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修改范文

2024-07-24

文章的修改范文(精选6篇)

文章的修改 第1篇

关键词:主体性,修改能力,指导性

古往今来, 凡有成就的作家, 没有不重视文章修改的。曹雪芹披阅十载, 增删五次才写成巨著《红楼梦》, 海明威把《老人与海》的手稿反复读过近200遍才最后付印。巴金先生说:“写到死、改到死;用辛勤的修改来弥补自己作品的漏洞”。由此可见, 修改是写作中一个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环节, 是一道不可缺少的工序, 是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程序, 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下面, 我就个人在教学如何引导学生修改作文的心得、做法与同行们共讨。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虽然“生本教育”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这并没不排斥教师在作文修改中的主导作用。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教师该如何去引导指点学生, 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的观点就肯定了教师在作文修改中的指导作用。

修改作文是一项语言文字加工润色的系统工程, 修改作文需要从字、词、句、标点, 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表达等很多方面来思考, 再加上学生智力发展和环境影响的差异, 以及生活体验、兴趣爱好的不同, 写作能力存在着差异。因此作文修改就如同演员学艺须先练好基本功后再练综合表演一样, 也是一个由易到难, 逐步训练到位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 教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 教师要严密组织修改过程,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情况, 以及每次作文教学的目的和训练重点, 由易到难, 由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首先, 教给学生修改的知识和方法。

人们常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在学生修改作文前, 教师必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修改的基本知识, 教会学生使用标准的修改符号, 如添加、删除、换位等符号。

其次要从修改语段开始, 指导学生明确修改的范围和要求, 引导学生从全局出发, 考虑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安排的是否妥帖。具体地说, 就是先看中心是否明确, 选材料是否符合题意, 内容是否充实, 事例详略是否得当, 对于空洞的内容, 应加以充实。二要看语言是否通顺简洁、准确生动, 情感色彩是否合适, 对于修饰雕琢的语句, 力求符合平时说话的习惯, 尽量的把复杂的长句改为短句, 使作品达到文从字顺, 简洁明了。三要看结构是否紧凑, 布局详略是否合理, 过渡是否自然, 对于偏离中心以及啰嗦的段落和句子, 应毫不犹豫地割舍。四要看标点格式是否正确, 每行开头的第一格不能用句号、逗号、顿号等标点, 省略号、破折号等应占两格, 更不能一“逗”到底。

其次, 范文启发, 引导互改。

学生虽掌握了一定的修改技法, 但在初学修改时, 往往出现较多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 甚至会有无从下手感。因此, 在前几次修改练习时,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很具体的指导。教师要在修改练习前总体品读学生习作, 了解本次习作的情况, 然后根据本次习作训练的目的要求, 从习作中选取切合学生实际, 具有代表性的两三篇习作印发给学生, 选文不能一味求深求高求多。在作文修改课上, 根据本次习作的共性问题,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讨论, 激发学生打开思路, 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 使其发现作文的优缺点, 自行修改。

在学生“互改”和“自改”时, 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 以便恰当地引导学生讨论、评改。

其三, 重视回批评价,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信心是最强的动力。对于学生的修改, 教师不能听之任之, 应重视评价, 评价应到位及时, 恰当的评价利于提高训练效果, 更利于培养兴趣。

要让学生感受到修改的乐趣, 教师就不能把学生“互改”后的作文, 简单地返还到学生手中, 而是由教师收回再批改。对于学生修改中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对于学生修改的精妙的地方, 应用肯定的符号给予表扬, 并将教师批改发还到批改学生手中进行再批改。这样可以让批改的学生知道自己批改的是否得当, 提高学生的修改水平, 激发学生的批改兴趣。

习作经过同学之间的互评及教师的批改后才可发到学生手中, 老师要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同学、老师的修改和批语, 把作文再改一改, 并在习作后写上文后小记。最后教师还要把学生自改的习作再次收上来, 不单是检查学生文后小记, 更是要仔细检查学生自改的情况, 把修改非常成功的作文影印发给学生作为范例评讲, 再进行一次作文讲评, 使学生明确修改的作用, 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不断激发学生的修改兴趣, 逐步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只有充分发挥了教师在作文修改中的主导作用, 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的作文才会越改越好, 越写越好, 习作也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作文作为一种独创性的精神产品, 它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 独到的感受和见解。因此, 教师修改的作文并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而是应该让学生参与到作文修改中, 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 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师改文, 业至辛勤, 苟学生弗晓其意, 即功夫同与虚掷。养成自改的能力, 这是终身受用的。”所以, 作文修改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把作文修改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初步准备

