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心血管疾病

2024-07-06

危重心血管疾病(精选9篇)

危重心血管疾病 第1篇

关键词:APACHE-Ⅳ危重症评分系统,心血管疾病,应用

为了探讨APACHE-Ⅳ危重症评分系统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ICU病房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288例心血管危重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旨在为临床提供依据, 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ICU病房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288例心血管危重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144例, 女性患者144例;年龄15~88岁, 平均年龄 (56.2±9.5) 岁。疾病类型包括冠心病、肺源性心病、心瓣膜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肌病、主动脉疾病等。

1.2方法:APACHE-Ⅳ危重症评分系统主要包括分值计算、院内死亡危险性 (R) 值计算及入住ICU时间预测, 其中分值计算是由患者的慢性健康状况、年龄及急性生理学等三个方面的分值相加所得, 三个值之和即为APACHE-Ⅳ分值[1]。在患者进入ICU之后, 对其既往病史和24h内的最差值, 以计算出APACHE-Ⅳ分值、预测病死率及预测ICU时间。根据分值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 (<30分) 、B组 (30~60分) 和C组 (>60分) , 比较各组的预测病死率和实际病死率。选取样本容量>20, 及死亡和存活例数均>2的疾病 (冠心病、心脏瓣膜病、肺源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 比较各种疾病的预测病死率和实际病死率[2]。

1.3统计学方法: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纳入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和分析, 采用χ2比较对其中的计数资料进行比较, 使用率 (%) 表示, 采用t检验对其中的计量资料进行比较, 并使用 (±s) 表示, 采用总体率的区间估计评价法对预测病死率和实际病死率进行评价, 计算出实际病死率的95%可信区间 (95%CI) , 观察预测病死率是否处于可信区间中, 若 (P<0.05) 则代表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种疾病的分布及死亡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 本组288的疾病类型、总数、死亡数及病死率等情况。

2.2个体预后判断:采用APACHE-Ⅳ方法计算得出的预测病死率, ROC曲线下面积为0.771, 可信区间为0.710~0.821, ROC曲线下面积 (A) 处于0.7~0.9范围内, 诊断价值中等。

2.3 A PA C H E-Ⅳ各分值组患者的病死率比较:从表2可以看出, APACHE-Ⅳ各分值组患者的预测病死率及总预测病死率均处于实际病死率95%CI范围内, (P>0.05)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4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比较:从表3可以看出, APACHE-Ⅳ各种心血管疾病中除了肺源性心脏病的预测病死率不在实际病死率95%CI内之外, 其余疾病的预测病死率均处于实际病死率95%CI范围内, (P>0.05)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 本组288例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1, 诊断价值中等。APACHE-Ⅳ各分值组患者的预测病死率及总预测病死率均处于实际病死率95%CI范围内, (P>0.05)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及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预测病死率均处于实际病死率95%CI范围内, (P>0.05)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肺源性心脏病的预测病死率没有处在实际病死率95%CI范围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呼吸系统损害而导致心脏的功能和结构发生改变[3]。同时, 本次研究中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病例数太少, 不具有代表性。由此可见, 总的来看, APACHE-Ⅳ危重症评分系统在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预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娱, 朱俊, 谭慧琼, 等.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在评价心血管疾病危重情况及预测预后的应用[J].中国循环杂志, 2011, 26 (1) :42-45.

[2]邓秀东, 练书坚.动态APACHEⅡ评分在重症病房的预后评估的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34) :296-297.

药理论文 心血管疾病 第2篇

摘要 如今市场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越来越多,而药物治疗仍是基础治疗。熟悉熟悉常用的心血管疾病用药的知识,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市场上抗心血管疾病的药主要有降血脂药、抗心律失常要、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强心药、利尿药等。关键词 抗心血管疾病 药物作用特点 1.降血脂药

1.1苯氧芳酸类:此类药物有非诺贝特、吉非罗齐、苯扎贝特等。苯氧芳酸类药物降血脂作用强,起效快,降甘油三酯的作用比降胆固醇的作用强。

1.2三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此类药物有洛伐他丁、辛伐他丁、普伐他丁等。此类药物以降胆固醇为主,降脂作用强,起效快。

1.3 烟酸类:此类药物中氧甲吡嗪较常用,降低血清甘油三脂的作用比降低胆固醇强。1.4 多不饱和脂肪酸类:包括各种植物种子油。如橡胶种子油,月见草子,水飞蓟种子的油和海鱼的制剂。这类药物有降血脂和降低血粘度的作用,但作用比较温和。

1.5 泛硫乙胺:为辅酶A的衍生物,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

1.6 藻酸双酯钠(PPS):是以海藻撮物为原料的类肝素海洋药物。有搞血长低血粘度、扩张血管和降低血脂,升高HDL水平的作用。主要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1.7 其他降血脂药物:如银杏类(天保宁)实验证明能使血清甘油三脂(TG)显著降低。2 抗心律失常药 晋江Jj 王新 10772009 邢丹丹

2.1奎尼丁适:用于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包括①房性和室性期前收缩;②转复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转复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③预激综合征。

国泰君安 1530397 523171 资金522706 2.2普鲁卡因胺:属广谱抗快速心律失常药。其作用与奎尼丁相似,但强度和毒性较小,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

2.3丙吡胺:丙吡胺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于治疗多种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尤其适用于预防心房颤动电击复律后的复发和预防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

