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走向

2024-07-19

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走向(精选11篇)

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走向 第1篇

一、从优美的词句走向写作

词句是写作的基本功,要写好作文,就需要完整、通顺、连贯、描写具体的句子来美化,使文章生动形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都会让文本中较为具体、优美的词句作为重点来欣赏、品味,甚至要求学生能熟读成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习作教学渗透于阅读教学中,在对文本重点词句精心品味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模仿运用的字词或修辞方法进行练习写作,从而悟出写法,学以致用。

例如,《爱如茉莉》一文中:“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这一段描写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氛围的文字,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这段文字运用到生活中其他的“爱”中,如母子之爱、朋友之爱、师生之爱等。班级中一位学生在描写自己路过老师办公室窗台时就曾这样改写道:“褪去了耀眼光芒的西下阳光透过玻璃照进屋子里,轻轻柔柔地映在老师正在改学生作业本的右手上。一切显得好安静,就像老师自己在考试一样,仔仔细细地审阅着作业本上的每一个文字。”

可见,课文中这一段优美的句子可以让学生抓住细节描写表达文章主题的方法,通过仿写实践,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二、从典型的段落走向写作

篇章是段落的集合,段落的写作质量直接影响文章的好坏,一篇优秀的文章离不开内容完整、主题统一、逻辑连贯的段落。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抓住文章主旨,教师通常会对文本的典型段落进行重点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段落的形式进行作文的片段练习,实现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互动,从段落延伸到篇章写作。

例如,六年级下册《广玉兰》一课,文章共六段,分别了描写了广玉兰的香幽、色美、形秀、叶绿以及对花的喜爱的独特情趣,文章脉络清晰,不仅文题美、思想美,而且语言美、结构美,值得学生去熟读成诵、仿写。例如,有的学生喜欢文中的第二段,按文中的第二段仿写成了自己心中喜爱的梨花:“三、四月份是梨花盛开的季节。在那烂漫无比的梨花中,花朵是那样的洁白。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我此刻漫步其中的心情,说激动吧,又似乎有一种久违的陶醉;说陶醉吧,却又似乎与绕着梨花上下翻飞的蝴蝶一样,有种难得一见的欢愉。总之,仅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无法体现我此刻全部心情的。”

可见,优美的段落让学生在写作时多了一份可模仿、借用的绝好素材,依照其写作特点进行仿写,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词句,把握文意,也能让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学会运用修辞描写的手法。

三、从写作的技巧走向写作

写作技巧包括文章的语言技巧、细节描写、布局谋篇等方面。好的文章不仅需要真材实料和真情实感,也应力求优化。尤其是入选教材的文章,在谋篇布局、语言技巧等方面都堪称精品,是学生学习、掌握的范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范文的写作技巧,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既有“新颖”,又有“巧妙”。

例如,《理想的风筝》一文,是回忆性的写人叙事类文章,与本单元的前几篇文章不同的是:从材料选择和安排、详略的处理、内在的关联以及过渡连接等几个方面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在表达上也有很多特色:如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具体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因此,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本文学习来指导学生写作中怎样谋篇布局,让学生知道,动笔写之前要考虑怎么写,要理清写哪些故事,故事之间的内在关系,故事如何体现主题,要注意篇章整体上的过渡与照应等等。学生明白了原来作者写得好,是因为事前构思得好,自己写作前也要认真构思,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了再写。

总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这不仅能让学生在练写的过程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也能让学生在挖掘文本资源的过程中做到“取其法、用其材”,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阅读是吸收,习作是表达,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词句、段落、写作的技巧三方面,阐述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互动策略,以期能突破阅读课和作文课各自独立的界限,收获阅读与写作两不误的效果。

走向大量阅读的语文课堂 第2篇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础的工作。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学生理解、运用、表达能力的提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从小喜欢阅读的习惯,让他们爱阅读、善阅读。这也是语文老师多年来一直研究的课题。“语文主题学习”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它要求我们树立大语文观念,备课不能以“篇”为单位零敲碎打,而是要着眼于整个单元,主题统领,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好单元教学重点,依据重点对单元课文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相关文章进行整合,实施教学。以课文为例,识字、阅读、习作统筹安排,依序教学,有效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提升。那么进行单元教学时,我们如何整合教材,单元整体推进,如何与丛书文章相结合,就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认为要进行单元整合教学必须找准切入点。下来我就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为例,谈谈自己如何抓住切入点整合教材进行教学的。

一、以体裁和内容为切入点进行整合

语文教材虽然都以单元主题进行编排,但是单元里面的课文体裁和内容是不一样的。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一共4篇课文,包括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以及一个综合性学习、一个语文园地。4篇课文有叙事文,也有说明文;或讲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或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

在单元整体备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1课时集中识字,了解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然后就以体裁和内容作为切入点,将《自然之道》和《大自然的启示?打扫森林》安排在第2课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比较阅读,看看这两篇文章有那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他们通过认真阅读,仔细比较,发现两篇文章写作手法相同,写作目的一样,都是通过具体事例告诉人们“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就会好心办了坏事”的道理;随后又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鹿和狼的故事》,学生通过交流,不仅了解了人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还掌握了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推荐课外阅读《动物的眼泪》《斑马的命运》。

第3课时我安排了《蝙蝠和雷达》和《大自然的启示?人类的老师》。先指导学生重点学习《蝙蝠和雷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学生很快找到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接着阅读资料袋了解仿生学,让学生明白人类的许多发明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随后阅读丛书中《狗鼻子与电子鼻》。