一篇作文完成后, 不要急于收上来, 而是要求学生遵循“多读”的原则, 先逐字逐句地认真自读几遍, 引导学生使用修改符号进行一次简单的自改。由于认识局限, 或知识储备不足等原因, 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时, 往往不能完全发现习作中的写作错误, 也不能很好地做出评价, 所以修改重点应放在错字、标点、不恰当的词句上。然后教师再收上来, 认真品读学生自改后的习作, 为指导学生互批互改做好准备。

2.互改取长补短

由于学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 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存在差异, 所以《新课程课标》 (以下简称《课标》) 强调:“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内容情况, 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 取长补短, 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教师要通过阶梯式的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集体评议修改习作。

首先, 教师选出符合教学目标并且切合学生实际的具有代表性的两三篇作品, 组织学生集体评议, 示范修改。这个教师示范评改、师生共改的过程, 是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学习修改作文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 当好学生的向导, 调动他们积极的思维, 根据作文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适当的修改要求, 做好启发引导, 使学生能各抒己见。教师对正确或精妙的修改, 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于不正确的修改要给予鼓励, 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修改。

其次, 分组评改。分组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小组长组织大家交流、讨论组内成员的习作, 让评改者充分与作者交流, 当面交换意见, 共同磋商, 共同修改, 最后达成共识, 并对文章中的优缺点加以评注和修改, 写出评语。

小组评改完成后选出一位“发言人”向全班展示修改成果, 在最大范围内进行合作式地交流学习, 为学生进一步独立精改做好准备。全班交流的内容:一是交流习作中优美的词句或精妙的构思等;二是交流文章中的问题及修改的方法;三是交流修改不好的地方, 集体来修改。最后还要评出最佳“修改小组”。

通过小组合作互评作文, 既能够发挥学生的个性, 同时又能通过合作发挥学生的整体能力, 形成优势互补。学生不仅在相互沟通中激活了思维, 开阔了思路, 共同提高分析、判断、评价和口语表达能力;还在讨论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潜移默化中学到了他人好的写作技巧。同时, 学生在友好、平等、融洽的气氛中, 自由地进行着相互间的信息交流, 避免了教师的单项灌输, 增强了学生写作自信和修改兴趣。

3.体会自改

作文修改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够独立的、高质量地修改习作。《课标》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因此在互改后, 教师应抓住学生不仅初步掌握了修改技巧, 并对自己习作的优缺点有一定认识的时机, 着力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其他同学给予习作的批注和评语, 独立对自己的作文再进行一次修改。修改后还要求学生给自己写一段公正的自我评价, 并写出修改体会, 以此引导学生增强认真修改的意识。一旦学生养成修改作文习惯后, 便会在写作之前认真构思, 写作时精心落笔, 长此以往, 写作水平必将大有提高。

在语文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要改变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导作用, 通过开展作文自改、互改的实践活动, 把课堂交换给学生, 把写作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写作活动中来, 充分淋漓地发挥其主体作用,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以达到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的目的。

文章的修改 第2篇

1. 打开wp-admin/includes/post.php

2. 找到下面这一句

wp(“post_type=post&what_to_show=posts$post_status_q&posts_per_page=15&order=$order&orderby=$orderby”);

把15改成你想输出的文章数即可,

注意: 具体文章数得根据你的主机情况量力而行,一般50至100条也就差不多了

谈文章内容的修改 第3篇

一、思想内容方面

修改文章,首先要从思想内容入手,考虑观点方面的问题。观点有错误,有片面性或不够妥当的地方,都要加以纠正和修改。观点上的不妥必然会影响到内容的表达和文章主题的正确性。思想观点的问题解决后,就要考虑材料的问题。在文章中,应使观点统率材料,材料充分说明观点,求得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如果材料太多,淹没了观点,就要删掉那些过多的不典型的材料,使观点突出出来。如果行文抽象,缺乏具体的典型材料,就要增添新材料,用以说明自己的观点。

有些文章,由于思想观点不够正确,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必然不健康,若材料不真实,感情也必然虚假,这些当然也需要修改。