2.4普萘洛尔:窦性心动过速,特别是交感神经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嗜铬细胞瘤等所致者效果良好。亦可用于室上性和室性期前收缩及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及LQTS引起的心律失常。减少肥厚型心肌病所致的心律失常。

2.5维拉帕米:治疗室上性和房室结折返引起的心律失常效果好,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药。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及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早有效。3抗高血压药

3.1中枢性降压药 可乐定:过去认为其降压是通过兴奋延髓背侧孤束核突触后膜的α2受体,抑制交感神经中枢的传出冲动,使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后来研究表明其也作用于延髓腹外侧区的咪唑啉受体,使交感神经张力下降,从而降压。用于中度高血压,兼有溃疡病的高血压患者。不良反应有口干、便秘、嗜睡、抑郁等。3.2 血管平滑肌扩张药 硝普钠:在血管平滑肌内代谢产生一氧化氮,直接松弛小动脉和小静脉平滑肌。用于高血压急症的治疗,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或嗜铬细胞瘤发作引起的血压升高。

3.3 神经节阻断药 本类药物有:樟磺咪芬、美卡拉明、六甲溴铵。其对交感神经节和副交感神经节均有阻断作用,对效应器的具体效应则视两类神经对该器官的支配以何者占优势而定。

3.4 α1受体阻断药 本类药物有: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沙唑嗪。其主要通过阻断α1受体降低动脉血管阻力,增加静脉容量,增加肾素活性,不易引起反射性心率增加。主要用于中度及重度高血压,常与利尿药和(或)β受体阻断药合用。不良反应主要有首剂现象。

3.5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滞药 本类药物有:利血平、胍乙啶、倍他尼定、胍那决尔。其主要通过影响儿茶酚胺的贮存及释放产生降压作用。

3.6 钾通道开放药 本类药物有:米诺地尔、吡那地尔、尼可地尔。其主要作用钾通道开放,钾外流增多,细胞膜超极化,膜兴奋性降低,Ca2+内流减少,血管平滑肌舒张,血压下降。4抗心绞痛药

4.1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可用0.3~0.6mg片剂,置于舌下含化,使迅速为唾液所溶解而吸收,1~2分钟即开始起作用,约半小时后作用消失。对约92%的病人有效,其中76%在3分钟内见效。延迟见效或完全无效时提示病人并非患冠心病或患严重的冠心病,也可能所含的药物已失效或未溶解,如属后者可嘱病人轻轻嚼碎之继续含化。长期反复应用可由于产生耐药性而效力减低,停用10天以上,可恢复有效。近年还有喷雾剂和胶囊制剂可用。不良作用有头昏、头胀痛、头部跳动感、面红、心悸等,偶有血压下降,因此第一次用药时,病人宜取平卧位,必要时吸氧。4.2二硝酸异山梨醇:可用5~10mg,舌下含化,2~5分钟见效,作用维持2~3小时。或用喷雾剂喷入口腔,每次1.25mg,1分钟见效。

4.3亚硝酸异戊酯:为极易气化的液体,盛于小安瓿内,每安瓿0.2ml,用时以手帕包裹敲碎,立即盖于鼻部吸入。作用快而短,约10~15秒内开始,几分钟即消失。本药作用与硝酸甘油相同,其降低血压的作用更明显,宜慎用。同类制剂还有亚硝酸辛酯。应用上述药物的同时,可考虑用镇静药。5强心药

5.1洋地黄甙类:洋地黄甙类已应用于临床200多年,目前仍为应用最广泛的强心药,又被称为强心甙类药物。洋地黄甙类除了有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外,还有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效果。临床上常用的洋地黄甙类包括:地高辛、西地兰、洋地黄毒甙及哇巴因。5.2拟交感胺类:拟交感胺类强心药即为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拟交感胺类通过兴奋心肌细胞的β受体,激活心肌细胞内腺苦酸环化酶。在腺苷酸环化酶作用下,心肌细胞内的二磷酸腺苦(ADP)环化,并形成环磷酸腺苦(cAMP),cAMP可进一步激活细胞内的蛋白激酶,使心肌细胞外的Ca++进入心肌细胞内,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

5.3双吡啶衍生物:双吡啶衍生物是目前临床上除洋地黄甙类外唯一口服有效的强心药,它具有正性肌力及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曾被认为是一类有临床应用前途的药物。6利尿药

6.1呋塞米口服吸收迅速。(1)利尿 作用强大、迅速而短暂。(2)扩张血管 能扩张肾血管,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改变肾皮质内血流分布;还能扩张全身小静脉,降低左室充盈压,减轻肺水肿。扩张血管机制尚不完全了解,可能与该药促进前列腺素E 合成,抑制其分解有关。

6.2噻嗪类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类口服利尿药和降压药,(1)利尿 作用温和而持久。(2)抗利尿 噻嗪类药物使尿崩症患者尿量明显减少,口渴症状减轻。(3)降压 用药初期通过利尿作用减少血容量而降压,后期因排钠较多,降低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等加压物质的敏感性而降压。

参考文献

1.现代心血管药物与临床, 作者: 陈灏珠,杨新春,李延辉 2.心血管药物治疗学(原书第7版)_M.Gabriel Khan编著

3.药理学-第2版-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杨世杰(作者), 杨宝峰(译者), 颜光美(译者), 臧伟进(译者)4.心血管药物临床应用新进展

