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随机写作范文

2024-06-06

课堂随机写作范文(精选9篇)

课堂随机写作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随机写作,教学研究

新课改呼吁学生提高作文水平,可初中学生在提高作文水平时面临许多困难。学生表达能力差,也就是随机写作能力差,出现胆怯心理,不能写出有力的文章。学生即兴说话的积极性不高,即兴写作的能力差。那么,如何通过课堂随机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见解。

1.在对话中生成作文命题

在作文教学中,有些教师经常带着作文题目上课,可面对老师所给的作文题目,学生缺乏兴趣,而且表达起来总感到空洞无味。这是由于我们忽略了学生的习作心理所造成的。教师应具有开放意识,努力摆脱教材的束缚,将习作的命题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题目,说自己想说的话。在每次作文之前,我总是与学生有一段亲切的对话,这些对话的范围比较广泛:有时候是聊自己近几天喜爱的某项活动,有时候是聊自己近阶段的感受,有时候是聊自己对某个事物的看法。从闲聊过程中,会发现学生近阶段感兴趣的话题。我抓住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让学生随机生成作文的题目。这样就缩小了学生与题目之间的距离,而且学生想写,乐写。

2.鼓励学生扩写仿写

《语文课程新探》关于写作教学的策略提出 : “爱护他们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保持这种热情、这种兴趣、这种自信。”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扩写和仿写。扩写可从短语扩展入手。短语是由词组合而成的。最基本的组合是两个词, 但短语的组合又不限于两个词,有时是三个或多个词,如“中学语文教材”“认真学习语法”是三个词 ,而“中学语 文教材教 法”“我们认 真学习语 法”是四个词。 这些多个词的组合实际上是由两个词组合扩展而来的,这就是短语扩展。在扩展练习中,老师要保护学生想说想写的热情,挑选一些简单易扩展的词语让学生自由扩展,或是让学生随意写出自己认为容易扩展的词语进行扩展,鼓励他们敢说敢写,乐于表达。例:老师让学生对“美丽广阔”进行扩展,学生马上扩展出“美丽广阔富饶”,“美丽广阔富饶伟大”;让学生自己扩展,有个学生提出“提高水平”,其他同学相继扩展出“努力提高水平”,“努力提高生活水平”,“最大努力提高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尽最大努力提高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写作热情很快被调动,开始主动对短语进行扩展。老师要保持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让他们继续对短语进行扩展。当然短语扩展不是堆砌词语,而是表达的需要,是为了使语意的表达更加丰富,这点要讲清楚。

在引导学生扩写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仿写。仿写就是仿写句式,是根据特定的语言情景,按指定的参照对象进行仿造。仿写要做到紧扣话题,语体和谐,结构一致,辞格相同。最关键的是把握语境, 理解模仿对象的结构和含义, 做到“形神皆像”。仿写句式思维开阔,有参照对象,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和兴趣,当然就乐于表达。

3.注重以读导写和写作方法的指导

阅读是培养语感、吸收知识营养、学习表达技巧的最佳途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大量阅读,感知了大量信息和语言现象。这些信息和语言现象积累得越多,书面语言发展得越好,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就越强, 写作能力也会相应提高。阅读教学中的课文赏析,正是对学生的写作起指导和借鉴的作用,以更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因此,教师在和学生讲解分析课文时, 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文中的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

4.及时讲评及后续修改

作文随机写作的训练方法 第2篇

[关键词]写作教学;作文写作;随机作文

一、随机写作的优点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他们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实际上,很多学生因为缺乏生活体验,总觉得没有材料可写,缺少真情实感,写作异常困难,很容易丧失写作的信心与热情。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抓住稍纵即逝的契机,将作文教学融于自然的交流中,融于生活的实践当中,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信心,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走进生活,展现个性。随机作文是根据随时随地发生的事件进行的写作,最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感受,也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因而随机作文教学能开阔学生写作思路,启发学生构思想法,唤回学生的本我和个性;让学生注重观察体验,积累个性化语言,使其不加任何掩饰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种随机作文的生活化、生命化正是作文的本质属性。

二、随机写作的技巧训练方法

1.文本教学中的随机写作。

写作离不开模仿和借鉴,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文的很好的典范。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就文取材,根据课文巧妙设计练笔形式,引导学生将自己在赏析文章过程中获得的启发和感受记录成文。