文章观点正确,主题明确,观点和材料统一,表达感情健康、真实,这才是一篇好文章。

二、篇章结构方面

看结构是否完整,条理是否清楚,是无前后矛盾、啰嗦重复、不合逻辑的现象。修改文章,从内容的表达上去考虑结构,是很重要的方面。因为形式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内容的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文章修改的更为重要、更为细致的一项工作。

结构的调整,就属于文章形式方面的修改,在这方面,要考虑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以及各部分的详略和衔接等。一篇文章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内容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文章其他方面的改动,必然在结构上反映出来,比如:思想观点方面有了变化,结构上自然就有改变;材料的增删和改换,也会涉及到结构的变动。所以修改时,要将内容与结构统一起来考虑,处理好修改内容与修改形式的关系。此外,文章的条理是作者思维的反映。因此,修改时,要首先理清自己的思路,明确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后再动手修改。

三、语言文字方面

看用词是否恰当,文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有没有脱落或用错。语言文字的修改,也属于文章形式方面的修改。结构问题解决之句、段删去,把不通的句子改正过来,把拗口的词、句改通顺,使文章文从字顺、简洁流畅。这项工作也是我们修改文章时应当努力做好的。

据说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是经过十几次的推敲才最终决定使用的。开始时诗人曾用过“映”、“拂”、“吹”、“染”等词语,因为要表达春天的到来,江南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而“映、拂、吹”等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没有写出颜色“染”的颜色也不持久。经过三番五次的推敲、修改,最终还是决定“绿”字最为准确。这充分表现了诗人修改文章时认真执着的态度。

四、书写方面

看字迹是否清楚,书写是否工整,格式是否正确。这项内容,也是修改时必不可少的。字迹潦草,格式不规范,也会影响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些人在初稿上勾勾划划,有些字写不清楚,甚至连自己也看不出来,又怎能使别人看清楚?修改时,一定要把潦草的字改端正,必要时应该重抄一遍,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电脑上直接写文章的除外)。

论文文章检测修改秘籍 第4篇

一、修改原则

1.总原则:修改掉“语言相似性”、“句子相似性”,不出现明显重复句子、段落,不出现 总原则: 总原则 明显重复词语、短语组成的句子。通俗说法,像切菜一样,看菜是否切细了”

2.如果您还知道自己借鉴或抄袭的一些句子没被检测出来,有几个原因:维普通达论文引用检测数据库刚好 没有这篇文章;数据库还没更新;一些您学校图书馆的书或教材的资料维普通达论文引用检测数据库没有。为了确保安全和准确,您也可以仔细修改您知道的这些段落句子。

特别提示:维普通达论文引用检测数据库时时刻刻都在更新,所以,检测的结果和您最后提交学校检测,只要有时间间隔,都有可能出现些许误差。例如:您借鉴或参考的文章是一篇最新的国内外文章,而这几天维普通达论文引用检测还没上传更新这篇文章,这就是检测误差的来源。

3.还有个需要注意的是:看到检测报告单了吗?里面有显示“引证关系” 否的,说明在还有个需要注意的是参考文献里面没有写上,尽量把它添加为参考文献。这样,老师或者学校问了,至少可以解释,我是在参考文献里参考了,如果没写,学校答辩问起,是借鉴了哪篇文章,为什么没在参考文献里写呢?那就至少是被认定为段落抄袭。学生应该尽量先做的妥当些,让学校没什么可以挑剔的,把一些能想到的提前做足准备。

4、对任意一篇需要检测的文献,系统首先对其进行分层处理,按照篇章、段落句子等层 级分别创建指纹,而比对资源库中的比对文献,也采取同样技术创建指纹索引。

简单的修改指导:改词、换句、改变描述方式(变原句为倒装句、被动句、主动句等)、打乱段落顺序、删除关键词汇、关键句等修改原则: 1,反抄袭软件检测到 20 个相同的字,就认为是雷同,所以连续相同的,不要超过20 个字; 2,尽量用同义词替代,比如: 损坏=破坏;渠道=途径;原理=基本思路;不可见=隐藏;优点尤其突出=优势尽显无疑 3,改变句子的主动被动语态,比如:数字水印为多媒体数据文件在认证、防伪、防篡改、保障数据安全和完整性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在多媒体制品的认证、防伪、防修 改和传送安全以及完整性保障方面,可以采用数字水印的检测作为有力的检测手段。