5心血管用药指南(第7版)》:(美)朗尼

危重心血管疾病 第3篇

关键词:麻醉诱导,氯胺酮,心血管应激反应

麻醉诱导气管插管的过程中, 易引起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 导致麻醉意外事件的发生。危重症患者由于呼吸循环功能本身处于较薄弱的状态, 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含有较大的风险, 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1,2]。目前, 采取何种麻醉诱导方式, 以提高麻醉诱导的安全性已成为临床麻醉研究的重点。本组研究中, 通过采用不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的方式, 观察其对危重患者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 旨在为临床麻醉寻找适合的麻醉诱导方式,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3 年4 月~2015 年4 月收治的50 例需行气管插管通气治疗的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男31 例, 女19 例;年龄25~72 岁, 平均年龄 (47.1±8.4) 岁;体重50~80 kg, 平均体重 (62.1±10.4) kg。根据数字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25 例。

1. 2 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1 mg/kg氯胺酮、1.5 mg/kg异丙酚、5 μg/kg芬太尼、0.1 mg/kg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对照组患者采用0.1 mg/kg咪唑安定、1.5 mg/kg异丙酚、5 μg/kg芬太尼、0.1 mg/kg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经口明视气管内插管, 插管前给予有创血压监测。

1. 3 观察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基础值、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 、5 min的MAP及HR水平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发现,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MAP基础值分别为 (89.4±10.4) 、 (89.9±11.1)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HR基础值分别为 (86.7±10.4) 、 (86.7±11.2) 次/min, 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插管即刻, 两组患者MAP与HR值均出现较基础值明显下降 (P<0.05) , 其中观察组MAP值为 (71.7±4.7) mm Hg, HR值为 (61.4±5.7) 次/min, 对照组MAP值为 (70.7±5.7) mm Hg, HR值为 (65.7±5.1) 次/min,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插管后1 min, 两组患者MAP及HR开始有明显升高, 观察组MAP及HR值分别为 (105.7±12.7) mm Hg、 (108.7±12.4) 次/min, 对照组分别为 (86.7± 10.4) mm Hg、 (80.4±10.1) 次/min, 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较观察组波动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插管后5 min, 观察组患者MAP及HR值分别为 (93.4±10.7) mm Hg、 (93.7±6.8) 次/min, 对照组分别为 (72.7±4.2) mm Hg、 (65.7±5.7) 次/min, 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较观察组波动更大,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麻醉诱导气管插管的过程中, 会引起患者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 主要可引起患者出现心血管应激反应, 这也是到目前为止, 临床完全无法避开的问题。心血管应激反应对患者可引起严重的生命威胁, 造成患者血压及心率明显升高, 虽然反应持续时间短, 但症状表现强烈, 对患者的危害较大。临床研究指出, 这与麻醉药物有一定关系[3]。通常解决的办法为增加麻醉剂量, 但受各种因素影响, 增加剂量也可能增加麻醉的风险, 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氯胺酮是目前临床用药中, 唯一一种兴奋心血管系统的静脉全身麻醉药物, 其镇痛效果良好, 效果显著, 但可引起心血管系统兴奋, 加快心率, 升高血压。本组研究中, 分别采用氯胺酮作为兴奋心血管系统的麻醉剂, 对比咪唑安定, 观察发现, 两组患者在插管即刻、插管后MAP及HR均有变动, 但观察组变动波动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氯胺酮应用于麻醉诱导, 患者MAP及HR波动更小, 表明氯胺酮联合用药应用于麻醉诱导, 可较好地降低心血管应激反应, 其安全性更高[4,5]。临床研究指出, 是否可继续加大麻醉药物剂量, 仍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观察、分析。

总之, 氯胺酮联合异丙酚、芬太尼、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 效果显著, 安全性更高, 可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宁江, 沈立红, 袁春晖, 等.不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对危重患者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广东医学, 2010 (1) :98-99.

[2]李渊.不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对危重患者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中国药业, 2012, 21 (15) :84-85.

[3]杨少杰.不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对危重患者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中国临床研究, 2012, 25 (10) :992-993.

[4]杜建龙, 吴纯西, 刘俊, 等.右美托咪啶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激反应与术后感染分析及其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21) :4481-4483.

心血管疾病的人性化护理 第4篇

【摘要】 为了提高护理的质量,从人性化的环境提供、规范护理服务程序、注重与病人沟通和交流技巧等方面上开展了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提示在心血管内科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必要性。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心血管内科

【中图分类号】R714.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237-01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模式的转变,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深人,人性化护理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心血管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现已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因此,运用人性化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显为重要,现将我科的实施方法介绍如下。人性化护理措施

1.1 营造人性化的环境提供超期望的服务:根据患者要求病房分为双人间、三人间及多人间,设置、电视。病床两侧有方便使用的折叠床挡,配合配套的部件,方便患者在床上就餐。病区走廊两侧安装了扶手,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了安全活动保障。各种标牌显示清晰,指向明确。医院成立了120服务中心,24h对活动受限的患者提供免费接送检查服务。保洁员负责病区环境卫生,由医院相关部门监督,整洁舒适的环境使患者赏心悦目。

在加强病房环境建设的同时,我科还注重将无形文化内涵物化在有形工作之中,建立了常见疾病治疗宣传栏,以及健康手册,及时向患者提供康复信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休养环境,按照病情轻重缓急及患者的个性特点调配病房,保证患者良好康复。

