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空间的营造

2024-07-16

园林空间的营造(精选11篇)

园林空间的营造 第1篇

一.中国室内设计的“灵性”

1.“灵性”设计在中国古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室内设计。例如, 我们在现存的中国古代建筑中或者图片中可以看到, 中国建筑装饰设计的雏形早在汉代就有了, 汉代画像砖上有非常精美的建筑雕饰, 上面有反映百姓耕种、狩猎、渔牧的画面, 还有同时期的青铜器, 上面有水路攻战图、采桑图、杂技曲艺图, 都反映了汉代建筑高超的装饰技艺。这些元素正是我们的先人在生活中所碰到的各类事物用艺术的表现手法所展现给后人的“灵性”设计。它们包含了各方面知识, 比如生活上的, 天文地理上的, 内容的丰富程度可以说比当代设计还要多。

近现代, 室内设计细化地凸显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 比如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窗花”, 有数十种花饰, 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

在中国北方的四合院中, 人一进门, 步入中庭, 首先看到的就是“影壁墙”, 它是有建筑风水学上的考虑和民俗学、美学的思想的应用, 单从人类行为心理学的角度看, 它能起到不让宅子里面的情况被过路人一眼看到底、保护隐私的作用, 室内厅房里的屏风也同样是这种作用, 它隔视线而不隔声音, 同时又是一个装饰品。

中国古代的室内设计通常讲究对称, 一般进门主厅内, 靠墙中间摆一张台, 左右一边一把椅子, 后面中间的墙壁上面绘有一幅祭祖的画, 画的两边各有一张条幅, 左右还有一个花瓶。古代屋内的装饰还有“花窗”、“顶梁”、“隔扇”等等, 都有浓郁的中国传统特色。这也就创造了“灵性”设计在中国古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2.传统的“灵性”设计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西安阿房宫酒店、广州白天鹅酒店的室内设计中的传统建筑元素非常典型, 真正体现了中国特色, 表达出民族文化的厚重感。事实上, 当代西方国家一些很有身份的人家里也很喜欢用中式家具、摆设中式古董作为室内陈设, 比如很多老外青睐中国明代的家具和青花瓷瓶。所以, 这些元素和文化内涵应被每一个年轻的设计师所熟知, 并且能够熟练的运用。这是提高设计师文化修养内涵的根本条件。

二.东西方“灵性”设计的融合

1.古代室内设计中“洋为中用”所创造的“灵性”空间

刚才说了“中为洋用”的例子, 而我国的近现代室内设计似乎也可以看到不少西方设计风格的影子, 这就是“洋为中用”了。比如, 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 这个位于番禺的清代私家园林, 其建筑装修和室内设计有很多的欧化特点, 虽然它的建筑外观和结构及多数的装饰都是中国传统的设计手法, 但是, 我们在它的百叶窗中发现了较先进的技术功能, 一片一片的木百叶通过中间的轴道, 能够翻动定位自如, 这正是舶来品的技术。

在“余荫山房”的窗的设计上面有一个主题概念——“四季窗”, 通过镶嵌了西方中世纪教堂式的彩色玻璃的窗户, 可以同时看到四个不同的季节。当我们通过春、夏、秋、冬不同主题的窗向外看时, 可以分别看到春意盎然、夏日炎炎、秋叶金黄、冬雪皑皑的四季景象。

到了近现代, 越来越多西方的装饰文化传入中国, 我们现在看到的带有机械功能的室内陈设品多是外来的, 比如时钟。还有我们在家具上镶嵌饰品的做法, 如镶上贝壳和珠子, 这也是源自于西方的室内装饰设计艺术效果的表达。而闻名的“满洲花窗”实际上也是采纳了西方的中世纪教堂镶嵌彩色玻璃的手法。以上所举这些例子, 都是“洋为中用”所创造的“灵性”空间的集中表现。

2.当代室内设计趋向于返璞归真, 崇尚简约的“灵性”空间

在当代社会, 随着社会观念的发展、时尚的转变, 人们在室内设计上开始越来越追求简约, 把一些繁杂的装饰符号采用“设计的减法”巧妙地将其归纳在一起, 将习惯用的收边的木线造型改成只留一条缝, 带花边的装饰线没有了, 只是留了一道能发出光的凹槽, 追求的不再是装饰的造型符号和材料堆砌, 而是一种综合完整的视觉效果。以光的表现为例, 不仅仅是只需有照明光, 还需有隐藏的光带和辅助的装饰环境用光等, 这样才可以营造出特殊的视觉空间来, 使原有狭小的空间在视觉上增大了, 再配置好家具, 加上人在空间中活动, 便形成了可视的移动景观, 给人以自然和谐的美感。

过去的室内设计很流行制造繁复的装饰符号和结构造型, 比如在家中墙壁上做了许多面“背景墙”。有时候, 背景墙单独看起来的确赏心悦目, 很精美, 如果是把它们放到了一起, 就显得不协调, 和室内的陈设品也有背离感。而现代装饰观念追求的是一种没有背景墙、没有装饰线角, 甚至连常见的门框也不见了的简约风格。主要在灯、家具以及陈列饰品上下功夫, 选择的摆设道具很符合场景。看上去好像没装修什么, 但却很能够吸引人的眼球, 并且很舒适。这个效果是取决于一个综合的总体控制, 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品位追求。可见, 要营造出一个令人舒适的“灵性”空间并不需要烦琐的装饰内容和复杂的装饰效果, “多”没有尽头, “少”才是经典。舒适“灵性”空间创造需要各方面元素的综合, 包括光、色彩、材质的综合运用。

3.当代中国室内设计的主流风格和流派

当代中国室内设计师没有固化的流派, 风格不一, 多元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多元的设计风格。有些设计师在设计中善于表达中国式的原创设计风格, 既体现了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语汇的理解, 同时又反映了现代创意理念的参与和新型材料应用的技巧, 给人营造一种耳目一新的中国式原创室内空间;有些设计师运用成型的金属型材, 善于营造、搭建、追求高技术的工业化感觉的设计语言, 即“高技术派”, 这样可以使设计师运用材料的特有元素, 创造出可以反映设计师内心追求的个性化的空间艺术效果;有些设计师则善于采用欧式新古典主义的做法, 在欧洲巴洛克设计风格的基础上加以简化。此外还有采用中西合璧的室内设计表现手法, 体现空间需求、视觉轻松、装饰尺度和表现自由的风格;有些设计师则以地中海的风格见长, 善于表现阳光和扑朔迷离的田园式表达, 追求生活的惬意;也有些设计师在建筑的特殊空间中善于设计一些低矮尺度的使用环境, 如日韩式的榻榻米风格, 使空间尺度效果更好、环境更加温馨;另外, 现在还存在室内设计室外化的表达方式, 以追求生态、健康和环保。通过室内的绿化营造建筑的灰空间, 在室内和室外之间加一个过渡空间, 来追求视觉景观延伸。

4.营造“灵性”室内空间

尽管我们有这样那样风格的追求, 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要看我们是否有好的设计理念。它可以全面地反映出我们的综合艺术修养和欣赏品位。同样是一种材料的应用, 或同一种设计语言的表达, 因我们的经验、修养不同会有很大差别。特别是空间尺度的运用, 设计语言和施工节点的确定, 最终的结果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室内设计师通过设计营造出的空间情境是有生命力的, 它需要有自己的主张和相关的参照, 不是随便做的。结合现代建筑的空间、结构和材料的多样性运用, 我们应更注重结合自己的综合知识能力, 来做建筑空间二次的深化设计, 从而来创造室内空间的“灵性”, 营造其“生命力”。

三.营造“灵性”空间的表达方式

空间也是有生命的, 设计师赋予其怎样的性格与特点, 它就显示相对的样貌与灵性。时尚虽没有什么定式, 但是简约的确代表了一种全球性风尚。

“形式”设计是我们在室内设计时不可回避的问题, 也是最具艺术挑战的一个环节。如何在形式塑造的过程中创造一种空间上的整体化和层次化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造型艺术和色调搭配来调整, 衬托出空间的美。

对于“造型艺术”来讲, 简约非同于简单。它是一种高度, 一种超强度的概括和浓缩。在21世纪的今天, 它更是环保的。古典的我们可以让它简约, 欧式的我们也可以让它简约, 中式的我们同样可以使它简约。想让一个空间复杂, 对于一个设计师是探囊取物, 而让一个空间流畅简约, 精致中透着随意, 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设计师能做到的。不是留着山羊胡、披肩长发就是设计师, 成功的设计作品里渗透着厚积薄发的文化张力。对于“色调搭配”来说, 室内环境中, 红、白、黑的搭配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经典。白色因此显得更加纯净, 红色特别热烈, 黑色沉静;最适合点睛之笔的是金属的明亮和玻璃的清澈。

此外, 在做简约风格的作品时, 一定要把握黑、白、灰原则。色调太深或是深色调用得太多, 则会让空间变得沉闷, 色调过浅则会使空间显得肤浅、飘起来, 所以适度地把握绘画中的黑白灰素描原则, 则显得至关重要。在对空间的素描关系有了很好的把握的同时, 我们千万不能忽略的是色彩, 因为色彩是构成空间的重要元素, 一个不经意的亮色或许会为空间增添太多的活力及冲动。

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论文 第2篇

摘 要:从组织引导、激发兴趣、养成良好习惯、课外延伸、巧妙练习几个方面对如何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引导;兴趣;习惯;自主学习

课改是近几年来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如何放飞学生的翅膀,营造自由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一直是一线教师不断尝试研究的一个课题。新课改改变了原有的死记硬背满堂灌的课堂模式,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学习方式也转变成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而三种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因为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使学生自觉参加学习。

长期以来,“传道、授业、解惑”,这六个字影响、指导着千百年来的为人师者。然而,“传”、“授”、“解”的主体都是“师”,如此一来,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老师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都由老师唱主角,课堂成了老师表演的地方,这种“填鸭式”的课堂显然束缚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翅膀,“天下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何况是活生生的来自不同家庭、具备不同资质、拥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们呢?因而,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以自由翱翔的广阔天地,成了时代的呼唤。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探求知识的宝藏?