5、改变句子的结构。比如,将:“弯弯的月亮”改变成:“天上有个弯弯的像镰刀一样的月亮”。“弯弯的月亮”改变成: 天上有个弯弯的像镰刀一样的月亮” 这样改后,就是创新了,至少可以躲过检测系统了。修改方法之一 改词、换句、改变描述方式(变原句为倒装句、被动句、主动句等)、打乱段落顺序、删除 关键词汇、关键句等。经过实践证明,使用以上方法结合,可有效降低复制比,保证顺利通过。

二、密招

1、密招一:改写 躲避“论文测谎仪”的方法听起来有些笨,但却很“实用”,那就是——改写。“不是 论文不能抄,要看你会抄不会抄!”。东拼西凑其实并没有过时,关键在于要

仔细,不能露出马脚。首先在不同的资料当中找到我需要的东西,然后把每句话变变句式,换换说法,加一些解释性的扩充,略作增删,最后把这些部分组织到一起,论文就大功告成了。虽然繁琐一点,但是最后出炉的论文,绝对就像去做了整容手术,焕然一新!再牛的测谎仪见到我这论文,估计也只有哀叹的份儿。多加参考书目,把脚注一通乱加,那就是双重保险了!”有的时候,东拼西凑出一大段话,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改写更好,就干脆给这段话原封不动地加上一个引号,然后再给这段话编一个相应的脚注。首先,‘引用’部分不算作抄袭,论文测谎仪会自动剔除;其次,老师根本不可能有精力去检查我的每个脚注是否真实。这样一来,我的抄袭怎么可能被发现呢?

2、密招二:要抄,就不能留下任何痕迹。他的方法更加繁琐,但更加保险,那就是翻译。跨语言的论文测谎系统还没有研发出来。广泛查阅外文资料,挑出可以为我所用的部分,按照一定框架合在一起,一篇拼凑的英文论文就诞生啦!再把它翻译成中文,毕业论文不就有着落了吗?说抄袭,测谎仪软件查得出来吗? 这种方法对英语水平有很高要求,不过,英语一般的同学也有自己的“门道”。有些同学付钱给学校里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请他们对自己的“双语论文”全程把关。“很多学校的墙上贴着这种小广告,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人操刀论文,价格也不菲,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

3、密招三:取巧改写也好,翻译也罢,都是力气活儿。几万字的论文,如果字字改写,句句翻译,恐怕论文没写完,已经是人比黄花瘦,华发上鬓头了。理工科学生是天下最幸福的人,因为“理工科的论文,变变数据图表啊,变变操作环节啊,就可以变成自己的东西了,反抄袭软件根本查不出来”。理工科的个人成果要好出一些,数据不一样,画图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自己写个软件,下载一个源代码,然后根据需要加以修改,就能把代码变成自己的啦!最后用自己的框架搭建起来,毕业设计就完成了。

4、密招四:Google如果说以上所有同学的密招都还在大家的理解范围之内的话,那么这种 “反反抄袭”法,则让人瞠目结舌,以为自己遇到了火星人。这种方法,命名为“Google法”。“所谓‘Google 法’,就是找一篇现成的论文,把论文的每一段都用 Google 在线翻译成英文,然后将翻译好的英文用 Google 在线翻译全部转回中文。猛地看上去,跟原文差不多;可是仔细一看,其实每句话都不一样!只要自己再把少量的语病改一改,就大功告成了。提交论文之前,上淘宝网,有很多卖家会提供论文检测服务!卖家也持有类似的论文检测软件,通过卖家可以查看自己的论文有哪些破绽,再把露出马脚的部分精心修改。这样一来,把毕业论文交上去,就不会有什么风险了。有很多同学都准备这样做,花钱买个放心呗!

三、修改方法

1、修改前一定要看下面几条,否则可能会酿成严重后果:检测报告中只给出有抄袭的段落,其他段落自动不给出的,请大家注意!复写率是 0 的话,检测报告是空白的,啥都没有!

1、初检段落 A 未发现抄袭,复检的时候怎么又发现抄袭了? 但是只要您把第一次标红内容都修改了,第二次检测不管会不会出现新抄袭段落复制比都会降低的。怎么和学校的复制比不一样啊?

