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白艺术的研究

2024-07-23

布白艺术的研究(精选11篇)

布白艺术的研究 第1篇

一、课堂教学“布白”艺术的价值取向

1. 突现教学主题

画家感受生活表现物象具有“以貌取神”的特点, 往往是将物象最本质的、最能表现主题的形体特征精心组织和安排, 而将可有可无或与主题无关的枝节一律删除, 于是形成的空白使主题更加突出, 意味更加深远, 意蕴更为盎然。教学中的“布白”亦是如此。教学内容有主次、轻重、难易之分, 如不讲轻重难易主次而平均使力, 次要因素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干扰主要因素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时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状态、思维发展水平和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择要主攻, 而将学生能够自行解决或经讨论能够解决的内容以“布白”的形态呈现, 让学生利用空白时段自行补充、自行联结, 这样的“空白”不仅无损于教学内容的完整, 反而会极大地帮衬和烘托教学主题, 有利于主题、重点、难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2. 扩展知识领域, 内化所学知识

学习知识的过程, 是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 积极主动地去扩展新的知识领域, 是现代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学中在学生“知识和经验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发展性问题, 或在揭示问题的关键、本质和学生无法克服的难点之后, 再配以“空白”时段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有利于学生自行扩展知识领域, 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飞跃。而“内化”是学生将自己的活动成果或教师所教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链接, 与原有的相关知识构成“上位”、“下位”、“并位”的逻辑关系 (即将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 , 使认出结构不断丰富, 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教学中在得出有关结论后, 设置“空白”, 让学生再去回想或梳理这一结论形成过程的合理性、逻辑性, 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内化。

3. 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形成的特性是实践, 如果离开了亲身思考的过程实践, 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谈。教学中适时适度的“空白”设置, 有利于学生开展广泛的思维活动,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反思审视教师的分析过程, 揭示事物本质规律。教师在讲解分析后“留白”, 学生借此机会咀嚼回味本节所学知识以疏通障碍, 或分析过程的逻辑关系以及自己起初无法独立解决的原因, 或就材料、现象、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去伪存真等思维活动以揭示本质和规律。因此, 这种“留白”有利于思维逻辑性、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元认知性的提高。 (2) 展开广泛的联想和想象。历代名家的画作之所以成为“‘国粹”, 其奥妙皆在以虚取胜, 虚中求实, 虚实相融, 使“无画处皆成妙境”。格式塔心理学完形理论与美学理论都认为, “空白”易使人产生一种:“填补”、“充实”, 并使之产生完整完善完美的心理倾向。因此教学中的“布白”像纯数学一样具有“空筐’结构, 为学生提供了无限思索、创造创新的空间, 可促使其展开更广泛的联想和想象以将空白部分补上, 从而有效培养思维的想象性和联想性。

4. 形成节奏, 调整节律

节律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一种普遍存在的方式。自然的四季更替、潮汐间作、草木荣枯, 社会生活的起伏跌宕、浪式前进、时代变迁, 人体内部的心脏扩收、肌肉松紧、神经弛张……无不影响与熏陶着人类的心理, 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生理现象———对节律的需求。教学“布白”是形成教学节奏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满足学生对节奏的需求。在一个完整的教学段落或激烈的思维活动后, 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安排适度的教学“空白”, 可使学生紧张的神经得以松弛, 激烈活动的思维趋于安静, 从而有效地调节了大脑, 减少疲劳。因此, 教学“布白”有利于调节学生的生理节律。

二、课堂教学“布白”方式的具体设置

根据教学“布白”前“蓄势”的特征及“布白”具体教学功能的不同, 可将课堂教学中的“布白”方式大致概括如下:

1.“蜻蜒点水”式

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关键处, 学生思维易发生障碍的地方, 作必要的引导和启发、分析和讲解, 而将大量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如《范进中举》一课的教学重难点之一是欣赏文章的讽刺艺术, 为此教师可先组织学生紧扣文中的细节描写去寻“变”说“变”、议“变”, 在精读细思, 对话交流, 明确“中举”对在科考路上艰难跋涉五十余载的范进意味着什么, 攻克难关之后再进行“布白”, 学生便可联系范进中举前后自身的表演及其周围各色人等前用后恭的言行态度顺利思考, 从文中对比、夸张手法的运用及传神的细节描写中探究其作用, 领悟其妙处。

2.“画龙点睛”式

指教师在帮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经验、扫聊障碍、作好铺垫、唤起联想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 概括规律, 得出结论。即“龙”由教师画, “睛”留给学生点。例如, 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关键在于语言的感悟与积累, 可好多学生对一些使用频率极高、区分起来又有一定难度的文言虚词以及词类活用现象望而生畏。鉴于此, 教师在课堂上可一面积极引导学生回顾旧学, 唤醒记忆, 激发联想, 一面充分利用教室中的多媒体展台, 展示课文中曾出现过的带有该词的典型例句, 然后设置“空白”, 学生自会结合具体语境深入思考, 在对例句的分析比较、梳理整合中归纳其特征, 探寻其规律, 进而掌握该词的意义或用法。

3.“蓄意停顿”式

即指教师在分析和解决疑难问题时, 讲到一定程度戛然而止, 故意给学生留一小段时间, 让其默默地思考, 在静思中孕育着贯通的种子。如学习《那树》, 在师生合作探究并感受大树形象、探究老树命运、体味作者情感之后, 可以这样讲:“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 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那么, 面对作者笔下的这株年轮定格的老树, 作为读者的你, 又有何感想呢?那树绿着生, 最后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车轮下绿着死了, 作者通过叙写那树的生命历程, 一定是想告诉我们……”话到此处突然停下, 让学生去问答, 学生便会通过各自积极的思维, 用自己的语言去填补空白, 作出极具个性化、富有创造性的判断。

4.“存疑激思”式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所谓“愤”“悱”, 就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知识和心理状态上的暂时性的“空白”。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 引领进入“愤”“悱”状态, 可以极大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填补空白的兴趣与热情。比如在对教材某些内容的讲解中, 教师故意留下一点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去动脑思考, 或者当学生回答某一问题、提出某种没想后, 教师先不急于作出评价, 不匆忙给出结论, 而是再来一句:真是这样的吗?然后留出一定时间, 启发其再思索, 努力之寻求更为科学、合理的答案。

5.“余地生辉”式

一堂课切忌“两头无剩”地满堂灌。结课时要留出大窗或缺口, 在知识衔接处、讲授高潮时、提出问题初、得出结论后, 均应留出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去反刍咀嚼, 或用心品味, 或变式练习, 或广泛演绎, 或判断得出结论, 或提出新的看法……总之, 给学生留有思维驰骋的余地、勇于创新与个性发展的空间,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挖掘其潜能, 让学生的思维在激烈的碰撞中开出绚丽的智慧之花。

6.“放松休整”式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 第2篇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

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法,其空白处,或烟蔼,或流水,或远方,使画面境界高远,空灵无限;书法中有“飞白”之法,其笔画似断实连,肋骨凸陷,别有意趣;音乐中有休止之法,瞬间的停顿能突出节奏,张扬情绪,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同样也需要“空白”之美,讲究布白艺术。它是教师课堂教学精华之所在,是教学智慧的艺术表现,也是含蓄蕴藉,引而不发。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适时巧妙地留给学生一些空间,让学生回味、思考,以开启学生的想象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给学生,不该讲得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