1 精心组织引导

教师由原来教学的中心转变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培养下并通过自己不断的内化才能形成的。它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即在学会了必要的程序性知识和掌握了科学可行的方式方法后,才能有效的进行自主学习,如何开展阅读教学,目标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要完成这一任务,离不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受年龄阅历、心智水平的影响,学生是较肤浅的对话者,需要专业有知识具有思想的教师对文章内容特点进行背景介绍,方法点拨,知识扶助和组织引导。可见,自主学习是不可能离开教师“引而不发”的指导帮助的。只有摆正了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主的位置关系,才能正本清源,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

2 激发学习兴趣

2.1鼓励表扬,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鼓励表扬学生,给每一位学生以期望和鼓励,当看到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付出努力时,要及时肯定并表扬,必要时也给予某种压力刺激,使其变为学习的动力。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保障,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学习环境,富于活动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搜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批判创新的精神。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精神振奋,心情舒畅,思维也充分展开,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也会增强。

2.2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总结即指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或做过的练习进行反馈,归纳总结上自己成功与失误的原因,通过这种训练,有利于学生正确分析失败的主客观原因,进而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促使其主动去学习,尊重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消减学习焦虑,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的或活动中通过成功完成任务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并树立一些成功的榜样,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增强自信心,改变对学习的态度,使学生由“我不学”变成“我愿学”。

2.3让提问更自由。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学而有疑。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几种现象:有时是问题还未解决已经下课了;有时是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教师事先没有想到而无定论的;有时学生的质疑是与本课关系不大,解决起来费时,但确有意义的问题。当课堂中出现了其中任何一种情况,我们教师不要将问题搁置,也不要“快刀斩乱麻”下个定论,应采取存疑的方法,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给学生留下探索的余地,引导他们课后通过翻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动手实践等途径去研究,留到恰当的时机交流解决。这样就尊重了学生语文实践中的感受,呵护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予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学习真正成了他们生命的历程。这样,学生才能学有动力,学有激情,学有创新,才能感到自己是个新知的发现者、研究者。

3 教给学生学习方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属于知识的范畴,但它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获得知识的知识,其价值在于它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可以超越特定条件范围而广泛使用。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就等于给学生请来“随叫随到的老师”。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石和保证,首先要养成动笔的习惯,如将老师上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板书的.要点和同学在讨论问题时所发表的新颖观点及时记下来,以便课后回忆复习和联合提升;只要读书就要用笔画出重、难、疑点,筛选信息,记下要点。其次是动口动脑的习惯,如读课文,要口齿清晰地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培养良好的语感;养成勤于动脑,大胆提问的习惯,做到善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无论问题难易,大胆向学生和老师提出。第三是勤翻工具书的习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有《新华字典》等工具书,以便在阅读和写作中随时查阅。第四是写随笔文章的习惯,如看到某件事自己颇有感触,或看到有感而发的文章及影视节目,都应随时感受记录下来,做到每周写一到两篇课外作文。除此外课前预习,课后及时梳理复习,动笔摘录名言警句或佳句等习惯的养成也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4 课外延伸,给学生开拓自主阅读的广阔天地

学习语文要更新观念,打开思路,应认识到课本以外的生活更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一位教育家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谢觉哉说:“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死书库。”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教完一篇课文后,应该赋予文本更多的内容,要让学生把学得的知识或经验用于实践,要在学生的学习中注入新鲜的生活源泉从而“盘活”知识,在实践中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的情境,为学生架起一座阅读对话的桥梁;要善于细心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热情鼓励学生的创造和智慧;要善于给学生一块宽松、和谐、民主、激励的土地;要善于不断地为学生创设新的语境,让学生多说、多议,说出绚丽多彩的课堂教学,从而使阅读真正成为一门飞扬学生个性、灵性的艺术。

5 巧妙设计练习,巩固自主学习的成果

“学是为了用”,在运用中发展创新思维巩固练习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在此基础上,必须坚持教师精讲、学生精读多练的教学原则,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的读和练。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练习兴趣,使学生“想做”、“乐做”。在课堂练习中除了做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层次清楚、循序渐进等方面的要求外,练习的设计还要加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发应用性、开放性、个性化的练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调动学生。

内在智力潜能,落实对学生读、思、议、练、做等活动的指导训练;更重要的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及学习的时空,在练习中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及时反馈。反馈时要提出讨论要求,逐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尽可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使教师及时知晓对错,能够立即订正。通过反馈,不仅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而且使学生加深自我了解,积累解题反思的经验,并对下一次学习做出自主性调节,使学生的认识展现新的飞跃。

叶圣陶先生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是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通过课改,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解答疑惑,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刘芳.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6.

[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

高校空间特色的营造 第3篇

关键词:新校区;空间环境特色;营造

高等院校的校园是教学和生活兼顾的场所,校园空间特色营造受到教学模式的影响,开放的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和生活化的人性空间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设计中不但考虑到现在的使用性要求,更能前瞻性的兼顾到未来开放性与国际化高等教育管理机制、管理理念为未来发展预留大量空间,为未来国际交流、行业、文化产业创设相互交流和彼此借鉴的提供足够的平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一、空间布局的整体性

新校区在功能分区上采用联邦组团式布局,空间区域划分以满足各系教学、生活、活动需求为主,教学楼、寝室楼、动手车间、实验室、体育场、报告厅、庭院景观、广场等空间设计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有利于院系两级管理的深入开展。设计中不但考虑到现在的使用性要求,更能前瞻性的兼顾到未来开放性与国际化高等教育管理机制、管理理念为未来发展预留大量空间,为未来国际交流、行业、文化产业创设相互交流和彼此借鉴的提供足够的平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校园总图布局灵活、多样。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改革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为全面的素质教育,注重开放型的教学模式的注入,注重人与人的交流,进而激发其内在潜能。改变过去呆板封闭的校园空间形式,形成开放性、多样性的现代校园格局。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合理的利用现有资源,以得到最佳的土地利用效益,塑造一个现代化,生态化,有机化,经营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园区成为本次规划的设计理念。

二、主题建筑的独特性

装饰学院新校区规划以组团建筑群为基本构架,校内各学院建筑是构成校园内不同尺度、形式、灵活多样的建筑组团的基础,因新校区现有学生数量接近万人,计划招生2万,占地规模93公顷,导致部分功能区相互间距离过大,造成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步行交通时间过长、瞬间交通流量过大、部分设施使用困难等问题。学校规划的前期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功能分区上采用联邦组团式布局,空间区域划分以满足各系教学、生活、活动需求为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引入“组团型”的校园功能布局模式,加强了每个组团学习、生活、运动等功能配置的完整性和融合性,减少学生因住宿、运动、学习穿越校园的问题,力求使学生的出行在每个组团内完成,使交通更加便捷。有利于院系两级管理的深入。将图书馆、中心教学楼、网络中心等资源共享度高、共用率高的空间形成一个“共享组团”;将全校性的体育活动设施,如田径场、体育馆、游泳馆等相对集中布置与组团布置相结合,形成组团、共享组团相融合的空间形式。“共享组团”具有全校师生使用频率高,易成为校园景观标志的特点,规划时结合地形将其布置在校园中心用地,交通便利,各个组团共用方便;组团与共享空间相结合既有利于学生公共教学资源的使用,又有利于校园教学区的形成和空间的营造;图书馆、体育场等共享组团结合社会化的需求,可布置在校园与外部空间的相连处,既方便学生使用,又满足面向社会开放的要求。各组团之间通过绿化、水体、硬质景观分隔,并以石径、林荫步行道相连。主从明确、结构统一。