2、怎么和学校的复制比不一样啊? 只要是同篇文章,只字不动,在您没做任何修改的前提下,学校检测指出的抄袭段落是一样的。我们这里检测内容一般有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如果学校检测的只是正文,那测出来的复制比不一样的。如果隔时间段检测,由于系统升级也可能导致有差异。

3、我标注为引用的怎么也被标红了? 案例:一个哥们,测出来 96%,可以说是全抄的,他说“不会吧,我全标注为引用了啊”。检测系统是逐字对比,12 字重复即为抄袭,不管您是不是标注为引用,统统列出来。如果标注为引用就排除,那检测就没任何意义,大家随便抄,想抄多少就抄多少,只要标注引用 就可以啦!怎么指出的复制文章题目我都没参考过呢?

4、怎么指出的复制文章题目我都没参考过呢? 感觉好像都是自己没见过的文章,这很正常,都是相互引用造成的,比如您引用了毛主席的话,很多人也引用了,那给出的复制来源文章题目就会有很多没见过的!

5、有些我参考的内容没测出来软件开发者给检测系统的灵敏度设置了一个阀值,据说该阀值3%,以段落计,低 3%的抄袭或引用是检测不出来的,这种情况常见于大段落中(这个段落就是上面的分段)的小句或者小概念。举个例子:假如某检测段落有 10000 字,那么引用单篇文献 500 字以下,是不会被检测出来的。抄书也测不出来,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检测系统,能把您抄的东西全部查出来!

跟鲁迅学修改文章的技巧 第5篇

文章不厌百回改,千磨万砺始成金。鲁迅先生说:“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又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写出好文章尤其是修改文章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大家最为熟悉的鲁迅名篇为例,通过对手稿(原稿)和发表稿(定稿)的比较对照,来直观地“看看”鲁迅是如何精益求精地修改文章的。

一、删繁就简,力求简洁精炼

(1) 原句:在我一生之中认为我师的之中……(《藤野先生》,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同上)

(2)原句: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学上的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藤野先生》,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同上)

(3)原句:人人愿意知道现钱和新夹袄的阿Q的中兴史,看去是天然的事,所以在酒店里,茶馆里,庙檐下,便渐渐的问出来了。(《阿Q正传》,见《晨报副镌》1921年12月4日—1922年2月12日)

改句:人人都愿意知道现钱和新夹袄的阿Q的中兴史,所以在酒店里,茶馆里,庙檐下,便渐渐的探听出来了。(见《呐喊》)

例(1)“在……之中”句,一个并不长的句子里就出现了两个“之中”,显得重复、累赘,读起来感觉拗口;再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自然就包含着自己“一生之中”的意思。此外,“一生之中”似有总结生平的意味,用在这里也不得体。所以鲁迅就“毫不可惜”地将其删除。例(2)“解剖学上的图”比“解剖图”的范围要宽泛得多,而根据上下文可知:这个图是指作者笔记上画的“下臂的血管”图。删去“学上的”三个字,切合语境,表义较原先准确,简洁明了,避免了歧义,念起来也感觉顺畅。例(3)原句说未庄的人们愿意知道阿Q的中兴史,在修改时又加了一个“都”字加以强调,这时再说这件事“看去是天然的事”实在没有必要,是冗余言语。故作者毫不犹豫地删除了该句,并用具体形象的“探听”一词替代了“问”字,活画出未庄人探究阿Q“中兴史”兴趣的浓厚和询问的细致。

“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文心雕龙·练字》)从以上三例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删繁就简毫不手软,的确做到了“无情地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车尔尼雪夫斯基语)。这些“示例”对那些舍不得“忍痛割爱”者尤其具有示范功效。

二、悉心斟酌,务求准确严密

(4)原句: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总是养不过夜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同上)

(5)原句: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藤野先生》,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同上)

(6)原句:在我一生之中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奖励的一个。(《藤野先生》,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同上)

例(4)从手稿的影印件来看,原先是没有“总是”二字的,是鲁迅后来添加上去的。最终定稿时,觉得不妥,还是把它删掉了。推想起来,对自然科学也很喜爱的鲁迅大约觉得“总是”两字强调无一例外,说得太“过”,并不符合科学精神。删掉这两个字,表现出作者为文之严谨,体现了作者用语之准确。类似这样追求用词准确、表达严谨的范例还有《祝福》的开头部分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中有关“眼睛”一词的替换。“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最初在杂志上发表时用的是“眼睛”,后来收入集子时改为“眼珠”。我们平常所说的眼睛除了眼珠,还包括眼皮、睫毛等。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眼珠间或一轮”比“眼睛间或一轮”要准确、严密得多。