(1)抒情式练笔。教材中有的课文是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浸润着作者内心之情。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情景交融的好时机进行练笔,找出能深化文本的“情感点”,以作者之情点燃学生之情,唤醒他们生活的体验,自然就情至而文生。在教学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将圆明园的富丽堂皇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恶行径,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上声情并茂的解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再让学生用书信的形式与雨果展开心灵的对话。于是,在澎湃的激情下,有的学生发出在战争面前生命是如此脆弱的感慨:“‘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但战争却能把这最宝贵的东西轻易地夺去。”有的学生道出对战争的憎恶:“在战争面前,无辜善良的人被杀害了,人性泯灭了,在战争的凄风苦雨中人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饱尝失去亲人的痛苦。”有的学生壮怀激烈地写下了“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呐喊……教师只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一个激发灵感,营造唤起写作冲动的具体情境,使他们通过实际的体验,唤起兴趣,他们的满腔话语就自然地吐露出来,也就不会做“无米之巧妇”。

(2)想象式练笔。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教材中有的课文言尽却意未止,结尾留有想象余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故事情节的发展继续编故事。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故事内容,会使学生在续写故事时兴趣盎然,享受到写作的乐趣。再加上及时的讲评,更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皇帝回宫后会发生什么事。学生对此兴趣浓厚,想象丰富,有的写皇帝恼羞成怒下令把全城百姓杀掉,有的写皇帝醒悟后将国家治理得十分兴旺,还有的写皇帝继续听信骗子的话,并叫所有官员都穿上新装。学生续写的故事极为精彩,写作情绪也十分高涨。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练笔。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在特殊情况时,由于作者受到某种限制留下了人物心理空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透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以及周围的环境,补充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样将语言形式的运用和文本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彼此交融,才能实现随机习作的目的。

(3)仿写式练笔。仿写是作文训练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起步方法。仿写的方式有:仿其文、仿其格、仿其法。在教学中就文本进行随机仿写训练,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写作方法的领悟,还能让学生将对生活的理解流淌在笔尖。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时,就让学生仿第一段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其中一位学生写道:“家乡端午的风俗和其他地方大同小异。送时节:节前人们会带着礼品拜访亲戚朋友,主人也要回礼,一般是咸鸭蛋和粽子。挂艾叶:一早将艾叶挂在大门两旁,据说是为了驱虫辟邪。吃螺蛳:听大人说端午这天吃螺蛳眼睛亮堂堂。腌咸蛋:大约在端午节前一个月,将鸭蛋洗净放入上一年腌肉的咸水中即可。这样腌制的鸭蛋油多,蛋黄呈金黄色,如夏日依山而落的夕阳。裹粽子:粽子是传统美食,看似简单,但要把它做好并不简单。首先将两片粽叶反向重叠折成漏斗状,然后装入糯米用棕绳紧紧地包裹成四角形。糯米里也可加入腌了两天的咸肉或赤豆,做成不同馅料的粽子。最后点燃晾干的粗大树脑,煮上十几个小时……”真实的体验,流畅的语言,才能形成如此一幅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卷。

2.捕捉生活素材,进行随机写作。

突发事件最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能为学生写作提供真实而又刺激的材料,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创造很好的写作氛围。教师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契机,将涌动在学生心中的所思所想化为文字流泻到纸上。例如在一次防地震演习中,有一位女生在奔跑中摔倒在地,其他学生竟然从这个女生身上跨过。在这件突发事件中,折射出了很多有关人性的思考。有一位学生写下了《生死边缘,谁是真心英雄》:周三下午四时十分,刺耳的地震警报声划破了校园的宁静。刚才还在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的同学们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就迅速做出了反应:只见同学们不分男女,早就忘记了什么“小姐仪态、绅士风度”,一个个双手抱头,第一时间就冲了出来!“逃生”路上的人越来越多。“等一下!”一个高瘦的女生摔倒了,队伍只有数秒的断续,后面的女孩从摔倒女生身上跨过,然后向前冲去。于是跨过、冲去俨然成了新的求生模式……

这才是学生最真实的语言。因为真实,写得一气呵成,写得酣畅淋漓。值得一提的是,每个人的思考角度不同,表达的观点也不同。教师们要接纳学生所有的观点,鼓励学生讲真话。

当然生活中不尽是突发事件,更多的是平平常常的小事。这就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要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体味生活。有位教师在教学《桥之美》后叫学生写家乡的桥,其中一位学生写道:“见过最特别的桥,当属连接古城墙与炮台山的浮桥,随水而浮,没有固定的高度。踏在上面就有一种顺水而漂、因水而浮的感觉。锈红的船形桥身兼做桥墩颇令人不适,不适间又觉得炮台山下与古城墙之间,就该用这么一座没有任何现代化气息的浮桥相连。也只有这样桥与两岸的景物相得益彰,才能尽显桥之美态,总不能一座雄跨大江的立交桥两边各是一座渔村或小桥两岸尽是高楼大厦。”这位学生因为取材真实而有所感、有所悟,所以能将一座普普通通的浮桥写得别有韵味。随机作文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小事后所隐藏的亮点,挖掘平淡中的真情,并在此基础上指导立意、谋篇布局,及时指导他们将所感所思记录下来。长期以往,学生便有了一双观察生活的慧眼,一旦对生活有独到的发现,有深刻的领悟,就能信手拈来,写出浑然天成的好文章。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离开了现实生活,作文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教师要指导学生向教本取法,向现实取材,写出生活的精彩,展现不同的个性,实现作文生命化、生活化。