三、主题广场的人文性

大学校园中心广场是校园规划中的核心空间,体现校园地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是师生日常生活、学习、娱乐、活动的场所,是构成校园标志性景观的重要因素。

装饰学院的中心广场在校园规划的中心区域,三层方形的喷泉跌水池,以高大的白色大理石、西方古典的柱式和穹顶建设而成的图书馆为背景,红褐色劈离砖方形的现代建筑的能容纳3000人多报告厅、西班牙式的校友馆、欧式的大学生创业中心围合的平面广场空间,链接各个系部的组团空间,使整个校园成为有机的统一整体,并组织着相互之间的人流、车流的交通体系。体现着建筑文明、校园文化、美的关怀的,是重要交流的场所。

开敞的平面广场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广场建筑形态、人性的尺度、喷泉水体的设计都激发了人性对自然的、美的欣喜感、向心性、休闲娱乐的集聚性。

四、交通组织的识别性

校园规划结合学生生活区组团设置的现状,交通上采用了内外环的形式,人车分流,简捷便利,既避免了车行交通与人行交通的互相干扰,也考虑到因车行交通系统设计割裂整个校园的绿化系统的完整性,同时保证了机动车良好、顺畅的运动线路。内外环道路均为曲线,因地制宜随地形建设,流畅优美与校园环境很好的融合。

静态交通规划中设置足够的校内、外停车场地,尽可能减少外来汽车进入校园内的机会,保障师生的安全和主体人群的步行者优先性。主路规划时注意对外与城市道路的衔接和出入口的关系,设立了不同的出入口,方便学生出入,并在学生宿舍、教学楼周围设置集中停车场;对于教师用车采取分散布点的方式,围绕校园主环路为车行流线,各个组团教学楼附近设置停车位,方便教师使用;对于外来车流,校园规划主要在校区前设置集中地面停车场,避免机动车进入校园内部。重点考虑交通疏散的要求,综合考虑课间下课高峰时的人流走向,留出足够的师生疏散回转空间,避免出入口局促拥堵,杜绝不安全隐患。校园规划根据不同的车流、人流采取不同的导向措施。校园的步行系统是由步行道、庭院广场和景观轴线共同组成的,园内增设一条欧式风情的商业街,并利用原有的自然水体形成幽静的步行环境,加大组团道路两侧建筑围合,使建筑作为道路围合界面,塑造不同校园绿道、漫游道、滨水步游道等,创造了良好的步行环境,形成多样的交往场所。

浅议园林空间的营造 第4篇

构成空间的要素笔者认为应当是地、顶和墙。地作为空间的基础和起点;墙是在地上立起的空间划分和围合的参照;顶是遮挡空间上部而设立的。顶和地是平行的, 墙垂直于这两个界面。与建筑室内空间相比, 外部空间中顶的作用要小些, 墙和地的作用要大些, 因为墙是垂直的, 并且常常是视线容易到达的地方。

2 空间的形式

如果从单个的空间来说, 园林的空间可以分为立体空间、容积空间和这两个空间结合的混合空间。立体空间中填充是它的基本形式, 层次变化大;容积空间中围合是它的基本形式, 它的空间是内聚、静态的, 在这个空间里地和墙的特征非常明显。随着空间中垂直要素的减少或空透, 空间封闭性逐渐减弱, 空间容积特征逐渐融合到环境空间之中。比如:一块石碑坐落在有几级台级的台基上, 因其庄严矗立而在环境中产生了向心力。所以, 分离和向心都形成了某种意义和程度上的空间。实体围合而成的物质空间可以创造, 人们亲身经历时产生的感受空间也不难得到。

3 空间感受

3.1 园林空间的尺度性

我们在园林空间的营造时, 大小空间的设计要根据空间的功能来确定。有时大尺度的空间是权力和财富的一种表现和象征, 例如北京的颐和园、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苑等帝王园林中就不乏巨大尺度的空间。小尺度的空间较亲切怡人, 适合于大多数户外活动的开展, 在这种空间中交谈、漫步、休憩常使人感到舒坦、自在。

3.2 园林空间的密闭性

在园林空间的营造过程中, 空间围合的密实程度, 主要反映在“墙”的高度、连续程度和密实度。“墙”的高度可以分为相对和绝对两个高度, 两个高度决定了空间密闭程度。“墙”的实际高度与视线距离的比值是相对高度, “墙”的实际高度就是绝对高度。影响空间封闭性的另一因素是墙的连续性和密实程度。

4 空间处理

园林空间的处理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即单个空间和多个空间之间的关系。在处理单个空间问题时, 要注意空间的构成方式、要素特征 (色彩、形状和质感等) 和空间的大小与尺度。多个空间的处理则应以空间之间的对比、渗透、精心组织的序列等关系为主。就单个与多个空间的处理而言, 前者需要对空间自身的设计进行推敲, 是空间个性创造的手段, 后者则需要对整个园林进行布局, 是空间经历经营的手段。过渡空间的处理宜平淡、简单, 焦点空间的处理应有引人注目的中心园景。

如果想要在小的空间中得到大空间的感觉, 可以运用借景的方法。“园虽别内外, 得景则无拘远近”。通过对别处景观的引入, 使原有景观空间得到扩大。外面的景观通过合理的借用, 成为自身景观的一部分, 这样不仅扩大了自身空间, 还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例如, 在苏州拙政园中, 中部园景向西借景北寺塔塔影 (远借) ;从枇杷院透过“晚翠”洞门借景小院外的雪香云蔚亭和葱笼山景 (近借) , 都是借景十分成功的例子。作为一种以室外自然场所为主的空间, 园林空间不分隔难免有一览无余之感。一般情况下, 较大的空间或“实” (如建筑物、实墙、山石、密篱等) 或“虚” (如带漏窗或洞门的墙、树林、水面、低于视线的墙垣等) 总有一定的划分。“实分”会形成一种独立和封闭的空间隔离。“虚分”则是一种隔而不离的做法, 空间之间会形成相互的渗透。空间的划分能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增加园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也拉长了游程, 从而使有限的空间有扩大之感, 但若处理不当, 则会给人带来生硬与不适之感。

园林空间在营造的过程中常常用到对比的手法, 这样可以形成很好的空间变化。例如, 当将幽暗的小空间和开敞的大空间安排在空间序列中时, 从暗小的空间进入较大的空间, 由于小空间的暗, 小衬托在先, 从而使大空间给人以更大、更明亮的感受, 这就是空间之间大小、明暗的对比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我国古典园林中不乏巧妙地运用空间对比获得小中见大艺术效果的佳例。例如, 南京瞻园采用小而暗的入口空间、四周封闭的海棠小院、半开敞的玉兰小院等一系列小空间处理入口部分, 作为较大、较开敞的南部空间的序景来衬托主要景区。

当很多个空间组织在一起的时候, 应当充分考虑空间之间的关系, 合理安排游览线路, 通过空间渗透、对比等创造个性的空间序列。例如, 规模较小的苏州拥翠山庄, 空间序列虽然很简单, 但也有一个从开始—引导—高潮的过程, 整个庭园空间布局主次分明、序列结构清晰完整。

参考文献

[1] 杨蒙蒙.浅谈中国园林空间的处理手法[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15)

[2] 周剑红.园林空间的创造[J].中国林业, 2011 (12)

色彩设计与空间营造的关联性论文 第5篇

关键词:色彩;流动空间;设计

1色彩与环境空间之关联性

空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大致由自然空和社会空间(人文空间)两大类组成,不同的空间多因人的存在而具有不同甚至是多重的含义。本文所述空间概念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观赏、使用价值,且旨在为人的游憩而塑造的环境空间。并借用电影这一具有流动空间特性之艺术形式,进而展开对其他诸如人在景观中的流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室内与室外之间的关系等,具有流动空间性质的空间概念之关联性的论述。其间,主要以色彩为论述点,略述这些存在于上述空间中的色彩设计及其发挥的重要意义。色彩,作为客观存在,本身并不具有任何的情感特征,但由于人与之长期共存并由此产生的关联性的联想,有了现实的意义。

2电影——流动空间与色彩设计

色彩作为现代电影艺术中最为重要的表现语言之一,对电影作品本身有着塑造主体、叙事传情、渲染气氛的功能,且还起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由此,本节试以《自杀专卖店》这一电影为例,通过对其色彩设计及其环境空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以示证其存在的关联性意义。因为该片贯穿全剧的整体色彩规划设计,与表达故事及空间氛围的烘托、人物心理的表现等诸方面均有着精妙的运用,尤其是在色彩的设计及其表现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1色彩设计与剧情变化之关联性