例(5)中的“新”是多义词,用它作修饰语含义比较宽泛,表意指向不甚明确。像原句中的“新的先生”,既可指没见过的先生,也可指新来的先生。作者初到仙台,人生地不熟,“看见”的自然是“陌生的先生”。改“新”为“陌生”,指向就明确了,表意也较原来清楚。将“新的讲义”改为“新鲜的讲义”(这里的“讲义”是鲁迅借用的日语词汇,是指上课内容),则在原来没有学过的课堂知识这层意思的基础上,又多了一层上课内容新颖、让人感觉新鲜的意味,表达较原先准确、贴切。总之,修改后的用词,避免了“新”字的重复,不仅使句意表达较原句准确严密、贴切自然,也使改句音韵和谐,读来感觉朗朗上口。

例(6)中的把“一生之中”“毫不可惜”删除,这在例(1)的分析中已作说明。除了这一被改处之外,作者还把“奖励”改成了“鼓励”。从手稿影印件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先写的是“鼓励”,后来改成了“奖励”,最后还是改回到“鼓励”。这样否定之否定的修改,说明这是作者在精心地“炼字”,值得我们品味。叶圣陶说:“用词要用得正确、贴切,需要比较一些词的细微的区别。”(《认真学习语文》)“奖励”和“鼓励”的用法还是有些差别的。“奖励”是“给予荣誉或财物来鼓励”;“鼓励”是“激发、劝勉”的意思。藤野先生给留学时期的青年鲁迅以人格上的尊重、精神上的鼓励,并没有给予什么荣誉或财物,所以鲁迅用“鼓励”一词最恰当、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恩师的赞美、感激之情。这里虽然只改动了一个字,但却有点石成金之妙。

三、讲究声律,追求顺畅和谐

(7)原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下时,将绳一拉,便罩住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侯,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同上)

(8)原句:阿Q本来也是正人,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曾经蒙什么明师指授过,但他对于“男女之大防”却历来非常严。(《阿Q正传》,(见《晨报副镌》1921年12月4日—1922年2月12日)

改句:……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曾蒙什么明师指授过……(见《呐喊》)

(9)原句: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流氓的变迁》, 1930年1月1日《萌芽月刊》第一卷第一期)

改句: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见《三闲集》)

鲁迅在修改例(7)时,直接在手稿上通过连续添加的形式,把“筛下时”改成了——“竹筛底下的时候”。正式发表时,又把“绳”改为“绳子”。“竹筛底下”比“筛下”要明确得多、具体得多,准确地写出了鸟雀进入捕具的部位。不过,鲁迅如此添加的意图主要还是从语言的音乐美的角度来考虑的。将单音节词改成了双音节词,使得句子音节自然和谐,节奏舒缓有度。极其口语化的叙述,让人觉得如叙家常一样亲切自然。

“言辞当求美也。”(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如果说例(7)是为了追求语言的声韵美将单音节词改为双音节词的范例的话,那么例(8)则是作者为了追求语句的节奏美,将双音节词改为了单音节词。改句把双音节的“曾经”改换成单音节的“曾”字,就是为了和后面单音节的“蒙”字搭配合更协调,念起来更顺畅。这样看来,是用单音节词还是双音节词,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语境和题旨的需要而定。这正如修辞学家陈望道所说的:“语言文字的美丑全在用得切当不切当:用得切当便是美,用得不切当便是丑。”(《修辞学发凡》)

例(9)改句中添加了“不是将相”之后,便与前面的“不是天子”相对,把“侠之流”终于是奴才”的本性揭示得更清楚。这一添加虽与原句的意思没有什么根本不同,但在声律上却是大不一样了:改句较之原句整齐匀称,音节分明流畅,节奏感明显增强了。它虽在表意上并没有增加什么新信息,却弥补了原句声律上的小瑕疵,使得改句具有形式上的对称美、音律上的节奏美、语意上的对比美,这样看起来顺眼,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真可谓声情并茂、美不胜收。

四、增添词句,力求生动形象

(10)原句: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采腊梅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同上)

(11)原句:(藤野先生)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藤野先生》,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藤野先生)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同上)

(12)原句:他跪着俯伏下去时,果然背上有一个圆的小包袱,青色布,上面有些暗红色的花纹。(《眉间尺》,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他恭敬地跪着俯伏下去时,果然看见背上有一个圆圆的小包袱,青色布,上面还画上一些暗红色的花纹。 (同上)

