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用药分析范文

2024-07-23

门诊用药分析范文(精选12篇)

门诊用药分析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2008年7月-2009年8月我院门诊处方1 406张,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文献资料, 对处方书写存在的问题、抗菌药物的使用、药物的用法、配伍等情况进行综合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处方书写存在问题

依据《处方管理办法》、药品说明书剂相关文献资料, 统计不合格处方134张, 占抽查处方总数的9.5%。其中, 性别与用药不符7张 (0.5%) ;年龄不规范18张 (1.3%) ;无临床诊断32张 (2.3%) ;无单次药量15张 (1.1%) ;无使用方法20张 (1.4%) ;涂改无签字42张 (3.0%) 。

2.2 抗菌药物使用问题

在1 406张处方中, 含有抗菌药物处方1 003张, 占处方总数的71.3%, 大大超过卫生部的要求 (<50%) , 与WHO标准也 (<30%) 相距甚远。其中使用频率前10位的抗菌药物处方数为537张, 占含抗菌药物处方总数的53.5%, 均无特殊使用, 见表1。限制使用的含抗菌药物处方数为618张, 占含抗菌药物处方数的61.6%。见表2。

2.3 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不合理用药处方125张, 占抽查处方总数的8.9%。其中, 给药时间间隔不当67张, 占4.8%;给药剂量不当12张, 占0.9%;选择药物不合理9张, 占0.6%;药物联用不当17张, 占1.2%;重复用药20张, 占1.4%。

3 对 策

3.1 处方书写问题

处方书写不完整占抽查处方总数的9.5%, 这主要是由于个别医师责任心不足所致, 忽视了处方书写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因此, 医院应该抓好处方书写的规范化管理, 医院质管科要定期抽查处方书写质量并建立奖惩制度, 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3.2 抗菌药物使用问题

在本次抽查中, 使用频率前10名的抗菌药物的处方数占抗菌药物总处方数的53.5%, 说明医务人员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大部分是凭经验使用这些药物而非做药敏试验, 这样做对治疗结果不一定有利, 而且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还可能产生对细菌耐的药性, 对以后的治疗将产生不利后果。抗菌药物使用实行分级管理, 是卫生部进一步抓好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杜绝滥用的重要举措[1]。从资料收集中可以看出, 非限制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数只占抗菌药物处方总数的41.0%, 而限制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数却占抗菌药物处方总数的61.6%, 说明我院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还与卫生部《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有些距离。因此, 进一步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宣传学习、组织参加有专家参与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专题研讨会、定期检查督促医务人员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加强疑难病例讨论等都将有利于医院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上更加合理有效。

3.3 给药时间间隔不当

(1) 对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如部分β-内酰胺类抗菌药, 由于其半衰期较短, 给药时间间隔也应相对缩短, 日给药次数相应增加。因此除极个别T1/2很长的药物 (如头孢曲松) 可每天给药1~2次, 其余T1/2较短的药物每天的剂量2~4次给药比1次给药效果好, 且不易产生细菌耐药性。 (2) 极个别癌症晚期患者给予吗啡缓释片每天3次, 根据卫生部《癌症疼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导原则》中关于癌症疼痛治疗用药个体化的规定, 对癌症患者镇痛使用吗啡应由医师根据病情需要和耐受情况决定剂量, 按时按需服用, 而不是按次数服用[2]。

3.4 给药剂量不合理

(1) 有的医师贪图省事或不知该药用法, 在处方上只写药品名称而不注明用法用量, 如钙尔奇片30片, 每天3次。 (2) 一些儿科用药, 必须根据患者年龄体质量来调整用药量, 如1例10岁肺炎患儿, 医师给出:头孢克洛分散片0.1g, 每天2次。根据药品说明书, 小儿按体质量每天20~40mg/kg, 分3次服用, 严重感染患者剂量可加倍。可以看出该患儿用药量偏少, 既不能使病情得到控制还易产生细菌耐药性。 (3) 肝药酶抑制剂与药物的合用。典型处方:1例63岁老年患者, 经诊断为高血压、心绞痛、胃溃疡, 给予西咪替丁200mg;西咪替丁400mg, 每晚1次;普萘洛尔20mg, 每天3次, 均服7d。西咪替丁为细胞色素P-450肝药酶抑制剂, 能抑制华法林、苯巴比妥、苯妥英钠、茶碱、地西泮、普萘洛尔等代谢, 两药合用应减少普萘洛尔的用量[3]。

3.5 选择药物不合理

(1) 对<12岁小儿腹泻患者, 有极个别医师仍应用氧氟沙星作为处方药。现在科学研究证明,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幼年动物可引起软骨组织损害, 不宜用于妊娠期妇女和骨骼系统未发育完全的小儿。 (2) 无指征应用糖皮质激素在门诊处方中较为常见。典型处方:对流感病毒引起的小儿病毒性肺炎, 应用头孢克洛+地塞米松+喜炎平等进行治疗。对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感染, 特别是小儿患者应慎用糖皮质激素, 由于目前尚缺乏对病毒确实有效的药物, 使用糖皮质激素抑制了机体免疫系统功能, 可使病毒感染扩散和加重[4]。

3.6 药物联用不合理

(1) 溶媒选择不合理。在抽查处方中发现溶媒选择存在的不少问题, 其中主要以β-内酰胺类药物以葡萄糖 (pH为3.2~5.5) 或葡萄糖氯化钠 (pH为3.5~5.5) 作溶媒较为常见。如青霉素类在近中性 (pH为 6~7) 溶液中较为稳定, 在偏酸或偏碱性条件下易加深分解, 且致敏物质增加[5], 应选择9g/L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 (2) 多种广谱抗菌药物联用1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38岁男性患者经医师诊治, 开具氨苄西林丙磺舒+头孢他美酯+复方甘草溶液+氨溴索。氨苄西林丙磺舒和头孢他美酯都属于β-内酰胺类广谱抗菌药物, 其抗菌谱相近, 两药联用对治疗无意义而且可能导致二重感染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3) 理化配伍不合理。在门诊处方中常见维生素B6和地塞米松合用。其实维生素B6水溶液为碱性, 地塞米松为酸性, 酸碱结合易发生沉淀, 使药物变质、失效, 故不宜合用[6]。 (4) 药理性拮抗。在抽查门诊处方中有见到繁殖期杀菌剂与抑菌剂药物联用, 如头孢噻肟钠和阿奇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和克林霉素, 二者联用将影响繁殖期杀菌剂的杀菌效果。在小儿肠炎处方中常见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和蒙脱石散的合用,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为双歧杆菌、嗜酸乳酸杆菌、粪链球菌经适当配合而成的活菌制剂, 蒙脱石散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 对消化道黏膜有覆盖能力。两药一起服用, 蒙脱石散会吸附固定、抑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 两药服用时间需间隔2h。