《自杀专卖店》所描述的是法国某小镇,这一主体环境空间的色彩设计与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关联性,在整部片子内的脉络大致表现如下:开篇对精神世界所描画的环境空间中,所呈现的色彩多以压抑、绝望的情感变化为主,只包含了极少数具有积极乐观精神状态的色彩设计画面。但随着男主人公的出生及其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各种故事的进一步叙述,使得生活在其周围的人们也逐渐地变得乐观起来了,之后的小镇也呈现出了真正幸福快乐的空间色彩氛围。在此过程中,从其色彩方面设计的演变来看,该片运用了丰富的“黄与蓝”这一对比色之冷暖性的变化,并以“暖偏冷——冷——较暖——暖”,并以“冷”再偏“暖”的色彩变幻之节奏的设计手法来表现这一圆满性的结局,高度概括地表现了色彩与情节变化相对应的关联性,尽管最终所呈现出的整体色调仍旧较为灰暗,但已预示了该店的空间氛围终将慢慢地改变整个城市的空间气象这一大结果。从而一方面为进一步深化电影画面、空间叙事、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特征埋下了伏笔;另一方面也诠释了色彩设计在空间中的分量及其作用。

2.2色彩设计与镜头变化之关联性

(1)镜头之时间变化。《自杀专卖店》反复地出现了在其商店门口的同一位置的街景,且色彩也表现出与电影中时间变化相对应的设计效果。如影片仅通过使同一个镜头中场景的色彩不断地变化来表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其一,在长期的时间变化方面,这种色彩设计表现为从代表春季的黄灰色调过渡到代表冬季的蓝灰色调这一时间变化性;其二,在短期的时间变化方面,其色彩设计是通过从清晨的浅黄色灯光及黄色背景到晚间的亮黄色灯光及深蓝色背景这一色彩变化,来表现这一街景的镜头所对准的空间是始终保持不变的这一时间变化性。(2)镜头之空间变化。在《自杀专卖店》中因多次地表现出了各配角在家中自杀的场景,所以在该片中对不同室内空间色彩的设计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具有丰富性的视觉效果。例如,在主体商店的空间设计中,无论是对其墙面还是物品的色彩设计均采用了高明度、高彩度的色调,还是在其他自杀时具体的室内场景这一配角空间中,则多采用了低纯度的深褐色及灰蓝色等色彩进行设计。又如,电影中发生主要事件的几个场景的色彩的明度及纯度均高于其它次要场景之色彩的明度及纯度,这种针对不同主次空间而进行的色彩设计手法深化了电影的主旨与内涵。

3色彩设计与环境空间营造之关联性

3.1色彩设计之视觉审美特征

(1)连续性。电影中的色彩设计往往会随着剧情的推进而发生变化,所以能使空间产生动态的连贯性,这种连贯性能使空间产生连续性这一具有节奏美的特征。这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当人在空间中活动时,周围环境的色彩均会以突显或隐现的形式反映于人的视觉感官中,并能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之原因所在。同理,这种体验亦犹如观影过程,甚至人们在空间中所感受到的色彩变化较之于在电影中所能感受到的色彩变化这一精神感受会显得更加具有真实性。由此可见,当设计师设计作品时,在规划前期就应从受众的视角出发,且须从物质、精神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到影响空间色彩意象效果的各种因素,从而创造出具有连贯性且令人愉悦的环境空间。(2)地域性。在自然界中,不同的空间因其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所呈现出的色彩变化也会随之产生较大的差异。正如电影能通过色彩设计来描述和凸显不同时空环境对于情节的适应性及空间中个体特征进行独特的描绘性一样,此乃与自然界中所呈现的色彩变化及其审美特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由此,现实生活中,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只有在调查研究其地域特色之后,再提出相应的色彩规划方案才能提升空间的可读性与独特性,才能使置身于其中的观者深刻地感受到与不同的景观对应的地域性的特色,进而加深人们对于空间感知及理解。

3.2色彩设计之表意功能

色彩设计在电影这一流动空间中,表现剧情起伏、人物情感等方面有着近乎超越语言的强大作用。作为一种视觉表现语言,其所描述的已不仅仅是电影本身了,它更能表现在内容之外所具有的隐喻意义与象征意义。例如《,自杀专卖店》就通过深紫色、深蓝色等有着抑郁、低沉含义色彩的大量运用设计,来暗示和象征动荡且令人压抑的与当时电影情节相适应的社会景象。因此,无论是自然环境之色彩研究,抑或是针对某一特定空间而进行的色彩设计或规划,这种通过色彩而设计出的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表现语言的表意而发挥的作用,能使空间中的人物在其视觉层面与心理层面二者之间达到完整的契合。从而使空间更深层次的价值得以提升,这也就是通过不同流动空间进而运用色彩变幻设计手法来发挥其表意功能的重要体现。

4结语

色彩作为构筑空间的重要视觉元素之一,在空间营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仅以电影这一流动的环境空间为研究对象,从色彩设计的视觉审美特征及表意功能等两方面,及与环境空间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浅显的探讨,借以说明作为在今天人们所生活的这一流动空间的营造者,应充分地认识到色彩之于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及色彩对空间可能会产生的影响。若能认知至此,并积极地主动地掌控色彩之于人的感官体验及其心理感受之间的关系,就能营造出更加连贯、丰富且独具特色的现代环境空间设计。

作者:叶岸珺 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浅谈园林植物与园林空间景观的营造 第6篇

本文将对植物材料的基本类型, 建立园林空间时的主要用途, 以及如何利用内容丰富, 花色繁多的植物材料进行空间景观的艺术塑造进行说明, 希望能在空间景观的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基础提供依据。

1 重视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结构

景观设计是一种环境的设计, 也就是说是一种空间设计。在中国古典园林中, 重视空间的建立, 组合, 借用, 营造, 其设计能力达到了最高境界。如何建设一个充满技巧的可变空间在现代园林中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植物在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能提升空间美的境界的作用, 已经被发现并已被广泛接受, 逐渐成为主体景观。因此, 在未来空间景观设计时, 植物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1.1 丰富园林空间景观

植物结合地形, 可以强化或消除由地形的变化而形成的空间;通过小岛、楼阁以及水生动植物的建造, 能使水的色彩感和空间感互相配合, 丰富景物层次。建筑和植物的搭配, 除了可以软化硬直的轮廓结构, 还可以使空间得到丰富和完善;四季的交替, 可以丰富园林的变化, 如果这些因素相互配合, 提供更丰富多彩的视觉空间。

1.2 调整园林空间环境

园林植物可以调整园林的空间色调, 因为绿色是多数植物的基本颜色, 它使园林的色调形成统一。多样而又统一的绿色空间环境, 也让人感到放松和优美舒适。此外, , 植物材料的正确使用, 能使空间环境更加协调。如大的选择空间, 往往使用高大的树木或植物群落景观, 一个小小的空间则选择对应较小的物种。无论园林空间是大还是小, 都可以满足建造的要求。

1.3 满足园林空间景观组成的条件

多种植物配置的模式可以满足园林不同的空间景观组成条件。以自然式种植的形成, 适用于自然山水景观的特点;以规则式种植一排排整齐的形式, 则适合如建筑环境协调;宽敞的草坪, 大面积的花丛、花坛可以烘托热闹欢快的气氛, 空间和林木夹径, 小色块, 颜色相近的花境处理更容易表现宁静、悠闲的山林野趣。

2 种植物和景观空间的建造

植物除了独立创造一种独特的园林植物景观空间外, 也可以结合各种空间形式, 形成互联的空间序列, 产生不同的整体效果。在植物景观空间序列中, 适当的使用引导和切断人们的视线, 放大或缩小人的空间感, 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空间景观效果。广州兰圃是利用植物景观空间中构造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它的面积小, 但丰富的植物景观, 古老的参天大树, 中层的小乔木, 灌木和草本植物, 和地表的附生植物和藤本植物, 使公园基本上由植物分离和组织空间, 使人在观光时如身在山野, 亲近自然。

植物和景观空间的建造中的影响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分隔空间

自然式园林中, 利用植物分离空间没有任何几何约束, 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通过成片的灌木, 或乔木使空间层次化立体化。植物将空间分成大小、景色不同的多个空间, 形成小路两侧富于变化而漂亮的风景。在规则类型园林中常见的园林植物是根据几何学划分空间, 使空间显得整洁, 秩序。在分隔空间应用绿篱是最普遍和常见的, 篱笆的不同形式和高度可以实现各种空间分离的效果。应该说, 在园林里, 植物除了独立的构建三维空间, 往往结合其它的元素, 如地形, 建筑, 水, 在空间构成中应用的非常广泛。

2.2 空间流通、渗透

营造富于空间变化的园林空间, 除了使用多样化的分离空间手段外, 相互渗透与流通空间也是很重要的。相邻的空间是半开放半封闭, 半渗透半反射的连续循环状态, 将空间作为一个富有层次和深度的整体。视线通透远近等视线效果的方式主要靠对植物材料的选择, 乔木, 灌木, 花草, 不同的树种起到了不同的视觉效果

