胼胝体梗死范文

2024-07-24

胼胝体梗死范文(精选8篇)

胼胝体梗死 第1篇

胼胝体(Corpus callosum)是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束,是大脑半球中最大的联合纤维,负责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信息交换。胼胝体的血液供应丰富,该部位梗死少见,双侧梗死更为少见。现将笔者所在科室接诊的胼胝体梗死1例患者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58岁,入院前1天下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左下肢无力,3 h内共发作3次,每次发作2~3 min缓解,晚上家人发现其记忆力下降,目光呆滞,遂来诊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未服药治疗。入院时查体:血压140/90 mm Hg,神志清,表情淡漠,定向力差,记忆力下降,以近记忆力下降明显,计算力下降,理解力、判断力正常。颅神经(-),左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左侧巴宾斯基征(+),余查体阴性。入院生化示CHO 7.23 mmol/L;HDL 2.03 mmmol/L;LDL3.97 mmol/L。头颅CT示:胼胝体膝部低密度灶(图1)。头颅MRI示:平扫示双额叶中线位及胼胝体呈明显T2高信号,矢状位累及胼胝体体部(图2,3),经抗凝、活血及营养神经、控制血压、支持对症治疗2周,稳定好转出院。

2 讨论

胼胝体为双侧脑半球纵裂间横向联合的白质纤维组成的板块,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放射至新皮层各部,另一部分构成侧脑室顶,前端称胼胝体膝部,弯向内下的部分为胼腿体嘴,后端称胼胝体压部,中间的部分称体部。一般认为,胼胝体前1/3连接两侧额叶前部,包括语言运动区,损害时出现语言障碍、精神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淡漠或易激怒;中1/3接近共济运动和运动中枢,损害时出现共济失调症状;后1/3接近两侧视、听区,损害时出现偏盲。胼胝体前4/5由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胼周动脉及其A1段供血,后1/5由大脑后动脉、后脉络膜动脉供血,所有供血支间形成吻合,血供丰富,故胼胝体梗死极其少见。胼胝体梗死常见原因为:(1)前交通动脉或胼周动脉自发性痉挛;(2)前交通动脉或胼周动脉栓塞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3)胼胝体穿支动脉的栓塞[1]。本病例为中年女性,有高血压,高血脂等脑血管病易患高危因素;结合其精神症状、记忆力减退、淡漠、双侧肢体不对称运动等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双侧胼胝体均累及,故诊断成立。胼胝体梗死的诊断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头颅MRI明显优于CT,能清楚显示胼胝体不同部位的梗死及梗死的大小及范围。本病如能及时诊断及有效治疗,预后较好,遗留症状轻。

参考文献

原发性胼胝体变性一例报告 第2篇

患者,男性,45岁,因意识模糊、言语不清伴四肢乏力6h入我院急诊科就诊。既往有20余年酗酒史,每日白酒量100-300g,多以酒當饭。体检:T36.4℃,P70次/min,R16次/min,BP125/80mmHg。心肺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神经内科情况:神志不清,意识模糊,言语不清,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V级,未引出病理征,肌腱反射正常;辅助检查:三大常规正常,谷草转氨酶:56IU/L,谷丙转氨酶:60IU/L。头颅MRI平扫示:横断面胼胝体膝部、压部见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矢状面T1Flair胼胝体萎缩变薄呈长T1信号,多考虑为原发性胼胝体变性。以“原发性胼胝体变性”转神经内科治疗,予对症积极治疗为主,入院2周后,患者情况稍好转,言语对答正确,语次偏慢,四肢乏力好转,反应迟钝未见明显恢复,计算力差,患者及家属要求自动出院。

讨论:

原发性胼胝体变性又称Marchiafara-Bignami病(MBD),是一种慢性酒精中毒的罕见并发症,其主要病理改变是胼胝体对称性脱髓鞘和坏死[1]。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MRI对胼胝体及相关结构的病理表现可充分的显示,故其已成为本病诊断和随访观察的主要检查方法。急性期胼胝体表现为弥漫性肿胀,T1加权像多为等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以矢状位显示最为满意,因为水肿,病灶占位效应较明显。随着病变进展至本病亚急性期,胼胝体内可出现坏死、囊变,以膝部及压部表现为著。在膝部和体部常表现为中心夹层状异常信号,类似“三明治”状,其境界清楚,为本病的特点之一[2];到最后,胼胝体萎缩,体部为甚,中心夹层可见长T1长T2信号影。本病主要与胼胝体梗死鉴别,梗死起病急,多无酗酒史,多伴有肢体肌力下降、流口水、失语等症状。行MRI检查,根据其影像表现,有助于原发性胼胝体变性的诊断及治疗。

参考文献:

[1] Tuntiyatorn, L. and J. Laothamatas, Acute Marchiafava-Bignami disease with callosal, cortical, and white matter involvement. Emerg Radiol, 2008. 15(2): p. 137-40.

