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教育范文

2024-09-02

来华教育范文(精选12篇)

来华教育 第1篇

国外留学生来华求学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带来了我国涌入大批量国外留学生,现今教育国际化已经逐渐成了一股潮流。国外留学生已经成为各大高中国际化教育的体现,留学生的人数已经成为衡量学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尺度和标准。越来越多的高中意识到国外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对于一所高影响力的学校,留学生规模的扩大与留学生层次的提升是学校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工作。

自1992年中韩建交后,我国与韩国的关系突飞猛进,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韩国学生逐渐将留学的目的地和关注点定在日益强大的邻国——中国。基于中韩部分文化的重叠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越来越多的韩国学生走进中国国门,对中国的认识也日益加深,同时由于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经济推动的第一大贸易国,“汉语热”也成为韩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的重要原因。

二、来华韩国留学生规模与特点

(一)人数急剧增加,层次不断提升

韩国学生作为来华留学生的主要来源国,来华韩国学生的规模近年来逐渐增加。但由于全球来华学生总数增多,来华韩国留学生比例由原来的上升趋势转变为下降趋势。而来华韩国留学生中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比例逐渐增多,留学层次逐渐提升。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供118837人,来华韩国留学生中本科、硕士、博士的比例分别为52775人、9530人和2816人。

(二)地区分布多为北方城市

我国有600多所具有招收留学生资格的高校。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来华韩国留学生的主要分布区域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以及东北辽宁、吉林以及黑龙江等省份城市。其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韩国距离北方省份和城市较近;其二,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属于中国教育水平较为发达地区,教学质量较高,而东北地区朝鲜族分布率较高。

三、来华韩国学生教育培养现状

(一)来华韩国学生班级特点

1.学习期限短。一般情况下,对外汉语是留学生留学的基础课程。留学生的留学期限一般情况下为1年以上,基本以3~4个月语言短期培训为主。因此,在对来华韩国学生高中教学管理的研究中对外汉语学习班的研究尤为重要。

2.生源简单。高中接收的留学生源来自各国都有,但是韩国等亚洲国家较多,且多为来国内学习汉语的学生居多,我校的韩国留学生在我校学习三年汉语和其他课程后,通过HSK五级考试,申请在国内大学继续深造。可见,韩国留学生来我国高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汉语和部分课程的学习。

3.留学目的明确。来华韩国留学生的求学目的都较为明确,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对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2)学习某些专业知识;(3)毕业后寻找良好;(4)因工作需要学习汉语。对外汉语课程学习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为了今后学习工作中的语言使用,对外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最重要的就是使留学生在短期内快速的利用语言环境强化中文学习。因此,来华韩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课程需要针对来校留学生的教育需求适时的调整教学内容及手段。

(二)来华韩国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现状

1.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和配套的实训教材。虽然目前我国能够接受留学生的高中较多,但由于我国教育部门和机构的针对性留学生对外汉语课程项目较少,因此在部分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仅仅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手段对留学生对外汉语进行教育,并没有具有自身特色的深入中国语言环境中教学,导致大部分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只停留在较为浅显的阶段,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实践证明,来华留学生在短期内掌握较为复杂的中文语音、词义、语法等均较为困难,容易产生挫败感和厌学情绪,导致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信心受到打击,因此,需要设置针对性的实训教材帮助来华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从实践出发帮助学生创造语言环境。

2.对外汉语教师水平差异较大,缺少高水平教师。显而易见,对外汉语课程的教师大多数并非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而是由语文教师甚至部分相关专业教师兼职,这使得对外汉语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课程质量的下降使来华韩国留学生在短期的对外汉语课程中难以学到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语言。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启用不同的教师教授对外汉语,提升对外汉语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

3.教学管理活动实践能力不足。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韩国留学生与教师和中国同学的交流较少,他们大多数时间都是本国学生聚集在一起使用母语交流。这种少交流甚至无交流的情况导致他们的汉语水平提升较为缓慢,同时使用汉语频次低也不利于他们对外汉语课程的学习。因此,需要通过行之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对来华韩国留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四、来华韩国学生教育培养策略

(一)重视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的建设是对外汉语课程质量提升的首要环节,高中需要通过专业设置以及学习层次对来华韩国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实现对外汉语课程中外语水平、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因此,在教学理论和方法上建立较为稳定和清楚的教学层次,使教师充分认识对外汉语教育的重要性及加强自身业务学习的重要性。

(二)针对来华韩国学生需求设计课程

中韩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中外学生的课程学习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基于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需要依据来华韩国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关教学计划,安排针对性的对外汉语课程,课程教材编写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通过更贴近生活和现实的教材完善课程教学。

(三)创新课程学习方法和手段

对外汉语教学教师需要尽快摸清班级学生的汉语水平,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讲课的速度和内容,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灵活应用课堂讨论等方式实现同学和教师之间的互动,通过情景教学提升学生的汉语水平。

(四)加强语言实践环节

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就是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在教学管理中应通过课堂延伸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运动以及时间的机会,能够提升对外汉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此外,可以通过鼓励来华韩国学生加强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引导他们融入中国人的生活。

(五)构建新型住宿模式

来华韩国学生初到中国,语言、生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这种情况下除了需要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安静的学习环境,还需要通过人文关怀使来华韩国留学生尽快融入学习生活,宿舍是除课堂外学生所处时间最长的区域,因此,可以通过新的住宿模式创造语言学习环境。

五、结语

近年来,随着中韩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汉语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深,来华学习的韩国学生越来越多。但是,中韩文化的差异以及汉语的复杂程度对于韩国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所以,对于韩国学生的培养模式必须要加以深入研究,以使韩国学生都能提升学习的效率。笔者多年来从事韩国学生的教育研究,详细介绍了韩国学生的教育特点以及目前教学的现状,对韩国学生的教育培养模式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期为韩国学生的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摘要:通过担任韩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课教师以及班主任,对来华韩国留学生的特征及规模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从来华韩国学生教育培养现状入手,提出来华韩国学生教育培养策略,以期为来华韩国留学生教育培养提供经验。

关键词:韩国学生,教育培养,对外汉语,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肖锐.在华韩国留学生专业选择与困境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06):135-139.

[2]黄秀坤.地方高中汉语国际教育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4,(10):229-234.

[3]王燕.高职院校韩国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策略探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65-68.

陕西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情况 第2篇

陕西是全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也是最早开展留学生教育的省份之一。同时,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吸引留学生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和文化优势。近年来,我省坚持把做好留学生工作作为深化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科教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留学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总体情况

我省从1956年开始接收留学生,当时是教育部分配的3名越南留学生,经过60年的发展,到2015年共有来自141个国家和地区的8944名留学生来陕学习进修,比2010年增加3143名,其中学历生4265名,分布在我省的25所本科院校,占全省本科院校数的32%,人数排名前五名的生源国分别是韩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美国、澳大利亚。现有中国政府奖学金接收院校10所,2016年获批政府奖学金名额750个。

二、主要做法

第一,设立留学生奖学金。2014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立“陕西省三秦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同时鼓励各高校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企业设立奖学金,初步形成了中、省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和高校奖助学金等多层次的留学生奖学金体系,增强对来华留学生的吸引力,扩大留学生规模,提升培养质量。今年起,陕西省更是将“三秦来华留学生奖学金”从原来的330万元提高到1500万元,并向丝路沿线特别是中亚、西亚地区的国家和地区倾斜,吸引更多优秀留学生来陕学习。

第二,搭建留学生教育平台。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支持相关高校,先后成立两个中亚学院、两个丝绸之路研究院和“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搭建丝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平台,有针对性地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目前,依托这几大平台,已经形成了丝路沿线特别是中亚留学生教育的培养基地。例如,西安交通大学依托“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开设12个高层次全英文授课项目,其中“新丝绸之路国际法学”项目被列入国家高校研究生奖学金项目;西北大学依托中亚学院,与陕煤集团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设立的独资企业――中大中国石油公司,签署了“千人培训计划”,十年内为吉方培养1000名本土炼油化工专业人才。

第三,创新留学生培养模式。依托培养单位特色学科优势,联合行业优势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加强与海外院校和机构合作,建立留学生联合培养基地,逐步形成校企联合、订单式、学术导向的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大力培养语言通、专业精的本土化、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例如,西安石油大学与中塔天然气管道等公司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采取“汉语+专业”五年制学习模式,培养当地急需的油气储运专业人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海内外电子信息领域知名企业、院所,建立多个留学生联合培养基地和实践创新基地,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

第四,加强留学生管理服务。2008年,率先开展留学生教育管理评估,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思想的指导下,组织专家,通过听取学校汇报,现场考察留学生公寓、教室、图书室等方式,从办学条件、管理服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等方面实施评估。通过评估发现问题,逐步加强对高校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宏观管理和实施指导。每年与省公安厅、省外办和西安市公安局召开留学生联席会议,通过会议,发现问题、剖析问题,总结经验,共同打造良好的留学环境。编写陕西省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手册。为丰富留学生的文化生活,连续举办9届留学生演讲比赛,支持学校举办留学生文化节、参加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等活动。各高校把留学生教育摆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设立专门的留学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积极开设适合留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加强全英文授课师资队伍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升留学生日常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趋同化管理,为留学生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环境。

三、下一步打算

陕西地处古丝绸之路?济带起点,也是现在“一带一路”的热点区域,拥有欧亚论坛、上合组织论坛等平台,在来华留学生教育方面,既有很好的基础、优越的条件,又具备重要机遇、广阔空间。今后,我们将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全面落实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把教育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追赶超越”和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发挥自身优势,整合优化资源,坚持“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规范管理”,全面构建特色鲜明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体系,力争到2020年留学生规模超过1.3万人,年增长率达到8%,其中学历生超过6500人,占到留学生人数的一半。一是主动走出去,加大留学生招生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优秀国际生来陕学习;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引导高校、企业设立留学生奖学金,加强全英文授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三是充分利用留学生培养阵地,加大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留学生培养力度,打造全国丝路国家留学生培养基地。