第4课时阅读丛书《蚂蚁“发动机”》《虎鲸、海豚和声呐》《蝴蝶翅膀与防伪纸币》《盯住动物的眼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仿生学,并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第5课时阅读丛书文章《中国的母亲河――黄河》,了解黄河的重要性,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了解黄河的演变过程,知道人类破坏自然所带来的恶果。阅读丛书中《大禹治水》《保护母亲河行动》,背诵《黄河颂》。

第6、7课时交流汇报自己的本单元学习体会,布置课外调查环境污染状况,或者调查人们为改变了环境做了哪些努力。也可以调查今昔及环境的对比。

第8、9课时汇报自己调查情况,交流自己调查心得。

第10课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调查写成报告,或者写自己调查时的发现及学习心得。

第11、12课时交流习作,评比奖励。

通过对教材和丛书的整合,合理地分配课时,学生学习本单元后不仅明白了主题意义的深远,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严重不良后果,也懂得了现在人类为治理环境所做的努力,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而且通过学习和阅读,学生积累了很多词汇,掌握了叙事文和说明文的具体写作方法。有了语言的积累和生活中收集到的一手材料,学生写作起来就非常容易。写出的作文,内容具体,语言生动,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以主题思想为切入点进行整合

单元整体教学要求教师站在单元整体的角度准确解读课文,这就要求对文本主题思想有准确的把握。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是“战争与和平”,选编了精读课文《夜莺的歌声》《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略读课文《小英雄雨来》《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个资料袋,一个阅读链接,一个语文园地。在备课时我发现《夜莺的歌声》和《小英雄雨?怼范际墙舱秸?中小英雄的故事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写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和孩子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设计本单元教学,我就以主题思想为切入点,将课文整合成“战争”和“和平”两部分进行教学。

教学时我先安排1课时集中识字,了解文章的内容。把《夜莺的歌声》和《小英雄雨来》放在第2课时来讲,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比较阅读,看看夜莺和雨来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分析人物性格,从中感受他们的英雄气概。第3课时阅读丛书中《小兵张嘎》《倔强的小红军》《鸡毛信》《咱班的“王政委”》。第4、5课时交流汇报自己的读书感受,分析文章里面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他们的共同特征。掌握用事例写人的方法。第6课时安排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阅读资料袋和阅读链接,了解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和痛苦,体会人们对和平的渴望。第7课时阅读丛书《今天是儿童节》《和平颂》《一把小提琴,一个不灭的希望》《泪厅》《真实的战争》。第8、9课时汇报自己读书感悟。第10课时发布新闻会,第11、12课时写作交流。

本单元我以“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思想为切入点,将课文分为两大块,第一部分感受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并了解写人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知道怎样用具体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第二部分以思想教育为主,让学生明白战争的破坏性,体会战争中人们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悲痛心情,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三、以写作方法为切入点进行整合

在小学课文中有很多单元是训练写作为主的,教学这一类单元课程时,就要以写作方法作为切入点,来整合教材,达到教学目的。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以“动物”为主题的,选编了2篇精?x课文《白鹅》《猫》,2篇略读课文《白公鹅》《母鸡》和一个语文园地。要求学生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从而体会到同样是写动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心里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不同,体会不同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学习写作小动物的方法。

教学本单元时,我以写作方法为切入点对教材进行整合。第1课时安排集中识字,了解各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第2课时小组合作,对比学习《白鹅》和《白公鹅》,了解两位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相同处和不同处。明白同样是写鹅,不同作者观察的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写出的鹅也就各具特色。第3课时对比学习《猫》和主题丛书中的《老猫》,感受猫的可爱,并进一步了解不同作者在叙述时不同的语言风格,更进一步明白即使是同一动物,作者观察的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写出的动物也各不相同。第4课时小组合作学习《母鸡》和主题丛书中《母鸡》《柱子上的母鸡》,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体会,进一步体悟不同作者的语言特色,领悟写作小动物的方法。第5、6课时阅读丛书《小麻雀》《松鼠》《画眉鸟》《孤雁》《蜂》《我家的淘气包》《一只家犬的临终告白》。第7课时交流汇报读书体会,第8课时交流前段时间阅读“动物”系列文章积累的词汇和语言,以及写作动物的方法。第9、10课时写小动物,交流写作心得,评价写作作品。

通过以上单元课程整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比阅读,交流体会,掌握了一些写作小动物的方法,并且经过大量阅读,他们积累了很多描写动物的词汇和语言,写作时已经水到渠成,写出的文章语言流畅,风趣幽默,内容具体生动。一个个富有生气的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令人惊叹和欣喜。

单元整体教学的整合有很多方法,只有抓住切入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才能根据学段要求,合理地将课文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文章进行重组,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教师必须认真备课,潜心研究,深挖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站在单元的高度统筹安排课程,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学会积累,学习表达方法,实现高效课堂。

让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走向实效 第3篇

一、优化形式,引导学生提高阅读效率

1.浏览式阅读

浏览式阅读是阅读的第一步,学生阅读作品时,应像电子扫描那样,对所学作品质疑问难,扫清障碍。同时,借助工具书,将扫描出来的生字难词,正音识形,理清其意。浏览式阅读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高效。