胼胝体梗死临床病例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7例, 男4例, 女3例;年龄40~78岁。既往有高血压6例, 糖尿病3例, 血脂紊乱2例, 脑梗死病史3例, 吸烟嗜酒4例, 7例患者均经过头颅MRI证实存在胼胝体梗死, 并参照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的脑梗死诊断标准确诊。

1.2 临床表现

偏瘫3例;精神智能障碍2例, 多言多语、欣快, 赘述明显, 内容偶有虚构;反应淡漠1例, 自发言语明显减少, 对言语刺激缺乏反应;失用2例, 不能按指令完成握拳、举手、穿衣等动作, 合并偏盲1例。

1.3 头MRI特点

MRI图像上胼胝体梗死表现为T1WI上呈低信号, T2WI及Flair序列上表现为高信号。单发2例, 多发5例, 其中单纯膝部2例, 单纯体部2例, 膝部并体部2例, 单纯压部1例。5例患者均合并有其他部位梗死, 其中合并基底节区梗死2例, 枕叶梗死1例, 半卵圆区梗死2例。

1.4 血管检查

颈部动脉血管超声检查7例, 7例均有颈动脉粥样斑块。颅内CTA检查7例, 均有脑动脉粥样硬化, 其中颈内动脉局限性狭窄2例, 锁骨下动脉狭窄1例, 椎基底动脉局限性狭窄2例, 颈总动脉合并椎基底动脉狭窄1例。

1.5 治疗及预后

所有患者均抑制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脱水及基础疾病治疗, 疗程16~25 d。出院时痊愈5例, 好转2例, 遗留智能障碍1例, 反应淡漠1例。

2 讨论

胼胝体梗死的原因考虑:1) 前交通动脉, 胼周动脉自发性痉挛。2) 前交通动脉或胼周动脉栓塞或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3) 胼胝体穿支动脉栓塞。根据血液动力学特点, 体内其他部位栓子多进入大脑中动脉系统, 很少累及胼胝体供血动脉, 另外解剖学研究表明供应胼胝体的穿支动脉通常与主干动脉垂直, 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栓子进入穿支动脉, 所以胼胝体栓塞几率较低, 多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穿支血管病变所致。本组患者单发2例, 多发5例。

胼胝体纤维存在上下、左右、前后广泛联合, 胼胝体病变可出现失连接现象, 亦称胼胝体综合征[1]。 胼胝体为两半球间最大的连合纤维, 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运动、感觉、语言及视听区, 调节共济、整合、汇集或调控大脑半球的知觉和认知信息。从本质上说, 胼胝体在两侧半球间仅起到通路、传递及联络作用, 而且胼胝体梗死多合并其他部位梗死, 因此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缺乏特异性。因此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 精神智能异常, 特别是意识内容改变时要考虑胼胝体梗死的可能。胼胝体病变出现共济失调为调节两侧半球运功纤维的联合纤维损害或额桥束损害有关。胼胝体压部病变或同时累及枕叶可引起偏盲, 偏侧忽视, 视觉性命名不能或失语[2]。因胼胝体负责两半球的信息交流, 此处病变引起半球间功能相互调节发生紊乱, 出现失连接现象, 表现为观念运动性失用、失写、触觉性命名不能、异己手综合征等。在本组病例中, 有多种临床表现, 但以运动障碍, 语言障碍及精神智能障碍为主, 这与胼胝体梗死多发生于膝部及体部有关。

患者也可出现意识改变和精神异常, 梗死部位以体部和压部为主, 本组患者偏瘫3例;精神智能障碍2例, 多言多语、欣快, 赘述明显, 内容偶有虚构;反应淡漠1例, 自发言语明显减少, 对言语刺激缺乏反应失用2例, 不能按指令完成握拳、举手、穿衣等动作, 合并偏盲1例。

2.4 预后 本组7例患者, 出院时痊愈5例, 好转2例, 遗留智能障碍1例, 反应淡漠1例。

总之, 胼胝体梗死非常少见, 临床表现复杂, 没有特异性, 损伤后可以引起神经功能特别是脑的高级功能障碍。临床定位诊断应充分考虑受累部位合并的症状体征, 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以便准确定位和判断病情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Suzuki K, Takiguchi Y.Extensive callosal infarction showing diffi-culty in knitting as an initial symptom.Inter Med, 2008, 47 (15) :1431-1435.

