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积累写作资源

2024-06-16

怎样积累写作资源(精选4篇)

怎样积累写作资源 第1篇

一.挖掘积累课文精妙写作素材, 丰富写作资源

(一) 确立主题, 分门别类进行梳理或直接收集

我们应该有强烈的教材意识, 引导学生做写作的有心人, 处处留意各种各样的教材素材, 及时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归纳。有些内容其实能直接作素材进行储备, 如关于亲情、概叹人生、热爱自然、乐观豁达等。

如亲情类: (1) 我总还时时记起他,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 他是最使我感激, 给我鼓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 (2)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游子吟》) ……

(二) 依据意思, 合理提炼归纳, 分类间接提取

有些素材需提炼加工, 或者是几个内容综合起来的。这样的篇目也不少, 如涉及坚守节操主题:有《爱莲说》《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涉及忧国忧民主题:《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捕蛇着说》等, 我们可引导学生据实际情况从不同文本中筛选出各种有用的素材再整理。

二.挖掘积累课文美妙语言素材, 力求创意表达

语言是载体, 是决定作文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即使有再好的内容, 再新颖的思想观点, 如语言平庸无味, 也会影响作文质量。不少学生作文语言“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而教材蕴藏着丰富的语言, 流畅优美有个性。如隽永清新、气势磅礴、豪气万丈……我们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教材中精彩语言片段, 同学生感悟其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 然后让学生记录下来回味背诵。如此积累, 学习运用名家语言技巧, 为写作汲取语言“养分”, 力求能创意地表达。

(一) 跟课文学习文本的达辞表意

教材文本辞达传神表意入境, 典型例子比比皆是, 值得积累。如朱自清《春》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 花枝招展的, 笑着, 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领着我们上前去。”既要让学生体味以上语句的美, 更要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其为何美。连用了三个比喻来赞春,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新、美、有力的特点, 层层相关, 步步深入, 特点鲜明, 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 跟课文学习文本的语言技巧

朱自清《春》最后三句话中“刚落地的娃娃”喻春天, 主要突出春天的“新”;用“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喻春天, 突出春天的“美”;用“健壮的青年”喻春天, 并说他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突出春天的“壮”, 给人以健康、壮美的感觉。抓住了本体喻体的相似特征, 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对象的特点。有学生就模仿这三句写道:“夏天像一个顽皮可爱的小孩, 那时而风、时而雨、时而艳阳的天气便是他鲜活生动的表情;夏天像一位充满活力的少女, 那满树的绿叶便是她艳丽的褶裙;夏天像一位血气方刚的战士, 那似火的骄阳便是他闪亮的盔甲。”

三.挖掘积累课文结构方法, 贮蓄构思经验

作文须做到“有序”。所谓“序”即结构。下笔前要有合理的总体把握, 写作过程中才能思路流畅, 否则就给人行文混乱、不着边际、不知所云的感觉。经典课文结构往往有特色, 如《春》总分总的结构严谨、精美紧凑, 是学生积累行文结构的典范:作者先总写春天, 而后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 最后总写, 收束全文, 画龙点睛。老师可引导学生学其“总分总, 开篇排比入题, 结尾排比点题”的结构来谋篇, 如此积累储蓄构思经验。

四.挖掘积累课文写作技巧, 厚积薄发

高尔基曾说:“只有在掌握了文学的技巧的条件下, 才有可能赋予材料以或多或少完美的艺术形式。”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写作技巧, 多学教材范文, “便能于无法之中求有法, 有法之后求其化” (郭沫若语) 。如朱自清《背影》开篇直截了当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干脆、清楚、明了。魏巍《我的老师》开头:“最使我难忘的, 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既点了题“我的老师”, 又使下文的叙事与描写有了重点, 紧扣“难忘”。这种方法不失为学生习作的典范, 符合大众的习惯心理、欣赏口味。

怎样指导三年级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第2篇

金福园小学:黄秀群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想作文也是如此。有位文人说过“功夫在文外”,要想写好作文,最基本的当有作文素材。积累素材的基本方法当是观察和阅读。古人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之说,今人应该也是如此吧。“行万里路”是说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仔细察看人、事、物而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读万卷书”是讲经过阅读或观看他人对社会的观察后形成的视听材料而获得的第二手间接材料。要想积累丰富而翔实的写作素材,就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

首先要做到有备。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对周围的人、事、物和各种现象要注意,要留心,不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否则,平时再熟悉的,作文时也可能成为陌生的,或者写得不细腻、无感情、不动人。观察后要勤作笔记,将生活中的闪光点或灵感闪现之处记录下来。

观察要有序。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组织、发展顺序,对不同的事物采用不同的观察顺序;或由远及近,或从上到下,或由外到内,或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开端到结局,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到次。

观察要细致。在观察过程中,不仅了把握事物的大概、整体轮廓,更要看清事物的全貌、细微之处和变化发展,了解把握其枝节。

观察要抓住重点、特点。要根据自己观察的目的确立重点,千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事物会因自身因素或外在条件而在不同时间、地点和情境下显现出不同的特点,观察不仅要把握其基本条件下的特点,还要抓住其在特定情境下的特点。只有这样,在写作时才不会千人一面、万人雷同。如写雨,春夏秋冬季的雨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同一季节的雨也是千差万别的。只有抓住了雨的特点,才能写得形象、逼真动人,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阅读要有计划、目的。日常看书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切不可漫无边际、毫无目的、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同时边读边作笔记,以备日后查找。阅读既要兼顾广度,还要注意深度。

材料要分类。不论是自己亲身获取的,还是通过视听获得的,都要对其进行整理、加工,按照自己的习惯分门别类、归档。

怎样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第3篇

有一次,果戈里请一位朋友到饭店吃饭。忽然,他对饭店里的一份菜单产生了兴趣,便拿出笔来往笔记本上抄菜单。饭菜上齐了,他还在那里埋头抄。朋友见他这样冷淡,心里很不愉快,不耐烦地说:“你是请我来吃饭,还是请我来陪你抄菜单?”说罢,气呼呼地离开了饭店。果戈里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在请朋友吃饭,一直低着头抄,连朋友走了也不知道,嘴里还不住地称赞:“太好了!太有用了!”后来,果戈里在创作短篇小说《狄康卡近乡夜话》时用上了这份菜单。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文章不一定要像果戈里那样随身带着纸和笔,但是一定要像果戈里那样随时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积累下来,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那么,如何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呢?