2.3 空间的对比

相同面积的地段经过林缘线设计, 可以划分成或大或小的植物形成的空间;或在大空间中划分小空间, 或组织透景线, 增加空间的景深。经过林冠线设计, 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立体轮廓线;也可根据人体的高度, 创造开敞或封闭的植物空间。经过设计的植物空间, 通常都有主景, 植物空间边缘的植物配置宜疏密相间, 曲折有致, 高低错落, 色调相宜。常绿树与落叶树搭配, 可使冬夏景色皆有可观。

2.4 空间深度

景贵乎深, 不曲不深, 幽深的园林空间, 往往有很强的感染力, 而曲折则往往是达到幽深的手段之一。比如一条蜿蜒的竹林, 会使本来就不多的空间有了深度。此外, 颜色, 位置的合理搭配, 也可以使空间产生层次感, 例如利用空气的透视原理, 使基于植物的颜色变化, 近的植物色彩浓烈, 远处的植物色彩淡些, 会带来更多的强烈的深度感

3 结束语

总之,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 能使园林空间体现生命的活力, 富于四时的变化。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 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等素材, 通过艺术手法, 结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 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 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 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 供人们观赏, 植物景观是人性化的第二天性, 已成为主要的景观、植物景观配置成功与否, 将直接影响到园林艺术水平, 因此, 利用空间创造景观植物, 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实际的问题。

总之, 在现代园林造景中, 以植物为主的园林设计在创造良好的景色的同时, 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空间。注重景观空间结构, 材料应用植物的合理配置, 可以创建一个丰富多彩的园林空间, 增强艺术感染力。

摘要:园林植物是园林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这里说明了园林植物在景观建设中的应用前景。简述建设空间景观时如何运用植物材料的方法, 和使用植物材料营造园林空间景观的基本类型。

关键词:园艺植物,空间景观,营造

参考文献

[1]刘华, 漆淑芬.现代园景设计创意详解[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0.

园林丰富的空间类型、组成与营造 第7篇

1.1 边界空间

边界空间是根据空间边界的有无来进行区分的, 如绿篱, 景墙, 建筑物等这些可以形成边界的屏障物, 将空间大致分为以下3个空间: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围合空间。不同的园林有不同的空间设计, 大环境的园林设计中, 往往是开敞或半开敞的空间, 如南山寺与滨海酒店中就有大面积的草坪, 并结合地形, 形成开阔的感觉。而一些相对较小的休憩庭院设计中, 往往以半开敞或围合空间为主, 如三亚的一些度假酒店的休憩设置 (坐凳, 凉亭等) 中都设有小的围合空间。

1.2 内外空间

园林的内外空间是对园林本身空间的放大与缩小的关系。园林的外向空间并不影响园林的内向空间设计, 如果二者恰好结合, 便能相得益彰。中国古典园林中, 拙政园内的空间庭院设计已经相当丰富, 但其恰好能观望远处的虎丘塔这一外向空间的延伸, 让庭院韵味更浓。古典园林如此, 现代园林亦是如此。

1.3 层次空间

层次空间在园林环境中主要体现在景深的空间变化上, 层次可以增加景观空间的景深, 景深的层次变化丰富了园林的视觉审美。空间变化可以通过园路的引导或竖向变化中视线的引导来实现。

1.4 序列空间

序列空间就是要根据“开端———过程———高潮———结尾”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空间。从入口处就要有引导, 以相同的元素联系各区域, 形成统一的主题。

1.5“灰空间”

“灰空间”在园林中应用广泛, 既不是室内也不是室外空间, 但其作用巨大, 将建筑的“绝对空间”与外环境空间相互联系, 弱化建筑本身的沉重感, 同时能带给人以空间的转变。“灰空间”作为一种特殊的结构, 其构成形式非常多, 如建筑物周围搭置凉亭花架, 设置座椅供以休憩, 结合花草栽植, 喷泉水景等。

2 空间的组成

2.1 植物配置营造的空间

在园林景观的处理上, 空间的划分不仅使用道路、建筑、围栏、挡墙等, 而且可以大量使用植物材料的不同种植形式来实现。通过植物形成的空间可以使空间自然过渡。

(1) 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植物的质感可以充分调节空间氛围, 此外, 人与植物间的距离也是空间设计需要考虑的。对于高大的植物, 如大王棕等, 需要人与其形成相对远的距离才能观赏到其全形, 并且提升了空间的高度。 (2) 改变空间尺度感和景深。植物与其周围环境的协调会改变空间的尺度和景深。 (3) 植物的色彩调节空间环境。植物本身的色彩与季相的变化, 会使空间丰富并不断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空间氛围。

2.2 地形变化形成的空间

地形的变化可以构成相应的空间、形成障景、控制空间环境私密性。其主要作用是围合、划分空间, 其次可以在竖向起到空间层次的变化。地形以斜坡、陡坎、台地等形成围合的空间、以开阔平整的地形形成开敞的空间。在园林设计过程中, 地形高度的变化影响空间的围合性。当人站在较高的地势时, 空间会增大, 站在较低的地势时, 会感到空间的封闭。因此, 地形的设计与人所处的位置息息相关, 好的空间环境可以通过地形的处理自由过渡。

3 如何营造空间

3.1 景观空间的设计手法

空间的巧妙处理, 是对于景观视线的引导, 增大了可观性与趣味性。除此之外, 空间的艺术效果表现也会给人们另外的视觉享受。人们常常对新鲜的事物感到新奇, 别致的艺术空间会带给人以新奇的感受。 (1) 对景。所谓对景, 一般指在园林中观景点与所面对的景物之间有视线连接而无道路直通的情况, 实现穿过水面、草坪、围墙, 形成两景之间的对景。 (2) 借景。借景是指根据选景的需要, 将园内视线所及的园外景色组织到园内来, 成为园景的一部分。主要方式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三亚多数滨海度假酒店都使用远借的手法, 远借海景, 扩大空间。 (3) 框景与夹景。选择特定视点, 利用门框、门洞、山洞、树干等, 构成一幅仿佛镶嵌于镜框内的立体画面。中国古典园林庭院中常常使用此手法。在南山寺中也有运用。 (4) 漏景与添景。使用漏景手法可使景色若隐若现、含蓄雅致、内外渗透。在园林设计中, 我们不仅可以运用漏窗, 还有漏花墙等, 将空间内外渗透, 耐人寻味。 (5) 障景。该手法常常运用于我国造园中, 为增加景深, 经常会以屏障物遮挡视线, 使游人视线转移, 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菲菲.园林景观空间的营造——以植物材料的视觉特性研究为例[J].河北林业科技, 2011 (5)

试论现代园林植物空间的营造手法 第8篇

园林空间通常是由山、水、建筑、植物和小品等诸多要素所构成的大小不同、景象各异的多种形式的空间组合,同时,园林空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园林空间是包括时间在内的四维空间,这主要表现在植物的季相演变方面,所以,园林植物空间主要由基面、垂直分隔面、覆盖面和时间四个维度构成。

2 现代园林植物空间类型

2.1 半开敞植物空间。

半开敞植物空间是在一定域范围内,四周围不全开敞,有部分视角用植物阻挡了人的视线,方向性强,指向开敞面,是开敞空间向封闭空间的过渡,是园林中出现最多的一种空间类型。它也可以借助地形、山石、小品等园林要素与植物配置共同完成。

2.2 开敞植物空间。

园林植物形成的开敞空间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人的视线高于四周景物的植物空间,这种空间没有覆盖面的限制,其空间的大小形态只是由覆盖面和限定该空间的竖向分隔面决定,但在该空间内,竖向分隔面仅用低矮灌木和地被植物作为空间的限制因素,人们身处其中,视线通透,视野辽阔,心胸开阔,心情舒畅,容易产生轻松自由的满足感。

2.3 完全封闭植物空间。

垂直向上类植物枝干能够构成紧密的竖向的空间边界,当此类植物和低矮的水平展开型植物配植时,人的视线被封锁严密,围合感更加强烈,而高大的乔木作为上层覆盖整个空间时就形成了完全封闭空间。

2.4 垂直植物空间。

用植物封闭垂直面,开敞顶平面,中间空旷,形成了一个方向垂直、向上敞开的垂直植物空间。分枝点较低、树冠紧凑的中小乔木形成的树列、修剪整齐的高树篱,都可以构成垂直空间。

2.5 覆盖植物空间。

覆盖植物空间通常位于树冠下与地面之间,通过植物树干的分枝点高低,浓密的树冠来形成空间感。高大的乔木是形成覆盖空间的良好材料,此类植物分枝点较高,树冠庞大,具有很好的遮荫效果,无论是一棵几丛还是一群成片,都能够为人们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和遮荫休息的区域,这类植物空间的营造也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任务。