3.7 重复用药

(1) 在抽查处方中发现解热镇痛消炎药物合用问题不容忽视。典型处方:椎间盘病变患者处方开具复方氯唑沙宗+双氯芬酸钠, 二者都是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 作用相似合用易发生消化系统黏膜损伤, 引起溃疡或出血, 需调整药物和加服保护胃黏膜药物。 (2) 在儿科门诊处方中重复使用同类药物的现象较为常见, 一般未对用药剂量做相应调整, 主要表现在解热镇痛药。在我院用于小儿解热镇痛的药物有以下几种:布洛芬、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 (护彤) 、小儿氨酚伪麻分散片、酚氨咖敏片、复方锌布颗粒剂、布洛芬混悬液 (恬倩) 、复方氨酚葡锌片等。其中护彤、酚氨咖敏片、复方氨酚葡锌片成分含有对乙酰氨基酚, 复方锌布颗粒剂、恬倩成分含有布洛芬, 因此医师在应用这些药物治疗时, 要防止因药物成分累加而给患儿带来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处方分析结果表明, 尽管出现问题的处方不占多数, 但我院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不容忽视。临床医师和药师都需要加强药学专业知识的学习, 熟悉《处方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 执行卫生部《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 在为患者提供质量合格药品的同时, 进一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更好地为患者生命健康服务。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我院门诊处方存在问题, 探讨合理用药方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门诊处方1406张, 进行分析统计。结果书写存在问题的处方134张, 主要表现为年龄未注明、无性别、涂改无签名、无临床诊断等;不合理用药处方125张, 主要表现为给药次数、给药剂量、选择药物、联合用药、重复给药等方面不合理。结论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强药学专业理论及《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 提高处方质量, 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

关键词:门诊,处方分析,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卫医发[2004]285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2004-11-12.

[2]卫生部.癌症病人三阶梯止痛疗法的指导原则[Z].1993.

[3]江明性, 杨藻宸.药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20.

[4]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23-626.

[5]金祝萍.门诊不合理输液情况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 2008, 23 (3) :封二.

我院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 第2篇

摘要:目的: 调查我院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方法: 随机抽查2014门诊处方12856张。根据文献资料及临床药理学知识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类统计。结果: 门诊不合理用药处方约占1.59%,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9.79%,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69.6%。结论: 我院门诊用药基本合理,不合理用药主要以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为主,临床医师及临床药师应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关键词: 门诊处方 不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

随着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可供临床选用的药物越来越多,药物的配伍越来越复杂,安全合理地使用药物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合理使用药物不久造成药物浪费,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降低药物疗效,而且增加药物毒副作用,甚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全世界有30%的患者死亡与用药不合理相关,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为32%。与药物不良反应不同的是,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不限于药物的正常用法用量,还包括超量、误服、错用以及不正常的使用药物所造成的损害。门诊处方是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信息载体之一,也是处理医患纠纷及医疗事故的客观依法律依据。处方分析是了解临床用药情况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为了解我院药物合理使用情况,本人随机抽取我院2008门诊处方2856张,现将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查2008我院门诊处方12856张。所含科室包括:急诊科、儿科、内科、外科、妇产科、皮肤科、口腔科及中医科。根据药品说明书和公开发表的国内外有关文献,找出处方中存在的问题,对处方用药的适宜性、合理性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2856张门诊处方不合格的有45张,合格率为98.41%,其中不合理用药处方32张(占1.59%);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 728张,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9.79%。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处方共18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69.6%,不合理用药分析

3.1用法、用量不合理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及克林霉素属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于其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该类药物半衰期很短(T1/2为0.5~2h),每日1次静脉滴注是根本无法达到抗菌要求的,反而容易引起细菌耐药,因此,应将每日总量至少分成两次静脉滴注才能保证确切疗效。左氧氟沙星为喹诺酮类抗菌药主要经肾脏排泄,给药后48h内有90%自尿液中以原型排除[1],但老年人肾功能生理性减退,若高龄患者按一般常用量使用可导致血药浓度累积增高,有发生ADR的可能,故高龄患者使用左氧氟沙星时应减量给药,可用常用量的50.0%~66.7%。临床中常见的还有1日中多次给患者使用一些缓、控释制剂及半衰期长的药物,如罗红霉素缓释胶囊0.15g每日3次,头孢氨卞缓释片0.5g每日3次等都可造成超量易引起蓄积中毒。还有注射用奥美拉唑仅限于静脉推注而随时可见有用5%的葡萄糖滴注。

3.2重复给药

同类药物重复应用,如头孢克洛咀嚼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加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等联用,前者两种药物均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相同,后者两种药物则均为喹诺酮类药物。

3.3 药物间相互作用

不合理的配伍,联合用药可产生相互作用:⑴抗菌药物与活菌制剂合用:如头孢他美酯+双歧杆菌,头孢他美酯为杀菌剂与双歧杆菌联用,可抑制或灭活双歧杆菌而使双歧杆菌失去作用,而头孢他美酯也会因此而药效降低;双歧杆菌、妈咪爱不宜与常用抗生素联用,整肠生不宜与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四环素等配伍。⑵杀菌药与抑菌药合用:如头孢他定+克林霉素,头孢他定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属繁殖期杀菌药,克林霉素为繁殖期抑菌药,两药合用时可降低前者的效价,故应避免合用,或先用杀菌剂间隔一定时间(待体内消除一定药物)后再使用抑菌剂。⑶解痉药与胃动力药合用:山莨菪碱(654-2)为抗胆碱药,能缓解胃肠道平滑肌痉挛,依托比利为胃肠道动力药,可促进胃肠道平滑肌蠕动增加胃动力,两者合用时可产生拮抗作用。⑷思密达+诺氟沙星,思密达能吸附肠道内细菌及气体以防止毒物吸收而止泻,其与诺氟沙星合用时也会对诺氟沙星产生吸附作用而降低抗菌药物的疗效。

3.4?溶媒不当

青霉素类+葡萄糖静脉滴注属溶媒不当。葡萄糖的pH为3.2~5.5,青霉素类在pH<4时分解较快,效价也降低,故其用生理盐水为溶媒时的稳定性好。头孢菌素与不同溶液配伍后其稳定性也不同[3]。本文青霉素、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等加入葡萄糖中滴注也非常多见,特别是对小儿用药,而糖尿病患者若过多摄入葡萄糖对胰岛功能也有一定影响,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3.5选药不合理

儿童选用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生素属选药不合理。因喹诺酮类药物对儿童生长软骨素有抑制作用,还可抑制骨骼生成,故18岁以下患者应避免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

3.6 不必要联合

不必要的药物联合如克林霉素+甲硝唑+丁胺卡那。克林霉素与甲硝唑均对厌氧菌引起的感染有效,但因极易引起细菌耐药性增高不可同时应用。克林霉素与丁胺卡那均有神经肌肉接头阻断作用,二者联合使用易使不良反应加重。讨论