四、工作建议

陕西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又是内陆型省份,是典型的穷省办大教育。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教育财政投入的压力很大。尽管这样,省政府还是下决心大幅提高“三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支持力度。恳请教育部考虑陕西经济弱、高校多等实际,扩大中国政府奖学金资格院校范围,并在政府奖学金配套名额,尤其是在“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中,加大对陕西的倾斜和支持力度,将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高校列入首批丝绸之路留学生培养基地。

此外,希望教育部加大对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的研修培训,以及对相关学会建设的支持指导,定期召开经验、教学研讨会,形成长效机制,提高留学生管理培养质量。

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第3篇

关键词:高校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探索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必然走上国际化的舞台。高校来华留学生作为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发展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也成为我国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留学生教育不仅是各国沟通、交流、合作的桥梁与纽带,也是国家之间共同拥有的宝贵的人才资源。随着高等教育与世界的并轨,随着我国变革高等教育思想和深化教学改革,必将进一步促使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

一、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

首先,来华留学生数量增长迅速,自费生比例也逐年提高。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华留学、工作,留学生教育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态势。但是留学生教育发展也体现出不平衡的特点,留学生多集中在国内经济发达的城市及重点院校中,而地处非经济发达城市及非重点高校的留学生教育发展却十分缓慢。

其次,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逐渐增多,专业范围也有很大扩展,由过去学习汉语、医学等传统学科扩展到理、工、经济、法律、艺术等所有学科门类。但从留学生生源来看,仍以短期进修生为主,甚至一些院校的留学生学历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留学生学习的专业范围扩大,但仍以汉语学习为主。

最后,学生生源地不断拓展, 虽然仍以亚洲学生为主,但近几年美国、德国、俄罗斯、非洲等国家的留学生比例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这些留学生多为学校之间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中产生的交换生,数量仍然较少,学习周期也很短。

二、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留学生教育的学科基础薄弱

目前,各高校针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所设置的学科基础比较薄弱,无法达到汉语国际推广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大多数针对留学生的培养主要归类在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或教育学等不同学科领域,这样很难培养出专业性较强的汉语国际推广的综合性人才。现实情况显示,针对留学生的课程设置大多局限在语言领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其他领域的课程设置也相对匮乏,单独依靠汉语这一门课程,很难保持长期、持续地吸引国外学生前来学习。新的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是当务之急。

(二)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留学生教育在国内高校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首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以外,还应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其次,对外汉语教师应掌握心理学及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社会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对外汉语教师还应掌握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中的对外汉语教师还不能完全达到以上要求。不仅如此,对外汉语教师的全英语或双语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更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需要大量专业素质较高、并具备优秀英语表达能力的教师去实施。因此,在教师素质的培养方面有待提高。

(三)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开展留学生教育,针对这一教育形式的独特性,必然要求我们引进国际教育的办学思路与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符合市场的要求。目前,国内的留学生教育仍然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依旧保留旧的教育理念。从总体上看,大部分的教学形式仍然采用课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达不到理想要求。在教学内容方面,教授内容过于简单化,对于内容的提炼、整理所做的努力仍不够。这就要求我们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四)缺乏创新的教育手段

教育要求以人为本,所以留学生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为了提高留学生的整体素质,针对留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就需要重新进行整合定位,加强教育管理。目前的管理方法仍比较简单,缺乏相应创新的教育手段,从而直接影响着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三、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趋同化教育培养模式

即针对汉语基础较好的留学生而言,应采取和中国学生同班学习的教育培养模式,有固定的导师进行指导,采取正规的趋同化管理。这种教育培养模式是培养高校中学历留学生的主要方法,适合于汉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学到更加全面的中国语言及文化,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二)联合教育培养模式

既包含与国内院校联合培养留学生,也包含与国外院校联合培养留学生。目前,国内院校针对学历留学生的联合培养模式有“2+2”或“1+3”等模式,这类学历留学生的培养方式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语言学习阶段和专业学习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可以由两所大学分别承担,并且双方互认学分,学生的毕业文凭由一方或双方颁发。

与国外院校联合培养留学生开展汉语学习与交流,可以较好地满足国外汉语学习者的需求。一般采取的培养模式有“3+1”或“2+2”等形式,即留学生在本国学习3年或2年,然后再到中国学习1年或2年,期间的课程安排由留学生所在国学校或合作双方拟订,学生的毕业文凭由留学生所在国学校或合作双方发放。从国家汉语国际推广的角度来看,与国外院校联合的教育培养模式为各所高校“走出去”提供了前提保障,拓展了办学空间,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一对一教育培养模式

主要针对没有汉语基础,又无法编进正规教学班的留学生。对于这类留学生来说,应由熟练英语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专门辅导,讲授语言知识及必修的专业课程,实行导师完全负责的制度。对于留学生而言,这种教育培养模式可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直接进入专业课学习,其教学质量和效果取决于导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这种教育培养模式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四)跨文化教育培养模式

随着留学生教育的大力发展,留学生跨文化培养模式显得更加重要。留学生如何进行跨文化的沟通、学习,既关系到留学生教育培养的成效,也关系到高校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所以在留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应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并与留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培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此来确立留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面临国际发展的新形势,针对高校留学生教育培养的发展现状,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拓展教育思路,积极探索出留学生教育培养的新型模式,才能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更有力地参与国际留学生市场的竞争。各高校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在留学生教育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相对落后地区高校的国际化水平仍较低,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我们应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不断改进,创新留学生的教育培养模式,开创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于富增.改革开放30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6.

[2]王留栓.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及其中国特色之路.教育发展研究,2008(3):25-27.

[3]施渝一.高校留学生教育战略研究初探[J].山东纺织经济,2010(1):96-97.

[4]韩秀梅.高校留学生教育的瓶颈与突破[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6):31-33.

[5]郑向荣.制约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因素探析[J].教育导刊,2005(2):41-44.

[6]刘培锋.高等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柔性思维[J].高校教育工程,2009(7):65.

辽宁省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对策研究 第4篇

一、辽宁省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现状

辽宁省是我国较早开展留学教育的省份之一。因为地理位置优越, 经济基础较好, 高等教育资源丰富, 吸引了日、韩、俄等15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 是我国留学教育的大省。截至2013年底, 来辽宁留学的人数达到18, 023人, 占全国留学生总数的5.06%, 位居全国第七。辽宁省来华留学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 留学生数量增长显现乏力。

辽宁省一直是我国接受留学生较多的省份, 但最近几年, 由于国内各省市在留学市场上的激烈竞争, 辽宁省显现出增长乏力的态势。2009耀2013年五年间, 除2009年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 其余四年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结果市场份额从2009年的5.38%下降到5.06%, 名次也从全国第四降到全国第七。 (表1)

(二) 学历留学生增长迅速。

本世纪初来辽的留学生还主要是以语言生为主, 学历生仅占到10%左右。到2013年, 辽宁省学历生10, 228人, 占56.75%, 远高于全国41.48%的比例, 排名全国第三。学历留学生占大多数成为辽宁留学教育的一大亮点。

(三) 留学生生源国比较集中。

辽宁省因与韩国、日本、俄罗斯地理位置接近, 所以这三国的留学生较多, 有超过一半的留学生来自这三个国家。同时, 凭借省内的几所医学院校的学科优势, 也吸引了大批印度和巴基斯坦学生前来学习医学。从生源地来看, 辽宁省的留学教育市场高度集中。

(四) 学科、专业优势凸显。

辽宁省高校教育资源丰富, 学科、专业门类齐全, 很多院校开设适合外国留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 并积极尝试英语或双语授课的教学模式, 进行课程国际化的大胆尝试, 涌现出一批在文学、医学、中医药学以及理工科等专业方面的特色学校。

二、辽宁省来华留学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 传统留学市场开始萎缩。

日本、韩国、俄罗斯一直是辽宁最重要的留学市场, 但最近几年这三个国家的留学生却增长缓慢。受中日关系影响, 日本留学生锐减, 从第一生源国的位置下降到第三。俄罗斯经济面临困境, 卢布大幅贬值, 加大了留学成本, 留学生增长速度也在下降。韩国留学市场趋于饱和, 提升难度加大。同时, 受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影响, 大批日韩企业撤离辽宁, 对留学市场的影响也很大。

(二) 优势专业呈现危机。

有超过50%的留学生来辽宁省进行学历教育, 这是辽宁教育服务贸易开展得比较好的方面。不过留学生的专业选择比较集中, 主要是汉语言专业和医学专业。汉语言专业是面向留学生开设的专业, 因为门槛低, 容易毕业而广受留学生欢迎。一般大学都开设此专业, 所以这也是争夺生源最为激烈的专业。近几年来省内很多院校汉语言专业的招生都停滞不前。

对于医学专业的招生, 最近几年如火如荼, 如2013年共有3, 345名留学生选择了医学专业, 占到全部学历生的32.70%, 学生主要来自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 我国培养的医学专业的留学生回国后获得医师执业证书的比例非常低。不言而喻, 这将影响以后医学专业的招生。国家已经加强对留学生医学专业质量的控制, 并要求各院校减少英文授课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规模。2014/2015学年度辽宁省英文授课本科临床医学招生规模从上一年的600人缩减到了260人。

(三) 留学管理中新问题层出不穷。

随着辽宁省留学事业的发展, 留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 学生背景也日渐纷杂。在教学和生活上, 对留学生与中国学生采取趋同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 但却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 部分高校也担心严格管理会导致学生流失;另一方面, 近几年来与留学生有关的吸毒、卖淫、甚至凶杀等案件时有发生, 对留学生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

(四) 与留学配套政策不完善。

留学生在国外学习, 有强烈融入当地生活的愿望。但是, 辽宁省乃至全国对留学生的管理都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 如不允许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混住, 不允许留学生打工, 毕业生找到工作后无法办理工作签证等。这些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方便管理, 减少国内就业压力, 但却与国际通行做法相悖, 而且留学生的社会认同感也较低。其实很多国家就是通过制定比较宽松的居住、打工、就业政策吸引留学生的。

(五) 国际影响力小, 招生宣传途径不畅。

一提到中国, 人们首先想到北京、上海, 相对来说, 辽宁不具有国际影响力, 这也影响了辽宁留学教育的发展。北京、上海等地的院校每年有大量国际交流项目, 而且很多都是外方主动找上门的, 而辽宁省高校这种国际交流项目却寥寥无几。目前省内高校的招生还主要依靠互访介绍、留学生上门咨询等被动方式, 并未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渠道。