二、课堂教学中运用布白艺术的作用

1、布白艺术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不少教师的讲授中,教师往往独霸“三尺讲台”,大讲特讲,把学生当作填装知识的袋子,学生很少有时间去动脑、动口、动手。结果是累了先生,困了学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布白艺术,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自由想像、咀嚼感悟、阐述个人观点。这样,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布白艺术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本质要求。让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留出“空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灵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3、布白艺术的运用有利于调谐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艺术化地课堂教学应该是张与驰的完美结合,动与静的有机统一,疏密有度,富有节奏。就像一幅山水画,总有“疏可走马”的空间布白;一首动人的乐曲,总有骤然“休止”的时间空白。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实际上也是一种“合理的连接”,“有序的变化”。既有利于调谐教学节奏,又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

三、艺布白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1、布白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入,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把布白艺术运用于导课环节,则能起到这种作用。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曲折动人的故事,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巧设问题,布白导入。如我在导入“可爱的祖国”这部分内容时,就巧设这样的问题: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可爱的祖国。让学生创造空白,发散思维。有的学生用美妙的词汇,曲折动人的爱国故事、爱国歌曲、图画等表达对祖国的赞美;有的学生从地理、历史、文化等角度赞美祖国;还有的学生从过去与现实的对比中赞美祖国。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布白讲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知识原野的窗口。”《教育艺术》上也曾写到:“聪明的教育者,时常不是把道理讲满,而是给教育对象留有思维空间,诱发教育对象以自己的灵气去补白。”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把课讲得天衣无缝并不一定好。相反,让教育内容有一定的弹性,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研究,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我在讲“西部大开发”这一内容时,就没有照本宣科,一讲到底,而是有意设置几处空白:其一,进行西部大开发,肯定是相对于东部而言。那么,东西部为什么会有差距?其二,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与西部大开发有什么联系?其三,通过实施这一战略能达到什么目的?其四,实施西部大开发应注意什么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空白,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结果,西部大开发的原因、意义、目的、措施等问题迎刃而解。这比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教学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因此,教师决不能搞“讲授垄断”,而应适时地创造一些空白,给学生一些想象的空间。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3、布白组织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艺术地组织教学,能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布白艺术组织教学,则能收到“以静制动”的良好效果。如上课以始,学生的心理情绪仍然处于兴奋和不稳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有经验的老师会冷静地走上讲台,先不讲话,而只是用目光扫视一下全班学生。顿时,同学们会从老师的目光中意识到马上要上课了,应该安静了。于是,他们很快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还有在讲课过程中,也可能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或者出现个别学生对老师的某些话或什么方面感到新奇,而在底下窃窃私语等情况。此时,教师且忌大声呵斥学生。恰恰相反,而是使讲课突然停下来,造成片刻的“空白”,使个别思想开小差、精力不够集中的学生意识到,老师讲课突然停下来可能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从而赶紧集中精力,停止做小动作,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4、布白课堂小节。一堂课不应是教学的结束,而应是衔接前后内容,联系课外活动的纽带。艺术性的课堂小节是课已止而思未尽,言虽断而意无穷。因此,教师在结课时巧妙布白,增设悬念,给学生留出较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让结尾再次成为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着火点。进一步升华主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延伸。

四、运用布白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1、布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布白不能处处都用、滥用,要提高布白艺术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首先、要确定可以布白得环节和知识点,设计好布白的方法和措施,给学生思维留出空白,做好运用布白的各种准备。其次、布白得时间不宜过长,布白次数不宜过多。第三、布白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2、布白要注意多样化和灵活性。布白得多样性是指布白得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时间上的空白,又要有空间上的空白。使学与思、快与慢、动与静能有机地统一。灵活性是指运用布白艺术既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做到该讲则讲,该空则空。

3、布白要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运用好布白艺术,教师要努力营造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合作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意见的欲望。允许学生出现差错。教师要有高度的包容性,使课堂氛围宽松和谐。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是课堂教学中美的升华。它的运用很好地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确实能增添思想品德的神韵,使课堂更具魅力。

在教学艺术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今天,关于教学的语言艺术、非语言艺术、启发艺术、板书艺术等,已有许多研究者进行了生动的阐述,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教学艺术研究的内容来看,教学中布白艺术的研究还没有引起研究者和广大教师的重视。笔者认为,教学布白艺术应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布白艺术的研究应当予以重视,从而使教学艺术论的研究逐步趋于完善。本文试就教学布白艺术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布白艺术的含义

(一)布白布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从“空白”与物象的关系看,“空白”是虚,物象是实,虚与实辩证地统一于艺术品中。从“空白”的价值意义来看,“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在于求其空灵,不是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艺术品中的“空白”体现一种“虚灵”的“空间感型”,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形式中,历来都讲究布白的艺术,并将它作为艺术家造诣深厚的重要标志。如在绘画中,十分重视追求“妙在空白”“难得空白”“空白是画”,“尝见一幅八大山人画鱼,在一张白纸的中心勾点寥寥数笔,一条极生动的鱼,别无所有,然而顿觉满纸江湖,烟波无颈。〔1〕整张纸的“空白”使人觉得是水,鱼以“实”出,水以“虚”生。所以黄宾虹说:“作画如下棋,要善于做活眼……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2〕又如在书法艺术中,笔画和空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笔墨处仅存迹象,那空白的无笔墨处,才是高妙的神韵所在。老子所谓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相生,计白当黑”就是这个道理。再如,在文学创作中,留有适当的空白能使读者展开充分的想像,对文学形象、意境等进行积极的再创造。如司图空《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戏鱼《中国画论神韵说》中的“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强调的都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的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等等。可见,在艺术创造和表现中“空白”与有形的物像等内容都是艺术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是艺术创作意境中的规律和宝贵经验。

(二)教学布白艺术的含义

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教学也应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布白的艺术,追求那种“虚灵”的“空间感型”的“妙境”。所谓教学布白的艺术乃是指将布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布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时留有余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布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

教学中教师运用布白艺术提高教学效果,有其心理学依据。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完形理论的解释,人们在面对一种不完美即有缺陷或有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完满的趋向,从而倾向于知觉到、经验到完美的格式塔整体,即完形整体。在这个改造、补充为完形的知觉过程中,实际上是激起了大脑的冲动力,提高了知觉的兴奋程度,从而引起一种进娶追求的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在这种内驱力的驱动下,人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所知觉到的不完美刺激。这种对“完形”结构的追求一旦实现,便给人极为愉悦的感受。教学所布“空白”及空掉的知识,易于激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使教学完善、完满为一个整体。因此,教学中正确而巧妙地运用布白艺术是很必要也是很重要的。

二、教学布白艺术的功能

对教学布白艺术功能的全面认识,有助于教师富有成效地在实践中运用教学布白手段,并逐步达到教学艺术的境地。我们认为,教学布白艺术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教学布白正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直接有利于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等兴趣的手段。从上面谈到的教学布白艺术的心理机制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整、完善的欲望。教学过程中由于“空白”造成的断裂要靠学生的思维和想像焊接合缝,“空白”前后的教学环节要靠学生的思维和想像联系起来。

(二)控制调节功能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以及表达什么,关键在于教师怎样进行引导。瑞士的艾米尔认为:“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教学应通过突破时空限制的布白,在“有限中求无限”,调节教学节奏的张弛,营造出好的教学气氛,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意境。教学中的布白,可以让学生咀嚼、回味已讲内容;可以形成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强烈对比,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可以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使其注意力集中指向讲课内容。