1.2 规范护理服务程序,拉近护患距离:当患者人住心内科护理单元,责任护士先自我介绍,再逐一介绍病区环境、住院须知、主管医师等。在晨晚问交接班时,护士长带领护士看望问候患者,主动询问患者的睡眠及进餐情况,对长期卧床患者进行翻身、拍背、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尽早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干预解决。坚持从基础护理做起,利用每天下午的时间为患者修剪指、趾甲、剃胡须,根据不同病种,将专科健康教育内容如饮食调理、休息、锻炼、心理自疗、出院流程、联系咨询电话等。

1.3 注重与患者沟通和交流,不断提高沟通能力:与患者的交流沟通是整体护理的基本行为,贯穿于临床护理的全过程和延伸服务过程中。沟通是理解的桥梁,与患者沟通交流往往能较好地发现和解决患者的各种问题,拉近护患距离,减少护理纠纷,使护患双方都处在较好的人文环境中工作和治疗。但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沟通技巧,用词语气要恰如其分,时机要适宜。

1.4 规范护理服务,做好基础护理 例如晨间护理,传统的晨间护理多注重生活护理、病房环境的整顿,常引起患者及家属的误解,此时我们可以将观察病情、健康教育、沟通等融合到晨间护理中,不仅做好了基础护理,而且沟通了护患关系。其他如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主动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及同病室患者,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病区,减少患者由陌生环境所带来的焦虑感;入院后,做好晨晚间护理,及时与患者沟通,动态观察和记录病情变化,关心、体贴、鼓励患者,发现问题,及时评估,发现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尽早进行护理干预。

1.5 制定规章制度,建立监督反馈系统 制定文明规范用语,如接待新入院患者、交接班、电话礼貌用语、各种治疗护理操作用语等。并定期进行回访,设计调查问卷,监督规范用语使用情况。一般护理

2.1 休息及卧位:重症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者逐渐鼓励床上活动乃至下床活动,长期卧床者每zh更换体位,心功能不全者半卧位或端坐卧位。

2.2 饮食护理:宜给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应限制钠食物。

2.3 氧疗护理:非严重缺氧患者采用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即 2-4l/min,浓度 30%~40%,严重缺氧者6~sl/min。急性肺水肿患者采用 30%一50%乙醇湿化交替吸氧。肺原性心脏病患者予以间歇低流量持续吸氧,呼吸功能不全者使用面罩加压吸氧或必要时行机械通气。

2.4 排泄护理:鼓励长期卧床患者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食物,养成每日解便习惯。对便秘患者可用手沿结肠走行方向轻轻揉压,连续数日未解使者可给予缓泻剂或低压温水灌肠无效时可戴手套润滑手指后轻轻将粪便抠出。对危重患者记录24h尿量。定时测体重。

2.5 药疗护理:掌握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剂量、方法、作用及副作用,如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准确掌握剂量,用药前后密切注意心率、心律变化;利尿剂应用中应注意尿量及电解质变化;扩血管药物应用时应定期测量血压,准确控制和调节药物的浓度与使用速度;抗凝药物使用时应注意患者有无出血现象。急救护理

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常用仪器、抢救器材及药品;各抢救用物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量供应,定时核对,定期消毒,使其保持完好备用状态;患者一旦发生晕厥,应立即就地抢救并通知医师;应及时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准、稳、快地使用各类药物;若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健康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有关疾病的防治与急救知识。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避免各种诱因。根据不同疾病指导患者掌握劳逸结合的原则,保证足够的睡眠并避免任何精神刺激。

根据不同疾病指导患者选择不同的治疗饮食,少量多餐,忌烟酒。对安装起搏器患者应随身带好保健卡,对冠心病患者应随身备好急救药物。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随访。病情观察

5.1 症状观察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日含硝酸甘油等。

危重心血管疾病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5月在我院急诊科抢救的危重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男49例, 女71例, 年龄18岁~86岁, 平均年龄61.70岁。其中心血管急症41例, 脑血管急症35例, 各种中毒16例, 多发伤14例, 其他14例。

1.2 血糖监测方法

选用韩国生产达乐2208型血糖仪, 经检测仪器精确。所有急诊危重患者进入抢救室在用药之前同时测量左手无名指末梢血糖、耳垂血糖和静脉血糖进行对照。操作护士均经快速血糖仪使用及静脉血标本采集方法操作规范培训。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注:q、P为指尖血糖与静脉血糖比较检验值;q1、P1为指尖血糖与耳垂血糖比较检验值;q2、P2为静脉血糖与耳垂血糖比较检验值。

急诊危重患者手指末梢血糖、耳垂血糖与静脉血糖对照无统计学差异。危重患者进入抢救室后, 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手指末梢血糖或耳垂血糖任意一个部位进行采集, 观察血糖情况。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危重患者手指末梢血糖、耳垂血糖与静脉血糖三者血糖值无差异, 说明从手指末梢和耳垂处采血测定毛细血管血糖值都是可靠的, 与静脉血清血糖值相吻合。因此, 对于急诊手创伤以及其他不易在手指末梢部位采集血标本的患者可迅速采集耳垂血, 进行快速血糖监测, 给医师提供可靠的血糖值, 指导临床用药。同时应采取正确的采血方法, 曾频频[3]研究显示, 自然流出法采血是正确的采血方法。在取血过程中应避免过分按摩和用力挤压采血部位, 因其可使毛细血管内的压力增高, 促进组织液渗出, 使测量值出现偏低的现象。对于长期从事特殊工种的急诊危重患者, 因其手指角质层较厚, 手指末梢部位的血标本不易采集, 可立即采集耳垂血标本进行快速血糖监测。邱雯慧等[4]研究显示在采集耳垂血时要从耳垂周边向耳垂中心进针, 避免前后方向, 以免误伤操作者。对于清醒的危重患者, 在耳垂采集血标本时, 一定要做好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以免因交感神经兴奋, 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而引起血糖值偏高[5]。

参考文献

[1]金红花, 崔英惠.两种血糖检测方法应用在急诊患者中的比较分析[J].吉林医学, 2008, 29 (1) :22.