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胼胝体梗死患者, 均符合全国第六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1], 排除脑出血, 脑肿瘤, 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内分泌、遗传代谢系统疾病等所致损害。其中男10例, 女6例;年龄47~76岁, 平均 (64.73±11.48) 岁;既往有高血压病10例 (62.5%) , 糖尿病6例 (37.5%)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5例 (31.3%) , 高脂血症8例 (50%) , 心房纤颤1例 (6.3%)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5例 (31.3%) , 有脑血管病病史5例 (31.3%) , 吸烟史7例 (43.8%) , 饮酒史6例 (37.5%) 。

1.2临床表现:本组患者均急性起病, 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1 2例 (75%) , 其中左侧肢体障碍7例, 右侧肢体障碍4例, 四肢障碍1例;言语障碍8例 (50%) , 其中完全性运动性失语2例, 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5例, 混合性失语1例;精神异常7例 (43.8%) , 其中淡漠2例, 反应迟钝5例;摸索动作2例 (12.5%) ;异己手综合征2例 (12.5%) ;偏身感觉减退1例 (6.3%) ;大小便障碍2例 (12.5%) ;视野缺损2例 (12.5%) ;共济失调1例 (6.3%) 。

1.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增高1例 (6.25%) ;空腹血糖升高6例 (37.5%) ;糖化血红蛋白增高6例 (37.5%) ;血三酰甘油增高3例 (18.8%) , 胆固醇增高6例 (37.5%) , 低密度脂蛋白增高5例 (31.3%) ;血同型半胱氨酸增高5例 (31.3%) ;凝血象, 甲状腺功能均正常。

1.4影像学检查:本组16例患者均行头CT检查, 发现胼胝体梗死灶1例。16例患者均行头MRI检查, 均显示有胼胝体区的长T1长T2信号, DWI为高信号的急性梗死灶。其中单纯胼胝体梗死4例 (25%) , 余12例 (75%) 合并其他部位梗死。病灶在胼胝体膝部有4例 (25%) 、体部有7例 (43.8%) 、压部有9例 (56.3%) 。所合并的脑梗死部位在额叶5例、顶叶2例、颞叶3例、枕叶4例、基底节3例, 丘脑1例, 小脑1例。

1.5血管检查:所有患者均行颈部血管彩超和头MRA或CTA检查。结果显示16例 (100%) 患者颈部血管彩超均存在动脉硬化, 且有不同程度的硬化斑块。头MRA或CTA检查示10例 (62.5%) 患者存在脑血管狭窄, 其中颈内动脉狭窄3例, 一侧颈内动脉闭塞1例, 大脑前动脉狭窄3例, 大脑后动脉狭窄5例。

1.6治疗与转归: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抗血小板聚集, 改善循环, 营养神经治疗, 对有高血压, 糖尿病, 高脂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颈动脉斑块者给予相应治疗。16例患者住院在2~3周, 出院时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 个别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缺损症状。

3讨论

胼胝体是联系大脑半球的纤维, 主要是协调双侧大脑半球的功能, 分为嘴部, 膝部, 体部和压部, 主要供血的动脉为[2]:大脑前动脉发出的胼周动脉供应胼胝体体部, 前交通动脉发出的胼胝体下动脉和胼胝体正中动脉供应胼胝体膝部及嘴部, 大脑后动脉的分支胼背侧动脉供应胼胝体压部, 以上血管病变可引起胼胝体梗死。

胼胝体区供血动脉丰富, 且侧支循环也较丰富, 故单纯胼胝体区梗死少见, 常合并其他部位梗死。本组16例患者中单纯胼胝体梗死4例 (25%) , 其余12例 (75%) 患者均合并其他部位梗死。16例患者中危险因素依次为:脑血管狭窄 (62.5%) , 高血压病10例 (62.5%) , 高脂血症8例 (50%) , 吸烟史7例 (43.8%) , 糖尿病6例 (37.5%) , 饮酒史6例 (37.5%)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5例 (31.3%)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5例 (31.3%) , 有脑血管病病史5例 (31.3%) , 心房纤颤1例 (6.3%) 。胼胝体梗死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与其他部位脑梗死相似, 本研究16例胼胝体梗死患者均有卒中危险因素。有研究[3]总结胼胝体梗死的发病机制: (1) 前交通动脉或胼周动脉自发性痉挛; (2) 前交通动脉或胼周动脉栓塞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 (3) 胼胝体穿支动脉栓塞。

胼胝体纤维广泛与大脑脑叶功能区纤维相连, 膝部接受前额叶纤维, 体部接受额叶后部及顶叶纤维, 压部接受颞叶及枕叶纤维[4]。在本研究中, 病灶在胼胝体膝部有4例 (25%) 、体部有7例 (43.8%) 、压部有9例 (56.3%) , 这与Chrysikopoulos等[5]报道胼胝体梗死以压部梗死最常见相一致。但与Kasow等[6]报道的以膝、体部多见不同, 这可能与病例数较少及种族差异相关[7]。12例患者合并其他部位梗死病灶, 其中以额叶和枕叶最多见, 与国内盛蕾等[8]报道相一致。本研究16例患者中, 表现为运动障碍12例 (75%) , 语言障碍8例 (50%) , 精神异常7例 (43.8%) , 摸索动作2例 (12.5%) , 异己手综合征2例 (12.5%) , 偏身感觉减退1例 (6.3%) , 大小便障碍2例 (12.5%) , 视野缺损2例 (12.5%) , 共济失调1例 (6.3%) , 与既往报道大致相符[9]。肢体运动障碍、精神异常、共济失调考虑与胼胝体膝部、体部及额叶病变有关, 感觉障碍主要由胼胝体膝部病变导致, 言语障碍与胼胝体膝部梗死有关或由颞叶受累所致, 尿便障碍与胼胝体膝、体部病变靠近旁中央小叶有关, 视野缺损与压部梗死相关[4]。异己手综合征为胼胝体受累的典型表现, 为一侧上肢或手不自主地、不能控制的、无目的性运动, 伴有患者对自己受累肢体的陌生感和拟人格化。主要临床特征为[10]受累的上肢强握行为, 摸索行为, 手强迫性的操作工具, 两只手交互拮抗冒犯行为 (打或拍打自己的面部或身体) , 患者经常对其患肢充满敌意并感到他自己受到患肢的威胁, 还有观念运动性和结构性失用, 未受累手的镜像运动。本组16例患者中2例表现有异己手综合征, 文献报道[10]其常见的病变部位是胼胝体前部并发额叶皮质损害。