初中语文课堂随机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随机写作,教学策略

一、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写作欲望

写作是一项相当费心力的活动,单有写作的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若缺乏写作的兴趣,则照旧写不出好的作品。就如同人们生活中的吃饭一样,若没有吃饭的欲望,就算是再美好的食物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写作。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引导学生积极创作,就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愿望。但是若学生不具备这种内心的渴望, 就算有再好的素材与资料也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进行课堂随机教学的老师必须竭力对学生的写作欲望进行发掘激发。

比如,初中语文课堂随机写作教学时,可以为学生讲述在2012年4月的玉树地震中的事情。许多当地的孩子没有了父母,没有了家园,当他们站在地震过后的废墟之上,眼中流露出茫然与无措,他们望向远方,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会走向何方。在2013年的岷县地震中,一个年仅12岁的小男孩失去了父母,和奶奶在一起,当他看着父母下葬的时候,眼里满是坚强,这给了学生很多感慨,学生觉得这个小男孩十分坚强,能够面对这么痛苦和绝望的写作意境。这就增强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从而创造出了一系列优秀作品。

二、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寂然凝思 ,视通力里。”这句话是对想象力的一种形象客观的表达与描述。学生要想获得知识,一条必备的途径就是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随机写作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就变得非常有必要。学生通过想象,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文中描绘的情景,如临其境,进而实现高效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借助想象力,可以更加透彻地将学生想要表达的情感全过程展现出来。如果学生具备想象力,就可以使作文思路开阔、活跃,从而写出来的事物人物等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不具备这种能力的学生,就会词语贫乏,思路迟缓狭窄,写事写人就会平平淡淡,不能感动人。结合当前中学生的具体特点,我们必须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写作训练中,我们可以设计出许多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一切提高学生想象力的机会。

比如,进行初中语文课堂随机写作教学时,可以采取课文作文的方式。课文作文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思维更加开阔、活跃、深刻。具体实施办法就是围绕一篇课文,写出少的是三四篇,多的是六七篇的一组小文章,在内容上,既可以各自独立,又可以相互联系。比如考虑课文的角度,启发学生补写那些留下想象空间的课文的情节或是为其续篇, 或者把古诗文改写成其他文体的文章。通过这种训练,加深了对原文的理解,扩展、发散、集中与深化了学生思维,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帮助学生在多个层次、多个题材、多个角度地一件事情或写一个人物。

三、设置创作模板

模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法可循,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这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学习的困难,而且能够收到较显著的效果。初中学生不仅善于模仿这些,而且乐在其中。老师可以借助这一点激励学生进行一系列模仿。在学生进行相关写作之前,老师可以教授一些写作技巧与方法,让学生进行阅读欣赏,鼓励学生从中找出其中的类似自己的情感表达和帮助学生再现自己的生活实践。为了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或者激发思维,可以先用这些文章作为参照,写一些仿照性的作文。由于语文课对学生语言发展与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借鉴与模仿的价值, 通过课文鉴赏文章的形式与内容,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布局谋篇等方面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初中语文课堂随机写作教学时,不仅要重视课堂的作用,关注生活也是写作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内容。写作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根本,离开生活写作不可行。老师在进行随机写作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注重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事, 设身处地地体验。写作必须结合生活,走进生活,必须能够反映实际。老师之所以不断鼓励学生通过走进书籍拓宽视野,积累一些素材、写作方法,就是因为其中蕴含了前人对自己生活的一系列感触。

随机而变,才能获得智慧的课堂 第4篇

1.教材处理的差异

方式一:按照教材的要求呈现,先了解“水的表面张力”,再了解“水的毛细现象”。两个实验相互独立。

方式二:将“水的表面张力”和“水的毛细现象”两个实验相互链接,在不经意之中形成整体。

(评析:“方式一”教材处理有些僵硬、呆板。“方式二”教师巧妙地将两个实验连接在一起:在第一个实验结束后教师故意将水打翻在桌上,引发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除去桌上的水,由此引导出“水的毛细现象”。小小的变化不仅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学具选择的差异

选择一:校园中的树叶、一元硬币、回形针、粉笔、纱布、纸巾。

选择二:芋头叶、大气压力实验盒中的杯子、粉笔、纱布、纸巾、两块玻璃片。

(评析:“选择二”中教师将其他单元中的实验器材为本节课所用,扩大了器材的使用范围,提高了器材的使用率,让学生发现身边很多物体都可为我所用。而经过实验发现:在讲解“水的表面张力”的现象时,芋头叶或荷叶比树叶的效果更为明显。)

3.组织评价的差异

方式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停下来,提醒:“老师看看哪组同学表现最好!”

