

1.3 全市各类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在定点医疗单位中的比例

(1) 全市医疗保险定点单位总的占比为:484/834=58.03%。 (2) 医疗机构在医疗保险定点占比: (175+133) /484=63.64%訩其中非营利性医疗定点的占比:175/484=36.15%。訪其中营利性医疗定点的占比:133/484=27.48%。 (3) 医疗保险定点药店的占比:176/484=36.36%

1.4 全市参保人员及市镇二级政府财政贴补投入

(1) 全市2009年底全市人口为:常驻人口为70万, 暂住人口为142万, 合计212万。 (2) 全市2009年底参保的人数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100万人和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25万人, 合计125万人。 (3) 2009年市镇二级政府财政贴投入8400万用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贴补;

2 2010年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基金支付基本情况

2010年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共支付给全市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医药费用为9.785亿元, 具体见表2。

3 存在的问题

3.1 基金中药费的支付比例过高, 尤其是药店占用了较多的份额。根据数据统计全年非营利性医院的药品费用共为4.11亿元。而药店的费用高达2亿多, 占了支付基金中全部药品费用的近1/3, 平均每家药店的医保基金份额为1136万。

3.2 药店分布过密, 竞争激励截止2009年底, 我市共有药店450家, 按我市人口计算每0.47万人就有一家药店或者每1.136万人就有一家医保定点药店。行业之间的竞争激烈, 个别药店为了维持生计, 采用以物换药、套取卡中现金等的违规操作。这就造成了我市的医保基金严重浪费现象, 使得医保基金没有真正用在治病救人上。3.3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不均衡国家即将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其目的是降低医疗费用, 解决看病贵的问题。目前该制度即将在最基层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二级医院以下的公立医疗机构实施。实施后只能限制使用599种药品。而全市各医保定点民营医疗机构和药店可以不实施这一制度,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医保基金的不合理使用。

4 建议

4.1 加强对医保定点单位, 尤其是药店的管理。杜绝一些违规现象, 实行严格有序的医保定点准入制和淘汰制。截止2009年底, 如我们医保定点药店已达176家, 而相比较, 是我市人口10倍的上海市医保定点药店也只有300多家, 因此有必要重新审核医保定点民营医疗机构和药店医保准入, 严格管理。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第9篇

1 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医疗保险费用增长过快

2000年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为124亿元,2009年为2 797亿元,2014年为7 083亿元,医疗保险费用增长过快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3]。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医疗保险基金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收支形势,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缺口将出现在2024年,如果实行一次性趸交,缺口将在近期出现[4]。

1.2 医疗费用控制制度缺陷

主要来自于患者和医院两个方面。患者方面,可以自行选择医疗机构,由于大型医院有着设备先进和医疗水平高的优势,患者无论大病小病,总是愿意选择高级别的医院;医院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患者对医生缺乏监督机制,医疗保障制度错位,使道德风险存在,药品审批流通使用制度缺陷导致寻租现象[5,6]。

1.3 缺乏竞争和退出机制

医疗保险管理部门与医疗定点服务机构之间是契约关系,不存在行政上的管理和被管理关系,不能对医疗服务机构行为进行充分监督[7]。医疗定点服务机构大多具有公立性质,一旦取消医疗服务定点机构保险资格,将出现医务人员下岗待业、增加政府压力和激化社会矛盾等问题,退出机制无法有效实施。

1.4 费用支付方式不合理

目前有几种支付方式:按服务项目付费,刺激医生推销高价格药物,无法约束医疗行为,造成过度医疗,管理审核成本较高;按总额付费,医院会主动减少医疗服务的供给,为患者提供的服务容易被打折扣;按人头付费,诱导医院选择性接收患者,推诿重病患者,医院缺乏竞争意识,按服务单元付费,医院乐于延长患者的住院日,也可能出现分解患者住院次数的行为。

2 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是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通过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医疗保险费用上涨的原因,才能制定有效的控制机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总结的影响因素构成见图1。

2.1 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是消费开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从对食品的需求转移到对健康的需求,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呈现逐年上升趋势[8]。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医疗消费呈正相关关系,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会造成医疗费用过度消费现象,从而使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增加。

