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人群筛查范文

2024-05-29

风险人群筛查范文(精选5篇)

风险人群筛查 第1篇

关键词:糖尿病足,危险因素,筛查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2011年全球糖尿病病人估计为3.66亿,由于寿命延长、肥胖、少动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模式的改变,全球糖尿病病人将达到5.52亿以上[1]。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病人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2]。其严重后果是足溃疡和截肢,在所有的非外伤性低位截肢手术中糖尿病病人占40%~60%;在糖尿病相关的低位远端截肢中有85%是发生在足部溃疡后[2]。国际糖尿病中心(International Diabetes Center,IDC)提出通过早期筛查和积极管理,45%~85%的足溃疡是可以预防的[3]。现将糖尿病足危险人群的筛查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糖尿病足护理提供相应资料。

1 糖尿病足危险人群的界定标准

采用Gavin’s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加权值积分方法评价[4]。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包括周围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足部畸形、心脏疾病和(或)吸烟史、糖尿病病史>10年、糖尿病肾病或视网膜病变、足溃疡史、截肢史等[5]。将危险因素加权进行评分,1分~3分为低危足, 4分~8分为中危足,9分~13分为高危足[6];同时满足足部皮肤完整、无开放性病灶、糖尿病足分级为0级(Wagner分级)的要求者为糖尿病足的危险人群[7]。胡晓昀等[6]采用Gavin’s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加权值积分法对285例糖尿病门诊病人进行危险筛查,结果正常27例,占9.5%,中高危94例,占33.0%,低危164例,占57.5%。范丽凤等[8]采用Gavin’s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加权值积分法对352例糖尿病住院病人进行危险筛查,发现高危足病人预防糖尿病足的护理知识明显缺乏。

2 糖尿病足危险人群的筛查方法及频率

2.1 筛查方法

2.1.1 足部外观的评估

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进行糖尿病病人足部外观评估包含的内容不一。评估内容比较全面、客观的是王丽等[9]于2004年对148例住院糖尿病病人足部外观进行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皮肤颜色、皮肤干燥皲裂、水肿、出汗、真菌感染、形态畸形、胼胝、鸡眼、溃疡以及关节活动受限10个方面。皮肤颜色包括苍白和暗紫,真菌感染包括灰趾甲和脚气,形态畸形包括拇外翻、跖骨头突出、杵状指、夏柯氏足和趾甲畸形。

2.1.2 周围神经病变检查

周围神经病变检查包括针刺觉、温度觉、振动觉、位置觉、压力觉和触觉[9],主要是了解病人是否仍存在保护性感觉。临床上最常检查的是温度觉、振动觉和压力觉。温度觉的测定可分为定性和定量测定。目前我国很多研究都采用定性测定,黄洁微等[10]于2006年对就诊于糖尿病专科护士门诊的143例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危险因素筛查,定性测定温凉觉,护士将冷热觉测试棒两头分别贴予病人足背、足底受试点1 s~2 s,感觉正确为阴性,2点以上感觉错误为阳性,该方法简单易行,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定量测定可以利用皮肤温度测定仪如infra-red dermal thermometry,这种仪器为手持式,体积小,其探头置于皮肤即显示温度,准确性和重复性均较好[11],目前国外使用较多。

检查压力觉和振动觉常利用Semmes Weistein 5.07(10 g)单尼龙丝和128 Hz的音叉,前者是检测足部溃疡危险因素的金标准[12],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推荐其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13]。Pham等[14]对248例糖尿病足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发现,联合使用临床检查和Semmes Weistein 5.07(10 g)单尼龙丝法是确定病人足溃疡风险最敏感的测试。Kumar等[15]联合使用biothesiometry测定振动觉阈值(VPT)和Semmes Weistein 5.07(10 g)单尼龙丝对182例糖尿病病人进行糖尿病足危险筛查,发现Semmes Weistein 5.07(10 g)单尼龙丝法和biothesiometry法的灵敏度分别为100.0%和77.7%,特异度分别为78.6%和93.4%。筛查足溃疡危险因素时灵敏度比特异度更重要,因此Semmes Weistein 5.07(10 g)法比biothesiometry法更加可靠。使用10 g单尼龙丝采取10点检查法,在测量部位施压力使尼龙丝弯曲l cm,测定下一点前应停止2 s~3 s,避免在胼胝处测定,但应包括容易发生溃疡的部位。病人仅感觉到8个点或不足8个点,则视为