[2]朱玉艳.采血因素对快速血糖值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12, 4 (9) :99.

[3]曾频频.不同取血方法在快速血糖仪测量血糖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9) :1544.

[4]邱雯慧, 周雷, 潘夏蓁, 等.不同部位末梢血糖和静脉血浆血糖值的比较[J].护理学报, 2011, 18 (12B) :61.

危重心血管疾病 第6篇

血压是心血管患者监测的基本指标,影响血压的因素除心输出量、循环血量、动脉管壁弹性、血液粘稠度及外周阻力外,还受被测量患者心理、测量时间、袖带、体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临床测得的血压值,其精确程度与测量技术和患者的稳定性有一定关系[1]。作为人体重要的生理参数,能够反映出人体心脏和血管的功能状况。血压的准确检测在临床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研究就是在了解不同测量血压的方式影响血压的监测结果做一对比,结果分析据有可比性,现将对比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0年4月收入一名心力衰竭患者,86岁,人院时患者T36.7℃。P110次/分,R24次/分,BP110/70mm Hg,患者神志清楚,无精神异常,双侧上肢无活动障碍、损伤;但有明显喘息,气促。遵医嘱给予告病重,行24小时心电监测。密切观察血压变化。现将该患者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血压和护理人员使用血压计监测血压作对比,本操作为同一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现将介绍如下:

1.2 方法

1.2.1 测量器具

血压测量用具为深圳迈瑞公司产心电监护仪,型号PM-9000 Express.血压以k Pa为单位。

1.2.2 测量方法

(1)使用心电监护仪时先驱尽袖带内空气。使患者取平卧或半卧位,肘部伸直并轻度外展,手掌平放向上,使肱动脉与心脏在同一水平,平整无折的缠于肘关节上二横指,袖带下缘距肘窝上2—3cm,松紧以能放人一手指为宜,袖带中部对准肘窝,使其充气时压力正好压在肱动脉上。

(2)调好监护仪参数,根据医嘱进行调节。告知患者及家属血压测量时袖带会连续充气,以3次测量间隔>5min,取其平均值作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采用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种方法测量血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血压是危重患者监测病情的基本指标,影响血压的因素除心输出量、循环血量、动脉管壁弹性、血液粘稠度及外周阻力外,还受被测者心理、测量时间、袖带、体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临床测得的血压值,其精确程度与测量技术有一定关系。

相对于人体真正的血压值,由于测量条件和测量部位的不同,均会存在测量误差。

分析影响血压测量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3]:

(1)个体差异性:包括每搏射血量、心率、循环外周阻力、动脉壁弹性和循环血量的不同;

(2)袖带顺应性:包括袖带内空气体积、袖带材料的弹性和导管刚性的不同;

(3)测量条件差异性:主要包括测量体位不同、所测时间不同、情绪变化等因素。

我们所使用的无创血压监护仪是采用振荡法的原理,此法主要用袖带阻断动脉血流,在放气过程中监测袖带气体的振荡波。测量的同时搜寻到有规则的动脉血流的脉动,不妨碍血压有效值。

相反,患者若在此时进行右上肢活动或改变体位等干扰对脉动的搜寻,测量会受到更大影响。通过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不论是高血压、临界高血压,还是血压正常者,情绪影响血压测量结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临床意义不大。提示我们在测量血压时,特别是对心血管疾病重症患者,测量血压要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用心电监护仪测量血压避免了患者因频繁测量血压的心理紧张,为危重患者抢救赢得了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及救治成功率。

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我们要提倡人性化护理,从各方面想方设法更好地做到让患者满意,提高护理质量。充分考虑到了患者的实际需要,体现了护理操作中的整体观和人性化。

参考文献

[1]张鸿斌.血压测量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2):203-205.

[2]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5.

危重心血管疾病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6例脑血管患者中, 男88例。女48例数, 平均 (59±4.23) 岁。其中缺血性脑病84例, 出血性脑病52例。患者均有自主呼吸, 频率30~40次/min, 血氧饱和度70%~80%。无咳嗽反射。

1.2 治疗方法

将136例危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 观察组在常规急救的同时安置口咽通气管, 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措施。置管方法分为以下2种: (1) 直接放置:将通气管的咽弯曲沿舍面顺势送至上咽部, 将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 (2) 反向插入:把口咽管的咽弯曲部分向腭部插入口腔, 当其内口接近口咽后壁时, 将其旋转180°, 借患者吸气时顺势向下推进, 弯曲部分下面压住舌根, 上面抵住口咽后壁。虽然反向插入法比直接放置难度大, 但在开放气道以及改善通气方面更为可靠。我科主要采取的是直接放置的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数据用x-±s表示,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护理