(三)陶冶功能

原苏联当代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经指出:“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3〕教学布白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必然带有审美性特点。这使得教师的教学布白艺术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如教学布白的突破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美,“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疏密相间、布局合理的结构美等。教学布白有效地淡化了教育的痕迹,以审美的形式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始终贯穿着紧张、活跃而又愉快的智力活动。教学布白艺术的陶冶功能在于以审美的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无形的教育,体会到思维劳动这种“智慧的体操”的乐趣。

三、教学布白艺术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中的布白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地运用,不能为布白而布白。如果教师布的“白”太多,或竟是一片毫无意义的空白,让学生无从捉摸,则不能取得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只有所布之“白”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生出“实”来,才是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布白艺术。教学实践中掌握一定的布白技巧与方法,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教学更富有成效。

(一)保留教学内容,创造知识上的“空白”

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4〕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的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如果教师将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过于注重教学的“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只有化实为虚,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意味。当然,在这里,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这样就起到了“吊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的作用。

(二)借助语言技巧,创造语言上的“空白”

一是注意利用语言的停顿。教学语言不应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讲个不停,而应讲究变化和节奏。其中,教学停顿是语言的技巧之一,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它所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空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便于进一步“教”和“学”的顺利进行。二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创造某种意境,引起学生的联想,结合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创设“大音希声”的美学境界。《扬州画舫录》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清朝扬州一个说书艺人,说到张飞一声怒吼,喝断长坂桥时,只是张口怒目,以手佐势,不出一声,而听众便觉得满室中如雷霆于耳。如果这个说书艺人真地喊出声来,那么,不管他声音如何洪亮,听众都不会觉得这喊声能喝断长坂桥。这种不出一声的“空白”,正是寓有喝断长坂桥之声。在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教师难以充分表达的意境,不妨以“空白”来代替,便于学生充分地展开想像,用想像填补“空白”。

(三)通过质疑问难,创造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四)利用板书设计,创造板面上的“空白”

艺术地布白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第3篇

数学家克来因曾极力提倡:留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他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一种数学方法的掌握,而是一个人从整体意义上对数学活动的领悟。教学布白正是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一个挑战性和支持性的自由的课堂学习环境。布白中教师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听任各种不同思维,不同方法。

本人就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运用布白艺术。

1.布白于新旧知识的衔接时。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知识理解越深,也越容易掌握所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观察、思考新问题,探求新知识。例如:在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对学生说:“你们能不能根据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找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呢?”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但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过了几分钟,就有许多同学举手了。有的把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直角梯形再拼、有的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了正方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拼成的长方形找到了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在整个推导过程中老师处于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学生自己找到了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找到了知识之间的衔接点。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应用这种方法也可以推导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作了铺垫。

2.布白于学生操作时。动手操作、探索新知的实践活动改变了“耳听口说”这种简单化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意识。教师应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布白于合作讨论时。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认为:对一个成功的“大脑风暴”(智力激励)来说,小组技术比个人技术更为重要,因为许多独创性解决问题的实例中,小组合作是最基本的因素。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采用2人、4人、6人等多种组合形式,或采用组内探究、跨组探究的形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在概念形成、总结法则的关键处,在相似易混的知识点上,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4.布白于出现错误之后和学生思维受阻发出求援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或作业时往往容易出现错误,其实出现一些错误是学生掌握知识时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给学生指出错误,却没有告诉他为什么错,让他自己去思考,这也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真正的科学创造,哪有旁人给你启发引导,还不是要靠自己一次次跌倒了爬起来,不断尝试探索吗?老师看似无情的表现,不正为学生积累数学创造历程的经验吗?我们在教学中长期受“扶,阶梯、拐杖”等思想的制约,学生不会的,教师告诉;思维有难度的,铺设层层阶梯;有时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也硬要启发一下,人为地给学生制造了没有挑战的学习内容。这样教学创新从何而来?而且学生长期受老师的启发帮助,也容易形成依赖心理。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正是符合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但这样探究的经历意味着学生要面临着许多困惑、迷茫,也可能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后依然前途茫茫,可是过程是美丽的,是最具包蕴性的时刻,是学生生存、成长与成熟所必经的过程。

5.布白于学生课外探究时。让学生学好数学,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并使之能体会到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如在学习利息时,可以先请学生到银行了解存款有哪些种类,每一种存款方式的利率是多少,学生通过了解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英语教学与布白艺术 第4篇

一、英语教学布白艺术的产生

1.“布白”一词来源

“布白”一词源于中国传统国画艺术, 是处理空间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 是指艺术创作中, 为了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留出“空白”, 目的在于求其空灵, 不是空而无物, 而是虚中求实, 体现一种“虚灵”的“空间感型”, 使艺术品虚实相映, 形神兼备, 从而达到“无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2. 教学布白艺术的心理学基础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认为, 人们在等待某种不完善即有缺陷或有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时, 会在知觉中下意识地产生一种改变现状并使之完善的趋向, 从而倾向于知觉、经验到完善的格式塔整体, 即完形整体。在此过程中, 激起了大脑的冲动力, 提高了知觉的兴奋程度, 从而引起一种进取, 追求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在这种内驱力的驱使下, 人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所知觉到的不完美刺激, 这种对“完形“结构的追求一旦实现, 便给人极为愉悦的感受。故教学中运用布白, 能启迪学生, 使之有所思考, 有所探索, 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 从而使教学完善, 成为一个整体。

3. 英语教学布白艺术内涵及功能

英语教学布白艺术是指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布白的

(1)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暂时性的知识“空白”, 能够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善的欲望, 由“空白”造成的裂缝要靠学生的“主体性”去焊接。

(2) 控制课堂节奏, 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瑞士的艾米尔认为:“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教学应通过突破时空限制的布白, 在有限中寻求无限,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干什么、想什么、如何表达、如何运用, 关键在于引导, 调控教学节奏, 营造好的教学氛围, 从而带领学生进入美好的境地。英语教学布白可以使学生形成有效的知识群体, 强化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思维角度的转化及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3) 陶冶师生情操, 体现“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的完美

英语教学布白能有效地淡化教育的痕迹, 以审美的形式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使课堂教学始终贯穿着紧张、活跃而又愉快的智力活动。使师生不知不觉中受到无形启迪和陶冶, 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完美统一。

二、英语教学中运用布白艺术的策略

布白艺术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技巧和方法丰富多样,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可以从语言、思维、想象、情感和行为上进行布白;从课堂结构看, 有导课、授课、板书、结课中的布白;从课堂教学的要素看, 有教学时间上、教学空间上、教学内容上的布白等等。这些布白方法, 相互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非此即彼的关系, 他们之间有交叉, 应综合运用, 设置布白要恰当, 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富有一定启发性和思考性, 太多使整堂课都成为空白, 使学生茫然, 不能充分发挥布白的作用。

策略一:利用知识上的“空白”, 上好英语序言课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头是基础, 没有扎实的基础, 就不会有宏伟的大厦。每接一届新生, 应精心设计序言课, 我认为此时学生还站在外语知识的门槛之外, 他们的英语知识还处于“空白”期, 恰恰这个“空白”可以利用。在上序言课时, 应以正确的语音、语调, 用英语作自我介绍, 认识新同学, 谈为什么我们要开设英语课, 同时还告诉学生英语已成为国际性语言, 它是国际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必备的工具。学好一门外语, 特别是英语, 是知识创新的能力储备, 是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如果我们缺乏外语技能, 今后的教育选择以及从事的职业都将受到限制。那么, 我们如何学好英语呢?当听完老师一番精彩的演说后, 此时每个学生心中都会荡起涟漪, 利用这种“空白”,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发挥英语交际能力, 激发他们的探究欲, 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坎上”。