1) 为复旦大学护理科研基金项目,编号:FNF201209。

2点以上异常,存在足部感觉缺失。

2.1.3 足底压力测定

足底压力测定有助于糖尿病足的诊断。国外已经研制出多种方法测定足部不同部位的压力,如MatScan、FootScan系统等。Lavery等[16]对1 666例糖尿病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发现溃疡组的足底压力基线峰值显著高于非溃疡组(P<0.001)。孙皎等[17]应用FootScan平板式足底压力测量仪对335例社区糖尿病病人的足底压力进行测量,发现足底压力与周围神经病变(β=1.866)、血管病变(β=2.319)、胼胝体(β=2.185)呈正相关(P均<0.01)。杨青等[18]应用FootScan平板式足底压力测量仪对319例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足底压力测量,发现冲量图像示86.83%的病人左足底压力异常,89.34%的病人右足底压力异常,左足、右足总冲量分别为(604.73±261.29)N·s和(580.07+224.02)N·8;并发现足底最易发生溃疡的5个区域依次为足底中部、足后跟外侧、足后跟内侧、第二趾骨、大足趾。说明重视糖尿病病人的足底压力,定期检测足底压力,可以及时筛查出糖尿病危险足。

2.1.4 周围血管病变检查

足部动脉供血状态可通过询问是否存在间歇性跛行和运动时下肢疼痛、检查足部动脉搏动以及踝肱压力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加以评估。ABI是非常有价值的反映下肢血压与血管状态的指标,正常值为1.0~1.3,ABI<0.9提示存在下肢血管病变,0.7~0.9提示轻度缺血,0.5~0.7提示中度缺血,<0.5提示重度缺血,ABI>1.3提示存在动脉硬化[19]。Ikem等[20]对74例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发现,单靠触诊和使用ABI来诊断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25.7%和55.4%,表明触诊评估是主观的,而使用多普勒血流仪测定ABI是定量而且更加可靠的。吴东红等[21]对416例2型糖尿病住院病人应用多普勒血流仪进行周围血管病变诊断,同时进行彩色超声检查,发现ABI与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诊断周围血管病变比较,灵敏度86.8%,特异度79.2%,假阴性率13.6%,假阳性率19.4%,正确诊断指数66.8%,表明多普勒血流仪测定ABI作为一种方便、迅速、无创检查对诊断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具有重要意义[22]。ABI>1.3时许多糖尿病病人存在动脉中层钙化,使下肢收缩压假性增高[23],此时需要测定其下肢多普勒血流波形和足趾脉压指数(toe-brachial index,TBI)或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tension,TcPO2)来评估周围血管病变[24]。当病人出现持续性、缺血性、静止性疼痛或间歇性跛行应该考虑血管重建;任何时候在考虑进行大截肢时都应该首先考虑血管重建[2]。

2.2 筛查频率

早期危险因素的筛查是预防糖尿病足部并发症的第一步,国外糖尿病足临床指南推荐病程超过15年的糖尿病病人每年应至少筛查1次[25],已存在危险因素者检查应更加频繁,一般3个月~6个月检查1次[2]。

3 护士在糖尿病足筛查中的作用

有文献指出,护士在糖尿病足筛查过程中应对糖尿病病人进行危险因素的评估,包括足溃疡史、截肢史、足部感觉、足部结构与生物机械力学、足部血供以及足部护理的知识与行为[25]。此外,护士还应评估病人的社会、经济状况,独居、缺少亲戚朋友、不参加社会活动、教育层次低和经济状况差的糖尿病病人截肢的危险度增加,家庭和社会支持可减少视力丧失和行动障碍病人足损伤的发生[2]。