首先,要留心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能听到许许多多的事,遇见各式各样的人,看见各种各样的景物。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好好观察,细细体会,就能从中发掘鲜活的作文素材。

比如,早晨来上学时,同学们可以观察校门口的情景。大家想想,在这个时间段观察,我们会看到些什么呢?下面是一个同学看到的情景——

每天上学的时候,我们总是在家长的目送下走进校门。你们不妨回头看看,家长的目光流露出那么多的期盼,那是望子成龙的目光。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小朋友正准备从他爸爸的摩托车上下来,他手上拿着一杯牛奶和一块面包,眼看他快到学校门口了,坐在车座上的爸爸不停地对他说:“再吃点儿,还来得及。”看见他津津有味地吃着面包,他的爸爸笑了,那笑里蕴涵着许多的感情。

观察是我们写作的好帮手,观察的话题说也说不完。请大家记住,观察只喜欢和静得下心的同学交朋友。你用心观察了,你的所得必定比别人多。

其次,要善于观察

有生活的地方必定有丰富的写作材料,即使是普通平凡的生活也一样,关键在于你是不是善于观察,善于捕捉,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他观察马车夫的故事广为流传。当年,他师从福楼拜学习写作,用了三年时间只做了一件事——观察看门人。由于观察细致,他学会了一项本领,描写人物时能一下子抓住人物的特点。据说,他笔下的一百多个看门人各有各的特点,别人能够“按图索骥”,准确地在现实中找到那个人,他的作品也因而让人过目不忘。

只要我们时时留心观察,处处用心体会,就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素材。同学们可以自由观察节假日或特殊状况下的校门口,这时你们会发现,平时热闹的校门口,现在可能安静下来了。这时,你们也许会有所想,也有所得。下面的这个片段,就是一个同学认真观察后写下来的——

放学很长时间了,有些孩子还没出来。此时,守候在校门口的家长久久未见到孩子出来,心里一定很不安,来回踱步,目光紧紧地盯着校门。若有认识自己孩子的同学出来,家长必定会将他拉过来,急切地询问:“我的孩子呢?他在干什么?过多久才会出来?在做值日吗?”突然间,家长终于看见孩子走了出来。此时,孩子见到家长如同见到了救星,立刻扑向家长的怀抱,或是抓住家长的手,久久不肯松开。可是这个时候的家长不是又亲又抱,就是又打又骂,居然是走两个极端。

因为放学后这个时间段的观察对象比较少,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将观察对象描绘得生动、鲜活起来。

第三,要勤于积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同学们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及时记录生活中的点滴见闻和内心感受,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的时候,同学们要多摘抄优美句子。在课后,同学们应该坚持写日记,写真情实感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之一。

当然,作笔记要掌握方法,要把材料的出处、时间、地点交代清楚,要尽量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内心感受等,这样才能将那些能够引起你注意、让你感动的事物保存在记忆里,成为你的生活积累和写作的素材。

怎样积累写作资源 第4篇

我执教的班级是全校比较差的班级, 学生懒得动笔, 懒得思考。对作文的写作更是没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因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大。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 勉强把食物吞到胃里去, 其结果, 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 最少也是消化不良, 健康不佳。反之, 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 把食物吞到胃里, 那它就会乐于接受, 并很好的消化它……”可见, 作文教学应着力于使学生“想吃”。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互动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体验到自由、信任、关爱和宽容, 就会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这种方式对于每个年龄段的老师都没有障碍, 易于实施。在作文教学中也是一个道理, 融洽师生关系, 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 学习的情绪也就随之高涨, 对学习就会产生兴趣。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敢想、敢问、敢说。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感受课堂的广阔和丰富, 让他们感到表达的乐趣, 感到表达是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 使他们满怀信心的表达。

二、引导学生将自己融入生活, 注意观察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 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就是要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切实地观察生活、实践生活, 不断积累生活的感受、认识各种生活素材。艺术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这句话所阐述的思想已经是人们的共识。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我们要引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事物,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如果没有仔细的观察, 没有生活做基础, 作文就是一堆方形符号, 空洞、乏味, 死水一潭, 缺乏趣味, 缺乏真情实感。因此观察积累必不可少。在观察的基础上, 教师要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三、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认识, 积累素材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离开阅读, 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 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新课程标准》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 在读中静心, 在静心中享受, 在享受中培养丰富的情感。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 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强烈的共鸣。这还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除把课堂还给学生外, 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阅读可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在阅读内容上, 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都可以, 如自然科学、文史地理, 这方面书籍可以拓宽知识面。阅读文学作品, 包括古诗词、名言警句、小说散文, 既可学到写作技巧, 丰富语言积累, 还可陶冶情操, 促发创作灵感;报刊杂志的大量知识与信息, 也为学生提供了创作的材源。读书要求学生要做好阅读笔记, 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有了广泛的阅读, 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 同时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中, 使学生产生了语感, 激发了灵感, 有了语感和灵感, 作文就水到渠成、自然流泻, 成为一件轻松的事情。

四、使用多媒体课件,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上一篇:中介结构论文下一篇:现代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