本次门诊处方分析,我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29.8%,低于文献报道的36.99%[4]。我院处方仍存在不合理用药,以抗生素不合理使用为主。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在美国为24%~66%,在我国为25%~56%。抗生素不合理使用不但可影响治疗的效果,而且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并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因此抗生素合理使用仍需进一步提高。值得一提的是,临床上联合用药,包括重复给药,配伍不合理等都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联合使用5种以下药物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2%,20种以上药物联用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5%[5],这提示临床医生应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的品种及种类。新的处方管理办法也规定,在调剂处方时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审核,及时纠正不合理用药以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参考文献:

我院门诊儿科处方用药分析 第3篇

关键词 儿科 门诊处方 用药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009

合理用药是根据疾病的种类,患者的情况和药理学理论选择最佳的药物和剂型,制定最佳给药方案。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时期,脏器功能发育不全,酶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儿童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其用药的特殊性,较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所以的儿童的合理用药更需要关注[1]。为了解我院儿科门诊用药的基本情况及合理现状,笔者对本院门诊儿科处方进行统计分析。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10月随机抽取儿科门诊处方共10820张,进行统计分析,分别统计每张处方平均使用药物种数,含抗菌药物的处方的百分率及抗菌药物的单用、联用情况,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联用情况,不合格处方情况。结合《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新编药物学》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

每张处方平均使用药物4.15种,10820张处方中,使用注射剂的处方5556张(51.35%)。不合格处方942张,占调查处方总数的8.71%。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联用情况及不合理用药统计,见表1、2。

平均使用种数:调查结果显示,每张处方平均使用药物415种,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但少数处方超过5种,最多的达到9种。药物的联合应用在某些情况下如为了取得协同作用,抵消不良反应,延续耐药性的产生等是必要的,但药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有些药物联用后往往在药理或理化方面产生相互作用,以致可能引起种种不良反应。联用的药物愈多,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愈大,因此应尽可能单用或二联[2]。

注射剂使用率:调查结果显示,本院儿科门诊注射剂的使用率达51.35%,约41.12%患儿采用输液治疗。注射剂的使用率过高,可能与患儿的年龄小,口服给药依从性差有关。药物的使用原则是能口服的尽量口服。虽然注射给药剂量准确,起效迅速,但因药物本身的毒性、输液中微粒和热源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危险性较大,所以注射给药适用于危重患者和不能口服的患者。因此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最佳的剂型和给药途径。

抗菌药物使用:本次抽查中,应用抗菌药物处方共7262张,使用率67.12%,其中单用一种抗菌药物的有5961(5509%)。二联使用抗菌药物的有1301(12.03%)。门诊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为主。主要是由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作用。在儿童中,支原体肺炎发病率较高,因此阿奇霉素的使用率高。头孢菌素中以二、三代头孢为主,因其抗菌谱广,肾毒性小,但其广泛使用可引起药物过敏、二重感染和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而且使很多感染性疾病无药可治,因此应严格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没有发现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情况,这说明医生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喹诺酮类药物对儿童骨骼发育的危害。

不合理处方分析:①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7.12%。儿童宜患感染性疾病,且多为急性感染,病情变化快,故抗感染药物较常应用。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联用占抗菌药物比率的42.36%。儿科的感染性疾病主要为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多为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药物也不会缩短病程,还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容易产生耐药,引起二重感染。如发烧、腹痛、腹泻均使用抗菌药物,表明使用过于广泛,因此,儿童用抗菌药物必须慎重考虑适应证和不良反应。②溶媒选择不当:如青霉素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青霉素含有不稳定的β内酰胺环,容易水解。青霉素的最适pH值为6~6.5。酸性和碱性溶媒都能加速其分解,5%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为4,青霉素溶于葡萄糖有一定的分解,致敏物质会增加。所以最好选择注射用水或氯化钠溶解青霉素。③用法不当:调查中发现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多为1次/日用药,如阿洛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地嗪。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大多属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半衰期短,抗菌作用与药物浓度维持在最低抑菌浓度(MIC)以上的时间有关,通常增加给药次数,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其给药方案是将给药间隔缩短,一般3~4个半衰期给药1次,将用药总量分3~4次/日给药。而门诊儿科患者用药依从性差,医生为方便患者常将1日用量1次给予。如1次给予全日量,单次用量偏大,易发生不良反应,且达不到疗效,还易引起细菌耐药。如阿奇霉素为2次/日给药,阿奇霉素血药半衰期可长达35~48小时,具有典型的抗菌素后效应,由此使得阿奇霉素在停药后的72小时内仍然能够保持最小有效抑菌浓度,所以每日只需1次服药。④选择药物不合理:如急性支气管炎选用头孢吡肟静滴,急性支气管炎是累及气管、支气管的急性炎癥,多为病毒引起的,少数患者由肺炎支原体、衣原体

儿科门诊用药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处方管理办法,门诊儿科,合理用药

为了解本院儿科门诊处方用药状况, 建立和完善处方点评制度, 作者对本院2013年下半年度的儿科门诊处方进行了统计点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查本院2013年7~12月期间17, 000余张门诊儿科患儿处方。

1.2 调查方法

将事先设计好的调查内容列成表格, 按表格内容查处方, 进行统计, 再分析处方中每种药品的使用频率及抗菌药的分类和不合理用药情况, 从中获取门诊儿科患儿用药情况。

2 结果

儿科给药途径构成比及儿科门诊用药量顺序见表1, 见表2。

3 讨论

3.1

本次调查显示, 本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7.9%, 略高于原卫生部 (现卫计委) 的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20.0%标准要求。

3.2

在用药剂量上基本符合药品说明书中的要求, 但用药疗程过短或偏长。儿科患儿呼吸道感染较多, 抗感染治疗有的仅用2 d, 有的长达2周。抗生素的应用要有足够的疗程, 一般感染最短疗程为5~7 d, 急性感染在体温恢复正常后需继续用药2~3 d, 严重感染疗程可达4~8周, 疗程过短则病情易于复发, 过长则易引起其他的副作用。

3.3 给药途径不合理

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 能口服者不肌内注射, 能肌内注射者不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但从表1中可看出静脉滴注占全处方的74.7%, 肌内注射占6.0%, 总的注射剂的使用率为80.7%。肌内注射基本用于患儿发烧, 常见联合赖氨匹林+地塞米松注射液或地塞米松+氨林巴比妥注射液。患儿高热时, 在医生指导下, 给患儿服用适当剂量的退热药, 尽量不要使用退热针, 有些解热镇痛类退热针肌内注射后, 往往引起大汗淋漓、过敏、休克、剥脱性皮炎等。特别是儿科应该慎重使用地塞米松的全身用药, 地塞米松不适当的使用有可能造成患儿免疫功能下降、对患儿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因此, 建议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类药的适应证, 避免滥用[1]。

3.4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太普遍

表2中可看出用药量顺序前5位当中中药注射剂占3个品种, 中药注射剂使用率为49.3%。据统计本院2013年度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占全年不良反应药品总数的22.6%, 且儿科门诊的1例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ADR) 与中药注射剂有关。因此, 建议临床医师控制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同时, 应按中医理论辨证论治, 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剂量、禁忌证、疗程, 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合理使用药品, 而最大限度避免不良反应[2]。