三、辽宁省发展来华留学教育的对策

(一) 推动辽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近年来辽宁省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经济增长乏力, 2014年经济增速仅为5.8%, 这是在目前统计数据可查22年以来的最低值, 为全国倒数第三, 仅仅高于山西的4.9%, 黑龙江的5.6%。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能为留学教育创造较好的环境, 是吸引留学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辽宁省必须转变思路, 积极探索在日韩外资撤退、国际市场疲软的情况下, 如何推动产业升级, 深挖社会潜力, 鼓励创新, 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 开拓新兴市场。

辽宁省在巩固日、韩、俄传统市场的情况下, 应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利用中国经济发展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示范效应, 开发亚洲及非洲市场。蒙古、哈萨克斯坦、东南亚各国都应被作为开发重点。这些国家与中国的交流不断增多, 经济发展状况良好, 有着巨大的留学中国的需求。

非洲也是需要格外关注的市场, 2013年非洲市场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学生数量增加了23.31%, 位于各大洲之首。但辽宁省大部分高校对非洲的关注很少, 一些高校认为, 非洲多为敏感国家, 文化差别大, 学生管理起来有难度。但是, 大部分非洲国家的留学生选择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带来的经济效益远高于语言培训。所以, 我们应转变观念, 完善各项管理措施, 积极开发非洲留学市场。

(三) 以质量为保证, 培育多学科优势。

质量是发展留学教育的根本。我们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留学教育的质量。教育部减少英语授课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名额就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辽宁省对本科教育有着严格的监督评估体系, 定期对各高校的专业进行评估检查, 但是留学教育却多半游离于该体系之外。高校对于与中国同学一起学习的留学生的要求也时有放松。我们必须树立“质量是生命”的观念, 否则如果教育质量滑坡, 学历得不到国外认可, 必将对留学教育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不良影响。

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 我们应积极利用辽宁省的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 培育既面向国内又面向国际的多学科优势。目前, 很多发展中国家正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过程, 来自这些国家的留学生有学习理工科和经济管理学科的强烈要求和愿望。辽宁省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 省内有多所院校在这些学科上有优势,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 在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建设上努力与国际接轨, 扩大招生的规模。

(四) 完善各项留学政策。

留学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与留学相关的各项政策作保障。目前, 留学生反映较多的是住宿、打工和就业政策。辽宁省内高校对留学生住宿采取的管理办法是校内单独居住和校外租房, 校内居住时会被收取高于中国学生的住宿费。一部分留学生希望与中国学生同住, 既节省费用, 又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我们认为应该给予留学生选择住宿条件的权利。

以前留学生主要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 学生打工的需求不强, 但随着来自发展中国家留学生的增多,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希望能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目前我国仅允许有限范围内的勤工助学活动。实际上, 已有很多留学生偷偷地打工, 但由于不合法, 发生纠纷时学生的权益得不到保护。希望有关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相关政策, 正确引导和管理留学生的打工行为。

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希望在中国工作。我们曾对151名俄罗斯留学生进行调查, 有40%的学生想毕业后留在中国生活, 有29%的学生希望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国。但辽宁省对工作签证的管理非常严格, 如大连市要求申请者大学毕业后有两年工作经验, 这基本上就断绝了留学生毕业后马上取得工作签证的可能。

留学不仅是在学校学习, 还涉及到生活和就业等多方面, 我们应从长远考虑, 制定符合国际惯例的与留学配套的社会管理政策。

(五) 加强对外宣传力度, 多渠道扩大招生。

我们曾对在校的300多名留学生就留学信息获得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 53%的学生因为朋友或老师推荐选择留学院校, 而仅有10%的学生从学校官网获得留学信息。所以, 省内高校应充分发挥在校生和毕业生及外派教师的作用, 利用他们推广和宣传辽宁的高校。奇怪的是,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 依赖学校官网获得留学信息的比例不高。经具体调查后发现, 原因是省内高校的留学网站多使用汉语和英语, 很多外国人看不懂。所以高校应针对具有潜力的国家, 开发多语种宣传网站。

辽宁省应利用各种机会, 扩大对外宣传, 不断提高国际知名度。省内各城市应发挥政府的桥梁作用, 利用辽宁省友好城市较多的特点, 在政府官员互访时, 加大宣传留学辽宁的力度。各大高校更应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和友好院校的渠道, 不仅把中国学生送出去, 还要把外国学生招进来。高校领导和教师进行交流和互访时也应肩负推广和宣传的责任。

摘要:辽宁省是我国的教育资源大省, 也是吸引留学生较多的省份之一。但是, 近年来辽宁省接收留学生数量增长乏力, 传统留学市场萎缩, 优势专业出现危机, 留学生管理新问题不断涌现。辽宁省应创造优良的经济社会环境, 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严把质量关, 培育多学科优势, 完善与留学的相关政策, 多渠道宣传推广留学辽宁。

关键词:辽宁省,留学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林小几.辽宁省近十年来华留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13.

[2]杜芳, 赵胜川.辽宁省高校外国留学生招生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8.

来华教育 第5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影响力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中国作为留学的目标国家,这使得国际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成为众多高校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而这两大问题中,相对于学术界探讨比较集中的留学生教学问题,留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更为复杂、更为棘手,也更具有挑战性。

对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每个学校采用的模式不尽相同,大多数学校是依照自身已有的、针对国内学生的管理经验为主体进行设置,在此基础上根据来华留学生管理中出现的新要求、新问题来加入一些管理职责,或是在跟国外大学交流、对接中来逐步完善留学生管理系统。所以从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还是比较零散、比较随机的,多靠自身的经验,宏观把握较少,在职责设置与职权分配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与我国大部分高校接收留学生的时间短、留学生管理经验不甚丰富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来华留学生人群本身就有复杂性,这给高校的留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考验。

一、留学生自身差异性与留学生教学管理

来华留学生群体本身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比如国籍、年龄等。但对于留学生教学管理来说比较重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一)学习层次、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与复杂化

来华留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一是学历课程,二是非学历课程,即语言进修。而在语言进修课程中也根据汉语学习水平进行分班。同时,想要入读学历课程的条件一般是要通过HSK的高级考试。但由于汉语学习的难度大,而从留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的留学生不能满足通过HSK高级考试的条件,一般要经过一至两个学期的语言进修。这就使得进修非学历课程的留学生在年龄背景、学习期限以及学习目的上都会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非学历课程在班级设定、教材选择、考试考核、成绩单形式以及档案留存整理上都有很大变动性。

这种变动性一方面可以看做是灵活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可以适应不同现实状况,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却是十分随机和零散的。很多的教学资料、教学经验以及教学管理经验都不能得以留存、积累、贯彻、承继,最后可能导致教学管理漏洞百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管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来华留学生汉语基础的差异性

在非学历课程项目中,一般依据学生的汉语水平进行分班,但是这个分班依据也很难严格和具体。比如有的留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重要的汉语语法点和知识点,但掌握并不扎实;而有的留学生在读写方面的水平较高,但在听说方面的水平却很低;再如有的留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或三年的汉语,但表达运用能力却与之并不相符,然而自己本身却不能接受继续进行初级水平学习的现实。除此之外,每一期进修非学历课程的留学生的水平也不尽相同,主要体现在已具有一定汉语基础的留学生身上。比如有时中级班的水平较高,能在一学期迅速达到高级低水平;但有时中级班的水平又较低,可能一学期只能达到中级高水平,因此这对课程设置、教材和考核等的配套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接收留学生途径的差异性

留学生群体一般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申请来华的:一是享有国家、省级、市级奖学金的奖学金生,二是友好学校的交换学生,三是自己直接申请的自费学生。这些学生分布在学历课程项目和非学历课程项目中,但因为来华途径不同,而在要求、管理上也具有差异性,同时学生的学习心态、状态都会不相同。在教学管理中,这种差异性带来的直接表现就是在一些教学文件、出勤考核上的形式、内容、要求不同,这也为教学管理增加了一定的复杂性。

(四)来华学习动机的差异性

学习动机既包括来华留学生希望学成之后达到目标,也包括留学生在选择来华学习的同时想要达成的目标。对于学成之后所要达到的目标,近期主要有取得HSK考试证书、取得来华学习经历、完成自己所在国学校的考核要求、获得奖学金资助等,长期目标主要有获得与中国或汉语相关的工作、获得学位、在中国生活等。

而对于在来华学习的同时想要达成的目标主要是指留学生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还是学习旅行相结合上,还是学习工作相结合上。随着中国签证政策的改革,怀有学习工作相结合动机的来华留学生也越来越多。以上这些来华学习动机的差异会影响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心态、状态,对于学校日常管理的遵守与执行,以及课堂学习以外的生活方式等,这给来华留学生的教学管理也带来了潜在的影响。

二、来华留学生语言文化障碍与留学生教学管理

“文化休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指“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这一理论曾在上世纪90年代引起国内学界广泛的关注,当时正是我国留学生输出的一个高峰期。

在当代社会,虽然新闻、网络、信息传递以及跨国旅行都已经十分便捷与平常,但是长时间的来华学习生活与其他的接触途径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因此来华留学生在来华学习之后的状态也是较复杂的。有的学生来华后在精神上压力较大,比较封闭,与学校的关系都比较游离;有的学生在生活习惯上不能适应,从而也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有一些来华留学生以不适应学校生活为理由,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缺勤课程等,这也为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挑战。

同时,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接收来华留学生高校所在的城市一般都是人口数量相对较多的地区,而高校周围的人口密度、人员流动性也较大,来华留学生要面对的人、事,要处理的各种关系、问题等都相对复杂,这对留学生的心理、精神状态以及语言水平、适应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大多数高校采用介绍“学伴”的方式来帮助留学生在华的学习生活。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说,我国高校的多数中国学生相对比较含蓄,与社会的接触、对来华留学生学习生活需求的理解与处理相对都比较被动,因此很难积极地、主动地、非常到位地帮助留学生。而同时,因为生活方式、习惯的不同,大多数的来华留学生也很难融入中国学生的圈子之中,他们大多还是停留在本国学生的圈子之中。