2.2 参保人员年龄结构

疾病与年龄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系数与参保人员平均年龄呈反比,平均年龄越小,安全系数越大;平均年龄越大,安全系数越小。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不断下降,机体功能衰退,患病率普遍上升,很多老年性疾病成为人们健康的最大威胁。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医疗费用支出将更加庞大。

2.3 医疗机构市场化

市场化是以需求为导向,以优胜劣汰为手段,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医疗机构市场化,提高了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但也削弱了医疗服务本身的公益性功能,医疗机构逐利趋势明显,医护人员群体商业化,诱导需求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结果导致医疗乱做检查、乱开处方、重视医疗数量和轻视医疗质量等现象[9]。

2.4 医疗保险制度

涉及到个人支付比例、起付线和封顶线等因素,具有调节作用。个人支付比例直接影响参保人员选择医疗服务项目,调节参保人就医时的医疗费用;起付线是医疗保险支付的“门槛费”,低于起付线时,参保人个人全部承担;封顶线数值设置大小影响医疗服务,能够有效抑制不合理的医疗需求,减少不必要开支。

2.5 医疗技术进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备越来越先进,治疗技术日臻完善,高新医疗技术在不断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医疗成本。技术本身成本较高,推动医疗服务价格上涨;扩大了医疗服务需求,引起医疗消费数量增加;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死亡率,又会引出额外的医疗费用。近年来医疗保险费用增长的40%源于新技术。

2.6 物价总体水平

物价水平是衡量目标市场潜在消费能力的重要指标。物价总体水平和医疗费用存在着复杂的关系[10]。物价总体水平提高会引起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在医疗服务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医疗总费用提高。但在可支配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提高引起基本生活支出增多,又会引起医疗消费减少,影响居民过度的医疗消费。

3 国外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经验借鉴

3.1 美国

医疗保险由私人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型医疗保险共同组成,建立了完善的医疗资源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并有严格的法律保障机制,采用“管理式医疗”来抑制医疗保险费用上涨[11,12]。付费方式采用定额结算与预付制相结合,通过审查医疗服务进行医疗成本控制,依靠强大的管理信息系统收集信息进行决策和财务分析。

3.2 日本

医疗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单位及个人3方共同承担。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采用提高医疗费用自付比例、改革老年人健康保险制度和建立护理保险制度等措施。主要控制手段是建立严格的“第3方审查制度”,成立监督委员会审查医疗服务全过程,一旦发现重大违规行为,立即终止医疗服务协议,规范了医疗服务供给方的医疗行为[13]。

3.3 英国

实行覆盖全民的国家医疗保险,也称为国家卫生服务制度[14]。政府直接参与医疗保险资金的筹集、管理和分配。政府是医疗服务的买方,医疗机构是供应方,通过不同的支付方式控制费用,包括3种:按患者数量付费,有利于医院控制成本并限制过度医疗;总额包干,可以提高信息管理效率;超额人次付费,解决医院工作量大于计划的部分。

3.4 德国

医疗保险基金由非盈利性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进行管理和运作,政府监督这些机构的运行和宏观调控。医院不直接接受门诊,患者先到诊所治疗,诊所医生根据病情开转院单,患者才去医院治疗,解决了医疗资源紧张问题[15]。医药费用控制注重提供行为和需求行为,解决了药品价格虚高问题。医生报酬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解决了过度医疗问题。

4 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创新机制

我国医疗保险系统由参保人员(需求方)、医疗机构(供给方)、政府相关部门和医疗保险机构等4个参与体构成[16]。每个参与体与其他参与体之间都是双向关系,见图2。

对图2中各参与体之间的关系描述如下,参保人员与政府相关部门:(A)表示参保人员委托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管理;(B)表示政府相关部门保证参保人员病有所医.医疗机构与政府相关部门;(C)表示政府相关部门为医疗机构财政拨款;(D)表示医疗机构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监督指导。医疗机构与医疗保险机构:(E)表示医疗机构向医疗保险机构提供医疗数据;(F)表示医疗保险机构向医疗机构支付服务费用。参保人员与医疗保险机构:(G)表示参保人员向医疗保险机构支付保险费用;(H)表示医疗保险机构控制参保人员医疗费用增长.医疗保险机构与政府相关部门:(I)表示医疗保险机构向政府提供相关数据;(J)表示委托医疗保险机构控制费用增长。参保人员和医疗机构:(K)表示参保人员到医疗机构接受医疗服务;(L)表示医疗机构向参保人员提供医疗服务。4个参与体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博弈关系,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创新机制要从这4个参与主体展开,具体内容见图3。