方式二:在课前分工细致,以游戏的形式提醒学生各自的任务:

师:同学们,科学就像是神秘的、耐人追寻的海洋。今天我们就耍驾驶着“探索号”小分队起航了。请各船长起立!让大家认识认识现任的船长。本次探索行动你们就是船长,你们要带领各自的船员在科学的海洋中展开探究的竞赛,比一比哪组最能探究到科学的宝藏,最能体现分工明确,合作愉决的精神。

师:请各组的1号水手起立!请各组的5号水手起立!非常好,像个训练有素的水手,相信你们能顺利完成船长交给的任务。

师:请各组的操作员起立!“慢工出细活”,你们要谨慎细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你们的操作是否规范,关系到实验的成败,你们是“探索号”的舵手,请各船长、水手监督他们的工作。

教学过程中随机奖励:给合作小组加★;与老师握手:奖给科学名人卡。

(评析:“方式一”是传统的组织形式,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监督、强压;面部表情是严肃、不苟言笑;语气是斥责、不容反驳的。这样形成的是一种看似有序其实是低效的学习氛围。而“方式二”中的学生角色分工清晰、研究目标明确、情绪积极高昂,形成了有序、高效的探究气场。)

4.概念呈现的差异

“水的表面张力”概念呈现差异

方式一:水具有使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是水的表面张力。

方式二:水就像我们小朋友,非常团结,你拉着我,我拉着你,紧紧地抱在一起,使它的表面尽量缩小,看起来,就像表面有一层薄薄的、有弹性的皮包裹着。这种力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评析:“方式一”是教材中呈现的概念,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方式二”中教师查阅了网上资料,拓展了教材中呈现的概念。“一层薄薄的、有弹性的皮”让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水黾水上行走图”,也很形象地理解了这层“皮”是会破的,即“水的表面张力”是有限度的。)

差异背后的思考:我们如何“随机而变”,因地、因人、因材制宜地开展科学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激发智慧、运用灵巧的双手去探究科学的奥秘与神奇?

1.关注经验的变化,架好新旧知识的桥

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时候,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经验。教师应注意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建构,引导学生以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为基础,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

2.适应环境的变化,没有跨不过的坎

缺乏实验器材,是多数学校、多数教师面临的问题,教师们不必将此想像成教学差异的原因和阻碍科学探究的鸿沟。要知道,即使是实验箱也不能提供所有的器材,况且,实验器材是因人而异,因课而异的。多数实验器材仍然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搜寻、制作、使用,才能让器材真正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3.迎合心理的变化,戴好促进学习的“帽”

喜欢“戴高帽”,是小学生的普遍心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也特别需要鼓励式的引导。多种方式的激励、表扬能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协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过程中,使得学生的探究兴趣浓厚,事半功倍。

4.广集资源的变化,捕捉活性源头的水

课堂教学应该善于随机应变 第5篇

在《宝贵的一分钟》体验环节中, 按照教案设计, 是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组, 分别分配给不同的任务 (读、写、算、什么也不做) 。指导学生调出时间显示, 随着圆圆的表盘上秒针滴答滴答不停地走过, 一分钟以后, 引出问题:各组总结任务完成情况, 互相交流一下, 有什么样的感受。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进行到这一环节时, 由于前面几个环节一直是师生共同互动、讨论的轻松气氛, 学生可爱的一面在此环节充分显露出来, 有不少学生觉得第四组什么也不做的任务很轻松, 想偷一下懒, 争着挑选体验第四组的任务, 我就见机行事, 让全班学生自主选定一项自己喜欢的任务去做, 学生们立刻兴致高昂, 很高兴地配合, 对于老师随后提出的问题, 学生们也是纷纷举手抢着发表自己的见解, 大家在热烈的讨论中明白了时间的宝贵和怎样合理地利用好时间。可见从兴趣出发, 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自觉自愿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感受大讨论环节中, 由于问题无局限性, 学生回答非常踊跃, 答案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内向, 虽然知道答案, 愿意参与, 但由于性格局限, 不愿举手回答问题。通过眼神我可以感觉到这些学生也非常珍惜发言的机会, 我就主动搜索这样的眼神, 给他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结果学生的回答效果往往是非常好的, 这样就增添了学生勇于展示自我的勇气, 坚定了“我能行”的信心。