其他疾病如原发性胼胝体变性, 多发性硬化, 胶质瘤, 淋巴瘤, 转移瘤等, MRI检查亦可见胼胝体受累病变, 但鉴别主要根据既往史, 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本研究16例胼胝体梗死患者均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卒中样起病, 头MRI检查示胼胝体急性梗死灶, 可以确诊。

本组16例患者头CT检查发现胼胝体梗死1例, 而所有患者行头MRI检查均发现胼胝体有梗死灶, 表明头MRI诊断胼胝体梗死的敏感性要高于头CT。MR检查中矢状位、冠状位对胼胝体定位更为准确[11], DWI可更早、更清晰地显示梗死灶。

胎儿小脑及胼胝体发育不全1例 第5篇

1 病例报告

孕妇23岁, 孕24+w来我院接受产前系统筛查。孕前无特殊病史, 孕期无任何特殊不适。使用GE V730专家版彩超检查所见:宫内单活胎, 胎儿头围及股骨测量值相当于24+w大小;胎儿小脑体积明显较小 (见附图) , 未见两侧小脑半球回声, 仅见小脑上蚓部横径约12.6mm, 小脑下蚓部缺如, 颅后窝池与第四脑室相通;胎儿其余部位结构未见明显异常。提示:宫内单活胎, 胎儿小脑发育不全。上级医院MRI检查提示:胎儿小脑发育不全, 胼胝体压部发育不全。

2 讨论

胎儿小脑发育不全主要根据胎儿小脑标准切面上的横径来判断, 小脑横切面的标准平面要求同时显示左右对称的小脑半球及前方的透明隔腔。在此切面上两侧小脑半球由其中间为强回声的小脑蚓部相连, 蚓部的前方为第四脑室, 后方为颅后窝池, 当蚓部部分或全部缺如时, 第四脑室与颅后窝池相通。正常情况下小脑横径随孕周增长而增长, 此时应特别注意其确切的孕周, 否则易出现假阳性。在孕24w前, 小脑横径数值 (以毫米为单位) 约等于孕周数[1], 孕20~38w平均增长速度为1~2mm/w, 而且晚孕期小脑横径增长速度明显减慢。本例胎儿孕龄24+w, 正常情况下此时小脑横径应在24mm以上, 而本例小脑半球明显缺如, 残存的小脑蚓部横径仅12.6mm, 小脑发育不全易于明确诊断。

小脑发育不全可以单独出现, 亦可合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畸形, 结合本例胎儿MRI检查结果, 该胎儿同时合并胼胝体压部发育不全。胼胝体是两侧大脑半球信息沟通的最主要通路, 完全缺如时超声表现为侧脑室明显扩大且呈泪滴状、透明隔腔消失、第三脑室不同程度增大且向上移位等;当压部发育不全时, 侧脑室后角、三角区常常扩大。本例超声检查未予提示, 可能因为本例侧脑室后角宽仅5.0mm, 形状未见明显改变而漏诊。

近年来, 一些神经解剖[2]、神经行为学[3]、功能性神经影像研究[4]表明, 小脑不仅参与对机体运动的调节和控制, 也参与注意、工作记忆、视觉记忆等认知行为活动, 同时胼胝体是两侧大脑半球信息沟通的最主要通路。所以, 小脑及胼胝体发育不全, 将严重影响机体的生活质量, 个体会出现共济失调、辨距不良、轮替运动失常、肌张力减低、智力低下和癫痫等, 本例明确诊断后以引产告终。

众多实践证明, MRI检查颅内结构的优越性是超声无法比拟的, 所以, 当发现胎儿颅内结构异常时, 可建议MRI检查, 由后者明确病变的有无及是否合并其他结构异常, 为孕妇作出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李胜利.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 67-68.

[2]Middleton FA, Strick PL.Cerebellar projections to the prefrontal cor-tex of the primate[J].J Neurosci, 2001, 21 (2) :700-712.