2.咀嚼式阅读

阅读中的咀嚼是把读物内容融会贯通的过程。对于这一步来说,教师应循循诱导,通过让学生默读或大声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多种感官去细心咀嚼读物。有的文章只要“嚼”出文眼,就能把握内容主旨。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蜡烛》一文,其标题就是文眼,只要学生关注“烛光”背后深层的意义,文章的主题就一目了然;有的文章要“嚼”出文脉,例如《故乡》的结尾。“……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像这样富有哲理而耐人寻味的双关语,更需要学生反复吟诵,才能把内涵体会出来,咀嚼式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解决好这个环节,学生的阅读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3.回味式阅读

回味式阅读既能总览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能进行艺术玩味,提高艺术修养。这种阅读形式更适合有文学意蕴的读物,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自我陶醉的老先生;《藤野先生》一文中有着学者风度的藤野先生等,教师在指导阅读时应从语音、语调、语气等方面引导学生模拟人物情态,进行角色回味再现。像高尔基的《海燕》、泰戈尔的《金色花》,引导学生阅读时,让其反复体会意境,反复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吟诵,学生就会逐渐进入这些散文阅读的艺术境界。

二、深钻文本,抓好文本语言的切入口

1.从修辞角度去理解文本

我们可从比喻的角度来理解文本。例如,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这两句写得好,好在前一句用斗折蛇行作比喻,写出了小溪曲折流动的形状;后一句用参差不齐的犬牙作比喻,写出了两岸高低错落,凹凸不平的形态。形象生动,美不胜收。

2.从语气(句式)的角度理解文本

指导学生通过对特定句子的语气(句式)进行理解,体会语句中语言运用的巧妙。例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一句,作者运用反问的语气,表现出一种对死亡泰然处之的镇定气度,一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气概。

3.从作者写作意图角度理解文本

文本存在多元性主题,切入不好,容易陷入琐碎的迷魂阵。例如鲁迅的《风筝》一文,针对“人物关系”,提出“兄弟情深”的见解;针对“主体事件”,可提炼“游戏正当”的看法;针对“心理感受”可提炼“自身精神”的观点。为了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探究的切入口:文章的最后三段删除,替换成“我沉重着的心终于轻松了,谢谢你,兄弟!”你认为可以吗?请从文章主题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经过讨论探究,学生明白了文章的落脚点就是最后三段,“感叹无怨”就是本文的主题。

三、巧设问题,把握提出问题的有效性

1.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仔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后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对课文从整体上进行阅读后提出的问题;“主要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极强的牵引力,它的每一个问题都将成为阅读教学活动的一个“板块”。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课堂气氛随之将变得生动活泼。例如我在教《故乡》一文时,学生在了解了课文的背景后,我便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准备发言要点的15分钟内,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学生思考的结果是:故乡的面貌变了,故乡的人也变了(闰土和杨二嫂)。我以此为基调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我继续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未来满怀信心。

2.以曲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常常采用曲问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是教学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我当时这样反问:苏轼是一个大文豪,一个有抱负的人,他甘心做一个真正清闲的人吗?学生思维的大门被打开了。他们真正领悟到苏轼身遭贬谪却还有一份闲情逸致的情怀,要做到如此境界,没有广阔的胸怀是做不到的,从而轻松地理解了文意:文章正是体现了作者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

3.在字里行间寻找疑窦

有些文本在字里行间存在着被人忽略的问题。例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中赫留金说的这样一句话:“不瞒你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这句话很容易让学生忽视。结合上下文,我特意设置了一些问题:文本为什么要插上这一句呢?奥楚蔑洛夫为什么一会儿脱大衣,一会儿穿大衣呢?全文没有一处提到变色龙,为什么要以它为题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讨论探究中不断看到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四、凸显教学之美,提升不同层次的審美能力

1.挖掘形象美

作为语文老师,应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每一个形象美,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叩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有所爱,有所憎。教材中一批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已走进学生的心理:在海边月夜下手执钢叉看瓜刺猹,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视死如归,浩然正气的闻一多;还有见风使舵,奴颜婢膝的奥楚蔑洛夫等众多人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分层引导学生挖掘一个个形象美,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情操得到陶冶,情感得到熏陶,言行得到规范。

2.挖掘语言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剖析作品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朱自清《绿》一文的语言很有代表性,“镶在两条湿湿的里边儿的——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在眼前了。”以一个“镶”字描绘了瀑布处在山涧中的状态,既准确恰当,又形象逼真,使瀑布有立体感。“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膀浮在天空中一般。”这句中的“踞”“浮”化静为动,把凌空而立、跃然石上的梅花亭形象写得神采飞扬、惟妙惟肖。

3.挖掘意境美

作者的情感和客观的物象相感应而用文字描绘出来的图景即意境,其本质就是情与境的交融。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向我们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首先,诗人用三个“轻轻地”表现了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接着写康桥的美景,表达对康桥的依恋。将“河畔的金柳”想象成“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湿润可人的活物。同时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的虹”,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使客观生活图景和主观思想感情得到了和谐统一,从而显示了意境美。

总之,我们研讨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案,其目的在于提炼出有效阅读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人文精神,使他们对历史和文化有热情,对乡土和社区有感情,学会关怀社会,关心他人!

参考文献:

王维静.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11(8).