2.1 选择合适的口咽通气管

置管前应选择合适的口咽管, 合适的口咽管应该是:口咽通气管末端位于上咽部, 将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 使下咽部到声门的气道通畅。较为安全的选择方法是:宁长勿短, 宁大勿小。口咽通气管以能接触上颌和下颌的2~3颗牙齿为最佳。同时应放平患者床头, 协助患者取平卧位, 头后仰, 使上呼吸道三轴线尽量呈一直线走向。

2.2 口咽通气管的固定

置管成功后, 传统的固定方法为用胶布交叉固定于面颊两侧, 由于胶布受潮易脱落, 所以应当及时更换胶布重新固定。再者胶布紧贴皮肤容易使患者产生不舒适感, 倒置患者躁动不安, 当患者咳嗽或翻身更换体位时, 更应强加观察, 口咽管是否松动脱落。

2.3 保持呼吸通畅, 防止通气管堵塞

应每4~6小时清洁口腔及通气管1次, 防止痰堵塞。对于昏迷病人, 将胶布取掉后, 必须一手固定口咽通气管一手用棉球擦拭口腔, 直至口腔清洁无异味。为防止通气管堵塞, 应及时吸痰, 吸痰时打开负压装置, 插入吸痰管至合适深度, 旋转吸痰管达到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目的。注意每次吸痰时间控制在15s左右, 以防损伤口腔黏膜。

3 结果

观察组患者使用口咽通气管5~10min后缺氧症状明显改善, 血氧饱和度由原来70%~80%上升至90%~95%, 呼吸频率由原来30~40次/min下降至18~20次/min。颜面、口唇、末梢紫绀明显改善, 置管前后Sp O:、呼吸频率 (R) 、氧分压 (Pa O:) 及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比较, 见表1。

4 讨论

口咽通气管一定程度上可为患者减轻痛苦和经济负担, 患者及家属易于接受。虽然能有效改善通气, 但并不是每个危重脑血管患者都适用。它仅适用于尚存自主呼吸但因咽喉部肌群松弛、舌后坠所致的呼吸道梗阻患者。喉头水肿、气管内异物、哮喘、咽反射亢进等患者禁用口咽通气管。若患者有频繁的呕吐或者自主呼吸不规则, 血氧饱和度无改善, 应及时给予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 给予进一步的高级生命支持, 改善缺氧。另外口咽通气管仅适用于意识障碍的患者, 清醒患者易于引起恶心、呕吐或诱发喉痉挛, 所以, 患者一旦病情控制, 意识恢复, 应立即取出口咽通气管。

总之, 口咽通气管是一种操作简单、方便、经济的抢救器材。重症脑血管病人应用口咽通气管能够迅速改善缺氧症状, 争取抢救时间, 提高抢救成功率,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口咽通气管在危重脑血管病人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我科收治的136例脑血管病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 观察组在常规急救同时安置口咽通气管, 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措施。结果 观察组安置口咽通气管后10~20min内缺氧症状明显改善, 呼吸次数由38~40次/min降至19~27次/min, 血氧饱和度>90%, 呼吸困难明显缓解, 与传统方法比较, 血氧饱和度改善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结论 重症脑血管病人应用口咽通气管能够迅速改善缺氧症状, 争取抢救时间, 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口咽通气管,危重脑血管病,抢救

参考文献

[1]吴红梅, 蔡建英.口咽通气管在神经内科重症昏迷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12) :975.

[2]黄玲, 潘灵辉.麻醉后口咽和鼻咽通气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12) :12.

危重心血管疾病 第8篇

关键词: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重症监护病房,危重病,预后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 (acute ph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tion, APACHE) Ⅲ是用于危重患者病情分类评定及预测预后的一种权威的评分方法, 目前在国内外临床中被广泛应用[1]。本文通过对90例特护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急危重患者进行APACHEⅢ评分, 探讨APACHEⅢ评分在ICU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鹰潭市人民医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6月入住的ICU患者90例, 男性48例, 女性42例;年龄14~80岁, 平均 (39±10.31) 岁。重度颅脑损伤15例, 呼吸系疾病19例, 心血管疾病12例, 神经系统疾病12例, 消化系统疾病8例, 内分泌系统疾病4例, 急性中毒4例, 心、肺、脑复苏14例, 其他6例。

1.2 评价方法

按《危重疾病评分系统》[2]对患者入住ICU后第1个24h内的最差参数作为评分用变量值。每例患者分别进行APACHEⅢ评分, 并追踪病情转归。分别计算存活组和死亡组的评分值;APACHEⅢ评分每30分作为一个计分段, 以60分作为界限分, 计算各组的实际病死率。预计病死率根据Knaus等的多元回归方程计算。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数据以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两组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用t检验, 并对有关联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 P<0.01为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存活组和死亡组APACHEⅢ主要参数比较

90例患者存活54例, 死亡46例, 存活组与死亡组在年龄及入住IUC时间上无显著差异 (P>0.05) , 死亡组APACHEⅢ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 (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APACHEⅢ评分与实际病死率与预计病死率的关系依据

APACHEⅢ评分分数, 每30分作为一个计分段, 以60分作为界限分。APACHEⅢ分值与实际病死率和预计病死率均呈正相关, 即APACHEⅢ分值越高, 预计病死率和实际病死率越高, 且APACHEⅢ分值>60分者病死率明显增加, 见表2。