[3]Bugalho P, Correa B, Viana-baptista M.Role of the cerebellum incognitive and behavioural control:scientific basis and investigationmodels[J].Acta Med Port, 2006, 19 (3) :257-267.

新生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超声诊断 第6篇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01~2009-12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的9 663例行常规颅脑超声筛查的新生儿,被检出胼胝体发育不全确诊及可疑病例共18例,作为本研究对象,并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27d,平均13.6±13d,其中足月儿13例,早产儿5例。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Acuson Sequia 512和Nemio 10 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75~12MHz,患儿安静状态下,经未闭的前囟行颅脑超声检查。冠状面扫查通过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小脑、后角、矢状面扫查通过正中线、正中旁线,增加对颅脑中线部位的观察。所有图片和文字资料均输入PACS系统。所有患儿均经MRI检查。

1.3 统计分析

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为参照标准,用Kappa值评价颅脑超声与MRI得一致性。Kappa值>0.75为高度一致。

2结果

18例患儿中,超声与MRI结果见表1。超声示7例胼胝体完全缺如(图1),10例胼胝体部分缺如。与MRI比较,对完全性胼胝体发育不全和部分性胼胝体发育不全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 100%和80%,特异性分别为84.6%和85%,准确性分别为94.4%和83.3%。与MRI的Kappa值分别为:0.92和0.84。二者的一致率为0.90。

胼胝体完全缺如,侧脑室分离平行,第三脑室上抬,脑沟回呈“日光射线”征

18例MRI确诊的胼胝体发育不全中,超声还检出12例合并有其他颅内畸形,包括以下10种其他颅内畸形:全前脑畸形(1例),蛛网膜囊肿(1例),脂肪瘤(1例)(图2、3),脑穿通畸形(1例),脑白质软化(2例),透明隔缺如(1例),脑萎缩(1例),Dandy-Walker畸形(1例),脑膨出(1例),脑积水(2例)。

胼胝体发言不全的超声主要表现为:①胼胝体完全或部分缺如。②双侧脑室前角和体部分离,互相平行;双侧脑室后角扩张,侧脑室呈“泪滴状”。③第三脑室上抬,明显贴近大脑半球间裂。④胼胝体上方的脑沟脑回与第三脑室垂直呈“日光射线”征。⑤胼胝体发育不全合并多种颅内畸形。

3讨论

胼胝体是大脑两半球最主要的白质连接,是综合和汇集双侧大脑半球知觉和认识的联系通道,对大脑皮质的功能发育、学习与记忆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人们能够进行有效认知的功能基础。

胼胝体发育不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先天遗传因素,也可以受宫内不良因素影响。一般来说,在妊娠8~10周时胼胝体前体即联合块的发育期,此期受影响可致胼胝体完全缺如。而在妊娠12~20周时,某些因素的影响可造成胼胝体部分缺如。由于胼胝体发育顺序是依次逐渐形成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最后形成嘴部,故部分缺如常包括体部尤其是压部[1]。国外学者发现胼胝体发育不全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03%~0.7%[3],本组检查率为0.19%,在此范围内。

A.正常胼胝体声像图;B、C.胼胝体完全缺如合并脂肪瘤并钙化

胼胝体完全缺如合并脂肪瘤并钙化

目前胼胝体发育不全的影像学方法主要有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检查。CT和MRI为儿童及成年人主要检查手段[2]。CT有放射线损害,而MRI操作不方便,随着颅脑超声诊断技术的提高,颅脑超声已成为新生儿脑发育的重要检查[3]。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在早期颅脑超声对脑白质显影优于头颅CT和MRI。

完全性胼胝体缺如诊断较部分性容易[4],直接征象为通过中线部分探及不到胼胝体,间接征象为侧脑室分离平行,侧脑室扩张,呈“泪滴状”,第三脑室上抬,脑沟回呈“日光射线”征。本组病例中,胼胝体完全缺如的超声图像均有典型声像特征,故超声与MRI对判断完全性胼胝体缺如的准确性具有高度一致性。而部分性胼胝体发育不全的一致性稍差些,特别是压部缺如的情况下,由于大部分胼胝体仍存在,做出诊断是较困难的,当直接征象难以获得时,其诊断只能依靠一些间接征象。笔者发现,新生儿用8~12MHz线阵高频探头增加中线部位的扫查,可以对胼胝体更清晰的显示,提高胼胝体部分缺如的检出,尤其是显示体部和压部。分析本组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病例均为重度侧脑室积水患儿超声不能清晰显示胼胝体,难以判断是胼胝体受挤压变薄或部分性发育不全。由此要多断面、多角度扫查,必要时结合MRI检查。

虽然,MRI与超声相比,诊断胼胝体发育不全更灵敏,是目前诊断胼胝体发育不全的最佳诊断手段。但是由于MRI高昂的检测成本及设备的不普及性,目前尚难以成为普查手段。而颅脑超声作为一种简便、经济、而又无创的检查方法,普及率高,对危重不宜搬动的新生儿或在暖箱内的早产儿可进行床旁检查[3,5],是评价新生儿脑发育的较好的影像学方法,故可作为筛查新生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常规方法。