策略二:保留教学内容, 创造知识上的“空白”

(1) 巧借布白导课, 激趣益智

导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是教学整体结构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借助布白导课, 从一开始便设置悬念, 紧紧抓住学生学习兴趣, 强化学习动机, 开启思维, 能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要注意讲授新课时导语的运用, 巧妙设置悬念, 问而不答, 留下空白, 激起学生的兴趣、参与意识及强烈的破疑愿望, 使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 思维“活”起来。

(2) 在授课时巧布时间和语言上的空白, 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个性

艺术化的课堂教学应是张与弛的完美结合, 有动有静, 开合有度, 富有节奏感。授课时可人为地“垒坝筑堤”, 造成暂时的“断流”以期“蓄势”后造成“汹涌澎湃”之效。在教学“时间”要素上给学生布些空白, 使课堂教学呈现出虚实相映生辉的和谐美。优秀的教学语言应体现其旋律美和节奏美, 随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需要, 形成不同的旋律美, 语调或高昂、或低沉、或舒缓;节奏时重时轻、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 学生的优势中心随着语言的变化不断得到转换和强化。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停顿这种暂时性的语言空白, 激发难以表达的情感和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情境, 设置语言空白, 激发学生的想象, 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特别在突出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时, “空白”就尤为重要了。

(3) 借助布白结课, 意犹未尽

一堂成功的英语课不仅有引人入胜的导入, 环环相扣的演示、操练, 还应有坚强有力、发人深省的结尾。结课结得好, 能使人有“课已尽, 趣犹存”的感觉, 乃至余音绕梁, 耐人寻味。因此, 在接近英语课堂尾声处时, 教师应捕捉“节骨眼”, 在关键的“节骨眼”上刹车, 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 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期待。在JEFC Book 3 Lesson 37结课时, 我对本课进行总结:Mr Green wanted to see Jim’s headmaster as soon as possible.接着以“Why was Mr Green eager to see the headmaster?Why was he so worried these days?这些问题设置了小悬念, 学生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 他们有了种种猜测, 此时又接着说:“It’s not hard.You’ll know the answers next class.”这样, 不仅培养学生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而且促使他们带着探索奥秘的好奇心急切地等着下一节课, 并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在第二天教学Lesson 38的结尾处时, 又以“Mr Green was worried about his son’s Chinese, so he went to see the headmaster.After the conversation, he was happy again.Do you know the reason?”作为结束语, 这样与前一节课设置的悬念相呼应, 又以新悬念再次吊学生胃口, 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用英语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使整个单元的内容浑然一体, 从而既巧妙地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 又为下一节课创造出探索知识的最佳境地。

策略三:运用所学知识, 消除知识间的“空白”

许多学生就单个英语知识点来说, 学得并不差, 但一旦综合起来运用就觉得力不从心。因此, 教学时从知识点的某一共性入手, 让学生在联想中展开知识, 在展开中比较知识, 在比较中归纳知识, 在归纳中深化知识体系。如:在初三总复习各种时态的用法时, 学生常混淆不清, 在教学时不妨先通过比较、操练各种时态句式后, 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用时间射线来更直观、形象地对各种时态的构成和用法进行归纳, 总结分析类似的本质特征、内在联系, 从而强化这一重点, 突出分化难点, 求同存异, 使学生对知识有更系统、完整、深入的了解, 找出各种时态特点, 使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得以提高, 知识的掌握力度得以升华。同时, 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回顾旧知识, 而是强调学生在归纳中比较知识的一体化, 从而使零散、杂乱的知识融为一体, 以消除知识点间的“空白”。

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 恰到好处地增加布白艺术, 会给我们的课堂增添新活力, 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摘要:本文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人格, 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出发, 把布白艺术引用到英语教学中来, 并在阐述英语教学布白艺术及其心理机制的基础上, 就其功能、实施策略以英语课堂教学为例, 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布白,艺术,功能,策略,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郑朝.中国国画艺术与技巧.广西美术出版社, 1986

[2]上官学宜.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英语辅导报 (教师版) , 2003 (16-17)

布白艺术的研究 第5篇

[关键词] 历史教学,布白,有效

所谓教学布白艺术是将留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大胆的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行积极地“再创造”,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与以往 “启发式”教学不同,布白需要教师要注意教学动静搭配,密疏调节,学生的许多智慧火花是在“教学布白”中中迸发出来的。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又当如何巧妙合理的布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际并借鉴他人的经验之谈,对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布白艺术的实施进行简要之探究,不当之处,多多指正。

一 、全局把握 合理布白

1、巧借秋风声更远

其实细数我国古代的历史故事,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荀子《劝学》里有“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假于物”就是巧借之意。曹操借天子之名召十八镇诸侯讨伐董卓;刘备借雷声掩饰心中隐秘;诸葛亮借江上浓雾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曹营,借擒放孟获服人心、安边疆……”而我们的中学历史课堂自然也可以 “善假于物”,巧设空白,从而效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记得我曾今开过一节公开课,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经济大危机》,我一改以前首先交代背景逐步引入新课的教学步骤,而是一上来就直接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大大的空白,让他们去思考去自学,“今天,我要大家用医生的诊断方法,以经济学家的眼光,写一份诊断书。诊断对象是美国20世纪末到30年代初的经济问题。要求有病因、病症、诊断、处方和医生签名。因为你们是实习医生嘛,所以不要求单独出诊,5人一个小组,协同合作,一起完成一份简洁而深刻的诊断书。”这样学生就带着问题去开始主动学习本课内容了,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反弹琵琶奏奇效

反弹琵琶:原本来自敦煌壁画中的一种舞姿造型,它劲健而舒展,迅疾而和谐,反弹琵琶实际上是又奏乐又跳舞,把高超的弹奏技艺绝妙的舞蹈本领优雅迷人地集中在这个舞位的肩上。现在喻指突破常规的思维和行为,从反面看问题,用一句流行的广告语说就是“不走寻常路”。例如,我在教学《工业革命》一课时,由于是属于科技文化类的内容,教材的内容比较枯燥而且内容繁杂,假设只是采用传统的讲述法,我想大部分学生都会非常的反感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我试着换一种方法,用布白 的书法,先抛出本课最后总结的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求学生从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中去找印证这句话的证据,于是学生要为了寻找证据,就带着问题去自主学习本课的内容,在自学的过程中既达到了知识目标,也达到了能力培养的目的。最后,教师再结合学生回答情况,适当进行知识的深化、引导与总结。

二 、环节探究 巧妙布白

1、课堂导入:未有曲调先有情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是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爱好、个性和特长,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应当给我们的课堂“留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绽放异彩。把布白这一手法运用于导入中,从一堂课的开始便留给学生悬念,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为学生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上课一开始,我们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有意识地给新课内容蒙上一层神秘的“黑面纱”。比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可以这样导入:“在20世纪的英国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英国的议会要员必须走下汽车,坐上17世纪的马车,穿上17世纪的官服才能进入王宫内,宫内所有的布局装饰及卫兵、宫女的服飾都是17世纪的。为什么在20世纪的英国却还要保持17世纪的风格习俗呢?17世纪的英国发生了什么事情,使20世纪的的人们还念念不忘这些17世纪的风俗习惯呢?”如此导入的“留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岂不妙哉!