糖尿病病人的自我护理知识和行为与糖尿病足溃疡和截肢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具有良好自我护理行为者较少发生足溃疡。因此,护士对病人足部护理知识和行为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具体的评估项目包括[25]:是否接受过糖尿病足护理的健康教育,是否了解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是否了解避免足损伤的措施,鞋袜是否合适,是否采取正确的足部护理行为以及是否了解何种情况下必须就医。

4 糖尿病病人的自我检查

糖尿病病人坚持每日足部的保健和自我检查可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26]。作为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对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其如何进行自我检查。具体检查项目包括:①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损、干燥或潮湿,有无鸡眼、胼胝或水疱。由于足部感染多始于足趾之间,应重点检查该部位。②足部有无肌肉萎缩、畸形,如拇外翻、足弓过高、杵状趾等。③趾甲是否正常,有无趾甲过长、变厚、变色等,指压趾尖的甲床,撤去压力后颜色能否在2 s内恢复正常肤色。如不能及时恢复提示存在血液循环异常。④触摸足部皮肤是否发凉,用食指按压足部皮肤,检查有无指凹性水肿。

5 小结

横渠镇高危人群筛查工作方案 第2篇

按照“眉县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为保证我镇高血压、糖尿病病人能有效发现并得到基本健康教育和治疗指导,特制定我镇高血压、糖尿病筛查方案。

一、目的:

通过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筛查,发现辖区居民中的现患病人和无自觉症状的病人,提高病人发现率,及早将病人纳入管理,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和非药物治疗及用药指导,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二、筛查对象:

辖区内居住半年以上的35岁以上人群为筛查对象。

三、筛查方式: 高血压通过测量血压筛查,糖尿病人通过询问糖尿病史及血糖检查筛查。

四、筛查方法及纳入管理标准:

(一)高血压筛查

1、原已诊断为高血压或一年内测量过血压且增高的,末次测量收缩压≧140㎜Hg和(或)舒张压≧90㎜Hg者均可纳入管理。

2、若第一次发现收缩压≧140㎜Hg和(或)舒张压≧90㎜Hg的居民在去除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后预约其复查,非同日血压高于正常,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纳入管理。如有必要,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确诊。

3、测量血压时注意事项:静坐5—15分钟后测量,并尽量排除环境、情绪因素的影响。以肱动脉为标准,袖带至肘窝桡纹上1—2㎝。

4、高血压的易患人群(筛查重点关注的人群):肥胖、吃盐重的、吸烟饮酒的、精神长期紧张和性子急的人、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

(二)Ⅱ型糖尿病筛查

1、搜索登记已被医疗单位诊断为糖尿病的人,建议进行空腹血糖检测。

2、糖尿病筛查重点人群:“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消廋)”症状,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超重、活动少、长期静坐等高危人群建议做空腹血糖。

3、对被诊断的糖尿病人及检测空腹血糖≧7.0mmol/L纳入糖尿病人管理。

五、筛查工作指标:

凡属应查对象均应接受检查,以村为单位,高血压受检率应≧80%以上,糖尿病史或危险因素询问率≧80%以上,血糖检测率≧10%以上。

六、成立组织:

1、为确保筛查任务按时完成,成立横渠镇慢性病项目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申爱成(院 长)

成 员:王军辉(副书记)

魏海娥(副院长)王福建(防疫专干)白丽萍(妇幼专干)

杨成辉(主管慢病)

2、为确保筛查工作达到技术要求,成立横渠镇慢性病项目管理技术指导小组:

组 长:魏海娥(副院长)

成 员:于晓玲(医务科科长)

安 涛(内科科长)袁亚丽(检验科科长)

七、要求:

1、参与高血压、糖尿病筛查工作人员,要认真反复学习“眉县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患者管理项目实施方案”,掌握管理内容,管理流程和管理方法,熟悉考核指标,全面领会实施方案精神,准确有效开展管理工作。

2、各村卫生室要广泛宣传国家政策和病人管理的好处,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使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并配合搞好本次高血压、糖尿病筛查工作。