摘要:目的:评价超声检查在新生儿胼胝体发育不全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总结2007-01~2009-12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的9663例接受常规颅脑超声筛查的新生儿,发现18例胼胝体发育不全,与MRI比较,评价超声对诊断新生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准确性。结果:18例新生儿中超声对胼胝体完全缺如、部分缺如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100%和80%,特异性分别为84.6%和85%,准确性分别为94.4%和83.3%,与MRI的Kappa值分别为:0.92和0.84。二者的一致率为90%。确诊的18例中有12例合并有10种其他的颅内畸形。结论:超声检查与MRI对诊断新生儿胼胝体发育不全具有高度一致性,故前者可作为筛查新生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常规检查方法。

关键词:胼胝体发育不全,婴儿,新生,超声检查

参考文献

[1]Paul LK,Brown WS,Adolphs R,et al.Agenesis of the corpus callosum:genetic developmental and functional aspects of connectivity.Nat Rev Neurosci,2007,8(4):287-299.

[2]孙建,房伍磊,马玉香,等.胼胝体发育不全的影像学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952-954.

[3]Steven M,Fenny BS,et al.Agenesis of the corpus callo-sum:Neonatal sonographic detection.Radialogic Tech-nology,2006,78(1):14-18.

[4]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59.

8例原发性胼胝体变性病的临床分析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例,女2例;年龄38~52岁,平均为(42.50±4.44)岁;病程2~4天,平均为(2.94±0.82)天。8例都饮酒4~20年,平均为(11.63±5.26)年,饮52%白酒每日0.5~2.0市斤,平均为(1.10±0.53)市斤。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史、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及心脏病史。

1.2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8例,意识清楚8例,反应迟钝4例,答非所问4例,记忆力差8例,言语不清8例,肢体偏瘫8例,其中左侧5例,右侧2例,双侧1例,腱反射亢进8例,病理征阳性8例,其中左侧5例,右侧2例,双侧1例。

1.3 影像学检查

8例患者均行颅MRI检查,表现为在胼胝体的压部、体部、膝部大片对称性的弥漫性肿胀,T1WI有5例呈低信号,有3例呈等信号;T2WI有8例呈高信号,弥散加权像8例呈高信号,其中有4例在临近白质区见片状异常信号。5例增强扫描后可强化,8例冠状位扫描均呈双侧对称性。

2 治疗与预后

8例患者均逐渐戒酒,予大剂量的B族维生素治疗,营养神经,加强营养,同时予改善脑循环处理,瘫痪明显好转,肌力均恢复至四级以上,2~3周好转出院。近有报道大量皮质激素治疗可缓解临床症状。

3讨论

胼胝体是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连合纤维一部分,是脑内最大的纤维束,位于半球间裂的底部,由前至后分为嘴部、膝部、干部和压部等4部分。其髓磷脂含量较高,易引起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病理特点是以出现选择性的胼胝体部位对称性脱髓鞘和坏死为特征,以中央部位的损伤最为严重,可以累及其他部位的脑白质。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相应的皮质,将两个大脑半球分开的神经活动联系在一起,并构成半卵圆中心的主要成分。嘴部、膝部纤维连接两侧额叶的前部,干前部连接两侧额叶的后部和顶部,干后部和压部连接两侧的颞叶和枕叶。故临床表现差别甚大,且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和漏诊。

Marchiafava-Bignami病多见于长期酗酒者及营养不良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者可以表现为突发的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癫痫发作、构音障碍,甚至发展为植物状态;慢性者历时数月至数年的进行性全面痴呆、情感淡漠、精神运动迟滞、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部分或完全性大脑半球间失联合综合征(一侧半球不能对投射到另一侧半球的视觉或躯体感觉刺激做出反应)。突出的临床表现是进行性痴呆,立行不能和弥散性肌张力增高。有作者认为,慢性酒中毒患者临床如果出现额叶症状应怀疑此病,影像学检查见到胼胝体囊变、空洞、胼胝体分裂,提示胼胝体分层坏死,是其典型表现[1,2]。需要与中毒如一氧化碳、铅、汞、有机磷等,胼胝体脑梗塞,Alzheimer-pick型痴呆、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急性戒断综合征、慢性硬膜下血肿、扣带回综合征等鉴别。