三、来华留学生课余生活的广泛性与复杂性与留学生教学管理

我国高校对于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大都还是采用与中国学生相似的封闭式管理,这与许多留学生熟悉的高校管理制度有所出入,加之学生学习动机不同,从而导致留学生在课外生活上的广泛性与复杂性,这给留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比较明显的是宿舍管理和留学生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也直接影响到留学生教学活动与教学管理,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纪律规范的问题。许多高校都参照中国国内学生的纪律管理规范制订了一些来华留学生纪律要求,但是从约束性和执行力来看,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如何制订适用于留学生的纪律管理规定是许多高校留学生教学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如何提高约束性和执行力也直接关系到高校留学生教育的水平与威信。

医学留学生来华入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第6篇

新生入学教育是留学生入校的第一课。入学教育是否能有效开展对留学生在新环境中的自我定位和自适应都具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作为我校医学院留学生辅导员,阐述我院在留学生入学教育中所开展的工作,并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以期为高校留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一、医学留学生入学教育现状

(一)配合学校国际处,开展校级活动

新生在进入学校处理完入住,学费,签证等问题之后就正式开始了在中国的求学。由于我校除临床医学专业招收留学生外,同时也有其他专业留学生。因此首先国际处以学校名义牵头,联合各学院对所有留学生统一组织一系列的入学教育活动。其一,召开全体留学生开学典礼,并在典礼上为上一年度获得校级和省级奖学金的留学生颁发证书,以此来激励新来学生刻苦学习,追求上进。其二,开展多场专题教育讲座,包括安全教育,法制宣传,防毒防艾滋病等内容,通过历年来留学生中的真实事例和案例,加深留学生对类似事件的重视程度,以期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其三,组织所有留学生开展新生入学考试,考试内容为国家相关法律和校纪校规,意在强化留学生的规则意识。其四,开展中外学生才艺大联欢活动,该活动既作为留学生的迎新晚会,欢迎新生入校,也为新生提供交流平台,促进其更快融入中国大学生活。

(二)招募中国学生志愿者,提供生活服务

熟悉校园环境是提高新生适应高校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生入校不久,学院通过选拔英文优秀的中国学生志愿者带领留学生参观校园,此项活动已持续多年。此外,学院也开展了带领新生熟悉城市,中外学生联谊等活动。并且在新生遇到因语言交流障碍造成的困难时(例如办理签证,入院治疗等),志愿者也会力所能及提供的帮助。开展志愿者服务留学生活动的好处在于,首先,通过学生同辈之间的帮助可以更好的拉近彼此的距离,加强沟通效果;其次,通过开展诸如参观校园的活动过程中,中国学生和留学生能够进行互动,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上可以帮助他们加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最后,如果志愿者英文流利,留学生会从心底感受到我校国际化的氛围和对留学生的重视和认同。选拔的优秀志愿者的言行举止代表着学院与学校,当留学生接受并认可了我们为其所做出的服务,他们也就更愿意接受学院的管理行为。

(三)宣讲学院相关制度,提供生活指南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宣讲基础上,学院同时也以讲座形式对医学留学生进行了院级规章制度的宣传,包括奖学金、教学计划、医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等。此外,学院也同时安排了生活指导课程,内容包含大量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中国礼节,社会道德,突发事件应对,医疗保险赔付,学生社团参与等方面进行讲述,教导学生该如何尽快的适应中国高校的生活。和大部分中国学生一样,外国学生来到中国求学时也只有18岁左右,心智并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来事物的影响,加之跨文化适应,他们更需要专人的正确引导,从而加速其对全新环境的良好适应。

二、医学院留学生入学教育的问题思考

(一)入学教育持续时间短 入学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过程。我校留学生的入学教育一般从每年的11月中旬开始,到第二年初,总持续时间不超过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留学生将接受接近十场的专题讲座和生活指导课程,同时还得兼顾自身的专业课程,压力过大。虽然学校和学院在各类讲座中把重点内容都进行了讲授,看似尽到了告知义务,但学生并不能很好吸收,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入学教育形式较为固定

当前我校入学教育形式绝大部分以讲座为主,并且讲座内容大多数为说教性质,虽然讲授者配合以各种真实案例,但由于留学生来到中国存在文化休克现象,因此并不能让学生做到感同身受。加之大部分传授者以讲座为任务,缺乏与留学生的互动交流,留学生更难以理解讲授者的想法。

(三)入学专业教育缺失

医学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国际上,医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然而许多来到中国学习医学的留学生并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他们对于自身专业的认同感不足,笔者与部分学生谈话过程中甚至发现有的留学生在来到学校之前居然完全不了解医学专业。虽然学院联合学校为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指导和服务,但是在专业教育上做的远远不够。这样的状况,必然会导致产生诸如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态度不端正等问题。

三、改善医学留学生入学教育相关对策

(一)延长入学教育时间,不同阶段进行针对性教育

我校中国学生入学教育持续一年,虽然同样是大量专题讲座,但由于时间跨度大,学生具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吸收理解。这一点应对留学生应同样适用。并且在一年之内的不同时期里,管理者可以安排具有针对性的讲座,比如新生入住寝室后着重讲解宿舍管理规定;期末考试前重点宣讲考风考纪,以及春暖花开时大力宣传疾病防治内容等。在特定时期指导特定内容可以使留学生对这些内容加深印象,从而提升留学生的吸收能力。

(二)培养优秀留学生,加强留学生之间的帮扶

相比于中国的管理者,留学生更愿意接受他们自身国家学长学姐的建议和意见。因此管理者可以利用这点,开展留学生之间的帮扶,从老生中选取优秀学生代表与学生以茶话会、宿舍走访形式,将管理者想说的话通过优秀学生代表讲出,这样更能让新生接受。管理者从侧面提供帮助,例如帮助学生安排会议室,购买小礼物等。但是生活中,新生们也会接受大量其他老生的建议意见,这些内容良莠不齐。因此在此基础之上,管理者需要加以引导,让更多的新生选择听取优秀老生的建议和意见。

(三)增加专业教育内容,丰富活动方式

专业教育不仅是简单的专业知识讲解。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院一方面可以邀请专业老师,甚至临床医院医生来对学生进行讲座、互动交流,从而介绍医学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学院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学习,譬如前往医学实验室,临床医院等进行实地参观,让学生们尽早的明白自己将来会从事的职业,培养他们对医学院专业的认同感,以此促进他们在校学习的动力。

(四)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更新教育内容和方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留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不断变化,这要求我们教育者需要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和方式。通过进课堂,下寝室等方法,我们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发现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提出对策。在我校,留学生的生活中以前几乎不存在非法乘骑摩托车现象,但如今这种现象逐渐涌现,其中包括许多新生。因此在发现该问题后,我们一方面在整治该现象的同时,另一方面需要将该问题考虑进下一次的入学教育中,做到教育的与时俱进,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

四、总结

我校医学留学生占据了全校留学生的绝大多数,是否能够做好医学留学生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全校留学生的管理工作。我院在配合学校开展相关工作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完善原有的教育方法并探索新的途径。入学教育是留学生来到中国以来的第一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学生来说,尽快适应新的求学环境有利于他们更快的成长,提升其综合素质;对于学校来说,做好留学生入学教育可以更好的开展以后的管理工作,推动高校留学生教育的进步。

来华教育 第7篇

新生入学教育是留学生入校的第一课。入学教育是否能有效开展对留学生在新环境中的自我定位和自适应都具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作为我校医学院留学生辅导员,阐述我院在留学生入学教育中所开展的工作,并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以期为高校留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一、医学留学生入学教育现状

(一)配合学校国际处,开展校级活动

新生在进入学校处理完入住,学费,签证等问题之后就正式开始了在中国的求学。由于我校除临床医学专业招收留学生外,同时也有其他专业留学生。因此首先国际处以学校名义牵头,联合各学院对所有留学生统一组织一系列的入学教育活动。其一,召开全体留学生开学典礼,并在典礼上为上一年度获得校级和省级奖学金的留学生颁发证书,以此来激励新来学生刻苦学习,追求上进。其二,开展多场专题教育讲座,包括安全教育,法制宣传,防毒防艾滋病等内容,通过历年来留学生中的真实事例和案例,加深留学生对类似事件的重视程度,以期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其三,组织所有留学生开展新生入学考试,考试内容为国家相关法律和校纪校规,意在强化留学生的规则意识。其四,开展中外学生才艺大联欢活动,该活动既作为留学生的迎新晚会,欢迎新生入校,也为新生提供交流平台,促进其更快融入中国大学生活。

(二)招募中国学生志愿者,提供生活服务

熟悉校园环境是提高新生适应高校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生入校不久,学院通过选拔英文优秀的中国学生志愿者带领留学生参观校园,此项活动已持续多年。此外,学院也开展了带领新生熟悉城市,中外学生联谊等活动。并且在新生遇到因语言交流障碍造成的困难时(例如办理签证,入院治疗等),志愿者也会力所能及提供的帮助。开展志愿者服务留学生活动的好处在于,首先,通过学生同辈之间的帮助可以更好的拉近彼此的距离,加强沟通效果;其次,通过开展诸如参观校园的活动过程中,中国学生和留学生能够进行互动,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上可以帮助他们加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最后,如果志愿者英文流利,留学生会从心底感受到我校国际化的氛围和对留学生的重视和认同。选拔的优秀志愿者的言行举止代表着学院与学校,当留学生接受并认可了我们为其所做出的服务,他们也就更愿意接受学院的管理行为。

(三)宣讲学院相关制度,提供生活指南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宣讲基础上,学院同时也以讲座形式对医学留学生进行了院级规章制度的宣传,包括奖学金、教学计划、医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等。此外,学院也同时安排了生活指导课程,内容包含大量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中国礼节,社会道德,突发事件应对,医疗保险赔付,学生社团参与等方面进行讲述,教导学生该如何尽快的适应中国高校的生活。和大部分中国学生一样,外国学生来到中国求学时也只有18岁左右,心智并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来事物的影响,加之跨文化适应,他们更需要专人的正确引导,从而加速其对全新环境的良好适应。