3、以村为单位,由本村卫生室人员组织本村35岁以上居民积极参与检查检测工作,特别是高危人群要反复动员,做好筛查摸底登记工作,四月底前完成筛查和病人第一次随访工作。

4、保证体检质量:

凡参与高血压、糖尿病人血糖检测人员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负起责任,按照筛查有关政策和技术要求扎实细致搞好筛查工作。一要做好体检设备的维护,保证设备设施的完好性;二要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要求进行检测;三是认真负责地做好体检结果登记反馈,及时将符合诊断的病人纳入管理。

横渠中心卫生院

二0一一年四月十五日

主题词:高血压 糖尿病 筛查 工作 方案 抄送:眉县卫生局

风险人群筛查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性病或疑似性病的患者共900例, 其中男673例, 女227例;年龄分布:<40岁者564例, 40~60岁者255例, >60岁者89例;未婚258例, 已婚642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203例, 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者642例, 文盲55例。

1.2 方法

所有门诊就诊患者均发放调查问卷, 调查其年龄、性别、婚姻史、文化程度、性生活史及冶游史。同时动员所有就诊患者进行HIV检测, 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做初级筛查, 初筛阳性的患者用蛋白印迹法进行确诊。对于高度怀疑梅毒的患者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和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检验法, 沙眼衣原体及生殖器疱疹检测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淋球菌检测采用血平板培养法。所有阳性患者均送到上级医院进行复查。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性病人群中HIV感染状况分析

所有性病就诊患者共900例, 确诊为性病这共523例, 占就诊总人群的58.11% (523/900) , 确诊HIV感染者7例, 占就诊总人口的7.78% (7/900) , 占性病患者的1.34% (7/523) 。

2.2 性病感染途径汇总分析

分析可见, 性病患者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 其中通过异性性接触传播者共477例, 占总检测人群的61.08%, 通过同性性接触传播者共9例, 占检测人群的40.91%。5例HIV阳性患者中。有4例为异性感染, 2例为同性感染, 1例为同性合并异性感染。见表1。

2.3 HIV患者感染特征分析

根据检查结果, 诊断各种性病感染者共523例, 所有7例HIV阳性患者均合并其他疾病感染, 其中合并尖锐湿疣感染者2例, 合并梅毒感染者5例。见表2。

3 讨论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疾病, 由不同途径感染HIV病毒引起。HIV病毒会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 该病毒于1983年在美国被首次发现, 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 属反转录病毒。该病毒不断破坏人体免疫力, 导致人体对感染失去抵抗力, 从而导致各种疾病或癌症在人体不断发展, 最后导致艾滋病。HIV病毒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唾液、尿液、乳汁、阴道分泌物及脑组织液中, 其中血液、精液及尿道分泌物中浓度最高, 主要攻击人体辅助T淋巴细胞, 可与该细胞整合终生难以消除[4,5]。近年来, 艾滋病的流行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中高达70%以上的病人为性传播感染。据国外文献报道, 性病是导致HIV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 可增加患者感染HIV的风险及提高人体HIV的易感性, 该文献指出, 患有性病的患者感染HIV的风险约为正常人群的2~8倍[6]。本研究结果显示, 所有性病就诊患者共900例, 确诊为性病这共523例, 占就诊总人群的58.11% (523/900) , 确诊HIV感染者7例, 占就诊总人口的7.78% (7/900) , 占性病患者的1.34% (7/523) 。且5名被确诊HIV感染的患者均为性传播感染, 这也说明性滥交可造成HIV广泛流行。此外, 本研究说计算的HIV感染率明显低于国外文献, 可能由于所调查样本量过少或地域性差异的缘故, 有待今后试验证实[7,8]。

通过调查患者年龄, 我们发现, 性病就诊人群以青壮年居多, 小于40岁的就诊患者约占总人群的62.67%, 大于60岁的就诊患者仅占就诊人群的9.89%。感染途径方面, 性病感染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排行前三位的传播方式分别为异性性接触、同性合并异性性接触、同性性接触, 分别占检测总人数的61.08%、50.00%、40.91%。而7名确认为HIV感染的患者有4例为异性性接触传播, 2例为同性性接触传播, 1例为同性合并异性传播;这也充分验证了HI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与临床上相关报道相符。另外, 确诊为HIV感染的患者有2例合并尖锐湿疣, 5例合并梅毒感染, 这也验证了临床上有关性病为艾滋病高危感染因素的报道[9,10]。