4.1 医疗服务需求方的费用控制机制

从思想上拒绝过度医疗,就医不等同于普通消费,高级并不一定适用,不能简单地用价格来衡量诊疗质量,没有必要追求高消费;建立合理的费用自付制度,设置科学的起付线和封顶比例,但必须符合地区经济状况的客观条件、个人的经济状况和疾病的特殊需求。设置科学的自付比例,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设置不同比例,既要避免个人经济负担过重,又要减少需求方的道德风险发生;加强节约保险费用意识教育,要充分认识过度消费和骗取保险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明确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提升健康意识和保健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疾病的发生率,减少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发挥经济措施的调解作用,对于年内未使用医疗保险人员给予一定奖励,促进需求方加强疾病预防,对于超额使用人员,通过适当增加附加税控制。

4.2 医疗服务供给方的费用控制机制

规范医疗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主要从职责履行、工作执行力、劳动纪律和品质素养等方面制定具体的绩效考核评价细则,与所开药品和检查费用脱钩;强化医疗人员道德约束机制,医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行业新形象,增强遵守医德规范自觉性,健全规章制度,建立监督激励机制;明确公立医疗机构角色定位,公立医疗机构由政府主办,是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保护人民健康权益的直接体现,基本属性就是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建立医疗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促进医疗信息共享,建立动态的电子病历数据库,强化远程会诊,共享检验检查结果;完善医疗机构费用补偿机制,提高医疗服务人员收入,让医务人员退出药品流通环节,消除医疗机构开贵药和大处方的动机[17,18,19]。

4.3 医疗保险机构的费用控制机制

建立医疗保险服务监控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医疗服务实时监控,增强对医疗费用和医疗服务的监控能力,加大对疑点问题的核实查处力度;规范保险费用登记收缴工作,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做到应收尽收和应保尽保,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经办人负首责”制度;建立科学的费用结算制度,明确付费标准,防止医院分解收费,鼓励医疗机构控制医疗保险费用,以最低成本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保险费用支出信息发布机制,加强对医疗机构审查,定期发布医疗机构的服务态度、患者满意度、收费标准和服务效率等信息,为参保人员选择提供依据;完善基本医疗保险三个目录,即医疗保险基金可以支付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建立完整的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信息数据库[20,21]。

4.4政府相关部门的费用控制机制

政府部门在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药品的监督管理,药品是医疗服务价格的主要部分,实现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对药品制定统一售价,督促医疗机构合理用药[22];合理配置医疗服务资源,实现资源配置向基层转移和区域间均衡,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吸引力,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治疗水平;将竞争机制引入医疗机构,各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公平竞争,需求方有权选择医疗机构,使公立的医疗机构不再有强烈的优越感;完善医疗服务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工作,对医疗市场的行为主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的主体行为;积极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医药不分和以药养医的传统模式是医疗机构过度医疗的经济动力,全面推行医药分开并实施药品零差率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5 结语

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医疗消费的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要求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医疗服务存在边际收益递减效应,过高的医疗费用无助于提高健康水平;有效控制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是确保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重要举措;控制不合理的医疗服务开支,能使保险机构更好的满足参保人的需求;提高医疗保险费用支付能力,保证医疗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的创新机制是一种组合策略,应用时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以便使医疗保险费用得到更合理有效的控制,让参保人员得到更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上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影响研究 第10篇