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走向 第4篇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教学的内涵

所谓有效对话教学主要指的是在课堂所限定的时间内, 利用语言的特性, 采取对话式的教学方法使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对语言规范进行充分的掌握, 从而形成个性化认知, 展开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和交流的教学。高中语文有效对话教学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与平等性的特征, 教育的双方都是在民主平等, 互相尊重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和学习的。

二、高中语文有效对话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存在于高中语文有效对话课堂中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足以及师生之间的对话缺乏实质等方面。为了确保高中语文有效对话教学顺利实施, 就应该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1、教师独白有余, 师生之间的对话不足。目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 往往被定位为传授者和接受者, 命令者和服从者, 这就导致师生之间无法开展具有实质性的对话。而且, 在教师过程中, 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成了教师“独白”的舞台, 体现的是灌输式的课堂, 学生只是知识容器, 课堂气氛沉闷压抑, 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使得教学低效。

2、缺乏实质的对话, 让教学毫无意义。师生之间的对话缺乏实质, 主要表现为即问即答式对话。比如,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等问题, 学生也随口附和回答:对、是等。这种问题没有教育意义, 无法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而且, 所提的问题缺乏过于简单, 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必然会导致课堂沉闷无趣, 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

3、脱离目标的对话, 让教学背道而驰。阅读教学中展开对话要紧紧围绕着文本和教学目标展开, 一旦脱离了目标和文本, 就会在毫无意义的话题上越走越远。比如, 在教学《致橡树》一诗时, 有教师问:“你心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于是, 学生们针对爱情观展开了热烈的无边际的讨论。这一对话, 脱离了文本和教学目标, 无法使学生领会现代诗歌的语言魅力和诗歌表达的情感, 导致课堂徒有对话形式, 却失去了语文的教学的实质。

三、高中语文有效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将高中语文有效对话教学进行合理的构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从而实现有效对话教学的教学目的。

1、创设有效对话教学情境。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对话教学是一种理念, 它昭示着民主、融洽, 其精神实质就是平等。”对话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学生才能够将心中的想法毫无保留的向老师和同学诉说, 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可见, 创立一个好的学习对话情境是确保有效对话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因此, 教师要努力构建一个宽松、愉悦、民主的课堂氛围, 做到从根本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此外, 教师还应该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情境, 可以根据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开展说辩论赛、情景剧表演等灵活多样的活动, 使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学会并掌握所学知识。

2、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对话。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 总会有一些积极参与的学生。相反, 也会有一些边缘化的学生, 在语文阅读学习中, 他们只想当一个旁观者, 不想参与到对话中, 这就会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因此, 针对这些“旁观者”,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设置不同的对话, 调动各个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例如, 针对独立型的学生, 教师要根据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强的特点, 多准备一些难度较大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以培养其自主、探究学习能力。针对依存型的学生, 教师要充分考虑他们喜欢合作的特点, 为他们提供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 以使他们更加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来, 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倾听, 构建层次性的对话系统。倾听是实施对话的基础, 因此, 在实施有效对话教学的工程中, 应该培养学生们倾听的习惯, 从而构建层次性的对话系统。首先, 教师应该增强学生主动倾听的意识, 让学生们明白倾听是对发言人的尊重, 并且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倾听的重要性。其次, 教会学生倾听的技巧, 并且在实践中逐渐提高。最后,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指令性语言, 要尽量使用有利于开展对话活动的指令, 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教学的根本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行, 对话教学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 要将高中语文有效对话教学的实质内涵和基本理念充分的认识起来, 并且在此基础上, 掌握有效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只有这样, 才能使对话教学的优势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现, 才能实现课堂生命灵性的融合和绽放。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如何从乏味的“独白”走向生动有效的“对话”是新时代下高中语文老师面临的一次挑战。本文通过探讨新课标下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内涵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旨在探讨有效“对话”的教学策略, 构建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

关键词:语文阅读,独白,对话,策略

参考文献

[1]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考 第5篇

关键词:阅读期待;启动情感;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86-01

教育家叶圣陶:"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训练学生听说读写与坚持自学五个方面的习惯,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读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不仅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读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读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下面就我的实践经验,谈谈对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要有明确,提高阅读质量

教学目标既是要落实的教学任务,也是课堂教学结构中的核心。我们应该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考虑提问、板书、练习等,使目标成为“神”,其他方面则是“形”,以“神”统“形”,以“形”达“神”。以此求得课堂教学的“高效低耗”。 如:《草船借箭》的“借”,是全文学习理解的重点,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弄清“借”的前因后果之后,进行探究性学习,便把“借”与“神机妙算”紧密联系起来,经过反复的阅读,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言文字中体会诸葛亮预先估计情况,决定正确计策的非凡才能,从而一线串珠,自然贯通,又层层深入扩展,构成一个以此为核心的磁力场。

二、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朗读是把握词语的关键一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指导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结合上下文反复揣摩,渐渐领会其意是较为妥帖的方法。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朗读能够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的内涵、作品的主旨。一篇文章,作者总是通过一定事物、情境的表述,寄托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的。这种思想情感,有的是作者直接揭示的,有的则蕴涵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不管何种情形,都应注意在再现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进一步细读、深读、品读原文。投入感情,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情感轨迹,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深华,认识提高,领悟到文章的深刻内涵。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用诵读创设情境,使学生觉得仿佛在送行的人群之中,教师也恍若置身十里长街。随后问:“‘非常幸福该是愉快的感情,‘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是赞美的语言,为什么老师读得反而低沉了、轻了、慢了呢?”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非动感情不可。他们哽咽着说:“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到了。”“因为这种幸福,中国人民不会再享受得到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我们更加悲哀!”可见,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点拨与引导,他所要做的是设置问题,把学生引入角色,而不是包办代替,否则就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另外,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二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有的教师很注意培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学习语文,这种做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活动、做游戏,要以学好语文为基础。我们提倡的是“快快乐乐学好语文”,要在“好”字上做文章,不要过分地在“乐”字上做文章。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阅读课文后,还需在整体上要对课文自觉地进行品评鉴赏,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如读罢课文后,引导学生掩卷深思,从写作技巧、思想内容、知识信息等方面自觉地总结收获,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学生的课外时间绝大部分都在家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今天,在考试的压力下,让家长全力支持小学生读课外书其实是很难的,有不少学生向语文老师抱怨,课外一读课本以外的书,家长就极力反对,说什么又在看闲书了,将来考试又不考,白浪费时间。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结合《将相和》《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自己的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1世纪的阅读教学应该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阅读教学能否焕发更大的生命力,还须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找到更多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冯现德. 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本探析[J]. 成才之路. 2015(36)