在门诊调查过程中, 我们发现, 绝大部分患者对HIV缺乏认识, 对其传播途径缺乏了解, 在性病诊治过程中增加HIV筛查, 是患者可以及早发现HIV感染, 有效阻断HIV传播。

参考文献

[1]邱涛, 潘岑, 丁萍.江苏省2013年新加入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 2014, 25 (4) :7-9.

[2]汤后林, 毛宇嵘, 许娟.盈江县新发现HIV/AIDS病例的配偶感染状况及相关行为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4, 12 (6) :409-411.

[3]李春艳, 王璐, 彭爱平.2004-2012年新余市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4, 6 (6) :437-438, 441.

[4]金玫华, 吴晓芳, 杨中荣.湖州市经性途径传播的HIV-1型gag基因亚型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4, 24 (6) :456-457.

[5]冯燎, 杨一挥, 梁姝.2010-2012年四川省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4, 30 (5) :377-380.

[6]张亚兰, 郑海潮, 杨扬.蛋白免疫印迹试验在HIV确证检测中的漏检及原因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4, 16 (5) :309-311.

[7]李繁, 蒋岩, 张桂云.核酸定量检测试验应用于HIV-1感染实验室诊断的探讨[J].生物技术通讯, 2014, 25 (3) :385-387.

[8]黄东升, 杨家芳, 李艳萍.保山市2009-2011年HIV哨点性病门诊就诊者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3, 17 (8) :729-731.

[9]彪巍, 陈任, 肖永康.安徽省美沙酮门诊受治者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3, 13 (4) :317-320.

风险人群筛查 第4篇

关键词:葡萄糖调节受损,高危人群筛查,危险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糖尿病 (DM) 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加, 成为继心血管疾病 (CVD) 和肿瘤之后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IGR表现为IFG和 (或) IGT, 是正常糖代谢和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 不论是IGT还是IFG均是发展为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其中, IGT不仅是冠心病患病的一个独立因素, 而且伴有其他大血管病变的风险, 包括脑卒中、间歇性跛行和下肢坏疽等。因此, 根据公认的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和早期症状, 先用调查表将具有一项或几项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选择出来, 再进行筛查试验。由于暴露于危险因素的人群患病率相对较高, 可有效地提高筛查的效率, 从而降低每发现一位患者所需的成本, 在有限的卫生资源条件下, 尽可能地提高筛查率。同时, 可及早针对高危因素进行IGR人群的干预, 对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筛选对象

根据《上海市社区糖尿病防治工作指南》中指定的高危人群[1], 确定本社区内≥45岁以上常住人口作为筛查对象, 进行简单的高危人群筛查问卷调查, 从中确定45岁以上具有高血压、体质指数 (BMI) ≥24kg/m2、糖尿病家族史等1项或几项高危因素的高危对象共计1 328人。由专业人员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 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行为饮食习惯、家族史、疾病史及用药史等, 并对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心率等基本参数进行测量, 对于血压指数在非正常范围内的对象, 进行非同日的血压复测, 确定血压测量值。共完成完整资料1 313例。

1.2 实验室检查

空腹血糖 (FPG)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 糖耐量异常 (IGT) 采用口服75g无水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

1.3 诊断标准

1.3.1 糖尿病IFG和IGT。

按照2003年11月美国糖尿病学会 (ADA) 提出的诊断标准确定IGT和IFG[2]。①糖尿病FPG≥7.0mmol/L, 2h PG≥11.1mmol/L;②IFG5.6mmol/L≤FPG≤6.9mmol/L;③IGT 7.8mmol/L≤2h PG≤11.0mmol/L;④IGR 5.6mmol/L≤FPG≤6.9mmol/L和7.8mmol/L≤2h PG≤11.0mmol/L。