2.6 纵深植物空间。

狭长空间的两侧被景物所挡,形成纵深空间,它它具有方向感,将人的视线引向空间的端点。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由植物材料营造的纵深空间在园林中很常见,如两旁植有密林的河流、峡谷等形成的空间。

3 现代园林植物空间营造手法

3.1 植物空间的生态化营造。

(1)乔灌草藤相结台。植物空间的生态化营造就是要模拟自然界植物的生长状态,充分利用立体空间以地带性植物为主,适当引入植物新品种,构成以乔木为主体,灌术、草本植物、藤本植物相结合的复合群落,形成“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与适量的空旷草坪结台,针叶与阔叶结台,季相景观与空间结构相协调,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大大增加绿地的绿量,是城市绿地的最佳结构。城市绿化需突出乔木,但如果为了采光、通风,遮荫的比例也不宜过大,绿地内灌木需占一定比例,地面力争全部为草坪或地被植物所覆盖。(2)群落多样性与特色基调树种相结合。多样性的树种决定着城市景观的丰富度和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大小,可以增加群落的稳定性,有效防止病虫害蔓延。城市绿地群落多样性的取得可根据立地条件和植物的种间关系,适当引进外来物种,在不同地段精心选择冠型优美、寿命较长的骨干树种,结合一定的速生树种,并引进鸟嗜、蜜源类绿化植物,形成稳定而各其特色的群落类型。当然,群落多样性并不是无主次、千篇一律的多样性,应该以一两种基调树种为主体形成密度合理、结构优化、自然稳定、高效多能的多样性群落。

3.2 植物空间的艺术化营造。

(1)植物空间的渗透与流通。园林植物通过树干、枝叶形成一种界面,限定一个空间,通过在界面的不同处疏密结合,添入透景效果形成围、透空间,人走其中,便会产生兴奋与愉悦的感觉。相邻空间之间呈半敞半合、半掩半映的状态,以及空间的连续和流通等,使空间的整体富有层次感和深度感。一般地说,植物布局应讲究疏密错落,在有景可借的地方,树应栽得稀疏,树冠要高于或低于视线以保持透视线,使空间景观能够互相渗透。总体来说,园林植物以其柔和的线条和多变的造型,往往比其它的造园要素更加灵活,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一丛竹,半树柳,夹径芳林,往往就能够造就空间之间含蓄而灵活多变的互相掩映与穿插、流通。(2)植物空间的对比与变化。“柳暗花明又一村”形象地表现了园林中通过空间的开合收放、明暗虚实等的对比,产生多变而感人的艺术效果,使空间富有吸引力。曲折婉蜒的河道,时窄时宽,两岸种植冠大荫浓的乔木,使整个河道空间时收时放,景观效果由于空间的开合对比而显得更为强烈。植物功能形成空间明暗的对比,如林木森森的空间显得暗,而一片开阔的草坪或花坛则显得明,二者由于对比而使各自的空间特征得到了加强。植物构成的空间虚实对比则是在于通过各种植物的艺术搭配营造出或开敞或封闭的灵活多变的空间环境。(3)植物空间的分隔与引导。在园林中,常利用植物材料来分隔和引导空间。在现代自然式园林中,利用植物分隔空间可不受任何几何图形的约束。若干个大小不同的空间可通过成丛、成片的乔灌木相互隔离,使空间层次深邃,意味无穷。在规则式园林中则常用植物按几何图形划分空间,使空闻显得整洁明朗,井井有条。其中绿篱在分隔空间中的应用最为广泛,不同形式、高度的绿篱可以达到多样的空间分隔效果。不同植物空间的组合与穿插,同样需要不同的指引手段,给人的心理上以暗示。利用更具造型的植物来强调节点与空间,可达到引导和暗示的作用。

舞蹈的空间气氛营造 第9篇

一、舞蹈之意境

艺术“空间意识”之象征的特点, “舞”由动作的伸延, 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 既是审美的对象之物, 更是意境的一种写照。

其实, 我们所说的舞蹈空间气氛既与宗白华所指的意境写照相关, 又与舞蹈的构图紧密相连, 这两者都融合出舞蹈的空间气氛。所谓“舞蹈构图”, 是指舞蹈语言在舞台上存在和呈现的方式, 也可以理解为是舞蹈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动态结构。它一般是指舞者在舞台空间表现的运动线 (即呈现为一种不断变化和流动着的舞蹈路线或队形的形式) , 这是舞蹈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 一个舞者所要做出的由一系列舞蹈动作组成的舞蹈语言, 在舞台上必然要和不同的人物以及布景、灯光、道具形成一定的舞蹈画面, 在不同的舞蹈画面的变化、流动中才能把舞蹈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意完整地展现出来。这样, 舞蹈画面即由舞者的动作姿态造型和舞蹈队形所形成的舞蹈构图所组成, 所以我们也把舞蹈构图称之为是“舞蹈画面”, 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舞蹈空间气氛。

二、舞蹈之性质

众所周知, 舞蹈和绘画、雕塑从某种性质而言同属于造型艺术的大范畴。只不过舞蹈是动态的造型艺术, 而绘画和雕塑是静态的造型艺术。也就是说, 绘画只择取所表现的对象最典型、最有启发力的瞬间形象, 形成平面的静止的构图画面, 使观众产生与表现对象有密切联系的丰富的艺术联想, 从而以静寓动、以无声寓有声,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而雕塑则是在三度空间的立体形式中, 以物质的实物塑造艺术形象, 以典型化的造型姿态与神情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给观众以真实的生命感。以此类推, 舞蹈则是运动着的绘画, 雕塑是凝固了的舞蹈。这是个形象化的比较, 既区分出了它们的各自特点, 又道出了它们的联系和共同点。

运用空间气氛来描绘生活的特点;它们的差异之处则在于, 舞蹈是运动着的表演艺术。如舞蹈《敦煌彩塑》中, 一开始扮成佛像的舞者站立在洞窟里的造型, 随着舞蹈情节的发展, 彩塑的舞姿千变万化, 展现出特有的鲜活灵动, 赋予敦煌彩塑以新的生命力;再如《金山战鼓》中的群舞定格造型, 在舞蹈表演中强化了视觉的冲击力, 使舞蹈更加典型化。这些舞蹈作品中的静止场面和造型姿态, 都可以说是一幅幅精心绘制的“空间”画面, 也可以说是一尊尊引人人胜的舞蹈“雕塑”。这说明, 舞蹈中的静止场面和造型姿态, 首先取决于造型形态的一种流露表现, 是富有“绘画”和“雕塑”的审美感。如若把舞蹈表演中的这种静态画面延续下去, 从整个画面构图来看, 它又是由色彩、线条、形态的空间气氛的综合营造。应该说, 凡是舞蹈行进中的“静态”处理, 都不是舞蹈编导随意布局的, 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筛选和雕琢精心编排设置的。每当我们见到舞蹈中的这番情景, 或多或少地都能体味到这种强烈地创作意识和作品所需表达的思想内容、人物精神气度和在特定情景下的特定需要表现的一种“空间气氛”的艺术方法。

三、舞蹈之表演

当然, 舞蹈更多的是运动着的表演艺术, 是由节奏、情感、动作、调度的空间气氛的营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而获得一种“画面”和“构图”的视觉效果, 这其中就充满了空间气氛的营造。此外, 舞蹈的空间气氛营造, 还可以理解为是指舞者在舞台的空间展开、舞蹈队形路线和画面的造型, 以及舞蹈构图构成等诸方面的因素。也就是说, 任何体裁、题材的舞蹈作品, 不论是情节舞、情绪舞或是舞剧, 舞蹈表演者总是要在舞台的特定空间位置上, 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路线进行运动, 并根据所表现的不同情绪或情节内容的需要, 演绎各种类型的舞台空间运动路线和画面造型。舞蹈中各种类型空间运动的基本特征, 一般总是从属于人们审美活动中的这种不同系列的形式感觉。

中式空间营造艺术的互通 第10篇

【关键词】 苏式园林;中式;室内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苏式文人园林在有限的空间中完美地融入了中国传统造园理念、空间构建方式,高度概括了自然之美,营造出了具有恬静、适宜、如诗如画般气韵风度的抽象自然。传统苏式园林历经百年沧桑,如今我们步入其中,仍能透过小桥流水、粉墙低桠体会到当时那些归隐田园或市井的文人士大夫的闲情雅趣与无奈失意的空间语境。在浓浓的诗书意韵与淡淡的人生感怀中,我们不禁会感叹于苏式园林空间塑造的独到与巧妙!以往对苏式文人园林的研究与运用大都停留在现代景观设计领域,对其与我国当今室内设计发展的关系却分析甚少。然而,同为空间艺术大范畴,苏式园林艺术能为我国本土室内设计带来更深层次的民族气韵,对我国当今室内设计在继承与延续传统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传统空间营造理念与现代空间设计构思的互通