摘要:文章基于医方供给诱导需求视角,在罗默法则框架下,建立城镇职工人均医保费用的多元回归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医疗机构床位数、医务人员数量等反映医疗服务供给的因素,均对城镇职工人均医保费用支出产生显著影响,即存在供給诱导需求现象,导致医疗保险费用上涨。因此,提出可从改进医务人员分配制度、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和整合医保基金管理机构等方面着手,降低上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

关键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控制;诱导需求

医疗卫生市场中,消费者或患者是医疗服务的需求方,医生和医院是医疗服务的供给方。在医疗服务这一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供需双方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供方的自然垄断和需求缺乏价格弹性等特殊性。医患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委托代理关系,患者将选择医疗服务的权力让渡给医生,供方往往可以利用其作为患者的“代理人”和“服务提供者”的双重身份,对医疗服务的种类、数量、方式等作出主导性选择。因此在缺乏调控和管制的情况下,会出现诱导需求的问题。而医方诱导需求将直接导致医疗保险基金的不合理支出,使医疗服务质量与医保费用支出两者失衡,因此探寻诱导需求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医保费用的支出,并采取一定措施避免医方道德风险,对有效控制医保费用支出具有现实意义。

一、 上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基本现状

1.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支现状。

(1)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入、支出、累积结余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支角度来看,2002年~2013年,上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基金收入从90.4亿元增加到615.64亿元,增长了5.81倍,医保基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17.34%;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从72.4亿元增加到409.19亿元,12年中医保基金支出增加了4.65倍,医保基金支出年平均增长率为15.53%。总体看来,基金收入增幅略大于支出增幅;累积结余在2002年~2013年间有多有少,但自2004年开始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尤其在2011到2013年,当年结余和累积结余均达到较高水平,累积结余增长率均在40%以上。

上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2002年~2013年累积结余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22.3%,从60.7亿元增加到679.43亿元,12年间增长超过10倍。2010年~2013年,相邻两年间的医疗保险基金累积结余增长率均在40%以上,增长幅度显著。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实行现收现付制的统筹基金和实行积累制的个人账户基金,其中个人账户基金随着时间推移和参保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积累持续增多,这也是累积结余快速增长的原因所在。根据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科学研究所上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计数据反映,2012年和2013年里,统筹基金和地方附加医保基金支出占医保基金总支出的比例均为75%左右,累积结余中大部分为个人账户资金,比例占80%以上。

(2)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人均支出年增长率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对城镇职工人均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比较分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2009年~2013年人均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可以发现,近五年人均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增长率平均增速为11.11%,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为8.74%,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增速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

2.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诱导需求现状。患者在医院门诊或住院中发生的费用中,药品费用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03年~2012年,药品费用占人次均门诊费用的五成以上;住院费用中有四成左右是药品支出,可见药品费用是构成医疗费用总支出的主要部分。困扰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多年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也是药品费用的居高不下,而药品费用支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医保基金支出的增加。

政府拨付给医疗卫生体系的财政补贴比例较小,并且将医疗服务规制在较低的价格水平,导致医疗服务收费不足以维持医院运营和医生收入,使其不得不通过药品利润来维持运营,从而产生了“以药养医”现象。在“以药养医”体制下,医生利用其信息和专业优势,在药品市场发挥其垄断定价的能力,通过诱导患者“多吃药、吃贵药”,从而获得自身利益。因此职工医保支出的增多,与供给方诱导需求紧密相关。

上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的收入与支出都保持着增长态势,近年来基金收入增速甚至超过基金支出的增速,表明上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已经取得一定效果,但不应忽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近年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得到大量扩充。同时,上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增长速度较快,已经超过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增长率,将会对人们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医保费用支出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合理性。因此不能轻易放松对医保基金支出进行长期的有效监控,而应该在加强医保基金来源的外部控制基础上,进一步对影响医保基金支出的内在因素——医方诱导需求——采取有效对策措施,同时从内部调整与外部控制两方面着手,实现对医保基金的有效控制。下面将基于罗默法则,对上海城镇职工的人均医保费用支出受到医方诱导需求进行验证。