3.5 抗菌药物使用比较合理、规范

共使用18个品种抗菌药物, 其中注射剂15个品种, 口服制剂3个品种。抗菌药物的选择主要为青霉素类、头孢类和大环内酯类, 无一例选用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口服抗菌药物使用量远远少于注射剂, 发现儿科专用口服品种较少, 现有的品种为头孢氨苄片、阿奇霉素片和罗红霉素颗粒, 满足不了临床的需求, 建议引进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头孢克肟颗粒等品种, 以减少注射剂的使用。

3.6 少数病例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比如: (1) 选择药品不适宜。诊断:咽炎或扁桃体炎。用药:静脉滴注头孢他啶。分析:头孢他啶是对于G-杆菌作用强的窄谱抗菌药, 它对咽炎或扁桃体炎引起的主要致病菌链球菌的抗菌作用弱。 (2) 诊断与用药不符。诊断:水痘。用药:克林霉素。分析: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 使用抗感染药物克林霉素缺乏用药依据。 (3) 联合用药不适宜。诊断:发热。用药:地塞米松+赖氨匹林。分析:两药联用可能引起胃损害或小儿低体温, 不易配合使用。 (4) 用药禁忌。诊断:扁桃体炎 (3岁患儿) 。用药:静脉滴注磷霉素。说明书中儿童用药规定:儿童应用本品的安全性尚缺乏资料, 5岁以下小儿应禁用, 5岁以上儿童应慎用并减量使用。 (5) 超说明书用药。诊断:支气管肺炎。用药:雾化吸入地塞米松。建议使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 此药与地塞米松比较, 雾化吸入起效快、疗效好, 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中、轻度婴幼儿喘息的急性发作时值得推荐应用[3]。

总之, 通过此次调查, 本院儿科门诊患儿用药基本上是合理的,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 (1) 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高于卫生部的要求。 (2) 注射剂使用率太高, 应适当控制。 (3)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需要进一步规范。今后要加强儿科处方的审核力度, 药剂科把关, 发现不合理处方及时干预, 确保门诊儿科用药安全,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海琼, 刘绍德, 黎素梅.本院门诊儿科处方用药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2) :45-46.

[2]张晓红.本院儿科门诊处方用药分析.中国药物警戒, 2012, 9 (6) :372-373.

门诊处方合理用药点评总结 第5篇

2017年1-6月份药事科共点评处方26664张,发现不合理处方62张,全院处方合格率99.8%,大于省卫计委标准(98%)要求。每个科室均达标,合格率较去年同期(2016年1-6月份全院合格率99.5%)有了进一步提高。在不合理处方中中诊断不规范22张,不合理用药41张。将其中不合理用药存在问题列举分析如下:

一、遴选药物不适宜

如:

1、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开具头孢唑肟钠。

(此抗生素为三代头孢,适应证应为下呼吸道感染。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应选择一、二代头孢,选择头孢他啶为遴选药物不适宜。)

2、尿毒症患者,开具阿卡波糖。

(阿卡波糖对严重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25ml/分钟)的患者禁用)。

3、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即用三代头孢(头孢他啶),选药错误。

二、无适应症用药

如:

1、诊断为月经过少、月经不调开具宫炎平分散片;

2、诊断为痛风开具头孢丙烯。

3、诊断为眼疲劳,开具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速高捷);诊断为眼疲劳开具复方熊胆滴眼液。

4、诊断为病毒疹,开具罗红霉素胶囊(仁苏)。

三、给药途径不适宜

如:

1、噻托溴铵粉雾剂(天晴速乐)口服(应为吸入)。

2、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蓉生)皮下注射(应为肌注)。

3、舒利迭外用(应为吸入)。

4、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口服(应为冲服)。

四、剂量不适宜 如:

1、注射用头孢他啶(赛之迅)用于67岁病人,1g*2.00瓶,Bid。(大于65岁病人日剂量大于3g)。

2、替硝唑注射液用于手术预防厌氧菌感染,1次0.4g,qd,(应为0.8g)。

五、给药频次不合理

如:

1、头孢唑肟钠qd给药,(应为一日多次给药)。

2、注射用苄星青霉素bid给药(注射用苄星青霉素为长效抗生素)。

3、注射用头孢美唑钠qd给药(应为tid给药)。

4、克拉霉素缓释片bid给药频次错误(应为qd给药)。

六、重复用药

如:

1、同时开具罗红霉素氨溴索分散片和贝莱(贝莱为盐酸氨溴索片的商品名),七、联合用药不适宜

如:

1、地塞米松与头孢同瓶输注;

2、地塞米松与甘露醇同瓶输注;

3、奥替溴铵与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联用(二者药理作用拮抗)。

4、诊断糖尿病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左氧氟沙星与降糖药有药物相互作用,同时使用可能引起血糖失调)。

我院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处方;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54-02

随着医药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新品种、新剂型不断推出,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复杂,安全合理使用药物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指出,全球患者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非疾病本身[1]。处方分析可避免药物的浪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增加药物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为此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1~6月门诊处方7165例,并对不合理用药进行了归纳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14年1~6月门诊处方7165张,评价正确用药指标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药物名称、规格、剂量、剂型、适应证、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联合用药、重复给药、配伍禁忌或不良相互作用及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等。依据参考药品说明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临床用药须知》( 2010 年版) 、《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相关资料等,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抽取的7165张处方中,不合理用药的处方236张,占审核处方的3.29%。

3 不合理用药分析

3.1 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符:如外伤预防用抗菌药物选择了注射用阿洛西林钠,我院将注射用阿洛西林钠列为限制性使用二线抗菌药物,仅限用于铜绿假单包菌感染,如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用于胃肠道感染,注射用头孢匹胺钠为新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抗菌谱广,作用强,主要用于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一般感染不建议使用,以避免抗菌药物滥用引起耐药菌的蔓延。

3.2 同类药物联用或重复用药 阿奇霉素与罗红霉素同是大环内酯类药物,在高浓度时对高度敏感的细菌具有杀菌作用,具有耳毒性或肾毒性、肝毒性等毒副作用,如使用不当可使药物的毒性累积增加。如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治疗泌尿系感染时,在确定敏感的前提下应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最小剂量用药,因为这些药物通过肾脏代谢,在泌尿系统的浓度较高,用规定剂量的下限既可达到有效的杀菌浓度又可减少不良反应。如牙龈肿痛患者,注射用克林霉素+替硝唑注射液,静脉点滴。克林霉素有很好的抗厌氧菌的作用,替硝唑注射液建议不用。

3.3 用法用量不当 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克拉霉素胶囊门诊处方使用疗程一般为3~5天,不宜过长。②如口服阿奇霉素颗粒查阅阿奇霉素使用说明书,用药应按照首日0.4g,第2~5日0.2g顿服的方法,未按照说明方法服用。③头孢唑啉钠使用方法,肌内、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成人每6~12小时0.5~1g。若每日一次体内血药浓度不稳定,抗菌效果差且容易引起细菌耐药现象。④盐酸雷尼替丁+多潘立酮。多潘立酮为胃肠动力药,影响合并使用的口服药物的吸收,从而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这两种药联合应用降低盐酸雷尼替丁的生物利用度,从而使疗效降低。⑤阿奇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能提高后者在血浆中的浓度,安全的做法是应监测茶碱的血药浓度,及时调整药物剂量。药物的联合应用可有效控制病情,缩短病程,但药物种类繁多,不当的药物联用往往会引起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2]。