在欣赏名言名句环节中, 收集、欣赏过名句后引出问题:古人尚如此重视时间的宝贵, 我们该如何对待?学生分组热烈讨论, 总结出:爱惜时间、珍惜时间、优化时间。面对学生真诚的目光,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如何爱惜、优化时间, 指导学生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时间表, 并经过小组讨论、总结, 最后每位学生用电子表格制定出了一份认真的学习时间表, 并结合信息技术教学, 适时给学生讲一些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小知识、小窍门,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既认识到了时间的宝贵, 又领略了他们向往已久的课堂网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这堂课上得新颖, 既听从教师的指引, 又自主地搜索网络信息, 整个教学过程温馨而热烈, 自主而不失严谨, 既锻炼了学生信息技术的使用, 增长了见识, 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也从学生心灵深处改变了他们对事物的看法, 对人生观、世界观的重新衡量, 荡涤了心灵。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课程安排比较紧凑, 课堂秩序也挺严谨, 对于学生反映比较感兴趣的方面, 我会适当延长时间去调整课程内容, 比如大讨论环节、朗读接力环节等, 并及时观察学生的反应, 变换教学方法。在集体朗读《今日诗》、《明日歌》时, 刚开始, 学生们读得非常整齐洪亮, 我禁不住即兴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写了一个大大的“齐”字, 并加了一个感叹号, 意思是表扬学生们。但不表扬还好, 一表扬就骄傲, 学生们立刻步调不一致, 明显不整齐了, 这可怎么办呢, 明摆着就是挑战我呢。我灵机一动, 在感叹号后又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样做既不打断学生朗读的节奏, 也向学生提出了疑问和要求, 学生们都很聪明, 立刻明白了我的想法, 很自觉地调整了全班的朗读速度, 一下子又回到整齐洪亮的气氛中来了, 我禁不住又在问号后画上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最后, 全班同学激情高昂地结束了朗读, 我又禁不住拍起手来给同学们鼓掌喝彩, 同学们也沉浸在这气氛之中, 情不自禁地随着我一起拍起手来, 像是在为全班加油, 也像是在为自己能够拥有这样的一次体验而兴奋。

有效点拨引导, 巧对课堂随机事件 第6篇

3月21日, 中心校组织了一次集体备课, 我主讲了观摩课: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在加法结合律引出的过程中发生了随机事件, 现将我的应对方法列举出来, 供各位同仁指正参考:

利用教材29页的主题图, 创设情境引出例2后, 提出数学问题: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列出算式, 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哪种方法计算简便呢?

我在巡视的过程中, 发现大多数学生是这样做的:

针对这一随机事件, 为了引出加法结合律, 我在让学生汇报并板书到黑板上后, 我做了如下点拨引导:

师:这两种方法在计算的过程中都经过了几步思维?

齐:两步思维。

师:谁来说一说每步思维所表示的意思?

生1:方法一:第一步思维求的是李叔叔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再加上第三天的路程, 表示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生2:方法二:第一步思维求的是李叔叔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再加上第一天的路程, 表示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我们能不能运用88+104+96, 不改变三个数字的顺序, 而达到第二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生想、讨论……

生3:把后面两个数用括号括起来。 (其他学生赞同)

师:在这里括号起什么作用?

生4: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已经对括号的作用有所了解)

师:我们用这种方法来替换刚才的第二种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哪种方法计算简便?

生: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

生:因为104+96等于200。

课堂随机写作 第7篇

一、正确对待、处理学生的“怪问”

当代中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 敢于表明自己的见解, 甚至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即所谓的“怪问”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 有学生突然提出“人有哪七窍”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 而且还要有灵活运用知识、机智处理问题的能力。“怪问”中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 饱含着求根问底、追求真知的热情, 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怪问”的难能可贵之处, 并加以爱护。如果不问青红皂白, 斥之为奇谈怪论, 贬之以“打破沙锅问到底”, 甚至以为是与自己过意不去而加以压制, 那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课堂气氛走向沉闷和窒息。面对“怪问”可以这样处理:1.存疑不答。这是能答而不答, 有意促使学生自己深入地去读书思考, 激发学生继续学下去的浓厚兴趣。不妨这样说:这个问题提得好。让我们一起学完课文, 就能找到它的答案。2.存疑待答。这是承认自己的不知, 明确告诉学生等弄清楚了再予解答。实事求是, 并不会损害教师的威信。上面提到的那个“七窍”的怪问, 当时我便是这样答的:这个问题老师也不知道, 等我查清楚了再来告诉你们。3.讨论共答。学生提出问题之后, 教师把问题“还”给学生, 有意地组织大家讨论解决。这能使学生相互砥砺、相互启发, 并使思维在交锋中产生火花, 解决问题。可以这样说:看看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