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走向 第6篇

《都市精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并说出“都市精灵”在文中的含义。

2.能通过品味文章精彩、生动的语言,理解作者流露的感情。

3.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对文本具体语句的赏析来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

(反思:我觉得本课教学目标的清晰度不够,什么是品味?如何品味?品位有哪些方式,对具体语句的赏析就能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吗?教学本课有没有更为合适的学习目标?)

教学方法:

以茗海中学推行的“五步教学模式”即:自学、合作、质疑、引导、训练的教学方法为主,辅之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式教学、导读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本,注重思维品质的训练,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反思:当年为迎合全县的模式创建,我校创建了五步教学法,并邀请教研室老师进行指导,确立了“自学、合作、质疑、引导、训练”五步教学法,在第二年全县课堂模式验收中一次性通过。现在回看,语文教学应该是流动的活水,不需要固定的教学模式。最生态的语文课堂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灵活的教法。语文课堂是师生共同生长的课堂,是倾听的课堂,是互动生成的课堂,是交响的课堂。没有所谓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成果展示

1.学生展示小组字词预习检测的成果。

(1)生展示小组情况并评价。

(2)其余小组补充需注意的字词。

(反思:前置性预习和语文课的导入怎么处理?语文课要不要设计导入环节?自学环节是基于学生学习的难点、障碍点的备课和上课,是基于学习差异的备课和上课,为课堂教学确立合适的起点。起点怎么确定,从课前预习的反馈和师生的对话中如何捕捉到最佳的起点?学生对这样的导入感兴趣吗?)

2.解题质疑。

(1)看到“都市精灵”这个标题时产生了怎样的疑问呢?(结合预学案)

(2)指明学生回答(生质疑)。

(反思:质疑环节冷场了怎么办?语文课堂教者如何引导学生质疑,怎样质疑?学生会不会质疑?学生能否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师如何把学生的思维引导新的高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二、合作、引导

1.寻找精灵

寻找文章都写了哪些都市的哪些小动物?(生用笔圈画出来)

2.走近精灵

(1)自读课文,了解精灵的特征,体会作者对“都市”及“精灵”所包含的情感,通过具体的语句深入探讨。

(2)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3.感悟精灵

(1)由特征、情感推导出写法——对比的手法并展开讨论。

(2)分析文中的几组对比。

(3)作者通过这样的对比提炼出哪些观点?明确:6、11、12小节

(生齐读相关小节,明确:作者的观点是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紧扣“标志”“衡量标准”“原始城市”等关键词来深化主题,明确写作意图。)

(反思:所谓语文素养,其实就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本环节对语言文字的比较、品味和甄别还不够?课堂上教者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适时的追问不够,在课文的某些关键处,再挖一挖,深究一下,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如何对小组合作学习开展评价,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一堂语文课组织几次小组合作学习为宜,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后应该在语文书或笔记本上留下些什么?)

三、当堂训练

我们感叹家乡的经济发展和绿树成荫,但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一些东西,很明显的是,我们周围的动物,如鸟类也在慢慢地减少,甚至在某些地方,看不到鸟的影子,对此,同学们,你们有何话说?(结合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见解)

四、作业布置

设计一条有新意的标语,号召同学们保护动物,与动物文明相处。

(反思:板块式教学可以让教学环节更清晰,避免了教学的琐碎费时。其实教者可以将更多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五、板书设计

笔者觉得本课还有如下几个值得细细咀嚼的地方: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我在关注教的同时处处体现关注学生有成效的“学”。

1.自学充分体现学生的独立学。

自学作为一种能力,对学生的毕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手段,它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同样如此,充分的前置性预习是确保课堂高效的有利举措。

2.合作关注学生自主学。

(1)科学分组。分组应该不是固定的,一段时间后,应根据实际再次分组。

(2)明确任务。我们在制定合作学习时必须要细化每个小组的学习目标,以此逐步深入,层层推进,最后回归于课堂的教学目标。

(3)客观评价。这一环节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完整性,体现了合作学习“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关注学生个别差异”的特点。

3.引导注重指导学。

引导是在学生通过自学、合作(讨论)后、仍有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时教师才“指点江山”的。“引”最重要的就是引起讨论甚至是争论,因此讨论题目的设计要有梯度、可行性,通过分组讨论推举发言人或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导要做到水到渠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1)补充——教材上不全的,学生理解片面的;(2)更正——学生理解有误的;(3)点评——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就学生答的内容和方式等作精当的点评;(4)归纳——由个别到一般;(5)拓展——既要把学生领进教材,让他们学得懂、记得住,又要把学生领出教材,让他们学得活、用得好。

4.质疑重在破解学。

通过自学、合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让学生把其中一些模糊、生疏、甚至是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十分重要。教者在巡视的过程中不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在一些关键点上给予“画龙点睛”,特别是一些不成熟但有质量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修改以形成系列,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梳理,共性问题集体归纳,个性问题个别指导。