二、医学院留学生入学教育的问题思考

(一)入学教育持续时间短入学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过程。我校留学生的入学教育一般从每年的11月中旬开始,到第二年初,总持续时间不超过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留学生将接受接近十场的专题讲座和生活指导课程,同时还得兼顾自身的专业课程,压力过大。虽然学校和学院在各类讲座中把重点内容都进行了讲授,看似尽到了告知义务,但学生并不能很好吸收,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入学教育形式较为固定

当前我校入学教育形式绝大部分以讲座为主,并且讲座内容大多数为说教性质,虽然讲授者配合以各种真实案例,但由于留学生来到中国存在文化休克现象,因此并不能让学生做到感同身受。加之大部分传授者以讲座为任务,缺乏与留学生的互动交流,留学生更难以理解讲授者的想法。

(三)入学专业教育缺失

医学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国际上,医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然而许多来到中国学习医学的留学生并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他们对于自身专业的认同感不足,笔者与部分学生谈话过程中甚至发现有的留学生在来到学校之前居然完全不了解医学专业。虽然学院联合学校为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指导和服务,但是在专业教育上做的远远不够。这样的状况,必然会导致产生诸如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态度不端正等问题。

三、改善医学留学生入学教育相关对策

(一)延长入学教育时间,不同阶段进行针对性教育

我校中国学生入学教育持续一年,虽然同样是大量专题讲座,但由于时间跨度大,学生具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吸收理解。这一点应对留学生应同样适用。并且在一年之内的不同时期里,管理者可以安排具有针对性的讲座,比如新生入住寝室后着重讲解宿舍管理规定;期末考试前重点宣讲考风考纪,以及春暖花开时大力宣传疾病防治内容等。在特定时期指导特定内容可以使留学生对这些内容加深印象,从而提升留学生的吸收能力。

(二)培养优秀留学生,加强留学生之间的帮扶

相比于中国的管理者,留学生更愿意接受他们自身国家学长学姐的建议和意见。因此管理者可以利用这点,开展留学生之间的帮扶,从老生中选取优秀学生代表与学生以茶话会、宿舍走访形式,将管理者想说的话通过优秀学生代表讲出,这样更能让新生接受。管理者从侧面提供帮助,例如帮助学生安排会议室,购买小礼物等。但是生活中,新生们也会接受大量其他老生的建议意见,这些内容良莠不齐。因此在此基础之上,管理者需要加以引导,让更多的新生选择听取优秀老生的建议和意见。

(三)增加专业教育内容,丰富活动方式

专业教育不仅是简单的专业知识讲解。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院一方面可以邀请专业老师,甚至临床医院医生来对学生进行讲座、互动交流,从而介绍医学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学院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学习,譬如前往医学实验室,临床医院等进行实地参观,让学生们尽早的明白自己将来会从事的职业,培养他们对医学院专业的认同感,以此促进他们在校学习的动力。

(四)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更新教育内容和方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留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不断变化,这要求我们教育者需要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和方式。通过进课堂,下寝室等方法,我们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发现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提出对策。在我校,留学生的生活中以前几乎不存在非法乘骑摩托车现象,但如今这种现象逐渐涌现,其中包括许多新生。因此在发现该问题后,我们一方面在整治该现象的同时,另一方面需要将该问题考虑进下一次的入学教育中,做到教育的与时俱进,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

四、总结

如何开展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第8篇

1 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培养来华留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一批对华态度友好、了解中国国情、喜爱中国文化、遵纪守法、诚信有礼、勤奋学习、团结向上、心理健康、学有所长的学生。由此目标决定, 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制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道德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

2 开展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开展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课堂教学, 开展直接的思想道德教育或者间接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管理和组织各种课外活动, 寓思想教育于管理, 寓道德教育于课外活动, 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法制教育、诚信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 全面实现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

3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3.1 努力提高“中国文化概况”的课堂教学效果

中国文化概况是所有来华留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开设这门课程, 让留学生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 充分感受中国与其所在国的各种差异, 更快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 提升人文修养, 提高其作为留学生对文明差异的敏感性和作为当代世界公民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度。

在教学过程中, 要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 不能只限于课堂和书本的讲授, 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比较教学、情境模拟教学等多种方式方法, 引导学生在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中了解中国的文化概况和实际国情, 帮助学生解决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

3.2 开设专门的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课

(1) 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对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期间必须了解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相关规定和道德行为规范、社会公德进行教育。

(2) 组织学生开展世界各国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的对比分析, 让每个留学生都参与其中, 增加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往, 了解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 学会尊重他人, 促进国际理解, 进而避免因此而造成的纠纷。

(3) 结合发生在身边的典型事件和案例, 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公德讨论, 运用跨文化的教育模式加以渗透, 激发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引导和教育留学生崇尚科学、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

授课形式、地点、教学方式都可以灵活多样, 但是, 一定要通过适当形式的考试来考核学习的效果, 这是强化来华留学生法制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的必要手段。

3.3 通过留学生的专业课来加强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在留学生教育过程中, 不能忽视留学生所学专业的其他课程对留学生思想道德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在专业课的教育中, 要加强对学生诚信教育、责任教育的重视, 特别是对学生要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教师要通过自身言行, 感染和教育留学生, 将知识的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寓道德教育于教学中, 教会他们要做一个诚信做学问, 有职业操守的文明社会人。

4 在生活中强化对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开展留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除了利用课堂这一重要渠道以外, 我们应该更注重生活教育, 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留学生活的全过程, 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 提高其道德水平和责任感, 使之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观, 尊重职业道德, 并具有正确的社会分析和道德判断能力,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4.1 完善规章制度并建立有效的突发事件预防机制, 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

建立完善、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能够规范留学生的行为, 使思想道德教育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规章制度的制定要充分依托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借鉴国际通用惯例, 注重实效性, 增加透明度, 将学校的各项规定制作成手册, 发给每个来华留学生, 并向其说明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耐心细致地引导留学生要自觉遵守。制度的执行不能流于形式, 对原则性的问题绝对不能姑息, 不能让学生养成凡事好商量的坏习惯。对出现的严重违规行为的处理要加大宣传力度, 通报违规细节和处理结果, 并作为思想道德教育课的案例进行讨论, 强化学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意识。

要制订周密的《留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 强化责任意识, 健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 把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要适时地、多途径、多方式地开展留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 排除心理障碍, 健全其人格。对于留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思想问题, 进行细致深入的心理疏导, 缓解他们心中的苦闷, 教育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留学任务, 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在中避免许多因心理问题造成的纠纷和摩擦, 甚至是严重的突发事件。

4.2 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的留学生管理队伍, 包括招生管理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留学生辅导员, 他们是高等教育战线的外交官, 他们的言行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和声誉, 因此, 必须加大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1) 要有坚定的立场, 高尚的道德品质。爱岗敬业, 细致周到, 有敏锐的洞察力。

(2) 要熟练掌握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具备扎实的管理学和心理学知识基础, 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

(3) 要具备过硬的管理技能。留学生的招生管理人员和辅导员, 要能够熟练地用外语与学生进行沟通, 要具备跨文化的沟通意识,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建立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感, 及时与学生互动, 解决实际问题。留学生的教学管理人员, 要对课程设置、教学规律和教学活动安排有系统的认识, 熟练掌握各项教学管理规定并具备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

4.3 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部门要认真分析与评价教学管理过程, 准确地找出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 不断地提出改进方案, 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要将学生的评价及建议与对教师的考察情况相结合, 及时与留学生沟通任课教师及教研室的改进措施。让留学生理解学校在留学生教育工作中所做出的努力, 客观诚实地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既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又能对教师产生信任的心理。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选拔培训出一批具备广博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职业技能、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和高尚的道德素养, 严谨治学, 认真执教, 能用实际行动起正确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

4.4 成立留学生自治团体

成立留学生自治团体, 是对来华留学生进行自我德育教育学生个体的琐碎事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实施自治的过程中, 自治团体从团体内部成员的角度出发, 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增强了合作意识, 锻炼了成员的领导能力, 也实现了自我认知过程。

4.5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来华留学生的校园生活

在留学生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培养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灵活多样的小型学术活动、文艺与体育活动, 书法及绘画比赛等, 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 让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感性经验、气质特征选择活动项目, 积极主动地融入其中, 推动留学生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中外学生之间的交往, 促进留学生适应性和幸福感的增长以及自信、自知、自尊人格品质的形成。

校园生活不只在校内, 走出校门, 投入社会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组织留学生深入工厂、农村、社区、医院, 开展社会调查, 进行社会实践, 为他们提供接触和了解中国社会的平台。既能让留学生真正感受中国的社会文化和道德文明, 消除对中国文化的排斥心理, 增进对中国的友好感情, 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增强学习的动力, 使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春刚.加强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 .

[2]刘海涛.浅谈如何开展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J].才智, 2012 (1) .

[3]李国宏, 裴庆祺, 郭彤, 高新波.高校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 .