2、课堂高潮:巧把金针度于人

在历史课堂上,在较长时间的大段讲述之后,如果我们能够突然出现一段“空白”,那么结果就是“课堂上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语)。为学生提供一个反刍、消化的时空,一个静心回味的余地,平添了几份含蓄与空灵。总所周知课堂教学不能没有高潮,高潮的作用是巨大和令人难忘的。我们广大的历史教师总是会用生动的讲述等各种手段,给课堂掀起若干个高潮,倘若我们能够在此时巧妙地留出一个“空白”,会使高潮的作用延伸、扩展,让学生去感受“弄潮”的激动。这时也会形成另一个形态的高潮——静态高潮。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郑和下西洋》一课时,当我讲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向海外其他国家显示中国的强大时,一位学生打断我的课说:“听说是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去海外寻找他侄子建文帝的下落。”此时学生的兴趣忽然被提起来了,纷纷议论起那些他们看过的电影电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学生们的注意力也开始分散了。面对这一课堂生成,我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后来明朝终止了下西洋,为什么由实行开放政策改为闭关自守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立刻安静下来,课堂立刻由动转为静,这样既给学生留出了思考的时间,又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再次集中起来,思维活动又重新回到教学中来。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一语天然万古新”啊!

3、课堂小结:探得风雅无穷意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我们的中学历史课堂其实也是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做到善始善终,才能算是一堂好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自然,课堂小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若设计得精妙,则能振奋学生的精神,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个富有新意、回味悠长的结尾,能使课堂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一个响亮的圆满有力的让人震动的结尾,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和深化,能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课堂结尾有多种形式,设置恰当的空白,即是一种较好的结尾形式,能让学生的心灵去体验、感悟、回味,使情感得到升华,同时也可以使课堂达到 “言犹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科教兴国战略》一课的结尾时,我一改以往的传统课堂总结方式,而是别出心裁的给学生出了一幅对联的上联“国策无私,三年免税还拿贴”;要求学生课后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和农村教育的实际对出下联。结果,第二天课堂上让我始料未及的结果出现了,学生们非但没有悄然无声,反倒是各个跃跃欲试,还真对出了很多比较恰当的下联,如“孩子有福,九载攻读不用钱”、“党政有情,穷娃求学能受助”等佳作。这样做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布白”手法,实际上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具体的体现,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美的升华。当然我们也要分清“留白”不等于“虚无”,毋宁成为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唯一的“形式”。知“白”守“黑”,并非是对教学“程式”的悖反,而是通过布白来实现对历史的自主思维,透过具体的历史情境的还原,让思想“天马行空”,在“空白”深处尽“情”挥洒,最终生成“笔墨”的建构,我想这才是 “布白守黑”的真“意”。

参考文献:

[1]杨春华知.白守黑,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的一项探究[M] ·历史教育的盛宴·2009

[2]陈洪义.“布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9

思想政治课中的“布白”艺术 第6篇

所谓时间上留有余地,是指在课堂上既要给学生留下听的时间,也要给学生留下动脑思考的时间,既要给学生留下动口发言的时间,也要给学生留下动手练习的时间。反对教师一讲到底,真正使学生做到耳到、心到、口到、手到,组织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起运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所谓教学内容上留有问题,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尤其是解决重点、难点时,要善于设置问题,并通过设问、提问、设置悬念等方法,留下一定的内容不讲,通过激励、启发、引导,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分析、解决问题,反对教师自问自答,甚至一包到底。

课堂教学做到“疏密有度,留有空白”可能不难,但要做到“疏密有度,留有空白且空而不白”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很可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或学生利用率不高,或学生白白浪费;留给学生的问题,或学生思考得不全面,分析得不到位,或学生思维“死机”。如何使留下的空白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达到空而不白呢?

1. 把学生带到门口。

即优化课堂导入。课堂导入形式多样,效果各异,或悬念疑云顿起、或情境理念交融、或形神文采兼备、或妙语意趣横生,能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活其内在的思维及创造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主动活动。例如:我在教学《合作竞争》时,先给学生讲“蚁球漂流”的故事。而后引导学生思考:“若是蚂蚁个个都想爬上来,不抱成一团,各自逃生,能行吗?”进而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合作竞争”。

2. 为学生打开窗口。

即把教材知识放到丰富多彩的生活背景中去讲解,使教学内容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具有坚实的现实根基,使学生感到教材就是社会,就是生活,为学生的思维设置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观察、分析实际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时,运用2008年网络热词“人肉搜索”,以及相关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从正反两面探讨“人肉搜索”的利弊,进而引出课题“尊重他人隐私权”。

3. 给学生指明入口。

即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进入自由想象、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问题。启发提示要意图明确,有梯度,否则学生会不知所云,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应处于学生现有水平和未来水平之间,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上闪现智慧的光辉。

布白艺术的研究 第7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布白艺术,运用

高中数学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学生只有拥有充分独立和自由思考的时空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才能培养个性和创造能力。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在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的学风。”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布白艺术,可以给学生留一份自由思考的时间,营造一个独立探索的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学中布白艺术的含义

所谓教学中布白艺术,是指将布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布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时留有余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探求的教学氛围。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空白艺术是指把艺术的空白手法运用于高中数学教学。“满堂灌”教学法易导致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劳,影响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教学中运用布白艺术是相对于课堂教学的“满堂灌”而言的,它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布白艺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一)心理学理论依据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压强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事物均可视为一个格式塔(即完形),是由各要素重新编码构成的一个全新整体,当人们面对这一整体中某些不完全或有缺陷的格式塔刺激物时,就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进取的内驱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活动以填补缺陷,达到完形,从而使内心得到平衡。根据这一原理,在教学中教师可巧设布白场所,适置缺陷地带,促使学生产生积极进取,追求填补布白的“压强”,能动地质疑、搜索、探求、联想,从中经过一段由紧张到松弛、由追求到和谐、由旧“完形”到新“完形”的历程,体验到自我探索的成功愉悦,实现理解教学内容、形成完整认知的质的飞跃。

(二)信息论依据

信息分为输出信息和输入信息、控制信息和反馈信息、固定信息和流动信息等多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输出的教学信息不应全是“全息”,全是固定信息和控制信息,而应重新编排、组合匹配若干信息、截留某段信息,以形成一种潜伏信息,创设出布白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对相关信息去挑选加工、系统推理和重新编码,抓住本质反馈出去,从而实现信息的增殖,完成能力的培养。这样既能节省信息输出时间,使教师从不停的讲解和书写中解脱出来,又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和掌握知识,还能增加学生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能力,并且使知识信息的传递由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通道变为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通道。

(三)新课程标准依据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便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主体精神和创造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师应放手关键之处,精讲点拨。教师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规律,课前能正确地搞清哪里需要点拨、疏导,同时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而确定因材施教的措施和教学的基点。

三、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布白艺术的几个时机

(一)运用布白艺术于新旧知识的衔接时

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知识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所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观察、思考新问题,探求新知识;通过设疑提问,使学生自己找到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找到知识之间的衔接点,为学习新知识、开拓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作铺垫。如在研究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时,我首先问学生:“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有几种情况?”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平行和相交两种情况。再给出这样一个问题:“两条异面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射影有几种情况?”在学生说出相交、平行时,我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最后他们找到了最后一种:点和直线。