尽管本病可以出现偏瘫、失语、失用,但以卒中样起病的Marchiafava-Bignami病甚为少见。本组病例均为急性起病,以偏瘫为首发症状,酷似脑卒中。根据长期饮酒史,颅MRI扫描胼胝体均有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弥散加权像呈高信号,经戒酒、大剂量补充B族维生素治疗后,病情好转,瘫痪渐好转,MarchiafavaBignami病的诊断能确定。至于8例患者为何出现偏瘫,可能是胼胝体变性后左右脑部功能彼此分离,出现一系列失联系症状所致,即部分或完全性大脑半球间失联合综合征。过去报道预后不良,这8例患者预后良好,随着时间的延长,是否有慢性的Marchiafava-Bignami病的表现需要长时间的随访观察。如果颅MRI显示Marchiafava-Bignami病特征性改变,即便临床出现酷似脑卒中样表现,也应尽早补充大剂量B族维生素,对改善愈后,促进病情恢复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Heinri A,Runge U,Khaw V.Cliniccrad dogic subtygbes of Marchiafava-Bignami disease J Neurd,2004;251:1050-1059

胼胝体梗死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太原市中心医院2006年12月31日~2008年12月31日体检的102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其中,男49名,女53名;年龄20~73岁,平均47.1岁;均为右利手。按年龄分为三组:20~39岁为青年组(35名);40~59岁为中年组(37名);60岁及以上为老年组(30名)。纳入标准:正常成年人,均无神经系统症状及其他系统病史,并且常规MRI也未发现异常。

1.2 检查方法

磁共振检查采用Siemens Sonata 1.5 T型超导磁共振成像仪,梯度场强40 mT/m,切换率200 Mt/m/ms,4通道相控阵头线圈,用海绵垫将志愿者头部固定。FOV为240 mm×240 mm,T1WI使用SE序列(TR/TE=520/15 ms),T2WI使用TSE序列(TR/TE=3 800/120 ms),常规横断面扫描,扫描层厚6 mm,层数16,翻转角90°,采集次数4,距阵256×256。DTI:采用弥散敏感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序列(TR/TE=6 000/95 ms),在横断面扫描,两个扩散敏感系数b值为0和1 000 mm2/s,在12个方向上施加梯度脉冲,扫描层数36层,层厚3 mm,无间隔,扫描时间4′20″。

1.3 图像分析及纤维束重建:

DTI原始数据传输至Leonardo工作站,追踪胼胝体纤维的ROI选在正中矢状面图像上,范围包括整个胼胝体,FA阈值设定为0.2,步长伟0.5mm,角度阈值为35°,显示管半经0.40 mm,体素内采样数目为2。使用fiber tracking纤维跟踪软件,依据最小张量域算法重建出胼胝体纤维,测量其整体的部分各向异性(FA)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多组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胼胝体纤维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年龄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图1可见,3D纤维束成像-胼胝体的正侧面观,较清晰地显示了胼胝体的形态结构,与经典的解剖学描述基本一致。不同年龄组相关胼胝体纤维相关参数见表1,不同年龄组胼胝体纤维的各向异性和扩散特征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F=109.981,P<0.05;F=37.78,P<0.05)。各年龄组之间胼胝体纤维的FA值和ADC值通过LSD-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胼胝体纤维的FA值与年龄呈显著性负相关(r=-0.854,P<0.05);胼胝体纤维的ADC值与年龄呈显著性正相关(r=0.625,P<0.05)。见图2、3。

3 讨论

扩散张量成像(DTI)通过在至少6个以上的方向施加扩散敏感梯度来测量组织中水分子扩散的程度和方向性,是在活体上进行水分子扩散的量化评价及成像的唯一方法。FA和ADC是DTI最常用的特征性观测指标,其中FA定量分析组织中水分子的各向异性特征,FA值的大小一方面与纤维束的直径、密度以及髓鞘化程度等微观结构有关;另一方面又与神经纤维排列的紧密程度、神经纤维束走行方向的一致性等宏观结构相关。如白质束越致密、纤维排列越整齐的组织,各向异性越高;而白质束相对较松散,排列欠规则的组织,则各向异性程度相对较低[2]。ADC表示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性大小,ADC值的大小与组织灌注的状态、细胞内、外水分子的运动等因素有关。总之,FA值主要反映纤维束解剖结构完整性的情况,ADC值主要反映细胞外间隙大小的变化。通过相关参数值的综合分析,可以精确地了解被检测区组织内部细微结构的状况。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是DTI技术的进一步延伸,其原理是假设弥散张量成像中最大本征值具有局部占优势的纤维束走行方向的信息特征。DTT将体素内纤维束的方向信息综合起来,遍可重建出完整的纤维束,它可以了解脑组织中神经纤维的数目、排列方向的一致性以及纤维束的完整性等微观方面信息,目前研究主要用于评估组织结构的完整性、病理生理改变情况以及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关系[3]。尽管关于DTT重建算法很多,但总的原则是使含有相同纤维轴索的体素直接连接起来。白质纤维束重建技术算法目前有以下三种:(1)研主特征向量方向的曲线积分法及其改进算法,如最小张量域算法;(2)基于模拟扩散的优化追踪算法;(3)基于概率的追踪算法[4]。本研究采用最小张量域算法。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的控制参数包括FA阈值、步长、角度阈值、显示管半径以及体素内采样数目等。FA阈值是控制纤维束成像的重要参数,当纤维束延伸至低于FA阈值的区域时,则会立即终止,有效地防止其延伸的纤维进入脑脊液或灰质内。FA阈值作为追踪终止的条件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如Mori等[5]进行白质纤维束时设置的纤维追踪终止的FA阈值为0.25。FA的阈值差异有可能影响到脑白质纤维束的显示情况,这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本研究FA的阈值设置为0.2;步长是指计算纤维束的轨迹时,在最大本征向量方向上最新的传播距离,从理论上讲,步长越小,结果越可信,但这样会增加重建的时间。一般情况下,纤维追踪的步长应该远小于体素的宽度。当像素宽度较大时,可采用图像插值技术来提高追踪的精度[6],如样条插值、三线性插值等技术。角度阈值是指相邻两个步长间最大本征向量所构成的角度,当该值设置不当时,会导致纤维轨迹偏离正常。