5.训练落实落细学。

经过当堂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就会使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提高,这是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的。一课一练,一练一得,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和细处。

从真教走向真学,并不是让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教和学本身不是一种割裂关系,而是教学相长,互学共进。最后我用叶圣陶先生的名言作为我的结束语:“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摘要: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从真教走向真学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转变,改变以往教师一讲到底的陋习,将教学重心适当向学生高效的学上转移。教和学本身不是一种割裂关系,因此从真教走向真学不是让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教学相长,互学共进。

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走向 第7篇

作为高中语文老师, 应该在已有主题组元的前提下,用活教材,通过串联,进行知识重组, 形成知识体系和完善正确的人文价值观。串联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真正统一, 构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生态。

一、在串联中激动“慧根”,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观提倡学生积极参与, 勇于探究, 在合作和交流中, 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自己获取新知识为终极目标。苏教版教材的文本选择,即使是同一个专题,也是同中有异。教者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搜集和整合信息,形成知识的 横向联系 和纵深理解。 这样,就在知识点串联中帮助学生激动“慧根”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串联中强化重点解决疑难点,如《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中的“小让”文下注释为:“小的谦让”。华东师范大学徐丽莉教授提出了异议, 她串联已有知识储备: 1.“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让魏公子曰……”(《魏公子列传》)2.“寺人披请见 ,公使让之 ,且辞焉。”(《左传》)再联系《说文解字》:“相责让,以言辞相责备。”最终敲定“小让”的正确解释为“小地方,小的方面的责备”。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应多用串联的方法, 鼓励学生思考和质疑, 在知识点串联中触类旁通,帮助学生激动“慧根”,提升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在串联中打开“天眼”,构建知识的网络框架

我们说,教材无非是例子。所以, 在已有的主题组元的前提之下, 应该以有着一篇篇经典课文的课本作为载体, 加强课文的横向挖掘, 强调课文之间的内在的逻辑关系, 按照知识点分门别类进行重组, 由点到面, 把渗透在文本中的琐碎的孤立的 肢解的知 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构建全面的知识框架。从而让学生能打开“天眼”,高屋建瓴,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养 和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这正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比如,在教学小说阅读时,我们自然会把《荷花淀》和《<边城>选读》这类文本串联在一起,由点到面,再串联把握以孙犁、汪曾祺、史铁生等为代表的“诗化小说”的一般特点和表达技巧。掌握了这一类知识,那么在阅读《侯银匠》、《溜索》、《这是你的战争》以及《邮差先生》等诗化小说时, 文本感知应该会相对顺畅, 解决问题也应该相对得心应手。

通过串联,使知识系统化,构建知识框架, 不仅仅是高三复习时的做法, 它应渗透在我们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中,学习每一个重要的知识, 都应该有串联整合的意识, 并随着知识点的扩充加以完善, 直到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三、在串联中顿悟“真理”,完善正确的人文价值观

以人文话题作为编排模式的现行高中语文教材, 要求我们理解、掌握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语文基本能力; 在落实语文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关注学生的身心和情志发展, 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横看成岭侧成峰”, 安排在同一个 专题下的 文本的主题,因作者的所处时代、人生阅历、对社会的认识、情感体验、人生感悟的千差万别而有所区别。因此,我们在透过文本表象把握其背后的意蕴之后, 把专题下的所 有文本加 以串联整合, 把专题的人文话题与同类读本加以串联, 还应把此类话题与相应 的社会热 点串联起来, 以实现对文本的理解高位化,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完善正确的人文价值观, 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就如复旦大学附中黄荣华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需要多体验, 多做贴近生命感知的探寻;多整体感知,少细碎分析,更不做“碎尸万段”式的肢解切割; 多做一个大前提下的意义探寻,少做“碎片化”的“多元解读”,以便让学生能整体“感悟”、真心“意会”而“顿悟”真理。引领学生思想,濡染学生情操,锻造学生思维。

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走向 第8篇

一、是注重学生的初读感受, 深入实践问题式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必须进一步重视学生初读体验, 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 正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经历差异、思维差异, 尽可能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努力调动一切因素, 引导学生立足自身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从不同侧面引导学生学会用情感去感受文本、体会文本, 领悟文本情感内涵和思想意义的精妙。在此基础上, 教师也要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发言等形式,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说出表达不同的见解,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在阅读过程的独特体验、个性理解, 从而有效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不断赋予文本更多的初读体验。例如:教师可以在学习课文之前, 鼓励学生预习课文, 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种疑问, 之后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具体问题。或者由教师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 精心设计一个主要问题, 并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完成, 之后, 组织学生开展交流。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更加个性化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体验。同时, 也可以在预习过程中, 及时接触文章的重难点, 并针对性提出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训练思维、提升能力的机会, 真正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促进阅读向纵深方向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而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俱佳的精品, 有大量可以供深入探讨和思考的话题。为真正促进学生的阅读向纵深方向发展,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 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可布置探究专题, 结合的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探究式阅读教学。一方面是通过探究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涵。当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深层的意蕴不愿多做进一步的发掘以及对文本中重要语句所蕴含的意义不愿做更为深入揣摩时, 教师一定要将此方面内容作为探究的主要内容, 及时组织学生开展阅读鉴赏, 并通过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等方法, 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放大学生的探究热情, 进一步挖掘教材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另一方面是探究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为只有具备一定难度的问题, 才能不断拓展学生的探究思路,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只要教师指导得当, 帮助到位, 就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并对信息进行辨析和判断并最终获得结论, 从而确保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心灵受到撞击, 出现顿悟的境界。例如:在高中语文的戏剧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整体阅读、体验阅读之后, 开展分小组表演课本剧, 并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台词作点评。