3 讨论

APACHEⅢ评分标准[2]是在深入研究原APACHEⅡ评分标准的基础上而提出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一种新的评分标准。APACHEⅢ由APIAⅢ评分和患者病死率预测公式两部分组成。APACHEⅢ评分包括反应当前疾病严重程度的急性生理学评分 (APS) 、年龄和代表评估以前原有健康状况的慢性健康评分 (CPS) 三部分。有研究发现APS对APACHE评分的影响是最大的, APS微小变化即对预后评估产生很大的影响。APS收集了除血清钾和HC03-以外的所以APACHEⅡ的参数, 并增加了血清葡萄糖、胆红素、白蛋白、尿素氮和尿排出量, 并重新评估了APS中各项参数对影响预后的权重。所以, 与已往的方案比较, 更能表现精确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当前疾病的严重程度, 同时亦反映了年龄及以往健康情况对现有疾病的影响, 可以更准确, 客现的反映疾病当前的严重程度, 为正确判断预后提供了条件。在一项3398例样本的前瞻性研究中, 发现ICU和院内病死率曲线下面积ROC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reas) 分别为0.92和0.90。APACHEⅢ预测ICU和院内病死率分别为8.9%和16.0%, 实际ICU和院内病死率为9.9%和13.6%。APACHEⅢ显示出很好的校准度[3]。

本研究采用APACHEⅢ评分系统对90例ICU患者进行了分析, 存活组54例患者的APACHEⅢ评分平均为 (49.54±18.76) 分;死亡组46例患者的评分平均为 (92.54±30.12) 分, 与存活组相比, 死亡组的APACHEⅢ评分分值明显增高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患者在年龄及入住IUC时间上无显著差异 (P>0.05) 。同时随着APACHEⅢ分值的增加, 患者的实际病死率和预计病死率亦明显增加。APACHEⅢ评分与实际病死率和预计病死率为正相关关系。以60分作为界限分, 每30分为一个计分段, 界限分上下的预计病死率和实际病死率显著不同, APACHEⅢ分值>60分时病死率明显增高, 并且随着APACHEⅢ评分的分值增高, 患者的病死率从0增至100%, 即患者APACHEⅢ分值越高, 病情越重, 预后越差, 病死率越高, 与国内外学者研究报道一致[4], 说明APACHEⅢ评分系统在ICU临床应用中, 能够准确客观地估计病情和预测预后。本组资料中出现2例APACHEⅢ评分较低的 (分别为37和44分) 老年患者, 入ICU后分别于4d和5d死亡, 原因考虑为患者入ICU时各方面情况尚可, 评分较低, 但是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各脏器的失代偿, 逐渐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而死亡。本组资料中还出现2例评分较高 (108和110分) 患者, 经过积极的救治, 病情逐渐好转并出院。这提示我们在对患者进行APACHEⅢ评分时不但要对患者入住ICU第1天的情况进行评分, 同时要结合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动态的观察从而进行全面的评分。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及文献报道, 患者入院经治疗1周后基本能确定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因此对患者连续进行1周的评分可能会对患者预后的评估更准确。

综上所述, APACHⅢ可作为一种科学、客观的评价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预后的量化指标, 分值越高, 病情越重, 预后越差, 病死率越大, 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及预后的评估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该方法简单、客观、可靠、有益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和减少浪费, 能为临床研究提供可比较的参照基准, 值得在ICU广泛应用。病死率是评价医疗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假如预计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出现出入, 大于或者小于实际病死率, 提示临床医师总结经验教训, 改进治疗方案, 有利于节约医疗成本及提供医疗质量。同时如果能在患者入住ICU治疗期间, 进行APACHEⅢ动态评分, 根据全面的评分来制定并调整治疗方案, 有助于为评价某些危重患者是否继续治疗提供参考的指标, 为临床医师判断病情并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梁建业.第三代危重患者病情评价系统-APACHEⅢ、SAPSⅡ和MPMⅡ[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0, 12 (14) :694-695.

[2]Knaus WA, Zimmerman JE, Wagner DP, et al.APACHEII:as everity of diseasecla ssifications ystem[J].CritC are Med, 1985, 13 (10) :818-82.

[3]David AC.Performance of APACHEⅢModels in an Australian ICU[J].Chest, 2000, 118 (6) :1732-1738.

危重心血管疾病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自2009年4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各种急危重病患儿共106例, 根据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方法, 均符合危重症标准, 其中男56例, 女50例, 0-1岁70例1-5岁36例。106例患儿中血糖≥7.0mmol/L 50例 (47.17%) , 其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生后3h~5岁原发病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5例,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10例, 新生儿核黄疸5例, 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6例, 新生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7例,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8例, 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持续肺动脉高压3例, 巨细胞病6例, 病毒性脑炎6例, 重症肺炎合并多脏器衰竭5例, 脓毒血症合并感染性休克5例, 晚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5例, 小儿腹泻病合并重度脱水17例, 小儿哮喘持续状态8例, 所有患儿均无糖尿病家族史, 未用过激素。

1.2 方法

入院后输液前先测血糖, 应用微量血糖仪及相应试纸进行动态血糖监测, 积极治疗原发病, 根据血糖值及病情需要调整葡萄糖速度, 然后每日监测血糖变化, 同时采静脉血糖与末梢血糖进行比较, 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当血糖值≥7.0mmol/L。即诊断为高血糖[2]根据所测血糖值的不同, 将患儿分为A、B、C三组, 其中A组血糖7.0-11.1mmol/L, B组血糖11.1-16.0mmol/L, C组血糖值>16.0mmol/L。所有病例入院时均未使用大剂量激素, 无糖尿病史。