(二)运用布白艺术于教学操作时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的实践活动改变了“耳听口说”这种简单化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意识。教师应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例如,在数学归纳法进行教学时,我根据“多米诺骨牌”效应给学生做一个演示,把九个录音盒按适当的距离(1/2盒高<距离<盒高)一字排于讲台上,当把第一块推倒时,其它的则一个一个全部倒下;当把第三块推倒时,第四块及后面的则依次倒下;若抽去第四块仍推第三块,则第五块及后面的不倒……我让学生分析这个游戏能进行下去的条件:(1)第一个盒被推倒;(2)前一盒子推倒时必推倒下一盒子。这样我通过直观演示巧妙地创设了“空白”,诱导学生变枯燥抽象的教学原理的学习为生动活泼的规律探索,使学生尽快地理解了数学归纳法的真谛。

(三)运用布白艺术于合作讨论时

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认为:“对一个成功的‘大脑风暴’(智力激励)来说,小组技术比个人技术更为重要,因为许多独创性解决问题的实例中,小组合作是最基本的因素。”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采用2人、4人、6人等多种组合形式,或采用组内探究、跨组探究的形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在概念形成、总结法则的关键处,在相似易混的知识点上,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学生通过各抒己见,不仅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会认真倾听他人的见解,借鉴他人的观点来提高自己的认识。合作探究活动为小组内每个学生都提供了参与的机会,而且目标的达成是以小组而不是以个人的成绩来衡量的,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四)布白艺术运用于学生思维受阻时

学生在回答问题或作业时往往容易出现错误,其实出现一些错误是学生掌握知识时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给学生指出错误,却不告诉他们为什么错,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这也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受挫的机会少,往往连一些小小的困难也不愿克服,而希望老师或同学马上帮他们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鼓励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当他们“柳暗花明又一村”时,成功的喜悦必然溢于言表。学生长期受教师的启发帮助容易形成依赖心理。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正是符合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但这样探究的经历意味着学生要面临着许多困惑、迷茫,也可能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后依然前途茫茫,可是过程是美丽的,是最具包蕴性的时刻,是学生成长与成熟所必经的过程。

布白艺术是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育效果的重要艺术形式,可以运用布白艺术的场合和地方很多。但是教学时教师要根据需要适当地运用,不能为布白而布白。如果教师布的“白”太多,或仅仅是一片毫无意义的空白,让学生无从捉摸,则不能取得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我们惟有艺术地利用“布白”,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2]叶长文.论教学布白艺术[J].课程、教材、教法, 1999, 11.

[3][前苏]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4][前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 第8篇

一、教学布白的功能

1.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虽然是教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学生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也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这种尊重突出表现为,教师应将学生作为一个有生命、有情感、有一定文化基础、能思考、会想象的人来看待,而不是当作一个死的容器往里面灌输自己认为应该灌输的知识。学习不应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是主动的建构,对以能力训练为主的语言学习更是如此。科学的“空白”正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激活学生的思维

有了“空白”必然要有“补白”,补白的基础是对问题的探究,补白的方式是积极的思维。因此,讲究“空白”不是绝对的不讲,更不是不负责任的让学生自学或练习,这种“空白”既是教师教的延伸,又是学生学的补充、完善、消化和吸收。形式上的“空白”带来的是内容上的丰满和充实,形式上的不讲带来的是学生学习的更大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培养学生的能力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主要不是靠教师教来的,而是靠自己习得的,教师的作用只是示范、引导、帮助。因此,学生充分有效地操作练习是提高英语能力的必然途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科学设计“空白”正可为学生的实际操作练习提供时间和舞台,使学生可以在朗读、默读中品味吸收,在大胆的说唱中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4. 调节课堂的气氛

教学中通过时空限制的布白,在“有限中求无限”,调节课堂节奏的张弛,营造出好的教学氛围,能够把学生带入知识的王国。教学过程中的布白,可以让学生咀嚼、回味已经讲过的内容,形成知识对象和背景的强烈对比,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注重授课的主要内容。

5. 弥补教师的不足

无论教师如何优秀,总是相对的,而且优秀的教师也不是所上的每堂课都完全优秀。因此,一方面由于教师知识、能力、表达水平的局限,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班级授课制强调整体性和普遍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空白”的运用便可为学生提供自主机会,从而弥补客观存在的教师和教学的不足。

二、教学布白的技巧

1. 导入的布白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注意某些对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会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这个中心的转移会引起注意方向的转变。课堂刚开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集中在某些课间活动的刺激上,还处于延续和思维状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先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有些老师就十分注意语言上的停顿,造成暂时的空白,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并能够让学生在意境中久久留住。

例如:在学习“apple”这个单词时,我把一个苹果放到小纸箱里带到了教室,然后晃了晃,让学生猜里面装着哪种水果?学生很快就会想到苹果了。

2. 过程的布白

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只是打开一扇通往知识宝库的窗户,把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留下来不直接讲授。这样,当学生发现从老师和教材上得不到的东西时,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到知识的海洋里去探索、归纳、总结。如果我们的老师将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往往只能够使学生记住一些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只有化实为虚,留有问题供学生去思索、探究,才能为学生带来无穷的意味。

例如:在讲反身代词的结构时,第一人称的myself/ourselves和第二人称的yourself/yourselves,以及第三人称的himself/herself/themselves。我就没有直接讲出它们的不同,而是留给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机会。结果最后多数学生都能够总结出来它们的区别在于一二人称都是所有格加上后缀,而第三人称是宾格加上后缀。

3. 板书的布白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有些内容可以通过板书体现出来。而有些内容可以通过省略号或者留有空白使之隐去,做到虚实结合,简捷生动。形成板书上的布白,让学生自己去领会、思考和探究,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思考来补充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关于计算机方面的课文时,板书设计可以从计算机的功能着手,现在我们正使用的计算机功能有哪些?老师可以利用板书给学生分别列出。对于将来计算机的功能将会有哪些,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课下去完成。

4. 结尾的布白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据说,美国电影导演罗本马摩里在导演《瑞典女王》最后一个镜头时,觉得怎么演都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他想了想,最后决定:“我要让每个观众自己来结尾,我要给每个人一张白纸如约翰洛克所说的‘白板一块’,上面什么字都没有,让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悲哀、灵感、勇气,什么都行,我把这场戏端出来,大家来填空。”课堂教学中,偶尔来一点空白式结课,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余地,让学生来填空,就能够使整堂课显得余味无穷。

例如:在学习关于环境污染方面的课文时,最后可以留出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考虑身边污染环境的各种行为,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三、教学布白的原则

1. 求实原则

教学应与前后知识体系、教学环节丝丝相扣。教师给学生留下“空白”后,不是让教师歇把劲、省点功、缄口不语。在学生进入“布白”设置的艺术境界后,教师应掌握火候给学生一个“说法”,这样才能使教与学相得益彰、和谐映趣。切忌不明不白地跳过去,搞得学生莫名其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2. 科学原则

任何艺术如果脱离了实际,将会变成僵死、虚无飘渺的东西。对于一节课45分钟而言,“空白”只能占据极小的活动空间,教师在运用过程中不能过分地夸大、变形,使学生如坠云雾,无形中衍变为教学的一个“漏洞”。这样不仅没有发挥“布白”的美学效应,反而会使原先传授的知识在“漏洞”中流失掉,不利于知识的完美传授。

3. 适度原则

教师在具体运用布白艺术过程中,不能无休止地给学生营造“空白”,弄得学生穷于应付、疲于奔命,致使师生间的双向活动难以合拍。那样不仅会使教学环节凌乱不堪,而且会使学生认为老师在故意设置障碍刁难自己,因索然寡味而淡化兴趣,降低课堂教学的艺术品位。