例(10)中手稿的影印件非常清晰地显示:鲁迅把“采”涂掉了,而改成了“爬上花坛去折”。仅用一个“采”字,的确太平常了,不够具体,显得很一般。加上了“爬上花坛去折”这样一个描述“采”腊梅全过程的“连动式”修饰语,比原先单用一个“采”字具体、形象多了。特别是一个“爬”字,尤为传神,活画出小孩子天真、顽皮的性格特点,充满了童趣。

例(11)加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非常真实地“复原”了藤野先生当时作自我介绍时的情景。描述这样很有个性、很特别的“声调”,先声夺人,写出了独特的“这一个”。不仅如此,还为文章结尾“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作了必要的铺垫,是一个巧妙的伏笔。总之,这一“添”成了描写藤野严九郎“亮相”时的精彩一笔。它在起到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彰显出文章照应之自然、作者行文之严谨,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

例(12)是写复仇者“黑色人”被召进王宫时的情形。从手稿的影印件可以清楚地看到:鲁迅在“跪着”的前面用插入符号加上修饰语“恭敬地”三个字。这样,在凸现黑色人“恭敬”神态的同时,也表现出复仇者的冷静、机智。至于对“小包袱”的描述,改句加了一个“圆”字,与前一个“圆”字连在一起,构成了叠音词,不仅念起来更为顺畅,而且使“小包袱”具有立体感。“还画上一些暗红色的花纹”的描述较之于“有些……花纹”的交代,显然要具体、详实得多,同时也能避免和前句中的“有”字重复。总之,改句通过加上恰当的修饰语,改变了原句的粗疏、笼统,使得“小包袱”——这一复仇的重要“道具”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般醒目、突出,更具视觉冲击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突破常规,营造独特效果

(13)原句:只有着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吃喝。(《孔乙己》,见《新青年》1919年4月第六卷第四号)

改句: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见《呐喊》)

(14)原句: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他的一只小鞋。(《祝福》,见1924年3月25日《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六号)

改句: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见《彷徨》)

例(13)中,作者把“着长衫的”改为“穿长衫的”是出于表达口语化、通俗化的需要,并没有什么超常之处。倒是将“吃喝”改为“坐喝”有些不同寻常。文句是写“穿长衫的”在咸亨酒店“阔绰”用餐时的情景,用常用词“吃喝”来描写无疑是正确的,似无改动的必要。大约作者觉得这个词太一般了,不仅毫无新鲜感可言,而且也无法准确、传神地表现出“穿长衫的”下馆子吃喝的个性化特征,于是就自造新词“坐喝”来形容。这个超常搭配、临时“生造”的词语,非常形象、传神地“描摹”出“穿长衫的”坐着喝酒的情景,也和上文所写“短衣帮”站着喝酒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所有这些对小说主人公活动场景的生动描述,为酒店里“唯一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另类”——孔乙己的出场作了十分精彩的铺垫,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所以能取得这些艺术效果,与作者突破常规、创造性地运用新词“坐喝”,凸显“畸人”的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例(14)是祥林嫂机械地叙述“阿毛的故事”中的一段话。原句中“小鞋”的两个定语——“他的”“一只”是按常规顺序排列的(表领属的词+数量词),非常正确,也符合我们的语言表达习惯。如在《无常》的手稿上,鲁迅就把“鬼王拿的是小小的一块虎头牌”的语序改为合乎常规的“……一块小小的虎头牌”。而《祝福》中的改句作者却打破常规,将之改成了并不符合语言表达习惯的“一只他的”(数量词+表领属的词)。看来,作家这样改是有意而为之的,是有深意的。这种不符合一般语言表达习惯的语序,出自经受过两次丧夫之痛接着又遭受失子打击的祥林嫂之口,应该说是正常的。这和她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当女仆后,一开口就是“我真傻,真的……”一样,同样是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情形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她神情有些恍惚、精神有些紊乱的生动描述。看似不合常规、实则合乎事理的语序是她“非常态诉说”中的“准确叙述”,是“不正常”里的“正常”。颠倒的词序所表达的语义宛如不断推进的电影镜头一般鲜明,由远而近,非常清晰、有序地“再现”了祥林嫂央人搜寻儿子,看到“一只”鞋子,发现是“他的小鞋”(根据样式、质地等来迅速判断、确认)的全过程。“阿毛的故事”是祥林嫂“日夜不忘的故事”,是她的“受伤记忆”,对这些细节记得越清晰、深刻,就说明她所遭受的打击之沉重、承受的痛苦之巨大,也就越能震撼读者的心。一种摄魂夺魄的悲剧美的力量由此而生。而原句的常规语序只是一般的平常叙述,无法蕴含如此丰富的内涵。这个非常规语序获得了常规语序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是鲁迅极具深意的表现技巧,是他出奇制胜的艺术创造。