二、 上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诱导支出实证研究

在很大程度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的快速增长是由于医疗服务提供方存在诱导需求的行为。罗默法则通过验证每千人病床数和每千人住院天数之间的正向相关关系,认为“只要有病床,就有人使用病床”,指出医疗服务提供方存在诱导需求的行为。下面将利用省级面板数据,遵循罗默分析框架,考察医疗设施、医护人员、住院天数等对医保基金费用支出的影响,从而对上海城镇职工医疗机构诱导需求现状进行初步判断。

考虑到人均收入水平、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高龄参保职工都对医疗需求有刺激作用,因此建立如下实证分析模型:

expd=B0+B1gdp+B2day+B3income+B4doct+B5bed+B6old (1)

其中expd为城镇职工人均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元),day为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日),doct为每万人口医生数(人),bed为每万人口床位数(张),old为参保退休职工占总参保职工人数的百分比(%),gdp为上海市人均GDP(元/人),income為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本文利用Eviews7.0基于以上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到如下回归模型:

expd=-7107.005+0.019gdp+250.137day+0.078income-51.362doct+19.983bed+74.604old (2)

根据Eviews7.0分析结果,人均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多元回归方程中,可决系数R2=0.949,拟合优度较好,可认为所构建的回归模型是显著的。F=15.459,P=0.004<0.05,模型通过检验。如表1所示。

对以上构建模型残差进行拉格朗日乘数检验(LM检验),选择5%为显著性水平,得到F统计量的P值为0.111 6>0.05,接受原假设,模型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

进一步分析显示人均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与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人均医疗保险基金呈现支出不断增长的态势;人均住院日与床位数、医生数之间的正向相关趋势明显,人均住院天数随着医生人数和医院病床张数的增多而呈现上升趋势,医护人员数目增多会增大诱导需求动机,延长住院天数,病床数量增多供给了更多医疗资源,住院天数增加,由此可以判断“只要有病床,就有人来使用病床”现象存在,即医方存在诱导患者多接受医疗服务、延长住院天数的倾向。

运用SPSS12.0软件对各变量做Pearson检验,分析各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得到表2。

根据表2所显示的显著性数值,可以看出城镇职工中退休群体的比重与住院天数、医务人员数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但从社会现实角度分析,老年人口身体健康状况相对年轻人口要差,相应地,老年人口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较大,因此这些因素之间存在较强关联也是情理所在。同时,每万人医生数和床位数之间的显著性数值为0.063大于0.05,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显著性不强,因此所建模型具有统计意义。

在城镇职工人均医保费用支出模型中,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系数为正,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职工健康意识得到加强,相应的医疗需求也在增强;退休职工所占比例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医保基金的支出与参保职工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每万人床位数、住院天数的系数显著为正,每万人医生数量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床位数量的增加和住院天数的延长导致医保基金的显著提高。总体看来,实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医疗服务供给方诱导需求导致参保职工延长住院天数,进一步导致医保基金支出的增加。

三、 完善上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政策建议

1. 逐步推行公立医院医生年薪制。目前我国某些省市已有医生年薪制的制度实践,由职责或目标任务、权力或资源、利益和风险这四种要素共同构成的年薪制薪酬方式,在公立医院的实践中主要通过切断医院和药品生产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积压药价虚高的水分,达到有效控制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目的,说明实行医生年薪制是一项控制医保费用支出的有效对策。

上海可参照成功实施此项政策的省市经验,充分结合上海实际情况,根据在不同岗位上医生的实际工作负载,按照需要付出的诊疗时间、技术难度和体力脑力消耗、救治过程中承受的潜在风险与压力大小、工作资质级别等一系列综合因素,制定针对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等不同职称医生的年薪标准;同时建立一套明确严格的薪资考评体系,对平均住院费用、基本药物使用、检查化验费用占比等制定明确标准。为了发挥激励作用,应针对不同职称的医生分别制定相应考评标准,制定各自的目标量化细则。

2. 建立大病必需的高价药品医保报销机制。首先要根据医院临床数据和专家经验,制定一套大病必需高价药品的遴选标准,整理可进入医保报销范围的药品目录;其次由医保部门、医院和药品生产厂家进行价格谈判,就大病必需药品的采购价格进行协商,协商过程应体现“惠民”原则,令大病必需药品以较低价格进入医保报销目录。对于肯主动降低价格的制药公司,政府应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或政策优惠。同时要对整个高价药品纳入医保报销的流程进行有效监督,公开药品遴选目录,开辟社会意见反馈渠道,并对进入医保报销机制的大病必需药品进行持续观察,加强药品的准入和退出监管,做到“能进能出”。