来华留学生特点与留学生教育管理 第9篇

对留学生的教育管理, 每个学校采用的模式不尽相同, 大多数学校是依照自身已有的、针对国内学生的管理经验为主体进行设置, 在此基础上根据来华留学生管理中出现的新要求、新问题来加入一些管理职责, 或是在跟国外大学交流、对接中来逐步完善留学生管理系统。 所以从总体来说, 我国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还是比较零散、比较随机的, 多靠自身的经验, 宏观把握较少, 在职责设置与职权分配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这些问题的出现, 一方面与我国大部分高校接收留学生的时间短、留学生管理经验不甚丰富有关, 但更重要的是因为来华留学生人群本身就有复杂性, 这给高校的留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考验。

一、留学生自身差异性与留学生教学管理

来华留学生群体本身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比如国籍、 年龄等。但对于留学生教学管理来说比较重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一) 学习层次、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与复杂化

来华留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一是学历课程, 二是非学历课程, 即语言进修。而在语言进修课程中也根据汉语学习水平进行分班。同时, 想要入读学历课程的条件一般是要通过HSK的高级考试。但由于汉语学习的难度大, 而从留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 大多数的留学生不能满足通过HSK高级考试的条件, 一般要经过一至两个学期的语言进修。这就使得进修非学历课程的留学生在年龄背景、学习期限以及学习目的上都会较大的差异, 从而导致非学历课程在班级设定、教材选择、 考试考核、成绩单形式以及档案留存整理上都有很大变动性。

这种变动性一方面可以看做是灵活性, 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也可以适应不同现实状况,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却是十分随机和零散的。很多的教学资料、 教学经验以及教学管理经验都不能得以留存、积累、贯彻、承继, 最后可能导致教学管理漏洞百出,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管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 来华留学生汉语基础的差异性

在非学历课程项目中, 一般依据学生的汉语水平进行分班, 但是这个分班依据也很难严格和具体。比如有的留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重要的汉语语法点和知识点, 但掌握并不扎实;而有的留学生在读写方面的水平较高, 但在听说方面的水平却很低;再如有的留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或三年的汉语, 但表达运用能力却与之并不相符, 然而自己本身却不能接受继续进行初级水平学习的现实。除此之外, 每一期进修非学历课程的留学生的水平也不尽相同, 主要体现在已具有一定汉语基础的留学生身上。比如有时中级班的水平较高, 能在一学期迅速达到高级低水平;但有时中级班的水平又较低, 可能一学期只能达到中级高水平, 因此这对课程设置、教材和考核等的配套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 接收留学生途径的差异性

留学生群体一般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申请来华的:一是享有国家、省级、市级奖学金的奖学金生, 二是友好学校的交换学生, 三是自己直接申请的自费学生。 这些学生分布在学历课程项目和非学历课程项目中, 但因为来华途径不同, 而在要求、管理上也具有差异性, 同时学生的学习心态、状态都会不相同。在教学管理中, 这种差异性带来的直接表现就是在一些教学文件、出勤考核上的形式、内容、要求不同, 这也为教学管理增加了一定的复杂性。

(四) 来华学习动机的差异性

学习动机既包括来华留学生希望学成之后达到目标, 也包括留学生在选择来华学习的同时想要达成的目标。对于学成之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近期主要有取得HSK考试证书、取得来华学习经历、完成自己所在国学校的考核要求、获得奖学金资助等, 长期目标主要有获得与中国或汉语相关的工作、获得学位、在中国生活等。

而对于在来华学习的同时想要达成的目标主要是指留学生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 还是学习旅行相结合上, 还是学习工作相结合上。随着中国签证政策的改革, 怀有学习工作相结合动机的来华留学生也越来越多。以上这些来华学习动机的差异会影响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心态、状态, 对于学校日常管理的遵守与执行, 以及课堂学习以外的生活方式等, 这给来华留学生的教学管理也带来了潜在的影响。

二、来华留学生语言文化障碍与留学生教学管理

“文化休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 指“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 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 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这一理论曾在上世纪90年代引起国内学界广泛的关注, 当时正是我国留学生输出的一个高峰期。

在当代社会, 虽然新闻、网络、信息传递以及跨国旅行都已经十分便捷与平常, 但是长时间的来华学习生活与其他的接触途径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因此来华留学生在来华学习之后的状态也是较复杂的。有的学生来华后在精神上压力较大, 比较封闭, 与学校的关系都比较游离;有的学生在生活习惯上不能适应, 从而也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有一些来华留学生以不适应学校生活为理由, 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缺勤课程等, 这也为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挑战。

同时, 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看, 中国接收来华留学生高校所在的城市一般都是人口数量相对较多的地区, 而高校周围的人口密度、人员流动性也较大, 来华留学生要面对的人、事, 要处理的各种关系、问题等都相对复杂, 这对留学生的心理、精神状态以及语言水平、适应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 大多数高校采用介绍“学伴”的方式来帮助留学生在华的学习生活。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说, 我国高校的多数中国学生相对比较含蓄, 与社会的接触、对来华留学生学习生活需求的理解与处理相对都比较被动, 因此很难积极地、主动地、非常到位地帮助留学生。而同时, 因为生活方式、习惯的不同, 大多数的来华留学生也很难融入中国学生的圈子之中, 他们大多还是停留在本国学生的圈子之中。

三、来华留学生课余生活的广泛性与复杂性与留学生教学管理

我国高校对于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大都还是采用与中国学生相似的封闭式管理, 这与许多留学生熟悉的高校管理制度有所出入, 加之学生学习动机不同, 从而导致留学生在课外生活上的广泛性与复杂性, 这给留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比较明显的是宿舍管理和留学生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也直接影响到留学生教学活动与教学管理, 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纪律规范的问题。许多高校都参照中国国内学生的纪律管理规范制订了一些来华留学生纪律要求, 但是从约束性和执行力来看, 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如何制订适用于留学生的纪律管理规定是许多高校留学生教学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 如何提高约束性和执行力也直接关系到高校留学生教育的水平与威信。

综上所述, 我国高校的留学生管理总体上还比较零散、随机,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需要各高校的留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多分享、多交流, 深刻分析来华留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实际需求, 结合实际, 把握重点, 综合管理, 形成体系, 真正服务于留学生, 服务于高校的国际化建设, 提升高校的国际影响力与威信力。

摘要:来华留学生的自身差异性、语言文化障碍以及课余生活的广泛性与复杂性都严重影响了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应总结经验, 结合来华留学生的特点, 形成合理高效的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真正服务于留学生, 服务于高校的国际化建设, 提升高校的国际影响力与威信力。

关键词:留学生,差异性,课余生活,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徐为民.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2]强百发.基于文化差异下的来华留学生管理[J].现代教育管理, 2010 (2) :88-91.

来华教育 第10篇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书院制,教育管理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及困境

1. 外办制管理

外办制管理普遍用于各类高校, 特别是在留学生规模不大、留学生专业较单一的情况下, 它是启动与开展留学生工作较常用的管理体制, 缺点是当外国留学生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后, 由于受人员配备、管辖职权和范围的限制, 往往在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各类矛盾, 产生瓶颈状态, 很难将留学生工作做大做强。

2. 留办制管理

留办制管理是将“留办”作为学校主管留学生事务的行政机构, 其主要职能为:管理与协调留学生工作, 统筹留学生教育资源, 制定留学生发展规划与政策, 负责留学生招生、教学、管理与服务。当留学生规模发展较快后, 许多学校建立了留办制管理。这类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外办制管理的不足, 留学生专业化管理程度提高, 但在统筹协调行政管理与教学管理方面, 仍然有局限性。

3. 学院制管理

为达到“市场运作, 有效管理”的目标, 部分高校在留学生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后, 采用“学院制管理”模式, 由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或者国际教育学院全面负责留学生的各项工作。这种模式在招生、教学、生活管理等方面能够统筹管理, 高效运作, 避免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等现象, 营造较好的留学环境。

目前, 不管高校哪种体制, 留学生所在培养学院对留学生的关心和重视投入都不够, 使得留学生管理和服务的深入性、覆盖面和有效性都不尽如人意, 也缺乏针对留学生的激励引导体系, 留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调动不够充分。因此, 创新留学生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 提高留学生管理和服务水平, 做好留学生工作显得非常重要。

二、书院制的起源、价值及特点

1. 国内外书院制的起源

书院制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形式, 集学术研究、讲学、藏书、刻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其多建于山清水秀, 风景怡人之地, 往往聘请学有专攻、德高望重的名师主持院务, 为一院之长。书院中的教学活动重视师生互相研究, 学友互相切磋, 不同思想, 不同学派可以互相讨论, 互相争辩。书院是书院制的载体, 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 到五代北宋时, 书院正式确立, 有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一千多年来, 书院培养出无数的经国治世之才、饱学儒雅之士, 推动着中国文化的飞速发展, 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剑桥为代表的西方很多世界知名大学都采取住宿学院, 与我国的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与理念具有相同之处。剑桥历史上的第一个住宿学院———剑桥大学圣彼得学院, 诞生于1284年, 至今已经有近八百年的历史, 目前剑桥有30个住宿学院。哈佛大学1914年开始建设住宿学院, 1931年建成了全校性的住宿学院系统。普林斯顿大学于1906年开始试办住宿学院。耶鲁大学于1920年开始逐渐发展自己的本科生住宿学院系统, 1933年形成了完整体系, 现有12所住宿学院。每个学院有一个住院的院长, 另外有若干住院的教授。

2. 书院制模式的价值

书院制、班级制和学分制是三种不同的学生管理模式。近年来, 国内高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在大学里成立“书院”。学院管学习, 书院管生活。一般认为, 这种书院制借鉴了西方大学住宿学院的做法, 也承袭了中国书院的古老传统, 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学生通过书院的教育, 培养共同的社会理想、公共责任、民主意识、奉献精神和未来社会领袖之间的凝聚力。学生的心灵、智慧、品格得到全面拓展, 为社会培养有教养的、具有良好品性的精英。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主任蒋广学认为, 中国传统书院教育具有鲜明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以研究和传播经典文化为己任, 教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经世安邦之策, 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刚毅诚信、博厚悠远、仁爱通和精神。对于今天的青少年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领会传统经典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3. 近现代书院制的特点

(1) 牛津大学:牛津大学建立于13世纪, 是英国第一所国立大学, 培育出无数的顶尖杰出人士。该校包含36个学院, 除了各自有不同的建筑特色之外, 每个学院为独立自主的教学机构, 提供学生课业及生活上的指导。每个学院坚决地捍卫自己的自治权, 校方也尊重他们的这种权力。这种相互关系有些像一个家庭, 由“家长”代表全体成员作出决定, 但个体成员行动的独立性所产生的生命力和多样性是一元结构所无法比拟的。

(2) 剑桥大学: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 有35个学院, 有三个女子学院, 两个专门的研究生院, 各学院历史背景不同, 实行独特的学院制, 风格各异的35所学院经济上自负盈亏。剑桥大学负责生源规划和教学工作, 各学院内部录取步骤各异, 每个学院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微型大学, 有自己的校规校纪。