3.4 溶媒不当 ①处方中将青霉素类用葡萄糖溶液做溶媒,青霉素类在近中性(pH 6.0~7.5)溶液中较为稳定,在葡萄糖注射液内不稳定( pH 3.2~ 5.5),酸性或碱性增强,均可使之加速分解。故青霉素类应与0.9% 氯化钠注射液( pH 4.5~7.0) 配伍,快速静脉点滴。一则可以使青霉素类以较高浓度冲击细菌,二则在适宜的pH 值内短时间可防止青霉素钠分解降效。②香丹注射液用0.9% 氯化钠注射液配制,香丹注射液偏酸性(pH 4.0 ~ 6.5),与氯化钠溶液配伍后发生盐析使不溶性微粒增加[3]。

3.5儿童用药不合理 儿童用诺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该类药物不但潜在致畸和抑制骨骼生长,而且导致中枢神经的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婴幼儿及18岁以下儿童禁用。

3.6滥用抗生素 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90%是由病毒引起,少数是细菌,医生除对症治疗外,还联合应用1~2种抗生素,而抗生素对病毒的感染治疗不仅无明显疗效,而且易导致菌群失调,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免疫力进一步下降,延误病情。有报道称骨科无菌手术术后长时间使用可造成感染率增高,细菌耐药增加的危险[4]。

4 总结

综上所述,不合理的用药不仅浪费国家资源,给患者增加负担而且会导致疗效下降,不良反应加重,严重的会产生药源性疾病或造成医疗事故。针对门诊出现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提升相关人员的思想素质,制定不合格处方的“奖惩”办法。②组织全院医药护理人员学习《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分级管理目录”等;定期组织临床药学专家为医师作有关合理用药新知识,提高管理人员及医药护理人员对合理用药的认识水平。③药师则应转变服务模式,将工作重点从传统的划价、发放药转移到以合理用药为中心的临床药学、药学科研上来。真正做到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广树.基层医院不合理用药及干预[J].当代临床医刊,2015,28(6):1822-1823.

[2]张惠.多种西药联合应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8):1111-1112.

[3]任贵香,刘学逊.香丹注射液与输液配伍的稳定性[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9):22.

我院门诊处方用药分析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1-12月门诊处方500张, 按《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及药品说明书等要求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500张处方中, 不合理处方60张, 占12%, 其中书写不规范处方45张, 占9%;用药不适宜处方15张, 占3%。见表1、表2。

3讨论

3.1 处方书写不规范

处方书写不规范占不合理处方的75%, 主要表现为临床诊断不详, 处方修改未签名, 药品规格、剂量不规范, 处方前记、后记内容缺项, 书写不规范等。

3.1.1 临床诊断不详:

临床诊断是药师判断临床用药正确性的重要依据。在此次抽查中, 临床诊断不详占不规范处方的28.33%。在《处方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 临床诊断填写应清晰、完整。如临床诊断不详, 临床药师在审核处方时无法判断用药的正确性, 增加患者用药的风险。

3.1.2 处方修改未签名:

随着医学人文精神的发展, 医疗质量不断提高, 处方是患者用药的依据, 并具有法律意义。在此次抽查中, 处方修改未签名占不规范处方的16.67%。处方与病历一样是重要的法律凭证。故医师处方应正确、清晰、完整, 修改时要重新签名或盖签章, 并且药师在调剂时要认真审核, 明确用药交代, 调剂程序完成后要签名或盖签章。处方一旦形成并完成调剂后不得修改, 妥善保存备查, 以示处方法律效力方面的严肃性。

3.1.3 药品规格、剂量不规范:

处方中药品规格、剂量必须具体、明确, 以利于药师审方, 防止药品用法和用量的错误。

3.1.4 处方前记、后记内容缺项, 书写不规范:

处方前记是记录门诊患者个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婴幼儿患者, 前记缺失, 药房工作人员在处方调配时, 很难对处方合理用药剂量计算方面进行监督。

3.2 用药不适宜处方

用药不适宜处方占不合理处方的25%, 主要表现为联合用药不适宜, 重复用药, 用药与临床症状不符等。

3.2.1 联合用药不适宜:

联合用药关系到临床医师对患者病情的综合考量, 如联合用药不当, 不仅不能发挥药效, 还会降低药物对疾病的治疗。在此次抽查中, 联合用药不适宜占用药不适宜处方的15%。主要表现在蒙脱石散与抗生素同用和抗生素与双歧杆菌同用。蒙脱石散是一种微粉样强吸附剂, 属于消化道黏膜保护剂, 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极强的吸附作用, 当与抗生素同用时, 会降低抗生素的药效, 如两药联用, 时间间隔至少2h。抗生素与双歧杆菌同用, 抗生素会灭活或抑制微生态制剂和助消化药等酶类药物的活菌, 使补充有益菌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降低或消失, 抗菌药物亦因活菌制剂而降低药效。

3.2.2 重复用药:

重复用药在临床医师诊疗中, 不仅不会增加疗效, 相反因药量增加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造成药品的浪费, 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4结论

本文显示, 我院门诊处方在书写及药物的选用和使用中存在不合理情况, 说明部分临床医师掌握药物相关知识不全面, 注重药物适应证, 而忽略了药物相互作用。而且还反映了临床医师对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处方重视不够。为此, 要加强医师对《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内容的学习。医院还应加强处方质量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规范医师处方行为, 落实处方审核、发药、核对与用药交待等相关规定,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培训与教育, 制定并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2]。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门诊处方存在的问题, 探讨基层医院合理用药方案。方法 抽取我院2010年11-12月门诊处方500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00张处方中, 不合理处方60张, 占12%, 其中书写不规范处方45张, 占9%;用药不适宜处方15张, 占3%。结论 我院门诊处方存在一定的问题, 应加强临床医师、药师对处方的认识, 并加强处方的管理,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门诊处方,分析,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S].卫医发[2007]53号.