三、是依托学校图书资源, 助推阅读教学实效

要想提升高中学生综合的文学素养, 就必须组织学生开展大量有指导的精品阅读, 只有当学生的阅读积累达到一定程度, 才能真正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的教学实践也证明有针对性地开展广泛阅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只有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 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内心对书籍的强烈热爱, 从而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投身阅读, 更加主动地获取知识, 更加积极地应用知识。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 要让新课改的阅读要求与阅读量真正落到实处, 就必须依托学校图书资源, 及时在教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课堂上切实减少不必要的冗长而琐碎的分析, 着力引领学生学会阅读, 真正做到不仅“授之以鱼, 更加授之以渔”, 从而让学生学会自行建构、体会、理解文本意义, 这就要求教师积极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以教给方法和培养能力为主, 将多余的课时用来指导课外阅读。每个星期确保抽出一节或者两节课的时间, 组织学生到学校阅览室上阅读课, 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开展自由选择阅读, 并自我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挖掘, 通过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筛选信息等措施, 培养学生的阅读反馈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 以一个月为一个周期, 组织学生开展名著阅读交流活动, 让学生在教师有步骤有计划的安排下有效提升阅读的量和阅读的质量。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 广大同仁既要将新课改看成挑战, 又要当作一种机遇。在阅读教学实践中, 不但要考虑“教法”, 更要考虑“学法”, 从而真正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使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宵涟.浅探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J].职业时空.2010 (8)

[2]游华国.浅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2008 (S1)

[3]苗春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0 (17)

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走向 第9篇

1. 计算机教学的特点

(1)发展性特点。时代具有发展性的特点,计算机的教学同样也有发展性的特点。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相关的软件也有了非常明显的突破[1]。除了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计算机的理论体系也更加完善,因此在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出了时代的发展性特点。

(2)综合性特点。计算机教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从它所涉及的理论技术来说,包含了机械电子理论、信息系统理论、数学理论等。从它的教学内容来看,包括了物理、美学、音乐、哲学等。相比于其他学科,计算机教学不仅仅是对技术应用的教学,也是一种文化课程的教学。

(3)应用性特点。在计算机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将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应用,计算机的应用不仅仅体现在计算机的使用上,还要通过计算机进行在网页制作、视频分享、资料上传等方面上的应用。

2. 培养计算机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坚持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作为主线,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作为目标,对学生知识、能力、培养方案以及素质结构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毕业生必须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强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较宽的知识面以及较高的素质水平等;在制定教学内容体系与课程时,必须坚持以“应用”作为主要特征;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占据一定比例。学生期望在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等方面获得较为科学、有效的培养与锻炼,从而掌握丰富的知识与应对问题的手段与方式,从而使学生自身的社会竞争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更好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3.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的意义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大的课程,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如果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听课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到最后只会说而不会做,只知道计算机的一些理论知识,但是无法通过这些理论知识来指导和进行计算机的实践应用[2]。而如果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完美结合的学生。

4. 实现实践创新型计算机教学的措施

(1)优化教学内容。伴随着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计算机技术同样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与时俱进,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予以优化改革,是极为重要的。计算机理论应和具体情况有机结合,充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分析与运用,并且对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予以适度说明,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

(2)加强师生互动以及学生间的协作交流。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互动和协作对于课堂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需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问答的方式,让学生们参与到讲课中来,这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在进行课堂讨论时,可以将学生们进行小组划分,给每一个小组分配不同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们进行相互讨论和研究,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计算机教学方法不但能够让学生们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魅力,也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科技水平高度发展的新时期中,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应用广泛。综上所述,在计算机技术的课程教学中,要不断推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让学生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摘要:伴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现代教育中大力推行计算机教育以及如何做好计算机教育工作,是当前我国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将对计算机教育培养的重要性予以说明,并提出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从而促进计算机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使计算机教学的性质从辅助走向主导。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创新,实践,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文清.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5).

语文阅读教学在课改中的新模式 第10篇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教育技术 教学应用

随着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常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效果,是改革的新课题。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要使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必须把握学科特点,研究教学规律,科学运用多媒体,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的作用。

一、多媒体演示技术,激发阅读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色彩、动画、声音、视频及表现手段上比其他教学手段更形象、生动、立体感强,特别是声音、图像、视频给人以极大的震撼,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冲击,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春》这篇课文时,先播放关于春天的视频。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欣赏了春天的美丽景象,而且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冶,吸引了注意力,提高了兴趣。看完了视频后,学生学习兴趣都被激发起来,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又如教学《三峡》一课时,我结合课文内容播放视频,屏幕上那瀑布的声响气热和壮观景色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学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三峡瀑布景观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这样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极浓厚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