(3) 复旦大学:2005年, 复旦大学决定正式成立复旦学院。每年复旦大学的本科新生按专业录取后将进入复旦学院, 学习一年后再进入专业院系学习。复旦大学借鉴国外大学住宿学院做法, 承续中国书院文化传统, 构建了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全新学生管理体制。复旦学院以复旦历史上德高望重的老校长的名字命名, 建设四个书院:志德书院、腾飞书院、克卿书院、任重书院。书院作为住宿楼, 既是学员生活的空间, 更是学员交流学业思想、切磋人生体悟、培养集体意识、提升精神境界的空间。

(4) 西安交大:西安交大设立的书院制主要是一种校园里的学生社区生活管理模式, 是借用了古代书院制的名称, 主要是以学生公寓为生活社区, 承担的是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养成等方面的任务。建立全面的学业辅导体系;引导学生了解国情, 明晰社会责任;大力开展明礼教育, 让学生懂得感恩, 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接触学术大师, 走近文化经典, 贴近学科前沿, 拓宽学术视野;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大力开展“知心工程”, 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坚持集体出早操制度, 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为特色。

三、来华留学生特点及书院制可行性分析

1. 学院管学习, “留办”管生活

攻读学位的来华留学生学习业务上属于专业学院, 但具体生活以及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管理都是直接由留管干部统一负责。他们日常学习一般与本学院、本专业的中国学生在一起, 不管是单独编班还是混合编班, 专业学院对他们学习之外的课外文化生活介入和参与都不多。而留管干部, 对于这些留学生, 更多的只能是一对一、被动式的组织管理, 无法形成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很难形成规模、实现全覆盖、进行集中管理。因此, 来华留学生本身对专业学院的归属感不强, 实行书院制更为便利。

2. 住宿相对集中, 学生类型多样

目前, 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校内都集中住宿在留学生公寓, 由于来华留学生类型众多、国籍来源丰富, 所以目前基本上处于散发状态, 即住在同一幢公寓的留学生来自不同年级、专业、学院、国籍、类型, 甚至很多是男女混住同一公寓, 留学生一般可以自由选择楼栋、室友等, 具备书院制的基本要素。

3. 留学生公寓软硬件基础好

目前来华留学生尚未实施趋同化管理, 留学生公寓的软硬件条件均大大优于本校中国学生公寓, 阅览室、洗衣房、会客室、休闲区、健身区是很多留学生公寓的基本配置, 几乎所有房间都配有电话、电视、网络、热水器、洗手间、冰箱等, 留学生生活相对便利和舒适。同时, 为给留学生提供更优质服务, 公寓的物业管理也优于中国学生宿舍。因此, 以留学生公寓为基础实施书院制具备较好基础。

4. 留学生思维活跃, 更容易接受新的模式

来华留学生具有更强的个性, 他们思维活跃、强调个体、重视自我感受和主张、不喜欢规范的约束和管理、不注重组织纪律, 加之很多留学生自己国家的高校本身就是书院制, 因此, 相对中国学生, 他们从思想、习惯上更容易接受书院制, 也更容易适应。

四、来华留学生“书院制”建立

1. 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资源投入

学校选拔德高望重、具有相当学术地位的名师专家担任院长, 负责书院的文化、理念、对外等工作, 为书院建立良好的文化形象和精神典范。同时, 学校选拔责任心强、具有丰富留学生教育管理经验的留管干部担任执行院长, 负责书院的日常行政事务。此外, 书院还要配备年富力强、爱岗敬业的留学生辅导员担任助理院长, 并以“住楼辅导员”的形式开展工作, 具体负责本书院日常工作的策划和组织。书院可以根据自身规模情况, 设置相应的办公室, 如导师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学生事务办公室等, 协助院长做好各项工作。最后, 学校以书院为单位划拨经费, 用以维持书院的正常运转, 鼓励书院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 配齐住校导师, 提供全方位指导

住校导师是书院制的精华所在, 主要来源于退休教授和学者以及担任基础课教学的住校青年教师。他们与学生同学习、同食宿, 能够在办公室里或者家里接待学生的访问, 并参与到书院里的各种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时, 住校导师定期在书院举办一些学术研究活动, 如讲会、学术沙龙、课题小组等, 激发学生对书院自发的、全身心的热爱, 在爱校的前提下感受到书院无微不至的温暖, 自细致处逐渐建立书院的人文精神和校园文化。

3. 加强软硬件建设, 优化服务质量

学校要在留学生公寓现有基础上, 继续加大投入, 加强硬件改造建设, 营造舒适的环境, 真正实现学生足不出“院”, 就能满足运动、休闲、娱乐、交友、学习、上课的需要, 比如阅览室、会客室、娱乐室、健身房等, 为实施书院制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同时, 学校以留学生书院为单位, 引入心理咨询、法律服务、兼职实习等服务, 并建设书院网站, 包含各种生活、学习和娱乐休闲信息, 做好书院的软件建设。

4. 加强凝聚力建设, 培养归属感

书院要长久地存在下去, 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传承。优越的物质资源只是基础, 厚重的历史传承才是书院发展的最终依靠。来华留学生书院也要注重文化建设、凝聚力建设, 如为书院命名、凝练书院的口号和理念、并依此进行个性化布置、加强历史资料收集和留存等, 培养本书院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5. 发挥学生智慧, 丰富书院生活

书院要引导和鼓励留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服务, 从资金、活动场地、社会资源、指导教师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政策倾斜, 积极支持成立留学生会、社团、兴趣小组等, 对学生领袖的培育、学生社团的建立、管理制度的制定、社团发展、奖惩等进行规划和指导, 并制定社联logo、文化衫等, 建设社联文化标示, 开展日常活动, 丰富书院生活, 增强书院的凝聚力。

6. 完善评价体系, 引导全面发展

逐步建立和完善留学生评价组织和体系, 积极引入学生自我评价, 充分发挥留学生的能动性, 从学业成绩、公寓文明、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科技创新、荣誉奖励等多方面对留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并将此作为奖学金、优秀留学生、优秀毕业生、就业实习等各种留学生重视的项目评选的重要依据, 引导和激励留学生从智力、知识、思维、能力、人格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培育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

高校要加强研究探索和组织领导, 创新体制机制, 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要积极引入和建立书院制, 加强一线工作力量配备, 提高工作覆盖面、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 要以高校书院为载体和平台, 鼓励和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逐步完善评价体系,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 促进留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知华友华的来华留学毕业生, 为高校全面推进建设书院制提供有力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黄川川, 等.国内外书院制现状及发展综述[J].企业家天地, 2012 (8) :189-190.

[2]都超.通识教育理念下的书院式学院制建设[J].大学:学术版, 2012 (7) :56-60.

来华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留学生 教育服务 国际化 管理理念 服务效率

【基金项目】(2015年浙江省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课题项目,课题名称:《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研究——以浙江大学为例》)。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45-0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和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步加深,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部于2010年9月出台了《留学中国计划》,其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随着留学生教育市场不断扩大,留学生管理工作变得愈加复杂。留学生管理包括服务、防范和查处等方面,其中服务工作是基础。在高等教育日趋市场化的今天,学生和社会对高校教育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也成为体现高校国际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将分析留学生教育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高校留学生教育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留学生教育管理理念落后

传统意义上的留学生管理包括招生管理、学籍管理、签证管理及生活和学业管理等。当前高校对留学生的管理偏重于事务管理,而不是以留学生的需要为导向;只注重规章制度的执行,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外国留学生教育是率先进入“市场化”的一个部门,自费留学生不断增加,特别是非学历教育已经市场化,学生花钱来学习就会要求服务质量。但是侧重事务管理的模式已日趋僵化,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另外,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得不到重视,仍然只是留学生管理工作中锦上添花的一个方面。目前许多留学生教育工作者仍然有一个潜意识的想法,那就是留学生教育是为他国培养人才,其思想好坏与我国没有直接关系。多数高校的留学生文化交流活动也得不到深入开展,从而使得留学生对所在高校的归属感不强。

二、学校投入和重视程度不足

在多数高校中,留学生教育仍处在辅助性地位。规模大小仍然是评价高校留学生教育最重要的标准,所以多数高校注重留学生的招生工作,却忽略了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另外,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但管理人员数量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导致出现留学生管理人力不足,留学生教育服务难以全面开展、服务质量也很难提升。多数高校的留学生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校友服务等方面仍处在空白状态,或者很难有进一步发展。

三、留学生管理协调机制不完善

多数高校虽然把教育国际化作为重点工作来开展,但是实际工作中往往各职能部门之间目标步调不一致,国际化发展的意识淡薄。国际化思想的不够深入导致留学生教育服务并没有很好地融入学校的整体教育管理体系中,很多情况下留学生事务只能单独处理。即使在某些方面开展了部门间的协同管理,但经常也是区别对待,将留学生相关事宜当作个案处理,最终往往还是由归口留学生管理单位负责。

高校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一、更新留学生管理理念,从重管理转变为重服务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学生管理理念也要和国际接轨。留学生管理工作应化“被动”为“主动”,从侧重事务管理转变为加强服务管理。首先,留管人员要意识到留学生管理包括从招生宣传到毕业生跟踪的整个过程。留管人员应把服务意识贯穿于整个管理的过程,涵盖到入学前和毕业后,平时多关注留学生的学业发展、生活状况和心理情况等方面。另外,应该把如何更好的提供服务作为立脚点,在制度的范围内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理服人,避免强硬的手段;注重思想教育在留学生教育服务工作中的作用,以预防为主。

二、利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提高服务效率

高校网站是留学生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留学生需要的信息不仅是入学申请和课程项目介绍,还有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信息,而许多高校的留学生管理部门网站不能满足留学生的信息需求。另外很多高校的专业院系并没有英文网站,即使有的话,信息也不能及时更新或者过于简略。

笔者查阅了一些高校的留学生管理部门网站,认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中心的网站用户体验较好,板块设计和内容建设站在浏览者角度上来进行。网站清晰明了,分报名、宿舍预定、校历、缴费指南、签证等板块。报名和宿舍预定可以通过网上系统在线进行。在线咨询板块设计简洁,使用简单,并且会得到及时回复。网站信息更新及时,可以找到校内生活设施、体育娱乐设施的地图标注和图片介绍。留学生生活一栏有留学生社团介绍以及具体的活动时间和联系人。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信息发布平台也变得多样化。例如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生办公室网站的明显位置和给留学生的录取通知书上都放有其微信号二维码。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只需扫一扫就能获得例如入学报到、校历、出入境、医疗保险等相关信息。有效利用新媒体能够大幅度提高服务效率,并且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宣传推广。