儿科门诊合理用药分析 第8篇

关键词:合理用药,儿科门诊,处方分析

从婴幼儿起儿童的机体和器官就开始不断地增大, 功能也在不断完善, 这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因此, 儿童在解剖、生理、生化、病例、免疫等方面与成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而且, 随着年龄的增加, 其差异程度也不同, 这些不同直接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与成人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研究儿童生理特点和用药特点时, 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药物剂量, 指导儿童合理用药是临床药师的重要责任[1]。本文对门诊西药房儿科处方的合理性进行调查分析, 为推动儿科合理用药提供临床数据。

l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12月随机抽取每月门诊儿科处方, 共计2 140张处方。

1.2方法

以WHO规定的限定日剂量 (DDD) 值、药品说明书、《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作为药物利用研究的标准, 对患者年龄、性别、诊断及用药等进行统计分析, 判断临床用药合理性。

1.3儿童DDD值及用药频度 (DDDs) 的计算

参照《现代调剂学》儿童给药剂量年龄折算表, 依据资料中儿童的平均年龄为4.6岁, 设定儿童用药剂量为成人剂量的1/3, 确定儿童用药的DDD值, 计算DDDs并进行排序。

2结果

2.1患儿情况

年龄1岁 (含1岁) 以下的360例, 占16.8%;1~3岁的590例, 占27.6%;3~6岁的590例, 占27.6%, 6~18岁的600例, 占28.0%。男性患儿1 120例, 占52.3%;女性患儿1 020例, 占47.7%。

2.2常用抗生素前5位DDDs排序

见表1。

2.3处方各项指标统计结果

2.3.1处方指标

资料来源中处方的平均用药数为4.68种, 含注射剂药物的处方1 240张, 使用率为57.9%;含有抗生素药物的处方1 770张, 使用率为82.7%。

2.3.2补充指标

平均每张处方药费为120.38元, 中成药使用率为73.8% (1 580张) , 糖皮质激素使用率为20.1% (430张) , 注射剂中抗生素两联用药为21.0% (450张) 。临床诊断分类前5位者, 见表2。

注:DUI表示药物利用指数

3分析与讨论

3.1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由统计结果分析, 抗生素使用率为82.7%, 远高于卫生管理部门规定的50%。特别是个别药物的DUI值明显偏高, 必须加以重视。分析临床诊断, 发现70%以上患儿是呼吸道炎症。因此, 医生较多使用抗生素, 但使用率偏高, 存在滥用抗生素现象。医院应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管理, 指导医生合理、安全地使用抗生素。

3.2处方品种及金额分析

由统计结果分析, 平均用药数为4.68种, 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平均每张处方药费为120.38元, 相对较高, 这与本院为中医院有关, 医生一般都有中西药合用的习惯, 因此, 用药品种和用药费用均要高一些。

3.3注射剂使用情况分析

本院注射剂使用率为57.9%, 远高于WHO制定的13.4%~24.1%的标准, 存在不合理现象。分析原因, 对注射剂的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注射剂药物纯度高、见效快、不良反应小。但却忽视了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使用风险。还是要对患者及家属加强宣传教育, 真正做到“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滴”[2]。

3.4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分析

糖皮质激素药物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是琥珀酸氢化可的松, 其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抑制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而他不良反应与用药的疗程、用法、用量有关, 主要不良反应有抑制小儿生长发育、胎儿畸形、并发感染、诱发溃疡病, 大剂量静脉输液时如速度较快可能出现全身性的过敏反应[3]。因此, 在选择退热药物时, 要合理使用激素类药物。

3.5改进措施

儿童用药除注意一般用药原则外, 由于儿童生理的特殊性, 对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与成人存在不同的特点, 因此更应科学地选择药物品种和用药途径, 尽量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抗感染药物的使用中, 应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等进行经验用药, 待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后再合理选择。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中, 应避免长期使用而造成的机体免疫力、反应性降低, 以导致掩盖原发疾病的性质, 延误诊断及治疗。在注射剂的使用中, 虽然具有发挥作用比口服药物快的特点, 但也应秉持能口服不注射的原则, 根据病情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注射剂[4]。

儿童合理用药是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障儿童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儿童药品种类及剂型相对缺乏, 因此如何规范、准确、合理地使用药物愈发困难。临床只有不断提高儿童临床用药水平, 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 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儿童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晓乐.现代调剂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1:197-199, 393.

[2]易著文, 张建江.关注小儿使用抗菌药物的安全问题[J].中南药学, 2005, 3 (5) :310-312.

[3]田春华, 沈璐.儿科临床研究与儿童用药安全[J]中国药物警戒, 2009, 6 (9) :518-521.

我院门诊处方合理用药分析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0年2~9月间的门诊处方中随机抽取21560张处方做为观察对象, 从以下几方面对处方质量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抗生素使用情况、药品商品名和通用名使用情况、基本药物使用情况、针剂药物使用情况、就诊平均费用和处方书写是否规范以及处方用药是否合适这几方面进行审核, 逐张核对, 并做好记录。

1.2 处方评价指标内容

包括处方总数, 处方用药品种数, 平均处方用药品种数, 使用抗菌素药物的处方数, 抗菌素药物使用百分率, 使用通用名总数、通用名处方的百分率, 处方总金额, 平均处方金额, 处方合格率。

1.3 方法

将各项调查指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按《处方管理办法》中要求评价处方是否合格, 并对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

2 结果 (表1、2)

3 讨论

(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发展中国家医院门诊药品合理用药标准[3], 我院门诊处方在合理使用抗生素、药品通用名的使用、注射剂使用百分率、品均每张处方药品种数方面都符合标准要求, 平均每张处方金额在79.5元, 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低情况相符。各种疾病处方金额与患者病种相符合, 其中糖尿病、脑供血不足、各种急外伤、胃炎等单张处方费用高于其他疾病。

(2) 处方合理用药审核:处方上出现重复用药32张, 例如感冒清+酚胺咖敏+金莲清热泡腾片, 美洛昔康+复方氯唑沙宗+双氯芬酸钠。用药指征不明确, 用药不当22例, 例如临床诊断为皮肤软组织感染, 使用环丙沙星+酚磺乙胺, 环丙沙星的使用不妥当;临床诊断为腹泻, 使用消旋山莨菪碱+尼美舒利+头孢拉啶, 尼美舒利的使用存在不当。

(3) 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点:加强对医师和药师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和《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的学习;深入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临床药师要走进病房, 参与查房, 甚至与医师一起制定治疗方案;强化药品使用管理, 坚持药品处方点评制度, 加强对合理用药的审查。将审查结果加入考核目标;在全院开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和学习, 宣传合理用药知识, 推动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完善处方笺格式的制定。

参考文献

[1]罗辉霞.我院门诊处方评价与合理用药分析[J].医学信息, 2010, 9:2329.

[2]叶永年.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 2004:42.