1.3.2 高血压。

1999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 Hg和 (或) 舒张压≥90mm Hg。

1.3.3 高血脂。

1997年全国血脂防治建议:总胆固醇 (TC) ≥5.7mmol/L;TG≥1.7mmol/L。

1.3.4 肥胖。

体质指数 (BMI) ≥24kg/m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3软件录入数据, 并进行逻辑查错和一致性检查。应用SAS 8.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非正态分布的数据均取其自然对数值改善正态化后进入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对象IFG、IGT和IGR的患病率

从表1中可以发现, IFG、IGT和IGR的患病率分别为1.07%、8.15%、1.66%。男性IFG、IGT和IGR的患病率分别为0.72%、4.47%、1.79%, 女性IFG、IGT和IGR的患病率分别为1.33%、10.88%、1.46%, 经t检验男女性别间的IFG、IGT和IGR的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同年龄对象IFG、IGT和IGR的患病率

对调查对象按年龄分组发现, 各年龄组IFG、IGT和IGR的患病率差异较大。从表2中可以看出, IFG的患病率在66~75岁年龄组最高为1.81%;IGT的患病率在56~65岁年龄组最高为10.25%;IGR的患病率在≥76岁年龄组达到最高为2.42%。

2.3 IGR、DM和正常人群的平均年龄、腰围、血压

从表3中可以看出, DM组的平均年龄、腰围和血压都显著大于其它组, IGR组平均年龄、平均腰围、平均收缩压与正常人群都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P<0.05

2.4 糖调节受损 (IGR) 与高血脂的关系

调查对象中正常血糖人群1 027例, 其中有高血脂者267例, 患病率为26.0%;IGR 142例, 其中有高血脂者90例, 患病率为63.4%;糖尿病 (DM) 144例, 其中有高血脂者101例, 患病率为70.1%;高血脂与血糖值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5 IGR与家族史、心脑血管病史的关系

从表4中可以发现, 家族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脑卒中史对IGR和DM患病率影响较明显, 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P<0.05;**:P<0.001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 社区高危人群筛查是一种主动性的筛查。一般先采用调查表将具有各种危险因素的人群筛选出来, 再检测生化指标。与全社区筛查相比, 该方法可大大减少受检人数, 节省卫生资源;而与机会性筛查相比较而言则是主动性的筛查, 有利于发现更多的早期患者, 以进行早期干预。

通过高危人群筛查本社区IFG、IGT和IGR的患病率分别为1.07%、8.15%、1.66%。按性别分组, 男、女组别在IFG和IGT患病率差异较大, IGR的患病率无明显差异。按年龄分组, 各年龄组IFG、IGT和IGR的患病率差异较大, 但基本随着年龄增长, 患病率呈增长趋势[3]。

本资料中显示在腰围、BMI和血压的体格指标中, DM组的平均腰围、BMI和平均血压值都显著大于其它组, 而IGR组平均腰围、BMI和平均收缩压与正常人群存在显著性差异。大量的横断面研究和纵向研究都表明BMI与发生DM的危险性呈正相关关系, 在不同性别和不同种族之间均保持一致性[4]。肥胖无疑是DM重要的易患因素之一, 肥胖提高DM危险度的确切机制目前虽不十分清楚, 可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 (insulinresistance, IR) 最主要的原因, 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这主要与长期运动量不足和饮食能量摄入过多有关。IR是IGT和DM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各种原因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 机体代偿性的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 继而引起一系列功能缺陷。肥胖个体自由脂肪酸水平的上升可提高肝糖产生并在靶组织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代偿失调中发挥作用, 可抵制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摄取, 导致胰岛素浓度的提高, 增强肝极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分泌和高甘油三酯血症, 促进IGR和DM的发生[5]。