二、科学处理课堂违纪现象

作为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 有时在课堂上会出现不遵守纪律现象, 如打闹、喧叫、故意碰撞东西发出声响等, 甚至不愿意学习, 在课堂上与教师发生顶撞。对于这些情况, 如处理不当, 不仅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而且耽误教学时间, 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那么如何处理为好呢?关键是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 抑制情绪的激动, 冷静地对待学生, 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切不可简单急躁, 甚至粗暴对待学生, 而应审时度势, 积极主动地寻求妥当适度的解决方法。1.冷处理。即用严肃的神态和语气终止事态继续发展, 暂时不予理睬, 待课后再调查教育。切忌中断教学, 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 让全班都来受“教育”。2.巧妙警告。即通过组织教学, 给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以暗示, 要求引起注意。3.幽默化解。有些偶发事件, 会出现难堪的状况, 这时老师可以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打破僵局。幽默是智慧的表现, 运用幽默, 不仅可以调节情绪, 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认真听课。幽默风趣, 学生感觉到的只会是春风拂面, 妙趣横生, 从而会发出会心的一笑, 重新投入到正常的课堂学习中来。

三、正视自己出现的差错

教学中因准备不充分, 临堂慌乱等种种原因, 出现一些差错如说错话、读错别字、注错音等, 原本是无可厚非的, 问题是如何对待它。最好的办法是, 勇于当面向学生承认自己的疏忽或不足, 并立即加以改正。一些教师往往这样处理:这个字老师写错了, 谁能上来帮老师订正过来?既巧妙的下了台阶, 又给了学生以表现的机会。这样做, 既能使学生从你身上学到实事求是、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而且使自己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掌握教学的主动权。切忌以教育者自居, 爱面子怕丢丑而坚持错误, 尤其是学生发现你的错误并当场向你指出时, 就更不能因为受窘而发火, 以至为了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而压制学生。那样, 就会严重挫伤学生探求真理的热情, 扭曲你在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像。

四、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课前对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的估计并不完全正确, 并且根据这一估计所确定、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恰当。例如, 教师认为是难点的地方, 学生并不感到困难;教师认为明白易懂之处, 学生却感到难以理解。面对这样的问题, 只有教师灵活激动地调整已经安排的教学计划, 或及时改变不能与学生适应的教学方法, 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该明确, 无论如何, 只有让你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去适应学生, 而不是让学生来迁就你的计划和方法。如何调整呢?这可是个复杂的问题, 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的。关键是要迅速而正确地了解学生的疑难所在, 然后由此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只要冷静、机智, 不受原定计划和方法的束缚, 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 别开教路, “绝处逢生”。

浅谈课堂上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 第8篇

基于这一新课程改革理念, 我和很多教师一样, 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努力营造探究性的教学氛围。我常用的方式是讨论法, 通过集体讨论、分组讨论、正反辩论等不同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下面是我在 《俄国、日本的重大转折》课上的一例。

按照我精心设计的程序, 课堂循序渐进, 气氛热烈。我引导学生从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 发展困境, 探究俄国1861 年改革的目的、内容、性质和影响后, 设计了 “俄国的改革给我们什么启示?”这个问题的集体讨论, 很快学生们取得了一致性意见: ( 1) 改革是富国强国之路, 改革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 2) 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国家才可以发展, 历史潮流是不可以逆转的。 ( 3) 野蛮落后的农奴制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这时候, 平时历史兴趣浓厚、喜欢看历史课外读物的学生张某突然补充: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两者处于同一水平, 国家才可以发展。”

他的话音刚落, 教室里响起稀稀落落的掌声。

我正沉湎于师生的配合默契之中, 更得意于高徒语出惊人时一贯活跃但思考不够深入的王某发难了: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什么意思呀? 你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张某抓耳挠腮: “……”

我能体会到张某同学可以意会而不能言表的苦恼。的确, 这个问题理论性太强, 牵涉的历史面又广, 不是三两句话可以解决的。

“老师, 我在网上看的。您给讲讲吧。”张某把难题抛给了我, 我无法回避了。

按照我的教学设计, 一节课时间完成俄国和日本的改革, 如果单纯为了这一目标, 我完全可以这样回答: 张某同学悟出的启示很深刻, 这得益于他读史面广, 又善于积累, 但这个道理理论性太强, 大家将在高中和大学阶段解决, 现在我们只需要将这一结论记住就OK了。将问题放下来继续进行有序教学, 这样既避免了张某的尴尬, 也足以应付考试了。但我考虑到: 第一, 零星的掌声表明, 有的同学已经领悟了这一规律, 甚至有个别同学跃跃欲试, 欲言又止。有一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已经被引燃, 我不能凭借教师的权威粗暴的压制学生的热情。第二, 问题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 有较大难度, 需要经过讨论加以拓展深化。第三, 不能为了片面追求考试成绩而把答案硬塞给学生, 应该通过学习研究的过程, 探讨历史发展中规律性、普遍性的东西。第四, 虽然“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社会才能发展”并不是本课学生认识的重点, 但是这一基本原理是初中学生的课标要求, 有必要让学生领悟。

可是,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这个规律, 我以前一直没有展开讨论过, 初中学生究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 其实我心里一直没底。而且, 要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牵涉到古今中外, 纷繁庞博的历史现象, 还需要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难啊! 怎么办呢?