三、协同管理,提高服务国际化水平

留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庞大与复杂的工作,学校各部门都要提高服务的国际化水平。高校的机构设置以职能划分为主,意味着要让留学生得到良好的服务,必然要求各部门配合默契,不能以语言不通为由把所有留学生事务都推给留管部门,或者都需要留管人员在场的情况下才能沟通和处理。另外,高校领导层要重视留学生管理工作,内部协调机制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各部门、组织之间要有“协同观”,注重中外大学生教育资源共享,同时又要统一工作标准,不对留学生搞“特殊化”。

四、重视留学生思想教育和文化交流

留学生教育服务方面思想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7年上海大学“高校留学生思想和文化交流情况”调研报告显示,全国有四分之一以上的高校领导对留学生思想和文化交流工作不太重视或不重视。 将近10年过去了,虽然这一情况得以改善,但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不能硬套中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要重视文化差异的存在,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以理服人。另外院系和职能部门应为留学生参与校园文体活动提供服务。留学生和中国学生都有相互交流的愿望,但是因为没有合适的机会和平台,使得中外学生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缺乏互动。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强留学生的归属感,使其在学习专业的同时,深入体验中国文化和校园文化。

留学生教育质量是评价高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加强留学生教育工作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积极意义。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留学生的数量和学科层次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优化管理人员教育服务意识,全面改进教育服务质量,对提升高校国际竞争力,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胡颖.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14.

[2]黄瑛.浅析改进高校留学生管理者服务质量的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09(9).

来华教育 第12篇

一、天津市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现状

(一) 2007年与2009年来华留学生洲别、国别分布对比

天津市共有20多所高校招收外国留学生, 生源主要来自亚洲。2007年来自亚洲的留学生占到天津市留学生总人数的81%, 远远超过了其他几个洲别。其中, 来自韩国与日本的留学生最多, 分别为5075人和1612人, 占到了总数的57%。2009年来自亚洲的留学生虽然仍远超其他洲别, 但是比例却下降到76%。其中韩国、日本的留学生人数分别为4972人和1535人, 相比2007年在人数上有所下降, 所占比例也大幅下降到46.5%。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 天津市的留学生受地域因素和经济因素影响较大, 主要来自亚洲国家及与中国接壤或隔海相望的国家。其中韩国与日本与我国一衣带水, 又是亚洲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 占到了天津市留学生的一半左右。由于近几年受亚洲经济的影响, 政府奖学金项目减少、家庭投入的增加、个人教育贷款减少, 严重影响了亚洲, 特别是韩国、日本等国来华留学人数的增长。

2.2007年与2009年来华留学生学历层次分布对比

2007年, 天津市留学生中长期生为8001人, 达到总人数的69%, 其中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生为3474人, 占我市留学生总数的30%, 短期生人数为3562人, 占总数的31%。2009年, 长期生为9791人, 约达到总人数的70%, 其中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生为4081人, 占留学生总数的29.1%, 短期生人数为4202人, 占总数30%。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 我市留学生长期生特别是高学历留学生的数量在人数及比例上占优势, 说明我市留学生教育不断向学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虽然近年来天津市在校留学生总规模一直在攀升, 但是2009年学历生所占比例却有所下降, 而短期生规模近年来一直稳步、快速发展的态势也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

二、天津市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现状原因分析

通过对主要高校来华留学生规模现状的分析, 可得出造成目前我市来华留学生总体人数上升缓慢、学历生人数比例略减、短期留学生出现小幅下滑的原因主要有:

(一) 经济方面

1. 在华留学成本提高, 来华留学生支付能力下降。

全球经济危机使众多国家经济遭受重创, 失业人口剧增, 众多家庭的经济状况随之不断恶化, 导致许多自费留学生只好暂时放弃留学打算, 或中止在国外的留学。

2. 经济的进一步恶化, 导致了国际间校际交流开展更为困难。

某些国外高校陷入财政困局, 国际间的校际交流被迫停止或大幅减少, 来华学习受到影响。

(二) 政策方面

1. 留学手续繁琐。

目前来华留学生来津学习需进行一系列的联系、咨询、申请、签证、居留办理等繁琐的手续, 而且来华后延期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学生来华学习。

2. 奖学金偏少。

本市奖学金项目主要有中国政府奖学金、优秀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天津市政府奖学金, 部分高校设有高校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等。但总体上奖学金种类偏少, 整体资金投入小, 而且发放标准比较低, 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吸引力。

3. 勤工助学、就业受限。

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对“勤工助学”和“就业”这两个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 本市原则上禁止留学生打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部分留学生赴中国长期学习, 并对经济困难的留学生产生影响。

(三) 教学方面

1.教学模式单一, 缺乏积极参与的互动教学和实际操作训练, 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留学生的主体性, 妨碍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留学生事业的发展。

2.教育内容滞后, 留学生所学专业面过窄, 专业内容陈旧、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不适应留学生的本国需求。

3.课程体系不完善, 缺乏针对留学生学习的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学科和专业。

(四) 环境方面

1. 综合大环境的影响。

本市在提升城市的整体知名度, 改善综合环境, 加强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留学生管理、服务一体化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水平、做细做强。

2. 学校软、硬件建设的影响。

各高校在办学理念、国际化教育、教育质量、服务水平、校园文化等软硬件方面的提高和建设需要不断加强, 以提升高校的品牌效应。

(五) 宣传方面

天津虽然紧邻首都北京, 但是知名度远不及北京。全市的教育资源信息尚需进行有效的整合, 以提高天津市的整体知名度和各高校的影响力。某些高校在对外宣传方面思想还不够解放, 竞争意识不强, 缺乏“走出去”的魄力, 未设置专门机构开展全方位的招生策划、招生宣传, 宣传力度不深入, 宣传途径、渠道也不广泛。

三、扩大我市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对策

(一) 健全政策法规, 不断优化来华留学的政策环境

建议尽快修订《高等学校接受来华留学生管理规定》, 尽快形成有利于吸引来华留学生的签证、勤工助学、就业等政策。如放宽留学生签证的严格要求, 简化签证、延期手续, 一定条件下可以允许外籍人士特别是一些高端人物持工作签证进入高校学习。

(二)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推进留学生招生工作改革

全方位开展招生宣传, 拓展招生渠道, 提高留学生招生宣传工作专业化水平, 宣传方式多样化、咨询服务专业化, 并对参加各类教育展的工作人员进行招生政策和宣传技巧培训。采取各种方式, 如与各国驻华使馆保持密切联系, 加大对海外华人集中地区的招生宣传, 与国内外留学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利用政府官方网站的优势有效地整合我市国际教育资源信息, 形成宣传的规模效益等。

(三)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培养高层次来华留学生

1. 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学科建设。

应该让留学生课程走市场化路线, 按照国际需求安排课程。在稳定汉语教学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本科教育, 重点推进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应逐步向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学历教育发展。

2. 狠抓教学质量。

各高校要抓紧修炼内功, 投入更大精力, 狠抓教学质量, 力促留学生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还要加强留学生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适应国际化教育需求的人才队伍。

3. 注重教学实践活动。

除课堂讲授外, 可以经常组织留学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 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社会情况, 增强留学生学习知识的广泛度, 以及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能力。

(四) 发挥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的激励作用, 吸引来华留学生

1. 充分发挥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地方政府奖学金作用。

政府加大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投入, 不但能够吸引更多学生来华留学, 更可以提升高校的教育水平和国际化程度, 不断增强我国教育市场对国际生源的吸引力、竞争力。同时, 积极发挥和扩大市政府奖学金的力度、知名度和作用, 加大对优秀生和保送生的扶持力度。

2. 各高校根据本校特色设立专项奖学金。

充分利用本校奖学金的优势, 或提高奖励力度, 或增设奖学金, 尽可能扩大留学生的受奖面。还可以针对本校情况, 出台应对措施或普惠政策, 如对经济出现暂时困难的同学, 可批准缓交或分期交付学费、住宿费, 或者给予一定优惠, 或者组织学生互助;为学生提供一些校内勤工俭学的机会, 以此缓解部分学生的压力, 使其形成乐观的心理预期。

3. 积极争取企业奖学金。

政府可制定相应政策, 鼓励企业捐资助学, 充分整合相关资金与资源, 合力推动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 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促进合作办学

1.与国外院校联合办学, 开拓新的合作项目, 争取更多生源。在严格控制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实施“3+2”或“2+2”等合作办学模式, 加强学分互认, 共同授予学位, 同时开展互换学生项目, 校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学习, 既实现了留学生的留学中国梦想, 同时缩短了留学时间, 降低了留学成本, 一定能吸引国外高校的在校学生。

2.加大接收外国短期团组的力度。根据要求开设汉语班、文化旅游班、文化专题班、专业学习班、外语授课班等多种课程吸引学生来华学习。

(六) 优化学习和生活环境

1.硬环境方面, 一是要改善教学条件, 为留学生配备多媒体教室和最新的教学资料;二是提供安全舒适的公寓, 做好各项服务;三是在高校教育体制和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 积极推动和建立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留学生后勤服务体系。

2.软环境方面, 一是来华留学政策要更为宽松灵活, 公安、医疗、保险等政策环境要进一步优化;二是要有一批高水平的管理队伍, 随时关注留学生学习生活, 主动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 为留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

面对留学生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局势, 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各种不利影响, 把握机会, 趋利避害,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采取相应的对策, 不断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 提高办学质量, 规范管理, 一定能实现我市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持续、健康、蓬勃的发展。

摘要:高校发展留学生教育是由学校发展和社会需求所决定的。本文通过天津市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的实证研究, 全面分析了来华留学生现状及原因, 并提出了努力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留学生,规模,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 (2007) .

[2].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 (2008) .

[3].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 (2009) .

上一篇:组胺受体阻滞剂下一篇:题解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