在全球注重延续本民族文化的当今,中式空间设计也从原来对传统的拷贝与复制,开始转向越来越多地重视用现代的造型语言来体现传统中式语境的再现。这需要设计师既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又要对典型的中式空间营造理念有深入的理解与感悟。苏式文人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建筑物化载体,为我们提供了典型的空间设计理念的物化表达。

1.虚与实:实以形见,虚以思进

实以形见,虚以思进,营造视觉上之虚实。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在于它最充分地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道”。老子讲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事万物由“道”而生,“道”是虚与实、有与无的统一。虚实相生的哲学观贯穿于整个园林的建造。园中常常:以墙垣为实,其上漏窗为虚;以装饰繁琐为实,留空为虚;以建筑为实,水面为虚,等等。如大凡文人园林,通常在地段的周边布置建筑,内环一池静水,水面成了整个园林布局的主导要素,强化了虚的意象,却又无所不包,天光山色、廊屋树石倒映池中,使得实景、虚景、岸上、水里一时间浑然一体,意境油生。正所谓“凭虚构象,象乃生生不穷”。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贝聿铭运用现代材料及建造技术,表现建筑空间里丰富的光影虚语言。在传统苏式园林建筑内,透过漏窗,树影婆娑、星星点点的光线洒进室内为常见之景。这些光线在室内变换、移走,让人倍觉空间寂静,陷入沉思与冥想,它们是“实以形见,虚以思进”的准确表达。在新馆的设计中,贝聿铭借用“廊道”串联各展馆建筑单体。新的廊道造型顶部改为栅栏,由此借来日光。线条状的光线随着时间的变换,在实体空间中移走,实体造型与随时变化的光影交织,虚虚实实之间,视觉上增加了一个层次,空间中道出了时间的维度(图1)。这是贝老对中国传统空间艺术的深层次的理解与表达。

2.境与意:境生象外,得其环中

境生象外,得其环中,营造现实与心理之境与意。文人士大夫常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感觉提到极高的地位。他们把美感归之于想象,归之于“意”的体味。“言在耳目之外,情寄八表之荒”此即为“境生象外”理念之本意。文人园林常于有限的“形”中求“意”之不尽,它们往往在很小的空间,通过简单的刻意布置,便能营造出值得让人细细体悟的空间。如,苏州网师园里有一个极不起眼的院落称为“云窟”(图2),朴素而寂静,但是这小小的庭院将一望无际的天空拥入其中,其丰富的空间想象只有身临其境才可体会得到。在这里,空间不仅仅以物质形态存在,它更多地赋予了人们内心感受。通过融入空、无、寂、静、旷的意象,空间具有了内聚能量,其在观者头脑中借助他们的想象得以扩展,从而演化成一种意象空间。这就好像中国的山水画,它并没有绘出具象的水波流动,而只是在留白处绘一叶扁舟,虽然没有复杂的形式,却产生了丰富的意境,令人浮想联翩。适当地给观者留出思索的空间,这才是艺术。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具有带动性的,它们能留有足够的余地给欣赏者思考与想象。园林的魅力不在于其空间有多大、构建有多复杂,而取决于其留给观者的思想性有多深。设计师应该敢于并敏锐地在设计中为观者留出空间,主动让观者成为体味空间的主体,而不是迫不及待地堆砌一些毫无思想性的繁缛装饰,如此不仅不能带给人们广阔的想象余地,也随即失去了空间艺术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二、苏式园林空间建构方式与现代空间设计的互通

(一)现代室内空间中苏式园林空间营造手法运用的分析

苏式文人园林通过借景、分景、隔景等空间营造手法来塑造园林空间的层次和景深。

1.借景

借景本质上是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将其它空间的优美景致借用到现有空间中来。此种手法能增加园林中景物的内容,丰富空间的层次,加强内外空间的呼应,拓宽园林固有的空间,使空间突破有限达到无限。借景手法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形式。明代造园家计成在所著《园冶》中指出:“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所谓“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可见,借景是园林构景中采用的典型手法。

在当今室内空间设计中,借景表现在室内空间对室外空间的渗透上,表现在对建筑场地外环境的关注上。如,苏州同明装饰公司(醋库巷)(图3),由于地处苏州文化古城,受地域文化影响,其室内设计追求塑造苏州园林般的空间氛围。因建筑恰巧临池,它简化了室内表面装饰,顺其地势巧妙利用了这池水面,将其延伸进室内,植上睡莲、养些锦鳞,并在室内走道空间铺上透明的玻璃,在玻璃下水中鱼影穿梭、若隐若现,人行室内如踏水面,使得室内气氛自然灵动。

2.分景、隔景

分景、隔景是通过分割空间:一为体现欲扬先抑,扩大空间之感。以苏州留园入口空间处理为例,通过分景、隔景先使入口布置得狭窄漫长、视域狭小,直至“古木交柯”、光线逐渐明朗,透过漏窗隐约可见窗外的山水花木,再绕过弯去,顿使人豁然开朗。此法扩大了心理空间,也使空间变得饶有趣味。二为故意将主景隐去,营造含蓄美。此法使得园中景色不至瞬间尽收眼底,起到欲露先藏的含蓄效果。三为增加景色层次,体现空间深邃之美。“庭院深深,深几许?”正是诗人对此种意境发自内心的感受。在苏州留园鹤所的东景区,借粉墙把空间分隔成若干小院,并在墙上开门洞与漏窗,人的视线可以穿透一重又一重的门洞、漏窗自一个空间看到一连串的空间,从而产生极其深远、不可穷尽的空间美感,塑造出景愈深、心愈幽、境愈醇的意境。四则通过透空的门洞、漏窗、空廊而使被分割的空间相互渗透,造成“围而不隔,隔而不断”之意境,使得原本静止的空间在游走顾盼中流动起来,产生“步移景异”之美。

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也可以运用现代材料,借鉴上述空间营造手法。如,苏州加城国际销售中心的室内设计方案,在空间中强调了景深层次,通过半通透的木格、朦胧的纱、层层的圆窗使得室内各空间自然通透,在面积不大的空间中巧妙地表现出优雅的节奏韵律、强烈的空间层次,达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和心幽境醇的意境追求。又如,王琼先生在南京金浦滨江会所的设计(图4),他在客房过道中设置花罩,既限定了空间,又将卫生间洗漱区部分为对景之用,从而在有限的客房空间中塑造了中式的独特审美,增加了空间景深的层次。

3.框景、对景

李渔曾对框景手法有这样的评价:“尺幅窗,无心画。”计成在《园冶·园说》中也道:“刹宇隐环窗,仿佛片图小李;岩峦堆劈石,参差半壁大痴。”框景手法从大范围来讲即为借景,由于它要通过借景在园林空间中形成别具一格的绘画装饰效果,所以在这里单独列出进行分析。框景以窗、门、罩等空间划分构件为框,对室内外景致有组织地进行裁剪,框入相对的邻景,造成如画的感觉。其常与对景手法结合使用。对景常是在框景——门、窗、洞口等特定视点,从一空间眺望另一空间的特定景色。对景能否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与框景的选择和处理有密切的关系。框景所组成的景色画面,构图必须完整优美,视点、门窗、洞口和景物之间为一固定的直线联系,形成的画面基本上是固定的,可以利用门窗、洞口的形状和式样来加强其绘画感的装饰性效果。为了营造出多变的框景景致,在文人园林中,门窗与洞口的形状样式往往设计成千姿百态、各式各样。而且,造园家为了能获得最理想的画面,往往在框与景物对象之间的距离和方位上绞尽脑汁、反复推敲。如,苏州拙政园东部从枇杷园门看“香云蔚亭”,或自“别有洞天”看“梧竹幽居”都是门洞框景对景之佳作;苏州网狮园“竹外一枝轩”是轩窗框景的成功之作,粉墙上开有两个方形空窗,从窗框上可以看见“集虚斋”小院的竹丛犹如一幅写意竹图,很有“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的意境。

在中式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方案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传统的门、窗、洞样式,但它们往往徒有其表而无实质内容可言。这便是很多以中式风格为表现主题的室内设计,只留其形而失其味的根本原因之一。

苏州博物馆新馆,对框景手法的运用极为娴熟、恰当,是真正能在现代空间中体现出有景可对、框景如画的室内设计的优秀典范(图5、图6)。在庭院空间的特定位置,设计师刻意布置了几棵姿态优雅的树木,作为室内框景、对景之对象。在室内走道空间的墙面上,设计师利用连续的几何六边形取景框,框其刻意设定的画面于室内,让人们在驻足停留时可以欣赏它们特定的画意美,在行走时又具有强烈的移步换景之感。于是,室内空间便在这如画的动、静之间顾盼生动起来。