4. 集中原则

教学布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但是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盲目驰骋,毫无目的地漫游遐想。教师事先应稍作点拨,所讲内容应很好地与“空白”衔接,为“空白”谱好曲。只有科学地规范好学生的运行轨迹,才能使学生避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洞天境界。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布白”艺术 第9篇

一、布白于新旧知识的衔接时

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知识理解越深, 也越容易掌握所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学本质在于引导,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 开而不达, 引而不发。教师可以适当留白,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观察、思考新问题, 探求新知识。例如:教5A Unit1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看一段本校的外景录像, 然后提问:Doyou like our school?Do you know our school well?What’s in our school?学生们纷纷运用已学知识来表述, 新旧知识自然融合。

二、布白于小组合作时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 采用多种组合形式, 或采用组内探究、跨组探究的形式,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 在概念形成、总结语法规则的关键处, 在相似易混的知识点上, 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如在4A第六单元学习了“They’re so big”。这一句式后, 又出现了“It’s too short。”我故意把疑问留给学生, 让他们先观察老师说这两句话时的表情, 并让他们运用实物模仿造句, 再分小组讨论so与too的区别。

三、布白于提问时

许多教师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多等原因, 习惯于在提问后立刻请学生回答或者自问自答。一般来说, 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确实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理解并作答。但是, 当问题的难度较大时, 教师就需要在提问后给学生 (尤其是大多数英语水平一般的) 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与组织语言。例如, 学习了句型“How many…are there…?”后提问“How many desks are there in our classroom?”;或学习了句型“What did…?”后提问“What did you do last Sunday?”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回答上述类似问题时也需要回忆或思考一下才能够答得上来。因此, 教师在提问前应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 在提问后适当留白, 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 使大部分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四、布白于课堂拓展训练时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 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通常, 我们在授新课后都会精心设计一个相关的拓展性练习。如在学习了牛津小学英语6B“The Seasons”后, 设计了一个“明星见面会”, 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上台与明星进行交流, 这一设计本身挺好, 但教师在设计时把学生框得太死, 都是:Hello!How areyou?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Changzhou?...以至几个小记者与明星的交谈内容如出一辙, 没有真正拓展学生的思维。我想, 此时教师若能适当留白, 让学生有真正发挥的空间, 这场明星见面会应该更精彩。

五、布白于学生课外探究时

让学生学好英语,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 把课堂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去, 使课内学习得以延续, 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 在每年的圣诞节到来之前, 会不断有学生向我咨询有关圣诞节的知识, 我都没有立即作答, 而是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先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学生们都很积极, 而且相互间还能互通有无, 很快, 全班同学都了解了“MerryChristmas!”, “Christmas Tree”, “Father Christmas”…他们能哼唱圣诞歌, 并能亲自动手制作“Christmas Card”送给老师和亲朋了。

当然, 教学中的布白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地运用, 不能为布白而布白。如果教师布的“白”太多, 或竟是一片毫无意义的空白, 让学生无从捉摸, 则不能取得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只有所布之“白”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 生出“实”来, 才是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布白艺术。教学实践中掌握一定的布白技巧与方法, 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使教学更富有成效。

浅谈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布白”艺术 第10篇

一、学习新课,巧设空白

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布下空白,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刺激思维,丰富想象,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如在“余弦定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为4和6,夹角为120°,求第三边的长。通过巡视,我发现学生都是通过作高,利用勾股定理来解答。这时我说:“同学们做的都对,但是方法并非最佳,能否不用作辅助线直接来解答呢?”学生想了一下,仍不得要领。于是我对学生说:“由于该三角形是斜三角形,要解决此类问题,我们需要学习一种新的解题方法——余弦定理。”这样就引入了新课,课堂布白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二、认知冲突,产生空白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当前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认知冲突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思维空白,从而引起好奇心。

如在“求三角函数的值域”教学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求函数y=sinx+cosx的值域。从学生回答的情况来看,有以下两种解法。解法一:因为-1≤sinx≤1,-1≤cosx≤1,所以-2≤y≤2。解法二:因为y=sinx+cosx=sin(x+45°),所以 -≤y≤。当学生注意到两种解法结果不同后非常惊诧,觉得都没有错误,于是产生思维空白,到底哪个解法是正确的呢?实际上解法一是错误的,当sinx=1时,cosx≠1,最大值取不到2。解决这类问题,往往需要将函数右边进行变形,这正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三、设置疑虑,制造空白

在例题教学中,教师可精心地设置疑虑,制造出一些空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然后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来填补所制造的空白。

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从圆(x-2)+(y-3)=1外一点A(-1,4)作圆的切线,求切线的方程。不少学生是这样解答的,设切线方程为y-4=k(x+1),根据d=r,解得k=-3/4,所以切线方程为3x+4y-13=0。这时有学生发现,因为点A在圆外,切线应该有两条,答案显然少了一个。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这时学生处于质疑状态,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1)设点斜式方程要注意什么?(2)画图看看另一条切线方程是什么?(3)若点A在圆上又该如何求?通过这样一环套一环地引导学生释疑,使学生掌握了圆的切线方程的求法。

四、课堂提问,思考空白

课堂提问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师在提问后不要急于让学生来回答,而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空白,让学生去思考。

如在“双曲线的性质”教学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双曲线5x-4y=20上一点P到右焦点F距离是4,求P到左焦点F距离是多少?结果发现学生的答案都是1或11。这时我问学生为什么有两个答案,利用双曲线定义来解答有没有问题?学生想了一下没有发现错误。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此时△PFF是否存在?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后终于发现,当PF=1时,因为PF=1=4,FF=2c=6,那么PF+ PF﹤FF,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矛盾,因此,正确的答案只有11。

五、类比猜想,挖掘空白

中职数学和初中数学的很多内容是有关联的,但它们之间又有区别。教师在教学中若把初、高中相关知识放在一起做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挖掘空白,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我问学生:“若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一定平行吗?”学生都说:平行!我说:错!学生感到一片茫然。此时我抓住时机进行类比,在平面上成立的结论,到空间就不一定成立了。通过类比猜想,使学生对立体几何中有关线面位置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六、新课结束,留下空白

在新课结束时,教师若根据下节课内容设置一定的空白,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本节课学习,则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课后继续延伸。

如在“数列的概念”教学结束前,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已知数列{a}满足,a=1,(n+1)a=na,写出该数列的前5项。学生通过递推法很快得到了答案,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呢?学生发现该数列虽然很有规律,能猜出答案,但究竟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呢?一时想不出来。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上了一个大大的“?”,一个问号给学生课后探索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下节课学习“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法”埋下了伏笔。

布白艺术的研究 第11篇

一、适时“布白”, 为学生思维发展提供时空

数学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如果“满堂灌”或“走过场”, 就会造成学生思考少、体悟少, 就不能较好地落实数学教学的思维发展目标。所以, 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布白”, 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消化、去补充,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提高其思维能力。

1. 问题呈现后“布白”