3. 整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医疗保险改革方案中明确要求逐步提高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以实现制度框架的基本统一。提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对于增强制度的公平性、提高医保基金的抗风险能力、提升医保经办机构服务能力等突出问题,均具有积极作用,并可避免形成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与医疗资源集中方向的相逆态势。

整合上海各区县现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建立市级统一管理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由市财政局负责管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的职责为统一管理医保基金,负责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收缴、支付以及运营,此外,还将取代各家医院向医药公司直接采购的做法,通过统计各家医院需要采购的药品种类和数量,使用医保基金垫付与结算每月药品的采购费用。同时建立《药品集中采购目录》,筛选出可能涉及回扣以及非临床必需的药品,并对其进行限制,切断医院和药品的利益链条、建立起医生的激励机制,促进流通企业和药品生产企业的改革,形成良性有序的医药市场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军.卫生服务市场供给诱导需求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分析.社区医学杂志,2011,(9)(8):37-38.

2. 杨晓胜,刘瑞明,肖俊辉,等.诱导需求对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我国跨省数据的面板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14,33(6):27-29.

3. 马蔚姝.医疗保险费用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1,28(2):126-128.

4. 陶裕春,王倩.我国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的实证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10,29(6):18-21.

5. 金彩红.医疗卫生服务供方支付方式理论和中国的实践.上海经济研究,2010,(9):74-81.

6. 王萍,于晨,邓礼乐.医疗保险费用过度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2,(5):55-60.

7. 黄枫,甘犁.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研究——基于微观数据的分析.金融研究,2012,(5):193-206.

8. 王章佩,林闽钢.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医疗供方诱导需求探析.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54-56.

9. 王锦锦,李珍.论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其制度消解.学习与实践,2006,(12):122-127.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项目号:2013EJB003);曙光跟踪项目(项目号:10GG22);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号:E1-0903-14-01045)。

作者简介:汪泓(1961-),女,汉族,上海市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罗娟(1984-),女,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博士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医疗保险;廖晓瑜(1991-),女,汉族,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医疗保险。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第11篇

一、构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一)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现状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升,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按照时代的发展, 进行深刻的变革, 并通过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相对良好的成绩。但由于在医疗保险制度变革的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尽管国家会补助城镇居民医疗的费用, 但是整个医院高收费的大环境没有变, 医疗费用还是居高不下, 许多城镇居民仍旧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部分地区为更好的为城镇居民服务, 将大量的保险费用下放到城镇居民手中, 使得统筹的资金急剧减少, 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部分地区, 一些医疗部门为满足自己的私利, 将大量的钱购进先进设备, 但这些设备却得不到很好的利用, 而城镇居民常用的医疗设备却不购进, 从而出现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在医疗保险中, 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费用上, 给予经济报偿的起付线较高, 一些刚步入社会的职工, 尤其是退休老职工很难支付起费用, 降低了城镇居民对于医疗保险的满意度;此外, 一些地区由于政府的不作为, 使一些本来就是困难户的家庭, 无力承担医疗保险的费用。上述问题的存在, 都需要更深层次的变革医疗保险制度。由此, 政府需要构建一套全新的、合理的、科学的医疗保险统计指标体系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提升城镇居民对于医疗保险的满意度, 使更多的城镇居民享受医疗保险的福利。

(二) 医疗保险进行管理和监督的需求

为提升医疗保险的质量, 需要对医疗保险进行监督和管理, 而这离不开医疗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纵观世界各国的医疗保险, 不难发现每个国家都按照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 有针对性的建立与之匹配的医疗保险统计指标体系, 来规范医疗保险的行为。目前,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 一些地区建立医疗保障信息管理系统, 来提升医疗保险的服务水平, 但是这种研究存在片面性, 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 我国并没有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基本医疗保险统计指标体系来监督和管理医疗保险部门的行为。因此, 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基本医疗保险统计指标体系, 才能更好的获取全国与医疗保险相关的数据, 监督和管理医疗保险的运作。