我院门诊儿科处方用药分析 第10篇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查我院2008年1~5月门诊儿科处方, 合计7768张。

1.2 方法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 (简称《指导原则》) 及药品说明书, 对处方中的临床诊断和药品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门诊患儿疾病分布情况

本次抽查处方中, 临床诊断为1种疾病的有7246张, 2种疾病的有502张, 3种疾病的有2张。患儿疾病分布情况为:呼吸系统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咽峡炎、支气管炎、 肺炎、支气管哮喘) 有6800例 (87.40%) ;皮肤及附件疾病 (寻麻疹、皮炎、单纯性疱疹、水痘、脓疱疹、疣、手足口病) 有652例 (8.90%) ;消化系统疾病 (肠痉挛、腹泻、胃炎、消化不良、胃肠炎、厌食症、 便秘、黄疸、胆管结石) 有400例 (5.50%) ;五官科疾病 ( 口腔炎、口唇疱疹、结膜炎、口腔溃疡、中耳炎、鹅口疮、舌炎、鼻炎) 有194例 (2.50%) ;血液系统疾病 (缺铁性贫血、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淋巴结炎) 有20例 (0.25%) ;营养代谢疾病 (维生素C缺乏症、佝偻病、低锌血症) 有12例 (0.15%) ;泌尿系统疾病 (尿路感染、外阴炎、尿道炎) 有8例 (0.10%) ;循环系统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动过速) 有8例 (0.10%)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痛、颠痫) 有6例 (0.08%) 。

2.2 处方用药分布情况

本次抽查处方中, 使用药品涉及13大类, 37个品种。各类别药品使用情况为:抗感染药有6892张 (88.72%) ;中成药有4150张 (53.42%) ;糖皮质激素类药有3176张 (40.89%) ;抗变态反应药有3038张 (39.11%) ;解热镇痛抗炎药有3672张 (47.27%) ;维生素类有254张 (3.27%) ;微生态制剂有200张 (2.57%) ;止泻药有170张 (2.19%) ;电解质平衡调节药有46张 (0.59%) ;外用药有40张 (0.51%) 。

2.3 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

本次抽查处方中, 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共6391张, 使用率达82.27%。其中单用一种抗菌药物的有5230张, 占67.33%;二联使用抗菌药物的有1461张, 占18.86%。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头孢羟氨苄有1794张 (28.07%) ;磷霉素有1560张 (24.41%)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有1202张 (18.81%) ;克林霉素有966张 (15.12%) ;美洛西林有914张 (14.3%) ;哌拉西林有794张 (12.42%) ;阿奇霉素有412张 (6.42%) ;头孢呋辛有160张 (2.50%) ;头孢曲松有56张 (0.88%) ;青霉素有54张 (0.84%) 。

3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 本院门诊患儿疾病的分布主要以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为最常见, 占87.40%。这是由于小儿的呼吸道较成人相对狭窄, 呼吸道黏液腺分泌不足, 分泌型IgA减少, 同时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尚未发育完善, 呼吸中枢的调节功能亦未成熟。以上各种原因使小儿对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增加, 使呼吸道感染成为小儿最常见的感染疾病[1]。

本次调查显示, 抗感染药的使用率为最高, 达88.72%。这是由于临床在治疗门诊患儿呼吸道感染时, 常选用抗感染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的使用率居第三位, 达40.89%。其中使用的糖皮质激素类药主要为地塞米松、强的松、氢化可的松等。而门诊儿科患者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多数为轻中度感染, 极少数为重症感染。在本次调查中, 对于呼吸道感染, 抗菌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类药使用率达49.69%。这表明存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滥用的趋势。发热是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由于绝大多数家长不明白孩子发热对机体有利的一面, 而是感到恐惧和焦虑, 迫切要求医生强行降温, 医生为达到患者家长的要求也采取不合理的降温方法, 包括采用地塞米松肌内注射。王宏[2]研究表明,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使用糖皮质激素药, 患者早期咽痛和刺激性干咳症状减轻, 发热和声音嘶哑症状很快缓解, 但病程延长, 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对病毒性感染应慎用糖皮质激素, 因其对病原微生物并无抑制作用, 且由于其能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 降低机体防御功能, 反而有可能使潜在的感染病灶扩散和加重[3]。不适当的使用或长期大剂量使用地塞米松, 对于还处在生长发育的儿童, 有可能造成如下不良反应:① 降低儿童免疫功能。② 对患儿消化道造成不良刺激。③ 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4]。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 除重症高热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减轻症状、退热的方法弊大于利。因此, 建议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类药的适应证, 合理使用, 避免滥用糖皮质激素类药。

本次调查显示, 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共6391张, 使用率达82.27%。其中单用一种抗菌药物占67.33%;二联使用抗菌药物占18.86%。门诊儿科抗菌药物使用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为主。这主要是由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作用, 并且对儿童无特殊毒副作用, 所以在儿科得以广泛应用。而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明显的耳、肾毒性, 喹诺酮类药物对儿童的骨骼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使此两类药物在儿科的应用中受到限制。

本次抽查处方中, 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选择药物不当及联合用药不合理等。① 选择药物不当。治疗患儿上呼吸道感染时, 常以抗菌药物联合抗病毒药应用, 这是目前仍然存在的用药误区。《指导原则》中指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 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 病程有自限性, 不需使用抗菌药物, 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而少数患者可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 此时可予以抗菌治疗[5]。② 联合用药不合理。如:克林霉素注射剂一日一次静脉滴注, 联合口服头孢羟氨苄颗粒。这不仅难以维持克林霉素的有效血药浓度, 未能取得良好抗菌效果, 而且联合用药易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克林霉素为快速抑菌剂, 头孢羟氨苄为繁殖期杀菌剂, 二者联合应用有可能出现结抗作用。建议临床医师应先用繁殖期杀菌剂后用速效抑菌剂可能出现疗效相加作用。

总之, 本院门诊儿科处方的临床诊断与用药相符, 药品应用基本合理。但处方中抗菌药、糖皮质激素类药所占比例较大, 仍然存在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因此, 建议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同时医师应遵循《指导原则》及药品说明书, 严格掌握适应症, 合理用药, 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确保患儿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摘要:目的了解本院门诊儿科疾病分布及药品应用情况,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查门诊儿科2008年1~5月处方7768张, 对儿科疾病及处方的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院门诊患儿疾病主要以呼吸道感染疾病为主, 占87.54%。处方用药以抗菌药物为主, 使用率达82.27%。结论门诊儿科处方用药基本合理, 但需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

关键词:门诊儿科,处方,用药分析

参考文献

[1]汪复, 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16.

[2]王宏.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应用皮质激素疗效分析.中国药师, 2008, 11 (2) :212-213.

[3]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623.

[4]何伟珍.急性感染应用地塞米松的临床分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5, 3 (5) .