以上两例一个是看似无需改动的词语,一个是好像调换错了的语序,它们看似变异、反常,实则是语言的变革、创新。“反常合道”,鲁迅通过富有创造性的“生造”、有意颠倒的语序,带给人一种新奇、别样的审美感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是鲁迅式的语言技巧,值得我们咀嚼、借鉴。

提升效率 文章巧修改 第6篇

1. 解决内容替换的难题

修改文章时若出现不好寻找统一规律的大量问题。例如,搜集自网络的文章,由于网页格式符号作怪,复制来的文本在每段后带有无用的“中医网***”类字符串,这样的字符串往往不仅内容不尽相同,甚至字串长度也不同,无法用普通替换来完成(图1)。

这时,先将要处理的文字复制到EmEditor空白文档中,执行Ctrl+H命令启动替换窗口,选中“使用正则表达式”复选框,在“查找”框中输入“中医网.*$”,“替换为”框保持空白,不输入任何内容(图2)。最后点击“替换全部”,只需数秒钟,就可完成成千上万字的不规则段尾信息处理(图3)。表达式中“.*”表示从当前位置开始的若干个任意字符,“$”表示一直到段尾结束。

2. 用好文章的审阅技能

传统的文章修改一般用彩笔勾勾画画,修改之后的文章一目了然。电子稿若通过普通手段增删改之后,往往看不出修改的痕迹。为此,WPS中提供了效仿传统修改的审阅功能。

给别人修改文章,要添加建议,只需点击“审阅”菜单,用“插入批注”按钮插入批注意见即可(图4)。若发现文章出现内容错误、重复、缺失,需要修改、删除或补充时,可利用“修订”按钮与下拉选单,直接进行文章的修改(图5)。修订的内容会自动以红色显示。

3. 文章修改的其他难点

除了按审阅的办法修改文章外,日常工作中往往还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当别人给你修改一篇文章时,也许对方没按办公软件审阅与修订的办法去处理,而是直接在文章中作了增删改操作,这样若不看原稿,文章变动了哪些内容,不好完全看出来。遇到这种情况,可采用WPS文字软件的文章“比较”模式来找出不同。

通过“审阅→比较”呼出文档比较对话框,指定修订前后的文档,然后点击“确定”按钮(图6),即可出现文档修改前后不同之处的对比画面。

文章修改的另一个难点是体例不统一。现实中,不少人写的文章中涉及到的英文术语大小写很不统一,例如写“Windows”的文章,一会儿写为首字母大写的“Windows”,一会儿又是全大写的“WINDOWS”,或者又出现了全小写的“windows”,一篇文章中反反复复,随机出现,手工修改比较麻烦。这时,用批量转换选定内容操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将文章复制到EmEditor中,选中要转换的英文术语所在的段落,用右键菜单命令“转换选定内容→首字母大写”,一次性统一规范英文术语(图7)。

此外,还可以定制变首字母大写(或变全大写、全小写)的“宏”按钮,遇到拼写不规范的英文术语时,点击一下该按钮,不规范的词语马上可规范起来。具体办法:通过“宏→开始宏”开始录制宏,选中任一个单词(如:winDows),从EmEditor右键菜单“转换选定内容”选择执行转换操作(如“首字母大写”),然后用“宏→停止宏”命令停止录制,给宏命名“首字母大写”。最后开启宏工具栏,“首字母大写”按钮显示在工具栏上,方便以后使用。

小技巧

对于由别人作了批注和修改的文章的处理,在看完批注意见并领会后,可通过“删除→删除批注”命令删除批注意见。对于别人修订的内容,可通过“接受”或“拒绝”按钮来进行回应处理。接受或拒绝修订按钮都有两个选项,可选择接受或拒绝当前所选项目或一次性拒绝、接受所有修订项目。

小提示

若用比较和处理结构复杂的大文档,还可根据处理文档的性质,充分利用EmEditor提供的多种视图模式,例如大文件控制器、大纲导航、文件对比、分窗操作等功能来提高操作效率。

小提示

上一篇:二进制搜索算法下一篇:质量保证和控制