(三) 提高医疗保险公平性的需求

目前, 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使得两极分化越发明显, 由此提高医疗保险的公平性是卫生部门的努力方向。总体来说, 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很低, 医疗保险只能帮助少数城镇居民, 并且部门覆盖到全体城镇居民, 使得部门城镇居民对医疗保险的满意度下降, 降低了参与医疗保险的热情。面对这一问题, 需要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计指标体系, 来提升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如将缴费金额与收入挂钩, 提高高收入人群的保险费, 降低低收入人群的保险费等。

二、构建基本医疗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尽管我国学者对构建医疗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甚少, 但其具有很大的可行性。目前, 基本医疗保险的目的在于解决城镇居民的看病问题, 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而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计指标体系可以明确本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情况、看病情况等, 来明确本地区的个人缴费比例以及定点医院的起付标准等, 从源头上解决城镇居民看病贵的问题。如合肥就根据本地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现状进行医疗改革, 规定不同定点医院的起付标准, 使更多的人享受医疗保险的福利, 有效的解决了城镇居民看病贵的难题。

三、构建基本医疗保险统计指标体系

(一) 参保单位及其人员的指标体系

这个指标体系主要反映的是某地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数量和职工数量。通常情况下包括参保单位数量及其参保人员数量, 汇总出一段时期内参保人员变动情况, 明确参保人员数量增加或减少, 并进一步建立退休人员占全体参保人员的比率等。该指标体系主要是反映在一定时期内该地区参保的总规模和水平状况。

(二) 建立相应的基本医疗保险的征缴指标体系

征缴指标体系直接反映的是基金的筹集情况, 应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按照不同比例共同缴纳。一般包括缴纳基数、应缴数、实缴数、征缴率等, 该指标数值越大, 说明征缴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也随之增多;反之, 则越少。该指标体系主要是反映在一定时期内的基金征缴数额指标体系。

(三)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情况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反映的是统筹基金费用情况, 包括统筹基金费用、医疗救助费用、个人帐户资金支付的费用等。它是反映参保人员所支付医疗费用的实际情况, 也是保障相关参保人员基本医疗水平需要的一个总量上指标。

(四) 定点医疗机构诊疗情况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反映的是医疗费用情况。一般包括急诊抢救住院人数、定点医院住院人数、异地转院 (诊) 人数、住院率、住院医疗费用、累计住院床日、个人支付费用等。它是反映参保人员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的实际情况, 为制定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四、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 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构建基本医疗保险统计指标体系

构建完善的基本医疗保险统计指标体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而指标体系是反映医改基本情况的重要工具。因此, 需要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例入议事日程;参保人员也应引起重视, 通过其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征缴和使用情况的社会监督。同时, 招募专业的统计工作者进行构建, 完善当前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二) 统计指标体系要经过各方专家的科学论证

不同地区应根据地区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 设置不同的统计指标权重, 提高统计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并且当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完成后, 要经过多方专家进行科学论证, 从而使之得到进一步完善。

(三) 开发医保统计软件

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数据采集、整理的手工填写和原始人工传递将会淘汰, 为提高医疗保险的透明化, 应该使各项工作朝着无纸化、透明化的方向发展, 以适应现代化管理需求。

(四) 借鉴发达国家医保统计工作的成功经验

由于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统计指标的建立还不是很完善, 由此在建立的过程中, 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 并且结合我国医改实际情况, 建立起一套适应于我国完善的医疗保险统计指标体系,

五、总结

为提高城镇居民的参保热情, 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的优惠政策, 我国应该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计指标体系, 更好的反映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行情况、参保人员的使用情况等, 从而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修改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徐芳.医疗保险制度绩效评估的实证研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 (01)

[2]贾润林, 张心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基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实证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2013 (01)

[3]周长城, 吴青鹏.社会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思考[J].社会保障研究.2012 (06)

上一篇:制冷性能测试下一篇:施工反预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