胼胝体起源于皮质内第、V层的大椎体细胞,是脑内最大的连合纤维。在脑的正中状面上,一般将胼胝体分为四部分,即嘴部、膝部、体部和压部。胼胝体体部纤维在中线附近是横向走形,构成了侧脑室的顶部;胼胝体嘴部位于其体部前下方呈向后下走形的锥形狭窄;胼胝体膝部纤维弯想内前方,与左右额叶前部相连,呈钳状,故称为额钳;胼胝体干的纤维连接两侧额叶的运动前区、中央前回、颞叶和顶叶形成胼胝体辐射;胼胝体压部纤维呈弓状弯向后与两侧枕叶相联系,称为枕钳。3D纤维束成像-胼胝体的正侧面观,较清晰的显示胼胝体的上述解剖结构。胼胝体在大脑半球之间神经信息的整合、皮质的机能发育、情感、认知及学习记忆等方面非常重要。

随着正常成人老化的过程,构成脑白质纤维髓鞘主要成分的髓鞘碱性蛋白和卵磷质脂减少,髓鞘结构和功能稳定性变差,导致神经纤维功能的传导受限。这些微观上的病理生理变化往往发生在宏观脑组织结构变化之前,脑组织结构的宏观变化主要有随脑萎缩而发生的脑室扩大以及脑沟、脑裂增深、增宽。传统的磁共振成像检查只能在脑组织总的解剖学变化上进行评价,而DTI则可以从分子及细胞水平探测脑组织内发生的微观结构改变。ROI法是分析、评价年龄因素对脑组织弥散的影响最常用的方法。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大脑白质各向异性存在差异,成人随着年龄增大,大脑白质纤维的FA值呈下降趋势,而ADC值呈上升趋势。组织的FA值与年龄呈负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其中以胼胝体膝部和半卵圆中心最为明显[7]。而Abe等[8]研究报道仅胼胝体膝部的FA值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传统ROI分析法存在着可重复性差、易受周围组织容积效应的影响、不能完整的反应整体纤维束状态等缺陷,鉴于DTI技术是目前唯一能在活体组织中显示白质纤维束的走向、排列、方向、紧密度、髓鞘化情况等信息的非侵入性方法[19],有学者由此提出了关于纤维束的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将整个纤维束视作一个ROI,也可在沿着纤维束的方向是绘制多个ROI,此方法客服了传统ROI分析方法的部分不足之处,提高了绘制纤维束ROI的可靠性[10,11]。本研究采用了基于纤维束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胼胝体纤维在整体上其平均FA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而平均ADC值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由于本研究只检测了胼胝体,其他脑白质纤维在整体上是否也存在随年龄的相关性变化值得探究。

MR-DTI作为一种新的功能MR成像手段,使人类从微层面对脑白质的结构及功能关系的研究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相信随着DTI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在临床的应用前景方面会更加广泛。

摘要: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测量重建的不同年龄正常成人胼胝体纤维的各向异性和扩散特征值,探讨其部分各向异性(FA)和表观扩散系数(ADC)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变化。方法 应用Siemens Sonata 1.5 T磁共振扫描仪对102例健康志愿者进行DTI检查,DTI数据经纤维束成像重建出完整的胼胝体纤维,测量胼胝体的FA值和ADC值。结果 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和老年组的胼胝体纤维的FA值和ADC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胼胝体纤维的FA值与年龄呈显著性负相关(r=-0.854,P<0.05);胼胝体纤维的ADC值与年龄呈显著性正相关(r=0.625,P<0.05)。结论DTI可无创性反映随年龄的增长,胼胝体纤维的微结构发生的变化,为人类的老年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胼胝体梗死】相关文章: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09-20

青年脑梗死06-02

梗死相关动脉07-13

脑梗死类型07-15

脑梗死患者08-30

脑梗死亚型08-31

青年心肌梗死05-15

多发梗死性痴呆05-17

术后并发脑梗死05-26

合并心肌梗死07-07

上一篇:中职语文的有效教学下一篇:药物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