从本资料中可以发现, 家族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脑卒中史对IGR和DM患病率影响较明显, 有研究对140例原发性高血压者和328例非高血压者进行为期6年的前瞻性研究, 结果发现, 高血压组糖尿病患病率 (44.6%) 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 (19.7%) , 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是DM的独立发病预测因素。有学者认为, DM与高血压的这种联系可能是有共同的致病因素所造成的一种伴随现象, 胰岛素可作用于钠离子的转运, 使肾小管的钠离子的重吸收增加, 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 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同时认为IR所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是高血压、肥胖和糖耐量异常发生的主要机制。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表明, 肥胖症、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常合并存在。

通过本次筛查获得的资料显示年龄、血压、血脂、肥胖、家族史、心脑血管病史都是糖调节受损的高危因素, 应利用高危人群筛查的方法对伴有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 及早发现糖调节受损的患者。同时, 在后期随访中可积极引入健康风险评价 (HRA) , 就是根据目前的危险因素暴露水平预测将来的患病可能, 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措施和健康促进工作, 延缓和减少糖调节受损 (IGR) 人群发展为糖尿病和发生并发症的可能[6,7], 提高该人群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社区糖尿病防治工作指南 (试行) [M].上海:上海市卫生局, 2004:4.

[2]贾伟平, 潘洁敏, 陈蕾, 等.空腹血糖受损切点变化与糖尿病及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关系:上海华阳社区40岁以上人群的随访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4, 20 (5) :392-395.

[3]邢小燕, 杨文英, 杨兆军, 等.糖调节受损人群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 26 (7) :505.

[4]冯波, 李栩, 黄亦文, 等.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人群代谢综合征状况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4, 20 (3) :231-232.

[5]董智慧, 苏永峰.糖调节受损的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1, 5 (10) :603-604.

[6]宗文红, 顾惠琳, 沈艳红.糖尿病及高危人群社区强化干预效果观察[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7, 18 (6) :5-7.

风险人群筛查 第5篇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健康人群356例,男105例,年龄18~89岁,平均(63.2±1.3)岁;女251例,年龄18~92岁,平均(63.6±1.5)岁。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研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委员会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准入条件与工作要求(试行)中的脑卒中高危人群风险评估表[3],搜集并分析健康体检人群的相关信息,调查内容包括身高、体重、糖尿病病史、血压、不良生活习惯、锻炼、饮食、房颤、生化检查和脑卒中家族史等,根据问卷调查评分,结合检查结果和风险评分对体检人群的脑卒中发生风险进行评估。脑卒中评估标准包括高危、中危、低危、正常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予以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不同性别脑卒中发生风险比较:男性人群中,高危6(5.71%)例,中危7(6.67%)例,低危21(20.00%)例,正常71(67.62%)例。女性人群中,高危8(3.19%)例,中危25(9.96%)例,低危36(14.34%)例,正常182(72.51%)例。经过比较,男性脑卒中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女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不同年龄人群脑卒中发生风险比较:伴随年龄增长,脑卒中发生风险呈升高趋势,其中≥80岁者脑卒中发生风险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不同体重指数人群脑卒中发生风险比较:伴随体重指数增加,脑卒中发生风险呈升高趋势,其中体重指数>26 kg/m2者脑卒中发生风险最高,明显高于其他组别,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不同血压水平人群脑卒中发生风险比较:高血压越严重,脑卒中发生风险越高,Ⅲ级高血压脑卒中发生风险最高,明显高于其他组别,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研究证实,影响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我中心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对健康体检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结果进行了相应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和血压水平对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均有影响。筛查结果显示,男性脑卒中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女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众多研究结果相符合。此外,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与年龄呈正相关,其中≥80岁者脑卒中发生风险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肥胖也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因此针对健康人群应注意控制体重,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控制血压水平也对防治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医生应结合体检人群特点,识别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秦玲,唐芳,张成琪.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筛查及行为影响因素[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4,23(5):433-435.

[2]董珊珊,芦桂林,黄磊,等.颈动脉彩超在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9(32):180-18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风险人群筛查】相关文章:

高风险人群05-21

关于营养风险筛查的论文题目04-06

流行人群05-06

献血人群05-20

青年人群05-31

人群干预06-03

人群调查07-17

人群随访05-15

中国普通人群05-18

人群密度分析07-24

上一篇:痕迹鉴定下一篇:山寨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