如今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艺术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现有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过程。如《端午日》一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计算机中的图像、声音从表达形式上唤起学生对语言的主动感悟,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指名学生上台操作电脑平台,边播放图像边向学生介绍湘西人民的热情。要求学生表达求活,最好用自己的语言展开讲,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整体的感知,并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扩大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整个网络世界的信息存储量比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的存储量还大,也就是说,利用计算机的阅读量大。利用网络技术,不但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而且能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丰富的知识,这样学生的阅读水平就自然而然地提高。另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地位存在差异,这是学生形成阅读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计算机则可扫除这一障碍,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征服欲,以此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取得的阅读效果非常显著,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阅读要求。如在教学《白鹭》一文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搜集有关白鹭的大量知识,进而进行阅读学习。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阅读效果非常显著,帮助学生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阅读要求。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于学生积累信息,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现行的教学改革,体现了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丰富知识。如教学《纪念白求恩》时,通过文章,了解白求恩同志是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待工作极端负责的人。我又出示一篇課外阅读的文章《白求恩的故事》,学生再读,又有体会,进一步了解他对信念的坚定不移,对事业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补充教学,帮助理解文章的中心,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知识也就更多。现在的语文教材内容可以说涉及面很广,包罗万象,有些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知识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领域,这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在教授每一课时,老师根据教材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积累信息。又如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我事先搜集有关花的文字、图片资料、作品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库,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这样就能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五、利用网络教室技术,展示研究学习成果。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个人或合作创作自己的研究作品,在展示中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学生自主探究,自由组合,选择最喜欢的文字、图片,利用Powerpoint制成一个有自己风格的“我所了解的鲁提辖”的幻灯片。对于每个人的作品我还给他们评价,为此我特意制作了评分标准。透过学生的作品,学生不仅了解鲁提辖的疾恶如仇、见义勇为,还知道鲁达长期闯荡江湖,对社会上的压迫和不平,怀有强烈的愤懑的精神。“采用多媒体教育”项目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带来的动力,还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韵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提高语文课程阅读热情的新创意 第11篇

一、提高语文课程阅读热情的方法

1.认清关注的是课文的内容还是语言形式。

语文课堂的大多现状是教师不能辨别应该更多的关注课文的内容还是语言的形式, 而过多的把课文内容作为重点, 过多的投入了精力, 但是, 要想获得文章学习的好效果, 首先应该要先阅读文章, 把文章熟悉了, 再去寻找其中的知识点, 多阅读文章对语文的学习是很有益处的, 可以培养语感, 也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应该把更多的重点放在怎样阅读上, 有一个正确的授课观念。

2.要做到内容的情感与语言阅读的完美结合。

在课堂上要充分地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的情感, 还要有完美的阅读, 而把这两种结合起来是最好的授课方式, 而结合过程中要有机的结合, 结合得要完美, 才能起到互补的作用。两者的结合要自然, 内容作为主力, 而语言阅读为重点。

3.找到阅读的切入点。

找到阅读的切入点是很重要的, 首先要从线索进行切入工作, 找到文章的线索, 吸引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想要去探索, 结合文章的结构, 把学生完美地引入到文章中去, 感受文章带给他们的感情, 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

4.要有趣地阅读。

阅读一定要有趣, 才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要创建有趣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和老师有好的交流方式, 老师要有趣地引领学生去有特色地阅读, 只有老师讲课生动、有趣, 才会吸引小学生, 小学生对有趣的事物比较感兴趣, 求知欲也是非常强的, 在有趣的气氛中让小学生们融入到课文中去,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多收集一些和文章有联系的图片、音乐等。

5.课堂中有趣的进行交流。

课堂上师生要有互动的环节, 老师要以友好的态度和小学生们交流, 也要透露着有趣的样子, 让学生愿意和老师进行交流, 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些文章中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解答, 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提问的问题可以掺杂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大声地把课文读出来, 流露出真实的感情。在学生不懂的时候, 比如, 有不认识的生字时, 老师要进行辅导。对学生要多实行鼓励政策, 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学生会更努力地去学习。

二、在语文课程阅读中教师应该做的事项

1.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

小学生一般都很喜欢读一些小故事和看一些图片, 所以老师要在授课前收集足够的材料, 在课堂上为学生有声有色的进行朗诵, 资料的选取要有利于思想的健康发展这样可以从小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可以开拓小学生的视野。

2.有好的阅读课目标。

每堂课的进行都要设定一个目标, 并且为这一目标而努力。有了目标, 课堂才能有序的进行, 教师要在阅读课上寻找阅读思路, 把教学教材和目标结合起来, 在阅读中, 要从多方面进行, 比如, 阅读中的文字、文化习俗等, 都要有不同的情感表现, 让学生亲身感受那种阅读的美好感受。

3.确定教学的内容。

每堂语文课都有其课堂内容, 要对内容进行层次划分, 每一节内容都要被充分理解, 对于精彩的部分, 教师要让学生多多去阅读, 去感受, 对于一些不是很重要的部分可以简单概括。

4.课堂创建良好的情境设计。

情境设计是很重要的一项任务, 教师要认真完成, 结合文章的内容去设定相应的情境, 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置身在情境中, 每篇文章都有其自己的思想, 所以在语言情境的设计上也要符合文章的内容, 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感情朗诵出来。课堂上要设定很多的拓展内容来丰富学生的视野。文章情境的设计一定要能带动学生的感情氛围, 让学生融入到文章中去, 可以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感悟文章。

培养学生好的阅读能力, 让学生有阅读的动力是语文的主要内容, 做好这些工作, 需要教师采取相应的方法, 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 让学生能够理解文章, 有感情的朗诵文章, 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激励学生去自主学习, 自主阅读, 有趣地度过每一堂语文课, 小学生时期需要更多的是快乐, 要让他们在阅读中体会到快乐, 以此提高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建军.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路向及启示.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2011年1期

[2]李昊.缝合语文阅读课堂与学生人生的缺口——窦桂梅语文阅读课堂解析.语文学刊.2013年9期

上一篇:素质开拓论文下一篇:新闻报道如何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