望着台下一双双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 我决定无论如何, 我得试试, 集中学生智慧一起来解决, 如果课堂不能把问题解决好, 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发动学生课外讨论,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师: 张某同学积累的这条启示很深刻, 这得益于他读史面广, 又善于积累。但这个道理不是他一句两句就能完全说清楚的, 现在大家讨论一下, 集思广益, 或许我们就能比较清楚了。

( 学生三分钟思索、讨论, 我开始调整思维, 思考引导的层次。)

生A: 我曾思考过这个问题, 可一直没想透彻。

师: 俄国1861 年改革前,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情况怎么样呢?

生B: 农奴制从资金、市场、劳动力三个方面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 生产力方面课文没介绍。

生C: 1861 年英、法、美都完成了工业革命, 俄国肯定也在进行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变革。

生D: 俄国的工业生产要求废除农奴制, 1861 年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 也是因奴隶制的存废而起。

师: 是啊, 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呼唤新的生产关系。

张某: 网上有人说, 生产力好比脚, 生产关系好比鞋。脚穿鞋的目的是为了好走路, 走更远的路。如果穿的鞋子太松或太紧走路就不好走, 或者会摔到, 或者走着走着脚就会疼痛难忍; 如鞋子合脚, 就能健步如飞啦。

生E: 鞋子太小, 脚憋着走不快, 时间长了, 会把鞋子钻破。有一次我穿的鞋子小了, 才穿20 天, 大脚趾就把鞋子钻了个洞。

( 全班大笑)

师: 这个比喻很形象, 不过我建议咱们思考: ( 1) 从组合形式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那几种情况? ( 2)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这几种情况是否有史实可以例证?

生F: 可能出现这样三种情况: ( 1) 鞋小脚大: 生产力水平高于生产关系; ( 2) 鞋大脚小: 生产关系高于生产力水平; ( 3) 鞋脚适合: 两者处于同一水平。

师: 1861 年前的俄、美国两国, 属于哪种情况呢?

生G: 鞋子太小, 脚憋着走不快, 时间长了, 把鞋子钻破了。

生H补充:两国的情况都属于生产力水平高于生产关系。

师:我国现在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情况如何呢?

生I: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家进行农村和城市改革, 就是在调整生产关系。三十年来,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认为两者处于同一水平。改革开放前, 两者是不相称的。特别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期间, 提出了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口号, 要求建立一种远远高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关系, 结果蒙受了巨大的挫折。

学生不约而同的表示赞同: 对对对!

就这样,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从俄国到中国, 从近代到古代,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奴隶社会, 从正反两个方面例证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国家 ( 社会) 才能发展。

师: 同学们讨论得十分热烈, 发言很精彩, 很有想象力, 知识也很丰富, 集体的智慧真是无穷啊! 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同时对生产力有一定的反作用。所以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只有两者处于同一水平, 社会才会发展。现在, 我们已经对问题有了初步的结论, 下课后还可以继续去查资料, 加深理解。

课后, 我认识到以下几点:

第一, 课堂教学的设计是死板的, 而教学情境随时都会变化, 因此, 不可生搬硬套教学设计, 应当随机应变。当学生在课堂上抛出难题时, 我们不要惊慌, 更不要因为与自己预先设计的思路不一致, 而置之不理。而应积极引导学生思维的火花, 掀起教学高潮。实际历史教学中, 甲课完成乙课的某一目标, 甚至完成丙课+ 丁课的目标, 都是容易发生的。

第二,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准备思维。在教学准备方面, 我们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优化的资料、图片、课件、视频等, 而忽视了学生在这方面已经具备的能力, 以及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当大胆的鼓励学生做适当的教学准备, 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以及适当的资料储备。教师要做的, 就是如何将教学资源和学生资源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临场整合。这种历史课, 对学生更具有亲和力和亲历感, 更能激发学生走进历史的兴趣, 并从中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 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 依托史实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历史结论甚至凝结着人类历史上古今中外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绝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生硬的语句, 它饱含着丰富的历史现象。因此, 要避免教师直接给出答案, 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观点, 并引导他们从当时的历史实际出发, 客观地分析问题, 让学生通过分析史实去肯定或者否定自己的观点, 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这样, 学生眼中是一句结论, 头脑中是翻腾的上下几千年, 不仅可加深学生对这一历史结论的理解, 更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求知的精神。