门诊用药分析 第11篇

临床诊断大范围

胃病的诊治:凡是发生在胃部的消化系统疾病,我院85%门诊处方不分型,临床诊断统治称为“胃炎”,胃部稍有不适就用抗幽门螺杆旋菌(Hp)的药物。有的处方甚至抗酸、抑酸、胃黏膜保护剂及促胃动力药全部使用,反复使用。这样不但不能治愈疾病,反而引起Hp耐药及全身的不良反应。胃部疾病,包括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食道反流病。胃炎分急性和慢性胃炎,两者病因不同。导致急性胃炎发病因素有化学或物理的刺激,也有细菌或其毒素引起,起病急,治疗方案以对症治疗为主,有Hp阳性者,才按规范使用抗Hp药物。慢性胃炎是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病变,包括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主要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病的种类不同,治疗方案也不同。对于浅表性胃炎,炎症仅及胃黏膜表层上皮,若有糜烂、出血,就应该使用抗酸剂、抑酸剂及胃黏膜保护剂,以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保护胃黏膜。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具有强大的抑制胃酸分泌功能,临床上治疗胃酸过多的胃炎效果较好。但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胃内为低酸或无酸,若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不但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反而会加重病情。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在H2受体阻滞剂和质子泵抑制治疗无效时,应使用促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促胃动力药对于伴随腹胀、嗳气等动力障碍症状者效果明显。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的药物治疗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两者的发病机制均涉及酸和胃蛋白酶,在这方面治疗是相似的。胃溃疡的发生主要是胃黏膜屏障减弱所致,主要选择胃黏膜保护剂,如采用以胶体铋剂或枸橼酸铋鉀为中心的治疗方案。十二指肠溃疡是以迷走神经亢进为主,是胃酸和胃蛋白增加所致,应选用降低胃内酸度的药物,即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中心的治疗方案。H2受体阻滞剂为消化性溃疡的首选药,质子泵抑制剂主要用于难治性溃疡,胶体铋剂可减少溃疡的复发。一般H2阻滞剂和质子泵抑制药应该用至溃疡愈合,继续减量维持治疗数月(3~6个月)后停药较为恰当,如果当做镇痛药用,短暂服药,不但不利于溃疡的愈合,突然停药还可导致胃酸反流,引起胃出血甚至穿孔。

糖尿病的诊治:我院门诊处方对糖尿病的诊断多数未分型统称为“糖尿病”或“高糖症”,诊断不规范。糖尿病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可分为1型和2型。两种类型的糖尿病,其治疗方案不同。1型糖尿病主要是β细胞破坏使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所致,这类患者在饮食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应终身采用胰岛素替代治疗,以维持残存的β细胞功能。2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分泌异常或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所致,这类患者占90%。2型糖尿病患者在经过8~12周的正规饮食治疗和运动锻炼,血糖仍不能控制时,应选用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对2型糖尿病有效,但作用慢而弱,适用于轻、中度患者,可单独使用或采用两类药物合用,部分患者也可合用胰岛素。

贫血的诊治:从我院门诊处方得知,临床诊断为“贫血”的患者未注明哪一类型的贫血,也未注明血红蛋白的浓度和红细胞计数,难以判断用药的合理性。贫血的细胞学分类包括:①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病为缺铁性贫血);②大细胞性贫血(常见病为巨幼细胞性贫血);③正常细胞性贫血(常见的为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各类贫血在治疗方案的对症选药时也各有不同。缺铁性贫血首选铁制剂,巨幼细胞贫血大多系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国内多见婴儿期、妊娠期或其他营养不良者。选用维生素B12或叶酸能在短期内彻底纠正贫血。溶血性贫血可分为先天性(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多数与自身免疫有关。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制剂常用于自身免疫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应用雄激素和蛋白同化类固醇及免疫制剂治疗。

高血压的诊治:我院门诊处方对高血压临床诊断未分级,也未注明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的具体数值,使药房人员难以判断高血压患者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危象,对其药物的治疗,也只能根据药物的用法、用量及相互作用等来判断其用药的合理性。

把症状作为临床诊断

有些处方把“咳嗽”“头痛”“头晕”“腹痛”“腰腿痛”等临床症状作为临床诊断。临床症状是患者的主诉以及疾病在身体的反应,临床诊断是医生把患者的临床症状通过仔细的检查分析后,对患者的发病机理做出的判断和总结,它是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如果诊断不准确,就不能正确用药。如“咳嗽”,多种呼吸道疾病均可引起咳嗽,呼吸道受到物理或化学的刺激也会引起咳嗽。中医学将咳嗽分为热咳、寒咳、伤风咳嗽等,因此止咳中成药也有寒、热、湿、凉之分,不对症下药,则无法达到止咳的疗效。咳嗽是外在表现,造成咳嗽的各种疾病才是内在因素。故症状视为“标”,内因才是“本”。所谓标本兼治就是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要兼顾,因此必须查明原因,确定诊断。如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仅给镇咳药不会有明显的效果,还要根据感染性质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物,加上适当的镇咳药及祛痰药,控制或消除病因,咳嗽自会缓解或消除。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咳嗽比较突出,用镇咳药难以奏效,主要是平喘,哮喘缓解后咳嗽便能好转。肿瘤引起的咳嗽,并不是镇咳药能解决的,只有经过手术、化疗、放疗等,病情好转后咳嗽方能缓解。总之,临床症状必须查明原因才能进行治疗,在对因治疗的同时进行对症治疗,不能只是根据临床症状治疗,这样的治疗方法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临床诊断不全

我院有的处方,临床诊断书写简单,难以确认疾病的名称。如“术后”“8月孕”“COPD”“ST”等。“术后”是表示手术后用药,但须注明手术部位,这样才能对所用的药物的合理性作出正确的判断。“8月孕”是妇女怀孕的正常现象,如怀孕者患有疾病,应同时注明疾病的名称,有病者才能用药。“阴…”不是临床诊断,也不是临床症状,即使药师能从科室和处方中所用药物及医师的签名上判断出“阴…”即是“阴道炎”或与“阴道炎”有关的疾病,也是临床诊断不全或诊断不明。“COPD”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缩写,“ST”则不知道是什么疾病,是自创的,不规范。

临床诊断与所用药物的适应证不相适宜,这是我院门诊少数处方的问题。如诊断为“咽喉炎”的联用“胃复安”,诊断为“关节炎”“腰腿痛”的联用“硫糖铝”“奥美拉唑”;诊断为“胃炎”的使用“卡托普利”、“天王补心片”等,这种非适应证用药是极不合理的。有些患者患有多种疾病,临床医师应在临床诊断中注明,方能兼顾用药,对症下药是用药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所用药物如果不对症,不仅没有疗效,浪费药物,甚至还可由于不良反应而给机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如果临床诊断不全。所用药物不对症,一旦患者稍有与此有关的意外发生,就容易产生医疗纠纷。

讨 论

门诊抗菌药物处方用药分析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抽取我院2013年7月至12月门诊处方共17 514张, 统计抗菌药物临床诊断、用法用量、给药途径、配伍禁忌及药品价格等进行分析。

2 结果

在17 514张处方中, 不合理处方3 567, 占20.37%, 书写不全的1896张, 占53.2%。

问题分析: (1) 是开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 (2) 单张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 (3) 无特殊情况门诊处方超过7 d用量, 急诊处方超过3 d用量, 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 (4) 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5) 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 (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 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字规定) ; (6) 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 (多数因电脑操作失误) ; (7) 有配伍禁忌或不良相互作用; (8) 无正当理由开高价药的。

3 讨论

针对以上问题我院对医师特别是青年医师进行了系统的培训。首先学习了《处方管理办法》和药品的配伍禁忌及不良相互作用, 其次对如何规范书写处方进行了系统学习[2]。

总之, 我院合理用药是主流, 多数医生即考虑到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有效性, 又能考虑到降低医疗费用。为了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的使用抗生素, 需要我们医师和药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玲, 刘颖, 夏贤梅.专科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药房, 2009, 20 (26) :2078-2078.

上一篇: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下一篇:厌学历史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