1.3 器官功能衰竭诊断标准

按1995年中华急诊医学会儿科组制定的婴儿, 儿童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进行[3]

1.4 统计学方法

显著性检验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血糖值与脏器功能衰竭情况比较

血糖值越高, 病情越重, 脏器功能衰竭的数量就越多, 见表1。

2.2 血糖值与临床转归的关系

结果显示C组12例恶化7例死亡2例, 治愈5例, B组16例恶化3例, 治愈13例, A组22例恶化2例, 治愈20例, 三组恶化率分别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以看出, 随着患者血糖值的升高, 病情变得越来越重, 死亡风险增加。说明当血糖>16.0mmol/L时表示病情危重, 提示预后不良, 见表2。

3 讨论

机体在受到创伤、感染、休克及各种疾病等应激原刺激下, 体内的糖代谢发生紊乱, 糖的生成超过了糖的清除, 导致体内血糖升高。这是急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一般认为2次以上空腹血糖≥6.9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时称为应激性高血糖[1]危重患者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原因, 可能是机体的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障碍, 使胰岛素分泌不足, 也可能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或者是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高血糖可降低机体免疫力, 同时高糖环境容易使细菌繁殖, 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下降, 加重感染, 血糖过高可引起高渗性利尿, 导致脑细胞内脱水, 造成神经细胞缺氧坏死, 导致颅内出血或者血栓形成。并使感染难以控制等, 最终可影响疾病的预后。本组106例危重患儿中血糖升高50例, 发生率为47.17%, 说明应激反应发生较为普遍, 是重症患者病情变化的早期指标之一。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可以改善危重患者的预后。

脑的能量来源几乎全部由葡萄糖氧化而来, 血糖过高和过低对机体都会造成严重损伤。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血糖调节功能不成熟, 输入葡萄糖速度过快或浓度过高会引起高血糖。机体处于严重创伤、窒息、感染和寒冷等应激状态时, 胰岛素分泌减少, 而胰高血糖素, 皮质醇类物质分泌增加, 糖原异生作用增强, 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使糖原分解加快, 造成血糖升高,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时, 下丘脑-垂体功能受损, 使血糖的神经, 内分泌调节功能紊, 使血糖升高。高血糖不重者无临床症状, 血糖增高显著或持续时间长的患儿可发生高渗血症, 高渗性利尿, 出现脱水, 烦渴, 多尿, 体重下降, 血浆渗透压增高。甚至发生颅内出血。通过本组资料发现, 血糖值越高, 功能衰竭的器官越多, 患者的病情就越重, 患者的病死率就越高。因此, 危重患儿血糖升高程度与病情轻重有关, 病情越严重, 血糖升高越明显, 预后越差。

总之, 体内血糖变化程度, 可以反映疾病严重情况, 早期给予相应的治疗, 可以改善疾病的预后。对于危重症患者应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是提高治愈率, 改善预后的关键。危重患儿应激性高血糖多为一过性, 随着原发病的治疗, 病情缓解, 胰岛素拮抗激素下降, 血糖恢复正常, 提示血糖可作为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的一项指标。

4 高血糖的防治

医源性高血糖症应根据病情暂时停用或减少葡萄糖入量,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并检测血糖加以调节。重症高血糖症伴有明显脱水表现应及时补充电解质溶液, 以迅速纠正血浆电解质紊乱状况, 并降低血糖浓度和减少糖尿。同时去除病因, 积极治疗原发病, 早期监测血糖变化, 及时发现病情危重程度, 给予相应的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胰岛素拮抗是危重患儿能量缺乏的重要原因, 它使患儿机体处于细胞外高糖, 而细胞内能量缺乏状态, 处理原则是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 根据血糖值情况, 调整葡萄糖浓度, 防止医源性高血糖的发生。当血糖过高时 (>14mmol/L) , 使用小剂量胰岛素 (0.05-0.1U) / (kg.h) 持续微泵静注。或 (0.1-0.2U/kg皮下注射, 将血糖控制在4.0-6.1mmol/L范围内, 能有效地降低危重患儿的病死率, 减少高血糖的并发症。一般使用2-3d随病情好转血糖会很快降至正常。总之, 血糖变化可以反映病情严重程度, 对于危重症患者, 严密监测血糖, 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采取综合措施, 将血糖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可以改善危重患者的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危重病患儿应激性高血糖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 随机抽取危重病患儿106例。106例发现50例 (47.17%) 血糖值≥7.0mmol/L。根据血糖值不同, 将所选病例分为A、B、C三组, 连续监测患儿血糖变化情况;观察合并脏器功能衰竭情况与临床转归及血糖值变化的关系。结果 从抽取的资料发现, 血糖值越高, 病情越重, 合并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数量就越多, 预后越差。结论 危重患儿血糖值越高预后越差, 危重患儿血糖水平可作为预后判断的一项依据。

关键词:应激性高血糖,危重病患者

参考文献

[1]袁壮, 薛辛东.儿科危重症与疑难病例诊治评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513-515.

[2]金汉珍.实用新生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46.

上一篇:感受浓浓的诗意下一篇:学校综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