摘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当学生在课堂上抛出难题时, 我们不可生搬硬套教学设计, 而应积极引导学生思维的火花, 掀起教学高潮。教师应善于临场整合教师和学生的资源储备,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实去肯定或者否定自己的观点, 把课堂变成学生自我展示、创新、协作、探究的舞台。

课堂随机写作 第9篇

关键词:随机课堂;教学理念;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92-01

一、“随机”课堂教学策略与当前国内外英语教学态势

“随机”教学,“随”即以人为本,随时适应学生需求,随时调节教学形式和手段。“机”是机遇,即教师提供满足学生需求及实现教学目标的机会,以达到确立学生自主性,满足学生差异性的发展,激励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就是随时随地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问题的苗子,采用巧妙的方法,提高学生识别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实践是在世纪之交。新世纪伊始,国家教委成立了面向二十一世纪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组,先后颁布了新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和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确定了不同阶段英语教育各自的培养目标。其中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由此可见“随机”教学理念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同时,在国外,面对新世纪给各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国外语界和中国外语界一样也在积极探索外语教育的改革之路。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西班牙等国都把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的教育目标。把这些目标说得具体点,那就是:运用外语交际;理解多元文化;连贯其他学科;比较语言文化;应用于国内外多元社区。美国的“5C目标要求外语课堂除教语言和文化知识外,还包括语言系统( Language System)、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文化内容(Cultural Content)、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等。由此可见,国内的新大纲是国内外先进的语言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实际紧密结合的成果,从各方面体现了当今社会对外语教学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而“随机”课堂教学这一教学理念运用于英语教学中,正体现了新时代新的教育目标。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造就了太多的“高分低能”的哑巴英语学习者,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是当今外语教改的目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演绎“随机”课堂教学理念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无庸置疑,新的挑战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

二、“随机”课堂教学理念对英语教师素质的挑战

1、“随机”课堂教学理念对教师教学理念的挑战

“随机”课堂教学理念突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生活中有太多的“随机”,随机应变也是人的素质的一部分。但应该看到,“随机”中也有必然,没有平时大量的积累,便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随机。因此,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应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应该变以教师为中心( teacher - centered)为以学生为中心( student - centered)和活动为中心;变课堂的“主宰者”为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和启迪者。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全面的能力,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随机”课堂教学理念对英语教师专业技能的挑战

英语教师具有双重身份:即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者和进行英语教学的工作者,因此,他们的专业技能不仅指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知识的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和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必须包括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技巧。面对学生活跃而敏捷的思维,面对学生已掌握的多而杂的信息,面对学生特别旺盛的求知欲,一方面,英语教师原先的“一桶水”必须“升级”了,纯正的英语口语以及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敏捷快速的听力反应和阅读能力是教师应努力达到的目标,但又不能局限于英语专业知识,如在讲到有关计算机的阅读文章时,学生不会只满足于知道modem的中文意思,教师得准备好学生会问它是怎么回事,有着什么功能;另一方面,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是现代英语老师必备的基本功,辅之以唱、画、导、演等多项技能来活化教学内容,运用这些手段把语言的描绘、文字的表达、图像的演示、动画的模拟、音乐的渲染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真实环境,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使其产生求知内需、求异思路。此外,还运用“随机”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fish一词时,尽管学生都能很容易接受,他们见过吃过,远比接受modem容易多了,但如果教师给学生这两个句子: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You are not the only fish in the sea.会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不言自明,这种形象而又生动的例子可以带给学生极大的兴趣,受到极好的效果,但要达到这一效果,关键在于教师本身得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

3、对英语教师综合文化素质的挑战

面对“随机”课堂教学理念,英语教师除了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素养。现行的几种英语教材,无论哪种教材,都蕴涵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如果只满足于对语言知识的讲解,只要求学生掌握词语的用法,只停留于对文章表面词句的理解,无异于浅水中学游泳。因此,教师必须转换教学观念,即从单纯的语言知识教学转为语言、文化并重的模式,这就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善于捕捉教材中的文化信息,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萌发学习外语的兴趣,培养并提高他们的听、读能力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学生随时提出的“不相干“的问题。如,在讲解Thanksgiving Day -课时,不仅仅只讲一个节日问题,它还涉及到美国最早的一批移民的辛酸史,以及地理中的地域、气候知识和宗教知识等。如,East-wind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吉利的是人们欢迎的,自古就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说,而对英国人而言,West wind才是他们所盼,还有他们见面的问候语Nice day,isn't it?都与两个国家所处的不同的地域及相关的气候有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课堂随机写作】相关文章:

随机生成05-10

随机模式05-16

随机策略05-27

随机特性05-31

随机环境06-12

随机振动07-08

随机网络07-09

随机参数08-13

随机规划08-22

随机生产08-23

上一篇:智库建设下一篇:J2EE软件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