问题呈现后给学生留下足够的静思默想的时间, 让学生把问题思考得深入一点, 分析得清晰一点, 理解得透彻一点。比如, 应用题的文字表述通常比较长, 因此学生读题时间也比较长, 有些教师往往在学生还没有进行初步思考, 甚至还没完全看懂题目时已给出了解题方法, 这就遏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样的教学, 学生只是生吞活剥地接受知识, 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学生产生思维惰性。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顾完成教学预案而不舍得静静地等待, 不能急于告诉学生“应该这样”或者“不应该那样”, 使学生的数学思维难以萌发, 智慧火花不幸熄灭。应该做到少插嘴, 少提示, 多“布白”, 因为此时的“无言”会带来更多更好的“有言”。例如, 学了《圆柱的体积》后, 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体积相等的两个圆柱体, 底面积和高也一定分别相等吗?为什么?”当一学生说相等时, 教师没有马上下结论;又一学生说不一定, 需要假设具体数据然后计算比较, 教师仍没有表态。学生们有的用纸笔计算着, 有的相互讨论着, 一段时间后, 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坚定地说不一定。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 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通过深层次思考, 体悟到有些数学结论 (命题) 的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从而有效训练了学生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2. 小组合作前“布白”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但不少老师课堂上热衷于开展形式化的合作活动, 问题一出示就要求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 片面追求课堂场面上的热闹。殊不知, 这样的合作学习往往是少部分优生唱主角, 大部分学生被剥夺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成了“观众”和“听众”。教育专家李希贵说:“不要经不起课堂上的沉默, 只有活跃的气氛而没有学生屏神思索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的确, 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 就没有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笔者以为, 应该在合作学习之前“布白”,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合作学习, 通过交流、讨论就可以完善自己的认知方式, 优化自己的数学思维, 达到个性化发展的目的。例如, 特级教师李烈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 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这样“布白”:

师:要计算12×14, 这是两位数乘两位数, 咱们还没有认认真真、正正经经地学过、研究过。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谁会做?

(很多同学举手)

师:你不仅要会乘, 还要把道理说清楚, 会吗?有了一种方法, 还有没有第二种方法、第三种方法?先独立思考。

(学生动脑思考, 动笔演练)

师:那就小组之间互相当小老师, 看能不能把对方说懂, 开始交流。

……

在大部分学生都说“会”的情况下, 李烈老师提出了“还要把道理说清楚”, 并且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之后“布白”,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段“布白”过程中都有事可做, 既体现因材施教, 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又体现算法多样化, 培养学生高度自觉的思维能力。

3. 总结归纳时“布白”

在教学中, 常常会看到学生前教后忘的现象, 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专心致志, 课后做题却感到无从下手。其原因是学生对知识没能有效内化, 对那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缺乏系统的深层次理解, 抓不住问题的本质, 从而不能正确解决“活”的问题。在归纳总结时“布白”, 表面上是“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但实际上学生在这段“布白”过程中, 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或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反思和感悟, 或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同伴的见解、教师的讲解进行对比, 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真正内化数学知识, 同时使自己的思维更趋条理性、深刻性和广阔性。例如, 一位教师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时, 按照常规的思路进行教学, 整堂课始终强调“先假设再调整”这一解题步骤, 但是每次的归纳小结, 甚至最后的总结, 教师从未让学生整理思路, 感悟方法, 学生失去了深度思考的机会, 导致对知识一知半解, 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事实证明, 在作业中不少学生依葫芦画瓢、似懂非懂地照搬, 把所求的两个数量混淆颠倒, 后进生更是一脸茫然。

二、适当“补白”, 为学生的思维发展铺路搭桥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很紧密。学生新知的习得、思维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坚强的“固着点”, 这个“固着点”就是学生学习新知所必须具备的认知基础或学习方法。为此, 教学时教师应适当“补白”, 使“固着点”清晰起来, 并具有较强的固定力, 正如帮助学生找到新知学习的起点、思维发展的拐杖。

1. 在教材内容跳跃处“补白”

有些知识点之间存在很大的跳跃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进行“补白”, 在知识跳跃处为学生架设桥梁, 使学生顺利学习。例如, 《正比例的意义》一课, 教师按照教材的思路教学, 学生对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也比较到位, 但是遇到题目:“圆的直径一定, 圆的周长和圆周率成正比例吗?”全班大部分学生出错或不知所措。原因在于学生不理解“相关联的量”, 教材对此未作过多的阐释, 教学时教师又没有进行适当“补白”, 导致很多学生理解上的空白。一位教师这样“补白”:先解决关联的含义, 再撷取生活中具有关联量的例子。学生举的例子丰富多彩, 有的说:“我们穿的衣服和气温相关联, 天气热了, 我们穿的衣服就少;天气冷了, 我们穿的衣服就多。”还有的说:“考试时, 答对的题目越多, 得分就越高;答对的题目越少, 得分就越低, 所以答对的题数和得分相关联。”这一环节的“补白”, 看似浪费了些时间, 但实质上是对教材进行了必要的“补白”, 通过“补白”, 学生对“相关联的量”的理解不言而喻, 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

2. 在学习方法短缺处“补白”

教学中有些知识的学习方法或问题解决的思路比较独特, 学生因缺少相关经验或方法会感到相对陌生, 难以打开思路, 不利于科学地处理和解决问题。例如, 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时, 很多教师通常按以下步骤展开: (1) 复习有关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 出示例题, 带领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 (3) 分析和解答。这样的教学, 看似思路清晰, 程序流畅, 事实上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方法的感悟是比较浅显的。原因在于:画图法的教学, 要求学生具备两个基本能力, 一个是根据题目画图的能力, 另一个是根据图形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两点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前面的教学中, 学生对这两方面的经验是比较匮乏的。针对这两点, 课始可设计如下两个专项练习来对学生短缺的方法和技能进行“补白”。

(1) 根据条件画图并计算: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 宽4米, 如果把宽增加3米, 长不变, 花圃的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

(2) 看图 (下图) 列式并计算。

当然, 若把这项“补白”工作放在平时来做, 即在平时教学中关注“数形结合”方法的渗透, 就能有效避免上述学习技能的短缺。

3. 在学生思维困惑处“补白”

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碰到令思维受阻的问题, 这时教师应适当“补白”, 解除学生疑惑, 帮助学生铺设“登山”的台阶, 打开学生的思维通道, 使教学过程顺畅有效。特级教师华应龙的“补白”工作做得特别出色, 他在教学《分数的再认识》时, 创设了大头儿子借助爸爸的领带测量沙发长度的情境, 将领带对折三次来量, 正好量了7个这么长。该怎么描述沙发是多少个领带长呢?

师:把你的答案写在练习纸的背面。 (略等片刻) 有什么困难?

生:对折几次?

生:对折3次。

(多数学生依然没有动手写答案, 还在思索)

师:已经说了对折3次, 很多同学还在思考, 思考什么?

生:那一节有多长呢?

师:把一根领带对折3次, 是把这根领带的长平均分成了几份呢?

(大部分学生说“3份”, 有的说“6份”, 也有的说“4份”, 还有的说“8份”。)

师:现在我们也遇到了难题, 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吗?

生:华老师, 能把您的领带借我用一下吗?

师: (一边解开领带一边说) 好, 如果没有领带呢?

生:我把这张纸对折3次后再数有多少个块儿。

师:不可思议, 这么好的回答, 怎么会没有掌声呢? (学生鼓掌) 是呀, 很多人已经在尝试了。

教室里安静了一会, 立刻有人惊呼:“8份!”其他学生表示认同。

师: (满意地微笑) 沙发是多少个领带长呢?

生:沙发是个领带长。

……

从上述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到, 当学生思维受阻时, 华老师及时“补白”, 适当给予思维上的点拨引导, 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经历豁然开朗。华老师不仅注重学生思维的“补白”, 还注重学生情感的“补白”, 不断激励学生勇往直前, 继续探索。这样的学习必定能使学生真正领悟知识, 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必定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意志得到磨炼, 兴趣得到培养。

上一篇:预应力锚固技术下一篇:网络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