(二)现代室内空间中苏式园林空间序列运用的分析

园林中各部分空间之间的联系,是建立在一定秩序基础上的。苏式文人园林在空间中融入时间概念,将三维空间四维化,空间追求时间性的步移景异之美。随着时间与空间的依次向前推进,通过精心设置的空间序列,观赏者被其引导,渐入佳境。在园林空间序列的安排上,往往遵循“开始——引导——高潮——尾声”的序列安排。苏州留园空间序列就是典型的例子。园林空间序列是造园家以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为前提,在各空间的重点部位设置景观,使人们不仅能在空间中某些固定点可以获得较好的静观和动观效果,而其在行进的过程中能把各个精心设置的景观连贯起来,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心理感受。序列方式一般可以概括为串连式和辐射式。由于园林空间的复杂性,空间结构中常常将两种序列并存使用。在当今的室内空间设计中,同样可以在确定了表现主题后,运用“开始——引导——高潮——尾声”的序列进行安排,在空间中仿照园林在流线上或转折处设置暗示,引导人们跟随安排好的空间流线行进。但在空间序列的表现方式上,由于现代建筑中受到场地和功能的限制,园林空间单间序列往往难以在室内平面上转化,此时,可以尝试利用纵向的设计思路。在纵向建筑室内空间中,文人园林空间组织中的水平路线可以演变成符合功能和空间限定要求的纵向路线。这时,空间的水平界面代替了侧界面,形成空间的联系和渗透。同时,室内楼梯自然转化成了园林廊道,成为空间联系的路径。由于现代室内空间功能的复杂性,在室内设计中也应像园林一样,运用多种空间序列方式,不同的功能分区采用不同的空间流线,并且这几种序列在不同层次上相互叠加,可以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的、有趣味的现代室内序列。运用这些方式,可以带动人们逐渐沉浸在精心设计的室内空间流线中。

(三)现代室内空间中苏式园林意境的通感表达

苏式园林空间营造除了满足视觉感官以外,还充分考虑了听觉与嗅觉的美感体验。这种通感化的感官表达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浪漫、细腻的性格体现。

1.听觉体验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独坐窗前听风雨,雨打芭蕉声声泣”、“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些流传至今的经典古诗词,充分表达了声音在空间中的气氛烘托作用。在园林的空间布置中,更是有专供听觉体验的场所,在这里,庭院的选址以及周围植物的配置尤为考究。如,拙政园中的听雨轩(图7),别致的轩堂选在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这里芭蕉、翠竹、荷叶都有,无论春夏秋冬,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就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而在当今的空间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模仿古人布局营造之苦心,来设计户外植物的搭配;亦可以在一些酒店、会所空间中,运用现代音响技术,考虑一些模拟自然的背景音乐,使得空间在听觉感官上得到传统中式的体验。

2.嗅觉体验

常说“闻香识女人”,人类对气味的判断是其动物性的本能反映。气味是人们辨识事物的重要凭借之一,也是人们记忆事物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巧妙地运用了这个重要的感官体验,让空间营造充满浪漫与诗意。如,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它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堂名因荷而得,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别有一番意境;而园中的雪香云蔚亭则是冬季闻香的一个好去处。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适宜冬季赏梅,亭旁暗香浮动,又称冬亭。在当今某些中式精品酒店的设计中,就采用了传统的嗅觉体验设计。一入酒店,其空间就能闻到特有的、别致的香味,让身处其间的客人在感到心情愉悦的同时,也留下长久的嗅觉记忆。可见,嗅觉气味正在成为高档品牌酒店的另一个隐形Logo(标志),从而使这些酒店留给人们深刻印象的除了视觉标志,还有浪漫的嗅觉感受。

三、结语

苏式园林空间艺术博大精深,越深入研究,我们越发觉其值得当今室内设计学习与探究的地方越多。同时,有很多层面还需要我们采用新的设计思路,将其运用到真实项目中,在实践中讨论、推敲、修改和积累。如,研究中我们发现苏式园林在长期的发展积淀中,逐渐形成了大量具有历史文脉性质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具体对象要素形式,如色彩要素、材质要素、种类繁多的各类形态要素(纹样、花木、山石、铺地、洞门、墙垣等),等等。园林是由一系列典型对象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凝聚了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长期积累的心理经验,因此它们都具有唤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潜意识的感知能力,在空间中具有强烈的历史文脉暗示作用。然而,以往设计师大都直接挪用这些典型要素,使得空间徒有其表而无实质内容可言。我们应该学会运用现代材料和技术,将苏式古园林的诗画意境完美地展现于当今室内空间设计中,为我国本土室内设计发展提供新的参考角度和设计方法。因此,我们对苏式园林的研究仍然需要继续。笔者也期望以此文为起点,日后在该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思考。

参考文献:

[1](明)计成.园冶注释[M].陈植,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

[4]李斗.扬州画舫录[M].周春东,注.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5](清)沈复.浮生六记[M].邓时洁,校注.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6]杨曦.再议室内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元素运用[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2).

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 第11篇

一、领悟古典园林深蕴, 加深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

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是对于古典园林意境的继承与发展。同时, 在实际对于古典园林的考查过程之中,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 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过程之中, 往往透漏出对于中华民族精神与追求。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领悟古典园林的深蕴将大大的增加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领会, 同时,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将会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领悟, 这样将大大的促进我国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作为现代园林设计与实践工作者, 我们应当加强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的学习, 这样才有利于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与追求所在, 进而将其精髓简单明了的指导我们的实践工作。例如, 在古典园林的设计过程之中, 对于匾额的运用十分注重。古人常借助匾额的题词来点破主题, 在寥寥数句之间道明真意, 又能够将深意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 在不直接与不显露之中, 追求含蓄与内敛, 使游人在观看与领悟之中领会到园林所带来的深刻体会。在现代园林的设计过程之中, 我们也可以加大对于古典园林设计与构建艺术风格和设计理念, 这样对于提升现代园林的意境将大有裨益。

二、充分领悟与利用山水等园林建构元素的内在含义

许多树木、花草都有着其特殊的内涵, 现代园林的意境的营造在某种程度也可以进行参考。作为现代园林的意境的主要构成元素——树木、花草等, 由于历史或者文化的原因被赋予了深刻的涵义。例如, 无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 对于莲花的理解并非局限于莲花本身的花与叶所带来的视角感受, 而是常常深化到意识形态领域——高洁的品质。再例如, 留园十八景之一——“古木交柯”原本是一株古柏旁无意生出一株女贞, 与古柏相绕相生, 交柯边理, 因此被古人看作是吉祥征兆。同时, 进而借古柏女贞的凋寒不谢四季常青的特质来抒发文人的自傲情节。

在园林设计实践过程之中, 笔者发现对于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 一方面在对于古典园林的考查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需要对园林构建元素进行深入的研究。表现在具体的园林设计之中, 则可以理解为充分利用花草树木“形”与“神”的结合。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之中, 对于意境的营造其中很大一部分即是通过对于花草树木的合理搭配而实现的。进而在游人视觉、嗅觉等感官上进行积极刺激。充分利用山水等园林建构元素的内在含义将对于意境的提升以及园林构建的成本的降低将有很大意义。我国现代园林的构建通常的作法是以原有的或者是历史上的景观为基本依托进行更为深入的开发与保护。如果能够合理的将花草树木进行配置, 将常常会形成古典与现实的综合体, 这样往往比那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所谓的“意境开发”, 更为直接与简洁。

三、现代园林意境的开发, 要充分发挥园林设计人员的能动性

笔者认为, 现代园林意境的开发要充分发挥园林工作人员的能动性。将人们的能动性积极的调动起来, 这样才能够使现代园林在设计、施工以及后续服务过程之中更好的为现代人们生产与生活带来便利。在一些较为具体的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之中, 可以充分的注重到园林景观的某些较为突出的特征, 使游人充分到体会到特定历史时期下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例如, 对于古代的一些传说、故事等等, 园林设计人员应当能够进行深入的解析, 同时, 可以通过对于某些景观的较为夸张的设计或者塑造进而更好的加以表现。这主要体现于现代园林意境开发的创新性。同样的地砖, 在不同的排列铺设下却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同样的花木在不同的景观映射下却有着不同的新意。同时在具体的园林设计过程之中,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虽然是现代园林设计, 但是对于古典园林经验的学习与把握将会更好的促进现代园林意境的深化,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园林设计人员发挥能动性的结果。

综上所述, 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有赖于现代园林设计人员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充分领悟与利用山水等园林建构元素的内在含义以及园林设计人员的能动性的发挥。同时, 结合其他方面的各项努力, 相信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深化与提高。

摘要: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有赖于对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及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刻领悟。在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过程之中, 我们应当对于古典的园林艺术在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大力的发扬,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营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深刻内涵的现代园林。本文从现代园林设计人员需要加深对于中国古典文化学习、充分领悟与利用山水等园林建构元素的内在含义、充分发挥人们的能动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希望能够对于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作出一些贡献。

上一篇:汉字的现实意义论文下一篇:1年级至3年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